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书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28 May 2020 02:50:1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推荐图书:社会学之思(第3版) //www.otias-ub.com/archives/1057220.html Thu, 28 May 2020 02:50:10 +0000 //www.otias-ub.com/?p=1057220

点击购买:社会学之思(第3版)

本书不依时间线性梳理,不按名家逐位清点,而是围绕既渗透日常生活、又塑造学科品格的一些核心概念,探究构筑我们世界观的潜在假设与默含期待,堪称入门上选。本次修订的第三版,全面回应第二版刊行以来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气候变迁、不平等持续恶化、社交媒体的角色日益重要之类趋势,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共同体、消费观念、伦理、社会认同等方面的生活世界。

我们就此邀请读者,通过本书戴上“社会学之镜”,重启日常生活的历险,去发现那些习焉不察的风景、事件与问题。

这部如今已成经典的作品推出新版,全面考察那些重要的当代议题,它们引导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身及彼此,并对社会加以组织。我不仅会向社会学家与社会科学家推荐此书,并且会介绍给任何力求理解我们如何能把生活过得更好的人。

——贝弗·斯克格斯(Bev Skegg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齐格蒙特· 鲍曼是现代社会学最具创造力与洞见的声音之一。他对社会学思维的引介依然是一部富有魅力、发人深思的导引,教人如何经由社会学之镜,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的生活。蒂姆· 梅以其精湛的工作更新了鲍曼,增添了自己的洞见。没有哪一位社会学学生不会从本书中有所获益。

——克雷格·卡尔霍恩(Craig Calhoun),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1925—2017)

社会学家、哲学家,生于波兰,曾任华沙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利兹大学终身教授。著有《现代性与大屠杀》《现代性与矛盾》《后现代性及其不满》《立法者与阐释者》《流动的现代性》《怀旧的乌托邦》等。

蒂姆 ·梅(Tim May)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教授,著有《反身性基本指南》《城市与知识经济:前景、政治与可能》《社会研究的议题、方法与过程》等。

译者简介

李康

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学卓越奖获得者。曾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访学一年。在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方面完成译著近30部,1400余万字。

点击购买:社会学之思(第3版)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19 //www.otias-ub.com/archives/1054334.html Sat, 23 May 2020 00:53:04 +0000 //www.otias-ub.com/?p=1054334

本书详细介绍了2018年世界前沿技术的重大进展和发展动向,并对影响前沿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全书共包括8个分报告,分别介绍了信息、生物、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航天、航空、海洋技术领域*新发展动态,包括重大技术进展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主要国家的战略举措等。本书可供从事科技决策和管理的领导、工作人员,以及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参考。

作者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点击购买链接: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19
]]>
国内首份《“一带一路” 中国汽车企业“海外竞争力”》蓝皮书精编版 //www.otias-ub.com/archives/824802.html Mon, 21 Jan 2019 01:42:54 +0000 //www.otias-ub.com/?p=824802 数据化营销:优化线上线下营销资源,创建关键绩效指标,提高投资回报率 //www.otias-ub.com/archives/540827.html Fri, 25 Nov 2016 09:10:00 +0000 //www.otias-ub.com/?p=540827

51eqkodvodl-_sx380_bo1204203200_

点击上图可直接购买

编辑推荐

CRM系统、SEO优化、KPI考核、点击转化率、二次传播率……为何营销报告使用越来越多数字、图表和指标,却越来越难以澄清真实问题?向来理性的你,在决策时却趋向偏信直觉和经验?
那么,其他高明的公司和领导者是怎么做的呢?当年iPad上市1个月内,54%的用户反馈是负面评价,苹果公司却借此重新定义用户需求;联想和海尔在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时,最先做的不是广告的狂轰滥炸,而是用特定KPI测试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三星通过调整不同市场的营销预算额度,营业收入猛增近50%……

名人推荐

杨学功 《中国计量》杂志社常务副主编
精准是数据化营销的核心。精准能够大大降低营销成本,提升营销效率。该书给出了可供操作的创新性方法,是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书。

姜奇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
对于量化营销活动的价值,市场营销人员往往既爱又怕,爱的是自己的努力得到明确的认可,怕的是得到否定的反馈。但正是这种矛盾的认真态度,推动了营销行业的前进以及整个经济生态的繁荣。《大数据营销》这本书抓住了市场营销人员的这个痛点,将大数据思维融入市场营销领域,既有前瞻性又脚踏实地,值得一读。

沈 浩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会长
当谈到用数据解决问题时,我常说如果不能量化你的商业,你就不能理解它,理解不了也就控制不了,控制不了也就无法改变。数据无处不在,大数据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数据洞察。数据洞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商业决策和市场营销,每个企业管理者都面临着如何有效地吸收、理解和利用大数据营销的挑战。那些能够有效利用工具,从数据中提炼信息、发现知识的人,最终将成为大数据营销领域的强者!

穆兆曦 中国营销决策专家,优识营销学院院长
想从数据的矿藏中掘金吗?想从信息的汪洋中找到航标灯吗?这本书给了我们清晰明确的方向以及简单易行的方法。

魏家东 东狮品牌咨询CEO,品牌营销专家,《数字营销战役》、《借势》作者
大数据让营销更加精准。在数据分析与挖掘、对用户做精准画像、营销个性化与标签化、让品牌更有效触及用户等方面,传统营销中大概有50%的广告费不知道浪费到哪里去了,而大数据营销可以直接聚焦感兴趣的用户群,再进行内容创意,效果非常好。

孙路弘 科特勒营销集团资深营销顾问
是时候告别大数据时代之前的大师了,让我们迎接人工智能时代,让人工智能引领企业的市场拼杀,成就决胜千里的神话传说。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新时代的营销宝典,是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阿法狗时代、未来机器时代市场营销的起步秘籍。

斯坦•范•登•布鲁克(Stan van den Broek)瑞典卫生用品公司爱生雅集团零售洞察经理
在市场营销中,大数据的作用就是为情绪化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而这也正是本书的题中之意。

大卫•盖斯德特(David Geistert)汉堡大学工商管理学教授
保韦尔斯借助大量事例,用非常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了颇具科学性的专业知识。本书内容极其丰富,将激发管理者的灵感,改变我们处理数据的方式。

唐•莱曼(Don Lehmann)哥伦比亚大学乔治•E.沃伦商学院教授 《营销策划分析》(Analysis for Marketing Planning)、《像管理投资一样管理客户》(Managing Customers as Investments)、《产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及其他书籍合著者
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它既有严谨的调研和方法论,又有务实的见解和启示。相关从业者和学者都能从中受益。

劳拉•帕特森(Laura Patterson)市场营销公司VisionEdge联合创始人 《营销指标在行动》(Marketing Metrics in Action)与《衡量关键指标》(Measure What Matters)作者
本书讨论的绝不仅仅是绩效指标和营销分析仪表盘。对于市场营销人员和商务领域专业人士来说,本书是很好的学习资料。

作者简介

科恩•保韦尔斯(Koen Pauwels)
入围营销界“诺贝尔奖”
全球数据化营销大师

在全球营销回报率领域,保韦尔斯是首屈一指的权威人士,研究成果被选入多所商学院高管课程教材,并获奖无数,如:2010年度“谷歌/WPP科研奖”,2001年度欧洲市场营销学院大会“…论文奖”,2011年度“法国咨询雇主联合会营销/决策科学…论文奖”,并入围营销界“诺贝尔奖”——“市场营销科学实践奖”。《哈佛商业评论》《广告周刊》《美国营销科学学会报告》等多家知名刊物频繁引用、发表其论著。
保韦尔斯服务或研究的企业:联想、海尔、宝洁、三星、谷歌、可口可尔、沃尔玛、联邦快递、沃达丰、思科、联合利华、摩根士丹利、星巴克、通用电气、日产、拜耳医药、惠耳浦、好事达保险、克莱斯勒、金宝汤、亨氏、玛莎百货、利乐包装等。

目录

名家推荐 “智”数据,让营销活动与销量直接挂钩
前言 大数据如何帮助企业快速提高营销投资回报率?
第1部分 一切皆可量化:精准评估单项营销行为
第1章 量化“最不可量”的营销投资回报
从搜索时代到大数据时代,你的营销还有效吗?
数据爆炸,数据分析需求井喷
营销分析仪表盘的五大优势功能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2章 营销分析仪表盘凭什么脱颖而出?
数据分析工具大趋势:简洁、灵活、可定制
决策支持系统vs数据展示工具
财务度量指标vs营销度量指标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二部分 一切皆可定制:度量指标、数据库、架构
第3章 启动仪表盘项目的正确姿势
守住精髓: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
高效管理: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明确任务:最终可交付成果是什么?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4章 聚合跨技能、跨部门、跨层级的专业人员
找到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项目经理
管理仪表盘项目团队的五大法则
你的项目发起人够大牌吗?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5章 仪表盘项目的两大基石:业务部门和IT部门
技术人员来自木星,业务人员来自水星
IT部门,请与业务部门靠近一点
业务部门,请与IT部门靠近一点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6章 信息比才智重要,但收集信息离不开才智
客户名片夹=数据库?
如果你想自己创建数据库
如果你想外包数据库
测试是检验数据库有效性的…标准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三部分 剖析内核:精密设计营销分析仪表盘
第7章 如何找到富有成效的、正确的度量指标?
从需要洞察力的关键业务决策入手
KPI轮,让你不遗漏任何细节
捷径:通用法和战略资源映射法
如何避免市场营销部门与业务部门发生冲突?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8章 抽丝剥茧,筛选KLPI
怎样问,客户才会给出真实可用的反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告诫
向量自回归模型:营销何时起效?效果如何?
从KPI进化为KLPI
三种分析模型的预测能力比较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9章 量化新媒体营销:跟进结果指标,而不是行为指标
新媒体营销的命运:被淘汰还是正当时?
哪条广告最有效?销售弹性说了算
可口可乐:从关注消费者印象到关注消费者表达
企业的第五种角色:口碑对话发起者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10章 新兴市场需要新的营销绩效考核方案
度量指标全球化,执行措施本土化
提高营销响应度:何时广告轰炸,何时打情感牌?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11章 架设仪表盘结构:确保营销活动高效、精准执行
七大必备要素:简洁紧凑,易于操作
数据可视化十大原则:有效传递正确信息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四部分 从试点到推广:全面落地营销分析仪表盘
第12章 启动并定时更新营销分析仪表盘
汇总:发起并落地仪表盘项目的10个步骤
如果决策者对你的仪表盘表示不满
导致项目流产的原因中,“不实用”位列榜首
迭代:当前的度量指标还有效吗?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13章 从解读仪表盘结果到采取行动
热度图、滑动杆工具:对比不同营销组合的盈利效果
优化预算配置方向,还是调整预算规模?
高效执行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心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第14章 营销绩效考核,离不开问责制文化
营销分析仪表盘的文化偏向性
论功行赏:员工绩效与营销绩效挂钩
如何避免兴冲冲地上阵,灰溜溜地收场?
推行透明的问责制文化
智数据营销里程碑
项目经理备忘录

结语 评估风险,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序言

大数据如何帮助企业快速提高营销投资回报率?

过去,人们把非理性决策带来的成功视为灵感的成果;而现在,这种决策方式却被视为冲动的表现。为了显示权威,你需要用数据作为决策的依据。
——阿宁德亚•戈斯(Anindya Ghose)
我知道我应该关注大数据,但我不太确定我为什么要关注大数据,也不清楚大数据会对我的决策方式造成哪些不同影响。
——一位不知所措的匿名管理者

市场营销行业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广大营销管理者深深失望于营销绩效评估的前景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数据信息与线上线下营销活动的结合程度。迫于财务责任的压力,以及财务责任和强调创造力的营销工作之间的分裂,大多数首席营销官都无法长久地为企业效力。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现实是:虽然有的业务决策涉及百万美元,有的业务活动只需要花费几千美元,但前者使用的数据决策工具居然比后者还要少,而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客户与市场数据管理、产品的更新与发布、海外营销预算划拨、在线搜索优化、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等,都是利润增长的驱动因素,而它们大多数是数据分析的结果,并由数据驱动。
这些由数据驱动的行为通常涉及以下4个问题:

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
假如……的话,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哪些事情是应该发生的?

更好、更快、更明确地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你建立营销问责制,而营销问责制有利于精确计算营销投资回报率(ROMI)。即便有好处,因为需要把各种数据和营销分析工具融入营销决策和运营中,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营销问责制仍然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麦肯锡公司的专家们在2013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称:“根据我们的经验,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花费足够多的时间来制订一套融数据、分析方法、前沿工具和人力资源于一体的简单计划,并根据该计划创造商业价值。这是它们的不足之处。计划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共同语言,让企业领导、技术专才、数据专家以及管理人员一起讨论营销投资的最大回报来自何方;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根据计划选择两到三种营销活动的起始点。”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实际的商业案例中,营销变革和智慧营销带来的好处都不可估量。在运用营销分析仪表盘的过程中,即使是微小的改进,也能让企业获得高出同行平均8%的投资回报率;而在竞争度高的行业,企业收益会上升21%。
无论在哪个行业,也无论规模大小,各类组织都已经见识过营销分析仪表盘的持续竞争优势。然而,只有16%的大型跨国企业在使用营销分析工具,而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很多中小型企业使用营销分析工具的比例甚至都高于这个数字。类似问题不但发生在跨国企业,也发生在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公司;不但发生在B2C领域,也发生在事业单位和B2B行业。接下来,我要用3个小故事来阐述本书的写作灵感。
2012年初,我应邀拜访美国一家快速消费品跨国公司的总部。该公司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营销官要针对市场营销成果进行辩论,他们请我来做主持人。首席财务官坚持用ROMI或营销机会回报率(ROMO)来衡量企业的主要营销活动,如市场调研、营销数据管理、线下营销传播、线上营销传播、促销和直销。他对这些活动成果都不甚满意,因为他有以下3点担忧:营销目标不够清晰;没有确定预期收益的时间点;市场营销部门对业绩考核有抗拒心理。鉴于此,我建议他的“对手”——首席营销官完成以下事项:

明确营销目标,使之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帮助市场营销部门克服对业绩考核的抗拒心理。
提供相关优秀业绩数据。
开发数据分析工具,在计算各产品类别营销投入的回报规模的同时,分析其回报时间点。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家欧洲的B2B制造商。过去,该公司会将一定比例的营业收入用于市场营销,区域经理们对此习以为常。而由于新竞争对手的威胁,公司决策者认为往常的做法不甚合理,想要做出调整。
但该如何调整?有些区域经理要求公司增加资金,与零售商一起举办推广活动,以便向终端客户销售更多产品。而有些区域经理则认为促销只会让利于零售商,于是提倡发起一场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活动,提高终端客户对产品的认知度和喜爱度。还有一些区域经理认为,公司应该直接找那些具有丰富从商经验的政府决策者为公司站台,并建议公司请国家首相在公司展会上发表演讲,这样肯定会造成轰动效应。遗憾的是,由于上述营销手段都缺乏售前和售后评测指标,区域经理们虽各不相让,却也争执不下。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它包括3点:

确保每场促销活动都有明确可量化的目标,并以售前和售评测指标为支撑,确保活动在具体地点和时间进行。
在收集各年度和不同国别数据之后,将所有促销活动按目标分类,并建立分析模型。用数据衡量每个目标与收益之间的联系,以此说明不同国别之间产生差距的原因。
根据分析结果,更新升级现有营销预算配置方案。
第三个故事关于亚洲一家耐用消费品制造商。这家制造商只有60名员工,根本没人负责维护数据,更别说借助分析工具使这些数据具有实操意义了。
该公司的管理者被数百个与付费媒体、免费媒体和自媒体相关的在线度量指标弄得不知所措,根本无暇顾及线下营销的准确成本或收益,虽然线下营销占了整个营销预算的85%。在销售压力面前,他们常常会“屁股决定脑袋”,随意加倍提高营销支出。这种做法既缺乏针对性,又可能造成浪费。
这家公司的管理者隐约感觉到,他们正在以利润为代价换取销售额的提高。此外,有些客户反映自己是根据线上营销触点,在线下下单的。那么,线下销售业绩是否应归功于线上活动?线下营销经理当然不这么认为。
于是,我决定和该公司的线上营销经理、线下营销经理共同讨论如何利用这两种渠道为销售额做贡献。基于这一机制,该公司制订了正确的度量指标,并着手收集不同时段内的各种数据。
借助营销分析仪表盘,线上营销经理和线下营销经理对企业的支出情况了如指掌,并终于开始关注利润的预期规模和利润产生的时间,而不再是销售本身。最终,他们一致赞同对营销预算进行大幅调整。结果,不但该公司的利润大幅增长,他们的个人声誉也水涨船高。
这3个故事体现了3个同样的问题:

对于业绩目标与实际业绩之间的关系,企业缺乏明确认知;
对于预期营销投入的回报规模和时机,企业毫无把握;
企业不愿意评估营销业绩。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假如你拥有一系列可以帮助你提高公司营销决策水平的措施,那岂不是美事一桩?假如有这样一本书,它既包含科研成果,也有实用的操作指南,你会不会选择它、阅读它?
你手上捧着的这本书囊括了与营销分析仪表盘相关的一切知识,包括仪表盘的特征,开发、使用和更新仪表盘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仪表盘更好地做决策。本书将指导你了解各种数据、分析工具、仪表盘以及如何根据仪表盘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
在后面的章节中,你将学到仪表盘的相关术语,学会启动仪表盘项目,学会开发、设计和使用仪表盘。你还将学习更新仪表盘的方法,以确保它与组织决策者的需求紧密相关。
本书不会回避技术和应用层面的难题,而且会特别关注一些热点话题,比如,如何利用在线数据和新兴市场。你将掌握克服项目障碍的有效方法,深入了解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以及适用于你当下处境的方法。
营销分析仪表盘涉及全新的领域,欢迎你来到美丽新世界!

后记

评估风险,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你需要的不是软件,而是勇气和远见。
——博伦斯坦集团CEO
盖尔•博伦斯坦(Gal Borenstein),2009年

本书已接近尾声,但我们的智慧营销之旅并没有因此结束。虽然本书的建议、科学原理、技巧和案例研究能帮助你不断进步,但没有什么能替代你的实际行动。等待的时间再长,营销世界也不会变得更简单。行动得越早,你就会发现自己准备得越充分——别忘了,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我希望本书能让你更加清晰地认识市场营销工作,内心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不要因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而泄气,也不要被花哨的软件、流行一时的管理理论或花言巧语的供应商分散注意力。你不需要最新款的产品设计,你需要的是勇气和远见!
我撰写本书是为了在营销之路上给你提供指引和参考。正如每章结尾都有总结一样,本书的末尾也要进行总结。
第1章告诉我们什么是营销分析仪表盘、组织为什么需要营销仪表盘、哪些人可以从中受益以及如何受益等。营销分析仪表盘是一组简洁的、相互关联的绩效驱动指标,它能帮助组织做出高明的决策。
第2章帮助你对比分析组织现有的绩效评估工具。简单的报表式仪表盘没有将度量指标和营销活动挂钩,也没有让指标彼此联系,更没有将指标与硬性绩效(通常是财务绩效)联系起来。平衡记分卡既不简洁,实操性也不强。营销分析仪表盘不但适合当下的环境,还可以帮助用户更深入地挖掘营销行动所需的洞察力和灵感。
第3章帮助你制订愿景,并使营销目标与经营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向上以及横向传播仪表盘愿景,有助于你获取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普通员工的参与。
第4章讨论如何组建仪表盘项目团队,并提供了团队管理和有效解决团队冲突的建议。
第5章关注的是营销仪表盘项目团队中的关键成员:IT部门。在本章你明白了IT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不同点,以及如何让两者携手共进。
第6章讨论的是如何创建数据库和内外部环境评估系统。
第7章提供了具体的KPI创建工具,通过这个工具,你可以与组织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结构性对谈。
第8章解决了两大难题:如何淘汰错误的KPI以及确定KLPI。
第9章探讨了如何把来自传统渠道和新兴渠道的指标纳入营销分析仪表盘中。
第10章告诉你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之间的差异是如何转变为仪表盘指标差异的,以及决策者该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第11章教你设计正确的仪表盘结构,并解释了高效的仪表盘设计如何做到数据可视化。
第12章提供了一份执行仪表盘项目时的注意事项清单,该清单有助于你克服仪表盘项目实施和更新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第13章教你如何根据仪表盘数据采取行动,包括优化营销预算的配置和规模。
第14章探讨了营销分析仪表盘会为企业带来的文化转型。问责制文化将给企业留下不朽的遗产。
看起来是不是有些冗长和复杂?总体来说,这本书只讲了四件事:了解营销分析仪表盘、规划仪表盘、设计仪表盘、执行仪表盘项目。这14章内容凝聚着我与世界各地企业的合作经验。与他们的合作也证明营销分析仪表盘适合于任何规模的企业。事实的确如此。
近期,我的同事杰曼、莉莉安和朗格斯瓦米针对200多名企业高管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具备以下5种要素,企业就能更有效利用营销分析仪表盘,进而使企业业绩提升8%~20%。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请参照第1章和第3章);
支持仪表盘推广的企业文化(请参照第4章和第14章);
IT部门的支持(请参照第5章);
正确的数据(请参照第6章);
高超的数据分析能力(请参照第7、8、9、10和13章)。

这5种要素需要相应的能力支撑,而掌握这些能力后,你将高效推进下一步的营销分析和决策。这既可以获得个人满足感,也可以提升你在同事、上司、CEO或投资者眼中的地位。
本书的分析工具还可以帮助你向决策者证实一点:你在营销活动上的支出都是合理的。营销分析仪表盘提供的结论有助于营销资源的管理,问责制文化有利于员工发挥潜能,二者最终将成为企业的创新增长引擎。
现在,该由你决定是否要实施仪表盘项目了。即使再好的工具,如果不能被广泛运用和纳入日常决策,也无法产生优异业绩。我很乐意帮助你,尤其是帮你解决这两大艰难挑战:第1,找到对业绩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主要指标;第二,将与这些指标相关的反应做成模型,以便进行假设分析和预测不同决策方案的影响。
营销分析仪表盘非但不会压抑革新和创造力,反而会帮助市场营销人员评估试验性项目的风险,并预测更庞大、更大胆的项目的盈利能力,从而让市场营销人员以更明智的方式冒险。营销和人生一样,需要艺术与科学的相得益彰。
我衷心希望你能取得创造性突破,在最精准的数据和非常好的分析工具支持下,在组织内交流和实施你的…心得。让我们一起迎接光明的未来吧!
假如你想和我分享经验,请发送邮件到我的邮箱:koen@notthesizeofthedata.com。

文摘

第一部分 一切皆可量化:精准评估单项营销行为
卡普兰和诺顿将平衡记分卡定义为一组评估数据,这组数据可以展示企业行为的财务结果,预测企业未来业绩的驱动因素,帮助决策者快速、全面地了解公司业务状况。
与之类似的是,营销分析仪表盘也可以简要说明企业当前的绩效。不同的是,营销分析仪表盘旨在使营销目标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所以它会把投入(即营销支出)和产出(即营销活动的效果或财务结果)联系起来。
营销分析仪表盘和平衡记分卡的外观甚至也是一样的:正如营销分析仪表盘脱胎于汽车仪表盘一样,卡普兰和诺顿将平衡记分卡比作飞机驾驶舱。飞行员需要了解飞机各方面的详细信息,而企业高管在管理企业时也需要掌握企业各方面的详细信息。无论是飞机驾驶舱还是平衡记分卡,都能提供最关键的信息,而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信息最终都会被整合汇总在一块显示屏上。
一旦你打算使用平衡记分卡或营销分析仪表盘,并深入了解两者的内涵,它们的区别就变得非常明显。平衡记分卡是一种标准化框架,而营销分析仪表盘是一种可高度自定义的、用于评估和提升经营业绩的模型。
例如,营销分析仪表盘适用于组织架构中的任何一个层级,综合了企业或部门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平衡记分卡更关注长期可交付成果,在追踪企业短期运营指标方面却不是很有效,因为这些指标需要快速访问和快速反应。总而言之,平衡记分卡与营销分析仪表盘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绩效评估vs绩效管理平衡记分卡只涉及公司战略目标的进展程度,显示的是与组织战略目标相关的周期性业绩进度。相比之下,经过正确设计和使用的营销分析仪表盘可以将实时追踪到的日常绩效整合起来,并在绩效指标偏离预设目标时提醒用户。
标准化Vs定制化营销分析仪表盘融合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平衡记分卡关注的通常是长期绩效和战略业务指标。这样一来,平衡记分卡就缺乏灵活性,尽管它包含各种指标,但它是在四个视角的框架内硬性划分这些指标。
相比之下,营销分析仪表盘没有把自己限制在几个预设好的视角或观点范围内,它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定制。另外,虽说平衡记分卡包含了客户视角,但它预测消费者行为的能力比较低,而且几乎不关注竞争对手。有了营销分析仪表盘,企业就可以找出最能驱动业绩的特定因素(具体是哪些因素我们将在第7章和第8章中详述)。
关注高管Vs适用于组织所有层级平衡记分卡的主要目标群体是高级管理者,而营销分析仪表盘适用于组织架构中的任何层级。 然而,在实践中,平衡记分卡和营销分析仪表盘的界线通常十分模糊,而且企业常常把仪表盘分析盘“说成”平衡记分卡,相反的情况也不少见。如果营销绩效体系能切实帮助你做出高明的决策,称之为“平衡记分卡”或“仪表盘”都无关紧要,关键在于这个体系是否能像你期待的那样发挥作用,以正确的方式采纳正确的指标,并得到整个组织的认可。
平衡记分卡和营销分析仪表盘并非完全对立的事物,相反,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平衡记分卡提供了一种能引导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用框架,而营销分析仪表盘提供的是一种集成化工具,能够追踪和管理企业的短期和长期经营目标。现在,让我们深入研究“亚特兰大仪表盘”和“夏洛特平衡记分卡”的异同。P29-30

]]>
Google:未来之镜–推荐图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540824.html Fri, 25 Nov 2016 09:02:56 +0000 //www.otias-ub.com/?p=540824

51xm0tabl-_sx380_bo1204203200_

点击上图可直接购买

本书是谷歌(Google)集团重组后官方指定的首个图书合作项目,由《明镜周刊》驻硅谷首席记者托马斯•舒尔茨撰写。作者采访了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投资人贝希托尔斯海姆、最神秘的X实验室负责人阿斯特罗•泰勒,以及数十位核心工程师,与诸多内部人士展开深度对话,用最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了谷歌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人类未来的规划,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说:“在探索人类科技边界这件事上,谷歌还没有遇到过对手。”本书则对谷歌如何探索人类的科技边界进行了最全面、最深入的展示,可谓“一本书展示谷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简介

托马斯•舒尔茨(Thomas Schulz)
《明镜周刊》驻硅谷首席记者
具前瞻性的“谷歌观察者”
自2001年起,舒尔茨开始担任《明镜周刊》财经记者,以对全球领先科技企业的高水准分析而闻名。多年来,舒尔茨致力于研究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政治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书舒尔茨卓越的新闻视野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他先后赢得亨利纳南奖、霍尔茨布林克财经新闻奖及年度记者等荣誉。

目录

前 言 数字时代的银河战舰 1
第1章 根基:从学生宿舍到数字帝国1
比尔•盖茨没有想到,在他出资兴建的教学楼里培养出了微软历史上最强劲的对手;贝希托尔斯海姆没有想到,自己签发的10 万美元支票竟成了经济史上回报率最高的一笔投资。一切看似偶然,却成就了互联网时代谷歌必然的霸主地位。

规划中的意外,历史上的必然 9
比尔•盖茨帮谷歌做“梦” 12
车库起家的互联网传奇 18
奇异博士的取财之道 20
要工程师,也要生意人 22
任性而强势的IPO 26
拳打雅虎,脚踢微软 32
告别成人监管 36

第2章 创始人:性格迥异,野心如一39
一个热衷社交、魅力超凡的现实版钢铁侠,加一个羞涩内敛、精于发明的硅谷版特斯拉,这是打造一家科技巨头的完美组合吗?选择埃里克?施密特帮助谷歌扭转千万亏损、实现百亿盈利,是创始人的深思熟虑还是仅因为三人意趣相投?

现实版托尼•史塔克 42
“温柔”的野心家 47
蒙台梭利双子星 56
谷歌四大金刚 57
重掌大权,全面整顿 60
数码嬉皮士的乌托邦 63
火人节与登月文化 69

第3 章 登月文化:谷歌的创新永动机73
苹果公司除了iPhone 和Macbook 外鲜有新品发布,而谷歌却涉足各个商业领域,VR 眼镜、Wi-Fi 热气球、涡轮发电风筝、无人机包裹派送,为什么苹果不去思考这些?是谷歌模式不容易复制,还是谷歌文化难以挑战?

10倍哲学:战略的“理想过滤器” 76
赚钱机器Plus未来机器 86
无人驾驶汽车:射向月亮的第一支箭 91
创新的最大难题:获取人类的信任 99
智能驾驶市场的蓝海争夺战 104
要登月,就要准备好随时坠落 108

第4 章 X实验室:谷歌送给世界的“大礼”111
X 实验室的机密程度堪比CIA,从Wi-Fi 气球到纳米粒子, 从微小卫星到快递无人机,它的每一项发明瞄准的都是全人类。X 实验室究竟将成为为人类未来提供无限宝藏的百宝箱,还是监控人类一切活动的硅谷情报局?

硅谷里的普罗米修斯 116
Wi-Fi气球:让全世界联网 119
发射卫星,扫描全球 125
纳米粒子:随血液流动的人体监测仪 129
行走的智能机器人:现实版《机械公敌》 137
无人机,快递的新未来? 144
用风筝发电 147
量子计算机:把地球装进果壳里 148
烧钱机器,也是时代标杆 155

第5 章 谷歌搜索:丈量世界159
2011 ~ 2015 年,谷歌在超过6 亿个地点、人物、物品之间建立了500 多亿条联系。过去,利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寻找一个新文件需要6 周,如今只需要不到1 秒。从谷歌大脑到翻译机再到街景地图,谷歌在虚拟网络中探索着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谷歌终将互联一切 164
开启语音搜索时代 167
谷歌大脑与人工神经网络 171
翻译机,终结人类“混乱”的语言 181
街景地图,拍摄世界每个角落 187

第6 章 谷歌工作模式:重新定义一切195
今日的谷歌是全球最具标志性的企业,不仅因为谷歌人追求技术的极限,还因为他们拥有一套能完美适应商业规则的“另类”经营机制。从文化、战略、人才, 到决策、沟通以及创新之道,谷歌的管理秘密能否转化为人人可用的经验?

重新定义管理 202
重新定义人才 205
重新定义团队 210
重新定义创新 215
重新定义文化 219

第7 章 安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操作系统229
安卓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超过10 亿部手机在使用安卓。如果谷歌能让安卓将一切物品——拥有视觉的电脑,使用同一系统、能彼此交流的机器人,以及所有服务消费者的终端设备——连接起来,那么它不但将主导数字世界,还将全面进入现实生活。

安卓车载,汽车与手机的无缝连接 236
安卓电视,统一智能电视平台 241
群雄逐鹿智能穿戴市场 242
借助智能家居全面超越苹果? 246
邮箱支付:数字货币的新战场 252
纸板VR,让每个人拥有一间3D影院 257
模块手机:自己动手,个性定制 262

第8 章 战争:数据隐私保护的外患内忧265
谷歌搜集用户的各类信息的能力强于任何企业,但一直以来, 谷歌都没有清楚地向用户解释它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用户对谷歌的忌惮甚至超过了黑客和钓鱼软件。谷歌真的是一条罔顾人权、与情报部门合作、出卖用户信息的“数据章鱼”吗?

数据章鱼,众矢之的 274
即将爆发的平台之争 285
欧盟制裁 293
同室操戈 299
视频与智能手机市场的拼杀 303
从公众之敌到安全卫士的距离 307

结 语 未来:智能机器的熊市还是互联网巨头的暮年? 309
致 谢 327

序言

前 言 数字时代的银河战舰
谷歌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以南的山景城,距旧金山约有一个小时车程的距离。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办公室就隐藏在总部4楼长廊的尽头。这是一间很容易被忽略的房间,它缺少作为数字帝国领导者办公室的任何象征——十步一岗、五步一哨的接待员,优雅昂贵的家具,富丽的室内装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不足25平方米的简单房间,深灰色地板上放着一张浅色木制写字台,只有一个大小不及CD封套的白色名牌标示出主人的身份。
从门口看去,这间办公室就像个未打扫的学生宿舍:屋子中间立着挂满衣服的移动衣架;一辆黑色公路自行车架在墙边,地上还有三个机车头盔;为来访者准备的沙发已经严重磨损,似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用到现在。几米之外,谷歌CFO(首席财务官)、YouTube总裁以及其他管理人员都在同样的玻璃隔断里办公,整栋楼格外安静。
拉里的脸略显苍白,40岁出头已是满头白发,和他接触后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安静有礼的人。作为谷歌集团的指挥者、数字化革命的卓越领导者、业界最重要的科技思想者,拉里说话却轻声细语、不急不缓,毫不显露他在世界范围内叱咤风云的锋芒。
要见到拉里并不容易,因为他极力回避公众的视线,一年只接受2~3次采访,几乎不在电视上露面。自从患上较罕见的声带麻痹症,他便不再参加谷歌的年度大会。他拒绝回答私人问题,比如最珍惜的人是谁、有什么兴趣爱好、会为何事高兴、如何生活和度过休闲时光,等等。人们只知道他和一位生物信息学家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却未曾知晓他们的姓名——夫妻俩在互联网上没有留下一丁点关于孩子们的信息。有人以认识世界并传播更多知识为人生目标,而拉里想的却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精简。
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比拉里•佩奇更应该被我们知晓并了解。在过去这些年里,他带领谷歌成长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集团,成为数字时代的超级王国。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些成就,他有更大的抱负。

创始人的雄心壮志

作为《明镜周刊》(Der Spiegel)驻美记者,我对谷歌进行了长年的观察,并从数年前开始和它有了更近的接触。随着数字革命的进程不断加速, 2012年年末,我和《明镜周刊》一致决定将我们的工作站从纽约搬到这次革命的核心地带——硅谷。这里汇集了许多诸如苹果、Facebook以及Uber在内的前沿企业。也许人们听到过它们的各种传闻,却几乎不了解它们是怎样被观察、被诠释,甚至被质疑的。然而以上企业都没能像谷歌一样,站上这个瞬息万变时代的风口浪尖。
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谷歌的野心越来越大,决策越来越睿智,也招致越来越多的非议。我担任经济记者已有15年。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几乎每周都会拜访山景城谷歌总部,以及旧金山分部。我对谷歌工程师、项目经理、昔日的员工和劲敌们进行了多次深入采访和背景调查,因此对谷歌的了解程度远超其他企业。此外,我也得到了为数不多的能与拉里深入交流的机会。每次会面我都能洞悉他的创意、雄心以及对谷歌、对世界的规划,因为他确实就是在思考这些事情——不仅仅是人类,而是整个星球的文明。拉里从未隐藏他要改变世界的想法。“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致力去发现它、实现它。”2015年在拉里办公室的一次会面中,他如是说。

惧怕谷歌?原因何在?

成立不到20年,谷歌已经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谷歌随时随地等待着我们上线,而我们没有哪一天不在用问题轰炸它。谷歌搜索引擎平均每月执行超过千亿次的搜索,Gmail是世界上用户最多的电子邮箱,安卓(Android)是最流行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没有一家公司能让人有如此多截然相反的感受:钦佩与敬意,愤怒与恐惧。这些感受(尤其是负面感受)在谷歌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强烈,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因何在?
虽然美国人几乎已经默认了谷歌的霸权,但欧洲却不买账,他们提出了拆分谷歌的构想。在巴黎和柏林的政府部门里,一直充斥着将谷歌拆分成多个不同单元的声音。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垄断集团在现代西方经济史上并不多见。但这里仍有三个让人难以忽略的例子:由约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创办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是全球首家,也是曾经最大的石油集团,曾一度发展成为行业巨头,几乎可以随意控制全球石油供应;完全占有美国市场的AT&T通讯公司;曾经是纳粹“第三帝国”统治工具的法本公司(IG Farben)。这些公司都滥用了它们的垄断权力,部分还违反了法律。某些人现在也想把谷歌放入垄断企业的行列中吗?由两个“奇异博士”开发的信息系统怎么会面临被拆分的境遇?
可以确定的是:谷歌不是一家普通企业。它并非建立在传统商业模式基础之上,也没有为了赚快钱而向传统商业模式转型。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早认识到:数据是虚拟世界的最大财富。从很早开始,谷歌就开始关注用户体验,同时专注于将数据收集及处理做到尽善尽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谷歌开始改变它的形象——减少标志性彩色Logo的曝光率,逐渐淡化自己不可或缺的互联网先锋身份。1994年它喊出“不作恶”的口号,这在当时听起来很狭隘,而在今天则更像个冷笑话。人们更愿意把谷歌想象成一条贪婪的数据大章鱼——它深入世界的每个角落,控制所有(包括极度隐秘的)信息,以此牟利。不过这个不友善的形象也行将消失。认真观察谷歌,我们会发现这家企业正在所有事情上加快脚步。问题是:它要往哪个方向去?这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因为谷歌一旦行动起来,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震动。

用技术统治世界?

谷歌的转变始于拉里再次接管公司大权的那个春天。为了谷歌的发展以及推动其成功上市,10年来这家企业一直由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管理。在过去的10年里,拉里和谢尔盖两位创始人虽然会出现在公司,但管理权属于施密特——直到公司的发展速度放缓,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冒险精神。2011年5月初,拉里接任了总裁的位置,谢尔盖则作为首席专家管理谷歌X实验室。
在那以后,拉里还重组了公司的基本架构。一直以来,谷歌都以对未来下的赌注而闻名:拍摄全球街道实景、制造一台翻译计算机、将地球数字化。“我们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企业,”谷歌资深工程师、元老级员工阿密特•辛格尔(Amit Singhal)说,“但是在拉里的手下我们的雄心壮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变得更大、更有冒险精神。”
拉里接任总裁职位以来,许多谷歌高管常说出和辛格尔类似的话,这不仅不会在内部引起质疑,反而相当于给所有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在谷歌的内部计划里,经常出现“人类”“世界每个角落”“10亿用户”等概念。思维局限的人会被同事或直接上级指出:“这太微不足道了!请想得更宏大点!要更有雄心壮志!”拉里将他的“10倍”哲学解释为公司的最高目标:做任何事情都要比过去的伟大10倍、优秀10倍、敏捷10倍,公司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他会向公司每个部门的每一名员工陈述他的想法,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这不是陈腔滥调,我很认真。”这是一个伟大的愿景还是严重的妄想?众所周知,谷歌已不再是过去那个纯粹的互联网企业,它已发展为一家全球化的高科技集团。除了开发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霸主——安卓,他们还发展了包括铺设光缆、设计研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各种软件在内的其他业务。2014年谷歌年收入为660亿美元,利润为140亿美元。2015年谷歌的股价每股达660美元,公司市值达到了4700亿美元。毫无疑问,谷歌是21世纪最大的“独角兽公司”。
苹果公司虽然市值比谷歌更高,但它已经30岁了,谷歌是它目前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同时,Facebook、微软、亚马逊等行业佼佼者以及无数不知名的小科技公司都把谷歌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另外,西门子、博世和奔驰等企业也纷纷插足商业科技领域。然而,已成为世界级科技企业的谷歌并没有将竞争作为终极目标。拉里正着手将谷歌打造成一台未来机器,这让外界感到无比担忧:谷歌是想以某种方式统治世界吗?
最初,当谷歌宣布要开发无人驾驶汽车时,汽车行业的大佬们觉得这只是个笑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荒诞的笑话却变成了现实。谷歌研发的汽车不需要人类驾驶员,只需具有学习能力的计算机控制就能在交通最密集的城市中安全穿行。无人驾驶汽车的量产只是时间问题。在谷歌工程师们的推动下,所有重要汽车厂商都启动了自己的无人汽车方案。
仔细想想,传统汽车也算是一种移动计算机:导航定位、音乐娱乐、车载电器,所有功能的实现都由软件驱动,而所有软件都可以附着在智能操作系统中。汽车厂商与谷歌的合作很早就已开始,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领域越来越难以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继谷歌汽车之后,洗衣机、冰箱、电视机、取暖器甚至整栋住宅也将实现联网。互联网产品、网络化以及智能设备的开发一直排在谷歌集团计划表的最前面。谷歌甚至想为全世界开发一套全方位的操作系统,但这套系统真的会像谷歌希望的那样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吗?还是只会让谷歌更轻松地控制我们的生活?
除了一些在不断推进中,很快就要以某种方式实现的计划之外,在极为神秘的谷歌X实验室里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某些非常不可思议的项目。很多项目如科幻电影般荒诞,已为人所知的谷歌眼镜(Google Glass)和能够测血糖的隐形眼镜只是开端——在某个新部门里,最优秀的谷歌工程师们正在打造智能机器人;同时,谷歌对无人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它将成为自动飞行的邮差,或许还可以作为数据收集器;谷歌大脑(Google Brain)项目开发的计算机可以模拟人类大脑;谷歌和NASA共同测试了一台量子计算机,这台计算机能以比传统超级计算机快几千倍的速度进行运算;此外,谷歌设计的空中风力涡轮机在成本和产量上都比太阳能设备更具优势;谷歌搜索引擎的工程师们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收入其中,用户甚至可以通过语音输入进行搜索;谷歌旗下的子公司有的正在研究延长寿命的方法,有的则专注于癌症治疗。拉里重掌谷歌后,公司的研究经费翻了不止一倍。2014年已经接近100亿美元。
自己不能开发的东西,谷歌就会买下能开发它的公司或者相应专利。谷歌已有650亿美元现金资产,完全足够将每一个雄心勃勃且与谷歌战略相符的初创公司纳入麾下。只要拉里愿意,他可以轻松收购几十家知名的德国中型企业、机器制造商以及电气公司,这在谷歌的资产负债表上将是毫不起眼的一笔。比如2014年年初,谷歌用32亿美元收购了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的公司Nest。相对于开发智能恒温器等智能设备的Nest公司而言,32亿美元可谓天价,但谷歌并非以经济角度来计算预期收益,而是从战略层面来衡量价值。公司还不惜重金招来了各个研究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这其中包括基因学家、脑科学家、电气工程师、机械制造专家以及化学家。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开发项目、收购新兴企业还是招募优秀科学家,谷歌的目标都只有一个:让智能设备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谷歌为人类开发功能扩展设备,为居家或出行、工作或游玩中的人们提供帮助,而且还要照顾到所有人对设备的接受和适应程度。
在奥斯卡获奖电影《她》(Her)中,女星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声音出演了一套可以与人类成为好朋友、无处不在的智能系统。虽然《她》被归为科幻题材,但要将电影中的场景搬进现实只是时间问题。谷歌工程师正进行电脑拟人化的研究,让电脑系统可以自动运行,可以学习并以“真实”的方式和人类互动。如果研究成功,人类将向人工智能迈进一大步,我们离永远改变历史已经不远。
拉里在2015年秋天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谷歌,每个人都清楚地看到了谷歌在飞速发展中的转变:新的项目(如无人驾驶汽车和医学研究)与此前的谷歌业务(搜索引擎、地图、YouTube、安卓等)互相分离,被划归到新成立的Alphabet公司旗下,由拉里担任CEO。本书介绍的主要计划和战略虽然都来自Alphabet公司,但谁都知道Alphabet只是谷歌的一个分身,所以为了便于理解,我仍在全文中应用“谷歌”来指代它旗下的所有子公司。
现在看来,谷歌的下一步自然是从根本上对公司进行改造,两位创始人几年前就开始推动这项计划。他们想通过建立新的组织结构以从日常事务中抽身,将更多注意力放到未来战略上。

有人会简单地将谷歌创始人的所有雄心壮志形容为疯狂,然后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家公司或许是被高估了,或许只是为了掩藏“通过数据来盈利”这一真正目的而放出了几枚烟幕弹。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拉里和谢尔盖只将巨额利润视为实现目的的附属品,视为通向他们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追求的伟大目标的辅助工具。“通过科技提高生活质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拉里说,“所以,当谷歌深入研究许多看起来难以置信甚至是古怪的项目时,人们不应该感到吃惊。”

数字精英的掌权时代

研究谷歌之前要确立一个前提:谷歌那些看似疯狂的创意和计划不是某个人凭空编造的,它们不是简单地被拉里从大脑里揪出来,然后交给数千名工程师和程序员去实践的商业模式。相反,它们是一种理念、一种世界观,甚至是一套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然而,这些疯狂的创意和计划并非单纯的理念或世界观,而将成为谷歌最终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极端进步理念与科技乐观主义在硅谷这个有着丰富资金和杰出人才的狭长地带衍生出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作为数字革命的中心地带,硅谷一直都不只是一个繁荣的经济区域,聚集在这里的无数工程师、程序员、创业者以及高管也并不只想当个企业家。作为全球经济加速前进的幕后操盘手,他们的目的是打造信息时代的尖端文化。就像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那样,今天的数字革命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强大的精英群体,这原本不是什么新鲜事。19世纪,世界经济的主宰者是工厂主与石油大亨;100年后则变成了银行家和对冲基金经理,他们严肃地称自己为“万能大师”,并觉得自己掌握着世界发展的决定权,但他们的时代似乎也将结束——硅谷的企业家和技术狂人们接过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这群新时代的精英与过去的时代精英有本质上的不同:财富与权力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他们还希望借助权力和财富做更多事。他们深信自己的工作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富足,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人对此表示钦佩,但也有人认为这值得怀疑。

来自欧洲的利箭

过去10年里,科学技术突破了线性规律,呈指数级发展,但这种进步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科技发展的进程会像雪崩一样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态势。无人驾驶汽车曾被认为很荒唐,而现在不再有人觉得它奇怪。
在过去这些年里我不断思考:是什么成就了谷歌在当今时代的领先地位?为什么没有德国谷歌的存在?答案与谷歌的两条原则有关:第一,为了实现宏伟目标,他们从不妥协、勇于冒险。拉里•佩奇说:“在探索科技边界这件事上我们还没有遇到对手。”没错,根本没有人会疯狂到去尝试谷歌正在做的事。例如谷歌开展了一项有计划地培养员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项目。每年都有数千名员工接受培训。而和其他许多震惊世界的重要项目一样,这个项目也由一位德国人负责。
除了冒险精神,谷歌的第二条原则是保持迅捷与机敏。因为行动缓慢的人会被这个时代迅速淘汰,对企业而言淘汰时限为6个月。像微软、思爱普等公司一直努力保持每3个月就对产品进行一次更新。谷歌在这方面更胜一筹,他们不会花太多时间讨论创意,而是让创意在尝试和检验中不断改善。无效的创意会被马上抛弃,没有人为此感到遗憾。而德国人素来推崇的严谨作风难以适应这种变化速度。

数字时代推崇乌托邦式的目标、先人一步的反应速度以及有条不紊的冒险精神,很多企业受此影响,愿意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也勇往直前。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谷歌和硅谷的精神,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立志改变世界的人无须适应现存的所有规则;想要创造新事物的人不会被旧思想阻拦;要想在21世纪领先就不能使用20世纪的手工工具。大多数人会认为变革者们无法无天,但可以肯定的是,突破界限正是变革的必经之路。
美国人向来敢想敢做,硅谷的意识形态则包含了对规则更开放的态度以及对界限的激进式探索。这是深植于信息产业和硅谷精英阶层的一种新思想,与欧洲式世界观完全相反,因此引发了巨大的冲突。几年来,反对谷歌的声音在全球日益高涨,欧洲许多国家都纷纷表达不满,尤其是德国。目前看来,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对谷歌霸权的研究比德国更深入、更具批判性,也更感情用事。
德国之所以对谷歌怀有如此敌意,一方面源于德国的历史:德国人民在过去数百年里经历了两次极权式统治,每一个角落都被搜查并监视。所以再次遇到收集数据这种事情,这个国家自然极度敏感。而谷歌的商业模式偏偏是这样:它知道我们是谁,在做什么,与谁交谈,谈了什么。谷歌知道的太多,自然成了德国人的头号公敌。
另一方面,至少从用户数量来推测,谷歌似乎没有在另一个国家和地区比在德国更受欢迎,这真是自相矛盾。谷歌的在线搜索业务在德国的市场份额超过90%(在美国才达到79%)。对谷歌的其他产品,德国人也报以同样的欢迎程度,他们几乎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人都更频繁地使用谷歌的服务。
针对谷歌本身、谷歌的业务和计划,在德国的头号反对者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Springer Group)董事长马塞亚斯•多夫纳(Mathias Döpfner)。作为德国第三大出版公司,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全球反谷歌运动中也处于带头地位。而德国联邦经济部长及副总理西格玛尔•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SPD)的一员,也主张拆分谷歌。然而这些反对谷歌的人真的是出于自由权利和数据保护的考虑吗?其中有没有夹杂对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担忧?
谷歌的反对者向我们生活的、以谷歌为标志的全新信息世界提出了一个大问题:一切将会像硅谷乐观主义者认为的那样变好,还是像永远悲观、不断告诫世人的批评家认为的那样变糟?对此我们无法给出准确的判断,也无法将所有人的看法统一起来。作为个体,我们注重隐私权;作为集体的一员,我们可能拒绝对集体有利的东西。而人的天性就是这样——毫无逻辑,有时甚至毫无效率。其实,数字革命中出现的机会非常有吸引力,未来也可以真的比现在好很多。至少对于谷歌某个专注癌症研究的子公司而言,每挽救一条生命都是一场伟大的胜利。此外,在一个庞大的资料库中汲取历史知识和经验,早已成为公认的扩大个人优势的最好方法。

四面楚歌

谷歌很清楚,对他们的反对声音犹如四面楚歌,且声浪越来越强。虽然目前世界上没有其他企业像谷歌一样拥有这么多的人才、资金、权限和数据去保护自己并赢得未来,但是没有人知道谷歌的优势地位可以维持多久。这家企业并非无懈可击。
如果有人在谷歌总部待上一段时间,就会马上注意到:谷歌人看似自信,暗中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所有聪明过人、富有创造才能的工程师和程序员一直在四处观察,时刻准备创造惊人的突破。每年都有数百个以新创意为起点成立的初创公司,它们拥有几百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以及创造下一个伟大发明的雄心壮志。科技巨头间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没有人想像索尼公司和IBM那样,做了十几年行业霸主后迅速陨落。风投公司为硅谷中的企业提供了大量让他们始终领先对手一步的资金。Faceboook就为通讯软件WhatsApp花费了190亿美元,因为他们非常担心在10年后变成今天的微软:规模仍在,盈利仍丰,但廉颇老矣,不再是市场的领导者,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逐年降低。
除了追加投资扼住对手的咽喉,谷歌高层还将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避开那些迟早会让大企业跌倒的陷阱:官僚主义、自大自满、失去初创激情。此外,投资者也向谷歌不断施压,他们想看到的是谷歌在实现科技愿景的同时,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能创造丰厚利润。
面对重重压力,谷歌是如何反应的?拉里是通过何种尝试,始终延续着谷歌的创新推动力?“改变世界是我和谢尔盖的主要目标,”拉里说,“我们也一直希望谷歌以此为目标,并向世界清楚地传达我们的想法。”无论世人是否相信拉里,可以确定的是,谷歌在这几年的变化中取得了公众的理解,而且这家公司也越来越愿意倾听并接受批评。谷歌走到今天经历了很多,拉里也认识到谷歌是他实现自己伟大愿景的机会。
可以想象,作为一家重视用户体验的企业,谷歌管理层对德国的反对声音是何等敏感。在写作本书时,谷歌给我提供了许多采访工程师、程序员、产品经理以及集团领导者的机会。这是在拉里重掌谷歌领导权之后首次与图书项目进行合作,也是谷歌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德国作者打开大门。研究谷歌不能忘记的一条基本前提就是:谷歌有跨文化的领导层,他们在考虑和处理事情时非常注意政治因素。因此谷歌一直努力不让自己像苹果一样成为一个黑盒,它在寻找与外界对话的机会。
但我的研究绝不只是基于谷歌展示给我的表象。在过去数年里,我创建了一个内容丰富的信息网络,从外部和内部收集谷歌的各种信息,其中部分重要信息来自谷歌的德国员工。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国工程师以及信息学家在硅谷非常受欢迎,在谷歌也身居要职。他们为我从新视角研究谷歌提供了便利,因为一方面他们熟悉谷歌的日常事务,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也很清楚谷歌在德国受到的质疑。
针对谷歌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而在这些争论中许多都是事实,好像我们正朝一个极具争议的方向走,那里可以决定接下来几十年里信息世界的样子。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和社会问题:科技进步最终会让人类获益吗?允许私人公司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干涉权?但每次对谷歌的争论其影响范围都很小,还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企业。介绍谷歌,分析它的思想、战略以及重要成员。解析谷歌的幕后情况:如何进行研究?研究什么项目?公司高层如何思考?做决策时会有哪些道德和政治上的考虑?
我的第一步是研究谷歌的快速发展之路,即谷歌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谷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取信息而成立的,”现任Alphabet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说,“这个战略的副产品就是:我们发现了投放广告的商业模式,其收益为我们进行必要的基础建设以及雇佣员工提供了保障。”这就是谷歌成立的传说,但这一说法的真实成分有待考证。
要真正了解谷歌,最直接也最有说服力的做法就是去了解公司的绝对领导者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去了解他们如何将登月计划与10倍哲学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去探寻谷歌如何开发这些每一次进步都必须比过去的优秀10倍,每一个创意都必须比过去的伟大10倍的登月项目;去探究这些研究机器人、无人机、新型计算机和医药项目的实验室和研发部门中所发生的一切故事(有些部门很神秘,但也有方法挖掘一些信息);看看谷歌打算如何开发安卓系统,用它在未来控制汽车和各种机器。至于谷歌的组织架构、人才甄选办法、决策原则与流程,这些都值得研究。

想要掌握未来,必须了解谷歌

有人认为谷歌正在变成新的标准石油公司——像19世纪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一样肆无忌惮的垄断企业,只不过谷歌掌握的不是能源霸权而是信息霸权;另外一些人更愿意把谷歌比作传奇发明家爱迪生创立的通用电气公司,是通用成就了地球的电气时代。通用电气是一家业务广泛的工业企业,没有哪家公司能像它一样将自己的发明转化成供全世界使用的商品,并由此推动人类文明。
不管以何种态度去了解谷歌,最终人们都想探明一点:一个以改变世界为目标的企业是什么样子?谷歌过度收集信息以及跨行业竞争的行为在过去降低了公众的信任感,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恐惧感。一家竭尽全力探索未来的公司不但没有赢得更多喝彩,却招致种种非议。外界对谷歌的恐惧也影响到它继续顺利地实现其愿景。鉴于谷歌另类的组织结构和雄心壮志,它也能成为世界其他企业的榜样吗?它能一直保持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实现其改变世界的愿望吗?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想要掌握未来,必须了解谷歌。

文摘

第2章 创始人:性格迥异,野心如一
拉里强调,他很早就打算成为一名发明家,并想成立一家公司,把自己的创意转化成产品。不仅如此,他还要牢牢掌握对自己创意的控制权。这与他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拉里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了关于尼古拉·特斯拉的传记。特斯拉是最优秀的天才发明家,和同时代的爱迪生不分伯仲。但他们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爱迪生建立了通用电气公司,将他的发明转化成产品,供全世界的人使用,同时自己获利;与此相反,特斯拉在19世纪末期移民纽约,在贫困中去世。
直到今天,拉里还对特斯拉十分着迷。他说:“特斯拉并不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我终于意识到,虽然这个人在事业上没有取得成功,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特斯拉的人生经历给拉里带来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方面,单纯依靠个人智慧也能发明对全世界有重大意义的科技产品;另一方面,如果草率地成立一家自己不能控制的企业,就很可能会一步步丧失对自己创意的控制权。
光从这点看,我们就应该知道拉里绝不会将谷歌的控制权交给股东。他反抗强硬的监事会,也拒绝投资人干涉公司发展。谷歌是他的企业,是他实现创意的工具,而不是任何人的赚钱机器。同时,拉里再次强调,他不会做一个漂亮消耗品的生产者,而是要像特斯拉一样成为真正的发明家。谷歌推出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产品背后的强大科技。
《财富》杂志在拉里重掌谷歌后不久便将他评为“全球最有野心的CEO”。但这位CEO很清楚,自己的野心不足以建造一家他理想中的大企业。他认为,谷歌的管理团队甚至所有员工都应该像他一样充满野心,而他需要在每次会议上、在员工带来的每个创意中感受到这点。谷歌的一名高级工程师说:“拉里变得越来越挑剔。”而其他工程师也反映“为拉里工作很累”。在谷歌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工程师准备向拉里介绍一项震撼世界的发明——时间机器。当工程师想找一根延长线为他的发明接上电源时,拉里不屑地问道:“这东西还要用插头?”
和他手下那群最优秀的科学家比起来,拉里也像个外星人。当他在头脑风暴上要求大家提供天马行空的创意时,底下的员工总会说:“拉里又神游未来去了,等到他要跟我们形容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才会回来。”
拉里和谢尔盖分别累积了约30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大部分是公司股票。但你完全无法想象他们穿布里奥尼(Brioni)西装和普拉达(Prada)鞋子的样子。拉里是个电动汽车迷,所以你也看不到他开法拉利去公司上班。如果遇到拉里不穿牛仔裤,而是西装革履地出现在公司总部,马上会有很多员工窃窃私语:“是有什么重要会议?嗯,可能是总统要来了。”P50-51

]]>
征信与大数据:移动互联时代如何重塑“信用体系”–推荐图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540821.html Fri, 25 Nov 2016 08:58:35 +0000 //www.otias-ub.com/?p=540821

51vfhdgmcel-_sx356_bo1204203200_

名人推荐

征信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大数据环境下愈加彰显。《征信与大数据》一书对相关问题、方法、实践做了很有见地的阐释,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情境,在描述理念和案例的,同时又不失思考和解读,读者会从中受益,得到宝贵的领域知识和专业性启发。
陈国青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EMC讲席教授 (EMC Chair Professor),2005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征信发展、大数据、征信趋势,这些大主题,刘新海娓娓道来,铺陈展开,不仅对于一般读者提供了极好的参考,对于任何有志于中国金融科技,面向全球最 大的、未被传统信贷服务覆盖的市场的从业者,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王征宇 信而富创始人、CEO,美国芝加哥伊州大学博士

人类正迈向信用时代,数据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有用信息,包括信用信息,并以有效方式在合适的时机传递给恰当的人群,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刘新海在征信和大数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也曾与他一起尝试挖掘担保圈数据后面的宏观含义,取得了积极效果。本书是刘新海系统阐述其理论思想和现实运用的又一努力,值得期待。
陈道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新海这本书我期待许久了,是中国征信行业非常及时的一本著作!我作为美国FICO信用局评分的早期开发者,深深被这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所折服。本书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征信行业进行了探讨,而且非常难得地从大数据角度进行了阐述。本书的多个案例分析代表了国际上最新的思路和模式,对中国征信行业的监管者和实践者都具有非常实际的价值。
涂志云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我爱卡/信用宝创始人,曾任美国费埃哲和环联征信专家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未来,征信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与运用征信知识正当时。读这本书有利于快速了解国际征信业。悦意推荐,开卷有益。
吴晶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市场信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简介

刘新海:现任某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副研究员,同时也是北京大学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的研究方向:征信、信用风险管理、数据挖掘和金融大数据。刘新海博士曾在布鲁塞尔的互联网公司Attentio和金融分析公司Vadis从事过咨询和数据分析工作。曾经在数据挖掘国际…期刊IEEE TKDE和人工智能国际…期刊IEEE PAMI发表学术文章。在国内工作期间参与征信和金融数据挖掘多个应用项目,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 家级研究项目三项。刘新海博士还是财新网专栏作家。研究交流的微信号:credit2bigdata

目录

前 言 // IX
绪 论 // XI
第1篇
征信机构:市场经济的风险信息服务商
01 美国征信业的前世今生
美国征信业概述 // 005
美国个人征信发展史 // 006
美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框架 // 010
征信的法律和监管 // 013
个人信用报告 // 015
发展中的美国征信业 // 019
02 益博睿:横跨欧美,全球最 大
益博睿的发展历史 // 023
益博睿的商业模式 // 029
数据资源和分析能力 // 035
03 艾克飞:百年老店,技术领先
艾克飞的基本概况 // 039
艾克飞的历史 // 041
艾克飞商业模式分析 // 042
04 环联:家族企业,姗姗上市
环联概况与历史 // 053
环联的商业模式 // 058
环联的未来之路 // 066
05 服务垂直领域的专业性征信机构
专业征信机构概述 // 075
服务于不同的消费生活场景 // 078
代表性的专业征信机构 // 079
传统征信机构和专业征信机构交互 // 087
06 蓬勃发展的新兴征信服务公司
Credit karma 的互联网征信服务 // 095
Credit Karma 的商业模式分析 // 099
Credit Karma 的竞争对手 // 102
对中国个人征信业的启示 // 104
07 企业征信巨头邓白氏:诞生了四位美国总统
企业/ 商业征信 // 109
邓白氏基本概况 // 111
邓白氏发展历程 // 112
邓白氏的商业模式 // 116
邓白氏公司的业务保障——DUNSRight 数据质量管理流程 // 123
邓白氏在国内关于侵犯个人隐私的事件回顾 // 124
第二篇
信用评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
08 全球个人征信机构的大数据征信技术
数据处理:匹配连接和下一代技术 // 135
数据挖掘和分析:释放大数据价值 // 137
数据服务:多元化产品与个性化良好体验的服务 // 139
09 信用评分60 年
信用评分:信用报告的数字化解读 // 146
信用评分的历史 // 147
信用评分的应用 // 151
信用评分的类型 // 154
信用评分模型的原理 // 157
信用评分的缺陷 // 159
10 国外信用评分新进展
信用评分最新趋势 // 167
可替代信用评分 // 169
11 一切数据皆信用的ZestFinance
背景知识 // 179
ZestFinance 简介 // 180
传统信用评估方法的缺陷 // 181
ZestFinance 的基本商业理念 // 185
ZestFinance 大数据信用评估的技术分析 // 188
ZestFinance 的最新动态 // 194
对中国征信业的启示 // 195
12 运用大数据做P2P 信用风险评估的Upstart
面向大学毕业生消费者服务的P2P // 201
商业模式:基于未来潜力的大数据信用评估 // 202
智能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 // 204
在线信贷的激烈竞争 // 206
对互联网金融的启示 // 207
13 扎根于新兴市场的EFL:看人品,放贷款
利用人品测试放贷款的故事 // 214
来自哈佛的高科技创业公司EFL // 215
EFL 进行信用评估的原理 // 217
对EFL 应用的讨论 // 220
类似的信用评估公司VisualDNA // 221
14 征信大数据对宏观金融决策的支持
宏观经济应用概述 // 227
担保圈风险简介 // 228
引入复杂网络技术分析我国担保圈问题 // 230
担保圈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的初步发现 // 233
担保圈风险管理的建议 // 242
征信大数据的进一步应用 // 243
15 电信大数据在征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背景介绍 // 247
电信运营业务中的征信问题 // 248
电信大数据在金融征信中的应用 // 253
国内情况分析和政策建议 // 257
16 生物识别技术在征信领域的应用
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验证 // 261
指纹识别:乌干达的征信应用 // 263
声纹验证技术 // 264
声纹验证在征信领域的应用 // 266
声纹验证的机遇和挑战 // 268
第三编
征信模式: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享机制
17 全球个人征信业所面临的市场机遇
全球个人征信业的机遇 // 275
国内个人征信业的机遇 // 281
18 全球个人征信机构的挑战
信息安全和数据源 // 287
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竞争 // 293
法律和监管的合规性 // 296
19 互联网时代的征信
征信应用岂止互联网金融 // 305
互联网经济下的征信 // 307
物联网中的征信问题 // 310
征信模式: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享机制 // 311
参考文献 // 313

