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un, 09 Feb 2025 10:58:5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安永:2024年医疗技术行业报告的脉搏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9920.html Sun, 09 Feb 2025 21:00:03 +0000 //www.otias-ub.com/?p=1739920 医疗科技行业在2024年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力求重新找回增长轨迹。尽管该行业在2023年又实现了一年的增长,营收达到5876亿美元,但3.8%的年增长率是自2017年以来最低的增长率。

行业在2024年上半年的表现凸显了当前运营环境下实现增长日益艰难——这一环境受到报销挑战、手术量放缓以及医院预算紧缩的影响。尽管一些医疗科技公司在年初的第一个季度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2024年第二季度却成为多家企业的挫折时刻,他们未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并立即受到了市场的负面反馈,这在年初时曾引发了乐观情绪,如今则有所降温。

在2024年第二季度报告中,MedTech公司指出了多种挑战:Dexcom提到了销售团队重组、报销因素以及由于返利资格和渠道混合导致的每位客户收入减少的问题;而强生公司则强调了中国市场面临的压力,政府推行基于采购量的采购模式(VBP)已影响到公司的MedTech业务收入。

医疗科技行业更广泛的影响在于,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经营环境导致了增长的阻力,同时输入成本持续增加,进一步对盈利能力施加压力。从原材料到劳动力成本、能源、运输及其他供应链费用,医疗科技今天正处在比新冠疫情期间更高的成本环境中。尽管2023年行业收入录得3.8%的增长,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SG&A)却上升了12.8%。回顾2019年底全球即将爆发新冠疫情时医疗科技行业的状况,在截至2023年底的四年期间,行业收入以8.3%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然而,在同一时期,SG&A也年均增长9.8%,而纯粹玩家公司的净利润则出现下滑,2019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负2.4%。这一时期内,年度收入增长难以跟上SG&A的增长步伐,导致利润增长不均衡。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国家医保局:医保码上线5年来 全国医保码用户已超12亿人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4157.html Fri, 27 Dec 2024 00:31:25 +0000 //www.otias-ub.com/?p=1734157 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医保码上线5年来,全国医保码用户已超12亿人,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入93万家定点医药机构。

医保码是全国医保线上业务唯一身份凭证,让医保事项“指尖”可办、“无卡就医”成为现实。

过去5年,国家医保局积极推动医保服务的适老、适幼化升级,极大改善了“一老一小”的医保服务体验。目前,全国已有超2.5亿人绑定医保亲情账户,30个省(区、市)支持刷脸就医。

“下一阶段,医保数字化服务将迈向智能化时代。”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保险研究所所长魏丽说,这需要各级医保部门、各地医疗机构、平台企业多方协同、积极探索,从亲民、便捷和易获得等方面持续提升医保服务质量。

自 新华社

]]>
德勤:GenAI正在改变医疗技术的游戏规则吗?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2001.html Sun, 15 Dec 2024 20:00:29 +0000 //www.otias-ub.com/?p=1732001 在各个行业,人工智能(AI)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讨论正在从潜力转向价值实现对于医疗技术公司来说,这种价值可以以降低成本、避免成本和创造新收入的形式出现。

为了评估医疗技术公司从人工智能和GenAI中实现的价值,以及下一步可能实现的价值,德勤健康解决方案中心在2024年夏天对医疗技术组织的85位领导者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后续访谈。调查发现:

人工智能和GenAI已经开始在各个职能部门创造价值,42%的受访高管表示在产品开发方面受益,35%的受访者表示在IT和网络安全职能方面受益。

GenAI可以使医疗技术公司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实现其总收入的6%至12%的成本效率。这可能以成本降低、成本避免和其他好处的形式出现。对于一家年收入在200亿到260亿美元之间的医疗技术公司来说,这相当于12亿到32亿美元。

但是单独使用AI和GenAI可能无法推动这一变革性价值。采用珍珠链方法——将多个GenAI用例与其他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和数字工具集成——对于实现成本效率和其他效益非常重要。这需要适当的“构建模块”来扩展人工智能和GenAI,包括创建人工智能使用的企业目标和运营结构,如卓越中心。这些都应该伴随着新的工作方式,负责任和道德的人工智能使用治理,以及人工智能价值叙事的积极沟通。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全球健康研究所:2024年全球健康经济监测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6565.html Mon, 25 Nov 2024 22:00:02 +0000 //www.otias-ub.com/?p=1726565 全球健康研究所(GWI)发布了“2024年全球健康经济监测报告”。在大流行之后,健康对人们来说更加重要。

研究发现,健康市场从2020年的4.6万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5.8万亿美元,2023年底达到创纪录的6.3万亿美元(年增长率为9%)。健康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继续扩大,目前占全球GDP的6%以上,高于2019年的5.75%。

从2019年到2023年,全球每个地区的健康市场都出现了强劲增长,其中北美、欧洲和中东-北非的增长最大。在11个健康行业中有9个的市场规模远远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从2019年到2023年,年增长率最高的行业是:健康房地产(18.1%);公共卫生、预防和个性化医疗(15.2%);以及心理健康(11.6%)。为了提供健康对世界经济日益增长的影响的一些背景,GWI的研究人员将其与其他庞大的全球行业进行了比较,发现它比制药行业、体育、IT、旅游业和绿色经济要大得多。

由于推动健康经济的趋势只会加速——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普遍的精神疾病,GWI预测,从2023年到2028年,该行业将以每年7.3%的速度快速增长,届时它将占全球GDP的6.8%。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6.8万亿美元,2028年将达到近9万亿美元(几乎是2019年规模的两倍)。

如今,健康市场比IT、体育和制药等许多全球大型产业都要大。尽管绿色/可持续性业务增长迅速,但健康市场比绿色经济(48亿美元)大30%以上。一个惊人的数据:健康市场现在大约是全球医疗支出(10.6万亿美元)的60%。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斯坦福::​研究发现 ChatGPT 对医生诊断的帮助有限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8589.html Mon, 25 Nov 2024 13:33:35 +0000 //www.otias-ub.com/?p=1728589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 ChatGPT 等聊天机器人,被许多医院希望作为辅助工具,以提升医生的诊断效率。然而,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 ChatGPT 并未显著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这项研究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期刊,揭示了 AI 在医疗诊断中的潜力及其局限性。

研究中,参与者为50名医生,包括26名主治医生和24名住院医生。他们被要求在一个小时内,根据六个真实的病例进行诊断。为了评估 ChatGPT 的辅助效果,研究人员将医生分成两组,一组可以使用 ChatGPT 和传统医疗资源,另一组则只能依靠传统资源,如临床信息平台 UpToDate。

结果显示,使用 ChatGPT 的医生在诊断方面的得分为76%,而仅依赖传统资源的医生得分为74%。相比之下,ChatGPT 独自完成诊断的得分高达90%。尽管 ChatGPT 在独立工作时表现出色,但其与医生的结合并未带来明显的提高,令研究团队感到意外。

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斯坦福临床卓越研究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埃桑・高(Ethan Goh)表示,这项研究的设计并未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进行,而是基于模拟数据,因此结果的适用性受到限制。他指出,医生在面对实际患者时的复杂性无法在实验中完全体现。

虽然研究表明,ChatGPT 在诊断时的表现优于部分医生,但这并不意味着 AI 可以取代医生的决策。相反,Goh 强调,在使用 AI 工具时,医生仍需保持监督和判断。此外,医生在诊断时可能会出现固执的倾向,已经形成的初步诊断可能会影响他们对 AI 建议的接受程度,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方向。

在医疗诊断的过程结束后,医生还需要回答一系列新问题,例如 “如何进行正确的治疗步骤?” 和 “需要进行哪些测试以指导患者下一步的行动?” 这表明 AI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仍有广阔的前景,但仍需深入探索其在实际临床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自 快科技

]]>
世界银行集团:2029年全球政府卫生支出展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6883.html Thu, 21 Nov 2024 21:30:07 +0000 //www.otias-ub.com/?p=1726883 报告预测了到2029年政府卫生支出(GHE),涵盖170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95%。该分析特别强调了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因为随着世界接近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决定性时期,这些国家在卫生筹资方面面临着深刻的挑战。

财政压力分化

预计2019年至2029年期间,在这170个国家中有74个的实际人均一般政府支出(GGE)将大幅增长。与此同时,67个国家预计将经历缓慢增长,而29个国家的人均支出预计将在同一时期出现收缩。

不均匀的约束

政府支出预测的差异对卫生筹资造成了明显的财政压力。为了研究这些挑战,报告考虑了未来实际人均政府卫生支出(GHE)的三种可能途径。前两种情景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人均一般政府支出的预测来评估这些趋势如何影响未来的人均GHE,在GGE中应用两种不同的固定GHE份额:大流行前的份额和大流行时期的份额。与此相反,第三种情景假定人均全球经济收入按照大流行前二十年观察到的历史趋势继续增长,而不依赖于人均全球经济收入预测。

面对困难的选择

除了少数例外,无论宏观财政前景如何,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目前的支出轨迹都不足以满足到2030年实现全球卫生目标所需的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水平。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政策行动,特别是在财政空间收缩或停滞的低收入国家,政府卫生支出将继续远远低于必要的最低水平。

是时候重新思考了

目前的支出前景对实现全球卫生目标来说不是好兆头。如果预期的资金短缺得不到解决,后果将是深远的。卫生部和其他部门机构将面临迅速增加的未得到满足的卫生需求,预算不足、停滞不前,限制了它们加强卫生系统、改善人口健康和加强财政保护的能力。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马萨诸塞州:研究发现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可高达38%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7316.html Sun, 17 Nov 2024 12:40:14 +0000 //www.otias-ub.com/?p=1727316 一项在马萨诸塞州11家医院进行的研究显示,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38%,其中近一半为严重事件。尽管自1991年以来在外科手术安全方面取得了技术和程序上的进步,但这些可预防的伤害依然存在,这表明在医疗保健实践中亟需加强安全措施和患者参与。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根据马萨诸塞州11家医院的数据,超过三分之一(38%)的成人在接受手术时会发生不良事件。 在分析的 1009 例入院患者中,近一半的不良事件被归类为重大事件,涉及严重、危及生命或致命伤害,其中大部分被认为是可以预防的。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项研究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所有医院的情况,但研究结果突出表明,”不良事件在当代医疗保健领域仍然普遍存在,在入院期间对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可预防的伤害”。

不良事件–药物或手术等治疗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患者安全构成重大风险,也是造成医院伤害的主要原因。

自 1991 年哈佛医疗实践研究揭示了医疗护理造成意外伤害的程度以来,外科护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更多地使用微创手术、实施外科安全检查清单以及加强术后恢复方案等。

然而,需要对手术安全性进行最新评估,以便为持续改进质量建立精确的参考点。

因此,研究人员着手估算与围手术期护理(从手术前到完全康复)相关的不良事件的频率、严重程度和可预防性,并描述相关环境和专业。

他们的研究结果基于随机抽取的 1009 名 2018 年在马萨诸塞州 11 家医院接受手术的 18 岁及以上患者样本。 这些医院的选择代表了三种不同医疗系统中大型和小型医疗机构的混合情况,并根据样本人群的差异对估计值进行了加权。

训练有素的护士审查所有记录,并对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入院患者进行标记,然后由医生进行判定。 如果不良事件导致严重伤害,需要进行重大干预或延长恢复时间,涉及危及生命的事件,或导致死亡结果,则被归类为重大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的严重性和可预防性也根据事件类型、环境和所涉及的专业进行评估。

手术不良事件的影响和预防

在接受复查的 1009 例住院患者(平均年龄 61 岁;52% 为女性)中,有 383 例(38%)发现了不良事件,其中 160 例(16%)发生了重大不良事件。

在已发现的 593 例不良事件中,有 353 例(60%)可能可以预防,123 例(21%)肯定或可能可以预防。

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与外科手术有关(49%),其次是药物不良事件(27%)、医源性感染(12%)、跌倒或压疮等患者护理事件(11%)和输血反应(0.5%)。

这些事件中有一半发生在普通护理病房,其次是手术室(26%)、重症监护病房(13%)和其他院内场所(7%)。 最常涉及的职业是主治医师(90%),其次是护士(59%)、住院医师(50%)和高级执业医师(29%)。

这些都是观察结果,作者承认他们的分析仅限于2018年的马萨诸塞州,因此可能不适用于其他医疗机构,而且他们依赖于电子健康记录数据的准确性。

此外,一些如今被认为是可预防的事件在最初提供护理时可能并不被认为是可预防的。

他们写道:”通过建立一个最新的参考点,这项研究表明不良事件”在当代医疗保健中仍然普遍存在,在入院期间对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可预防的伤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手术室外科医生的问题,还涉及到围术期护理期间整个医院的医疗保健专业,这表明有必要重新评估医疗保健结构是如何导致这些持续挑战的。”

关于患者安全的编辑观点

反对医疗事故母亲协会(Mothers Against Medical Error)主席海伦-哈斯克尔(Helen Haskell)在一篇相关社论中问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患者的安全状况没有改善?

可能的原因包括不尊重的文化、护士人手不足,以及未能利用现有技术实时检测和预防不良事件。

哈斯凯尔说,所有这些无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她认为,在让患者和家属参与揭示护理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方面进展甚微:”如果我们真的有兴趣促进患者安全,就必须让患者和家属有能力权衡自己的护理记录是否准确,并参与寻找解决方案。”

自 中文资讯网

]]>
天猫健康:《中国老年人群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应用调研》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3634.html Tue, 29 Oct 2024 04:00:07 +0000 //www.otias-ub.com/?p=1723634 老年人“耳背”可能导致自闭?40岁以后听力逐年下降?戴助听器的老人抑郁风险更小?
10月29日,天猫健康联合北京听力协会、索诺瓦集团发布《中国老年人群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应用调研》(下称“调研”)。调研对中国老年听力健康问题、诱因与干预措施、耳聋导致老年自闭现象等进行了详尽分析。
]]>
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全球健康与医疗战略展望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3352.html Sun, 27 Oct 2024 22:00:22 +0000 //www.otias-ub.com/?p=1723352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健康与医疗战略展望》旨在解决这类健康不平等问题。《展望》基于公平获取、医疗系统转型、技术创新和环境可持续性四大支柱,提出了2035年愿景,并将公平作为基本目标。

但为什么近视人数在上升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缓甚至逆转这一趋势?

室内成长

近视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上升,表明这与遗传因素无关,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与环境因素相关的原因。一些原因似乎与教育——或教育的副作用——以及在室内度过的时间有关。

过去,年龄越大,儿童就越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在户外玩耍。但在21世纪,许多儿童与父母的童年截然不同。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父母更有可能出于安全考虑,让孩子待在室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年轻人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屏幕时间增多。这加速了近视的发展,尤其是在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中。

新加坡比大多数国家更了解这一问题。作为全球近视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自2001年开始进行了许多研究来解决近视问题。除了鼓励儿童从学前阶段开始定期检查视力等常规工作,新加坡还指导儿童多花时间参加户外活动,以“预防或推迟近视”。

为什么户外活动有助于提高视力?

研究人员仍在探索为什么自然光下的户外活动有助于预防近视。原因可能与光的强度有关——阳光比大多数室内光线更亮,可能有助于眼睛更好地发育。

这也可能与多巴胺有关。当阳光接触到视网膜,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抑制眼轴增长,从而减少近视的可能性。

此外,维生素D的合成受自然光照时间影响,也有助于预防近视。

户外活动多长时间可以产生作用?

