95后常用APP 32类120+个
95后日均使用手机8.3小时,他们都在用什么APP?
从本次访谈来看:工具方面,95后偏爱细分工具,每个工具类APP都分别满足了一个小功能点,其中摄影摄像类工具和本地工具尤其多;内容方面,95后喜欢追星,对音乐有更精致的品味,手机内基本都有手游;社交方面,95后陌生人社交需求很弱;电商方面,喜欢下载品牌的官方APP,暂未发现新的社交或电商平台。
1. 工具类:滤镜控,爱记录生活

摄影摄像:摄影摄像工具非常细分,为了不同滤镜效果同时使用多个APP。95后普遍喜欢拍照发照片,对颜值要求很高。饭圈文化、Ins等对他们影响都很深。此外,做vlog也很流行,有的用户会在抖音等地方发布自己制作的爱豆视频。
本地单点式工具:为每个本地功能下载APP,如本地的公交、单车、本地店铺等。
效率工具:95后为“移动原生代”。他们依赖手机,同时又希望加强自控。因此,安装时间安排、手机限制使用等类型的工具非常多。另外,因为社会压力,95希望提升自我打造竞争力。他们通过每日打卡、指定计划等形式进行自我监督,但普遍与考试、考证等近期目标有关,因此可能会限制在一定的年龄内。
记账:95后收入来源多样(父母给的生活费,个人的兼职收入等),支出去向更多,加之他们相对比较早地有理财观念,需要记账工具去分门别类做记录。
手帐/日记:95后喜欢记录生活记录感想。手账在95后中颇为流行,微博上也有晒手账及制作方法的帖子和vlog。同时,精致的手帐也顺应了他们对精致生活和颜值的需求。

追星:95后的追星更具仪式感,他们会打卡超话,在粉丝群做任务。微博仍是他们追星的主阵地。由于国内无法上Ins,还出现了对Ins的映射APP——Foll。此外,近年来相声界饭圈化趋势严重,追星女孩也入坑了,以20-30岁居多。不过,她们多数仍在主流平台消费,如喜马拉雅。
中国元素:95后喜欢中国元素。中国真正开始重视古典诗词教育,大概在2000年左右。古风游戏、古风电视剧、电视综艺等对年轻一代有较大影响。
二次元:95后普遍接受二次元,即使不是二次元爱好者,也会受到二次元文化渗透。本次访谈中,哔哩哔哩的下载率为100%。
全球视野:互联网的普及,让95后视野更广。他们喜欢学习外语,大多有出国留学经历,也会翻墙去使用国外的APP。
公考: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就业压力。95后在就业方面,更加倾向于稳定的工作,准备考公务员、教师编的比例非常高。
种草社区:95后喜欢被种草,信任KOL的推荐,且在决策前会经过大量调研。很多用户把小红书当做搜索引擎使用。
绘画/图片:95后喜欢绘画的比例很高,这与他们喜欢二次元文化有密切关系。此外,追星往往也需要下载明星的高清大图。
音乐乐器:95后对音乐比较挑剔,对调性需求明显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喜好会具体到音乐节目和音乐人,不再是简单打开平台随机听歌。比起大众音乐,很多95后更喜欢小众音乐,发掘新的独立音乐人。因此,拥有很多小众独立音乐人的网易云音乐更受喜爱。受饭圈文化影响,95后看线下演唱会的需求也更强烈。此外,家庭教育方面,很多95后从小就会学习乐器,如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
小说文学:95后喜欢阅读言情、同人文,也具有参与创作的热情。
长视频:95后大多还未就业,普遍较闲,所以喜欢看长视频,且付费意愿很强。
艺术及其他小众格调类:很多95后有留学经历或者从小就接受艺术类教育,喜爱具有艺术时尚格调的东西。
3. 游戏类:爱模拟养成也爱推理

