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消费者总是高估通货膨胀?

撰文:Alessandro Speciale

消费者总高估通胀,但不妨听听他们怎么想

“消费者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更倾向于高估通胀情况”

询问任何一位年龄足够大、记得欧元问世时情形的人,你都可能被告知,物价在那之后已经涨了一倍。这一点与事实有很大出入,2002年的通胀率为2.2%,此后多年始终徘徊在这一水平上下,但这大概没法说服你的谈话对象。

欧洲央行基于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所做的一份研究显示,消费者整体上总是会高估物价的涨幅。不过,这种认识偏差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从罗马到都柏林的购物者的错位埋怨,而且对于政治家和央行人士也有深远影响。

该研究显示,在2004年到2015年中期,欧元区的平均感知通胀率为9.5%,“大大高于”1.8%的平均实际通胀率。整个欧盟范围内,感知通胀率为9.8%,实际通胀率为2%。

造成判断差异的因素

判断的误差幅度因受教育程度、性别以及经济表现而异,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消费者总是高估通胀情况,但高估的程度不同国家之间差别巨大

尽管媒体关于物价飞涨的骇人报道层出不穷,但德国人相比多数欧洲人而言,对通胀的高估幅度较小,而在一些通胀率较高的国家(如保加利亚、拉脱维亚和罗马尼亚)和一些经济不太好的国家(如意大利和希腊),人们对通胀的感受与实际情形则差得远。瑞典人、芬兰人、丹麦人、法国人和比利时人对通胀的感觉最为准确,尤其在预测未来通胀率的时候。

根据那份研究:

消费者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更倾向于高估通胀情况。

另外,单一货币欧元问世时,人们的感受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达到了峰值,此后的情况则慢慢在改善,或许部分归因于过去几年来的通胀率一直接近于零。

有一点或许会让决策者们感到欣慰,即预期的未来通胀率总是低于当前感受到的通胀率,这显示出,人们对于央行把控一般物价的能力是有信心的。

 欧元问世以来,感知通胀率与实际通胀率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注:上表的调查结果针对的是过去12个月的感知通胀率、未来12个月的预期通胀率以及实际通胀率

不过,如上图所示,即使在高估通胀率水平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通胀是在加速还是减速,依然具有相当清楚的认识。

最后,研究也显示出,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钱的人对通胀情况的感知越接近于现实。相比男性和老年人而言,年轻人和女性总是认为物价上涨的幅度更大。

老年人的感知通胀率要低一些,而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认为物价的上涨已经失控

差异的意义

但这些感受重要吗?重要,只是不要从表面价值衡量。

首先,不同国家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或许能告诉我们一些有关经济运行方式的信息。如该研究所述,“造成此类分歧的原因尚不十分明了,或许应在未来的后续工作中展开更深入的调查。”

而且,该研究还发现“在预期通胀率与欧元区整体的消费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虽然数值很小)正向关联”,因为较低的通胀预期会削弱消费者的花钱意愿。

另外,通过恰当的统计手段以及对调查问题的巧妙表述,感知通胀率和实际通胀率之间的差距可被大大缩小,美国和英国的类似民调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进一步的研究或许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各央行的公信力,以及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与总体消费需求之间的关联(官方制定政策时一个关键的参考因素)。

至于人们为何会认为咖啡的价格总是在止不住地飞涨,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对于为何人们感受到的通胀率比实际通胀率高,存在很多可能的解释。”海因茨·迪登(Heinz Dieden)代表该研究的九位作者表示。“包括品质的改善,这一点纳入了官方的物价统计之中,但消费者未必会做考量;以及参考的篮子可能不同,消费者考虑的更多是小额消费,而官方消费物价的基础则是参考一个能反映更多商品和服务的商品篮子。”

编辑:耿川迪、曲佳钰

翻译:程玺 

来自:商业周刊中文版公众号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