文摘

征信系统通过对消费者/企业信用活动及时、准确、全面的记录,以及通过信息共享减少了征信活动人力、物力、时间的消耗,不仅可以帮助信贷机构降低成本、管理风险、提高决策效率,还可以使消费者更好地享受金融服务,实现拓宽交易范围和优化商业环境的经济功能。因此,征信系统往往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和金融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大数据场景下的信息经济时代,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利用数据和分析来做更具信息量的决策、更有效的管理风险将是一个长期趋势。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2014年9月的报告,全球商业分析服务方面的花销在2014年达到3520亿美元,而且2014—2018年,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5%。因此,基于消费者风险和信息的服务将成为一个巨大并飞速发展的市场。
本章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对个人征信业所面临的机遇进行简单分析,试图探究个人征信业的未来。

 

]]>
城镇化蓝皮书: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2016) //www.otias-ub.com/archives/540677.html Thu, 24 Nov 2016 16:29:06 +0000 //www.otias-ub.com/?p=540677

2016年11月18日,由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城镇化蓝皮书: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国家行政学院举行。

蓝皮书指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趋缓,各种被高速增长掩盖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增加供给、刺激需求、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和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城镇化水平、地区分布、城市规模、行政层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总体而言,在当前阶段,各城市在城镇化水平、速度、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发展很不均衡,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行政层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地处东部或东北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程度就越高;就业问题是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和市民化决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民工的总体就业状况不断改善,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增长速度总体比较缓慢,就业的稳定性整体不高,整体环境亟待改善等;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在不同规模的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困境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也有所不同,但目前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一种“要地不要人”的制度安排,是造成户籍制度改革困境的根本原因;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已跨越“帕累托改进”阶段并进入了“存量利益”调整阶段,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不但诱发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博弈困境,而且引致了制度改革的“制度悖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面临十分突出的大城市人口压力,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迟缓,人口吸纳能力十分有限,现有城市体系面临行政区划改革滞后的严重困扰。

针对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蓝皮书建议:加强各城镇薄弱环节的投入和建设,在促进农民进城的同时,更加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先进文化的教育普及,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步协调;制定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城镇化发展政策,东部地区城镇化要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健康状况为重点任务,中西部地区要以推进1亿人口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为重点任务;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减少行政层级,扩大城市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深入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民工群体共同努力,合力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进一步深化户籍—土地联动改革,一方面建立跨地区的“人地挂钩”、“宅居挂钩”制度,将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新增外来人口在本地落户挂钩,另一方面通过均等化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非户籍福利,引导农民工向中小城市有序转移落户,避免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和建设用地过度增长;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要以“保障农村户籍利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消城镇不合理的户籍利益、引导市场逻辑的差异化利益与规模性(地区性)的户籍利益”为思路来协调并重组户籍利益,通过构建“顶层约束机制、大城市的联动机制、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分摊机制以及其它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户籍利益协调与重组的全面落实;加快行政建制意义上的中小城市建设,理清城镇化进程中县、镇两级的发展思路,通过撤县改市、县改区、设立镇级市以及调整省直管县政策等,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政区适时地、顺利地向城镇政区转换。

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状况在城镇化水平、地区分布、城市规模、行政层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

《城镇化蓝皮书: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2016)》继续保留2014年城镇化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将三级指标(观察指标)由57个减少到21个,将评价对象扩展到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具体分析了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健康发展指数及四个一级指标指数及城市排序,分析表明,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健康发展指数为0.52,水平适当性指数、速度适中性指数指数、发展可持续性指数和城乡协调性指数分别为0.46、0.32、0.58、0.70。结果发现,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城镇化水平、地区分布、城市规模、行政层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总体而言,在当前阶段,各城市在城镇化水平、速度、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发展很不均衡,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行政层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地处东部或东北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程度就越高。

蓝皮书指出,提升城镇化健康状况,一是加强各城镇薄弱环节的投入和建设。必须在促进农民进城的同时,更加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先进文化的教育普及,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步协调。

二是减少行政层级,扩大城市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考虑再增设2-3个直辖市,增加计划单列市数量,扩大省直管县试点范围,加快镇改市步伐;要全面深化城镇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使城镇化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三是制定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东部地区城镇化要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健康状况为重点任务,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优化提升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继续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中西部地区要以推进1亿人口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为重点任务。如培育发展1-2个全国性城市群和若干个区域性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依托陆桥通道上的城市群和节点城市,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形成与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着力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宜居美丽城镇;加强道路、交通、管网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中西部城镇对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四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继续以中心城市为内核,培育发展全国性、区域性大都市圈和城市群,更好地发挥中心大城市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统筹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成本利益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区域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就业问题是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和市民化决策的重要因素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农民工的总体就业状况不断改善,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增长速度总体比较缓慢,稳定性整体不高,整体环境亟待改善等。造成农民工就业整体质量不高的原因既有来自二元体制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等客观因素,也有来自政府监管职责不到位和农民工自身素质制约等主观原因。因此,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是一项综合和系统工程,在深入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同时,还需要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和广大农民工群体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要深化户籍—土地联动改革

蓝皮书指出,当前,由于进城农民工普遍没有获得城市本地户籍,使得其在无法获得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同时,普遍居住在工地、厂棚、城中村以及城乡结合部中的农民工及其亲属与城市原住居民处在居住上的二元分割状态,对其融入城市、实现永久性迁移形成巨大的障碍。户籍转移和解决住房问题实现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完成的两个主要任务。

近年来,出台和实施了众多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的举措,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政策保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户籍制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户籍虽以基本放开,但却无人问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严控落户规模,农民工却趋之若鹜,使得能够享受户籍福利的农业转移人口比例很低;另一方面,户籍—土地联动改革也面临着两难困境,若“人地挂钩”政策如当前这样局限于行政区内,大量从偏远地区转移来的农民工“无地可挂”,而如果把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统一的“人地挂钩”制度,则又会出现偏远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全部涌向大城市要求“挂钩”的现象。

蓝皮书指出,未来应该进一步深化户籍—土地联动改革。一方面,要建立跨地区的“人地挂钩”、“宅居挂钩”制度,将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新增外来人口在本地落户挂钩,以及全省乃至全国统一的宅基地复垦与保障房获取挂钩机制,实现农民工的户籍市民化和居住市民化。另一方面,通过均等化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非户籍福利,引导农民工向中小城市有序转移落户,避免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和建设用地过度增长。未来的改革不仅要把“人地挂钩”的范围拓展到更大的行政区范围,同时还要通过对城市发展战略的进一步调整,改变农业转移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的态势,为户籍制度改革赢得空间。

户籍制度改革需要中央政府强势引导制度改革的目标与过程

蓝皮书指出,无论是就户籍制度的供给主体与执行主体而言,还是就户籍制度的需求主体而言,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都具有“非合作博弈”的特征;加之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政治地位、自组织能力与谈判能力要远远落后于城市户籍人口与用工企业等既得利益群体,经济主体之间的现有博弈存在明显的博弈困境,显然无法实现各个参与主体的冲突最小化。换句话说,现阶段如果要想实现参与主体的冲突最小化并使得制度改革能够得以顺利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一方面会遭受到特大(大)城市所在地政府、城市用工企业、城市户籍人口等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来自行削减自身的既得利益,这就出现了理论逻辑中制度改革的“制度悖论”。这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所在。

既然改革存在明显的利益不一致,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就必须突出利益协调与重组,在冲突最小化的过程中寻找一个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改革方案,通过构建顶层约束机制、大城市的联动机制、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分摊机制以及其它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户籍利益协调与重组的全面落实。这是现阶段深化和推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其一,构建一个可行的约束机制。要强化国家在协调不同群体利益之间的建设作用,中央政府要通过强制性干预措施矫正制度执行主体的利益分配,尤其是特大(大)城市“一边倒”的利益分配格局,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全面落实户籍改革过程中的权力配置与利益重组,完善自上而下的约束机制。其二,中央政府推动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等特大(大)型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同步协调推进户籍制度的地方改革。其三,逐步矫正政府的资源投入主要集中于特大(大)城市的偏好,引导社会投资向以县城为重点的中小城镇聚集,全面加快中小城镇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提升非农就业的机会,逐步加大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缩小中小城镇与特大(大)城市在义务教育、基础医疗、福利救助、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以基本服务均等化来提升中小城镇的户口“含金量”,从而吸引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在这些城镇的聚集。其四,构建利益分配与重组的成本分摊机制。针对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明确中央政府、所在地政府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支出责任。这种责任的明确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划分原则上,而是需要做到支出责任细化,具体到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每一项支出,中央政府应支出多少、所在地政府需要支付多少、其他社会成员应该承担多少,建立一个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其五,中央政府要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高度推进更为全面的配套改革,包括改革就业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制度、财政税收制度、经济产能布局等。

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行政区划改革

蓝皮书指出,大量农村转移人口进城对我国城镇体系及其相应的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挑战。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过多过快向东部、向各大城市流动,这本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由于城镇建制改革滞后,城镇体系失衡,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人口过多过快向大城市聚集,很多大城市现在已得了严重的城市病,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极其拥堵、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不堪重负,城市生活质量下降。在农村,基础设施破败、人口空心化、乡村一片凋敝。这些问题的发生,固然有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不均等多方面的问题,但相关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是不容忽视的制度因素。

蓝皮书指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在特大城市、大城市与数量众多的县、镇之间,要有一大批将二者连接起来的中小城市,以真正形成大、中、小相结合、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结合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况,应在“十三五”期间,顺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将改革重点集中到县、镇为主的政区改革上,推动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县由农村政区向城市政区转化。另外,将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发展起来的少数经济大镇、强镇通过设立镇级市的方式,赋予其与城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发挥县、镇有吸纳人口、就地城镇化方面的巨大作用。

]]>
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 //www.otias-ub.com/archives/198804.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98804.html#comments Sun, 02 Mar 2014 10:09:29 +0000 //www.otias-ub.com/?p=198804 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

浓缩观点

  • 埃里克·托普预言:医疗将进入个性化时代。然而个性化与隐私权是项难以调和的矛盾。
  • 阅读《颠覆医疗》,令人颇有感慨的并非医疗界被颠覆后充满无限可能的愿景,而是实现颠覆可能经历的艰苦过程,“颠覆”在这里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词。
  • 在医生们随时可能被揭开面纱的时代,病人们却得学会更大程度地自负其责。这既是解脱又是束缚,对双方皆如此。
  • 制药公司、药品零售商、监管部门、医疗健康保险机构、医疗设备提供商,以及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庞大供应商群体,等等许多利益相关群体,它的运行和绝大多数系统一样存在某些系统顽疾。
  • 医疗将进入个性化时代。然而个性化与隐私权是项难以调和的矛盾,你在今日授权使用的隐私信息无法知晓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被使用。

如今,“大数据”与“颠覆”这两个词同时出镜的频率很高,这种频率高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借用大数据分析的理念得出结论:哪里有“大数据”哪里就有“颠覆”。虽然大数据说:如今人们只需要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了。但人类并没有因此放弃思考的权利,我们仍旧可以在这两个词之间加入“如何”一词,并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要解决“如何”这个问号,没有比走深一步,对所谓的新兴高科技应用于具体某一个行业做些了解更恰当的方法了,那么阅读这本《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正是个不错的选择。

《颠覆医疗》的作者埃里克·托普是位著名的医学工作者,而非信息科技从业人员,更不是传媒界人士,这样的作者身份可以打消大部分炒作新概念的嫌疑,也令此书更显得平实和中肯。然而阅读此书,令人颇有感慨的并非医疗界被颠覆后充满无限可能的愿景,而是实现颠覆可能经历的艰苦过程。

事实上,“颠覆”作为动词远没有它看上去的那般刺激,如果能用时间来测量词汇,会发现“颠覆”在这里真的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词。举一个例子,如今医生们诊疗必备的医疗用具听诊器,你能想象从它被发明到被医学界接受,最终获得广泛应用居然耗费了二十年吗?听诊器这项十九世纪里的的新玩意,现今看来简单得理所当然——不涉及隐私权益、法律惯例、文化伦理、宗教信仰……面表看它只是一个再单纯不过的发明,却仍旧耗费了二十年才“颠覆”西方医学的诊断流程。

既是解脱也是束缚

医疗产业属于信息敏感性行业,对普通人而言,医学界高深莫测,医生资质考核严格,想从医学院毕业也往往比学习其他专业要耗费更多时间。信息极度不平等造成了病人与医生之间的鸿沟。而长久以来,病人们往往自认为无知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一心指望医生的万能。然而数字化在医疗领域的渗透令渐渐填埋这个鸿沟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例如 PatientLikeMe 这类病情分享网站,令许多病人们跳过医院、医生找寻治疗方法。此外,科技革新令普通人获取必要的医学数据变得日渐容易。一些过去价格昂贵过程复杂的医疗检测或诊断方法如今却可能变成人人可以自己使用的家用医疗工具。例如,发展相当迅速的可穿戴设备在医学界的使用,使得 24 小时的心率监测、血糖指标检测都变得十分可行,甚至我们可以期待人手一份的个人基因图谱。

没错,非专业人士的我们获取信息的难度被成百倍地降低了,也因此病人们可以拥有更多权力。然而,在医生们随时可能被揭开面纱的时代,病人们却得学会更大程度地自负其责。这既是解脱又是束缚,对双方皆如此。重新适应总不如维持现状来得轻松,即使是大势所趋,也仍免不了过程的艰难漫长——是的,面对颠覆,不是总能敞开胸怀坦然接受的。

系统顽疾

医生和病人还仅仅是医疗生态圈里其中的两个群体,在整个系统中还有制药公司、药品零售商、监管部门、医疗健康保险机构、医疗设备提供商,以及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庞大供应商群体,等等许多利益相关群体。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系统,它的运行和绝大多数系统一样存在某些系统顽疾,有损有缺。尤其在以商业逻辑为基调的医疗生态系统中,“颠覆”将朝向何方?拥有最大霸权的利益方势必干预其中。

虽说所有科技突破都意味着更多选择和更低成本,然而看看持续不断攀升的新药价格就可见一斑了。走在数字化科技前沿的美国,却在全民讨论日益攀升的医疗费用——MIT 科技评论杂志 11 月号将“为何药品变得如此昂贵?”列为了封面标题;而 10 月号的哈佛商业评论却称在医疗质量相当的情况下,印度治疗癌症的费用只占美国的一个零头。

虽说凯文·凯利们始终相信科技令世界变美好,然而在科技赋予的力量却很有可能被霸权者的铜墙铁壁阻隔,更有可能被滥用。即便最终到达彼岸也是用最慢的交通工具“渡”着去的,而无法一飞冲天。

更难理顺的逻辑

除了霸权利益、系统顽疾,医疗要被颠覆,科技还需要攻破更艰难的防线,例如文化伦理、秩序规范。埃里克·托普预言:医疗将进入个性化时代。然而个性化与隐私权是项难以调和的矛盾。设计个性化服务方案的基础来源于对无数个体隐私信息的挖掘。

你在今日授权使用的隐私信息无法知晓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被使用。更糟糕的是,你所贡献的隐私信息目前也无法直接相关与你个人获得的个性化医疗服务,换句话说,即便你不贡献自己的隐私,也有可能获得个性化医疗服务。想要理顺这项逻辑,恐怕路途遥远。

埃里克·托普坚定地拥护数字科技创新医疗,是位摇旗呐喊的倡导者,正是本着缩短颠覆耗时的目的,托普撰写了这本书并积极开展着各种相关研究与活动。事实上,英文书名直译应当是“医疗的创造性破坏”,这比颠覆一词少了些冲击力度,却多了些能体现过程的内涵。或者,我们还是用另一个不悲不亢——不悲观、不亢奋的心态来期待这场颠覆吧。

《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

作者:埃里克·托普 (Eric J. Topol)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 iPhone、云计算、3D 打印、基因测序、无线传感器、超级计算机,这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事物,将再一次地融合在一起,对医学进行一次“创造性破坏”。在这超级融合之下,权力第一次交回到我们自己手中,而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将这场医学革命进行下去,颠覆医疗。

来源:businessvalue

 

]]>
//www.otias-ub.com/archives/198804.html/feed 1
数据解读:亚洲电子商务的未来–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185080.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85080.html#comments Tue, 07 Jan 2014 01:13:09 +0000 //www.otias-ub.com/?p=185080 电子商务正向东方国家发展,对各品牌来说已经到了开始思考在亚洲市场建立数字战略的时候了。
事实上,电子商务在全球发展非常顺利。eMarketer近期数据显示,电子商务行业今年预期增长到1.2万亿,比去年增长了17%。更重要的是,亚洲推动了整体的增长,今年亚洲电子商务销售年同比增长了33%。

是什么推动亚洲国家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的呢?答案基于两方面:庞大的人口和互联网连接的增长。

电子商务向东方前进
亚洲地区B2C电子商务销售去年上升到3320亿美元,紧随北美地区电子商务销售3460亿美元之后。或许更令人信服的是,根据eMarketer研究,过去的弱者今年或将脱颖而出,亚洲销售金额预期将超过北美地区250亿美元。
线上销售是这种变化背后的驱动力,由于亚洲国家较好的人口间的连接,再加上这些国家密集的人口。例如日本,号称在它1.3亿的人口中拥有80%的线上用户,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有钱。
这种差距预计只会加大,各品牌重新评估他们的拓展聚焦在什么地方是明智的选择。
多数的力量
另一份报告(来自2012年9月的Econsultancy)显示,英国是单个互联网用户电子商务消费最高的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费金额为1736美元。反之中国每人每年平均的网络消费金额为33美元。
中国恰好自夸是全世界网络消费者最多的国家,拥有高达2.2亿的网络消费者。因此,你可以想象,高电子商务总数来自于大量的购物者——所有人都必须与有效的内容相联系,使实现最好的投资回报成为可能。
无论你从哪方面考虑
根据预测到2016年,在亚洲地区电子商务销售将达到7080亿美元,现在对各品牌来说,是时候考虑设立一个成熟的数字战略来保证自己的发展。

当然,这些都引发了全球品牌的关键问题:
• 你的品牌是否引导足够的资源以达到亚洲市场?
• 你的品牌是否针对亚洲地区进行了内容优化和本地化?
• 你的品牌为亚洲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做好充分准备了吗?

Global E-commerce Trends Infographic

]]>
//www.otias-ub.com/archives/185080.html/feed 2
199IT推荐图书:社会冲突:升级、僵局及解决(第3版) [精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117.html Thu, 28 Nov 2013 06:34:08 +0000 //www.otias-ub.com/?p=175117

 

点击购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社会冲突:升级、僵局及解决(第3版)》编辑推荐:社会冲突无所不在,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然会产生人际或群际关系,而冲突就不可避免。冲突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帮派,也可以是群体、族群,甚或是国家、联盟等等。而冲突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人类的一切活动,从日常交往延伸到法庭辩论、商务洽谈、政治谈判和国际争端等等。《社会冲突》精确地阐述了在诸多不同的冲突情境中,如何深刻地剖析冲突发展的各个阶段,找到冲突潜在的过程和发展路径,和谐地解决冲突,最终实现双赢。《社会冲突》结构紧凑,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活气息,理论模型密切结合实际案例,读来发人深省,酣畅淋漓。《社会冲突》适合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工商管理和国际关系等所有涉及社会冲突领域的读者。

名人推荐

虽然这套丛书的每一本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巅峰之作,但精品译丛作为一个整体,代表着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精华和核心。社会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可以选用其中任何一本,用作通用教材的“深度”辅助读物,而普通读者则可选用整个系列的精品图书来完成系统的社会心理学课程。书中包含的很多思想足以引起普通大众的兴趣,这些知识必须付诸于实践,所以必须上达给那些能将这些知识转变为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的掌权者……我个人以为,《社会冲突》整本书读起来就像一个完整的故事那般酣畅淋漓。这本书所具有的持久价值将体现在诸多方面:这本书能让所有人更能领悟到,如何敏锐而明智地处理日常的世俗冲突,以及如何更全面地了解我们周围世界所发生的广泛而又紧急的冲突。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 菲利普•津巴多
我认为《社会冲突》对于中国读者具有特殊的价值,因为当前社会正处在急剧的转型期。21世纪的中国,国内外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书中介绍了冲突的核心概念、冲突的理论框架、冲突解决的策略选择等内容,这些都是中国民众和学者急需了解的知识,因而这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戎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狄恩•普鲁特(Dean Pruitt) (美国)金盛熙(Sung Hee Kim) 译者:王凡妹

狄恩•普鲁特(Dean Pruitt),耶鲁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心理学系杰出的荣誉退休教授,乔治梅森大学冲突分析与解决学院访问学者。他的专业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冲突、谈判和调解。此外,普鲁特还是美国心理学会(APA)和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会员,更获得了由政治心理学国际学会颁发的拉斯维尔政治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以及由国际冲突管理协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
金盛熙(Sung Hee Kim),塔夫斯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肯塔基大学的心理学系教授。她获得过由美国和平研究所颁发的和平学者研究奖学金以及由肯塔基大学颁发的校长杰出教学奖,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冲突、报应性司法以及群体过程。

目录

第一编冲突与策略选择
第1章 概 述
冲突理论
冲突的概念
冲突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积极面
消极面
总结与结论
本书安排
第2章 冲突的本质和根源
冲突的要素
冲突的规模
相对剥夺的作用
激发冲突的条件
情境的特征
冲突双方的特点
社区的特点
群际冲突的根源
罗伯斯山洞实验
现实冲突相对于社会认同
群体愿望与群体失望
群体认同
冲突群体动员
总结和结论
第3章 策略选择
策略的本质
策略的选择
双重关注模型
冲突类型理论的双重关注模型
条件影响理论的双重关注模型
双重关注模型的支持性研究
感知到的可行性视角
感知到的问题解决策略可行性
感知到的争斗策略可行性
感知到的让步策略可行性
责备方向和策略选择
责备另一方
自我责备
相互责备
文化和策略选择: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直面对抗与间接迂回
差异的来源
文化与内群体及外群体成员的待遇
总结和结论
第4章 争斗之术
逢迎讨好
承诺
决定承诺战术成败的因素
承诺战术的若干优点
承诺战术的若干问题
辩论说服
羞辱
针锋相对
威胁
威胁战术奏效的决定性因素
威胁战术的若干优点
威胁战术的若干问题
强制性任务
强制性任务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强制性任务的若干优点
强制性任务的若干问题
暴力
非暴力反抗
总结和结论
第二编冲突升级
第5章冲突升级及其发展
冷战的发展
升级中发生的转型
国内冲突的升级
升级模型
争斗者一防御者模型
冲突螺旋模型
争斗者一防御者模型和冲突螺旋模型之间的关系
总结和结论
第6章 结构变化模型
心理的变化
情感的变化
敌对态度、知觉和目标
群体的变化
水牛城大学危机
群体变化的本质、来源及其影响
社区的变化
总结和结论
第7章 推动和阻碍升级的条件
轻度升级
重度升级
升级的基本前提
冲突规模
不稳定性
情境的特征
冲突双方的特征
人格差异和童年经历
年龄和性别差异
冲突双方采用的升级模型
文化差异
群体的特征
先前的升级和结构变化
冲突双方之间关系的特征
……
第三编僵局和解决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争斗(contending)是一项基本策略,即一方试图将本方偏爱的解决方案强加于另一方。父亲想必是希望儿子本道歉,并且试图通过表达自身的愤怒和失望来达到这一目的。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先是互相争论,希望对方就范,这与以色列和埃及在戴维营谈判早期阶段的表现没有什么差别。在罗德尼·金和洛杉矶警察的争执过程中,争斗采取了暴力形式,正如愤怒的洛杉矶居民在陪审团对警察做出法庭裁决之后的反应。
第二项策略是让步(yielding),即降低自身的期望值,并且对自身所得低于原先的期望值并无不满。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就是用这种策略来解决双方在交货时间上产生的争端。双方在争端解决之后,自身所得都较先前的期望值要低。而且让步时,双方都致力于制定出妥协性的协定。这样的协定有益吗?或者说,可以令双方都感到满意吗?我们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们有理由怀疑,对于双方而言“最糟糕”的解决方案实施了吗?对于销售部门而言,延迟三个月交货可能足以损害其原本希望获得的利润,而对于生产部门而言,将产品生产计划提前三个月也可能会严重影响生产的效率。让步的确是一种解决方法,但未必是高效的解决之道。
第三项基本策略就是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即寻求一项能满足双方愿望的解决方案。该项策略能在谈判期间进行,或者借助于外部干预者实施,比如戴维营的卡特总统。在卡特总统及其助手的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开始朝着停止西奈半岛争端的协定而努力。在理论上,如果没有美国的协助,埃及和以色列也可能会采用问题解决策略;他们可能会找到各自潜在的利益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项为双方接受的解决方案,令双方都感到满意。但由于双方在历史上曾屡次发生激烈的冲突,因此卡特总统的干预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而更有可能满足双方的愿望。
第四项策略是回避(avoiding),亦即不卷入冲突。该项策略大致会以两种形式出现,即不作为(inaction)与撤退(withdrawal)。不作为就是面对冲突时,什么都不做。一方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等待另一方行动。虽然戴维营谈判最后采用的是问题解决策略,但是在整个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里,各方采用的最主要的策略就是不作为。这并不是说,当事人双方是迟钝或笨拙的决策者,而是刻意为之。耐心地地等待对方采取下一步行动。实际上,为了努力打开双方因不作为而造成的死结,卡特总统最终规定了一个强制性的最后期限,并指出,他将于该日期之后退出谈判,才迫使双方采取了行动。撤退表现为拒绝参与冲突。当本和他的母亲及姐姐一起走出门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就是这种回避模式。
针对处理冲突的这4种策略,还有几件事情需要特别注意。第一,大部分冲突情境(无论是军队换防、劳工罢工、国际谈判、家庭争吵,还是两名司机同时抢着通过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时发生的心照不宣的交流)都会导致上述各项策略的组合使用或依次轮番使用。我们很少只使用某一策略而拒绝使用其他策略。因此,在本与其父亲发生冲突的过程中,本先使用了争斗策略,最后以回避策略作为结束。
第二,争斗和问题解决策略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战术得以实施。术语“策略(strategy)”和“战术(tactics)”在范围上有所不同。按照我们的专业术语,策略是可以应用于所有冲突的四种基本取径,而战术是这些策略得以实施的行动办法。比如,对抗策略可以通过如下战术得以实施:劝说战术(比如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的争论)、愤怒声明战术(比如本和父亲之间的争吵)、暴力报复战术(比如罗德尼·金所遭受的拳打脚踢)或其他战术。本书主要关注策略考量,但同时也会关注那些有助于将策略目标转变为现实的战术。
第三,争斗、让步和问题解决都是积极主动的策略,因为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冲突都会做出相对连贯、持续的努力,也就是说,通过控制、放弃部分利益或者共同工作等方式来解决面临的问题。相比之下,回避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策略,因为这一策略并未涉及任何解决冲突的努力,它的两种主要形式即不作为和撤退,都是暂停或放弃战术。
第四,争斗和让步互为镜像,因为争斗需要付出努力赢得胜利,而让步则需要至少接受部分的失败。本书开篇列举了四个冲突例子,它们在冲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解决冲突所使用的各项策略以及冲突最终得以解决的方式上都有所差别。尽管存在这些差别,但我们相信,如果不考虑冲突所发生的社会层面,它们就会有很多共同之处。虽然发生在人际、群际、组织以及国家之间的冲突显然并不一样,但我们相信,肯定能找到可以贯穿并阐明大部分或所有冲突现象的概括性理论。本书的目的是要整理和报告新兴社会冲突理论的现有成果,并阐述我们自己有关冲突研究的一些思想。虽然我们希望本书能改善争端解决的实践,故而偶尔会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特别是第10章和第11章),但我们的目标主要还是描述性的,也就是说,尽最大的可能,对人们处理社会冲突所采取的诸多有趣的方式进行诠释。

]]>
社交红利 [平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149.html Tue, 10 Sep 2013 03:38:26 +0000 //www.otias-ub.com/?p=150149

作者简介

作者徐志斌为腾讯微博开放平台负责人,从业13年,积攒了来自一线的、丰富的社交网络领域工作经验,并经常和圈内人士交流对于社交网络行业发展的收获和心得。在《社交红利》中,他列举出自己直接或间接经手过的,许多真实丰富生动的案例,比如互联网领域的成功先例:啪啪、唱吧、美丽说、蘑菇街等,传统行业的钟表业、食品业等,其中大量第一手核心数据非常珍贵,属于首次披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社交红利时代开启
开发者从腾讯开放平台获得的分成收入,仅仅两年时间由0变成了30亿,新市场以超越想象的速度在快速扩张。每天,海量的用户、流量乃至收入从各大社交网络流动到合作伙伴中去。庞大的收益开始源源不断地为创业者所有,一个诱人的红利时代已经开启
1.1:信任背书
一切都关乎信任。在社交网络中,对某个账号的信任,会促成用户迅速做出点击链接、购买商品、下载应用、讨论某件事情等决策
1.2:媒介的重组与权力再分配
人们更加信赖来自朋友的声音,官方媒体发出的声音不再是唯一选项。就在如潮的互动中,媒介权力由媒体悄然还给每个用户
1.3: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
流动在关系链中的信息带给了企业及创业团队一切可以想象的结果。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二章:信息的重量
信息在社交网络中是个性化且独立的入口,通过这些入口,用户从自己熟悉的社交网络中汇聚而来,作为入口的信息的高质量就变得不言而喻
2.1:充沛流动的情感与自娱情结
在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的是信息,更是情绪和情感。自娱现象的爆发推动了它们更快速流动
2.2:信息的四种作用
每条信息只能帮你解决一个问题,要想传播品牌就不要幻想还能同时多卖商品
2.3:回流的差异与优化
不同信息文案的撰写带来不同的点击回流与下载,优化这些基础信息能够解决很多困扰
2.4:信息的承载
信息若水,能承载不同的企业诉求。随着信任的不断建立,所能承载的诉求也会越来越大
2.5:超越140个字:信息的进化
丰富的信息类型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单独的信息可以是一款游戏、一项服务或是电子商务本身
2.6:马桶游戏与轻量应用
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简单化。合作伙伴是不是可以伴随着信息,让自己碎裂成一个个小碎片进入社交网络?每条信息都变成应用与服务的入口
第三章:关系链壁垒
为什么他能汇聚起那么多有价值的听众和粉丝?为什么他发出的信息可以很快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简单的收听、关注背后,是企业与创业团队奠定其在社交网络中地位的起点
3.1: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
好友及好友们所分享的消息,构成了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完整世界,要想改变这个结果,“取消”这个动作足够
3.2:每个账号背后有力量
利用现有的社交网络账号体系,能大幅降低获取新用户的成本。有朋友相伴,便于用户留在应用和网站中
3.3:大号崛起:如何聚拢更多新用户?
内容大号的大规模出现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个渠道,便于企业与创业团队更简单使用社交网络。从他们身上,企业能学到如何聚拢起自己的目标用户群
3.4:不要用水军
使用水军除了给老板汇报的数字“好看”外,还会在社交网络中激起巨大的负面作用
3.5:细微分享汇聚出的庞大收益
每一个用户分享出的信息,是如何汇聚迸发出庞大的流量洪流的?
3.6:让每个用户的动作都产生收益
将每一个评论、赞、顶、喜欢、收藏和分享结合起来,会产生与分享类似的诱人收益
第四章:流动的魅力
每一次评论和转发都构成一个个细微却又重要的激励,促使信息在不同人群、不同产品乃至线上线下充沛流动,不断放大着人们所能收获的红利。如果社交红利有多个组成部分的话,互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块
4.1:互动激励
在社交网络中,互动(转发/评论)就是一种即时的、积极的正向激励。人们发出消息,收获愉悦、存在感以及好友们的肯定
4.2:大流动:竞争对手消失了
在流动的信息面前,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对手都消失了,哪怕他们过去你死我活,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未来都是融合的
4.3:互动红利——最佳样本广点通系统
所有第三方服务都在努力协助企业更便利地使用社交网络,广点通也不例外。在这套系统中,互动是收获社交红利的最好突破口
4.4:互动与放大效应
互动就像放大镜,放大着分享带来的收益,还能延长信息的生命周期,令收益长尾连绵不绝
4.5:获利冲动:活动运营的六大法则
活动能吸引来许多用户,实现留存和转化。在社交网络中,如何让活动更有成效?有些法则可以借鉴
4.6:时间选择技巧:周末运营效应
有些应用周四会迎来用户活跃高峰,有些则在周末,赶在用户活跃高峰前布局,会有更好的收获
第五章:开放与新红利
社交网络的积极开放提供了许多弯道超车的机会。不管是将自己融入还是重新开发新应用,都足够令创业团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5.1:为什么我没效果:企业的社交困境
尽管很热,但如何运用好社交网络仍是一个高难度、掌握在小部分精英企业手中的事情
5.2:不妨做个小应用
说是小应用其实不算小,利用那些接口组件,也能组合出收获数以百万、千万计授权用户的应用
5.3:垂直的机会
将散落在庞大社交网络用户间的细微的需求、兴趣汇聚起来,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一种双赢
5.4:大数据挖掘与重组下的机遇爆发
不管是微博还是QQ空间、微信,都累积了海量真实的数据,仅将这些数据与现有服务、应用结合起来的想象空间都足够令人激动
第六章: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
后记&致谢

序言

2012年5月,许朝军在一边游泳时一边重新检视自己创办的点点网的得失,一些新迹象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过去一年时间里,点点网没有取得想象中的超快速发展。
在投资人、媒体、市场眼中,许朝军是绝对受到欢迎和追捧的明星创业者,他过去的简历十分耀眼。1999年,他还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就参与创办Chinaren,网站出售给搜狐后,与王小川(搜狗CEO)、姚健(优酷土豆集团CTO)、阙红宇(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一起,并称“搜狐四剑客”。5年后,他加入千橡集团,担任校内网负责人4年,一举将校内网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之一(现在已经更名为人人网)。创业前最后一份工作为盛大在线首席运营官、盛大边锋总裁。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办的轻博客网站点点网一经推出,就备受资本宠爱。2011年2月,刚从谷歌中国总裁任上离职,组建创新工场不久的李开复便成为他的天使投资人。4月7日,点点开放注册,当月底又宣布获得来自联创策源、红杉以及创新工场上千万美元的融资。
但点点网的发展似乎遇到了些瓶颈,无线化可能是其中一个,许朝军尽管在创业之时就已经看到了无线的机会,点点网却不是单纯为无线而生,PC思路依然占据核心。很快,他发现原来依赖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很长时间丢弃不再使用,手机成为了他移动办公、接触外界、娱乐的最有力工具。人们的行为在朝手机上迁移,在PC上的时间上越来越短。点点网似乎无法完全符合这一趋势,这导致了另一个表象,就是发展过于缓慢。2011年底,点点网宣布注册用户超过500万,只是自此以后再没有公布过更新的数字。这一年,国内几大社交网络纷纷打开了自己开放的大门,点点网没有能够借助到这些外在的庞大力量。
2012年10月,反思后的许朝军重新推出新产品“啪啪”,并在苹果应用商店上线,这款聚焦在手机上的有声照片应用带来了新的玩法,迅速开始了自己的走红历程。半年之后,啪啪的注册用户数就已经超过1000万,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同门兄弟点点网,更超越了其他手机应用。
对比点点网,啪啪在很多方面都有些不一样:直接采用了成熟社交网络的账号登录体系,用户制作有声照片后,被鼓励分享到各大社交网络中去。许朝军说,这一做法是为了利用社交网络,用户可以更方便地注册、找到自己熟悉的朋友并留下来。和社交网络的融合还能让创业公司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借此甩开可能的潜在的对手。确实,自上线以来,啪啪至今未逢敌手,追随者都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这正是社交网络带来的红利,分别以:更海量的流量和用户获得、更快速的发展速度、更低廉的获取成本、更优先进入用户视野,以及更好的用户黏着留存、更高的收入而呈现出来。除去收入暂未体现,啪啪充分体现其他各个角度的收益。

后记

给文档打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却也忐忑不安。
坦率地说.在腾讯这样一个有着浓厚产品氛围、对社交网络理解已经深入骨髓的公司内整理这样的文档,心理压力巨大。如玩笑中所讲的那样.在腾讯.甚至保安小弟都是编程高手,清洁大妈也能在背后指点一下困惑中的程序员。往往对面过来一个看似普通的IT男,就是名动江湖的产品经理。在他们面前谈论社交,真像是在“扫地僧”们面前练一趟少林拳。
一开始,文档整理的初哀,是希望能够清晰而又系统地描述自己工作的平台.帮助合作伙伴了解并充分利用好社交网络。平台开放的本意就是,希望能够为大家所用,能够充分用好。自2010年加入腾讯微博开放平台以来.面对着数以百万计的网站、数十万计的注册开发者与合作伙伴,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交流、聆听业界需求,在从合作伙伴身上学到了大量优秀丰富的经验的同时,也眼见业界的一些困惑,因此萌生整理详细文档、与业界一起详细探讨的想法。
压力的来源就在于总是担心理解偏差或者有错漏。业界藏龙卧虎,公司内部高手也比比皆是,一个疏忽就会贻笑大方。每到这时.回想起过去看书到后记部分时,许多作者总是谦虚地写道“难免有错漏之处.务请谅解与多多指正”,才体会到他们为何那样写了。此刻的心情想必和他们在完成最后一个句号时一样.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这个词,在发给内部同事、领导和业界朋友们的试读邀请、讨论邮件中,也用得最多。有赖于大家的帮助,后续的修改和完善得以迅速进行。
要感谢“新攀登”的导师和同学们。201 3年3月初在深圳总部参加公司的“新攀登”系列培训第一期时,因为一个实训题目在公司联合创始人Tony(张志东)先生办公室向他请教了两个小时,受到启发开始文档整理的过程。Tony也在书稿成形后,撰语并署名推荐。到第三次集训(6月26日)时.文档终于全部完成。感谢Tony的无私帮助与细致分享.感谢李芸、刘金星、李炯、韩勇、马超、郭立鹏等同学.一直以来的鼓励与支持,为文档的思路提供了诸多帮助。徐晓同学也提供了许多帮助。
感谢公司的各位领导,是他们的肯定与支持给我以信心,化解掉压力。腾讯微博总经理邢宏宇在看完初稿后提笔为本书作序。李方、马斌等几位领导都在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许多鼓励,并在看完初稿后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补充意见。这些意见令本书得以改进良多.新增的数个章节使本书更加完整,并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

文摘

版权页:

2012年5月,许朝军在一边游泳时一边重新检视自己创办的点点网的得失,一些新迹象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过去一年时间里,点点网没有取得想象中的超快速发展。
在投资人、媒体、市场眼中,许朝军是绝对受到欢迎和追捧的明星创业者,他过去的简历十分耀眼。1999年,他还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就参与创办Chinaren,网站出售给搜狐后,与王小川(搜狗CEO)、姚健(优酷土豆集团CTO)、阙红宇(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一起,并称“搜狐四剑客”。5年后,他加入千橡集团,担任校内网负责人4年,一举将校内网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之一(现在已经更名为人人网)。创业前最后一份工作为盛大在线首席运营官、盛大边锋总裁。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办的轻博客网站点点网一经推出,就备受资本宠爱。2011年2月,刚从谷歌中国总裁任上离职,组建创新工场不久的李开复便成为他的天使投资人。4月7日,点点开放注册,当月底又宣布获得来自联创策源、红杉以及创新工场上千万美元的融资。
但点点网的发展似乎遇到了些瓶颈,无线化可能是其中一个,许朝军尽管在创业之时就已经看到了无线的机会,点点网却不是单纯为无线而生,PC思路依然占据核心。很快,他发现原来依赖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很长时间丢弃不再使用,手机成为了他移动办公、接触外界、娱乐的最有力工具。人们的行为在朝手机上迁移,在PC上的时间上越来越短。点点网似乎无法完全符合这一趋势,这导致了另一个表象,就是发展过于缓慢。2011年底,点点网宣布注册用户超过500万,只是自此以后再没有公布过更新的数字。这一年,国内几大社交网络纷纷打开了自己开放的大门,点点网没有能够借助到这些外在的庞大力量。
2012年10月,反思后的许朝军重新推出新产品“啪啪”,并在苹果应用商店上线,这款聚焦在手机上的有声照片应用带来了新的玩法,迅速开始了自己的走红历程。半年之后,啪啪的注册用户数就已经超过1000万,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同门兄弟点点网,更超越了其他手机应用。
对比点点网,啪啪在很多方面都有些不一样:直接采用了成熟社交网络的账号登录体系,用户制作有声照片后,被鼓励分享到各大社交网络中去。许朝军说,这一做法是为了利用社交网络,用户可以更方便地注册、找到自己熟悉的朋友并留下来。和社交网络的融合还能让创业公司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借此甩开可能的潜在的对手。确实,自上线以来,啪啪至今未逢敌手,追随者都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这正是社交网络带来的红利,分别以:更海量的流量和用户获得、更快速的发展速度、更低廉的获取成本、更优先进入用户视野,以及更好的用户黏着留存、更高的收入而呈现出来。除去收入暂未体现,啪啪充分体现其他各个角度的收益。
在过去的两年间,仅腾讯开放平台给合作伙伴的分账就超过3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从零起步的快速增长的市场。2011年6月,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腾讯开放大会上曾对外表示,希望通过开放能再造一个腾讯——通过分成带给合作伙伴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这或许是社交网络所带来的红利最直接的营收数字预估。每天,更有近亿条网页链接被分享到QQ空间、腾讯微博、微信,又转而带走数亿点击流量和用户。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中,看不到慢下来的迹象。
红利在过去的概念中,多指人们在资本市场投资或者生产中获得的额外收益。在社交网络中,这些额外收益变得更加醒目和诱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协助一款创业应用快速爆火,获得百万计的新增用户或者全民皆知的名气,国民级应用每年都会有多款诞生或依附在社交网络上。以至于今天去看任何一款全民应用中,利用好社交网络进行自传播、自扩散都已经是基础能力。早在2010年,部分网站开始发现,来自社交网络的流量正在逐渐逼近乃至超越搜索引擎,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来源。
开放平台是观察社交网络的最佳观察点。2010年,笔者调入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工作后,每天可见海量的数据纵横往来。数据总是能揭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指向简单的答案。开放平台面对着数以百万计的网站、数十万计的开发者和创业者。他们如何看待并运用微信、微博、QQ空间这些大型社交网络,其中独特的角度与方法层出不穷,值得借鉴。
如果我们将这些数据和优秀案例一一排列出来,哪怕是粗略统计,也会发现业界核心理解与认识都可被归纳到几个基础的原点中来,它们即是“信息”“关系链”“流动”。微信、微博、QQ空间概莫能外,其他社交网络同样被囊括其中。
红利收益正是从这三个原点散发出来。就像一个简单的等式,“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我们可以将这个等式,及业界诸多案例中陈述的观点提炼为一句话:“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者是鼓励“让人们讨论你”。
那些从QQ空间、微博、微信中每天带走海量用户和流量以及收入的前行者,正是这样做的。

]]>
网站分析实战:如何以数据驱动决策,提升网站价值 [平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103414.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03414.html#comments Tue, 02 Apr 2013 04:59:10 +0000 //www.otias-ub.com/?p=103414

在线订购: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网站分析实战:如何以数据驱动决策,提升网站价值》适合网站运营人员、网络营销人员(SEO、SEM、EDM)、网站产品经理和个人站长阅读,也适合计算机专业或者市场营销专业的自学。

名人推荐

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网站分析已成为网站运营和互联网营销从业者的必备知识。本书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由浅入深细致地讲解了网站分析的基础知识及方法论,并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给出了丰富的网站分析实战案例,可谓国内少有的网站分析入门书,非常值得网站分析初学者和互联网从业者学习和研究。
——好耶集团,系统产品部执行总监 陈雪原
此书是我读过的内容最丰富、最具有实用价值的网站分析教程,是近几年网站分析领域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案例,毫无保留地将多年使用Google Analytics进行网站分析的宝贵经验在书中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相信广大读者读后都会与我一样,感觉受益匪浅。
——中国联通电子商务部 陈歆
不管你是做产品还是运营人员,数据分析都是件非常有意义,且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事,依据数据分析进行产品调整会带来持续的产品优化动力和成功感,不断挖掘出分析者和网站的潜在价值。数据分析是一种技能,分析工具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两位作者能结合真实案例介绍一些重要的网站数据指标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工具Google Analytics获取数据,对网站优化工作十分有用,感谢两位作者的分享!
——穷游网产品副总裁 程远宾
数据的魅力在于解读,解读的魔力来源业务,网站分析的灵魂在于思路。面对浩瀚的网站数据,我们如何将其转化为上乘的业务心法,这需要我们不断从本书去领悟、学习作者的分析思路和视角,相信您会有很大的收获!
——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博主,资深数据分析师 邓凯
很荣幸成为这本书首批读者中的一员,对于一个看惯了翻译书的从业者来说,能拿到一本国人写的优秀的网站分析图书,精神一振。网站分析是门相对晦涩的学科,但本书读起来让人很轻松,两位作者流畅的文笔和丰富的案例点缀让整个阅读学习的过程变得有趣。另外,两位作者一贯的严谨认真也在书中有充分体现,许多问题都讲得透彻不留死角。相信不用多久,它会成为网站分析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一本教科书。
——品众互动首席优化师 宫鑫
网站分析是非常成熟的分析领域,难得的是,本书仍然给我很多惊喜:一是对指标的解读不是大而全,而是精当而实战;二是提炼了一些实用分析模型,可以有效实操。两位作者在这一领域浸淫多年,积累深厚,诸多真知灼见,郑重地推荐给大家!
——沃尔玛(中国)电子商务有限公司,BI副总监 洪健飞
任何领域的学习和掌握都可以分为:初学者、熟练用户、专家。熟练用户掌握手头工作需要的知识,知道如何尽快地完成任务。专家则是那种很自然地把事情做好,并能够深入浅出地向别人讲解清楚的人,这不仅需要熟悉工具,还需要良好的理论知识积累。本书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统计学、网站分析度量等方面有细致的讲解,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不知不觉地学习和掌握网站分析的基础知识,并以此为起点,完善你的网站分析知识体系。此外,如果你想深入理解Google Analytics,用Google Analytics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你还希望全面地理解和掌握Google Analytics的相关功能,并应用到自己的业务分析上,那就应该多看本书,本书不仅有学习方法也有分析思路。本书是来自一线实践者的心得与总结,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这本书,解答你的困惑,并指导你更好地开始自己的网站分析工作。
——沪江网首席数据分析师&资深开发工程师 纪杨
这本书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有价值的工具书了,网站数据分析是站长、营销人员、SEO、产品经理必备技能之一,特别适合这类人阅读。这本书显然有资格成为“数据分析”的材,非常适合精读,书中涉及许多技术细节,都是值得大家融会贯通的。内容全面、由浅入深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本书结合大量案例、数据、用户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
——知名独立博主 卢松松
网站数据分析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解决网站存在的问题,并带来综合绩效的提升。网站分析不仅仅需要掌握GA等分析工具,更为核心的是对其分析原理和分析思路的领悟和使用。在本书中,作者对自己多年数据分析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将网站分析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划分为若干领域,以解决网站产品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大量实际发生的案例娓娓道来。本书将数据分析原理、思路和工具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融合,可谓网站分析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经典之作。
——原IBM全球咨询事业部高级咨询顾问,现链家地产副总经理 彭永东
一个优秀的网站运营人员应该读一读,书中包含许多生动的案例,如提高用户忠诚度、了解访问者需求、增加商品转换率等运营技巧,这些案例让我们在日常网站分析中的工作变得有章可循。会看数据、懂数据、用好数据是网站分析的根基之一,会看、能懂、用好,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员必备的条件之一!
——SEO负责人 邱南奇
我在SEM行业的这几年中,感触颇多的就是发现不同网站对于转化率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同样的流量导入同行业不同的网站具有几倍甚至几十倍转化率的差距。为了提高营销的投资回报率,最后我的工作中心甚至转移到landing page的设计、网站转化步骤的设计工作当中。所以网站分析对于企业营销具有莫大作用。本书对网站分析内容写的非常“干”、也非常细节,一看就是作者多年实战经验的积累,值得一读。系统性论述网站分析方法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诚意之作——不仅仅让我们学习基础,更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并且还与真实的商业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非常值得对网站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和从业者认真研读。
——网站分析在中国创始人 宋星
蓝鲸是国内首屈一指的Google Analytics专家,而Joeph则擅长通过数据建模解决实际问题,两人都有丰富的工作和写作经验。很高兴看到他们合作为WA领域再添一本著作,并荣幸地提前阅读了部分章节。本书别出心裁的以一个个问题为引线,以目的为导向,以业务逻辑为思路,以分析方法为体,以Google Analytics和数据挖掘技术为用,深入浅出、详实条理地总结了网站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行文流畅,示例图表丰富,很适合初级学者深入系统学习网站分析和中级分析师解惑。
——Twippo法国华人时尚媒体社区创始人,原奥美巴黎分部网站分析师 天岸
有些书是用来“读”的,有些书是拿来“用”的。稍微用心读完此书,就将得到调理网站的上好“利器”。书中内容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值得所有数据分析人员阅读、使用。让我们一起追寻数据背后的缘由和事事洞明后的愉悦。
——前线网络,客户总监 张晓磊
作者一直至于力网站分析前沿的一些工作,尤其是对Google Analytics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很多读者,包括我都从他们的文章中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这本网站分析与产品结合的书,又进一步将网站分析实践拓展到了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产品的领域。相信一定能让大家获益匪浅!
——今夜酒店特价创始人之一,《精通Web Analytics 2.0》译者 郑海平

作者简介

王彦平(蓝鲸),网站分析爱好者,蓝鲸的网站分析笔记博客作者,从事网站分析工作多年,擅长使用Google Analytics。希望探寻网站分析的真谛,以数据驱动决策。
吴盛峰(Joegh),网站数据分析博客作者,从事互联网的数据分析工作,曾经涉足过WEB网站的数据分析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数据分析,对数据仓库和BI(商业智能)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擅长网站数据的定量分析,主要包括网站的内容质量、网站的用户行为、网站的用户体验优化等,希望将网站数据分析的结论应用于实践,并通过数据分析为网站创造价值。

目录

第1章解密神奇的网站分析——网站分析的目的、流程及价值/1
1.1 为什么要对网站进行分析/2
1.2 网站分析是什么/4
1.3 如何进行网站分析/5
1.3.1 网站流量质量分析/5
1.3.2 网站流量多维度细分/6
1.3.3 网站流量重合度分析/7
1.3.4 网站内容及导航分析/8
1.3.5 网站转化及漏斗分析/9
1.4 网站分析为什么很重要/11
1.5 网站分析带来的价值及改变/12
1.6 网站分析的基本流程/13
1.6.1 定义(Define)/13
1.6.2 测量(Measure)/14
1.6.3 分析(Analyze)/14
1.6.4 改进(Improve)/14
1.6.5 控制(Control)/14
1.7 我能成为网站分析师吗/14
1.7.1 网站分析行业概况/15
1.7.2 兴趣和一个免费的分析工具/15
1.7.3 了解JS及HTML语言/16
1.7.4 了解网络营销知识及常见广告模式/17
1.7.5 Excel和PPT的使用能力/18
1.7.6 强大的沟通能力/18
1.7.7 不畏错误和挑战的能力/18
1.7.8 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18
1.8 本章小结/19
第2章从这里开始学习网站分析——网站分析中的基础指标解释/20
2.1 我们如何获得网站的数据/21
2.1.1 常见的数据获取方式/21
2.1.2 网站日志和JS标记/24
2.1.3 用户识别/28
2.1.4 点击流模型/31
2.2 网站分析中的基础指标/35
2.2.1 网站分析中的骨灰级指标/35
2.2.2 网站分析中的基础级指标/39
2.2.3 网站分析中的复合级指标/44
2.3 本章小结/49
第3章网站分析师的三板斧——网站分析常用方法/50
3.1 数据分析前的准备工作/52
3.1.1 数据的来源类型/52
3.1.2 数据的清洗与整理/54
3.1.3 我们的数据准确吗/56
3.2 网站数据趋势分析/58
3.2.1 同比、环比、定基比/58
3.2.2 趋势线拟合/61
3.2.3 移动均值/62
3.2.4 数据监控自动化/64
3.3 网站数据对比分析/67
3.3.1 简单合并比较/67
3.3.2 比较实验的设定/69
3.3.3 让比较结果更可信/72
3.3.4 别忘记与目标对比/75
3.4 网站数据多维度细分/77
3.4.1 指标和维度/77
3.4.2 为什么要使用细分/80
3.4.3 什么是细分/82
3.4.4 细分的常用方法/84
3.5 本章小结/87
第4章网站流量那些事儿——网站流量分析/88
4.1 网站中常见的流量分类/89
4.1.1 网站中常见的三种流量来源/90
4.1.2 直接流量的秘密/92
4.2 对网站流量进行过滤/98
4.2.1 过滤流量来源的基本原理/98
4.2.2 Google Analytics流量过滤速查表/99
4.3 如何对广告流量进行追踪和分析/101
4.3.1 对你的流量进行标记/101
4.3.2 区分搜索付费流量与免费流量/103
4.3.3 监测百度竞价流量ROI/106
4.3.4 挖掘有价值的搜索关键词/110
4.3.5 追踪EDM的活动流量/118
4.4 如何辨别那些虚假流量/121
4.4.1 虚假流量与真实流量的特征/122
4.4.2 辨别虚假流量的十二种方法/122
4.5 为你的网站创建流量日记/129
4.5.1 什么是网站流量日记/129
4.5.2 如何创建流量日记/130
4.5.3 网站流量日记的作用/131
4.5.4 开始第一次网站分析报告/132
4.6 流量波动的常见原因分析/133
4.6.1 直接流量波动常见原因/133
4.6.2 付费搜索流量(SEM)波动常见原因/134
4.6.3 自然搜索流量(SEO)波动常见原因/138
4.6.4 引荐流量波动常见原因/141
4.7 本章小结/143
第5章你的网站在偷懒吗——网站内容效率分析/144
5.1 网站页面参与度分析/145
5.1.1 什么是页面参与度/145
5.1.2 页面参与度的计算方法/146
5.1.3 设置并查看页面参与度指标/148
5.1.4 页面参与度指标的两个作用/149
5.2 页面热力图分析/150
5.2.1 Google Analytics热力图功能/150
5.2.2 Google Analytics热力图中数字的含义/152
5.2.3 Google Analytics热力图中的细分功能/154
5.2.4 Google Analytics热力图中的路径分析/155
5.2.5 Google Analytics热力图的常见问题/156
5.3 页面加载时间分析/158
5.3.1 理想情况下的LandingPage时间分布/159
5.3.2 Landing Page缺乏吸引力的时间分布/159
5.3.3 页面打开速度慢的时间分布/160
5.4 网站中的三种渠道分析/161
5.4.1 网站的流量来源渠道/163
5.4.2 网站的内部渠道/163
5.4.3 网站的目标渠道/165
5.5 追踪并分析网站404页面/167
5.5.1 使用Google Analytics追踪404页面/168
5.6 最终产品页分析/169
5.6.1 如何评价内容的热门度/170
5.6.2 基于多指标的内容简单分类/173
5.6.3 基于多指标的内容综合评分/175
5.7 本章小结/178
第6章谁在使用我的网站——网站用户分析/179
6.1 用户分类/180
6.1.1 用户指标/180
6.1.2 新老用户/183
6.1.3 活跃用户和流失用户/185
6.2 用户行为分析/187
6.2.1 每个用户行为指标的分析价值/188
6.2.2 基于用户行为指标的用户分布/190
6.2.3 基于用户细分的用户行为分析/193
6.3 用户忠诚度和价值分析/196
6.3.1 基于用户行为的忠诚度分析/196
6.3.2 基于用户行为的综合评分/198
6.3.3 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203
6.4 本章小结/208
第7章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网站目标与KPI/209
7.1 对网站进行全面货币化/210
7.1.1 设置电子商务追踪/210
7.1.2 对目标设定货币价值/214
7.2 创建网站分析体系/215
7.2.1 定义网站目标/215
7.2.2 获取并分解网站目标/216
7.2.3 聚焦网站的核心目标/219
7.2.4 关注每个分解的目标/219
7.2.5 创建网站分析的KPI/221
7.3 KPI网站分析成功之匙/223
7.4 KPI在网站分析中的作用/223
7.4.1 网站分析KPI的5个标准/225
7.5 解读可执行的网站分析报告/226
7.5.1 可执行的网站分析报告的内容/227
7.5.2 KPI指标的创建及选择/228
7.5.3 网站分析关键KPI指标报告/230
7.5.4 关键KPI指标变化分析/231
7.5.5 访客行为货币化/231
7.5.6 创建属于你的ActionDashboard/232
7.6 目标KPI的监控与分析/232
7.6.1 KPI的数据监控/232
7.6.2 KPI背后的秘密/237
7.7 本章小结/241
第8章深入追踪网站的访问者——路径与转化分析/242
8.1 探索用户的足迹——关键转化路径分析/243
8.1.1 明确关键转化路径/244
8.1.2 测量关键转化路径/245
8.1.3 漏斗模型的展现/246
8.1.4 有效分析转化路径/247
8.1.5 为什么使用漏斗图/249
8.1.6 网站中的虚拟漏斗分析/252
8.2 让用户走自己的路——多路径选择优化/255
8.2.1 简化用户转化路径/255
8.2.2 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路/256
8.2.3 多路径转化数据分析/258
8.3 基于内容组的访问者路径分析/260
8.3.1 基于分析目的规划内容组/260
8.3.2 创建内容组前的准备工作/261
8.3.3 使用过滤器创建内容组/263
8.3.4 检查并优化内容组/264
8.3.5 访问者流报告功能概述/265
8.3.6 访问者流报告与其他功能配合使用/268
8.4 本章小结/270
第9章从新手到专家——网站分析高级应用/271
9.1 为你的网站定制追踪访问者行为/272
9.1.1 使用_trackPageview函数自定义页面名称/272
9.1.2 使用_trackPageview函数追踪出站链接/272
9.1.3 使用_trackPageview函数记录时间维度/273
9.1.4 使用_trackPageview函数记录页面状态/274
9.1.5 使用_trackPageview函数记录用户行为/274
9.2 按需求创建个性化报告/275
9.2.1 创建报告前的准备工作/275
9.2.2 设置自定义信息中心/276
9.2.3 对报告的用户权限进行管理/277
9.2.4 设置智能提醒和邮件报告/277
9.3 控制报告中的数据/278
9.3.1 过滤器基础/278
9.3.2 高级过滤器/282
9.4 快速数据导出工具/286
9.5 数据分析高级应用/288
9.5.1 网站内容关联推荐/289
9.5.2 KNN相关内容推荐/293
9.5.3 如何评估内容推荐的效果/298
9.6 本章小结/301

序言

网站分析是一个全新的行业,网站的数据被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大家都试图从数据中寻找有价值的结论。网站分析这个行业注定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并被更多的公司和管理人员所认可。
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试图通过数据驱动业务。在国外,近几年关于网站分析的工具层出不穷,无论是集成各种功能的,还是针对某个应用领域的;同时很多网站分析相关的书籍也渐渐丰富起来,让我们可以更系统地接受各种知识。相比国外,国内的网站分析工具和书籍相对较少,但很多专业人士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实践和探索,努力地推动网站分析行业发展。作为网站分析的爱好者,我们将自己在这个行业中所掌握的知识、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积累的经验进行整理汇总,在这本书中与大家分享。如果本书的内容能让你有些许收获,解决工作中的一两个问题,那都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我们的写作目标
与网站数据分析一样,在进行写作之前我们也设定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让读者了解什么是网站分析,以及网站分析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按照分析需求熟练地使用Google Analytics获得所需的数据。
我们的写作方法
为了达到写作目标,我们以简单轻松的方式对网站分析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图片辅助说明。而对于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书中更是详细描述了每个步骤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同时本书还提供了关键问题和小技巧的提示信息。
你能收获什么
在本书中我们将主要分享以下问题及答案:
网站分析对于网站的价值是什么?
如何开始一次全面的网站分析?
如何成为一名网站分析师,需要哪些必备条件?
网站分析工具中的数据准确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数据?
网站分析师最常使用的方法有哪些?
网站结构设计合理吗,访问者路径可以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SEO们如何通过页面排名和转换效果深入挖掘关键词价值?
如何进一步提升和优化SEM的投资回报率?
如何找出广告媒介流量中的作弊流量?
如何为网站量身定制合适的KPI,如何制作一份可执行的网站分析报告?
网站拥有怎样的用户,他们如何为网站带来价值?
本书的内容组织
本书共分为9个章节,由浅入深划分如下:
第1章 解密神奇的网站分析——网站分析的目的、流程及价值。具体阐述网站分析如何帮助网站完成业务目标,实现价值,以及网站分析的基本流程。
第2章 从这里开始学习网站分析——网站分析中的基础指标解释。重点讲解网站分析工具获取数据的方法和原理,并详细说明了指标的分类、计算方法和可能对指标产生影响的因素。
第3章 网站分析师的三板斧——网站分析常用方法。结合实例解剖网站分析师常用的3种分析方法: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和细分分析。
第4章 网站流量那些事儿——网站流量分析。解答了常见的流量分类问题,并提供了多种辨虚假流量的方法,让我们在日常营销过程中更好地认识流量。
第5章 你的网站在偷懒吗——网站内容效率分析。通过页面价值和热力图分析等多种方法提供了页面内容价值的分析和评判方法,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并且利用网站内容。
第6章 谁在使用我的网站——网站用户分析。如何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网站用户的不同形态,通过分析用户行为评估用户的忠诚度和价值。
第7章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网站目标与KPI。对于网站运营人员而言,建立起科学的KPI无疑是意义重大的,本章就是具体说明网站分析KPI的创建、KPI标准的选择。
第8章 深入追踪网站的访问者——路径与转化分析。不管是网站营销、产品设计还是运营人员,都需要将转化率和收益直接关联起来,而网站分析中的漏斗模型以及基于内容组的访问者路径分析方法能够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第9章 从新手到专家——网站分析高级应用。本章讲解了网站分析工具Google Analytics的高级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方法有效地进行内容推荐,为个性化推荐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撑。
本书的读者
本书中的内容并不复杂,任何对网站分析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来阅读,并且可以通过在免费的Google Analytics工具中的操作和实践快速掌握书中的知识。当然我们强烈推荐以下相关行业的朋友们阅读:网站运营人员:本书将帮助你快速创建网站分析KPI,有效促进网站目标达成,同时还将分享多种区分虚假流量的方法。
搜索引擎优化(SEO)人员:本书提供了一个根据关键词在搜索引擎页面排名挖掘SEO有价值关键词的方法。
搜索引擎营销(SEM)人员:本书剖析如何区分付费关键词和免费关键词的方法,同时也为你提供了提升SEM投资回报率的技巧。
网站EDM负责人:本书提供了创建EDM点击热区图的方法,帮助了解访问者对EDM内容的偏爱,让EDM的设计更有针对性。
网站产品经理:本书介绍了网站内容分析的方法,包括页面参与度分析、页面热区图分析、漏洞模型分析和路径分析等,帮助你了解产品和页面在转化过程中的表现。
个人站长:本书详细讲解了Google Analytics的使用方法、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致谢
写书是一件非常熬人的工作,庆幸的是我们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们无法完成这项工作。
感谢成都道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姚新军先生耐心而专业的指导,以及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参与本书优化的朋友:王斌、李伟、张强林、万雷、李平、王晓、景小燕、余松。感谢插画师王馨的辛勤劳动。
感谢为本书撰写推荐的朋友们:陈雪原、陈歆、程远宾、邓凯、宫鑫、洪健飞、纪杨、卢松松、彭永东、邱南奇、@SEM在中国、宋星、天岸、张晓磊、郑海平。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书稿,并提出了很多专业及宝贵的意见。
最后,感谢我们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默默付出,我们同样无法完成这项工作。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网站分析的方法,基于知识情境和数据上下文做分析,从而让结论更能反映客观情况和实际问题。
3.1 数据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当我们开始尝试使用一些方法进行网站分析之前,也许还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这将让最终得出的分析结果更加有效。或许你听说过“Garbage in,garbage out”,我们不能让之前辛苦的分析过程变成一场无用功,所以分析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了解数据或指标的来源类型、背景信息,对数据做初步的清洗整理,同时应该清楚地看到哪些因素可能给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带来偏差。
3.1.1 数据的来源类型
网站分析的布道师Avinash Kaushik先生在他的大作“Web Analytics 2.0”中介绍了网站分析中采集和使用的数据随着网站分析的迅速发展正在不断地多样化,从之前的单一使用点击流数据到目前使用定量和定性数据相结合,让我们可以从网站分析中获得更多的见解(Insights),这也是网站分析发展到2.0阶段的主要特征。这里将网站分析中可以用到的定量和定性数据做了一个整理。
点击流数据(Clickstream)
点击流数据是网站分析最常用的数据来源,几乎所有的网站分析工具都需要点击流数据的支撑。点击流数据主要通过网站日志的形式获取得到,通过解析和处理后得到点击流模型,主要通过记录网站用户的访问、浏览和点击行为,解释“What”的问题,即用户在网站中做了什么。很多网站分析的指标都是从点击流数据中计算得到的,如访问数、页面浏览数、停留时长等。
业务运营数据(Multiple Outcomes)
网站的业务运营活动会产出多样的数据,网站内容的运营情况、商品销售情况、用户信息和交易情况等,这些数据往往来源于网站的ERP或CRM系统,存放在网站的前台数据库中。因为记录的都是产出结果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直接衡量网站的绩效和目标。
业务运营数据主要解释“How much”的问题,从业务运营数据中可以计算得到销售额、订单量、购买用户数等指标,另外结合点击流数据可以计算网站的最终转化率,业务运营数据和点击流数据的关联分析一直是网站分析中的难点,或者说难以做到非常准确,但如果可以较好地实现关联,可以解决数据分析中的很多问题。另外业务运营数据也存放着很多维度的信息,如内容页面的信息、商品特征信息、用户信息等。

]]>
//www.otias-ub.com/archives/103414.html/feed 1
199IT推荐图书: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 //www.otias-ub.com/archives/95956.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95956.html#comments Sat, 23 Feb 2013 07:37:54 +0000 //www.otias-ub.com/?p=95956

 

购买地址:

斯塔西•施耐德(Stacy Snyder)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2006年夏天,她完成了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所需的课程并通过了所有考试;然而她的梦想却在即将实现之时突然破灭——她所在学校的一位负责人告诉她,她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学校负责人展示了一张她上传到自己的MySpace页面上的照片,照片上的她戴着一顶海盗帽,正端着一只塑料杯饮酒。这张照片是她向自己朋友展示的,甚至可能只是搞怪,但学校认为这样的行为与教师的标准不符。斯塔西向学校承诺将这张图片从网上删除,然而为时已晚——照片早已被搜索引擎索引,并被网络爬虫所记录。她希望她的照片被遗忘,然而互联网并不允许。

这是牛津大学互联网学院的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在2009年出版的《删除:数字时代遗忘的价值》(中译版为《删除: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以下简称《删除》)一书中引用的一个案例。他告诉读者,遗忘本是人类的天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记忆变得越来越容易,遗忘却越来越困难;无法遗忘不仅会给个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也给企业制造了麻烦——他们存储的数据日益增加,但其中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了价值。因此,他呼吁引入一种遗忘的机制,例如为数据设定一个保存期限,“让我们记得去遗忘”。

尽管没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遗忘”方法,但《删除》独特的视角仍受到了学术界和互联网业界的广泛关注;这本书不仅获得了多项图书奖,还被翻译为德语、意大利 语、韩语等不同语言。

当“大数据”成为业界新的热点之时,在这一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维克托于近日出版了其新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以下简称《大数据时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向读者介绍大数据的价值及其将会带来的改变。

12月11日,维克托携两本书的中译本来到北京,在不同场合与读者及业内人士交流大数据相关的话题。我在亦庄云基地与维克托进行了深入对话,和他探讨大数据时代的记忆与遗忘。

从杀毒软件开发者到跨界学者

维克托出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名商人。他经常会在演讲中引用他家人的例子。“我母亲曾经营一家电影院,我每年都会问她过去一年最好的电影是什么,她总是说‘我知道,我知道,就是XXX’,但她总是错的。”他试图用这个例子说明大多数人对于数据并非特别擅长,因而需要数据分析工具和模型。

维克托从小便对软件兴趣浓厚。他12岁时便开始接触编程,少年时期曾在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和奥地利青年程序员竞赛中获奖。1986年,18岁的他创办了着名的杀毒软件公司IKARUS。不过正当他希望在软件领域一展身手之时,父亲却要求他攻读法律。

“我说我想成为一个软件人,不想学法律,但他却坚持他的意见,于是我进入法学院学习,同时经营着软件公司。”

IKARUS发展迅速,1991年,维克托被评为奥地利最杰出的5名软件企业家之一;不过很快,他便无法兼顾繁重的学业和日益壮大的IKARUS,最终他选择卖掉公司,专注于学术道路。从萨尔斯堡大学毕业后,维克托又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世界名校攻读了多个学位,并在毕业后先后进入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2000年,他还因为在学界和业界的突出贡献被评为萨尔斯堡州年度人物。

谈到跨界的经历,维克托表示自己很幸运。“很多政客和律师不懂商业,而商人不懂法律、政治,我则有幸能兼顾两边——我进入了软件业,成为一个创业者;同时又懂法律,了解决策者们的想法。”

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不仅为维克托在互联网治理等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让他获得了许多IT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青睐——他曾先后为微软、IBM、惠普等公司提供咨询服务,也担任过新加坡商务部、科威特商务部和文莱国防部的智囊。

 

三大转变定义大数据

大数据是今年IT界最热门的概念之一,然而对于“大数据是什么”,连许多经常谈论这一概念的从业者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正因为如此,大数据也被质疑为一个炒作出来的伪命题。

维克托也并未直接给出大数据的定义——在《大数据时代》的引言部分,他就明确指出“大数据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不过,他用三大转变描述了大数据的特性。他向我详细阐释了这三个转变: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获得和某个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只是少量的样本。例如一项针对相扑比赛中非法操纵比赛结果的研究对64000场比赛进行了分析,这算不上一个很大的数字,但由于这是过去十年所有的比赛,所以它是大数据。大数据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第二,由于有了更多的数据,我们可以接受更多的混杂、更多数据上的不精确。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事物只有50个数据点,那么每一个数据点都必须非常精确,因为每个数据点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们有5000万个,去掉10个,甚至去掉1000个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第三,我们分析大数据主要为了预测未来‘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我们关注的是揭示哪些事情将会发生的相关关系,而非揭示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的因果关系。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找到了事情背后的原因,实际上却没有找到。更多时候知道了‘是什么’就足够了。例如知道流感将会扩散到哪里就足够了,我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知道什么时候在网上购买机票能够获得最优惠的价格就足够了,我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此时价格最低。”

 

大数据不应被过分炒作

表面上看,此次出版的两本书相互矛盾:《大数据时代》强调了数据的价值,而《删除》却提出数据应该能够被“忘记”。对此,维克托表示,两本书相互补充,而以上的两个观点可以完美地相互作用。

“大数据只有在没有噪音、没有无用的数据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删除》中,我认为我们需要有摆脱那些过时的、和我们现在不相关的数据的可能性。如果亚马逊忘记了和你当前的兴趣与偏好不相关的购书记录,它推荐书的效果将会更好。只有好的数据才能带来好的预测。”

对于大数据被过分炒作,维克托也表示担忧:“它被夸大了,好像一切都突然成为了大数据,大数据能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人们并不了解它究竟是什么;一旦人们发现它不是万能的,就会感到泄气,然后大数据就被抛弃了。”在他看来,尽管大数据非常强大,但“人们需要明白它不是什么,我们不能将它过分夸大”。

对话维克托:数据保留与否应由用户决定

亚马逊、Google这些大公司已经积累了很多数据,但小公司、创业公司却没有多少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他们应该怎么做?

