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的邻居有一条狗,这条狗老是逃跑。有一天你看到了这条狗并把它交还给了邻居。为了表示感谢,她赠给你一片美味的自制苹果派,这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连续发生。然后有一天你再把狗还给你的邻居时,没派,没感谢,没解释,下次你还会把逃离的狗归还么?
或许你就不愿意了。但是如果一当初就没有什么奖励,归还她的狗不是一件你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么?
14个月大的孩子会自发而无偿地帮助别人。但1973年对3至5个月大的儿童的研究发现,虽然这些孩子会自发地画画,但如果他们因画画而能得到奖励的话,那么随后除非奖励继续提供,他们就不在画画了。
菲利克斯·沃纳肯,迈克·托马色罗将48个平均20个月大的德国学步儿童在父母的陪同下依次带进一个房间。在房间里,实验者会坐在角落里的一张桌旁,表面上做着一些不相关的工作,像把球放进篮子里或是夹餐巾。然后实验者假装不小心把一个物体掉在地上,一边看着学步儿童,一片伸手去取,等上30秒看他们会不会帮忙。8个儿童不愿离开他们的父母,10个没有完成任务,但还是有36个“小雷锋”五次都把跌落的物体还给了实验者。
这36个“小雷锋”在每次他们做好事时,12个没有奖励或是表扬,12个获得口头表扬,还有12个奖励了一个可以激活有趣玩具的魔方:
(点击查看学步儿童获得奖励的可爱视频)
接下来,实验继续进行,测试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他们是否还愿意帮忙。既然有36个“小雷锋”,实验也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在实验者掉落物体前,每个孩子都获得一个令人兴奋的新玩具,如果他们要帮忙,就必须离开玩具,还没有奖励。实验重复了8次,以下是之前没有获得奖励的儿童的典型反应:
(请再点击一次)
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愿意帮忙,哪怕是有新的玩具的诱惑。
但之前获得奖励的儿童反应就有所不同了。
(点我,点我)
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这些儿童在只有50%的时间里愿意帮忙。下图显示了研究完整的结果。
可以看出,之前获得奖励的儿童,与获得表扬或没有获得表扬的组相比较,愿意帮助实验者的比例都要远远地低。
沃纳肯和托马色罗由此推出结论,奖励儿童的利他行为会导致其将来变得更有私心,而这些实验结果就是这一结论的生动证明。对此,我还是要为那些学步儿童说句话:他们已经学习到如何玩这个游戏,无论是他们还是实验者都有很明确的角色,孩子帮忙,实验者给予奖励。但是在游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规则改变了,并且实验者没有没有达到他们的承诺。究竟是奖励,还是这种背叛行为导致了儿童行为的改变呢?
via:译言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