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内科学》:日行万步,有三个好处!

随着各式各样的穿戴式健康智能设备的出现,走路步数也成了人们暗地里较劲的一个项目。有的人是日行几万里、低调做人,而有些人则是另一个极端——快来看,我今天竟然才走了几十步!

除了用来在朋友圈里炫耀,走路确实是一种十分便捷的运动方式。上班、上学、遛狗、买菜,甚至在足足72平的大房子里逛,都能够有机会走两步。从健康角度出发,众多研究表明,每天多走走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CVD)、癌症等慢性病,并且与过早死亡风险下降有很大关联

不过,咱也别光顾着晒步数,步行强度同样值得关注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南丹麦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随访时长7年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共纳入7.8万人进行分析。他们发现,每天走10000步为最适步数,在这个范围内步数增加与CVD、癌症患病风险以及相关死亡风险、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步速加快可获得更多的健康收益。文章于近日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1]

论文首页截图[1]

不仅如此,基于这个队列,他们还在另一篇论文中关注了步数、步速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关系。从降低痴呆风险上看,每日最佳步数为9826,与痴呆症风险降低51%相关;如果每天能有30分钟步数达到112/分钟,则与痴呆风险降低62%相关(不用走至万步)。文章于近日在JAMA Neurology期刊上发表。[2]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通过给参与者佩戴腕带式设备以精确收集其运动情况,增加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论文首页截图[2]

日常应用是一方面,穿戴式健康智能设备的出现和技术逐渐成熟,让运动健康相关领域的研究得以更加精确、更加具有可信度。

在这个研究队列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南丹麦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获取总共78500人的数据,向他们邮寄腕带式健康智能设备(Axivity AX3),要求每天24小时佩戴、持续7天,监测身体活动情况,随后进行长期随访。

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 61.1岁(40-79岁),55.3%为女性。平均随访时长7年期间,分析步数、步速/步行强度与痴呆患病风险、心血管疾病(CVD)患病及相关死亡风险、癌症患病及相关死亡风险、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Axivity AX3是个小数据记录器,和腕带配套使用,可24小时携带且防水,直接读取即可获得携带者的信息[3,4]

调整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步数与多种患病风险以及死亡风险呈非线性关系。

具体来看,每天每多走2000步,便与全因死亡风险、CVD相关死亡风险、癌症相关死亡风险降低8%11%10%相关,与CVD患病风险降低4%相关。但是达到大约10000步后,步数继续增加的话,可能是无效步行甚至适得其反

如果每天以>40/分钟的速度行走或是抽出30分钟时间(不一定连续进行)走得快些,效果会更好。

图中曲线很明显,10000步是个坎儿A.B.C依此为步数与全因死亡风险、CVD相关死亡风险、癌症相关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另外,走路还可以降低痴呆风险。

分析结果显示,从降低痴呆风险的角度出发,每天9826步为最适步数,与风险降低51%相关;走不了这么多,起码要走至3826步,这是获益最小步数,与风险降低25%相关,再少就与痴呆风险降低无显著关联了。 

具体到不同的步行强度,步数可做相应调整。

步速<40/分钟,那么每天至少走3677步,与痴呆风险降低42%相关(HR 0.5895%CI 0.44-0.72)。步速>40/分钟,每天的最适步数为6315,与痴呆风险降低57%相关(HR 0.4395% CI 0.32-0.58)。

值得注意的是,每天只要有30分钟时间(不一定连续进行)步速达到112/分钟,比日行万步(随意步速)的效果还好,与痴呆风险降低62%相关HR 0.3895%CI 0.24–0.60)。

步数、步速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关系

B:步速<40C:步速>40D:峰值30分钟步速)

总而言之,这两项研究不仅提供了获得最佳健康收益的步数,同时强调了步行强度的重要性。腕带式健康智能设备的使用,使得计步数据更加准确,贴合参与者的日常行为活动。

此次队列中的参与者为40-79岁的中老年人,研究人员表示,对于这个群体来说,直白地告诉他们该走多少步、走多快,相比其它较为复杂的身体活动,或许更具有意义。对此结论,其他研究者也感到很有趣,西蒙菲莎大学的Scott Lear评论道,不管能走多少步,都比一点儿也不走好,哪怕是做家务、日常活动、工作等也可以算进来[5]

更多阅读: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