的确,这很有趣。很长时间以来,这些大公司的强大之处在于他们的服务器集群等基础设施。如今有了云计算,创业公司可以根据需要购买计算和存储能力,以解决基础设施方面的不足,但他们没有数据。数据是一些大公司独家拥有的。当然如果小公司选择了正确的领域切入,也能够获得数据。例如Inrix公司,他们开发导航软件,还能提供实时路况,告诉你哪里堵车。他们是怎么获得这些信息的呢?他们的基础导航服务是免费的,但如果你同意下载这个应用,它就会就会将你的行驶速度等信息传回后端,于是你就成为了这个平台的传感器。每天有数百万人使用Inrix,因此Inrix拥有数百万传感器,并获取了大量的数据。他们能记录在特定天气下人们的驾驶速度,并将这些信息告诉保险公司,或者告诉政府作为加强道路安全的参考。

通常企业只能通过自己搜集的数据进行预测,但他们的数据是有局限的。比如我在亚马逊上搜索了一本书,但最终通过其他渠道购买了,亚马逊并不知道,它仍会推荐相关的书,我却不再需要,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司在分享自己的数据了,例如在网络广告领域。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愿意你的数据被企业共享,如果你愿意让他们共享数据,你就能获得更好的推荐。如今在硅谷有一些创业公司正试图打造由个人、由消费者控制的信息共享平台。

相对来说用户可能会对大公司更加信任,更愿意把信息分享给他们,那么小公司如何让用户分享更多数据?

这不一定。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很多人不愿意把数据分享给Google或者Facebook,他们认为这些公司过于强大了;他们反倒更愿意把数据分享给小公司、创业公司。有意思的是,大数据能帮助大企业,也能帮助小企业,但对中型企业帮助不大。比如200-500人规模的企业,它们不够小,不像初创企业那么灵活,也不像Google那么强大,因而被挤压在中间,没有自己的优势。

未来企业针对大数据的分析是更多依靠云计算还是更多依靠企业内部的计算能力?

这完全取决于公司的规模、能力和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如今计算和存储能力都可以从外部获得,所以一家公司应该看看是使用内部的处理能力还是使用云计算更划算。

你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与隐私保护相关的法律应该有所调整吗?

是的。隐私权可以让个人对互联网、电子商务更信任;如果没有隐私权,我会对我在网上所做的事情很谨慎,因为一旦我将某件事告诉别人,我就可能把它收回来了,我无法控制它。所以我们需要隐私法,但隐私法也需要创新。如今欧洲的隐私法规定,企业最多只能将数据保存到首要目的完成的时候为止。这是在小数据时代制定的法律,在大数据时代已不再适用,因为数据的价值往往并非体现在其首要用途上,而是在其次要乃至第三位的用途上,可能是你收集数据时并不知道的用途。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数据不再只能被保存到它的首要用途完成时为止,而是将决定权交给和数据相关的个人,让他们来决定是否删除数据。

在《删除》中你说应该对企业保存数据的时间有所限制,这是否会影响企业对于大数据的使用?

我的意思是,数据能保存多久应该由和数据相关的个人来决定。例如我如果希望我的数据在亚马逊上保持很长时间,我需要有这个权利和意愿;但我必须同时拥有删除这些数据的权利。亚马逊也会因此获益,因为如果我告诉他们“删除我8年前的购书记录,因为这和我如今的兴趣无关”,这样能将一些噪音排除,他们的推荐会更精确,我可能会买更多的书。

如果大数据能够准确预测未来,我们就可以在面临选择时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但很多时候我们的个性、我们生活中的快乐正是源自于一些非理性的选择,大数据是否会让我们失去这些?

只有当我们知道了真相是什么、当我们理性的时候,我们才能非理性。我们可以理性地去面对不合理的情况,这是我们主动选择不理性的,符合人类的习惯。例如数据告诉我抽烟不好,但我依然可以抽烟,这是非理性的,但这个非理性的决定是基于一个理性的选择,因为我知道了真相,所以我在做选择时是理性的。如果没有数据,我就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是理性的,什么时候是非理性的;很多时候我认为我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实际上却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所以在有了数据之后我们的生活依然可以很有趣。

你说遗忘是人类的天性,但事实上如今的人类也丧失了一些我们祖先所拥有的能力,那么人类在数字时代丧失遗忘的能力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进化?

可以这么说,但进化应该是个缓慢的过程,尤其是要重组大脑。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进化可能会使人类丧失某项能力,但这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

]]>
//www.otias-ub.com/archives/95956.html/feed 1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www.otias-ub.com/archives/103408.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03408.html#comments Wed, 02 Jan 2013 04:49:05 +0000 //www.otias-ub.com/?p=103408

在线订购: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内容简介:跨界大师用经济学布心理学的道。巴里•施瓦茨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之后又一位将来自心理学的洞察力应用在经济学和决策学中的心理学家,三次登上TED大会的演讲台,他的成就受到津巴多、塞利格曼、卡尼曼等人的盛赞。
打破错误的经济学假设。《选择的悖论》是施瓦茨最有名的作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了“为什么选择越多,人们越不幸福”这一普遍而令人困惑的悖论。自2004年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先后荣登美国《商业周刊》《福布斯》杂志年度十大畅销书,在全球以20多种语言发行。
国内外知名学者感动推荐。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系副教授郑晓明、中山大学心理系教授周欣悦、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副主席赵昱鲲、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名人推荐

谈“选择”的书,值得选择去读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
20多年前,我在长春刚刚开始学习心理学。那时候专业书籍少得可怜,只要是冠名“心理学”的书,我见一本买一本,“求书”若渴;
10多年前,我在广州读心理学博士,选定了研究方向,却找不到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一进图书馆阅览室就感觉火大……
而现在,我很多时候,面对书店里种类繁多的心理学著述,不知道选择哪一本来看;搜索着电子数据库里浩如烟海的心理学文献,不知道选择哪一篇来读?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困境。在一个信息匮乏的社会,我们去追求刺激;在一个刺激丰富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学会选择。然而选择并不容易,选择的前提是有自由,但诸多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自由地选择却并不意味着都快乐。
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认为,文艺复兴高呼人的解放,但对于广大群众,得到的却是不安全和孤独的自由。他们的真实感觉是:“天堂永远地失去了,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个世界——像一个陌生人投入一个无边际而危险的世界。”所以,规避痛苦之道便是“逃避自由”,把选择之权交给他人。
那么,自由的选择究竟能不能快乐?在如今这样一个丰富刺激的时代如何决策才能提升自我幸福感?这恰是美国著名心理者施瓦茨的畅销作品《选择的悖论》所要探究的主旨所在。
与弗洛姆当年基于精神分析来分析自由之痛不同,施瓦茨的这本著作与时俱进,围绕“选择”这一核心主题,系统梳理了当前决策研究、幸福研究的精彩发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探讨完哪些因素影响了选择,选择又如何影响了幸福之后,作者又给出了具体的11条关于面对选择时的具体建议,很明确,也很实用。
例如,其中的一条建议就是去做“无法回头的选择。” 作者认为,在重大决策时应采用不可逆选择,选择爱侣和选择可供退货的商品不同,“挣扎于你和你伴侣的爱是不是真的,和苦恼性生活的质量和数量是否达到平均水平,以及总是在想你还能否做得更好、找到更好,皆是痛苦之源。知道你做了不可逆的选择,你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已有的关系上,而不是总在进行无谓的猜疑。”爱他,就选择他;选择了他,就要爱下去。
可以说,对于现代人面临的“多选择、难抉择”人生困境,施瓦茨教授不仅谈了why,告知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什么会这样;而且讲了how,告知大家如何真正地利用心理学去提升选择时的幸福感。
“鱼和熊掌不能得兼”,选择意味着责任与放弃,选择一片树叶有喜悦,但可能要面对丧失一片森林痛苦。
当你在购物商场里,面对玲琅满目的商品挑来拣去,不知道选择那一件;
当你在人才市场上,面对多个行业多家单位踌躇犹豫,不知道去应聘哪一家;
当你在爱情生活中,面对爱你的、你爱的多个异性难以抉择,不知道去爱哪个人;
……
一本经典的谈选择的心理学著作就在你面前,你可以先选择读一读它。

媒体推荐

施瓦茨是非常优秀的学者,能够把心理学的知识用最直接、最明白、最穿透人心的方式介绍给读者,书中所讲的问题不仅关乎我们个人的幸福,同时也能启发我们对现代化的反思。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选择放弃是一种智慧,放弃选择更是一种勇气。现代人的痛苦不是选择匮乏,而是选择泛滥。“选择越多,幸福越少”,著名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选择的悖论》将告诉你如何明智地放弃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以赢得最大的快乐。
——郑晓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没有选择时我们感觉自己像囚徒一样没有自由,选择太多时我们又觉得喘不过气来。选择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我们选择读这本书,就了解了选择本身。
——周欣悦(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对于现代人面临的“多选择、难抉择”人生困境,施瓦茨教授不仅谈了why,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何会这样,而且讲了how,告知大家如何运用心理学提升选择时的幸福感。
——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本书是关于选择和幸福的经典著作,论说严谨且通俗易懂,是我读应用积极心理学时的指定教材。面对现代社会铺天盖地的纷乱选项,它是帮助我们拨繁就简的好帮手。
——赵昱鲲(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副主席)
《选择的悖论》为所有美国人带来了一个简单但影响深远的启示。作者提出的11个步骤,将帮助你在更短的时间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从而大大改善你的生活!现在就买下这本书吧!
——菲利普•津巴多(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
本书提供了有力证据证实,如果选择更少,人们会活得更好。同时,它用引人入胜的笔触介绍了大量选择和幸福感方面的心理学研究。
——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巴里•施瓦茨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当代社会日益增加的选择让人眼花缭乱,深陷无助与不满。《选择的悖论》将告诉你如何走出选择的困境。
——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畅销书《真实的幸福》作者)
当今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的满足感却降低了。这本充满挑战而又富有趣味的作品,将告诉你怎样一步步走向充实美好的人生。
——戴维•迈尔斯(著名心理学家)
施瓦茨教授提供的证据表明,我们拥有大量的选择,但生活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这一结论对于那些换了900个电视频道仍然无法决定看什么节目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选择保健计划、大学课程,还是买牛仔裤,不计其数的选择令我们筋疲力尽,不但没有解放我们,反而限制了我们。我们通常认为,拥有更多的选择会使我们更快乐,但事实恰恰相反,过多的选择只能让我们离真正的身心健康越来越远。这本书里介绍了许多相关研究,还提供了具体的步骤,告诉人们如何减轻选择的压力。
——《出版人周刊》
《选择的悖论》一书分析巧妙,再配上风趣的《纽约客》卡通画,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商业周刊》
非常好读的一部作品。
——《华盛顿邮报》
施瓦茨以十分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危险之处。
——《书单》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 译者:梁嘉歆、黄子威、彭珊怡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2009年TED大会压轴演讲人,以博学和风趣征服观众。在现场聆听他演讲的观众超过5000人,既有政府官员,也有商业人士,遍布金融、零售、餐饮、广告、娱乐等众多行业。在互联网上观看他演讲视频的人数更是超过了500万。其著作《选择的悖论》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先后荣登美国《商业周刊》、《福布斯》杂志年度10大畅销书,在全球以20多种语言发行。他本人多次接受CNN、PBS、CBS等一线媒体的采访,他的文章频频发表在《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卫报》等顶级报刊杂志。

目录

赞誉
推荐序经济学家的错误假设
中文版序在多变的世界里探寻新智慧
前言多即是少
第一部分自由的重担
第1章“小决定暴政”的受害者
第2章选择暴增的时代
第二部分是什么在操控你的行为
“体验效用”vs“期望效用”vs“记忆效用”
“锚定效应”vs“框架效应”
“轻信常识”VS“可获得性启发”
“风险厌恶”vs“损失厌恶”
第4章谁能做出最佳选择
最大化者VS满足者VS完美主义者
最大化者测试
后悔程度测试
第三部分经济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
工具价值VS表达价值
需要VS喜欢
生活满意度测试
第6章机会——选择一个就意味着失去另一个
北加州的夜生活VS鳕鱼角的沙滩小屋VS福蒙特的农庄
99美元的索尼CD机VS169美元的高端爱华CD机
1.5美元现金VS精美钢笔
第7章后悔——向下拉扯的力量
决定后懊悔VS预期性懊悔
忽略偏见VS不作为惯性
下行反事实思维VS上行反事实思维
第8章适应——原地踏步的快乐跑步机
体验快感VS享乐适应
快乐跑步机VS满足感跑步机
第9章比较——满意度的4重诅咒
希望VS预期VS过去经历VS他人经历
高期望的诅咒VS社会比较的咒语
主观快乐水平测试
第10章幸福——为最佳选择付出的代价
幸福指数VS国内生产总值
习得性无助VS控制感
长期的、笼统的、个人的VS短暂的、具体的、普遍的
第四部分明智的选择
第11章11个方法
致谢
译者后记

序言

经济学家的错误假设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奇妙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我们欣喜地迎接“大数据时代”,选择非常的丰富和多,另一方面,我们常常陷入“别无选择”的状态,选择非常的贫瘠和少。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多元性问题?作为个体,又应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多元性?
选择越多越好吗?
现代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物质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丰富,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度沉浸”的环境之中,需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因而也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大数据时代”,反映出各种信息的丰富。这种丰富从线性逻辑,或者从简单的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来讲是好现象,因为选择越多,人们就越有自主性、越有自由、越有快乐的感受,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消费社会的基本原则。
但是,心理学家发现不完全是这样。斯坦福大学曾经设计过一个《教授退休金投资方案》,但参与的人很少,因此校方邀请一些经济学家,其中不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重新设计一套方案。经济学家们研究了原投资方案后发现,可供选择的项目太少,一定是因为这样,教授们才不愿参与。因此经济学家将选项从几十个增加到上百个,没想到这样一来,选择参加《教授退休金投资方案》的人反而更少了,因为即使最聪明的人,也无法面对上百个选择,经济学家的预测完全落空。教授福利委员会主席马克•兰博认为经济学家误导了大家,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选择越多,人们越愿意参与。这正是选择的悖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选择与幸福
我们不能绝对地说选择越多幸福越少,要理性辩证地对待选择。有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有的时候我们又不能有太多的选择,这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选择的意义也是不太一样的。近几十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奇特和奇妙的发展阶段,一方面非常的丰富和多,一方面又非常的贫瘠和少,怎么解决中国社会的多元性问题?西方的科学研究结论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可以通过PERMA的方式来实现,就是积极的情绪(P)、投入(E)、良好的人际关系(R)、有意义的生活(M)和成就(A)。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幸福之道,比如善良、孝道。中国老人的社会保障绝对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可是中国老人的寿命和幸福感都不比别人低,西方在这方面做得比我们差。此外,中国文化强调知识、崇学,王石60岁才去哈佛求学,很多人认为不理性、没意义,但这正是一种传统核心价值的体现。知识和信息,我称为文化体验,也是幸福的一种很重要的来源。刚才这三点都是孔夫子最早在《论语》中便开章明义提出来的人生幸福三大源泉,这也是我们跟西方不太一样的地方。
选择的悖论对于中国人的价值
西方的很多科学发现,都可以在东方智慧中寻根溯源,例如多并不一定是好,少却有可能是优秀。淡泊明智、宁静而致远、寡欲、多沉,都是这个基本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生、信息、知识、追求作出选择的重要标准。选择的悖论虽然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科学发现,但是对中国人来讲却有不得不知的必然性。
第一,验证了传统的东方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简单生活的幸福也是我们中国人回归传统智慧的一种选择,而巴里•施瓦茨的研究最大的贡献就是用心理学的数据和例证揭示了传统智慧的优秀。但光有传统智慧,没有现代科学,也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智慧的问题在于什么都有,就像一个百宝箱,但有些是宝藏、有些是糟粕。这就要看我们怎么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的这些基本论证。
第二,提示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选择有没有价值?绝对有价值。施瓦茨也谈到了选择的一些有利的地方,比如它让我们增加自主性、增加自由感、增加了选择的快乐,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心理效应。但是选择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任何事情都应该辩证地应对、辩证地思考、辩证地行动。
第三,就是对现代化的反思。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应该如何实现现代化?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现代化思路基本上是一种线性发展的思路,追求的是物质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多、人的欲望不断提升和强化,这就是现代化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美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比我们早大概三十多年,所以施瓦茨所讲的美国智慧,其实也是对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借鉴、一种启示:能不能不走美国人走过的弯路?发展是不是可以有新的模式、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中国现代化可能面对的一些问题。这是《选择的悖论》一书很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所在。
我认为这本书不应仅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来读,它更多地讲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个人的体验。施瓦茨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通俗心理学家,能够把心理学的知识用最直接、最明白、最穿透人心的方式告诉普通读者和听众,非常了不起。这本书值得一读!

文摘

版权页:

多即是少
大约6年前,我去盖普(GAP)时装品牌店买牛仔裤。我是那种会把一条裤子穿到烂才买新裤子的人,所以从上次掏腰包到现在,已经隔了好长一段时间了。一位年轻销售员走过来,亲切地问我有什么需要。
“我想买一条牛仔裤,腰围32,裤长28的。”我说。
“您想要修身款、简约款、休闲款、宽松款还是超宽松款呢?”她回应道,“您想要石洗的、酸洗的还是砂洗的?拉链的还是纽扣的?褪色的还是一般的?”
我惊呆了。一两分钟之后我对那位销售员说:“我只是想买条普通的牛仔裤,就是以前在市面上唯一能看到的那种款式。”这反倒难倒了她。在问过资历更深的同事后,她终于知道了“普通”牛仔裤长什么样子,然后告诉我在哪个货架。
麻烦出现了,当我知道可以有那么多选择后,我不再确定一条“普通”的牛仔裤是不是我想要的。或许简约款和休闲款穿起来更舒服。既然我已经泄露了自己在时装潮流方面是多么落伍,我就索性问那位销售员,宽松款、休闲款和简约款之间有什么区别。她拿出一个图样,向我展示几种剪裁有何不同。可我还是无法缩小选择的范围,于是我决定都试试看。
每个款式的牛仔裤我都试了一条,并且在镜子前仔细地打量了自己一番,又再次让销售员进一步说明这几款的区别。尽管我依然毫无头绪,但我深信总有一款最适合自己,我一定要把它找出来。最后我选择了简约款,因为休闲款显得我的腰很粗,还得搭配衣服来遮掩。
这条牛仔裤穿上去刚刚好,但我还是觉得买条裤子不应该变成耗费一整天的大工程。商店为顾客提供了林林总总的选择,的确为不同品味、不同体型的顾客带来了方便。不过,选择过剩也造成了新的麻烦。在有这么多选择之前,像我这样的顾客也许买不到百分百合身的牛仔裤,但那也不过是5分钟之内就能解决的事。现在它变成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让自己充满怀疑、焦虑,担惊受怕。
选牛仔裤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暗示着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那就是:当人们无从选择的时候,生活似乎是无法忍受的。在当今鼓吹消费的文化中,选择不断增加,自主权、控制权和自由度也随之增大,社会正在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过当选择数量持续增加时,海量选择的消极作用就会显现。要是可供选择的数目继续疯长,可能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不再是自由,而是自虐。
自虐?
这种说法有点夸张,尤其是在买牛仔裤这件事情上。不过本书的主题绝不只是讨论怎样挑选商品。这本书涉及人们在生活中所要面对的所有选择:教育、职业、友谊、性、恋爱、生儿育女以及宗教信仰。选择无疑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离“心想事成”的目标越来越近。选择是拥有自主权的重要指标,而自主权又会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重大影响。身心健康的人都渴望并需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可另一方面,“有选择是好事”并不代表选择越多越好。稍后,我就会向你证明,选择太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的文化推崇自由、事事自己做主以及选择多元化,在这种氛围中,我们不愿放弃任何一个选择。但若想牢牢抓住所有的选择,可能会使人做出糟糕的决定,导致焦虑感上升,压力和不满增加,严重时甚至会患上抑郁症。
多年前,大名鼎鼎的政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他把自由划分为消极自由(negativeliberty)和积极自由(positiveliberty)。消极自由是一种“不做”的自由(libertyfrom),人们有免受他人强制的自由,不按他人意愿来做事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是一种“去做”(libertyto)的自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分量。通常情况下,这两种自由是如影随形的。要是人们无法摆脱想“不做”的事情,也就不会有“去做”的自由。但这两种自由并非总是同时出现。

]]>
//www.otias-ub.com/archives/103408.html/feed 1
在你身边,为你设计:腾讯的用户体验设计之道–马化腾&张小龙联合推荐 //www.otias-ub.com/archives/87667.html Sat, 29 Dec 2012 12:19:25 +0000 //www.otias-ub.com/?p=87667

目录

目录
第1章 设计理念沉浸其中做设计
文/钟磊 2
特殊人群的设计关怀
文/ 朱丽娜,罗嫦春 7
情感的容器——被寄托了的QQ视觉设计
文/顾晓元 22
商业价值与用户价值的平衡
文/ 唐沐,陈妍,曾楚 29
创新的渐进式
文/ 唐沐 40
设计有爱
文/ 孙僮, 朱丽娜 47第2章 设计方法

有源设计
文/ 陈妍,董重里 54
创新有法
文/ 杨光 61
提升产品满意度的设计细节
文/ 吴团望 67
用心唤起用户共呜
文/ 沈思渊 71
拟物化设计
文/王茂,李茁萌 80
一站式创新设计
文/ 杜健 87

第3章 用户研究

全民CE
文/ 许京, 骆玘 100
人物角色模型(Persona)的使用
文/ 殷文婧 104
满意度评估模型的量身定制
文/ 黄利贤, 樊中一 111
用户研究的质量保证: 信度和效度
文/ 倪海鹰 125
把用户综合评价作为产品部门的考评指标
文/ 陈妍,骆玘,黄利贤 137
谈谈眼动研究的一些作用
文//黄利贤, 胡炜 146

第4章 体验设计

用户角色在设计中的应用
文/ 李安琪, 牟伟成 156
设计,有场景
文/ 杨光 166
设计中的逻辑思维——任务分析
文/ 杨光 172
以用户心理模型为基准实现设计目标——朋友网改版设计分析
文/ 尤原庆 175
细节决定成败——后期视觉规范的重要意义
文/ 崔莉, 叶杨莎, 秦颖夫 183
品牌意识: 体验设计的引路者
文/ 郭洪伟 194
设计是一种沟通
文/ 张蓓蓓 202
视觉注意力—解剖设计的根源
文/ 潘伟彬 210
微信的体验设计
文/ 翁乐腾 215
QQ2012极地雪
文/ 戴永裕 222
七年很痒
文/ 梁璟彪 231
QQ邮箱重构之路
文/ 杨杰 244

第5章 设计流程和工具

设计中心设计流程
文/ 刘梦诗 250
设计项目的量化管理
文/ 钟锦松 256
更早更准确地秀出你的设计
文/谢鑫 264
敏捷设计流程
文/ 杜健 272
从小工具到可视化平台——被寄托CDC管理平台进化史
文/ 曾楚, 夏牧子 277

第6章 团队成长与管理

CDC成长记
文/ 唐沐 292
多元化设计团队的成长
文/ 陈俊标, 戴永裕 300
用研无用?
文/ 骆玘 310
矩阵式设计项目管理
文/ 陈妍 , 杜健 314
同客户共同成长
文/ 唐沐 320

]]>
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和环境 //www.otias-ub.com/archives/69148.html Mon, 17 Sep 2012 05:18:20 +0000 //www.otias-ub.com/?p=69148 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和环境

编辑推荐

《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和环境》有助于测试人员及其他技术人员快速提高测试能力,适合业内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以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测试技术引论 1.1 从系统工程角度看测试 1.1.1 从系统工程角度看测试的作用 1.1.2 从系统工程观点看软件测试 1.2 软件测试发展简史 1.2.1 软件测试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1.2.2 软件测试与质量的关系 1.2.3 软件测试与V&V的关系 1.3 测试的目的和作用 1.4 软件测试6W原则 1.4.1 WHEN原则:尽早地、及时地开始测试 1.4.2 WHAT原则:测试对象包括各阶段重要产出物 1.4.3 WHO原则:全员参与测试 1.4.4 WHERE原则:针对用户最容易遇到的缺陷进行测试 1.4.5 HOW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测试方法和技术 1.4.6 WHY原则:测试要适时终止 1.5 小结第2章 测试组织形式 2.1 测试组织形式 2.1.1 项目内测试组形式 2.1.2 测试管理部形式 2.1.3 测试中心形式 2.2 测试组织形式选择 2.3 小结 第3章 测试人员成长之路 3.1 测试人员要“过五关” 3.1.1 过心理关 3.1.2 过业务关 3.1.3 过技术关 3.1.4 过专业关 3.1.5 过管理关 3.2 测试能力自评和发展 3.3 小结 第4章 组织级测试体系总体设计 4.1 测试体系的内容 4.1.1 组织级软件测试体系指的是什么?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4.1.2 组织级软件测试体系建设的意义何在?这是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 4.1.3 组织级软件测试体系包括哪些内容?这是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 4.2 测试体系建设过程 4.2.1 组织级测试过程的改进过程 4.2.2 组织级软件测试的结论 4.3 测试成熟度模型 4.3.1 TMMi成熟度级别 4.3.2 TMMi关键过程域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迭代的测试过程 5.1 测试过程模型 5.1.1 V模型 5.1.2 W模型 5.1.3 H模型 5.1.4 测试过程模型选择策略 5.2 基于迭代的测试过程 5.3 测试过程监控策略 5.3.1 测试目标/策略和计划监控 5.3.2 项目产出物质量监控 5.3.3 测试执行顺序监控 5.3.4 软件版本监控 5.3.5 冒烟测试监控 5.3.6 回归测试监控 5.3.7 BUG处理监控 5.4 小结 第6章 同行评审过程和方法 6.1 同行评审概述 6.2 代码评审和走查 6.2.1 代码评审 6.2.2 代码走查 6.2.3 桌面检查 6.3 需求评审和设计评审 6.3.1 同行评审小组组成 6.3.2 同行评审过程 6.3.3 评审注意事项 6.3.4 同行评审实践 6.4 开发人员自测 6.5 从CMM到PSP/TSP 6.6 同行评审度量 6.7 小结 第7章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7.1 白盒测试用例设计 7.1.1 逻辑覆盖测试 7.2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 7.2.1 等价类划分 7.2.2 边界值分析 7.2.3 因果图 7.2.4 错误推测 7.3 测试用例设计的策略 7.4 小结 第8章 测试度量与分析过程 8.1 软件度量概念 8.1.1 度量元 8.1.2 度量模型 8.1.3 资源模型 8.2 测试计划度量 8.2.1 测试规模估计 8.2.2 测试工作量估计 8.2.3 测试人数和工期估计 8.2.4 测试计划制订 8.3 测试过程度量分析 8.3.1 测试用例度量 8.3.2 缺陷度量 8.3.3 缺陷分析 8.4 建立测试度量分析体系 8.4.1 测试度量分析原则 8.4.2 测试过程性能基线 8.4.3 项目级测试度量分析过程 8.5 测试度量支持工具示例 8.5.1 缺陷管理 8.5.2 测试用例管理 8.5.3 质量预警 8.5.4 度量分析 8.6 小结 第9章 自动化测试体系建立 9.1 自动化测试策略 9.2 自动化测试基础建设 9.2.1 测试环境 9.2.2 持续集成平台 9.3 自动化测试框架和工具 9.3.1 自动化测试框架 9.3.2 自动化测试工具 9.3.3 测试脚本开发 9.3.4 自已动手开发测试工具 9.3.5 测试工具Sm@rtest介绍 9.4 自动化测试实践案例 9.4.1 ESB平台介绍 9.4.2 ESB产品自动化测试需求 9.4.3 ESB平台自动化测试方案 9.4.4 ESB自动化测试效果 9.5 自动化测试过程建立 9.5.1 自动化测试过程建立 9.5.2 组织级自动化测试体系的建设 9.6 小结 第10章 性能测试过程和方法 10.1 对性能测试的理解 10.1.1 从理发店模型理解性能 10.1.2 理解系统性能度量元 10.1.3 性能测试的特点 10.2 性能测试规划和设计 10.2.1 性能测试目标确定 10.2.2 性能测试需求分析 …… 第11章 行业核心业务系统测试实践 附录1 术语 附录2 参考文献 跋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1章 测试技术引论 作为本书的开篇,本章阐述跟软件测试相关的比较本源、本质和基础的内容。首先从系统工程角度来看软件测试,为软件测试及后面的章节内容引入一个方法论;再回顾软件测试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阐明测试与质量、V&V等的关系,以正本清源,辨伪存真;然后从实际工作体会出发,重新认识测试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本章基于系统工程思想,提出了软件测试的基本原则,即“6W原则”。这些原则也是关于项目测试实践和测试体系建设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1.1 从系统工程角度看测试 软件测试不是孤立的。它是软件工程的一部分,而组织级软件测试体系也不是孤立的,是整个组织级软件过程和质量体系的一部分。而指导系统(体系)建设和运作的方法论是系统工程。所以,我们先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软件测试,从系统工程的基本观点(包括整体性观点、综合性观点、科学性观点、关联性观点、实践性观点等)来重新审视软件测试。通过这样的审视,会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可以说,本大节的内容为后面的章节确立了方法论,而后面的章节也在自觉地利用系统工程方法来揭示软件测试的奥秘。 1.1.1 从系统工程角度看测试的作用 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是系统工程科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在《论系统工程》一书中指出,我们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研制这样一种复杂工程系统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把比较笼统的初始研制要求逐步地变为成千上万个研制任务参加者的具体工作,以及怎样把这些工作最终综合成一个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研制周期短、能协调运转的实际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这样复杂的总体协调任务不可能靠一个人来完成。这就要求以一种组织、一个集体来代替先前的单个指挥者,对这种大规模社会劳动进行协调指挥需要有一种叫做“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这样的描述适用于国家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同样地适用于软件工程实践。一个大型软件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进行软件系统建设的软件工程组织(包括开发方和用户方)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大型软件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测试和使用,在系统工程思想、系统工程科学和系统工程技术的指导下进行,才会产生好的效果。软件测试是软件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软件测试组织是软件工程组织中的重要组织,当然也要接受系统工程思想、科学和技术的指导。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软件“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里的特定功能指的是用户需求,用软件技术来描述就是《需求规格说明书》;而“组成部分”是软件子系统、功能模块、构件和服务等,在软件体系架构中设计出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在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时,要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技术,设计出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模块间耦合度小、可扩展性好的软件系统。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能够设计和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软件测试是现代软件质量保证中的重要技术手段。软件测试是验证一个软件系统是否满足预定的功能需求,达到预定的非功能属性的过程。从系统工程(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软件测试过程就是对正在开发的系统的一个“反馈”(feedback)过程,反馈系统中的错误、缺陷、问题和不符合项等。图1-1是在瀑布生命周期模型中,系统构建和反馈过程的图示。其中,右边的箭头指的是系统构建的过程,左边的箭头指的是测试(反馈)的过程。

]]>
新媒体图书:神一样的产品经理——基于移动与互联网产品实践 [平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60850.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60850.html#comments Thu, 02 Aug 2012 03:28:44 +0000 //www.otias-ub.com/?p=60850

内容简介

书籍
计算机书籍
这是一本系统阐述移动与互联网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品经理实践案例著作。《神一样的产品经理——基于移动与互联网产品实践》贯穿着“人如产品,产品如人”、“产品的根基和源泉来自现实生活”的写作理念,表达了产品的成功需要神一样的产品经理管理的观点。
《神一样的产品经理——基于移动与互联网产品实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了产品经理、产品需求、用户体验、项目管理、产品运营和产品团队管理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以实践为重,每一项内容都使用了大量的实践案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挑细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力求让读者深刻领会与产品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就算是零产品经验的读者,通过学习本书,也能掌握要领,做出优秀的产品。
《神一样的产品经理——基于移动与互联网产品实践》适用于现在正在从事及未来将要从事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相关工作的创业者、产品经理、高级产品经理、产品总监、cpo、ceo、用户体验师、交互设计师、产品运营人员和项目经理等,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作译者回到顶部↑

本书提供作译者介绍

  闫荣,网名Krrishyan,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英语系。“业内人”网站发起人之一;前乐途旅游网产品经理,千橡互动产品主管,每讯产品总监,现为某知名公司产品总监。具有7年以上互联网产品经验,拥有个性化音乐推荐、门户、SNS、电商、阅读、Web、WAP、手机客户端、iPad产品、开放平台(微博开放平台和Q+平台)APP产品经验,曾获千橡集团第二届极客大会产品最佳用户体验奖。在圈内传播甚广的培训文档《产品经理的那些事》正出自Krrishyan之手。

目录

《神一样的产品经理——基于移动与互联网产品实践》
第一篇 产品经理
第1章 产品经理诞生的背景和价值 2
1.1 产品经理诞生的背景 2
1.1.1 互联网发展三个阶段 3
1.1.2 移动互联网发展四个阶段 4
1.2 产品经理的价值 5
第2章 产品经理的新视角 6
2.1 产品经理定义 6
2.1.1 没有实际领导权 7
2.1.2 协调和驱动 7
2.1.3 产品经理分类 8
2.2 产品经理是代孕妈妈 8
2.3 最牛的产品经理 9
2.3.1 苹果前ceo乔布斯 9
2.3.2 神雕大侠杨过 11
2.4 产品经理的职责 12
2.4.1 明确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及其特征 12
2.4.2 获取、评估和管理用户需求 12
2.4.3 完成产品需求文档、产品原型和流程图 13

前言

  书名由来
经常听到产品经理在抱怨,产品经理是人,不是神。乔布斯的业绩卓著,很多人崇拜他,称其为神一样的传奇,史上最牛的产品经理。纵观国内的产品,除百度系、腾讯系、阿里系等几家大头的产品之外,真正成功的产品比较少,产品成功的概率非常之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神一样的产品经理。什么是神一样的产品经理?就是要知道甚至看透用户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产品经理不能光看用户的表面需求,还要看透用户的本质需求。此外,产品经理还要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需要有预测未来的能力,还要大概知道产品的用户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有多大,这些都需要神一般的力量才能测算比较准确,产品成功的概率才可能高。产品经理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要懂一些,并不只是广,而是要求广而深,行业分析、产品需求、心理学、社会学、用户体验、技术测试、运营、市场营销、财务、团队管理和美学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涉猎,这些方面的经验都需要累积,需要神一般的力量来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成功的产品离不开神一样的产品经理。
之所以起这样一个书名,主要跟笔者的兴趣爱好有关,笔者喜欢阅读武侠小说和观看科幻类影视剧,尤其喜欢武侠小说和科幻类影视剧中的主人公,也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拥有绝世武功和特异功能的人,成为神一样的产品经理。
三个阶段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着一个客观的自然规律,那就是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到死亡。具体到产品,即产品的生命周期:开发、引进、成长、成熟和衰退。具体到产品经理,即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阶段:进入、探索、成长、成熟、衰退。这里与读者分享一下笔者职业发展的前三个阶段。
1.进入阶段
2005年大学毕业后,笔者进入国内一家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工作,期间翻译了《高级国际财务管理》一书和《信用管理》的部分章节,还在国家一级期刊《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上发表论文《中国财会从业人员的知识管理需求》,这些看似与产品不太相关的工作经历其实对以后的产品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咨询顾问式的结构化思维。毕竟大道相通,在产品工作实践过程中,制订产品规划,撰写需求文档,绘制业务流程图等工作都会用到结构化思维,帮助很大。
笔者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产品是承担了公司官方网站的策划工作,当时没有任何产品方面的经验,鼓足勇气想尝试一下,刚开始的时候无从下手,后来研究了各种类型的公司官网,再加上自己是英语专业毕业,对国内外优秀公司的官网都进行过研究,甚至竞争对手的官网也仔细研究过,现在想想,真应了前百度产品总裁俞军十二条产品军规中的第十条:如果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先学别人是怎么做的。至今还记得那时使用Excel做的网站高保真原型图,当时思维分三步走:第一步是“Why”,思考做官网的目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怀着怎样的信念,最终决定权威与专业是做官网的理念;第二步是“How”,如何去实现官网的目的和理念,如何解决用户的问题,又如何体现出官网在功能、内容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差异化,应该设置哪些频道,每个频道下面设置哪些栏目,将整个页面划分成大小不一的块状区域,每个区域应该放置什么内容或有什么功能,最终决定选择各个领域的明星式顾问专家团队、经典成功案例和学术著作及观点为重点内容,提供交流分享互动平台,设计方面要显得大气、简约、友好;第三步是“What”,权威式、门户式和互动式官网就这样诞生了。笔者就这样很偶然地进入了互联网产品这个圈子。
2.探索阶段
笔者进入互联网产品这个圈之后才发现,基本上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自己,那个时候还没有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名称,叫得比较多的是产品策划、需求分析师等,其实国外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出现得比较早,1927年,美国P&G(宝洁)公司出现第一名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PM)。传统行业产品经理的书籍,如《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产品经理手册》等,都是国外知名产品经理人的著作,引入到国内翻译之后,国内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仿而效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国外关于产品经理方面的著作比较少,而且还没有引入国内翻译,国内关于产品经理方面的书籍资料“凤毛麟角”,虽然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有相通的地方,但不可否认,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需要有识和有志之士对互联网甚至后来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开疆拓土,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有效的产品管理体系和规范。
笔者在这期间,一方面,经常浏览与国外产品经理相关的网站,甚至一些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的博客及其分享到互联网上的产品文档模板,研读之后,结合自己的产品工作实践本地化之后,也总结出一些文档资料和心得;另一方面,苦于产品经理资料的贫乏,特别希望自己在绝望无助的时候有人能伸手帮一把,就这样萌生了创建产品经理QQ群的想法,给国内的产品经理提供一个交流、沟通、互助和分享的平台。2008年8月13日,第一个产品经理群建立,第一个群的活跃度相当高,输入“产品经理”关键词,我们这个群在搜索结果中排名第一位,目前已经发展到4个产品群,总人数达1000多人,群里聚集了一批国内一流的互联网公司(如腾讯、阿里、百度、新浪、搜狐、网易等)的优秀产品经理,为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2010年4个群细分为产品经理精英群(超级群)、社区产品经理群(高级群)、电商产品经理群(高级群)、客户端产品经理群(高级群),从2010年2月举办第一次线下群聚会开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过7次聚会,很多产品经理同行都积极分享产品经验和资料,作为群主,也经常在线上和线下分享产品经验和心得,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产品经理人走出迷茫,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QQ群最大的价值在于给如饥似渴的产品经理人提供了一个资料下载、经验分享和扩展人脉的平台。2010年,因群人数有限制,再加上申请入群的产品经理人越来越多,成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业内人(www.ynren.cn),该网聚集了60多个QQ群的产品经理人,是产品经理学习资料分享的互助平台。2011年7月底,在北京举行了500多人规模的第一届业内人产品经理峰会,就这样,利用产品经理人群体的智慧来帮助大家如何做产品,以及如何做一款成功的产品,探索出适合国内产品经理人的成长道路,消除产品经理新手入行时的困惑和恐惧,降低产品经理人进阶、修炼和悟道的成本,扩展国内产品经理人的人脉资源。
3.成长阶段
回顾自己的产品工作历程,一路走来,风雨飘摇,并不平坦,喜、怒、哀、乐、悲、恐、惊,心里啥味都有。笔者相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喜、乐的时候,自己一手做出来的产品得到了市场、领导和同行的认可,获得过优秀员工、最佳用户体验极客奖,最佳产品奖。怒、恐、惊的时候,被老板骂得狗血喷头,一无是处,没有人格尊严,推翻重来,自我否定,提交新产品方案时的那种忐忑,只有经历过的产品人才能深刻体会。悲哀的时候真的是哀其不幸,一流的商业模式,结果却由三流的团队来执行,一切付诸东流,可悲之极,另外,由于大老板的决策失误,也许就是一句话,整个业务被暂停,一个团队的努力就这样白费了。有的项目辛辛苦苦做了好几年,最终还是失败了,原来是产品战略出现失误和偏差,但不管怎么样,这些痛苦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从失败的痛苦中总结经验教训,这也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有了这些年的产品经验积累,之后便形成了书面文档系列,包括:《产品经理的那些事V1.0》(也叫《国内最有价值的产品经理培训文档》),纯属标题党,自2010年8月发布以来,在互联网的那点事网站上的浏览量达8000多人次,业内人网站的浏览量达9700多人次,下载量达1500多人次,新浪微博微盘上短短几个小时的下载量达4400多人次,转发达1500多人次,QQ群被加爆多次,腾讯的产品经理给了很高的评价,很多产品同行给了许多正面的反馈和鼓励。《产品经理的那些事V2.0》历时8个周末、2个通宵在家完成,为了不打断写作思维的连贯性,真的是废寝忘食,写作过程虽然比较痛苦,但是很欣慰,对自己来说,写2.0版本也是一次挑战,是对自己的一次深刻总结,对产品的认知也是一种提升。2.0版在第一届业内人产品经理峰会分享发布,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产品经理的那些事V3.0》(也叫《产品经理与产品管理实践》),它在《产品经理的那些事V2.0》的基础上从系统性、深度和广度上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和突破。为了帮助更多的产品人,在北京、上海、深圳举办过公开课和企业内训课,在讲课的同时,也收到了很多好的反馈,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产品培训文档,基于此,萌生了写一本关于移动及互联网产品经理书的想法。
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是写给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这是一本系统阐述移动与互联网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品经理实践案例著作。本书贯穿着“人如产品,产品如人”、“产品的根基和源泉来自现实生活”的写作理念。产品的成功需要神一样的产品经理。
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了产品经理、产品需求、用户体验、项目管理、产品运营和产品团队管理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以实践为重,每一项内容都使用了大量的实践案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挑细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力求让读者深刻领会产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算是零产品经验的读者,通过学习本书也能掌握要领,做出优秀的产品。
适用对象
本书面向现在正在从事及未来将要从事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相关工作的创业者和产品经理、高级产品经理、产品总监、CPO、CEO、用户体验师、交互设计师、产品运营人员和项目经理等,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职业感悟
↓展开全部内容

媒体评论回到顶部↑

  本书从生活实践和武侠小说中领悟出产品如人和人如产品的写作理念,产品的根基和灵感来自现实生活,运用大量实践案例阐述了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部过程,值得产品从业人员用心品读!
——杨伟庆 艾瑞咨询总裁
做一个好产品很难,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更难,努力读薄这本书,你会发现,有些问题其实很简单。
——张本伟 中国万网副总裁
这本书充分展现了一位优秀产品经理的价值观:开阔的视野、积极的思考、慎密地行事,值得有志于此的每个人阅读和品味。
——周海波 大街网产品副总裁
产品经理是一个产品的灵魂缔造者,优秀的产品经理是在塑造产品灵魂,让每一个使用者都感受到产品灵魂带来的快感才是产品经理的终极目标。通过研读这本书,希望你能够真正领悟到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
——姜义 北京天下秀副总裁
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一定是合格的创业者,但成功的创业者一定是优秀的产品经理,希望每个怀揣创业梦想的人都来读读这本书!
——张洋 卓越中华创投执行合伙人
本书系统阐述了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部过程,书中内容比较精细,注重实践,案例丰富,是产品经理应该研读的一本好书。
——殷建松 爱就推门CEO
短短十年的互联网风潮,使越来越多的公司设立并重视产品经理的作用,但中国式的产品经理还处于理论、能力、体系非常混乱的阶段。本书不仅揭示了从事产品经理所需的思维、能力及工具,更从团队作战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有志于产品经理职业方向发展的人应该认真学习和吸收。
——韩宇宙(Punk) 爱记账、酷客系列应用创始人
产品经理需要评估产品机会和定义要开发的产品,也就是在确定有价值且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产品机会后,还需要探索产品的解决方案,包括基本的产品特征和功能、产品的用户体验、产品的发布标准。这些属于产品经理的核心职责。本书必然会在产品从业人员圈内产生共鸣 。
——威廉 北京泰亚创想技术信息有限公司CEO
这是一本产品经理人案头必备的实用参考书。全书不是理论的堆砌,而是通过丰富的案例系统地阐述所有的产品经理在执行项目时需要懂得的道与术。阅读本书,用了我3个小时的时间获得一个产品经理在10年内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马魁 苏州简拔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产品经理是一个需要能力很全面的人才能胜任的,本书带你去了解什么叫成功的产品经理,成功的产品经理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希望大家能通过本书走上成为成功产品经理的快车道。
——陈永海 人人网3G事业部产品副总监

.  Krrishyan和其他产品经理人不一样,他是属于一边实践、反思,一边及时进行知识总结的人。我认为基于实践和培训而总结来的方法论,是这个群体中同行最需要的。方法论的价值在于提高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很乐见这样一本方法论启示录以一种形象生动的文字呈现给同行,我相信大家一定受益匪浅。
——后显慧 世纪佳缘产品总监
产品经理在国内是一个年轻的岗位,浮躁和概念化充斥在这个行业中。Krrishyan是难得的低调务实的实践者,书中更多地展现了产品理念与规划管理的方方面面,实战、实践、实施是其中的最大宝藏,值得推荐给进阶的产品经理研读!
——张伟 驴妈妈旅游网产品中心总经理助理
对用户体验设计师来说,合作最多的角色就是产品经理。我经常觉得,与一个懂得用户和尊重体验的产品经理合作起来,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Krrishyan对用户体验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本书中也有很多用户研究方面的理论说明和案例剖析。对产品经理来说,相信读完本书后会受益良多。对设计师来说,也更希望看到越来越多这样专业的产品经理。
——糖小糖 腾讯交互设计师
产品经理是一个多学科、多门类相互交叉的角色,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积累及综合的职业素质。本书是一本产品经理的进阶书籍,蕴涵丰富的实例讲解和精准的理论法则;涉及从一个想法转变为产品的各环节流程的梳理和遇到的问题,帮助我们总结和重新认识如何做产品、如何做好产品。相信本书将是产品经理必备的经验宝典。
——李文婧 新浪微博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不是空洞头衔,也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宣传者,他们是知行合一的最佳执行者。Krrishyan是一位善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乐于分享的互联网推动者,本书正是他多年理论+实践+分享的总结,该书将使每一位立志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和职业经理人的人士受益。
——陈美名 易车网高级产品经理
作者将自己多年的产品设计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融入了本书,其中的案例生动,理论充分,适合于有志在互联网产品领域进行开拓和探索的产品人员入门、提升和深造。
——王文惠 百度产品经理

]]>
//www.otias-ub.com/archives/60850.html/feed 1247
演说:用幻灯片说服全世界 //www.otias-ub.com/archives/60047.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60047.html#comments Sun, 29 Jul 2012 16:24:34 +0000 //www.otias-ub.com/?p=60047 演说:用幻灯片说服全世界

编辑推荐

《演说(用幻灯片说服全世界)》由杜瓦特所著,数以万计的幻灯片被制作出来,却石沉大海般地湮没了。本书将颠覆幻灯片制作的传统思路,让你学会像设计师一样来做视觉化的思考——这将有力地帮助你实现职业生涯的提升。
这本书美丽、富有内涵;充满灵感,又能学以致用。如果你能根据本书的指导来实践,你必定能制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幻灯片。你甚至可以用演说来改变世界。Nancy将引领你穿越一段奇妙富有启示性的旅程,帮你学会使用视觉工具,让你的演说从此与众不同,大放异彩。

目录

引言 xviii
第1章
树立全新的理念
第2章
创意为先
第3章
设计图表
第4章
展现数据
第5章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第6章
布局
第7章
运用视觉元素:背景、颜色和文字
第8章
运用视觉元素:图像
第9章
设计动画
第10章
运用模板
第11章
与“片”共舞
第12章
宣言:演说力的五大定律

]]>
//www.otias-ub.com/archives/60047.html/feed 1
网站交互设计模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60041.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60041.html#comments Sun, 29 Jul 2012 16:20:55 +0000 //www.otias-ub.com/?p=60041 网站交互设计模式

编辑推荐

《网站交互设计模式》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在我从事全球IBM市场工作的过程中,我得益于与一些最好的国际化交互性代理公司和公司内部的网站团队的合作。当我阅读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来自于积累多年的专业化建议和领悟。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本实用、有效和易用的书来解决和避免因特网设计问题。我把这本书留在午边,以便随时提醒我那些忘记的事情,并且疚得新的观点,它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John Cilio,IBM System x&z Storage synergy市场经理
这本书巧妙地将Christoptler Atexander首创的模式语言融合到体验设计之中,是有价值并且佥面的参考书。
——CeogreHacknlan,IR。oracle公司,Pattems and Standards,L3ser Experlence for User Interface Guidelines高级主管
“这本书是我的可用性工具箱中最好的工具之一,这些Web界面设计模式让我向客户展示如何获得最有效的可用性方案变得更容易。”
——GLAUDIA ALDEN CASE 可用性咨询专家和交互设计师,Alden case公司
如果生物学课程能像这本书这样多好。青晰的文字、核心的内吝和全面的分类既是灵惑的来源,也是创造的工具。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如果您构建Web网站,就请阅读它。
——Marc Cambell 《web设计库》一书的作者
停止您每一次设计Web网站的时候都重新设计的尝试吧!它可以帮助您重新从风格和模式的角度思考您的网站。一旦您明确了模式,并且像这本书中介绍的那样对这些模式进行了最佳实践,那么就至少可以减少50%的设计工作量。
——PAWAN.R.VORA Seurat公司信息架构高级副总裁
这本书中的内蓉能够让一个新手在一个周末就变成专家。很多公司都花费了大量财富来获得这本书中主要章芍所描述的信息。
——JOHN CILIO IBM系统与存储协同部市场经理
这本书有很多可以随时使用的检查列表,来告诉您在建立一个常规网站的时候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只要按照作者的建议去做,就可以让您的网站在可读性和可用性上名列前茅。
——JEF RASKIN Macintosh计算机的创建者,人机界面的作者
此书的出版,让我们不用再忍受那些设计很糟糕的网页了。作者从成功的网站设计者那里收集到各种模式,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咨询和教学方面的经验,我们能够看到他们所描述的这些模式。这本书是可读的,而且百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作为任何一个网站设计者的手册。      ——LINDA RISING 独立专家、《模式手册》《模式年鉴2000》和《通信软件中的设计模式》3本书的作者
本书为理论和实践之问建立了一座桥梁,使得从事网站设计的人们在工作中使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准则成为可能,并且不需要经过额外的培训。
——MAYA VENKATRAMAN Sun公司人机交互工程师
本书的题材非常优秀,它讨论了超出“设计最佳页面”以展示内容的经典话题,我没有看到任何其他书籍有与这本书相近的深度。
——TERRY WINoGRAD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将设计带给软件》一书的作者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杜月(Douglas K.Van Duyne) (美国)蓝帝(James A.Landay) (美国)宏(Jason L.Hong) 译者:孙昕 焦洪

Douglas K.van Duyne,是一位企业家和发明家,是Naviscent(一家网站研究和设计公司)和DuneDesignGroup(一家战略数字产品设计公司)的创办人和负责人之一,也是NetRaker有限公司的共同创办人和CEO。该公司是在线可用性和市场调研方面的先锋,其团队已经为包括MBNA、Yahoo、Intel、Safeway、Agilent和其他全球2000多家公司开发了多种创新产品。带着在GOCorporation和KidSoft的公司中积累的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的20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已成为在线购物、电子商务、软件与多媒体开发方面的一位改革者,并且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学位,目前他住在旧金山、纽约和伦敦。
James A.Landay,是华盛顿大学的一名教授,先前是英特尔公司西雅图研究中心的一位总监,主要从事新兴的ubiquitouscomputing领域的研究,他还曾是NetRaker的首席技术官和共同创办人,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副教授。他于1990年获得了伯克利分校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学士学位,并且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第1个论证了用户界面设计工具的草图作用,并且已经在人机交互领域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包括用户界面设计和评估工具、网站设计、姿态识别、笔式用户界面、移动计算、ubiquitouscomputing,以及视觉语言等方面的文章。他还是许多硅谷公司的顾问,目前与其妻子Eileen、儿子Andrew和Timothy及其爱犬住在西雅图。
Jason I.Hong,是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系的计算机科学教授,在乔治亚技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并且在伯克利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研究了在ubiquitouscomputing环境中的秘密。Jason曾在IBM、FuiiXeoxPaloAlto实验室和Xerox从事研究工作,在那里他研究了许多课题。例如,协作的Java应用程序、纸式用户界面和在手机中观看和导航网页的技术。他当前正在从事使用隐私和安全,以及防止诈骗和定位服务的研究。Jason喜欢从Intemet、印刷物、电视、电影及音乐媒体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咨询,其主要的兴趣在世界历史、科技、科技的社会影响,以及超自然的因素,他与其妻子住在宾州。

目录

第1部分 Web网站设计基础
第1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Web设计:不只是一个好主意 2
1.1 Web设计的发展史 2
1.1.1 第一代 2
1.1.2 第二代 3
1.1.3 第三代 3
1.1.4 第四代 4
1.2 “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重要性 4
1.3 统一设计、可用性和市场的第1步 5
1.4 为什么倾向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6
1.4.1 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 6
1.4.2 以公司为中心的设计 7
1.4.3 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 7
1.4.4 以设计者为中心的设计 7
1.4.5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优势 7
1.5 9种关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荒谬说法 8
1.5.1 谬误1:好的设计很普通 8
1.5.2 谬误2:只有专家才能实现好的设计 8
1.5.3 谬误3:Web界面能够在发布前重新设计 9
1.5.4 谬误4:好的设计会花费太长的时间且成本太高 9
1.5.5 谬误5:好的设计只是一些美观的图形 9
1.5.6 谬误6:Web界面指南会帮助完成好的设计 9
1.5.7 谬误7:用户总可以依赖文档和帮助信息 9
1.5.8 谬误8:市场研究会揭示所有用户的需求 10
1.5.9 谬误9:质量保证小组会确认网站是否工作良好 10
1.6 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 10
1.6.1 原则 10
1.6.2 过程 10
1.6.3 模式 11
1.6.4 使用原则、过程和模式 11
1.7 小结 11第2章 Web设计模式 12
2.1 什么是模式 12
2.2 一个模式的例子 13
2.3 如何阅读模式 15
2.4 随着时间的流逝,模式会如何变化 16
2.5 如何使用模式 23
2.6 一个使用模式的例子 24
2.7 小结 26

第3章 了解用户:规则和技术 27
3.1 了解用户的有关规则 28
3.1.1 自己并不是用户 28
3.1.2 理解组成单元,平衡影响力 28
3.1.3 理解用户 29
3.1.4 用户是不同的 29
3.1.5 用户又是一样的 29
3.1.6 理解用户的业务 31
3.1.7 减少工作 32
3.1.8 业务培训 32
3.1.9 帮助人们成为专家 33
3.1.10 理解技术 33
3.1.11 理解用户的社会问题 34
3.2 用于了解用户的技术 35
3.2.1 开始业务分析 35
3.2.2 构建应用场景 36
3.2.3 选择业务 38
3.2.4 观察用户并与其面谈 39
3.2.5 用户调查 43
3.2.6 运用焦点组 44
3.2.7 分析已经存在的网站 45
3.3 小结 45

