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销科学:不忘初心、以人为本
2021年开始,群邑智库推出营销科学系列研究,运用原创方法论与模型,以消费者为原点解构媒介触点与媒介角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消费者日常每天会接触300多个触点,通过对消费者的长期追踪和理解,群邑智库提取共性因子,将触点分为九大类型。

随着内容生产发展和分发演进,媒体在整个营销生态中所承担的角色从认知走向全链路。我们认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媒介触点的九大角色贯穿整个购物旅程。消费者心智变化到产生行为的过程分成四个阶段。消费者与品牌的沟通始于“形成认知”,在此之后,媒介将起到唤起兴趣和传递信任的作用。随后,消费者可通过搜索了解、分享互动等主动行为与品牌产生更深入直接的交流。最后即实现购买,消费者通过相应渠道达成:比价择优、快速成交和提升忠诚。

在清楚了解消费者的购物旅程中媒介角色所处的位置后,我们为液态奶品类构建了媒介触点和媒介角色的关系地图。

基于媒介触点在消费链路中主要承担的沟通角色,将其分别纳入营销层面的“品、效、销”,亦即品牌域广告、运营域广告、销售域广告。在液态奶品牌的“品效销”营销路径中:
我们看到品牌关注“品”的时候,实际是在关注与消费者的第一次“握手”。是否形成认知是主要焦点,消费者认为展示广告的作用更突出。
首轮沟通后,消费者对品牌有了感知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更多的交互行为,如与品牌互动、深入了解产品细节等,基于充分的信息传递与交互,消费者在内心与品牌强化联结性。在此阶段,运营域广告效用更强,包括:推荐联名、视频社交、内容种草、熟人社交、新搜索和品牌私域。
各家媒介生态不断探索后链路的可能性,在多类媒介上可比较价格、购买商品。消费者更倾向线下实体、电商平台。在这里需要说明,尽管线下实体是离销售端最近的媒介触点,也具备“品”和“效”的功能性。
2、“此一时彼一时”的营销目标/场景
液态奶消费市场的“斗转星移”
尽管液态奶品类受疫情影响增长有所放缓,但作为饮食刚需依然保持健康增长。液态奶行业的生意与其品类特点及消费需求紧密关联。向前倒推3年的时间里,液态奶行业经历了消费市场的重塑。
新物种入市打响新战
2020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版食品生产许可目录,新增“高温杀菌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冷链运输和销售的难度,也使南方消费者在冷藏货架上购买到“北奶”。根据群邑山海今数据,2020年至2022年,消费者知道的液态奶品牌数量比例从33%提升至38%,而购买过的品牌数量占比也增长4%。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居民购买意愿加强,每天1次及以上的饮用比例增加6%。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根据2022年山海今的数据,从2020年到2022年,对比两年可比品牌,75%的购买率覆盖6个品牌,2022年仅覆盖3个品牌。
理念趋向品质健康
疫情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和理念,致力于追求高品质、健康有机、高端化的产品。2022年头部奶企的部分高端类产品电商平台销量有所增长。这使得诸如认养一头牛、隔壁刘奶奶等新锐品牌,有机会与头部品牌同场逐鹿,通过锁定不同受众、差异化切入点,新营销手段,实现对消费者心智卡位。
消费需求场景转变
消费者已不局限于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喝奶。根据群邑山海今数据,消费者最主要的购买渠道仍是超市便利店,线上渠道中电商平台(含综合性电商、垂类电商)比例超八成。渠道的可得性、即时性、便捷性成为了推动产品高效分销的重要因素。
如何确定品牌增长的营销重心?
以“营销科学”为原点,我们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品牌提供价值增长的考量框架。依托品牌经营度量指标,从行为层面解析消费人群在各阶段的转化情况,判断品类/品牌的阶段性营销需求,及可实现增长的机会点。

