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02 Jan 2025 13:17: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中规智库: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5179.html Thu, 02 Jan 2025 21:30:58 +0000 //www.otias-ub.com/?p=1735179 2023年,中国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保有量从2022年的520.9万台增加到2023年的859.6万台,同比增幅超过65%。其中,私人充电桩的增量高达245.8万台,占充电桩总体增量的72.6%,私人充电桩总体占比也从2022年的65..5%增加到2023年的68%。同时,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渗透率超过3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022年的1310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2041万辆,同比增幅达到56%,车桩比由2022年的2.5进一步下降至2023年的2.4。

36座主要城市公用桩的平均密度为34.3台/平方公里。深圳、上海、海口、广州和武汉排名靠前,公用桩密度超过47台/平方公里。公用桩密度低于10台/平方公里的城市有3座,分别为大连、莆田以及烟台。超大城市的公用桩平均密度最高,为66.8台/平方公里,其次为特大城市32.9台/平方公里,|型和II型大城市的公用桩平均密度不足25台/平方公里。

按地域统计,25座南方城市的平均公用桩密度为38.3台/平方公里,高于11座北方城市的均值25.1台/平方公里。规模密度排在前八位的均是南方城市,泉州、常州等在南方城市中排名靠后的城市,其公用桩密度仍然高于大连、烟台等北方城市。

36座城市四类乘用车的占比平均为88.6%,其中私人乘用车占比平均达到56.6%,相对去年提升3.6个百分点,继续占据最主力车型的地位。36座城市中心城区四类乘用车与新能源汽车整体保有量占比排序中,杭州、上海、青岛超过95%,占据前三。其中,私人乘用车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中占比处于40.1%至77.1%区间,北京、南宁、上海、天津、温州等城市私人乘用车占比位居前五位。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InfoLink:2024上半年度全球储能电芯及系统排名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2668.html Fri, 09 Aug 2024 09:16:21 +0000 //www.otias-ub.com/?p=1712668 关于储能电芯,InfoLink 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数据库指出,2024 上半年度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 114.5 GWh,其中大储(含工商业)、小储(含通讯)分别为 101.9 GWh 与  12.6 GWh。上半年储能电芯市场先降后升,总体呈现稳健增长态势,同比增长 33.6%。

2024 上半年度储能电芯总出货量 Top 5 企业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与比亚迪。宁德时代凭借 Tesla、Fluence 等优质客户订单,继续稳坐头把交椅;亿纬锂能稳步实现头部客户全覆盖,订单逐步释放,稳居行业第二。

上半年,竞争持续激化,行业集中度继续维持高位。2024 上半年度 CR10 达 91.0%,与 2024 一季度基本持平, 维持在历史较高水平。同时凭借龙头厂商的稳定表现,行业 CR5 达 73.2%,相较一季度,回升 1.8%。而六至十名企业中,中创新航上量明显,继续保持对行业 Top 5 的冲击。另外,韩系 Samsung SDI 与 LG 出货表现低迷,两者出货合计市占率已跌至 5% 左右。

*Source: InfoLink 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数据库
*InfoLink 力求资讯的全面性与完整性,然如与官方数据出现落差,仍以厂家官方公布为主。

大储部分,Top 5 企业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瑞浦兰钧、比亚迪。行业 Top 2 领先优势显著,宁德时代出货超过 40 GWh,亿纬锂能出货接近 15 GWh。其余三家企业出货均在 10 GWh 以内,且彼此间差距较小。上半年,大储市场电芯出货量凭借 630 抢装行情,维持高增长,同比增速 44.3%。另外,300Ah+ 产品在全球大储市场占有率已接近 30%。二季度,主流储能厂商均已开始 300Ah+ 产品出货,部分厂商 300Ah+ 产品出货量占比已超 50%。

*Source: InfoLink 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数据库
*InfoLink 力求资讯的全面性与完整性,然如与官方数据出现落差,仍以厂家官方公布为主。

小储部分,Top 5 企业为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新能安、比亚迪、国轩高科。小储行业竞争持续白热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下降。2024 上半年度全球小储市场 CR5 为 70.3%,较第一季度,下降 6.9%。同时头部格局仍不稳定。亿纬锂能市占率超 25%,继续排名第一;瑞浦兰钧继续稳定表现,市占率接近 20%。第三至五名市占率处于 7%-10% 区间。昔日龙头新能安市占率小幅回升,重回前三;国轩高科凭借在通讯基站领域的出色表现,挤进前五。

*Source: InfoLink 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数据库
*InfoLink 力求资讯的全面性与完整性,然如与官方数据出现落差,仍以厂家官方公布为主。

关于储能系统,InfoLink 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数据库指出,2024 上半年度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约 90 GWh。上半年,交流侧 Top 5 系统集成商为 Tesla、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Fluence 及远景能源,Top 5 出货合计超 30 GWh;直流侧 Top 5 系统集成商为宁德时代、比亚迪、海博思创、远信储能及南都电源,Top 5 出货合计超 20 GWh。


*Source: InfoLink 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数据库
*InfoLink 力求资讯的全面性与完整性,然如与官方数据出现落差,仍以厂家官方公布为主。

本次系统集成商榜单关注点:

  • 总体:不管是交流侧还是直流侧,Top 2 厂商都是断档领先,与后来者拉开较大差距。第三至五名出货量较为接近,行业地位尚须稳固。
  • 宁德时代:直流侧系统出货量占电芯出货量的比重在逐步提升,其在系统集成端的能力逐步呈现,本次稳居直流侧全球第一。
  • 比亚迪:凭借较好的全球经营能力,国内外出货均衡增长,本次位居直流侧全球第二。
  • 海博思创:作为系统集成老牌玩家,常年位居行业前列,本次位居直流侧全球第三。当前国内市场业务占比较高,下半年重点关注其海外业务拓展情况。
  • 特斯拉:在全球范围拥有广泛知名度。今年以来,价格策略较为激进,订单储备较好,本次位列交流侧全球第一。下半年重点关注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建设进度。
  • 阳光电源:具有较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完善的海外渠道布局,本次位居交流侧全球第二。下半年重点关注沙特 7.8 GWh 项目交付进度。
  • 中车株洲所:凭借中国市场出色的业务表现,此次位居交流侧全球第三。下半年,重点跟进其海外市场开拓情况。

一览储能产业链,电芯及系统集成环节格局仍未明确,储能行业在震荡中上行。在内卷化的市场语境下,各家厂商都在谋划新的增长逻辑,或谋求出海,或谋求垂直一体化。但当前的竞争态势导致容错率较低,厂商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谨慎谋划发展战略,稳字当头,避免犯错。对于发展预期,应当避免「线性外推」思维,充分考量市场困难点,广积粮,过寒冬。

]]>
CABIA:2024年6月动力电池月度信息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7207.html Thu, 11 Jul 2024 07:46:08 +0000 //www.otias-ub.com/?p=1707207 产量方面:

6月,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带动下,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84.5GWh,环比增长2.2%,同比增长28.7%。

1-6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430.0GWh,累计同比增长36.9%。

销量方面:

6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为92.2GWh,环比增长18.4%,同比增长51.2%。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69.3GWh,环比增长23.3%,同比增长37.0%;其他电池销量为22.9GWh,环比增长5.5%,同比增长120.7%。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销量占比分别为75.2%和24.8%。和上月相比,动力电池占比上升3.0个百分点。

1-6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402.6GWh,累计同比增长40.3%。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318.1GWh,累计同比增长26.6%;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84.5GWh,累计同比增长137.3%。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销量占比分别为79.0%和21.0%。与去年同期相比,动力电池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

6月,在其他电池出口量增加的带动下,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18.4GWh,环比增长33.9%,同比增长67.8%,合计出口占当月销量20.0%。其中,动力电池出口量为13.2GWh,环比增长34.7%,同比增长32.1%;其他电池出口量为5.3GWh,环比增长31.9%,同比增长417.8%。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出口占比分别为71.5%和28.5%,和上月相比,动力电池占比上升0.5个百分点。

1-6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出口达73.7GWh,累计同比增长18.6%,合计累计出口占前6月累计销量18.3%。其中,动力电池累计出口量为60.0GWh,累计同比增长8.2%;其他电池累计出口量为13.6GWh,累计同比增长106.7%。动力和其他电池占比分别为81.5%和18.5%,和上月累计量相比,动力电池占比下降3.4个百分点。

装车量方面:

6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42.8GWh,同比增长30.2%,环比增长7.3%。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1.1GWh,占总装车量25.9%,同比增长10.2%,环比增长7.3%;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31.7GWh,占总装车量74.0%,同比增长39.3%,环比增长7.4%。

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03.3GWh, 累计同比增长33.7%。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62.3GWh,占总装车量30.6%,累计同比增长29.7%;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41.0GWh,占总装车量69.3%,累计同比增长35.7%。

]]>
这种新材料可以让水泥产业在2030年前减排5亿吨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9895.html Mon, 20 Nov 2023 07:45:56 +0000 //www.otias-ub.com/?p=1659895
  • 水泥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
  • 用LC3材料替代水泥中的熟料可减少40%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减排量可高达5亿吨。
  • 随着世界人口(尤其是南半球)不断增长,为了建造住房和基础设施,对水泥的需求预计仍将增加。

混凝土的生产规模确实巨大。全球混凝土人均年产量达四吨,但这种生产规模是有代价的。水泥作为粘合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其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8%。

因此,找到一种既能减少混凝土对气候的影响、又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熟料是水泥的主要成分,其生产过程碳排放极高,占混凝土制造过程中水泥总排放量的90%。幸运的是,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可以大幅减少制造水泥和混凝土所需的熟料量。其中一个最有前景的解决方案被称为LC3,即石灰石煅烧粘土水泥。

LC3:改变水泥行业的新产品

LC3解决了熟料生产过程中的两个碳排放源。首先,它用煅烧粘土和石灰石粉替代了一半的熟料,这两种材料在加热时都不会像石灰石那样产生碳排放。其次,粘土的加热温度要低得多,减少了燃料使用和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因为与制造熟料的条件相比所需温度较低,改用电力等清洁能源也更加可行。与传统水泥相比,LC3替代了一半的熟料,能减少约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LC3可减少制造水泥所需的碳密集型熟料,从而大幅降低总体排放量

图片来源:LC3 Project/Zoï Environment Network设计

LC3也很实用。它的透水性和透盐性较弱,可使混凝土道路和桥梁更加耐用,增长使用寿命,降低更换成本,减少不便。制造LC3所需能源较少,使用的粘土也很常见,因此生产成本较低,最高可降低25%。

到2030年减排5亿吨

LC3已在迅速发展,目前在全球多家工厂都有生产。每生产一吨煅烧粘土,就能减少60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

到2023年底,LC3将减少约15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到2025年,LC3将减排4500万吨。

如果水泥行业大规模使用LC3,到2030年,能帮助减少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许多领先的水泥生产商现在正在采用煅烧粘土水泥。例如,霍尔希姆(Holcim)公司在2023年1月宣布在法国的一家工厂投产,每年将生产50万吨低碳水泥。哥伦比亚的Argos Cementos每年生产230万吨LC3水泥,已用于当地的道路、隧道和建筑施工。

南半球水泥行业的未来发展

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里,全球大部分新建建筑将出现在南半球,尤其是非洲,预计到2050年,非洲人口将增加10亿。这意味着需要消耗大量水泥。

LC3 水泥,右侧为本色,左侧为调整后的颜色。LC3 水泥具有大幅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潜力。

图片来源:LC3 Project/Stefan Wermuth

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但在非洲大陆却几乎找不到合适的石灰石来生产熟料。如今,昂贵的熟料进口直接影响到成本。它引起了住房和基础设施的负担能力问题。幸运的是,粘土是常见岩石的风化产物,因此它存在于大多数地质环境中。含有高岭石的粘土是最适合制作LC3的粘土类型,且其在非洲各地都产量丰富。

采用LC3技术并用当地资源替代大部分熟料成分,非洲国家和南半球国家可以打造世界级的地方工业,获得经济和就业效益。这将减少用外汇进口熟料的需要,以较低的成本建造住房和基础设施,同时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重构混凝土价值链

减少水泥中熟料的用量可以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但如果我们纵观整条混凝土价值链,还有许多其他可以采取的策略。通过提高工厂的能源效率和使用废燃料等替代燃料,我们可以进一步减少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精心选择骨料粒度级配,减少水泥浆的填充空隙,节省水泥成本,减少碳排放。

我们还能改善并提升建筑中使用的混凝土的设计和效率。全球水泥和混凝土协会预计这将节省22%的混凝土,同时也能降低成本。最后,调整某些设计元素,提升效率并回收材料能进一步减少混凝土对气候的影响。

如果将所有这些策略结合起来,利用当今的技术,我们可以减少水泥和混凝土生产中80%的排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水泥和混凝土生产商、承包商和贸易伙伴、设计团队和业主等整个行业的利益相关方必须共同努力。

改变现有做法并推动全行业转型离不开勤奋和毅力。私营和公共部门都应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共同促进建筑业向净零排放转型,同时提供可持续增长的解决方案。现在,要扩展真正的解决方案,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公私合作。

Karen Scrivener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LC3项目负责人

Jeremy Packham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LC3项目传播经理

Scott Shell

气候工作基金会工业部副主任

来自: 世界经济论坛

]]>
室温超导风波渐平,超导的真正价值在何处?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9807.html Thu, 16 Nov 2023 07:10:42 +0000 //www.otias-ub.com/?p=1659807
  • 超导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因此,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超导技术领域两项所谓的“突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 但日内瓦大学的一位专家表示,不需要所谓室温超导如此重大的“突破”,超导本身就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上个月,部分作者谨慎地要求撤回一篇已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撤稿发生得悄无声息,几乎没有人关注到这件事。

至少,撤稿事件与该篇文章在3月份出版时引起的小型媒体风波完全不能相提并论。随后几个月内,当另一个超导发现的消息接踵而至时,炒作舆论愈发加速了。突然间,那些可能从未听说过“超导”这个词的人,都开始知道有这项可能拯救地球的技术了。