第4章 与用户一起做迭代设计 46
4.1 迭代设计过程 46
4.2 采用迭代设计的原因 47
4.2.1 在错误还很容易修正并且开销很小时修正它们 48
4.2.2 构建正确的网站和正确地构建网站 48
4.3 有目标和原则的设计 49
4.3.1 设定可度量的设计目标 49
4.3.2 坚持设计原则 51
4.3.3 信息结构、导航设计和图形设计 52
4.4 快速原型 53
4.4.1 网站地图、故事板和图表 53
4.4.2 真实度从低到高的渐进式提炼 56
4.4.3 横向原型和纵向原型 60
4.4.4 原型的局限 61
4.5 评估网站 61
4.5.1 专家评审 61
4.5.2 非正式评估 62
4.5.3 正式可用性评估 63
4.5.4 选择一种评估技术 63
4.6 小结 64

第5章 开发以用户为中心网站的过程 65
5.1 开发过程概览 66
5.2 发现阶段 67
5.2.1 发现过程 67
5.2.2 发现过程的交付物 69
5.3 探索阶段 71
5.3.1 探索过程 71
5.3.2 探索过程的交付物 71
5.4 精炼阶段 71
5.4.1 精炼过程 71
5.4.2 精炼过程交付物 72
5.5 制作阶段 72
5.5.1 制作过程 73
5.5.2 制作阶段交付物 73
5.6 实现阶段 74
5.6.1 实现过程 74
5.6.2 实现阶段交付物 75
5.7 执行阶段 75
5.8 维护阶段 76
5.8.1 维护过程 76
5.8.2 维护阶段交付物 77
5.9 小结 77

第2部分 模式
模式组A 网站风格 79
A1 个人电子商务 80
A2 新闻马赛克 85
A3 社区会议 90
A4 自我服务的政府 97
A5 提供帮助的非营利性网站 100
A6 大众信息网站 105
A7 有价值的公司网站 109
A8 教育论坛 114
A9 有刺激性的艺术和娱乐内容 119
A10 Web应用程序 123
A11 内部网 128
A12 博客 131

模式组B 创建导航框架 141
B1 导航的不同方法 142
B2 可分类浏览的内容 145
B3 层次化结构 148
B4 基于任务的组织结构 151
B5 字母顺序的组织结构 155
B6 时间顺序的组织结构 156
B7 基于流行度的组织结构 158
B8 目录页 161
B9 站点可达性 164

模式组C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主页 174
C1 主页入口 174
C2 提前价值定位 180

模式组D 制作和管理内容 184
D1 页面模板 185
D2 内容模块 190
D3 标题和简介 194
D4 个性化内容 198
D5 留言簿 205
D6 制作符合搜索引擎要求的网站 213
D7 倒金字塔编写方式 219
D8 可打印的页面 224
D9 与众不同的HTML标题 226
D10 国际化和本地化内容 231
D11 样式表 235

模式组E 建立信任和信誉 240
E1 网站商标 241
E2 E-mail订阅 245
E3 公平信息处理条例 249
E4 隐私政策 253
E5 关于我们 257
E6 安全连接 262
E7 E-mail提示 265
E8 隐私偏好 270
E9 防止诈骗 275

模式组F 基本电子商务 284
F1 快速结账 285
F2 清晰的产品详细资料 290
F3 购物车 297
F4 快速选址 303
F5 选择快速运输方式 307
F6 付款方式 311
F7 订单概要 315
F8 订单确认和感谢 319
F9 轻松退货 322

模式组G 高级电子商务 326
G1 特色产品 326
G2 交叉销售和提升销售 332
G3 个人推荐 337
G4 推荐社团 342
G5 多重目的地 348
G6 礼品赠与 351
G7 订单跟踪和历史 355

模式组H 帮助用户完成任务 361
H1 过程漏斗 362
H2 登录/新用户 365
H3 客人账户 370
H4 账户管理 373
H5 持久的用户会话 377
H6 浮动窗口 381
H7 常见问题 384
H8 上下文帮助 388
H9 直接操作 391
H10 明文形式 397
H11 预言性的输入 403
H12 向下钻取选项 406
H13 进度条 411

模式组I 设计让人印象深刻的页面布局 417
I1 表格式布局 417
I2 折线之上 420
I3 清晰的第一印象 423
I4 扩大屏幕宽度 426
I5 固定的屏幕宽度 430
I6 相关内容的一致侧边栏 434

模式组J 加速网站并恰当地搜索 438
J1 搜索动作模块 438
J2 直接搜索形式 441
J3 有组织的搜索结果 443

模式组K 轻松导航 448
K1 统一的浏览层次 449
K2 导航栏 451
K3 标签行 454
K4 动作按钮 457
K5 高可见动作按钮 459
K6 位置面包屑 461
K7 嵌入式链接 463
K8 外部链接 465
K9 描述性的长链接名 468
K10 显著的链接 471
K11 熟悉的语言 474
K12 预防错误 476
K13 有意义的错误消息 479
K14 页面没有找到 481
K15 永久链接 483
K16 跳跃菜单 489
K17 网站地图 495

模式组L 加速网站 500
L1 少量的文件 501
L2 快速加载的图片 503
L3 独立的表格 508
L4 HTML POWER 510
L5 可重用的图片 513
L6 快速加载的内容 515

模式组M 移动网站 523
M1 手机屏幕尺寸 523
M2 手机输入控制 530
M3 定位服务 535

第3部分 附录
附录A 运行可行性测试 543
A.1 设定目标 543
A.2 提出任务 544
A.3 招募参与者 545
A.4 测试 547
A.5 分析数据 551
A.6 呈现结果 552
附录B 网站评估方案示例 554
B.1 角色 554
B.2 介绍 554
B.3 任务 555
B.4 听取报告 555
附录C 样品知情同意书 556
附录D 样品观察者表格 558
附录E 在线研究 559
E.1 开始:定义研究目标 561
E.2 分阶段研究 561
E.3 研究类型 562
E.4 测试 564
E.5 分析数据 567
E.6 研究方法的比较 568
E.7 小结 570
附录F 术语表 571
附录G 资源 594
第1部分 Web网站设计基础 594
第2部分 模式 600
第3部分 附录 626
专业组 628

序言

4年前,我们在本书开始写到一个人发现了一条会说话的狗的故事。当问到那条狗说了什么时,那个人回答:“谁关心这个?它是一条会说话的狗啊!”在这件事情发生几年后,即20世纪90年代早期,Web就是那条会说话的狗。其存在是那么令人着迷,商务人士发现可以通过Web来销售,而不需要支付巨大的用于平面媒体和电视广告等产品和分销的费用。Web网站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商业的投机对象,与此同时这种新的媒体迎来了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随着Web的发展,开发人员所面临的问题与其他任何行业成熟时所面临的一样。即人们越来越关心价值、便利性和易用性等因素,而不是技术本身是否新颖。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说法,即“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来应对这种变化的尝试。
对我们这几个作者来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对电子商务并不是一个热门话题。8年前,当我们还分别是一个具有软件设计背景的企业家、一位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和一位博士研究生时,我们就为开发Web这个新媒体的商务应用的人们提供了客户需求广泛性的观点。虽然这些观点最终带来了Web开发产业的繁荣和本书的诞生,我们仍然在这个领域存在很多疑问。我们研究的一部分在于分析大多数Web网站没有达到客户期望的原因,因此对两个问题很感兴趣,一是典型的设计机构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二是为什么公司会雇用公司外的Web网站设计公司来设计Web网站,而不是自己亲自设计。
为了帮助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派了一些研究人员直接与Web设计人员及其客户沟通。我们认识到那些被公司雇用来设计网站的代理公司曾有建立知名品牌网站的成功经验。然而在那时,是通过界面的美观性,而不是通过衡量为客户带来多大的成功来区分Web设计者的水平的。但是当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Web设计者在转行之前工作在印刷、电影或者电视等所有非交互性媒体等行业之后才不觉得奇怪,并且只有很少的工具能够用来帮助设计者理解Web用户的体验。事实上,当研究一个新的客户网站时我们能够认识到网站对生意有所影响,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初始的设计者完全无视网站的交互性设计且秉承外观重于功能的传统观念来完成网站设计。
这个想法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的网站设计问题并且解决了。我们看到很多客户虽然在设计网站时的所有要点都是正确的,但是网站设计仍然失败了。在一个这样的失败项目中我们测试了一个客户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要求典型的网站访问者查找一种指定的产品。

文摘

插图:


启发式评审对于找到潜在的可用性缺陷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技术,它也可以帮助识别那些在绝大多数可用性研究时被忽略的问题。例如,选择颜色的贫乏。我们还发现启发式评估在高保真度原型方法中应用比低保真度原型方法更为有效,缺乏经验的评审会造成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重要的片面问题上,我们建议在拥有了高保真度的HTML原型之后再进行启发式评估。
对于任何启发式评估来说,请注意下列警告。即通常专家知道的太多或者不够多。他们可能比用户更精于世故,会忽略到影响真实用户的内容;另外一个方面,如果网站是提供给那些专业领域的用户的,如医生,那么评审的专家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来理解网站。
更重要的是启发式评估会展现大量的误报错误,即那些只是在启发式评估中发现的错误,但是在针对同样界面的可用性研究中根本不会发现。换句话说,专家经常会发现一些在现实中根本不会遇到的问题,修正这些误报错误可能会浪费大量的关键性设计和工程资源。不过启发式评估对于发现可能存在的可用性问题来说,仍然是一种成本低并可以只花费几个小时来执行的好方法。我们建议读者查看Nielsen的网站和论文来获取实施启发式评估的详细信息,并且在非正式和正式的可用性测试场合中使用这种技术。

]]>
//www.otias-ub.com/archives/60041.html/feed 1
未来产品的设计 //www.otias-ub.com/archives/60032.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60032.html#comments Sun, 29 Jul 2012 16:16:41 +0000 //www.otias-ub.com/?p=60032 未来产品的设计

编辑推荐

《未来产品的设计》是Donald A.Norman编著的,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中国学院实力派设计大师如是说: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当价格优势逐渐消失的时候,当企业和各级政府朝着创新和价值痛苦转型的时候,本书的学习更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理解Norman博士的思想,正确理解“共同的立场”之于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从“Made in China”走向“Designed in China”将大有裨益。
——何人可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一线80后设计师是这样感觉的:当我阅读这本书到第6遍时,我开始意识到,这一篇序我想表达的有更多精神层面的思索,因为我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先生对于未来产品设计的原则与观点本身的研究,而是作为设计者,作为生活观察者,作为创造者的一种人生态度,我觉得这些态度是更为可贵、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体悟与学习。
——刘旭 ISGOOD-DESIGN国际总裁/首席设计总监;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认知工程与创新设计中心设计总监;中国幻想艺术设计副总裁;
英国苏格兰政府授权大中华地区PR代表
本书作者专为本书中文版作序:今天,中国处子设计行业的前沿,设计行业蒸蒸日上。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激动人心的时侯,无论是产品部门的、还是服务部门的人。而专业人才也是全球化的,因此每个人在世界各地都可能有自己的朋友和同事,产品也可以跨全球进行设计和研发。因此,对于本书能够在中国出版,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大,我们必须团结合作才能战胜挑战,达成目标。
——Don Norman Evanston,Illinois USA;Palo Alto,California USA;www.jnd.org
国外设计专家对此书是这样看的:我们应该承认本书的书名有些“歧义”。表面上看起来,本书是一本对现代和未来技术发展的详尽描述,但实际上它是一本严谨的、参考分析性的书籍,非常适合作为大学自动化课程的介绍。
——Stephen R.Ellis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Ames研究中心高级显示和空间感知实验室研究员、心理学博士学位、文学学士、生理光学博士后
随着本书中文版的问世,我很高兴Norman的思想和观点将会被更多的读者所看到。在这个仍然充斥着大量糟糕设计的产品的市场上,Norman的思想将推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来帮助人们从日常产品和未来产品中获益更多。
——Gerard Torenyliet CMC Electronics公司的高级人因工程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Donald A.Norman 译者:刘松涛

Don Norman,博士的背景是工程学和社会科学,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具有极高的荣誉。他是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以及加州大学名誉教授。Norman博士是Nielsen Norman Group(帮助企业设计制造以人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的商务咨询公司)的发起人之一。1999年,Upside杂志并提名他为世界1 00精英之一。Norman 博士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研究报告。他是13本书的作者或作者之一,作品被翻译成12种语言。其中包括最有名的《日常事物的设计》和《情感化设计》。

译者简介:
刘松涛,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用户中心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现任英国无限交互设计公司(InfiniteInteractive)的设计顾问,著名的交互设计双语杂志uiGaMen编辑,中国用户体验设计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有译作《AboutFace3:交互设计精髓》。在英国无限交互设计公司,主要从事用户体验和信息无障碍方面的设计、研究和咨询工作,特别专注于东西方文化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其客户包括BBC、路透社、沃达丰(Vodafone)等。
本书引进者李鱼,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曾在联想公司软件中心担任用户界面设计中心经理。获得伦敦艺术大学交互多媒体专业硕士之后,李鱼曾经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担任用户体验设计师。作为路透社的用户体验设计专家,李鱼同时在英国无限交互设计公司(InfiniteInteractive)进行交互设计和可用性策略的研究咨询工作。

目录

第1章 谨慎的汽车和爱唠叨的厨房
机器如何接管控制
两个独白无法构成一个对话
我们将何去何从?谁是主控者?
聪明机器的出现
和机器交流:我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第2章 人与机器的心理学
人与机器的心理学的简单介绍
新生物体的崛起——人机合体
目标、行动和感知的鸿沟
共同立场:人机交互的根本问题

第3章 自然的交互
自然的交互:需要我们了解的一些东西
沸水的声音:自然的、强大的和有用的
隐式信号和交流
作为交流手段的启示
同自主、智能的设备进行的交流
荷兰代夫特的自行车
自然的安全
反应式的自动化

第4章 机器的仆人
驾车者被困环岛14小时
我们成了我们自己工具的工具
撞击会议怪圈
汽车可以自行驾驶,马匹可以自己洗澡,娱乐系统可以替你决定如何娱乐
鸟群和人群
不适当的自动化所带来的问题

第5章 自动化所扮演的角色
智能工具
让人们变得聪明的家
智能工具:自动化还是强化
未来的设计趋势:强化的智能工具

第6章 与机器交流
反馈
应该责备谁?科技还是我们人类
自然的、人为的信号
自然对应
第7章 日常事物的未来
机器人又是什么情况
适应科技
设计的科学
后记 机器们的观点
推荐阅读
感谢
附录

序言

读《未来产品的设计》
未来的产品会是什么样子?是否会像科幻小说、电影或游戏里描绘的那样奇形怪状和匪夷所思?这的确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的产品和科技日新月异,要预知明天的事物谈何容易?不过我们仍然会设想未来,因为有一点可以确信:未来的产品一定会更好地为人服务,历史也正朝着这个方向行进。换句话说,相对于不断更新发展的产品和技术,我们改造产品与人关系的需求却始终未变,而这一需求正是驱动产品设计与创新的根本动力。把握住这一动力,我们便能摸清未来的发展方向了。
《未来产品的设计》是一本帮助你构想未来产品的书籍。与其他未来题材的读物不同,这本书并没有专注于介绍某种未来产品或技术,而是立足于检视今天人与人造物的关系,从搭建“共同的立场”出发,对明天的人-机互动提出了一系列构想。这些构想也许还说不上百分之百的“智能化”,却一定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的指导原则。这些构想正是孕育未来产品的种子,其中一部分甚至已经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开花结果。
Don Norman博士是一位擅长使用简单易读的语句阐释复杂思想的作者。与之前他的两部备受欢迎的著作《日常物品设计》和《情感化设计》一样,本书的阅读几乎不需要生涩的专业知识,就像阅读一本科普读物那样轻松。但是,书中探讨的问题绝对超越了一本科普读物,这些问题反映出今天产品设计与创新的本质——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就是对产品与人关系的设计与创新。围绕着构建(或重建)产品与人的关系,Don Norman博士借助书中一个又一个幽默风趣的故事与案例将自己睿智的思想展现出来。这些故事与案例来自于其亲身的观察、经历和反思,使得全书深入浅出,读起来备感亲切。
对于那些致力于创新的中国企业和设计师来讲,本书深具启发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但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价格而不是价值;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这一特殊位置,使得中国的产品设计与创新较欧美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当价格优势逐渐消失的时候,当企业和各级政府朝着创新和价值痛苦转型的时候,本书的学习更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理解Don Norman博士的思想,正确理解“共同的立场”之于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从“Made in China”走向“Designed in China”将大有裨益。

文摘

插图:


本节核心论点:进行平静和自然交流的关键是可以随时引起注
意,却不产生过重的负担的自然和人为的信号。
我们来想像一下,驾驶员在另一个人的帮助下在狭小空间里停车或者倒车的场景。指挥者一般会站在车旁边驾驶员可以看到的位置,双手张开来比画车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车离障碍物越近,两只手靠得越近。这种引导方法的妙处在于它是自然的:不必要求双方在事先达成一致,也不需要学习或者解释。
含蓄的信号可以是非自然的,或者是人为制造的(正如上面例子所示的那样),或者是设计者让机器有意产生的。还有一些自然的方式来和人类沟通,无须言语、无须培训和学习就可以传递准确的信息。为何不运用这些方式来实现人和机器的交流呢?
很多现代的汽车都有辅助停车装置,用来指示本车和前后汽车的距离。指示装置会发出嘀嘀声,当汽车靠近障碍物时,嘀嘀声的频率就会逐渐变快,离障碍物越近,嘀嘀声的频率就越高。当嘀嘀声变成连续的声音时,就必须停车了:因为这个时候,汽车马上就要撞上障碍物了。正如用手来指挥一样,驾驶员无须受训练就可以理解这种自然的信号的意思。
自然信号,比如计算机发出命令让硬盘进行读写时的声音,或者厨房烧水水壶的声音,让人们始终可以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些信号提供了足够多的反馈信息,但却不至于造成感官上的负担。

]]>
//www.otias-ub.com/archives/60032.html/feed 2
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59988.html Sun, 29 Jul 2012 16:05:31 +0000 //www.otias-ub.com/?p=59988 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

编辑推荐

《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会降龙十八掌,才混得到九袋弟子,懂点思维讯图,方能笑看职场风云。

媒体推荐

会降龙十八掌,在丐帮讨身份,才混得到九袋弟子。会三招十八式,在社会是讨生活,才理得清思路,做得好方案。块块砖石牟摩天大厦,需钢梁骨架。点滴灵感荟宏篇巨制,逻辑分明结构严谨,须思维导图。本书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是不可多得的思维导图教学宝典,策划师、咨询师府人手一本。
——胡瀚中
本书从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案例开始,将大家引入思维导图的神奇世界,相信无论是刚接触思维导图还足已经使用了很久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案例,从而更好地通过实践提升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思维效率。
——典亦栋
第次接触“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是在五年前,那时作者用他那深入浅出的独特表现方法诠释思维导图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也受益匪浅。今天,他把这“三招十八式”变成了-_本书。我相信,史多的月月友会因为这本书获得思维导图的学习密码
——管进
在所有武侠小说中,一个人要提高武功,必定要有高人指点,思维导图软件存职场上的的应用也是如此。张鄂勇先生的这本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曲智男
作者是国内研究思维导图软件使用的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他的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是一本有着广大读者群的书,它告诉您应该如何使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思维导图。本书既拓展了思维导图的应用,每招每式都很实用,又深入浅出,不论是新手还是老手,阅读本书都能有所收获。建议读者按照书中所说,一步步地做,反复练习,勤加思考,定会对您大有裨益。作为一名思维导图培训师,我推荐我的学员都使用这本书。
——赵书华

作者简介

张鄂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是思维导图的爱好者,曾在栖息谷网站任“思维导图”版版主,一直致力于传播思维导图的应用实践,并在网上发表有关思维导图的系列文章,点击量达上百万次,获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目录

第1章 乾坤挪移——从我们熟知的角度认识思维导图
1.1 基础预备
1.1.1 思维导图
1.1.2 大脑先生—— 托尼巴赞
1.1.3 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
1.2 从最简单的导图上手
1.2.1 从文件到导图
1.2.2 从文件夹到导图
1.2.3 多层级导图
1.3 进一步的练习
1.3.1 看看链接
1.3.2 了解假性粘贴
1.3.3 替换也很方便
1.4 深度理解思维导图
1.4.1 思维导图观点
1.4.2 导图的几个不完全特点
1.4.3 关于电子导图
1.5 为什么取名为“乾坤挪移”第2章 蛱蝶穿花——读懂思维导图、善用思维导图
2.1 从例图中学习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2.1.1 基本术语
2.1.2 分支的状态
2.1.3 思维导图的基本特征
2.1.4 思维导图的读图规则
2.2 MindManager的例图资源
2.2.1 MindManager的文件格式
2.2.2 MindManager中的例图与样板图
2.2.3 MindManager官网上的资源
2.2.4 网络上的例图资源
2.3 由MindManager命令构成的实用导图
2.3.1 文件操作命令
2.3.2 通用命令
2.3.3 快捷工具
2.3.4 状态栏
2.3.5 任务界面区
2.3.6 选项
2.4 读图工具
2.4.1 基本读图工具
2.4.2 读图的潜规则
2.4.3 读图时的标记工具
2.4.4 其他标记工具
2.4.5 画图时使用的工具读图时应避免使用
2.5 读图与思维
2.5.1 思维导图的读、看、画
2.5.2 对读图的基本理解
2.6 关于“蛱蝶穿花”

第3章 朝云暮雨——分支为纯文字的思维导图
3.1 最基本的思维导图
3.1.1 作图第一原则
3.1.2 作图第二原则
3.1.3 作图第三原则
3.2 放射性思维导图
3.2.1 对示例的描述
3.2.2 最常用的方法
3.2.3 穷举冗余的方法
3.2.4 辅助分支的方法
3.2.5 外部优化的方法
3.2.6 内部优化的方法
3.2.7 放射性思维应用举例
3.3 验证性思维导图
3.3.1 初步假设
3.3.2 寻求验证
3.3.3 修正思维
3.3.4 进一步行动
3.3.5 应用,还是应用
3.4 阅读的思维导图
3.4.1 目录的思维导图
3.4.2 精读的思维导图
3.5 关于“朝云暮雨”

第4章 移形幻画——导图作品中插图的应用技巧
4.1 图标与标记
4.1.1 认识MindManager中的图标和标记
4.1.2 图标的特性与使用
4.1.3 标记的特性与使用
4.2 让图形进入分支
4.2.1 图形的基本分类
4.2.2 从图片文件开始
4.2.3 从绘图软件到分支
4.2.4 图文混编
4.2.5 MindManager的自带图库
4.3 更炫的导图
4.3.1 分支的背景
4.3.2 导图的背景
4.4 功夫在图外
4.4.1 使用图形元素的原则
4.4.2 图形元素的来源
4.5 “移形幻画”的内涵

第5章 一意孤行——更高效、更快捷地制作思维导图
5.1 新阶段,新工具
5.1.1 认识MindMapper
5.1.2 为什么是MindMapper
5.1.3 MindMapper界面简介
5.2 了解一点基本操作
5.2.1 分支的状态
5.2.2 分支内容的输入
5.2.3 多行文字的输入
5.2.4 尝试设置
5.3 神奇的F6
5.3.1 从目录到导图
5.3.2 从文本到导图
5.4 功能扩展
5.4.1 从幻灯片到导图
5.4.2 从文本到导图分支的注释
5.5 练习与应用
5.5.1 有益的练习
5.5.2 应用举例
5.5.3 启示与思考
5.6 关于“一意孤行”

第6章 多管齐下——感受MindMapper中链接的神奇
6.1 多重链接
6.1.1 什么是多重链接
6.1.2 链接形式及操作
6.1.3 链接命令、对话框和其他两种链接形式
6.2 MindMapper中的图例链接
6.2.1 MindMapper中的图例
6.2.2 另类文件链接:自动生成目录结构
6.3 MindMapper中的用图
6.3.1 图标及其设置
6.3.2 插入图片
6.3.3 图形在分支上的位置
6.3.4 图库的奥秘
6.4 MindManager中的链接
6.4.1 网页链接
6.4.2 链接的种类
6.5 链接的应用
6.5.1 上网链接的应用
6.5.2 文件链接的应用
6.5.3 其他链接的应用
6.6 “多管齐下”的含义

第7章 水静潜龙——复杂导图的控制与处理
7.1 导图局部
7.1.1 大纲结构
7.1.2 局部独立显示
7.1.3 格式刷与应用样式
7.2 分分合合
7.2.1 切分
7.2.2 合并
7.2.3 打包
7.3 MindManager中相关功能的对照
7.3.1 读图模式与大纲模式
7.3.2 局部独立显示
7.3.3 切分与合并
7.3.4 添加附件与其他
7.4 应用举例:当导图被隐去
7.4.1 MindMapper的笔记功能
7.4.2 MindManager的笔记功能
7.5 关于“水静潜龙”

第8章 野旷骋马——在其他应用软件中展现思维导图
8.1 移植导图
8.1.1 导图的输出
8.1.2 MindMapper上导图的移植
8.1.3 对象与导图移植的原理
8.2 变化及应用
8.2.1 独立分支的移植
8.2.2 多重分支的移植
8.2.3 空心图
8.3 展现带状功能界面
8.3.1 MindMapper操作命令的构成
8.3.2 带状功能界面
8.3.3 文件菜单
8.3.4 便捷工具和显示状态栏
8.3.5 其他
8.4 “野旷骋马”的含义

第9章 桥多通路——MindMapper内嵌功能的使用
9.1 MindMapper中的内嵌
9.1.1 Excel文档的内嵌
9.1.2 PPT文档的内嵌
9.1.3 Word文档的内嵌
9.1.4 将公式插入导图
9.1.5 其他可插入的对象及可用的格式“包”
9.1.6 MindMapper内嵌的特点
9.2 应用举例
9.2.1 集成文件
9.2.2 字典式的集成导图
9.2.3 仓库式的信息备查导图
9.2.4 集中显示导图
9.2.5 信息优选显示导图
9.3 回顾与分析及“桥多通路”小结

第10章 快刀断麻——用思维导图排定日程
10.1 日程安排
10.1.1 导图分支与任务分解
10.1.2 日程安排工作区
10.1.3 日程的设置
10.1.4 相关细节
10.2 定义资源与分派资源
10.2.1 日程安排工作区显示的内容
10.2.2 定义资源
10.2.3 分派资源
10.3 MindManager中的任务管理
10.3.1 MindManager导图的任务管理形式
10.3.2 任务信息的设置
10.3.3 添加资源信息
10.3.4 JCVGantt
10.4 “快刀断麻”释义

第11章 吐哺周公——导图作为基本元素的输入和输出
11.1 基础转换
11.1.1 从导图到TXT文本
11.1.2 从TXT文本到导图
11.1.3 更灵活的文本转换
11.1.4 MindManager中的基础转换
11.2 通用转换
11.2.1 用MindMapper读出MindManager文件
11.2.2 MindManager借道Project
11.2.3 Project的更多功能
11.3 其他转换
11.3.1 将导图输出为DOC文件
11.3.2 将导图输出为PPT文件
11.3.3 将导图文件转换为其他格式的文件
11.4 对“吐哺周公”的说明

第12章 垂钓子牙——两种导图软件中的搜索功能
12.1 MindMapper的搜索与知识管理
12.1.1 导图内的查找与替换功能
12.1.2 导图搜索
12.1.3 提取分支
12.1.4 排序
12.2 MindManager的搜索功能
12.2.1 查找与替换
12.2.2 导图搜索
12.2.3 提取分支
12.2.4 过滤功能
12.3 网络搜索
12.3.1 MindMapper的网络搜索功能
12.3.2 在MindManager中实现网络搜索功能
12.4 “垂钓子牙”结语

第13章 信传烽火——复杂的简单表现
13.1 关于思维
13.1.1 有效思维与有用思维
13.1.2 思维过程
13.1.3 强化思维效果的练习
13.2 思维导图
13.2.1 时代的变化与导图的突破口
13.2.2 对思维导图相关概念的再思考
13.2.3 认知导图分支背后的隐含信息
13.2.4 用简单代替复杂
13.3 动态导图的形式
13.3.1 音频的特点
13.3.2 视频的特点
13.3.3 流信息在导图中的一般使用原则
13.4 关于“信传烽火”

第14章 蒂熟落瓜——将多媒体素材加入导图分支的技巧
14.1 链接法
14.1.1 MindMapper上的链接法
14.1.2 MindManager上的链接法
14.1.3 链接法的应用特点
14.2 内嵌法
14.2.1 在MindManager中添加附件
14.2.2 在MindMapper中插入对象
14.2.3 应用特点与限制
14.3 应用举例及相关工具
14.3.1 基本工具
14.3.2 应用举例
14.3.3 读书读出的导图
14.3.4 导图练习
14.4 再谈插入对象
14.4.1 将声音文件作为注释
14.4.2 引用声音文件
14.5 把PPT作为工具及“蒂熟落瓜”结语

第15章 昭君落雁——思维导图的动态显示
15.1 MindMapper中的演示
15.1.1 演示的基本命令
15.1.2 演示的基本操作
15.1.3 演示脚本工作区的操作
15.1.4 页面捕捉
15.1.5 版本对比
15.2 典型应用
15.2.1 单词识记
15.2.2 背单词
15.2.3 公式记忆
15.2.4 复杂导图的记忆与印象的加深
15.3 高级演示功能
15.3.1 更多的命令
15.3.2 更多的效果
15.3.3 更多的应用
15.4 MindManager的动态效果
15.4.1 演示功能对比
15.4.2 Wink
15.4.3 Flash的动态显示
15.5 “昭君落雁”及第二招小结

第16章 西施浣纱——认识和使用MindManager中的导导图
16.1 认识导导图
16.1.1 打开导导图模板
16.1.2 体验导导图
16.2 制作导导图
16.2.1 导导图的类型
16.2.2 调试导导图
16.2.3 制作导导图的实例
16.2.4 建立更复杂的导导图
16.3 小结“西施浣纱”

第17章 青梅煮酒——MindMapper中的外延功能
17.1 两点启示
17.1.1 文件格式下的秘密
17.1.2 在菜单中添加命令
17.2 过程工具软件
17.2.1 SnagIt
17.2.2 纯文字收集工具——CintaNotes
17.2.3 带有链接的文字的收集工具——Evernote
17.3 终极工具软件
17.3.1 什么是终极工具软件
17.3.2 Mybase简介
17.3.3 作为终极工具软件的Mybase
17.4 平台工具软件
17.5 “青梅煮酒”小结

第18章 红叶煎茶——掌握与应用思维导图的历程
18.1 习练思维导图的层次
18.1.1 知
18.1.2 懂
18.1.3 用
18.1.4 熟
18.1.5 巧
18.2 对思维导图的再认识
18.2.1 奥卡姆剃刀
18.2.2 林彪的语言
18.2.3 一图胜千言
18.2.4 时空匹配现象
18.2.5 克隆的原则
18.2.6 把原则串联起来
18.3 旧文一则
18.4 最后的话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Stepl 确定每一个分支的数据是什么类型。总共就那么几种数据类型,在建立导导图之前,应该逐个分支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最常用的类型是文字类型。但要注意,如果可以使用列表中的选择类型,最好使用列表中的类型,这样制作起来更快,也不用太费脑筋。
Step2注意那些需要使用循环的分支,以及应该怎样使用循环。一般来说,在末级分支上使用循环最容易处理:如果在一级分支上使用循环,多是规律性比较强的分支;循环可以多次使用,但应尽量避免嵌套使用,因为不仅设计起来麻烦,实现起来也不容易。
Step3在制作导导图时,以每个一级分支为单元,逐个逐个地做。如果某个一级分支上需要应用多级循环,那就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地做。这样可以化繁为简,各个击破。
叠加的导导图并不难做,但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在制作导导图的过程中,做好一部分就要及时存盘,能作为单元进行调试的要尽量进行单元调试。本章对基本的调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因为这也是制作导导图的基本功。再有,就是要多加练习,先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给已有的导图或导导图添加内容,增加难度和复杂度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如果我们通过这种规范的、带有引导性的导图迸行学习,就能提高工作或者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看到过程或活动背后潜在的东西。

]]>
About Face3交互设计精髓 //www.otias-ub.com/archives/59969.html Sun, 29 Jul 2012 15:57:43 +0000 //www.otias-ub.com/?p=59969 About Face3交互设计精髓(经典再现软精装版)

编辑推荐

《About Face3交互设计精髓(经典再现软精装版)》结构清晰、深入浅出,是一本难得的大师经典之作。《About Face3交互设计精髓(经典再现软精装版)》的读者对象包括数字产品和系统的交互设计师、用户界面设计师、项目经理、可用性工程师等,以及目前正在学习交互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等。

作者简介

作者:艾伦•库伯 (Alan Cooper) 罗伯特•瑞宁 (Robert Reimann) 大伟•克洛林 (David Cronin) 译者:刘松涛

ALAN COOPER 是软件创造者、程序员、设计师和理论家的先驱,他被认为可能是第一个为微型计算机编写了严格意义上的商业软件的人。而且众所周知,他被称为“Visual Basic之父”。近15年来,他的软件设计咨询公司——cooper,已经帮助众多公司开发出新的软件并且改善了它们的技术。在Cooper公司,Alan领导制定了一种新的成功开发软件的方法学——目标导向过程(Goal—Directed process)。另外,他的部分成就还包括创造了人物角色(persona)的方法。自从1998年在他的第2本书《软件创新之路》(译者注:英文名为 The Inmates Are Runningthe Asylum)中首次发表这种方法之后,已经被广为采用。Cooper 也是非常有名的人性技术方面(humanizing technology)的作家、讲演者和布道者。
ROBERT REIMANN 在过去15年中一直作为设计师、作家、演讲者和咨询师来推动数字化产品的发展。他在电子商务、门户网站、桌面产品、创作环境、医疗和科技设备,以及无线和手持设备等领域领导了多个交互设计项目,主要面向新兴企业和财富500强这样的客户。作为Cooper公司的设计研发总监,Reimann领导了本书中描述的很多目标驱动设计方法的开发和优化工作。2005年,Reimann担任IxDA(Interaction Design Association,交互设计协会)的第一任主席,IxDA是一个由交互设计师组成的国际非营利专业组织。目前他担任Bose公司的用户体验经理。

DAVE CRONIN是cooper公司的交互设计总监,他设计的产品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比如外科医生、博物馆参观者、市场营销人员、投资项目经理、在线购物者、医院职员、汽车司机、牙科医生、金融分析师、制造计划经理,还有老年人和体弱人士。在Cooper公司,他也积极参与了本书中描述的目标导向设计方法的发展和细化工作,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录

第1篇 理解目标导向设计
第2篇 设计行为与形态
第3篇 设计交互细节
附录A 设计原则
附录B 参考书目
后序 协同工作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1章 目标导向设计
这个定义适用于许多设计领域,尽管对于形式、内容与行为的确切关注点,可能因设计对象有所不同。资讯网站可能格外关注内容,座椅的设计则首先考虑形式。而绪论所探讨的交互数字产品比较特殊,其设计充满了复杂的行为。
运用恰当的方法,设计可以弥合人类与科技产品之间的缺口。但是目前,多数数字产品的设计流程远不像宣传的那样合理。
当今数字产品的创造过程
数字产品的产生常常受到两股相反势力——开发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的左右,尽管市场营销人员擅长理解并计算商机,也精于将某个产品引入市场,合理定位,他们对于产品设计过程的贡献通常局限于需求列表。这些需求同用户的实际需要与期望无关,主要在于追赶竞争对手,按照任务清单管理IT资源,以及基于市场调查结果进行猜测——让顾客报告自己想买什么(与猜测正好相反,极少有人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需要。直接询问产品的使用感受,多数人倾向于关注次要的功能,以及解决产品缺陷的小窍门)。很可惜,一个交互产品还原为洋洋洒洒的特征列表,并不能自动组成优美的交响乐章,使复杂的技术为人所用,即使在需求列表中加上“易于使用”同样无济于事。
另一方面,开发人员不乏对产品最终形式及行为的影响,他们负责产品的建造过程,因此决定了最终的成果,并且同样有一套和终端用户不同的需要。优秀的开发人员着眼于解决技术难题,遵从适当的工程实践准则,按时完成任务。但是,他们收到的指示往往有所纰漏,令人费解,有时甚至前后矛盾。他们不得不在极紧迫的时问,以及缺乏背景资料的情况下做出关于用户体验的重大决定。
于是在数码产品的创造过程中,负责人极少考虑用户的目标、需要和动机,同时又非常容易受到市场趋势和技术制约的影响。这样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导致设计出来的产品缺乏一致的用户体验。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很快就会谈到为什么目标对解决这一问题是如此的重要。
很不幸,低劣的产品规划让数码产品惹人生气,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用户需要。图1—1描述了软件开发流程的历史变迁,从中可以看出各个历史阶段,设计在产品开发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如果占有一席之地的话)。目前,大多数数字产品的开发仍然滞留在演变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此时,设计要么没有实际的作用,要么仅仅作为劣质交互的补丁。我们下面将要探讨为了确保产品真正满足用户的需要,设计过程应当先于编码和测试工作。

]]>
用眼动追踪提升网站可用性 //www.otias-ub.com/archives/59956.html Sun, 29 Jul 2012 15:50:02 +0000 //www.otias-ub.com/?p=59956 用眼动追踪提升网站可用性

编辑推荐

《用眼动追踪提升网站可用性》是网站可用性领域的权威Jakob Nielson博士在Web可用性方面的最新著作。本书根据Web在近些年关于眼动追踪技术在网站可用性研究中应用的最新发展状况,并结合尼尔森-诺曼集团的大量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如何从可用性的角度来提高Web设计水平,从而使得用户能够更加满意和高效地使用网站来完成各种任务。

作者简介

Jakob Nielsen 是尼尔森·诺曼集团(Nielsen Norman Group)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是“简化可用性工程”运动的创始人,该运动强调采用快速的高效方法来提高用户界面质量。Nielsen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誉为“Web可用性方面军的世界领军人物”,被《今日美国》杂志誉为“仅次于真正的时间机器的最伟大的预言家”。他也是畅销书Designing Web Usability的作者,该书共有22种语言版本,在全球的销售超过了25万册。

目录

第1章 眼动追踪和眼睛/3
1.1 现代的眼动仪是如何工作的/4
1.2 中央凹视觉与周围视觉/6
1.2.1 注视和眼跳/6
1.2.2 为什么用户无视某些元素/7
1.3 大脑—眼睛一致性假设/9
1.4 注视意味着设计是好还是不好/10
1.5 眼动追踪结果的可视化/10
1.5.1 本书中的热点图和注视图/11
1.6 任务决定注视点/13
1.7 眼动追踪的其他用途/17
1.7.1 眼动仪作为输入设备/18
第2章 本书的眼动追踪研究/21
2.1 数据收集/22
2.1.1 本研究的参与人员/23
2.1.2 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24
2.2 测试实验/25
2.2.1 实验准备工作/26
2.2.2 所涉及的网站和测试任务/26
2.2.3 测试/30
2.2.4 误看元素/34
2.3 为什么很多眼动追踪研究结果都是伪结论/35
2.3.1 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用户/35
2.3.2 真实任务的绩效/36
2.3.3 宽泛的网站类型和任务类型/38
2.3.4 评估研究发现/38
2.4 眼动追踪研究的费用/40
2.4.1 整个研究的费用/41
2.4.2 招募的费用/41
2.4.3 丢失的眼动追踪和数据记录的费用/42
2.4.4 眼动追踪相关费用/43
2.5 设备/43
第3章 页面布局/47
3.1 人们如何浏览网页/50
3.1.1 用户如何查找新闻/50
3.1.2 用户如何浏览购物页面/53
3.1.3 用户如何购买特定商品/58
3.1.4 用户如何执行特定任务/61
3.1.5 用户期望的网页设计标准/64
3.1.6 根据高层意图进行设计的弊端/65
3.2 页面组织/66
3.2.1 简洁的页面有助于用户查看/66
3.2.2 内容布局和视觉指引/70
3.2.3 设置优势区域/72
3.2.4 合理分配屏幕版面/98
3.2.5 突显最重要的元素/103
3.2.6 存在误看元素的代价/105
3.2.7 用眼动追踪改善页面布局/108
第4章 导航/113
4.1 菜单和信息架构/114
4.1.1 全局导航/114
4.1.2 一致、稳定、简洁的导航/116
4.1.3 欠佳的二级导航/118
4.1.4 消失不见的导航/121
4.1.5 不当的信息架构会让用户离开/131
4.1.6 菜单中的品牌和营销术语会让用户困惑/135
4.1.7 功能导航/140
4.2 导航元素/142
4.2.1 链接和标题/142
4.2.2 按钮/145
4.2.3 面包屑导航/156
4.2.4 搜索输入框/156
第5章 Web设计的基本元素/159
5.1 主页/160
5.1.1 登录/162
5.1.2 隐私条款/163
5.1.3 联系信息/163
5.1.4 语言选择栏/164
5.2 徽标和广告标语/164
5.3 购物车/165
5.3.1 何时使用展开的购物车/172
5.4 表单、字段和应用程序/176
5.4.1 栏目的分组和字段标签的设置/176
5.4.2 不要把电话号码字段分割开/188
5.4.3 短表单易于查看/189
5.4.4 避免在字段中使用提示语(至少目前如此)/191
5.4.5 如何减少对表单的注视/192
第6章 图像/195
6.1 什么样的图像能吸引注意力,什么样的不能/196
6.2 如同障碍物的图像/197
6.2.1 删除用于填充页面空白的图像/203
6.3 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图像的特征/204
6.3.1 对比度,质量和细节/204
6.3.2 创新性/213
6.3.3 与内容的关联/218
6.3.4 有吸引力的元素/226
6.3.5 承载信息的图像/270
6.3.6 类似广告的图像/283
6.3.7 卡通和插图/285
6.3.8 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图像/289
6.3.9 运动的图像/302
第7章 广告/325
7.1 丛林法则/326
7.2 人们什么时候注视广告/327
7.2.1 执行任务与浏览/327
7.3 用户如何注视不同类型的广告/332
7.4 广告位置的影响/334
7.4.1 用户界面中广告的相对性和竞争性/335
7.4.2 广告盲现象/339
7.5 文字(赞助商链接)广告/342
7.5.1 为什么人们会看搜索结果页面上的赞助商链接/342
7.5.2 其他页面上的赞助商链接/343
7.5.3 赞助商链接和热马铃薯行为/345
7.6 网络广告中应该加入图形吗/347
7.7 内部宣传广告:与网站风格相匹配/348
7.7.1 评价宣传广告的可看性/354
7.8 外部广告:怎样才能奏效/356
7.8.1 单独的或与图像分离的易读大字体图形文字/356
7.8.2 有吸引力或令人兴奋的图形属性/359
7.8.3 动画广告/364
第8章 用户在网络中的注视行为/373
8.1 过度查看与必要查看或期望查看的对比/374
8.1.1 过度查看让人精疲力尽/380
8.1.2 一些棒球网站的糟糕设计/383
8.1.3 当信息极为复杂时又会怎样呢/392
8.2 惯性行为/396
8.3 记录/402
8.4 选择性忽视/402
8.5 点击之后的行为/405
8.5.1 点击之后的验证/405
8.5.2 点击之后的注视/409
8.6 不间断注视/412
8.6.1 无耐性注视/412
8.6.2 残留注视/415
8.7 眼动追踪技术揭示了另一层次上的用户行为/416
附录 用户对网页界面上基本元素的关注程度/420
术语/422
致谢/424
作者简介/426

]]>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正确地设计,设计得正确(经典再现) //www.otias-ub.com/archives/59938.html Sun, 29 Jul 2012 15:42:17 +0000 //www.otias-ub.com/?p=59938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正确地设计,设计得正确(经典再现)

编辑推荐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正确地设计,设计得正确(经典再现)》通过生动的实例,将具体的设计技巧和宏观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法、流程结合起来,体现了作者独到和深刻的理解,值得称道。《用户体验草图设计:正确地设计,设计得正确(经典再现)》使用有趣故事、真实案例、个人轶事,点明导致设计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细致入地阐明了设计这一概念。作者论述激情有力,但不失精准,详细阐述了设计的过程和技巧,从草图直至体验模型。阅读之初,也许读者会对许多关于雪山或极地的描述感到迷惑,但坚持看到最后,读者便会深刻理解创新设计的方法和路径。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巴克斯顿(Bill Buxton) 译者:黄峰 夏立昱 黄胜山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笔者说明
第一部分:设计成就梦想
为旷野设计
个案研究:苹果公司、设计及商业操作
奶牛规则
今日略览
设计的作用
关于流程的草图
创新的循环
设计之疑问
剖析草图
清晰并非总能使人明了
效果图的大家族
体验设计vs.界面设计
草图互动
草图不是原型
将用户置于什么位置
消极的人眼里“只剩下半杯水……”
如果你创作的草图没有人看到……
分享的目的
注解——草图上的草绘
设计思维和环境
可能发生的其次糟糕的事情是……
一条奔腾而过的河流
第二部分:方法与发狂的故事
从思考到行动
绿野仙踪
变色龙:从魔法到“障眼法”
组合:将东西拼凑到一起
一个暴风雨的黑夜……
视觉故事讲述
简单的动画
拍摄哑剧
示意移动方向的草图
扩展互动:真实与假象
变焦展示
展望未来的视频
与纸的交互
你在和我说话吗
总结和尾声
一些最终的思考
参考资料和书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换句话说,还是公司原有的团队拯救了苹果。比如,现任苹果工业设计副总监的Jonathan Ive,领衔设计过苹果的所有主打产品,是1992年加入该公司的。当时首席执行官还是John Sculley,后来Michael Spindler和Gil Amerlio历任该职,他都留在苹果。可以说,他见证了苹果公司的辉煌与没落,但却一直与之为伴,并作为主要员工奉己之力,挽救公司。
3.管理层眼光决定成败。上述第二点告诉我们,现有员工中是否有能力挽狂澜的天才并不重要,如若公司高层目光短浅,缺乏目标,意志脆弱,那么天才员工也会频频受挫,浪费才华。
4.保持势头,强劲发展。仅iMac的成功并不能挽救苹果,它不过给公司重整旗鼓打入一针强心剂。真正力挽狂澜的是接下来苹果对iMac系列产品的一系列举措,不断更新,追求完美,从而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产品。如图11(图中只列出半数左右该期间新推出的电脑产品)所示,产品创新不间断,创新速度不放慢,产品的设计语言也不断完善发展。从最早的iMac糖色半透明设计、到Power Mac G4 cube、到iMacG4,直到后来的设计灵感源于iPod的iMac G5,所有这些产品无不饱含创新元素。
5.失败在所难免。我认为巨大的成功可以使人遗忘失败。史蒂夫·乔布斯的经历刚好说明了这一点。且不提他过去的经历如1984年被苹果扫地出门,他后来经营的NeXT公司也并不成功(在我看来4.27亿美元便被收购本身就是个败笔),即使在其回到苹果重掌大权后,他也有犯了严重失误的时候。
一个失误就出现在iMac首度成功推出之时。苹果将早期iMac的配套鼠标设计成冰球形状,这款鼠标成了阿喀琉斯的脚跟。主要问题出在其规则的圆形外观上:尽管看上去漂亮,与电脑设计融为一体,但是却并不实用,手握在上面,无从感觉得知是否握在正确位置上,因此,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你移动鼠标,屏幕上的鼠标指针却朝相反方向移动。幸而该设计很快被取代,并没有给iMac产品或公司业务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乔布斯的另一次严重的设计失误可就没那么容易弥补了。2000年7月苹果发布了Power Mac G4 Cubec。
G4 cube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美的电脑。用乔布斯原话是,它美得让人“发晕”。类似的式样你会在《建筑文摘》杂志或者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它的确收藏了该电脑——参见Antonelli 2003)见到。可麻烦在于,正因为外观太美以至于无法胜任日常使用。置于桌上,桌子便显得杂乱不堪;外接线多而凌乱,与其完美对称的设计不协调,所以线一接上,它便立即失色,变得一团糟。问题远不止这些,在早期版本中还存在材料问题,机箱表面会出现细缝,有损外观。 也就是说,如果隐藏在显示屏玻璃后面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不做变更的话,光看外表,所有苹果电脑都是一样的。他们关注计算机的外在美,而不是其内在的形状、性能或者功用。他们并不打算重新定义计算机,也不曾刻意提升人机交互,可以说,他们只是重新定义了计算机的外观式样——尽管这也很重要,但是毕竟只是表层的东西。须知,我绝无贬低之意,这些式样赋予电脑性格,与使用者产生共鸣,有助于他们重塑对电脑的认识。只不过这些系统是植根于广为人知的图形用户界面的,在图形式样上做了点更新而已。
8.工业设计和用户交互设计两者几乎没有关联。在完成基础功能创新之后,个人计算机和用户图形界面技术都日趋成熟,工业设计师们明白,只要有鼠标、键盘和显示器,人机交互就可以达成。同理,用户界面设计师们也明白,在任何公司的平台上,无论其工业设计如何,他们的系统都可以运行,而且效果可以说一模一样。
因为工业设计和界面设计两个团队分工有别,彼此独立,所以乔布斯不主张两个部门有任何交流,更别提合作。但是有个例外情况:为了营造软硬件一体的假象,每款iMac的桌面图片都由工业设计部门完成。(但是Mac OS X的桌面图片为用户界面设计团队制作。)
总之,在很多方面,这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这样。但是,这一成功能够维持多久呢?其他公司可以或者应该借鉴甚至是效仿多少呢?
我想,苹果的故事清晰地阐明了设计在公司创收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强调公司管理层及其远见卓识不可或缺,因为他们可以创设有利环境,使得设计能够成功。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在管理产品设计时,要有别于刚才列举的最后两点,采取不同的路径。简单来说,我们将来会很难把用户界面设计中的软件方面与硬件方面分开进行,后者本来属于工业设计范畴,但现在常常由用户界面设计师来完成。既然工业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不可能合作,那么能够兼顾两者而针对整体的设计师将必定会出现。

]]>
网站运维:保持数据实时的秘技 //www.otias-ub.com/archives/59906.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9906.html#comments Sun, 29 Jul 2012 15:26:57 +0000 //www.otias-ub.com/?p=59906 网站运维:保持数据实时的秘技

编辑推荐

《网站运维:保持数据实时的秘技》:“Web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触及到了每一个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Web,他们最终将依赖于我们。网站运维就是这样的工作。”
Web应用涉及到很多专业人士,但只有网站运维人员才能确保在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中,一切运行正常。刚起步的网站,突遇流量高峰,或由于引入了一项新特性,而导致稳定的应用程序运行失败,这时,你就需要网站运维人员来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正是这方面的专家。在《网站运维:保持数据实时的秘技》的文章和访谈中,Theo Schlossnagle、Baron Schwartz以及Alistaiir Croll等Web方面的高手,为这个尚处于发展中的技术领域贡献了他们的深刻见解。关于如何才能让网站火起来,你会听到来自战壕的真实故事——来自一些最大的网站的建设者的亲身经历。
学习网站运维中所需要的技能,以及为什么这些技能是通过经验而不是学校教育获得的。理解从应用程序和基础架构中获取测量数据的重要性。考虑数据库架构的常用方式,以及伴随规模增长而来的陷阱。了解如何处理宕机及降级运行的人的因素。找出一家公司在巨大的流量汹涌而来之时是如何避免灾难的。发生问题时,发现问题出在哪儿,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发生。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约翰•阿尔斯帕瓦 (John Allspaw) (美国)杰西•罗宾斯 (Jesse Robbins) 译者:杨建华

目录

目录
序 xi
前言 xiii
第1章 作为职业的Web运维 1
Theo Schlossnagle
为什么Web运维如此艰难? 1
从学徒到师傅 4
结语 9第2章 Picnik如何应用云计算:所学到的教训 10
Justin Huff
什么地方适合云计算(以及为什么!) 11
什么地方不适合云计算(对Picnik而言) 17
结语 18

第3章 基础架构与应用程序测量 19
John Allspaw, Matt Massie
时间分辨率和存留时间的考虑 20
测量数据采集与存储的地点 21
测量数据的层次 22
为异常检测和报警提供环境 25
日志记录也是测量数据 26
将变化管理和事件的时间线建立关联 27
给测量数据加入报警机制 28
使用测量数据建立加载-反馈机制 29
展示一个测量数据采集系统:Ganglia 32
结语 43

第4章 连续部署 44
Eric Ries
小批量意味着更快的反馈 44
小批量意味着问题即刻被本地化 44
小批量能够减少风险 45
小批量可以降低总开销 45
质量卫士的挽歌 47
让我们开始吧 50
连续部署用于关键任务应用 54
结语 57

第5章 作为代码的基础架构 58
Adam Jacob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60
结语 71

第6章 监控 72
Patrick Debois
故事:“旅程的开端” 72
步骤1:理解你在监控什么 76
步骤2:理解正常行为 84
步骤3:有备而学 90
结语 93

第7章 复杂系统是如何失败的 94
John Allspaw和Richard Cook
复杂系统是如何失效的 94
进一步的读物 101

第8章 社区管理与Web运维 103
Heather Champ和John Allspaw

第9章 处理非预期的访问量激增 112
Brian Moon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112
警报连连 113
扑灭烈火 114
周末逃生 115
未雨绸缪 116
救命稻草CDN 116
代理服务器 116
围剿踩踏 117
将代码基流水化 118
我们怎么知道它能否工作? 119
真实测试 120
学到的教训 120
自那以来的改进 121

第10章 开发者与运维者的协调与合作 122
Paul Hammond
部署 123
共享、开放的基础架构 126
信任 128
随叫随到的开发人员 131
避免指责 135
结语 137

第11章 你的访问者感觉怎么样:面向用户的测量 139
Alistair Croll和Sean Power
为什么要采集面向用户的测量数据? 140
是什么使网站变得很慢? 144
测量延迟 147
编写SLA 153
访客结果:分析 155
市场营销关心的其他测量数据 160
用户体验如何影响Web运维 161
Web监控的未来 162
结语 167

第12章 将关系数据库用于Web的战略战术 169
Baron Schwartz
Web数据库需求 170
典型的Web数据库是如何增长的 175
对集群的渴望 181
数据库战略 186
数据库战术 193
结语 198

第13章 如何优雅地失败:事后处理的艺术与科学 200
Jake Loomis
最糟的事后分析 200
什么是事后分析? 201
什么时候引入事后分析 203
邀请谁参加事后分析 204
进行事后分析 204
事后分析的后续工作 205
结语 207

第14章 存储 208
Anoop Nagwani
数据资产的库存 208
数据保护 211
容量规划 218
存储大小的变化 219
运维 221
结语 223

第15章 非关系数据库 224
Eric Florenzano
NoSQL数据库概览 225
某些系统细节 228
结语 238

第16章 敏捷基础架构 239
Andrew Clay Shafer
敏捷基础架构 241
那么,问题是什么? 244
兴趣与实践的社区 253
贸易区和道歉 253
结语 256

第17章 夜间鬼魅(以及如何高枕无忧) 257
Mike Christina
术语 258
多少个9? 259
影响持续时间对事件持续时间 260
数据中心数量(footprint) 261
逐渐失效 262
不信赖任何人 263
故障转移测试 264
监控和历史模式 264
高枕无忧 265
合作者 267
索引 271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首先,连续部署区分了发布的两种不同的定义,一个是工程师使用的,指的是将代码完全集成到生产环境中的过程;另一个是市场部门使用的,指的是客户看到的东西。在传统的批处理-排队开发方式下,这两个概念是连在一起的,代码一旦部署,所有客户都将看到新的软件。这就要求所有的测试必须在部署之前进行,测试在特殊的预演或测试环境中进行。这种做法使得发布变得很脆弱,即在这段时间(代码写完之后,在生产环境运行之前)内可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问题。这种将市场发布和技术发布合并在一起的做法,在总的开销之上,又增加了协调的开销。使用连续部署,代码一旦写完,就在去往生产环境的路上了。
这意味着我们经常会在一项功能只完成了1%时就进行部署——远在客户能够看到之前。事实上,涉及到一项新功能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用户不可见的,而是大量的与其他已有功能进行集成的琐碎的接触点。只要想想那些API的微小改动就明白了,为了传送新值,必须要对API进行修改,这些修改通常都假定“不会引起副作用”,意思是不会影响系统行为——注意是假定。事实上,很多缺陷都是由这些修改产生的非同寻常或没有引起注意的副作用造成的。同样的事实也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配置参数的小小改动而引发的冲突中。这种情况下,反馈越快越好,而这.正是连续部署提供的。

]]>
//www.otias-ub.com/archives/59906.html/feed 1
Android 3D游戏开发技术详解与典型案例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88.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88.html#comments Sun, 29 Jul 2012 15:18:46 +0000 //www.otias-ub.com/?p=59888 Android 3D游戏开发技术详解与典型案例

编辑推荐

目前市面上的Android技术书籍还比较少,Android 3D游戏开发的书籍更是没有。因此,在现在市面上,Android游戏开发的书籍特别是Android 3D游戏开发的书籍还是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Android3D游戏开发技术详解与典型案例》既介绍了Android 3D游戏开发中必知必会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7个真实案例向读者介绍Android 3D游戏的完整开发步骤,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使读者尽快掌握Android 3D游戏开发的相关知识。

