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Fri, 06 Dec 2024 14:48:0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鸿海精密财报:2024年11月营收6726亿新台币 同比增3.47%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1280.html Fri, 06 Dec 2024 14:48:07 +0000 //www.otias-ub.com/?p=1731280

鸿海11月营收6726亿新台币,同比增3.47%,为连续第二个月仅实现个位数的增长。鸿海认为,下半年为资通讯产业传统旺季,营运仍会逐季加温。不过,投资者们开始质疑大型科技公司在服务器和数据中心上的巨额支出是否会带来回报。

由于 AI需求放缓、iPhone销售疲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11月销售收入增长乏力:环比暴跌超过16%,同比连续第二个月仅实现个位数的增长。

12月5日周四,鸿海发布2024年11月营收报告,报告显示:

1)主要数据:

营业收入:11月营收为6726亿新台币,环比减16.43%,同比增3.47%,为历年同期次高。

累计前11月营收为6.2051万亿新台币,超过2023年全年营收,同比增8.87%,为历年同期最高。

分类别来看,11月,其中电脑终端产品类别受益于新品拉货动能、新产品需求较高,环比同比双双增长强劲;元件及其他产品类别表现环比持平、同比增长;云端网络产品类别环比下降、同比增长;消费智能产品类别因上个月新品、中国双11及北美感恩节需求垫高基期以及拉货动能保守,环比同比均呈衰退表现。

报告还显示,前11个月,云端网络产品类别及元件及其他产品类别较去年同期强劲成长,电脑终端产品类别为显著成长,消费智能产品类别年对年则有约略衰退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自ChatGPT问世以来,鸿海精密和其他AI硬件供应商受益于 Meta和 Alphabet旗下Google等大型科技公司在服务器和数据中心上的巨额支出。不过现在,投资者开始质疑这些支出是否会带来回报,因为目前仍缺乏杀手级的AI应用。

与此同时,苹果公司预计今年将“表现平平”,而以往的数据显示,苹果的业务占鸿海总销售额的50%以上。鸿海高管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到2025年,包括 AI服务器在内的云业务销售额将与 手机销售额大致相同。

鸿海也依旧对未来表示乐观,公司表示:

“下半年为资通讯产业传统旺季,因此营运仍会逐季加温,展望第四季营运将会有季对季、年对年的显著成长。”

]]>
立讯精密股价三月涨73% 苹果业务营收占比75%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9872.html Tue, 23 Jul 2024 12:27:22 +0000 //www.otias-ub.com/?p=1709872 在2024年2月2日,也就是苹果Vision Pro在美国正式发售当天,立讯精密的股价也在当日触底,并从4月开启大暴走,短短三个月时间市值暴增了1200多亿,当年的“代工之王”又回来了。

在2020年10月13日,“苹果代工之王”立讯精密股价达到历史新高的63.88元/股(不复权),总市值创下4400亿元的最高纪录后,立讯精密的股价进入下行震荡周期。在此后的2021年至2023年,立讯精密连续跌了三年。

直到2024年2月2日,立讯精密的股价触底到24.88元/股后出现了企稳的迹象,并在4月22日从25.92元/股一路回升到7月的43.30元/股。有意思的是,43.30元/股的股价这就已经创下了近52周的历史新高。

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立讯精密的市值暴增超过了1200亿元。“数智研究社”发现,2024年2月2日刚好是苹果公司重磅科技硬件产品Vision Pro在美国正式发售的日子。因为1月19日的预定十分火爆,18分钟后库存即售罄,反映了市场对于苹果MR产品的高度看好。作为苹果最重要的代工企业,立讯精密也再度受到了市场关注。

消费电子高增长不再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在时代的洪流中,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无法独善其身。同样,消费电子行业过去多年的大爆发,成就了立讯精密“代工之王”的美名。

2016年, 苹果推出了AirPods第一代。在后续的2017年至2021年,全球无线耳机的出货量就达到了历史新高的3亿部,成为当时消费电子的超级大单品。而苹果作为消费电子之王,牢牢把持着TWS市场的绝对霸主地位,市场份额一直在40%以上。

受益于苹果的订单,立讯精密的业绩开启大暴走。营收从2018年第一季度收入54.04亿元到2023年第四季度的760.3亿元。营收在不断增长,但营收增速在2019年二季度创下87.58%后一路下滑,到2022年四季度时营收增速已经明显放缓,降至33.6%左右。“数智研究社”认为,TWS耳机渗透率快速提升后,行业增速明显放缓。立讯精密的增速也逐年下降。

从立讯精密发布的2023年年报发现,在立讯精密的四大业务中,消费性电子业务占收入比例的85%左右,但营收增速已经降至个位数;通讯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占收入比例为6%,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占营收比例不到4%,电脑互联产品占比3.2%左右。

因为极其依赖消费电子业务,立讯精密在2023年营收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创下上市以来的新低。消费电子业务的核心大客户是苹果,过去的2023年,苹果手机新品iPhone 15系列遭到华为狙击,导致全年出货量下降了6.5%左右,销售额下滑了将近9个百分点。同时AirPods 、Mac和iPad等产品销量也都出现了同比下滑的情况。

苹果系列硬件产品销量不佳传导至立讯精密的身上。到2024年一季度,立讯精密的营收增速进一步下降至不到5%。

另外,伴随着消费电子行业整体回归理性,立讯精密仅仅依靠苹果难以继续获得较快增长了。同时,立讯精密的摊子越铺越大,新的业务增量难以拉动立讯精密整体的增长速度。

同时,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人工成本高企,投资者对于苹果将生产线转移到印度的担忧越来越大。这也成为立讯精密股价承压的重要原因。

苹果依赖症难解

背靠大树好乘凉。从2016年起,立讯精密先后拿到AirPods、iPhone等产品的代工订单。从2015年至2022年,立讯精密消费电子营业收入从44.16亿元增至1971亿元。苹果订单纷至沓来,立讯精密也成为闻名中外的“果链”公司。

“果链”加持下,立讯精密的股价也开始大暴走。2020年10月13日,立讯精密股价创历史新高,市值也突破了4400亿元关口。

不断加码苹果代工业务的立讯精密,越来越离不开苹果。到2023年,立讯精密来自第一大客户苹果的营收比例达到了历史新高的75.24%。从事实上看,立讯精密是全球仅次于富士康的第二大iPhone代工厂,AirPods、Apple Watch的第一大代工厂,Vision Pro的独家供应商。

成也苹果,败也苹果。这样的示例就在身边,欧菲光被踢出“果链”后一蹶不振。所以,立讯精密内部也一直在审视 苹果这一单一大客户存在的潜在风险。立讯精密CEO王来春公开表示,“理想状态是10年后单一客户对立讯精密的业绩贡献不超过三分之一。”

为了摆脱对苹果的过度依赖,立讯精密不断加码通信、汽车和工业等业务的投入,以期能打开第二增长曲线。从2023年的经营情况看,立讯精密通信、汽车等新业务的营收合计也就20%多,虽然汽车业务营收增速高达50%,但对总营收的贡献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但立讯精密在汽车业务方面确实在下大决心,定下了进入全球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全球前十的目标。同时,立讯精密也纷纷与车企展开合作。2022年立讯精密与奇瑞新能源建立合资公司。2023年,立讯精密又与广汽集团合作成立主营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合资公司。

不过,据“数智研究社”发现,立讯精密在汽车业务上的布局纯属“雷声大,雨点小”。虽然从2020年到2023年汽车业务的营收增速从20%跃升到50%,但总体量不到100亿元的盘子,对整个2300多亿的大盘子来讲实在是微不足道。说个不中听的,再稍微多接一点苹果的订单,百亿不就来了。

更让人绝望的是,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不到16%,这也就是说立讯精密整体上的毛利率水平再难回到从前了。

立讯精密“去苹果化”十分坚决,但路一点也不好走。

自 数智研究社

]]>
ASML财报:2024年Q2 ASML净销售额达62.4亿欧元 高于市场预期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8543.html Wed, 17 Jul 2024 12:51:59 +0000 //www.otias-ub.com/?p=1708543

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近日公布的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对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较前一季度有所上升,由于人工智能热潮推动了对先进芯片制造机器的需求,该公司的订单总量也超过了预期。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周三公布的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对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较前一季度有所上升,由于人工智能热潮推动了对先进芯片制造机器的需求,该公司的订单总量也超过了预期。

阿斯麦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第二季度净销售额为62.4亿欧元,高于市场预期的60亿欧元。预订量环比增长54%,达到55.7亿欧元(约合61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44.1亿欧元。

中国市场占阿斯麦第二季度销售额的近一半,较前一季度增长了3.9亿欧元。

阿斯麦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 Fouquet在声明中表示:“我们目前看到人工智能的强劲发展,推动了大部分行业的复苏和增长,领先于其他细分市场。”

阿斯麦确认了此前的销售指引,即今年销售额将持平,到2025年恢复强劲增长。

自 环球市场播报

]]>
索尼:未来三年半导体业务同比减少30%投资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0174.html Sun, 02 Jun 2024 13:11:11 +0000 //www.otias-ub.com/?p=1700174

索尼集团半导体部门近日宣布,截至2027年3月的三年内计划投入约6500亿日元(41.4亿美元)的资本支出,比前三年减少约30%。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主要生产智能手机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由于盈利能力下降,包括一条采用尖端技术的新量产线遭遇挫折,该公司正在削减投资。

总裁兼CEO清水照士(Terushi Shimizu)在5月31日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截至今年3月的三年里,“投资效率下降,在提高盈利能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他说:“我们计划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并打算在未来三年内仔细评估我们的投资机会。”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2023财年的营业利润下降9%至1935亿日元。其营业利润率下降3个百分点至12%。

该公司5月31日还表示,今年4月开始在日本熊本县一个占地37万平方米的场地上建造新工厂。该公司将根据图像传感器的需求决定安装芯片制造设备的时间表,灵活应对未来市场的任何扩张。

该工厂靠近索尼集团的另一家工厂,以及台积电正在建设的新芯片制造厂。

自 集微网

]]>
Counterpoint:2023年Q4全球代工产值相比上一季度增长了约10% //www.otias-ub.com/archives/1683194.html Wed, 03 Apr 2024 09:29:03 +0000 //www.otias-ub.com/?p=1683194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报告,2023年第4季度全球代工产值相比上一季度增长了约10%。这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行业供应链库存补货需求的增加所推动的。尽管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但行业开始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

在台积电方面,他们在芯片代工行业仍然保持领先地位,占据了61%的市场份额。台积电的营收好于预期,部分归因于英伟达人工智能GPU的需求增加,以及苹果公司的iPhone15推动了3nm节点的增长。

三星在第四季度的市场份额为14%,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机的补货需求增加。他们的S24系列预购订单激增,预示着他们在5/4nm节点的收入将大幅增加。

成熟工艺节点方面,格芯和联电的业绩也好于预期,各自占据了6%的市场份额。

然而两家公司都预告了在2024年第一季度可能会出现疲软情况,主要受到汽车和工业应用领域需求减弱以及客户库存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虽然短期内收到了智能手机相关元件的追加订单,但长期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2024年全年前景持谨慎态度。

自 太平洋电脑网

]]>
2023年苹果向台积电支付了175.2亿美元 占了台积电总营收的25% //www.otias-ub.com/archives/1678594.html Mon, 04 Mar 2024 11:51:20 +0000 //www.otias-ub.com/?p=1678594 近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在2023年,苹果向台积电支付了175.2亿美元(约合1261.44亿元人民币),占了台积电总营收的25%。

通常来说台积电并不会公布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但根据美国相关法律,台积电必须披露占其收入10%以上的客户的数据。

在台积电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中,苹果公司被称为“客户A”,去年向台积电支付了175.2亿美元,占其营收的25%。

英伟达也成为了台积电的第二大客户,在文件中被称为“客户B”,向台积电支付了77.3亿美元(约合556.56亿元人民币),占台积电营收的11%。

台积电前十大客户还包括联发科(MediaTek)、AMD、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索尼(Sony)和美满电子(Marvell)。

前十大客户共占据了台积电去年净营收的91%,高于2022年的82%。

苹果作为台积电最大客户之一,多年来都会首发新工艺,且实现很长一段时间的独占,根据报道,台积电预计将从2025年量产2nm芯片,届时iPhone 17 Pro将会成为首个吃螃蟹的厂商,并且独占台积电全年的产能。

自 快科技

]]>
Dan Nystedt:2023年英伟达为台积电贡献了11%的收入 //www.otias-ub.com/archives/1678494.html Sun, 03 Mar 2024 12:04:12 +0000 //www.otias-ub.com/?p=1678494

根据金融专家Dan Nystedt的预测,英伟达在2023年为台积电贡献了11%的收入。苹果是台积电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称为“客户 A”的公司,去年为台积电贡献了25%的收入,为其带来了175.2亿美元的收入。Nystedt估计,被列为“客户B”的英伟达在2023年向台积电支付了77.3亿美元,贡献了11%的净销售额。

长期以来,苹果一直是台积电的最大客户,并且在未来几年可能会继续保持这一地位。尽管近期来自AMD、联发科和高通的订单量有所增加,但台积电的净收入中没有其他任何客户超过10%。

由于英伟达加速卡H100和A100的需求强劲,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英伟达的订单数量激增。

由于对人工智能GPU的需求不断增长,2024年英伟达为台积电贡献的收入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该公司已预留了硅和CoWoS产能,以确保其高端AI处理器的一致供货。

AMD今年能否占到台积电净收入的10%以上还有待观察。由于AMD数据中心领域的EPYC处理器销售强劲,并且据报道其Instinct MI300系列AI和HPC产品需求强劲,AMD在台积电的份额可能会上升。

对人工智能GPU的需求增加也可能会影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显卡,例如即将发布的基于“Blackwell”架构的GeForce RTX 5000系列,这并不奇怪,因为大多数领先制造商都依赖台积电。

然而,需求超过台积电的制造能力只是时间问题,这最终会导致价格高于去年并且消费者级显卡出现短缺。

自 3DMGame

]]>
ASML财报:2023年ASML净销售额达到276亿欧元 毛利率为51.3% //www.otias-ub.com/archives/1673469.html Wed, 24 Jan 2024 11:52:34 +0000 //www.otias-ub.com/?p=1673469 近日消息,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阿斯麦)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业绩好得令人羡慕。

2023年第四季度,ASML净销售额72亿欧元(¥561.0亿),高于预期,毛利率51.4%,净利润达20亿欧元(¥155.8亿)。

经历了几个“平淡”的季度后,四季度新增订单金额多达92亿欧元(¥716.8亿),其中56亿欧元(¥436.3亿)来自EUV光刻机。

2023全年,ASML净销售额达到276亿欧元(¥2150.6亿),毛利率为51.3%,净利润为78亿欧元(¥607.7亿)。

其中,尚未交付的订单总额为390亿欧元(¥3038.6亿)。

ASML 2023年第四季度售出全新光刻机105台、二手光刻机7台,全年售出全新光刻机421台,年增104台,售出二手光刻机28台,与上年持平。

不过,ASML并未披露EUV光刻机的具体销售数字。

ASML预计,2024年净销售额将与2023年基本持平,毛利率略微降低。

毛利率降低的原因一是EUV光刻机业务继续增长,但浸润式光刻机业务会有下降,二是将投资扩大产能。

其中,2024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预计约为50-55亿欧元(¥389.6-428.5亿),毛利率约为48-49%。

2025年毛利率预计将提高到54-56%,主要得益于EUV光刻机业务的更快增长,以及2024年产能投资的回报。

自 快科技

]]>
海关数据:2023年10月中国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额同比飙升近80%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5708.html Sun, 10 Dec 2023 11:31:09 +0000 //www.otias-ub.com/?p=1665708

中国进口的半导体制造设备是美国政府更新的技术出口管制的主要目标,根据中国最新的海关数据,中国半导体制造设备10月份的进口额同比飙升近80%。海关数据显示,10月份各种芯片制造工具(包括用于制造硅晶圆、集成电路(IC)和平板显示器的工具)的进口总额达43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4亿美元。

需求的增加反映出中国半导体公司在美国最新的科技贸易管制措施之前大力储备芯片制造工具,该管制措施在美国宣布这一措施一个月后生效。

美国BIS 10 月份将用于在 45 纳米节点上制造半导体的不太先进的光刻设备和更成熟的工艺,以及某些用于蚀刻和薄膜沉积的先进工具添加到限制出口物品清单。美国最新的出口限制进一步限制了荷兰 ASML公司向该公司第三大地域市场中国出口的芯片光刻设备的范围。

此外,海关总署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1-11月集成电路进口总量达4376亿颗,同比下降12.1%。相比之下,2023年前10个月中国的芯片进口量下降了13.1%。

虽然1-11月芯片进口总额同比下降16.5%至3166亿美元,但较今年前10个月18.8%的降幅有所改善。相比之下,今年前11个月中国的进口总额下降了6%。

最新的芯片进口数据显示国内市场温和复苏,尤其是消费电子领域。

例如,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一份报告,10 月前4 周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11% 。这是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正在从八个月的低迷中复苏的最新迹象,以小米、荣耀和华为为首的中国顶级手机厂商在此期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竞争对手苹果。

自 集微网

]]>
中国海关:2023年Q3中国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额至634亿元人民币 较去年同期暴涨93%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1025.html Thu, 16 Nov 2023 12:27:14 +0000 //www.otias-ub.com/?p=1661025

虽然目前美日荷均出台了政策,限制先进半导体设备的对华出口,但是中国进口的半导体设备金额仍在快速增长。根据日经新闻报道,分析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7-9月)中国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额较去年同期暴涨了93%至634亿元人民币。就产品类别来看,光刻设备进口额暴涨了近4倍

就国别来看,来自荷兰的进口额暴涨了超过6倍。预估其中大部分为荷兰光刻机龙头艾ASML的光刻机产品。来自日本的半导体设备进口额成长约40%、来自美国的进口额则仅增长20%。

从三季度中国半导体设备来源区域的进口额占比来看,美国占比仅9%,远低于2021年的17%,日本占比也从32%降至25%,而荷兰则从约15%飙增至30%。

ASML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也显示,其三季度来自中国大陆的销售收入占比由二季度的24%(销售额约为13.45亿欧元),几乎翻倍增长到了46%(销售额约为24.42亿欧元),要知道今年一季度中国大陆的销售收入占比仅8%。这也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大陆市场对于ASML光刻系统的需求的快速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2022年10月开始对先进芯片/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管制,之后日本、荷兰在今年才相继跟进。而半导体设备从下单到交货须半年到1年时间,因此预计在去年很多厂商就已经在大量下单荷兰的半导体设备。

根据今年9月1日正式生效的荷兰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ASML TWINSCAN NXT:2000i及后续推出的浸润式光刻系统需要向荷兰政府申请出口许可证才能出口。

但目前有在售的NXT:1980系列及以下型号则不受影响。随后ASML的声明显示,尽管出口限制从9月开始生效,但该公司现有的许可证仍能够允许其在2023年底前继续将NXT:2000i 和更先进的DUV光刻机运送到中国

今年10月17日晚间,美国政府又颁布了最新的出口管制规则,对于相关半导体设备的限制进行了更新。这也使得ASML的相关DUV光刻机的对华出口将会受到新的影响。

对此,ASML在财报会议上维持了与10月17日发布的声明一致的口径:

“需要仔细评估潜在的影响。就我们的业务而言,根据目前收到的信息,我们认为适用该新规的涉及先进芯片制造的中国晶圆厂数量有限……ASML将向美国政府进一步澄清这些新规的适用范围。ASML持续致力于遵守经营所在国家/地区所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包括出口管制法规。”

不过,ASML的声明中所提到的“新规定将适用于中国与先进半导体制造相关的有限数量的晶圆厂”的说明,意味着少数中国先进晶圆厂采购DUV设备和零部件可能将会受限。

Peter Wennink在业绩说明会上仅表示,“1980Di原则上将受出口管制限制,但仅当用于先进半导体制造时,仅适用于少数应用。这意味着1980Di仅对少数晶圆厂禁止出口,但可向绝大多数应用于次关键和成熟制程的中国大陆客户直接出口,无需许可。”

]]>
中国海关:2023年Q3中国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额较去年同期暴涨了93%至634亿元人民币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0708.html Tue, 14 Nov 2023 12:09:46 +0000 //www.otias-ub.com/?p=1660708 近日消息,虽然目前美日荷均出台了政策,限制先进半导体设备的对华出口,但是中国进口的半导体设备金额仍在快速增长。

根据日经新闻报道,分析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7-9月)中国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额较去年同期暴涨了93%至634亿元人民币。就产品类别来看,光刻设备进口额暴涨了近4倍

就国别来看,来自荷兰的进口额暴涨了超过6倍。预估其中大部分为荷兰光刻机龙头艾ASML的光刻机产品。来自日本的半导体设备进口额成长约40%、来自美国的进口额则仅增长20%。

从三季度中国半导体设备来源区域的进口额占比来看,美国占比仅9%,远低于2021年的17%,日本占比也从32%降至25%,而荷兰则从约15%飙增至30%。

ASML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也显示,其三季度来自中国大陆的销售收入占比由二季度的24%(销售额约为13.45亿欧元),几乎翻倍增长到了46%(销售额约为24.42亿欧元),要知道今年一季度中国大陆的销售收入占比仅8%。这也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大陆市场对于ASML光刻系统的需求的快速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2022年10月开始对先进芯片/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管制,之后日本、荷兰在今年才相继跟进。而半导体设备从下单到交货须半年到1年时间,因此预计在去年很多厂商就已经在大量下单荷兰的半导体设备。

根据今年9月1日正式生效的荷兰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ASML TWINSCAN NXT:2000i及后续推出的浸润式光刻系统需要向荷兰政府申请出口许可证才能出口。

但目前有在售的NXT:1980系列及以下型号则不受影响。随后ASML的声明显示,尽管出口限制从9月开始生效,但该公司现有的许可证仍能够允许其在2023年底前继续将NXT:2000i 和更先进的DUV光刻机运送到中国

今年10月17日晚间,美国政府又颁布了最新的出口管制规则,对于相关半导体设备的限制进行了更新。这也使得ASML的相关DUV光刻机的对华出口将会受到新的影响。

对此,ASML在财报会议上维持了与10月17日发布的声明一致的口径:

“需要仔细评估潜在的影响。就我们的业务而言,根据目前收到的信息,我们认为适用该新规的涉及先进芯片制造的中国晶圆厂数量有限……ASML将向美国政府进一步澄清这些新规的适用范围。ASML持续致力于遵守经营所在国家/地区所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包括出口管制法规。”

不过,ASML的声明中所提到的“新规定将适用于中国与先进半导体制造相关的有限数量的晶圆厂”的说明,意味着少数中国先进晶圆厂采购DUV设备和零部件可能将会受限。

Peter Wennink在业绩说明会上仅表示,“1980Di原则上将受出口管制限制,但仅当用于先进半导体制造时,仅适用于少数应用。这意味着1980Di仅对少数晶圆厂禁止出口,但可向绝大多数应用于次关键和成熟制程的中国大陆客户直接出口,无需许可。”

自 芯智讯

]]>
工信部:2023年1-8月中国造船三大指标继续领跑全球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7629.html Wed, 08 Nov 2023 06:04:04 +0000 //www.otias-ub.com/?p=1657629 2023年1—8月,中国造船三大指标继续位居全球第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造船业造船完工量279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9%;新接订单量52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6.5%;手持订单量13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8.9%。三大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继续领跑全球。同时,我国船舶出口金额达到161.8亿美元,同比增长20.2%。

]]>
海尔智家:AIGC时代企业更关注数据和算法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4652.html Tue, 11 Jul 2023 04:03:43 +0000 //www.otias-ub.com/?p=1624652 AIGC作为当下最热门的技术领域,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关注。在2023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上,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张文翊指出,大模型并不是生成式AI的全部,而是生成式AI生态系统的一个底层基础平台。平台的使命是让人们可以更容易地在上面构建机器学习的应用,用好生成式AI去解决自己的特定领域或行业场景问题,这才是真正在To B领域改变行业的关键因素。

在工业设计领域,海尔智家及海尔创新设计中心在AIGC方面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海尔创新设计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首个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也是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中心构建了全球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拥有国际视野的多元文化设计团队,业务覆盖领域广,服务能力强,以设计战略承接品牌战略,助推海尔实现全球化品牌。

在2023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召开期间,199IT参与了对海尔智家副总裁、海尔创新设计中心总经理吴剑专访。

(海尔智家副总裁、海尔创新设计中心总经理吴剑)

AIGC围绕的两个核心价值

早在2022年3月,海尔创新设计中心已经携手亚马逊云科技在数字化领域进行探索,目的是希望去做一些提效、降本、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工作。因为它会基于企业现有的流程、基于企业现有的知识图谱,基于现有的在某种意义上会有一定的重复、低效的流程和复用。

当AIGC概念被正式提出来,到工业设计领域落地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吴剑表示,在工业设计领域,AIGC其实还是基于知识图谱、基于现有积累去取代一部分的人工工作。吴剑坦言,在和同行交流下来之后,大家都认为AIGC现阶段并没有那么的高度成熟和高度创新,现阶段还做不到。很多林林总总的科技概念在一线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其实并不特别多。在工业设计领域,新的技术都要面对两个核心价值。数字化转型两个主线就是提升用户体验、创造企业效益,这也是目前AIGC所围绕的两个核心价值。

目前海尔创新设计中心利用AIGC能够实现文生图、图生图、定量图和全场景图四个方面的提效。

例如文生图,海尔作为全球化企业,用户遍布全球。需要大量的用户洞察,要了解用户需要什么,传统的方式都是做用户访谈,去架摄像机观察,其实效果不佳。比如一天只能访谈两家,回来还要整理照片、文字、视频,非常低效。现在有了AIGC之后,可以把过去需要花7个小时来整理用户的信息,现在只需半小时就可以了。并且不简单是文字,可以灵活添加现场图片,更可以主动绘出故事板和相应产品概念。

海尔是一个非常强调响应速度的企业,历史上有很多比如17个小时开发出一个新产品的经典案例。传统全球协作就是全球接力式开发。吴剑认为AIGC对企业的开发流程是很大的改变,与AIGC进行结合,能够很高效地减少过程中的一些反复,AIGC能够在某些方面非常快地在现有最优的方案之上得到对用户最快的响应。

算力并不焦虑 企业更关注算法和数据

在洞悉到AIGC技术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后,亚马逊云科技携手海尔设计、Nolibox计算美学将AIGC应用到工业设计领域,以探索产业新范式,为行业升级按下加速键。

亚马逊云科技为海尔设计提供了包含四套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全面替代自有机房,让设计中心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全面云化。上线后,自动化设计系统应用让相关业务的操作周期缩短了30%,获得巨大成功。

在大模型领域,各大厂商对算力充满了焦虑。从海外OPEN AI抱怨GPU卡不够用,到国内字节跳动斥资十亿美金屯英伟达显卡,无不透露出对算力的渴求。

具体到各行业领域,如工业设计行业,吴剑反倒觉得算力并不是问题。在与亚马逊云科技的合作中,亚马逊云科技联合Nolibox定制工业设计AIGC解决方案。

吴剑表示,现在企业最关注的是数据和算法,数据和算法是呈现在企业内部的,因为算力毕竟是不可能每个企业都做得出来的。现在不管是国家提的在各个地方做超算中心,包括海尔有私有云、公有云,亚马逊云科技也做了非常好的算力支持。其实算力从总的来说够用了,从资源有效性的分配来看,也不需要每个企业都去自建算力池,因为它的很多运营其实是需要能力的,不是以前做个机房,买几台GPU就能做的。

再就是从企业来看,很关注的是数据,因为不管是现在国家的隐私要求,还是对客户、用户的信息保护,企业都很重视,将数据看作资产而不是负担。数据如何用好,是企业自己去做数据的积累、清洗、数据的挖掘,都是靠企业自己来做的。

中间在算法上,海尔创新设计中心使用的是Amazon SageMaker,和亚马逊云科技可能会做一些深度的定制,然后形成带有这个行业特色的产品方案。因为海尔创新设计中心所涉及的智慧生活范畴比较大,有toB和toC客户需求。

吴剑强调算力是OK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算法是要积累不同的场景的应用,海尔创新设计中心有针对家庭、移动、能源管理、智慧生活的场景。海尔有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叫卡奥斯,是国内起步最早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获得了国家和行业的认可。这是我们自己建的,把很多像订单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管理、很多工业互联网的一些能力都对外赋能,在双创平台和数字化工厂做得非常好,它会把现在海尔在前端、在研发端、在制造端、在后面的业务端的很多能力都会封装、集成,对不同行业进行赋能,像很多危化品管理,还有陶瓷行业、建材行业、汽车行业,我们对千行百业做赋能。

AIGC在工业设计行业的应用及价值

在谈及AIGC对海尔创新设计中心的价值和影响。吴剑认为AIGC提效是两方面。

第一方面因为海尔创新设计中心和传统的工业设计公司不一样。海尔创新设计中心是全流程的。所以AIGC对海尔创新设计中心的改变,它不是一个简单去画个图。其实AIGC是需要有前提的,它的产出也是一个系统。工业设计领域的AIGC不是直接从大模型应用,这种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它需要在实际业务中的积累去对它进行训练。所以海尔创新设计中心和亚马逊云科技合作的方案不是想象中的把一些现成的大模型搬过来就可以用好,它需要企业很多的生成式的对抗性训练,才能够产出有意义的设计。

海尔创新设计中心一开始先做草图,比如先是语音生文字、文字生成草图、生成概念图。概念图我们是通过对抗性训练,把概念图的有效性、创新性对比现有的成熟设计、人工设计,以及对比专利图,要进行很多对比等,最后才能够标签化,才能具备价值和意义。同时海尔创新设计中心还有很多要求,比如设计一个常用的冰箱和厨房冰箱是不一样的,常用的室内的空调和车载空调也不一样,因为它里面的很多条数据是不一样的。

AIGC改变了设计中心的一些流程,流程不再是原来那种人工和人工的交流、人工和人工的那种靠个人主义式的设计,所以它在某种意义上会把所有设计师都会拉到一个标准线以上。

第二方面AIGC会把企业所丢失的数据重新找回来,因为以前很多设计中心的经验、能力是跟着人走的,不是留在一个企业内部。国外的很多成熟企业做得是比中国企业好,企业资产的沉淀,要把这个能力沉淀下来。海尔创新设计中心过去也做了很多不完全统计,在工业设计、在产品创新上,在过去累积了30年,企业花了很多费用和知识的投入、积累,未来都要变成一个虚拟的设计师,能够沉淀在企业之上。

与亚马逊云科技合作的契机

海尔创新设计中心如此阐释亚马逊云科技合作的原因:“亚马逊云科技作为全球知名的云服务提供商,在传统的业务升级,尤其是数字化转型这方面有很广泛的成熟经验。它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包括很多开发流程的优化,整个产品组合的优化,制造更敏捷和端到端交付,包括物流、仓储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了很多优秀的创新方案。这些创新方案非常有助于我们海尔设计去面对未来的市场挑战,尤其是在全球目前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有巨大的变革的今天,对我们保持领先地位、提供更优质的生活解决方案非常有帮助。”

