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比较好的:一汽轿车16%、广汽丰田-12.5%、一汽-大众-15.5%、北京奔驰-19.1%、长安自主-26.1%、华晨宝马-27.4%;
正常发挥的:长安马自达-41%、奇瑞-41%、比亚迪-42.6%、一汽丰田-43%、吉利-44.7%、广汽-52%、长城-59.7%、广汽本田-60.6%;
比较惨的:东风日产-63%、上汽-68.5%、上汽大众-72%、上汽五菱-77.9%、上汽通用-78.6%、东本-85.1%、广三-89%、长安福特-90%、神龙-97%。
结论:BBA表现最好,基本克服了欧洲停产的影响,一汽集团相对来说在国企集团中表现最好,接着长安、广汽、比亚迪、吉利依次排开,长城相对比较惨;而东风集团由于湖北疫情中心,恢复的比较慢,但让人大跌眼镜的还是上汽系,可能是复工没复产,表现最惨,跌幅均在70%,尤其是南大众跌72%,北大众只跌15%,完全无法解释这个现象。
还有长福、广三、广菲克、神龙这种,不知道是到底是因为疫情导致的被动减产,还是需求端没有导致的主动停产了,总体给人的感觉离退市又近了一步。
3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只跌了16%,大幅跑赢大盘,难道新能源预期又起来了?
纯电车型居然还是正增长6%,直观感觉是特斯拉的功劳。
PHEV具有燃油车属性,所以跌幅跟传统车也类似,跌幅达到58.5%。
为啥新能源跌的少呢,原来是由于特斯拉空降了1万辆的产量拯救了世界,还有理想贡献了两千辆,如果把这两哥们的1.2万辆去掉,新能源车也跌了57%。今年这极端情况下,反而是新势力们凭借2C的坚挺需求,产量基本都还维持了去年同期水平,而以前那些靠B端的企业产量都大幅下调。
具体看3月分企业产量,可以看到特斯拉这根柱子是多么的可怕,而且比亚迪+特斯拉几乎占了半壁江山,202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就看这两家了。
最后看一下特斯拉产能爬坡的曲线,跟18年的加州工厂对比,可以看到3月份这个爬坡速度是颇为陡峭的,3月周产已经达到了2500左右。
回顾加州工厂产能爬坡里程,周产2500是2018年7月底的状态,到2018年11月初周产攀升到4500辆,在4500的平台保持了一个季度,然后2019年初又开始了爬坡,花了半年时间攀升到到6k的顶点。
根据前期工厂环评提供的参数(电机、电池、内饰件产能规划),合理推测上海工厂的周产限制应该是3500辆,对应月产量大约是1.5万辆。看到3月这个爬坡速度,对超预期的信心还是有的,乐观估计的话6月份周产可以爬到4500辆(月产1.8万辆),到年底可以爬坡到周产6000辆(月产量2.4万),全年总产量可以达到20-25万辆。
来自: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