在一项研究中,中国上海的小学为实验组的同学增加40-80分钟的户外活动时间,而控制组的同学则继续保持现有的习惯,平均每天仅在户外活动两个多小时。两年后,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的近视率下降了11-16%。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科普中国 :常吃(每周吃 3~6 次)香蕉或苹果 高血压患者死亡率降低 24%~40%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7184.html Mon, 09 Sep 2024 13:37:14 +0000 //www.otias-ub.com/?p=1717184 多吃水果,如今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健康共识。水果不仅能补充水分、维生素 C,还是获得其他营养素,如花青素、叶黄素、类胡萝卜素等的良好来源。除此之外,多吃水果还能帮助预防一些慢性代谢性疾病。

比如,健康人餐前吃些水果可以帮助控制进食量、减少热量摄入;

再比如,用水果代替白砂糖来调味,或用水果做零食代替那些含添加糖较多的甜食,可以降低高血糖的风险。

近期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多吃苹果和香蕉还能帮助控制血压水平。

这项由我国学者完成的研究结果发现:高血压患者中常吃(每周吃 3~6 次)香蕉或苹果的人,全因死亡率降低 24%~40%;而当患者对两种水果摄入频率都较高(每周吃 3~6 次)时,全因死亡率下降了 43%。同时,该研究还发现,常吃其他水果,如梨、菠萝或葡萄,与高血压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没有显示出显著关联。

看到这里,相信一定有人会有一些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偏偏是苹果和香蕉与降低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率有关,其他水果行不行?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给大家说清楚。

为什么苹果和香蕉有助于调节血压?

其实,香蕉对血压的调节,主要和其中丰富的钾有关。充足的钾元素不仅能促进人体对钠的排出,降低因高钠引起的血压上升;同时还能帮助舒张血管、增加氮一氧化物生成,通过减少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而降低血压。已有不少研究证实了钾摄入对于血压的积极调节作用。

香蕉的钾含量较高,能达到 256 毫克/100 克,是葡萄的(127 毫克/100 克)的两倍,是菠萝(113 毫克/100 克)的两倍多,是雪花梨(85 毫克/100 克)的 3 倍。单看这一点,就能明白香蕉比起其他常见水果的降压优势有多大了。

虽然不像牛油果、椰子、红枣、沙棘、百香果等水果的钾含量动辄高达 300~600 毫克/100 克,但香蕉胜在热量远比牛油果、椰子、红枣低;口味比沙棘、百香果等门槛低;而且一年四季都便宜、易得。再加上成熟后的香蕉中,膳食纤维含量也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优秀“降压水果”了。

苹果虽然钾含量(83 毫克/100 克)不及香蕉,但其优势一方面在于膳食纤维含量比较丰富,每 100 克含膳食纤维 1.7 克/100 克,是葡萄(1 克/100 克)的近 2 倍,比菠萝(1.3 克/100 克)高 31%。

另一方面,苹果中较为丰富的黄烷醇也能起到良好的降压效果。

早在 2020 年就已经有高质量的研究证实这一结论:英国学者通过对两万五千多名英国居民的饮食调查发现,经常吃苹果、茶、浆果等食物的人血压较低;而这种现象在高血压患者中更为突出。

研究者指出,原因在于苹果中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黄烷醇能改善血管功能,起到降低血压(尤其是舒张压)的效果。同时,黄烷醇还能降低血液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因此对心血管健康相当有益。

有研究发现,苹果果皮中黄烷醇的含量为 543.9~1227.9 毫克/千克鲜重之间,果肉中黄烷醇的含量则为 78.2~472.9 毫克/千克鲜重。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苹果中黄烷醇含量会逐步下降直至稳定。而像柑橘等水果尽管黄烷醇含量也不低,但多集中在果皮中,很难有效摄入。

由此可见,苹果和香蕉能帮助降压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各怀神功。

想降压只能吃苹果、香蕉吗?其他水果行不行?

建议水果还是多样化、适量、搭配着吃。

如果不喜欢吃苹果和香蕉,有没有其他水果能起到降压的作用呢?

当然有。正如上述大型研究中指出的那样,浆果也含有相当丰富的黄烷醇,常吃、多吃浆果同样可以起到较好的降压效果。像黑莓中黄烷醇含量可以达到 13 毫克到19 毫克/100 克。

而且,除了黄烷醇,浆果中普遍含有多种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花青素、原花青素、白藜芦醇等,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能帮助减少自由基对血管细胞造成的损害,对调节血压亦有帮助。

最后,除了多吃这些,想要控制血压,还可以参考这些:控盐、控油、增加各类植物化学物质摄入量等,如得舒饮食模式。

当然,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还是预防疾病的关键。如果出现了三高,最重要的是要遵医嘱,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自 科普中国

]]>
六大场景、18大人群,天猫健康发布《保健滋补行业消费场景与人群洞察》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4875.html Wed, 21 Aug 2024 03:32:19 +0000 //www.otias-ub.com/?p=1714875 “养生”这个刻进国人DNA的词,如今在多圈层群体中引领出哪些新消费热潮?他们的实际需求如何撑起千亿市场?垂类赛道的品牌该如何顺势而为?

8月21日,天猫健康联合阿里妈妈、天猫客户营销部发布第12期经营指南——《天猫保健滋补行业消费场景与人群洞察》暨《阿里妈妈经营指南Vol.12元气一夏》。聚焦保健滋补需求,从趋势、商机、人群等维度进行科学分析,同时辅以人群策略、上新解决方案等方法与工具,帮助判断健康赛道消费机会。

 

]]>
Brand Finance:2024年顶级医疗品牌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5204.html Mon, 19 Aug 2024 21:00:24 +0000 //www.otias-ub.com/?p=1705204 根据Brand Finance的一份新报告,强生再次获得全球最有价值、最强大制药品牌的桂冠。强生公司连续六年蝉联品牌价值榜首,今年品牌价值增长5%,达到134亿美元。

辉瑞(品牌价值下降1%,达到61亿美元)和葛兰素史克(品牌价值上升6%,达到38亿美元)分拆了其消费者保健合资企业,创建了以Sensodyne牙膏等产品闻名的Haleon,而诺华(品牌价值10%,达到33亿美元)剥离了其仿制药和生物仿制药业务山德士。赛诺菲(品牌价值增长7%,达到44亿美元)也正在剥离其消费者保健部门。

诺和诺德(品牌价值51亿美元)和礼来(品牌价值59亿美元)是今年增长最快的两个制药品牌,分别增长了64%和53%。

在2024年品牌金融制药25强榜单中,有4个中国品牌的表现喜忧参半。广州医药在中国品牌中表现最为强劲,品牌价值增长11%,达到25亿美元。这一增长归因于其产品组合中受欢迎品牌的需求不断上升,以及销售渠道的扩大。

排名最高的中国品牌国药集团排名第13位,品牌价值下降6%,达到36亿美元。

上海医药控股的品牌价值略有下降,下降了1%,但其中药产品的需求很高。云南白药以8.2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排名第25位。

费森尤斯取代美敦力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医疗器械品牌,品牌价值增长6%,达到77亿美元。

美敦力的品牌价值下降了11%,达到72亿美元,结束了其连续三年蝉联品牌财务医疗器械25强的地位。

联合医疗保持了全球最有价值医疗服务品牌的地位,截至2024年1月1日,品牌价值增长28%,达到476亿美元。

Elevance Health(品牌价值增长28%,达到255亿美元)和Humana(品牌价值增长27%,达到300亿美元)也都准备好了更大的复苏。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MAGNA Media Trials:医药信息的有效性 //www.otias-ub.com/archives/1676677.html Thu, 15 Aug 2024 21:00:05 +0000 //www.otias-ub.com/?p=1676677 MAGNA Media Trials和PatientPoint的研究表明,与其他渠道相比,消费者更喜欢在医生办公室看到教育信息

研究发现,与网站和在线健康门户网站上的广告相比,在医疗保健提供商(HCP)办公室播放的广告获得的信任度最高可达16%,而网站和在线健康门户网站是第二受信任的沟通渠道。

研究显示,制药品牌可以从符合受众渠道偏好的战略信息传递方法中受益,例如,将HCP环境中的广告与社交媒体广告结合起来,以吸引成年Z世代(19%),同时将HCP广告与制药公司或品牌网站广告结合起来,以吸引千禧一代(16%)、X世代(13%)和婴儿潮一代(10%)。

对可信赖性的关注是制药广告主确定的一个机会领域。该研究表明,制药品牌可以通过减少广告频率和强调为教育和可操作目的而设计的清晰、透明的信息来提高效果。

透明度是在社交媒体渠道上获得信任的主要动力,患者希望品牌商披露潜在风险以及治疗替代方案。这些结果表明,基于信息和跨渠道策略的正确组合有可能提高广告效果。利用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办公室将处方药广告置于可信赖的健康信息来源(55%),以及最值得信赖、最合适(84%)、最相关(5861%)和最受患者青睐(55%)的环境中。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波士顿咨询:解决2900亿美元的医疗危机 //www.otias-ub.com/archives/1530166.html Wed, 14 Aug 2024 21:00:02 +0000 //www.otias-ub.com/?p=1530166 BCG估计护理经济的规模(包括无偿和有偿)高达 6 万亿美元,接近美国 GDP 总额的1/4。

如果不能解决两个关键的护理经济动态问题,到 2030 年及以后,美国每年将损失约 2900 亿美元的 GD​​P:

(1) 缺乏可用的工人来填补急剧增加的动手工作。

(2) 生产性雇员离开有偿劳动力去承担无偿护理职责,无论他们是否愿意。

这一经济损失相当于2022 年至 2023 年预计的年度 GDP 增长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它超过了美国第二大科技公司 Alphabet 的年收入。

护理危机与小时工市场相关,尤其是低薪劳动力。因此,与大流行后的“大规模重新入学”和美国失业率徘徊在 4% 以下相交。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大约有 180 万个重症监护职位空缺,包括护理助理、家庭保健助理和儿童保育员。未来十年,对这些工作的需求有望增长,远远超过这些职位空缺。但是,这些职位的时薪通常低于 18 美元,而且福利也很差。工人必须在现场,工作时间不灵活,还需要加班。培训不足;营业额很高也是问题。

零售业和酒店业等竞争相同工人的行业的大量职位空缺加剧了这个问题,并且这些行业提供更高的薪水、津贴和更轻松的职责,这吸引了现有的护理行业员工。这在数字上很明显:根据美国进步中心的数据,截至 7 月整个经济体中与流行病相关的失业已基本恢复,但儿童保育服务的就业总数仍比流行病前低 8%。由于缺乏工人,1/3的美国日托中心在过去两年关闭或减少了 50% 以上的容量。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益普索:消费者对美国病患体验的看法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0864.html Wed, 14 Aug 2024 20:00:19 +0000 //www.otias-ub.com/?p=1660864 护理的质量和整体体验保持一致

与护理质量和整体体验相关的总体趋势保持稳定。也就是说,整体护理体验的“非常好”和“良好”评级在本报告中略有下降,达到了过去两年的最低点。虽然质量和体验评级的轻微下降并不是重大变化,但人们对质量和整体体验评级的下降趋势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与成本有关的问题对消费者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

负担得起的保险选择、自付费用和保险费对人们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获得高质量的医院/治疗仍然是前三大问题,医院护理费用现在也加入了前三大问题。今年,住院医疗成本首次出现在前三名。事实上,住院医疗成本是去年增幅最大的。这个项目的重要性超越了关于保险和自付费用的传统反应,这可能是一个有趣的趋势。

体验的重要性略有下降

拥有良好的体验对人们来说仍然很重要,但报告表明,它确实经历了与去年同期类似的下降。

患者体验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仍然集中在人的需求上,最重要的项目保持一致。健康和福祉的重要性、认真对待身体需求、有助于取得积极成果的经验和受到尊重仍然是最重要的项目。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康涅狄格大学:新研究发现人类寿命有望能延长至130岁 晚年也有高质量生活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3238.html Mon, 12 Aug 2024 12:25:15 +0000 //www.otias-ub.com/?p=1713238 据媒体报道,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创新疗法,不仅能延长小鼠的寿命,还能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增强它们的体能。

这项开创性研究深入追踪了小鼠从晚年直至生命终点的健康关键指标,如握力强度与行走速度,结果令人振奋:接受该疗法的小鼠,在生命的黄昏阶段展现出更为强健的体魄与较少的衰弱迹象。这一发现预示着,人类健康寿命有望借此延长多达10年的高质量生活时光。

科研团队的核心发现在于,通过定期(每月)清除小鼠体内的特定炎症细胞,不仅能有效延长其寿命,还显著优化了心脏功能及整体体能水平。这一策略揭示了在小鼠衰老过程中保持健康状态的全新途径,为人类对抗衰老、追求健康长寿点亮了希望之灯。

面对现代人类寿命普遍延长却常伴以晚年健康急剧下滑的现状——尤其是癌症、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侵扰,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体机能衰退,传统延寿手段往往难以兼顾生命长度的增加与生命质量的保障。人们渴望的,是既长寿又健康的晚年生活。

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精确数据展示了这一疗法的非凡效果:接受治疗的小鼠寿命延长了9%,即额外享受了79天的生命旅程。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小鼠在体能上远超同龄未接受治疗的同伴,行走更为迅捷,握力亦更为强劲,生动诠释了“健康老龄化”的真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疗法不仅推高了小鼠的最大寿命记录——最长寿的治疗组小鼠存活至43个月,相当于人类寿命的130岁里程碑,更在平均寿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确保了更多小鼠能在更加健康的状态下享受更长的生命旅程。

目前,研究人员正紧锣密鼓地探索将这一突破性成果转化为人类健康福祉的可行路径。

一旦该疗法在人类身上验证有效,将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抱额外8至10年的健康老年生活,彻底改写人类寿命与生命质量的双重篇章。

自 快科技

]]>
世界经济论坛: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7844.html Thu, 18 Jul 2024 22:00:08 +0000 //www.otias-ub.com/?p=1707844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新报告“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带来了需要紧急关注的重大风险。弱势群体承受不成比例的负担,而在减轻和恢复方面却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认识到环境变化与公共卫生之间的相互联系至关重要。人类健康需要纳入气候和自然倡议以及有效气候行动的运动。这对于促进社区内的复原力和减轻气候变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至关重要。

本报告侧重于气候变化的四个主要表现形式:

极端天气:极端天气事件每年影响约1.89亿人,自1991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占死亡人数的79%,受影响人数占记录总人数的97%。

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每年在全球造成670万人过早死亡,室内空气污染对城市人口的影响尤为严重,而室内空气污染是整体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近91%与空气污染有关的过早死亡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特别是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区域)。

粮食和水风险:粮食不安全影响全球23亿人,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60%的人口受到影响;全世界有20亿人无法获得清洁水,这对低收入社区的影响最为严重。

传染性病原体:全球每年有近1400万人死于与感染有关的疾病,一半以上的传染病因气候变化而恶化。

这些气候变化现象对健康有多种影响,某些地区的影响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和持久。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医疗技术能成为解决新加坡医疗保健挑战的方案吗?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8260.html Wed, 17 Jul 2024 06:34:02 +0000 //www.otias-ub.com/?p=1708260

医疗技术(MedTech)行业已被确定为新加坡增长和发展的关键部门,符合其成为全球生物医学领导者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加坡政府已将人类健康和潜力确定为其研究与发展战略“RIE 2025”的重点领域,截至2024年,总拨款为280亿新元。对该行业的巨额投资突显了医疗科技不仅对新加坡经济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且对满足其快速老龄化人口的医疗需求也很重要。

领先的医疗技术中心

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医疗设备出口国之一,新加坡拥有成为领先医疗技术中心所需的强大制造业基础。新加坡的医疗技术制造业产值在过去十年中几乎翻了一番,预计到2023年将超过200亿新元。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出口需求在2020年出现异常增长后,出口需求减少,连续两年出现增长。

2014-2023年新加坡医疗技术制造业产出增长。数据来源:Statista.com

新加坡作为医疗科技中心的吸引力已得到该行业许多领先的全球公司的认可。Medtronic、Becton Dickinson和Thermo Fischer等市场领导者已经在新加坡设立了地区总部或研发和制造设施。除了老牌跨国公司,新加坡的初创企业也很活跃,占东南亚所有医疗科技初创企业的三分之二以上。即便如此,新加坡医疗科技初创企业尚未在全球崭露头角,只有一家这样的公司跻身亚洲领先的医疗科技独角兽之列。

截至2023年2月,亚洲领先的医疗科技独角兽(按估值计算)。数据来源:Statista.com

技术是解决新加坡医疗保健挑战的方案吗?

