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动画电影票房
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突破440亿,动漫电影也不甘落后,以42.5亿票房占据9.65%的份额。
2009-2015年,2011年由于《功夫熊猫2》大卖6亿票房,致使当年整体占比较高,动画电影的票房整体还是呈现稳健的增长趋势。
注:合拍指多国参与,为方便统计单独记录一项
观察图2,2015年动画电影票房按进口国家计算占比,可以发现国产动画电影以18.3亿票房首次超越美国。
然而实际情况,今年出现了现象级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票房超越2011年《功夫熊猫2》的6.5亿,同时也刷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如果去除现象级影片,剩余票房是由30余部影片贡献,其中仅《熊出没》《十冷》票房过亿,那么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动画电影质量良莠不齐。
美、日动画电影产业模式
日本动画电影:动漫作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拥有高度完善的产业链。漫画从刊载-单行本-动画-电影-游戏-衍生品,动画电影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中间产物,而且从日本动漫业收入模式(图3)可以看出动画电影并非重要收入来源,所以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如《火影忍者》系列,《哆啦A梦》系列,宫崎骏大师《千与千寻》等,都是在严格评审后才制作的作品。
美国动画电影:相对日本动漫产业来说,美国的动漫产业产业链复杂度较低(制作-放映-发行漫画-音像制品-版权授权-衍生产品),而且动画电影和漫画关系也并非很紧密。如果说日本以漫画为主,那么美国则更偏向动画电影。美国动画电影基本遵循好莱坞电影模式,较长的制作周期,高额的制作及宣传成本,换来的也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如下图,2009年-2015年影响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票房的主要有国产、美国及合拍片。其中以美国动画电影比重最大,而日本仅2010,2011及今年有引进,引进的基本是《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等拥有大量受众的影片。
已知中国动画电影票房主要构成,具体观察其总体趋势(见上图),合拍影片总体体量较小,今年有小幅度上升趋势;美国进口影片近几年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然而今年出现下降拐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则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虽然中国动画电影总体票房持续走高,但真实情况并不乐观,以2015年为例,18亿票房中,《大圣》占到一半,剩余32部影片,平均产出不到6000万。而美国动画电影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平均产出超过2亿。
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电影、动画产业发展,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浪潮,动画电影焕发了新的生机,每年都有大量的原创或IP改编的动画电影被搬上荧屏。虽然票房参差不齐,差异也极为夸张。但是也不难发现一些规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耗时多年精心雕琢的画面,同时IP源头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著;《熊出没》《十冷》等后起之秀迎合互联网青年的口味,故事幽默诙谐,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而完全面向低龄的《潜艇》《摩尔庄园》等,由于其用户群体单一,同时基本无自主消费能力,致使依旧无法逃脱千万级票房的禁锢,说明低龄已不再适应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中国动画电影正在朝着大制作,面向更广阔年龄层群体的方向发展。
已然到来的2016
上图为目前已确定上映时间的动画电影片单,目前预计今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数量(不完全统计)逾26部。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