超导体是一种可以在传输过程中不损失能量的材料。这听起来可能无关痛痒,但实则意义重大。从确保未来的电力运输中能够供应充足的电力,到为核聚变持续提供能源,既不受地区冲突的影响,也不依赖化石燃料。超导体的用处不胜枚举,但目前它有个致命的问题:只能在极度寒冷的温度下工作。

最近被媒体大肆宣传的两项“突破性”研究都声称在室温下实现了超导技术。室温超导材料这一极难实现的目标被称之为物理学“圣杯”。在美国《纽约时报》美国《大众机械》英国The Register科技网站上都有相关报道。

日内瓦大学应用超导小组的负责人Carmine Senatore认为:“室温超导的确是圣杯。”但在他看来,室温超导材料或许并没有人们所想象得那么神圣。

他解释道,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用超导技术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不需要等待室温超导的来临”。随着与能源相关的排放量持续飙升,我们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9月。采取行动刻不容缓。

此外,最新出现的所谓室温超导材料是由韩国研究人员发现并命名为LK-99的物质。但这一谎言被戳破得如此之快,以至于Senatore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尝试复现它:LK-99在7月底横空出世,但在8月初就被证伪了。

循规蹈矩:在Carmine Senatore的实验室里研究超导金属 Image: 世界经济论坛

回顾以往,这并不是虚假的超导理论首次激起人们短暂的关注热潮。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当我们正紧赶慢赶从破坏性的化石燃料转型时,超导材料能让我们用更少能源做更多事情。

然而,相比于向媒体宣称发现了“石破天惊”的超导材料,超导领域实际的日常研究工作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Senatore的实验室里,很多超导研究任务的运转依然老旧刻板。几十年前生产的机器整齐排列着,已经褪色,但实验人员仍需要反复使用这些机器来加工金属线。当然,其中也包括需要先进高科技的任务,例如在真空室中发射激光或者使用强力磁铁等。

在实验室内,研究人员在有条不紊地将液氦从一个看起来像巨大啤酒桶的容器中提取出来。此外,超导金属铌也是常用的研究材料。这种金属虽然听起来很不常见,但其实可以在亚马逊上就可以买到。

Senatore透露,一般来说,实验流程包括“从打铁到处理液氦和液氮,再到在表面涂覆超导体的激光烧蚀。”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生产性能超强的样品,而是为了找到可以迅速投入使用的技术。

超导材料的其中一种用途就在大型强子对撞机里。在瑞士与法国的边境上,有着一台27公里长的对撞机,主要用于研究“世间万物的基本组成部分”。成千上万的超导磁体引导质子通过机器,超导腔加速它们碰撞。在整个过程中,液氦将确保所有物质都保持足够的低温。

“上帝粒子”及其实际效益

1908年,氦在荷兰莱顿大学首次实现液化。几年后,超导现象也在这里被首次发现,这并不令人意外。

简单来说,低温超导的原理是:当某些材料被冷却到零下几百摄氏度时,其内部的电子停止消散,开始配对,从而使电流得以在内部无限期地流动。电子在流动的过程中并不会发生能量损耗,同时还会产生强大的磁场。1911年,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充分冷却一段汞线后发现了低温超导的现象。

大约一个世纪之后,低温超导在大型强子对撞机证实“上帝粒子”存在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所谓“上帝粒子”,也被称为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理解宇宙的关键。

冷却后的超导体也已被投入实际使用。目前,它已经被用于医学成像,成为愈加强大的核磁共振成像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温超导还被用于与电更直接相关的应用中。比如,德国埃森中国深圳等地的电网都已开始使用超导电缆。

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人们对空调的需求日益增长。电动汽车也预计将在几十年内占据汽车市场的大头。因此,电力需求也在逐年攀升。Senatore认为:“目前城市的电网配电水平是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或许可以通过超导电缆进行电网改造,并用相对便宜的液氮进行冷却,这可以将现有基础设施的可配电量提升至现在的十倍。

低温液体的发烟缸 Image: 世界经济论坛

超导也被认为是促进可再生能源使用的一种手段。它可以被用来制作更小的风力涡轮机,以及可以远距离有效供应太阳能的传输电缆

但超导在能源方面最大的益处可能在于核能。

目前人类生产核能的方式主要是核裂变。而Senatore表示,太阳是通过核聚变来为自身提供能源的,现在人类也在努力通过让电厂也具备核聚变发电能力,相当于是在“把太阳装进瓶子里”。

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跨越一个巨大的难关:太阳核心的温度约为1500万摄氏度。恰好,超导磁体可以被用来限制这种极端高温。

核聚变不会像核裂变那样产生持久的核废料,且理论上所依赖的燃料与海水一样丰富且易于获得。目前,数十个国家正在法国南部合作建造一个实验性聚变反应堆,核聚变领域的初创企业也正在吸引大量资金支持。其中一家初创企业已经筹集了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并在2021年生产出了“有史以来创造的”最强大的超导电磁铁。

诚然,找到一种实现室温超导的方法,对核聚变和其他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研究发展极为有利。但我们必须承认,室温超导的实现仍有很大难度。不过无论如何,科学家正在持续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日常的锻造和实验室工作都没有停止,室温超导仍旧是他们需要攻克的目标。

Senatore认为,“室温超导将是生产大量能源的一种可行之策,可以使我们最终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日内瓦大学应用超导小组负责人Carmine Senatore是世界经济论坛战略洞察平台超导转型导图的联合策划人。在战略洞察平台上,您可阅读到更多与超导相关的专家分析及数百份关于其他重要话题的分析。 Image: 世界经济论坛

本文作者:

John Letzing,世界经济论坛战略洞察平台数字编辑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

]]>
RBIR:2023年8月动力和储能电池月度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9480.html Fri, 20 Oct 2023 04:32:39 +0000 //www.otias-ub.com/?p=1649480 产量方面:

8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产量为73.3GWh,环比增长7.4%,同比增长46.8%。其中动力电池产量占比为87.6%。

1-8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产量为456.2GWh,产量累计同比增长46.3%。其中动力电池产量占比为92.0%。

销量方面:

8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销量为65.0GWh,环比增长13.3%。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55.1GWh,环比增长3.7%;储能电池销量为9.9GWh,环比增长131.7%。

1-8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销量为411.1GWh。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364.9GWh;储能电池销量为46.2GWh。

8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出口12.5GWh,同比增长142.2%,环比增长0.3%。

1-8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出口达87.9GWh,累计同比增长163.2%。

装车量方面:

8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4.9GWh,同比增长25.7%,环比增长8.2%。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0.8GWh,占总装车量31.0%,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2.3%;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4.1GWh,占总装车量69.0%,同比增长39.7%,环比增长11.0%。

1-8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19.2GWh, 累计同比增长35.3%。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69.4GWh,占总装车量31.6%,累计同比增长5.2%;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49.6GWh,占总装车量68.3%,累计同比增长56.0%。

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33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4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28.2GWh、30.7GWh和34.0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80.9%、88.0%和97.5%。

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8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增加1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78.3GWh、196.0GWh和213.7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81.3%、89.4%和97.5%。

]]>
中国充电联盟:2023年8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9651.html Wed, 20 Sep 2023 07:44:51 +0000 //www.otias-ub.com/?p=1649651 2023年8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

基础设施运行情况

1、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2023年8月比7月公共充电桩增加6.1万台,8月同比增长39.9%。截至2023年8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227.2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96.3万台、交流充电桩130.7万台。从2022年9月到2023年8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4万台。

2、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省、区、市运行情况广东、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北京、山东、安徽、河南、福建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71.2%。全国充电电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四川、河北、福建、上海、山东、陕西、河南等省份,电量流向以公交车和乘用车为主,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占比较小。2023年8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32.6亿度,较上月增加0.1亿度,同比增长39.8%,环比增长0.2%。

3、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运行情况截止到2023年8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TOP15,分别为:特来电运营45.1万台、星星充电运营40.8万台、云快充运营37.9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6万台、小桔充电运营12.7万台、蔚景云运营11.0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8.2万台、南方电网运营7.3万台、依威能源运营7.3万台、汇充电运营6.1万台、万城万充运营5.2万台、蔚蓝快充运营4.4万台、万马爱充运营3.0万台、中国普天运营2.5万台、上汽安悦运营2.5万台。这15家运营商占总量的94.0%,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6.0%。

4、充电基础设施整体运行情况2023年1-8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99.8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47.4万台,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152.4万台,同比上升24.8%。截止2023年8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720.8万台,同比增加67.0%。

5、充电基础设施与电动汽车对比情况2023年1-8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99.8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537.4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桩车增量比为1:2.7,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
CRBIR:2023年7月动力和储能电池月度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5838.html Wed, 06 Sep 2023 06:43:50 +0000 //www.otias-ub.com/?p=1645838 2023年7月电池产业特点

一、2023年7月纯电动乘用车装车量环比下降,其中配套磷酸铁锂的纯电动乘用车装车量环比下降6.7%,配套三元电池的纯电动乘用车装车量环比增长5.3%。

二、2023年7月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装车量环比增加,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环比增加3.0%、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环比增加16.6%。

以下为具体内容:

2023年7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

产量方面:

7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61.0GWh,同比增长28.9%,环比增长1.5%。其中三元电池产量20.4GWh,占总产量33.4%,同比增长17.2%,环比增长15.2%;磷酸铁锂电池产量40.5GWh,占总产量66.4%,同比增长35.6%,环比下降4.1%。

1-7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354.6GWh,累计同比增长35.4%。其中三元电池累计产量120.0GWh,占总产量33.8%,累计同比增长13.3%;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234.0GWh,占总产量66.0%,累计同比增长50.3%。

装车量方面:

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2.2GWh,同比增长33.3%,环比下降2.0%。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0.6GWh,占总装车量32.8%,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4.8%;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1.7GWh,占总装车量67.2%,同比增长51.1%,环比下降4.7%。

1-7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84.4GWh, 累计同比增长37.3%。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58.6GWh,占总装车量31.8%,累计同比增长5.6%;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25.6GWh,占总装车量68.1%,累计同比增长59.6%。

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36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1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26.0GWh、28.6GWh和31.3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80.7%、88.7%和97.2%。

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8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增加3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50.0GWh、165.3GWh和179.6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81.4%、89.6%和97.4%。

出口方面:

7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出口共计11.2GWh。其中三元电池出口7.2GWh,占总出口64.7%;磷酸铁锂电池出口3.9GWh,占总出口34.8%。

1-7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67.1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出口46.6GWh,占总出口69.5%;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20.2GWh,占总出口30.1%。

2023年7月储能电池月度数据

储能方面:

7月,我国储能电池销量共计4.3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销量4.3GWh。1-7月,我国储能电池累计销量达35.5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量35.2GWh。

7月,我国储能电池出口共计1.0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出口1.0GWh。1-7月,我国储能电池累计出口达7.3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7.3GWh。

]]>
德勤能源、资源及工业行业观察——锂盐产品产业链价格波动及调节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3126.html Fri, 01 Sep 2023 05:30:11 +0000 //www.otias-ub.com/?p=1643126

锂盐产品是锂电产业核心原材料,上游来自于锂矿资源开采加工的锂精矿;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锂电池正极材料,其中磷酸铁锂、三元材料是锂盐产品最主要的下游产品;工业级锂盐产品则主要应用于传统陶瓷、玻璃等行业。锂盐产品作为锂电产品的核心原材料,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大型储能设施的高速发展,其市场需求量大增。受新能源行业供需影响,锂精矿以及锂盐产品价格近两年来波动剧烈。其中,近三年国内99.5%碳酸锂价格走势如下所示:

碳酸锂产品价格:碳酸锂产品99.5%国产

资料来源: Wind数据库

  • 2021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带动下,锂等新能源金属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上海钢联数据显示,碳酸锂价格在2021年涨幅超过4倍,从年初的5.7万元/吨涨至年末的30.25万元/吨。
  • 2022年涨势延续,甚至在2022年11月中旬,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涨至60万元/吨。
  • 而到2023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产品销量增速减缓,碳酸锂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低位时降至18万元/吨。

震荡行情不但对锂电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也同样影响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盈利水平。由于锂盐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以及价格传导不畅,电池商和下游车企生产成本大涨,引发了锂原矿、锂精矿、锂盐产品、锂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毛利留存的博弈。为了应对锂盐产品价格波动对于产业链的冲击,目前中国企业和交易市场的主动调节方式包括:

  • 通过期货交易市场调节:广州期货交易所在2023年7月21日推出碳酸锂期货及期权产品。通过套期保值、库存管理等方式平抑现货价格的波动,形成稳定可控的原材料价格体系,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碳酸锂的采购和销售计划,优化库存控制,减少库存风险和资金占用,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另外,国内碳酸锂交易市场过往以松散型贸易为主,价格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的情况。引入期货和期权将有利于形成权威、统一、连续、透明的期货价格,提升锂市场价格透明度,并进一步利用期现联动机制稳定市场价格体系。
  • 通过在供应链上游海外锂矿的持续布局来稳定原材料采购价格:世界锂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非洲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随着中澳关系趋于紧张以及澳洲加强锂资源管控,地缘政治对于锂矿投资的影响不断加大,非洲凭借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中国锂产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非洲锂资源主要分布在刚果(金)、马里、津巴布韦、加纳和纳米比亚五个国家。以目前投资热门目的地津巴布韦为例,中国企业近三年已在津投资多个锂矿,分别为:
  1. 2021年,华友钴业以4.4亿美元收购阿卡迪亚锂矿项目
  2. 2022年,中矿资源以1.8亿美元收购比基塔锂矿项目
  3. 2022年,盛新锂能投资7650万美元控股萨比星锂钽矿项目
  4. 2022年3月,天华超净以1200万英镑认购Premier13.38%的股份,认购成功后,天华超净将获得目前处于可研阶段的Zulu锂钽项目50%锂辉石承购权。

 

未来锂金属及锂盐产品价格仍继续受新能源汽车需求以及锂矿产能爬升的双重影响。2023 年全球锂供应增长主要来自以下区域:

  1. 澳洲锂矿产能的新投、扩建和产能爬坡;
  2. 智利和阿根廷的盐湖扩产项目
  3. 非洲锂矿项目如津巴布韦锂矿项目陆续达产;
  4. 中国青海盐湖和宜春云母矿项目。

