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期全景图(2018年1月)相比,在云安全、安全智能、业务安全三大领域,分别增加了云主机安全、用户行为分析和管网综平台的细分领域,并将身份认证与访问管理中的“IAM/堡垒机”拆成两个细分领域。此外,增删修改了一些在企业安全市场不太活跃的提供商和服务机构,并在一些细分领域如工控安全,数据防泄密等领域做了较大的调整。
从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广度来看,传统安全大厂、网络与通信设备厂商和新兴安全公司三分天下。传统安全大厂,如启明星辰(18)、绿盟科技(18)、天融信(12)。网络通信设备厂商如华为(10)、迪普(9)、深信服(7)、新华三(7)。新兴安全公司的代表则是360企业安全(25)、亚信安全(16)和安恒信息(16)。
从细分领域来看,超过10家企业以上的占全部细分领域的三分之一,其中传统的安全产品与服务仍占市场主要地位,如安全网关、抗D、扫描、数据安全、身份安全、渗透测试、评估运维和安全集成,新兴的细分领域则集中在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工控等五个领域,如云安全、移动终端安全、互联网业务安全、网络流量分析、态势感知和工控安全。
10家及以上企业的细分领域:
抗D/云抗D(30)、WAF/云WAF(27)、漏扫/Web应用扫描(21)、评估/运维(20)、态势感知(19)、工控安全(19)、防火墙(18)、身份认证(17)、安全集成(17)、渗透测试(16)、数据库安全(15)、上网行为(15)、IPS/IDS(13)、移动终端安全(13)、互联网业务安全(12)、数据防泄密(12)、UTM(11)、VPN(11)、终端防护(11)、堡垒机(10)、网络流量分析(10)。
之所以在某个细分领域出现很多提供商是因为,网络安全市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碎片化。全球网络安全业务收入排名前15的企业加起来,也仅占到全球市场规模的30%。而在国内,这一情况更加突出,网络安全业务受到监管部门、行业划分、IT普及程度、应用场景等等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相关技术应用和产品落地的复杂性,甚至是区域和地域文化的不同,也都会形成一定的市场格局,给本来整体市场规模就不大的安全市场带来进一步的竞争,很难形成巨头企业。绝大部分安全企业一旦达到某个细分领域的瓶颈,只能选择扩展不同的产品线,以及深挖现有客户的购买潜力。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