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变的经济学:被迅速遗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术型的经济学家对“引用”有着几近偏执的热爱。当一位学者被知名的顶尖学府聘用,或者成为政府顾问之后,他所能获得的“引用”可能又将上一个台阶。那么,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奖项对“引用”的影响又是如何的呢?自1969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否会让获奖者被“引用”的次数冲上云霄?有牛津大学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则显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研究者从网络图书馆JSTOR的数据库中计算诺贝尔获奖者被引用的次数。数据从1930年开始到2005年结束,由于2005年的学术文章数量多于1930年,研究者将这些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下图显示了诺贝尔获奖者在获奖前后的平均被引用次数。研究者运用了复杂的巴斯模型来反映获奖者的影响力变化:

 

 

上图的曲线反映了大致的情况。经济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大多处于事业的巅峰期,评奖机构“瑞典学院”一向是非常保守的。在获得奖项后,他们所收到的引用次数增加,但会在之后下降。

研究每个经济学家彼此间不同的被引用趋势则更有意思。举例来说,米尔顿·佛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奖,他被引用的次数基本上严格遵从标准走势,但在获奖后却没有迅速下降:

 

 

其他经济学奖,例如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以及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的被引用次数则和平均趋势有所不同。阿马蒂亚森在1998年获得诺贝尔奖,并继续在之后发布经济学之外的研究,以至于他得被引用次数不断上升:

 

哈耶克在获奖时受引用的次数正在减少,但得奖对他的事业带来的巨大的帮助。在撒切尔在普罗大众之间帮助传播他的思想之后,哈耶克收到的引用继续增加:

 

 

研究者们对于研究显示结果的意义并不完全清楚。诺贝尔获奖者们可能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被广泛引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们已经对于其理论过于熟悉。该结果同时也显示出经济学是一门善变的学科,曾经风靡一时的学说会被迅速的遗忘。要想在经济学领域做一棵常青树,可能对于诺贝尔获奖者来说都是一件难事。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