目录

第一篇 必知必会的基础知识
第1章 英雄还看今朝——Android简介 20
1.1 群雄割据的手机市场 20
1.1.1 手机市场的两颗新星 20
1.1.2 手机操作系统的5大元老 21
1.2 Android的未来及特点 22
1.2.1 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 22
1.2.2 全新的概念带来全新的体验 22
1.3 Android开发环境的搭建 22
1.3.1 SDK的安装及环境配置 22
1.3.2 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的搭建 23
1.3.3 模拟器的创建和运行 24
1.4 第一个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 25
1.4.1 第一个Android程序 26
1.4.2 Android应用程序的调试 27
1.5 Android应用程序运行的内部机制 29
1.5.1 Android应用程序的项目结构 30
1.5.2 Android 应用程序的系统架构 31
1.5.3 Android 应用程序框架 32
1.5.4 Android 运行时 32
1.5.5 系统库 33
1.5.6 Linux内核 34
1.6 本章小结 34
第2章 数风流人物——当前流行游戏类型简介 35
2.1 AVG冒险游戏 35
2.1.1 游戏玩法 35
2.1.2 视觉效果 35
2.1.3 游戏设计 36
2.2 PZL益智类游戏 36
2.2.1 游戏玩法 36
2.2.2 视觉效果 37
2.2.3 游戏设计 37
2.3 ACT动作游戏 38
2.3.1 历代游戏介绍 38
2.3.2 未来动作游戏的发展 39
2.4 RPG角色扮演类游戏 40
2.4.1 历代游戏介绍 40
2.4.2 Android平台游戏移植 42
2.5 STG射击类游戏 43
2.5.1 游戏的分类 43
2.5.2 游戏的玩法 44
2.5.3 游戏设计 44
2.6 FPS第一人称视角射击游戏 44
2.6.1 游戏玩法 44
2.6.2 视觉效果 45
2.6.3 游戏设计 45
2.7 SLG策略游戏 46
2.7.1 游戏的玩法 46
2.7.2 视觉效果 46
2.7.3 游戏设计 47
2.8 SPT体育类游戏 47
2.8.1 游戏的玩法 47
2.8.2 视觉效果 47
2.8.3 游戏设计 47
2.9 本章小结 48
第3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游戏开发基础知识 49
3.1 游戏中的声音 49
3.1.1 迅雷不及掩耳的即时音效 49
3.1.2 一个即时音效的例子 50
3.1.3 背景音乐播放技术 53
3.1.4 简单音乐播放器实现 55
3.2 手机中的数据库——SQLite 59
3.2.1 SQLite数据库简介 59
3.2.2 SQLite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60
3.2.3 SQLite操作数据库的简单应用 60
3.3 文件I/O 64
3.3.1 轻松访问SD卡 64
3.3.2 访问手机中的存储文件夹 67
3.3.3 读取assets中的文件 68
3.4 存储简单数据的利器——Preferences 70
3.4.1 Preferences简介 70
3.4.2 Preferences实现显示上次登录时间 70
3.5 SURFACEView在游戏中的使用 72
3.5.1 SurfaceView简单操作 72
3.5.2 简单动画场景的绘制 73
3.6 本章小结 78
第4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D开发基础知识 79
4.1 OpenGL ES 简介 79
4.1.1 师出名门的OpenGL ES 79
4.1.2 三角形组成的世界 80
4.1.3 第一个OpenGL ES三角形 82
4.2 不同的绘制方式 87
4.2.1 点和线的绘制 87
4.2.2 索引法绘制三角形 93
4.2.3 顶点法绘制三角形 101
4.3 不一样的投影,不一样的世界 103
4.3.1 正交投影 103
4.3.2 透视投影 104
4.3.3 两种投影的比较 105
4.3.4 近大远小的原理 112
4.4 本章小结 114
第5章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光照效果的开发 115
5.1 五彩缤纷的源泉——光源 115
5.1.1 光源的开启及关闭 115
5.1.2 设定光源的数量 116
5.1.3 定向光 117
5.1.4 定位光 118
5.2 光源的颜色 119
5.2.1 环境光 119
5.2.2 散射光 120
5.2.3 镜面反射光 121
5.3 材料反光属性的法官——法向量及材质 121
5.3.1 法向量的作用 121
5.3.2 光照的开启及关闭例子 122
5.3.3 物体的材质 128
5.3.4 设定光源数量的例子 128
5.4 两个物体发光的例子 132
5.4.1 定位光例子的实现 132
5.4.2 自发光物体加运动光源的实现 135
5.4.3 MySurfaceView.java详解 137
5.5 面法向量与点平均法向量 143
5.5.1 面法向量的应用 143
5.5.2 点平均法向量的应用 145
5.6 本章小结 146
第6章 为伊消得人憔悴—纹理映射 147
6.1 3D世界的花衣——纹理贴图 147
6.1.1 指定纹理 147
6.1.2 分配纹理坐标 148
6.1.3 纹理贴图三角形的实现 149
6.1.4 纹理贴图球体的构建 153
6.2 使用纹理映射构建地月模型 161
6.2.1 浩瀚星空中的地月系 161
6.2.2 地月系的案例讲解 162
6.3 纹理拉伸 170
6.3.1 纹理拉伸的原理与用途 170
6.3.2 纹理拉伸案例讲解 172
6.4 纹理过滤 175
6.4.1 最近点采样 175
6.4.2 线性纹理过滤 176
6.4.3 mipmap:多重细节层 176
6.5 视角的合理设置 177
6.5.1 不同视角的3D世界 177
6.5.2 合理视角案例讲解 178
6.6 本章小结 180
第7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3D基本形状的构建 181
7.1 圆柱体 181
7.1.1 圆柱体的几何方程 181
7.1.2 圆柱体的OpenGL ES实现 182
7.2 圆锥体 190
7.2.1 圆锥体的几何方程 190
7.2.2 圆锥体的OpenGL ES实现 190
7.3 圆环 193
7.3.1 圆环的几何方程 193
7.3.2 圆环的OpenGL ES实现 193
7.4 抛物面 196
7.4.1 抛物面的几何方程 196
7.4.2 抛物面的OpenGL ES实现 197
7.5 双曲面 199
7.5.1 双曲面的几何方程 199
7.5.2 双曲面的OpenGL ES实现 200
7.6 螺旋面 202
7.6.1 螺旋面的几何方程 202
7.6.2 螺旋面的OpenGL ES实现 203
7.7 本章小结 205
第8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坐标变换 206
8.1 理解坐标变换 206
8.1.1 坐标变换的实质 206
8.1.2 重要的堆栈操作 207
8.2 缩放变换 208
8.2.1 缩放变换原理分析 208
8.2.2 OpenGL ES中的缩放变换实现 208
8.3 平移变换 211
8.3.1 平移变换理论概览 211
8.3.2 OpenGL ES中的平移变换实现 212
8.4 旋转变换 213
8.4.1 旋转变换原理概述 213
8.4.2 OpenGL ES中的旋转变换实现 214
8.5 复合变换的简单案例——地月系模型 215
8.6 用复合变换模拟现实世界 216
8.7 本章小结 218
第9章 孤帆远影碧空尽—摄像机与雾特效 219
9.1 摄像机 219
9.1.1 摄像机的简介 219
9.1.2 摄像机的设置 220
9.2 雾特效 221
9.2.1 雾特效的相关知识 221
9.2.2 雾特效核心代码 222
9.3 摄像机与雾特效实现沙漠中的金字塔 222
9.3.1 场景部件——四面体和太阳东升西落 223
9.3.2 场景部件——星空类 226
9.3.3 场景的创建 229
9.3.4 摄像机Up方向变换效果 232
9.4 本章小结 233
第10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混合 234
10.1 什么是混合 234
10.2 源因子和目标因子 235
10.2.1 源因子和目标因子的默认实现方式 235
10.2.2 预定义常量分析 235
10.2.3 常用的组合方式 236
10.2.4 启用混合 237
10.3 混合案例 237
10.3.1 一个混合的简单案例 237
10.3.2 带光晕和云层效果的地月系模型 241
10.3.3 滤光器中的世界 245
10.4 本章小结 250
第11章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D高级技术 251
11.1 标志板 251
11.1.1 标志板技术概述 251
11.1.2 标志板的案例 252
11.2 飘扬的旗帜 254
11.2.1 旗帜飘动效果原理 254
11.2.2 飘扬旗帜案例讲解 255
11.3 山地的生成技术 257
11.3.1 灰度图地形技术概述 257
11.3.2 灰度图生成3D地形 258
11.3.3 地形场景效果的提升 261
11.4 镜像技术 263
11.4.1 镜像技术的简介 264
11.4.2 镜像技术的实现 265
11.4.3 镜像技术的提升 267
11.5 本章小结 268
第12章 心有灵犀一点通——传感器 269
12.1 传感器简介 269
12.1.1 磁场传感器简介 269
12.1.2 光传感器简介 269
12.1.3 距离传感器简介 270
12.1.4 加速度传感器简介 270
12.1.5 姿态传感器简介 271
12.1.6 SensorSimulator模拟器的配置 273
12.2 传感器的数据传输 276
12.2.1 加速传感器的数据传输 276
12.2.2 姿态传感器的数据传输 278
12.3 传感器实例——平衡球 279
12.4 本章小结 287
第13章 千锤万凿出深山——游戏中的数学与物理 288
13.1 必知必会的几何知识 288
13.1.1 三维笛卡儿坐标系 288
13.1.2 向量 288
13.1.3 加减法 290
13.1.4 向量的点积 291
13.1.5 向量的叉积 291
13.1.6 空间平面的确定 292
13.2 不可或缺的物理世界 293
13.2.1 重力系统 293
13.2.2 碰撞 298
13.2.3 完全弹性碰撞 299
13.2.4 带有能量损失的弹性碰撞 302
13.2.5 粒子系统 303
13.3 本章小结 311
第14章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I基本理念 312
14.1 AI简介 312
14.1.1 什么是智能 312
14.1.2 什么是游戏AI 312
14.2 AI引擎的基本组成与设计 313
14.2.1 智能体 313
14.2.2 处理机与感知 314
14.2.3 导航 314
14.3 游戏AI中图的搜索 315
14.3.1 深度优先搜索 315
14.3.2 广度优先搜索 321
14.3.3 Dijkstra搜索 325
14.3.4 广度优先A*算法的实现 329
14.3.5 Dijkstra A*算法的实现 332
14.3.6 A*与非A*算法之间的比较 334
14.4 模糊逻辑 336
14.4.1 普通集合 336
14.4.2 模糊集合 337
14.4.3 模糊语言变量 339
14.4.4 模糊规则 339
14.5 本章小结 340
第15章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开发小秘籍 341
15.1 地图设计器 341
15.1.1 不可或缺的地图设计器 341
15.1.2 简单的地图设计器 341
15.2 多键技术 347
15.2.1 增加游戏可玩度的多键技术 347
15.2.2 多键技术的实例演示 348
15.3 虚拟键盘 350
15.4 查找表技术 351
15.5 状态机 352
15.6 AABB边界框 354
15.6.1 AABB的表达方法 355
15.6.2 计算AABB 355
15.6.3 AABB与边界球的比较 356
15.6.4 球与球的碰撞 357
15.6.5 两个AABB的碰撞 358
15.6.6 球与AABB的碰撞 361
15.7 穿透效应 363
15.8 拾取技术 367
15.8.1 拾取技术的原理 367
15.8.2 拾取技术的实现 369
15.9 天空盒与天空穹 377
15.9.1 天空盒的介绍 377
15.9.2 天空穹的介绍 380
15.10 本章小结 382
第二篇 案 例 实 战
第16章 体育类游戏—《疯狂投篮》 384
16.1 游戏的背景及功能概述 384
16.1.1 背景概述 384
16.1.2 功能简介 384
16.2 游戏的策划及准备工作 388
16.2.1 游戏的策划 388
16.2.2 Android平台下游戏的准备工作 388
16.3 游戏的架构 389
16.3.1 游戏中用到的主要技术 389
16.3.2 各类的简要介绍 389
16.3.3 游戏的框架简介 391
16.4 游戏公共类的设计与实现 393
16.4.1 主类BasketballActivity的实现 393
16.4.2 游戏常量类的介绍 396
16.5 游戏菜单界面类的设计与实现 398
16.5.1 游戏开始菜单的框架设计 398
16.5.2 游戏开始菜单的实现 399
16.5.3 游戏帮助、关于、加载及结束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402
16.6 游戏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402
16.6.1 游戏界面的框架设计 402
16.6.2 游戏界面的实现 404
16.7 游戏界面中主要场景的绘制及篮球运动 407
16.7.1 游戏中墙壁、地板、球和篮板等的绘制 407
16.7.2 篮板的整体绘制 409
16.7.3 篮球的运动实现 410
16.8 游戏界面的碰撞检测及物体拾取 413
16.8.1 篮球与篮框的碰撞检测 413
16.8.2 篮球与墙壁、地板和屋顶的碰撞检测 416
16.8.3 手机屏幕拾取技术 418
16.9 游戏的优化与改进 419
第17章 益智类游戏—《旋转积木》 421
17.1 游戏的背景及功能概述 421
17.1.1 背景概述 421
17.1.2 功能简介 421
17.2 游戏的策划及准备工作 424
17.2.1 游戏的策划 424
17.2.2 Android平台下游戏的准备工作 424
17.3 游戏的架构 425
17.3.1 游戏中用到的主要技术 425
17.3.2 各类的简要介绍 425
17.3.3 游戏的框架简介 427
17.4 地图设计器的开发 428
17.5 游戏公共类的设计与实现 431
17.5.1 主类MainActivity的实现 431
17.5.2 游戏常量类的介绍 434
17.6 游戏菜单界面类的设计与实现 437
17.6.1 游戏开始菜单的框架设计 438
17.6.2 游戏开始菜单的实现 439
17.6.3 游戏帮助、关于、设置及胜利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441
17.7 游戏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442
17.7.1 游戏界面的框架设计 442
17.7.2 游戏触控方法的实现 443
17.7.3 游戏界面的实现 445
17.7.4 生成纹理ID的方法 448
17.8 游戏界面中主要场景的绘制 449
17.8.1 游戏中背景、移表板、图标的绘制 449
17.8.2 地图的绘制 450
17.8.3 积木的绘制 451
17.9 游戏界面的动画效果 453
17.9.1 积木转动的动画效果 453
17.9.2 游戏失败、获胜的动画效果 457
17.10 游戏界面的碰撞检测 458
17.11 游戏的优化与改进 460
第18章 休闲类游戏—《摩天大楼》 461
18.1 游戏的背景及功能概述 461
18.1.1 背景概述 461
18.1.2 功能简介 461
18.2 游戏的策划及准备工作 465
18.2.1 游戏的策划 465
18.2.2 Android平台下游戏的准备工作 465
18.3 游戏的架构 466
18.3.1 游戏中用到的主要技术 466
18.3.2 各类的简要介绍 467
18.3.3 游戏的框架简介 468
18.4 游戏公共类的设计与实现 469
18.4.1 主类GL_Demo的实现 469
18.4.2 游戏常量类的介绍 474
18.5 游戏菜单界面类的设计与实现 475
18.5.1 游戏开始菜单的框架设计 475
18.5.2 游戏开始菜单的实现 476
18.5.3 游戏帮助、关于、设置、加载及胜利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481
18.6 游戏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481
18.6.1 游戏界面的框架设计 481
18.6.2 游戏界面的实现 483
18.7 游戏界面中主要场景的绘制 487
18.7.1 游戏中背景、地板、建筑块的绘制 487
18.7.2 树的绘制 487
18.8 游戏界面的碰撞检测 488
18.9 游戏的优化与改进 492
第19章 动作类游戏—《3D空战》 493
19.1 游戏的背景及功能概述 493
19.1.1 背景概述 493
19.1.2 功能简介 494
19.2 游戏的策划及准备工作 496
19.2.1 游戏的策划 496
19.2.2 Android平台下游戏的准备工作 497
19.3 游戏的架构 498
19.3.1 游戏中用到的主要技术 498
19.3.2 各类的简要介绍 498
19.3.3 游戏的框架简介 500
19.4 游戏公共类的设计与实现 502
19.4.1 主类GL_Demo的实现 502
19.4.2 游戏常量类的介绍 503
19.5 游戏菜单界面类的设计与实现 504
19.5.1 游戏菜单的框架设计 504
19.5.2 游戏菜单的实现 506
19.5.3 游戏帮助、关于、设置、加载及胜利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09
19.6 游戏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09
19.6.1 游戏界面的框架设计 509
19.6.2 游戏界面的实现 511
19.7 游戏界面中飞机的绘制 513
19.8 游戏中的运动线程和碰撞检测 515
19.9 游戏的优化与改进 525
第20章 桌面类游戏—《激情台球》 527
20.1 游戏的背景及功能概述 527
20.1.1 背景概述 527
20.1.2 功能简介 527
20.2 游戏的策划及准备工作 531
20.2.1 游戏的策划 531
20.2.2 Android平台下游戏的准备工作 532
20.3 游戏的架构 533
20.3.1 游戏中用到的主要技术 533
20.3.2 各类的简要介绍 533
20.3.3 游戏的框架简介 535
20.4 网络端的开发 536
20.4.1 服务器的简要介绍 536
20.4.2 服务器的代码介绍 537
20.4.3 客户端线程的代码介绍 542
20.5 游戏公共类的设计与实现 545
20.5.1 主类MyActivity的实现 545
20.5.2 游戏常量类的介绍 549
20.6 游戏菜单界面类的设计与实现 551
20.6.1 游戏开始菜单的框架设计 552
20.6.2 游戏菜单的动画实现 555
20.6.3 游戏帮助、关于、设置及胜利等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56
20.7 游戏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57
20.7.1 游戏界面的框架设计 557
20.7.2 游戏中onKeyDown方法的实现 558
20.7.3 游戏界面的实现 560
20.8 游戏界面中主要场景的绘制 563
20.8.1 仪表板、地板的绘制 563
20.8.2 台球桌的绘制 564
20.8.3 球的绘制 566
20.9 游戏中的碰撞检测 567
20.9.1 球与球台边角碰撞检测的原理 567
20.9.2 球与球碰撞检测的原理 569
20.9.3 球与球台边角碰撞检测的实现 570
20.9.4 球与球碰撞检测的实现 574
20.9.5 球运动线程的实现 576
20.10 游戏的优化与改进 578
第21章 射击类游戏—《抢滩登陆》 579
21.1 游戏的背景及功能概述 579
21.1.1 背景概述 579
21.1.2 功能简介 579
21.2 游戏的策划及准备工作 583
21.2.1 游戏的策划 583
21.2.2 Android平台下游戏的准备工作 583
21.3 游戏的架构 584
21.3.1 游戏中用到的主要技术 584
21.3.2 各类的简要介绍 585
21.3.3 游戏的框架简介 588
21.4 游戏公共类的设计与实现 589
21.4.1 主类Activity的实现 590
21.4.2 游戏常量类的介绍 594
21.5 游戏菜单界面类的设计与实现 598
21.5.1 游戏菜单界面的框架设计 598
21.5.2 游戏菜单界面的实现 600
21.5.3 游戏帮助、关于及结束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604
21.6 游戏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605
21.6.1 游戏界面的框架设计 605
21.6.2 游戏界面的实现 607
21.7 游戏界面中主要场景的绘制及实物运动 613
21.7.1 游戏中的绘制 613
21.7.2 灯塔的整体绘制 614
21.7.3 物体的运动实现 616
21.8 游戏中的碰撞检测 621
21.9 游戏的优化与改进 625
第22章 竞技类游戏—《乡村飙车》 627
22.1 游戏的背景及功能概述 627
22.1.1 背景概述 627
22.1.2 功能简介 627
22.2 游戏的策划及准备工作 631
22.2.1 游戏的策划 631
22.2.2 Android平台下游戏的准备工作 632
22.3 游戏的框架介绍 634
22.3.1 游戏中用到的主要技术 634
22.3.2 各类的简单介绍 635
22.3.3 游戏的框架介绍 638
22.4 游戏公共类的设计与实现 640
22.4.1 主类Activity_GL_Racing的实现 640
22.4.2 游戏常量类的介绍 645
22.5 游戏菜单类的设计与实现 649
22.5.1 游戏主菜单的设计与实现 650
22.5.2 游戏加载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651
22.5.3 游戏历史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656
22.5.4 游戏帮助、设置、关于、选择等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658
22.6 游戏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659
22.6.1 游戏界面的框架设计 659
22.6.2 游戏界面的实现 661
22.6.3 传感器应用与多点触控技术 665
22.7 游戏界面中主要场景的绘制 666
22.7.1 游戏界面中场景的分层绘制及渲染优化 667
22.7.2 游戏界面中地图赛道的生成与绘制 669
22.7.3 场景部件的绘制 671
22.7.4 游戏中汽车的加载 673
22.7.5 游戏中树的绘制技术 677
22.7.6 场景中游戏辅助部件的绘制 679
22.8 游戏中的碰撞检测及行驶圈数判定 681
22.8.1 汽车与公路部件的碰撞检测 683
22.8.2 汽车行驶圈数判定 685
22.8.3 汽车与可碰撞部件的碰撞检测及其动画实现 686
22.9 游戏的优化与改进 688

]]>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88.html/feed 1
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68.html Sun, 29 Jul 2012 15:13:28 +0000 //www.otias-ub.com/?p=59868 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

编辑推荐

由包季真编译的《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是教你如何有“iPhone的思维”。这不是一本关于编程的书,也不是一本关于营销的书。这是一本关于iPhone和iPhoneg立用的设计、心理学、文化、可用性和人类工程学的书。从想法到漂亮的设计,这本书诠释了如何创建完美的iPhone应用。

目录

关于作者
致谢
译者序入门
设计令人欣喜且易用的应用
等下……先吸口气
阅读本书不需要专业知识
忠言一切从点击开始 我们是如何使用iPhone应用的
行走中:一只手,一只眼睛,一直在抖动
尽快搞定
满满一箱工具,你只是其中的一把
无聊了,变卦了,于是换了
双击、缩放、旋转,这都是啥?
笨手笨“指”
那,难道我要为笨蛋而设计?

能触动人心么? 精心设计你应用的目标
前无古人
你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你的应用为何是移动应用?
面对面:Josh Williams和“Gowalla”
移动用户的心态
“我有个微任务要做”
“我想看看附近的情况”
“我有些无聊”
如何独树一帜?
等等,等等,别走!
好歹不分,玉石俱焚
上网看不就好了吗?
小小触摸屏 为尺寸和触摸设计
物理现实的感觉
拇指的规律
神奇的数字
别太挤了
面对面:James Thomson和“PCalc”
敏锐的设计
拿到上面去
基于像素的设计韵律
质疑滚屏
编辑、编辑、再编辑
秘密的面板,隐藏的门
面对面:Rusty Mitchell和“USA Today”
有条不紊 学着苹果做应用
信乔哥,得永生:乔教主会怎么做?
穿行于页面:苹果的导航模型
平铺页面:就像一叠卡片(有时就一张)
标签栏:菜单上有啥?
树形结构:千张页面触手可及
组合使用导航模型
模态视图和导航的死胡同
乱麻般的网络
在纸上画出你应用的故事板
丑点没关系
面对面:Jürgen Schweizer和“Things”
标准控件 使用内置的界面元素
标准控件的威力
靠着导航栏指路
工具栏
把图标放到各种“栏”里……
搜索栏
表格视图是增强型列表
设置表格:索引和分组列表
编辑表格视图的工具
文本
编辑文本
修订勘误
本页还是新开?
别老弹键盘
多选控件:拨选器、列表和操作表单
按钮
是与否:开关
像收音机按钮一样的分段控件
在轨道上的滑动条
设置的那些事
还有什么?

与众不同 创建自己独特的视觉风格
你应用的个性是什么?
做好设计工作
弄得有档次
像真的一样
设计自定义工具栏图标
用上隐喻
我的新发明,我叫它“轮子”
现在来搞点完全不同的东西
面对面:Craig Hockenberry、GedeonMaheux 和“Twitterrific”

第一印象 介绍你的应用
你应用的图标就是你的名片
创建你应用的图标
起名的学问
在等待的时候:启动图像
运行暂停的错觉
铺开迎宾毯
说明书不是万能的
首页
面对面:Joe Hewitt和“Facebook”

滑!捏!拂 用手势来操作
发现你所看不见的东西
沿着走出来的路铺上道
快捷方式和备用方案
扩充标准手势
只用一根好
不方便的自卫设计
手机的物理机制

了解横屏 屏幕旋转
大家为什么要转屏?
全新的横屏模式
高难度转身
别丢了之前的位置

礼貌的对话 警告、打断和更新
什么时候该打断
保持淡定,继续前行
推送通知
恶臭的主屏幕标记
对,我正运行着呢
时间变快:进度条和其他分散注意力的控件

吃没?隔壁的兄弟 和其他应用打成一片
公共场所:通讯录、照片和日历事件
你就是组合中的一小块:把控制权交给其他应用
动起来:浏览器、地图和邮件
慢走不送了,邻居

术语表
索引

]]>
社会化媒体营销技巧与策略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50.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50.html#comments Sun, 29 Jul 2012 14:57:07 +0000 //www.otias-ub.com/?p=59850 社会化媒体营销技巧与策略/新营销系列

编辑推荐

当今,社会化媒体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各公司不仅通过社会化媒体来与用户进行互动,倾听客户的建议和意见,保持更为紧密、深度的关系,而且通过社会化媒体的运用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在打造品牌过程中人性化的重要性,即要与自己的客户成为朋友关系,或者让大家喜欢上自己的品牌。
莉娅娜·李·伊文思编著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技巧与策略》旨在帮助所有营销人员、新手或专家更深入地观察社会化媒体营销领域。尽管已有不少人围绕营销人员或公司应当做些什么事情而著书立说,但到底谁说得有道理,谁说得没道理,没人拿得准。这本书可以自始至终帮助你理解哪些是天花乱坠的宣传,哪些不是。

目录

第1篇 揭开社会化媒体营销的5层面纱
第1章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4大致命误区 2
什么是SMO(社会化媒体优化) 3
误区一:一夜爆红是计划好的 3
误区二:能完全掌控对话 4
误区三:某个部门便可负责社会化媒体策略 7
误区四:公司内部的人不会影响社会化媒体策略 8
不要上了诱惑的当 9
第2章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策略 10
社会化媒体的类型 11
第3章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目标及衡量 17
营销目标的量化衡量 18
不同的营销平台设定不同的目标 19
结语 26
第4章 社会化媒体营销:对话的世界 28
对话效果的量化衡量 28
对话的监测 29
对话的几个要点 30
不期回报地参与对话 33
加入一些看似随意却有关系的对话 34
在多个平台上进行对话 35
第5章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6种目标受众 37
创造者 39
评论者 39
收集者 40
参与者 40
观看者 41
不活跃分子 41
了解Groundswell分析工具 41
使用Groundswell分析工具 42
不了解受众的后果 44
结语 45
第2篇 走进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对话世界
第6章 你在或者不在,对话就在那里 48
即使你不在倾听,别人总会谈论你 49
AT&T的案例:错失对话机会 50
不去控制对话 53
第7章 不得不防的法律风险 54
遵守法律并不影响玩社会化媒体的乐趣 55
教法律团队一些社会化媒体知识 55
让你的团队懂点法律 56
了解你所在行业的法律后果 56
让法律部门帮助你制定社会化媒体制度 57
应急方案 59
没有法律团队,怎么办 60
第8章 “坏话”的挑战 61
谁都能参与的社会化媒体 61
不要让外部的力量来推动你在社会化媒体上的努力 63
挑衅者和气愤客户的区别 64
第9章 培养社区,建立对话 69
熟悉社区规则 70
多听多看少说 71
了解社区规范 72
谁是社区老大 73
切记:社区最烦营销人员 75
第10章 有价值的对话,是给社区的大礼 76
社区最看重哪些 77
有价值的内容就是好的礼物 78
不要指望社区成员免费付出 79
社区成员的时间也宝贵 80
优惠券根本不算什么 80
在希望最渺茫的时候付出 82
不求回报地付出 83
第11章 有效的对话,从博主开始 84
博主并非新闻记者 85
博主知道他们言论的威力 86
博客有多少人订阅并不重要 87
博主不需要你的喜欢 88
先了解博主 88
与博主建立真诚的关系 89
博主们的社区,很强大 90
付出友情链接 90
第12章 每家公司都不同 92
成功的营销各不相同 93
不追随竞争对手 93
打造强大的客服 94
倾听客户的想法 95
品牌的忠实粉丝,能够改变一切 96
赋予员工一点点权力 97
乐于接受改变 97
第13章 在多个平台展开对话 99
受众可能不喜欢你的平台 100
人们不会只在一个平台上对话 101
受众可能转移平台 103
浏览器平台的局限 104
如果社会化媒体平台消失,会发生什么 105
第14章 不见效果的平台,放弃对话 107
策略效果的评估 108
策略效果的监测 109
策略效果的衡量 111
成功的目标 113
学会放弃 114
第15章 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平台 115
新奇事物综合征 116
早期使用者 117
一时狂热者 119
社会化媒体网站或工具故障的应对 119
对待尖端技术要谨慎 121
第3篇 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的9个规则
第16章 人人参与的营销策略 124
谁负责策略 125
并非所有的社会化媒体用户都是年轻人 125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要参与 126
公司员工对策略的不利影响 127
让员工认可制度 128
培育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的拥护者 129
第17章 必不可少的媒体制度 130
上班时间访问社会化媒体网站 130
员工的教育与培训 132
别让人力资源部独立制定制度 133
让法律部门参与 134
下班后的社会化媒体活动 135
第18章 媒体营销策略的道德竞争力 137
个人的道德标准影响策略 138
每个人都想成为明星 139
争议和风波并不总是最佳手段 140
互联网的放大影响 141
营销对象都是人 142
第19章 谁当公司的媒体“发言人” 143
人人都有自己的作用 144
营销团队 145
公关团队 146
SEO 148
客服团队 149
IT部门 150
团队中的每个人 150
每个人都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151
第20章 千万别小看了客服 153
客服不只是接电话 154
对话中,重要的是设身处地 154
客服知道怎样倾听 155
客服知道怎样分享 156
客服能为你提供真知灼见 157
本章小结 158
第21章 实习生只能打打酱油 159
实习生不了解你的品牌 160
实习生不清楚公司的道德标准或经营理念 161
实习生没有真正的兴趣 161
实习生做不了重大的公关活动 162
全球化的平台 162
实习生不会真懂营销 163
实习生能够与目标市场联系起来吗 164
实习生不久就走人了 164
第22章 营销策略与品牌定位一致 166
每个人都知道你的营销策略吗 167
是网上欺诈吗 168
不再制造壁垒 169
每个人都要知道你的营销策略 170
不是只有网站才需要构建品牌 171
第23章 透明化的社会化媒体营销 174
告诉他们为什么在那里 175
填写个人资料页 176
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形象 176
表里如一 177
必须赢得社区成员的信任 178
社区成员都愤世嫉俗 179
不要用“枪手”来撰写内容 179
“第三次会好运的” 180
第24章 用好头像这个小精灵 183
谨慎挑选头像 183
员工的头像 184
社区成员和他们的头像 185
社区成员记得住 186
什么时候应当变换头像? 187
趣味性与创造性结合 187
第4篇 揭秘社会化媒体营销的9个真相
第25章 放弃控制,放下自我 190
想什么都别想控制 193
这跟你没关系 194
客户有发言权 196
无法控制对话时机 196
无法控制对话内容 197
第26章 “耳听八方”的社会化媒体时代 199
人们希望说的话有人听 200
要学会网络用语 201
倾听,有助于避免灾难 202
社区是最优秀的焦点小组 203
带着脑子倾听 204
双方的利益完全不同 205
第27章 客户比你更了解你的产品 207
客户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208
员工也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210
不要害怕糅合 211
给客户以归属感 213
第28章 最佳创意躲在哪 214
人人都有创意 215
你也许想不出下一个好创意 216
下一个好创意,能够给你带来好处 217
欢迎那些贡献创意的“局外人” 218
有时候,即使最简单的创意也管用 219
第29章 内容必须有价值 221
最终用户决定内容的价值 222
倾听受众的想法,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 224
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可能你的受众认为一文不值 224
有价值的内容是容易分享的 225
第30章 分享是王道 228
人们需要归属感 229
人们会分享他们喜欢的东西 230
当人们失望时,他们想跟别人诉说 232
分享笑脸就是感恩 233
分享,让你展示自己 234
第31章 媒体社会化是前提 236
不能只“潜水” 237
“放在那里,然后忘了”在社会化媒体中并不管用 237
光亮明身份还不够 238
对话必须有两个人才能进行 239
并不全在于你的内容 241
第32章 向受众提问也是一种倾听 242
你总是希望听到他们为什么喜欢你 243
不要回避他们不喜欢你的原因 244
问受众你可以怎样进行改进 246
在应当给予信任的地方给予信任 247
第33章 付出什么,便得到什么 249
你要投入资源 250
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251
好比银行户头 251
不要贿赂社区成员 252
回报的方式各种各样 252
第5篇 网络营销向社会化媒体营销华丽转身
第34章 消费者不需要推销,需要体验 256
只有在那里才推出营销信息?小心! 257
遵守社区规则 258
让规则帮助你 260
第35章 口碑监测和受众研究,一个都不能少 262
倾听和理解之间的区别 263
口碑监测和受众研究告诉了你什么 263
监测让你保持警觉 265
研究能够弥补 266
第36章 SMM、SEO和PPC三箭齐发 268
人们还是需要找到你 269
SEO是关于链接的,社会化媒体不是 270
链接诱饵不是社会化媒体营销 271
使用PPC来提高社会化媒体的知名度 272
第37章 链接和搜索引擎结果也不能轻视 274
社会化媒体信息资料页与排名 275
不要为搜索引擎排名而进行社会化媒体互动 276
社会化媒体社区比SEO更精明 277
你要的是垃圾流量还是真正的互动? 277
留下链接,是社会化媒体中的禁忌 278
第38章 营销策略与社会化媒体一致 280
社会化媒体无法在真空中生存 281
人们需要多元化的媒体 282
线下活动也影响线上活动 283
人们总在搜索 283
第39章 创建社会化媒体友好的“发布中心” 286
不要把自己局限于传统的新闻发布 287
让内容易于为博主和记者所用 288
综合与融合内容 289
确保你的各个团队密切协作 290
第40章 视频分享网站是奇兵 292
疯狂传播不是唯一指标 293
视频比文本更吸引人 295
视频会出现在搜索结果中 295
第41章 社会化搜索更注重时效性 298
马上找到满意的结果 299
社会化媒体网站的用户分享他们最近的体验 300
社会化媒体通常比主流新闻网站更快 301
搜索引擎希望获得最新鲜和最相关的内容 302
第42章 网络浏览器不再是唯一 304
受众以多种方式使用网络内容 305
智能手机的兴起 306
第43章 搜索引擎新信号 309
链接依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 314
第44章 选好社会化媒体咨询顾问 315
找到合适的咨询顾问 316
第45章 社会化媒体营销之“7步惊心” 322

]]>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50.html/feed 1
社会化媒体营销投资与回报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38.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38.html#comments Sun, 29 Jul 2012 14:50:22 +0000 //www.otias-ub.com/?p=59838 社会化媒体营销投资与回报/新营销系列

编辑推荐

《社会化媒体营销投资与回报》论及该话题的核心:社会化交流是如何对公司的商业目标产生积极影响的。奥利弗·布兰查德完整地告诉我们如何开展社会化媒体项目,包括制订策略、达到商业目标,以及评估投资回报率的方法。如果你希望认真对待网上的交流,那么你不能错过本书。在实际应用中,本书清晰地提供了通过发表微博、回复微博、喜欢、分享、连接和评论来增加公司收入的方法。

目录

第1篇 社会化媒体方案发展
第1章 建立社会化企业 2
演变、人性和不可避免的商业社交化 3
渠道的转变:社会化媒体vs.社会化交流 5
为什么社会化媒体和商业有关 6
影响和媒体:外侧vs.垂直的动力 7
第2章 将社会化媒体和商业目标保持一致 11
社会化媒体对公司的价值 12
区分战略和战术的不同 12
区分目标和指标的不同 13
将社会化媒体项目和商业目标捆绑 13
如何将目标转变为指标来制订进程 15
五大商业职能可以简单地通过社会化媒体项目来加强 16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化媒体 22
第3章 策划绩效评估 25
工具、方法和目的 25
为你的项目选择合适的社会化媒体评估软件 26
关键绩效指标(KPI) 27
社会化媒体和销售评估:F.R.Y. 31
第4章 建立清晰的构想、目标和执行 38
将公司员工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支持认同购买 39
改变管理社会化媒体的方式 44
为融合和管理打好基础 48
第2篇 社会化媒体项目的融合
第5章 理解如何将社会化媒体融入公司 52
建立架构:首先要为社会化媒体进程设计草图 52
理解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四个阶段 53
诺亚方舟vs.海盗船:社会化媒体整合模型 57
从实验室到社会化媒体架构的全面部署 59
集中制vs.分散制社会化媒体管理模型 62
第6章 以人为本 67
招聘、培训和认证社会化媒体活动 67
招聘社会化媒体主管(战略性职位) 68
招聘战术性的社会化媒体职位 72
第7章 为公司建立社会化媒体指导守则 79
指导守则、规范和目的 79
第8章 为有效的社会化媒体管理打好经营基础 91
建立社会化媒体项目的组织结构:领导力和汇报 92
建立社会化媒体项目的组织结构:跨部门合作 96
基本的技术要求 99
第9章 社会化媒体时代品牌交流的新规则 109
社会化媒体对品牌交流的大致影响 109
透明、不透明、机密和公开的信息 114
社会化媒体时代机密文件和数据的保护 117
第3篇 社会化媒体项目管理
第10章 谈论之前先倾听 122
商业智能和搜索 123
实时态势感知能力的力量 125
市场研究的新路径:从“我不知道”到“让我们找出来” 127
第11章 社会化媒体和网络品牌管理 130
网络品牌管理中的新范例介绍 130
将所有策略融合到一起 149
第12章 实时网络支持——一次解决客户服务的所有问题 151
超级英雄原理 154
基本的社会化媒体客户服务模型 156
新的网络管理员服务和客户服务3.0 160
网络冲突的解决办法 162
从风险到机会:将头脑中和其他因素的愤怒转移 165
第13章 社会化媒体项目管理——将所有要素结合起来 167
社会化媒体管理:公司内、外包,还是两者之间? 167
社会化媒体项目管理的11项最佳实践 172
始终关注商业目标:怎样将市场营销和社会化媒体项目
相融合 176
社会化媒体项目管理的最后思考 180
第4篇 社会化媒体项目评估
第14章 设计社会化媒体项目的评估方法 184
在怎样做之前要知道为什么:始终关注目标和指标 185
社会化媒体领域中评估的相关注意事项 185
评估方法的基石:监控、评估、分析和汇报 186
评估业绩的最好方法 188
在社会化媒体评估方法中加入速度和独特性 196
第15章 ROI和其他社会化媒体结果 199
ROI和商业评估 200
财务结果和非财务结果以及关于转换的讨论 202
什么是ROI 208
将社会化媒体和损益表结合 213
将非财务结果和社会化媒体绩效相结合 215
第16章 F.R.Y.(频率、媒体到达率和收益)和社会化媒体 229
找到合适的词汇的重要性 230
频率的财务和非财务方面 233
媒体到达率的财务和非财务方面 239
收益的金融价值 243
第17章 社会化媒体项目分析和汇报 246
粉碎真空:合作分析的需求 246
社会化媒体数据报告的最佳方法 248
使用数字来验证项目 256
将绩效数据视为有实用价值的信息 259
后记 265

]]>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38.html/feed 2
移动营销的魔力:让你的客户无处可逃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27.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27.html#comments Sun, 29 Jul 2012 14:42:31 +0000 //www.otias-ub.com/?p=59827 移动营销的魔力:让你的客户无处可逃(附赠手册1本)

编辑推荐

在Cindy Krum所著的《移动营销的魔力:让你的客户无处可逃》中可读到以下一些主题。
影响力——移动技术的应用,其经济和政治影响便是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并且在社会中拥有发言权。因为手机比计算机便宜,所以在许多地方,智能手机既是重要的个人电话,又是重要的个人计算机。
普遍性——我们正日益接近一个全世界每人一部手机的时刻。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都依靠手机来谈生意、获取信息及交际。更加快速的移动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使得人们对移动信息的依赖增强,而这种依赖已不限于简单的语音通话和文本短信。
强关联性——移动营销信息的传播可以具体到位置、时间,甚至是个人,使得营销信息和个人接收者高度关联。营销信息甚至可以根据个人和公司的实时需求进行调整。所有这些都使得营销信息的相关性迅速增长。

媒体推荐

“不社交,无媒体;无移动,不营销。”移动的终端和介质,社交的逻辑与形式,是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数字营销领域的焦点。这一系列书,扎实全面时效,是近期难得一见的“新营销实战指南”,读来大有裨益。
——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CEO 江南春
移动的终端,视频的形式,社交的逻辑。三者结合,就是我们理解中数字营销的精髓。国内在该领域的实践,已热火朝天,与之相关的规律研究与理论提升,匮乏已久。现在有这样的指导,帮着我们摸石头过河,真好。
——暴风影音CEO 冯鑫
我们巨流无线团队,投入移动营销实践,已有5年。然而,基于社会化媒体和移动营销的高质量工具类图书,难觅踪影。我们没有想到,美国同行的实践、研究已经细致、专业到这个如此地步,确实领先国内一大截。我们近300人的团队、服务过的超过800个品牌客户以及数量众多的广告行业合作伙伴,我们都会推荐,人人必读。
——巨流无线CEO 杨鸣
社会上常见有这样一种想象:一方面是企业抱怨找不到客户;另一方面是客户在四处寻找价廉物美的货源。究其原因,不是市场和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缺乏恰当的营销渠道和沟通桥梁。以网络、微博、社区、移动通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企业和市场/客户之间架起了一道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沟通的桥梁。对企业来讲,桥梁通了,将会一通百通,进而海阔天空……
——清华大学教授/网络营销专家姜旭平
由简单的短信到复杂的手机应用,移动营销允许营销人员以一种个性化的,或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方式服务于消费者,并与其进行沟通交流。移动营销提升了用户体验,使广告不再是打扰。
——资深社会化媒体学者/社会化媒体产业联盟秘书长:陈迪

目录

第1章 开启移动营销的征程/1
移动营销的潜力/1
移动营销是一种直接营销方式/4
移动营销是个性化的直接营销/5
移动营销是便携的直接营销/6
移动营销是持续的直接营销/7
移动营销是智能的直接营销/7
移动营销适合你吗/8
哪些公司不适合移动营销/12
第2章 理解移动营销面临的挑战/15
电信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16
移动网络技术的演变历史/17
移动终端、手机和操作系统的演变历史/23
手机浏览器的历史/28
第3章 移动营销中的定向与监测/32
选定目标消费者/32
移动营销活动监测/39
短信和彩信监测/40
移动互联网监测/43
移动互联网专用监测平台/44
适用于移动营销的传统互联网监测/47
手机邮件监测/54
手机应用监测/55
线下监测、短信监测及通话监测/57
忠诚度监测/57
第4章 关于iPhone不得不知道的事/60
iPhone用户人口特征/61
iPhone用户心理特征/62
如何使用iPhone/64
专门针对iPhone手机的营销要点/66
iPhone手机的缺陷/69
案例研究/70
第5章 移动广告/74
移动广告术语/75
移动广告的类型/76
移动广告简史/78
如何建立给力的移动广告/83
案例研究/88
移动广告网络/89
第6章 移动促销及基于位置的营销/91
移动促销概论/92
何种产品适合手机优惠券/92
地理位置信息营销/98
建立移动营销忠诚度项目/103
案例研究/103
第7章 微型网站、移动联盟营销及网站目录/106
移动微型网站/106
移动联盟营销/108
移动门户网站/111
移动目录/113
第8章 移动应用/115
手机游戏应用/116
移动应用程序/121
在哪里获得移动应用程序/122
我是否需要自己的移动应用程序/123
开发一个移动应用程序/123
宣传你的移动应用程序/125
如果你不想要一个移动应用程序,那该做什么/133
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公司/134
移动应用程序博客和社区/134
移动应用程序的集成商、分类目录和商店/135
第9章 移动网站的发展/137
移动互联网和WAP/138
dotMobi域名/139
有效组织和架构移动网站/140
HTTPHeader检查/144
移动网页代码检查/149
关于转码,你应该知道的知识/158
托管移动开发解决方案/160
用户代理检测直接访问流量/160
XML和RSS移动网站/162
如何适应手机屏幕尺寸/162
页面文件大小/164
预测图像/164
调整手机浏览的字体/166
第10章 移动搜索引擎优化/167
移动搜索引擎如何工作/168
基础移动搜索引擎优化/170
希望我的移动网站在哪些搜索中有排名/174
以最好的关键词来确定你的排名/182
追踪移动搜索引擎优化和关键词排名/183
先进的移动搜索引擎优化的最佳实践/185
第11章 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196
统一不同营销渠道的传播内容/197
整合移动营销与线下营销/197
整合移动营销和线上营销/204
研究案例/214
二维码公司/215
第12章 移动电子商务/217
移动支付/219
微支付/220
宏支付/221
移动银行/228
安全保障和其他保障/230
第13章 移动营销中的隐私、垃圾信息和病毒/234
什么是垃圾信息/235
运营商如何阻止垃圾信息/237
移动营销者如何阻止垃圾信息/238
开展包含抽奖式激励的移动营销/240
基于位置的移动营销和隐私/241
尊重并保护青少年移动用户的隐私/242
在线的隐私和移动终端的本地数据/243
移动恶意代码和手机病毒/245
移动隐私和垃圾信息法律/246
一些重要的行业机构/251
移动营销协会有关隐私的行为准则/253
第14章 国际移动营销概况/255
移动营销在东亚/256
移动营销在东南亚/260
移动营销在印度/261
移动营销在中东/263
移动营销在非洲/264
移动营销在中美和南美/265
移动营销在北美/266
移动营销在欧洲/268
与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和虚拟运营商合作/271
第15章 移动领域的未来/273
未来人与人连接的移动性/273
未来信息获取的移动性/275
移动搜索的演进/275
移动搜索是无处不在的搜索/278
结论/279

序言

新营销系列序言
第三次革命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正在升级。信息社会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又一个大时代。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期流行的SOLOMO提法(Social、Local、Mobile),笔者的理解为:移动互联网是工具,是获得信息的方式;社会化媒体是人与人的社交,是本质;Local是本地化的生意、服务。那么企业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将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来为自己的生意服务呢?这个系列的书将为你打开一扇窗户。
正如笔者在研究的《网络社会学》中发现:随着线下(Offline)社会和线上(Online)社会的融合,互联网上虚拟社区的治理、不同社区人群的管理、社群在线行为学、网络的社会心理学等话题都有待深入琢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搬到互联网上来未必会适用,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生态系统中。企业在应对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时,更多的是手足无措,一片茫然,其实本质问题还是要了解消费者。企业的消费者现在活跃在哪些互联网媒体上?他们的使用度是怎么样的(重度使用、折中使用、轻微使用)?如果我们不懂消费者的媒体消费变化,谈什么新媒体营销、网络传播都是不靠谱的行为。
许多企业营销思维模式是获得海量的注意力,但最终的转化和效果取决于软性的“信任”。数字营销游戏规则悄然发生变化:企业需要从广告思维走向为社交网络提供服务,真诚地帮助用户,构建基于兴趣或产品的圈子(社群),获得用户的信任。互联网营销从之前的营销数据派SEM、CPS、联盟营销转到抢占网民的攻心战。孰优孰劣,不可武断之。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阶段,新媒体营销需要不同搭配,豪华型(烧钱)的组合效果未必最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新媒体营销如在弹钢琴,讲究节奏感,你说是不是?
现在电商网站的新媒体营销玩法是花钱买流量,做关键词广告,将搜索引擎、四大门户等网站上的用户拉到自己的电商网站上。但在中国,点击的转化率(点击的人与最终购买产品的人的比例)往往很低,仅在1%~2%左右。用流量变订单的方法没有明显的效果,并且花费很高。我认为解决方法需要考虑使用社会化媒体。传播方式从曝光模式向影响力的角度、口碑营销的方向靠拢,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营销成本。新媒体时代,每个企业在网上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的驿站,企业在这个驿站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服务者、一个警察的角色。驿站中所有的活动都由粉丝们自己经营。这样不仅能够将品牌的忠实受众聚集起来,也能够在危机公关中发挥作用。如在竞争对手雇佣水军对品牌进行攻击时,品牌驿站中的成员就会自发抵御这些攻击,而不用企业自己花很大心力处理负面信息。同时,企业应当把钱留给最忠诚的用户,而并不是送给最新加入的人,企业要形成忠诚的粉丝团,才能够抵御风险。
一般来说企业比较功利,期望立马见效,说实在的,社会化媒体的营销运营并不是立马见效的。评估项目成功的维度要考核多个指标:更多人推荐、品牌知名度变大、更多的流量、销售额提升等。并不是说社会化媒体不可以带来销售订单,只不过这个过程比较复杂,不能确定这个订单就是这次社区活动带来的,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笔者在给某家银行社交网络项目做咨询时,结合企业的实际在提升销售额这个指标上进行分解,在不同的社会化媒体成长阶段,给予不同的销售考核KPI,这样才符合社区成长的轨迹。在增加销售额上还需要考虑的优势是,一旦用户成为企业的粉丝、品牌社区的居民,那么他们以后会进行消费,企业也可以向他们推荐其他产品。想深入地探讨可以翻翻《社会化媒体营销投资与回报》一书,你也许可以找到适合企业的评估体系。 移动互联网将颠覆现有的营销操作模式,灵魂是信息的及时性、地点性。我们看到:移动广告的优势在于给力的高点击率和转换率。传统的网页横幅广告的点击率介于0.02%~0.05%之间,Bango(著名移动分析平台)最近移动横幅广告可以获得1%~3%的平均点击率。点击之后的转化率平均下来也是非移动形式的5倍。移动广告展示环境噪声小,提升了广告的影响力。但是挑战的问题是,手机的屏幕太小,广告的位置忒少,没法满足企业的投放需求。那么移动营销的玩法还有哪些呢?在《移动营销的魔力》一书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这个系列丛书是编辑在大量海外畅销书中筛选出来的,最终选择了《社会化媒体营销技巧与策略》《社会化媒体营销投资与回报》《移动营销的魔力》来解读新环境下营销的发展趋势。它们能得以出版是与海外作者、中国译者的心血分不开的,在此表示真心的感谢。希望您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在社会化媒体上与大家分享您的心得,成人达己,您将会在分享中创造价值。
唐兴通
新媒体营销专家

文摘

 

移动营销是持续的直接营销
在手机普及之前,大多数的直接营销都需要具体的地点,营销者通过地址和电话号码与特定的潜在客户群联系。营销者是否能够与潜在客户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潜在客户是否在特定的地点。营销者需要专门预测潜在客户身在何方,何时与他们联系命中率会较高。如果人们搬往别处或外出度假或者出差,就无法收到营销信息。
现在,随着手机的普及,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都精确地向目标客户传递营销信息。因为手机号码对应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地点,而且很少有一个手机由多人使用。
对营销者而言,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到达目标受众,同时降低了营销信息损失的风险,从而可以将以前花在如何到达客户的精力转移到设计更有力的营销方案上。
移动营销是智能的直接营销
通过移动营销活动获取的客户数据,将对未来的营销方案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型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及偏好中心数据库,都可以和话务中心直接相连,让营销者有机会去积累并创造持久而深入的客户关系。
一个好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能够确保与客户最相关的营销信息在最合适的时间到达。触发的邮件反馈和短信息可以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被预先设置,通过客户偏好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挖掘营销信息与客户的相关度。
许多公司已经开始采取这样的行动:一些银行在客户的账单到期时会发送短信通知,一些药店会提醒客户补充处方中的药剂。其他类型的公司也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开展类似的或更具创造性的客户服务活动,客户通常都会对高度个性化的客户服务信息非常满意,从而提升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营销者也可以将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与人格营销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通过具有相同人格群体的沟通偏好来设计某一新客户的沟通方案。如果营销者能够精确地预测到某一客户的沟通偏好,他们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设计出针对该客户的沟通方案,并确保所沟通的信息并不会招致客户反感。
移动营销适合你吗
尽管移动营销很强大,但它并非适合所有的公司。它对某些营销活动是有利的,但并非对所有的营销活动都同样有帮助。所以,对于任何营销活动,是否使用移动营销都需要进行细致的审视和提前评估。如果没有需要移动营销的相应产品和服务,或者没有足够的资源,那么你不应急于开展移动营销活动。因为这需要了解客户,明确营销目标,并做好承担失败风险的准备。 那么,移动营销应该在何时使用呢?
品牌的移动营销
知名品牌与非知名品牌的营销策略明显不同,他们更多关注如何保持品牌品质和建立品牌忠诚度,此时移动营销可以大有作为。最初的移动营销活动都是由知名品牌开展的,他们也试图去测试这一营销渠道的效果。由于知名品牌拥有更多的营销预算,因而可以尝试新科技,同时保持自己不断创新的形象。
知名品牌通常对他们的客户有更多的研究,以支持不同细分市场的营销活动。为了使营销信息精准恰当,知名品牌——尤其是有多条生产线的知名品牌——应该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或服务设计不同的营销信息。比如说,对于花30美元购买Coach宠物狗项圈的顾客与希望购买成套Coach行李箱的顾客,得到的营销方案应有所不同。同样地,对苹果应用商店的软件感兴趣的顾客与苹果iPod Shuffle播放器的爱好者也应获得不同的营销信息。
品牌移动营销案例1
许多国际汽车品牌都开始使用移动营销,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便是宝马。在2008年秋季,为了销售更多的雪地轮胎,宝马在德国的轮胎中心对其所有的客户发送了定制的彩信,提醒客户恶劣路况下使用雪地轮胎的重要性。轮胎营销彩信使用个性化的问候语,针对每位客户的车型推荐了特定的轮胎产品,并且提供了价格信息和当地经销商的信息。这一营销活动使得30%的受众购买了雪地轮胎,这无疑要归功于移动营销对于每一位客户的精确匹配。
品牌移动营销案例2
星巴克是另一个较早使用移动营销的公司。2009年,星巴克在墨西哥开展了一个旨在提高客户忠诚度的营销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功。星巴克送给客户明信片,提醒人们用手机发送“Star-bucks”到一个简短的号码,发送短信的人会接收到一个二维码优惠券,可以在星巴克的咖啡店扫描使用。这个二维码可以多次使用,每使用一次,下一次的折扣就更低。星巴克第一次发放短信二维码的优惠券就获得了60%的兑现率,这一营销活动也产生了一批新的忠诚客户。
品牌移动营销案例3
纳斯卡赛车(NASCAR)是另一个在移动营销领域取得成功的公司。纳斯卡采取的方式不同,他们直接与像斯普林特(Sprint)这样的运营商开展合作,为赛车迷们提供特殊的纳斯卡赛车外观的手机。

]]>
//www.otias-ub.com/archives/59827.html/feed 163
SEO艺术 //www.otias-ub.com/archives/58447.html Mon, 23 Jul 2012 03:05:53 +0000 //www.otias-ub.com/?p=58447 SEO艺术

编辑推荐

《SEO艺术》对所有SEO人员提高对SEO的认识,从技术、技巧层面进入策略层面将大有好处。局限于具体技术的SEO人员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对SEO的未来和前途没有把握,除了改改Title发发软文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遇到瓶颈期时对下一步怎样提高毫无头绪。不了解大局、策略,就无法回答这几个问题。

专业书评

“由SEO行业顶级高手所写,不容错过”
——Danny Sullivan,SearchEngineLand.com主编,SMX主办人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恩吉(Enge,E.) (美国)Stephan Spencer (美国)Rand Fishkin (美国)Jessie C, Stricchiola 译者:昝辉

Eric Enge是业界领先的SEO顾问公司Stone Temple Consulting的总裁,公司在波士顿和北加利福尼亚有办公点。Eric经常在搜索行业会议上演讲,如Search Engine Strategies(SES)、Search Marketing Expo (SMX)和Webmaster World。Eric也长期SearchEngineLandSearchEngine Watch、SEOmoz和他自己的博客就SEO话题发帖。Eric最为人知的是他与搜索引擎行业几大巨头进行的深度访谈,包括与很多在搜索引擎公司工作的高层人士的访谈。Eric也是《网站》杂志、其他SEO相关博客和新闻网站的客座作者以及Search Engine Marketing Journal的高级编辑。
Stephan Spencer是广受尊崇的SEO公司Netconcepts的创始人及总裁,其客户包括迪斯尼、HSN.美国在线、CNET和SuperPages.com等。Stephan是Netconcepts按效果付费的自动SEO技术平台GravityStream的发明人,其用户包括Cabela.S和Northern Tools等线上零售商的自然搜索渠道。Stephan是Search Engine Land、Multichannel Merchant、Practical Ecommerce、MarketingProfs等的长期作者。Stephan是备受欢迎的会议演讲人,在数百次活动中演讲,包括DMA、AMA、Shop.org、Internet Retailer、SMX、IncisiveMedia (SES)、O’Reilly/TechWeb. PubCon、ECMOD、IQPC和IIRo Stephan也是出色的博客作者。他主要在自己的博客Stephan Spencer’s Scatterings写作,但他的帖子也可Searchlight(CNET博客联盟的一部分)、Shop.org博客NaturalSearchBlogcomBusinessBlogConsulting.comMarketingProfsDailyFixChangesForGood.org和GoogleISuggest.blogspot.com看到。
Rand Fishkin是搜索引擎优化工具、资源和社区领域领导者SEOmoz的CEO和联合创始人。2009年,他被《商业周刊》评为30岁以下30位最佳年轻科技企业家之一,也被《西雅图时报》、《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报道。Rand在悉尼、雷克雅末克(冰岛首都)、蒙特利尔、慕尼黑等地的搜索会议中做主题演讲,并且在全世界数十次会议中演讲。他尤其对每天有上万搜索专业人士阅读的SEOmoz博客充满热情。闲暇时间里,Rand享受和太太Geraldine共处的时光。
Jessie C.Stricchiola是搜索行业的老兵,知名SEO公司Alchemist Media Inc的CEO和创始人,公司被《BtoB杂志》评为美国最好的搜索营销服务商之一。Jessie经常在全球行业会议如ad:tech、SMX、IncisiveMedia的SES、O’Reilly的Web 2.0 Summit、Webmaster World的PubCon、Shop.org、斯坦福的Web Publishing Workshop等就SEO和搜索主题演讲。她是SEMPO(Search Engine Marketing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搜索营销专业组织)最初的9名创始人之一,担任董事会董事两年,并任会员委员会主席。Jessie在2001年发现和公开第一起PPC点击欺诈事件,被广泛重视,她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的后续工作被无数新闻媒体报道,包括《华尔街日报》、Inc.杂志和NPR。Jessie作为专家顾问和证人参与了各种涉及SEO和付费搜索以及网上专利、商标和侵犯版权等与互联网和搜索有关的诉讼。
昝辉,网名Zac。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分别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1997年移民新加坡,2003年创建中新网络科技,提供主机、服务器和网络营销顾问服务。2006年开始写中文博客《SEO每天一贴》,几个月内成为中国SEO领域被引用最多、最受欢迎的行业博客之一。
2009年出版((网络营销实战密码》,荣获2009年度电子工业出版社最畅销图书奖、中国书刊发行协会“2010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2011年度电子工业出版社最畅销图书。2011年出版《SEO实战密码》,荣获2011年度电子工业出版社最畅销图书奖。

目录


前言
第1章 搜索引擎:反映认知,连接贸易
搜索引擎的任务
搜索引擎市场份额
人类搜索目标
谁在搜索?搜索什么?
确定搜索用户意图:营销人员和搜索引擎面临的挑战
导航型搜索
信息型搜索
交易型搜索
人们怎样搜索
搜索引擎怎样驱动网上贸易
视线跟踪:用户怎样浏览搜索结果页面
点击跟踪:用户怎样点击自然搜索和付费结果
搜索结果和流量分布
付费和自然搜索结果列表的不同意图及效果
自然和付费搜索结果的相互作用
其他要考虑的因素
结论
第2章 搜索引擎基础
理解搜索引擎结果
了解搜索结果页面布局
垂直结果怎样融入搜索结果页面
以算法为基础的排名系统:爬行、索引和排名
爬行和索引
检索和排名
评估网页内容
搜索引擎能在页面上“看”到什么内容
确定搜索意图及返回相关、新鲜的内容
文件分析和语义联系
链接分析
问题词,消除歧义及多样化
这些算法有时候会失败的几个原因
分析排名因素
负面排名因素
其他排名因素
使用高级搜索技术
Google高级搜索运算符
雅虎高级搜索运算符
必应高级搜索运算符
更多高级搜索指令技巧
垂直搜索引擎
主流搜索引擎的垂直搜索
通用搜索/整合搜索
各国的主流搜索引擎
结论
第3章 确定SEO目标,定义网站受众
设定SEO目标
SEO能完成的策略目标
每一个SEO方案都是不同的
理解搜索引擎流量和用户意图
开发网站前制订SEO方案
影响SEO方案的商业因素
理解受众,寻找利基
描绘产品和服务
内容为王
细分网站受众
高级计划及评估方法
为原始流量做SEO
为电子商务销售做SEO
为心理份额/品牌做SEO
为产生引导和直接营销做SEO
为名誉管理做SEO
为意识形态影响力做SEO
结论
第4章 SEO的准备阶段
SEO方案的主要元素
技术选择
市场细分
哪儿能找到好的链接
内容资源
品牌考虑
竞争
确认网站开发过程和参与者
定义网站信息架构
技术决策
结构决策
审计已有网站,发现SEO问题
要审计的元素
关键词检查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我竞争
案例:解决内部链接问题
服务器和主机问题
确认目前服务器分析软件并获得权限
网站分析
日志文件跟踪
Google和必应网管工具
搜索分析
确认竞争对手
两个垃圾信息网站的例子
寻找最好的对手
发现他们的秘密
评估历史进展
维护网站改动时间表
可能影响SEO的网站改动类型
以前的SEO工作
当前索引状态基准
当前排名基准
当前流量来源及流量基准
充分运用商业资产到SEO中
你拥有或控制的其他域名
线上线下合作伙伴
从未放上网的内容或数据
有正面体验的客户
你的粉丝
整合商业资产及历史数据,进行SEO/网站SWOT分析
结论
第5章 关键词研究
关键词研究背后的原理
理解关键词需求曲线的长尾
传统方法:行业专长,网站内容分析
关键词研究工具
来自搜索引擎的关键词研究数据
使用工具研究关键词
要记住的事
确定关键词价值/潜在ROI
估算价值、相关性和转化率
测试广告及第三方搜索数据
登录页面优化
充分利用关键词需求的长尾
从相关页面提取
挖掘关键词研究工具
辨别长尾模式
长尾目标的内容编辑策略
长尾目标的用户贡献内容策略
关键词需求的趋势及季节性波动
结论
第6章 开发一个SEO友好的网站
使网站可以被搜索引擎访问
可索引的内容
可爬行的链接结构
XML网站地图
创建最佳信息架构
符合逻辑、以分类为基础的信息流动的重要性
网站架构设计原则
扁平还是纵深结构
搜索友好的网站导航
根域名、子域名和微型网站
什么时候使用子目录
什么时候使用子域名
什么时候使用单独根域名
微型网站
什么时候使用.com之外的顶级域名
优化域名和URL
优化域名
选择正确URL
优化关键词
标题标签(Title Tag)
描述标签
H标签(H1,H2,H3)
页面文字
图片文件名和ALT属性
黑体文字
避免关键词内部竞争
CMS和自动生成内容的关键词优化
SEO文案写作:鼓励内容创作者有效优化关键词
长尾关键词优化
内容优化
内容结构
CSS和语义标志
内容独特性和深度
复制内容问题
复制内容的后果
搜索引擎怎样辨别复制内容
辨别和处理侵犯版权
怎样在自己网站上避免复制内容
通过Cookie和Session ID控制内容
什么是Cookie
什么是Session ID
搜索引擎怎样理解Session ID和Cookie
为什么要用Cookie和Session ID控制搜索引擎访问
内容传送和搜索蜘蛛控制
隐藏页面和内容传送
什么时候对搜索引擎和访客显示不同内容
怎样针对搜索引擎和访问者显示不同内容
转向
为什么以及何时转向
好的和坏的转向
URL转向和重写方法
首页文件转向,同时避免循环
内容管理系统(CMS)问题
优化Flash
Flash
Flash代码的最佳实践
JavaScript和AJAX
多语言/国家定位的最佳实践
以特定国家为目标
使用现有域名的问题
两个主要方法
多语言问题
结论

第7章 创建值得链接的内容和链接营销
链接怎样影响搜索引擎排名
原始PR算法
影响链接价值的其他因素
搜索引擎怎样使用链接
搜索引擎怎样评估链接的进一步探讨
补充链接评估条件
确定一个链接的价值
链接的心理学
链接为什么会被创建
网站怎样获得链接
链接建设的种类
用内容吸引链接
推广内容获得链接
基于好处的链接请求
直接请求链接
在社会化媒体网站人工创建链接
灰帽/黑帽
选择正确的链接建设策略
过程概述
链接建设过程小结
整合所有步骤
基于内容的链接获得的更多方法
进一步研究内容同步
充分利用用户产生的内容
创造链接诱饵/口碑传播内容
基于好处的链接营销
帮助其他网站提升他们的价值
客户折扣/好处
搜索引擎怎样反击链接垃圾
通过算法反击链接垃圾
搜索引擎采取的其他行动步骤
参与社会化网络获得链接
写博客获得链接
充分利用社会新闻和标签网站
论坛和社交网络参与
线下关系建立
一些使用YouTube的成功故事
更多社会化媒体网站窍门
社会化媒体小结
结论
第8章 优化垂直搜索
垂直搜索中的机会
通用搜索和整合搜索
释放出来的机会
优化本地搜索
基础:检查你的本地列表
本地企业简介页面
本地代理管理
为本地搜索引擎优化网站
优化图片搜索
图片优化窍门
通过Flickr和其他图片分享网站优化
优化产品搜索
进入Google产品搜索
优化新闻、博客和Feed搜索
RSS feed优化
RSS feed跟踪和测量
其他RSS优化考虑
博客优化
新闻搜索优化
其他:移动、视频/多媒体搜索
移动搜索
视频搜索优化
结论
第9章 跟踪结果,测量成功
为什么测量成功指标对SEO过程必不可少
跟踪周期:制作、发布、测量、调整
将流量分析用于SEO业务案例
测量搜索流量
概述
选择正确的分析软件
网站分析中的有价值SEO数据
以多个参数细分搜索流量
来路网站
使用分析控制台
深入了解行为跟踪
在分析数字中分清良莠
将SEO与转化和ROI联系起来
归属关系
设置分析软件,跟踪转化
按转化率细分SEO活动
提高转化
确定项目ROI
竞争和诊断搜索指标
搜索引擎和竞争指标
网站索引数据
链接建设、链接跟踪和基于链接的指标(包括锚文字分析)
排名
爬行错误
跟踪博客世界
跟踪你的博客
搜索引擎蜘蛛流量分析
网站流量比较
时间性链接增长测量
长尾SEO的KPI
品牌-非品牌比例
被爬行的独特URL数
搜索贡献页面
每个页面的关键词数
每个关键词的搜索用户数
索引-爬行比例
每个被爬行页面的搜索用户数
结论
第10章 域名改变、SEO后的改版、问题诊断
移动内容的基础知识
大规模内容移动
规划内容移动
对内容移动的预期
网站改版时及之后保持搜索引擎可见度
域名改变过程中及之后保持搜索引擎可见度
域名改变的独特挑战
改变之前的准备
更换服务器
更换服务器后的监控
与服务器更换类似的其他情况
隐藏内容
发现搜索引擎不能看到的内容
找到不被爬行的原因
可能被认为是作弊的隐藏内容
垃圾过滤和惩罚
识别低质量域名和垃圾网站
竞争对手可以举报你
复制内容
无垃圾SEO的基本规则
辨别搜索引擎惩罚
重新收录/重新审查请求
内容剽窃
更换SEO服务商或团队成员
潜在问题
记录SEO行动和进程
快速培训
清理
结论
第11章 精研技艺:SEO调查和研究
SEO调查和分析
SEO资源
SEO试验
高排名网站和页面的分析
不同搜索引擎和搜索类型的算法区别分析
使用经验和直觉
竞争分析
内容分析
内部链接结构和网站架构
外部链接分析
他们的SEO策略是什么
竞争分析小结
使用竞争链接分析工具
有足够预算时的竞争分析
使用搜索引擎提供的SEO工具
搜索引擎网管工具
Google网管工具
必应网管工具
Yahoo! Site Explorer,雅虎搜索引擎的Link指令
网上SEO行业
博客
论坛
社交网络社群
参与行业会议和组织
结论
第12章 建设内部SEO团队,外包,还是两者兼施
使用内部人才或外包的方式及挑战
内部SEO的价值
外包解决方案的价值
利用公司内部的SEO知识
小型机构解决方案
内部SEO专业人员
外包服务商/顾问/承包商
使用有限资源/预算
基本低预算SEO点子
大型机构解决方案
从承包商获得专业知识和经验
明智应用SEO建议
雇用SEO人才
怎样选择正确的SEO人员
向候选人推销职位
职位空缺广告示例
与外部专家合作
怎样更好利用外部帮助
选择SEO公司/顾问
启动过程
准备投标申请书(RFP)
与候选SEO公司沟通
做出决定
结合使用外包和内部SEO团队
在机构中建立SEO文化
结论
第13章 演变中的艺术:SEO的未来
进行中的搜索变革
搜索复杂性的提高
Google的统治地位
更多可搜索的内容和内容种类
搜索引擎将改进爬行
搜索引擎正在获得新内容来源
多媒体正在变得可索引
搜索更加个人化以及受用户影响
确定用户意图
用户互动
新型搜索模式
用户驱动搜索结果
更加依赖云计算
本地、移动和语音识别搜索越来越重要
本地搜索
移动搜索
语音识别搜索
市场饱和度和竞争提高
SEO是持久的艺术形式
结论
索引
关于作者
关于译者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IR模型(搜索引擎)使用模糊集合理论(Lotfi Zadeh博士于1969年创建的模糊逻辑分支)来发现两个词之间的语义关系。IR系统并非使用同义词典或字典来找出两个词之间是否有关系,而是使用自己的海量内容数据库来推测出词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原理很简单。搜索引擎需要依靠机器逻辑(对/错、是/非等)判断,机器逻辑相对人类有它的优势,但机器逻辑不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对人类来说很 直观的事情,对计算机来说可能非常难以理解。例如橘子和香蕉都是水果,但橘子和香蕉并不都是圆的。对人来说这是很直观的事情。
机器要理解这一点以及其他与此类似的概念,语义联系是关键。网上大量的人类知识可以被收录进索引库,并且从中分析出人类已经建立起来的联系。所以机器扫描索引库中“香蕉”和“橘子”这两个词出现的地方,注意到“圆形”和“香蕉”很少同时出现,而“橘子”和“圆形”经常同时出现,机器就知道橘子是圆的,而香蕉不是圆的。这就是模糊逻辑发挥作用的地方。只要分析词语以何种频率一起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一起出现,模糊集合理论就可以帮助计算机理解词语之间是怎样相关的。一个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的相关概念是潜在语义分析(LSA.Latent Semantic Analysis)。通过研究亿万网页的海量索引,搜索引擎可以“学习”哪些词之间有联系,哪些概念之间有联系。
例如,运用LSA,搜索引擎能够分辨前往zoo(动物园)的trips(旅途)活动,经常包一括viewing wildlife(观看野生生物)和animals(动物),可能是一次tour(旅行)的一部分。现在在Google搜索一下“~zoo—trips”(波浪号是搜索指令的一种,本章后面再深入讨论), 注意,返回结果中加黑体的词与上一段中的英文单词相匹配。Google将相关词显示为黑体,并且能够辨认出哪些词在它们的索引库中经常同时出现(连在一起,在同一页或比较靠近的位置)。某些形式的LSA计算成本太高。现在的搜索引擎还不能像麻省理工学院的最新型学习计算机那样聪明地学习。例如,搜索引擎无法从它们的索引库中学到,斑马和老虎都是带条纹的动物,虽然它们能意识到“条纹”和“斑马”比“条纹”和“鸭子”更有语义关系。潜在语义索引(LSI,Latent Semantic Indexing)将语义分析更进一步,可以分辨相关联的网页。例如搜索引擎可能注意到一个页面是关于doctor的,另一个页面是关于physician的,根据这两个页面上经常共同出现的其他词,搜索引擎认定这两个页面有一 定关系译注7。所以,搜索physician时,谈论doctor的页面也可能出现。搜索引擎公司在这些技术上投资已经很多年了。例如,2003年4月Google收购了Applied Semantics,这是一个以其语义文字处理技术闻名的公司。这个技术现在用于Google AdSense的广告系统中,也很有可能在核心搜索算法中使用。这些应用使我们认识到搜索引擎怎样分辨网上词汇、词组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随着语<义联系成为搜索引擎算法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可以预期,页面、网站和链接的主题将会越来越受重视。未来搜索引擎将更有能力理解概念和主题,分辨哪些内容、链接、页面与整个网站的主题不太吻合。通过链接分析,搜索引擎衡量谁链接向一个网站或网页,以及怎样评价这个网站和网页。搜索引擎也能准确地掌握谁和谁有关系(通过历史链接数据、域名注册信息以及其他信息源),谁值得被信任(哪些权威网站链接向这个网站),以及页面所在网站的前后链接数据(谁链接向这个网站,怎样评论这个网站,等等)。