面对未来需求和供给双向变化的不确定性,德勤建议锂盐上下游企业可以考虑通过期权和期货产品进行价格波动规避,在锂盐产品和锂精矿价格下行期间内也可以考虑通过境外优质上游资产的收购或承购协议锁定资源。对于海外矿山特别是近期比较热门的新能源金属矿山的并购,由于受地缘政治变化、当地采矿业政策稳定性、民族保护主义、财税和法律风险和买卖双方博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德勤也建议企业方引入专业机构为大额资金海外收购活动保驾护航并提前做好税务架构设置,为未来资金回流博取更多的稳定性和利润空间。

]]>
工信部:2023年上半年中国光伏制造行业运行情况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8801.html Wed, 23 Aug 2023 07:06:12 +0000 //www.otias-ub.com/?p=1638801 2023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向好发展态势,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均实现高速增长。根据光伏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均超过65%。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89.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多晶硅环节1—6月全国产量超过60.6万吨,同比增长66.1%

硅片环节1—6月全国产量超过253.4GW,同比增长65.8%

电池环节1—6月全国晶硅电池产量超过224.5GW,同比增长65.7%

组件环节1—6月全国晶硅组件产量超过204GW,同比增长65%;出口达到108GW,同比增长37.3%

]]>
工信部:2023上半年我国锂电池产量超过400GWh 同比增长超过43%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9289.html Mon, 14 Aug 2023 06:49:28 +0000 //www.otias-ub.com/?p=1639289 2023 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下称 “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上半年全国锂电池产量超过 400GWh,同比增长超过 43%,上半年锂电池全行业营收达到 6000 亿元。

锂电池环节,上半年储能电池产量超过 75GWh,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 152GWh。锂电池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 69%

一阶材料环节,上半年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约为 100 万吨,67 万吨,68 亿平方米、44 万吨。

二阶材料环节,上半年碳酸锂、氢氧化锂产量分别达 20.5 万吨、14 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微粉级)上半年均价分别为 33.2 万元 / 吨、36.4 万元 / 吨。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

]]>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s)简史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2959.html Fri, 11 Aug 2023 06:33:45 +0000 //www.otias-ub.com/?p=1632959

一年的结束通常是回顾和反思的时候。在TechInsights 2021年底发布的功率半导体博客中,我们总结了SiC MOSFET设计的一些最新发展[1]。

尽管人们对宽带隙(WBG)功率半导体器件感到兴奋,但硅基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s)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我们10月份发布的电动汽车电力电子报告[2]中,TechInsights预测,xEV轻型汽车动力总成的产量将从2020年的910万增长到2026年的4310万,这使得其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25%。SiC MOSFET目前预计占市场的约26%,到2029年预计将占市场份额的50%。

迄今为止,英飞凌已经发布了七代IGBT技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TechInsights已经分析并分类了这些器件的所有主要创新,那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所看到的进展。

早前,英飞凌发布了其“电动传动系统(EDT2)”系列的更多部件。虽然不是新一代,但它是最新IGBT7技术的汽车迭代。它们已经在市场上广受接纳。英飞凌于去年宣布,中国领先的逆变器供应商英博尔率先在其产品中采用EDT2 IGBT系列[3]。

我们已经从这个系列中看到了IGBT的两种变体:

一款分立产品(AIKQ120N75CP2XKSA1),适用于从牵引变流器到DC-link放电开关的一系列汽车应用。

  – 具有750 V VCE, VCE(SAT)= 1.3 V(典型@ 25°C, VGS  = 15 V),并与Si基PiN二极管共封装,以提供反向传导性能。

 FF300R08W2P2_B11A模块针对牵引逆变器

        – 具有四个750 V VCE, VCE(SAT)  = 1.0 V(典型@ 25°C, VGS = 15 V) EDT2系列IGBTs。在半桥配置中,四个基于Si的PiN二极管提供300 A的模块额定电流。

这两种产品的详细分析都可以在TechInsights的分析师dropbox的power essentials订阅中看到。

表1记录了我们多年来分析的各种英飞凌IGBTs,以及它们的一些显著特征,一直追溯到第一代的原始版本。

表1: TechInsights对英飞凌IGBTs的分析、报告参考和值得注意的创新

关于IGBT

多年来,关于谁“发明”了IGBT一直存在一些争议,我们不会在这里深入探讨。最广泛的共识是Jayant Baliga教授(他仍然在该领域非常活跃,现在是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功率半导体研究中心的主任)。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通用电气公司广泛从事IGBT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从结构上讲,IGBT只是一个功率垂直扩散(VD-MOSFET),底部有一个P-type集电极而并不是一个N+漏极触点,使其成为一个双极器件。尽管有人说这是对其功能的过度简化。

IGBT可以用几种方式进行解释和建模;我的偏好是作为一个MOSFET驱动的双极晶体管(BJT)。将双极晶体管的功率能力与MOSFET的简单驱动需求和低关闭状态(low off-state)功耗相结合。在正向传导过程中,电子从顶部MOSFET“注入”到漂移区,空穴从底部P+集电极“注入”,如图1所示。

图1:IGBT的基本结构,包括MOSFET和BJT元件

这个结构中有许多复杂的微妙之处,这里无法一一介绍。例如,还存在由N+触点/P type基极/ N-type漂移形成的寄生双极晶体管以及寄生晶闸管(添加底部P+集电极触点)。关于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有好几本教材都是Baliga教授自己写的![4]

与功率MOSFET相比,IGBT具有几个优点。主要是前面提到的双极作用,它们是少数载流子器件,这意味着电子和空穴都在载流子输运中活跃。这有点违反常理,人们可能会想象这些载流子都在漂移区域内重新组合,相互抵消。

这并没有错,但是有一个被称为载流子寿命的特性,在此期间重组需要发生。假设这足够高,电子和空穴共存足够的时间在漂移区域,以创建一个“电子-空穴等离子体”,有效地降低该区域的电阻到一个显着低于功率MOSFET的水平,反过来降低器件电阻和提高其实际电压能力。

也有一些缺点需要考虑。

当栅极关闭且VCE正向偏置时,IGBT具有正向阻塞能力。然而,由于在P+集电极/ N-type漂移区存在有效的二极管,因此既没有反向阻塞也没有反向传导。因此,有必要在反并行配置(也称为快速恢复二极管(FReD))中共同封装额外的自由旋转二极管(FWD)。

该背面集电极二极管提供了一个~0.7 V的器件导通基础的物理结构。也就是说,再多的优化也无法克服这一点。这也是我们不从导通电阻(RDS(ON)),的角度讨论IGBTs的原因,而是使用饱和电压(VCE(SAT))作为性能指标。

电子空穴等离子体的存在从根本上改善了器件的传导性能,但对开关有负面影响,存在“尾电流”(与载流子重组相关的关断时间的延长)。

因此,IGBTs在中功率/中频应用中找到了一个利基市场,占据了包括汽车牵引市场在内的关键领域。图2显示了根据功率水平和频率工作的一些关键电力电子应用空间,以及最合适的技术。请注意Si MOSFETs, IGBTS, SiC和GaN在汽车领域的重叠,每个制造商都希望在这个关键的增长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图2  a)按功率/频率划分的电力电子应用 b)最适合的技术

总结

希望这篇博客能够说明IGBTs不仅在固态电力电子解决方案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将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

请务必持续关注TechInsights发布的Part 2,我们将介绍IGBT技术的早期发展,从punch-through (PT)到第一代non-punch-through (NPT)设计。TechInsights将讨论各自的优点以及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深入洞察。

References:

[1] 博客- Reviewing Approaches to SiC MOSFET Cell Design: https://library.techinsights.com/reverse-engineering/blog-viewer/62936#name=Power%2520Semiconductor

[2]报告- Electric Vehicle Power Electronics: Increasing Use of 800 Volts, Integrated Designs and Silicon Carbide: https://library.techinsights.com/strategy-analytics/analysis-view/EVS-2210-804#sidebar=true

[3]https://www.infineon.com/cms/cn/about-infineon/press/market-news/2022/INFATV202206-088.html

[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book/9781455731435/the-igbt-device

来自: TechInsights

]]>
有关“特斯拉将减少75%的碳化硅用量”的进一步思考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2931.html Wed, 09 Aug 2023 07:24:28 +0000 //www.otias-ub.com/?p=1632931 在特斯拉2023年3月举办的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宣布了对其电动汽车制造的多项优化。从功率半导体的角度来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打算将未来汽车中碳化硅(SiC)的用量减少75%。

特斯拉动力总成工程副总裁Colin Campbell表示:“这些封装内的碳化硅晶圆可以小得多。碳化硅是一种神奇的半导体,但它也很昂贵,而且很难规模化。”在第二天的早盘交易中,Wolfspeed的股价下跌了12%,意法半导体和onsemi的股价跌幅都超过了5%。这对碳化硅制造商的投资者来说有多糟糕?

TechInsights随后很快发布了评论视频[1],讨论了SiC器件的优势,并重申了我们的信息,即碳化硅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的未来。值得注意的是Colin Campbell表示——“碳化硅是一种神奇的半导体”。人们希望减少碳化硅的用量,不是因为它有问题,而是因为它昂贵和稀缺,碳化硅的芯片短缺尚未结束,长期需求不太可能减弱。

在未来十年及以后,规模经济将继续降低碳化硅器件的成本,主要驱动因素是器件制造向8英寸碳化硅晶圆的过渡。有许多方法可以通过优化单个芯片和周围封装来减少电动汽车中的碳化硅量,我们将在这里深入研究。

碳化硅晶片的改进

意法半导体是一家老牌的碳化硅器件制造商,之前获得了许多来自特斯拉电动汽车的订单,所以我们以他们的产品为例。在2022年底,意法半导体发布了他们的第三代STPOWER SiC MOSFET,TechInsights已经对SCT040H65G3 650 V 40 mOhm产品[2],Power essentials分析[3]以及工艺流程分析[4] / 完整仿真(PFA/PFF)进行了全套逆向工程分析。在SCT040H65G3内发现的I693晶片可以在图1中看到。

图1:在 SCT040H65G3发现的意法半导体I693芯片

TechInsights在早前发布的一篇功率半导体博客[5]中详细讨论了与上一代相比的改进。在结构上,该器件类似于stripe cell配置中的平面多晶硅栅极布局,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第二代到第三代产品的特定导通电阻降低了约40%(当归一化到MOSFET有源阵列区域时)。

这大致相当于相同电流额定值所需的碳化硅减少了40%。这是使用稍微保守的平面多晶硅栅极阵列的缩小电池来实现的。如果意法半导体转向沟槽设计,甚至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尽管平衡设备的稳健性对汽车应用至关重要。即使是保守的布局选择,下表将意法半导体第三代产品与其第二代产品和其他领先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基准比较,也表明它可以与市场上最好的产品相媲美。

一个相关的SiC MOSFET器件改进是高电流芯片的可用性。在特斯拉model 3发布后的几年里,缺陷密度和器件良率都有了显著提高。因此,如果model 3使用的是50安培的器件,那么转向100安培的器件将是一个合乎逻辑且安全的步骤。事实上,意法半导体甚至将一款300安培的汽车合格产品列为其第三代产品系列的一部分。

定制封装解决方案和其他途径

Colin Campbell还讨论了特斯拉是如何设计他们自有的热优化封装的。细节尚未公布,但原则上这意味着内部的碳化硅器件可以更好地驱动。注意意法半导体的第三代SiC MOSFET的额定温度已经达到200摄氏度,这是市场上最高的,超出了硅的能力。碳化硅材料可承受500℃的高温,所以这里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实际上是触点、互连和封装在这个时候真正限制了碳化硅器件的温度能力。

TechInsights发布了一份关于意法半导体“ACEPACK SMIT”封装的报告。其中发现的陶瓷衬底是基于氧化铝的,这是常见的功率模块封装,尽管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地使用高导热性替代品,如在英飞凌的FS03MR12A6MA1LB“HybridPACK”模块和通用电气的GE12047CCA3半桥封装中看到的氮化硅。

图2显示了通用电气GE12047CCA3 1200 V SiC半桥模块的横截面,该模块具有活性金属钎焊(AMB)氮化硅基衬底和AlSiC基板,其他值得注意的创新包括使用铜再分布层(RDL)的扇出互连,而不是传统的称为“功率覆盖”(POL)技术的打线键合(wire bond)。

:通用电气 GE12047CCA3 SiC半桥模块的光学显微镜横截面

我们甚至观察到高端模块中的氮化铝衬底针对高温应用进行了优化,例如我们去年分析的Cissoid CHT-PLUTO-B1230,如图3所示。

图3 Cissoid的 CHT-PLUTO-B1230 SiC模块的光学显微镜横截面

高导热陶瓷基板只是功率器件封装的创新之一,它能够实现更高的温度能力和更高的电流密度。这似乎可能是特斯拉在未来封装解决方案中采取的路线之一。

还有更多新的方法来还原碳化硅。尽管MOSFET具有自己的内部体二极管进行反向传导,但SiC MOSFET通常与额外的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一起封装在模块配置中,以提高稳健性(也许并不总是在主电动汽车逆变器中,但在其他组件中,高频操作可能是有益的,例如车载充电器)。

东芝是第一家将肖特基二极管集成到有源SiC MOSFET阵列的碳化硅制造商,如图4中东芝TW015N65C第三代SiC MOSFET的横截面所示。SanRex等其他公司也纷纷效仿,采用了松下的“DioMOS”技术。这些解决方案增加了SiC MOSFET芯片尺寸,但减少了系统级所需的碳化硅SiC总量。

图4集成肖特基二极管的东芝SiC TW015N65C MOSFET的SEM截面

总结和市场展望

在这里,我们概述了一些途径,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可以实现75%的SiC减少。

最后一点要注意。特斯拉估计,下一代电动汽车每辆车的碳化硅用量将减少75%(不影响目前的生产车型),有传言称,这是一款功率更低的“经济”车型,无论如何都会配备更小的电机。但他们还计划将电动汽车的产量增加到每年2000万辆,大约增加20倍。更不用说越来越多的新进入者在电动汽车市场上使用碳化硅。