医疗技术领域的进步将有助于新加坡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医疗和保健需求增加,成本上升,同时不得不以较少的劳动力提供和维持高标准的护理。在过去十年中,新加坡政府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已经增加了四倍,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已超过3000新元。

医疗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医疗服务数字化等医疗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减轻医疗专业人员的工作量,并更快地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标准的护理。然而,实施这些解决方案不仅需要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支持,还需要消费者的支持。一项针对新加坡医疗保健领导者的调查发现,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员工不愿意采用这些技术是一个障碍。新加坡消费者似乎也不愿接受新的医疗保健技术,对虚拟医疗接触点的偏好在疫情后有所下降。然而,随着这些技术在医疗和保健部门的质量、可用性和使用量的提高,人们的看法最终可能会改变。

截至2023年2月,新加坡实施新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主要技术障碍。数据来源:Statista.com
]]>
微软:生成式人工智能、心理健康和安全技术 //www.otias-ub.com/archives/1694176.html Mon, 15 Jul 2024 21:30:53 +0000 //www.otias-ub.com/?p=1694176 微软发布了新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心理健康和安全技术”,分析了最新的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良好的文明程度保持稳定

良好网络文明评级的下降趋势在去年停止了。

不良网络文明评分只增加1个百分点。

文明好坏评分之间的差距因地域而异。

新加坡和印度的正差距最大,分别为46%和34%。

法国和墨西哥则处于另一端,差评率分别为43%和28%,高于好评率。

2023年的风险状况略有改善

任何经历过的风险都下降了2个百分点。从69%下降到67%。

推动风险降低的是性风险的下降(4分),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助于下降。

有低龄孩子(6-12岁)的父母比13-17岁的父母更可能报告个人和暴力内容风险。

风险暴露和后果在18-19岁达到顶峰。

大学学历和更高的受访者更有可能体验到个人暴力内容或性风险。

青少年的父母更善于估计后果

青少年的报告与父母的报告之间最大的差距是:

失去信任(45% vs. 37%)。

较少参与在线讨论(21% vs. 16%)。

生活变得更有压力(32% vs. 28%)。

最令人担忧的是个人和性风险

自2022年以来,个人风险和性风险仍然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

父母和青少年所担心的因风险而异

与青少年相比,青少年的父母更担心……

儿童性剥削和性虐待

对这种风险的担忧增加了4分。

性引诱

自杀和自残内容

真实世界的暴力和血腥

青少年更担心……

对自己或他人的暴力威胁。

仇恨言论。

青少年女孩比青少年男孩更担心风险

与男孩相比,十几岁的女孩更担心……

性风险(净:61% vs. 49%)

儿童性剥削和性虐待(32% vs. 25%)

性引诱(26% vs. 17%)

发布私密照片(25% vs. 19%)

网络欺凌和骚扰(42% vs. 39%)

青少年男孩更担心的唯一风险是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2023年化学制药行业经济运行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5436.html Mon, 01 Jul 2024 20:30:31 +0000 //www.otias-ub.com/?p=1705436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 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 5.8%,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下降3.7%;实现利润总额下降 15.1%。上述指标增速分别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 10.4、4.8 和12.8 个百分点。

2023 年,化学药品原料药产量主要大类中,抗感染类药物产量增长10.2%,解热镇痛药物产量下降 3.1%,维生素类产量下降 7.1%,葡萄糖(口服+注射)产量增长 1.6%。化学药品制剂中的主要五大类剂型中,粉针剂产量比上年增长 8.3%,注射液下降1.4%,输液增长14.3%,片剂增长 6.1%,胶囊增长 17.3%。

2023 年,重点跟踪的104个化学药品中共有 103 个品类化学药品出口,出口药品量比上年增长 1.3%,出口金额下降14.1%。其中,化学原料药出口金额占化学药品出口总额的66.6%,制剂药品出口金额占比 33.4%。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VideaHealth:人工智能对牙科的真正影响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2139.html Fri, 28 Jun 2024 20:30:43 +0000 //www.otias-ub.com/?p=1702139 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中,技术不断重新定义医疗保健,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下,牙科迎来了重大变革。VideaHealth站在这一变革的最前沿,在美国各地的牙科实践中提供价值。

根据调查,通过支持牙科临床医生更早地识别疾病并为患者提供意见,平均每年的修复和牙周治疗净产量增长了13%。

除了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之外,VideaAI还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增强临床一致性、提升患者体验和以数据为中心的牙科护理方法。对于考虑人工智能作用的牙科领导者,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牙科中的真正影响。

牙科人工智能的大图

牙科临床医生,牙医和卫生师的任务是处理日益复杂的现代牙科。通常,他们扮演着诊断学家、外科医生、初级保健医生和企业主的角色,几乎没有时间来处理医患关系。这在集体实践和牙科支持组织(DSO)中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些组织管理着众多牙科诊所和多达数千名临床医生。

人工智能的出现给牙科带来了许多希望。牙科人工智能有望在时间紧张的牙医和卫生师的诊断和治疗计划中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更早地识别龋齿和牙周病等疾病,同时为患者提供建议。DSO对这项技术特别感兴趣,因为它有望在他们的诊所和牙医之间引入临床一致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常常被过度炒作。这份白皮书准备回答这个问题:牙科人工智能是炒作还是现实?这是牙科领域的下一个重大技术革命,还是只是短期的炒作?

为了全面回答这个问题,报告分析研究了人工智能的临床和财务价值。这将是人工智能在牙科领域的首个大型基准研究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说到医疗旅游,是不是可以看看这个国家? //www.otias-ub.com/archives/1698436.html Tue, 28 May 2024 07:00:22 +0000 //www.otias-ub.com/?p=1698436

马来西亚的许多一流医院堪比酒店。例如,吉隆坡的鹰阁医院(Gleaneagles Hospital)或双威医疗中心(Sunway Medical Center)不仅拥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且在装饰精美的建筑中拥有豪华的病房,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治疗。这些豪华的医院空间使马来西亚成为医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这一行业在 2022 年创造了超过 13 亿马来西亚林吉特的收入。

2013 年至 2022 年马来西亚医疗旅游收入 (百万马来西亚林吉特)。数据来源:Statista.com

第一线的私营医疗保健

马来西亚实行两级医疗保健制度,公立医院为公民提供有补贴的医疗保健服务,私立医疗保健则作为补充。私营医疗机构通常为国际患者提供服务。2022 年,约有 85 万游客因医疗保健目的来到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私立医院数量也有所增加,截至 2022 年,共有 207 家私立医院,而同年的公立医院数量为 148 家。

对于可以在公立医院接受低价治疗的马来西亚人来说,马来西亚私立医院的医疗费用相对较高。然而,对于追求高质量医疗服务和友好服务的医疗游客来说,情况并非如此。与其他热门目的地相比,马来西亚在价格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例如,在马来西亚进行血管成形术的费用仅为韩国的一半。此外,虽然马来语是官方语言,但英语在马来西亚被广泛使用,从而消除了一些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一些医院还提供其他语言的翻译服务。

2023 年马来西亚私立医院医疗程序估计费用,按类型分列 (以 1000 马来西亚林吉特计算)。数据来源:Statista.com

支持促进医疗旅游

鉴于马来西亚医疗旅游的潜力,政府于 2009 年在卫生部下成立了马来西亚医疗旅游理事会(MHTC)。该机构负责与马来西亚领先的行业参与者(如 KPJ Healthcare 和 IHH Healthcare)合作,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和推动马来西亚医疗旅游业的发展。

MHTC 还致力于吸引更多东南亚邻国以外的医疗保健游客。该机构报告称,2022 年马来西亚的国际患者大多来自印度尼西亚。在政府的支持下,预计 2024 年的医疗保健支出将达到 350 亿马来西亚林吉特,马来西亚将巩固其作为亚洲主要医疗目的地的声誉。

2020 年至 2023 年马来西亚政府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运营支出,2024 年的预测 (以十亿马来西亚林吉特为单位)。数据来源:Statista.com

]]>
益普索:全球Z世代女性心理健康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6172.html Fri, 17 May 2024 18:00:34 +0000 //www.otias-ub.com/?p=1666172 最近的全球调查发现,Z世代女性发现生活艰难。

焦虑的年龄

在爱尔兰,58%的Z世代女性和40%的Z世代男性表示,他们感到压力太大,感觉自己无法应对。

益普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调查发现,这个问题远远超出了爱尔兰的范围,在31个国家的调查中,Z世代女性最有可能表示自己感到压力很大,以至于无法应对/处理事情。

抽出时间照顾自己

由于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女性最有可能报告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她们也是最有可能报告感到压力大到一段时间无法上班的人群。

感觉凄凉

乐观的一面是,虽然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女性目前处境艰难,但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女性比例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女性可能更愿意谈论和承认自己的艰难时期。巴西年轻女性是最有可能报告挣扎的人群,58%的巴西Z世代女性和近一半(48%)的巴西Z世代男性报告说他们严重抑郁,以至于几乎每天都感到悲伤/绝望,持续几周或更长时间。

黑暗的想法

鉴于Z世代女性说她们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多,她们是最有可能多次认真考虑自残或自杀的人群,这并不奇怪。

心理健康就是健康

世界各地的人们似乎都认为身体和情感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关键。52%的巴西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他们国家最关心的健康问题,比全球平均水平(44%)高出8个百分点。

略高于2/3的z世代(全球平均68%)认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其次是千禧一代(73%)。82%的X世代和87%的婴儿潮一代也这样认为。但是,只有35%的人认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同样重视心理和身体健康,Z世代女性最不可能认为两者得到了平等对待。

]]>
欧盟统计局:2023年欧盟医药进口增长6.1% //www.otias-ub.com/archives/1694098.html Tue, 07 May 2024 18:00:43 +0000 //www.otias-ub.com/?p=1694098 与2022年相比,2023年欧盟的医药产品出口下降了3.5%。另一方面,欧盟医药进口在2023年增长了6.1%。

2023年,出口额达到2770亿欧元,进口额为1190亿欧元。因此,欧盟在医药和制药产品方面的贸易顺差达到1580亿欧元,是继2022年1740亿欧元的峰值之后的第二高数字。

2023年德国、比利时和爱尔兰的出口减少

2023年,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医药出口国(620亿欧元),其次是比利时(440亿欧元)和爱尔兰(370亿欧元)。但是,与2022年相比,这三个国家的出口额都有所下降。

欧盟最大的医药产品进口国是比利时(260亿欧元),其次是德国(200亿欧元)和荷兰(160亿欧元)。

美国和瑞士是主要贸易伙伴

2023年欧盟医药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国,占1/3(33.2%;达到920亿欧元),其次是瑞士(15.5%;达到430亿欧元)和中国(7.7%;达到210亿欧元)。

欧盟进口这些产品主要来自美国,占欧盟进口医药产品总量的39.5%,其次是瑞士(32.3%)和英国(6.9%)。

]]>
德勤:2024年全球医疗保健行业展望 //www.otias-ub.com/archives/1671466.html Tue, 27 Feb 2024 21:00:35 +0000 //www.otias-ub.com/?p=1671466 德勤发布了“2024年全球医疗保健行业展望”,全球卫生保健行业再次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世界各地的供应商继续面临COVID-19大流行的挥之不去的影响,这导致了广泛的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采用也提振了该行业,这些技术可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

与此同时,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这可能进一步增加该行业在2024年面临的挑战和成本。如果不加以解决,到2040年卫生不平等的成本可能增加两倍,达到1万亿美元,即每人每年约3000美元。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整合可以在解决这些不公平问题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预计到2024年,人工智能将在简化管理、诊断、治疗和患者护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从预测分析到自动化电子健康记录,人工智能可以进一步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准确性和效率。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和资源限制的认知日益提高,可持续性已成为保健行业的一个关键方面。

大流行期间采用的远程技术和远程医疗不仅有助于确保提供护理的方式,而且有助于确定其性质。

随着全球卫生保健费用不断上升,保健的可负担性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政府、支付方和提供者正在采取措施控制成本,同时保持卫生保健的质量和可及性。

与此同时,在不断变化的患者人口统计、技术进步和不断变化的医疗服务模式的推动下,卫生保健人力队伍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

2024年,全球医疗保健行业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准备迎接深刻的变革。全球卫生保健的未来可能受到创新、可持续性、社会护理一体化、成本管理和劳动力适应的影响。


]]>
世界经济论坛:缩小女性健康差距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75759.html Mon, 26 Feb 2024 21:30:05 +0000 //www.otias-ub.com/?p=1675759 在讨论女性健康面临的挑战时,一个常见的反驳是,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这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女性一生中有25%以上的时间处于身体衰弱状态。

解决妇女健康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可将妇女健康状况不佳的时间减少近2/3。这有可能帮助39亿妇女过上更健康、更高质量的生活,因为每位妇女每年平均增加7天的健康生活,在妇女的一生中可能增加500多天的健康生活。除了健康妇女的社会影响,包括在教育和代际福利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之外,改善妇女健康还可以使妇女更积极地参加工作。到2040年,这可能会使经济每年增长至少1万亿美元。这些估计虽然意义重大,但由于数据的限制,可能被低估了。

差距的根本原因

为缩小卫生差距,需要解决四个主要领域:

科学:人类生物学的研究默认以男性身体为研究对象,这阻碍了对基于性别的生物学差异的理解,导致针对女性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少,效果也越来越差。

数据:由于数据集排除或低估了重要条件,妇女的健康负担被系统性地低估了。

提供护理:妇女更有可能面临护理障碍,并经历诊断延误和/或不理想的治疗。

投资:相对于妇女健康状况的普遍程度,对妇女健康状况的投资较少。这导致了一个不断强化的循环:对女性身体的科学理解越来越弱,而去风险投资的数据也越来越有限。

规划前进的道路

向前迈进需要了解妇女健康差距的更广泛影响,并在五个方面推动行动:

在研发(R&D)连续体中投资以妇女为中心的研究,以填补研究不足、往往未确诊的女性特定疾病以及对女性影响不同和/或不成比例的疾病方面的空白。

加强有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针对性别的数据,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女性的健康负担,并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影响。

增加在从预防到治疗的所有领域获得针对女性的护理机会。

执行支持女性健康的政策。

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采用涉及多部门利益相关者的生态系统方法。


]]>
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约2000万例 新增肺癌病例250万例 //www.otias-ub.com/archives/1675070.html Fri, 02 Feb 2024 12:45:44 +0000 //www.otias-ub.com/?p=1675070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近日发布最新报告,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约2000万例,死亡病例约970万例。值得关注的是,这两项数据中肺癌占比都是最高:新增肺癌病例250万例,死亡病例180万例。报告显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是2022年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 肺癌成为最常见的癌症可能与亚洲地区存在的长期吸烟情况有关。

从全球范围看,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也是女性因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

肺癌则是男性最常罹患的癌症,也是男性因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

根据此前一份国内调查显示,在中国死亡率最高的五种癌症,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同样是位列榜首,且增长速度最快。

世卫的报告预测,2050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将超过3500万例,比2022年增加77%。

造成全球癌症负担日益加重的因素有许多,包括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也与癌症风险因素的变化有关,其中一些癌症风险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

吸烟、饮酒以及肥胖是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关键因素,空气污染仍然是主要的环境风险因素。