]]>
HTML5移动Web开发指南 //www.otias-ub.com/archives/58442.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8442.html#comments Mon, 23 Jul 2012 02:51:42 +0000 //www.otias-ub.com/?p=58442 HTML5移动Web开发指南

编辑推荐

唐俊开编著的《HTML5移动Web开发指南》是为从未接触过HTML5新技术但同时又对移动web技术感兴趣的读者而编写的。如果你有一定的HTML开发经验,将会更容易掌握HTML5知识。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Web技术的发展及HTML5标准在移动Web技术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HTML5的新功能和新特性如何在移动设备浏览器中使用及相关展望;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目前比较流行的两套JavaScript移动开发框架jQuery Mobile、Sencha Touch,以及PhoneGap,并配备丰富的例子作为实践;第四部分主要结合Sencha Touch框架库和HTML5技术构建进行讲解,旨在帮助读者将HTML5技术运用于实践之中。

目录

第1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WEB技术
第2章 移动设备HTML5页面布局
第3章 HTML5规范的本地存储
第4章 移动WEB的离线应用
第5章 移动设备的常见HTML5表单元素
第6章 移动WEB界面样式
第7章 GEOLOCATION地理定位
第8章 轻量级框架JQUERY MOBILE初探
第9章 重量级富框架SENCHA TOUCH入门
第10章 跨平台的PHONEGAP应用介绍
第11章 构建基于HTML5的生活轨迹WEB APP
第12章 进阶之路

]]>
//www.otias-ub.com/archives/58442.html/feed 2
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 //www.otias-ub.com/archives/58436.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8436.html#comments Mon, 23 Jul 2012 02:36:40 +0000 //www.otias-ub.com/?p=58436 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

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编著的《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对移动支付的内涵、移动支付的业务与技术构成、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等由浅及深娓娓道来,带领读者一起漫步于移动支付这个融合了金融与移动通信特征的崭新领域,逐层剖析移动支付的方方面面,实为业界难得的专门论述移动支付的力作。本书适于从事移动支付研究开发、管理及教学的专业人员参考,对于希望了解移动支付和对此感兴趣的用户也很有意义。

目录

初识篇 移动支付的前世今生
第1章 移动支付的诞生
1.1 支付的发展历程
1.1.1 实物支付阶段
1.1.2 信用支付阶段
1.1.3 电子支付阶段
1.1.4 移动支付阶段
1.2 移动支付的技术背景
1.2.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2.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1.2.3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1.3 金融技术创新需求
1.4 市场发展背景
1.4.1 中国3G用户增长呈现爆发趋势
1.4.2 智能终端的蓬勃发展引领行业变革
1.4.3 移动电子商务规模发展是移动支付的基础
第2章 移动支付概述
2.1 移动支付基本概念
2.1.1 移动支付的定义
2.1.2 移动支付的基本特点
2.1.3 移动支付分类
2.2 移动支付的基本要素
2.2.1 支付账户
2.2.2 支付应用
2.2.3 支付渠道
2.2.4 支付安全
2.3 移动支付业务的基本模式
2.3.1 产业链情况
2.3.2 三种主流业务模式
第3章 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3.1 国外移动支付产业
3.1.1 日本
3.1.2 韩国
3.1.3 欧美地区
3.1.4 非洲地区
3.1.5 综述
3.2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状况
3.2.1 发展历程
3.2.2 市场现状
3.2.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4 发展建议
第4章 移动支付产业环境概述
4.1 移动支付生态系统介绍
4.2 移动支付产业环境分析
4.3 国内产业环境的推进情况
4.3.1 明确移动支付的监管主体
4.3.2 技术标准的推进
4.3.3 应用环境发展迅速
进阶篇 移动支付的技术基石
第5章 移动支付系统架构概述
5.1 移动支付系统架构
5.2 移动支付典型交易流程
5.2.1 远程支付流程
5.2.2 近场支付(联机消费)流程
5.2.3 近场支付(脱机消费)流程
5.3 移动支付账户体系架构
5.3.1 账户体系架构
5.3.2第三方支付账户
第6章 智能卡相关技术
6.1 智能卡的发展历程
6.2 智能卡的分类
6.3 智能卡的物理结构
6.3.1 接触式智能卡
6.3.2 非接触式智能卡
6.3.3 双界面智能卡
6.4 智能卡操作系统
6.4.1 通信管理
6.4.2 命令管理
6.4.3 安全管理
6.4.4 文件管理
6.5 智能卡的生命周期
6.6 智能卡的多应用管理
6.7 智能卡应用现状
6.8 智能卡发展趋势
第7章 移动终端发展及软硬件介绍
7.1 移动终端发展历史
7.2 移动终端硬件
7.3 移动终端软件
7.4 移动终端发展前景
第8章 受理终端技术
8.1 行业POS技术
8.1.1 功能特点
8.1.2 硬件要求
8.2 金融POS技术
8.2.1 金融POS演进的历史
8.2.2 国内金融POS行业的发展
8.2.3 金融POS工作原理
8.2.4 金融POS的安全
8.2.5 金融POS新终端发展趋势
第9章 系统平台相关技术
9.1 移动支付平台总体架构
9.1.1 管理层
9.1.2 支付能力层
9.1.3 门户层
9.1.4 接入层
9.1.5 接口层
9.2 移动支付平台功能
9.2.1 支付账户系统
9.2.2 支付交易系统
9.2.3 商户接入管理系统
9.2.4 门户服务系统
9.2.5 卡管理系统
9.2.6 POS服务系统
9.2.7 支付清算系统
9.2.8 移动空中圈存系统
9.3 关联和支撑系统平台功能
9.3.1 发卡系统
9.3.2 金融机构系统
9.3.3 行业应用系统
9.3.4 短信网关
第10章 移动支付安全相关技术
10.1 移动支付安全总体目标
10.1.1 可认证性
10.1.2 秘密性
10.1.3 完整性
10.1.4 不可否认性
10.2 移动支付安全技术方案
10.2.1 移动支付面临的安全威胁
10.2.2 智能卡安全技术
10.2.3 手机终端安全
10.2.4 网络安全技术
10.2.5 平台安全技术
10.2.6 数据传送安全技术
10.3 移动支付密钥体系
10.3.1 多层密钥体系
10.3.2 密钥管理流程
10.3.3 密钥安全技术
10.4 基于智能卡的数字签名认证技术
10.4.1 PKI体系
10.4.2 数字证书
10.4.3 非对称密钥技术
10.4.4 PKI在银行身份认证中的应用
第11章 移动支付技术实现方案
11.1 远程支付技术方案
11.1.1 短信支付技术
11.1.2 客户端支付技术
11.1.3 智能卡支付技术
11.1.4 移动终端外设支付
11.2 近场支付技术方案
11.2.1 RFID技术
11.2.2 双界面卡(扩展)解决方案
11.2.3 .4G RF-SIM/UIM卡解决方案
11.2.4 NFC解决方案
11.2.5 典型应用标准
11.2.6 近场支付新技术
11.2.7 手机近场支付技术发展分析
第12章 移动支付标准和论坛
12.1 全球移动支付标准组织分类
12.2 全球移动支付标准主要机构和论坛
12.2.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2.2.2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2.2.3 国际电信联盟(ITU)
12.2.4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
12.2.5 NFC论坛
12.2.6 开放移动联盟(OMA)
12.2.7 Mobey论坛
12.2.8 移动支付论坛
12.2.9 PayCircle
12.2.10 Global Platform(GP)
12.3 国内移动支付标准主要组织和机构
12.3.1 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2.3.2 中国银联
12.3.3 中国通信学会
12.3.4 中国RFID产业联盟
12.4 移动支付相关标准
12.4.1 ISO/IEC系列国际标准
12.4.2 ETSI系列规范
12.4.3 行业和应用规范
深入篇 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及商业模式
第13章 移动支付之行业应用
13.1 移动支付应用概述
13.2 校园手机一卡通
13.2.1 应用背景
13.2.2 发展历程
13.2.3 业务功能
13.2.4 技术方案
13.2.5 合作模式
13.2.6 社会意义
13.3 企业手机一卡通
13.3.1 应用背景
13.3.2 业务功能
13.3.3 技术方案
13.3.4 合作模式
13.4 物流一卡通
13.4.1 应用背景
13.4.2 实现功能
13.4.3 技术方案
13.4.4 社会意义
13.5 智慧社区融合应用
第14章 移动支付之金融服务
14.1 手机钱包
14.1.1 应用介绍
14.1.2 实现方式
14.1.3 合作模式
14.1.4 典型应用
14.2 手机银行卡
14.2.1 应用介绍
14.2.2 实现方式
14.2.3 合作模式
14.2.4 典型应用
14.3 手机银行
14.3.1 应用介绍
14.3.2 合作模式
14.3.3 典型应用
14.4 手机收款
14.4.1 应用介绍
14.4.2 实现方式
14.4.3 合作模式
14.4.4 典型应用
第15章 移动支付之生活民生
15.1 手机公交出行
15.1.1 应用介绍
15.1.2 实现方式
15.1.3 合作模式
15.1.4 典型应用
15.2 手机缴费
15.2.1 应用介绍
15.2.2 实现方式
15.2.3 典型应用
15.3 手机购物
15.3.1 应用介绍
15.3.2 实现方式
15.2.3 典型应用
15.4 手机优惠券
15.4.1 应用介绍
15.4.2 实现方式
15.4.3 合作模式
15.4.4 典型应用
15.5 手机电子票
15.5.1 实现方式
15.5.2 合作模式
15.5.3 典型应用
15.6 手机市民卡
15.6.1 应用介绍
15.6.2 实现方式
15.6.3 商业模式
展望篇 与智慧城市的融合
第16章 智慧城市与移动支付
16.1 智慧城市
16.1.1 智慧城市的定义
16.1.2 智慧城市的核心领域
16.1.3 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
16.1.4 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16.2 移动支付与智慧城市的融合
结语
附录A 智能卡命令安全
附录B 移动支付安全算法
附录C 缩略语
参考文献

 

]]>
//www.otias-ub.com/archives/58436.html/feed 1440
CDN技术详解/转型时代丛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57656.html Thu, 19 Jul 2012 05:10:35 +0000 //www.otias-ub.com/?p=57656 CDN技术详解/转型时代丛书

编辑推荐

雷葆华、孙颖、王峰、陈晓益编著的《CDN技术详解》互联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始逐步向各个领域渗透和融合,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量用户涌入互联网,导致海量的网络购物、游戏、视频等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CDN技术的发展。CDN的研究,也成为科学技术领域的核心课题。本书不仅详尽介绍了CDN的历史、关键功能、相关技术,而且细致地分析了CDN的商业模式以及前沿技术趋势,对CDN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本书非常适合CDN领域相关的同行阅读,也适合对CDN感兴趣的读者进行了解。

作者简介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宽带及互联网创新中心云计算团队总监。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进入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长期从事互联网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研究,参与中国电信业务网络和互联网产品的规划、设计和产品开发等工作,并负责CDN、P2P、IDC等网络总体设计工作,在技术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高性能、可管控的内容分发网络》项目获得2007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并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专业文章,同时拥有多项专利。目前,主要从事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研究工作。孙颖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副主任工程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进入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长期从事宽带网络、CDN网络技术研究,有丰富的网络规划、设计和产品开发经验。曾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专业文章,拥有多项专利。王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从事多年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研究,是国内最早研究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科研人员之一,曾经在IBM中国研究院从事多核平台系统软件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拥有多项专利。2叭O年加入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负责中国电信的云计算专项规划,并对虚拟桌面、数据中心网络、分布式计算等云计算关键技术有深入研究。
陈晓益 2005年加入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CISSP(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专家),专注于宽带接入技术、视频编解码、cDN、P2P和云计算应用方面的研究,参与了中国电信全国CDN网络架构设计和工程建设。

目录

第1章 引言
1. 1 CDN的基本概念和产生背景
1.2 CDN的基本工作过程
1.3 CDN的发展历史
1.4 CDN对互联网产业的价值和作用
第2章 CDN技术概述
2.1 CDN的系统架构
2.1.1 功能架构
2.1.2 部署架构
2.2 CDN系统分类
2.2.1 基于不同内容承载类型的分类
2.2.2 基于内容生成机制的分类和分层加速服务
2. 3 小结
第3章 内容缓存工作原理及实现
第4章 集群月祷与负载均衡技术
第5章 全局负载均衡工作原理及实现
第6章 流媒体CDN系统的组成和关键技术
第7章 动态内容加速服务的实现
第8章 CDN商业化服务现状
第9章 CDN发展展望
附录A CDN试验床实施指南
参考文献

]]>
“魔”式为王: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www.otias-ub.com/archives/57650.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7650.html#comments Thu, 19 Jul 2012 05:00:45 +0000 //www.otias-ub.com/?p=57650 "魔"式为王: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编辑推荐

《“魔”式为王: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赵忠东、杨庆丰、曾勇、林俅等人编著,作者借本书推出我们在今天这个正走向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里对商业模式的思考和分析。还是那句话:不管你认,或者不认,商业模式就在那里,左右着你企业的成功或失败。既然如此,就去分析它,弄懂它,爱上它,用好它。与它相依相伴,借它的魔力,让企业走向成功和辉煌。

目录

第一章 商业模式为王的时代
1.1 单一要素为王已成历史
1.2 商业模式为王时代来临
1.3 商业模式要不断创新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1.4 小结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2.1 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林林总总
2.2 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商业模式
2.2.1 长尾模式
2.2.2 免费模式
2.2.3 众包模式
2.2.4 聚众模式
2.2.5 开放平台模式
2.2.6 价值链资源优化匹配模式
2.2.7 内在价值优化与服务提升模式
2.3 小结
第三章 商业模式是什么
3.1 究竟什么是商业模式?
3.1.1 商业模式的由来
3.1.2 商业模式构成
3.2 商业模式设计方法
3.2.1 四支柱九要素方法
3.2.2 魏朱模型方法
3.2.3 商业模式六式法
3.3 小结
第四章 设计新的商业模式
4.1 商业模式创新样式
4.1.1 产品和服务诱发的创新
4.1.2 关键资源诱发的创新
4.1.3 客户界面诱发的创新
4.1.4 财务诱发的创新
4.2 设计及创新的流程
4.3 面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
4.4 小结
第五章 保证商业模式的执行
5.1 商业模式执行中的常见问题
5.2 确保商业模式执行的体系
5.2.1 商业模式是战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5.2.2 商业模式执行体系
5.2.3 商业计划书
5.3 小结
第六章 诊断评估商业模式
6.1 商业模式设计评估
6.2 商业模式执行评估
6.3 商业模式环境评估
6.4 小结
后记
参考资料

]]>
//www.otias-ub.com/archives/57650.html/feed 1
YES!产品经理(套装上下册) //www.otias-ub.com/archives/57063.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7063.html#comments Mon, 16 Jul 2012 03:54:20 +0000 //www.otias-ub.com/?p=57063 YES!产品经理

编辑推荐

《YES!产品经理(套装上下册)》:从现在开始,做一名真正的产品经理,职场小说+专业工具,原Ucpm超人气连载,《泡面是如何泡成的》。

目录

上册目录
前言
如何阅读此书
关于这个家伙
第1问:产品经理是什么
第2问:产品经理应该做些什么
第3问:产品经理的战术执行
第4问:产品管理职位的级别都有哪些
第5问: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路线是什么
第6问:产品经理的职责都有哪些
第7问: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产品经理
第8问:产品经理的人才模型
第9问:产品经理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第10问:产品经理是“通”才还是“专”才
第11问:产品助理应该做些什么
第12问:产品经理应该知道的产品战略图
第13问:产品管理有行业特殊性吗
第14问:产品经理是否有行业性限制
第15问:技术人员如何转型为产品经理
第16问:产品管理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第17问:产品管理工作的文档管理
第18问:产品经理必须要了解的26个文档
第19问:产品管理部归于何处
第20问:产品部和业务部门的利益之争!
第21问:产品经理的权利之争
第22问:现有产品的三种发展战略
第23问:产品管理和项目管理有何区别和联系
第24问:产品部和业务部门是什么关系
第25问:产品经理应该具有的几个工作态度
第26问:产品管理,产品策划,产品设计
第27问:产品经理的技术之痛
第28问: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学习
第29问:产品经理如何提升自己的知识
第30问:产品经理都有哪些类型
第31问:产品经理应该扮演的几种角色
第32问:企业如何确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经理
第33问:产品经理应该如何考核
第34问:如何做竞争对手情报分析
第35问:产品经理和企业的创新战略
第36问:如何确定我们的竞争者
第37问:用户认知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第38问:企业认知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第39问:产品经理如何来看待需求
第40问:产品经理的问题矩阵表
第41问:新产品的发展思路有哪些
第42问:产品(功能)比较表的使用
第43问:产品经理为什么要基于市场导向管理产品
第44问:产品经理如何制订自己的产品战略
第45问:如何建立快速可执行的产品管理体系
第46问:如何从体制上保证产品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
第47问:产品经理如何实现高效的战术活动
第48问:三线五段模型中的“五段”是什么
第49问:三线五段模型中的“三线”是什么
第50问:常见的产品管理模式都有哪些
第51问:产品管理到底是在管什么
第52问:产品管理架构都有哪些形式
第53问:产品管理如何让中国的企业活下去
第54问:适合中国企业的产品管理模式是什么
第55问:基于RPM的产品经理应该做什么
第56问:RPM如何让企业资源效果倍增
第57问:如何构建我们的RPM
下册目录
第58问:产品经理如何对市场进行细分
第59问:产品经理如何找到真正的客户
第60问:产品经理如何做好关系管理
第61问:产品经理如何做产品组合规划
第62问:产品经理如何做产品规划
第63问:产品经理如何撰写商业方案
第64问:产品经理如何做成本核算
第65问:产品经理如何做Roadmap
第66问:产品经理如何设计价格策略
第67问:产品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第68问:产品经理如何制订年度产品策略
第69问:产品经理如何制订营销策略
第70问:产品经理该制订什么样的年度计划
第71问:产品经理和新产品评估
第72问:产品经理如何撰写商业需求文档
第73问:产品经理如何构建产品业务流程
第74问:产品经理和产品的反设计
第75问:产品经理的需求管理
第76问:产品经理如何和业务团队沟通需求
第77问:产品经理的《需求矩阵表》
第78问:产品经理的产品概念筛选
第79问:产品经理如何塑造用户原型
第80问:产品经理如何写一份合格的市场需求文档
第81问:产品经理如何写一份合格的产品需求文档
第82问:产品经理和团队管理
第83问:产品经理如何做客户价值分析
第84问:产品经理如何做差距分析
第85问:产品经理如何和市场人员沟通
第86问:产品经理如何做市场销售预测
第87问:产品经理如何做产品验收
第88问:产品经理如何和客户进行沟通
第89问:企业如何从项目型转型为产品型
第90问:产品经理如何做品牌管理
第91问:产品经理如何构建产品销售流程
第92问:产品经理如何做渠道赢利能力分析
第93问:产品经理的时间管理
第94问:产品经理如何制订整合推广方案
第95问:产品经理如何和技术人员进行沟通
第96问:产品经理如何制订产品上市计划
第97问:产品经理的客户关系管理
第98问:产品经理如何做销售培训
第99问:产品经理如何制作销售工具包
第100问:产品经理如何撰写产品白皮书
第101问:在路上-一切才刚刚开始

文摘

插图:

“看什么看,我又不像你,老烟鬼,我抽烟是为了烘托气氛。”我边点烟边说。
“扬哥,再给我一支,我也一起烘托一下气氛。”真是服了他了,没羞没臊到极点了。“好,就算公司上马了你的产品,也不代表你的产品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认为你的想法是有价值的,他们一定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办?不去统一团队在目标上面的想法,那么接下来的工作肯定会比较难办,因此,这个时候,作为产品经理,就要像一个坚定自己理念的传教士一样,坚持不懈地把自己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人,其实这是在传递一种信心,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将在未来的市场中得到回报。因此,我认为产品经理在公司内也要扮演传教士的角色。”
“不光是公司内,公司外也是,例如今天去和人家BD总监谈,你对人家的问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人家自然认为你对自己的产品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一种信心,又怎么能够和我们合作呢?”周扬补充道。“此外,产品经理还要扮演一个双面角色。”刘宇继续说道。“什么双面角色?二皮脸?还是阴阳人?”亮仔显然已经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话又开始不着边际了。

]]>
//www.otias-ub.com/archives/57063.html/feed 2
SNS营销:网商成功之道 //www.otias-ub.com/archives/57045.html Mon, 16 Jul 2012 03:22:36 +0000 //www.otias-ub.com/?p=57045 SNS营销:网商成功之道

编辑推荐

《SNS营销:网商成功之道》相对于浏览一些互联网意见领袖的微博,其实我更乐意于去看一些极富创意的小人物的、草根的微博。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这种SNS的魅力是你在意见领袖那里无法体会到的,而且其实有很多意见领袖自己都无法体会到这种感受,因为他们始终放不下姿态,去做一个倾听者。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什么是六度分割理论,为什么消费者青睬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优势是什么,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价值何在,如何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如何像星巴克、Zappos、戴尔般进行SNS营销,——《SNS营销:网商成功之道》给你所有答案!

目录

第1章 社会化媒体概论 1.1 SNS溯源 1.1.1 社会化媒体概论 1.1.2 三代社交网站 1.2 SNS的理论基础 1.2.1 六度分割理论 1.2.2 150度理论 1.2.3 复杂网络 1.3 社会化网络的发展现状 1.3.1 SNS的基本状况 1.3.2 平台化的发展 1.3.3 线上线下交互第2章 社会化媒体的本质 2.1 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 2.1.1 人类需求理论 2.1.2 表现欲的激发 2.1.3 从众心理 2.1.4 社会化的瓶颈 2.2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学基础 2.2.1 意见领袖 2.2.2 热媒介时代 第3章 社会化媒体的优劣 3.1 社会化媒体的优势特色 3.1.1 高效传播 3.1.2 精准诉求 3.1.3 稳定网络 3.1.4 成本低廉 3.2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缺陷 3.2.1 舆论导向控制 3.2.2 客户关系维持 3.2.3 效果的预估 3.2.4 客户生命周期 第4章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 4.1 湿营销的趋势 4.1.1 未来是湿的 4.1.2 自由的吸引力 4.1.3 口碑的影响力 4.2 差异化发展 4.2.1 网站定位 4.2.2 应用创新 4.2.3 赢利模式 第5章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价值 5.1 社会化媒体平台本质 5.1.1 社交圈 5.1.2 兴趣圈 5.2 多种营销价值 5.2.1 品牌塑造 5.2.2 公众形象 5.2.3 促销活动 5.2.4 舆情监督 5.2.5 客户维系 5.3 SNS营销案例展示 5.3.1 星巴克——最单纯的SNS应用 5.3.2 Zappos——在线的企业文化 5.3.3 De11——用心打动消费者 5.4 企业营销的应用 5.4.1 企业为什么使用社交媒体 5.4.2 美国企业社交媒体的使用统计 5.4.3 企业使用社交媒体的未来 第6章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选择 6.1 博客营销 6.2 微博 6.3 维基 6.4 影音分享 6.5 论坛 6.6 社交网站 6.7 问答类网站 第7章 社会化媒体的未来 7.1 移动网络的未来 7.1.1 移动网络的发展 7.1.2 解析LBS的繁荣 7.2 社会化媒体的潜力 7.2.1 客户信息的概念 7.2.2 平台信息的巨大威力 第8章 社会化媒体营销 8.1 社会化媒体优化(SMO) 8.1.1 SMO概述 8.1.2 SMO服务流程 8.2 社会化媒体营销流程 8.2.1 项目计划展示 8.2.2 麦包包Pink主题整合推广案例 8.2.3 绩效评估方式 8.3 Facebook付费营销案例 8.3.1 Facebook巨型平台的价值 8.3.2 Facebook精准广告的魅力 8.3.3 Facebook与四海商舟合作的广告服务 8.3.4 Facebook付费营销案例之BonPrix 8.3.5 FacebookPremiumAds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社会化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其精准诉求的特性。这一点无论是对单纯的大众还是对于网络营销者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毫无疑问,精准诉求的特点可以让信息传播的渠道更通畅、信息交互的效果更高效,信息传播的深度及持续性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在社会化网络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以社交网站为主的社交圈及以微博为主的兴趣圈都是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的.比如之前的校内网就是以大学生用户为主,而类似的若邻网则是以企业白领为主,当然还有一些专业性的行业网络。而类似新浪微博的社会化网络则具有以兴趣聚集用户的特征,除此之外的视频分享网站、图片分享网站等,都是以群体特征的共性作为兴趣点,凝聚一群比较忠诚的用户的互联网应用。 那么,基于社会化网络中社交圈及兴趣圈的天然特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网络营销者都无疑获得了一片沃土,这种受众群体的精确分类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通道。当然,这种精准分类在国内社会化网络中的最强大应用其实并非人人网或者开心网之类的社交网站,而是以IM为平台营造全球第一大互联网人际网络的腾讯QQ。 我们以腾讯QQ为例,根据腾讯的官方数据,目前QQ大概拥有6亿左右的注册用户,而这些用户几乎覆盖了整个互联网上各个年龄段、职业、国别、性别、收入阶层、兴趣、爱好等人群。也就是说,在最初的用户接纳阶段,腾讯并没有将用户进行精准的分类,但是随着QQ功能的不断丰富,腾讯第一次明显地提供了将用户按照兴趣圈、社交圈进行精准分割的方式,那就是QQ群。图3.3所示为sNS社区示意图。

]]>
社会媒体营销宝典:网络时代营销制胜的策略、工具和战略 //www.otias-ub.com/archives/57032.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7032.html#comments Mon, 16 Jul 2012 03:14:46 +0000 //www.otias-ub.com/?p=57032 社会媒体营销宝典:网络时代营销制胜的策略、工具和战略

编辑推荐

《社会媒体营销宝典:网络时代营销制胜的策略、工具和战略》:
营销革命年代的红宝书,成功营销人士必读1
46位网络及营销精英的专家视点!100种社会媒体营销工具!
数十个社会媒体营销的经典案例!
微博、博客、社交网络以及视频网络之间的共通点是什么?这些都是目前最热的“社会媒体”,也就是出自干网友所创造、分享的内容,而引领新一波网络热潮的工具。在Web2.0时代,主流媒体不再是由各种权威,而是由一般大众所书写或创作的多媒体内容,充分反映了网络上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发言权的特性。网络上言论的影响力比起过去口口相传的传播力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策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新兴社会媒体的影响。《社会媒体营销宝典:网络时代营销制胜的策略、工具和战略》的目的在于说明这些社会媒体的运作方式,以及企业如何妥善运用这些社会媒体来增加竞争优势。对大型集团、中小型企业,甚至是非营利机构来说,《社会媒体营销宝典:网络时代营销制胜的策略、工具和战略》都提供了实用而确实可行的执行步骤及策略方向指引,公司团体可以运用这些社会媒体建立与消费者及潜在客户沟通的渠道,也可以作为凝聚员工、投资者、合作厂商的媒介,这些在书中都有实例说明,以及执行方式引导。作者深度访谈多家企业的营销公关负责人,从中汲取他们在操作社会媒体时的重要经验,《社会媒体营销宝典:网络时代营销制胜的策略、工具和战略》是市面上唯一一本结合参考手册、使用说明、策略分析为一体的“社会媒体红宝书”,值得所有对企业经营管理最新趋势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社会媒体营销宝典:网络时代营销制胜的策略、工具和战略》将使你学会:
运用新型的沟通、协同、教育和娱乐媒体,提升公司和品牌的价值;确定应当针对客户和员工使用的社会媒体策略;评估和分类各种社会媒体工具及应用:将多种社会媒体工具整合到商业战略中来:在公司内部进行社会媒体的SWOT分析,改善公司的内部运营;执行宏观和微观的社会媒体战略,使你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萨福科(Lon Safko) (美国)布睿克(David K.Brake) 译者:王正林 王权 王晓峰 等

目录

Ⅰ 营销策略篇
第1章 什么是社会媒体 2
社会媒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3
社会媒体和Web 2.0的定义 4
吸引是王道 5
社会媒体的破坏力 9
专家视点1 11
专家视点2 13
接着探讨社会媒体生态圈 16
感谢 16
第2章 社会媒体生态圈 17
社会媒体的15大类纵览 18
常用语入门 19
分类描述和所属工具 20
你做得如何 27
专家视点1 28
专家视点2 31
展望 34
感谢 34
第3章 社交网络及营销 35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35
发展回眸 37
你需要知道的社交网络 38
社交网络提供商 47
专家视点1 49
专家视点2 50
专家视点3 51
玩转社交网络营销的4大秘籍 54
小结 54
感谢 55
第4章 网络发布及营销 56
四个赢利的社会媒体发布者故事 56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58
扩大公司影响或提升其品牌价值 60
用专业技术实现盈利 61
发展回眸 62
你需要知道的发布 63
鼓励原创的内容 65
专家视点1 67
专家视点2 71
专家视点3 74
玩转网络发布营销8大秘籍 78
小结 79
感谢 79
第5章 电子邮件及营销 80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80
发展回眸 81
你需要知道的电子邮件 82
技巧、技术和策略 88
电子邮件管理 92
专家视点1 93
专家视点2 95
玩转电子邮件营销的5大秘籍 97
小结 98
感谢 98
第6章 网页及营销 99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99
发展回眸 100
你需要知道的网页 103
技巧、技术和策略 110
网页制作提供商 114
专家视点 115
玩转网页营销的8大秘籍 119
小结 120
感谢 120
第7章 网络论坛及营销 121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121
发展回眸 122
你需要知道的网络论坛 122
网络论坛提供商 127
专家视点 128
玩转网络论坛营销的2大秘籍 131
小结 131
感谢 131
第8章 博客及营销 132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132
发展回眸 133
你需要知道的博客 136
博客站点提供商 138
专家视点1 139
专家视点2 140
玩转博客营销的50大秘籍 141
小结 145
感谢 145
第9章 维基及营销 146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146
发展回眸 147
你需要知道的维基 147
维基站点提供商 152
专家视点 152
玩转维基营销的2大秘籍 155
小结 155
感谢 155
第10章 照片分享及营销 156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156
发展回眸 157
你需要知道的照片分享 158
技巧、技术和策略 160
照片分享网站提供商 161
专家视点 162
玩转照片分享营销的6大秘籍 164
小结 165
感谢 165
第11章 播客及营销 166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166
发展回眸 167
你需要知道的播客 169
技巧、技术和策略 170
播客制作工具提供商 174
专家视点 175
玩转播客营销的10大秘籍 177
小结 178
感谢 178
第12章 音频分享及营销 179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179
发展回眸 180
你需要知道的音频分享 180
音频分享相关的网站提供商 186
专家视点 187
玩转音频分享营销的2大秘籍 188
小结 189
感谢 189
第13章 视频博客及营销 190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190
发展回眸 191
你需要知道的视频博客 195
技巧、技术和策略 196
视频博客网站提供商 198
专家视点 198
玩转视频博客营销的4大秘籍 199
小结 200
感谢 200
第14章 视频分享及营销 201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201
发展回眸 202
你需要知道的视频分享 202
视频分享网站提供商 206
专家视点 207
玩转视频分享营销的7大秘籍 209
小结 210
感谢 210
第15章 微博及营销 211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211
发展回眸 212
你需要知道的微博 213
微博并不是都好 215
微博更有利的一面 219
微博网站的提供商 222
专家视点1 224
专家视点2 226
专家视点3 228
玩转微博营销的7大秘籍 230
小结 231
感谢 231
第16章 网络直播及营销 232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232
发展回眸 233
你需要知道的网络直播 238
网络直播的提供商 241
专家视点 242
玩转网络直播的4大秘籍 244
小结 245
感谢 246
第17章 虚拟世界及营销 247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247
发展回眸 248
你需要了解的虚拟世界 252
虚拟世界的提供商 259
专家视点 259
玩转虚拟世界营销的5大秘籍 260
小结 261
感谢 261
第18章 虚拟游戏及营销 262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262
你需要知道的虚拟游戏 263
发展回眸 264
虚拟游戏的提供商 271
专家视点 271
玩转虚拟游戏营销的3大秘籍 274
小结 274
感谢 274
第19章 RSS及营销 275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275
发展回眸 275
你需要知道的RSS 277
RSS的提供商 279
专家视点 282
玩转RSS营销的3大秘籍 284
小结 285
感谢 285
第20章 SEO及营销 286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287
发展回眸 287
你需要知道的SEO 289
技巧、技术和策略 296
SEO提供商 298
专家视点 298
玩转SEO营销的6大秘籍 300
小结 300
感谢 301
第21章 搜索引擎及营销 302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302
发展回眸 303
你需要知道的搜索引擎营销 303
技巧、技术和策略 306
SEM的提供商 307
专家视点1 307
专家视点2 311
专家视点3 312
玩转搜索引擎营销的6大秘籍 316
小结 317
感谢 317
第22章 移动媒体及营销 318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318
你需要知道的移动媒体营销 323
移动服务的提供商 330
专家视点 333
玩转移动媒体营销的5大秘籍 335
小结 336
感谢 336
第23章 人际媒体及营销 337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337
你需要知道的人际媒体 338
专家视点1 350
专家视点2 352
专家视点3 354
玩转人际媒体营销的1大秘籍 356
小结 356
感谢 356Ⅱ 营销工具篇
第24章 社交网络营销 360
公司和工具简介 360
工具记分卡 380
第25章 网络发布营销 381
工具记分卡 397
第26章 照片营销 399
工具记分卡 411
第27章 音频营销 413
工具记分卡 420
第28章 视频营销 421
工具记分卡 432
第29章 微博营销 433
工具记分卡 437
第30章 网络直播营销 438
工具记分卡 447
第31章 虚拟世界营销 448
工具计分卡 455
第32章 虚拟游戏营销 456
工具计分卡 463
第33章 生产力应用软件营销 464
工具记分卡 488
第34章 内容聚合器营销 490
工具记分卡 503
第35章 RSS营销 504
工具记分卡 510
第36章 搜索营销 512
工具记分卡 524
第37章 移动营销 525
工具计分卡 537
第38章 人际媒体营销 538
工具计分卡 551

Ⅲ 营销战略篇
第39章 社会媒体战略的四大支柱 554
熟练掌握4大支柱 556
放弃一些控制并且寻求影响 561
决定你的内容如何定义你自己 562
围绕你的内容创建社区 563
建设和管理你的社区 566
专家视点1 568
专家视点2 570
小结 574
感谢 574
第40章 社会媒体的SWOT分析 575
社会媒体认知指数 575
整理工具记分卡 577
开始进行SWOT分析 579
完成SWOT分析 581
专家视点1 582
专家视点2 586
小结 590
感谢 590
第41章 ACCESS营销模型 591
从电影票房说起 591
受众至关重要 592
理念的重要性 598
理解你的竞争 599
执行是关键 600
考虑销售生存性 603
专家视点1 604
专家视点2 608
小结 611
感谢 611
第42章 评估和组织现有资源 612
如何充分利用集体智慧 613
准确定位社会媒体出发点 614
回顾社会媒体SWOT分析 617
评估你的技术和支持 617
专家视点 619
小结 622
感谢 622
第43章 战略实施计划 623
个人的社会媒体战略 624
企业的社会媒体战略 626
专家视点1 630
专家视点2 634
小结 637
感谢 637

文摘

插图:

JB:我认为,它的最大优点就是意识到我们都是从一对多的广播消息出发的。我们发布希望自己的客户、潜在客户和消费者听到的信息;实际上,这样做是在要求我们自己准备与客户进行一次真正的对话。它改变了我们进行销售和探索的过程、营销过程、客户关系、客户支持等方式。如今,它带给我们的最大机遇就是:“我们怎样以一种既使我们能够宣传自己的消息,又能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来运用对话?”
我想,随着这种趋势的出现,对组织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这一现实:人们有机会来怀抱这样的希望——他们不仅能说一些你希望他们说的事情,而且在相同的背景下,你也有机会吸引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真正形成一定的透明度,正如我们此前所提到的那样,方法就是直面消费者对你的产品、服务或你的品牌形成的好的或坏的体验,然后,如果正确地运用这些工具,你就可以使客户对你的产品感到兴奋不已。
因此,这与平台一样,它涉及改变你在网站自身沟通的方法,以便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不是我们能够全天候地、更有效、更高效地进行沟通的方法?

]]>
//www.otias-ub.com/archives/57032.html/feed 3
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创新工场CEO李开复鼎力推荐的“全球演讲第一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50156.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0156.html#comments Tue, 12 Jun 2012 08:31:23 +0000 //www.otias-ub.com/?p=50156 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

内容简介

《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是全球顶级商务沟通大师、世界排名第一的演讲教练杰瑞•魏斯曼的经典演讲著作,是创新工场CEO李开复鼎力推荐的“全球演讲第一书”。作者杰瑞•魏斯曼指出:演讲者说了什么以及如何说比他展示了什么更重要,在《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中,作者将教给你说的艺术,让你在每一次演讲中都说服每一位听众,这也是你演讲制胜的金科玉律。作者杰瑞•魏斯曼,曾为微软、雅虎、思科等500多家全球顶尖企业CEO做过大量的演讲培训,本书是他多年作为演讲教练的经验结晶,浓缩了500多家公司的数千场关键性演讲的精华,作者也是思科成功IPO的幕后推手,思科董事会主席说:“其中2~3美元的涨幅要归功于韦斯曼。”杰瑞•魏斯曼认为:一个糟糕的演讲可以毁掉一笔交易,而一个有说服力的演讲则完全可以成全一笔价值连城的生意。在书中,作者逐步讲解了演讲制胜的艺术与技巧,帮助读者如何说服挑剔的听众,从而大大提高其务演讲的效果。

海报:

编辑推荐

《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编辑推荐:1.5月29-6月5日 全球顶级演讲大师魏斯曼将在中国巡讲,为中国演讲者带来他的演讲圣经!
2.每一次演讲都是一次IPO路演。作者杰瑞 魏斯曼指出:演讲者说了什么以及如何说比他展示了什么更重要,在本书中,作者将教给你说的艺术,让你在每一次演讲中都说服每一位听众,这也是你演讲制胜的金科玉律。
3.作者魏斯曼是全球顶级商务沟通大师、世界排名第一的演讲教练,Power Presentations公司创始人、思科上市成功IPO路演的幕后推手
4.微软、英特尔、思科、可口可乐、雅虎、直觉软件、杜比实验室等世界顶级企业CEO最推崇的演讲顾问
5.魏斯曼是创新工场CEO李开复的演讲教练,李开复鼎力推荐
6.《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是《财富》杂志8本商业必读书之一,被誉为“全球演讲第一书”,《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已被译为11种语言,全球销量突破100 000册。

媒体推荐

经常有人在微博上问起关于演讲的问题,每每回答,我都会说:“建议去看看我的演讲老师杰瑞·魏斯曼的书吧!”魏斯曼先生是我个人非常尊敬的演讲教练。无论你是身负1PO路演重任的公司管理者、频繁出席商业活动的商业人士、经常遇到危急时刻的政治家、销售员或明星,还是害十自演讲又关心演讲的普通人,都将从这套书中获得不一样的视角和经验。魏斯曼通过实践告诉所有人:强大的演讲与沟通技能并非天生,而是可以后天塑造的。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
思科公司在IPO路演中大受欢迎,成功以每股18美元售出280万股,其中至少2~3美元的股票增值要归功于魏斯曼。
——唐·瓦伦丁 思科董事会主席,红杉资本创始之一,苹果、甲骨文早期投资者
魏斯曼在书中为我们详细讲述了演讲各方面的技巧,无论何时何地这些技巧都非常有用,早在十多年前,我在微软推荐新产品的实践中就已经获益匪浅了。
——杰夫·雷克斯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CEO,微软商务软件部前总裁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杰瑞•魏斯曼(Jerry Weissman) 译者:尹碧天

杰瑞•魏斯曼(Jerry Weissman),全球顶级商务沟通大师、世界排名第一的演讲教练,Power Presentations公司创始人,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最信赖的演讲教练;
思科上市成功路演的幕后推手;微软、英特尔、思科、可口可乐、雅虎、英图易软件、杜比实验室等世界顶级企业CEO最推崇的演讲顾问; 曾为微软、思科、雅虎等500多家全球顶尖企业CEO精心制作IPO路演,帮助他们在股票市场上筹集到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并帮助即将上市的公司制作和发布了大量关键的商务演讲。

目录

中文版序 商业演讲三部曲 Ⅴ
新版前言 说的艺术   X
初版前言 过往的一切拉开了今天的序幕   XV
引  言 奇迹魔法师   001
第一部分 演讲,说服的艺术
第1章 从听众出发   019
警惕演讲“五宗罪”
听众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一切
说服就是从起点到终点
让听众共鸣
赢在“终点”
【分析案例】 网存公司首席执行官丹•沃门霍芬,络明
网络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纳克维
第2章 “维惠”的力量 031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
触发听众利益的 6 大问题
谁是听众
【分析案例】 布鲁克特里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比克斯比,
奈飞公司首席执行官里德•哈斯汀斯
第3章 头脑风暴,无限可能的艺术 042
别再照搬资料
建构框架的4大要点
用头脑风暴高效处理资料
先定要点,再调结构
【分析案例】Adobe公司总裁查克•葛什克
第4章 找到合适的结构 064
千万别让听众思考
16种叙述结构
哪种叙述结构适合你
选择结构的5大指导因素
结构的力量
4个关键问题
【分析案例】 英特尔公司研发负责人罗伯特•科尔
尔,赛瑞克斯公司首席执行官杰瑞
杰斯,ONI 公司首席执行官休•马丁
第5章 开场 90 秒就“抓住”听众 094
直接俘获听众
7种经典的开场白
复合式开场白
如何过渡到“目的”
告诉听众你的演讲计划
开场90秒
赢得难缠的听众
【分析案例】 直觉公司创始人官斯科特 •库克,雅
虎首席执行官蒂姆 •库格尔,微软移动
设备全球市场部主管文斯•门迪洛
第二部分 让PPT与演讲完美结合
第6章 PPT,演讲的视觉交流形式 121PPT 在演讲中的角色
你才是演讲的主角
寓繁于简
让听众眼睛的负担降到最低
PPT 设计的 4 中基本类型
第7章 让文本说话 135
短促的要点VS完整的句子
切忌要点换行
巧做要点型PPT
用平行结构减轻听众负担
编辑要点
要点的层次要简洁
语言风格的3大准则
选择吸引眼球的视觉风格
文本 PPT 制作的 9 大基本原则
第8章 让数字发言 154
数字型PPT 的价值
柱状图
饼状图
数字型PPT 中排版的学问
图表走势,左低右高
致命的格式细节
第9章 让故事更流畅 167
全局视野
PPT 串联的 5 大技巧
以演讲者为中心
掌控全局
【分析案例】 Modex 制药首席执行官雅克•埃辛格
第三部分 让演讲充满生命力
第10章 激活你的演讲 199
反复表达练习
间隔学习
内部串词的12种类型
应对 7大措辞问题
【分析案例】 Central Point 软件公司首席执行官查尔
斯•罗森伯格
第11章 量身定制演讲内容 222
个性的力量
每一场演讲都是第一次
外部串词的7种类型
为量身打造搜集材料
定制化,让演讲事半功倍
【分析案例】 Elevation Partners 公司创始人罗杰•麦
克纳米,思科执行副总裁唐•利斯特文
第12章 让 PPT“动”起来 237
动画的说服力
遵循从左向右的认知习惯
PPT 里的电影手法
PPT 的动画效果
动画旁的演讲者
第13章 虚拟演讲的新力量 256
突破人际,超越时空
虚拟演讲的7大特殊原则
和看不见的听众交流
打造制胜的虚拟演讲
虚拟演讲的明天
结语 打造一场完美的演讲 267
附录 A 演讲必备硬件 273
附录 B 工具箱 277

序言

过往的一切拉开了今天的序幕
我第一次感受到话语的力量是在1941年的12月8日,“珍珠港事件”之后。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里的飞歌(Philco)收音机旁,听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振奋人心的“耻辱日”演讲。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演讲的最后,罗斯福总统用他那浑厚的嗓音说道:“我们相信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有无比坚定的决心,因此胜利必定属于我们!愿上帝保佑我们!”在那个群情激越的时刻,罗斯福铿锵有力的话语一扫笼罩着我们的阴霾,提升了全民的士气,恢复了我们对国家的信心,让我们对未来又重燃希望。
后来,我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与戏剧系(Speech and Drama Department)读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更多话语所产生的影响。期间,我研读了很多伟大的古希腊演说家的作品。后来,我成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纽约电视台新闻和公共事务制片人,工作后,我接触到了很多伟大的民族领袖——从肯尼迪总统到马丁·路德.金,也见证了他们的演讲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但是,全面领略交流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在离开媒体进入商界之后。在商业世界里,我们选择的交流媒介是商业演讲。我很快就发现了它蕴涵的能量:一个糟糕的演讲可以毁了一桩交易。而一个有说服力的演讲可以成全一笔价值连城的生意。刚刚步入商界,我就有幸指导了思科的IPO路演,亲历了思科股票市值自上市后增长超过4000万美元这一伟大历程。
这件事给我的最大触动,就是让我意识到,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IPO路演。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交流,你我都不例外。每次交流的结果也只有一个:不是成功就是失败。我要做的,就是帮助你在每次交流中都取得成功,就像我帮助思科取得IPO路演成功那样,就像我帮助数以百计像微软和英特尔这样的企业那样,就像我帮助数以千计的个人客户那样,他们也和你一样是企业主管、经理或者销售人员。我要做的,就是帮助你在每一次演讲中说服每一位听众。
其实,推动思科成功的所有原则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多德的经典理论。同样的原理也存在于亚伯拉罕·林肯杰出的修辞运用中,它曾经治愈了被美国南北战争拖得四分五裂的国家之殇;它也存在于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炉边讲话”中,它曾经重振一个国家的信心,带领各族裔美国人取得胜利,捍卫了全世界的自由;它也存在于温斯顿·丘吉尔鼓舞人心的演讲中,存在于马丁·路德.金领导民权运动的发人深省的演讲中。
它也同样存在于你的销售推介中,存在于说服潜在客户、争取融资的演说中,存在于寻求更多物质支持的请求中,存在于想获得晋升、需要别人响应、寻求成功的路上。
这些基本理论,也是你今后演讲制胜的金科玉律。

文摘

听众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一切
大多数商界人士,都忙于活在自己的传奇里,无暇将自己的经历说出来,即便那些成功人士也不例外。他们每天制定竞争策略、营销计划,推出新产品,分析财务状况,考虑收购兼并和销售宣传,还有其他零零碎碎又不得不做的日常事务,光这些每天就占据了他们一天 12~14 小时的时间,而你也是如此。他们每天一如既往地生活,吃饭、睡觉、呼吸、做梦,对于自己的事业,也是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他们很少有机会也觉得没有必要从繁忙中抽身以审视全局,然后饶有兴味地讲述整个故事。
当这些商界中人迫于形势不得不兜售自己的业界传奇时,平时陷入琐事太深的习惯就成了障碍。他们错误地以为,为了让听众了解个中滋味,自己就不得不说出所有的事。这就好像别人问你“几点了” ,你却告诉别人制造一座钟的完整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那就是专注:要区分良莠,只告诉听众他们想知道的。

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

魏斯曼演讲圣经2:答的艺术

魏斯曼演讲圣经3:臻于完美的演讲

]]>
//www.otias-ub.com/archives/50156.html/feed 1
自由(像《百年孤独》一样的世纪之书,一部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精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48237.html Mon, 04 Jun 2012 14:17:25 +0000 //www.otias-ub.com/?p=48237 自由(像《百年孤独》一样的世纪之书,一部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内容简介

《自由》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他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原来自由带给我们的,是幸福之外的一切……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海报:

编辑推荐

《自由》编辑推荐:多年来,我们以为再也不会读到这样的作品,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卫报》公推为“世纪小说”年度选书No.1。10年来唯一登上《时代》封面的作家,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自由》出版前,奥巴马总统急不可待抢先阅读,赞叹“太惊人了”!

媒体推荐

弗兰岑的新书《自由》是一部大师级的美国小说。像所有的伟大小说一样,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以其深刻而稳固的道德光辉,照亮了这个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世界。 ——《纽约时报》 弗兰岑以所有美国人的共同缺陷为背景,挖掘了核心家庭表面的裂痕之源,但这本小说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录衰败和瓦解,而是试图理解那些极不招人喜欢的角色的初衷与无奈,找寻他们以及我们究竟错在了哪里,而最终,令人意外地达到真诚和圆满。 —— 《出版家周刊》 凭借其包罗万象的世界,其有缺点的主人公和救赎性的结局,《自由》拥有了现代《失乐园》的广度。 ——《经济学人》 这是一部如此全面的小说,描写丰富,涉及面广,充满幽默而讽刺的洞察,但总还是回到那个核心家庭上来……弗兰岑先生拥有的最了不起的工具就是他的同情和理解,这让他得以塑造出无比丰满的角色——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自由》的突出之处就在于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令人信服,还在于它有着能使我们被这些人深深吸引的魔力。 ——《匹兹堡邮报》 弗兰岑先生以发自肺腑同时又利落优雅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他的那些人物是如何在一个充斥着科技小玩意儿、风俗习惯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奋力航行的,他们又是如何挣扎着在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单调乏味的现实之间、在政治理想和个人唯利是图的强烈欲望之间寻求平衡的。 ——《纽约时报》 我没料到自己会被几乎所有这一切如此深深地吸引。我是出于某种责任感才拿起《自由》来读的,然后却像半着魔一样,用了仅仅几天时间读完了它。直接阅读弗兰岑和从一段距离之外打量他之间的差异,就好比做了一个梦和三年之后试着向某人讲述这个梦之间的差异。 ——《纽约杂志》 弗兰岑在很多方面都是个不合时宜的人。但他证明了不管在过去几年里有多少别的东西被扫荡一空,所谓(纯)文学小说已死的谣言是言过其实了。欢迎回来,乔纳森•弗兰岑。 ——《电讯报》 多么精彩的作品……弗兰岑是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诠释了一个时代和一代人,他的书需要被阅读。 ——《圣路易邮报》 看到一位继承二十世纪如约翰•斯坦贝克、辛克莱•路易斯等文学大师之传统,试图探究当代社会各种问题的小说家,真是令人精神振奋……这是一本你读完之后仍会久久思考回味的书。 ——美联社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 译者:缪梅 乔纳森•弗兰岑,著名小说家、随笔作家。以抨击现代传媒、书写普通民众著称,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195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1981年毕业于斯沃思莫学院德文专业。1996年,在《哈泼氏》杂志上发表了长篇随笔《偶尔做做梦》,表达了他对文学现状的担忧,从此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出版有小说《第二十七座城市》(1988)、《强震》(1992)、《纠正》(2001),随笔集《如何孤独》(2002),以及回忆录《不舒适地带:个人史》(2006)。凭借《纠正》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和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0年,第四部小说《自由》一面世即引发抢购热潮,迅速登上各大畅销书榜,被评论界誉为“世纪小说”。

目录

友好的邻居 1 错误已经铸成 29 第一章 温顺 30 第二章 最要好的朋友 52 第三章 自由市场促进竞争 128 二○○四 205 山顶剥离开采 206 女人的世界 253 好人的愤怒 317 够了 377 坏消息 418 华盛顿恶魔 485 错误已经铸成(结局) 553 第四章 六年 554 坎特桥小区湖 587

文摘

插图:

]]>
商业模式新生代 [平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47824.html Sun, 03 Jun 2012 05:44:28 +0000 //www.otias-ub.com/?p=47824

内容简介

《商业模式新生代》内容简介:当你愉快的看完第一章:商业模式画布,赫然发现这些构成要素全都交织成一幅清晰的图像在脑海中呈现,它们如何互相影响、如何交互作用全都历历在目。利用商业模式画布分析瑞士银行、Google、Lego、Wii、Apple等跨国企业,归纳出三种不同的产业模式,也涵括新近的热门现象免费效应及长尾理论等。在这些有趣的例子中,我们不仅更熟稔如何利用这个画布作分析,也更知道如何自己自身企业的处境。
以上的内容,只是企业再造的基础,了解现在,是为了能帮我们想象更好的未来。想象力、创造力,不只是设计师或艺术家的专利,更是白领必备。上班族们,不是每天都在创造新的东西吗?作者列举了六种有趣的方法与工具,像是移情地图、沙盘推演、图像思考,说故事创新等等,附上详尽的说明与操作方法,让人很想赶快召集伙伴,在白板上画满模型贴上便利贴,一同进行头脑风暴。当然,本书不仅是天马行空的创意发想,在书籍的后半部,作者着力于如何将发散的创意集结成可实行的策略,以及策略执行的五个主要步骤,将商业模式创新这看似艰深复杂的工作,化整为零,让每个读者跃跃欲试。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编辑推荐

完美结合图像与策略思考的奇书,人人都能有贡献的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新生代》身影频频出现在各国的畅销榜,一本讨论商业模型的书会这么受欢迎?一打开目录,就知道这本书的野心不小,书中涵盖的范围包括企业分析、创新思考、策略拟定及实际执行,完整描述了商业模式创新所需的各个方面。但本书厉害之处不在此,它不像一般经管书,需要极度专注才能理解那些艰深名词。这本书的知识可说得上是一本抵十本,但这并不是一本厚重的砖头书,不到三百页的厚度,如何能涵盖这么多信息?要归功于作者群结合文字与图像的高深功力,用最简洁的方式让读者了解商业竞争的各个面向。
来自45个国家共470名实践家组成的令人敬佩的协作群,他们有效过滤掉杂音,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信息,更重要的,他教你如何实际去应用。只要你身在商场,这是一本你绝对会感兴趣的商业图书,它的有趣与实用程度不相上下。众多知名企业都已经采用书中的模型实际演练。这本书,将能改变你对商业模式的思考。

专业书评

《商业模式新生代》对于那些致力于改进或创造商业模式的先驱,商业模式创新是一本实用,启发性的工具书。
《商业模式新生代》将会告诉你当下领先公司正在使用的强大而实用的创新技巧。你将会学会如何系统地理解,设计,和实施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或是分析和更新旧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新生代》该书言行一致。由470名商业模式画布实践者共同创作,横跨45个国家,该书没有受到过传统出版商的资助,生产也是完全独立。这种可以立即使用的方法,体现了一种紧密配合,公开和平行的设计思路。

作者简介

作者:(瑞士)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 (Alexander Osterwalder) (比利时)伊夫•皮尼厄 (Yves Pigneur) 译者:王帅 毛新宇 严威 插图者:艾伦•史密斯 (Alan Smith)

Alex osterwalder,作者,Osterwalder博士是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的作家,演讲者,和顾问。他和Yves Pigneur博士一起设计的实用型商业模式设计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的公司里,其中包括了3M,爱立信(Ericsson),凯捷(Capgemini),德勤(Deloitte),特力诺(Telenor)这样的老牌知名公司。他曾帮助建立和出售过一家战略顾问公司。他曾在一家泰国的国际非营利组织工作,与艾滋和疟疾斗争。他也曾在瑞士的洛桑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Yves Pigneur,
Pigneur博士自1984年起,担任洛桑大学的信息系统管理教授,同时还担任亚特兰大乔治亚州立大学和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教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他参与了许多涉及信息系统设计,需求工程,信息技术管理,创新,和电子商务的研究项目。

Alan Smith,Alan是位兼具细节和全局的思考者。他是The Movement公司的共同创办人。在The Movement,他与客户合作,进行社区知识,商业逻辑,和设计思维的融合。最终设计出的战略,交流内容和互动项目如同来自未来的艺术品,却始终能没有脱离于现实生活。为什么?因为他把每一天,每个项目都当成梦想来设计。

目录

一、画布
4 商业模式定义
6 9个构造块
34 商业模式画布
二、式样
46 非绑定式商业模式
56 长尾式商业模式
66 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
78 免费式商业模式
98 开放式商业模式
三、 设计
116 客户洞察
124 创意构思
136 可视思考
150 原型制作
160 故事讲述
170 情景推测
四、战略
190 商业模式环境
202 评估商业模式
216 商业模式视角下的蓝海战略
222 管理多个商业模式
五、流程
234 商业模式设计流程
236 展望
252 展望
七、后记
264 本书来源
266 参考文献

]]>
新媒体图书:无界:企业如何在全球互联时代生存 [平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47805.html Sun, 03 Jun 2012 05:34:56 +0000 //www.otias-ub.com/?p=47805

内容简介

《无界:企业如何在全球互联时代生存》内容简介:未来的世界和企业,会走向无界的状态,也就是人、构想和产品经由一张全球性的数字网络链接在一起。随着无界网络不断成长,以及数据量持续扩增,每一个人都会立即得到想要的几乎每一样东西。如果你的企业想要繁荣壮大,那就必须学习充分利用它。
《无界:企业如何在全球互联时代生存》将告诉你:
无界的各个组成,以及它们将如何合力改造企业的特质。
全球五十余名无界开路先锋和领导人,对这场开展中的革命持有什么看法。
丰富的机会摆在眼前,如何掌握利用?
无界世界如何改变顾客,以及他们想要什么?
企业如何制定策略,借力使力,善用无界的力量?
无界会比你所想更快降临,将创造数兆美元的新价值。你的行动够快吗?这本放眼未来的著作,结合专家的洞见、战术性工具,以及扬基集团独有的无界趋势数据,提供你需要的一切。

编辑推荐

《无界:企业如何在全球互联时代生存》编辑推荐:数十亿人身在其中、数十万亿美元的新生意,你我此生最大的科技革命,这次转型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又如何使我们做生意的方式起革命性的变化?无界会比你所想更快降临,将创造数兆美元的新价值。你的行动够快吗?这本放眼未来的著作,结合专家的洞见、战术性工具,以及扬基集团独有的无界趋势数据,提供你需要的一切

媒体推荐

对那些有兴趣了解通讯的进步如何以及为什么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人士,艾米莉?格林的《无界》是必读的一本书。格林有趣的案例研究——每一个故事都自我完备——检验了已经被全球各地的消费者感受到的‘无界’的影响。总而言之,她解释了互联革命如何提供无限机会,催生兴旺的“无界”未来。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前主席,里德·亨特
互联性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之间快速建立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那些了解如何利用互联世界的人们将位于最佳的位置来影响它。对那些希望成为全球经济领导者的人来说,《无界》是必读的一本书。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
这本书突出了互联性发展的势不可挡,企业领导人必须及时作出回应。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首席执行官,本·费尔瓦伊恩
我曾经供职于一家身处移动和宽带技术演进中的企业,并亲眼目睹了对企业和社会已经造成的,以及将要造成的巨大冲击。格林的书触及到了所有最重要的问题,将在短期和更远的未来影响这些地区。在这本书中,她收编了业界最有影响力的人士的意见和声音。我强烈推荐这本书。
——W2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拉里·韦伯

作者简介

作者:(美)艾米莉•内格尔•格林(Emily Nagle Green) 译者:卞斌

艾米莉•内格尔•格林,研究全球互联变动趋势的领先公司扬基集团(Yankee Group)的总裁。扬基集团以掷地有声的构想、预测、会议和策略咨询,支持世界各地使用、经营或者协助建立网络的企业。格林也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数字营销和媒体科技协会MITX的副会长。

