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脑中的受众想象:关乎作品成败
- 记者与受众的关系:若即若离刚刚好
- 印刷时代的受众想象:受众究竟有哪几类?
- 数字时代的受众想象变化:原地踏步?
- 受众想象的未来启示
“‘受众’这个词,在修辞传统中是古老而有力的,它几乎可以说意义重大,虽然它让我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并不知道。” ——Douglas B. Park
“如果我的一些假设与你作为读者的身份不符,我希望你能找到一种方法,暂时扮演我邀请你尝试的角色和态度,这样你就能成为这一章的读者。”
—Donald L.Rubin


“现实环境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我们没有能力处理如此微妙而富于变化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行动,我们需要用更简单的方法对它进行重构,就像要环游世界前,我们首先得有世界地图一样。” —Walter Lippman


“只有当写作的物理任务变得自动化,作者不再专注于写作时,文本才能更适应读者。” —José Brandão Carvalho
“故事对他人的重要性应该大于对记者的重要性,并具有一定影响力,这是新闻业的一项原则。” ——Duy Linh Tu



“想象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人们在特定时刻的行为。” —Walter Lippmann
- 机构受众,即媒体的目标受众
- 编辑室内受众
- 线人
- 亲友


但另一方面,与线人关系过密也会妨碍采编的独立性。美国历史学家 Robert Darnton 写道:“(与线人)经过一年以上的合作,记者会不自觉地受他们的立场影响。一些报纸对此非常警惕,为了防止驻外通讯员受当地线人影响,驻扎地基本都是三年一换。”



“受众是难以捉摸的,他们分散在广阔的地理区域,那些试图了解和管理他们的人,实际上无法看到他们。” ——James G. Webste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