自 快科技

]]>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8148.html Wed, 27 Dec 2023 22:00:45 +0000 //www.otias-ub.com/?p=1668148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2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全球人口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儿童死亡率减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1/3,包括艾滋病毒、结核病和疟疾在内的许多传染病发病率下降,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导致过早死亡的风险下降,全球出生时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67岁上升到2019年的73岁。

自2015年以来许多发展目标明显停滞,对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挑战。

此外,尽管烟草使用、不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以及儿童发育迟缓等许多健康风险的接触减少了,但进展并不充分。风险暴露仍然很高,特别是酗酒和高血压等因素近年来才开始下降。令人担忧的是,全球人口(99%)呼吸的细颗粒物(PM)水平不健康,肥胖的流行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而且没有立即出现逆转的迹象。

与2015年以前的进展相比,扩大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速度有所放缓,在减少卫生保健费用造成的财政困难方面也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弱势群体获得保健和相关服务的机会较低,但面临的健康风险较高,相关死亡率也较高。

2020年和2021年,COVID-19大流行在全球造成1490万人死亡。这意味着,到2021年底直接或间接归因于大流行的每一起死亡平均导致22年以上的生命损失,相当于每秒钟损失5年以上的生命。

COVID-19大流行鲜明地提醒我们,传染病可能出现或再次出现,对每个人都可能造成伤害。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继续削弱影响身心健康的环境和社会决定因素,对我们所有人构成巨大风险。

世界目睹了人口和流行病学的迅速转变,每年由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所占比例已增长到占所有死亡的近3/4,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预计到2048年世卫组织成立100周年时,这一比例将达到86%左右。联合国预计,到2048年全球每年死亡人数将达到近9000万人,其中7700万人是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绝对数字比2019年增长近90%。


]]>
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针灸有望治疗慢性荨麻疹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7245.html Tue, 19 Dec 2023 12:49:32 +0000 //www.otias-ub.com/?p=1667245 最近对 300 多名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有限地缓解症状,但其临床意义仍不明确。随附的一篇社论强调了针灸在治疗非疼痛性疾病方面的潜力,以及临床上更广泛地使用针灸的必要性。

一项涉及 300 多名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或荨麻疹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针灸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然而,这些结果的临床意义仍不确定。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

CSU是慢性荨麻疹最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在没有特定诱发因素的情况下,反复出现持续6周以上的瘙痒、皮损或肿胀。90% 以上的 CSU 患者需要紧急治疗来缓解瘙痒,因此,控制瘙痒是 CSU 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随机分配 330 名 CSU 患者接受 4 周针灸治疗、4 周假针灸治疗或等待治疗(对照组),然后在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 4 周的随访,以研究针灸是否能改善 CSU 的症状。症状变化采用每周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进行测量。

针灸组患者报告的 UAS7 改善程度高于假针灸或候补对照组。然而,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最小临床差异(MCID)阈值,因此观察到的瘙痒严重程度评分降低的临床意义尚不确定。 针灸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但事件轻微且短暂。

英国医学针灸协会的迈克-卡明斯(Mike Cummings)在随附的一篇社论中强调,这些试验结果很有意思,因为它们描述了针灸对一种不以疼痛为特征的疾病的疗效。

虽然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但作者建议临床医生应保持开放的态度,即使是在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针灸的辅助作用也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社论认为,针灸作为一种疗法常常被忽视,因为它缺乏其他现代干预措施的商业支持。

自 cnBeta

]]>
延世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筛查眼部照片诊断儿童自闭症的准确率高达100%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7249.html Tue, 19 Dec 2023 12:49:21 +0000 //www.otias-ub.com/?p=1667249 研究人员拍摄了儿童视网膜的照片,并使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算法对其进行筛查,他们惊讶地发现诊断自闭症的准确率达到 100%。研究结果支持使用人工智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客观筛查工具,尤其是在儿童精神科专科医生人手有限的情况下。

学习人工智能算法对其进行筛查,他们惊讶地发现诊断自闭症的准确率达到 100%。研究结果支持使用人工智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客观筛查工具,尤其是在儿童精神科专科医生人手有限的情况下。

在眼睛的后部,视网膜和视神经在视盘处连接。视盘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是观察大脑的一个窗口,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利用他们的能力,轻松、无创地进入这一身体部位,获取与大脑相关的重要信息。

最近,英国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非侵入性方法,通过将眼部安全激光照射到视网膜上,快速诊断脑震荡。现在,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筛选出的视网膜图像,开发出了一种诊断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和症状严重程度的方法。

研究人员招募了958名平均年龄为7.8岁的参与者,对他们的视网膜进行了拍照,共获得了1890张图像。其中一半参与者被诊断患有自闭症,另一半是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自闭症症状严重程度采用自闭症诊断观察表-第二版(ADOS-2)校准严重程度评分和社交反应量表-第二版(SRS-2)评分进行评估。

利用 85% 的视网膜图像和症状严重程度测试得分训练了卷积神经网络(一种深度学习算法),以构建筛查 ASD 和 ASD 症状严重程度的模型。其余 15%的图像保留用于测试。

在对测试图像集进行 ASD 筛查时,人工智能可以挑选出诊断为 ASD 的儿童,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的平均面积(AUROC)为 1.00。AUROC 的范围在 0 到 1 之间。一个预测 100% 错误的模型,其 AUROC 值为 0.0;一个预测 100% 正确的模型,其 AUROC 值为 1.0。即使去除图像中 95% 最不重要的区域(不包括视盘),平均 AUROC 也没有明显下降。

研究人员说:”我们的模型在使用视网膜照片区分 ASD 和 TD(具有典型发育的儿童)方面表现良好,这意味着 ASD 的视网膜改变可能具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价值。有趣的是,这些模型仅使用包含视盘的图像的 10%,就保留了 1.00 的平均 AUROC 值,这表明该区域对于区分 ASD 和 TD 至关重要。”

症状严重程度的平均AUROC值为0.74,其中0.7至0.8的AUROC值为”可接受”,0.8至0.9的AUROC值为”优秀”。

研究人员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照片可提供有关症状严重程度的额外信息。研究发现只有 ADOS-2 评分可以进行可行的分类,SRS-2 评分则不行。这可能是因为ADOS-2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进行,评估时间充裕,而SRS-2通常由护理人员在几十分钟内完成;因此,前者会比后者更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严重程度。”

研究参与者最小的只有四岁。研究人员说,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基于人工智能的模型可以作为一种客观的筛查工具,从这个年龄段开始使用。由于新生儿视网膜在四岁前一直在生长,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该工具是否能准确地用于比四岁更小的参与者。

研究人员说:”虽然还需要未来的研究来确定可推广性,但我们的研究代表着向开发ASD客观筛查工具迈出了值得注意的一步,这可能有助于解决一些紧迫问题,如由于资源有限而无法获得专门的儿童精神病学评估。”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版》(JAMA Network Open)上。

自 cnBeta

]]>
Think Now:2023年精神健康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0820.html Wed, 29 Nov 2023 21:30:35 +0000 //www.otias-ub.com/?p=1660820 大多数受访者(7/10)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或“优秀”。

3/10的人被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诊断出患有精神疾病。

非洲裔美国人和非西班牙裔白人比西班牙裔和亚洲人更容易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疾病。

Z世代和千禧一代比其他年龄段更有可能报告自己有情绪问题,他们的个人关系和工作也更容易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

跨种族/族裔和世代,社交媒体和心理健康网站是有关心理健康的最常见信息来源。

大约一半的人表示,他们觉得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谈论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或“有点”舒服。有趣的是,Z世代最不愿意这么做。

详细的结果

总体而言,2/5的成年人表示,由于情绪问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问题。

7/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或“优秀”。

最常见的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清晰和控制情绪。

3/10的受访者被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诊断出患有精神疾病。

大约一半的人表示,他们觉得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谈论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或“有点”舒服。

到目前为止,Z世代和千禧一代最有可能寻求有关心理健康的信息。在各个年龄组中,社交媒体和心理健康网站是最常见的来源。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参与了自我护理或自助活动,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Z世代和千禧一代最有可能这么做。

定期锻炼和冥想/正念是最受欢迎的自我保健活动。

近2/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了他们的工作。

相似比例(2/5)的人表示,他们的人际关系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的来说,大约一半的人说他们会公开谈论自己的心理健康。

受访者最有可能与配偶/伴侣和朋友(面对面)谈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知道社区中可用的心理健康资源,其中咨询中心、在线信息/帮助热线和社区支持小组是最常见的。

跨越种族/民族和世代,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事情。大约一半的人认为科技和社交媒体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
经合组织:2023年健康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1292.html Sun, 26 Nov 2023 22:00:17 +0000 //www.otias-ub.com/?p=1661292 经合组织发布了“2023年健康报告”。比较了经合组织成员国、候选国和主要伙伴国的人口健康和卫生系统的关键指标。

卫生系统面临财政压力。这反映了具有挑战性的经济气候,相互竞争的优先事项挤压了可用于卫生的公共资金

2019年,在大流行之前,经合组织国家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平均支出占GDP的8.8%,这一数字自2013年以来相对不变。到2021年,这一比例升至9.7%。但是,2022年的估计显示,这一比率将大幅下降至9.2%,反映出应对大流行的支出需求减少,但也反映出通货膨胀的影响。

核心人口健康指标表明,社会尚未完全从大流行中恢复过来,许多人在精神和身体上仍在挣扎

2019年至2021年期间,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下降了0.7岁。虽然2022年的临时数据显示一些国家的预期寿命有所复苏,但28个国家的预期寿命仍低于大流行前的水平。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恶劣的环境导致数百万人过早死亡。吸烟、有害饮酒、缺乏身体活动和肥胖是许多慢性病的根本原因

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的肥胖率持续上升,54%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平均18%的人肥胖。健康的饮食和身体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但平均只有15%的成年人每天食用五份或更多的水果和蔬菜,只有40%的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至高强度的身体活动。

尽管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实现了全民健康覆盖,但获得医疗服务的障碍依然存在。重新重视初级保健和预防是同时提高可及性和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财务保护方面的差距使医疗保健变得难以负担。家庭自付费用平均占医疗支出的不到1/5,在墨西哥超过40%。平均而言,最不富裕的人延迟或不寻求治疗的可能性是最高收入人群的三倍。

2021年,初级保健平均占支出的13%,与2019年相似。

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保健质量正在提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患者安全指标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国家的初级保健安全处方有所改善,抗生素、阿片类药物和抗凝血剂长期处方的平均用量有所减少。尽管如此,患者安全仍然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57%的医生和护士认为员工水平和工作不安全。

数字卫生具有改变卫生系统的巨大潜力。但是,许多国家对数字化卫生转型准备不足

一个国家对数字化转型的准备程度取决于强有力的卫生数据治理、协调一致的数字安全方法以及为公共利益负责任地使用数字工具(包括人工智能)的能力。


]]>
Tetra Pak:2023年健康和营养的未来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6569.html Tue, 21 Nov 2023 22:00:08 +0000 //www.otias-ub.com/?p=1656569 Tetra Pak发布了“2023年健康和营养的未来”。大流行后的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健康。70%的人表示,在过去几年里健康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他们对食物和饮料的要求更高。预防健康措施仍然是关键,食品和饮料产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多达74%的人对购买标有特定健康声明的食品感兴趣。

身体和精神健康是相辅相成的。消费者在焦虑和孤立等问题上挣扎,疫情则提高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3/4的消费者现在认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全球65%的受访者认为,这些新的担忧给粮食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42%的人担心自己买不到想买的食物。

人、地球和产品交织在一起

人与地球的这种交织延伸到产品,消费者认为对一方有利的东西必须对另一方有利。全球70%的受访者表示,健康产品不应该损害环境;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如果一种食物或饮料对个人不健康,那么它对地球来说就是不可持续的。

消费者坚信,他们的食品和饮料购买和消费决定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54%的人认为,通过改变他们的饮食可以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消费者认为,科技在未来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65%的消费者认为,应用于健康领域的技术将变得越来越重要;62%的消费者认为,技术将在确保更可持续的未来方面发挥作用;48%的人认为技术将有助于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健康的食品和饮料。

但也有一些担忧需要解决,一些人对技术创新持谨慎态度,多达65%的人希望产品尽可能天然,46%的人担心食品创新对他们不利。


]]>
商务部:2022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1064.html Thu, 16 Nov 2023 20:40:44 +0000 //www.otias-ub.com/?p=1661064 2022 年全国药品流通市场销售规模稳中有升。统计显示,全国 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 27516 亿元1,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 6.0%, 增速同比放缓 2.5 个百分点。其中,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额 为 5990 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 10.7%,增速同比加快 3.3 个 百分点。药品批发市场销售额为 21526 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 长 5.4%。

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共有《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 64.39 万 家。其中,批发企业 1.39 万家,零售连锁企业 6650 家、下辖门店 36 万家,零售单体药店 26.33 万家2。

2022年全国药品流通直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0935 亿元,扣除 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 6.7%,增速同比放缓 2.6 个百分点,约占全国七 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 86.0%;利润总额 474 亿元,扣除不可比因 素同比增长 5.3%,增速同比加快 0.9 个百分点;平均毛利率 7.8%,同 比上升 0.4 个百分点;平均费用率 6.8%,同比上升 0.1 个百分点;平 均利润率 1.6%,同比下降 0.1 个百分点;净利润率 1.5%,同比下降 0.1 个百分点。


]]>
美国心理卫生协会:2023年美国心理健康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4418.html Wed, 01 Nov 2023 22:00:45 +0000 //www.otias-ub.com/?p=1654418 美国心理卫生协会发布了“2023年美国心理健康报告”。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23年的主题是“精神健康是一项普遍人权”。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权获得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精神健康。这包括免受精神健康风险的权利,获得现有、可获得、可接受和高质量护理的权利,以及自由、独立和融入社区的权利。

但是,以美国为例,研究表明情况远非如此。42%的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在2022年的治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表示这是因为他们根本负担不起。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其中27%的人不知道去哪里获得他们需要的支持服务;17%的人表示,尽管有健康保险,但不够支付费用。

重要发现

21%的美国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相当于5000多万美国人。

在过去的一年里,15%的成年人有物质使用障碍。93.5%未接受治疗。

报告有严重自杀念头的成年人比例为4.8%,超过1210万成年人。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种族认同的成年人中有11%曾有过严重的自杀念头。

16%的年轻人报告在过去一年中至少经历过一次严重的抑郁发作。超过270万青年患有严重的重度抑郁症。

55%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超过2800万人)没有接受治疗。

11%(超过550万人)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没有保险。

60%患有严重抑郁症的青年没有接受心理健康治疗。

在美国,每350个人对应一个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

28%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报告说,他们无法得到所需的治疗。大多数人报告说,他们没有得到治疗因为负担不起。

据报告,每月有14天或以上精神有问题的成年人中有23%由于费用原因无法去看医生。

1/10拥有私人保险的青年没有精神或情感障碍方面的保险,相当于超过120万青年。


]]>
CardinalHealth:2022年生物仿制药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1706.html Thu, 26 Oct 2023 22:00:15 +0000 //www.otias-ub.com/?p=1651706 CardinalHealth发布了“2022年生物仿制药报告”。分析了生物仿制药行业如何推动竞争、降低成本和提高药物可获得性。生物仿制药治疗方案已被证明与原研生物制剂一样安全有效。

生物仿制药通过FDA的简化途径获得批准,其目标是扩大患者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护理。

截至2022年1月,美国有33种FDA批准的生物仿制药,其中21种已上市。

行业分析师表示,到2025年,生物仿制药有望使美国的药品支出减少1330亿美元。

尽管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早在7年前就批准了首个生物仿制药,但这类产品对许多从事医疗保健工作的人来说仍然很新鲜,尤其是在糖尿病和眼科等治疗领域最近才开始批准生物仿制药。

什么是生物仿制药?它与仿制药有何区别?