亚马逊云科技为海尔创新设计中心提供的方案包括3D云桌面系统、渲染农场系统、文件共享系统以及自动化设计系统等四个部分:

云桌面,彻底解决资源困扰

在海尔创新设计中心的青岛办公室,3D云桌面系统为300多位3D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提供便捷易用的桌面环境。通过公有云上的资源隔离划分,海尔设计在彻底解决原自建IDC的VDI方案“资源挤兑造成卡顿、闪退或宕机”以及“多人使用时性能衰退”等问题的基础上,还能有约 30% 性能提升,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共享存储,让储存限额不复存在

基于Amazon S3特性构建的文件共享系统,让公司、小组和个人之间得以共享存储。这种对冷热数据进行自动分层的无限容量存储系统让数据安全性提高了 3 倍,而此前自建 IDC 每人最大分配 500G 容量、每天只允许一个备份且最多保留 7 天的设定,自此成为历史。

渲染农场系统,和业务排队说再见

渲染农场系统使用亚马逊云科技自有渲染产品Amazon Thinkbox deadline软件及 HPC 集群进行图片渲染,具备高性能和弹性,让设计师提交任务后就能拿到渲染效果图,彻底解决渲染任务排队问题。而低负载时它会自动降低Amazon EC2 Spot 数量且按实际使用时间(精确到秒)付费,从此不再浪费。

从3天到10分钟,智能设计系统让效率“飞起来”

自动化设计系统/智能设计渲染系统通过 Amazon EC2、Amazon Thinkbox Deadline、Amazon DynamoDB 等运行自动化设计软件, 10 分钟就能自动生成人工需要数天才能完成的大批量渲染效果图,彻底解决了原自建 IDC 存在算力瓶颈问题。

早在生成式AI爆火之前,海尔创新设计中心与亚马逊云科技就已经开始了AIGC领域的探索,海尔创新设计中心很早就认识到AI对工业设计未来的发展的价值。海尔设计中心未来还将在AIGC等新兴领域,继续与亚马逊云科技深度合作。借助亚马逊的AI服务和机器学习的能力,以及生态服务伙伴,与智家的用户数据有机结合,可以更快的服务用户和客户,扩大海尔智家业务的全球引领。

]]>
Counterpoint:2022年全球联网工程机械出货量同比增长6.7%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5281.html Mon, 10 Jul 2023 00:51:37 +0000 //www.otias-ub.com/?p=1595281 199IT原创编译

根据Counterpoint最新的报告,尽管整体工程机械出货量下降,但2022年全球联网工程机械出货量同比增长6.7%。销售的1/3的建筑机械具有嵌入式连接。中国建筑活动放缓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出货量和全球整体出货量。由于2022年平均销售价格(ASP)同比增长10%,工程机械收入同比增长3%,达到2130亿美元。供应短缺以及电气化和连接等功能推动了平均售价上升。

工程机械是指专门为开挖、装卸、搬运、拆除等施工任务而设计的设备、机械和车辆。工程机械还包括采矿机械应用,如岩石钻探,岩石切割,破碎和隧道掘进。工程建设项目复杂,管理困难,联网机器有助于衡量建筑活动,这被视为任何地区经济繁荣的晴雨表。

高级研究分析师Soumen Mandal在评论联网工程机械品牌动态时表示:“工程机械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前五大厂商——卡特彼勒、徐工、三一、小松和沃尔沃——在2022年占60%的联网工程机械出货量。像利勃海尔这样的小公司正致力于通过在更大比例的SKU中提供联网来取得进展。JCB和日立通过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和较少的联网机器来迎合低端市场。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这些品牌的连通性将有显著增长机会。”

防盗、预测性维护、自动化操作、远程监控、基于AR/VR的模拟以及基于使用的应用(如保险、车辆融资和租赁服务)推动了对联网的需求。对机器资产的跟踪也有助于更好地安排施工作业,并按时完成项目。Orbcomm, Teltonika, Calamp, synotec, Machinemax, Trackunit, VisionTrack, Tenna, Trimble和DPL Telematics是在重型建筑机械中嵌入联网的众多参与者中的少数几个,同时提供联网和设备管理平台等免费服务。

在评论市场前景时,副总监Mohit Agrawal说:“全球工程机械出货量可能保持平稳,到2030年达到233万台。目前的下降趋势预计还将持续两到三年。我们预计市场将从2025年开始反弹。熟练技术人员、工人和司机的短缺将推动自动化机器的发展。我们预计,随着行业向电气化和自动化运营转变,到2030年,近75%的建筑机械将具有嵌入式连接。此外,我们预计联网工程机械市场在未来八年内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1%。目前,4G是联网工程机械市场的领先技术,但我们预计到预测期结束时,5G将成为最受欢迎的技术。”

199IT.com原创编译自:Counterpoint 非授权请勿转载

]]>
ASML:2023年Q1中国企业贡献了ASML 22%的营收 成熟工艺光刻机的订单占了30%左右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4609.html Thu, 27 Apr 2023 13:30:15 +0000 //www.otias-ub.com/?p=1594609 近日消息息,荷兰ASML公司是全球唯一能量产EUV光刻机的公司,同时也是成熟工艺所需的DUV光刻机的主要供应商,该公司近年来面临一些出口限制,但CEO喊话称不会放弃中国市场,还要继续卖。

ASML CEO Peter Wennink日前在采访中谈到了美国芯片补贴法案及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情况,他指出美国及欧洲的大量补贴可能会加剧行业的波动性,无法立刻消化新增的产能,从而导致行业不断重复短缺或者过剩的危机。

至于中国市场,Wennink认为在欧美限制的情况下,中国公司会开发自己的替代技术,这很正常,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市场,ASML公司不能放弃,还是要获得中国市场准入权。

他指出,中国大陆地区是仅次于中国台湾、韩国的第三大市场,而且本土芯片工厂还在大量建设中,与ASML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国内的市场,ASML最新财报显示中国企业贡献了ASML一季度22%的营收,成熟工艺光刻机的订单占了30%左右,比去年底提升10%,而且今年对电动车及成熟工艺的需求还会提升,需求更加强劲。

自 快科技

]]>
舜宇光学:2023年2月舜宇光学手机镜头出货量8067.1万件 同比下降26%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8364.html Fri, 10 Mar 2023 13:16:21 +0000 //www.otias-ub.com/?p=1568364 近日消息,舜宇光学发布了 2023  年 2 月各主要产品出货量数据,2 月手机镜头出货量 8067.1 万件,同比降 26%;车载镜头出货量 792.1 万件,同比增 39.7%。

舜宇光学表示,手机镜头出货量同比下降 26.0%,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出货量基数较高且现时整体智能手机市场需求仍然疲软;环比上升 21.0%,主要是因为 1 月份有春节假期而使得出货量基数较低。

车载镜头出货量同比上升 39.7%,主要是因为车载摄像头市场需求随着汽车供应链中关键零部件缺货的缓解而有所增长。

手机摄像模组出货量同比下降 39.2%,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出货量基数较高且现时整体智能手机市场需求仍然疲软;环比下降 25.7%,主要是因为 1 月份应客户要求部分产品提前出货。

舜宇光学已加入三星供应链,提供三星智能手机中使用的镜头和摄像头模块。

自 IT之家

]]>
舜宇光学财报:预计2022年舜宇光学净利润22.45-24.94亿元 同比减少约50%-55%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8935.html Sun, 12 Feb 2023 12:14:25 +0000 //www.otias-ub.com/?p=1558935 舜宇光学科技近日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预计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止年度录得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约人民币 22.45 亿元至 24.94 亿元,同比减少约 50% 至 55%

舜宇光学在公告中指出,公司董事会认为有关预期减少主要是由于:

  • 在 2022 年,受疫情反复、芯片短缺、俄乌冲突、通货膨胀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智能手机市场需求疲软以及智能手机摄像头呈现降规降配趋势,导致集团手机镜头及手机摄像模块的出货量同比下降,并加大了平均售价及毛利率压力;

  • 在 2022 年,因人民币贬值,本公司于 2018 年 1 月 23 日发行的 6 亿美元债券产生了未变现外汇亏损约人民币 3.533 亿元,其为非现金项目。

数据显示,舜宇光学 1 月手机镜头出货量 6667.3 万件,同比下降 49.3%;手机摄像模组出货量 4072 万件,同比下降 18.6%;车载镜头出货量 918.1 万件,同比增长 22.0%

自 IT之家

]]>
Oracle NetSuite与友达智汇战略合作 赋能制造企业全面数智化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0292.html Tue, 10 Jan 2023 05:35:12 +0000 //www.otias-ub.com/?p=1550292 2022年年末,智能制造领域迎来重磅消息,智能制造领先解决方案服务商、友达光电全资子公司友达智汇(AMI)与全球云ERP领导者Oracle NetSuite强强联手,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共享各自优质资源,以跨界优势互补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标杆客户,助力更多制造业企业走向数智化发展。

这一战略合作将谱写出怎样的行业传奇?199IT有幸聆听了甲骨文公司全球副总裁、NetSuite 大中华区总经理叶天禄与友达数位总经理赵丽娜的精彩分享。

(图:甲骨文公司全球副总裁、NetSuite 大中华区总经理叶天禄(左一)

与友达数位总经理赵丽娜(右一)签署战略合作)

友达与Oracle的三次结缘

早在20年前,双方从Oracle第一代ERP产品开始结缘。项目是本地部署,解决ERP、财务、生产等管理问题。

从当初全球显示屏龙头企业,发展到涵盖显示科技、 系统解决方案、智慧制造、医疗照护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综合服务商,友达集团旗下的多家子公司、分公司、新业态、出海企业需要新一代灵活全面快速的云ERP。友达采用了Oracle NetSuite云ERP,这是双方的第二次合作。

友达数位是友达光电以全球化布局的智慧工业服务全新事业。在智改数转的浪潮中,双方发现各自在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方面能够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形成全面的解决方案,为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提供服务。这是友达与Oracle第三次结缘的契机。

三次合作,友达对Oracle 的信任度以及对系统认同度都非常高。

叶天禄坦言,当服务有智能制造需求的客户时,Oracle 主要能够提供的是ERP、运营、管理层面的支持。智能制造工厂更需要机器设备管理、IoT、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s,MES)等层面的支撑。友达是智能制造行业专家。

叶天禄形象地比喻,双方的合作,是大脑、心脏与手、脚的合作。如果说Oracle NetSuite系统是大脑和心脏,那么友达智汇就是手和脚,没有友达智汇,Oracle NetSuite就无法触及制造业客户的落实层面。

赵丽娜强调,基于友达自身智能制造实践的最佳经验,结合Oracle在企业级数字化经营管理的经验,强强联合未来一定能为更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 

Oracle NetSuite在制造行业的独特优势 

在谈及Oracle NetSuite在制造行业的独特优势时,叶天禄表示,中国是制造大国,且已经进入升级的状态。在国家发展的宏图之下,制造业的升级需要自有的品牌。

中国自有品牌制造业的兴起,不止是制造和生产这么简单,它们大部分都是工贸一体。意味着不仅自己生产,自己的品牌还要要出海销售,所以它们的重心不仅仅是生产制造,更重要的是一些帮助其贸易、批发、分销、 海外零售、海外分公司管理。

因为是自主品牌,不止是代工,它们也会有很多研发的项目,所以项目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云ERP领域,一个系统能够做到除ERP以外,能够做到贸易、批发、分销、销量和项目管理,现在只有Oracle NetSuite能够做到。

Oracle NetSuite在中国发展如此之快。首先是抓住了国家制造业升级的契机,来服务这些自有品牌的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点,得益于Oracle NetSuite的生态。Oracle NetSuite坚信生态共赢,除了从ERP到贸易、批发、分销、销量、收入管理、 电商等功能外,更强大在于有一个PasS平台,这个平台允许生态合作伙伴可以在上面开发自己的应用。或者把自己已经成型的应用,跟平台做无缝集成。就比如和友达智汇的合作,友达有非常多的关于智能制造工厂的应用和功能。都可以通过Oracle NetSuite PasS平台,做无缝集成。

叶天禄认为这两点能体现Oracle NetSuite在中国智能制造升级的大趋势之下的独特优势。

从MES到MOM 友达智汇与Oracle NetSuite聚焦新能源、医疗汽车三大赛道 

友达智汇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以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s)为主体,延伸到制造运营管理体系MOM(Manufacturing Operation Management)。

赵丽娜表示,中国制造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友达智汇与Oracle NetSuite团队在深入调研后决定将新能源、生物医疗、汽车电子这三大赛道作为战略合作的起点。

在国家的双碳战略的指引下,基于整个新能源赛道,友达智汇与Oracle NetSuite将共同构建新能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支撑。

生物医疗是中国重点发展的制造业新板块之一。随着国内的大面积应用,生物医疗已经从早期的研发创新逐渐走向大规模生产制造的过程。大部分生物医疗公司缺乏大规模制造的经验。 友达智汇和Oracle将基于全球化的经验,赋能国内生物医疗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发展。

中国从用车大国到汽车制造大国,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新式车型,中国汽车制造发展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的重要赛道。友达智汇的智造经验与Oracle企业级的数字化系统经验融合,可以帮助更多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得到非常稳健的数字化基础支撑。

叶天禄表示,Oracle NetSuite过去在这三个赛道已经服务了100多个客户。这些客户一开始所需要的是简单的财务管理、ERP管理。随着他们成长之后,更加需要生产更加精细化、智能化。Oracle NetSuite能够给他们提供这些附加价值。在友达智汇加入之后,Oracle NetSuite将结合双方的经验将完美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客户。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的关键点

赵丽娜介绍称,作为友达双轴转型策略中的重要一环,友达智汇主要为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和体系的支撑。迄今为止,友达智汇已经服务了700多家客户。客户的行业、类型、体量都不尽相同。依据友达的经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点: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点来自于人和组织。如果人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纯粹使用技术转型的效果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友达智汇沉淀了大量的方法论,尤其是激励体系、全员生产维护TPM管理体系、技术知识管理体系TKM ,这些工具不是买回去就万事大吉了,最重要的是员工学会如何去使用这些工具。

第二点,数字化转型需要全员参与。很多公司都过于依赖IT技术部门或者部分厂商提供的技术支持,这形成不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友达提供的很多数字化平台,譬如UAD program(人人都是系统开发者),帮助很多企业构建低代码平台,教会企业的员工自己写APP、做大数据报告,培养员工的AI能力。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全员参与而非少数人参与的转型。

第三点,数字化转型蓝图规划非常重要。一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甚至企业不断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都要经历不断的蓝图规划升级。从点到线及面来实现。

赵丽娜指出,很多企业早期做数字化转型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以为上了一个自动化方案就结束了,这些远远不够。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这个系统工程源自于蓝图设计。只有基于蓝图一步一步实施落地才能衍生出扎实的数字化架构。

未来合作友达智汇和Oracle NetSuite形成创新突破

对于双方未来的合作,赵丽娜认为友达智汇和Oracle NetSuite在三个层面可以形成创新突破。

第一个是制造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Oracle NetSuite 的ERP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上,友达智汇则主要侧重于生产制造管理层面。大家在各自领域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是强强融合的连接点。

第二是知识体系和流程的融合。友达智汇更多是在生产知识体系上的沉淀,Oracle NetSuite 则能够帮助企业建立非常稳健的流程基础。友达智汇的知识体系搭配Oracle NetSuite的流程管理,能够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给予非常完整的内核支撑。

第三是行业赛道的布局。Oracle在ERP赛道,尤其Oracle NetSuite在云端的主赛道布局是非常好的学习对象。作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未来在整个行业赛道市场化的布局上,友达智汇将与Oracle深度融合,借助Oracle以往市场渠道的布局,将双方的能力叠加在一起,可以实现快速加持的作用。

叶天禄则表示,友达智汇是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Oracle 是软件和云端的专家,Oracle 对软件和云的研发,投入非常大,驱使Oracle 在软件和云方面领先全球。最近几年的财报,Oracle NetSuite的表现非常亮眼,包括获客率,专利等都有很好的增长。

“Oracle NetSuite提供云解决方案,但不是制造业的专家。友达才是,我们希望从软件和云领域领先的地位上,能够赋能友达,Oracle NetSuite坚信以后所有的解决方案都会在云端,向SaaS 的方向去推进。Oracle NetSuite希望从基础层面能够赋能友达,加强他们在制造业的专业度,共同服务好制造业的客户。”叶天禄说道。

题后记

在专访行将结束之际,199IT问两位负责人对新的一年的期许。叶天禄感慨2022年很多客户企业经营得非常艰难,但因为管理有方基本都挺了过来。最让叶天禄振奋的一个消息是长三角众多企业抱团包机出国抢单。叶天禄认为,2023年中国企业将是浴火重生,勇创高峰。通过Oracle NetSuite更高端技术和高端管理,能够让更多企业更高效、更高质量地全球抢单。

赵丽娜认为,危机和机遇永远并存。友达智汇和Oracle NetSuite真正在做的是数字化赋能体系,希望双方的强强联合,能够数位赋能,智绘未来,用智慧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企业绘画出更有竞争力的未来。

]]>
徐工与Oracle NetSuite结缘 夯实数字化迎接国际化2.0发展新纪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4764.html Wed, 12 Oct 2022 02:04:15 +0000 //www.otias-ub.com/?p=1504764 作为全球第三大工程机械集团,徐工在国际化2.0战略背景下,如何抉择数字化的方向?

近日,徐工机械与甲骨文公司、汉得信息三方战略合作正式启动。这是徐工与Oracle NetSuite一期合作圆满完成后进一步战略深化。借助 Oracle NetSuite 不断完善徐工全球化数字化平台部署,提升整体徐工国际化板块运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 Oracle NetSuite 也为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扬帆出海保驾护航。

199IT有幸现场亲历见证三方战略合作历史时刻,同时就数字化等话题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森、甲骨文公司全球副总裁 NetSuite大中华区总经理叶天禄 、汉得信息CEO黄益全进行对话。

与Oracle NetSuite结缘 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

十多年前轰轰烈的信息化1.0浪潮中,徐工抓住历史机遇,打造本土信息化基础系统。

十多年中,徐工新一代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徐工聚焦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制造业。如今,徐工在工业互联网+双碳、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园区,数字孪生、工业软件、工业视觉、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聚力突破,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但在出口数字化方面,徐工碰到了不少的挑战。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森毫不讳言,中国企业出海有一个共同的痛点:海外渠道建设刚刚起步,资源布局并没有国内容易,特别是刚开始可能拿不到大渠道的支持。

(图: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森 来源:199IT)

刘建森坦言,在国际化战略背景下,徐工海外业务触角才刚刚伸出去,海外营销系统不成熟,徐工坚持一出去就打好基础,将管理DNA夯实。

正如汉得信息CEO黄益全总结的趋势,“很多企业在中国的IT建设风生水起,在国际化的扬帆出海过程中颇具波折。低估了海外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难度。”

徐工迫切需要一套强有力的信息化系统支持企业国际化 2.0 发展战略,解决业务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如海外分支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有待提升,业务财务数据变更不同步以及缺乏全面的工作流配置工具等。

2021年,徐工决定重新选择合作商,Oracle NetSuite进入徐工的视野。

一方面,徐工对甲骨文在全球企业软件系统中的地位相当认可。另一方面,Oracle NetSuite强大的全球化产品和解决方案适合徐工国际化2.0发展战略。

刘建森笑称,与Oracle NetSuite合作是徐工主动选择的结果,“甲骨文作为行业翘楚多年来在IT行业独领风骚。作为传统工程机械企业,徐工非常荣幸与Oracle NetSuite结缘,倍加珍惜、全力合作。汉得信息在实施方面非常知名,本地化实施和全球化实施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希望有这样的伙伴们与徐工同行,共同打造徐工的国际化、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图:甲骨文公司全球副总裁NetSuite大中华区总经理叶天禄 来源:199it)

甲骨文公司全球副总裁NetSuite大中华区总经理叶天禄表示,甲骨文是全球领先的企业软件供应商。Oracle NetSuite ERP云是甲骨文增长最快的产品。目前Oracle NetSuite全球共有32,000多家企业级客户,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全球知名品牌将业务托付给Oracle NetSuite,并把财务、运营、流程等都迁移到Oracle NetSuite云端。在中国,Oracle NetSuite本着运筹本土、决胜全球的使命,助力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已经有三千多家中国企业出海选择Oracle NetSuite。Oracle NetSuite支持190多种货币、27种语言,满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税务、合规性要求,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助推器。

“徐工和Oracle NetSuite是战略级别的合作,双方共同打造中企出海的标杆。国际化是徐工的主要战略之一,也是Oracle NetSuite非常擅长的领域。徐工借助 Oracle NetSuite 建立跨国子集团一体化架构,既满足内部管控,又能支持海外子公司本地化运营,Oracle NetSuite 独到的“ERP++”模式贯通售前、售中、售后价值链,实现国内国外一张网;同时多语言、多账簿、合并报表功能既满足上市合规要求,又能满足子公司当地的经营管理需求,助力徐工进出口快速打造海外子公司样板;借助 Oracle NetSuite 独特的灵活、开放的平台特性为徐工进出口重新梳理 IT 规划,整合旧有 IT 资源,建立以 Oracle NetSuite 为核心的一体化平台,真正实现扬帆出海,‘轻装上阵’。”叶天禄如此评价此次合作的意义。

深入合作解决国际化2.0发展的痛点

2022年是徐工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8月29日,徐工机械吸收合并徐工有限新增股份正式上市,标志着徐工整体上市工作正式完成,近年来资本市场最大的一笔装备制造业重组取得完满成功,“新徐工”发展进入新纪元。

国际化战略一直是徐工的主战略,作为徐工国际化业务的尖刀班,徐工进出口身兼重任。特别是在当下世界工程机械市场格局剧烈变化的时代,如何重构、突破、融合,刘建森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当下,生产力要与科技衔接,要形成全新的管理体系,向管理要力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业绩,才能不断提升全球化发展的竞争力!”

刘建森是IT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老兵,也是企业管理领域的高手。作为徐工首任CIO曾亲自操刀徐工信息化的1.0建设。同时作为企业管理者,刘建森深刻体会到“技术不牢,地动山摇”的因果关系。

在数字化转型建设上,徐工一直加大投入,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全球业务管控,提高管理效率。

徐工在德国、美国、巴西、印度等10多个国家拥有研发中心、制造基地或KD工厂,产品出口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7%的国家,35国出口占有率居第一,在全球建立了2000多个海外网点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年出口总额和海外收入持续居中国行业第一。

海外业务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在于海外子公司的管理。上市公司要求要迅速将报表合并,但因为时差、会计准则、货币币种等差异,很难迅速地收集到海外运营结果进行上报。此前,徐工海外子公司采用的都是当地的软件系统,没办法融合。后台人员需要通过接口、再各自合并数据,不堪其扰、不堪重负,最主要的技术管理能力缺失。

(图:左一为汉得信息CEO黄益全 来源:199IT)

黄益全非常认同,他认为当前国际化企业海外管理的新形势表现在从以往的财务型管控向运营协同去转变,国际化公司在整合全球资源的同时,需要对全球运营协同发展。管理的精细度和难度会加大。总部管控与本土化的差异化的平衡是关键点。Oracle NetSuite的开放性优势更加凸显出来。

与Oracle NetSuite一期合作圆满完成后,刘建森表示,“ Oracle NetSuite 不仅更灵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能将我们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贯彻到底,实现全面覆盖。Oracle NetSuite 多币种、多税制、多会计准则等优势,将会进一步提升并加速徐工国际化进程,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助推器。”

工贸一体 服务前瞻性的现代化企业

在叶天禄看来,徐工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不光在业务上,同时在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方面,也都是非常领先,徐工海外业务是增长最快的板块,海外体系、国家和地区业务拓展也面临着客户需求复杂度的提升、海外订单快速的增长、供应链压力加大等各方面的挑战。从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来看,需要进一步依靠数据驱动。海外国内高时效的对接,提升企业的服务能力和速度。这些都是徐工数字化方面的前瞻性,与Oracle NetSuite非常契合,

Oracle NetSuite的特色是全球运营、财务合规、一个平台管理所有的业务,全球实施能力,帮助徐工掌控全球运营,支持徐工的全球扩张,同时优异的性价比,快速部署快速上线,帮助徐工打破系统壁垒,连通很多的信息孤岛。包括售前的询客、合同的签订、生产发货、商品服务等,都实现了完整的销售周期,最大限度发挥数据的价值,提升徐工海外业务的工作效率。

Oracle NetSuite通过超过20多年的行业迭代沉淀,积累了从商机到订单到收款,从采购到付款,销售与生产的工贸一体、集团海外财务等多种领先的实战成效。先进的流程化管理让像徐工这种中国客户能快速借鉴海外的全球化成功企业的经验,少走弯路快速成功。

Oracle NetSuite海外一体化管理平台,能够帮助进出口实现快速的海外的业财一体化。业务和财务的对账,海外公司和徐工本部的数据对接,实现跨国家、跨地区、跨业务部门的信息互通,减少对账的错误率、缩短关账的时间。对一家上市公司而言,特别是国际化出海的公司非常重要。

回到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叶天禄认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很多年已经非常熟,如何将产品销售到国内以及国外市场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都是朝着工贸一体的方向发展。目前“工”这一块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做得非常好,缺乏“贸”这一块,从商机到订单到售后,从采购到付款,从销售到生产,Oracle NetSuite能够帮到制造型企业实现工贸一体。

积极拥抱海外公有云 SaaS是最高效的模式

对于选择云计算服务,刘建森认为适合企业才是最重要的。徐工作为开放透明的国际化上市公司,数据是开放、透明、规范的。与其他公司将数据神秘化不同,徐工积极拥抱公有云,对于数据安全性非常有信心。徐工坚持客户在哪里,数据就在哪里。分布式管理模式决定了海外子公司、经销商管理本地数据,坚持本土化落地、本土化管理的开放原则。刘建森强调,公有云服务的出现,为徐工以及服务商提供大规模合规运营、健康透明化发展的机会。

同时,Oracle NetSuite云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徐工在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基础数据建设程度不同的难题。叶天禄表示,公有云能够随时随地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系统,Oracle NetSuite多公司、多会计准则、多税制的管理帮助徐工快速合规地出海国际化。同时模块化的功能组成也能帮助实现进出口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小步快跑,降低了初始的成本。

在谈到国内企业对SaaS模式的接受度,黄益全表示,SaaS从长远看是企业的壁垒,从软件沉淀标准化角度来看,没有比SaaS更高效的模式。黄益全认为构建软件系统都会朝着SaaS方向发展,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叶天禄表示,目前中国SaaS市场的状态,大概类似七年前的北美。对定制化、个性化的习惯更浓厚,产品化标准化程度相对低一些。对于数据安全的认知,需要时间来改变原有的思维。专业的事情需要交给专业的公司来做。

结语:

对徐工而言,国际化战略已经衍进到2.0阶段。徐工树立了“提升渠道控制力,提升内部活力,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四个目标。而全球管控、效率优先、运营协同、价值提升等都是徐工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徐工对数字化转型的前瞻布局,选择与Oracle NetSuite战略合作,积极投身数字化发展浪潮之中,利用数字化为企业赢得国际化发展的先机,这种魄力和毅力值得行业敬佩。

在Oracle NetSuite和汉德信息看来,徐工数字化发展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与徐工内部强有力的推动以及徐工人开放、积极、进取的精神密不可分。正如刘建森所笃定的“上下同欲,前后同步,左右同频者胜”。

在国际化战略的深化过程中,徐工始终不忘初心:通过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和信息化的投入,提升全球事业管控的效率,为全球客户带来更高价值,助力各国伙伴走向成功。

Oracle NetSuite强大、丰富的 ERP 及全球化功能,帮助徐工在内的中国出海企业理顺关键业务流程。此次 Oracle NetSuite 部署,采用了‘小步快跑’的策略,通过快速建立标杆,有效加强海外分支机构与总部的协同,实现业财一体化管理,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全新的IT部署思路。

 

]]>
SEMI:预计2022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将达到990亿美元 同比增长约 9%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0187.html Wed, 28 Sep 2022 13:49:03 +0000 //www.otias-ub.com/?p=1500187

SEMI 发布了最新一季的世界晶圆厂预测报告,推测本年度全球前端晶圆厂的设备支出将同比增长约 9%,达到 990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此外 SEMI 总裁兼 CEO Ajit Manocha 表示:“在 2022 年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后,预计明年的设备市场会在新晶圆厂和升级需求的推动下保持健康增长”。

(来自:SEMI.org)

SEMI 预计,中国台湾地区将引领本年度的晶圆厂设备支出,同比增长 47% 至 300 亿美元。同时中国大陆地区只有 220 亿美元,较去年峰值下滑 11.7% 。

其次韩国下滑 5.5% 至 222 亿美元,但预计欧洲 / 中东地区的支出将达到创纪录的 66 亿美元 —— 尽管绝对支出金额仍低于其它地区,但同比增长却高至 141% 。

SEMI 支出,对高性能计算(HPC)等先进技术的强劲需求,正在大力推动欧洲 / 中东地区的支出激增,此外预计美洲和东南亚也将在 2023 年获得创纪录的高投资。

SEMI 预计 2023 晶圆产能将继续增长 5.3%(图自:SEMI Fab Forcast)

SEMI 世界晶圆厂预测报告显示,继 2021 年增长 7.4% 之后,2022 年全球产能增长还将努力向 8% 迈进(达到 7.7%)。

上一次出现这样的同比增长率,还可追溯到 2010 年 —— 当时 200mm 晶圆当量的月产能超过了 1600 万片,约为 2023 年预估 2900 万片的一半。

到 2022 年,167 家晶圆厂和生产线的产能增长,将占设备支出的 84% 以上。不过随着 129 家已知晶圆厂和生产线的产能增加,预计明年这一数字将回落至 79% 。

不出所料的是,代工行业仍占 2022 / 2023 设备支出的大头(53%)、其次是存储(2022 / 2023 分别占 32% 和 33%)—— 它们也是业内产能增幅的前两名。

最后,SEMI 在 9 月更新的全球晶圆厂预测报告中,列出了 1453 处设施 / 生产线,其中包括即将于 2022 年内或不久后开始投入生产的 148 处量产设施 / 生产线。

自 cnBeta.COM

]]>
半导体行业观察:2022年Q1韩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51.5亿美元 排名全球第二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2693.html Tue, 02 Aug 2022 11:17:53 +0000 //www.otias-ub.com/?p=1472693

“科技,国之重器”。近些年,在疫情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意识到半导体的重要性,就连美国也于7月28日正式通过了“芯片和科学法案”。除此之外,日本、中国、印度、马来西来、越南等亚洲国家也纷纷加大了芯片产业布局,当然也包括了存储大国——韩国。

世人皆知,三星和SK海力士两大存储头部企业扛起了韩国半导体产业,亦知韩国半导体在设备和材料领域的薄弱,却不知如今韩国半导体设备产业发展如何?本篇文章,笔者就来盘点下韩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发展,以及所拥有的那些设备厂商。