社交游戏:这与95后尤其是00后现在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大家有较多的同学和朋友,喜欢与熟人线下开黑,或者与久未谋面的朋友玩,有时也和陌生人玩。
模拟养成游戏:95后喜欢通过模拟养成获得存在感。
推理游戏:受到日本文化影响,95后更喜欢推理类游戏。同时,95后受教育水平高,喜欢的游戏种类也更偏文而非武。
4. 社交类:偏爱高校交友
陌生人社交:本次访谈中,使用人数较少,即使下载了也不常用,只是旁观并不愿意暴露自己。有的则是出国时听说国外流行而跟风下载。使用高校交友软件的较多。
同性交友:相比异性交友,同性交友更加依赖网络,是圈内刚需。
5. 电商类:品牌官方的拥趸
二手:闲鱼明显受95后的喜爱。二手电商往往可以聚拢一个兴趣的人进行社交。
海购:很多95后都有出国经历,因此喜欢海购(不是迷信大牌,只是认同品质)。
潮流:95后追求潮流,尤其是潮鞋。
品牌官方APP:除了一些电商平台外,95后还喜欢直接下载品牌的官方APP,follow自己喜欢品牌的最新发售。
6. 其他类:关注求职,热爱旅行
求职:第一批95后刚毕业,有求职需求。对比80/90代,95后并没有明显特殊的求职差异。
工作/学术技能:每个人还有适用于自己专业的垂直APP。
旅行:95后热爱生活,喜欢旅行。
APP内行为
买会员、卖二手、交闺蜜
支付,交流,学习,网购,工作……手机的作用已经完全不仅限于与人交流的工具,而是已经与我们生活中实际的、虚拟的所有产生关联。
“我会为消除水印付费,也买了很多好看的滤镜。有些付费滤镜真的很好看,6元左右,主要满足自己的即时性需求。” “腾讯、百度云、优酷会员,我都开了,都是包月自动续费,自己买来自己用。每个月所有APP会员费总共150元,没有跟别人合买。” “在兴趣上,我花的最多的钱就是买二次元周边。一般我会在闲鱼上买,或者在贴吧上找人代购。我现在的一个闺蜜就是通过闲鱼平台认识的。”
这些APP的下载,是即时尝鲜玩过就删,还是已形成日常使用习惯?我们又继续询问了他们在这些APP中的社交、付费行为。主要如下:
1. 社交行为:
2. 付费行为:
“VSCO主要就是用来调滤镜,我在淘宝买了一个永久的全套滤镜,很好用。FIMO是一个胶片机,胶卷多模板多。”
“我把小红书当浏览器用,搜复习资料、甜品教程、网红餐厅推荐等。还有各种视频剪辑教程,美妆博主视频,画画找图有时也在小红书上找,挺方便。”
“叨叨记账很有意思,微博上很多追星的姐妹们都推荐这个APP。比起死板的记账APP,叨叨记账了会有人回复,很有趣。可以跟偶像模拟聊天。”
对于APP的定位,95后认为一个APP实现一个主要功能即可,不喜欢使用太多功能兼具的APP。
在95后的手机中,APP安装数量非常多。本次调研的20位95后中,平均每个人手机APP数量达100个,远高于国内网民的平均值60个。这可能也跟95后一直使用大内存手机有关(80/90经历过功能机时代,即使后来更换内存大的智能机,却没有安装大量APP的习惯)。
相比80、90后,95后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下载APP过程更主动,愿意研究、探索小众APP。
95后非常重视别人的种草,或者在应用商店下载一堆APP进行比较,小红书、微博成了95后的“百度”。
种草和拔草行为分开:直播带货有可能在95中行不通。部分95后对导流有迟疑,认为导流是让别人赚钱,并非最优决策。95后希望在一个客观整理的平台决策完毕后,去主流电商平台消费。本次调研中,没有发现非常小众的电商平台。
3. 社交偏好:
4. 价值观:

5. 补充:
8个值得关注的重点赛道
1.摄影摄像:重点关注向内容社区和电商转型的进展,以及是否有独特功能或玩法、有被内容社区平台收购的机会。此外,可以探索是否有与此相关的电子消费品机会(很多人购买大疆的目的就是摄影摄像)。
2.前沿电子消费品:与95后主题交叉的前沿电子消费品机会,关注各大主流电商平台榜单。同时,也可留意一些开箱平台,探索有无95后专属的类似威锋、机锋的机会。一些二手租赁平台也值得从新的视角予以关注。
3.追星:目前微博、Ins、贴吧、抖音等是主流追星平台,头部效应较为明显,主要看围绕这些核心生态是否有补充性质的机会。一方面是看现有的头部追星工具向内容社区和电商转型的进展,重点是围绕追星的垂直电商机会。另一方面,如果把明星内容当做商品,学习电商领域,是否有如类似尾货模式、社交电商模式等新的供需端变革机会。
4.二次元:目前二次元内容平台比较集中,在视频、漫画等领域都有hero APP。因此,可重点关注二次元周边商品、虚拟偶像技术层及二次元电子消费品进展。
5.公考:公考线下培训市场集中度较高,中公、华图双寡头。线上虽有粉笔公考,但随着公考的下沉势必会更加线上化,线上仍有红利性质的机会。关注从工具切入的公司,以及深耕地方的高盈利型公司。
6.种草社区:在小红书逐渐搜索引擎化之后,应该会有新兴的更垂直、精致的替代品出现,重点关注这一机会。除了从C端关注外,还可以关注小红书上KOL的动向。
7.二手:目前二手电商行业集中度较高,闲鱼、转转双寡头。主要机会点可能还是在垂直品类上,重点关注二手与其他赛道的交叉,如二次元、潮流、前沿电子消费品、追星、种草社区等相结合的二手。另外,二手与社交有天然关联,在考察这类平台时,需要更关注平台上的社交情况。
8.潮流:潮流领域已经有跑出来的公司。现在这些平台逐渐从潮鞋向其他品类延展,如高街、美潮、国潮等,但是做的不够专。专注做其他品类的,有独特调性定位的平台值得持续关注。
来自: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