生物仿制药是一种生物制剂(即由活细胞制成),与现有FDA批准的生物制剂一样安全有效。仿制药是由小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与品牌药物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生物制剂是由活细胞制成的大而复杂的分子,这导致了与它们相关的固有变异性。因此,当仿制药必须证明与品牌药生物等效性时,生物仿制药必须证明它们与原研药高度相似,因此称为“生物仿制药”。

在美国,生物仿制药目前用于治疗癌症、肾脏疾病、糖尿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克罗恩病。

报告还发布了2022年生物仿制药的五个预测:

胰岛素生物仿制药将揭示管理医疗利益相关者如何应对可互换的生物仿制药,零售药剂师将被定位为关键的变革推动者

参考生物制剂制造商将采取进一步措施保护市场份额,为2023年推出修美乐生物仿制药做准备

生物仿制药在眼科的应用将是缓慢的,因为对视网膜护理创新的关注仍在继续

美国联邦和各州将出台更多支持生物仿制药的医疗政策

生物仿制药制造商和商业合作伙伴将越来越多地转向现实世界证据(RWE)来证明提供者和支付者的等价性


]]>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2年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小时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5019.html Mon, 23 Oct 2023 12:06:45 +0000 //www.otias-ub.com/?p=1655019 近日,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报告,2022年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小时。近半数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47.55%),16.79%的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10.40%受访者的睡眠质量自评为“不好”或“非常差”。2022年大家睡得更晚、起得更晚,入睡时间集中在23时至1时,比2021年推迟了1个小时。

之前,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专家在最新的研究中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所需睡眠时间进行修改提议,具体建议如下:

初生婴儿(0-3个月):睡眠时间范围缩小至14-17小时 – 此前为12-18小时。

婴幼儿(4-11个月):睡眠时间范围扩大至12-15小时 – 此前为14-15小时。

学步儿童(1-2岁):睡眠时间范围扩大至11-14小时 – 此前为12-14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岁):睡眠时间范围扩大至10-13小时 – 此前为11-13小时。

学龄儿童(6-13岁):睡眠时间范围扩大至9-11小时 – 此前为10-11小时。

青少年(14-17岁):睡眠时间范围扩大至8-10小时 – 此前为8.5-9.5小时。

青年人(18-25岁):睡眠时间范围为7-9小时 – 新的年龄段组别。

成年人(26-64岁):睡眠时间范围保持7-9小时不变。

老年人(65岁以上):睡眠时间范围为7-8小时 – 新的年龄段组别。

自 游民星空

]]>
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全球健康和医疗保健战略前景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2416.html Thu, 12 Oct 2023 21:30:11 +0000 //www.otias-ub.com/?p=1642416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新报告“2023年全球健康和医疗保健战略前景”。面对过去几年的挑战,世界在与卫生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偏离了轨道。大流行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经济、地缘政治和环境挑战,继续对人类健康构成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威胁,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以及卫生保健工作者和基本卫生产品供应的压力。重要的是要确保利益攸关方、行业、国家和行业努力实现共同的健康和医疗保健目标,并为此开展合作。

这一战略展望提出了2035年卫生和保健远景,由四个主要战略支柱组成,以公平为基本目标。

公平获取和成果:平衡获得健康决定因素的机会,确保卫生数据能够代表全体人口,并确保有需求的人获得平等的医疗成果。

医疗保健系统转型:构建有弹性的医疗保健系统,以便在预期和意外情况下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技术和创新:培育支持科学和医学创新的资助、使用和实施的环境。

环境可持续性:减少医疗保健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为更好的健康和福祉做好准备并应对气候变化。

在努力实现这些战略的同时,公共和私营利益攸关方将遇到一些障碍。为了了解这些障碍的影响以及为解决这些障碍而部署的解决方案,报告对全球八个案例进行了研究。虽然每个案例研究都面临着微妙的障碍。对全球健康差距扩大的担忧十分突出。健康和医疗保健行业的创新速度受到监管改革步伐缓慢的限制。虽然在转变,但需要更大的协作来改变现状,从孤立的工作到基于共同目标的协作,这些共同目标提供的结果大于其各部分的总和。这些合作都不会产生长期的影响,除非在系统级别上驱动变化,而目前对系统级别的支持、激励或监控是有限的。


]]>
IDC:2022年中国医疗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规模为70.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4.6%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1742.html Tue, 26 Sep 2023 06:36:04 +0000 //www.otias-ub.com/?p=1641742

中国的医疗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在信息化升级中逐步采用医疗云,尤其是在各地的医共体、健康云等建设中,采用云平台和云服务作为IT基础设施的模式基本上成为主流,各级医院也在积极探索或整体IT系统上云或者部分IT系统上云。IDC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规模为70.1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44.6%,预计未来三年中,医疗云发展仍处于快速发展期。

医疗云作为医疗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支撑医疗信息系统集约化发展

2022年11月,《“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完善国家卫生健康委政务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构建全民健康基础设施云。根据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医疗信息化将会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集约化体现在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个方面。在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下,医疗云基础设施是最底层的基石,在医疗云基础设施的支撑下,中间平台层也正在逐步云化部署,PaaS平台正在探索中发展,应用软件也在朝着云原生的方向发展,在云基础设施和平台层的支撑下实现集约化发展。在三层集约式架构之下,有医疗云建设与运营服务,支持三层架构的建设与运行。三个层面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医疗云厂商各具优势和特色,竞逐医疗云蓝海市场

医疗云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很多云厂商进入这一领域,为了更好地支持医疗卫健管理部门和广大的医疗机构选择云厂商提供参考,IDC通过对国内市场上主要医疗云基础设施服务厂商做了综合评估以及对大量医疗机构的客观访谈,总结并发布了《IDC MarketScape:中国医疗云基础设施服务2023年厂商评估》报告。在此次研究中,共有九个云厂商最终入选报告,这些云厂商包括(按照首字母顺序排序):阿里巴巴(阿里云)、华为(华为云)、浪潮(浪潮云)、青云科技、深信服、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国电子云、中国联通(联通云)和中国移动(移动云)。厂商评估结果基于IDC MarketScape模型以图像形式展示。

这些云厂商在医疗云的建设中,其云计算技术、云交付与运维、云集成与云迁移及支持服务、市场发展策略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厂商都在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市场。目前医疗云基本上还是一片蓝海市场,这些入选评估的云厂商都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并且在医疗云落地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成熟的且具有医疗行业属性的云解决方案,形成医疗云的优势,且建立了大量成功案例,逐步形成品牌优势,为未来中国医疗云市场的开发、以及基于医疗云基础设施进而全面开发医疗数字化转型服务市场打下基础。

通过本次研究报告,IDC有如下重要发现,供医疗卫健机构和云厂商参考:

  • 医疗云承载智慧医院、医共体和健康云等信息化运行,医疗云的形式有公有云、专属云以及以公有云和专属云组成的混合云。云厂商医疗云解决方案中,如何有机地搭配公有云、专属云和混合云,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重要方向。
  • 医疗机构在采用医疗云基础设施服务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基本的云服务,即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灾备等在内的基本云服务,还要考虑健康医疗大数据、包括大模型在内的医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对于云计算算力和云服务的需求,医疗云中的PaaS层服务正在探索中,预计未来三年中将会进入增长期。
  • 随着医疗云需求的爆发,医疗云基础设施服务的交付、运营和运维工作将越来越繁忙,医疗机构对于交付和运维的要求比较高,云厂商在完善其医疗云产品的时候,也在加强交付和运营及运维能力。
  • 医疗云的建设和运行,不仅仅是云厂商独立完成,而且需要各类应用系统迁移到云上,迁移上云的工作需要有云厂商、应用软件厂商以及相关的系统集成商合作完成,这几方合作得越默契,则云服务的效果越好。
  • 医疗云具有自己的行业特色,这就需要云厂商根据医疗行业要求做好医疗云计算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的研发,逐步建立行业统一的标准,支持医疗云的开放,从而使得医疗云成为医疗数字化转型的枢纽和基石。
  • 医疗云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未来发展中,医疗应用系统也在逐步采用云部署和云原生的技术,整个医疗信息化体系将全面采用云计算技术。

IDC中国高级研究经理肖宏亮表示,医疗云基础设施服务已经获得了各级卫健委和各类医院的认可,医疗云的建设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各级卫健部门和医疗机构在选择云厂商的时候,要根据自身对于医疗云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重点,选择具有相应能力和策略的云厂商,不仅仅需要考察其云计算技术的水平,还要综合考虑其交付和运营及运维能力,以及面向未来支撑PaaS平台和医疗应用全面采用云计算技术的能力与发展战略。

]]>
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2023年食品与健康调查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0843.html Mon, 25 Sep 2023 22:00:56 +0000 //www.otias-ub.com/?p=1650843 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食品与健康调查”,主要发现包括:

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影响了许多美国人的购物行为

3/4的美国人(76%)表示,价格对他们购买食品和饮料的决定有很大影响,比去年的结果(68%)有所增加。女性(82%)比男性(70%)更有可能表示价格会显著影响他们的决定。

关注食物和营养的社交媒体内容可能会引起混乱和怀疑

在过去的一年里,4/10的美国人(42%)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关于食物和营养的内容。Z世代(71%)和千禧一代(58%)更容易接触到这些内容。

食物和饮料的选择与精神和情感健康息息相关

3/4的美国人(74%)认为,他们购买的食物和饮料对他们的整体精神和情感健康有重大或中度的影响。超过六成(61%)的人还认为,他们的整体精神和情绪健康对他们的食物和饮料选择有重大或中等影响。Z世代(71%)和千禧一代(68%)比婴儿潮一代(56%)更有可能相信他们的食物选择受到他们健康状况的影响。

环境可持续性继续落后于其他决策因素

1/3的美国人(34%)表示,环境可持续性对他们购买食品和饮料的决定有很大影响,这一比例继续低于其他因素。同样,35%的人表示产品的气候友好性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定。千禧一代最有可能关心这个问题(46%),Z世代为39%,X世代为38%,婴儿潮一代为22%。

在过去的一年里,大约有一半的美国人遵循了一种饮食模式

与去年的调查结果持平的是,52%的美国人在过去一年遵循了一种特定的饮食模式或饮食习惯。Z世代(66%)和千禧一代(63%)比X世代(50%)和婴儿潮一代(41%)更有可能遵循饮食模式或饮食习惯。

吃零食的频率连续第二年上升

7/10的美国人(72%)每天在正餐之外至少吃一次零食,这一发现与去年的调查结果(73%)一致。吃零食最常见的原因是饥饿或口渴,这一比例自2022年以来有所增加,从34%增加到41%。吃零食的其他主要原因包括认为零食是一种享受(29%),以及想吃甜的(21%)和咸的(21%)零食。

大多数美国人对食品供应的安全性充满信心,但更多的教育将是有益的

七成美国人(70%)对美国食品供应的安全感到“非常”或“有些”信心,这一发现与2022年的结果(68%)相似。有趣的是,婴儿潮一代(77%)、X世代(70%)和千禧一代(70%)比Z世代更有可能感到自信,Z世代中不到一半(44%)感到自信。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支付额外的费用

超过四成的美国人(46%)表示,生产、分发或服务他们所吃食物的工人受到公平和公正的对待是他们决定购买食品或饮料的重要因素。


]]>
《内科学年鉴》:研究发现晚睡时间型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高出72%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1413.html Mon, 25 Sep 2023 11:26:38 +0000 //www.otias-ub.com/?p=1651413 一项针对中年护士的大型研究发现,具有晚间时间型的人更有可能采取不健康的整体生活方式,尤其是吸烟、睡眠不足和缺乏运动,而且患糖尿病的风险要高出 72%。最近一项涉及 60000 多名中年护士的研究发现,具有”傍晚时间型”的人在一天的晚些时候感觉精力充沛,他们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此外,这些人往往表现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吸烟、睡眠不足和缺乏运动。这是与晨时型的人相比而言的。不过,作者指出,参与者的职业、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这些结果。研究结果于9月12日发表在《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了解昼夜节律型

昼夜节律型又称”昼夜节律偏好”,是一种部分由基因决定的结构,指的是一个人对较早或较晚睡眠时间的倾向。大约有 8% 的人具有晚睡时间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与代谢调节能力差、血糖控制紊乱、代谢紊乱以及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流行率较高有关。然而,”傍晚型”与糖尿病风险升高之间的确切原因仍然难以捉摸。

详细研究结果

来自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对 2009 年至 2017 年期间年龄在 45 岁至 62 岁之间、无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史的 63676 名护士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与”明确早起”时间型的参与者相比,”明确晚睡”时间型的参与者拥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要高出54%。在随访期间,晚睡时间型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高出72%。

据作者称,即使在调整了所有测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人口因素后,这种关联也会减弱,但仍然存在。他们强调,这些结果仅限于近期没有上夜班的人。今后需要对其他人群进行调查,利用基因决定的时间型来确定他们的发现是否适用于男性、非白人种族或民族群体或其他社会经济阶层。此外,饮食、运动和体重方面的代际差异可能会限制他们的研究结果对年轻或年长一代或当今时代的适用性。

社论观点

哈佛大学陈忠和公共卫生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作者在相应的社论中强调,包括心理因素、工作类型和时型的可能终生变化在内的一些因素可能会混淆这项研究的结果。他们补充说,研究结果表明,昼夜节律失调可能是造成这些结果的潜在机制,原因是时型与工作时间不匹配,而不是时型。

社论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为越来越多的证据增添了新的内容,即把晚班时间型工人调到夜班可能会改善轮班工人的睡眠,并改善他们的代谢健康。最后,他们指出,这些结果表明,开发标准化工具来定期评估一个人一生中的时型可能会带来益处。

]]>
IDC:预测2022年中国医疗保障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32.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2.8%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1745.html Fri, 22 Sep 2023 06:41:59 +0000 //www.otias-ub.com/?p=1641745

IDC于近日发布了《中国医保信息系统市场份额,2022》(IDC # CHC50190823, 2023年7月),本报告主要围绕中国医保信息系统市场展开分析,给出了主要厂商的市场份额,分析了市场竞争态势,并对领先厂商在2022 年的市场表现给予了分析评价,可供医保局及医疗机构在选择医保信息系统供应商时进行参考,也可供投资机构、以及供综合性IT厂商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作为参考。

市场在多维度上呈现持续增长

当前国家级平台已经完成基础建设,全国省级平台也相继完成并陆续验收,进入了深化应用、运维阶段。2022年尽管受到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影响,医保信息平台的建设和验收进程较预期有所推迟,但市场仍然展现出了多个积极信号,并展露出增长态势。IDC预测,2022年中国医疗保障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32.4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2.8%。主要市场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

  • 在医保核心业务系统、数据治理与基金监管系统、公共服务与增值业务系统、DRG/DIP系统的四类解决方案中,医保核心系统市场仍是主要增长来源,DRG/DIP系统仍将保持较高增速,而数据治理和公共服务与增值模块的需求将会成为来市场规模增长的持续动力;
  • 从各级各类机构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来看,医保局端在前期的医保信息平台建设和完善之后,市场对于医保信息系统的需求多点开花,订单数量呈现增长,单笔金额较前有所降低。其中,地方的创新需求也将成为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
  • 在多项医保改革的政策引领下,在医保局端的系统相继得到验收的进程中,信息系统的需求进一步向院端拓展,展现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各类医疗机构相继采购院端医保系统,并逐步倾向于应用一体化的医保管理系统,依托其对临床各个环节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督与约束,并加强医院各科室的运营管理、绩效管理等,从而增强院内医保基金的运行效率。