目录

赞誉
致谢
第一部分
欢迎来到“无界”王国
第1章“无远弗届”的互联网革命/
第2章从有疆到“无界”/
第3章“无界”——何时?何地?/
第二部分
“无界”消费者
第4章新兴的便携式体验/
第5章未来的“无界”消费者/
第6章我们的“无界”渴求/
第三部分
“无界”企业
第7章当“无界”消费者走向工作/
第8章企业走向“无界”/
第四部分
来自“无界”的收获
第9章你需要有多“无界”?/
第10章如何到达“无界”/
第11章“无界”中的变数/
第12章“无界”:最后的思考/
结语/
术语表/

文摘

快问快答第一部分:在过去的5~10年,科技对你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不管你是谁、在哪里生活、从事什么职业,你一定会意识到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几乎可以保证,你一定接触过这三项科技:互联网、手机和数码相机。它们作为游戏规则的颠覆者,改变着我们能做的事情,以及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去做。想想看,一个共有的数字化网络、无线数据传输、图像的标准数字表示,这些新兴事物背后的核心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而且也在它们的发展和产业进步过程中重塑了商业格局。回想一下: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购物的概念,让一些零售商退出历史舞台,并迫使幸存者做出改变。手机的应用场合也越来越广,从刚开始的使用,到随时随地——许多人甚至都已经撤掉了固定电话,在家里也使用手机。还有数码相机,你还记得最后一次在购物中心停车场看到照片冲洗店是什么时候吗?宝丽来公司已经歇业,而今天的柯达公司和10年前相比,早已改头换面。仅仅这三项技术的发展,就让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产业经济发生变动。所以,毫无疑问,在过去的10年内,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南北美洲、欧洲以及大部分亚洲及环太平洋地区,发达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至少会接触以上提到的三种技术之一。在新兴市场,技术进步的方式或许迥异,但同样充满活力。尽管世界上还有许多地区没有机会接触近10年来的所有突破性技术,但还是或多或少地经历了突破。在缺乏最基础电话设施的市场中,手机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在印度,医学专家依据随电子邮件连夜传输而来的数字化X射线做出诊断,以缩短诊断时间,节省治疗费用。在世界上最边远的地区,电影和音乐的数字化盗版泛滥。
快问快答第二部分:上面举例说明的这三种技术有一个共通之处,那么这几项特殊的技术突破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答案是互联性。
这几项变革都增强了我们与他人互联的能力,数字互联性是这些设备的价值之一。互联网从全球收集信息资源,手机让我们在行动中接收来电和信息,而数码相机让图像的重复使用和传播变得简单。
所有这些我们身边的科技,只是世界范围内正在上演的宏大互联进程中的几个小角色。它们使我们更接近全球互联的未来,到那时,所有人以及所有我们关心的事物,将通过一个庞大的数字网络彼此互联。事实上,用“全球”一词表述并不准确,因为它没有阐明互联扩张的范围并不限于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人,而且包括更多的事物,因此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无处不在”。
世界到底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变化?——简单地说,通信技术的集中发展、强大的规模经济力量、人类的基本欲望交织在一起,加速了互联在我们生活中的进一步扩张。

]]>
新媒体图书:互联网营销的本质•点亮社群 [平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47775.html Sun, 03 Jun 2012 05:24:37 +0000 //www.otias-ub.com/?p=47775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互联网营销的本质·点亮社群》内容简介:该书介绍了个体的力量和社群的力量、剖析数字社群、告别盲人,迎接自主信息时代、为什么速度会成为新宠、吸引社群的第一招:信服力、吸引社群的第二招:协作力、吸引社群的第三招:创造力、吸引社群、首席社群官“品牌的新代言人、消费者驱动型社会的蓝图等内容。

编辑推荐

《互联网营销的本质·点亮社群》:用最小的投入、准确链接目标顾客、用完美的创意,三招实现强大的口碑营销。

媒体推荐

一直以来,营销方式都只局限在倾听消费者声音上面。而查克·布莱默则让我们认识到,社交网络也能极大地促进消费者之间的相互沟通。
——唐·劳斯,高乐氏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
社交网络的兴起为营销者们创造了无数的新机会。查克·布莱默凭借他对营销的全新认识,实现了对营销最有效的驾驭。
——安德里亚·拉格内第,飞利浦优质生活业务全球CEO
在我们所处的新世界里,营销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查克·布莱默对此十分了解,而此书也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社会营销的竞争优势打造出成功的营销活动。
——玛丽·迪兰,麦当劳全球首席营销官
社会媒体的诞生使得品牌发展和培养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中既有许多的机遇,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查克为我们应对这种变化指明了道路。
——布莱恩-博金斯,强生公司全球副总裁
本书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杰作!查克·布莱默教会了营销者们如何了解同类社会群体的需求,以及这些社群中的个体需求。而他的社群理论也将影响今后好几代人的营销战略。
——鲍勃·里欧戴斯,美国国家广告客户协会(ANA)主席兼CEO

作者简介

查克·布莱默,DDB国际的总裁兼CEO。DDB国际是全球最大、获奖最多的广告和营销公司之一。查克曾任英特品牌集团的总裁,也是顶尖的品牌和营销专家之一。他还与许多享誉世界的公司合作过。
DDB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分公司。凭借着一些在世界上广受好评的营销活动,该公司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同。

目录

序言
第1章 体的力量和社群的力量
在我们看来,一个人的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把100万左右的人集合在一起,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集体,并且很快学会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增强集体的运作机能。
全球数字社群的诞生
剖析社群
同类与捕食者:如何影响一个社群
从个体消费者到消费社群第2章 析数字社群
在遇到某人后,我们会在Goog]e上搜索他们的名字;在我们购买某件商品或服务之前,总会去看看其他人的相关评论。最重要的是,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同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网上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是容易被吸引。
数字社群遵循简单的规则
数字社群的集体智慧
数字社群对细微变化反应迅速
数字社群有自我增强的能力
数字社群能对事物产生一致、快速的反应
整体效应的形成
从瑞维尔到电冰箱:号召社群行动起来
意义何在第3章 别盲从,迎接自主信息时代
一个社会网络通常不是由声音最大的观点所左右的,而是代表着其各个成员的一种集体世界观。某个很不爽的顾客不见得点击一个“恶评”就会摧毁你的品牌,但是如果人们都同意她的意见的话,她就可以做到了。
Web2.0如何培养出People2.0的
自主信息时代对营销的意义
领航自主信息时代

第4章 什么速度会成为新宠
今天,营销的速度和影响力能让你和你的品牌平步青云,也能让你和你的品牌直落地狱。数字社群的特性在于它能迅速捧红你,也能更快地封杀你。
透析博客风暴
飞利浦洁身器:数字营销风暴
成也速度,败也速度
细分社群:如何快速打进小社群内部
从规模到速度:一个数字化的世界

第5章 引社群的第一招:信服力
Google从不在电视上打广告。它既不投放Google广告飞艇,也不赞助建设什么(;oogle体育馆……但是通过简单的使用规则和大量免费的好东西,Google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用户,并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品牌之一。
信服力和数字社群
Amazon.com
苹果公司的iPod
Google
将你的品牌形象同社群联系起来
营造“品牌偏爱性”
将信服力落到实处:如何打造出全球品牌

第6章 引社群的第二招:协作力
耐克和哈雷都知道,我们生活中需要的并不一定是一双跑鞋或一辆摩托车,而是一种同伴感与亲密感。通过将自己包装成能给人们带来同伴感和亲密感的品牌,满足消费者共同的爱好,它们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用户。
倾听大众的声音:不流血的政变VS合作关系
更仔细地倾听:客户关系管理和数字社群
让消费社群成为你商业模式的一部分
将虚拟社群变成真实的社群
与你的内部社群进行合作
开始合作

第7章 引社群的第三招:创造力
以针对某些特定消费社群的产品特性为基础,设计一条产品信息,任其自由散播并在社群消费者之间引发讨论。这是品牌身份建设经久不衰的原则,而且这个原则在如今的数字时代也愈发显得重要了。
塑造品牌身份:大众汽车风靡大街小巷
一门为男人享用百威淡啤支招的毕业课程
你耳朵里的高科技时尚用品:峰力的“奥德欧”助听器
为一个本土公司打造一个国际形象
传统广告与社群影响之间的联系
互联世界的创造力

第8章 引社群
如今,电影营销的方向已经转向了寻找影响者上。有些时候,那些有望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会选择在年底的时候小范围上映,其主要的目标观众就是影评家,目的在于让他们发表影评,并制造蜂鸣效应,最终获得奥斯卡评审的投票。
如何吸引新观众:《地产大亨》
找准影响者
针对所有人营销
寻找吸引点

第9章 席社群官:品牌的新代言人
社群营销的一个关键特点在于你能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影响点,而一个好的首席社群官就应该研究这些影响力是如何形成和消失的。当一场公关灾难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在博客上发表评论时,你该如何应对呢?
社群层面的执行案例
改变公司的运作思维
理解并运用杠杆点
监视并回应社群的活动
成为社群代言人

第10章 费者驱动型社会的蓝图
我们正在变成一个相互连接的、可自由出入的公共社群,同时,我们也越发的开始回归人性的本源,成为了一群拥有集体智慧的人类。我们正在掀起一股史无前例的变革浪潮,同时,我们也在为即将影响好几代人的社会变革积蓄力量。
未来的行动纲领
致谢

序言

我喜欢看那些关于未来的预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人们就曾幻想过拥有诸如会飞的汽车、能戴在手腕上的可视电话和绑在身体背后的喷气发动装置之类的东西。
有趣的是,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各式媒体频道和在线社交网络的时代,我还听到有人在预言广告的死亡。
当然,我是带了点主观的偏见。作为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之一——恒美广告公司(下称DDB)的总裁,我自然对广告的未来充满信心了。同时,我的工作也让我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地观察品牌与其消费者之间的对话,了解这样的对话是如何随时间而变的。
下面是如今我所看到的东西:我们营销界一贯的营销重点是千千万万个坐在电视机前接收我们信息的个体,这些受众还包括那些在网上冲浪时看到我们横幅广告的人。如果我们的宣传功夫了得,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会为我们所动。如果我们能做得更好,那么更多的人就会响应起来。但一直以来,这种营销模式都好像只是我们对他们的单方面独白。

文摘

插图:

是谁勾勒出了城市的天际线?
可能没人能做到。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城市里,不同组织在不同时期建造出不同的独立建筑,这些建筑最后便像一组马赛克,拼出了我们所在城市的景象。这些建筑中,有一些很与众不同,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而其他的建筑则混在一起,连成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例如像东京或曼哈顿这样的大都市。但是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决定这些城市景观的模样的。
这就是整体效应。这个整体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它组成部分的力量。从蚁群或“蚁冢”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体的力量。蚁冢便是由这些自然中的社会网络齐心协力地搭建起来的。在人类历史中,你还可以从参与式民主中看到这种整体概念的影子。200多年前,当美国建国的时候,没有人能决定版权法或公共卫生项目的具体条款会是怎样。但是通过创建一个政府系统,我们便可自由行使我们的投票权来搭建所有这些社会框架。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就是整体功能性的一个绝佳例证。仅仅10余年时间,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就已经勾勒出了互联网的“天际线”。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中都起着核心作用。我想象不出没有黑莓手机(B1ackBerry)的日子会怎样,甚至不愿去回想多年前,我还在用父辈时代的钢笔、纸张和邮票进行通信。正是这种网络的高连接性和发展速度才使得我们的行为更加有组织,更像一个整体。
凡事皆有利弊,整体效应对动物或人类来说,亦是如此。在动物世界里,整体效应可能意味着弱肉强食或灭顶之灾。在当今数字社会里,整体效应的后果可能就是人们被各种不请自来的信息淹没。

]]>
响聊聊职场(《职来职往》主持人李响首度出书.孟非,何炅,李静,黄健翔,李晨,推荐) [平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43975.html Fri, 18 May 2012 07:51:12 +0000 //www.otias-ub.com/?p=43975 响聊聊职场(《职来职往》主持人李响首度出书.孟非,何炅,李静,黄健翔,李晨,推荐)

 

内容简介

《响聊聊职场》是最真实、最实用、最有趣的一本职场书。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到职场人;从一个刚刚及格的职场人到气场强大的职场明星,每一步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如果你想快速地成长,只有进入高压的环境。你得主动给自己提要求,让自己的业务能力更精进;还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懂得以人为本,以事为先;更要学习一些具体的方法,让你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响聊聊职场》中有《职来职往》主持人李响对于职场的思考,还有8位职场明星真实的职场经验,你会听到五年半换15个老板的升职神话,也会听到一个卖早点的酒吧老板如何成为掌管过亿生意的电视人……
你会在一个个真实的人生中,领悟到职场真正的机会,在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
你耐住了高压的环境,突破了自己,就能真正地勇敢和自信起来!创造这个机会,找到这个机会,学到技能去把握这个机会!如果你是刚毕业、有些迷茫的大学生,你会在这里学到选择的智慧;如果你是工作三年的职场人,你会得到最有效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你已工作多年,缺少了一点激情,你会在这里拿走最好的保鲜术,让自己重回巅峰时刻……
学到才能得到,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只要出发,就能到达!海报:

编辑推荐

《响聊聊职场》:他,播音专业,声音条件不算特好,但他挖掘自我优势,大一就为就业作准备;他,职高毕业,做过大皮包,开过卖早餐和盒饭的酒吧,现在掌管过亿生意;他,二十七八岁还在机场给乘客发放登机牌,目前在国际化的公关公司做管理;……
真实的人生来得比电影都精彩!
《响聊聊职场》分享了9个人的人生经验,他们的学历背景、所学技能、性格爱好各不相同;他们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也不会引发你的羡慕;你会好奇,走到今天,他们做了些什么,做到了什么。
《响聊聊职场》客观理性地呈现了真实的人生,提醒你,你创造未来的可能性有多大!
你会看到:他们具备的技能是什么;他们对职场具备什么态度;他们职场生存的经验是什么;他们如何运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对自己还不够满意,不妨此刻就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阅读之前,你还可以先对自己做个全方位的分析,这样,你会在书中,通过一种有效的对比,找到可以模仿和学习的线索。
《响聊聊职场》在幽默和趣味性的文风中,用真实的人生陪你前行!

专业书评

年轻时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亦或什么都想要。这本书告诉年轻的朋友们,当你不确定想要什么时,不妨先搞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李响因《职来职往》成长,这本书是他和大家的分享。
——著名主持人 孟非
这些文字,看上去象传奇,其实是他们在现实职场披荆斩棘走过的征程。即将要入社会的新鲜人,祝你脚踏实地,走出自己的传奇。
——著名主持人 何炅
现代人讲究竞争,恋爱叫相亲,职场如战场,不是挑选就是拼争。在我眼中,职场更像课堂,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断学习、提高。人这一生,最难的不是战胜对手,而是战胜自己。
——《时尚最体育》创始人 著名主持人 黄健翔
作为同行,我很羡慕你能把自己在节目中所学所得出书传授给需要的人!作为老板,我很羡慕你能有机会接触并改变就业人员价值观,从而让每一个人都坚强面对生活的挑战!作为兄弟,我更羡慕我自己,羡慕我能在有生之年交到你这个有事没事都想和你聊聊的朋友!
姓李的主持人本来没认识几个,李响算是我认识里最有理想的一位!
——NPC品牌主理人、著名主持人 李晨

媒体推荐

年轻时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亦或什么都想要。这本书告诉年轻的朋友们,当你不确定想要什么时,不妨先搞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李响因《职未职往》成长,达本书是他和大家的分享。
——著名主持人 孟非
这些文字,看上去像传奇,其实是他们在现实职场披荆斩棘走过的征程。即将要入社会的新鲜人,祝你脚踏实地,走出自己的传奇。
——著名主持人 何炅
现代人讲究竞争,恋爱叫相亲,职场如战场,不是挑选就是拼争。在我眼中,职场更像课堂,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断学习、提高。人这一生,最难的不是战胜对手,而是战肚自己。
——《时尚最体育》创始人、著名主持人 黄健翔
作为同行,我很羡慕你能把自己在节目中所学所得出书传授给需要的人!作为老板,我很羡慕你能有机会接触并改变就业人员价值观,从而让每一个人都坚强面对生活的挑战!作为兄弟,我更羡慕我自己,羡慕我能在有生之年交到你这个有事没事都想和你聊聊的朋友!
姓李的主持人本来没认识几个,李响算是我认识里最有理想的一位!
——NPC品牌主理人、著名主持人 李晨nic

作者简介

李响,《职来职往》主持人。在这里,他邀你一起聊聊职场。他依然是那个温暖、睿智的响哥,他不说教、不端着,是一个平等的分享者,也是一个最好的陪伴者,他说他也曾遭遇挫折、茫然无助,也曾渴望帮助……
在《响聊聊职场》中,他把自己碰壁以后才懂得的事情,与8位职场达人的成长经历,真实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一切只为——多一个人和你分享,少一点难自己肩扛。

目录

杨石头:坚硬的石头其实有温度
离家的人更注重家的温暖
淘金的死了,卖锹的发了
被打回原形才能重新开始
对面没有他人,只有镜子
大计划有大未来
申晨:胖子都是被塞出来的
闷头发狠的人有出息
在故宫里学复印
上厕所助面试一臂之力
那些年,我们一起做的琐事
女助理加薪秘籍
跟乔布斯学赶鸭子
职场是否“金枝欲孽”
刘同:坏孩子也有自己的天空
好成绩是可以偷来的
用偷来的信心改变现实
垂死挣扎后或许是活路一条
千杯不醉俘获电视湘军
扫大街也要扫出尊严
聊天聊出的好节目
不撞头,不知道前面是墙
尊重生活的电视人会被生活尊重
陈默:人生不长,要知道自己永远在对的路上
中国最早的小网民
活在“正循环”里
别忘了你要去哪里
你跟你对过话吗
找到第一份工作
一个人再好能有多好
不看地图的司机不是好司机
五年半15个老板
世界小到只有六个人
大学学的都没用吗
刘希平:他的白发更像是故意染的
在机场高唱《时刻准备着》
边看《北爱》边喝红酒边把钱挣了
公关公司不准跑
忘掉牛肉面,改吃炸酱面
做个有自知的LadyGaga
天才和自尊,谁会胜出
夏骄阳:做个好人就是做个好生意人
将少年人生观进行到中年
文艺被生活打趴下
在作坊里积蓄能量
梦醒了就危险了
“面子工程”不全是坏的
活着就得让自己尊敬自己
郑艳:职场不相信眼泪但相信妈妈
练摊儿的北京丫头片子
被“坑蒙拐骗”当销售
一个伟大男人前面有个多事的女人
职场更得有人味儿
小手抓牢大幸福
可怕的“三三三”
《职来职往》是个优秀的HR
岳屾山:比别人更拼命只因有个好爹
当律师得吃得了百样饭
杨家将才懂杨家的苦
最不人性化的人性
律师也得婆婆妈妈
要风光舞袖先逆来顺受
去年流行拼爹,今年流行拼我
李响:我站在这儿就是要保护每一位求职者
感谢爹妈给我个好记性
足球队和黄健翔帮了忙
体育主播求职记
娱乐特种兵的魔鬼训练
万人迷变成千人烦
跳槽引发的思考
我跟《职来职往》的阴差阳错
多一个人和你分享,少一点难自己肩扛
后记

序言

认识李响到混得熟络是因为《职来职往》。
因为我喜欢职场节目,自己做公司十多年来,深知其中不易。
把这个小社会搬到电视上——放大、角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对于主持人更不易!
多年前我在央视跟李佳明做了一档节目叫《绝对挑战》,领教了那是一个人精的场地。
敢来秀的,绝对是意志力、自信程度比一般人高的!
这是主持人最怕也是最刺激的!
怕的是,你要是弱了绝对被灭了!
刺激的是,有句话叫:与人斗其乐无穷!
后来的职场节目叫《职来职往》。
一个主持人跟一群人逗,乐不乐只有李响他们自己知道了。
我看到李响的成长就是在这个节目中,每次见到他我就调侃,做完这个节目,还不整个人力副总裁做做?呵呵!
李响是个有抱负的男人,我看得出他内心追求的东西很高,对自己总是不满意,虽然他没表达过。
我知道,这是每个主持人成长的一部分。
在矛盾中蜕变!
在自信与自责中前行!
每次他跟我交流专业的时候,那表情跟前倾的姿势让我特想笑。
您就不能松弛点吗?
他的可爱之处是:总是期望我说出什么箴言妙语,让我觉得自己像个长辈!
而我喜欢胡说八道、调侃。所以,每次我们吃饭聊天搞得我都有点假正经!
我看到李响总是希望做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节目跟表达方式。
这种状态让我看到了埋藏在他身上的金矿。
一个主持人,需要十多年的塑造才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固定的印象。
这个谁都改变不了,国外更是如此。
所以,这个职业挑战的就是人的耐力跟对梦想的执著!
如果你混,也可以丰衣足食;如果你很想干出一番事业,做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主持人,你要付出很多,不仅是时间,还有团队的支持,机遇的惠顾!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说,不就是扛活吗?扛活在我们这行俗称扛着明星脸不动脑子地走过场而已!
李响绝不是,他是一个怀揣梦想的人。
我想:他今后注定很累、很艰难……
但我感觉到他很坚决,决定这么做!
人跟人相处就像照镜子,他让我看到了当年混不吝做《超级访问》的那个李静,就对应在这个年轻的主持人身上,我没有理由不欣赏他,不鼓励他,不支持他!
我喜欢他这本书的定位,不是讲成功。
在我看来,书中的人物都是在讲选择,选择一个机会,失去一个机会,这就是代价,你永远不知道这一次的选择是赢是输,是对是错!
我跟李响分享过我自己关于选择的故事。
我想说:选择背后的动机不是机遇的来临,是你内心早已暗示你对现状的疑虑!
总是有人问我,我该这样选择吗?
我的答案是:鬼才知道!
——李静(东方风行集团创始人、乐蜂网lafaso及静佳Jplus品牌创始人、著名主持人)

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本个人出版物,也是我第一次在15天里,写下了12万余字,每天写字15个小时左右,每天写1万字左右。完成书稿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在这之前我没想到我可以完成这项工作,这也让我更加痛恨各种盗版行为,因为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创作的艰辛。
我不敢猜测每一位看这本书的朋友,对它是什么样的评价,我只是用心地写出了我知道的跟我听到的,欢迎你们在我的微博上给出你们真实的评语,无论表扬还是批评,我都会非常感谢。
在拿到这本书后,我想我会先送给我的爸爸妈妈,你们赐予我生命,把一个很难搞的小孩养育成人,每天关心着我的生活、工作,没有你们,我不可能创造我生命中的一切。
我要谢谢《职来职往》,这个节目让我在32岁的年纪,又一次成长,启发了我对很多事物的思考,给了我一众好朋友,帮助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更有希望地站在职场的起跑线上。
谢谢郑艳老师、敖君怡老师、唐宁老师、吴媛媛老师、雷明老师、刘同老师、杨石头老师、王思岩老师、岳屾山老师、陈默老师、夏骄阳老师、申晨老师、刘希平老师、吴威老师、马丁老师、尚涛老师、于洪泽老师、王玺老师、李颖老师、张勇老师,感谢你们把自己最宝贵的职场经验拿出来与我分享,帮助我完成了我的微博里,“响聊聊职场”专栏的第101篇到第200篇,并给了我启发,有了写这本书的初衷,希望有幸还可以完成第二本、第三本,记录更多励志向上的职场人生。
谢谢江苏电视台的周莉台长,谢谢江苏卫视的景志刚台长、王培杰先生、赵军先生、王希先生、黄斌先生、刘原小姐、景小骥先生、李艾小姐、张烨镝先生、项君先生,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更谢谢你们给我很多中肯实在的建议,感谢我们团队的每一位兄弟姐妹。
谢谢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康宁台长、一频道的李群总监,谢谢幸福教育公司的张践总经理、杨金星小姐,谢谢《职来职往》的制作人文康先生,以及团队里面每一位年轻敬业的同事,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鼓励和信任,在工作中给你们添过不少麻烦,谢谢你们对我
的包容和爱护。
谢谢夏果果小姐,你耐心地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说服我有勇气接受这本书的写作;谢谢磨铁图书的宋美艳小姐,辛苦地陪我从收集资料到校对文字,你是个非常优秀的图书编辑,跟你合作是我的幸运。
谢谢李静姐在百忙中帮我作序,给我鼓励站上职场节目的舞台;谢谢孟非先生、何炅先生、黄健翔先生、李晨先生,合力帮我推荐这本书;你们是我的同行,也是我电视工作中的老师,每每看到你们的表现,我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谢谢李响粉丝团的每一位朋友、可爱的响指们,谢谢你们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在我写作兼顾录影最疲惫不堪的时候,你们贴心地给我准备了用心的礼物,让我有了继续战斗的动力。
谢谢赵亚默先生,是你给了我很多很棒的点子,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我可以信任的兄弟;谢谢单峰先生,是你陪我度过了很多个不眠的写作通宵;谢谢巨匠团队里协助我完成这本书的每一位伙伴。
谢谢杨伟东先生、陈砺志先生、胡海泉先生、陈羽凡先生、张淼女士。
这本书是李响的,也是你们的。

文摘

刘同:坏孩子也有自己的天空
好成绩是可以偷来的
我特别爱听刘同跟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儿,那是些无法无天的故事。
似乎我可以看到烈日下的树叶被烤得焦黄,没精打采地遮蔽着那个坏孩子的操场。
逃课、不及格、挨打,对幼年的刘同来说不是新闻,他和他周围的人好像都习惯了这些,理想、压力这种词儿对他来说,才是外星产物。
坏孩子的故事,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大同小异,没什么好说的。我想从他感受到压力的那个破天荒的新闻事件说起。
高中,他依然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但他日渐长大的身体,已经感到城市的狭小。有一天,他突然觉得,如果他考不上大学,又怕苦不外出打工,就一定没办法离开这个小城市,一辈子都要待在这儿,外面的大世界永远只能从电视上看看。所以,他只能变好,只能回到正途,他突然感到了一种压力。
750分的高考总分,他只能考300分,这点分数连大专都考不上。
那时已经高二结束了,就只有一年了,刘同开始逼着自己从高一的课程开始,玩儿命地复习补课,但分数就是不领情,怎么都不肯给面子地大幅攀升。
一次月考,上午考完数学后,他看到试卷上写的是联考试卷,他就想,一定有别的学校已经考完这套试卷了,想到初中的死党们,他要去抄。考完数学,骑单车飞驰到另一个学校,那个学校的语文真的考完了。抄完所有答案,顾不上吃午饭再骑回自己学校,刚好发语文试卷,出的题真的一样,前面的答案都有了,就原单照抄,还鬼精地故意错几道。
要命的是,第二天发试卷,第一名是刘同,138分!
他当时傻了,全班都疯了,他的作文只扣了1分!成了全校的高三范文。瞬间女生对他特崇拜,男生看他很高级。
有些同学语文很烂,老师对他们说,你们去向刘同请教经验,他像是迎头赶上的英雄似的。他突然认识了“信心”这个好朋友,拿着试卷,一个题一个题地帮人家分析?!
第二次考语文,他还是第一名,128分!为什么?
经过那一次,他似乎被开了窍,那些以前突击背了又马上忘掉的知识,自己像长了腿一样跑来找他。慢慢地,模拟考试总分变成400分、450分,最后490多分。
但不管怎样,这个坏小子能去大城市了,能到长沙上大学了。带着的行李中,有一件,叫做偷来的信心!
用偷来的信心改变现实
他的信心毕竟是偷来的,偷来的东西,用着都不会太心安理得。况且,新的慌张也跟着一块儿报到了。
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男生,以为毕业之后基本上就两条出路:在大学当干部入党,毕业后进宣传部;或者留校,然后就是当老师。
这两条路都很难,都会挤破头。刘同觉得,毕业后家里没关系给他找工作,那时候又没有《职来职往》,当时我还在大三待着呢。他想得拼命试试,试什么?当干部!竞选班长的时候,谁都不讲话。半天之后,他突然站起来说:我想竞争,请大家支持。一讲完,大家都沉默了,没一个人说好,也没一个人说不好。他接着说,我竞选班长,谁竞选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什么的,大家就一起团队竞选。这怎么弄得跟美国选总统似的,还搭个班子。但还是有些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哥们儿,跳出来起哄说一定支持他。
就这么个班长的职位,其他人不说话,都闷着头算小九九。有一成绩特好的同学,晚上就请所有女生吃夜宵,让她们投他票,真的越说越像美国大选了。
第二天投票,全班50个人,30来个女生被收买,不到20个男生效忠刘同,这不输定了?要不说男生胆儿大呢,他们做假票,50个人做了70票出来,结果40票投刘同,30票投另一个人,刘同获胜。
人家不傻呀,肯定提出抗议,为什么我们班50个人有70票?不行,得重来。
刘同说,投票投了很久了,大家饿了吗?饿了就先散吧,回头再说。
那些男生会意了,说对不起我们饿了,不投了,东西一丢起身走了。
就这样,刘同成了班长。
他说,那件事对他影响非常大,从那一刻开始,他突然明白心中的欲望一定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提出来,虽然过程不光彩,但那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可以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
我跟他说,我倒没觉得这是多么不光彩的事儿。那哥们儿请客吃饭算什么,这不是贿票吗?搁美国直接取消资格,你就直接当选了。都是犯规,他犯规在先,你犯规在后,就算在足球场上,也是给你张黄牌,但他情节恶劣,直接罚红牌了。
一句“对不起我们饿了”,四两拨千斤,把危机化于无形,用的是巧劲儿。
在人生的长河中,从我们出生到死亡,很多很多年的过程中,这只是一个很小的节点,它像是一个游戏,谈不到人性的泯灭,也谈不上道德的沦丧,最多是次原则的颠覆,姑且把它当做一个游戏,游戏精不精彩,这要看玩游戏的人有没有脑子。
当上了干部,第二步是要入党。
毕业之前不能挂科,挂科就不能入党,就不能评学生干部,就不能进入很好的单位。但是刘同挂科了,就那一次,因为他真的没有上过那一科,是唐宋文学。那时候大四,他每天都在外面实习,考完之后就知道完了,一定会挂。
一考完,他就跟着那科的老师,看着老师回家。到了晚上,他就提了俩西瓜去敲老师家的门。他跟那老师也不熟,老师把他让进去他就不知道接下来该说点什么了,只好说:老师您好,我是您几班的学生,我一直在外头实习、写文章,落了您的课,我可能要挂科了。
一提到写文章,老师突然来了兴趣,师徒俩就有了话题,聊着聊着,老师觉得这小伙子挺上进的,聊一些考试之外文学的东西,他都对答如流。
然后老师就说,明白了,这次你可以不挂科,但你要保证下学期开始认真学这门课,不懂的要找老师补,西瓜你带走。
出门的那一刻,刘同才反应过来,自己刚才两小时究竟做了些什么。
在两小时之前,认为完全被堵死的自己规划的路,又被意外打通了?后来,他们班所有同学那一科全部及格,因为那个老师想,我既然让你及格了,我就要公平,就要让你们班所有人及格。于是,偷来的班长,那一次拯救了整个班。
垂死挣扎后或许是活路一条
刘同说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多特别奇怪的事,但他总能主动地找到一个突破口,转危为安。后进变先进,上大学是,当班长是,不挂科也是。
比如,他小时候一度痴迷打电玩,爸妈就把他反锁在家里。他很想出去,不可能跳楼,但又没有铁门钥匙。他就把家里所有的钥匙找出来,有几十把,但都不是铁门的钥匙。他把它们全部排在一起,从第一把开始试,看到这儿,所有人就觉得那不可能对不对?但是奇迹就这么发生了,当他试到40多把的时候,有个钥匙刚插进去一半,铁门打开了!
之后,他用那一把完全不是铁门的钥匙,自由进出家里半年多,爸妈都不知道。这真的是我听过的一个特别离奇的事儿,幸亏是自己家门,这要是邻居家的,估计要吃牢饭了吧。
到今天为止,刘同觉得这个烙印始终抹不掉,不是自鸣得意,也不羞于面对,就是一个记忆的烙印,当然,是一个正面的烙印。这让他变得敢于面对一些危机,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事情发展到令人崩溃的时候,很多人选择的方式就是不管了,反正事儿已经弄砸了。但刘同就用他的方式再做最后一搏,就算垂死挣扎,也绝不束手待毙。
后来刘同采访某位明星,一个挺自以为是的人。因为这位明星以为自己讲的话特别的牛,别人问的问题都是垃圾,上刘同的节目时依然积习难改,聊了40多分钟,问他任何问题,他明明知道记者的意思,就是不好好回答,40多分钟没有一个问题能用。刘同觉得这期节目可能播不了了,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
于是刘同心里就想,好吧,这期节目我不播了,但是自己要很有礼貌地跟那人摊牌,就说,如果你那么不想回答我们问题,坦白讲这期节目我们不播了,我们已经决定了。坦白讲,又是“坦白讲”,这是他最爱用的三个字。从那一刻开始,刘同就想反正大家都不要面子了,无所谓,反正不播你,我节目又不会死掉。
轮到这位明星慌了,他可能突然意识到“从家出来到现在浪费了我两小时,你告诉我这期节目不播了,我必须自己把这期节目救回来”。
于是这位明星就开始打圆场,开始救这期节目,后面讲的很多东西就正常了,没再耍他的大牌。我真后悔怎么没早点听刘同讲这段,因为那位仁兄上我的节目时,我也几乎被他逼疯。
刘同说,早讲也没用。他说得对,我一直对每个人都比较和善,天秤座嘛,不会轻易跟人撕破脸。那种垂死挣扎的方式,是我学不来的。
就好比人坐的热气球即将坠毁前,要把食物丢掉,坚持飞一段,把水也丢掉,再飞一段,衣服、器材也全扔掉,最后人赤身裸体,才有可能保命。
好多人对待一件事,这件事基本上已经无望后,就会束手待毙,其实事情的失败只因意识上已经放弃。不就是扔东西嘛,人最难扔的是什么?面子。反正都这样了,先把面子扔掉再说,人的面子都扔了,还有什么后果更可怕?

]]>
力量(The power)(《秘密》作者 朗达·拜恩 最新力作) [精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43957.html Fri, 18 May 2012 06:06:52 +0000 //www.otias-ub.com/?p=43957 力量(The power)(《秘密》作者 朗达·拜恩 最新力作) [精装]

内容简介

《力量》

《秘密》让全世界数千万人以难以置信的方式改变生命,而《The Power力量》则集结了自《秘密》上市之后,作者朗达‧拜恩所领悟到的全部精华。
这是一本汲取宇宙中最强大力量的指南——这股“力量”让你拥有想要的一切。想要马上改变生命,改变人际关系、财务状况、健康、工作和快乐指数,你需要的就是这股“力量”。你梦想中的人生其实比你以为的还要接近你,因为能让你拥有一切美好事物的“力量”,就在你之内。
《力量》中说了许多人运用“力量”心想事成的故事,并提供拥有梦想人生的详细指引,把你自然且喜悦地掌控自身命运所需的一切讯息都整合在一起。你需要知道的每件事,都已经包含《The Power力量》这本书里。
如果你一直怀疑:“梦想真能成真吗?”你可以继续怀疑,也可以给自己一次机会,从这本书《力量》找到你关键的钥匙!懂得驾驭这股力量的人,会获得想要的一切。
阅读《The Power力量》的理由:
一、读过《秘密》的人,一定要看《The Power力量》的三大理由:
1、《秘密》作者朗达·拜恩最新力作,集结了《秘密》上市后她所领悟的全部精华。
2、《秘密》揭露了吸引力法则,《The Power力量》则是吸引力法则的最佳运用秘籍,明确告诉你该怎么做,教你在人生的各个层面运用《力量》心想事成。
3、写作方式更易读、内容更实用的指南,马上改变你的人生!
二、没读过《秘密》的人,更需要来看《The Power力量》的三大理由:
1、《秘密》就藏在感觉里,感觉是你人生最强大的《力量》,《The Power力量》是活出美好人生的最强大工具。
2、《The Power力量》清楚说明了吸引力法则的“创造过程”,并教你如何充分运用。
3、《The Power力量》不只让你从思想上改变,更让你直接从心改变,这样的改变,会让我们的生命马上蜕变。海报: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e Power 

编辑推荐

《力量》
继全球畅销书《秘密》之后,顶级畅销书作家 朗达·拜恩 要告诉你宇宙中最伟大的《力量》—— 一个能马上改变生命的力量!
全球超级畅销书《秘密》作者朗达·拜恩最新力作!期许为全球数十亿人带来喜悦!
《秘密》揭露了吸引力法则,《力量》则是吸引力法则的最佳运用指南!
拥有《The Power力量》,你就可以心想事成、获得想要的一切!
一推出即登上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报》《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太阳报》《出版人周刊》、英国《泰晤士报》《卫报》、澳洲《信使报》《先驱太阳报》、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及新加坡《海峡时报》等各大媒体畅销书榜!
已卖出40国版权,全球读者反应热烈,掀起史上罕见加印狂潮!

作者简介

朗达•拜恩(Rhonda Byrne),朗达•拜恩的用意是:为全球数十亿人带来喜悦。
通过《秘密》这部全球计有数百万人看过的影片,她开始了探索之旅;后来她又写下《秘密》这本风行全球、总共发行了四十六种语言版本的畅销书。
现在借由《The Power力量》,朗达•拜恩延续她突破性的工作,揭示了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

目录

目录
作者序
感谢
前言
这股力量是什么?
感觉的力量
感觉频率
力量与创造
感觉就是创造
人生随着你……
力量之钥
力量与金钱
力量与关系
力量与健康
力量与你
力量与生命

序言

作者序
二○○四年九月九日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天。那天我醒来时,觉得只不过是另一个早晨而已,结果,它成为我一生中最棒的一天。
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我努力工作以维持生活,尽可能去处理各式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二○○四年对我来说,是特别艰难的一年,各种充满挑战性的状况几乎让我招架不住。我的人际关系、健康、职业和财务状况似乎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越来越多困境围绕着我,让我找不到出路。接着,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我的女儿拿给我一本百年古书,而在我花了九十分钟阅读那本书的期间,我的整个人生改变了。我了解到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是如何发生的,而且马上知道要做些什么来让它们变成我想要的。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流传了好几世纪、历史上却只有少数人知道的秘密。
从那一刻起,我眼中所见的不再是同一个世界;事实上,这个世界真正的运作方式,和我过去以为的完全相反。几十年来,我一直相信生命中所遇到的事情就只是发生在我们身上而已,但是现在,我已经了解这令人难以置信的真理。
我也发现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我开始跟全世界分享。我克服了所有想象得到的困难,制作了《秘密》这部影片,并且在二○○六年发行;那一年的下半年,我写了《秘密》这本书,让我得以分享更多我的发现。
《秘密》这本书上市之后,传播的速度像光速一样,一传十、十传百,穿越了整个地球。因为知道了这个秘密,现在世界各地有上千万人正通过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生命。
当人们学会如何通过《秘密》改变自己的生命时,跟我分享了成千上万的神奇故事,让我对人为何会在生命中经历困境有了更多见解,而这些见解就集结成为《The Power力量》这本书中所要传递的知识—可以马上改变生命的知识。
《秘密》揭露了吸引力法则—掌管我们生命最强大的法则,《The Power力量》则包含了自二○○六年《秘密》上市以来,我所学到的每件事的精华。在《The Power力量》中你会了解到,要改变你的人际关系、金钱、健康、快乐、职业及整个人生,其实只需要一样东西。
你不必先读过《秘密》才能通过《The Power力量》改变自己的人生,因为你需要知道的每件事,都已经包含在《The Power力量》这本书里;不过,如果你已经读过《秘密》,那么这本书将无限扩充那些你早已经知道的知识。
你需要知道的事情很多,关于你自己和你的人生,你还有很多要了解的,而且全都很美好—事实上,它们不只美好,而且精彩非凡!

文摘

力量与金钱
“贫穷始于感觉到贫穷。”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超验主义作家
你对金钱的感觉如何?大多数人会说他们爱钱,但如果钱不够用,他们对金钱的感觉就一点也不好。假如一个人有他所需要的钱,那么很确定的是,他对金钱就会有好感。所以你可以分辨出你对钱的感受如何,因为如果你没有自己所需的钱,那你对金钱就不会有好的感觉。
若你把眼光放到外面这个世界,会发现大多数人对钱的感觉并不好,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金钱和财富都掌握在百分之十的人手中。而有钱人和其他人唯一的差别就是,有钱人对金钱给出的美好感觉多于不好的感觉。事情就是那么简单。
为什么那么多人对金钱没有好感呢?不是因为他们从没拥有过金钱—大多数的有钱人一开始也是一无所有。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对钱有不好的感受,是因为他们对金钱抱持着负面信念,而那些负面信念是在他们小时候就被灌输到他们的潜意识里,例如“我们买不起那个”“钱是万恶之源”“有钱人一定不诚实”“想要钱是错的,而且很俗气”“要拥有很多钱,意味着要拼命工作”。
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对父母、老师或社会告诉你的每一件事,几乎是照单全收。因此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长大后你对钱就有了负面感受。讽刺的是,有人告诉你想要钱是错的,同时又有人告诉你必须赚钱谋生,即使那表示你得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甚至有人或许会告诉你,你想谋生的话,只能做某些工作,种类有限。
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真的。告诉你这些事的人不是有意的,他们只是在传递自己相信且认为真实的事,但是由于他们相信了,吸引力法则就会让它在他们的生命中成真。现在你已经了解到,生命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运作,如果你的人生当中欠缺金钱,那是因为你对钱付出的坏感觉多于美好的感受。
“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约公元前 6 世纪)道家创始人
爱是黏力
我出身卑微,就算我的父母不想要很多的钱,他们还是必须很拼命才能使收支平衡。所以我和多数人一样,带着跟金钱有关的负面信念长大。我知道我必须改变对金钱的感受,才能改变我的状况,而且我知道我必须完全改变自己,这样金钱不仅会来到我面前,还会紧黏着我!
我发现有钱人不仅能为自己吸引到钱,还能让金钱黏着他们不放。如果你把世上所有的钱平均分给每一个人,短时间内,钱又会回到少部分人手上,因为吸引力法则一定跟着爱走,所以那些对金钱充满美好感觉的少数人会把钱吸回他们身上。爱的力量移动了世上所有的金钱和财富,而且它是依据法则来移动的。
“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基本原理,本来就存在于宇宙万物、每一个哲学系统、每一种宗教、每一种科学之中。一切都脱离不了爱的法则。”查尔斯•哈尼尔(1866-1949)新时代思想家
有人中了彩票时,你可以看到吸引力法则的作用。那些人全心想象并感受到自己会中奖,他们谈论的是当他们赢得奖金时要做的事,而不是如果赢得奖金要做些什么;他们计划并想象当中奖之后会做哪些事,然后他们就中奖了!不过,对大奖得主的调查统计显示了金钱是否会留在他们身上。大多数中了彩票的人,不到几年都会失去所有的钱,而且会比中奖之前负更多债。
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虽然他们使用吸引力法则中了彩票,但就算发了财,他们对金钱的真正感受并没有改变,于是他们失去了全部的钱。金钱并未附着在他们身上!
当你对金钱的感觉不好时,你就在驱赶它。它永远不会黏着你,即使你获得一笔意外之财,不久之后,你会发现它已经从你的指缝中溜走了—来了更大的账单、东西故障、各种预料之外的状况都发生了,这些事情榨干你的钱,把钱从你的手中拿走。
所以,什么东西才能让钱黏住?爱!爱是带来金钱的吸引力,也是让金钱留住的力量!这跟你是不是个好人没有关系。你是不是好人毋庸置疑,因为你比你所了解的还要伟大。
你必须付出爱,并且对钱感觉美好,才能把钱带来给你,并且让它留下来!如果你现在缺钱,而且信用卡欠债继续增加,你就没有黏力,而且你正在驱赶金钱。
重点不在于你现在处于什么样的财务状态,而你的事业、你的国家或这个世界的财务状态如何也不重要。没有什么情况是“无望的”,即使在大萧条时期,还是有许多人成功,因为他们知道爱和吸引力的法则。他们通过想象且感觉到想要的一切来实践这个法则,并且对抗周遭的情势。
让我们的生活美好起来,时代就会更美好。我们成就了自己的时代 ;我们是怎样,这个时代就会是怎样。”圣奥古斯丁(354-430)神学家及主教
爱的力量可以突破每个障碍或状况。世界问题对爱的力量来说并不构成阻碍,无论时局是好是坏,吸引力法则都以同样的力量运作。
如何改变你对金钱的感觉
当你改变对钱的感受时,你生命中的金钱数量就会产生变化。你对钱的感觉越好,就能为自己吸引到更多钱。
如果你的钱不多,那么收到账单时你的感觉不会好。然而当你对一张巨额账单产生负面反应的那一刻,你就释放出了不好的感受,而可以确定的是,你将收到金额更大的账单。无论你给出去的是什么,你都会接收回来。最重要的是,当你支付账单时,要找个方法—任何方法—让自己感觉美好。绝对别在感觉不好的时候付账,因为你只会替自己带来更大的账单。
要改变自己的感受,你必须使用想象力将你的账单变成某种让你感觉较好的事物。你可以想象它们其实根本不是账单,而是因为你得到了很好的服务,所以好心地决定捐钱给提供这项服务的公司或个人。
把账单想象成你收到的支票,或是对寄给你账单的公司表达感恩,想想看你从他们的服务中得到的好处—例如有电可用或有房子可住。你可以在付账时,在账单的正面写下:“感谢你。已付清。”如果没钱可以马上付清账单,就在账单的正面写下:“感谢你给我这笔钱。”吸引力法则不会质疑你想象且感觉到的是否为真,它只会回应你释放出去的,就是这样。
“你不是根据你的工作或时间来获得酬赏,而是依据你爱的程度。”圣女加大利纳(1347-1380)天主教哲学家及圣师
拿到薪水时,要对它感恩,这样它才会倍增!大多数人连别人付他们薪水时也不会感觉美好,因为他们担心是不是每个月都能持续拿到薪水—这些人错失了每次拿到薪水时可以付出爱的美妙机会。当一些钱来到你手中时,无论金额有多小,都要感恩!记住,不管你感谢的是什么,都会倍增!感恩是非常棒的倍增器!

]]>
大债:全球债务危机•我们都是倒霉蛋! [平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42866.html Wed, 16 May 2012 05:40:09 +0000 //www.otias-ub.com/?p=42866 大债:全球债务危机•我们都是倒霉蛋!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个债债相连的时代,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把全球经济搅得天翻地覆。本书为我们条分缕析全球债务问题的来龙去脉,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如何在这场大困局中知晓自己的处境,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抉择。 书中有各种人物:贪婪、不负责任的银行家,放水的监管机构,自以为是的政府官员,吃人的放款者,借钱挥霍的消费主义者,还有无辜的旁观者,他们每个人都是这大债链条上的一环,这些人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但我们却一无所知的可怕现象:债务。当经济的增长、生活的奢华全都是奠基于债务之上,如果有一天债台垮掉,谁是受害者? 作者简介 约翰·兰彻斯特John Lanchester 专栏作家,曾获英国惠特布莱德新作奖和美国佛斯特奖。他定期为《伦敦书评》和《纽约客》写金融方面的文章。2008年1月,他在《伦敦书评》上发表了《伦敦金融圈的子民》(cityphilia)一文,文中根据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错误使用情形,预测将有全球性的崩盘发生。2008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印证了他的预测。
]]>
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罗永浩鼎力推荐奇书) [平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42774.html Wed, 16 May 2012 04:06:13 +0000 //www.otias-ub.com/?p=42774 无价

内容简介

《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简介:为什么免费的巧克力让我们疯狂?为什么百老汇剧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为什么100万美元带来的愉悦感,400万美元才能让它翻倍?为什么议价时,一定要抢先报价,而且一定要“狮子大开口”?
威廉?庞德斯通告诉我们答案:价格只是一场集体幻觉。在心理学实验里,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公平价格”,反而受到无意识、不理性、政治等不正确因素的强烈影响。营销专家们很快就把这些发现应用了起来。“价格顾问”建议零售商怎样说服顾客多付钱或少付钱,谈判教练也提供类似的建议帮商务人士谈成交易。全新的价格心理学要求商家设计价签、菜谱、返款优惠等。
可以说,价格是最为普遍的隐形说服大师。不管是谁,只要平常要跟人讨价还价,《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就不能不看。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Priceless

编辑推荐

《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媲美西奥迪尼《影响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
丹尼尔·卡尼曼鼎力推荐
如果你是Sales&Marketing, 《无价》是你拿得起、放不下的实用指南;
如果你是电商,请阅读第11章的定价智慧;
如果你是地产经纪,请阅读第21、22章的房价奥秘;
如果你是餐厅经营者,请阅读第9、12章的经营策略;
如果你是零售业从业者,请阅读第10、16、19章的销售技巧;
如果你是奢侈产品经销商,请阅读第11章的定价秘诀;
如果你是典当、拍卖专业人士,请阅读第35章的博弈技巧;
如果你是聪明的消费者,通读全书,你就可以避开一个又一个价格陷阱。
2011年第一奇书,他们都说:《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必须读!

媒体推荐

本书向你介绍了决策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既有教育性,也能叫你一路大笑。读了它,你会变得更聪明,更想探究金钱和价格的真正含义。
——丹尼尔·卡尼曼 “行为经济学之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这本书,读着好玩儿,又下足了研究工夫,并无一字虚言。读者能够快快活活地了解决策科学的所有关键因素。
——理查德·泰勒 行为经济学大师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威廉·庞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 译者:闾佳

威廉·庞德斯通,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学,现定居于洛杉矶。为世界各地的报刊、杂志及电视台撰稿,是《哈珀斯》杂志和《纽约时报》书评专栏的长期撰稿人。迄今已出版著作十余部.包括《卡尔·萨根》、《囚徒的抉择》、《大秘密》系列等.其中《循环的宇宙》、《推理的迷宫》两部著作曾获普利策奖提名。

目录

引言 一杯290万美元的咖啡
第一部分 价格背后的心理奥秘
为什么百老汇剧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
为什么100万美元带来的愉悦感,400万美元才能让它翻倍?
为什么有人说得出张国荣的老唱片该比蔡依林的贵两倍,却
说不出它到底该卖10块还是1毛?
第1章 价格没头脑/9
第2章 黑就是白/14
第3章 价格效用:谁在决定价格/25
第4章 偏好逆转:为什么喜欢A却给它的定价低/36
第5章 锚定效应:随锚点上下浮动的价格/49
第6章 记忆价格和前景理论:我们对价格很愚钝/63
第7章 最后通牒博弈:讨价述价中的心理状态/74
第8章 一掷千金:丰厚的奖金是否影响判断/89第二部分 魔术般的价格骗局
为什么重达72盎司的牛排会免费?
为什么同样一瓶啤酒,小卖店和旗舰店价格相同却被顾客认为是敲竹枉7
为什么一双800元的鞋子旁边要摆一双1200元的鞋子?
第9章 免费的72盎司牛排/97
第10章 价格吸引的诱饵/104
第11章 普拉达的“托儿”/110
第12章 菜单标价心理战/115
第13章 超级碗门票的价格/121
第14章 电视购物全是套装且还有赠品/125
第15章 移动电话资费套餐的秘密/128
第16章 折扣券的秘密/132
第17章 浮云般的定价依据/135
第18章 你真的相信便宜和更便宜吗/139
第19章 神奇数字9/141
第20章 分不清的免费和低价/150
第21章 房价一定要定得比市值高/153
第22章 卖了安迪·沃霍尔的海边别墅/159第三部分 挥舞价格的魔棒
为什么议价时,一定要抢先报价,而且一定要“狮子大开口”?
为什么如此强硬的杰克·韦尔奇会在离婚大战中败下阵来?
为什么一个“死人头”会拍出上千万的高价?
第23章 抢先报出你的价格/167
第24章 让对手注意力不集中/174
第25章 喝喝小酒,好做生意/179
第26章 通货膨胀背景下的货币错觉/183
第27章 兜售货币错觉/190
第28章 利用性别差异的最后通牒博弈/193
第29章 漂亮的人薪资更高/198
第30章 巧妙利用“傻瓜蛋理论”/200
第31章 利用性别差异定价/204
第32章 全是睾丸酮和催产素惹的祸/207
第33章 百万美元俱乐部/213
第34章 淘气的市场先生/219
第35章 看在上帝份儿上/225
第36章 锚定解毒剂/228
第37章 带上你的好朋友/231
第38章 义愤理论/235
第39章 环境影响判断/240
第40章 金钱,巧克力,幸福/245
湛庐文化特别奉献精读指导/251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正如所料,结果显示出惊人的锚定效应。社会安全号码“低”(也即末尾两位数为00到19)的投标人,对这瓶酒愿意出的价格平均为8.64美元。社会安全号码“高”(末尾两位数为80到99)的人,愿意出的价格平均为27.91美元。不光红酒是这样,在巧克力、无线键盘鼠标和设计书的拍卖中也有类似的差异存在——全都是因为社会安全号码。大多数的情况都是碰巧有着较高社会安全号码的学生拍走了商品。号码较低的人则一无所得。至于谁是真正的赢家,以及谁是真正的倒霉蛋,你自己来判断吧!
阿雷利开辟了一个影响广泛的论题:记忆价格遮掩了人类不准确的价格判断力。假设让买东西的人猜测一台椭圆踏步机的价格,他会努力回想从前购买健身器材的价格,或是他看见广告里的椭圆机卖多少钱。他会根据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做调整,得出一个差不多的数字。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跟奥斯卡·王尔德的讽刺话里说得一样:样样东西的价码都知道。对价值却一无所知。
麻省理工的拍卖,其设计目的是消除记忆价格的部分影响。他们挑选的要么是学生们不大可能购买的东西,要不就是众所周知价格波动幅度大的东西。(人们喜欢把葡萄酒和花式巧克力当成礼物,部分原因就在于收礼的人很难猜到送礼人花了多少钱。)问题不是“你还记得它的价格吗?”,而是“它对你值多少钱?”
拍卖结果跟史蒂文斯的量值量表实验很相像。相对比值趋于一致,绝对值却大相径庭。图6-1显示,平均投标额按社会安全号码的末尾两位数分为5个区间。
每一条线段代表不同物品的投标情况。就这个实验的目的而言,社会安全号码可以视为一个随机数。一般情况下,5个随机小组的平均估价应该差不多。结果,所有的线段都呈上升趋势。社会安全号码低的人(左)低于号码高的人(右)。这暗示了锚定的存在。
在每组社会安全号码区间之内,不同物品的相对估价跟其他小组大致相当。所有小组都认为键盘是最值钱的东西,巧克力最低或差不多最低。罕有红酒的估价总是比普通红酒更高,而且,在每个小组里,前者的价格都差不多是后者的1.5倍左右。

]]>
新媒体图书:科技想要什么 [平装] //www.otias-ub.com/archives/41745.html Mon, 14 May 2012 03:34:15 +0000 //www.otias-ub.com/?p=41745 科技想要什么(《失控》作者最新力作,《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鼎力推荐)

科技想要什么

科技想要什么(《失控》作者最新力作,《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查尔斯•杜马斯总是与众不同。在我们全力解救全球金融体系时,他却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指出了关于未来发展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一些令人不快的事实。
美国又回到了债务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上,只不过这一次负债主体换成了政府。随着风险的不断攀升美国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也逐渐减少。而中国也正走回到出口导向型增长和巨额盈余的发展模式……
作者还认为,中国的经济刺激规模过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通货膨胀。尽管美国是世界公认的市场经济发源地,但中国的通货膨胀似乎对经济过热(和萧条)更加敏感。他认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过度的国内投资,中国所需要的是消费的增长。投资浪费已经触目惊心。中国的病根是过度储蓄推动了低效的投资,降低了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浪费,另一个就是泡沫。
尽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的速度已经令世界叹为观止,但如果中国普通民众的消费需求能被激发出来,其经济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将更加均衡。
《断裂线》一书将全球化的内在冲突作为论述重点,认为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全球经济的发展脉络及未来趋势,这是一本必读书。

编辑推荐

《科技想要什么》编辑推荐:谁是网络时代的主角?很多人一定会举出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亚马逊网站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或者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等互联网业界的大腕。
但谁会想到真正“蛊惑”人心的其实不是福布斯榜上的富豪们,而是他们幕后一批数字时代的“传教士”和“鼓吹手”。而被称为“技术狂热分子乐园”的《连线》杂志编委会就是这批鼓吹手的顶尖选手,他们堪称“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教父”。而本书的作者凯文•凯利却是这些“精神教父”的领头人。
他影响了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连线》杂志的总编克里斯•安德森、《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电影世界的领跑者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参与创办了《连线》杂志、发起第一届黑客大会、创作《失控》……他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

专业书评

知道亚洲象会用长鼻子,卷着枝条拍打蝇虫,也知道寒武纪曾有动物种群的大爆发,这叫知识。
盯着岩蚁的窝,看着忙忙碌碌的工蚁搬食物,赞叹这精灵的神奇;望着燕子口衔虫儿给雏燕喂食,心里涌过一阵阵暖意,这叫情感。
穿越数十亿年时空,想象夜幕中飘落的微尘,或许是千年沧桑的遗迹;掩卷长思,跳跃的音符总能激活大脑某个部位的颤动,冥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去向何方?”,这叫智慧。
凯文•凯利的这本新书《科技想要什么》,既富含知识,又充满激情,更富有智慧。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凯文•凯利的思维,气魄宏大,读《科技需要什么》,给我感觉,好似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二者有一共同点,都将自然、生命,置于银河宇宙之中,以上帝之眼,加以统观。
——姜奇平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互联网周刊》主编

媒体推荐

凯文•凯利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科技哲学家之一,这本令人惊叹、光彩夺目的著作的出版,使他再次引领潮流。他论述了科技为什么是人类生命的衍生物,以及它如何按照内在需求和本能发展。它推动思维朝着相互联系、合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并且——是的,产生了善与美。如此绝妙的见解,既言之有物,又充满乐观精神!
——沃尔特•艾萨克森 《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
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读书,这就是答案。凯文•凯利是我们当中对文化和科技的互动具有最清晰思维的远见卓识之人,他创造了一部杰作,时代之作。我会用几个月的时间向遇到的每个人推荐本书。
——赛斯•戈丁 雅虎公司前副总裁
凯文•凯利为我们带来了一部权威巨著,应该细嚼慢咽,从头至尾品读。
——汤姆•彼得斯 企业管理大师、《追求卓越》合著者
本书绝非仅仅谈论物质。对凯文•凯利而言,生命是物质和能量——自大爆炸以来宇宙之基础——的延伸,而科技是生命的延伸。按照这一观点,人类不是终点,而是生命和人造品的过渡。如果你希望扩展关于生命和宇宙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我认为《科技想要什么》正是你需要的书。凯利是深邃思想的大师。
——斯坦•戴维斯 世界上最伟大的未来学家

作者简介

凯利,1952年生于美国东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19岁,他从罗德岛大学退学。接下来,他做了8年左右的独立摄影师,去过亚洲十几个国家。1979年,27岁的时候,凯利去中东的耶路撒冷,在那里成为基督徒。之后,他骑自行车穿越美国大陆。然后,《连线》开始进入KK生命,并以一种预告未来的方式切入时代脉搏。凯文•凯利参与创建《连线》杂志,在前7年里担任执行主编。他在《纽约时报》、《经济学家》、《科学》、《时代》和《华尔街日报》以及其它许多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已出版著作包括畅销书《失控》和《新经济的新规则》。

目录

推荐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脉动/V
推荐序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XI
第一章 我的疑惑/1
第一部分 起源/19
第二章 发明我们自己/21
第三章 第七王国的历史/43
第四章 外熵的扩展/59
第二部分 规则/73
第五章 大发展/75
第六章 注定的发展方向/105
第七章 趋同性/131
第八章 倾听科技之声/157
第九章 选择必然/175
第三部分 选择/191
第十章 邮包炸弹客言之有理/193
第十一章 阿米什改装者的经验/219
第十二章 寻找欢乐/243
第四部分 方向/271
第十三章 科技的轨迹/273
第十四章 无限博弈/347
致谢/363