品牌营销场景度量匹配消费链路,能够衡量消费者链路转化现状、品牌生意驱动场景。该矩阵涵盖4个指标:认知、激活、留存、共识。
- 认知:知道品牌,即从潜在人群转化进入品牌基本盘子,完成品牌蓄水
- 激活:从品牌认知人群转化为品牌购买人群
- 留存:成长为品牌忠诚人群
- 共识:具有极高推荐意愿
要确定营销需求,在此引入一个概念“品类基准偏差度”。观察不同品牌在消费者转化行为上的差异度和突出环节。该指标越大,表明液态奶品牌需要在此营销阵地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和预算。
依托群邑山海今的多年消费者追踪,液态奶品类的经营目标、营销重心在2020至2022年之间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夯实激活和留存的同时,“认知”更为凸显。

2020年:为什么是激活和留存?
2020年前,行业竞争相对平稳、较为良性,头部奶企稳步扩大市场份额,中小企业打差异化战术。
市占率即意味着要激活消费者达成购买转化,当时产品升级相对较为简单。从市场结构来看,常温奶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对于低温奶,由于技术限制、冷链运输系统不成熟。产品数量有限,选择范围受限,消费者倾向购买区域奶,如华东的光明、华北的三元等。根据群邑山海今数据,2020年光明、三元等区域性巨头位居消费者购买率TOP5。
媒介供给减少,包括大型节点赛事、大众化及爆款内容的乏力,使消费者减少了对品牌间认知的差异。同时,谨慎出行影响了线下购买行为,依靠即时便捷购买的液态奶品类受到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在既有认知人群中加强激活,保证留存。
从消费者的媒介行为来看,2020年处于疫情初始阶段,生鲜电商还未大规模发展起来,用户习惯尚未养成,社区团购从2021年才开始进入扩张阶段。2020年,常温奶产品是综合电商平台货架上的主力,低温奶成为奶企重要押注对象。到了2022年,美团优选、饿了么等O2O运营方,已深入下沉市场,缩短下沉消费者的购买链路。
2022年:为什么认知越来越关键?
2020年后,液态奶消费市场“斗转星移”。同年诞生了新物种,区域化界限被打破,拉齐品牌竞争起点,拓展新市场的同时延续了价格策略。主力消费人群的意识转变,新消费群体规模成长,开出了新赛道,衍生出多样的细分产品。特别是2021至2022年,媒介供给稳步回暖,节日节点、大型赛事相继出现。用户线上生鲜消费习惯已基本养成,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已深入各市场。对消费者的心智卡位、差异化认知成为制胜要义。我们观察到,一方面,头部品牌试点OMO新零售奶站,深耕品牌线下自营;另一方面,积极入局新渠道,合作O2O、生鲜类渠道商。新锐品牌则从线上渠道入手,强化数字化布局,丰富线上媒介投放矩阵。
做好认知利于扩容基础盘、蓄水潜客
新兴品牌不断挤入赛道,新消费趋势重塑市场共识。几十种产品同场竞技,打好认知意味着用户第一印象的形成,在消费者选择品牌时能够产生心智卡位,即消费者多一种选择,那么,选择竞品的概率就会降低。
认知层面的差距有助于提升拉新复购效率
新物种进入市场,需要持续的市场教育。当“高温杀菌乳”杀入市场,一开始被认为是类似巴氏杀菌乳,在了解两者差异后,消费者可能会重新选择。品牌持续的打认知、打曝光,输出匹配消费者认可概念,可强化品牌与之非常契合的记忆点,那么被激活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为后续精准触达目标,定制化兴趣场景激活潜客打通“任督二脉”
消费者的“认知”也更多元,不仅限于看到、听到,而是进一步深化到有记忆。随着居民摄入奶量持续提升,消费需求和购买场景进一步丰富多元。在认知场景下,将产品特点与消费者情感相匹配的场景将大大提升认知效能。
2020年的价格战使消费者实现液态奶自由,体会到了薅羊毛的快乐。然而以“量增”为目标的拉新手段更多使消费者记住了“价格”,价格的波动影响了消费者激活转化和复购,造成品牌拉新和留存的不可持续。在当下,液态奶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赛道不断细化。品牌更需明确增长机会点和营销重心,从消费者出发,审视品牌现阶段全链路营销结构,做好首次的“握手”环节,为后续精准触达目标人群、激活潜客奠定基础。
*数据来源:群邑山海今,久谦数据,研报,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来自:群邑智库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