从18%到20%,韩国设备发展史

设备和材料一向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的痛点和弱点。韩国仁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曾发布一篇《国内半导体材料与设备行业现状及分析》文章,对于韩国材料设备难以发展,其认为最大原因在于缺少人才和经验。

不同于其他领域,材料装备行业技术密集度更高、融合性强,目前设备大国像美国、日本都已经过了所谓的“成套”产业(组装电视机和洗衣机等)的初级阶段,中国、越南、韩国等由于发展较晚,除非充分培养出具备物理、化学、化学工程、材料、电子等多种知识、经验丰富的专业劳动力,否则很难发展。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的结构性问题,高度集中于内存,但与其他国家隔绝。曾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负责人说:“应该说,除了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合作伙伴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盈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韩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发展。

韩国设备产业的发展难,从国产化率方面就体现的淋漓尽致。2006年一篇《韩国半导体设备及原材料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论文提到,在韩国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上,以2004年为基准,停留在18%线。而半导体设备技术培训中心资料显示,2021年韩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仍为20%,清洗领域(材料、零件、设备)的技术相对薄弱。这意味着,经过了快20年的发展,韩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仅提升了2%,可见设备领域发展之艰难。

要说刺激韩国发力半导体设备的“导火索”,当属2019年的“日韩半导体之争”,被设备强国日本扼住半导体发展的咽喉,使得韩国意识到了设备国产化的重要性。据韩媒joongang 2018年报道,韩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国产化率仅为18.2%,与上述数据进行对比,不难发现,韩国半导体设备产业在经过2019年日韩半导体之争,终于开始有了新进展。

最直观的就是政策方面的支持,2019年8月,韩国政府公布了《加强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竞争力的措施》,以摆脱依赖外部的产业结构。该措施包含注入国家资源和能力的措施,如预算、财政、税收、区位和特殊法规,以解决国内材料、零部件和设备行业的结构性短板。此外,措施中还包含了多项扶持政策,但最重要的是支持建立供需企业与需求企业强强合作模式,增强材料、零部件和装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而就在近日,韩国政府又表示,在未来五年内将向芯片行业投资 340 万亿韩元(2590 亿美元)铺平道路,并在该领域培养超过 150,000 名技术工人,计划到2030年实现芯片产业50%的关键材料、零部件和设备国产化。

据SEMI去年数据显示,预计韩国今年将在半导体晶圆厂设备上投资300亿美元(35.106万亿韩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逐国投资。

与政策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大幅投资。据韩媒asiatoday报道,以三星电子总裁桂京铉为首的半导体业务的设施投资额今年有望达到50万亿韩元,而其去年半导体设施投资数额则超过43万亿韩元。

三星电子设备投资年度趋势

图源:asiatoday

此外,据日经中文网去年9月报道,三星电子和出资对象企业提交给韩国证券交易所的业务报告书显示,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三星电子至少已对8家韩国上市企业和1家上市企业的子公司出资,共计达到9家,其中设备厂商包括半导体测试设备厂商YIK Corporation、晶圆研磨设备厂商KC Tech、真空泵设备厂商LOT Vacuum、晶圆清洗相关设备厂商New Power Plasma。

与此同时,SK海力士也保持着保守的投资立场,2018年在半导体设施上投资17.38万亿韩元,2019年减少至12.747万亿韩元,2020年减少至9.89万亿韩元,2021年增加至13.4万亿韩元。据 Kiwoom Securities 称,SK 海力士今年的设施投资预计将比上年增加 47%,达到 17 万亿韩元。

据韩国经济新闻网报道,SK集团决定在半导体、电动汽车电池、绿色能源、生物技术等4大领域向美国投资290亿美元。其中,150亿美元将用于半导体领域,SK集团的半导体子公司SK海力士计划在美国建设存储器半导体尖端封装制造设备和研发(R&D)中心。

崭露头角的韩国半导体设备厂商

经过3年的研发和投入,今年第一季度韩国设备销售额以 51.5 亿美元(约合 64.452 亿韩元)排名全球第二。

从半导体设备工艺发展来说,目前在前道设备方面,韩国设备厂商的技术处于生产核心的蚀刻、清洗和沉积工艺的60-80%水平,用于沉积工艺的热处理设备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但曝光设备、离子注入设备和测量分析设备技术基础薄弱。而在后道设备领域,韩国设备厂商总体处于竞争水平。韩国产业技术评价与企划院表示,这是因为由于技术差距和投资成本负担,韩国公司已将注意力集中在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工艺上。

这一点,可以从日前半导体综研整理的韩国半导体前道设备供应商名单,以及韩国产业技术评价与企划院韩国半导体材料技术水平及国产化率窥知一二。

韩国半导体前道设备供应商名单

图源:半导体综研

按主要半导体工艺、国内技术水平、国产化率划分的设备制造商(单位:%)

译自:韩国产业技术评价与规划研究所

制图:半导体行业观察

从上述两张图可以看出,韩国半导体前道设备厂商主要集中在沉积、热处理领域,相对于光刻曝光、离子注入,以及测量、分析设备,沉积、热处理和平整化设备国产化率较高。

在半导体狂热的2021年,韩国设备厂商也取得不菲的成绩,据韩媒The Elec 去年8月对韩国国内31家半导体设备公司第二季度业绩的分析,季度销售额超过1000亿韩元的设备厂商从2020年的5家增加到2021年的9家,包括 SEMES、Wonik IPS、SFA、KC、AP Systems、PSK、EO Technics、Hanmi Semiconductor 和 TES。销售额增长超过三位数的五家公司是 YIK、New Power Plasma、Jusung Engineering、Intek Plus 和 Exicon。这里笔者简单介绍几家韩国设备厂商:

SEMES成立于1993年,是三星电子旗下的一家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同时也是韩国最大的设备制造商,生产核心半导体和显示器设备,连续6年进入世界装备行业TOP 10,目标是到2030年销售额达到5万亿韩元,进入全球TOP 5。目前,Semes的产品主要包括半导体前道工序领域的清洗(LOTUS、BLUEICE PRIME)、Phototrack(OMEGA-S、OMEGA-K)、蚀刻(Michelan O3、Michelan C4)设备,还有后道工序的Bonder、Probe、Test Handler等设备。

据TheElec报道,三星电子的芯片制造设备子公司Semes周五表示,其2021年全年的收入为3.12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3533亿韩元。据BusinessKorea去年4月报道,SEMES正计划建造一座新的研发中心,旨在帮助三星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实现独立。

Wonik IPS成立于1991年,主要提供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PECVD)设备。2020年10月,Wonik IPS 首次量产了新型金属 CVD 设备“NOA”,并向 SK 海力士青州 M15 供应,Wonik IPS 的此次量产实现了韩国装备行业以往从未商业化的金属 CVD 设备的韩国国产化。2021年9月,Wonik IPS用于QD显示的干式蚀刻设备获得了三星显示认可。

PSK是一家半导体设备公司,主要生产用于半导体蚀刻工艺的光刻胶去除设备(PRStrip)和氧化膜去除设备(干洗)。在半导体设备类别中,PSK主要适用的产品是Wafer Fabrication Equipment:Dry Strip、Dry Cleaning、New Hard Mask Strip、Wafer edge clean、Etch Back、Power Device Etch。在半导体制造工艺等离子dry strip (光刻胶剥离系统领域) 中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场占有率。

去年下旬,PSK 完成了“Bevel Etcher(斜面蚀刻设备)”的开发。从2020年开始,PSK为美国半导体公司的系统半导体工艺供应带材设备。CEO Lee 表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计划将我们的业务从存储器扩展到系统半导体,并将我们的设备产品组合从剥离设备扩展到清洁和蚀刻设备。

除此之外,Jusung Engineering 早在2017 年的时候就开发了原子层沉积设备 (ALD),并提供给系统半导体制造商,2021年销售额为3772亿韩元,同比增长218.3%。;Tes是一家制造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公司,生产用于在半导体工艺过程中通过处理晶圆来制造芯片的预处理核心设备,其主要客户是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并有望进军气体蚀刻设备的代工,为 DRAM 提供新的薄膜级 PECVD 设备。

在后道设备领域,除了SEMES外,HANMI也是一家较大的后道设备厂商。HANMI成立于1980年,在“视觉贴装设备”市场中排名第一,在后工序中切割和检查晶圆,并专注于“EMI屏蔽设备”。去年第二季度,HANMI成功实现了EMI屏蔽设备“微锯设备”的国产化,获得了三星电机、Chip Packing Technology、UTAC等客户,并首次投产。

此外,EO Technics成立于1989年,主要从事开发和生产用于半导体、显示器和PCB制造工程的激光和设备;Intek Plus 是一家半导体后端工艺视觉检测设备制造商,2020年赢得了京瓷和伊比登等日本新客户的设备订单,今年大田新工厂投产时,设备产能有望翻番;Genesem 是一家后处理设备制造商,2016年开发了EMI屏蔽设备,据了解新设备16并行非内存测试处理器也在去年第二季度供应给韩国OSAT公司。

全球四大设备厂商加速入驻

除了本地设备厂商崛起,近些年AMAT、ASML、Lam Research,以及东京电子等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也在加速入住韩国,韩媒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设备厂商意识到加强与主要半导体厂商合作的重要性。2020年这场疫情让人们感受到了格局的多变性,以及“绑定”的重要性,汽车厂商开始与芯片企业绑定,芯片企业开始与晶圆代工厂绑定,似乎只有“绑定”才能给他们在这动荡的局面下带来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存储半导体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依赖设备的领域,存储器半导体厂70%的投资都用于设备,然而像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韩国半导体制造商生产线上安装的设备60%以上依赖进口。这就意味着,如果您花费 30 万亿韩元建造工厂,那么您将花费 21 万亿韩元购买设备,其中近13万亿韩元是由外国公司赚取的。对于设备厂商来说,存储强国韩国自然就成为了需要维护合作关系的大国。

二是设备厂商普遍认为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在全球存储半导体市场的领导地位不会改变。韩国是当之无愧的存储大国,占据全球近70%的内存半导体市场份额,即便当下存储整体市场属于下行周期,但三星和SK海力士作为响当当的存储头部企业,拥有技术领先优势和强大的定价能力,因此比中小企业拥有更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可以迎接下一波存储行业的热潮。这点从三星和SK海力士财报也能看出,即便存储处于下行周期,但是两家企业二季度的财报依旧再创新纪录。

此外,韩国在晶圆代工领域也在快马加鞭追赶,目前以18%的份额在晶圆代工市场居世界第二。

上述两点,其实在四大设备厂商的选址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AMAT)7月6日正式宣布,将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和京畿道共同在韩国设立研发(R&D)中心。招商引资的具体地点、规模和时机尚未确定,但预计将在拥有龙仁、平泽、华城、利川等半导体中心的京畿道建设高科技研发中心。据韩媒ddaily报道,Applied Korea 首席执行官 Mark Lee 强调:“我们在韩国建立了研发中心,以加强我们的技术领先地位并支持半导体行业的未来发展。”据悉,新研发中心投入运营后,有望轻松为韩国半导体企业生产定制化产品。

图源:ddaily

Lam Research 则于今年4 月在京畿道龙仁市开设了韩国技术中心,在美国和欧洲研究机构的水平上建造的,负责开发最先进的设备。Lam Research 于 2011 年成立了 Lam Research Manufacturing Korea Production Corporation,并于 2003 年开始将主要零部件供应商本地化给韩国公司。2018年,林研技术培训中心成立。Lam Research Manufacturing Korea 继乌山和龙仁之后运营华城工厂,将其在韩国的设备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今年2月,Lam Research还宣布将在韩国生产用于下一代晶体管结构栅环(GAA)工艺的高选择性精密蚀刻设备。

东京电子(TEL)于 2020 年在京畿道平泽市设立了平泽技术支持中心,并计划从今年4月起投资1000亿韩元,大规模扩建华城的研发设施。

ASML也开始了全面的韩国投资,其在2021年11月宣布,到2024年将在京畿道华城投资2400亿韩元,打造一个高科技半导体集群。今年4月,ASML首席执行官Peter Wennink还拜访韩国,据韩联社报道,韩国京畿道华城援引Wennink的话表示,“ASML华城半导体集群进展顺利”。

结合四大半导体厂商的选址,可以看出基本都在京畿道华城,靠近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半导体生产设施,因此有望缩短合作距离,和设备技术开发时间,最大限度提高效率。

随着全球材料和设备公司在韩国建立基地,即使在全球物流困难等不可预测的风险的情况下,韩国半导体制造商也有望避免对材料和设备的供需造成致命打击,从而促进供应链稳定性。尤其在这设备紧缺的当下,核心半导体设备的交付延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的工厂扩建计划。TrendForce曾表示,(由于设备交付延迟),半导体扩张计划将推迟约2至9个月。

不得不说,无论是对于韩国,还是对于我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发展注定是道阻且长,但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无论如何都不可轻易放弃。更重要的是,当前这个晶圆厂遍地开花的时代,或许会给半导体设备厂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自 半导体行业观察

]]>
快科技:2022年第三大芯片架构RISC-V出货量超过100亿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2739.html Tue, 02 Aug 2022 11:16:34 +0000 //www.otias-ub.com/?p=1472739

目前x86架构掌控着全球的高性能计算领域,ARM则是主导了移动计算,新兴的RISC-V已经成为第三大芯片架构,此前出货量刚刚超过100亿,但是其发展速度更快,预计在2025年就能实现600亿出货量。

提供RISC-V内核的SiFive公司高管Jack Kang日前表示,最近几年,中国对RISC-V的兴趣越来越大,这刺激了该架构的普及,到2025年,将有超过600亿个 RISC-V 内核集成到物理IC中。

不仅中国公司对RISC-V感兴趣,日本、印度、美国的半导体公司也在积极发展RISC-V产品,而且RISC-V芯片的性能越来越强大,同时支持它的系统及软件也会更丰富。

据了解,RISC-V不属于任何公司,其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标准,呈现形式是几本手册,无需企业授权,全世界谁都可以下载,根据手册开发自己的RISC-V处理器。

自 快科技

]]>
SEMI:2022年Q2全球硅晶圆出货量达到3704百万平方英寸 同比增长1%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2296.html Mon, 01 Aug 2022 11:44:48 +0000 //www.otias-ub.com/?p=1472296

SEMI SMG(Silicon Manufacturers Group)在其最新一期的硅片行业季度报告中指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硅晶圆出货量超过了今年第一季度创下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达到3704百万平方英寸(MSI)。第二季度硅晶圆出货量比去年同期的3534百万平方英寸增长了5%。

SEMI SMG主席,Okmetic首席商务官Anna Riikka Vuorikari Antikainen表示:“强劲的半导体市场推动了硅晶圆的出货量和强劲需求。与其他晶圆制造材料一样,通货膨胀继续给硅带来价格上涨的压力。面对半导体晶圆厂的持续扩张,晶圆供应仍然受限。”

本文中引用的数据包括抛光硅晶片,如未经处理的测试和外延硅晶片,以及交付给最终用户的非抛光硅晶片。

硅晶圆是大多数半导体的基本材料,半导体是包括计算机、电信产品和消费设备在内的所有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工程化的晶圆片直径可达12英寸,可用作制造大多数半导体器件或芯片的衬底材料。

作为全球硅晶圆领域的代表性厂商,环球晶董事长徐秀兰日前对全球晶圆产能、库存以及市场走势,作出了判断。徐秀兰表示,虽然6寸客户库存调整压力较大,但8寸、12寸需求健康,仍照长约生产中,公司存货也维持健康水准。环球晶存货仍维持70亿元的健康水位,但已看到客户间存货水位存在差异,有些客户存货较高,有些客户则还是非常健康。

徐秀兰认为,虽然短期半导体产业受总体经济与其他逆风影响,但长期增长没有悬念,终端产品如5G、车用都是不会回头、必定要走的趋势,渗透率只会越来越高,驱动半导体每单位硅含量需求不断增加,为产业长期成长动能提供结构性支撑。

自 集微网

]]>
半导体行业协会:2022年约四分之三的芯片产能位于中国内地、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2305.html Mon, 01 Aug 2022 11:43:37 +0000 //www.otias-ub.com/?p=1472305

美国国会上周通过了一项高达280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旨在提高本国芯片制造能力。但是,这项支出计划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其他国家早已推出了各种芯片制造激励措施。

美国芯片法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要一次性投入大约770亿美元的巨额补贴和税收抵免优惠,用于提振美国芯片制造业。但是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几十年来一直在给予政府资金支持,并提供了有利的监管环境,他们还计划推出更多激励措施。

全球补贴战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估计,中国准备在2030年前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韩国出台了一系列激进的激励措施,计划在未来五年促进大约2600亿美元的芯片投资。同时,欧盟正在寻求超过400亿美元的公共和私营半导体投资。日本计划在2020年代结束前投入60亿美元,将国内芯片收入翻一番。

过去10年,中国台湾地区推出了大约150个由政府资助的芯片生产项目,并寻求推动半导体设备制造的进一步本地化。今年早些时候,联电投资50亿美元在新加坡建立了一家芯片工厂。联电称,公司被新加坡吸引高科技公司的愿景所打动。

“我们都在竞相补贴半导体制造。”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合伙人彼得·汉伯里(Peter Hanbury)表示,他擅长科技供应链研究。汉伯里指出,各国必须争夺数量有限、对新生产地点需求相对有限的芯片制造商,此外还要扩大工程人才储备、拥有稳定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

半导体被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对智能手机、汽车、军事装备和医疗设备等一系列主要行业至关重要。最近出现的芯片短缺情况引发供应链紧张,凸显出芯片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些微小的科技组件,世界经济的大片区域将会关闭,相关工作岗位流失。

如何吸引芯片巨头建厂?

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出台激励措施,但关键问题是,美国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原本会流向其他地方的大型芯片工厂投资。芯片行业在资本支出方面是出了名的保守,这是因为最先进的设备需要数百亿美元投资,单台机器的成本就超过1.5亿美元。

许多国家都公布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希望在全球芯片生产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然而,只有少数几家芯片生产巨头有财力批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并从政府的激励措施中获得现金补贴。这些激励措施降低了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并在研发和招聘方面给予支持。

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专门研究半导体政策的研究分析师亨特(Will Hunt)称,预计美国将与其他同是盟友的主要芯片制造国家进行合作,以避免补贴竞争导致生产过剩或政府投资重叠。

“你肯定不想陷入一场互相比烂的竞争。”亨特说。

未来几年,芯片需求预计将大幅增长,这为大胆投资提供了空间。据芯片咨询公司国际商业战略(IBS)预测,到2030年时,芯片行业的年收入预计将达到1.35万亿美元,比2021年的5530亿美元增长一倍多。随着近期需求放缓,某些类型的芯片可能会在未来两年出现供过于需的局面,但预计在2025年和2026年,短缺将再次出现。

“因此,政府补贴不太可能导致全球产能过剩,”IBS CEO汉德尔·琼斯(Handel Jones)表示。

美国成本比中国高出50%

行业组织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大约四分之三的芯片产能位于中国内地、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美国只占13%。

行业高管、议员和半导体分析师表示,美国新的激励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在美国本土建立先进芯片工厂的高昂成本。

几十年前,美国和欧洲在全球半导体生产中的地位要比现在高得多。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现在,美国在10年内建造和维护一家先进芯片工厂的成本要比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或新加坡高出大约30%,比中国内地更是高出50%。

半导体行业协会补充称,有无政府补贴是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和公用事业成本也是造成美国与其他国家存在成本差距的因素。

由于芯片补贴法案面临不确定性,美国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曾在今年6月表示,除非国会通过这项补贴法案,否则将推迟斥资200亿美元在俄亥俄州建造新芯片工厂的动工仪式。英特尔首席政府事务官布鲁斯·安德鲁斯(Bruce Andrews)今年3月在公司网站上发表评论说:“通过联邦资金的支持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这项投资具有竞争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韩国三星电子最近提出,未来几十年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投资近2000亿美元兴建11家新的芯片制造工厂。其他芯片巨头也可能会寻求利用美国补贴,包括台积电、格芯(GlobalFoundries)以及德州仪器。

历史性投资热潮

半导体行业已处于历史性投资热潮中。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数据显示,整个行业在2021年批准了大约153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比疫情开始前增加了大约50%,是五年前的两倍。

根据Gartner在7月份的预测,2026年前,美国预计将占全球半导体资本投资的13%左右,亚洲将占总投资的四分之三以上。半导体支出预期的地理分布近年来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中国向国内芯片企业提供现金补贴、优惠融资和税收减免。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对2014年至2030年政府支出的估计,中国将提供逾15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台湾地区将半导体视为其经济生命线,长期以来一直为芯片企业提供慷慨的税收优惠以及基础设施和财政支持。台湾最大芯片制造商台积电在最新的年报中提到,自2020年以来,该公司在台两家工厂的建设和扩建获得了大约20亿美元的地方税收减免。

韩国在7月份宣布了新的芯片产业支持计划,将在某些工厂补偿水电等公用事业费用,同时扩大大型公司半导体设备投资的税收优惠。在日本新制定的芯片支出计划中,很多优惠方案已经帮助台积电抵消了去年宣布的价值数十亿美元工厂的建设成本。

欧盟仍在考虑建立数百亿美元的半导体基金。欧盟委员会称,希望确保到2030年时欧洲在全球芯片生产占比从目前的9%增加一倍以上,达到20%。

“芯片是全球科技竞赛的核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月份支持该法案的声明中表示。

自 凤凰网科技

]]>
永福股份:智慧能源是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2152.html Mon, 01 Aug 2022 06:48:31 +0000 //www.otias-ub.com/?p=1472152 7月22日-7月26日,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盛大召开。同期,第二届中国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也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馆。

馆区分为数字宜居、数字宜学、数字宜行、数字宜乐、数字宜养、数字技术及防疫等7个数字化场景展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字化代表企业、互联网科技电信巨头、各行业领军企业济济一堂,共同展示中国数字化产品和技术的优秀成果。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馆区,199IT和DOIT谢老师一道,与电力能源综合服务领军企业永福股份一起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永福股份副总工程师黄肇敏、永福智慧能源部黄儆醒进行了专访。

(图:第二届中国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永福股份展台 199IT摄)

据介绍,永福股份深耕电力能源行业,具备领先的发电、电网、综合能源、智慧能源、储能等电力能源系统集成能力、配套产品和应用服务能力。公司深度融合工程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打造数字能源、数字储能、智能电网、城市智慧能源网等领域综合智慧解决方案和相关软硬件产品。永福股份也是此次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赞助商之一,并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

福瓴四大核心平台深度融合

此次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永福股份携全新品牌福瓴数字能源平台首次亮相。包括数字孪生、电力物联、能源监控、大数据云四大核心平台。

四大平台有哪些内在的技术逻辑和关联性。黄肇敏揭示了四大平台的相互关系。福瓴的技术路线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数化。永福股份作为设计企业,有设计单位源头的数据优势。可以把以往交付的图纸变成交付数据,产品实现数字化升级。

第二个步骤是连接。从传统能源到分布式新能源都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未来需要将不同地域的终端设备连接起来,传输到监控中心,依靠电力物联网来实现。

第三个步骤是互动。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里,有新能源、电网、储能等,这些不同的元素需要协调控制。这需要依靠能源监控平台这个大脑来实现。

第四个步骤是智慧。永福股份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汇集起来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利用,达到比人脑、经验处理更好更优化的结果。

这是四个平台串联起来的技术路线。

电力行业客户数字化的痛点在于技术融合

永福股份服务的客户中,包含很多的大型央企和民营企业,他们都陆续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这些数字化转型战略都有共同点,就是要实现数字能源和智慧能源。

传统电力系统的痛点是各个不同信息系统之间形成信息孤岛。数据之间相对割裂,数据共享差。传统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和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很难、很少去融合。

永福股份将自己的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与新一代的信息化技术进行融合,发挥永福股份的技术优势。应用新的技术实现能源数字化,也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永福股份深耕电力行业二十数载,不仅在设计方面拥有行业最高的资质等级,也拥有非常丰富的大型工程案例,包括大型火电、特高压电网、海上风电等项目。在这过程中,永福股份不断创新,将智慧能源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为客户提升价值。

几年前在意识到数字化能源时代到来之后,永福股份一直在做战略布局,在数字化技术研发上不断发力。通过应用新的技术、结合业务的熟练能力,发现行业痛点,帮助客户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中国特高压技术远超其他国家

在不久之前,永福股份确认中标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线路可研及勘察设计包8,中标总金额为人民币3157万元,这是永福股份中标的第12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

特高压技术发源于国外,勃兴于中国。已成为中国的“大国重器”。在电力行业重要参与者永福股份的角度,怎样看到特高压技术的发展,永福智慧能源部黄儆醒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黄儆醒表示,近几年,特高压技术在中国蓬勃发展,不止是设计方面,在工程技术、设备制造等方面都有全面的进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特高压工程最多的国家,远超其他国家。依托工程的积累,中国特高压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永福股份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一个缩影,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从设计出发,到多年工程积累。在几年前数字能源方兴未艾之时敏锐抓住行业机遇,不断在创新技术研发上发力。将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解决客户在数字化时代的痛点,赢得行业的认可。

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和第二届中国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已完美落幕,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自强不息、孜孜不倦、勇立潮头的精神令人回味,让人尊敬。

]]>
Fictiv:2022年制造业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8147.html Sun, 24 Jul 2022 23:28:12 +0000 //www.otias-ub.com/?p=1468147 制造,进化

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众多供应链中断之后,2022 年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制造和供应链的可见性。

障碍正在减少

与2021年相比,制造业领导者面临的创新障碍逐年减少,但为小批量采购提供快速、高质量的选择仍然是一个挑战。

专注于基本面

2022年的首要业务重点表明,领导者不希望因中断而措手不及,也不想分散购买其产品的需求。

简化供应链

在现代世界,很少有一家规模如此之大的公司在内部完成所有生产,并且外包的经济效益已经确立。尽管外包会带来风险,尤其是在安全性和可见性方面,但几乎一半的受访者增加了外包。

外包带来效率和质量优势

近3/4的受访者总体上对外包持积极态度,认为效率、质量、定价和速度是关键优势。

并非所有外包都是平等的

对于外包制造供应商而言,质量、安全性和可见性显然被一些公司视为主要痛点。

本土化和多元化正在兴起

围绕海外物流的不确定性仍然是企业关注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65%的公司计划今年增加美国制造业的原因,近3/4的受访者优先考虑国内生产。

紧跟客户需求

客户的期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而且这种趋势不会很快改变。公司知道他们需要迎接挑战,否则就有落后于竞争对手的风险。

客户需求

为了有效地为客户服务,企业必须知道他们想要什么。97%的受访者表示客户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优化运营以最大化创新

企业可能无法准确控制哪些创新会带来突破性成功,但可以创造一个促进创新和创意的环境。

对运营效率的投资就是对创新的投资

制造业领导者已经认识到,劳动力、生产力对于释放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联咏财报:2022年6月联咏合并营收达81.58亿元新台币 月减25.7%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4425.html Thu, 14 Jul 2022 12:46:35 +0000 //www.otias-ub.com/?p=1464425

去年芯片有多火热,今年就有多令人害怕。

毫无疑问,当前整个芯片产业发展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部分芯片短缺仍在持续,各大芯片厂商扩产和资本支出也在大步迈进,展现出红红火火的局面;而另一方面透露出来的却是,从今年开局就一路狂跌至今的巨头股价(参考《一路狂跌的芯片巨头》),以及开始摇摇晃晃下调的芯片价格。从驱动芯片,模拟芯片,再到消费类MCU、存储芯片、GPU,无论曾经多么“一芯难求”,似乎如今都逃不过降价的命运。

首当其冲的驱动芯片

数据显示,驱动芯片价格已经回落了大约 40%。

在2020年疫情刺激下,“宅经济”带动人们在家工作、学习、娱乐等应用的需求,显示行业也随之取得快速发展,上游显示驱动芯片同步蓬勃发展。Omdia数据显示,2020年,显示驱动芯片的总需求量呈两位数增长,达80.7亿颗,2021年IT应用的增长仍然强劲,同时由于更高分辨率在电视面板中渗透率的提升,预计总需求将增长至84亿颗。

市场的火热使得驱动芯片企业,尤其是台系驱动芯片厂商成为了大赢家。在TrendForce集邦咨询公布的2021年全球前十大IC设计企业中,台企联咏、瑞昱、奇景光电三家排名皆有所提高,其中联咏和奇景光电2021年营收增幅分别高达79%、74%,位列第一和第二,奇景光电还取代戴乐格,成功挤进前十席。

然而,潮水来的快,去的也快。

在通胀高企以及宅经济降温等因素影响下,TV、Notebook与Monitor市场需求面临收缩,TV大厂砍单的砍单,TV面板降价的降价。据 TheElec 报道,三星已经暂停向其供应商采购 LCD 面板,直到进一步通知。不仅三星电子,包括 LG 电子、中国 TCL 和日本索尼等顶级电视制造商都在减少今年的年度电视出货计划。

市场的不景气,再加上驱动芯片市场供需矛盾的缓解,让面板驱动IC厂打响了芯片砍单第一枪,5月底业界传出,某些驱动IC厂大砍晶圆代工产能,幅度高达20%-30%。

而从各大驱动IC厂最新的财报,我们也可以看出驱动IC厂风光大赚已成过去式。

7月6日,联咏公布6月合并营收达81.58亿元新台币,月减25.7%,不仅跌破百亿元新台币关卡,更写下2021年2月以来新低,且第二季营收仅314.61亿元新台币,季减13.8%,明显低于第二季营收财测的345~358亿元新台币,创下五个季度以来的新低。

6月21日,奇景光电公布了其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业绩报告预测,根据报告,奇景的营业收入预计将环比下降22%-27%,上一次预测为将环比下降16%-20%。

奇景光电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rdan Wu先生表示:“修订后的第二季度业绩报告预测反映出宏观环境变弱,终端市场需求放缓,这是近期利率上调和通胀压力造成的。作为回应,我们正在削减生产,并进一步收紧库存水平。

在大陆厂商方面,福满微、明微电子、晶丰明源三家涉足LED驱动芯片业务的厂商早在2021年四季度扣非净利润就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环比下滑,或许从那时候,降价的苗头就已经显现。

本土厂商蓄势待发的模拟芯片

除了驱动芯片外,种种迹象也表明,模拟芯片市场整体状况也在急剧下滑。今年6月初,供应链传出消息称,全球模拟IC龙头TI通知客户,下半年供需失衡状况将缓解。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TI芯片跌落超八成。虽然TI方面表示传闻不属实,但以电源管理芯片为首的模拟IC涨价狂欢告终,甚至面临跌价压力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去年受到疫情、天灾的影响,再加上新能源汽车、5G等新兴领域爆发出的强劲需求,模拟芯片市场迎来了前所有未的高涨时期。IC Insights数据显示,模拟市场在2021年以30%的惊人增长将销售额提升至74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出货量也同比攀升了22%,达到2151亿颗规模的创纪录水平。

 

模拟芯片市场近年来销售额和出货量走势

(图源:IC Insights)