特斯拉在制造的许多方面都是创新者,真正开创了碳化硅的使用,而Si IGBT仍然主导着今天的整体市场,未来十年碳化硅对这个市场的渗透将继续快速增长。我们已经在市场上采取了一种混合的方法,TechInsights预测,到2029年,碳化硅的渗透率将接近38%左右。订户可以在TechInsights平台上访问2020年至2029年至2023年1月的全球xEV系统,半导体和传感器需求预测[6],以进一步分析电力电子技术组合。

References:

[1] 视频博客- Should SiC Stakeholders be Worried? Tesla to Use 75% less SiC: https://www.techinsights.com/blog/tesla-use-75-less-sic-should-sic-stakeholders-be-worried

[2] 报告- STMicroelectronics SCT040H65G3AG 650 V Automotive-Grade 3rd Generation SiC MOSFET Power Floorplan Analysis: https://library.techinsights.com/reverse-engineering/a6rf3000000PDbhAAG/analysis/a6pf3000000Cg8IAAS/analysis-view/PFR-2207-803#sidebar=true

[3] 报告- STMicroelectronics SCT040H65G3AG Automotive Gen3 650 V SiC Power Essentials: https://library.techinsights.com/reverse-engineering/a6rf3000000PDbhAAG/analysis/a6pf3000000GvwYAAS/analysis-view/PEF-2207-802#sidebar=true

[4] 报告- STMicroelectronics SCT040H65G3AG Automotive Gen3 650V SiC Process Flow Analysis: https://library.techinsights.com/reverse-engineering/a6rf3000000PDbhAAG/analysis/a6pf30000004GPMAA2/analysis-view/PFA-2210-801#sidebar=true

[5] 博客- A Deep-Dive into STMicroelectronics’ 3rd Generation Automotive-Grade SiC MOSFETs – Part 2 Process Flow Analysis and Benchmarking: https://library.techinsights.com/reverse-engineering/blog-viewer/537854#name=Power%2520Semiconductor

[6] 报告- Global xEV System, Semiconductor and Sensor Demand Forecast 2020 to 2029 – January 2023: https://library.techinsights.com/strategy-analytics/analysis-view/EVS-2301-801#sidebar=true

来自: TechInsights

]]>
OPPO Reno 9和OPPO电池健康引擎解决方案(II完结)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2949.html Tue, 08 Aug 2023 08:31:41 +0000 //www.otias-ub.com/?p=1632949 电池修复技术

与电池健康算法相比,仿生修复电解液技术似乎是OPPO独有的。OPPO在其网站上声称,他们优化了电解液配方,使电极在电池充放电循环中不断修复,形成了更稳定、更耐用的SEI层。

这一主张表明,OPPO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使用了一种新型添加剂或工程化添加剂比例来修饰SEI层,并且形成过程不仅限于电池厂的第一次充放电循环。我们认为这些添加剂应该有助于SEI中无机成分的形成,并保护石墨免受剥落。

OPPO Reno 9电池特性分析

图3显示了OPPO Reno 9的电池内部。该电池由Amperex Technology(ATL)制造,容量为4500毫安时。

图3:OPPO Reno 9智能手机的拆解图。在卸下手机背壳和无线充电版后可以看到电池(ATL型号BLP973)

我们利用微分电容分析(DCA)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评估。 图4显示了Amperex BLP973电池的dQ/dV vs V曲线。该图显示,这种电池的化学成分是基于锂钴氧化物在阴极和石墨在阳极。

图4:OPPO Reno 9电池微分电容分析

虽然DCA分析提供了关于电池化学和电极平衡的信息,但它不能提供关于SEI层的详细信息。相反,EIS测量是一种有用的技术,可以收集有关电池动力学的信息,并提供有关SEI层的有价值的信息。对于BLP973电池的特性,在50 mHz至3 kHz的频率范围内,通过在不同的荷电状态(SOC)下施加5 mV振幅的正弦信号,进行EIS测量。测量的奈奎斯特(Nyquist)图如图5所示。每个plot在高频到中频处有两个半圆,然后在低频区域有一条45°线。实轴和虚轴的截距显示了整体欧姆电阻,当SOC为25%、50%、75%和100%时,欧姆电阻为24 mΩ。值得注意的是,该电池在荷电状态为~3%时具有较高的欧姆电阻。对于半圆,第一个代表电池的固体电解质界面(RSEI)。第二个半圆表示阳极和阴极的电化学反应,表示电荷转移电阻(RCT)。45°线对应于锂离子的扩散。分析BLP973的阻抗谱,发现RSEI层和RCT的时间常数有明显的差异,表明由于电解质及其添加剂的分解,SEI层更加明显。

图5:OPPO Reno 9电池在3%、25%充电状态下的奈奎斯特图

50%, 75%和100%,频率范围为100 kHz至50 mHz。

我们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来确定电解液的组成。如图6所示,分离器件的质谱分析表明,电解液由几种碳酸盐基溶剂和不同的添加剂组成,通过“电池愈合技术”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研究结果还表明,阴离子受体的应用可以提高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图6:OPPO Reno 9电池电解液的GCMS光谱

BLP973电解液的完整分析可在TechInsights最近发布的Battery Essential Report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BLP973 Lithium Ion battery with battery Health Engine (Oppo Reno 9 Pro)”[1]中获得。该报告还详细介绍了利用SEM,EDS, XRD和FTIR分析出的电池结构和阳极,阴极和分离器的表征。

来自: TechInsights

]]>
OPPO Reno 9和OPPO电池健康引擎解决方案(I)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2942.html Mon, 07 Aug 2023 08:29:09 +0000 //www.otias-ub.com/?p=1632942

使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有多种用途,并运行各种需要大量电力的应用,导致电池频繁充电和放电。电池的充放电,特别是在大电流下的充放电,会加速电池的老化。2022年,OPPO推出了“电池健康引擎”,通过智能电池健康算法和仿生修复电解液技术两项核心技术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该电池健康引擎用于OPPO Find X5 Pro和其他产品,如OPPO Reno 9 Pro。Techinsights近期对OPPO Reno 9 Pro电池进行了材料表征和结构分析,以了解其电池健康引擎的部分功能。

在这篇博客中,我们回顾了锂离子电池的老化问题,并根据我们对OPPO声明的理解,解释了电池健康引擎如何缓解电池老化。我们还讨论了OPPO Reno 9电池可能使用的技术。

锂离子电池退化研究综述

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荷存储机理是基于正极和负极的锂化,如公式1-3所示:

公式1:阴(正)极半反应:CoO2 + Li+ + e ⇌ LiCoO2

公式2:正(负)极半反应:LiC6 ⇌ C6 + Li+ + e

公式3:电池总反应:LiC6 + CoO2 ⇌ C6 + LiCoO2

然而,也有与主反应平行的副反应。这些副反应会导致电池老化,不仅造成容量损失,还会引起安全问题。电池退化发生在电池中电极的不同位置,其退化率在负荷循环内变化,取决于潜在的局部浓度、温度和电流方向。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层生长和析锂(Li-plating)是锂离子电池退化和容量衰退的两个主要原因,如图1所示[1,2]。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副反应以及加速它们的条件。

图1:石墨颗粒上不同类型沉积示意图[1]

SEI层生长

由于电解液的电化学还原,在阳极表面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SEI)。钝化层对锂离子电池的长期可循环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EI是由LiF、Li2CO3、乙烯脱碳锂(CH2OCO2Li)2, LEDC)、和烷基碳酸锂(ROCO2Li))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由于烷基碳酸锂与LiPF6发生放热反应,SEI层热稳定性较差。SEI层生长发生在整个电池运行过程中,即使在没有电流施加到电池的日历老化(calendar aging)期间也是如此。

在插入负极过程中,当石墨电极颗粒膨胀时,由于SEI膜的“开裂”和二次SEI层的形成,加速了电解质的分解(图1)。石墨的膨胀速率取决于电荷状态和插入电流。SEI形成是一种还原反应。因此,高电流导致SEI层的高速生长,特别是在较低的电荷状态下,SEI反应在热力学上更可行。

除了增加SEI的生长速度外,高电流通常会导致SEI层的多孔结构,增加了电池的内阻,从而在高电流下产生更多的热量,加速电池的退化。SEI的形成强烈依赖于温度,由于离子的高扩散率,较高的温度会加速SEI层的生长[1,2]。

析锂(Li-plating )

除了SEI层的生长外,锂金属在阳极上的沉积也是锂离子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锂沉积极大的限制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并引发了安全问题。析锂是在低温、大电流和高电荷状态下进行的放热反应。析锂可能会发生不同的现象,包括[3]:

  • 与电解质(R)反应生成SEI (R- li)。这可能导致孔隙堵塞,从而降低阳极动力学,从而增加锂沉积的可能性。
  • 石墨中的化学嵌入促进了电分离的“死锂”的形成。
  • 二次SEI层生长,消耗更多的电解质。

图2:与锂离子电池中锂沉积有关的老化机制[3]

在原子水平上,温度、荷电状态(SOC)和充电倍率(C-Rate)的影响可以用阳极动力学(电荷转移和固体扩散的障碍)和到达阳极表面的锂离子数量(充电电流)的平衡来解释。

锂沉积的可能性:

  • 降低温度(低于15°C)
  • 增加荷电状态
  • 增加充电倍率

然而,这些主要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例如,电池可能在低荷电状态下通过大电流充电,然后在没有锂沉积的情况下通过低电流充电。在低温下,低充电电流或预热电池可能会抑制锂沉积。

上面列出的类似趋势可以在局部观察到,例如,当电池内部存在不均匀性/梯度时:

  • 局部低温(在电池内部温度梯度的情况下)
  • 局部较高的荷电状态
  • 局部更高的电流密度

这种影响会导致锂沉积的多种宏观形态,包括:

  • 均匀锂沉积(析锂)
  • 局部锂沉积
  • 边缘锂沉积

例如,在45°C循环过程中,高温下局部形成气泡或SEI生长以及孔隙堵塞会导致局部锂沉积。

除了老化机制外,锂沉积还导致了直接影响电池安全性的机制。确定了两个主要的安全问题,包括:

  • 由锂枝状生长(dendritic growth)引起的内部短路
  • 锂与电解质的放热反应

在绝热条件下,锂金属与电解质的放热反应已经可以在30-35℃开始。在应用中,这意味着没有足够的热量可以从电池传递到周围环境。这显示了冷却系统在电池应用中的重要性。

OPPO的电池健康引擎

OPPO电池健康引擎基于OPPO定制的电池管理芯片,包含“智能电池健康算法”和“电池修复技术”两项关键技术。OPPO声称,电池健康算法优化了充电算法,而“电池修复技术”改善了充放电循环中的SEI层性能。在本节中,我们将尝试根据前一节的讨论来理解电池健康引擎如何工作。 

电池健康算法

充电条件对SEI层生长和析锂都有影响。SEI层生长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可以通过更好的形成过程和在充电过程中调节电流和温度来减轻这种影响。与SEI层生长相比,析锂有更大的问题,因为它通过消耗锂离子和形成电分离的“死锂”而导致更快的退化。通过跟踪阳极电极电位,确保其不低于锂标准还原电位(Li+/Li),可以成功抑制析锂。我们认为OPPO的电池健康算法是一种动态充电协议,通过跟踪实时参数来估计阳极电位并调整电流以避免析锂情况。这些动态充电算法也被其他OEM厂商用于不同智能手机的快速充电。在TechInsights的补充报告中,我们广泛比较了苹果、三星和小米使用的充电算法[4,5]。此外,TechInsights的“Battery Characterization Reports”详细介绍了不同消费电子产品的充电算法[6]。

来自: TechInsights

]]>
2023-2025年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白皮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1615938.html Wed, 02 Aug 2023 20:00:45 +0000 //www.otias-ub.com/?p=1615938 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082.4 万辆,同比增 长 61.6%,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带 动下,动力电池产业实现高速增长,2022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 车量为 517.9GWh,同比增长 71.8%,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有 宁德时代、LG、比亚迪、松下、SKI、三星 SDI、中创新航、 国轩高科、欣旺达、孚能科技,其中,中国企业共 6 家,装 车量占全球总装车量 60.4%,韩日企业共 4 家,装车量占全 球总装车量 31%,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形成了以中、韩、日三 国为主要发展力量的产业格局。

在技术路线上,全球商业化 应用的技术路线仍以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条路线为 主,在下一代电池路线上,韩日重点发展全固态电池,我国 除全固态电池之外,还布局了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不 同的技术路线,与此相匹配的上游关键材料也在快速发展, 动力电池进入到全球竞争且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

来自: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
CABIR:2023年6月动力和储能电池月度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7131.html Thu, 20 Jul 2023 08:07:42 +0000 //www.otias-ub.com/?p=1627131

2023年6月电池产业特点

一、6月,新增储能电池销量部分,根据目前数据统计范围,储能电池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占比超99%。

二、6月,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增多。和前5月相比,新增联动天翼、天弋能源、湖州卫蓝科技、星盈科技、浙江冠宇等企业。

三、6月,纯电动乘用车单车带电量(三元电池)提升至150kWh,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61Wh/kg。

以下为具体内容:2023年6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

 产量方面:

6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60.1GWh,同比增长45.7%,环比增长6.3%。其中三元电池产量17.7GWh,占总产量29.4%,同比下降4.2%,环比下降4.9%;磷酸铁锂电池产量42.2GWh,占总产量70.3%,同比增长86.3%,环比增长11.7%。

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293.6GWh,累计同比增长36.8%。其中三元电池累计产量99.6GWh,占总产量33.9%,累计同比增长12.6%;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193.5GWh,占总产量65.9%,累计同比增长53.8%。

销量方面:

6月,我国动力电池销量共计52.2GWh,同比增长9.9%。其中三元电池销量 18.4GWh,占总销量35.2%,同比下降16.8%;磷酸铁锂电池销量33.7GWh,占总销量64.5%,同比增长33.0%。

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256.5GWh,累计同比增长17.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销量99.8GWh,占总销量38.9%,累计同比增长10.9%;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量156.3GWh,占总销量60.9%,累计同比增长22.0%。