序言

专家推荐序一(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知道亚洲象会用长鼻子卷着枝条拍打蝇虫,也知道寒武纪曾有动物种群的大爆发,这叫知识。
盯着岩蚁的窝,看着忙忙碌碌的工蚁搬食物,赞叹这精灵的神奇;望着燕子口衔虫儿给雏燕喂食,心里涌过一阵阵暖意,这叫情感。
穿越数十亿年时空,想象夜幕中飘落的微尘,或许是千年沧桑的遗迹;掩卷长思,跳跃的音符总能激活大脑某个部位的颤动,冥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去向何方?”这叫智慧。
凯文•凯利的这本新书《科技想要什么》,既富含知识,又充满激情,更富有智慧。
思想的行者
1952年,凯文•凯利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71年在罗得岛大学念书一年后即辍学,后成为自由摄影师。
20岁至27岁间,凯文•凯利远足亚洲,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伊朗等地游历。27岁在耶路撒冷,凯文•凯利经历了一次神奇的体验,他觉得自己的寿命只有6个月,于是孝顺父母,广为布施,看望亲友,然后在万圣节之夜“死”去。
回到美国后,这个在精神上经历过一次“死亡”的人,骑自行车跋涉5 000英里,横穿整个美国,体验生命的光辉。
在接下来的30年里,他用自己的方式热烈拥抱着这个飞速发展、眼花缭乱、日益技术化的世界,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智慧,在思想光辉的尽头、在人迹罕至的边疆,发掘着暗藏在强大技术力量背后的生命之音。
1981年,凯文•凯利创办了自己的杂志《步行》(Walking Journal)。他曾是《全球评论》、《信号》、《全球概览》的编辑和重要的撰稿人,他的文章在《经济学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科学》杂志等重量级媒体上广受赞誉。他参与创办的全球电子链接WELL(Whole Earth eLectronic Link)迄今仍然是最具人气、最有智慧的社区之一。
1999年,著名导演沃卓斯基在拍摄大片《黑客帝国》(Matrix)时,凯文•凯利的著作《失控》(Out of Control)曾被指定为全体演职人员必读的三本书之一。
他是一位思想的行者。
技术元素与第七王国
20世纪无疑是科技大发展的世纪。电报、电话、电视、电脑的快速普及,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的飞速发展,抗生素、基因药物、化学合成制剂的大量发明,高速公路、铁路、大型客机的广泛使用,还有数不清的科技产品、科学发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元素,渗透到各个角落。
科技已经包围、席卷了人的工作与生活。
对科技产品的赞叹和恐惧,交织在一起,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情结。长期的大众传播和科学教育,在面对这种两难困境时,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或者把批判的目光指向操纵科技背后的“利益之手”,或者将空泛的进步理念寄托在未来更高、更快、更强的科技发明。
无论哪一种,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科技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科技只是人的产物,是工具;人可以,并且应当驾驭它。
凯文•凯利的这部书,试图颠覆这种定见。
在他看来,与人类共同进化的、被称做“技术元素”的这支力量,并不是晚近数百年、几千年的产物,而是伴随着生命演化数十亿年的整个过程。
漫长的生物进化中,猿人、智人和现代人与环境的关系、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其实无一不与“技术元素”的酝酿、发育、演化有关。
这个除微生物、菌类、植物和动物的“第七王国”,貌似拥有了自己的自主进化能力,孕育出自己的倾向性、组织性和活力,与生物界和人类交织缠绕、共生演化。
“保持差异的努力与熵的拉力之间的斗争,创造了自然界的奇观”,这种从物理学底层获得的启示,预示着“进化,乃至技术元素,遵循由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决定的固有方向”。
这一“固有方向”仿佛有意地将生物引导到一个高度复杂的、精巧的方向,比如眼睛、翅膀、双足、回声定位系统,以及蚂蚁、蜜蜂、啮齿动物和哺乳动物的互助行为。更重要的是,这种“趋同进化”是跨物种的。
承认科技发展仿佛有固有的“方向”,第一眼会被视为“拟人”的写作手法。
的确,这部伟大著作中,随处可见这种“拟人”的手法。但是,细细体察凯文•凯利的良苦用心,你会觉得并非这么简单。
那种认识到科技已经显露出“自己的倾向性”的人,极有可能像泰德•卡钦斯基(见本书第十章)一样,对科技侵蚀、奴役这个世界抱有深切的反感。然而,卡钦斯基无疑是彻底拒绝技术的极端典型。
与卡钦斯基试图终止科技进程的鲁莽做法不同,阿米什人(见本书第十一章)有选择、有节制地运用技术元素,通过集体的选择方式,最大限度地适应科技的进化节奏,仿佛是另一种深刻的隐喻:科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或者灾难,往往是人的局限所致。
但是,凯文•凯利的思考,并未就此止步。
科技想要拥抱生命
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批判理论,以德国哲学特有的思辨精神,指认出科技背后“异化”自然、异化人的力量,认为这个世界充满悖谬:科技显示着人的智慧,同时也放大着人的贪婪;科技在逼索自然呈现、展示更多的内在元素的同时,也在将人逼进一个冷峻的“座架”。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貌似宿命的技术现实,本质上是人所无法控制的,但获得拯救的机会也恰在于此:“救渡乃植根并发育于技术之本质中。”
与海德格尔思想异曲同工的是,在凯文•凯利看来,这种势不可当的力量,并非简单地将科技划分为“好的”和“坏的”就可以安枕无忧。
嵌入到人的认知和行为间无法剥离的“技术元素”,仿佛与人拥有同样的心跳和呼吸,它想要冲破重力、混乱、混沌的束缚,寻求最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它表现出的组织活性、亲和力,需要人仔细倾听、细心捕捉,并与之共舞。
比如复杂性,技术元素的复杂性在提高,但更重要的是“各种技术血液中被添加了信息层,经过重组用于更复杂的产品”。
比如多样性,多样性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另一种说法,但“多样性提高是健康的征兆”。
比如自由,凯文•凯利指出,自由的含义并非可以率性而为,而是“选择的自由”。
在凯文•凯利看来,“技术元素向共生性的发展推动我们去追逐一个古老的梦想: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自主性的同时,使集体的能力最大化”。
在他的眼里,网络“就像你的情人”,“技术元素准备操纵物质,重组它的内部结构,为其注入感知力”。
总之,科技想要拥抱生命,它想要进化、想要秩序、想要充满神奇、充满活力的未来。
与科技结缘
凯文•凯利被誉为赛博文化的先知和游侠。然而,从这本书里试图寻找任何确定性的答案,是徒劳的。
凯文•凯利的思想精髓在于:用生命特有的眼光,注视那些外在于个体的一切事物,不把它们看成是“死寂”的、无生命的,而是按照生命特有的脉动,与这个世界一同呼吸,积极投身于这个世界无穷的博弈中,拥抱生命,感受生命。
用全新的视角体察生命,把技术元素尽括其中:与科技结缘,这就是启示。
与科技结缘的新型“人–技关系”,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句,是这样一幅画面:“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专家推荐序二 (姜奇平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互联网周刊》主编)
凯文•凯利的思维,气魄宏大。读《科技想要什么》,给我的感觉,好似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二者有一共同点,都将自然、生命,置于银河宇宙之中,以上帝之眼,加以统观。
凯文•凯利立论的意义何在?
《科技想要什么》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从宇宙的视角探索人与科技的关系。其主题用凯文•凯利的话说就是:“人类不是科技轨迹的终点,而是中点,恰好在生命和制造品中间。”这话在浸染于信息界多年的我听来,力重千钧,我感到它指向的是文明的元命题。
我们知道,工业文明的元命题,来自笛卡儿。笛卡儿用“我思”作为巨斧,将心与物,一刀两断。从此,生命与机器分离了。工业化的洞天石扉,在这鬼斧神工之中,訇然中开。几百年工业化的芸芸众生,不过是“开天地”后的余波延续。
凯文•凯利提出的,则是一个反命题,他要把被工业化分裂的心与物天门,用笛卡儿同样的力道,轰然合上。用信息革命理念,开辟新的天地。
心与物,在凯文•凯利这里,对应的是生命与机器。这是凯文•凯利思考信息技术问题的主线。
1992年,凯文•凯利帮助创办《连线》杂志这一“数字文化的官方喉舌”,开始了他悟道信息科技的天路历程。凯文•凯利思考的核心,一直围绕人与科技的关系,得出的结论,与工业化的理念正好相反。
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中,凯文•凯利详细探讨的是科技系统开始模仿自然系统的方式。现在,他又注意到,“生命系统也具备机械过程——例如计算——的抽象本质”。机械的系统在生命化,生命的系统在机械化,心与物在双向地与对方融合。这预示着历史的逆转。
凯文•凯利作为信息技术的先锋,提出问题本身,对传统就具有十足的挑战意味。工业化赖以成立的世界观基础,就是人征服自然,为此必须假设生命与机器对立,而且是在世界存在的根子上假设。这是笛卡儿心物二元论受到认可的原因,他这一斧头砍下去,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对立……等等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自然而然了。
但是,如果生命长入了机器,机器长入了生命。工业化的逻辑就逆转了。凯文•凯利想要证明的,正是这件事:“如果DNA可以制作成正在运行的计算机,而计算机可以像DNA那样进化,那么在人工制品和自然生命之间有可能——或者说一定——存在某种对等关系。科技和生命一定共同具备某些基本属性。”一旦信息技术与生命技术合流,人们马上可以期待的,将是工业化的反现象,即生命与机器的一体化。首先被证伪的,将是笛卡儿。接着崩溃的,将是康德哲学,因为物自体与主体将“共同具备某些基本属性”。人类的判断力将重新进行“批判”。接下来将是多米诺骨牌:工业化技术体系、工业化生产关系、工业化上层建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我说凯文•凯利的立论力重千钧,就在这里。
凯文•凯利是怎么论证的呢?
对于心物何以从对立的二元,变为融合的一元这个困难的问题,凯文•凯利指出其中的关键在于,信息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纽带。
凯文•凯利以上帝的口吻(我猜是缓缓地)说:“从宇宙视角看,信息是世界的主导力量。”
接下来的笔法,读过《圣经》的人都会眼熟:“在宇宙的初始阶段,即紧接着大爆炸之后的时期,能量支配存在。当时辐射是唯一的存在,宇宙就是一团光。渐渐地,宇宙膨胀并冷却,物质成为主导者。物质成块状,分布不均匀,但它的结晶性质产生引力,开始塑造宇宙。随着生命的出现(就在人类的周边区域),信息的影响增大。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信息过程数十亿年前控制了地球的大气层。现在,另一个信息过程——技术元素,正在重新征服地球。”
要说曹操,为什么伟大呢?他看见大海边的一丛树木,一下就想到“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么远。一般人面对一条信息,顶多望文生义,想到它说的是,谁谁谁,你妈叫你回家吃饭。这同只看到一丛树木,没留神后面还躲猫猫着一个银河系一样。凯文•凯利过人之处在于,他把信息放在宇宙的大尺度中观察(比所谓星汉亦即银河系还远),看穿信息的宇宙本质。这就跳出了信息技术、生命技术,更不用说信息产业等表面现象。
这并没有完,凯文•凯利进一步归纳信息的本质。他自己杜撰了个词叫“外熵”,实际就是人们常说的负熵,想强调的是其自组织的积极含义。它相当于中国古典的“生生不息”,或今人所说的涌现、生成,相当于老百姓口头说的创造。
凯文•凯利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完全相反,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主导地位并非因为它诞生于人类意识,给予它这种地位的是一个同样可作为其本源的自组织,并且这个自组织还孕育出星系、行星、生命和思维。它是始于大爆炸的巨大非对称轨迹的一部分,随时间的推移而扩展为最抽象的非物质形态。”我们对比《易传》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样认为“生生不息”这一类似于“外熵”的本原,超越天文、人文,是心物一元的,且化成一切。可见,凯文•凯利悟道已悟到本原深处。
凯文•凯利说:“我希望本书能够阐明:自我创造的单线将宇宙、生物和科技串接成一个创造物。与其说生命是物质和能量产生的奇迹,不如说是必然产物。与其说技术元素是生命的对立面,不如说是它的延伸。”一不做,二不休,他把经济也装进去了。“我们正逐渐用无形的设计、灵活性、创新和智能化取代刚性的沉重的原子。从非常现实的意义上说,我们向以服务和理念为基础的经济迈进,是延续某种从宇宙大爆炸就开始的趋势。”这同钱德勒一旦发现信息成为转型国家的力量后,一口气把美国的信息技术史往前倒腾了300年一样。等于告诉世人,你们今天看到的IT,并不是你们所自以为的那个东西。信息有更深的本性,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你们意料之外。
凯文•凯利论证的现实意义何在?
不久前,在讨论信息社会共识时,中国信息经济的泰斗乌家培教授对有人在下一代新兴技术重点的确定上,把生命技术与信息技术对立起来,把生命技术当做另一个时代而厚此薄彼,表示担忧。读一读《科技想要什么》可以明确领悟到,地球生命只不过是信息在DNA这一特殊载体上的存在。凯文•凯利在本书和《失控》中都认为,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不以DNA方式存在的信息和生命。他说:“科学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无论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都不在于DNA、机体组织或肉体这样的物质,而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
从文明高度看,信息、生命、DNA这些都只是石头,而不是河本身。中国人擅长摸着石头过河,但往往把石头当成了河。摸到信息技术,说这条河是信息化,摸到了生命技术,就说这条河变了。结果成了狗熊掰棒子。信息社会、信息文明的共识,要建立在对历史长河的深入认识之上。凯文•凯利的精彩论述,让我们领教了什么叫大尺度历史,这条河相对石头来说,有多长、多深。
此时,我们再回味这本书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不是会有一种从当前急迫现实问题跳出来,倚杖听涛声,听银河涛声的恢弘感觉吗?
只要美国私有部门的负债持续上涨,以上四个方面将会相互补充,至少看上去如此。在活跃的市场氛围下,华尔街可以为所欲为,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获得了超额的收入。上述第三和第四点中提及的欧亚储蓄过剩的创造者们需要相应的消费者和借贷者,以防需求不足而带来通货紧缩;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凭借净出口来维持收入的增长,依赖赤字国家借贷的增长来维持资产的升值。一方面是美国和其他赤字国家国内负债的攀升,另一方面是储蓄过剩国家盈余资金的增长,全球性经济失衡就此形成。
全球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年末和2006年年初。当时美国的房价从高涨走向泡沫的顶峰。在这之后,赤字国家这一关键资产价格的增长就此停止。但美国的政策指向以及华尔街的行事风格依然乐观、没有任何变化。于是,债务泡沫又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其间又有一大批低质量、高价格的证券被创造出来。因此,在危机爆发之后,后果变得更为严重。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2006年之前的危机积累阶段不仅是巨额盈余形成的重要时期,资产的价格和负债能力也在同一时期超过了可以承受的范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2004~2006年,在盈余国家超额储蓄的推动下,信用差价不断缩减,格林斯潘面临两难困境—即在金融繁盛时期,下调国债收益率与实施紧缩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因此,如果2006~2007年的结局主要归因于美国的政策和行为,那么从因果关系上来讲,2004~2006年这段时期全球经济更多是受到第三和第四点中提及的超额储蓄的影响。
因此,所有人都有责任。美国的执政者应该为银行监管缺失和评级可疑的按揭贷款的过度发放负责。但在2007年中期,经济的基本状况还算不错,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坚信凭借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在上一个周期的繁荣阶段,即2001年经济衰退后至此次危机之前,美国处于合理的经济增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下,与其设定的政策目标一致,产出缺口不高于1%,经济没有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也没有成为经济的主要问题(此间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2.75%,低于其长期平均值;通货膨胀率与之相差无几,年均2.9%,除去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为2.1%)。
但这一结果是建立在负债不断攀升的基础之上的,而负债的攀升又不可避免地导致危机的产生。在1997~2007年这1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美元,私有部门非金融负债将增加2.5美元,如果把政府赤字也计算在内,这一数值将达到3.3美元。这一发展模式的延续导致了私有部门非金融负债扶摇直上,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加上政府负债,总额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30%,并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和信用危机。
但直到此时,资本市场仍没能够给出严重的警示信号。原因是储蓄过剩国家的大量资金需要这样一个投资场所,储蓄盈余的增长使得资本市场上的收益率与息差承受着下行压力,与之相对应的是赤字国家的负债和以负债为基础的证券不断被创造出来。在稳定和良性的经济金融环境中,对负债增长率的监控只是对失业率监控的一个衍生指标。
虽然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金融欺诈和涉案金额巨大的诉讼案件,但许多人认为银行家对危机的产生不负任何责任。正如人们所理解的,银行家的职责是实现自身收入的最大化。由于储蓄盈余国家不断地将廉价资金投入金融市场,银行家便利用他们的专长设计出各种复杂的金融产品,将这些资金装进自己的口袋。银行家毫无节制地制造按揭贷款和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终于在2007年自食恶果。他们的行为或许加重了此次危机的严重性,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他们在高报酬和无约束的环境中采取此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行为没有违反法律,并在社会可接受的道德范围内。当然事后来看,这些行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而对储蓄盈余国家而言,或许是它们共同的行为推动了2003~2007年间债务泡沫的形成。其中每个国家(除有争议的日本外)都有充分的理由实施增加储蓄盈余的政策,但它们或多或少要为危机承担一部分责任,因为它们都在做同样一件事:以巨额净出口盈余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问题的关键不是日本、德国或中国不断增长的盈余,而是这些储蓄过剩国家经常账户盈余总额在2007年竟高达1.25万亿美元,是盈余最大的中国的三倍以上。由于中国、日本和德国分别是世界排名第二、第三和第四位的经济体,它们政策的共同影响是巨大的。
亚当•斯密对自私的肯定可能颠覆了基督徒的道德观,当然,他的论断是建立在“和平、低税率和法制”的基础之上的。但当把一些主要的社会条件考虑在内时—当然是一些主要的条件,绝不可能是所有的情况—经济领域中“节俭”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储蓄与借贷“好与坏”的对立概念也相应发生了改变。
在凯恩斯的理论框架中,企业的一些行为比如降低工资看上去对企业是有利的,但如果整个经济体都这样做则会对所有人(包括企业自身)造成损失。如果收入下降,需求和企业利润也会随之缩减。与之类似,对个人或单个国家来说看似明智的行为,当被广泛运用时可能会变得不那么明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看似明智的储蓄者可能最终被证明是不明智的,即使从最狭隘自私的角度来衡量。在储蓄积累的过程中,全球经济的发展均受到了限制,各国维持全球市场尤其是自由贸易的意愿也在降低,而自由贸易恰恰是储蓄盈余国家发展所必须依赖的。
2007~2009年的危机始于信用体系的崩溃,最初的导火索是借款人。众多借款人在银行家的极力鼓动下不计后果地借贷,最终达到无力还款的地步。贷款人损失惨重,群情激奋。但这些债权国猛然发现由于之前借款人受信用危机的影响无法获得新的融资,它们也无法再像原来一样获得高额的经常账户盈余。令它们更为恼火的是它们所遭受的经济衰退要比赤字国家更为严重。它们的失策不仅在于贷款行为导致了亏损,还在于他们将收入和资本积累的期望完全寄托于那些借款额度远超其信用的国家。愚蠢的行为自然不是谨慎的行为,因此储蓄行为也不能被认为是谨慎的行为,也不是所谓的“好事”。谨慎的态度必须要用于有益的用途,但究竟哪些用途是有益的,很多时候只有事后才能知道。
上述逻辑对经济学家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陌生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但大多数国家,当然包括那些储蓄盈余国家,大多将它们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借款人的贪得无厌和中介的贪污腐败上。这些观点和想法可能对建立制度法规、降低今后私有部门过度负债的可能性起到有益的作用,但本书的论点是世界经济要想获得良好的复苏,必须依赖以下两个条件:储蓄盈余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消费的快速增长,降低储蓄盈余总额;采取措施改善储蓄盈余的投资流向,提高其在赤字国家的投资回报率。
以上两个条件均需依赖于储蓄盈余国家而非赤字国家改变其行为和政策。事实上,正是这些储蓄盈余国家的习惯性行为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而这些行为的改变也将是经济复苏的关键。但到目前为止,储蓄盈余国家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认识到它们的政策和态度对危机的巨大影响,以上两个条件也没能得到足够的贯彻实施。照这样发展下去,世界经济在经历了短暂温和的复苏之后将会陷入新一轮危机,这与我们想要达到的满意结果相差甚远。

文摘

第一章 我的疑惑
这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理解凯文•凯利的疑惑,以及背后的焦虑,是耐心读下去的关键。
凯文•凯利的疑惑,说起来平淡无奇,在你我日常生活之中随处可见。
比如说,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技术元素”,甚至我们指望更强大的抗生素、更神奇的纳米科技、更开放的网络系统和新型的能源,为我们带来更便捷、舒适、安全的生活。
另一方面,我们对科技生活处处充满恐惧:我们担心科技会剥夺人的权力,甚至某一天会主导人的世界;我们焦虑科技背后,是否总是暗藏着一只邪恶的眼睛;我们哀叹无法与强大的科技抗衡,同时已经无法想象,没有科技的生活……
如果凯文•凯利的疑惑仅仅是这些,那说明他的焦虑并未超越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也没有超越伴随晚期资本主义和高科技兴起的“生态主义”、“环保主义” 和绿党政治。
凯文•凯利试图看得更远。
在“非人力动力”成为工业革命的引擎,人工智慧业已侵入人类生活,真正的“自然界”正不可逆地演化为“人工自然”的时代,“科技的生命化”特征,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凯文•凯利的疑虑,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科技是否具备人性?”
这并非用拟人化的浪漫语言来描绘我们周遭的科技事务。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本冲动,是想重新思考“人与机器的关系”,这种关系并非事前确立一个前提:科技是人脑的产物—就这么简单。这种思考导向一个富有人情味,但绝非仅仅是人情味的话题:科技想要什么?
在本章的末尾,凯文•凯利提前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意识到它(指科技)的需求,大大减少了我在决定如何与科技交往时的困扰。”
我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在赤贫中度过。从大学辍学后,近10年的时间里,我身着廉价运动鞋和破旧的牛仔裤游荡于亚洲的偏远地区,有大把的时间,却没有金钱。我最了解的城市被中世纪的财富包围,走过的土地受着古老农耕习俗的束缚。伸手触摸的每件物体,几乎肯定是由木头、纤维或石头构成的。我用手抓东西吃,在山谷中艰难前行,席地而卧。行李很少,个人财物总计包括一只睡袋、一件换洗衣服、一把铅笔刀和几台照相机。在与大地的亲密接触中,我感到迫切需要科技的保护。没有那种保护,我经常感觉发冷或发热,常常被雨淋湿,被昆虫叮咬的次数增加,生理节奏与日夜和季节同步。时间似乎取之不尽。
在亚洲待了8年后,我回到美国。卖掉微薄的家产,购置了一辆价格不菲的自行车,然后从西向东横穿北美大陆,曲折行车5 000英里。这次旅程最令我难忘的是滑行通过阿米什人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大片农田。阿米什人是我在北美大陆发现的最接近我在亚洲所感受到的科技最小化状态的群体。阿米什人对财物的选择让我心存敬意。他们不加装饰的住所令人非常舒心。我体会到自己的生活—因高科技而顺畅—与他们的生活并行不悖,也尝试将生活中的技术元素减至最少。抵达东海岸时,除了自行车,我一无所有。
我成长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新泽西州郊区,生活中科技无处不在。但是直到10岁时,家里才有了电视机,而且当它真正出现在家中时,我完全不感兴趣。我目睹了电视是如何影响朋友们的。电视技术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能够在特定时刻召唤人们,几个小时内吸引住他们。电视播放有创意的商业广告,告诉人们获取更多科技产品。人们接受了这种宣传。我注意到其他有影响力的技术(例如汽车)似乎也可以使人们顺从,推动他们购买和使用更多的科技产品和服务(高速公路、汽车电影院、快餐)。我决定将自己生活中的技术元素压缩到最低限度。青少年时期,我很少与人聊天,对我而言,科技自言自语的嘈杂声仿佛掩盖了朋友们的真实声音。越少涉入科技的逻辑循环,自己的人生轨道似乎就越顺畅。
横穿美国的自行车之旅结束的那年,我27岁。我在纽约州北部购置了一块廉价土地,隐身于此,那里林木繁茂,不需要任何建筑规范。我和一位朋友一起,砍下橡树,锯成木料,用这些自制的木材建起了一所房子。我们钉紧每一块杉木板,依次搭在屋顶上。我还清晰记得搬运数以百计的大石块修建一堵护土墙的场景,这墙不止一次被溢出的溪水冲垮过。我靠自己的双手搬运了很多次。另外,我们用了更多的石块在客厅砌好一座巨大的壁炉。尽管工作很辛苦,但这些石块和橡树木材让我充分体验到阿米什般的满足感。
不过,我不是阿米什人。我认为,如果要砍倒大树,使用链锯是个明智选择,任何一位拥有链锯的森林部落成员都会同意这一点。一旦我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科技上,并且更加确定自己的需求,那么,某些技术优于其他技术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如果说在不发达世界的旅行教会我一些道理,这道理就是:阿司匹林、棉衣、金属罐和电话是伟大的发明。它们属于好的技术。世界各地的人们尽其所能获取这些物品,几乎没有例外。任何人,如果曾经拥有设计完美的便捷工具,就会明白它可以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飞机拓宽了我的视野,书本开启了我的思想,抗生素挽救过我的生命,摄影术激发出我的灵感。甚至链锯—可以轻松锯开手斧难以对付的树瘤,也渐渐让我对树木的美丽和力量心怀敬意,这种敬意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产生的。
我开始痴迷于挑选几种可以拓展精神世界的工具。1980年,我成为《全球概览》(The Whole Earth Catalog)的自由撰稿人,这家杂志让读者自己从浩如烟海的自编素材中选择和推荐合适的材料。20世纪70~80年代,《全球概览》本质上是一家先于网络和计算机出现的由用户建立的网站,使用的是廉价的新闻纸。读者即作者。人们精挑细选的简单工具能够引发生活的变化,这令我激动不已。
28岁时,我开始销售邮购的自助游指南,这些资料包括关于如何进入占世界大部分的科技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当时,我仅有的两项重要财产是自行车和睡袋,因此从朋友那里借了一台计算机(早期的苹果二代),使我的兼职实现自动化,又找到一只便宜的电话调制解调器,通过它把文档发送给印刷厂。《全球概览》的一位对计算机感兴趣的编辑同事私下给我一个来宾账号,使我得以远程参与一个处于试验阶段的电话会议系统,该系统由新泽西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管理。不久我发现自己沉迷于一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事物:新生的网络社区。对我来说,这是一块比亚洲更陌生的新大陆。于是我开始对它进行报道,仿佛在报道异域的旅行目的地。令我深感惊讶的是,我发现这些高科技计算机网络并没有使我这样的早期用户迷失心智,而是丰富了我们的思想。这些由人和电线构筑的生态网络具有某种意想不到的有机性。在完全的虚无之外,我们正在培育虚拟的共同体。数年后当互联网终于出现时,对我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随着计算机进入我们生活的中心,我对科技有一些过去未曾注意到的新发现。科技除了能够满足(和创造)欲望以及偶尔节省劳动力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创造新机会。我亲眼见证了在线网络将人们与观念、选择以及在其他情况下不太可能遇到的人联系起来。在线网络释放了激情、多重创造力和无私精神。就在这个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时刻,当专家们宣称写作已经消亡时,数百万人开始在线写作,数量比过去还要多。就在专家们断言人们会离群索居时,数百万人开始大批聚集。通过网络,他们以无数种方式组成团体,合作共享,共同创造。这对我是一种新的体验。冷冰冰的硅质芯片、长长的金属线和复杂的高压设备在孕育我们人类最优秀的技术成果。就在我发现计算机网络激发灵感并使机会多样化的过程后,马上意识到其他技术,例如汽车、链锯和生化技术,对了,甚至还有电视机,都具备同样的功能,只是方式略有不同。这令我对科技的认知完全不同以往了。
我热衷于早期的远程会议系统,1984年,《全球概览》以网上办公的形式聘用我,帮助编辑第一本评论个人电脑软件的消费者出版物。(我相信,自己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在线聘用的人。)数年后,我参与建立新兴的互联网的首个大众网络接口:被称为WELL的门户网站。1992年,我帮助创办《连线》杂志—数字文化的官方喉舌,在发行的前7年里担任内容策划。从那时起,我就坚持尽可能少地使用科技产品。现在,我的朋友们从事各种发明创造工作,包括超级计算机、基因药物、搜索引擎、纳米技术和光纤通信,所有这些都是新生事物。目及之处,我都能看见科技的改造力量。
但是,我没有掌上电脑、智能手机或者蓝牙设备之类的产品,也不写微博。我的三个孩子在拒绝电视的环境中长大,现在家中仍然没有广播或有线电视。笔记本电脑和我无缘,旅行时也不会携带电脑。在我的圈子里,我常常最后一个添置最新的必备设备。现在我骑车的时间比开车要多。朋友们忙于应付不断振动的掌上设备,而我继续与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保持距离,以免忘记自己的身份。同时,我还管理着一家很受欢迎的内容每日更新的网站,名为“绝妙工具箱”,很久以前我在《全球概览》评估读者精选出的提高个人自主性的工具,这个网站就是那份工作的延续。我的工作室源源不断地收到自制工具,提供者希望得到宣传。它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再也没有被领走,我周围堆满了器物。虽然生活中小心翼翼,但我还是有意地选择了让自己尽可能多地接触科技产品。
我承认,自己与科技的关系充满矛盾。我想各位读者也会面对这样的矛盾。今天,我们的生活无法摆脱这样一种复杂且持续的现实,即越来越多技术元素带来的便利和个人减少对科技的依赖性之间的对立关系:我应该给孩子买这件设备吗?我有时间熟悉这套节省劳动的设备吗?进一步的话,还会考虑:总之,科技到底将从我的生活中夺去什么?这是怎样的一股全球性的力量,令我们既爱又恨?我们该如何应对?可以拒绝吗?或者,每种新科技都是必然出现的吗?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我应该支持还是质疑—我的选择重要吗?
我需要找到这些答案,在我面对科技左右为难时予以指导。我的第一个疑惑是最基本的。我意识到,对于什么才是科技,过去我一无所知。它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不知晓科技的本质,那么当一项新的技术问世时,我将缺乏评判的框架来判断应该以热烈还是消极的心态去接受。
我对科技本质的疑虑以及与它的矛盾关系让我花了7年时间思考,并最终促成本书的写作。我的研究让我返回时间的起点,又前往遥远的未来。我深入探究科技史,在硅谷—我的住处—聆听未来学家的演讲,富有想象力地描述未来的情景。我与一些最激进的科技评论家和他们最热情的粉丝面谈;回到宾夕法尼亚乡下,花更多的时间与阿米什人在一起;在老挝、不丹和中国西部的山村中旅行,倾听物资匮乏的穷人的心声;访问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在努力研发大家公认未来几年必不可少的用品。
越仔细观察相互矛盾的科技发展趋势,我的疑惑就越深。我们对科技的困惑通常起始于某个非常具体的考虑:我们应该允许克隆人类吗?长期通过手机短信交流会让孩子们变成哑巴吗?我们希望汽车自动寻找车位停泊吗?随着疑惑的加深,我意识到要想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们首先需要把科技看成一个整体。只有通过了解科技史,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和偏好,追踪当前方向,我们才有希望解决个人困惑。尽管科技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它看不见,难以发现,不可名状。举个例子:自1790年乔治•华盛顿第一次发表国情咨文以来,每一任美国总统都要就国家现状、前景和全球最重要的力量向国会发表年度咨文。1939年之前“科技”这个术语从未以口语的形式出现。1952年之前,它从未在一篇国情咨文中出现两次。毫无疑问,我的祖父母和父母已被科技包围!但作为所有发明的总和,在其成熟期的大部分时间里,科技是个无名氏。
“technelogos”这个词字面上来自希腊语。古希腊人使用“techne”这个词时,指的是艺术、技能、手艺,甚至还有聪明的意思,最贴切的翻译也许是“才智”。techne用于表示巧妙运用现有条件完成任务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荷马这样的诗人极为看重这一品质。奥德赛王是techne大师。而柏拉图与当时的大部分学者一样,认为techne—他用这个词指代手工工艺—属于底层知识,是不纯洁、低俗的东西。因为对实践知识的蔑视,柏拉图在对所有知识进行复杂分类时省略了对手工艺的说明。事实上,古希腊文献中甚至没有一篇著作提及technelogos,只有一个例外。就目前所知道的,是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Rhetoric)一文中,第一次将techne列入逻各斯(logos,意为词汇、语言或者文化),表示“technelogos”单项。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四次提到“technelogos”,但确切含义均不明晰。他指的是“语言的技巧”,还是“关于艺术的论述”?也可能是手工艺文化?在短暂而又隐秘地登场之后,“科技”这个词汇基本上消失了。
当然,科技本身不会消失。希腊人发明了铁焊接、风箱、车床和钥匙。他们的学生罗马人发明了拱顶、引水渠、吹制玻璃、水泥、下水道和水磨坊。但是,在他们的时代以及此后许多个世纪,总体而言,所有被制造出来的科技产品实际上不为人所知—从未作为独立主题进行讨论,甚至显然从未被人们思考过。在古代世界,科技无处不在,人们却视而不见。
在接下来的许多世纪,学者们继续将制作器物称为手艺(craft),将创造力称为艺术(art)。随着各种工具、机器和精巧装置的传播,操作它们的工作被称为“有用的艺术”。每一项有用的艺术,例如采矿、编织、金属加工和缝纫,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技,通过师傅–学徒的关系代代相传。不过这仍然是艺术,这个词汇在此处表达的是其原意的奇特延伸,保留了古希腊语中的手艺和才智之意。
在接下来的几千年中,人们认为艺术和技术显然属于个人范畴。每件艺术作品—无论是铁制栅栏还是药方—都被视为特定个人的特殊才智产生的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任何产品都是单个天才的杰作。按照历史学家卡尔•米查姆(Carl Mitcham)的解释,“大规模生产是传统思想无法想象的,这不仅是因为技术原因”。
到中世纪的欧洲,手工业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使用了新的能源。一种高效率的轭具在全社会得到广泛使用,大幅增加了农田亩产量。同时人们改进水磨坊和风车,提高木材和面粉的产量,改善排水系统。所有这些物资的大规模生产都是在非奴隶制的环境中实现的。正如科技史学家林恩•怀特(Lynn White)写到的那样:“中世纪晚期的主要辉煌成就不是大教堂和史诗,也不是经院哲学,而是推动了这样的潮流:这个庞大文明在历史上第一次主要依靠非人力动力来生存,而不是奴隶或苦力的汗流浃背。”机器正成为我们的苦力。
18世纪,几种革命让社会翻天覆地,工业革命是其中之一。机械生物侵入农庄和家庭,但人们对这种入侵同样没有称谓。最终,在1802年,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贝克曼(Johann Beckmann)为这股新兴力量命名。贝克曼认为,“有用的艺术”迅速传播,重要性日益增加,因此需要按照“系统的结构”来教学。他谈到建筑艺术、化学工艺、金属工艺、砖石工程和制造工艺,并首次宣称这些知识领域相互交叉。他把这些知识统一整理为综合课程,撰写了题为《技术指南》(Guide to Technology,德语为Technologie)的教材,重新使用了那个被遗忘的古希腊词汇。贝克曼希望他的纲要成为这个领域的第一门课程,事实的确如此,并且不止于此。这本教材给科技命名,就像我们今天所做的那样。科技有了名称,就不再是隐形的。注意到它的存在后,我们会感到诧异,人们怎么能对它视而不见。
贝克曼的功绩不只是为科技正名。他是首批认识到我们的成就不仅仅是随机发明和优秀思想的组合的人物之一。作为整体的科技,在如此漫长的时期里不为我们所知,原因是其中比例很小的个人天才成分的遮掩扰乱了我们的视线。一旦贝克曼摘下这层面纱,人们的技艺和手工艺品就可以被视为与个人无关的由独立要素编织而成的连贯整体。
每一项新发明取得进展都需要借鉴过去的发明成果。没有用铜压制成的电线,机器之间就无法连接。不开采煤矿或铀矿,不在河流上筑坝蓄水,不采集稀有金属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就没有电。没有交通工具运送,就不会有工厂的物流循环。没有锯子锯出的手柄,就没有锤子;没有锤子锻成的锯条,就没有手柄。这种由系统、子系统、机器、管道、公路、线缆、传送带、汽车、服务器和路由器、代码、计算器、传感器、文档、催化剂、集体记忆和发电机构成的全球范围内循环不断、相互连接的网络—整套由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部分组成的宏大装置形成一个单独的系统。
当科学家开始研究这个系统的运转过程时,很快就注意到一些不寻常的迹象:科技的庞大系统经常像原始有机体一样工作。网络,特别是电子网络,显示出仿生行为。在我早期体验在线生活时,我发现,发出电子邮件后,网络会将邮件截成数段,然后通过多条路径将这些片段发送至收件人地址。多路径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根据整个网络的实时流量“临时决定”。事实上,电子邮件分拆成两个部分,可能历经完全不同的路径,到达终点时又恢复如初。如果某个片段在传送途中丢失,会再次从其他路径发送,直至抵达终点。这种不可思议的有机性令我吃惊—像极了蚁巢中传送信息的方式。
1994年,我的一本名为《失控》的书得以出版,该书详细地探讨了科技系统模仿自然系统的方式。我以计算机程序和合成化学品为例,前者可以自我复制,后者可以自我催化—还有简单的机器人,他们甚至可以像细胞那样自组装。许多复杂的大型系统,例如电网,被设计成具有自我修复功能,与我们身体的同类功能差别不大。计算机专家运用进化规则生成人类难以编写的计算机软件,研究者不是设计成千上万条代码,而是使用进化系统挑选最佳的代码行,不断使之变异,去除有缺陷的部分,直至进化后的代码可以完美运行。
同时,生物学家逐渐知道,生命系统也具备机械过程—例如计算—的抽象本质。举个例子,研究者发现DNA(脱氧核糖核酸)—取自依附在我们肠内的无处不在的大肠杆菌的真实DNA—可用于计算数学难题的答案,就像计算机。如果DNA可以制作成正在运行的计算机,而计算机可以像DNA那样进化,那么在人工制品和自然生命之间有可能—或者说一定—存在某种对等关系。科技和生命一定共同具备某些基本属性。
在我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的日子里,科技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最优秀的科技产品变得难以置信地非实体化。奇妙的产品体积越来越小,用料越来越少,功能越来越多。一些最出色的科技产品,例如软件,完全没有物质实体。这种发展趋势并非今天才有,历史上任何一份伟大发明的列表都包含大量体积细小的发明:计算器、字母表、指南针、青霉素、复式记账法、美国宪法、避孕药、牲畜驯养、零、细菌理论、激光、电、硅质芯片等。如果这些发明中的大多数落到脚趾上,你是不会受伤的。现在,非实体化过程开始加速。
科学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无论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都不在于DNA、机体组织或肉体这样的物质,而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同样,随着科技的物质面罩被揭开,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核也是观念和信息。生命和科技似乎都是以非物质的信息流为基础的。
此时,我意识到需要更清楚地了解是什么力量贯穿科技始终。真的只是幽灵般的信息?或者说科技还需要物质基础?是自然力量还是非自然力量?科技是自然生命的延伸,这一点可以确定(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但是它与自然的差异表现为什么形式?(尽管计算机和DNA共同具有某些本质属性,但不能说苹果电脑与向日葵一样。)还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科技来自人的大脑,但是大脑的产物(即使是人工智能这样的认知产物)在何种程度上不同于大脑本身?科技是否具备人性?
我们倾向于将科技等同于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工具和器械。尽管我们承认科技能够以非实体的形式存在,例如软件,但我们一般不会把绘画、文学、音乐、舞蹈、诗歌和通常意义上的人文学科归属于科技。其实,应该包含这些内容。如果说UNIX系统内上千行的字母可称为科技—用于制作网页的计算机代码,那么英语文学(如《哈姆雷特》)中的上千行字母也应当可以。它们都能改变我们的行为,影响事件的进程,为未来的发明创造机会。因此,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巴赫的赋格曲与谷歌的搜索引擎和iPod同属一类:都是大脑产生的有用的东西。电影《指环王》拍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相互交错的技术,我们无法分割它们。正如用数字技术展现想象出来的角色一样,对原始故事进行文学演绎也是一项发明。二者都是人们想象力的有意义的产物,都让观众感到震撼,都具备科技的属性。
为什么不把数量庞大的发明创造统称为文化?事实上有人这么做。在这种用法中,文化包括迄今为止所有被发明出来的技术和这些技术的产物,以及我们的集体思维产生的其他任何东西。当有人提及“文化”时,如果他所指的不仅是当地的民族文化,而且包含人类的整体文化,那么这个词汇所指代的就非常贴近我一直在谈论的科技涵盖的广阔范围。
但是“文化”这个词汇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缺陷:过于局限。1802年贝克曼为科技正名时认识到,我们正在进行的发明将以自我繁殖的形式孕育其他发明。科技艺术产生新工具,新工具又引发新艺术,新艺术再次催生新工具,无限循环。手工制品的操作越来越复杂,来源越来越相互关联,以至于它们构成了新的整体:科技。
“文化”这个词汇不能表达出这种推动科技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自推进动力。但是,说实话,科技这个词也不是特别贴切,它也有很大局限性,因为科技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方法和装置,例如“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或者石器时代的技术。
我厌恶发明一些其他人不使用的字眼,不过就本例而言,所有已知的选项都未能反映所需的范畴。因此我勉强创造了一个词汇来指代环绕我们周围的科技系统,这个系统涵盖范围更广,具有全球性和大范围的相关性。这个词汇就是技术元素(technium)。技术元素不仅指硬件,而且包括文化、艺术、社会制度以及各类思想。它包含无形的事物,例如软件、法律和哲学概念。最重要的是,它包括人类发明所具有的“繁殖”动力,这种动力促进新工具的制作和新的科技发明,鼓励不同技术进行沟通以实现自我改进。在本书的其余部分,其他人使用科技一词以示复数或者表示整个系统(如“科技加速发展”)的地方我将使用技术元素这个词汇。在指代具体技术,如雷达或塑料聚合物时,我会使用科技一词。举个例子,我会说:“技术元素加快科技发明的速度。”换句话说,科技可以申请专利,而技术元素包括专利系统本身。
总之,英语中的技术元素与德语的technik类似,后者同样概括了机器、方法和工程流程的总和。技术元素还与法语名词technique有关联,法国哲学家用这个词表示社会和工具文化。不过,这两个词都没有抓住我所认为的技术元素的本质属性:这是关于发明创造的自我强化系统的理念。在进化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处于反馈环和复杂互动过程中的工具、机器和观念系统变得非常密集,从而产生了些许独立性。这个系统开始具备某种自主性。
乍看之下,这个关于科技独立性的概念很难理解。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对科技的认知是:首先它是一堆硬件,其次是完全依赖我们人类的无生命物质。按照这个观点,科技只是我们的产品。没有我们,它就不存在,它只能根据我们的意愿实现其功能。这也是我开始思考上述问题时的观点。但是,我越深入了解科技发明的整个系统,就越意识到它的强大和自我繁殖能力。
有很多科技的支持者—也包括很多反对者—强烈反对技术元素的自主性理念。他们坚持认为科技只能听从人类的指挥。在他们看来,科技自主性的概念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想法。现在我接受一种相反的观点:经过1万年的缓慢发展和20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的与人类剥离的过程,技术元素日渐成熟,成为自己的主宰。它的持续性自我强化过程和组成部分使之具有明显的自主性。过去它也许像老式计算机程序一样简单,只是机械地重复我们的指令,但是现在,它更像复杂的有机组织,经常跟随自己的节拍起舞。
好了,这听起来充满诗意,但是,有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技术元素的自主性呢?我认为有,不过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自主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重视的属性都是极不稳定的。生命、思维、意识、秩序、复合性、自由意志和自主性这些概念的定义都是多种多样、自相矛盾且不充分的。生命、思维、意识或者自主性始于何处、终于何处,没人能达成一致。最能达成共识的是这些属性都不是二进制的,它们的存在具有连续性。因此,人类有思维,狗和老鼠也有。鱼有微小的大脑,因此必然有简单的思维。这意味着大脑更小的蚂蚁也有思维吗?要拥有思维,需要多少神经元?
自主性的程度会发生类似的变化。新生的角马出生后就会自己走路。而人类婴儿在出生后前几年如果没有母亲的照顾就会死亡,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他有自主性。甚至成年人也不是100%的自主,因为我们依靠内脏中的其他物种(例如大肠杆菌)帮助消化食物和分解毒素。如果人类不是完全自主的,那么谁会是?有机组织或系统不需要通过完全独立来展示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它可以像任何物种的新生儿一样,从极小的自主性开始,逐渐提高独立程度。
那么,怎样判断自主性呢?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某个实体表现出以下任何一种特性,它就具备自主性:自我修复、自我保护、自我维护(获取能源、排放废物)、对目标的自我控制、自我改进。所有这些特性的共同点当然是自我在某个层次的展现。就技术元素而言,我们找不到表现出所有上述特性的系统的例子,但是有大量表现部分特性的例子。无人机可以自动驾驶,在空中飞行数小时,但不能自我修复。通信网络可以自我修复,但不能自我繁殖。计算机病毒可以自我繁殖,但不能自我改进。
深入了解覆盖全球的庞大的信息网络,我们也会发现科技具有初级自主性的证据。这个技术元素的组成部分拥有170千兆计算机芯片,连成一个百万级的计算平台。全球网络的晶体管总数现在与大脑中神经元的数量几乎相等。网络文档的链接数量(想象世界上全部网页的全部链接)大约等于大脑神经元突触连接数。因此,这张不断扩张的行星电子外膜堪比人脑这种复杂事物。它接入了30亿只人造眼(电话和网络摄像头),以14千赫的高频(几乎听不到的高音)运行关键词搜索。这项奇妙的发明如此巨大,以至于消耗的电力占全球的5%。当计算机专家仔细研究穿梭其间的信息流量汇成的滔滔江河时,他们无法一一说明所有数据的来源。每时每刻都有数据片段被错误传送,此类突变绝大多数由某些可识别的原因造成,例如黑客入侵、机器故障和线路损坏;另一方面,研究者将小部分突变归因于某种方式的自我改变。换句话说,技术元素传送的信息有很少的一部分不是产生于已知的人造网络节点,而是完全来自系统本身。技术元素在喃喃自语。
对穿行于全球网络的信息流的进一步分析,揭示出它在缓慢改变组织规则。对于100年前的电话系统,信息在网络中以数学家所说的随机模式传播。但是在过去的10年中,经过统计,数据的流动逐渐向自组织系统的模式靠近。首先,全球网络显示出自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分形模式。我们这样形容这种分形模式:树枝粗糙的外廓无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相似。今天,信息以自组织的分形模式在全球电信系统中传播。这个观察结果不能证明自主性的存在,但自主性经常早在被证实之前就已不证自明。
人类创造了技术元素,于是希望对其施加自己的影响。不过,我们慢慢才明白,系统—所有系统—产生自我推动力。技术元素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因而也是生命的产物,甚至是最初导致生命出现的物理和化学自组织的产物。与技术元素共享深层次根基的不仅有人脑,还有古生物和其他自组织系统。正如思维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及支配生命和自组织的定律一样,技术元素也必须服从思维、生命和自组织—包括人脑—的定律。所以,在施加于技术元素的各层次影响因素之外,人脑才是唯一的,甚至也许是最弱的。
技术元素遵从我们的设想,以完成我们试图引导它们去完成的任务为目标。但是在这些驱动力之外,技术元素有它自己的需求。它要梳理自己,自我组合成不同层次,就像大多数内部关联度很高的大型系统一样。技术元素还追求所有生命系统所追求的:使自己永存,永不停息。随着它发展壮大,这些内部需求的复杂度和力度将加强。
我知道这个观点听起来很奇怪。它似乎让非人事物具备人格。烤面包机怎么会有需求?难道我不是在将过多的意识赋予非生物,以此来增大它们对人类的现有影响力—或者说,它们现在还没有这种影响力?
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需求”一词不是人类专用的。你的狗想要玩飞盘,你的猫需要人搔痒,鸟儿需要同伴,虫儿需要湿气,细菌需要食物。微观的单细胞有机体的需求更加简单、更加容易满足,数量比你我更少。但是,所有有机体都有着若干共同的基本欲望:生存,成长。这些“需求”是一切生物的驱动力。单细胞生物的需求是无意识的、混沌的—更像冲动或偏好。细菌偏好追逐营养物,没有任何需求意识。为了满足需求,它消极地选择只向一个方向运动。
就技术元素而言,需求并不意味着深思熟虑的决定。我(此时此刻)不相信技术元素是有意识的。它的机械式的需求与其说是认真思考后的结论,不如说是偏好,或者说是倾向、冲动、轨迹。科技的需求接近于需要,一种对某事物的强迫欲望,就像海参寻找配偶时的无意识漂流。各组成部分之间数以百万计的强化关系和不计其数的互动路径推动整个技术元素无意识地向某些方向发展。
科技的需求通常可能显得抽象或神秘,但是现在—偶然有机会,它们会在你面前一览无遗。最近我前往离斯坦福大学不远的郊区一处树木茂密的地带,访问一家名为柳树车库的新成立的公司。该公司开发最先进的研究型机器人。柳树车库公司最新的个人机器人版本PR2高度大约到人的胸部,依靠4个轮子运动,有5只眼睛,两条粗壮的手臂。当你抓住其中一条手臂时,它既不会关节变得僵硬,也不会歪倒,而是灵活地作出反应,让手臂柔和地弯曲,仿佛上肢是有生命的。这是一种神奇的感受。而且,这台机器人的抓握是有目的的,就像人类一样。2009年春天,PR2在室内环形跑道上跑完26.2英里的马拉松,没有撞上任何障碍物。在机器人王国里,这是一项巨大成就。但是,PR2最令人瞩目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能自动发现电源插座并充电。它的程序设置了自动充电功能,当它避开障碍物抵达电源时就会记录这条具体路径。因此当它“饥饿”时,会搜索室内12个可到达的电源插座中的某一个,为电池充电。它用一只手握住电源线,通过激光和光学眼与插座对准,以渐进模式慢慢探寻,找到正确的插口,然后将插头导入充电。之后数小时内它会一直吸收能量。由于软件还未调试至最佳状态,出现了几个意想不到的“需求”。一台机器人在电量还足够时就请求充电,还有一次PR2在没有正确拔掉插头的情况下离开,电线被拖在身后,如同加油管还插在油箱上健忘的车主就开车驶出加油站。与机器人的行为一样,它的欲望也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在PR2没电时站在它面前,它不会伤害你。它会倒退,在房间里四处走动,搜寻任何可以找到插座的路径。PR2没有意识,不过站在它和电源插座之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的需求。
我家地板下有一个蚁巢。如果我们允许的话(当然我们不会允许),这些蚂蚁会从我家的食品柜中搬走大部分食物。我们人类有责任尊重自然,只是有时不得不打败它。在折服于自然之美的同时,我们也经常短暂地拔刀相向。我们编织衣物,将自己与自然界隔离,调制疫苗给自己注射,以抵御大自然的致命疾病。我们涌向荒野感受青春活力,但却带着帐篷。
现在,技术元素和大自然一样,在人类世界发挥巨大影响,我们应该像对待自然那样对待技术元素。我们不能要求科技服从我们,就像不能要求生命服从我们。有时我们应该臣服于它的指引,乐于感受它的多姿多彩;有时我们应该努力改造它的本来面目,以迎合自己的需求。我们不必执行技术元素的所有要求,但是我们能够学会利用这股力量,而不是与之对抗。
要成功实现上述目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科技的行为。为了确定应对科技的方法,我们必须掌握科技的需求。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理解科技想要什么才是我的结论。我认为,通过感受科技的诉求,我已能够建立准则,引导自己认清这个不断壮大的科技孵化网络。对我而言,科技更高层次的目标是让我们通过它的眼睛认识世界。意识到它的需求,大大减少了我在决定如何与科技交往时的困扰。本书是我关于科技想要什么的报告。我希望它能帮助其他人找到自己的方式,使科技产生的福利最大、代价最小。

]]>
产品经理图书: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www.otias-ub.com/archives/39900.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39900.html#comments Mon, 07 May 2012 06:33:35 +0000 //www.otias-ub.com/?p=39900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平装]

内容简介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主要内容简介:无论是刚刚起步的小公司,还是产品多样化的大公司,或者规模介于二者之间的公司;无论是开发1.0版的新产品,还是改进现有产品:无论是使用敏捷方法(如Scrum),还是使用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方法,《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都适用。无论产品是互联网服务、零售软件,还是设备、平台;无论产品针对的是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产品是电子商务网站、虚拟竞技或游戏网站,还是消费类电子产品、企业托管服务,或是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如社交和视频网站),《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都适用。

编辑推荐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如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产品设计师;无论是蓄势待发的创业型公司,还是一筹莫展的大企业,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怎样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好产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价值、可用性、可行性,三者缺一不可。 如何挑选有潜力的产品? 如何证明产品设计符合用户需求? 如何确认产品设计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如何运用敏捷方法管理产品? 如何协调公司高管、客户、营销人员、开发人员、设计师的要求和意见? Marty Cagan总结20余年软件产品管理经验,直指产品研发流程存在的弊病,为产品经理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媒体推荐

“Marty无疑是eBay最出色的产品经理,他的影响至今仍在。” ——Frerk-Malte Feller eBay德国区常务董事 “Marty是产品管理的行家里手。这本书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 ——Judy Gibbons Accel Partnets公司风险投资人 “Marty在工作上自有一套,他总能打造出一流的产品。” ——Pete Deemer Yahoo!前任首席产品经理、GoodAgile公司CEO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产品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Jim Denney TiVo产品副总裁 “产品没有价值,开发团队再优秀也无济于事。要论挑选产品,Marty可谓慧眼独具!” ——Marty Abbott eBay前任CTO、AKF Consulting公司合伙人 “想在软件行业创业,你绕不开这本书!” ——Chuck Geiger PayPal、Travelocity、Ask.com前任CTO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Marty Cagan 译者:七印部落 Marty Cagan是硅谷产品集团的创始人。该公司旨在帮助软件企业制定产品战略,完善产品研发流程,打造消费者满意的软件产品。过去20多年,Marty Cagan曾为多家一流软件企业工作,包括惠普、网景、美国在线、eBay。他亲历了个人电脑、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起落沉浮,致力于通过写作、演讲、培训帮助客户打造富有创意的产品。创办硅谷产品集团之前,他是eBay高级副总裁,分管产品设计和产品管理,负责规划全球电子商务网站的产品和服务。

目录

第1部分 人员 第1章 关键角色及其职责 第2章 产品管理与产品营销 第3章 产品管理与项目管理 第4章 产品管理与产品设计 第5章 产品管理与软件开发 第6章 招聘产品经理 第7章 管理产品经理 第8章 巴顿将军的忠告 第9章 产品副经理 第10章 管理上司 第2部分 流程 第11章 评估产品机会 第12章 产品探索 第13章 产品原则 第14章 产品评审团 第15章 特约用户 第16章 市场调研 第17章 产品人物角色 第18章 重新定义产品说明文档 第19章 用户体验设计与实现 第20章 基本产品 第21章 产品验证 第22章 原型测试 第23章 改进现有产品 第24章 平滑部署 第25章 快速响应阶段 第26章 合理运用敏捷方法 第27章 合理运用瀑布式开发方法 第28章 创业型公司的产品管理 第29章 大公司如何创新 第30章 在大公司施展拳脚 第3部分 产品 第31章 苹果公司给我的启示 第32章 提防有特殊要求的产品 第33章 新瓶装老酒 第34章 恐惧、贪婪、欲望 第35章 情感接纳曲线 第36章 可用性与美感 第37章 大众网络服务产品 第38章 打造企业级产品的经验 第39章 打造平台产品的经验 总结 第40章 最佳实践经验 第41章 产品经理的反省清单 深入阅读 致谢 作者简介 翻译审校试读名单

序言

在国内的IT行业里,大家习惯把翻译外文资源的工作称为汉化。本书的 “汉化”工作是在互联网上开展的。 十五位译者都是从网上征集来的。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苏 杰和《结网》的作者王坚,他俩分别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征集译者的消息 。苏杰还特地在个人博客上详细地介绍了原著的特色和作者Marty Cagan。 在短短两周时间内就有四十多位网友申请参与翻译。 我们在网络办公平台上共享英文原稿,协作翻译,还搭建了网上论坛, 及时沟通、交流,便于大家解决翻译问题,统一专业术语的译法。翻译分工 采取自愿原则,大家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章节翻译,然后交叉审校,相互提建 议。初步译完后,又邀请网友试读,以完善译稿。集中式的信息共享平台和 信息发布平台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每个人的工作都详细记录在书后的翻译 审校试读名单里。 苏杰还在微博上发起公开投票,挑选书名。网友对“启示录”三个字青 睐有加。这个译法是译者孙洋提出来的。“启示录”原是《新约圣经》最后 一章的标题,它描写的是耶稣向门徒约翰现身,展示人类未来的故事。孙洋 还建议为翻译团队取名七印部落。七印是“启示录”中耶稣预言的七件大事 。我们选这个名字,取其使命感和神秘感之意。翻译团队的使命是尽力将作 者的想法传达给读者。神秘感是指团队隐身于互联网中,大家素未谋面,却 通力合作。 该书翻译完成后,我们获得作者的许可,继续在网上征集志愿者翻译他 的博客文章。这是一项公益活动,文章会陆续发布在网上,部分文章还会刊 登在《程序员》杂志上。如果你也感兴趣,请联系: amelie.h.lin@gmail.com,欢迎加入我们。 以下是部分译者、试读者的翻译感言,排序不分先后。如果有些感言读 起来像广告,还请体谅我们急切推荐这本书的心情。 林云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为产品经理首先应该学习管理产品团队 ,其次才是发掘产品创意和开发产品。在中国“山寨产品”横行之际,作者 多年的工作经验尤其值得中国同行学习。 韦文凯:我翻译得很慢,一边翻译,一边思考如何把书里的内容运用到 实际工作中。希望你也慢慢读,慢慢品味。我保证书里的思想和方法会让你 受益匪浅。 孙洋:从某种程度上讲,开发产品就像编织一场精彩的梦境,问题是你 能发现用户内心深处那个旋转的陀螺吗? 苏杰:这本书能够以这种创新的方式翻译完成,要感谢互联网,当然, 还要感谢七印部落。我把这本书看成自己参与创作的产品,它的诞生让我收 获巨大,感触良多。 唐丰能:虽然互联网产品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竞争相当激烈,单凭好 创意已经不足以保证产品成功了。行业对产品经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急 需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产品的方法。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相信你读后会有 同样的感受。 单雪雯:想彻底看懂一本英文书,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翻译一遍。很高兴 参加翻译,第一时间学习作者管理产品的经验。 黄捷文:翻译是一种深入的学习,它加深了我对书中产品概念和工作流 程的理解。大伙的审校建议和讨论让我获益良多。书中有不少战略层面的观 点,虽然还没来得及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但也深化了我的思考。很多章节值 得反复阅读。 七印部落 2011年3月20日

后记

把业内一流公司的优秀经验呈现在一本书中,需要向许多精英人士学习 。我有幸为多家优秀公司工作,与业内精英一起共事,这让我获益匪浅。有 些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向他们特别致谢。 首先向硅谷产品集团(SVPG)的伙伴致谢。我深深折服于他们的聪明才智 ,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他们是查克·盖格(Chuck Geiger)、玛蒂娜· 洛申科(Martina Lauchengco)和基里埃·罗宾逊(Kyrie Robinson)。 在惠普我不仅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还从同事身上学到了很多,他 们是迈克·巴科(.Mike Bacco)、布赖恩·比奇(Brian Beach)、伊拉·戈 尔茨坦(Ira Goldstein)、马丁·格里斯(Martin Griss)。 在网景公司与产品主管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及大卫·韦登 (David Weiden)一起工作时收集、开发的一手资料,成为了本书的素材。网 景公司为我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机会,加深了我对产品的认识,提升了我的领 导能力。我要感谢马克·安德森(MarcAndreesen)、詹妮弗·贝利(Jennifer Bailey)、吉姆·巴克斯德尔(Jim Barksdale)、彼得·克里(Peter Currie) 、埃里克·哈恩(Eric Hahn)、巴西尔·哈希姆(Basil Hashem)、迈克·霍 默(Mike Homer)、奥米德·科迪斯塔尼(Omid Kordistani)、肯·利姆(Keng Lim)、鲍勃·里斯本(Bob Lisbonne)、黛比·梅勒迪斯(DebbyMeredith)、 迈克·麦丘(Mike McCue)、丹尼·谢德(Danny Shader)、莎尔米拉·沙哈尼 (Sharmila Shahani)、拉姆·施拉姆(Ram Shriram)、比尔·特平(Bill Turpin),及美国在线的巴里·阿佩尔曼(Barry Appelman)。 我还要感谢eBay的马蒂·亚伯特(MartyAbbott)、杰夫·乔丹 (JeffJordan)、乔希·科佩尔曼(Josh Kopelman)、希里·马赫什(Shri Mahesh)、皮埃尔·奥米迪亚(Pierre Omidyar)、琳·里迪(Lynn Reedy)、 斯蒂芬妮·蒂勒纽斯(Stephanie Tilenius)及梅纳德·韦布(Maynard Webb) 。 此外,我要感谢以下朋友,他们为这本书贡献了真知灼见。他们是吉姆 ·巴顿(Jim Barton)、杰夫·邦弗特(Jeff Bonforte)、凯文·康普顿 (Kevin Compton)、弗雷德·考克斯(Fred Cox)、奥黛丽·克雷恩(Audrey Crane)、皮特·迪默(Pete Deemer)、马克·赫斯特(Mark Hurst)、盖·川 崎(Guy Kawasaki)、艾米·克里门特(Amy Klement)、诺姆·梅罗维茨 (NormMeyrowitz)、安德鲁·桑德勒(Andrew Sandler)、鲍勃·瓦朗(Bob vallone)。 这些朋友深刻地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书中有些主题是受他们的启发写 成的。这种影响既来自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也来自他们与我共事时表现出的 领导力和行动力。 为一流公司工作培养的学习能力是宝贵的财富。成立SVPG之后,我有了 更多的机会与业内优秀公司的产品经理打交道,从中获益良多。由于人数众 多,我无法一一致谢,我希望他们知道我由衷感谢他们。 数年来我坚持撰写博客和讨论组邮件,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产品经理的 评论和反馈,这些都成为本书的重要素材。感谢所有参与阅读、评论、分享 的朋友。 我还要感谢威斯敏斯特出版及营销公司的马克·科金斯(Mark Coggins) 、彼得·伊科诺米(Peter Economy)、约翰·霍恩贝克(John Hornbaker)、 本吉·贾西克(Benii Jasik)、辛西娅·约翰森(Cynthia Johanson)、杰夫 ·拉什(Jeff Lash)、布鲁斯·威廉姆斯(Bruce williams),以及所有为本 书出版做出供献的人。 最后,从事这份职业的人都知道,我们最想感谢的是自己的妻儿,没有 他们的支持,我们不可能专注于工作,更谈不上为行业做贡献了。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以上四种角色与产品经理密切合作,将功能与设计相结合,满足用户需求。目标是确保产品同时具有可用性(用户明白如何使用产品)和价值(用户对产品的渴求程度)。 除此以外,还要确认软件设计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必须让软件架构师评估设计和产品原型。这部分内容稍后详细介绍。 对大型产品(尤其是大众互联网服务)来说,这四种角色缺一不可。开发企业级应用软件的公司如果想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最简单的办法是提供优秀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大部分企业级产品的弱项。 对小型产品来说,可以让一位设计师身兼多职。例如,我最近与一家创业型公司合作,开发针对大众的Web2.0服务。对方只有三个人:一位产品经理、一位交互设计师(同时负责用户研究)、一位视觉设计师(同时负责开发原型)。他们的工作非常出色,很快就拿出了可供目标用户测试的产品原型。 很多公司希望改善产品的用户体验,把用户体验设计外包给设计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有些工作不适合外包。例如,我认为交互设计不能外包,原因如下。

]]>
//www.otias-ub.com/archives/39900.html/feed 1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 //www.otias-ub.com/archives/39885.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39885.html#comments Mon, 07 May 2012 06:17:03 +0000 //www.otias-ub.com/?p=39885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 [平装]

内容简介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以如何创建、发布、推广互联网产品为主线,介绍了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对每一部分工作所需的方法和工具。为用户创造价值是产品经理的第一要务,产品经理的工作是围绕用户及具体任务展开的,《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丰富的案例和透彻的分析道出了从发现用户到最终满足用户这一过程背后的玄机。新版完善了各章节,增加了优雅降级等内容,读者也可从中更深地去感受一名产品经理的感悟。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面向现在正在从事及未来将要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的创业者和产品经理,也可以作为互联网产品策划人员或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坚,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2005年进入腾讯,先后担任过QQ邮箱产品经理,Q吧产品总监,高级战略经理等职务。现在北漂中,具有9年的互联网产品相关经验。 于2005年创建个人网站糗事百科,一个由用户分享真实糗事的社区,目前有90万以上的Fead订阅者,是被订阅最多的华语网站。

目录

Prototypo职业选择 0.1.0 互联网产品经理 0.1.1 职业测试 0.1.2 职业发展Alpha创建互联网产品 0.2.0 从概念开始 0.2.1 概念2.0 0.2.2 过滤 0.2.3 获得投资 0.2.4 把概念变成图纸 0.2.5 关注用户体验 0.2.6 管理项目 0.2.7 检查与处理 0.2.8 网站分析 0.2.9 拉动 0.2.10 持续更新 0.2.11 优雅降级 0.2.12 竞争情报Beta个人修炼 0.3.0 面对逆境 0.3.1 沟通 0.3.2 创新 0.3.3 自省 0.3.4 练习 资源

文摘

插图:
阶段性工作。这类工作有明确的起始时间,主要包括如下几项。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产品经理需要输出产品设计文档,跟进开发进度,并且对新产品进行测试和验收。参与年度商业计划的制定。通常,公司每年都会更新一份整体的商业计划,用来制定公司未来几年的财务目标。这份整体的商业计划是由公司内各个具体产品的商业计划汇总而成的,产品经理需要参与制定自己所负责产品的部分,预测其未来几年的收入和成本。 利用公司内部、外部资源开展营销活动。除了练好内功,把自己的产品做好,产品经理还要考虑如何把产品推广出去,让更多的用户能够使用它。只有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产品才是成功的产品。有些公司有专职的营销经理来开展营销活动,在没有营销经理的情况下,这部分工作默认是由产品经理完成的。 预测竞争对手的行动并制定应对方案。产品之间的竞争就是商业战争,大家都在通过各种手段拉拢用户,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是克制他们的前提。 更新产品并进行相应的用户教育。战略性工作中为产品的演变、增强提供建议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建议转化为产品的更新,并且告知到用户,教会他们使用。只有用户真正用起来的更新,才能有效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
//www.otias-ub.com/archives/39885.html/fee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