除了市场销售额创历史新高,去年模拟芯片的平均销售价格也上升了6%,据了解,这是模拟IC平均价格在久违17年后(自2004年后)的再度翻涨。从此前首创证券统计的美股市值100亿美元以上半导体公司2021年毛利率可以发现,5家模拟芯片厂商毛利率超50%,其中德州仪器更是夺得榜首,毛利率高达67.5%,而其今年第一季度毛利率更是提升到了70.2%。

火爆的市场使得一众模拟芯片厂商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扩产和投资。然而,到了今年,随着新产能的快速开放和下游需求开始低迷,模拟芯片产能紧张问题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芯片价格自然也随之下滑。

有业内人士表示,德州仪器TPS61021ADSGR这颗电源管理芯片,在2021年5月涨至最高价每颗45元,如今已降至每颗“五六元”。

在今年5月份,德州仪器财务总监Rafael Lizard表示,受到大陆地区疫情影响,对二季度营收的预估将下修10%。不过即使营收预估下修,德州仪器的扩产仍在继续,其于5月19日宣布,位于德克萨斯州谢尔曼的全新12英寸半导体晶圆制造基地破土动工,计划建造四座工厂以满足长期的市场需求。

在本土模拟芯片方面,从此前《蓄势待发的本土模拟芯片》可以看出,受惠于去年持续旺盛的市场需求,2021年本土模拟芯片厂商整体实现较快增长,并且在近期包括微源股份、南芯科技、美芯晟、拓尔微、杰华特、钰泰股份、南麟电子、帝奥微等在内多家模拟芯片企业皆开启上市之路。

然而,面对狂欢的落幕,未来模拟芯片本土厂商依旧挑战重重。

MCU:汽车、工控类“吃香”,消费类“哭泣”

MCU市场在过去的2021年也是欣欣向荣,供求关系严重失衡,随之而来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个别热门型号涨幅最高可达十余倍。IC Insights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MCU市场大幅增长27%,这是21世纪以来增速最高的一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价格回落的只是部分消费类MCU,汽车、工控类等其他应用领域的MCU需求依旧十分旺盛,所以价格也相对稳定。更重要的是,业内人士称,此次消费类 MCU 价格下降主要是由 IC 经销商而不是芯片制造商扩产引起的。

今年以来,随着手机、PC供应链上诸多芯片厂商陆续砍单,上游的晶圆代工产能逐步释放,原本紧缺的MCU获得了更多产能上的支持。数据显示,今年3月时,通用MCU交期就已开始恢复到8-12周的正常水平。

然而,当时MCU厂商及一些渠道和客户基于国际形式不稳的考虑进行囤货,库存可能持续三到四个月,使得供需关系未能得到缓解。以至于,时至今日为了应对今年并不景气的市场,IC 经销商不得不开始降低消费级MCU的价格。

从应用领域来看,此次降价,相对于国外MCU大厂,或许中国大陆和台系厂商受到的影响或许更大。就全球MCU下游应用来看,汽车占39%,工控占27%,消费占18%,但在我国MCU的下游应用中,消费领域位居第一,占到27%,国外大厂主攻的汽车和工控领域,却随着下游需求的剧增和上游企业的产出不足,形成了严重的供需差,价格依旧十分可观。

面对下滑的价格,中国台湾盛群半导体发言人4月底表示,大陆市场的消费类MCU定价混乱,公司会让经销合作伙伴做出价格调整。

此外,另外一家MCU大厂新唐科技在今年4、5月份表现也比较平淡,营收环比分别下降2.18%和3.04%,同比分别增长6.04%、6.61%,失去了去年获利暴增逾5.5倍,每股纯益7.27元新台币的风光。

在大陆这方面,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中微半导体等国产MCU玩家,已经开始逐渐由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转向汽车等领域。

兆易创新第一颗车规级MCU产品于3月已流片并进入客户送样测试阶段,预计2022年中左右实现量产;中颖电子主要用于车身控制MCU部分,预计年中会流片回来;中微半导体则在招股书中显示出发展车规芯片的决心,其IPO计划募资7.29亿元,有2.83亿元将用于车规级芯片研发项目。

中微半导体招股书公开财报

存储芯片:新一轮市场洗牌或不可避免

受到中国封城消费电子需求影响,加之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存储芯片也开始纷纷降价。其中,低产能NOR 闪存预计降幅在3%左右,TrendForce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DRAM平均合同价格同比下跌10.6%,为2年来首降,而NAND价格则持续波动。

更有消息人士指出,在现货市场,内存价格自第二季度以来一直在迅速下跌,几乎所有类型的内存价格都将在 2022 年第三季度环比下降超过 10%。集邦咨询也预测认为DRAM三季度的平均合同价格将环比下跌21%,NAND的环比价格跌幅则在12%。

存储芯片也是有过一段时间的高光时期。2020年,国际存储芯片大厂发生的火灾、停电、洪水等各种事故,成为存储芯片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wind统计数据显示,NAND Flash市场价格在去年上半年维持上涨的趋势,虽然去年下半年处于跌价区间,但是到了今年上半年,西部数据和铠侠部分NAND 产线遭到污染,导致一季度产能受损,各大存储厂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涨价浪潮。

然而,在高通胀的冲击和消费市场的低迷之下,不仅仅传统消费电子领域,云端和服务器的存储芯片销售也开始受到波及,企业不断缩减支持,导致服务器下游客户担心降价周期下可能造成库存减值损失,因此延缓了服务器存储器的采购。

存储大厂美光的悲观预期似乎更能证明当前存储市场的动荡。美光科技警告称,在俄乌冲突、高通胀等导致消费电子需求疲弱(主要为PC和智能手机)等负面影响下,公司2022财年第四季度营收预计将在72亿美元左右,远低于分析师预期的91.4亿美元。

美光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表示,包括个人电脑(PC)和智能手机在内的消费市场终端需求疲软,正明显拖累全球内存行业需求。尽管数据中心终端需求强劲,但美光已经看到一些客户打算削减他们的内存和存储库存。

除了美光外,三星方面已经暂停包括面板、手机及存储芯片在内的所有事业部的采购。近期更有台湾电子时报报道,包括三星在内的韩系存储器厂商将主动降价5%以上以换取销售。市场担心,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可能引发整个行业的价值战,新一轮的市场洗牌或许不可避免。

SK海力士方面则表示,中国智能型手机市场需求将持续疲软,PC出货量因新冠防疫封锁冲击生产而微幅下滑,不过消费PC需求疲软的同时,企业用、游戏用计算机销售将呈现稳健。

不怕降价的GPU?

GPU在去年也是热的发烫,在此前发布的《中国大芯片的黄金时代》一文中,可以看出,去年GPU资本市场的火爆,除了投资者的青睐,GPU本身的价格也是节节高升。到了今年3月,GPU 价格开始呈下降趋势,截至 5 月份,PC GPU 价格仍处于稳步下降的趋势中。

数据显示,自6月1日以来,最好的显卡(即当前一代硬件)的 eBay 价格平均下降了 14%,上一代显卡平均下降了 17%。早在今年3月的时候,GPU龙头英伟达就曾通知下游的显卡制造厂商,因成本降低,其GPU降价了,幅度大概在8%到12%。

图源:3DCenter.org

究其原因,一方面就是挖矿潮的褪去。从2020年底开始,比特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的火热,带动着挖矿重要工具——GPU的价格一路飙升,英伟达RTX 3080一度涨至16000元以上,一卡难求现象频频发生。然而,随着虚拟货币价格不断下跌,以及世界各国加强对挖掘虚拟货币行为的限制,以太坊的合并升级进度不顺等等,挖矿的风险越来越大,收益越来越低,大量矿工退出币圈,显卡价格回落明显。

另一方面就是产能的提升,供需关系开始缓解。英特尔在今年3月底发布了其将面向移动平台的独立显卡 Alchemist GPU,当时消息显示,桌面平台的版本预计2022年第二季度推出面向,工作站版本则会在2022年第三季度发布,预计英特尔在2022年将出货超过400万个独立显卡使用的GPU,包括移动平台、桌面平台和工作站使用的版本。

而AMD 那边,也传出其AMD Radeon RX 7000系列显卡预计今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发布。

不过,虽然GPU价格下降,但其市场前景依旧客观。当前数据量的攀升,使得GPU对于超大规模计算机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们处理推荐引擎等关键工作负载的速度比通用服务器 CPU 内核快得多。

Facebook 的母公司 Meta 曾表示,它需要将其数据中心 GPU 数量增加五倍,以帮助其与短视频应用程序和长期存在的安全问题 TikTok 竞争。

在本土方面,GPU的资本热似乎依旧在,沐曦日前刚宣布完成10亿人民币Pre-B轮融资。除此之外,智绘微电子、深流微智能、芯瞳半导体、砺算科技等GPU企业也皆在今年上半年宣布完成了融资。

从当前发展来看,芯片产业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将持续存在,半导体“全员狂欢”的时代已经结束,本土厂商,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在此次洪流中独善其身,或将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大考。

自 半导体行业观察

]]>
IC Insights:2022年微处理器销售额将增长12% 达到创纪录的1148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4459.html Thu, 14 Jul 2022 12:43:44 +0000 //www.otias-ub.com/?p=1464459

根据 IC Insights 更新的数据,尽管今年经济困难重重,但由于平均售价(ASP)的提高,预计2022年微处理器(MPU)总销售额将增长近12%,达到创纪录的1148亿美元。今年MPU总出货量仅增长3%,继2021年和2020年分别增长6%和5%之后,这将推动近250万个处理器销量的历史新高。

第二季度更新表示,继去年平均价格增长7%和2020年增长10%之后,预计2022年MPU收入将受到ASP 增长(8%)的推动。

2021年,五家最大的微处理器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全球1027亿美元MPU销售额的86%。接下来的五家最大的MPU供应商(英伟达、三星、紫光展锐、海思和恩智浦)合计占4.3%。

值得注意的是,IC Insights 的MPU排名基于计算机 CPU、嵌入式微处理器和手机应用处理器的销量,但不包括协处理器。

虽然在过去10年前五名供应商的市场份额总和稳步增加,但长期MPU领导者英特尔与其他四家最大公司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缩小。IC Insights 估计,英特尔2021年微处理器收入仅增长3%,至523亿美元,占去年MPU市场总份额的50.9%,而2020年和2016年分别为55.7%和58.4%。AMD的MPU销售额在2021年猛增56%,达到92亿美元,并将其微处理器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6.5%和2016年的3.3%提高到去年的8.9%。

]]>
Space Capital:2022年全球卫星通信市场分析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59466.html Sun, 10 Jul 2022 22:00:49 +0000 //www.otias-ub.com/?p=1459466 2020年,所有卫星运营商的总卫星容量(出售的可用容量)约为2.0Tbps,主要由大公司提供。而2020年世界国际互联网数据吞吐量超过600Tbps,卫星通信目前的数据吞吐量不到总量的1%。表1为传统卫星运营商报告的2020年度收入和卫星容量情况表,显示了由高利用率驱动的强相关性(0.94)。

当前的卫星通信基础设施架构是建立在预售容量和高利用率的基础上,有助于分摊前期的高昂建设成本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收入潜力。卫星运营商的“容量”的利用率不高导致其在卫星发射方面更加保守,并有意创造卫星通信容量稀缺的气氛以限制用户可用的带宽量,限制了服务的数量及潜在应用。随着“星链”(Starlink)服务的推出及更多卫星服务的引入,卫星通信服务水平将不断改善。

提供视频服务是卫星通信专注的最大市场领域之一。不断发展的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用户支持流媒体服务(如Netflix和Hulu),卫星电视行业的营业收入正在减少。用户消费观念的转变表明,现有的卫星通信提供商必须在宽带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量投资,才能跟上快速发展步伐。

远程学习和远程办公方式促进了卫星通信的快速发展。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互联网根本无法为这些客户提供充分的服务。有限的可用连接限制了卫星通信的运营、竞争力和营业收入的增长。

军队和政府是重要的客户群体,遍布全球,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和实时通信,比其他客户有更加独特的需求。根据设计,卫星通信提供商分配不同的频率,以减少干扰,优化设备,在特定范围内接收特定频率。通过分配在不同频率上的连接,这些客户实现了通信的弹性和冗余。例如,如果K波段中的通信中断,用户仍然可以通过仍然活跃的备用波段或功耗更低的波段进行通信或发送数据。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2020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在长沙召开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1688.html Sat, 28 Nov 2020 14:52:58 +0000 //www.otias-ub.com/?p=1161688 2020年11月28-30日,由中共湖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通信管理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长沙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20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

本届大会以“创新引领 智造未来”为主题,以“全球视野、中国方案、湖南实践、长沙模式”为主线,旨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共同分享网络安全和智能制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全面展示网络安全和智能制造新动态、新成果和新经验,努力践行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发展战略。本届大会涵盖开幕峰会、高峰论坛、主题论坛、展览展示、专项活动五个主要内容。

28日上午,开幕峰会上,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飞宣布大会开幕;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郑建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芮晓武分别致辞。

郑建新介绍了长沙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产业最新发展情况和发展规划,并指出长沙将全力打造“倾力支持、立说立行、精心呵护”的新型政商关系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新的增长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芮晓武介绍了数字化浪潮极大地便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也带来危机四伏的网络安全风险,并提出要瞄准我国网络安全“三大痛点”,着力推进“关后门”、“堵漏洞”、“防断供”,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生态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培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与计算中国区总裁史耀宏,中国电子总经理助理、中国长城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黎定,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叶晓虎分别作主题演讲。

国家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领导;湖南省委网信办、省工信厅、省通管局、省科协相关领导;长沙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相关领导、省内各市州工信局负责人;长沙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区县(市)政府相关领导、各园区管委会相关领导、各区县(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国内外知名网络安全及智能制造企业家和专家,以及媒体记者参加开幕峰会。

同时,大会还聚焦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5G、机器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新基建、信创产业等产业热点,围绕构建网络安全和智能制造的战略布局、产业热点、前沿技术、未来前景等方面,举办四场高峰论坛、十场主题论坛和两场专项活动。

本届大会坚持规模与品质并举,为企业搭建最前沿智造产品展示平台,设有展览展示4个馆8大主题,分别是E1馆,网络安全和智能网联汽车主题;E2馆,5G+和工业互联网主题;E3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智能装备主题;E4馆,新基建和信创产业主题。大会布展面积5.4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近500家,包括中国电子、奇安信、华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兴通讯、中国铁塔、中国航天科技、中国电子科技、博世汽车、大族激光、天津麒麟、天津飞腾、龙芯中科、北京同有飞骥、武汉达梦、金山软件、人大金仓、广汽三菱、广汽非克、一汽红旗等众多知名企业。

]]>
共赢科技创新发展新机遇——2020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 //www.otias-ub.com/archives/1129314.html Wed, 30 Sep 2020 04:03:48 +0000 //www.otias-ub.com/?p=1129314 199IT讯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站在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时代的潮头,三湘大地迎来科技创新空前发展新机遇。国家领导人视察、自贸区获批、智能制造赢得全球赞誉、网络安全产业蓬勃发展,一件件喜事当头,产业、资本、企业、技术、人才正加速汇聚湖南,科技创新机遇无限。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湖南迎来先进制造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大机遇

“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这是国家领导人对近7000万湖南人民的殷切期望。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其中,湖南自贸试验区着力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据悉,湖南自贸试验区将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湖南特色、发挥片区优势,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推动实现“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的三大特色战略定位。

先进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未来将立足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基础,在创新平台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高端装备维修再制造、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方面开展探索试验,加快形成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竞争合作的新优势。中央对于湖南的评价非常高:先进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湖南发展先进制造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湖南发展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全球工程机械50强有4家在湖南;高速列车8大核心子系统均研制于湖南;中国每生产10台中小航空发动机,9台产自湖南;全球每下线10台混泥土机械,8台出自湖南;全球每卖出10台手机,3台屏幕产自湖南。

这些年湖南提出制造强省战略,围绕20条产业链,以重大项目加码稳投资补短板,推进先进制造业稳步发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等产业成长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当前湖南新型先进制造业正在跨越升级,新型显示设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和传感器、5G运用和机器人产业链正加速生成。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湖南省装备制造业进出口总值52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7%,其中,出口260.2亿元,增长22%;进口263.2亿元,增长60.3%。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增幅近七成。

建设全国网络安全产业高地——湖南网络安全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中国信通院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安全产业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约1564亿元,较2018年增长17.1%,预计2020年产业规模约为1702亿元。

网络安全产业成为湖南先进制造业之外高科技领域的又一张金名片。2020年6月18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揭牌仪式在长沙高新区举办,湖南成为国家认定的第二个网络安全产业专业园区的省份。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建设以“南北呼应、东西辐射、技术突破、产业融合”为主线,重点打造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支撑基地、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基地、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研发基地、工业互联网安全应用基地、网络安全专业实用人才培育基地五大“基地”,聚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商用密码、工业互联网安全等重点发展方向,加快促进系列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安全整机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由信息安全为底层的移动互联网信息产业,也已吸引众多科技企业入驻湖南。2019年,腾讯云基地总部、满帮集团、西子电商全国总部、中软国际移动互联网、网易、快手等大项目落户湖南。至去年底,近40家知名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在湖南设立了全国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据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测算,上半年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07亿元,同比增长10.8%,强劲复苏。移动互联网产业带动湖南省大数据、人工智能、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5G应用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湖南省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20个大数据第二总部项目落户湖南;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企业达到788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发展气势如虹 优势整合顺势而为

基于网络安全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即将于2020年11月28日-30日举办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成为国内又一顶级科技盛会。

此次大会拟邀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共湖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通信管理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长沙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电会展与信息传播有限公司执行。

大会以“创新引领 智造未来”为主题,展示网络安全、5G技术及应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新基建、信创产业等。大会由开幕峰会、展览展示、三场高峰论坛、十场主题论坛和对接合作推进会等组成。

2019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GDP)39752.12亿元,同比增长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20年,湖南省共有497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1.8万亿元。湖南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机遇最多、优势最为明显、投资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机遇期。

在全球化加速,制造业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作为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智能制造将重塑全球经济新格局。

通过此次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湖南省将面向国内国际聚集更多的创新资源,从产业、资本、企业、人才、技术,对推动湖南省制造强省、加速升级、高质量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聚集的国内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夯实湖南省现有的先进制造和网络安全等产业基础,湖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持。

更多的科技企业聚焦湖南,通过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平台了解湖南先进制造和网络安全的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政府对于庄闲游戏在哪 的扶持政策、优惠力度以及优质的营商环境。同时能够对接国内国际优质资源,助力中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发展新趋势。与政府部门沟通,双向反馈需求,政府能够更清晰认识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更多科技型企业入驻湖南创造更优条件和政策支持。

世界智能制造看中国,中国智能制造看湖南。此次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将有更多重量级机构在这里签约智能制造拓展计划。更多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产业联盟、人才联盟在湖南落地生根,一大批企业发布创新成果,结合湖南先进制造和网络安全等产业创新应用。此次大会将倾力展示湖南全省优势产业资源,吸引国内国际行业合作,共赢科技创新发展新机遇。

]]>
2020第二届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际峰会将于上海印力召开 //www.otias-ub.com/archives/1089209.html Thu, 23 Jul 2020 04:53:50 +0000 //www.otias-ub.com/?p=1089209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据预测,到2021年,全球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技术的支出将达到2.1万亿美金,复合增长率达到17.9%。数字化技术在各个行业不断渗透,为全球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各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2020第二届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际峰会将继续采用 「线下私享+线上直播」的方式及结合全球数字化转型成功真实案例,就如何融合IT与OT, 如何提升运营效率,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优化,数字孪生,数字化人才需求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参考和交流平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实现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峰会亮点:

  • 新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及灯塔企业端到端价值链打通的最佳实践分享
  • 数字企业–物理价值链的集成和数字表示
  • 如何建设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柔性化和定制化工厂
  • 从人工智能到工业人工智能
  • 绿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定义您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 新一代ICT技术使能从制造到智造
  • 未来工厂如何通过数字化提高生产效率
  • 小组讨论:如何解决数字化转型时代的“信息孤岛”问题
  • 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
  • 汽车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数字孪生创造了一个数字化生产愿景
  • 化工智能化工厂—数字化技术实现高效生产流程
  • 从双中台建设开启传统乳业数字化转型
  • 最大化数据价值,助力新的业务模式创新
  • ……

峰会时间:2020年9月3日-4日

大会地点:中国-上海

大会主办方:上海希为 ECV International

我们将提供:

  • 2天会议同声传译设备
  • 纸质会刊、APP电子语音材料
  • 2天五星级酒店自助午餐券、茶歇以及五星级酒店提供的所有茶点

更多本次峰会详细内容,请登录官方网站:http://www.ecvinternational.com/event/en/The2ndGlobalManufacturingDigitalTransformationSummit2020

联系人: Ciking Zhao

电话:+86 21 8026 0707-803

邮箱:cikingz@ecvinternational.com

关于ECV International

上海希为(ECV International)是亚洲领先的国际高端商业峰会及活动的主办和承办机构,拥有近 200位行业研究及活动策划、运营专家,每年在全球举办约40场高端国际峰会,涉及零售、汽车、纺织、鞋业、物联网、新科技等行业。

我们为超过半数的财富 2,000 强企业提供专业的商业会议及咨询服务,每年有超过 6,000 位来自戴姆勒、通用电气、阿迪达斯、可口可乐、阿里巴巴、ABB等跨国公司、专业机构及创新企业的决策人参加我们的会议和活动。我们的使命是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客户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行业格局,引领行业未来。

]]>
国内呼吸机巨头北京谊安收购德国百年历史呼吸机制造商禾珥医疗 //www.otias-ub.com/archives/1040333.html Sat, 25 Apr 2020 16:56:59 +0000 //www.otias-ub.com/?p=1040333 PART 01

北京谊安医疗收购德国禾珥医疗

近日,北京谊安医疗集团(Aeonmed)收购了德国医疗设备制造商禾珥医疗(Heyer Medical AG)。该交易是禾珥医疗重组的一部分,该重组于3月底成功完成。据德国媒体报道,禾珥医疗于2018年10月申请了破产。

北京谊安医疗集团成立于2001年,是麻醉和呼吸医疗设备的制造商以及手术室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除位于杜塞尔多夫的德国子公司外,该医疗集团还在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设有分支机构,产品出口到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禾珥医疗总部位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巴德埃姆斯,是一家领先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在医疗器械的研发和制造方面拥有130多年的经验。该公司专注于麻醉机和医用呼吸机的制造,在中国,马来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和美国都设有办事处,产品销往全球80个国家。

PS:如需北京谊安呼吸机,请联系:微信 7281670

PART 02

缓解呼吸机短缺是当务之急

图片来源:德尔格官网

3月22日,德国巴符州与萨尔州第一时间宣布响应来自法国的求助,接收了一批法国新冠病人。3月26日,德国外长又宣布将进一步接收来自意大利的一批新冠病毒重症患者,并为其送去医疗队和紧缺的呼吸机。欧盟境内收治患者跨国合作的背后是德国充足的呼吸机储备在做支撑,大量呼吸机投入使用也降低了德国的病亡率。

德国卫生部部长Jens Spahn卫生部长表示,德国目前有25000台呼吸机和28000多张重症监护病床,配备有呼吸机的床位占总重症病床的近90%,但这显然还不够。2月,联邦政府已经向医疗设备制造商德尔格(Drgerwerk)订购了10000台呼吸机,德尔格目前已经产能翻倍,或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生产任务。此外,联邦政府还从位于巴德埃姆斯的医疗技术制造商Lwenstein Medical那里订购了6500台呼吸机。

预计到年底,德国总共将拥有44500台呼吸机。而与之相比,目前英国仅有5000台成人呼吸机和900台儿童呼吸机,法国也只有5000多张配有呼吸机的重症床位。

目前各国政府都在敦促国内的呼吸机制造商最大程度增产,以缓解目前医疗设备短缺的危机。全球最大呼吸机制造商瑞士哈美顿(Hamilton)宣布从公司其他部门抽调人手支援生产部门,将产能从15000台/年提升到21000台/年。瑞典的Getinge同样计划将公司产能提升60%至每年16000台。德尔格和北京谊安也都采取了行动。但事实上,即使所有的呼吸机头部企业都将产能翻番,也必须要花费至少一年的时间来堵住全世界呼吸机的缺口。

这就导致政府不得不另辟蹊径,鼓励其他企业转产呼吸机。英国政府要求吸尘器制造商戴森在10天内制定生产出1万台呼吸机的方案。意大利唯一的呼吸机制造商Siare Engineering已向法拉利,菲亚特和兰博基尼寻求帮助,希望能借助整车厂的全球渠道采购输氧管等零部件。美国总统表示福特、通用汽车和特斯拉已经得到生产呼吸机的许可。德国的大众集团也表示将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软管、输氧管等零部件支援呼吸机制造商,发言人称只要有设计图纸就可以立即开始生产。

然而汽车厂商转产呼吸机真的就那么简单吗?对此,德尔格的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了反对:“我们和戴姆勒进行了交谈,他们希望能为我们提供帮助。但转产呼吸机没那么简单,我们也不会制造汽车。”他认为汽车厂商无法理解问题的复杂性。

呼吸机是由微处理器控制的电动或电磁驱动的电动机器,用于帮助呼吸。该机器的核心是电子设备,传感器,复杂的软件,监视器和开关。这样看来,事实上电子制造服务(EMS)的供应商更适合转产呼吸机。

著名的苹果产品制造商富士康一年来一直在其位于捷克帕尔杜比采的工厂为其他公司生产呼吸机。医疗科技巨头美敦力(Medtronic)也在呼吸机生产方面获得了EMS公司的支持。目前欧洲有3家知名的EMS公司,长期为其客户生产呼吸机,生产能力受到认可。

当然不可能简单地命令每个EMS公司都生产医疗设备,必须首先满足最低要求,即符合ISO 13485的认证。ISO13485是一个ISO标准,代表了医疗设备设计和制造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目前已有160家EMS公司获得了必要的批准,可以随时开始生产,他们拥有比汽车厂商更好的设备。相信在多方努力下,呼吸机短缺的情况会有所缓解。

PART 03

中国企业提前布局

图片来源:航天长峰官网

此次疫情危机暴露了世界大部分国家政府呼吸机储备不足的问题,而有一家中国企业早在3年前就开始提前布局,那就是航天长峰,一家以中国航天高端技术和应用成果为基础,航天军工企业为背景的高科技上市公司

2017年,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器械分公司启动了医疗器械产品线引进及合作项目:

通过引进德国SALVIA公司三款呼吸机生产线,分别为elisa、Sonata、NI60三款治疗型呼吸机,并通过消化再吸收的方式填补自身国产治疗型呼吸机的空白;通过获得德国TNI公司softflow系列产品的独家代理权,开辟航天长峰在通用呼吸治疗领域的市场,实现呼吸治疗领域产品在医用和家用市场的全覆盖;通过引进德国S-CAPE公司数字一体化产品,将其成熟先进的设计与应用理念与航天长峰对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业务的深刻理解相融合,推出具备国际品质、符合国内用户使用习惯且可形成完整产品体系的数字一体化核心产品与解决方案。该集团认为在相关政策鼓励及国产企业研发力度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国产设备份额逐渐处于上升阶段。呼吸机市场的发展趋势得益于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市场前景趋于利好,特别是对质量好,多功能的医疗器械的需求更为迫切,带动了呼吸机市场乃至整个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增长。

我国每年呼吸机的市场潜力在20000台以上,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渴望有性能稳定、价格便宜的国产产品出现来取代进口产品。只要抓住机遇,研发生产出优秀的产品,通过加大营销力度,布局渠道建设,预计用三年的时间拿到2%的市场份额。

也就是三年的时间,呼吸机产品在疫情中炙手可热。中国也正是得益于此前推行的扶植政策以及多家国内企业的积极响应,才得以在疫情中确保了呼吸机的供应,大大降低了病亡率。现在欧洲多国都向中国企业发来巨额订单,希望从中国订购呼吸机。我们也正在竭尽所能地为全世界提供帮助,希望可以尽快共同战胜疫情。

本文来源:欧洲并购与投资

]]>
独角兽智库徐佳熹:呼吸机行业深度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040163.html Sat, 25 Apr 2020 16:43:58 +0000 //www.otias-ub.com/?p=1040163 本文来源:独角兽智库  资料: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  作者徐佳熹

全球新冠病毒肆虐,呼吸机成为“救命机”。呼吸机主要用于重症医学,家庭护理和急诊医学以及麻醉学。呼吸机生产及注册壁垒较高,转型生产呼吸机需要突破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组装以及注册认证等多方面的壁垒,全球呼吸机产量短期内无法大幅提高。在全球呼吸机市场中,有创呼吸机市场以国外品牌为主。我国有创呼吸机市场以进口品牌为主,进口市场份额占到80%以上。近年来,国产品牌也在崛起。迈瑞、谊安、普博等生产企业,在国内基层市场中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也在拓展海外市场。

抗击海内外疫情,呼吸机缺口巨大。根据测算,在疫情中,全国对呼吸机的总需求量约为3.2万台,其中湖北省需建设重症病区病床3.3万张,危重症病区病床1.5万张,共需有创呼吸机7514台,无创呼吸机2.3万台。湖北以外地区需建设重症病区病床2028张,危重症病区病床936张,共需有创呼吸机468台,无创呼吸机1435台。据估计全球除中国以外地区呼吸机存量约为43万台,国外为应对疫情至少需要133万台呼吸机,缺口高达90万台。我国有创呼吸机生产企业共21家,其中8家的主要产品取得了欧盟强制性CE认证,约占全球产能1/5。

国内朝阳性行业,中长期市场空间广阔。呼吸机的需求并不是疫情带来的短期一过性的,而是长期存在,且有较大增长空间。2016年全球呼吸机收入近58.8亿美元,产量约为660万台,复合增速为7.2%。2018年我国医用呼吸机市场规模达到24.3亿人民币,年增长率在15%左右。我国的人均呼吸机保有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疫情之后我国ICU建设将逐步落实到位,预计2020年总增量需求为15342台,同比增长30.15%;除ICU科室外,二级及以上医院其他科室如呼吸内科、麻醉科、急诊科等也有呼吸机新增需求,同时预计未来2-3年每年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五大中心的新增需求在2万台以上。此外,未来家用呼吸机在国内的增长空间广阔。

风险提示:疫情进展不确定性风险;海外宏观环境变化风险;原材料供应风险。

一、全球新冠病毒肆虐,呼吸机成为“救命机”