6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出口共计10.0GWh。其中三元电池出口6.6GWh,占总出口66.3%;磷酸铁锂电池出口3.3GWh,占总出口32.5%。

1-6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56.7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出口39.4GWh,占总出口69.4%;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17.2GWh,占总出口30.3%。

装车量方面:

6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2.9GWh,同比增长21.8%,环比增长16.5%。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0.1GWh,占总装车量30.6%,同比下降13%,环比增长11.6%;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2.7GWh,占总装车量69.1%,同比增长47.5%,环比增长18.7%。

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52.1GWh, 累计同比增长38.1%。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48.0GWh,占总装车量31.5%,累计同比增长5.2%;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03.9GWh,占总装车量68.3%,累计同比增长61.5%。

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3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增加5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26.8GWh、29.5GWh和32.0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81.3%、89.5%和97.2%。

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8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增加3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24.0GWh、136.7GWh和148.4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81.5%、89.8%和97.5%。

2023年6月储能电池月度数据

储能方面:

6月,我国储能电池销量共计8.7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销量8.7GWh。1-6月,我国储能电池累计销量达31.5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量31.2GWh。

6月,我国储能电池出口共计1.0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出口1.0GWh。1-6月,我国储能电池累计出口达6.3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6.3GWh。

]]>
乘风破浪,未来可期:电池材料企业未来图景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5895.html Wed, 19 Jul 2023 08:41:49 +0000 //www.otias-ub.com/?p=1625895

随着中国“3060”双碳目标和全球2050净零愿景的深入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进入快速扩张期,电池材料作为核心组成部分,需求激增。在这波浪潮中,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市场份额占比高达60%,已成为全球新能源转型与降碳减排的中流砥柱。

对电池材料企业而言,未来仍将是黄金十年。虽然行业仍面临矿产资源紧缺、电池材料技术迭代加速以及国际化运营经验不足等挑战,但行业前景充满希望,蓬勃发展势头不减。面对不断重塑的行业竞争格局,企业如何保持快速增长与竞争优势,成为领导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七大趋势引领未来转型

本文将对电池材料行业进行梳理剖析,我们观察到电池材料行业未来面临着七大趋势: 

1、需求猛增:电池与原材料市场火热

未来十年,全球电池需求将以约30%的复合年增长率迅猛扩张。交通工具电气化和储能需求激增成为主要驱动力,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总规模将突破4000吉瓦时(GWh),电池材料价值链总价值将超越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市场需求将占40%。预计在能源转型的驱动下,自2020年至2030年,中国市场电池需求将持续高速增长。

电池需求的猛增亦催生了镍、钴、锂等原材料需求的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锂的需求预计将以24%的复合年增速迅速攀升。作为全球电池材料制造中心,中国在2030年有望占据全球钴锂需求市场约50%的份额。

2、保障供应:原材料紧张,企业出海求源

在电池需求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新增供应相对缓慢。预计到2030年,精炼锂(LCE)的供应缺口将达到200万吨,精炼原镍缺口将达到24万吨。为应对供应紧张,国内领先金属冶炼企业纷纷投资布局海外生产基地和原材料资源,构筑国内外资源互补的供应格局。

紫金矿业、华友钴业、赣锋锂业等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厂商,正纷纷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区布局盐湖、粘土矿等锂资源,以保障上游资源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助力实现市场扩张。

3、技术迭代:电池原材料冶炼技术升级

冶炼技术创新具有增加原料供应、降低行业碳足迹及成本的潜力巨大。在冶炼方面,领先企业正加速部署直接提锂法(DLE)及直接制锂(DLP)等锂冶炼技术,研究精进红土镍矿的火法炼镍(RKEF)及湿法炼镍(HPAL)工艺路线。以吸附法为代表的直接提锂工艺可显著缩小盐田面积,降低自然因素(雨雪、山洪)的干扰,从而降低盐田的维护成本。智利矿业部已要求所有新的锂项目采用直接提锂工艺,以减少资源损失。中南锂业正与金圆股份探索合作,实现电化学直接提锂流程产业化,而POSCO和Vulcan Energy均已投入建设直接提锂示范工厂。

除原材料冶炼技术的快速迭代外,电池技术创新对电池材料企业的生产工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电池高镍化需要正极材料生产商确保产线兼容多种物化指标产品;高镍三元制备要求更复杂的烧结工序及包覆等改性工艺,以增加稳定性,提高正极材料生产商的技术壁垒。科研机构、初创企业仍在加大对负极、正极材料和电解质技术的投入创新,这些努力有望进一步提高电池性能。我们预计下一代电池技术,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SSB)等,有望在2025至2030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4、政策制约:贸易调控影响材料供应链

  1. 电池需求的蓬勃发展促使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法案,以期在未来能源转型中占据更大话语权。比如,美国通过了《降低通胀法案》(IRA)和《基础建设法案》(IIJA),对电动汽车和电池原材料产地加以调控,引导领先企业在当地构建完整产业链。不少海外资源国针对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出台政策,采取禁止原矿出口、征税、限制非本土企业持有矿业资产等措施。愈发严格的法规监管将影响供应链的现有运作模式,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将迎来新一轮挑战。

5、合作拓展:多元模式助力产业链发展

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日益紧密融合,业务互相渗透,协同能力同步加强,通过并购、合资、合作协议等方式与其他环节的优势企业结盟,拓展产业版图,获得竞争优势。金属生产企业顺势而为,向下布局电池材料加工与电池生产,拓展产品组合,把握新能源赛道发展机遇;下游电池企业则通过收购矿产资源,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

以华友钴业为例,公司初创时聚焦有色铜钴,2016年起开始布局新能源相关业务,打造从上游镍钴锂资源开发、冶炼到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制造,再到锂电回收的一体化完整布局;与行业巨头青山及淡水河谷等携手合作,在稳固传统业务收入的同时,逐步放量新能源业务;在产品方面,与下游浦项化学和特斯拉等企业签订两到三年长期前驱体购销合同,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

6、绿色减碳:可持续助力供应链改革

低碳与可持续性正逐渐成为监管机构、消费者和汽车厂商的关注焦点。作为低碳倡议的先行者,众多汽车厂商积极响应,公开发布了净零目标。由于电池占电动汽车生产排放量的50%,厂商的举措必将推动上游电池材料供应商加速减排。目前市场中,多家头部原材料企业设定了减碳目标,致力于减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紫金矿业、江铜集团等企业纷纷承诺实现2029年碳达峰的目标。华友钴业更是走在前列,率先在成都建立全球首个正极材料行业“零碳工厂”,成为全球首家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零碳工厂,并设立了子公司,专注于二氧化碳减排和转化技术开发以及碳捕捉、利用和储存(CCUS)。

7、资源回收:供应缺口激发循环价值链

随着电池材料回收技术的日臻成熟,企业正在加大在回收领域的布局力度。寒锐钴业、厦门钨业、中伟新材料等企业已建立了产能约5万吨的废旧蓄电池回收基地。不仅矿业公司、电池材料企业正在开展废旧电池正极材料回收,以扩充供应,初创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吉锐科技、力合厚浦正在新建磷酸铁锂及三元电池正极材料循环利用一体化基地,打通废旧电池拆解、正极材料循环回收到前驱体制造链路。预估到2030年左右,循环电池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亿美元,相当于400万吨的可回收材料量。

五大策略制胜未来市场

电池材料行业发展迅速,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但竞争激烈。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行业领导者需要展现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充分挖掘利用市场潜力,不断提升核心能力,维系领先地位。我们提出了以下五大策略,助力企业制胜未来市场:

1、积极参与价值链拓展

布局优质上游资源(如优质镍钴锂矿产资源)以抵御供应短缺与价格波动,或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如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与成本优势;此外,通过合资、并购、战略合作等多种途径,聚焦新品类,实现业务多元化增长。

2、建立全球化治理体系

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实现资源与效率平衡,同时积极应日益严格的海外监管挑战;在保持总部管控职能的同时,借鉴全球范例公司最佳实践,设计按站点、按产品或按区域的组织方法,选择专注于产量利用率或独特竞争力的市场定位。

3、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结合中长期战略,在采购、生产、营销等端到端价值链运营环节,通过多种改善方法实现“单位绿色资源利润率”最大化,降低能耗,推进可持续能源应用;针对业务端脱碳目标,通过从基线诊断、机会识别分析到行动计划的“三步走”方法,制定明确的减碳举措,实现减碳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4、跨周期管理企业资本

在市场供需和定价的基础上构建周期理解,融入中长期投资策略、商业战略和资本战略,打造高自由度的管理战略,穿越周期;结合卓越运营,提升诸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结构性禀赋,培育嵌入组织思维和行为的周期循环能力。

5、结合精益管理和数字化

有机整合数字化与精益,重塑端到端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与卓越运营;聚焦五大维度,精选并部署数字化精益工具,全方位提升效益;根据企业特点,因地制宜,落实工具,提升经营效率与生产力。

中国企业在电池材料赛道上取得的傲人成绩有目共睹,市场发展趋势亦将为广大企业带来无限机遇。与此同时,行业需要面对供应紧张、海外监管趋严等诸多挑战,更要应对数字化、低碳化的行业变局。

长路漫漫,只争朝夕。我们相信,凭借睿智的战略选择与不断的能力提升,中国电池材料企业必将砥砺前行,于变中求进,结合市场发展、自身禀赋和客户需求,走出具有企业特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向新的高峰。

来自: 麦肯锡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22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5641.html Mon, 17 Jul 2023 20:00:05 +0000 //www.otias-ub.com/?p=162564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5.2%,增速比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 1.6 个百分点。 2022 年,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为6793.6万吨,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9%。其中,精炼铜产量为 1106.3 万吨,增长 5.5%;原铝产量为4021.4 万吨,增长 4.4%。氧化铝产量 8186.2 万吨,增长5.6%;铜材产量2286.5 万吨,增长 5.7%;铝材产量6221.6 万吨,下降1.4%。

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精炼铜消费量为 1415 万吨,比上年增长4.8%;原铝消 2 费量为 3985 万吨,增长 0.5%,增速比上年放缓4.4个百分点。


]]>
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路线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3073.html Tue, 04 Jul 2023 22:00:35 +0000 //www.otias-ub.com/?p=162307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尽管过去几年绿色氢能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成本、基础设施和需求等各方面还面临许多挑战,因此未能对中国能源转型作出重要贡献。目前,绿色氢能在中国氢能生产和消费中仅占很小一部分——2021年,绿色氢能的比例不足0.1%。

“我们要提高全球能源转型的速度,扩大全球能源转型的规模,” 世界经济论坛能源和材料中心总负责人Roberto Bocca说。“绿色氢能将成为中国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因素。”

该报告由世界经济论坛与埃森哲和中国氢能联盟共同发布,指出了中国绿色氢能产业面临的挑战,明确了与成本、基础设施、市场需求、行业标准和认证、技术、发展演进与合作等相关的六大障碍和目标。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报告列举了35项支持措施,并建议从现在起到2030年期间,分三个阶段落实这些措施。

中国政府已经将确定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因此,2030年将成为各行各业深度脱碳的开始,也将标志着新一轮大规模绿色氢能发展的起点。政府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首次明确了氢能作为一种能源来源,对于实现中国国家发展政策具有战略意义。

报告指出,有了强大的政策指引和激励,中国就有望实现绿色氢能技术的产业化,推动产业体系和整体经济的转型。为了实现这项新技术的规模化发展,中国需要聚焦行业、区域和全球合作。

“这个行业确实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但中国的公共和私营部门领袖需要更加重视绿色氢能的潜在推动作用,”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表示。“我们需要建立跨越行业、覆盖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推动绿色氢能的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正通过其“加快发展清洁氢能”行动倡议,积极践行多方利益相关者策略,培育和夯实此类合作伙伴关系。

来自行业领袖的观点

“我们亟需在整个价值链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内加强合作,”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刘玮说。“试点项目有助于加快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比如,大型绿色氢能基地的开发建设逐渐兴起,带来了绿色氢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突破,促进了氢能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

“氢能对电力系统的零碳转型至关重要,”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建玲说。“它适合应用在大型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配套系统上,实现跨季节和跨地区动态储能。”

“非电力领域深度脱碳必须要引入绿氢,”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李振国表示。“隆基打造安全可靠、最佳单位制氢成本的大型绿氢装备和解决方案,以科技进步为全球客户创造价值,积极推动绿氢应用场景的拓展。

“绿色氢能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表示。“中国的氢能企业、机构和产业平台可以通过合作和项目交流,把握良机共同促进全球氢能市场的创新和发展,积极朝着氢能经济的协同发展迈进,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能源体系和安全等各方效益。”


]]>
国际钴协会:2022年钴市场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2501.html Mon, 03 Jul 2023 20:00:55 +0000 //www.otias-ub.com/?p=1622501 2022年全球钴产量达19.8万吨。其中,刚果产量为14.5万吨,市场份额达73%;印尼产量达9000吨,跃居第二大钴供应国,超过了包括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在内的老牌钴生产国。2022年,印尼供应量在全球占比达5%,到2030年有可能将钴产量增加10倍。

2022年全球钴需求增长了13%,达到18.7万吨,其中电动汽车行业需求表现最为强劲,消耗了7.4万吨,占总需求的近40%。

该协会预测,到2030年,钴需求将较2022年翻一番,年增长率为10%。


]]>
2023年5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1614466.html Tue, 13 Jun 2023 04:18:06 +0000 //www.otias-ub.com/?p=1614466 2023年5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发布如下。

产量方面:

5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56.6GWh,同比增长57.4%,环比增长20.4%。其中三元电池产量18.6GWh,占总产量32.9%,同比增长11.9%,环比增长5.8%;磷酸铁锂电池产量37.8GWh,占总产量66.9%,同比增长96.7%,环比增长29.0%。

1-5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233.5GWh,累计同比增长34.7%。其中三元电池累计产量81.9GWh,占总产量35.1%,累计同比增长17.0%;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151.3GWh,占总产量64.8%,累计同比增长46.7%。

装车量方面:

5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28.2GWh,同比增长52.1%,环比增长12.3%。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9.0GWh,占总装车量32.0%,同比增长8.7%,环比增长12.8%;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19.2GWh,占总装车量67.8%,同比增长87.2%,环比增长11.8%。

