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极大的拓展了人才流动的渠道,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合适的人才,公众通过互联网寻找自己的伯乐。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各类招求职聘求职网站纷纷崛起,社交、微博等各种招聘形式层出不穷。那么网民通过互联网上寻找工作,是否有特点和规律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CNNIC分析师唐亮通过分析百度指数和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的数据来衡量网民的在线求职情况。
网民求职高峰集中在每年年初
在百度指数中输入“找工作”,得出近5年的指数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每年上半年(2-3月份)是网民找工作的集中时间,这和实际掌握情况基本一致。多数有跳槽意向的工作人员在拿到年终奖、过完春节以后,会落实跳槽计划。从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网民找工作的意愿尤其强烈,目前(2012年2月17日)的用户关注度较2011年增加约三分之一。

男性对网络招聘渠道的依赖程度高于女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2012年2月6日-2月12日数据(下同),不管是从上网次数(人均单日访问次数),还是从访问信息量(人均单日页面浏览量、人均单次页面浏览量)均可看出,男性网民对网络招聘渠道的依赖显著高于女性。

年青用户更偏爱使用互联网找工作
从下图可以看出,20-29岁的网民在单次页面浏览量、单日访问次数方面指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因为20-29岁网民中,大多数是刚毕业,走入职场时间不长,职业规划尚未形成,对从事工作的认可度可能不高。而三十岁以上,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网民,因为年龄稍长,有了相对清晰的职业规划,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变动工作的机会成本在增大,通过互联网寻找新工作的可能性较小。

高学历网民倾向于依赖互联网找工作
从下图可以看出,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的网民对网络招聘网站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对网络招聘渠道的依赖要显著小于高学历。这一方面和网民的知识层次和经济条件有关系,另一方面也和通过互联网发布的招聘职位有关,网络发布的招聘职位大多面向高学历层次,难以满足低学历网民需求。

我国网民数量在持续增加,这意味着各个阶层的公众将不断加入网民行列。但现有的网络招聘渠道尚不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业层次网民的需求。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知识文化层次不断提高,保障网络招聘渠道的畅通对于提升社会整体就业率、保障人才流动的效率和质量,将大有裨益。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