子市场逐步崛起,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近年来,市场的持续增长吸引了新型厂商进入这一领域。而基于前期基础业务系统逐步完善,为建设更多精细化的系统奠定了基础,子市场发展加速。新型厂商在该类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市场认可,扩大了市场占比。而传统厂商除了通过提供持续增强自身在医保局端市场的竞争力,也正适应院端的医保信息系统的需求,发挥其在医保端的服务优势,以及领域知识的积累,研发新的产品,向院端的市场逐步渗透。  

随着市场需求重心迁移和扩展,两类厂商在各自领域持续发力,市场竞争格局较前有所分散。其中,原有的厂商基于先发优势,在多个系统建设以及运维服务中建立了市场优势和品牌形象,在市场中仍然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而新型厂商,多由单一系统切入市场,市场份额相对有限,其中早期便进入市场的厂商,具备一定的优势,市场份额相对领先。2022年市场份额排名前六的厂商总市场份额占比为59.9%,较2021年有所下降。

未来,随着疫情的结束,医保信息系统的市场潜能将在短期内释放,更多元化的系统需求将持续迸发。其中,传统的医保信息化厂商,参与了国家、省级医保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更了解医保信息系统的建设架构,积累了业务经验,在地方建设过程中更改有利于获得医保局的青睐。同时,也正是医保局端系统建设的经验,尤其是DRG/DIP系统的分组经验,有利于传统厂商拓展院端医保市场,获得更多的订单,头部厂商仍能保持领先优势。而新型厂商从细分领域切入,将在业务发展中积累垂直于医保具体任务的专业化领域知识,进一步获得市场认可,从而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IDC 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高级市场分析师林红表示,国家和省级的医保信息系统已经完成了基础系统的建设,而医保改革的持续推进将带动对于医保信息系统需求的增长。在医保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在医保信息系统政策的指引下,医保局端与医疗机构端将展现出更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疫情期间蓄积的市场潜能将在短期内释放,且市场规模将在未来五年持续增长。医保信息系统将与新兴技术进一步结合,发挥数据价值,让系统从支撑工具转变成为赋能助手。头部厂商正适应市场需求加强产品研发和市场能力,而新型厂商也深入领域积累成功案例经验和知识,传统厂商与新型厂商在部分细分市场的竞争即将展开。头部厂商的优势仍然明显,但随着多个细分领域的发展,市场格局在未来阶段或将有所分散。

]]>
IT桔子:医疗行业垂直 VC 研究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9440.html Thu, 21 Sep 2023 07:09:09 +0000 //www.otias-ub.com/?p=1649440 我们观察到,在 VC/PE 圈子里,已经有一批专注于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机构,他们长期活跃在医疗创投圈,比如全球性的有 OrbitMed 奥博资本,国内有高特佳投资、启明创投、夏尔巴投资等。基于 IT 桔子 1 万+家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数据,我们从「垂直行业+投资数据」出发,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比如,全球有多少家机构投资过医疗行业?有多少家机构选择专注于医疗行业的投资?这种机构策略的内核是什么?有哪些垂直医疗 VC/天使机构的运作模式可以值得作为案例研究?等等。

为此,IT 桔子调查并撰写了《2023 年医疗行业垂直 VC 研究报告》

在这份报告里,我们力图用数据和案例去寻找答案。关于报告的一些核心洞察与发现:

  • 医疗是一个长青行业,行业足够大,市场规模是万亿元级的。虽然教育也有这个特性,但教育投资却因政策备受打击。专注医疗的 FA 机构崐玉资本创始人尹先凯认为,医疗行业「重蹈覆辙」的可能性极小,医疗投资行业整体还是一个朝阳产业。
  • 有 3 千多家国内外投资机构曾经参与出手投资医疗领域,但真正专注于医疗投资的不到 1/10。
  • 有近一半的医疗垂直机构至少投到过/持有 1 家医疗独角兽,比例远高于其他综合性机构。
  • 从有 VC 参与开始,医疗行业 IPO 十分活跃,并购情况极少,IPO 是机构和股东们的退出首选。
  • 医疗行业投资相对具有较高的门槛,无论是对于学识,还是经验、人脉的积累,同时也非常考验投资人的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因此也具备了一定的壁垒,竞争相对而言不会很激烈,有益于垂直医疗投资机构的生存。
  • 访谈结果显示,对于医疗行业投资和创业者而言,垂直的医疗投资机构可能比常见的综合 VC 机构,更加懂医疗,而且有资源。

从全球来看,医疗行业的创业公司到底能够吸引多少家机构真正地对其慷慨解囊呢?

IT 桔子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3 年 4 月,全球至少已经有 3827 家资方在医疗行业投资出手过。按照地区来划分,国内资方有 2368 家,占比 62%;全球投资方有 1459 家,占比为 38%。

按照机构类型来划分的话,风险投资机构是医疗投资者中的核心力量、最重要的角色,有 3141 家,占整体比重为 82%。

根据主要投资阶段的不同,VC 机构的数量最多,有 2219 家,而 PE 机构有 584 家;天使机构则是最少的,仅有 333 家。

除了风投机构外,有 310 家全球的巨头企业 CVC 也参与了医疗投资,是行业重要的投资者,其中本身主业为医疗的企业有 52 家,而非医疗行业的企业投资方更多,有 258 家。

另外,还有一些主业为 FA 的机构、其他类型的投资方,包括券商、保险、资产管理、金融公司等参与了医疗公司的投资。

IT 桔子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在医疗领域出手投资过的投资机构经历了可谓爆发式地增长。在 2010 年后,参与医疗行业投资的资方从此前的个位数达到了百位数,到 2015 年则首次突破了千位数。

疫情后医疗出手机构也有明显增长,到 2021 年达到了历史巅峰状态,当年共有 1574 家机构出手投资医疗;但在 2022 年,这个数据开始明显下滑,以 2023 年上半年的情形来看,仍有下滑的迹象。这与全球整个风投行业的行情不景气相关。

区分内资机构、外资机构来看的话,两方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唯一差别是在 2019 年的节点,出手投资的国内医疗机构相比上一年减少,而海外资方则没有下降,不过国内机构在之后也开始反弹。

重新定义医疗垂直投资机构

在这 3 千多家参与医疗投资的资方中,IT 桔子按照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来定义「医疗垂直 VC 机构」作为本报告的核心研究对象。

所谓定性,考虑的是投资机构本身的定位,从机构的介绍、愿景来分析是否符合。

定量方法上,则依据 IT 桔子机构库数据,针对该机构实际在医疗行业投资数量(活跃度)及其医疗投资占比(垂直度),按照一定的方法各自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算法侧重考虑垂直度,赋予权重较高,次要考虑活跃度,赋予权重较低,最后综合相乘得出一个结果。

根据机构投资医疗的垂直度和活跃度的二维矩阵,我们将所有医疗投资机构们划分为 4 大类:

  • 「十项全能型」选手:活跃度很高,但垂直度较低

这类机构往往属于头部综合机构,资金实力雄厚,投资领域非常多维全面,并非一家专注医疗投资的机构,从投资特征上看类似「十项全能型」选手。

典型代表机构是红杉中国、经纬创投、IDG 资本、深创投,虽然他们在国内医疗投资最活跃的机构榜上有名,但数据上其医疗投资占比不足 20%,属于比较偏低的垂直度。

  • 「重在参与型」选手:活跃度较低,垂直度也较低

这样的投资者非常多,至少有 1628 家,在总体医疗投资者中占了约半壁江山。他们大多对于医疗投资只是浅尝辄止,偶有出手,本身投资重心在其他赛道,属于「重在参与型」选手。

典型机构有侧重文化产业的合鲸资本、专注互联网投资的原子创投,投科技的道生资本等,他们都有过个位数的涉及医疗的投资。。

  • 「佛系特长型」选手:活跃度较低,但垂直度很高

这类机构非常垂直,100% 或者 90% 多的投资项目都集中在医疗行业,但总体投资数量相比头部仍有很大差距,可多也可少,我们称之为「佛系特长型」选手。

典型投资机构则有德福资本 GL Captal、瑞伏创投 Panacea Venture、万乘资本、泉创资本、沃生投资、汉康资本、楹联健康产业基金、领承创投等。

此外,医疗企业和专注医疗领域的 FA 机构做股权投资往往就会走这样的路子,整体专注于医疗,但出手数量不及专业的投资机构。比如国内探针资本、美国 Eventide Asset Management 等。

  • 「专精学霸」选手:活跃度很高,垂直度也很高

这类机构垂直度和活跃度都很高,是本报告喜闻乐见的医疗垂直 VC,可谓「专精学霸」选手。

典型代表机构是奥博资本,不仅非常活跃,在医疗行业的投资事件数达到 233 起,而且在其所有投资中,医疗投资占比达到了 99%,可谓既专注,又有实力和名气。

国内这样的机构还有元生创投、夏尔巴投资、启明创投、倚锋资本、千骥资本、凯泰资本、华盖资本、Vivo Capital 维梧资本、辰德资本、幂方健康基金等。

通过上述量化与定性相结合的分类分析方法,最终 IT 桔子选取了符合条件的特定 225 家机构,称之为医疗垂直投资机构。 

IT 桔子数据显示,这些垂直类医疗 VC 机构在所有医疗投资者中仅占比 6%。

这也意味着本报告的研究对象是这 6% 的投资机构,并不包含更大范围的,哪怕是一些有医疗投资基金和团队的机构,比如华兴资本、IDG 资本等。

也许这个定义范畴可能会存在争议和不解,但我们希望整个报告的重心是放在对医疗行业投资模式,以及重点机构案例的解读上;报告的分析样本范围、总体数据将只是一个参考。

医疗垂直投资机构主体分析

围绕这 225 家全球医疗垂直投资机构主体,我们进一步剖析其相关信息,包括以下几方面

  • 基础信息:创立时间、总部所在地、创始团队背景
  • 管理模式:主要投资创业公司的阶段、基金运作币种、管理资本规模
  • 投资数据:出手和活跃情况如何

根据创立时间统计,我们发现早在 1946 年美国就有 F-Prime Capital Partners 这样专注医疗投资的机构出现,比国内第一家垂直医疗 VC 机构「高特佳投资」的诞生要早了 55 年。可见,我国在医疗专业股权投资机构的运作管理上也较美国落后了半个世纪之久。

从 20 世纪 40 年代起,海外每年都会有个位数的垂直医疗投资机构成立,过程中有所波动,但整体显示较为平稳。

国内最早的医疗 VC 高特佳成立于 2002 年,之后直到 2010 年,每年也偶有零星数家机构出现。

从 2010 年开始,国内专注医疗投资机构的数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在 2015—2016 年间有一批新的同类机构成立,比如元明资本、比邻星创投、约印医疗基金等。

但到 2020 年后,国内外就很少再有此类垂直医疗机构再诞生。

可以说,海外的垂直医疗机构是经历了漫长又平稳的新生而累计到了 118 家,不少机构有着较长时期的投资历史;国内这边的 107 家垂直医疗机构多数则是在近 10 年内诞生。

数据显示,107 家国内医疗垂直投资机构中,将总部设在上海的有 38 家,占据了 1/3 的比例。总部设在北京的有 29 家,总部在江苏、广东的各有 10 家机构。北京和上海的垂直医疗机构总占比达到 62% 以上。国内医疗垂直投资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个超大城市中,其中上海更有优势。

当然,一家初具规模的投资机构往往不止在 1 个城市驻扎,而是设立了多地办事处。目前还有少部分医疗 VC 机构在香港设立了办公室,包括启明创投、三正健康投资、通和毓承、凯风创投等。

个别在国内注册运作的医疗投资机构或有全球基金为背景,或者专注于中美两国的医疗投资,因此同时在美国、香港等地均有办公场所,比如 3E Bioventures 本草资本、康桥资本 CBC、斯道资本 (富达亚洲),以及注册在香港的 Octagon Capital 八方资本。

由此分析,投资机构选择总部、办公地的主要考虑因素有核心投资区域、城市创投活力、营商政策、人才招聘的难度,北京上海等城市更具备以上条件。

垂直医疗 VC 机构创始团队分析

从投资机构创始合伙人的背景来看,我们将样本分为从老牌综合 VC 机构医疗投资部出来、医疗行业从业者出身、从上一代医疗垂直 VC 出来这几大类,并列出代表机构的案例。

需要注意的是,至少从公开资料层面来看,医疗领域几乎没有完全跨行干投资的,毕竟专注医疗投资的门槛和风险还是相对比较高的,如果随性而入的话就不在本报告讨论范畴了。

(1)「独立分家」:

我们将那些从头部综合风投机构中出走而创立医疗垂直 VC 的称为「独立分家」,就好像原来是大家庭里的一个小团队,自己独立出来成了一家有名有姓的新机构。

比如,Panacea Venture 瑞伏医疗创投基金,由凯鹏华盈(中国)管理合伙人黄瑞瑨创办,基金团队多来自凯鹏华盈中国的生命科学投资团队;原富达亚洲成长基金合伙人陈连勇出走创立了「通和资本」;原弘毅投资健康产业部王顺龙带领投资总监盛利、王闽川在 2016 年合伙创立三正健康投资。

(2)「由产业到投资」:

对于那些从头部医疗公司出走的从业者而说,他们转身做投资,从产业转向金融,从细节繁琐的行业一线实战走向了更宏大的行业战略和前景思考。

比如成立于 2011 年的「毓承资本」,是从药明康德风险投资部门独立出来的投资公司,在 2017 年通和资本与毓承资本通过合并组成了「通和毓承」;成立于 2019 年的「领承创投」,核心创始团队除了专业的财务和战略投资人士外,还有来自医疗产业上市企业的创始人。

(3)「另起炉灶」:

有些机构合伙人是从上一代医疗垂直 VC 中出走成立同样类型的机构,暂且称为「另起炉灶」。据观察,他们更多地是从原先的美元外资医疗基金中独立单干,成立一家新的针对中国本土的医疗投资机构。

比如现千骥资本管理合伙人刘华涛,此前就职于富达亚洲 (现斯道资本),负责中国医疗领域的投资,在 2010 年联合创立了专注健康医疗投资的千骥资本。

也有从上一代本土医疗投资机构中出走的新医疗 VC 机构合伙人,比如赵贵宾。赵贵宾曾任元禾控股(主投医疗和先进制造两大领域)风险投资部总经理,2009 年他创办凯风创投,专注 TMT 和 Healthcare 领域的天使早期投资,独立运作,还获得了元禾控股的投资支持。另外,万乘资本的管理团队来自于原九鼎投资,合伙人崔远出自启明创投。

资本管理规模统计

我们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示的基金管理人信息并结合 IT 桔子数据、机构官网等公开数据,统计了有数据可查的 97 家国内专注医疗的投资机构,并将机构管理规模分为 4 个等级区间来看:

在国内医疗垂直领域的投资机构中,管理规模在 10 亿元以下的占 20%,有 19 家;管理规模为 10—50(不含)亿元的占据了一半的分量,有 51 家;管理 50—100(不含)亿元有 17 家,比如上海合弘景晖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机构品牌为:弘晖基金)、普华资本、博远资本、元禾原点的管理规模均达到该区间,夏尔巴投资也表示管理规模逾十亿美元。

而管理规模达到 100 亿元+的有 10 家,是绝对的头部,包括正心谷资本、高瓴创投、高特佳投资。

目前针对外资机构的数据相对缺乏,仅有个例统计,比如奥博资本 OrbiMed 宣称资产管理规模高达 170 亿美元;斯道资本 Eight Roads 表示资产管理规模达 110 亿美元;最老牌的、已运作长达 77 年的医疗投资机构 F-Prime Capital Partners 表示管理规模达到了历史惊人的 2 万亿美元,这应该是全球管理资本规模最高的专业医疗投资机构了。