1-5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19.2GWh, 累计同比增长43.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37.9GWh,占总装车量31.8%,累计同比增长11.4%;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81.2GWh,占总装车量68.1%,累计同比增长65.9%。

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35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2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22.5GWh、24.9GWh和27.5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9.8%、88.1%和97.4%。

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3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与去年同期一致,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97.2GWh、107.2GWh和116.5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81.6%、89.9%和97.7%。

出口方面:

5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出口共计11.3GWh。其中三元电池出口7.6GWh,占总出口67.2%;磷酸铁锂电池出口3.7GWh,占总出口32.6%。

1-5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45.9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出口32.8GWh,占总出口71.4%;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13.0GWh,占总出口28.4%。

来自: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
2023年4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1615523.html Sun, 14 May 2023 13:33:15 +0000 //www.otias-ub.com/?p=1615523 2023年4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发布如下。

产量方面:

4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47.0GWh,同比增长38.7%,环比下降8.3%。其中三元电池产量17.6GWh,占总产量37.5%,同比增长34.9%,环比下降3.5%;磷酸铁锂电池产量29.3GWh,占总产量62.4%,同比增长41.2%,环比下降10.9%。

1-4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176.9GWh,累计同比增长28.7%。其中三元电池累计产量63.3GWh,占总产量35.8%,累计同比增长18.6%;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113.4GWh,占总产量64.1%,累计同比增长35.2%。

装车量方面:

4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25.1GWh,同比增长89.4%,环比下降9.5%。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8.0GWh,占总装车量31.8%,同比增长83.5%,环比下降8.3%;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17.1GWh,占总装车量68.1%,同比增长92.7%,环比下降10.0%。

1-4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91.0GWh, 累计同比增长41.0%。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28.9GWh,占总装车量31.7%,累计同比增长12.3%;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62.0GWh,占总装车量68.2%,累计同比增长60.2%。

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36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增加2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9.8GWh、22.3GWh和24.6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8.7%、88.8%和97.7%。

1-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2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与去年同期一致,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74.7GWh、82.3GWh和89.1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82.1%、90.5%和98.0%。

出口方面:

4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出口共计8.8GWh。其中三元电池出口6.5GWh,占总出口73.5%;磷酸铁锂电池出口2.3GWh,占总出口26.5%。

1-4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34.6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出口25.2GWh,占总出口72.8%;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9.4GWh,占总出口27.0%。

来自: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
100w +快充的单电芯和双电芯:GT Neo3和小米12智能手机的电池要素比较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0963.html Sun, 23 Apr 2023 05:26:40 +0000 //www.otias-ub.com/?p=1590963 锂离子电池(LIBs)需要活性、高效、稳定的材料和优越的结构来确保其持续运行和寿命[1,2]。了解锂离电子电池的材料、设计和性能之间的相关性是开发更高效电池的关键。作为TechInsights Battery Cell Essentials订阅的一部分,TechInsights最近比较了ATL生产的两种电池组[3,4]。这两个电池组在材料(LiCoO2阴极和石墨阳极)和结构(极芯)上相似,但一个是由单电芯构成的(ATL BP45,来自小米12智能手机),另一个是由两个相同的电池串联而成的(ATL BLP919,来自realme GT Neo3智能手机)。

图1所示。BLP919(上)和BP45(下)电池的俯视图。虚线定义了电池单元的近似边界

这篇文章描述了由同一制造商生产的两种化学性质相似的电池在结构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异是如何影响其电化学性能的。单电芯配置经历较少的封装步骤,较少复杂的连接,在制造过程中不易发生机械/结构损坏。此外,热失控是双电芯结构[5]的一个已知问题,而在单电芯中则不太常见。BP45具有更多孔的阳极层(离子扩散更快),更薄的分离器陶瓷层(内阻更小),更均匀的阴极活性材料颗粒(颗粒间连接更好,因此阻力更小)。因此,在两种电池中,BP45应该呈现较低的集体阻抗,这进一步导致更小的热量产生。电化学阻抗谱(EIS)证实了这一假设。

图2。BLP919(橙色)和BP45(紫色)电池的Nyquist剖面图及其相应的阴极活性材料的平面扫描电子显微图(插图)。

来自: TechInsights

]]>
工信部:2023年1-2月全国锂电总产量超过102GWh 同比增长24% //www.otias-ub.com/archives/1583330.html Fri, 14 Apr 2023 06:15:09 +0000 //www.otias-ub.com/?p=1583330 2023年1—2月,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保持增长态势,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1—2月全国锂电总产量超过102GWh,同比增长24%。

电池环节,储能电池产量超过15GWh,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38GWh。出口贸易稳步增长,1—2月全国锂电出口总额达到706亿元。

一阶材料环节,1—2月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达到26.5万吨、21.5万吨、24.5亿平方米、13万吨。

二阶材料环节,1—2月碳酸锂、氢氧化锂产量分别达6.1万吨、4.4万吨,市场价格从高位逐步下行,1—2月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微粉级)均价分别为46万元/吨和47.4万元/吨。

]]>
美国进口锂电池主要来自这个国家…… //www.otias-ub.com/archives/1571875.html Thu, 23 Mar 2023 06:22:42 +0000 //www.otias-ub.com/?p=1571875 在一系列由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电池引起的火灾之后,锂离子电池再次受到关注。为许多日常产品如笔记本电脑、电话和相机提供动力的电池,只要制造得当,没有任何缺陷,没有被滥用或篡改,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中使用的电池相对较小,很少受到极端力量的影响,而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要大很多倍,也更容易损坏。

另一个问题是质量控制和安全标准的遵守。保险商实验室消防安全研究所副总裁兼执行主任史蒂夫·科伯说:“在疫情开始后,使用滑板车送货的人数急剧增加,尤其是在纽约市这样的地方。人们开始因为充电而被收费过高,转而求助于电池系统质量控制较差的制造商。而高质量的制造商没有问题。”因此,科伯建议从信誉良好的品牌和/或零售商那里购买经过认证的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

然而,有一个巨大的、不受监管的电池组市场,对监管者构成挑战,对消费者构成威胁。美国每年进口数以亿计的锂离子电池,而且数量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的数据,去年美国电池进口绝大部分来自中国,贸易总额达93亿美元。韩国和日本也很受欢迎,2022年将分别进口到美国价值13亿美元和10亿美元的电池。自2020年以来,锂离子电池的总进口价值几乎增加了两倍,去年达到139亿美元。

这张图表显示了美国进口锂离子电池的价值。数据来源:Statista.com

]]>
工信部: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4483.html Mon, 27 Feb 2023 16:03:43 +0000 //www.otias-ub.com/?p=1564483 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提升先进产品供给能力,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一是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其中储能型锂电产量突破100GWh;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锂电一阶材料产量分别约为185万吨、140万吨、130亿平方米、85万吨,同比增长均达60%以上;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

二是行业应用加速拓展,助推双碳进程加快。2022年,锂电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风光储能、通信储能、家用储能等储能领域加快兴起并迎来增长窗口期,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295GWh,储能锂电累计装机增速超过130%。2022年全国锂电出口总额3426.5亿元,同比增长86.7%,为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和全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技术进步加快步伐,先进产品层出不穷。骨干企业围绕高效系统集成、超大容量电芯等方向加快布局,先进电池产品系统能量密度超过250Wh/kg;柔性、耐低温、防水性的新型电池产品在冬奥装备上成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型储能产品进一步融合,智能液冷技术等显著增强储能系统热管理水平,降低系统安全隐患。

四是行业投资热情高涨,全链加强协同合作。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仅电芯环节规划项目40余个,规划总产能超1.2TWh,规划投资4300亿元。上游产品价格高位震荡,锂电二阶材料价格反复冲高回落,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微粉级)2022年均价分别达48.1万元/吨、46.4万元/吨。锂电企业通过投资参股、签订长单、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
]]>
全球锂电池市场风起云涌,企业如何争锋?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2634.html Fri, 24 Feb 2023 04:40:58 +0000 //www.otias-ub.com/?p=1562634

概要

在减碳目标、电动化转型、地缘政治及政策法规的驱动下,全球电池市场势头强劲,需求爆发。短中期而言,中国市场依旧是全球最大市场,但欧洲、北美正紧随其后,且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也成为全新增长极,全球格局正快速演进。在国内市场,电池需求高增背景之下,厂商正面临多重机遇及挑战。

其一,行业竞争白热化,集中度不断提升,对企业精益化运营及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其二,原材料价格波动上涨,主机厂降本诉求提升,电池厂商利润持续承压,开源节流仍是核心议题;

其三,铁锂三元并行发展,钠离子技术正快速孵化,半固态、固态等技术持续迭代。面对行业内卷化现状,动力电池企业亟需持续寻求业务扩张以维持高盈利表现。

本文重点围绕全球锂电池行业趋势及中国市场现状及挑战,提出电池厂商的潜在突围举措:纵向整合及新兴技术布局,试水探索创新业务。电池厂商亟需梳理自身能力禀赋及战略诉求,强化海外业务的治理能力;实现保供、降本,提高整个价值链的透明度并增强竞争力;在布局新技术方面,以内化、战略投资等多种方式把握新兴技术趋势,实现前瞻占位、弯道超车;在考量新技术布局时,制定优先级及相应的产品导入策略;在试水创新业务时,明晰潜在价值及实施路径。

全球电池市场爆发,新兴市场崛起

预计至2030年,全球锂电池市场将以约25%的年增速高速扩张,市场规模将达近4 TWh。中国继续领跑全球市场,欧美市场正积极跟随,将三分天下。同时,东南亚、印度等全新增长极正在涌现。

中国: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下游场景需求高位增长、政策向好及产业链配套成熟,市场容量最大,继续领跑全球,占据约40%—50%的需求;同时,市场高度持续提升,技术路线创新前瞻、多元化演进;

欧洲:减碳目标明晰且激进,受地缘政治局势影响,能源独立的目标愈加明确,进一步推进电动化转型,扩大电池需求,预期未来市场规模将占全球约20%—25%;现阶段市场较为分散,全球头部厂商及本地初创企业均积极规划产能,以快速抢占市场,实现先发优势;

北美:电池需求强劲增长,2022年通胀消减法案(IRA)出台,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加速回流;当前市场由日韩系厂商主导,且呈分散化趋势。“排除实体”条款对中国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企业出海美国构成限制,进入美国市场难度较大;

日韩:本土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仅占全球规模的10%左右,高度依赖出口及海外市场;本地厂商占据市场绝对主流,国内厂商可思考通过技术、供应链等层面的合作,发挥韩国、日本企业与本土车企的联系,以实现“借船出海”合作关系的建立;

东南亚及印度:正积极搭建新能源产业能力,以此带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二轮/三轮车将率先启动新能源转型,电动车紧随其后,电池需求爆发,预期全球市场份额可达5%左右。格局尚未明确,由于拥有上游材料资源、供应链及成本等优势,全球主流厂商正纷纷通过本地建厂或投资等方式布局,展开深度合作;

其他新兴市场(如中东、土耳其):市场刚刚起步,在中东等区域,储能电池需求更为明确,整体市场增长潜力大;格局未定,但存在政局不稳定、经济增长有限等潜在风险,需谨慎对待。

中国市场需求强劲,电池厂商盈利承压

在双碳目标之下,中国锂电池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近1TWh,至2030年,规模可达约2TWh。然而,在需求爆发的同时,动力电池行业面临多重挑战。

竞争加剧,集中度不断提升:市场持续向第一二梯队玩家集中,已占据约90%的市场份额。同时,近一半电池厂商已被淘汰退市,行业加速整合。全行业积极的产能扩张计划,将使短中期内产能过剩成为常态。由于2025年后市场需求增速趋缓,产能扩张节奏正放缓,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将继续维持约50%—60%,但优质产能依旧供不应求。

成本+溢价,利润双重承压:主流厂商盈利下滑。一方面,锂、镍、钴、铜等金属价格波动上涨,处于高位,电池厂商成本压力较大;另一方面,车企对电池采购价格降幅要求变高,成本压力转移至上游电池厂商,对电池厂商的盈利提出压力;随着电芯技术及模组封装制造工艺的技术迭代和成熟,预期电池价格将持续下滑。领先厂商仍具备较强的溢价能力,拥有较强的成本传递能力,伴随原材料价格回落及自身的资源布局,领先厂商盈利水平将有所回升。

技术迭代更替,布局侧重亟待考量:凭借成本优势及下游需求,LFP电池市占率首次超过NCM路线,成为国内纯电市场主流化学体系。预计短期内,受下游市场需求、成本优势的驱动,LFP仍为主流路线;中长期,随着原材料成本回落、电池技术成熟及快充超充诉求的增加,NCM在能量密度、快充等方面的性能优势将更为突显,渗透率将回弹;同时,预期钠离子电池将凭借潜在的成本优势,在产业链布局完备后,有望大规模量产,并在A00车型上取代部分LFP电池。电池厂商需积极考量未来技术趋势,合理布局技术路线及相应资源投入,以充分把握技术演进带来的新机会、规避潜在的技术演进及换道风险。

面对行业竞争加剧、盈利承压、技术迭代等挑战,电池企业亟需保持求变求新态度,重点聚焦垂直整合资源及布局新技术,并试水探索创新业务,以积极应战。

垂直资源整合,保供降本

为稳定供应、优化成本及掌控核心技术,新能源产业链上各类企业均在提速纵向整合,一体化、多元化经营渐成趋势。

整车企业:由于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左右,且为新能源汽车性能差异化的关键,因此,主流车企均通过自研自产、战略投资、合资建厂、财务投资等多元方式布局,以掌控技术、强化成本竞争力。例如:特斯拉通过内化4680电池,进一步节降整车成本达10%—15%,持续提高价格竞争力。

电池厂商:全球领先电池厂商在努力强化成本竞争力。例如:部分头部厂商正深度内化正极材料,几近自供,可降本约15%—20%。同时,通过领先的电池包/模组技术和成熟稳定的制造工艺,进一步扩大成本优势。