1.1呼吸机原理

呼吸机(Ventilator)是一种可有效代替、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消耗,节约心脏储备的医疗器械。可以为生理上无法呼吸或呼吸不足的患者提供呼吸,进行机械通气。 呼吸机通过建立压力差实现强制人工呼吸。人类的吸气的过程是呼吸肌收缩使得胸廓容积扩大,形成负压引起肺泡膨胀,从外界吸入空气,呼气过程则是呼吸肌放松,引起肺泡弹性收缩,使得肺内压力增大,向外呼出气体。由此可知,由于人类肺泡的膨胀和收缩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形成了呼吸功能。呼吸机的基本原理就是用机械的办法建立这一压力差从而实现强制的人工呼吸过程,示意图如图:图中“1”为呼气单向阀 (橡皮瓣膜) ,“2”为空气进入单向阀,“3”为吸气单向阀。 呼吸机控制患者的吸气过程是:风箱压缩→风箱内气压增大→单向阀“1”关闭 (橡皮瓣膜向外鼓起) →单向阀“2”关闭→单向阀“3”打开→吸气通道打开→空气经面罩进入患者呼吸道到达肺部;呼气过程是:风箱伸展→风箱内气压减小→橡皮瓣膜复位→单向阀“1”打开 (呼气通道打开) →单向阀“3”关闭 (吸气通道阻断) →肺部气体经呼吸道、面罩和阀门“1”向外排出气体;同时,单向阀“2”打开,空气进入风箱,为下一次吸气过程作好准备。呼吸机就是如此往复循环工作,从而建立起人工模拟的肺脏呼吸功能。而要实现这些模拟功能,必须有管路系统 (包括:气路系统、驱动部件和监测传感器) 和电路系统 (包括:控制电路、监测报警和驱动电路)。进而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型号和不同技术参数的呼吸机。

呼吸机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呼吸机作为一项能人工替代自主通气功能的有效手段,已普遍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大手术期间的麻醉呼吸管理、呼吸支持治疗和急救复苏中。现代呼吸机由计算机控制,但也可以使用简单的手动气囊阀面罩(Bag valve mask)对患者进行呼吸。呼吸机主要用于重症医学,家庭护理和急诊医学(作为独立设备)以及麻醉学(作为麻醉机的组成部分)。

1.2呼吸机分类

市场当中的呼吸机种类多种多样。根据其用途可分为:成人呼吸机、婴儿与新生儿呼吸机、麻醉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和呼吸治疗用呼吸机、携带式急救呼吸机、试验动物用呼吸机、高频喷射呼吸机等。从驱动方式上看,可将呼吸机分成3种:电动电控呼吸机、气动气控呼吸机、气动电控呼吸机。根据呼吸机的流量和压力发生器,可将之分成4种:非恒流发生器、非恒压发生器、恒流发生器、恒压发生器。

从呼吸机的连接方式上进行分类,可将之分成2种: 有创呼吸机和无创呼吸机。所谓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的区别,主要在于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方式的不同。凡需要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有创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方式称为有创机械通气;而通过鼻、面罩、接口器等相对无创方式与呼吸机连接或无需建立人工气道的通气方式统称为无创通气。广义的无创通气应当也包括体外负压通气、胸壁震荡通气、体外膈肌起搏等,但通常目前所称无创通气仅指通过鼻、面罩等方式与患者相联的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NIPPV)。有创与无创的根本区别只是人机连接界面选择方式的不同,而与其连接的呼吸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功能齐全、设计精良的有创呼吸机也可以用于无创通气,而一般专用无创通气的呼吸机因其工作压力等性能所限,不适合进行有创通气。回顾机械通气的历史,其过程是从有创到无创 (体外负压箱式呼吸机) 再回到有创,最终进入有创与无创 (NIPPV) 共存的时代。

有创与无创通气各有其不同的适应证,二者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因此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近年来有创通气技术在我国已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与普及,与其相比,无创通气可能还留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新一代无创呼吸机在吸氧浓度调节、气道湿化、同步性能等方面以及与其配套的鼻、面罩的密闭性、舒适性、减少重复呼吸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其适应证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相信随着患者对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能保留进食与语言功能的无创通气方式在我国临床应用会逐渐增多。但是,无论在我国还是在某些发达国家,医务人员对无创通气的疗效信心不足,相关技术与知识不够普及,仍是阻碍无创通气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无创通气的适应症选择国内外都在探索之中,目前认为对于以下几种情况无创通气可以发挥满意的疗效: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用于尚不必施行有创通气的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以减少或避免有创通气的应用,如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等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以及COPD患者的慢性呼吸衰竭的急性发作;3)撤离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4)肺水肿的治疗。有创通气的适应症包括:1)经无创呼吸机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改善或仍继续恶化。2)意识障碍,气道保护能力差。3)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大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4)呼吸形式严重异常,如呼吸频率>35~40/min或<6~8/min,呼吸节律异常,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5)血气分析提示严重通气(或)氧合障碍:PaO2<50mmHg,尤其是充分氧疗后仍 PaO2<50mmHg;PaCO2进行性升高,PH动态下降。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18版,呼吸机共分为六种,其中三类医疗器械四种,二类医疗器械两种。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的呼吸机一般用于生命支持,主要应用于重症监护室(ICU)及呼吸科病房,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的呼吸机用于非生命支持,以无创呼吸机为主,可以应用于呼吸科病房,也可以在家庭使用。

1.3呼吸机生产及注册壁垒较高

近期,新冠病毒正在全球肆虐,迄今已蔓延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确诊病例数字不断上升。而作为救命机的呼吸机也遭到世界各国的抢购,产能严重不足。在呼吸机缺口日益严重之下,各国鼓励企业转型生产呼吸机,美国联邦根据重新启动的《国防生产法》,强行要求通用和福特这两大美国汽车制造业巨头跨界生产呼吸机。而随着美国疫情逐步加重,特朗普点名要求特斯拉建造呼吸机,纽约州州长也发出类似的请求,用来缓解纽约州对呼吸机的庞大需求。转型生产呼吸机并非易事,需要突破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组装以及注册认证等多方面的壁垒。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估,对于专业的医疗设备制造商而言,生产一台呼吸机需要花费多达40天的时间;转行生产呼吸机的厂家要经过转变生产线、克服技术难关和打通供应链等环节,可能需要花费540天才能实现量产。受疫情影响,物流受阻、关键元器件的短缺和原材料配套能力不足等原因也成为全球呼吸机产量短期内无法大幅提高的原因。

呼吸机生产过程复杂。我国呼吸机的研制起步较晚,1958年在上海制成钟罩式正负压呼吸机,1971年制成电动时间切换定容呼吸机。近几十年,随着迈瑞医疗、谊安医疗、鱼跃医疗等企业的崛起,我国呼吸机的研发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呼吸机行业产业链由上至下可依次分为上游原材料和软件芯片供应商、中游本体制造企业以及下游流通和应用场景。生产一台有创呼吸机需要1000多个零部件,其中的核心部件涉及音圈电机、涡轮风机、传感器、芯片、比例阀等,大都由欧美企业生产供应

涡轮风机相当于呼吸机的发动机,通过给患者提供正压气体,辅助患者呼吸,增强气体交换和心肺耦合。涡轮风机需要具备高转速和快速的响应速度,这样才能根据患者呼吸频率迅速加减压力,倘若输出的压力不够,响应速度不够快,就会使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主要的涡轮风机的供货商来自欧美,国内也有企业生产,但风机的噪音、转速、传感器的精度、灵敏度均与海外产品存在差异。呼吸机中的多个传感器器件,能够持续精确控制气流,压力和湿度,以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典型的呼吸机设备都会用到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磁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监测和帮助控制气流、压力、湿度与温度,同时支持稳定的电机控制。由于需要保证呼吸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软件、芯片是呼吸机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所在。电磁阀是呼吸机氧气源的开关阀门,作用同样举足轻重。

此外,呼吸机研发及认证周期长。正常情况下,呼吸机的注册备案时间在一年半左右,加上临床试验将会更久。近期,欧美等主要疫情国家或地区也发布了防控物资监管的临时或紧急措施,放宽准入要求。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部长于当地时间2020年3月24日宣布,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允许紧急使用医疗设备(包括用作医疗设备的替代产品)的情况。依据美国相关法规,授权紧急使用呼吸机、经改装用作呼吸机的麻醉机及经改装用作呼吸机的正压呼吸机(统称为“呼吸机”)、呼吸机管接头,以及FDA确定符合相关规定的安全、性能和标签标准的呼吸机附件,用于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治疗患者的医疗环境中的紧急使用。今年3月28日,迈瑞医疗医用呼吸机获得了美国食药监局(FDA)的EUA(紧急使用授权)认证。4月1日,鱼跃医疗收到FDA签发的EUA,获得疫情期间在美国销售公司无创呼吸机的准入资格。迈瑞和鱼跃的呼吸机产品此前就已获得CE认证。

1.4国内外呼吸机竞争格局

在全球呼吸机市场中,有创呼吸机市场以国外品牌为主。包括瑞典的洁定集团(Getinge)、瑞士的哈美顿医疗公司(Hamilton Medical)、德尔格、美敦力、GE医疗、飞利浦伟康等品牌占据了全球中高端呼吸机市场。

近年来,国产品牌也在崛起。如迈瑞、谊安、普博等生产企业,在国内基层市场中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也在拓展海外市场。截至2020年3月31日,我国批准上市的呼吸机共有126个品种,其中,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的95个,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的31个。我国有创呼吸机市场以进口品牌为主,如美敦力、德尔格、西门子等品牌在国内有着很高的认可度,市场份额占到80%以上。无创呼吸机市场与有创相比,生产工艺及要求相对较低,国产品牌几乎可以与国外品牌同台竞争,占到全国市场的40%。

2019年中国医用呼吸机销量排名中,德尔格、飞利浦、迈柯唯等医疗器械巨头处于优势地位,国内企业中较为领先的主要有迈瑞医疗、深圳科曼和北京谊安。尽管国产医用呼吸机与国外领先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近年来国内医用呼吸机品牌逐步建立,如迈瑞医疗在2012年推出呼吸机以来,经过多次的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目前公司在院用有创呼吸机领域已经具备和国际顶尖厂商一较高下的实力。

国产品牌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并向中高端市场渗透。迈瑞、谊安等生产企业的产品也销往海外,并获得不错的市场反馈,能够占到发展中国家呼吸机市场份额的30%-40%。国产医用呼吸机出口方面,迈瑞医疗一骑绝尘,根据2019年上半年统计数据,迈瑞占比高达77.54%,基本垄断医用呼吸机的海外出口,北京谊安次之。家用呼吸机则是鱼跃的主要阵地,占比达45.02%。

近期,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20年第5号《关于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的公告》:自2020年4月1日起,出口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的企业向海关报关时,须提供书面或电子声明,承诺出口产品已取得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海关凭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验放。目前公告的具有呼吸机出口资质的企业名单如下:

二、抗击海内外疫情,呼吸机缺口巨大

2.1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呼吸机需求

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机来得到生命支持。重症患者肺部受到病毒中伤,无法自主呼吸,肺部产生大量黏液,体内氧含量下降,必须通过使用呼吸机来进行体外输送氧气,保证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以此来维持患者的生命活动需求,为临床治疗手段争取时间。国家卫健委联合各医院在2月份发布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与管理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分为具有发展为重症的高危因素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其中对于重症及危重症病人治疗的推荐意见中提到:重症患者需使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而危重症患者则需要使用有创呼吸机甚至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治疗。此外,《共识》对重症病区的病床数以及呼吸机配置情况做出相应指导。

湖北省内疫情严重程度高于国内其他地区,重症医学科室资源紧张。截至2019年4月11日,湖北省内确诊新冠肺炎感染病例67803人,占全国确诊病例的81.30%,湖北省确诊病例占湖北省常住人口的0.11%;全国除湖北以外的确诊病例15597人,占全国除湖北以外总人口的0.001%。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武汉地区重症监护床位在疫情爆发后扩充至9000张。假设湖北省内ICU床位新增比例与武汉市相当,则湖北省重症监护床位需扩增至约4.8万张。

根据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的统计,本次新冠肺炎轻症、重症和危重患者的比例分别是80%、13%和6%左右,还有一些无症状感染者。若湖北省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比例与全国类似,则按照《共识》的指导计算,湖北省需建设重症病区病床3.3万张,危重症病区病床1.5万张;共需有创呼吸机7514台,无创呼吸机2.3万台。

截至2019年4月11日,全国除湖北以外累计确诊病例15597人,我们认为全国除湖北以外的重症医学科室资源没有湖北紧张,因此不使用全国(除湖北)人口与湖北人口的比例来计算需要新增的ICU床位数。若全国其他地区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比例与湖北类似,分别为13%和6%,则按照《共识》的指导计算,其他地区需建设重症病区病床2028张,危重症病区病床936张;共需有创呼吸机468台,无创呼吸机1435台。因此,在疫情中,全国对呼吸机的总需求量约为3.2万台。

根据工信部今年4月8日公布的数据,自今年2月以来,我国呼吸机生产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近2.9万台呼吸机,其中向湖北供应近1.8万台,含有创呼吸机3000台。

2.2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呼吸机需求

2019年3月以来,海外疫情爆发并迅速蔓延。截至2019年4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达到了169.6万人,现存病例121.7万人。其中,美国的疫情最为严重,累计确诊病例49.9万人,现存病例45.2万人。根据我们使用SIR模型对于海外疫情的预测,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家预计在4月底前达到感染峰值,英国预计在5月底前达到峰值,但是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疫情还要更久时间达到峰值。

此前在疫情期间,业内人士统计我国呼吸机存量大约是8万台,对应人口为14亿,相当于每10万人拥有呼吸机约6台;而欧美国家人均拥有呼吸机数量较高,英国拥有呼吸机存量8千台,对应的人口为6648万,相当于每10万人拥有呼吸机约12台,是我国的2倍。因此,分别以中国和英国现有人均呼吸机存量作为对照,计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呼吸机的存量,则目前全球除中国以外其他地区的呼吸机存量约为43万台。

美国疫情爆发后,美国医学院协会预计将有多达96万美国人需要使用呼吸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2018年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的呼吸机存量约为16万台,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有统计称,欧盟呼吸机缺口至少高达2.5万台。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全球范围内,对呼吸机的需求量是目前医疗机构拥有量的10倍。假设全球除中国以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高峰确诊人数为目前的2倍,那么国外为应对疫情至少需要133万台呼吸机,缺口高达90万台。

随着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国外对医疗装备尤其是有创呼吸机的需求急剧增长。我国有创呼吸机生产企业共21家,其中8家的主要产品(周产能约2200台)取得了欧盟强制性CE认证,约占全球产能1/5。目前已签订国际订单约2万台,但大量的意向订单每天都在洽谈中。根据工信部4月8日公布的数据,国内生产企业向国外供应的呼吸机达到近1.8万台,其中有创呼吸机达到4000多台,但这对于全球巨大的需求量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国外方面,瑞士呼吸机品牌Hamilton Medical占据了全球呼吸机产量的1/4,2019年全年产量为1500-2000台,平均每月100多台,而如果该公司全力生产,月产能或可达到1500-2000台。美敦力已宣布将呼吸机产能和供应增加一倍,以此满足新冠疫情下全世界患者和医疗体系的紧急需求。

假设全球疫情持续到9月末,我们对相关上市公司的呼吸机销售额及对净利润的增厚做出如下测算:

三、国内朝阳性行业,中长期市场空间广阔

3.1国内外呼吸机市场规模

据QY Research研究中心数据,2016年全球呼吸机收入近58.8亿美元,产量约为660万台,复合增速为7.2%。美国地区是呼吸机的最大生产基地,2016年生产市场份额近43%,欧洲是呼吸机第二大产地,2016年生产市场份额近20%;从消费角度来看,美国是消费最大的地区,2016年消费市场份额接近43%,欧洲以2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有了较大增长,再加上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要求逐步提升并落实到位,我国医用呼吸机产量和消费量均持续走高,年增长率在15%左右。2018年,我国医用呼吸机市场规模达到24.3亿人民币。

高端化发展是呼吸机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2012-2018年期间,我国医用呼吸机市场内高端机型的规模占比逐渐增加,并在2018年达到55.97%。根据草根调研数据,高端有创呼吸机市场终端价格每台一般在40万元以上,中端有创呼吸机价格每台一般在20-40万,低端有创呼吸机一般在20万以下。

3.2我国呼吸机需求测算

呼吸机的需求并不是疫情带来的短期一过性的,而是长期存在,且有较大增长空间。我国的人均呼吸机保有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国无创呼吸机2018年的采购量约为8000台左右,根据5-7年的更替速度估计,目前我国的呼吸机保有量在8万台以内,对应每百万人拥有的呼吸机数量约为60台;美国的呼吸机保有量约为16万台,对应的百万人拥有呼吸机数量为485台,中国百万人口呼吸机人均保有量仅为美国的12.4%。

2009年,原卫生部正式宣布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并发布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要求,全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需设立至少一个ICU,且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应占医院病床总数的2%~8%。2010年-2018年国内卫生机构拥有的重症医学科床位数由13192张增长至52568张,CAGR=18.10%

呼吸机行业过去偏小众,医疗机构的需求有限。去年全年国内呼吸机销量不到2万台,根据调研数据,三级医院ICU保有量约十几台,二级医院则不超过5台,且一台呼吸机使用寿命通常在6年以上,更新换代的周期也比较长。在此,我们假设2018年全国三级医院的呼吸机平均保有量为10台,更新周期为6年;二级医院呼吸机平均保有量为3台,更新周期相对更长,约为10年。经测算,2018年我国ICU科室呼吸机保有量约为51398台,2019年达到57925台。预计疫情之后我国ICU建设逐步落实到位,医疗机构呼吸机配置更为合理,预计2020年总增量需求为15342台,同比增长30.15%,预计到2021年我国ICU呼吸机总保有量将达到82412台。

除ICU科室外,二级及以上医院其他科室也有呼吸机新增需求。根据国家卫健委2016年颁布的《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共有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麻醉科、儿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8个科室明确要求配置呼吸机。

随着分级诊疗改革继续深入,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下沉。2018年7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至此,“五大医疗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文件已全部发布。不到两年时间,国家卫健委连发六文,明确推动二级及以上医院建立五大医疗中心,并且下发了建设与管理标准,对个别医疗中心明确了必要的设备配置清单,呼吸机是必配设备。

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通知》,同时发布了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对于这两类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做出明确要求,力争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达到基本标准,部分服务能力较强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推荐标准,这意味着3.7万的乡镇卫生院和3.5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加快实现达标建设,医疗设备配置也成为重中之重,其中呼吸机是达标的重要配置设备。

根据标准的要求,全国乡镇卫生院与社区服务中心必须完成95%以上的C档条款、50%以上的B档条款以及20%以上的A档条款达标建设,否则将会被认定为不合格。此外,《通知》要求达到基本标准或推荐标准的机构按程序可以向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申请审核,达到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符合相关条件的可参加二级医院评审。

假设我国二级医院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均新增呼吸机1台,且平均更新周期为10年。经测算,预计未来2-3年每年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五大中心的新增需求在2万台以上。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在传统的医院健康护理模式下家庭保健模式的发展,带动了家用医疗器械的高速发展。家用呼吸机在治疗呼吸暂停、鼾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现象、吸暂停时间监测、呼吸暂停发生时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氧饱和度恢复、降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消除舌体后缀、呼吸紊乱等治疗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作用。 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家用呼吸机龙头企业瑞思迈ResMed(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RMD,澳洲证券交易所代码:RMD)2018年单品全球销售额约30亿美元,飞利浦一个品种全球销售额约16亿美元左右。在中国,飞利浦2018年销售额大约5亿人民币,瑞思迈约4亿,鱼跃医疗大约只有不到2亿,随着国内产品进步以及对于无创呼吸机适应症的推广,未来家用呼吸机在国内的增长空间广阔。

风险提示

疫情进展不确定性风险;海外宏观环境变化风险;原材料供应风险。

本文来源:独角兽智库  资料: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  作者徐佳熹

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PS:如有需要北京谊安呼吸机,请联系 微信:7281670

]]>
前景可期信心尽显 919乐视超级电视全面复苏浮现三大杀手锏 //www.otias-ub.com/archives/947671.html Thu, 10 Oct 2019 07:58:36 +0000 //www.otias-ub.com/?p=947671 进入2019年后,彩电业就一直处在量价齐跌的不利环境中,不少企业绞尽脑汁在思考如何逆势,智慧屏、8K等新概念都开始加诸在彩电身上,这些“附加值”消费者会不会买账?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乐视超级电视在刚刚过去的919乐迷节上的优异表现,告诉全行业逆势有更简单的办法。

成为融传文化旗下品牌,获得融创文化大力支持和各种优势资源的乐视超级电视持续发力。2019年在京东618电商节取得了全面的突破,818电商节中,电视销量取得了300%的增长。

此次乐视超级电视919期间全渠道销量破6.8万台,提前10天就完成了9月份的销售任务,同比实现513%增长率。乐视超级电视在此期间还取得了京东近30天销售增长率第1名,环比增长33.78%,电视品类流量品牌榜排名第2,电视品类销量排行榜第5名。

单品方面,三款登上京东电视畅销榜TOP10,分别为乐视超级电视X55C、Y32、Y50。其中,X55C一举拿下第一名。

对彩电行业来说,无论技术如何变迁,无论概念如何层出不穷,有两点只要做好,永远都会立于不败之地。一是性价比,一是渠道。

不管消费再怎么升级,在国内普通消费者仍然是占据绝大多数的存在,而他们对电视的最高要求十分恒定,那就是高性价比。乐视在此次919乐迷节期间,完全抓住了这个诀窍。

乐视超级电视销售及市场部总经理李晓伟曾表示:“我们会有很多活动,比如福袋、0元秒杀、每日5折的限时销售。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在融创文化的支持下,真正在让利于消费者,而不是做一些赠送,以前做过会员的赠送,我们这次从销售的折扣方面给予了一些支持,会以更优惠的价格让用户拿到自己喜爱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真金白银的优惠比买送更有吸引力。

在Lemall平台上,从9月10日开始到9月19日开始进行919专场抢购活动,每个型号限量1000台,包括X40C、X55L、Y65、X65L均有大幅优惠价格。而从16日到19日,商城每天还有4款电视10点抄底秒杀,型号分别为Y32、X43L、超4 X55、Zero65。

同时,在919乐迷节当天还有正在进行的以旧换新活动,以旧换新活动有四款新型号参与,分别是X40L、X50 Pro、X55L以及X65N,置换新品最高抵扣的优惠可以达到1900元。

在线下渠道,乐迷不但可以近距离体体验到乐视超级电视带来的极致感受,同时,9月19日当天乐迷可以在线下店面参加超5 X55S半价抢购活动。9月15日,乐视超级电视就信阳举办了乐视超级电视体验会,有大量乐迷到乐视超级电视线下体验店感受了乐视超级电视极致的体验以及服务,后续也有乐视超级电视线下店面逐渐参加到919乐迷节整体活动中来。

此次乐视超级电视在919乐迷节的强势复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何时,只要是真正对消费者有利,消费者自然会给予最积极的反馈。彩电品牌的逆袭没有那么复杂,做好基本功,好的结果自然会到来。

]]>
向国庆阅兵媒体工作者致敬 乐融CEO一行赴瞭望周刊社深入研讨 //www.otias-ub.com/archives/944979.html Mon, 30 Sep 2019 07:29:41 +0000 //www.otias-ub.com/?p=9449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展开,作为活动的报道者,媒体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责任担当和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让人深深敬佩。

带着这份敬意,9月29日上午乐融集团CEO张巍、乐视超级电视销售及市场部总经理李晓伟、营销创意总监李硕等一行赴新华社瞭望周刊社,与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党委书记冯瑛冰、副总编辑、党委常委苏会志、瞭望周刊社办公室主任唐跃武、瞭望周刊社事业发展部负责人陈泽伟等领导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党委书记冯瑛冰首先代表瞭望周刊社欢迎乐融集团CEO张巍一行的到访。冯瑛冰总编辑表示,乐视超级电视在市场上大名鼎鼎,引领电视行业风尚。他对乐视超级电视等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

(图: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党委书记冯瑛冰)

冯瑛冰总编辑向乐融集团CEO一行介绍了新华社、瞭望周刊社的发展历程。

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中国最大的新闻出版集团。新华社建立了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覆盖国内外用户超过20亿人次。

《瞭望》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由新华社在1981年创办的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是新中国最早的、“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曾荣获“国家期刊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

《瞭望》依托新华社遍布全球的采集网络和接通天地的信息资源,注重对国内外政经大事、发展大势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洞察、研判、传播兼具权威性、思想性、新闻性、可读性有机统一的追求,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有深度的解析、有意义的阅读,在喧哗、杂乱中凸显“站高望远”的特质。

近年来,瞭望周刊社坚持守正创新,保持高端、权威、敏锐、深切等特色,同时全力打造“媒体型智库、智库型媒体”,用专业性赢取话语权,用创造力获取影响力,已形成纸刊、智库、新媒体共同发力的传媒矩阵,正向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方向发展,向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目标迈进。

冯瑛冰总编辑表示,目前包括《瞭望》在内的传统主流媒体,正在经历新的发展阶段。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瞭望周刊社正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拓展全媒体形态。同时,瞭望周刊社也在向着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与电视行业的发展思路是相通的,包括乐视超级电视在内的电视厂商,也正在不断创新智能化技术。

冯瑛冰总编辑高屋建瓴地设想,未来在智能化技术平台上,瞭望周刊社与乐视超级电视有很多结合的可能,能够给用户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冯瑛冰总编辑指出,新媒体的内涵就是好的内容和新的技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图:乐融集团CEO张巍)

  乐融集团CEO张巍表达了对瞭望周刊社领导和媒体记者的敬意,对瞭望周刊社在主流媒体里的知名度深有感触。张巍向冯瑛冰总编辑等领导介绍了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历史。他提到,互联网电视最大的特点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观看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融创文化旗下品牌,乐视超级电视       既是硬件也是平台,目前已经积累了1200万智能终端和超过4000万的家庭用户。涵盖大屏智能终端、互联网内容娱乐服务、智能家居、OTT平台、商业智慧屏等业务板块。同时借助母公司融创中国雄厚资源,乐视超级电视拥有行业内更为独特的优势。

乐融集团CEO张巍表示,此次带领团队赴瞭望周刊社,是带着最大的诚意和敬意,希望双方后续能够深度合作。

(图:乐视超级电视销售及市场部总经理李晓伟)

乐视超级电视销售及市场部总经理李晓伟表示,作为瞭望杂志的忠实读者,对瞭望周刊社怀着尊敬之心。随着与瞭望周刊社的进一步接触,深深感受到瞭望周刊社的创新思维和先进性。未来包括乐视超级电视线上平台和线下渠道,与瞭望周刊社将会有更多可合作的空间。

(图: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党委常委苏会志)

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党委常委苏会志向与会双方总结了乐视超级电视与瞭望周刊社未来可合作的方向,包括电视行业宏观、微观、技术趋势、行业态势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双方线上线下渠道资源、内容资源、品牌资源的互补等。

最后,乐融集团CEO张巍代表乐视超级电视预祝瞭望周刊社国庆报道圆满成功。通过最新的乐视超级电视,新华社媒体工作者可以更方便、流畅地观看70周年阅兵庆典高清报道。

(图:乐融CEO张巍代表乐视超级电视预祝瞭望周刊社国庆报道圆满成功)

此次与瞭望周刊社深入研讨和交流,是乐视超级电视并入融创文化集团后,再一次赢得国家级新型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认可。在经历了818和919乐迷节,乐视超级电视销量增长从300%到513%,大大提振了市场各方对乐视超级电视未来发展的信心。乐视超级电视的未来,一切都在向好。

 

]]>
10月25日大批知名企业齐聚南京 共享无人机行业盛会! //www.otias-ub.com/archives/943602.html Fri, 27 Sep 2019 05:23:35 +0000 //www.otias-ub.com/?p=943602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研制、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国家政策逐步落地,市场发展愈发成熟,我国无人机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爆发。浦口区作为南京重点无人机产业基地,无人机产业集聚效应初现,百亿产业蓄势待发。

在江苏省和南京市各项政策指导下,由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政府主办、南京浦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OFweek维科网联合承办的“2019中国(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业大会”将于2019年10月25日在南京举办。

大会即将到来,四大看点不容错过:

看点一:名企云集,全面覆盖产业链上下游

为响应国家和政府号召,全方位落实无人机发展细则,在江苏省和南京市各项政策指领下、在南京市浦口区管委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由南京市浦口区管委会、OFweek维科网共同组织的“2019中国(南京)国际无人系统产业大会”应运而生。

大会以“新趋势 新挑战 新机遇”为主题,将就无人机行业的国家政策、市场发展趋势、主控芯片、硬件、飞行控制系统、摄像监控系统、解决方案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前瞻技术进行富有建设性和创意性的讨论。

将参加本次大会的无人机产业链相关企业、科研单位有:大疆创新、华为、百度、中兴通讯、英特尔、英飞凌、中科遥感天腾航空、零度智控、一飞智控、幻飞智控、小米、紫光展锐、辰芯科技、欧司朗光电半导体、ABB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九研究所、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

更多与会无人机企业或科研单位,敬请持续关注!

看点二:资深专家、行业精英齐聚一堂

本次大会汇集两院院士及国际院士、政府高层、科研院所专家、业内领军企业高管、行业协会等1000位无人机同行精英齐聚一堂,共同剖析产业未来,深度解读产业链上下游前瞻议题、分享国际权威资讯和观点,布局无人机行业大市场。在这里,您可以倾听行业先锋分享产业热点、科研创意,把握无人机发展风向,打造无人机产业集群。

此次大会还贯穿政府招商项目,系统性地优化两者之间的各项配置,为地方政府有针对性解决招商引资压力与空缺。

另外,大会还大规模邀请主流媒体、行业知名媒体现场参与,全方位展示,有效助力企业拓展品牌和影响力,捕捉更多市场机会。

看点三:深度剖析无人机市场发展趋势

无人机已经在影视航拍、传统农林业、工业作业、灾害救援、公共安全以及消费娱乐业领域结合得到广泛应用。2018年全行业无人机拥有者注册用户达27.1万个,其中个人用户24万个,企业、事业、机关法人单位用户3.1万个,无人机有效驾驶员执照44573本,注册无人机共28.7万架,无人机经营性飞行活动达37万小时。随着无人机研制、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国家政策逐步落地,市场发展愈发成熟,我国无人机产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爆发,未来10年千亿市场待掘金。 本次大会将就无人机产业的国家政策、市场发展趋势、技术革新、人工智能融合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前瞻话题进行富有建设性和创意性的讨论。

届时:

①南京市领导、南京市浦口区领导、中国民航局领导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均会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表演讲,同时企业代表将与南京市浦口区领导参与合作意向签约仪式;

②中国民航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院将在大会上分别发布《民航局无人机管理新规》、《无人机飞行管理与标准》,全方位落实无人机发展细则;

③名企解读:大会将邀请大疆创新、英特尔、英飞凌、中科遥感天腾航空、零度智控、一飞智控、幻飞智控等无人机产业链知名企业,为大家解读无人机产业政策分析及发展趋势、无人机产业应用领域与技术革新与无人机产业与AI技术的融合运用。

来这里,您可以倾听行业先锋分享产业热点、科研创意,把握无人机发展风向,打造产业集群;以广阔的视角从全产业链出发,深度了解无人机市场发展趋势,抓住产业风口机遇,挖掘市场潜力。

看点四:现场考察,建立政企对话的重要平台

目前中国无人机产业引领全球,尤其是在民用无人机领域,在全球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市场占比超过70%。近年来,随着无人机研制和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国家政策逐步落地,市场发展愈发成熟,我国无人机产业将进入集群化爆发式发展阶段。

在产业需求及国家创新战略规划政策指导双向驱动下,本次大会特意增加“2019无人机产业链企业家南京考察行”活动,无人机产业链企业家将前往江苏南京无人机试飞基地现场考察、浦口区规划展厅参观考察。考察行活动由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政府主办,旨在推动无人机系统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建立政企对话的重要平台,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南京无人机产业链布局、浦口市政规划和政策优惠,推助政企项目合作对接,引导广大企业家积极把握新一轮发展红利!

