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选择更加丰富,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浪费粮食的行为仍然存在。为了配合中消协年度重点工作,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弘扬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郑州市消费者协会于 2021 年 12 月 30 日至 2022 年 1 月 5 日开展线上网络调查有奖问卷活动,针对市民群众日常就餐消费习惯等问题进行网络调查,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共同抵制餐饮浪费现象。活动共吸引 22358 人参与,获得完整答卷样本 14890 份。主要调查情况如下:
一、样本基本情况
从调查样本性别来看,男性占 60.1%,女性占 39.9%(详情见: 图表 1);从样本的年龄分布来看,参与调查对象以中青年(18—40 岁)人群为主,占总样本 84.7%,其中,18—25 岁占 17.4%,26—30 岁占 37.4%,31—40 岁占 29.9%(详情见: 图表 2);从样本的最高学历来看,参与调查对象以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大学本科人群为主,分别占总样本 24.3%、31.1%、29.7%(详情见: 图表 3);从样本从事的职业来看,企业管理人员、普通职员参与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样本 21.9%、32.4%,其他职业中,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占 10.4%,在校学生占 9.6%,个体经营者占 11.4%,自由职业者 7.7%,农林牧渔劳动者占 2.1%,退休人员占 2.1%,暂无职业占 0.8%,其他职业占 1.5%(详情见: 图表 4)。
图表 1:调查对象性别
图表 2: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图表 3:调查对象学历情况
图表 4:调查对象从事职业
主要调查结果
半数以上的消费者每月可支配收入在 3000—10000 元之间,其中,饮食花费占可支配收入的 10%—30%。
调查发现,83% 的调查对象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 3000—10000 元之间。其中,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 3000—5000 元的有 5550 人,占总样本数据 37%;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 5001—10000 元的有 6786 人,占总样本数据 46%。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少于 3000 元或超过 10000 元的样本数据较少,分别只有 8%、9%。(详情见:图表 5)
图表 5:调查对象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
调查中,半数以上的消费者每月可支配收入的 10%—30% 用在了饮食花费上,占总样本数据的 57.1%. 其他样本数据中,每月可支配收入的 30%—50% 用在饮食花费的有 4440 人,占总样本数据的 30%;每月可支配收入的 10% 以内用在饮食花费的有 1284 人,占总样本数据的 8.6%;每月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用在饮食花费的人数最少,仅 663 人,占总样本数据的 4.5%。(详情见:图表 6)
图表 6:饮食花费占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百分比
大部分消费者日常就餐主要选择经济实惠或方便快捷的就餐方式,如:回家就餐、外卖、职工食堂。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美食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消费者不再只是在家中满足温饱、品尝家常美食,外出就餐或外卖美食的消费形式日趋常态化。
此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年龄处于 18—40 岁的中青年,作为社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方便快捷的就餐体验更能满足这类人群日常消费需求。
调查结果中,选择在家中(做饭)、外卖、职工食堂就餐的样本数据相近,分别占总样本数据 45.3%、44.3%、42.8%,选择餐馆就餐的样本数据有 2202 份,占总样本数据 14.8%。(详情见:图表 7)
图表 7:调查对象就餐场所选择情况
造成食物剩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菜品质量(口味、卫生)、菜品分量以及就餐者健康(减肥)等问题, 绝大多数就餐者会选择打包食物或存放冰箱下次接着食用。
图表 8:食物剩余的原因
调查发现,食物剩余的主要原因按照数据高低依次是:减肥原因、卫生问题、有不爱吃的菜、饭菜分量大、饭菜口味不佳、时间紧等。(详情见:图表 8)
面对剩余食物的处理方式,绝大多数调查对象会将食物打包带走,或放进冰箱下次接着吃。但是也有 30% 的调查对象会选择扔掉剩余食物。(详情见:图表 9)
图表 9:剩余食物处理方式
半数以上消费者认为目前社会上食品浪费现象严重,并觉得可惜,应该节约。
调查发现,认为目前社会上食品浪费现象 “非常严重”“比较严重” 的调查对象分别有 4463 人、6199 人,共占总样本数据 72%。(详情见:图表 10)
图表 10:调查对象认为食品浪费严重情况
“觉得可惜,应该节约” 的调查对象有 12289 人,占总样本数据 82%。(详情见:图表 11)
图表 11:调查对象对食品浪费现象的看法
餐饮浪费经常发生在宴请、聚餐活动中,没有节制的点餐、没必要的铺张浪费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也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随着餐桌文化不断发展变化,一些违背 “勤俭节约” 传统美德的餐饮习俗和点餐习惯渐渐形成,影响着消费者就餐选择。
调查发现,造成餐饮浪费的原因主要为 “请客吃饭,多点一点”“大份餐量,吃不完”“选餐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分别占总样本数据 51.5%、45.6%、42.9%。因“本地餐饮习惯,讲究量大、实惠、数量成双” 的样本数据,占总样本数据 30%。(详情见:图表 12)
图表 12:造成餐饮浪费的原因
60% 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 “商务宴请” 或“聚餐”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情况。选择 “AA 制” 的调查对象,占总样本数据 24.6%。(详情见:图表 13)
图表 13:餐桌浪费现象发生的情况
6、大部分消费者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
图表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了解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是为了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2021 年 4 月 29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调查发现,“非常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调查对象,占总样本数据 53%;“了解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调查对象,占总样本数据 39%;“不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调查对象,占总样本数据 8%。(详情见:图表 14)
加强反食品浪费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反对铺张浪费,传承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饮食文化是持之以恒的工作。
7、多数消费者支持开展 “反食品浪费” 宣传活动,共同营造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社会氛围。
调查发现,为有效抑制食物浪费现象,调查对象希望多做宣传,提高公众节约意识,此项占总样本数据 65.7%;希望餐馆提供节约提醒服务,提醒顾客适量、适度点餐,此项占总样本数据 59.2%。其他选项中,支持实行浪费食物惩罚措施的,占总样本数据 45.3%;支持设置并推行小份菜的,占总样本数据 39.3%;支持自身养成营养均衡、科学饮食习惯的,占总样本数据 24.1%。(详情见:图表 15)
图表 15:有效抑制食物浪费现象的方式方法
消协建议:
1、强化反食品浪费宣传教育。利用主流媒体,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宣传活动, 要让宣传教育日常化。进校园进课堂,进企业进食堂,进千家万户餐桌厨房,让反对食品浪费变成社会共识。在重点民俗节日庆典时段集中开展宣传活动,鼓励和推动文明、节约举办活动,形成 “浪费可耻、节约为荣” 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公众节约意识。
2、加强食品浪费执法监管。各级有关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有关规定,强化执法监管,建立健全反食品浪费监督检查机制,对发现的食品浪费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强化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力度。
3、建立健全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等管理制度,提升餐饮供给质量,按照食品标准合理安排数量、分量,鼓励行业协会制定 “小份菜” 行业标准,餐饮经营企业应在菜单上明示 “小份菜” 的分量和价格等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推进餐饮行业主动履行法定责任。修改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时,应当将防止食品浪费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防止浪费。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