布局新兴技术,弯道超车

传统电池技术在电芯材料及电池结构上持续迭代优化,例如:高镍、高锰电池、4680大圆柱电池、CTP/CTC技术;同时,行业积极布局半固态、固态电池,以追求能量密度提升,但研发及量产瓶颈难以攻克;此外,厂商正另辟蹊径,加速快充/超充技术、钠离子电池布局,成为新的技术及资本投入方向。

快充/超充电池:在终端消费者对补能效率及主机厂搭载高压平台的双重需求下,快充超充电池技术快速发展。由于高成本、高压平台及生态成熟等限制,预计至2025年,超充仍为小众技术,至2030年将演进为主流技术。主流电池厂商普遍看好快充和超充方向,积极规划产能,至2025年,行业超过30%的产能可规划为生产快充超充电池。

钠离子电池:考虑到钠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是锂元素的约1,500倍,储量丰富,更具备成本优势,量产后钠离子电池成本可比磷酸铁锂电池低约30%。同时,鉴于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及安全性,虽电池能量密度有限,但更适合储能、两轮车、备用电源及微型电动车等应用场景。预计至2030年,市场规模可达近200 GWh,渗透率约10%。传统锂电厂商、钠离子电池初创企业、材料厂商及跨界企业纷纷入局。其中,锂电池厂商可直接切换产线,具备生产优势;初创企业研发技术上具备先发优势,保持领先身位,预计2023年该技术将可逐步实现量产。伴随钠离子产业链的逐步建立及成熟,其成本优势也将在未来快速释放。考虑到全行业当下整体产能规划依旧过剩,未来面临潜在整合,具备量产经验及成本优势的玩家将有望在该技术路线上胜出。

结语

中国依旧是全球锂电池最大市场,但欧美、东南亚正成为全新增长极。在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厂商盈利承压的环境下,电池企业均在持续寻求业务扩张机会。电池厂商需培养更强的海外市场洞察、政策法规应对及国际业务治理能力。在布局新技术时,需明确投入的侧重及优先级,研判潜在应用市场及其特征,以此指导产品设计及市场导入节奏。在试水创新业务时,基于自身现状及未来战略方向,需明晰创新业务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在品牌、营销、销售、售后服务模式上革新迭代,并完善人才、组织及流程体系以支撑变革。

来自: BCG波士顿咨询

]]>
你手机电池里的钴,来自谁的劳动力?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0118.html Thu, 23 Feb 2023 05:42:15 +0000 //www.otias-ub.com/?p=1560118

正如下面这组Statista DossierPlus”非洲采矿业 “中引用的数据所示,你的手机电池使用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DRC)的钴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透明国际发布的2022年腐败印象指数中,该国在180个国家中排名166位(满分100分中,该国的清廉指数仅为20分),截至2018年,该国估计有100万人生活在现代奴役中,同时该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锂离子电池金属关键生产国。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开采钴的过程中使用童工是有据可查的,据美国劳工部估计,有4万名儿童在那里的矿场工作,其中有些儿童只有6岁。

该图表显示了2021年钴矿产量最大的国家。数据来源:Statista.com
]]>
2022年锂电白皮书:锂电回收,未来可期 //www.otias-ub.com/archives/1523542.html Sat, 19 Nov 2022 19:00:41 +0000 //www.otias-ub.com/?p=1523542 1. 基于商业实际预计中长期内动力电池回收方式将以拆解回收主导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上下游资源供需缺口紧张加剧,各国在碳中和要求下持续深化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体系,以及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退役潮都将进一步驱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预计在未来五年,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突破1200亿元规模。

从化学结构、使用寿命和回收价值等方面综合来看,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动力锂电池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退役路线: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

德勤管理咨询认为,梯次利用受不完备的政策体系、混乱的市场竞争、亟待突破的检测技术等因素掣肘,现阶段发展局限性和瓶颈较显著,导致下游应用发展及推广进程缓慢,中长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动力电池回收或将在中长期内以拆解回收作为主导。

拆解回收的两种主要技术发展路线:湿法和火法,头部企业回收路线清晰且技术成熟,能够实现对废旧动力电池中的价值金属的高纯度提炼。然而,就目前的行业生态建设尚未构建完善的情况来看,拆解回收仍然面临着供应成本和再销利润等挑战,德勤管理咨询专家从前端渠道建设以及后端规模化再利用等多层面切入,基于现有公司案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给出了导向性建议。

2. 稳定的回收网络和再利用闭环构建是重要的成功因素

根据回收主体责任落实的不同,以及主导企业自身综合能力和性质差异,市场机制催生出多种电池回收商业模式。其中第三方企业回收模式和电池生产商回收模式已有成熟的商业实践,第三方回收企业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技术、回收资质和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而电池生产商和车企具备回收成本低、效率高的逆向物流渠道优势。然而,两种模式分别存在较为显著的渠道构建难题和技术依赖难题,实现渠道能力和技术能力并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目前业内第三方回收企业多以自建回收网络完善业务布局,电池回收厂商则以成立子公司、收购回收处理企业、合作等方式健全回收业务。

德勤管理咨询认为,当前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稳定的回收渠道网络的建设和回收材料再利用生态闭环的构建也成为电池回收产业化和规模化最关键因素。国内外龙头企业应立足于自身优势,扎实推进回收业务布局、持续技术优化,把控稳定的退役电池供应渠道,并着眼于业务多元化发展和产业协同合作,以构建产业链闭环,形成电池再利用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格局。此外,本报告还分析了目前电池回收行业海内外典型玩家的商业模式、运营现状、未来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

3. 产业链各环节展现出向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延伸的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向市场主导发展转变,锂电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链状形态进一步演化为行业内合作深化的网状生态。基于降本增效的根本动力,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展现出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向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延伸,抓住机遇并尝试形成产业链生态闭环的趋势。在此趋势下萌发出了电池银行等新兴的集中化电池运营管理模式,电池回收产业生态体系日益健全,产业协同效应稳步提升。

随着电池材料体系加速的迭代升级、电池包结构革新及整车制造技术升级,电池回收难度显著增加,多方企业深化协作、相互补足的产业联盟回收模式更易于回收网络和再利用闭环的构建,或将成为回收复杂性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共同要求下的,由经济性推动的商业模式发展趋势。 

然而综合考量资源配置难、协同管理难、利润分配难等商业现实问题,德勤管理咨询认为产业联盟回收虽在理论上可能不失为理想的商业模式,但目前在国内仅个别车企利用自身研发与供给方优势主导的产业联盟在实际商业化运营层面有初步尝试。

4. 对回收利用企业以及上游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的启示

基于上游金属资源供给紧张及价格上涨导致的供需错配问题,以及锂电池行业、锂电池回收行业中长期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显著提速的产业链生态建设,回收处理企业、上游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都需要从回收技术提升、稳定供应保障及回收产能建设或回收经济性等方面积极调整其战略布局。

对于上游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考虑补贴退坡的后补贴时代企业如何通过回收业务布局反哺自身制造业务,降低成本或实现多次获利,另一方面需要思考进入难度、技术差距、潜在的资源供应风险以及如何借力自身渠道优势发展回收业务。因此,立足于企业的战略考量和自身能力现状,上游电池和整车企业需要思考以下问题:(1)是否进入回收领域及进入深度,布局哪些重要环节;(2)采用哪种商业模式布局回收业务,寻求行业上下游协作或是利用自身原有业务优势自建回收产能;(3)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如何匹配产品发展规划,能否构建产业链闭环实现制造业务成本优化。


]]>
电规总院:电网侧新型储能发展需求分析 //www.otias-ub.com/archives/1484656.html Sun, 28 Aug 2022 16:13:57 +0000 //www.otias-ub.com/?p=1484656

]]>
GlobalData:2026年电池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08.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482787.html Tue, 23 Aug 2022 15:05:03 +0000 //www.otias-ub.com/?p=1482787 根据调研机构GlobalData公司的研究,全球到2021年底累计部署了20.84GW的电池储能系统,预计到2026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22GW,届时电池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08.4亿美元。

另据彭博社新能源财经公司(BNEF)预测,到2030年亚太地区累计部署的储能系统(不包括抽水蓄能发电设施)总规模将达到365GW/912GWh,而2021年底为27GW/56GWh。预计2030年将部署58GW/178GWh,将是2021年部署的10GW/22GWh的五倍。近年来,几乎所有电网规模的电池储能项目都采用的是锂离子电池。

2010~2030年全球

各地区部署的储能系统(MW 

电池储能系统有多种用途。储能领域投资商SUSI Partners公司股权投资主管Richard Braakenburg表示,电池储能技术的很大一部分价值在于其多功能性,其关键优势在于它是电力市场的一把瑞士军刀。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Taylor表示:电池储能系统正越来越多地用于解决由政策或监管惯性引起的问题,无论是澳大利亚的输电网络问题还是美国某些市场的电网拥塞问题。因为储能部署成本已经下降了很多,这将成为更广泛的应用。

]]>
全球电制燃料技术发展分析 //www.otias-ub.com/archives/1481070.html Sun, 21 Aug 2022 09:14:50 +0000 //www.otias-ub.com/?p=1481070

]]>
Grand View Research:电动车需求飙升,2030年锂市场规模或将翻番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7955.html Sun, 14 Aug 2022 06:49:13 +0000 //www.otias-ub.com/?p=1477955

根据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最新预测,随着电动汽车的需求加速增长,到2030年锂市场规模预计将翻番。

几家传统汽车制造商表示,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速惊人。一些汽车制造商甚至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福特首席执行官Jim Farley表示,我们销售电动汽车的速度几乎赶上了生产电动汽车的速度。该公司计划到明年年底实现60万辆的电动汽车年产量,并在2026年实现200万辆的电动汽车年产量。福特并不是唯一一家计划提高电动汽车产量的公司。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宣布将(或者计划)在未来实现全面电动化。

随着汽车制造商扩大电动汽车的生产规模,对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锂是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而锂离子电池是最受欢迎的选择。锂是解决电动车需求的关键,但供应有限。根据一份新的报告,今年锂市场规模约为75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了近10%。专家认为,随着汽车制造商增加电动汽车的产量,需求只会加速增长。随着美国出台对可持续能源(电动汽车)的新激励措施,汽车制造商正在投资数十亿美元以实现电动化。

图片来源:特斯拉

Grand View Research表示,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锂需求,从而推动了市场增长。全球汽车制造商计划在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领域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因此,今年锂价格同比上涨逾400%,接近历史最高价格。

Grand View Research还指出,与此同时,新的清洁能源激励措施预计将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美国参议院刚刚通过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气候法案,为未来10年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了4,000多亿美元的资金。

考虑到这些因素,Grand View Research预计到2030年锂市场营收将达到189.9亿美元,较今年的74.9亿美元增长153%

与此同时,美国的锂矿开采有望恢复。去年1月,美国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为锂矿公司Lithium Nevada CorpThacker Pass Mine采矿项目开了绿灯。Thacker Pass项目预计将成为美国最大的锂供应基地,到2026年产能将达到约8万吨。

来自: 盖世汽车新能源

]]>
未来论坛:人造纤维素纤维2030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4970.html Fri, 12 Aug 2022 22:00:06 +0000 //www.otias-ub.com/?p=1464970 未来论坛发布了新报告“人造纤维素纤维2030”。我们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流行病,它引发了一场全球社会经济危机。

在未来几乎不可避免的全球破坏的背景下,我们竞相将全球变暖限制在最高 1.5°C,制止第六次大规模灭绝,并解决不平等、派系主义和日益脆弱的生计。

我们今天做出的决定对于社会经济复原力和重建我们的社会和自然系统至关重要,我们应避免或减少这些未来冲击的可能性。人类面临着一场与时间的生存竞赛。

人造纤维素纤维(MMCF),如 Viscose/Rayon、Lyocell、Modal 和 Cupro,是仅次于棉花的第二大纤维素纤维组,年产量约为670万吨,约占纤维总产量的6.2%。预计未来15年MMCF的产量将迅速增加,每年可能达到1000万吨。

MMCF价值链有潜力解决服装和更广泛的纺织行业最重大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因此,为建立弹性和加速再生做出了非常实际的贡献。例如,它实现循环时尚的独特前景,与使我们的许多生态系统处于崩溃边缘的经济增长的线性模型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木浆和其他天然植物材料的衍生物,MMCF在再生这些生态系统以及确保碳汇的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碳汇在稳定地球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迄今为止,该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挑战,从与原材料采购相关的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化学品使用和劳工权利问题。作为一个处于大规模增长风口浪尖的行业,充分利用 MMCF的潜力的机会窗口很小。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工信部:2022年上半年光伏压延玻璃行业运行情况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4367.html Fri, 05 Aug 2022 02:55:45 +0000 //www.otias-ub.com/?p=1474367 2022 年上半年,光伏压延玻璃在产产能同比增长 121.6%。6 月份光伏压延玻璃行业产量、价格增长较快,但呈现库存较高的态势。

上半年,在产企业共计 38 家,投产产能 109 窑 348 条生产线,产能为 6.4 万吨 / 日,在产产能 93 窑 313 条生产线,产能为 5.9 万吨/ 日。光伏压延玻璃累计产量 685.6 万吨,同比增加 48.7%。其中,6 月份光伏压延玻璃产量 133.5 万吨,同比增加 55.1%。6 月底平均库存约 18 天。

上半年,2mm、3.2mm 光伏压延玻璃平均价格分别为 20.9 元/ 平方米、27.1 元/ 平方米,同比下降 21.3%、15.3%。其中,6 月份 2mm、3.2mm 光伏压延玻璃平均价格为 22.1 元/ 平方米、28.4 元/ 平方米,同比增加 18.9%、35.7%。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

]]>
工信部:2022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全行业收入突破4800亿元 同比增150%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3843.html Thu, 04 Aug 2022 15:01:15 +0000 //www.otias-ub.com/?p=1473843 2022 年上半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和下游旺盛需求带动下,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实现高速增长。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上半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超过 280GWh,同比增长 150%,全行业收入突破 4800 亿元。

锂离子电池环节,上半年储能电池产量达到 32GWh,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 110GWh。锂离子电池产品出口同比增长 75%

一阶材料环节,上半年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达到 73 万吨,55 万吨,56 亿平方米、34 万吨,同比增长均超过 55%

