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字不撒谎(二)移动篇–【信息图】

本人特意在facebook上注册了一个不加好友的账号,关注了各式各样的公众账号,有些账号每天就会定时发布一两个相册,而另一些账号就会刷屏一样一张图一张图地发。这两种方式大家更喜欢哪种呢?研究数字表明,图片比单纯文字的关注度多了120%,与此同时,相册的关注度更比问题多了180%,这确实很令人惊奇的。按常理来讲发的次数越多,受到关注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但是疯狂轰炸的结果,往往是让人难以忍受的,遇见这样的账号,如果内容不是特别好,都会遭遇粉丝下滑的悲惨结果。

受众不再只有年轻人 要是在几年前,年轻人可是互联网的专宠,可是现在,随着中年老年人也越来越时髦,中老年互联网用户数量逐渐激增。

Twitter上用户增长人群第一:55–64 岁(自2012年来上涨了79%) 在Facebook和Google+上用户数量增长最快的是45-54这一年龄段 Facebook上增长了46%,而Google上增长了56%。 时刻也记挂着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如果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那俨然是去了这个庞大的群体。

手机这个大趋势 电视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目前最盛行的就是手机、电脑等可联网的移动设备。最近湖南台的《爸爸去哪儿》炒得十分火热,笔者在这里并不想分析这个节目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只想就其结果来说两句。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可能很多对小孩子管教很严的家庭也开始齐聚一堂,欢欢喜喜地收看起来,笔者虽为打工一族,但是仍然与一道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合住在一起,每周庸庸碌碌,客厅几个人各行其道,终于因为这个节目再度聚首,一起凑到电视机前争相收看。而我们不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呢?每人捧着一个手机,狗血剧,欧美剧,TED,日本综艺,各有各的爱好。对于18-34岁的受众来讲,电视已经不是他们的首选了,而手机才是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随着手机越来越智能化,人们很多活动都可以不依赖电脑了,反正笔者回家之后不看电视不看电脑,有手机一物相伴足矣。以Facebook为例,移动端用户 (这里指只用手机上Facebook的用户)高达一亿八千九百万,而手机广告也占其广告总收入的30%之多,比2012年年底增长了7%。

如果我再问一句上一次离开手机是什么时候,离开了多久呢,我估计大多数人的回答就是落在家里了,反正我是。每天到晚离不开手机已经成为商务人士的一大特征。63%的人在工作日一天中只有一个小时不在手机旁边,而79%的人平均一天有两个小时不在手机旁边。

Facebook、微信、QQ等平台都因为有客户端的缘故,在手机上使用非常方便,但是,如果是网页呢?

很多的网页只有电脑版,比如豆瓣,如果我现在用手机打开网页版豆瓣,上面的字体太小,又不方便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并不好。这就限制了用户的访问途径。目前更多的官方网站选择改版,不只因为有更炫的效果,更因为其跨平台的适应性。这种自适应的网页设计满足了电脑、平板、以及手机三种不同设备对网页的复杂需求,而同时在一个域名下,也帮用户省去了不少烦恼。(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仅供参考: DFS Group , 大家可以用手机登陆比较下效果。)所以说保证网站上的内容随时能被分享到社交网站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

用户隐私 前阵子微信上盛传一篇文章,教大家如何调整微信的设置从而避开陌生人及危险状况(请参考: here )。而Facebook也经常出现隐私问题,去年Instagram的隐私条款也引来了舆论一边倒的抨击(详情可参考: here ),许多用户争相注销账号以示愤怒。即使这样,25%的用户仍然对自己的隐私设置漠不关心。

虽然用户是一个群体,但他们的想法并不完全一致。千万不要把在科技新闻里读到的观点作为做决定的理据。你的战略还是要根据你的目标走。就比如说负责拍照和修图的App没必要追踪用户的位置,而导航又不得不知道用户的具体方位,不同的目标群体导致了条款的相应修订,一切要以产品的立意为主。

via:welovead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