现诚邀无人机产业链各相关企业家参与本次考察活动,参观访问、经验学习、行业交流、政企对话、项目合作等,期待与您相聚南京浦口,共创无人机行业未来!

部分拟邀嘉宾

大会报名

大会仍有少量余票

即日起报名即

有机会领取大会门票一张

10月25日大批知名企业齐聚南京 共享无人机行业盛会!

欲了解更多信息,可通过如下方式联系我们:

参会事宜:

刘冰

Tel: +86-755-86309660-301

Fax: +86-755-83279008

Email: liubing@ofweek.com

商务合作:

Tel:+86-755-83279005-872

Fax: +86-755-83279008

媒体合作:

朱自群

Tel: +86-755-83279360-844

Fax: +86-755-83279008

Email:zhuziqun@ofweek.com

关于南京浦口区无人机产业链

南京浦口区无人机产业近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已基本建立无人机产业体系,发动机、芯片、机身结构件、高精度导航、飞行控制、摄像监控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投资明显加速,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南京无人机相关企业有200余家,2019年全市无人机产业产值预计将达到30亿元,同比增长20%。南京集聚了南航、南理工、东大等高校,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十四所、五十五所等科研院所;地平线、科远、亿嘉和、诚迈、台积电、紫光集团、微盟电子、傲翼伟滕、钟山苑航空等重点企业。浦口区是南京重点无人机产业基地,依托南航无人机平台及区内50余家无人机企业,发展吸引力加强,区域聚集效应初现。

10月25日大批知名企业齐聚南京 共享无人机行业盛会!

关于OFweek维科网

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现拥有行业会员1,000万余名,及时报道行业动态及大事件,提供行业会员全面的资讯、深入的技术和管理资源,举办各类线下、线上行业活动,并为高科技行业企业提供品牌推广、会议展览、产业研究、产业园、人才猎头培训、招商引资、产业基金、电商等整体和专业的服务。

]]>
Tractica:2025年全球建筑机器人市场将达到2.26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885774.html Sat, 06 Jul 2019 16:42:54 +0000 //www.otias-ub.com/?p=885774 2018-2025年,全球将部署7000多名机器人助手、基础设施机器人、结构机器人和精加工机器人用于施工。

建筑业历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自动化程度很低。实现更多生产的传统解决方案是简单地增加更多的工人。尽管许多其他行业的生产率大幅提高,但建筑业的生产率却几乎持平,因为直到最近还没有开发或引进多少技术。

根据Tractica的最新报告,该行业的颠覆时机已经成熟,越来越多的建筑公司正在整合机器人,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从提高速度、效率、安全和利润中获益。机器人开始执行各种建筑任务,有望改变工业建造房屋、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方式。

Tractica预测,对建筑机器人日益增长的兴趣将推动市场收入从2018年的2270万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2.26亿美元。在此期间,全球将部署7000多台建筑机器人,以执行各种建筑和拆除任务。就单位出货量而言,最大的市场将是建筑工地上使用的机器人助手,其次是基础设施机器人、结构机器人和精加工机器人。

资深分析师GlennSanders表示:“在建筑机器人行业的早期阶段,有几家公司提供产品出售或租赁。目前可供使用的机器人主要有拆除机器人、砌砖机器人、钻孔机器人、3D打印机器人和钢筋绑扎机器人,以及一些外骨骼和用于起重的辅助机器人。中型和大型建筑公司正开始采用这些机器人来解决与劳动力短缺、安全、速度、精度以及与建筑自动化和建筑信息建模(BIM)集成有关的问题。”

199IT.com原创编译自:Tractica 非授权请勿转载

]]>
人工智能将引领新一代物流技术的发展方向 //www.otias-ub.com/archives/902051.html Thu, 04 Jul 2019 02:26:51 +0000 //www.otias-ub.com/?p=902051 注:作者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相峰。

5G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等前沿科技将构成新一代物流技术体系。随着技术的快速产品化,成本的指数级下降,政策的鼓励,中国物流行业将迎来全面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在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数据支撑下,可望引领新一代物流技术的发展方向。

1、人工智能发展背景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被提出后,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在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有效降低劳动成本、优化产品和服务、创造新市场和就业等方面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革命性的转变。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GPD带来额外14%的提升,相当于15.7万亿美元的增长。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组织逐渐认识到人工智能在经济和战略上的重要性,并从国家战略和商业活动上涉足人工智能。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表明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从而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物流这一融合了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刻影响。同时,物流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也将反过来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优渥土壤。技术赋能下,物流领域的应用将逐渐体现其技术优势,不论是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各类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将进一步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效能,推动中国物行业流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工智能在物流行业应用场景分析

在通用型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不同领域的垂直型人工智能应用迅猛发展。物流一个相对传统的大众服务行业,将在运输、仓储、配送和管理等各场景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改造。以智能感知、自主决策、图像与视频理解与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数据挖掘与分析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极大地降低物流行业的运营成本和人工劳动强度,提升物流行业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整个物流行业从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向科技密集型服务行业转变。

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一些领域方向:

1、车货匹配系统

使用人工智能完成物流运输中的车货匹配。物流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自身资源打造全新的货运匹配平台。基于自身货源建立数字化货运平台,低价获取社会运力。

AI整体架构

AI整体架构

2、无人驾驶体系

使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打造无人物流驾驶体系。中国物流业面临着干线运输司机短缺问题,无人驾驶技术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克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诸多痛点。商用车无人驾驶技术将在港口等特殊场景率先使用,在高速公路干线得到普及,并与车联网车路协同等技术结合,推动整个公路运输体系智能化。

AI+物流应用示意图

AI+物流应用示意图

3、图像/视频识别

图像/视频识别与理解技术,结合GIS、多媒体压缩和数据库技术,有效建立起可视化的仓储管理、订单管理、车辆管理系统。在智能仓库管理系统中,基于图像/视频识别分析技术的监控设备将视频、图像等数据信息汇集于主控中心,便于各级决策人获得前端仓库异常状况,从而实现及时决策、指挥调度、调查取证。在智能订单管理、车辆管理系统中,图像/视频识别分析技术可有效实现订单跟踪管理,并降低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损毁、丢失等问题,从而帮助制定生产计划与排产,保证货物及时、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4、语音识别技术

使用语音识别技术优化智能客服系统。语音识别是包含特征提取技术、模型训练技术以及模式匹配准则在内的智能科技,是让机器通过识别与理解,把语音信息转变为相应的文本符号。在物流领域,语音识别已成为电话信道上最为重要的应用之一。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客服座席,可实现客户语音的可视化和智能分析,辅助人工座席迅速完成词条和关键字识别,并进行关键知识库与知识点的搜索匹配,从而提高物流行业客服坐席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与电话接通率。

5、智能化场院管理

智能化场院管理、仓库作业。为实现垛口、车辆、物理格口的自动协同,进场车辆调度引导、智能停靠,业界可通过对运输车辆进行智能扫描、装卸垛口加装智能传感器等手段。在智能仓库作业环境中,对搬运机器人、分拣机器人与机架梭进行有序操作与协作,能够极大提升仓库操作的处理速度、拣取精度和存储密度。通过测算百万SKU商品的体积数据和包装箱尺寸,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技术,由系统智能地计算并推荐耗材和打包排序,从而合理安排箱型和商品摆放方案;通过对商品数量、体积等基础数据分析,对各环节如包装、运输车辆等进行智能调度。

6、物流运营管理

人工智能还能为新一代物流行业提供更加智慧的运营管理模式。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分析,在物流转运中心、仓库选址上能够结合运输线路、客户分布、地理状况等信息进行精准匹配,从而优化选址、提升效率。采用人工智能分析,供应链个环节的产品生产制造商、供应商、物流提供商亦受到相当程度的助益,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提前有针对性地制定产品营销策略和货物的运、储、配计划。

以上人工智能技术将应用于物流中的运输、仓储、配送以及管理等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中,形成高效的物流体系。新一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因为全智能的物流行业相比现在的物流,可以更高效,更精准地为客户服务。在人工智能促进下,一系列智能物流技术应用将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物流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行业发展与兴衰的关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籍人员在世界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总量中只占据9%,且当中的68%都属于外国研究机构。可见,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特别是物流行业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尤其匮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客观环境有待完善,且社会大众对物流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印象中的物流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低科技含量的低端服务业,而非互联网、IT行业等高端信息业。这就带来两个结果,一是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因为不了解该现状而不会关注物流行业人工智能技术、系统研究;二是高校没有针对物流行业培养专门的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领域毕业的学生也不会选择物流行业从业。

针对物流行业人工智能人才匮乏的现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人才建设:

1、吸引人工智能人才

吸引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科研机构人员投身物流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系统的研究中。可从国家或地方政府层面,通过设立物流领域的技术攻关项目、人才项目,如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物流科技专项、物流技术引导基金、物流科技产学研合作项目、物流科技人才培养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

2、开设专业学科

在高校开设与物流科技相关的专业,增设物流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方向的课程,培育一批智能物流的高精尖人才。对于毕业从事物流行业,特别是物流科技、人工智能行业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落户加法、个税减免、生活补贴等各种可能尝试的途径。

3、产学研融合

加速推进产学研融合,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与各大高校、研究机构联手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或举办竞赛活动,吸引并发掘一批高水准的中青年加入对科技物流的研究工作中,培养核心研发团队,并在企业内试用研发成果。

4、打造人才聚集载体

建立物流科技人才聚集载体。相关政府部门和产业界应整合物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研发资源,打造一批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有效聚集物流人工智能的专家学者与从业人员,在关键核心领域开展创新项目合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完善促进人工智能落地的规范体系

促进人工智能在物流行业的应用落地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物流科技企业对于行业标准体系、创研单位政策扶持体系、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物流人工智能法律规范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行业标准体系

建立智能物流行业标准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在物流行业的高效落地。人工智能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是各物流环节的配套使用,需要建立货运、仓配、货架、车辆规范、物流质损、物流服务等一系列的物流行业标准作为基础,带动物流行业的系统性智能化升级,规范物流服务。智能物流行业标准的建立将极大减少不同设备、厂商、系统间的交互障碍,尤其数据格式、传输接口等底层标准的建立。通过整合物流业所有应用场景,形成智能物流大脑,能实现货物运输过程的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优化管理,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

2、政策扶持体系

建立对物流人工智能创研单位的政策扶持体系,从土地、税收、产学研等层面加大对智能物流创新研发的扶持,为物流公司、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产业孵化、技术成果转化等良好政策环境。例如,通过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充分促进物流人工智能创研企业孵化。

3、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各级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作用,通过政府各类产业基金、资金池、融资工具等将人工智能作为投入重点,并引导地方、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物流企业进行投资,加速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创新研发。在发挥公共财政引导作用的同时,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物流行业的创新机制。

4、法律规范体系

建立物流人工智能法律规范体系。制定有利于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运营的法律规范体系,需要建立在充分研究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人民生活、城市管理深度融合的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和伦理风险的基础上。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可有效促进人工智能知识产权转移转化,通过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应用监管机制,来打造人工智能知识产权联盟,构筑并运营专利池,培养能够为社会带来更高价值的相关专利。同时,要在数据处理标准、基础硬件设施、应用服务和安全隐私等方面探索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充分完善人工智能法律规范体系。

5、人工智能体验园区

建立物流人工智能的体验园区。通过汇集最前沿的科技产品,为受众提供直观体验,激发其对物流人工智能的广泛兴趣,进而加快相关技术推广普及。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将在“创新工场”设立人工智能主题展示体验区,充分发挥其“加速器”与“孵化器”的作用。

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等前沿科技构成的新一代物流技术体系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当面临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简单重复的工作岗位,我们对此不必悲观,在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短缺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将补充劳动缺口,解放人们双手,并提供更需创造力的就业机会,改善劳动环境。我们应该清楚划分“智慧”与“智能”的区别,把“智慧”的发展空间保留给人类,让机器人(Robot的斯拉夫语词源rob意为“苦力”)更加“智能”。

未来已来,随着高性能计算的蓬勃发展,以及数据的感知、处理、学习成本已到达技术普及的临界点,中国物流业在若干年后将迎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物流科技爆发的“奇点”,中国以及世界物流业将有一个全新的面貌。物流行业应该充分抓住此战略性机遇。

]]>
德勤咨询:2018中国智能制造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754384.html Sun, 29 Jul 2018 16:56:56 +0000 //www.otias-ub.com/?p=754384 德勤长期关注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致力为中国制造行业寻找出路指点方向。为了解中国智能制造当前的发展阶段,在《中国智造,行稳致远——2018中国智能制造报告》中,我们共调研153家中国大中型企业,评估智能制造在中国工业企业中的部署及特点,对智能制造落地前景进行预测并帮助相关企业迎接关键转型挑战。

核心观点 / 主要成果

智能制造发展进入高速成长期,主要体现在:

  • 中国工业企业数字化能力素质提升,为未来制造系统的分析预测和自适应奠定基础。
  • 财务效益方面,智能制造对企业的利润贡献率明显提升。
  • 典型应用方面,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大消费国,需求增长强劲。

中国企业智能制造五大部署重点,依次为:数字化工厂(63%)、设备及用户价值深挖(62%)、工业物联网(48%)、重构商业模式(36%)、人工智能(21%)。

数字化工厂是首要任务。智能制造是以制造环节的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数字作为核心驱动力,因此数字化工厂被企业列为智能制造部署的首要任务。目前企业数字化工厂部署以打通生产到执行的数据流为主要任务,而产品数据流和供应链数据流提升空间巨大。

设备和用户价值深度挖掘。制造业面临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透明的产品定价,不得不寻找新的价值来源。设备和用户价值深度挖掘是企业智能制造部署第二重点领域。62%的受访企业正积极部署设备和用户价值深度挖掘。

中国制造企业云部署积极性不高。53%受访企业尚未部署工业云,47%的企业正在进行工业云部署,其中27%的企业部署私有云,14%部署公有云,6%部署混合云。

重构未来商业模式。智能制造不仅能够帮助制造型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也赋予企业重新思考价值定位和重构商业模式的契机。30%的受访企业未来商业模式以平台为核心,26%的企业走规模化定制,24%以“产品+服务”为核心向解决方案商转型,12%以知识产权为核心。

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在制造和管理流程中运用人工智能提高质量和效率;二是对现有产品与服务的彻底颠覆。

三大任务,跨越能力鸿沟。重构商业模式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要达成这项任务,企业需先加强商业模式优化、创新管理以及云部署三大关键能力。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交流群,支持我们发展可加入!

]]>
2018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际峰会重磅来袭 //www.otias-ub.com/archives/746338.html Mon, 09 Jul 2018 01:30:48 +0000 //www.otias-ub.com/?p=746338 9月13-14日,由上海希为(ECV International)举办的2018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际峰会即将在上海盛大举行。

数字化企业的演进已经经历三个主要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复杂计算时代,以主机为主解决的是复杂计算问题;九十年代是信息化时代,解决业务管理的信息处理和决策问题;本世纪初是互联网时代,解决了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和电子商务等跨地域的问题。

在进入21世纪的10年代,德国、美国、中国等国家相继提出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宣告即将进入智慧时代,其初级阶段是最近几年的数字化时代和共享时代,将解决行为数字化问题,智能决策等问题,未来将进入高阶阶段,即智慧时代。据调查,到2020年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10万亿美元,全球1000强企业中的67%、中国1000强企业中的50%都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的战略核心。

尽管目前很多企业都在部署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及移动办公等解决方案,但更多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时期,企业数字化进程仍受阻于IT实施的不足,鲜少企业有一个完整的数字化转型蓝图。面对如何数字化转型,企业用户需要重新思考企业文化、战略、经营流程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甚至包括与伙伴的合作。

基于此,2018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际峰会将立足中国,聚焦国际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结合制造业行业的数字化案例,通过主题演讲,小组讨论及问题互动等形式为企业如何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及行业交流平台,旨在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及可持续发展。

 

热点话题:

制胜未来—拥抱数字化转型

联接和云,通向数字化转型之路

工业4.0背景下,数字化助力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数字化转型驱动的从制造到智造

数字化转型驱动的新商业模式创新

美的集团数字化转型之路

释放SaaS力量,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圆桌讨论: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云计算使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网络安全

数字化重塑—-如何实现从商业模式到业务流程的颠覆性改变

数据分析如何重新定义航空未来工厂

工业4.0:德国制造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发展新动力

数字化转型最佳解决方案分享

数字化转型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涉及行业

咨询

通信

汽车

制造业

工业自动化

医疗与制药

化学

电子消费

能源电力

隐私安全

航空航天

采矿挖掘

供应链及物流

人工智能及物联网

平台与解决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

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拟邀嘉宾

德勤

华为

西门子

海尔

宝马汽车

三一重工

SAP

美的

思科

空中客车

IBM

辉瑞

巴斯夫

CDP 集团

 

 

参会代表

首席执行官

首席信息官

首席数字官

首席技术官

总裁

总经理

数字化转型副总裁

高级副总裁

市场副总裁

销售副总裁

高级总监

技术总监

市场总监

销售总监

区域总监

商业拓展总监

主管

 

 

联系方式

联系人:Elsie Li

电话:+86 21 8026 0707 Ext. 808

邮箱:elsiel@ecvinternational.com

网站:

http://www.ecvinternational.com/event/cn/EnterpriseDigitalTransformation

其他推荐会议:

2018视觉技术和应用创新峰会,9月11-12日,上海

http://www.ecvinternational.com/event/cn/VisionTechnology&ApplicationInnovationSummit

2018第二届中国人机交互国际峰会,10月15-16日,上海

http://www.ecvinternational.com/event/cn/HMI

2018第二届中国物联网安全国际峰会,10月11-12日,上海

http://www.ecvinternational.com/event/cn/The2ndChinaIoTSecuritySummit2018

 

 

关于上海希为

上海希为(ECVInternational)是亚洲领先的国际高端商业峰会及活动的主办和承办机构。公司拥有近200位行业研究及活动专家,每年在全球举办约40场高端国际峰会,涉及汽车、零售、纺织、鞋业、物联网、新科技等行业。我们为超过半数的财富2,000强企业提供专业的商业会议及咨询服务,每年有超过6,000位来自戴姆勒、通用电气、阿迪达斯、可口可乐、阿里巴巴、ABB等跨国公司、专业机构及创新企业的决策人参加我们的会议和活动。我们的使命是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客户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行业格局,引领行业未来。

 

China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ummit 2018 is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On the 13-14th September, China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ummit 2018 will be held in Shanghai organized by ECV International.

 

The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 enterprise has gone through three main stages: the main solution was the complex computing problem during the 70s and 80s of last century which was a complex computing era, and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decision-making problem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were solved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90s.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 time of internetworking was interconnected,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was solved. Cross regional issues such as communication and e-commerce.

 

In the 10s of twenty-first Century,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industrial 4, industrial Internet and manufacture of 2025 countries, declaring that the age of wisdom is about to enter the age of wisdom. The primary stage is the digital age and the sharing time in recent years, which will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gital behavior and intelligent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future will be Into the high stage, that is, the age of wisdom. It is investigated that the increment value of industries related to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world will reach 10 trillion dollars by 2020, among which 67% of the world’s top 1000 enterprises and 50% of the China’s top 1000 enterprises will tak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 their strategic core.

 

Although many enterprises are deploying solutions such as cloud computing, big-data analytics, internet of things and mobile office, more enterprises are in the exploration perio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s is still hindered by the insufficiency in IT implementation, and few enterprises have a complete blueprint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acing the problems of how to achiev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nterprise need to reconsider issues in enterprise culture, strategy, operation process and other aspects, even including cooperation with their partners.

 

In this context,The Summit will take root in China, focus on core technology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iscuss successfu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ases in manufacturing, and provide references and industrial exchange platform for enterprises to know how to mak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ith keynotes, panel discussion and Q&A sess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Highlights:

Winning in the Future — Embrac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aving the Path to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ith Connection and Cloud

In the Era of Industry 4.0, Digitization Facilitates Manufacturing to Achieve Upgrade and Transformation

Driven by Digital Transformation—from Manufacturing to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New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Driven b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automotive industr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actice of Midea

Maximizing Cloud Computing’s Value, Driv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anel Discuss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ocus on Cyber Security unde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igital Reinvention– — How to Achieve Fundamental Changes from Business Model to Business Process

Best Solution Approac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ow Data Analysis Redefine the Future Factory of Aviation

The Role of Digital Supply Chain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I+IoT–Leading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Industry 4.0: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 German Manufacture in China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dur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ectors

Consulting

Telecommunication

Automobile and supplie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utomation

Pharmacy

Mining

Chemistry

Electronic

Energy and Power

Privacy Security

Supply chain and logistics

AI and IoT

Platform and solution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lock chain

 

 

Inviting Speakers

Deloitte

Huawei

Siemens

Haier

BMW

SAP

SANY Group

Midea Group

Cisco

IBM

Airbus

Pfizer

BASF

CDP Group

 

Attendees

CEOs

CIOs

CDOs

CTOs

CSOs

Presidents

Vice Presidents of Digitalization

General Managers

IT Directors

Regional Directors

Managing Directors

Marketing Managers

International Sales

Business Development Directors

Partners

 

Contact: Elsie Li

TEL: +86 21 8026 0707-808

Email:elsiel@ecvinternational.com

Website: http://www.ecvinternational.com/event/cn/EnterpriseDigitalTransformation

 

 

More upcoming events:

 

Vis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Summit 2018, Sept 11-12, Shanghai China

http://www.ecvinternational.com/event/en/VisionTechnology&ApplicationInnovationSummit

 

The 2nd China IoT Security Summit 2018, Oct 11-12,Shanghai China

http://www.ecvinternational.com/event/en/The2ndChinaIoTSecuritySummit2018

 

The 2nd China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Summit 2018, Oct 15-16, Shanghai China

http://www.ecvinternational.com/event/en/HMI

 

 

]]>
“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火热报名中 //www.otias-ub.com/archives/737116.html Wed, 13 Jun 2018 02:57:13 +0000 //www.otias-ub.com/?p=737116 一、大赛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根据《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营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氛围,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

本次大赛旨在大力发展新兴科技,用科技创新和产业模式的革新来促进行业领域的产业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文化艺术、科技+社会公益等前沿新兴科技与互联网+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大赛激发大学生、科技人才、科研团队、中小微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创业就业质量,构建公共文化新格局,传递社会公益新力量。

本次大赛还将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公益新模式,利用大赛所融合的社会资源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二、大赛主题

科创天下 • 青年兴国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

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

深圳市汇新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大学

深圳源中瑞科技有限公司

四、五大赛道

(一)企业组赛道

1、新兴科技成果专项赛

2、互联网产业模式专项赛

3、科技+文化艺术专项赛

4、科技+社会公益专项赛

(二)团队、个人赛道

青年创客专项赛

 

五、参赛项目范围

1、新兴科技领域: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大数据、云计算、TMT、新材料、新能源、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智慧城市、智能硬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

2、互联网产业模式领域: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庄闲游戏app官网 、电子商务、金融、企业服务、广告营销、消费升级、工具软件、本地生活、新零售、未来服务、现代化供应链、公共服务等领域;

   3、科技+文化艺术领域:以科学技术为主题,围绕文化创意、文化教育、美术呈现与展览、物质或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等的项目;

4、科技+社会公益领域:以新兴科技为主题,围绕教育、卫生、体育、生态环境、扶贫济困、社区发展、公益金融、社会支持等社会价值领域的项目;

5、以新兴科技或互联网为主题的其他参赛项目。

 

六、参赛团队组别设置与要求

(一)参赛团队组别设置

1、筹备计划阶段(青年创客组)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参赛团队在2018年7月31日(以下时间均包含当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

2、已注册公司

(1)初创企业组:参赛团队在相关政府部门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5年7月31日后注册);

(2)成长企业组:参赛团队在相关政府部门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5年7月31日前注册)。

(二)其他

1、企业/团队2017年营业收入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

2、参赛申报人须为公司高层/团队负责人,且参赛项目的创意、产品、技术归属参赛团队或其所属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无知识产权纠纷。

 

七、赛事规则

新兴科技成果专项赛和互联网产业模式专项赛分为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分赛区开展,采用区域初赛、区域决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

科技+文化艺术专项赛和科技+社会公益专项赛由大赛组委会牵头拟定在深圳/北京举办,采用初赛、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

青年创客专项赛由大赛组委会和承办单位牵头拟定在深圳举办,采用网络初审、半决赛、决赛三级赛制。

所有区域赛区根据自身情况,在向大赛组委会报备后,可在组委会发布的《参赛项目评审规则和晋级办法》的基础上做一定调整,但所有赛区须在2018年8月31日前完成区域决赛的评比工作,同时根据组委会规定的各区域赛区的配额,遴选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候选项目(推荐项目应有名次排序,供大赛组委会参考)。

八、赛程安排

1、参赛报名:4月上旬—7月

参赛团队可通过登录“全国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创成汇”(www.chuangcheng.org.cn/23)进行报名。报名截止时间由各区域赛区根据复赛安排自行决定,但不得晚于7月31日。

2、区域初赛:7月-8月上旬

评审委员会根据各赛区的参赛项目报名情况,按照《参赛项目评审规则和晋级办法》中区域初赛的相关规则,遴选出各区域赛区晋级区域决赛的项目。

区域初赛截止时间不得晚于2018年8月10日。

3、区域决赛:8月

各区域赛区根据《参赛项目评审规则和晋级办法》,组织区域决赛的开展工作,并向组委会提交评比的排名结果,作为大赛组委会遴选入围全国总决赛参赛项目的依据。区域决赛截止时间不得晚于2018年8月31日。

4、全国总决赛:9月

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全国总决赛的参赛项目进行线下会评,择优选拔项目进入全国现场总决赛,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优胜奖等若干奖项。

 

九、评比规则与赛事形式

本次大赛将引入PK对决、导师帮讲、复活网投、现场众投等多种创新形式,同时,评审规则多维度展开,充分体现参赛项目的创新创业能力。

详情请登录“全国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创成汇”(www.chuangcheng.org.cn/23)查看。

 

  • 奖励与权益

 

(一)奖项及奖金设置

序号 奖 项 数量(个) 现金奖励(/个) 技术支持代金券奖励(/个)
1 金奖 3 20万元 20万元
2 银奖 6 10万元 10万元
3 铜奖 11 5万元 5万元
4 优胜奖 18 2万元 2万元
5 优秀创新项目奖 4 3万元 3万元
6 优秀创业项目奖 10 1万元 1万元
7 优秀公益创业奖 10 1万元 1万元
8 优秀导师奖 10 2万元

说明:技术支持代金券由平台服务商赞助,将根据不同使用功能,拆分为多张。具体奖励规则详见大赛官网(www.chuangcheng.org.cn/23)赛事公告。

 

(二)相关扶持奖励

1、股权投资优先支持:优秀项目将推荐给大赛合作机构,有机会优先获得创投机构提供的股权投资支持;

2、入驻创客空间:优秀参赛团队可向大赛合作单位申请免费入驻创客空间;

3、政府政策支持:优秀参赛团队入驻深圳市龙华区,可获得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在场地、人才、技术成果等方面的补贴支持。

 

(三)参赛基础权益

1、创业培训:优秀项目将有机会获得创业政策、创业融资、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业培训;

2、企业服务:参赛选手可在大赛官网免费申请价值500-10000元不等的企业服务资源包;

3、品牌宣传:可申请在大赛官网及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相关媒体终端进行宣传推广。

 

十一、联系信息

大赛组委会负责人 熊贤明

座机电话:0755-29888865

移动电话:13823117305(微信同号)

电子邮箱:huixinbei@huixinyun.cn

通讯地址:深圳市龙华区布龙路1010号智慧谷创新园二楼

邮政编码:518110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王川

联系电话:010-68200610

电子邮箱:liukeqiao@miit-icdc.org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

邮政编码:100089

 

参赛网址:www.chuangcheng.org.cn/23

 

十二、其他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本次大赛组委会拥有“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最终解释权。

“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组委会

二〇一八年六月

]]>
山西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 //www.otias-ub.com/archives/713676.html Fri, 20 Apr 2018 02:57:55 +0000 //www.otias-ub.com/?p=713676 近日,山西省经信委正式印发了《山西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2018年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将着力培育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产业集群,引导和推动重点项目在产业集群落地。新认定一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建设30个示范效应显著、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集群。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以实施大数据战略为牵引,以信息安全、传感器、人工智能等为重点,推动以太原为中心,覆盖晋中、阳泉、吕梁、长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以及光伏、LED两大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建设省级政务云平台、阳泉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吕梁华为山西大数据中心、山西北斗数据中心、中电科创新产业园等项目。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以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能源装备、重型机械、通用航空等为重点,着力推动太原、大同、运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装备制造基地,太原、长治电子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建设。

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为重点,着力推动太原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制基地、太原和运城两大铝镁合金材料及钕铁硼永磁材料基地、阳泉和吕梁两大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基地、太原和大同两大新型纤维材料基地、忻州煤系高岭土材料基地、晋城纳米材料基地、大同新成石墨烯产业化基地建设。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以扩大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快布局推进整车设计组装、高储能电池、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重点项目,打造太原、晋中、长治、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推动太原、运城等高效节能机电产品制造集群,太原、忻州等高效节能锅炉生产集群,太原、晋中、忻州等环保装备研制基地,以及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等集群和基地建设。

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以打造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化工基地为目标,推进稷山县西社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区、平定县龙川工业园区现代化工产业园、襄垣县王桥新型煤化工园区、北留周村循环经济工业园、洪洞煤焦化深加工园区、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孝义市梧桐焦化工业园区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建设。

现代医药产业集群

围绕创新化学药、振兴中药产业、突破生物药、培育药用包材和特色健康产业目标,推动晋北原料药及制剂、晋中中成药、晋南新特药三大产业集群建设。

传统优势产业集群

以煤—电—铝(镁)—材、煤—焦—化(钢)等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推动钢铁、有色、焦炭、食品、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高端突破。以乘用车、全铝汽车应用为突破口,实现铝镁材料链条向高端延伸。重点推进运城、吕梁两个百万吨铝镁合金基地建设。推进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酒类)、山西老陈醋生产基地(清徐经济开发区)、晋北小杂粮基地等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推进祁县和闻喜两大全国日用玻璃基地,朔州、晋城和阳泉陶瓷基地,平遥、新绛、稷山传统漆器等轻工产业集群建设。

《计划》提出,按照“淘汰低端、提升中端、发展高端”的原则,明确集群功能定位,将发展主导产业以及产业链配套产业摆在推动集群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引导集群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链。推动集群重大项目建设,遵循“项目建设带动集群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成功汽车年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二期工程、太原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制基地、华翔增材制造项目、中铁磁浮轨道交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以及新落地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早日投产达效。 据省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