对于机构是否双币种基金结构我们无法一一获取,此处暂且按照机构实际出手投资交易的币种来分析。

IT 桔子统计发现,在国内 107 家专业的医疗垂直投资机构中,采用单一人民币基金的是少数,仅占 15%,代表机构有澳银资本、中信医疗基金,他们在已透露的医疗出手投资案例中仅有人民币;此外有 85% 的机构会采用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并行的双币种基金,占据了显著较大的比例。

采用双币种的考虑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募资上,医疗行业的一些赛道如创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等周期长、门槛高,与美元基金的特质相对更为匹配。所以此前不少机构都是募了美元基金来做投资。海外的大学捐赠基金等对股权投资出资较为成熟,医疗领域经常有国外的大学捐赠基金等典型的美元资金 LP 给予支持;在近几年里,医疗健康产业成为国家战略要点方向,国内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也在积极参与对综合性及垂直类医疗机构的投资,机构持有人民币基金的资金提升;

二是投资退出上,过去医疗健康企业常常拿了美元去美股/港股上市,现在 A 股科创板开通后,医疗健康企业获得了良好的上市退出通道,这也给了机构募集人民币基金做投资的动力。且医疗公司对于美股/港股上市持有美元基金有一定便利性。

出手和活跃情况统计

我们所关注的这 225 家垂直医疗机构——由于成立时间不同,且并不是每家机构每年都有出手投资,这个数据将展示医疗垂直机构们历年投资出手整体情况(当年投资 1 次及以上即计入统计)。

从历年医疗垂直机构出手数量来看,2010 年仅有 17 家在出手,占垂类机构整体的比重不足 1/5;之后越来越多的垂直机构出手,2015 年首次突破百家;2020 年达到了 210 家——几乎所有的医疗垂直机构都在投医疗;到 2022 年仍有 82% 的垂类机构在投资医疗;2023 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至今仍有超过一半的垂直机构活跃在医疗投资的一线。

对比更广泛的投资机构群体来看,医疗垂直机构占当年市场上所有出手投资医疗的总机构数的比重平均值是 14%。2020、2022 年达到 15%,2023 年上半年的数据则增长达到了 21%——当医疗投资的泡沫过后,大量非专业机构撤退之际,专注医疗的垂直机构更多地在坚持着。

垂直医疗机构的投资频次是怎样的?IT 桔子数据显示,从具体的投资交易总数量来看,历年这些医疗垂直机构的投资总和占所有医疗融资事件的比重在 15%~33% 之间,并且有不断上涨的趋势。尽管参与医疗投资的资方多达 3000+,但从投资交易数量来说,这 200 多家垂直的医疗机构仍是这个市场最核心、稳定的一群参与者。

]]>
重塑商业运营模式:中国医疗科技企业的下一个制胜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2990.html Tue, 05 Sep 2023 06:55:22 +0000 //www.otias-ub.com/?p=1632990

中国医疗科技市场的增速开始放缓。面对支付收紧与政策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认真思考五大策略,重塑商业运营模式。

中国医疗科技市场呈现蓬勃景象。据估计,2021年的国内市场规模已达近5000亿元人民币。如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顺利实施,十年内这一数字有望翻番。《规划》预计未来十年卫生总费用每年将增长9%,这将使得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与欧洲部分发达经济体相当。到2030年,中国医疗科技市场将占据全球约20%的份额。

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不确定性持续存在,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医疗科技成长型市场之一。对于这一关键行业的跨国公司及本土企业而言,在继续提供基本医疗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需要思考自身的商业运营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需要重塑商业模式以适应市场新动态。

既有的商业运营模式适用于市场急速扩张时期

中国医疗科技市场经历多年飞速发展,许多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商业模式依赖于由多层级的销售和众多经销商构成的庞大网络。这一模式兴起之时,政府管控有限,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第二个十年也超过10%。

如今,这种模式已不再是最佳选择。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要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医疗科技公司应考虑重新配置资源,以保持增长、提高效率,并为客户和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行业面临着全新的竞争和定价环境,不仅要应对更加多样化的利益相关者,遵循更严格的监管要求,还要有更强大的创新能力。

本土企业在整体绩效方面已有显著改善。2022年,中国150家上市医疗科技公司实现总营收(包括海外收入)约3600亿元人民币, 2019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约30%。但相较于2019年至2021年3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有所放缓。截至2023年6月,16家中国公司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是2022年6月的2倍之多。

医疗改革正在颠覆既有商业模式

2022年,中国的GDP增速放缓至3%,预计2023年有望逐步回升至5.0-5.5%【3】。过去20年来,政府为医疗技术和服务支付的高昂价格,吸引了众多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来华经营。然而近期的集中采购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打破了既有模式。例如,2021年带量采购后,心脏介入手术中使用的药物洗脱支架价格下跌超过90%,从原先的平均8400元人民币降至645元【4】。那些差异化程度较低、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受到了更显著的冲击。

五大策略助力重塑商业运营模式

为了在中国市场保持或加速增长,跨国和本土医疗科技公司都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相互关联的运营策略:

  1. 重塑商业渠道架构:为价格敏感的环境做好准备,扩大市场覆盖,以保持增长势头;
  2. 重估商业资源分配:产品组合及相应的资源投放需适应不断变化的战略重点,力求领先市场;
  3. 拓宽全渠道客户互动:提高销售效率,拓展市场触角,优化客户体验;
  4. 拓展生态系统合作:开发新的创新引擎,为更广泛的客户群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5. 回归基本商业原则:重新审视成本效益,根据战略重点动态调整营销策略,应对利润压力和竞争对手的崛起。

在这五大策略中,哪一个实施难度最大?对于已经开始进行渠道改革或寻找合作伙伴的公司,哪一个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答案因领域和公司而异。企业领导者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的策略,予以相应程度的重视,并加以执行。

在我们看来,那些严重依赖经销商的公司,以及产品组合受政府降价政策(比如带量采购【5】)影响最大的公司,彻底重塑渠道势在必行。然而,带量采购也为扩大市场覆盖创造了机遇。为了把握这些机遇,企业需要有效获取新客户,并通过全渠道模式高效留住现有客户。此外,通过许可引进和合作协议进行创新,推动中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在宏观经济趋势和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医疗科技行业的整体营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有鉴于此,企业现在需要制定针对性计划,避免事到临头匆忙应对。

企业还应加强与这些策略相配套的能力。例如,如果过去专注医疗耗材业务,现在想涉足医疗设备领域,就需要招募具备非临床相关方互动经验的销售团队及经销商。除此之外,还需要重新评估自身的销售能力和资源配置。

卓越的公司通常擅长做这类分析,尽早评估每种策略的发展需求,准确把握自身真正的优势来源,高效调整商业能力和商业模式,最终成功超越市场增速。

策略一

重塑商业渠道架构

在一个拥有超过3.7万家医院和14亿人口的国家【6】,医疗科技公司和经销商的市场版图不可避免地呈现碎片化。生产商的内部销售团队连同经销商,主要充当生产商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桥梁。

中国医疗保健系统新经济版图中,有两大力量正颠覆这些角色所起的作用。首先,带量采购大幅压缩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投标方预计需要将到院价格【7】降低50%以上才有可能中标。其次,涉及医保支付的政策改革【8】,如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或疾病诊断干预分组(DRG/DIP),进一步压缩了厂商和经销商的利润空间。

在某些产品类别中,无法适应这些变革的小型经销商已经退出市场。经销市场的整合趋势可见,头部企业日渐壮大。例如,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产品分销商——国药控股医疗器械板块连续三年营收增速超10%【9】,2022年达到1209亿元人民币。其客户群不断壮大,包括美敦力(Medtronic)、强生(Johnson & Johnson)、丹纳赫(Danaher)、碧迪医疗(Becton Dickinson)、史赛克(Stryker)和施乐辉(Smith+Nephew)等全球领军医疗科技生产商。

医疗科技企业正通过重新评估与经销商的关系来适应改革。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并大幅降低向经销商支付的费用,各方的角色与责任也在逐步改变(见图2)。比如,部分公司收缩了平台型分销商的职责范围,仅让其负责管理物流和处理应收账款。

由于带量采购有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订单量,并在更下沉的市场拓宽进入医院的渠道,各大企业纷纷开始重新评估如何扩大自身的渠道。有的公司扩大了经销商网络,希望从医院获取更大的订单量,或者投资扩大销售覆盖范围,招募并培训适合广阔市场的销售团队,以服务以前无法触达的客户。还有的公司将经销商的职能内化、整合省级仓库运营,并通过评估经销商的能力来明确其角色——然后就如何分享有限的利润达成协议。总的来说,企业都在更加积极地管理经销商并评估渠道的经济效益。

重新评估与经销商的关系需要一个体系化的方法。首先,需要根据新的市场环境重新定义未来可持续的经销商业务和成本结构,或者说以 MVB (Minimum Viable Business 最小可行业务)为核心理念,重新梳理和定义未来的经销商的业务范围及职责。其次,依据新定义的未来经销商模式,评估成功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禀赋,对现有的经销商网络中的经销商做出客观的评估,从而决定哪些需要保留,发展和共建未来的业务,哪些则需要淘汰,更重要的是,哪些新的合作伙伴会更适合未来的经销商模式。最后,整个经销商网络的调整和变革是痛苦的,需要系统化的内外变革管理同步推进,才能确保对的成功再造经销商网络。

策略二

重估商业资源分配

尽管增速放缓,中国医疗科技市场仍蕴藏着巨大潜力。企业若能灵活地将管理和销售资源重新部署至新兴高增长创新品类,很可能优于过于专注现有品类的竞争对手。

以波士顿科学公司(Boston Scientific)为例。2022年,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如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瑞梦(Rezūm)水蒸气系统。同时加大了对新产品的支持力度【10】。另一个例子是雅培(Abbott Laboratories),在全国性带量采购将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归为同质化水平较高的医用耗材后,公司削减了为该产品配置的销售人员。此外,通过聚焦创新型连续式血糖监测设备,使得该产品的年销售额突破了7亿元人民币【11】。

剥离商品化资产或将其外包给新公司负责分销也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在制药业降本的大背景下,如果某类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较低,且利润出现下滑,就可以通过对外授权产品来增加收入。例如,礼来(Eli Lilly)将两款成熟抗生素产品及其相应的苏州工厂出售给了上海的特药厂商亿腾医药。不管哪种情况,都需要仔细评估销售团队的协同作用、合作关系的可行性以及财务潜力。在厂商需要与合作伙伴分享更多利润的情况下,将资产剥离或外包可能导致收入减少。相比之下,如果按照现有模式保留这些资产,盈利前景可能会更好。

总之,自下而上的销售和营销分析至关重要,有助于重新评估商业绩效、了解产品组合的服务成本,并在战略层面重新分配资源和投资。由于具体的调整方案将决定内部销售团队的工作量,因此需要结合渠道重构措施来考虑这些调整。

策略三

拓宽全渠道客户互动

通过数据与分析加强不同渠道客户互动的协调,有利于提高销售运营效率【12】、扩大覆盖范围和优化客户体验。国内多数医疗科技公司都通过线上线下多元化渠道与客户建立联系。市场部、销售部、售后部和经销团队等都在各自开展多渠道活动,但却很少在团队间进行数据分享和协调互动。因此,尽管各团队不断与客户互动并获取宝贵洞察,却往往无法做到及时共享和互通。

一个典型的问题在于,尽管营销团队在诸如网络会议和直播活动中强化了与重点客户的互动,但往往未能对数字营销产生的潜在价值进行适当的跟踪、评估和转化。因此浪费了机会,未能使一线销售团队更好地跟进,满足客户需求或及时解答客户疑问。

企业需要更新和改进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合作方式。加强全渠道客户互动的关键包括适时跨职能共享数据,以及促进跨职能团队间的协作,共同解析大数据所蕴含的意义。这些变化将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运作方式。

销售团队的能力和人员数量的局限也是医疗科技公司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扩展到较小城市或带量采购所影响的广阔市场时。总体而言,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两个重要措施。首先,从各渠道的客户互动中汲取经验,进行归档以便随时调用。其次,利用数据和分析引擎更好地提升客户互动效率和效果。

中长期来看,企业还可以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相关领域的应用,利用医疗专用内容大模型和自然语言交互能力,为销售代表及医生快速赋能。通过内生或者外部伙伴合作,选择性地输入本公司的全渠道数据、产品和术式教育资源、外部医学期刊等,生成可以指导商业营销的洞察,并通过虚拟销售或医学专员为医生个性化定制互动内容,提升全渠道、高质量的互动体验,同时释放线下销售和经销商的一部分时间,形成更广、更深的客户覆盖。

策略四

拓展生态系统合作

在中国的医疗科技公司纷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致力于从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创造价值,包括从预防、诊断、治疗,到治疗后的居家或门诊疾病管理。这些新型合作关系形成了网络效应,随着参与方不断壮大,吸引力更强的机会应运而生(见附文)。

更多的合作伙伴、多样化的相关方和解决方案来源

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参与者正通过建立新的联盟,采取各种合作方式拓展业务,并在很多情况下与国内外医疗科技公司携手,追求高增长市场。

生态系统1.0——扩张时代(The Era of Expansion)是一个务实的联盟,涉及传统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医疗服务提供方、支付方、投资者、经销商、研发或生产外包商和其他制造商。

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渐形成,企业可以加速获取创新产品,通过多样化的商业模式拓宽客户覆盖范围,获得新的制造能力。例如,德国西门子医疗(Siemens Healthineers)与上海电气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开发并在中国实现医疗设备的本土化,同时加速向基层医疗机构渗透。另一个例子是,全球基因测序和芯片技术领导者Illumina与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合作,在中国启动了一个基因组学孵化器。

医疗科技更广泛、更多元的利益相关者已经汇聚起来,与医疗科技公司共同塑造生态系统2.0——转型时代(The Era of Transformation)。“十四五规划”强调了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和突破性数字技术(包括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来促进合作的紧迫性。

本土企业和在华跨国公司正通过引入海外公司被认可的创新,以扩展其高增长产品线。过去3年中,曾经鲜见的医疗科技许可交易现在越来越普遍。

新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地来自与数字或人工智能公司,以及实际临床结果数据分析商的合作。例如,飞利浦(Koninklijke Philips)与国内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红云融通共同创建了一个远程医疗平台,以促进小城市医院利用优质医疗资源。医疗科技公司还可以像许多行业的创新者那样,从其他行业汲取经验。例如,中国科技巨头腾讯一位高管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其智慧出行业务与约40家汽车企业构建了丰富的车上服务生态,且受益颇多。

然而,并非所有的合作都能带来丰厚回报。如何在投资决策和收益回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全面评估并正确设定生态系统项目的优先级,对医疗科技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

策略五

回归基本商业原则

随着利润压力持续加大,以及国内企业的持续发展,商业卓越的基本原则变得愈发重要。为不同的客户群设置优先事项,并以创新且有组织的方式配置资源,对于巩固市场地位至关重要。诚然,国内医疗机构的格局一直在不断变化,但某种程度上,最大的客户群——大型医疗机构的病人量的扩张并未改变。3000多家三级医院在2022年占据3.7万家医院诊疗总人次的58%【13】。近五年该比例保持着缓慢增长。近期出台的政策,如分级诊疗改革和相应的资金支持,旨在将患者更多地分流到小城市及县域的大中型医疗机构。

其他优先考虑的基本原则包括:按产品类别区分商业模式、优化销售职责和覆盖范围,以及追求定价卓越。这些基本原则在过去由于市场的高速发展通常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对于差异化程度较低的产品,成本效率至关重要。正如前文所述,这些产品往往在评估权衡后,可能被出售或停产。

在开始评估这些基本原则之前,企业领导者首先可以进行系统性的价值导向评估:我们的经销渠道成本是多少?我们的资源分配是否符合战略重点?

