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及排名(148-289)




排名后20位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临沧、资阳、百色、河池、铜川、七台河、朝阳、吴忠、通辽、鸡西、商洛、乌兰察布、保山、丽江、双鸭山、宜春、平凉、鹤岗、陇南和昭通。

排名后10位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商洛、乌兰察布、保山、丽江、双鸭山、宜春、平凉、鹤岗、陇南、昭通。
根据2018年数据,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天津、成都、重庆;
大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杭州、苏州、无锡、合肥、长沙、厦门、宁波、青岛、济南、常州;
中等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珠海、中山、镇江、湖州、金华、威海、马鞍山、泰州、江门、宜昌;
小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嘉兴、丽水、滁州、漳州、许昌、鄂尔多斯、宣城、衢州、铜陵、景德镇。

调查显示,科技战“疫”成效卓著,从病患排查、在线医疗到疫苗研发,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对疫情防控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疫情应对中也暴露出建设韧性城市的短板和不足,公共卫生领域人才短缺、基础科研薄弱,“医防脱节”问题突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治理机制仍不完善,标准化和模块化的管理框架、制度还不健全,导致疫情防控中出现上下联动不足、跨部门协作失调、条块分割现象突出等问题。
中心城市主导创新格局。从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的整体分布格局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领跑全国,尤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区的中心城市为主导。

表1列出了我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情况。总体上看,中国城市科技发展水平的泰尔指数上升显著,由2019年的0.058上升到2020年的0.067。
这主要是由于区域间泰尔指数的上升导致的,2020年区域间泰尔指数为0.016,区域间泰尔指数占比为23.9%,较2019年上升了4.9个百分点,说明2020年我国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分化加剧主要是由于区域间差距加大导致。

具体来看,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的2020年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分别为0.874、0.780、0.744与0.694,与2019年相比,北京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有所下降,与深圳、上海、广州的差距分别缩小0.024、0.003、0.002,深圳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显著。


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位居第二梯队,目前,四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正着力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力求在科技创新发展中抢得先机,成为中国城市群创新发展的第四极。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在内的创新资源是制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提升的最主要短板,未来应持续加大开放力度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寻求利益共同点,利用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加快在细分领域构建创新共同体,以全球视野优选创新人才,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着力提升城市国际科技合作和创新资源水平。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三,高校占比80%以上,专利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产出形势喜人。
但应看到,各地科研投入高歌猛进,为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发放大量奖励补贴,在科技产出数量猛增的背后,质量还有待提高,大量论文和专利是由考核评价体系驱动而来,从研究之初就未考虑实际应用需求。

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明显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中央提出实施畅通“双循环”战略,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展望下个百年,中国即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仍任重道远。
2020年末,中国相继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中国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再一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应积极主动作为,探索形成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创新提速,砥砺新征程,力开新格局。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在2019年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自行研发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理论框架,进一步挖掘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特色,完善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共4个,包括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
二级指标共10个,包括创新人才、研发经费、政策环境、信息环境、创业服务、金融服务、科技产出、经济发展、绿色发展、辐射引领;
三级指标共21个,包括创新资源三级指标4个,创新环境三级指标4个,创新服务三级指标4个,创新绩效三级指标9个。
报告选取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对其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估,这289个城市基本体现了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行政等级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状况,样本涵盖了全国各个城市规模等级的城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报告旨在量化展示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程度,揭示各城市的优势与不足,力求为各城市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报告分析总结了中国城市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期继续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