]]>
发改委频频调研 瞄准战略庄闲游戏在哪 施“连环策” //www.otias-ub.com/archives/709430.html Tue, 10 Apr 2018 04:41:05 +0000 //www.otias-ub.com/?p=709430 据悉,发改委将加快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且,将以更有力举措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流通、消费模式深刻变革。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正步入新时代,发改委也在为之不断加油鼓劲,并且酝酿储备了“连环策”。近日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仍在频频调研,其中重要一项内容就是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战略庄闲游戏在哪 。

一月末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带队赴福建省宁德市开展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同期,发改委综合司调研组分赴广东、浙江开展专题调研,其中重要一项调研内容也是“新旧动能转换情况”。再者,2018年国家发改委的首场新闻发布会,给智能汽车、“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战略庄闲游戏在哪 释放了诸多利好……种种迹象表明,2018年发改委工作的重点内之一即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

发改委专家表示,围绕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的发展,发改委将给出“连环策”如“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等,力求中国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再上一层楼。

例如,林念修在企业调研和座谈时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改委将加大支持力度,培育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而在1月初,发改委还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提出目标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

对此,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曾向媒体表示,要聚焦重点,整合各方面资源,实施重大工程,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基因和生物合成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掌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

记者从权威渠道还了解到,为加快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发改委将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制定数字经济战略发展纲要,组织实施“互联网+”数字经济试点,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引导庄闲游戏app官网 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战略庄闲游戏在哪 创新中心,设立国家战略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基金,全面实施集成电路、生物产业倍增等战略庄闲游戏在哪 重大工程等等。

另外,记者了解到,发改委年度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还包括“农业农村”。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大举措,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或将意味着我国第一产业发展会有更多机遇。

对此,农业部方面也表示,预计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实施,将为农业投资提供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开辟农业投资新空间,第一产业投资总量将持续扩大,投资领域将向优质农产品生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倾斜。

]]>
发改委: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将加码 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不低于8000亿元人民币融资 //www.otias-ub.com/archives/708494.html Sun, 08 Apr 2018 08:59:49 +0000 //www.otias-ub.com/?p=70849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支持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的合作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在“十三五”期间,为企业提供不低于8000亿元人民币融资,支持庄闲游戏在哪 集群发展。这也是自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在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方面的首个大动作。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作为2018年推进的重点,各地也在加快推进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的发展,未来一批重大项目将陆续落地,政策支持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据了解,中国进出口银行将重点支持实施“十三五”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规划中明确的庄闲游戏在哪 集群发展、重大工程及相关创新平台建设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8年将继续做大做强庄闲游戏在哪 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

记者了解到,2018年将有一批综合性政策措施出台,进一步助推新动能的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重点包括促进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集群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大对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的推进力度,一批支持政策和重点项目开始陆续落地。

国家信息中心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千家企业景气度调查显示,2017年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主要行业景气指数较2016年同期全面回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杰表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激发全社会最广泛的创新创业动力,推进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

]]>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规划的通知 //www.otias-ub.com/archives/706962.html Wed, 04 Apr 2018 06:59:03 +0000 //www.otias-ub.com/?p=706962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

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1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规划

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加快壮大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一)现状与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快速发展。2015年,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模千亿元以上的庄闲游戏在哪 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超材料与纳米材料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工业体系分化变革,将重塑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基因组学及其关联技术迅猛发展,精准医学、生物合成、工业化育种等新模式加快演进推广,生物新经济有望引领人类生产生活迈入新天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大潮,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规模持续拓展,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国际资源能源版图。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深度融合,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兴起。创新驱动的庄闲游戏在哪 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全球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新兴消费升级加快,庄闲游戏在哪 投资需求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展加速,产业体系渐趋完备,市场空间日益广阔。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整体创新水平还不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庄闲游戏在哪 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适应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全面营造有利于庄闲游戏在哪 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壮大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推动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三)主要原则。

坚持供给创新。创新是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的核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技术、人才、资金的供给水平,营造创新要素互动融合的生态环境。聚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破除旧管理方式对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的束缚,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快新兴企业成长壮大。

坚持需求引领。市场需求是拉动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要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供给,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产业集聚。集约集聚是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的基本模式。要以科技创新为源头,加快打造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策源地,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形成创新经济集聚发展新格局。

坚持人才兴业。人才是发展壮大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的首要资源。要针对束缚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问题,加快推进人才发展政策和体制创新,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全面激发人才创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加大力度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坚持开放融合。开放融合是加快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搭建国际化创新合作平台,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大力推动我国优势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应用,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球配置,全面提升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能力。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要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可及性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产业新体系。发展一批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的行业排头兵企业,活力强劲、勇于开拓的中小企业持续涌现。中高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策源地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百余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庄闲游戏在哪 集群。

到2030年,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成为世界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五)总体部署。

以创新、壮大、引领为核心,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促进一批新兴领域发展壮大并成为支柱产业,持续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足发展需要和产业基础,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发展壮大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实现向创新经济的跨越。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一批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遵循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优势和特色,打造一批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增长新格局。把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契机,以更开放的视野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完善有利于汇聚技术、资金、人才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营造适应新技术、新业态蓬勃涌现的生态环境,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薄弱环节实现系统性突破,总产值规模超过12万亿元。

(一)构建网络强国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建设。开展智能网络新技术规模应用试点,推动国家骨干网向高速传送、灵活调度、智能适配方向升级。全面实现向全光网络跨越,加快推进城镇地区光网覆盖,提供每秒1000兆比特(1000Mbps)以上接入服务,大中城市家庭用户实现带宽100Mbps以上灵活选择;多方协同推动提升农村光纤宽带覆盖率,98%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有条件的地区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务,半数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实现带宽50Mbps以上灵活选择。推动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演进升级和应用,推动骨干企业新增网络地址不再使用私有地址。

加快构建新一代无线宽带网。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现城镇及人口密集行政村深度覆盖和广域连续覆盖。在热点公共区域推广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大力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联合研发、试验和预商用试点。优化国家频谱资源配置,提高频谱利用效率,保障频率资源供给。合理规划利用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加快空间互联网部署,研制新型通信卫星和应用终端,探索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研究平流层通信等高空覆盖新方式。

加快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动有线无线卫星广播电视网智能协同覆盖,建设天地一体、互联互通、宽带交互、智能协同、可管可控的广播电视融合传输覆盖网。加速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双向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推动下一代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强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创建移动、交互、便捷的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新业态。

 

专栏1 宽带乡村示范工程
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促进三网融合,加快光缆、卫星通信进行政村建设,按需实现光纤入户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向自然村和住户延伸覆盖,利用卫星、移动通信等技术创新加强对海岛、边远地区、山区等覆盖,加快普及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农业、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应用,支撑扶贫攻坚。

 

统筹发展应用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在全国适宜地区布局,有序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基于现有各类通信网络实现物联网集约部署。持续强化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国际互联互通合作。加强海外海缆、陆缆、业务节点、数据中心、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加快建设中国—阿拉伯国家等网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信息港。

(二)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

深化互联网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应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构筑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新基础,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农业、能源、金融、商务、物流快递等深度融合,支持面向网络协同的行业应用软件研发与系统集成,推动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务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加快行业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交通、旅游等服务智慧化。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和流通交换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建立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监管方式,促进交通、旅游、养老、人力资源、日用品消费等领域共享平台企业规范发展,营造分享经济文化氛围。

 

专栏2 “互联网+”工程
  深入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11个重点行动,建设互联网跨领域融合创新支撑服务平台。促进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公有云和行业云平台建设。加强物联网网络架构研究,组织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构建工业互联网技术试验验证和管理服务平台。创建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

 

(三)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公开共享和应用拓展,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安全保障,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统筹布局建设国家大数据公共平台,制定出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动建立数据资源清单和开放目录,鼓励社会公众对开放数据进行增值性、公益性、创新性开发。加强大数据基础性制度建设,强化使用监管,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保护数据资源权益。

发展大数据新应用新业态。加快推进政府大数据应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数据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发展大数据在工业、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促进就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数据服务业创新,推动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可视化软硬件产品,培育大数据相关产业,完善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强化大数据与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大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大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和有关标准规范,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建立完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研究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

 

专栏3 大数据发展工程
整合现有资源,构建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健全大数据共享流通体系、大数据标准体系、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信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安全监管等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支持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重点领域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实施国家信息安全专项,促进大数据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做强信息技术核心产业。顺应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等发展趋势,着力培育建立应用牵引、开放兼容的核心技术自主生态体系,全面梳理和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关键领域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升核心基础硬件供给能力。提升关键芯片设计水平,发展面向新应用的芯片。加快16/14纳米工艺产业化和存储器生产线建设,提升封装测试业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紧布局后摩尔定律时代芯片相关领域。实现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超高清(4K/8K)量子点液晶显示、柔性显示等技术国产化突破及规模应用。推动智能传感器、电力电子、印刷电子、半导体照明、惯性导航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新型片式元件、光通信器件、专用电子材料供给保障能力。

 

专栏4 集成电路发展工程
启动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工程,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推动产业能力实现快速跃升。加快先进制造工艺、存储器、特色工艺等生产线建设,提升安全可靠CPU、数模/模数转换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关键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应用水平,推动封装测试、关键装备和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支持提高代工企业及第三方IP核企业的服务水平,支持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协同创新,推动重点环节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半导体显示产业链协同创新。

 

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和高端信息技术服务。面向重点行业需求建立安全可靠的基础软件产品体系,支持开源社区发展,加强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硬件等领域操作系统研发和应用,加快发展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数据库系统和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中间件,支持发展面向网络协同优化的办公软件等通用软件。加强信息技术核心软硬件系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国内企业在系统集成各环节向高端发展,规范服务交付,保证服务质量,鼓励探索前沿技术驱动的服务新业态,推动骨干企业在新兴领域加快行业解决方案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端软件外包业务。

加快发展高端整机产品。推进绿色计算、可信计算、数据和网络安全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高性能安全服务器、存储设备和工控产品、新型智能手机、下一代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成套装备、先进智能电视和智能家居系统、信息安全产品的创新与应用,发展面向金融、交通、医疗等行业应用的专业终端、设备和融合创新系统。大力提升产品品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五)发展人工智能。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推广应用,打造国际领先的技术体系。

加快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建设。推动类脑研究等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软硬件开发。加快视频、地图及行业应用数据等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基础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建设支撑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鼓励领先企业或机构提供人工智能研发工具以及检验评测、创业咨询、人才培养等创业创新服务。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在制造、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系统,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鼓励各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创新城市管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动专业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应用,培育新型高端服务产业。

 

专栏5 人工智能创新工程
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实现类人神经计算芯片、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应用系统的产业化,将人工智能新技术嵌入各领域。构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和向社会开放的骨干企业研发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双创”支撑服务体系。

 

(六)完善网络经济管理方式。

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放开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推进国有电信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在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充分对接,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针对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的新特点,调整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现行法规及政策规定。落实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和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加快推动制定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法律法规。

三、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

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带动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2万亿元。

(一)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与部件的性能和质量,打造智能制造体系,强化基础支撑,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系统。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集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信息物理系统(CPS)顶层设计,探索构建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供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建设测试验证平台,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构建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全面突破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精密测量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加工中心研发与产业化,突破多轴、多通道、高精度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并具有网络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突破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开展首台套装备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质量与可靠性。

打造增材制造产业链。突破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搭建增材制造工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工艺技术水平。研制推广使用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其他能源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备。加快研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性能电子枪等配套核心器件和嵌入式软件系统,提升软硬件协同创新能力,建立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交通设备、文化创意、个性化制造等领域大力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增材制造服务业。

 

专栏6 重点领域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工程
在机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轻工、服装、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食品、医药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二)实现航空产业新突破。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民用航空产品产业化、系列化发展,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和安全运营保障能力建设,提高产品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和舒适性,全面构建覆盖航空发动机、飞机整机、产业配套和安全运营的航空产业体系。到2020年,民用大型客机、新型支线飞机完成取证交付,航空发动机研制实现重大突破,产业配套和示范运营体系基本建立。

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依托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突破大涵道比大型涡扇发动机关键技术,支撑国产干线飞机发展。发展10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和5000千瓦级涡桨发动机,满足国产系列化直升机和中型运输机动力需求。发展使用重油的活塞式发动机和应用航空生物燃料的涡轮发动机,推进小型发动机市场化应用。

推进民用飞机产业化。加快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完成大型客机研制,启动宽体客机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加快新型支线飞机工程研制和系列化改进改型,开展新机型国内外先锋用户示范运营和设计优化,提高飞机航线适应性和竞争力。大力开发市场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机、多用途飞机、特种飞机和工业级无人机。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设。提高航空材料和基础元器件自主制造水平,掌握铝锂合金、复合材料等加工制造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可靠性、长寿命、环境适应性强、标准化、低成本的航空设备和系统,实现适航取证。加快航空科研试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结构强度、飞行控制、电磁兼容、环境试验等计量测试和验证条件投入,加强试飞条件建设。突破一批适航关键技术,加强适航审定条件和能力建设,加快完善运输类飞机等各类航空产品的适航审定政策,建成具有完善组织机构、充足人力资源、健全规章体系、先进硬件设施和较强国际合作能力的适航审定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数字化示范工厂,显著提高航空产品制造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积极推进构建国际风险合作伙伴关系,建成功能完备的航空产业配套体系。

发展航空运营新服务。落实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培育通用航空市场,促进通用航空制造与运营服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航空租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先进航空运营体系,促进服务模式创新。加强飞行培训,培育航空文化。开发综合化、通用化、智能化的通信、导航和控制系统,发展面向全面风险管控和多类空域融合运用的技术体系和装备,形成安全运营支撑体系。

 

专栏7 新一代民用飞机创新工程
以重大专项和民用飞机科研为支撑,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系统、部件和材料,提高系统集成能力,重点发展系列化单通道窄体、双通道宽体大型飞机,系列化新型涡桨/涡扇支线飞机及先进通用航空器,着力开展新型民用飞机示范运营和市场推广,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保障和客户服务体系。C919、MA700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ARJ21实现批量生产交付;一批重点通用航空器完成研制和市场应用。

 

(三)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建设自主开放、安全可靠、长期稳定运行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加速卫星应用与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完备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我国各领域主要业务需求,基本实现空间信息应用自主保障,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及应用产业链。

加快卫星及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星座和专题卫星组成的遥感卫星系统,形成“高中低”分辨率合理配置、空天地一体多层观测的全球数据获取能力;加强地面系统建设,汇集高精度、全要素、体系化的地球观测信息,构建“大数据地球”。打造国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运营服务平台。发展固定通信广播、移动通信广播和数据中继三个卫星系列,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地区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实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建设卫星导航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高精度全球服务能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遥感卫星等建设。

提升卫星性能和技术水平。掌握长寿命、高稳定性、高定位精度、大承载量和强敏捷能力的卫星应用平台技术,突破高分辨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综合探测等有效载荷技术。优先发展遥感卫星数据处理技术和业务应用技术。提升宽带通信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等技术性能。加强卫星平台型谱化建设,有序推进中小微卫星发展。

推进卫星全面应用。统筹军民空间基础设施,完善卫星数据共用共享机制,加强卫星大众化、区域化、国际化应用,加快卫星遥感、通信与导航融合化应用,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卫星+”应用模式。面向防灾减灾、应急、海洋等领域需求,开展典型区域综合应用示范。面向政府部门业务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开展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智慧海洋、边远地区等的卫星综合应用示范。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深入发展,打造空间信息消费全新产业链和商业模式。推进商业卫星发展和卫星商业化应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建立“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

 

专栏8 空间信息智能感知工程
加快构建以遥感、通信、导航卫星为核心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加强跨领域资源共享与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空间信息全面应用,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预警、防灾减灾与应急指挥等提供及时准确的空间信息服务,加强面向全球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四)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轻量化、系列化、标准化、平台化发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研制先进可靠的系列产品,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体系,打造覆盖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全产业链布局。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形成中国标准新型高速动车组、节能型永磁电机驱动高速列车、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和车辆、大型养路机械等产品系列,推进时速500公里轮轨试验列车、时速600公里磁悬浮系统等新型列车研发和产业化,构建完整产业链。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认证综合能力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推进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面向大城市复杂市域交通需求,推动时速120—160公里、与城市轨道交通无缝衔接的市域(郊)铁路装备,适应不同技术路线的跨座式单轨,自动导轨快捷运输系统等研发与应用,构建时速200公里及以下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平台,建立完善产品认证制度,建立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标准和规范,领跑国际技术标准。

突破产业关键零部件及绿色智能化集成技术。进一步研发列车牵引制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电传动系统、智能化系统、车钩缓冲系统、储能与节能系统、高速轮对、高性能转向架、齿轮箱、轴承、轻量化车体等关键系统和零部件,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完整产业链。加强永磁电机驱动、全自动运行、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无线综合承载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优化完善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和城际铁路列控技术标准体系。

(五)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实现主力装备结构升级,突破重点新型装备,提升设计能力和配套系统水平,形成覆盖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主力海洋工程装备。加快推进物探船、深水半潜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调查船、半潜运输船、起重铺管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主力海工装备系列化研发,构建服务体系,设计建造能力居世界前列。

加快发展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突破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和再气化装置、深吃水立柱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极地钻井平台、海上试验场等研发设计和建造技术,建立规模化生产制造工艺体系,产品性能及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升降锁紧系统、深水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水下钻井系统、柔性立管深海观测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用高性能发动机,提升专业化配套能力。

 

专栏9 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发展工程
推动大型浮式结构物等新型装备、3600米以上超深水钻井平台等深远海装备、海洋极地调查观测装备等研究开发,实现科研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促进总装及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完善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

 

(六)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加强前沿材料布局,以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加强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到2020年,力争使若干新材料品种进入全球供应链,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达到70%以上,初步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

推动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需求,扩大高强轻合金、高性能纤维、特种合金、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显示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绿色印刷材料等规模化应用范围,逐步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采购体系。推动优势新材料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作,开展研发设计、生产贸易、标准制定等全方位合作。提高新材料附加值,打造新材料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新材料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组建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细化完善新材料产品统计分类。

以应用为牵引构建新材料标准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需求,加强新材料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设计规范的衔接配套,加快制定重点新材料标准,推动修订老旧标准,强化现有标准推广应用,加强前沿新材料标准预先研究,提前布局一批核心标准。加快新材料标准体系国际化进程,推动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

促进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推动稀土、钨钼、钒钛、锂、石墨等特色资源高质化利用,加强专用工艺和技术研发,推进共伴生矿资源平衡利用,支持建立专业化的特色资源新材料回收利用基地、矿物功能材料制造基地。在特色资源新材料开采、冶炼分离、深加工各环节,推广应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设备与工艺。发展海洋生物来源的医学组织工程材料、生物环境材料等新材料。

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拓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范围,开发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极端环境所需材料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带动性的创新成果。

 

专栏10 新材料提质和协同应用工程
加强新型绿色建材标准与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衔接,加快制定轨道交通装备用齿轮钢、航空航天用碳/碳复合结构材料、高温合金、特种玻璃、宽禁带半导体以及电子信息用化学品、光学功能薄膜、人工晶体材料等标准,完善节能环保用功能性膜材料、海洋防腐材料配套标准,做好增材制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石墨烯材料标准布局,促进新材料产品品质提升。加强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在航空铝材、碳纤维复合材料、核电用钢等领域开展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协同应用平台。

 

四、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

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加快农业育种向高效精准育种升级转化,拓展海洋生物资源新领域、促进生物工艺和产品在更广泛领域替代应用,以新的发展模式助力生物能源大规模应用,培育高品质专业化生物服务新业态,将生物经济加速打造成为继信息经济后的重要新经济形态,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支撑。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10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

(一)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加快开发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加快推广绿色化、智能化制药生产技术,强化科学高效监管和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强国。

推动生物医药行业跨越升级。加快基因测序、细胞规模化培养、靶向和长效释药、绿色智能生产等技术研发应用,支撑产业高端发展。开发新型抗体和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和制剂,推动化学药物创新和高端制剂开发,加速特色创新中药研发,实现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原始创新。支持生物类似药规模化发展,开展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研发和生产,加快制药装备升级换代,提升制药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中药产品标准化发展,促进产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加速国际化步伐。发展海洋创新药物,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海洋中药产品,推动试剂原料和中间体产业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专栏11 新药创制与产业化工程
围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以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新型疫苗等新兴药物为重点,推动临床紧缺的重大疾病、多发疾病、罕见病、儿童疾病等药物的新药研发、产业化和质量升级,整合各类要素形成一批先进产品标准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关键原辅料和装备配套能力,支撑生物技术药物持续创新发展。

 

创新生物医药监管方式。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医药审评审批方式,加快推开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加快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探索开展医疗新技术临床实验研究认可制度试点。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全面推动医药价格和行业监管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二)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深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行业规制改革,积极开发新型医疗器械,构建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诊疗新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推广应用高性能医疗器械,推进适应生命科学新技术发展的新仪器和试剂研发,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整体竞争力。

发展智能化移动化新型医疗设备。开发智能医疗设备及其软件和配套试剂、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发展移动医疗服务,制定相关数据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智能医疗服务体系。

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大幅提升医疗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加快组织器官修复和替代材料及植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加速发展体外诊断仪器、设备、试剂等新产品,推动高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发展,支撑肿瘤、遗传疾病及罕见病等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

 

专栏12 生物技术惠民工程
推进网络化基因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开展出生缺陷基因筛查、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等应用示范。发展和应用新型生物治疗技术,推动新型个体化生物治疗标准化、规范化。开发智能化和高性能医疗设备,支持企业、医疗机构、研究机构等联合建设第三方影像中心,开展协同诊疗和培训,试点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档案。开展区域性综合应用示范,实现区域生物基塑料制品、包装材料等替代50%以上的传统石化塑料制品。在城镇或企业周边建设生物质集中供气供热示范工程,探索多元协同共赢的市场化发展模式。

 

(三)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创制生物农业新品种,开发动植物营养和绿色植保新产品,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企业,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途径、新支撑。

构建生物种业自主创新体系。开展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细胞诱变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育种应用,研制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营养、安全、资源高效利用、适应标准化生产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产业化,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生物种业企业,加快农业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发展动植物检疫新技术,加强国外优质动植物品种资源引进检疫平台建设。

开发一批新型农业生物制剂与重大产品。大力发展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基于病虫基因组信息的绿色农药、兽药创制技术体系,创制一批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植物新农药等重大产品,实现规模生产与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创制可替代抗生素的新型绿色生物饲料和高效生物肥料产品。深度挖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开辟综合利用新途径。推动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术、食品生物高效转化技术、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关键技术创新与精准营养食品创制。

(四)推动生物制造规模化应用。加快发展微生物基因组工程、酶分子机器、细胞工厂等新技术,提升工业生物技术产品经济性,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向化工、材料、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推动以清洁生物加工方式逐步替代传统化学加工方式,实现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化石资源。

不断提升生物制造产品经济性和规模化发展水平。发展新生物工具创制与应用技术体系,实现一批有机酸、化工醇、烯烃、烷烃、有机胺等基础化工产品的生物法生产与应用,推动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尼龙、生物橡胶、微生物多糖等生物基材料产业链条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氨基酸、维生素等大宗发酵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建立生态安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物法工艺体系。发展高效工业生物催化转化技术体系,提升绿色生物工艺应用水平。建立甾体药物、手性化合物、稀少糖醇等生物催化合成路线,实现医药化工等中间体绿色化、规模化生产。促进绿色生物工艺在农业、化工、食品、医药、轻纺、冶金、能源等领域全面进入和示范应用,显著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五)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以专业化分工促进生物技术服务创新发展,构建新技术专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造生物经济新增长点。

增强生物技术对消费者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发展专业化诊疗机构,培育符合规范的液体活检、基因诊断等新型技术诊疗服务机构。发展健康体检和咨询、移动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推动构建生物大数据、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平台,试点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档案,鼓励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推动医学检验检测、影像诊断等服务专业化发展。

 

专栏13 生物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工程
依托并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创新基础平台,支持基因库、干细胞库、中药标准库、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蛋白元件库等建设。加快推动构建一批转化应用平台,推进抗体筛选平台、医学影像信息库、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等载体建设。积极发展一批检测服务平台,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平台、生物药质量及安全测试技术创新平台、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平台、生物质能检验检测及监测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完善相关标准。

 

提高生物技术服务对产业的支持水平。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药物研发与生产服务,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合同研发、委托制造企业的合作。推动基因检测和诊断等新兴技术在各领域应用转化,支持生物信息服务机构提升技术水平。为药品、医疗器械、种业、生物能源等生物产品提供检测、评价、认证等公共服务,加快产品上市进度,提升产品质量。鼓励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废物资源化等领域拓展应用,积极引导生物环保技术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兼并,实现做大做强。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化双创平台,降低生物产业创新创业成本,支持各类人员开办虚拟研发企业,释放创新潜能。

(六)创新生物能源发展模式。着力发展新一代生物质液体和气体燃料,开发高性能生物质能源转化系统解决方案,拓展生物能源应用空间,力争在发电、供气、供热、燃油等领域实现全面规模化应用,生物能源利用技术和核心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化市场。

促进生物质能源清洁应用。重点推进高寿命、低电耗生物质燃料成型设备、生物质供热锅炉、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促进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燃煤集中供热、生物质热电联产。按照因地制宜、就近生产消纳原则,示范建设集中式规模化生物燃气应用工程,突破大型生物质集中供气原料处理、高效沼气厌氧发酵等关键技术瓶颈。探索建立多元、协同、共赢的市场化发展模式,鼓励多产品综合利用,为生产生活提供清洁优质能源。

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化。重点突破高效低成本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原料处理和制备技术瓶颈,建设万吨级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及多产品联产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完善原料供应体系,有序发展生物柴油。推进油藻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五、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要求,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以上。

(一)实现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强化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优化配套环境,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到2020年,实现当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

全面提升电动汽车整车品质与性能。加快推进电动汽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开展整车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结构轻量化设计。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配套能力与整车性能。加快电动汽车安全标准制定和应用。加速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创新,发展智能自动驾驶汽车。开展电动汽车电力系统储能应用技术研发,实施分布式新能源与电动汽车联合应用示范,推动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智能驾驶等融合发展。建设电动汽车联合创新平台和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电动汽车重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完善电动汽车生产准入政策,研究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到2020年,电动汽车力争具备商业化推广的市场竞争力。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研发,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超前布局研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实现电池材料技术突破性发展。加快推进高性能、高可靠性动力电池生产、控制和检测设备创新,提升动力电池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企业和关键材料龙头企业。推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建立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到2020年,动力电池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同步,产能规模保持全球领先。

 

专栏14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提升工程
完善动力电池研发体系,加快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建设,突破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等技术瓶颈。在关键电池材料、关键生产设备等领域构建若干技术创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负极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技术。加大生产、控制和检测设备创新,推进全产业链工程技术能力建设。开展燃料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领域新技术研究开发。

 

系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燃料电池基础材料与过程机理研究,推动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材料和系统关键部件研发。加快提升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和工程化水平,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推动车载储氢系统以及氢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推进加氢站建设。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

加速构建规范便捷的基础设施体系。按照“因地适宜、适度超前”原则,在城市发展中优先建设公共服务区域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居民区与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完善充电设施标准规范,推进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动高功率密度、高转换效率、高适用性、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检测认证、安全防护、与电网双向互动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动“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鼓励充电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形成满足电动汽车需求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先进核电、高效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等,加速提升新能源产品经济性,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电力体制机制、新型电网和创新支撑体系,促进多能互补和协同优化,引领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到2020年,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8%以上,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5万亿元,打造世界领先的新能源产业。

推动核电安全高效发展。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坚持合作创新,重点发展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及后处理技术装备,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示范工程建设。提升核废料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能力。整合行业资源,形成系统服务能力,推动核电加快“走出去”。到2020年,核电装机规模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形成国际先进的集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核电全产业链发展能力。

促进风电优质高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和挖掘系统调峰能力,大幅提升风电消纳能力。加快发展高塔长叶片、智能叶片、分散式和海上风电专用技术等,重点发展5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风电场智能化开发与运维、海上风电场施工、风热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设备。建设风电技术测试与产业监测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1亿千瓦以上,实现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基本相当,风电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动太阳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突破先进晶硅电池及关键设备技术瓶颈,提升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加强钙钛矿、染料敏化、有机等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推动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化,建设太阳能光电光热产品测试与产业监测公共服务平台,大幅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统筹电力市场和外输通道,有序推进西部光伏光热发电开发,加快中东部分布式光伏发展,推动多种形式的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形成光热发电站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促进先进太阳能技术产品应用和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引领全球太阳能产业发展。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1亿千瓦以上,力争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电站、光热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达到6000万千瓦、4500万千瓦、500万千瓦。

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突破风光互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与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加快发展生物质供气供热、生物质与燃煤耦合发电、地热能供热、空气能供热、生物液体燃料、海洋能供热制冷等,开展生物天然气多领域应用和区域示范,推进新能源多产品联产联供技术产业化。加速发展融合储能与微网应用的分布式能源,大力推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及政策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加快研发分布式能源、储能、智能微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源—网—荷—储—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发展能源生产大数据预测、调度与运维技术,建立能源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促进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对接和生产消费智能化。推动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促进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庄闲游戏app官网 和能源自由交易发展,培育基于智慧能源的新业务、新业态,建设新型能源消费生态与产业体系。

加快形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制度环境。围绕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弃风弃光率近零的目标,完善调度机制和运行管理方式,建立适应新能源电力大规模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完善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国家标准和清洁能源定价机制,建立新能源优先消纳机制。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和配套管理体系。将分布式新能源纳入电力和供热规划以及国家新一轮配网改造计划,促进“源—网—用”协调发展,实现分布式新能源直供与无障碍入网。

 

专栏15 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工程
为实现新能源灵活友好并网和充分消纳,加快安全高效的输电网、可靠灵活的主动配电网以及多种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互动的微电网建设,示范应用智能化大规模储能系统及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建立适应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等多元化负荷接入需求的智能化供需互动用电系统,建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新型电网体系。

选择适宜区域开展分布式光电、分散式风电、生物质能供气供热、地热能、海洋能等多能互补的新能源综合开发,融合应用大容量储能、微网技术,构建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引领能源供应方式变革。

 

(三)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树立节能为本理念,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产品应用水平,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做大做强,促进高效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高效节能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达到3万亿元。

大力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应用水平。鼓励研发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速推动降低综合成本。制修订强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额标准,加快节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布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目录,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推动提高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完善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在工业、建筑、交通和消费品等领域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用能企业和产品制造商跨越式提高能效。

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在示范园区等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节能技术系统集成试点,整合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压、余气资源,鼓励利用余热采暖、利用余能和低温余热发电。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及耗能设备配备智能能源计量和远程诊断设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系统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促进提高综合能效。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在低温加热段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生产工艺和能源供应的综合优化。推进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等产品。鼓励风电、太阳能发电与企业能源供管系统综合集成,推动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