医疗科技公司若想把握中国市场未来增长机遇,就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商业模式。思考本文列举的五大策略,将为取得长期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1] 基于麦肯锡对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和150多家医疗科技公司国内收入及市场份额的分析。

[2] 同上。

[3] 《国家统计局局长就2022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国家统计局,2023年1月17日。基线预测基于麦肯锡对多家分析机构数据的分析,2023年6月31日。

[4] 《中国高值耗材行业正式进入带量采购时代》,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21年7月22日。

[5] 政府带量采购改革下的采购合同,涉及国家、省、市各个层面及各类耗材和体外诊断产品。

[6] 《2022年卫生健康和体育》,国家统计局,2023年2月28日。

[7] 到院价格是指经销商直接向医院销售医疗器械时设定的价格。

[8] 基于国家医疗保障局2021年12月制定并印发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将加快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到2025年,实现DRG/DIP付费医保基金支出占所有统筹区内住院医保基金支出达到70% ,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9] 国药控股器械的数据来自于国药控股年报。

[10] 《美国波士顿科学两个产品利用乐城真实世界数据获批注册》,人民网,2022年3月5日。

[11] 《“消失”的医疗器械经销商》,MedTrend医趋势,2022年2月18日;杨雪撰写的《血糖市场大爆发,雅培单品卖出200亿,国产四小龙抢食百亿市场》,动脉网,2022年7月6日。

[12] “Omnichannel engagement in medtech: The time is now”,麦肯锡,2021年5月19日。

[13] 麦肯锡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中心数据的分析。

来自: 麦肯锡

作者:田运莹、魏蔚、吴永现、Delphine Zurkiya

]]>
IDC:2022年中国医院核心诊疗系统市场份额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4015.html Mon, 04 Sep 2023 07:49:37 +0000 //www.otias-ub.com/?p=1634015

IDC于近日发布了《中国医院核心诊疗系统市场份额,2022:新一代系统成为主流》(IDC #CHC49148323, 2023年7月),本报告给出了中国医院核心诊疗系统(以下或简称“核心系统”)主要厂商的市场份额,分析了医院核心系统市场的竞争态势,并对领先厂商在2022年市场表现给予了分析评价,可供医院在选择医院核心诊疗系统供应商时进行参考,也可供投资机构参考,以及供综合性IT厂商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作为做参考。

新一代医院核心系统成为主流

2022年医院核心系统市场受到较大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医院的核心系统项目建设出现了延迟,核心系统市场增速回落,相关厂商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医院核心系统的概念于2016年提出到今年已经过去七年,这期间多个厂商均开发了一体化架构的核心系统,这些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升级迭代,从功能和技术方面日趋成熟,逐渐形成“新一代”的医院核心系统。

新一代医院核心系统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 技术角度看,新一代系统采用一体化架构理念设计,数据中台获得广泛应用。
  • 产品功能持续增加智慧医疗、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方面的功能。
  • 微服务和容器化等云原生技术获得深入应用,核心系统的云化部署已成趋势。

同时,医疗改革持续推进,推动核心系统持续发展。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和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测评持续开展,并且在多个省份形成成熟的评价评估机制,促进各级医院进行核心系统的升级。医改政策新推出的医院高质量发展而引发的医院运营管理提升、医保改革等政策也在驱动医院核心系统升级。同时,医院HRP、DRG/DIP等系统的建设也在推进核心系统的升级和完善。

成熟的核心系统产品,高效的部署与运维机制正在成为厂商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医院核心系统厂商都在努力抓住新一代系统的发展动力,拓展核心系统业务。处于领先的厂商已具备基本成熟的核心系统,部署速度明显加快,能够积极把握住已有的医院客户资源,持续满足老客户的各类升级需求,同时努力开拓各个区域层级的医院市场。

那些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厂商,其产品功能丰富,采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逐步建立起高效的系统交付部署与维护流程,从而有更好的能力经受市场的波动而持续进步;也有一些厂商需要在核心系统的技术采用、功能扩展、交付部署与运维等环节中持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2022年中国医院核心诊疗系统的主要厂商市场份额如下图所示:

备注:本报告中的”医院核心诊疗系统”即IDC在过去六年本系列报告中的”医院核心管理系统”,从今年开始对其名称做了更新,但是其指代的含义与以往年份保持不变,即包括传统的医院信息系统(HIS)与医生站、护士站等临床信息系统模块,而核心系统则重点指代这些系统采取一体化的架构设计与开发。

IDC中国高级研究经理肖宏亮表示:新一代医院核心系统已经基本成熟,市场稳定增长,正在成为主流的系统。那些已经开发了成熟的新一代医院核心系统产品,且建立了高效的交付部署和运维服务机制的厂商,正在取得竞争优势。未来发展中,核心系统在云上部署将成为主流。那些与云厂商建立良好合作、产品适配云上运行的厂商,将会与云厂商形成合力,有利于提供更加灵活的产品部署和运维服务,以及更加快捷的升级服务,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核心系统与云计算和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将越来越紧密,建议核心系统厂商抓住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升级产品来争取长期的竞争优势。

]]>
数字健康:为每个人释放价值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4700.html Thu, 31 Aug 2023 21:30:56 +0000 //www.otias-ub.com/?p=1644700 该报告提出了一种从简单的卫生数据数字化转向将数字技术完全纳入卫生体系的新的思维方式,即数字健康。例如,这意味着将数字技术融入卫生筹资、服务提供、诊断、医学教育、大流行病防范、气候与健康努力、营养和老龄化。

报告还强调指出,数字技术的成功运用必须包容所有人口群体,并确保数字基础设施、现代技术和技能的可获得性,特别是对弱势人群。

改善健康状况的难度逐渐增加,而非逐渐减少。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着严峻并不断增长的挑战,政策决策通常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持。据估计,一些国家仅利用不到5%的卫生数据来改善健康状况,这意味着决策不是基于数据,或者数据未能有效用于改进决策。在面临财政压力的情况下,以人为本和循证的数字化投资可以帮助政府将医疗卫生成本节省高达15%。该报告提出了两个改进数字健康的举措建议:重实效和低成本。无论是国家的体系还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成熟程度如何,都可以采纳这些建议。举例来说,通过优化健康数据的治理和标准,可以确保系统之间轻松连接和交换信息的成本不会太高。此外,通过减少孤立的数字解决方案和碎片化,也能够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

印度卫生和家庭福利部长曼苏福·曼迪亚表示:“在印度,我们证明远程会诊等数字创新已经惠及1.4亿多人,为每个人提供了可获得、负担得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我们相信,数字健康方法可以释放数字技术和数据的价值,并有可能预防疾病和降低医疗保健成本,也能帮助患者监测和管理慢性病。”

为协助各国推行数字健康思维,报告提出了三个投资指导的主要领域:

1.优先考虑数字化投资,其中重点是基于证据、解决重要问题以及满足患者和提供者需求。

2.为了确保患者数据安全,同时使医护人员能够透明地运用数字解决方案,必须将监管、治理、信息和基础设施相互关联起来。

3. 在数字健康领域,应注重规模化发展,制定长远计划,并以信任为基础,结合可持续融资,提升数字解决方案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为实现数字健康的普及,全球、区域和国家需要发挥领导作用。报告提出的建议是,国家应该展现强有力的领导,确保所有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包括民间社会,都能参与其中。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据质量的提升还需要卫生部门之外的投资,以及与私营部门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数字健康思维应该成为每年卫生健康系统规划、预算和实施中的常规内容。

世界银行专注于促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实现数字健康目标,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而在过去十年中,世界银行已经在数字健康领域投入了约40亿美元,用于卫生信息系统、数字治理、身份认证系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
IDC:预计2027年中国ICT市场总支出规模将超过7,200亿美元 全球占比约为11.7%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9243.html Thu, 24 Aug 2023 06:54:42 +0000 //www.otias-ub.com/?p=1639243

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ICT市场总支出规模约为4.7万亿美元,并有望在2027年增至6.2万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7%

IDC《支出指南》首次推出了全新的增强型IDC行业分类标准。通过分类标准的更新,本指南涵盖的行业总数从20个增加到28个,增强了对行业的洞察力,为客户带来了更深入的市场分析数据。

聚焦中国市场,IDC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ICT 市场支出规模超过5,300亿美元。虽然我国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多变,外贸压力增大,通货膨胀对消费者信心和支出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中国ICT市场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将迎来持续的增长和创新。随着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预计2027年中国ICT市场总支出规模将超过7,200亿美元,全球占比约为11.7%,五年CAGR约为6.2%

行业维度

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取得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为ICT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企业和机构保持竞争优势、提高效率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关键策略。这种数智化转型需求驱使着各行各业不断增加ICT方面的支出。从行业角度来看,金融业、专业服务、政府、制造业合计占比超过中国ICT市场总支出规模的50%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金融业将追求更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商业智能化工具以提高商业洞察力,并为制定决策提供支持,所以金融业的ICT支出将持续上涨。IDC最新数据显示,证券与投资服务、保险、银行业将占据2027ICT市场行业支出同比增长率前三的位置。

未来五年制造业ICT支出将持续保持高增长,五年CAGR高于11%。从企业外部来看,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各类跨赛道竞争对手不断涌现,制造业企业需摒弃原有的经验主义模式,以智能化的方式,快速洞察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赢取竞争优势;从企业内部来看,业务规模的提升带来的是内外部各类资源协作规模及难度的指数级增长,制造业企业正不断加强对推动业务、流程、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的ICT投资。

企业规模维度

随着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普及,ICT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使得个人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科技产品和服务,个人消费者对ICT技术产品的依赖和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稳定占据市场支出的最大比例。尽管疫情管制在2022年年底已经解除,但国民收入预期的恢复依旧需要过渡期。IDC数据显示,从20222023年,消费者对ICT技术的支出和投资呈现负增长态势,预计在2023年以后恢复正增长态势。

从企业规模的角度来看,企业对ICT技术的支出预计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时支出占比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发展,ICT技术投入对企业自主创新、处理复杂数据和提高效率的积极影响愈发明显。因此,大型企业(Large Business (500-999))和超大型企业(Very Large Enterprise1000+))占ICT支出的主导地位。中小企业数字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面临着软硬件基础架构能力弱、IT 提升资金少等挑战,但随着利好政策和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小型企业仍然在积极地寻找技术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在业务发展上实现突破,并逐步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

技术维度

《全球ICT支出指南企业规模和行业》对技术维度进行了4级市场细分,涵盖了5大技术维度及120个细分技术维度。技术维度的深入拆分帮助客户更好的了解技术市场。

中国企业级ICT市场在硬件、软件、商用服务、IT服务和通信服务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硬件作为数字化转型与ICT市场的基础设施,支撑终端用户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在各行各业都有大量需求。IDC数据显示,硬件市场的支出规模最大,预计在2027年市场支出将超过1,800亿美元。

随着大模型、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政府及终端用户对软件市场重视程度逐步加强,软件应用和创新研发等方向的投资在未来将不断攀升。IDC预测,企业级软件市场支出增速最高,预计五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接近20%。此外,中国企业级ICT市场的软件支出将在2027年超过千亿美元,显示出中国软件市场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
了解长寿知识报告:活得更长、更好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8198.html Mon, 14 Aug 2023 22:00:48 +0000 //www.otias-ub.com/?p=1638198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新报告“了解长寿知识——活得更长、更好”。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的人口寿命都在延长,全球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从1950年到2019年,预期寿命从平均48岁增加到73岁。联合国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1岁左右。

这些数字在一些国家已经很明显,比如日本,超过28%的人口年龄在65岁或以上;在包括意大利、德国和希腊在内的欧洲国家,23%的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

随着人们的寿命延长,企业、政府和个人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看待老龄化和退休问题,并探索新的方法来应对这一新兴的人口结构转型。

本报告侧重于几个关键问题:解释长寿的概念是有弹性的和可持续长寿的基本要素;提供有关个人如何看待老龄化和退休的新见解;并为每个利益相关者提供解决方案,以解决长寿的关键要素(生活质量、目标和财务弹性)。

报告旨在触及来自世界各地任何背景的个人,帮助他们开始重新思考如何设计自己的长寿,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其提供资金。

此外,报告还提供了一个路线图,列出了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因为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人口时代。在这个时代,学校、工作和退休的三个阶段的生活正在让位于多阶段的生活,包括各种不同的道路,如终身学习、职业休息和晚年的新职业。

全球人口正在发生变化。这将需要新的创新和解决方案,以帮助解决人们如何在退休期间保持经济弹性的问题,他们的退休时间可能比他们的祖父母长20年。


]]>
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调研结果:2023年行业现状与展望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9107.html Sun, 23 Jul 2023 18:00:19 +0000 //www.otias-ub.com/?p=1569107 贵公司在2022年的业务表现(总收入)如何?

解析

不出意料,2022年比很多人预想的要艰难。

参与调研的本土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22%表示他们的业绩高于预期,可能是因为他们在2021年末提出预期时较为谨慎(不少在中国从事生物科技行业的私营企业尚未开始获得收益)。

由于极为特殊的营商环境,外资企业(外商独资)在2022年受到的冲击最大,调研中有61%的外企表示年度业绩不如预期。

贵公司在2022年的业务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解析

绝大多数企业都将疫情管控视为影响最大的因素,与去年相较,来自“医院就诊人数的变化”的影响受到外商独资企业的更多关注。

带量采购等医改政策依旧是影响最长远的因素,对私营企业(71%)、大型企业(69%)和生命科学企业(63%)的影响尤为严重。

供应链本土化(或扩大)对“大型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的影响上升,这符合最近中国国家政府的宏观引导(还将受本土优待政策的支持)。

考虑到中国在技术应用和数字化患者交互的发展,贵司是否:

解析

数字领域依旧是各类企业的投资重点,国有&私营企业表示他们将在2023年分配更多资源用于提升数据与信息技术安全,而外企则会维持相近的资源分配量(也出于合规性管理)。

布局不同于全球工具的本地化工具,对外企而言不再是禁忌。

国有&私营企业将进一步改变人才模式 — 在这一点上与资源分配量类似,力争赶上外企的步伐。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3年全球儿童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5213.html Tue, 20 Jun 2023 22:00:54 +0000 //www.otias-ub.com/?p=1595213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2023年全球儿童报告”。疫苗可以挽救生命,但世界上有太多的儿童没有接种疫苗。COVID-19大流行只是增加了未接种疫苗的儿童的数量。被遗漏的儿童生活在最贫穷、最偏远和最边缘化的社区。为了接触到她们,至关重要的是优先投资于初级卫生保健和提供服务的卫生工作者(主要是妇女)。同样重要的是,建立对疫苗的信心,并充分利用一系列新想法和新技术,以增强疫苗的效力,确保每个儿童都能接种疫苗。

如果我们不给儿童接种疫苗,就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和健康——以及社会的成长和发展。疫苗有助于儿童茁壮成长,支持家庭和照顾者,并有益于更广泛社区的健康。疫苗每年挽救440万人的生命,如果实现《2030年免疫议程》的目标,到2030年这一数字可能上升到580万人。

COVID-19大流行阻碍了世界各地的儿童免疫接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计,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有6700万儿童完全或部分错过了常规免疫接种;其中4800万人完全错过了。

但即使在大流行之前,也有太多儿童错过了疫苗接种。许多人生活在最贫穷和最边缘化的社区。没有接种疫苗的儿童是关于不平等、贫困、社区服务不足和妇女赋权不足的故事。

为了给每个儿童接种疫苗,必须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并向主要为女性的一线工作人员提供所需的资源和支持。

家长和社区需要相信疫苗接种的价值;有令人担忧的迹象表明,一些国家对疫苗的信心正在下降。

为每个儿童接种疫苗意味着投资于新的方法,以加强筹资并充分利用科学和技术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