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产业。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业态快速发展,推动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节能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搭建绿色融资平台,推动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制定相关标准,提高节能服务规范化水平。制定节能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节能第三方评估机制。搭建节能服务公司、重点用能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履约登记和服务平台,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专栏16 节能技术装备发展工程
组织实施节能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工程、节能装备制造工程。鼓励研发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紧凑型户用空气源热泵装置、大功率半导体照明芯片与器件、先进高效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装备、浅层地热能利用装置、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装置等一批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

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供热管网系统能效综合提升工程、电机拖动系统能效提升工程,推进燃煤电厂节能与超低排放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组织实施城市、园区和企业节能示范工程,推广高效节能技术集成示范应用。

 

(四)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与流域污染防治整体联动,海陆统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先进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超过2万亿元。

提升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能力。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集中突破工业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加快形成成套装备、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材料生产能力。建设一批技术先进、配套齐全、发展规范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支持危险废弃物防治技术研发,提高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水平。支持环保产业资源优化整合,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定期更新《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强化供需对接,加强先进适用环保装备在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重点领域应用。加快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强化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支持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应用。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大力推广应用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体废弃物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环保材料和环保药剂。扩大政府采购环保产品范围,不断提高环保产品采购比例。实施环保产品领跑者制度,提升环保产品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组织实施先进环保装备技术进步与模式创新示范工程。

提升环境综合服务能力。基于各行业污染物大数据,推动建立环保装备与服务需求信息平台、技术创新转化交易平台、环保装备招投标信息平台,提高环保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在环境监测中应用卫星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污染排放、环境质量基础数据与监控处置信息平台,提高环境监管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环境服务业试点工作。发展环境修复服务,推广合同环境服务,促进环保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集中处理等重点领域深入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设计。

 

专栏17 绿色低碳技术综合创新示范工程
对接绿色低碳试点示范项目,在具备条件的区域,以绿色低碳技术综合应用为核心,以互联网为纽带,建设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与智慧交通系统、低碳社区、碳捕集和富碳农业、绿色智能工厂等综合应用设施,先行先试相关改革措施,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镇化建设、生产生活的融合创新,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打造相关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区域。

 

(五)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大力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开发、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提高政策保障水平,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力争当年替代原生资源13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规模达到3万亿元。

大力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和尾矿综合利用。推动冶金渣、化工渣、赤泥、磷石膏等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加强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中战略性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研发尾矿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尾矿中伴生有价元素回收和高技术含量尾矿产品开发,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经济性。研发复杂多金属尾矿选冶联合关键技术与装备、清洁无害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单套设备处理能力达到每年100—500万吨的尾矿高效浓缩及充填料制备、输送、充填成套工艺技术。开发低品位钛渣优化提质技术,提高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率。

促进“城市矿产”开发和低值废弃物利用。提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拆解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加工利用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系统,协同发挥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作用,打造城市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理基地。落实土地、财税等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础设施,支持现有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地升级改造。

加强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基本实现畜禽粪便、残膜、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等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支持秸秆代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生物质能、商品有机肥等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多种农林废弃物,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沼气工程。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引导回收废旧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利用林业废弃物建设热、电、油、药等生物质联产项目。积极开发农林废弃物超低排放焚烧技术。

积极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示范,推动废弃太阳能电池、废旧动力蓄电池、废碳纤维材料、废节能灯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广稀贵金属高效富集与清洁回收利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等。支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碳循环产业。

大力推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海水淡化及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核心材料和关键装备的可靠性、先进性和配套能力。推动建设集聚发展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开展海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总包与服务。开展海水淡化试点示范,鼓励生产海水淡化桶装水,推进海水淡化水依法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推进海水冷却技术在沿海高用水行业规模化应用。加快从海水中提取钾、溴、镁等产品,实现高值化利用。

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机械产品再制造无损检测、绿色高效清洗、自动化表面与体积修复等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加快产业化应用。组织实施再制造技术工艺应用示范,推进再制造纳米电刷镀技术装备、电弧喷涂等成熟表面工程装备示范应用。开展发动机、盾构机等高值零部件再制造。建立再制造旧件溯源及产品追踪信息系统,促进再制造产业规范发展。

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推动物联网电子监管技术在危险废弃物、电子废弃物利用处置等领域应用,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统筹国内外再生资源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使用再生产品和原料。建立健全覆盖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再生产品、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专栏18 资源循环替代体系示范工程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推动太阳能光伏电池、废弃电子产品稀贵金属多组分分离提取和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废液晶等新品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示范。推进城市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置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建立以售后维修体系为核心的旧件回收体系,在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维修销售等环节和煤炭、石油等采掘企业推广应用再制造产品。鼓励专业化再制造服务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专项服务。

 

六、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引领新消费

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

(一)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适应沉浸式体验、智能互动等趋势,加强内容和技术装备协同创新,在内容生产技术领域紧跟世界潮流,在消费服务装备领域建立国际领先优势,鼓励深度应用相关领域最新创新成果。

提升创作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加大空间和情感感知等基础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文化创意创作生产领域的应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鼓励企业运用数字创作、网络协同等手段提升生产效率。

增强传播服务技术装备水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广播影视融合媒体制播等配套装备和平台,开拓消费新领域。大力研发数字艺术呈现技术,提升艺术展演展陈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应用水平,支持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研究制定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关键标准,推动自主标准国际化,完善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和相关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

 

专栏19  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构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加强基础技术研发,大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影视等新型软硬件产品,促进相关内容开发。完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技术与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影视传媒等领域标准体系广泛应用,建立文物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利用、智慧博物馆、超高清内容制作传输等标准。完善数字创意“双创”服务体系。

 

(二)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通过全民创意、创作联动等新方式,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意,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创作优质、多样、个性化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

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加强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对接,促进融合创新。提高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体验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文化遗产地建设,创新交互体验应用。

鼓励创作当代数字创意内容精品。强化高新技术支撑文化产品创作的力度,提高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原创水平,加快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艺术品、文化会展等行业数字化进程,提高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在线演出等文化品位和市场价值。鼓励多业态联动的创意开发模式,提高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和转换效率,努力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创意品牌,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

 

专栏20  数字内容创新发展工程
依托先进数字技术,推动实施文化创意产品扶持计划和“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支持推广一批数字文化遗产精品,打造一批优秀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实现文化创意资源的智能检索、开发利用和推广普及,拓展传播渠道,引导形成产业链。

 

(三)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挖掘创新设计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设计创新成为制造业、服务业、城乡建设等领域的核心能力。

强化工业设计引领作用。积极发展第三方设计服务,支持设计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推动工业设计与企业战略、品牌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设计在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商业模式和服务设计中的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创新设计提升传统工艺装备,推进工艺装备由单机向互联、机械化向自动化持续升级。以创意和设计引领商贸流通业创新,加强广告服务,健全品牌价值体系。制定推广行业标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建设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工业设计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提升人居环境设计水平。创新城市规划设计,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相融合,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覆盖区域、城乡、地上地下的规划信息平台,引导创新城市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层面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地域特色鲜明的风貌。鼓励建筑设计创作,完善招投标制度和专家评标制度,扩展建筑师执业服务范围,引导建筑师参与项目策划、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形成激励建筑师创作的政策环境。加大建筑师培养力度,培育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文化自信的建筑师队伍。倡导新型景观设计,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装饰设计水平。

 

专栏21 创新设计发展工程
制定实施制造业创新设计行动纲要,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集聚区。建设增材制造等领域设计大数据平台与知识库,促进数据共享和供需对接。通过发展创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众筹试点等多种模式促进创新设计成果转化。

 

(四)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文化创意和创新设计在各领域应用,培育更多新产品、新服务以及多向交互融合的新业态,形成创意经济无边界渗透格局。

加快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创意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发展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营销新模式。推动数字创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升学习内容创意水平,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度利用,推动教育服务创意化。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数字化水平,促进虚拟旅游展示等新模式创新发展。挖掘创意“三农”发展潜力,提高休闲农业创意水平,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乡村文化开发,以创意民宿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动数字创意在医疗、展览展示、地理信息、公共管理等领域应用。构建数字创意相关项目资源库和对接服务平台,创新使用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推广手段,广泛开展会展活动,鼓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积极开展跨领域交流合作。

推进数字创意生态体系建设。建立涵盖法律法规、行政手段、技术标准的数字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打击数字创意领域盗版侵权行为力度,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积极研究解决虚拟现实、网络游戏等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切实保护用户生理和心理健康。改善数字创意相关行业管理规制,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融合发展。

七、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以全球视野前瞻布局前沿技术研发,不断催生新产业,重点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掌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

(一)空天海洋领域。

显著提升空间进入能力。突破大推力发动机、大直径箭体设计、制造与先进控制等关键技术,发展重型运载火箭,保障未来重大航天任务实施。发展快速、廉价、可重复使用的小载荷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超前部署具有高空间定位精度的空间飞行器自主导航和飞行技术。

加快发展新型航天器。加强超高分辨率、超高精度时空基准、超高速安全通信、高性能星上处理、大功率电源、新型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研制新型应用卫星。建立先进的载人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和生命支持系统。发展空间飞行器轻量化小型化技术,推进应用型微、纳、皮卫星规范有序发展。部署和发射新型试验卫星。加快发展临近空间飞行器、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等面向未来任务的新型航天器。

加快航空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产品研发。超前部署氢燃料、全电、组合动力等新型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未来航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发展多用途无人机、新构型飞机等战略性航空装备。前瞻布局超音速商务机、新概念新构型总体气动技术、先进高可靠性机电技术、新一代航空电子系统、航空新材料及新型复合材料加工技术。

发展新一代深海远海极地技术装备及系统。建立深海区域研究基地,发展海洋遥感与导航、水声探测、深海传感器、无人和载人深潜、深海空间站、深海观测系统、“空—海—底”一体化通信定位、新型海洋观测卫星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研发深远海油气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资源等资源开发利用装备和系统,研究发展海上大型浮式结构物,支持海洋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大力研发极地资源开发利用装备和系统,发展极地机器人、核动力破冰船等装备。

(二)信息网络领域。

构建未来网络新体系。着眼于提升当前网络体系架构可扩展性、安全性、可管控性、移动性和内容分发能力,系统布局新型网络架构、技术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开展实验网络建设,研究构建泛在融合、绿色带宽、智能安全的新型网络。

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面向万物互联需求,发展物联网搜索引擎、E级高性能计算、面向物端的边缘计算等技术和产品。开展深度学习、认知计算、虚拟现实、自然人机交互等领域前沿技术研发,提升信息服务智能化、个性化水平。布局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等技术研发,持续推动量子密钥技术应用。

推动电子器件变革性升级换代。加强低功耗高性能新原理硅基器件、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领域前沿技术和器件研发,形成一批专用关键制造设备,提升光网络通信元器件支撑能力。统筹布局量子芯片、量子编程、量子软件以及相关材料和装置制备关键技术研发,推动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和量子仿真的应用。加强类脑芯片、超导芯片、石墨烯存储、非易失存储、忆阻器等新原理组件研发,推进后摩尔定律时代微电子技术开发与应用,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生物技术领域。

构建基于干细胞与再生技术的医学新模式。加快布局体细胞重编程科学技术研发,开发功能细胞获取新技术。完善细胞、组织与器官的体内外生产技术平台与基地。规范干细胞与再生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转化机制,持续深化干细胞与再生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技术。

推进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开发针对重大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的基因治疗新技术。建立相关动物资源平台、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基地,促进基于基因编辑研究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加强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突破基因组化学合成、生物体系设计再造、人工生物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人工生物及人工生物器件临床应用和产业化。推动生物育种、生态保护、能源生产等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构建基础原料供给、物质转化合成、民生服务新模式,培育合成生物产业链。

(四)核技术领域。

加快开发新一代核能装备系统。加快推动铅冷快堆、钍基熔盐堆等新核能系统试验验证和实验堆建设。支持小型和微型核动力堆研发设计和关键设备研制,开展实验堆建设和重点领域示范应用。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不断完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实验堆概念设计、关键技术和重要部件研发。

发展非动力核技术。支持发展离子、中子等新型射线源,研究开发高分辨率辐射探测器和多维动态成像装置,发展精准治疗设备、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探伤、辐射改性等新技术和新产品,持续推动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健康、环境保护、资源勘探、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

八、促进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集聚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根据各地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布局、因时施策,加快形成点面结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共享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格局。

(一)打造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策源地。支持创新资源富集的中心城市形成以扩散知识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策源地。发挥策源地城市科研人才密集、学科齐全、国际交流频繁等优势,支持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强化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大力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支持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推进信息、生命、医疗、能源等领域原创性、颠覆性、支撑性技术开发,推动产学研用联动融合,形成引领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的“辐射源”。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加快改革攻坚,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不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制度障碍,探索建立适应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体制机制。发挥策源地城市改革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响的重大改革举措。大力推动科技中介新业态发展,支持海外人才、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在策源地城市创业创新,支持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在策源地城市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和孵化器,打造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创业创新高地。鼓励策源地城市开展“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管理,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成果,加速科技成果向全国转移扩散。

(二)壮大一批世界级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集聚区。依托城市群建设,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集群,打造10个左右具有全球影响力、引领我国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的标志性产业集聚区,推动形成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区、国际合作承载区。在东部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城市群,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经济与科技人才联动,形成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共同体;发挥长三角城市群对长江经济带的引领作用,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等都市圈为支点,构筑点面结合、链群交融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全面提升珠三角城市群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的国际竞争力,延伸布局产业链和服务链,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和海洋经济;围绕福州、厦门等重点城市,推动海峡西岸地区生物、海洋、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大力推进成渝地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支持昆明、贵阳等城市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天山北坡、兰州—西宁等西北地区城市群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光电子、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信息服务等产业,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为支点,支持东北地区城市群打造国内领先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三)培育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特色集群。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聚区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采用市场化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百余个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完善政府引导产业集聚方式,由招商引资向引资、引智、引技并举转变,打造以人才和科技投入为主的新经济;由“引进来”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转变,充分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市场资源;由注重产业链发展向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转变,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依托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基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由产城分离向产城融合转变,推动研究机构、创新人才与企业相对集中,促进不同创新主体良性互动。避免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防止园区重复建设。鼓励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向国家级新区等重点功能平台集聚。

九、推进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开放发展,拓展合作新路径

贯彻国家开放发展战略部署,构建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国际合作新机制,建设全球创新发展网络,推动产业链全球布局,拓展发展新路径。

(一)积极引入全球资源。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引进与合作研发,促进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推动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畅通吸纳海外高端人才的绿色通道,为海外人才来华工作和创业提供更多便利。

(二)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积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签署落实政府间庄闲游戏在哪 和创新领域合作协议。推动双边互认人员资质、产品标准、认证认可结果,参与国际多边合作互认机制。以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建设双边特色产业国际合作园区,引导龙头企业到海外建设境外合作园区。创新合作方式,提升重点领域开放合作水平。加强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构建全球创新发展网络。建立健全国际化创新发展协调推进和服务机制,加强驻外机构服务能力,利用二十国集团(G20)、夏季达沃斯等平台开展新经济交流,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搭建各类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一批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跨国并购和投资基金,支持一批城市对接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国际合作,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创新中心,发展一批高水平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构建全球研发体系,形成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科研机构、法律机构、中介机构高效协同的国际化合作网络。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

(四)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全球布局,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针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确定不同推进方式和实施路径,推动产业链资源优化整合。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商会、地方政府和部门创新方式开展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国内企业、中外企业组团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产业链“走出去”,将“走出去”获得的优质资产、技术、管理经验反哺国内,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推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龙头企业海外拓展,与国际大企业开展更高层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十、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发展新生态

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制度建设,汇聚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全面营造有利于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

(一)完善管理方式。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电信、新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修改和废止有碍发展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放管结合,区分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防范可能引发的风险。对发展前景和潜在风险看得准的“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业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对看不准的领域,加强监测分析,鼓励包容发展,避免管得过严过死;对潜在风险大、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切实加强监管;对以创新之名行非法经营之实的,坚决予以取缔。严格执行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各项部署,在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领域国有企业中率先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发布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反垄断法配套规则,进一步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信息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企业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打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医疗器械、药品招标等领域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大对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作用,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对接和服务创新,加强信用记录在线披露和共享,为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企业身份网上认证等服务。

加强政策协调。充分发挥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加强工作沟通,避免相关政策碎片化。持续开展产业发展状况评估和前瞻性课题研究,准确定位改革发展方向。建立高层次政企对话咨询机制,在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措施时积极听取企业意见。定期发布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壮大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有关重点工作安排,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发展工作。

(二)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依托“双创”资源集聚的区域、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等载体,支持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着力完善促进“双创”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持续强化“双创”宣传,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营造全社会关注“双创”、理解“双创”、支持“双创”的良好氛围。

强化公共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强颠覆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新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探索实行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监督相对分开的组织管理机制。构建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在重点产业领域采取新机制建立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围绕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统筹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设施和平台开放共享。按照科研基地优化布局统筹部署,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撑引领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加强相关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和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立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计量科技创新联盟,加强认证认可创新。落实和完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标准化发展规划,完善标准体系,支持关键领域新技术标准应用。

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推进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导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组织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改革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价和年度报告制度。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科技成果发布,探索在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相关领域率先建立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

(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积极推进专利法、著作权法修订工作。跟踪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新,加强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研究,完善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实用艺术品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新建一批快速维权中心。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侵权查处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加大海关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推动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法定赔偿上限额度。

加强知识产权布局运用。大力推行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实施知识产权行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工程,在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集聚区和龙头企业引导设立知识产权布局设计中心。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进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鼓励高端检索分析工具等开发应用,引导知识产权联盟建设。聚焦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鼓励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开发知识产权投贷、投保、投债联动等新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股权化、证券化。鼓励企业综合运用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手段打造自有品牌。

完善知识产权发展机制。实施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围绕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集聚区部署知识产权服务链,建立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制度,推动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集聚区。加强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专利分析及动向监测。建立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制度,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完善海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研究发布海外知识产权环境信息,跟踪研究重点产业领域国际知识产权动向,引导建立海外知识产权案件信息提交机制,加强对重大知识产权案件的研究,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并购和维权行动。

(四)深入推进军民融合。

构建军民融合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体系。促进军民科技创新体系相互兼容、协同发展,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依托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促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在军工单位集中、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支持军工企业发挥优势向新能源、民用航空航天、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拓展业务,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构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加强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面向建设航天强国,统筹规划军民卫星研发和使用,加强地面站网整合建设与信息共享,积极发展军民通用化程度高的动力系统、关键部件和基础材料。适应空域改革进程,加强空域管制系统技术和装备研发,推进航空产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面向建设网络强国,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军民合建共用,组织实施安全可靠信息网络产品和服务相关应用示范工程。面向建设海洋强国,适应军地海洋资源调查、海域使用、海洋观测预报、海洋环境保护和岛礁建设需求,发展军民两用高性能装备和材料技术。开展军民通用标准化工程,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

(五)加大金融财税支持。

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研究推出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向创业板转板试点,建立全国股份转让系统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合作对接机制。探索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以及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建设,支持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创业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完善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人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丰富并购融资和创业投资方式。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扩大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规模,鼓励探索开发高收益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鼓励保险公司、社会保险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合法合规参与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工作。

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完善适应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探索建立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银企对接。鼓励建设数字创意、软件等领域无形资产确权、评估、质押、流转体系,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支持力度。推动发展一批为飞机、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等产业服务的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公司。加快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项目融资担保工作。

创新财税政策支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创新方式吸引社会投资,大力支持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庄闲游戏在哪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服务创业创新的作用,完善管理规则,做好风险防控,高效开展投资运作,带动社会资本设立一批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一批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投资基金和国际化投资基金。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双创”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循环经济等支持力度,推进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城市矿山”、智能装备等示范应用。进一步完善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完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企业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

(六)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

培养产业紧缺人才。实施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创新领军人才行动,聚焦重点领域,依托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分行业制定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紧缺人才目录,在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予以重点支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合理扩大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相关专业招生比例。加强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制度,推动相关企业为职业学校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提供岗位。依托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养一大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支持在线培训发展。

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探索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职创业和离岗创业有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在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企业设立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落实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各项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通过股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激励体系。

充分利用全球人才。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引进培养一批高端人才。研究优化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资格程序,为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提供居留与出入境便利。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工作进度,切实抓好本规划实施工作,加强各专项规划、地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实化政策措施,推动本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到位。鼓励相关省(区、市)联合编制区域性发展规划,推进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挥好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密切跟踪产业发展情况,及时研究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照职责分工抓紧任务落实,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壮大。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序号 重点工作 负责部门
1 构建网络强国基础设施,组织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家网信办、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动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快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互联网+”行动,组织实施“互联网+”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网信办、农业部、国家能源局、人民银行、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工商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组织实施大数据发展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网信办、科技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做强信息技术核心产业,组织实施集成电路发展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网信办、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发展人工智能,组织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网信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完善网络经济管理方式,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网信办、国务院法制办、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商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 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组织实施重点领域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 实现航空产业新突破,组织实施新一代民用飞机创新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中国民航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组织实施空间信息智能感知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国防科工局、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网信办、质检总局、中科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组织实施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发展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组织实施新材料提质和协同应用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组织实施新药创制与产业化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组织实施生物技术惠民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向化工、材料、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 组织实施生物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 创新生物能源发展模式。 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实现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提升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牵头,财政部、质检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2 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组织实施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工程。 国家能源局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组织实施节能技术装备发展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4 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5 组织实施绿色低碳技术综合创新示范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6 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组织实施资源循环替代体系示范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7 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组织实施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8 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组织实施数字内容创新发展工程。 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9 提升创新设计水平,组织实施创新设计发展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文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0 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重点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财政部、工程院、中科院、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1 促进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集聚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2 积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签署落实政府间庄闲游戏在哪 和创新领域合作协议。推动双边互认人员资质、产品标准、认证认可结果,参与国际多边合作互认机制。 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3 以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建设双边特色产业国际合作园区,提升重点领域开放合作水平。 商务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4 构建全球创新发展网络。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5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区分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6 在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领域国有企业中率先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7 发布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8 完善反垄断法配套规则,进一步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信息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企业违法行为。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9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打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医疗器械、药品招标等领域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大对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行为的查处力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商务部、工商总局、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0 建立高层次政企对话咨询机制,在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措施时积极听取企业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1 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支持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创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2 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强颠覆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网信办、国家国防科工局、财政部、工程院、中科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3 加强相关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和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质检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4 落实和完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标准化发展规划,完善标准体系,支持关键领域新技术标准应用。 质检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网信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5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推进创新企业百强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6 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7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组织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价和年度报告制度。 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8 探索在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相关领域率先建立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9 积极推进专利法、著作权法修订工作。跟踪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新,完善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实用艺术品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法定赔偿上限额度。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法制办、科技部、工商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0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新建一批快速维权中心。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侵权查处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加大海关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 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工商总局、海关总署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1 实施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围绕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集聚区部署知识产权服务链,建立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制度,培育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动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集聚区。 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2 完善海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并购和维权行动。 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3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研究推出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向创业板转板试点,建立全国股份转让系统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合作对接机制。 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4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扩大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规模,鼓励探索开发高收益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 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5 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完善适应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鼓励建设数字创意、软件等领域无形资产确权、评估、质押、流转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 人民银行、银监会牵头,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6 探索建立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银企对接。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人民银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7 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支持力度。 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8 推动发展一批为飞机、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等产业服务的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公司。 商务部、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局、中国民航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9 加快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项目融资担保工作。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0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一批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投资基金和国际化投资基金。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1 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双创”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循环经济等支持力度,推进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城市矿山”、智能装备等示范应用。 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2 进一步完善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3 实施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创新领军人才行动,聚焦重点领域,依托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引进培养一批高端人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4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合理扩大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相关专业招生比例。 教育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5 依托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养一大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6 引导和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7 在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企业设立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8 研究优化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资格程序,为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提供居留与出入境便利。 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9 开展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统计监测调查。 国家统计局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人工智能引发产业结构深刻变革 //www.otias-ub.com/archives/668723.html Wed, 27 Dec 2017 16:51:32 +0000 //www.otias-ub.com/?p=668723
 
新华社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断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让智能设备逐步实现从认识物理世界到个性化场景落地的跨越。近年来,通过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以及创造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经济竞争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

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赋能。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实体经济的创新之路,离不开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目前,应用型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多种技术组合后与硬件设备或者软件设备的深度融合,改变了不同领域的商业实践,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包括医疗、零售、金融、教育、农业等领域,通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与图像(CV)、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创新发展。以医疗为例,依托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在提高健康医疗服务的效率和疾病诊断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是基于计算机视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疾病;另一方面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先“听懂”患者对症状的描述,然后根据疾病数据库里的内容进行对比和深度学习诊断疾病。这两方面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和体验,对于未来健康医疗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人工智能正在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将人工智能作为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庄闲游戏在哪 ,包括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物联网等,并推动智能产业升级,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运用了人工智能的机器设备替代人或与人协同工作,促进了网络智能设计制造与服务,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重塑了产业链与价值创造和分配方式。

推动智能制造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关键问题,便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作为高性能产业,对提升一国的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智能制造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换言之,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从智能制造设备到智能车间、智能企业,从智能供应链到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制造业趋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产业结构。根据2017中国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发布的《智能制造创新基地发展规划(2017—2021)》预估,到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将全面构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可达25%。此外,中国智能产品市场规模也将超过万亿元。智能制造业将迎来下一个蓝海。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联合制定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计划到2018年,基本建立人工智能的产业、服务和标准化体系,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国防、医疗、工业、农业、金融、商业、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无处不在,通过与各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届时,智能家庭、智能企业、智能城市、智能国家、智能世界等,构成智能社会的不同层面;智能环保、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政府、智能医疗等,则构成智能经济的不同领域。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也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世界。这是继工业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之后,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进步。

(作者:郭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陈聪:广东广富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2016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回顾与展望 //www.otias-ub.com/archives/558151.html Sun, 15 Jan 2017 15:21:44 +0000 //www.otias-ub.com/?p=558151

一、政策助力、优势产业引导,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稳步前行

(一)政策频频出台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我国制造业正式踏上了以智能制造为重要发展方向的转型升级之路。2016年12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未来4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出了宏观规划及深入的实施举措,也为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了明晰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工信部联合其他部委已经先后发布了机器人、智能硬件等专项规划,以及工业绿色发展、绿色制造等专项行动指南,逐步完善以“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打造的“1+33”专项规划体系。各地方政府及园区也纷纷在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包括北京、沈阳、济南、郑州等多个城市出台智能制造产业五年发展规划,拟通过政策引导,在全国智能制造发展浪潮中占据领先地位。

(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推进

随着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进一步推进,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5专项行动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4月印发了《关于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的通知》,并下发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总结2015年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相较于2015年共有46个试点示范项目,2016年工信部编制了《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并根据此份文件遴选了64个试点示范项目,入选项目更多,涉及范围更广,并从制造环节试点示范向新服务模式试点示范延伸。同时,还部署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启动并组织实施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工作,开展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开展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与推广,组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集中展示等重点工作。

(三)机器人、工业软件等引领产业发展

我国发展智能制造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两大重要方向中,一方面是以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庄闲游戏在哪 ,另一方面是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其中以机器人、工业软件为代表的重点领域成为了2016年智能制造发展的引领者。2016年,我国机器人将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望延续2013、2014、2015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的势头。而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电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众多龙头企业加快智能工厂建设和现有设备智能化升级,对CAD、SCM、MES、PLM等支持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软件以及工业产品内的嵌入式软件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工业软件产业规模的增长形成了极大的带动。

二、新模式、新业态频现,资金支持与市场需求双向推动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一)“苹果+富士康”代工模式将在制造业领域加速铺开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向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大量中低端生产力正在加速被淘汰。由于传统制造业拥有重资产、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拥有新技术、新模式的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将技术及模式转化为生产力,而在互联网共享思维不断普及,金融资本大量注入到智能制造领域的背景下,“苹果+富士康”这一成功的代工模式能够将新技术、新模式与现有生产力进行有机的融合,极大缩短企业从初创到投产的生长周期,推动产业更加快速的更新迭代。2016年,包括乐视汽车、蔚来汽车等多家互联网造车企业已经在探索与国内外传统汽车制造企业进行合作生产,2017年将是上述企业量产车型亮相的重要节点,一旦能有先行企业成功实现此种合作代工模式,该模式将有望在汽车发展相对成熟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加速铺开。

(二)标准化成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迫切需求

智能制造作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热点方向,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明确信息集成是智能制造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问题。其中2014年10月美国“先进制造计划AMP2.0”提出在3到5年内,要使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制造自动化设备能够无缝地进行互操作,实现即插即组态;而日本于2015年6月公布的《2015年制造白皮书》中提出,目前工厂使用的制造设备的通信标准繁多,多种标准并存,导致行业发展出现壁垒,要加强“横向合作”,对于日本制造业提高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实现信息集成的目标,就需要制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全球标准化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的标准。我国作为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国内尽早形成行业标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并在全球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三)人工智能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后下一个投资风口

受到全球范围内下游应用需求迫切倒逼和上游技术基础成型的推动,近年来人工智能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加之智能制造的未来趋势将逐步从工业向服务业、日常生活等全领域加速延伸,并且移动设备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信息化程度更为成熟,也积累了足够多的基础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生活和生产制造趋向智能化并非遥不可及。目前国际巨头在人工智能技术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垄断,我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不算落后,对于我国来说是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再加上我国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不断产生新的突破,未来人工智能将呈现跨越式增长,同时,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家庭化的现象将会普及,届时家用助老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以及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会激增。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强前期技术研发的投资,将有可能在未来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

(四)软件及算法将引领智能制造产品智能化发展

控制系统的配套软件及核心算法决定了智能制造在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等领域的能力,是我国智能制造实现赶超国际一流水准的重要环节。而从国际龙头企业来看,包括库卡、ABB、西门子、德玛吉等企业都拥有专职的软件系统和控制算法的研发团队,确保软件和算法的进步能够配套硬件设备的升级,与此同时,部分企业还专门瞄准美国、德国等软件公司,通过并购的方式购买技术,从而对自身产品进行智能化升级,还能够向平台、网络等方向拓展。

(五)千亿产业基金助推智能制造步入发展快车道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的出台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展开,智能制造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智能制造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而广大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问题,资金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型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资本市场中对于智能制造的关注度愈发提高,但是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仍处于萌芽状态,大部分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投资风险相对较高,投资机构短时间之内还难以引导大量资金进入。另一方面,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规模产业和科研基金投入,将为智能制造产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资源,解决智能制造企业孵化、发展、扩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及资源引进、配置问题。目前北京市、广东省、山东省、湖南省均已经出现不同形式的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预计2017年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总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六)云制造将引领智能制造投资新热潮

云制造是一种基于泛在网络、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是两化深度融合和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未来云制造将获得更多的投资关注。一方面,云制造已经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云端3D打印、供应链融资、基于工业云的大数据研发等,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电子电气等众多行业均有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云制造也在重塑产业生态,例如在数控机床领域,已经出现了以数控机床生产力和云平台为主要商业模式的新型互联网制造形态;在汽车工业领域,也有企业开始尝试打造汽车全产业链生态圈,形成资本、资源、研发、生产、销售、充电、售后等全方位的云平台制造模式。2017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加速融合,云制造平台的搭建将成为国内制造业领先企业的重点投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