二阶材料环节,上半年碳酸锂、氢氧化锂产量分别达 15 万吨、10.2 万吨,分别同比增长 34%25%。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微粉级)价格高位震荡,上半年均价分别为 44.5 万元 / 吨、43.2 万元 / 吨。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

]]>
SEMI:2022年Q2全球硅晶圆出货量达到3704百万平方英寸 同比增长1%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2296.html Mon, 01 Aug 2022 11:44:48 +0000 //www.otias-ub.com/?p=1472296

SEMI SMG(Silicon Manufacturers Group)在其最新一期的硅片行业季度报告中指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硅晶圆出货量超过了今年第一季度创下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达到3704百万平方英寸(MSI)。第二季度硅晶圆出货量比去年同期的3534百万平方英寸增长了5%。

SEMI SMG主席,Okmetic首席商务官Anna Riikka Vuorikari Antikainen表示:“强劲的半导体市场推动了硅晶圆的出货量和强劲需求。与其他晶圆制造材料一样,通货膨胀继续给硅带来价格上涨的压力。面对半导体晶圆厂的持续扩张,晶圆供应仍然受限。”

本文中引用的数据包括抛光硅晶片,如未经处理的测试和外延硅晶片,以及交付给最终用户的非抛光硅晶片。

硅晶圆是大多数半导体的基本材料,半导体是包括计算机、电信产品和消费设备在内的所有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工程化的晶圆片直径可达12英寸,可用作制造大多数半导体器件或芯片的衬底材料。

作为全球硅晶圆领域的代表性厂商,环球晶董事长徐秀兰日前对全球晶圆产能、库存以及市场走势,作出了判断。徐秀兰表示,虽然6寸客户库存调整压力较大,但8寸、12寸需求健康,仍照长约生产中,公司存货也维持健康水准。环球晶存货仍维持70亿元的健康水位,但已看到客户间存货水位存在差异,有些客户存货较高,有些客户则还是非常健康。

徐秀兰认为,虽然短期半导体产业受总体经济与其他逆风影响,但长期增长没有悬念,终端产品如5G、车用都是不会回头、必定要走的趋势,渗透率只会越来越高,驱动半导体每单位硅含量需求不断增加,为产业长期成长动能提供结构性支撑。

自 集微网

]]>
TrendForce:2022年锂电池市场分析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9484.html Tue, 26 Jul 2022 08:47:35 +0000 //www.otias-ub.com/?p=1469484 新周期之下,全球汽车电气化转型加速,叠加全球电力系统深度脱碳对新型储能的需求,新能源电池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2022年锂电池市场分析报告》最新报告显示,随着终端需求的爆发,锂电材料市场需求出现井喷,核心材料市场需求和出货量迈入百万吨大化工时代,全产业链正加速投扩产以应对日益高涨的市场需求。

TrendForce集邦咨询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和电化学储能市场,对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进行市场研究,最新出刊报告聚焦锂///磷、前驱体等锂电池上游原材料以及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锂电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市场供需、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格局、行业发展趋势等研究,提供给读者全方面和深入的了解。

正极材料行业趋势

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查,2021年中国正极材料产销量均步入百万吨级别,其中磷酸铁锂正极和三元正极材料产量分别达到46万吨和44万吨,同比增幅高达223%110%

新周期之下,供应链整体处于供需失衡状态,正极材料核心原料经历了集体暴涨,2022年锂精矿价格依旧持续上涨,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冲破50万元/吨的历史高位后近期价格虽有下调,仍维持在超过40万元/吨的价格高位。

从近几年全球市场的行为和正极材料厂商的布局来看,正极材料行业呈现出如下趋势:

1、核心材料高价下短期内市场需求将继续分化

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产业进入新一轮的扩产竞备赛,带动正极材料环节加速扩产。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显示,近几年全球正极材料厂商已公告的拟扩产项目集中在中国和韩国,规划总产能超1100万吨,其中磷酸铁锂正极规划产能占据64%

短期内受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链安全和不同正极材料扩产周期、材料性价比、材料制造技术的升级等因素影响,动力电池市场对正极材料的需求将继续分化,预计至2025年动力电池对LFP正极材料的需求将远高于三元材料。

SourceTrendForce集邦咨询

2、电池厂商纵向一体化布局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原材料成本中占比最高的环节,成为电池降本的重点,以宁德时代、LG化学、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为代表的电池厂商纵向深化一体化布局正极材料,以自建或合资方式建立正极材料产线,实现材料降本及保供。

SourceTrendForce集邦咨询

3、正极材料一体化趋势

磷酸铁锂:磷酸铁锂正极产业链前端涉及磷、铁、锂等不可或缺资源,一体化布局将有助于改善磷酸铁锂成本,同时磷化工行业有其自身的环保及技术壁垒,锂电材料厂商联手磷化工企业扩建磷酸铁锂正极项目有助于降低风险,发挥各自擅长。 

SourceTrendForce集邦咨询

三元材料:产业链上游前驱体材料涉及镍、钴等关键矿产资源,由于全球钴、镍等资源分布集中,为保障原料供应稳定和降低成本,三元材料头部厂商都在积极布局正极材料一体化,自建三元前驱体,并深化和产业链前端镍、钴资源厂商的合作。如容百科技2021年前驱体自供率提升至30%左右,目前正在加快高镍前驱体产能扩充;华友钴业已实现镍、钴资源镍、钴冶炼加工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长远锂科实现三元前驱体、正极一体化布局,三元前驱体2021年产量2.89万吨,前驱体全部自供……

4、三元材料高镍低钴化趋势

目前,中镍三元正极材料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随着三元正极材料高镍化趋势继续深化,未来高镍系三元正极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目前部分企业(如容百科技)9系超高镍产品开始批量出货,2021年容百科技的高镍正极出货占总出货比例达到90%

5、未来10年新型正极材料产业化趋势

材料从实验室研发到实现商业化应用,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下一阶段短期内(2025年之前)正极材料将主要是高镍型三元与LFP的竞争,中长期(未来10年)将是液态锂电池(三元、铁锂)、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的竞争。

SourceTrendForce集邦咨询

负极材料行业趋势

1、能耗双控下石墨化成为行业紧缺资源

负极材料属于高耗能行业,部分产能或因能耗指标问题受到限制,且负极材料产能释放仍受石墨化环节制约,市场供应偏紧,石墨化加工市场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已涨至2-3万元/吨。头部电池厂商为维护供应链的稳定和保供,通过长单绑定、合资合作、投资入股等方式加速入局负极材料已成为一大趋势。

Source: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TrendForce集邦咨询

2、硅基负极正成为下一代负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改性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负极比容量已接近石墨材料理论容量上限372mAh/g;而硅基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工业化产品比容量已做到400-600mAh/g,未来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成为下一代高比能量负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而4680大圆柱电池便采用高镍+硅基负极的材料方案。

TrendForce集邦咨询认为,未来随着4680大圆柱电池以及长续航快充车型的规模化量产,将有望推动硅基负极材料进入高速增长通道,硅基负极材料市场需求有望迎来规模化放量。

SourceTrendForce集邦咨询

隔膜材料行业趋势

动力电池用隔膜目前主要采用湿法和干法工艺生产,产品机械强度已达150MPa180℃受热收缩率已降至2%。未来,在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系下,纳米陶瓷涂覆隔膜、耐高温聚合物/纳米陶瓷复合隔膜等将是重要方向,同时隔膜基膜厚度也将继续下探至5μm以下,并且在高性能湿法隔膜基础上,重点开发高安全性涂覆技术和材料,提升隔膜的综合性能。

电解液行业趋势

目前,行业内动力电池电解液的主体成分配方趋于相同,商业化电解液溶剂为碳酸酯类混合溶剂,电解质锂盐以六氟磷酸锂为主,辅以其他电解质盐,而功能性添加剂配方则成为各企业产品差异化的关键。

通过开发各种功能性添加剂,优化组合出不同的电解液体系,如高电压电解液、快充型电解液、宽温度范围电解液等,从而匹配不同材料体系的锂离子电池,成为电解液厂商产品市场化竞争的关键。

]]>
BMI: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产能可达到6TWh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1737.html Sat, 09 Jul 2022 14:05:41 +0000 //www.otias-ub.com/?p=1461737

根据 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 的数据,未来十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产能可达到 6,000GWh(6TWh)以上。

全球的汽车制造商和电池供应商正在建立电池制造厂(现在通常指的是‘超级工厂’)。自 2021 年初,在中国电池生产商和韩国电池生产商宣布建新厂以来,锂离子电池总产能(包含已建或在建工程)已经翻了一番。

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找可靠的当地供应链,以降低成本和地缘政治风险。Benchmark 表示,尽管中国仍然在全球电池生产占据主导地位,但北美和欧洲的新电池厂也宣布要加速生产。到 2026 年,北美在全球电池容量份额将从目前的 6% 增长到 10%,而欧洲的电池容量份额将从 7% 增长到 12%。

在三个汽车制造国家,有几个超级工厂正在建立:

· LG Energy Solutions 计划在亚利桑那州投资 14 亿美元建立 11GWh 的电池厂,而梅赛德斯 – 奔驰与远景动力(Envision AESC)合作计划在肯塔基州建立 30GWh 的工厂。

· 中国亿纬锂能(EVE Energy)宣布计划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建立第一座欧洲电池厂,预计产能 30GWh。

· 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计划在中国浙江省与广西自治区建立两座新电池厂,产能共计 67GWh。

预计 6TWh 的年电池容量可配套约 1.09 亿辆电动汽车,但这是基于所有的工厂都能按照预期达到满负荷生产。Benchmark 首席执行官 Simon Moores 表示,目前仅有 70% 的超级工厂投入生产,平均产能利用率为 70%。

另一阻碍是:电池容量目前的增长速度是锂供应的两倍。根据 Benchmark 的数据,6TWh 的电池将需要约 5 百万吨的锂,去年的产量约为 48 万吨碳酸锂。

特斯拉能源与动力工程高级副总裁 Drew Baglino 近期向业界提出挑战,要求他们提高锂行业的竞争力:“我们需要每个人在锂领域比现在做得更多。”

翻译: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杨柳

]]>
2021年中国便携式储能产业发展研究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1711.html Sat, 09 Jul 2022 14:03:38 +0000 //www.otias-ub.com/?p=1461711 一、全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全球便携式储能出货量研究

近年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应用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寻求自由、亲近自然的户外生活亦成为趋势,户外用电需求日益增加;此外,近年来自然灾害呈现多发态势,供电稳定性受到影响,应急备用电源已逐步成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备用品。在过去,户外及应急情况下的电力供应主要采用小型燃油发电机,但燃油发电机噪音大、操作复杂且污染环境,因此基于锂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的便携式储能行业逐步兴起。同时,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上游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成熟,便携式储能行业得到迅速发展。2016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设备仅出货 5.2 万台,预计 2021 年出货量达到 483.8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48%。

图 10 2016-2021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出货量:万台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二)全球便携式储能市场规模研究

便携式储能于 2018 年才开始起量,尽管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但其凭借绿色无污染、安全便携、操作简便、无噪音、大容量、大功率、可同时输出交流及直流电、适配性广泛等众多优点,精准匹配了新时代电力需求市场的消费痛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常用电子电气设备,广泛应用于户外出行和应急设备等多个领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6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的市场规模仅 0.6 亿元,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已达到 111.3 亿元。

图 11 2016-2021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三)全球便携式储能主要生产国家和区域布局研究

便携储能产品属于制造类产品,对上游零部件包括电芯、电子元器件、逆变器、结构件的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较为敏感。中国供给相对充足,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上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中国消费电子制造业上下游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成本、技术、质量、配套产业链等综合优势明显。因此全球便携式的工厂主要分布在中国,占据了 90% 以上的生产量和出货量。其次是应用市场的需求,美国和日本作为最大的应用市场,萌生出一些自有品牌,占据小部分市场,但其部分品牌,例如 Goal Zero 等选择采用中国企业代工的生产模式,其他部分品牌也采用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模式。

图 12 2020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主要生产国家和区域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四)全球便携式储能主要销售国家和区域布局研究

从销售端来看,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便携式储能的应用市场,主要是由于美国用户的户外出游比例较高,接近 50%,2020 年在全球的应用端占比达到 47.3%,其中户外活动领域的出货量约 80 万台,应急领域出货不到 10 万台,其他应用领域出货 10 万台左右;其次是日本,在全球应急领域的应用端占比达到 29.6%,主要由于日本地震等灾害事故频发,应急电力设备的需求较高,2020 年应急领域出货约 50 万台,而在户外应用领域出货量较少,仅 5 万台左右,其他应有领域也有部分出货。而在欧洲和加拿大等地,主要需求仍以户外活动和应急为主,但由于欧洲地区多选择自行车等轻便出游方式,对便携式储能的需求较少。而中国目前户外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程度、人均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户外消费习惯日趋成熟,便携储能市场潜力巨大。

图 13 2020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主要销售国家和区域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二、中国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中国便携式储能产品出货量研究

我国便携式储能行业是外向型特征十分明显的行业,全行业超过 90% 的产量出口,是世界便携式储能的制造大国和外贸出口大国。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储能和上游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便携式储能领域迅速发展壮大。2016 年,中国便携式储能总出货量 4.8 万台,预计 2021 年总出货量将达到 438.8 万台,复合增长率达到 146%。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产品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便携式储能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将持续提高,市场空间广阔。

图 14 2016-2021 年中国便携式储能出货量:万台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二)中国便携式储能产品产值研究

由于全球大部分便携式储能产品由中国生产,因此中国市场主要从产值来分析。受锂电产业发展积极影响,中国便携式储能产值迅速增长,预计 2021 年总产值将达到 92.2 亿元。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拉动,行业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

图 15 2016-2021 年中国便携式储能产值: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三、便携式储能产业竞争格局研究

(一)不同容量产品份额变化趋势

从不同容量产品的市场份额来看,目前市场上主要以 100-500Wh 的产品为主,市场占比约 50%,容量在 500-1000Wh 的低容量产品市场份额有所上升,预计 2021 年可达到 40% 左右,而容量在 1000Wh 以上的产品市场份额虽然总能占比较小,但仍然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并且随着上游电芯单体能量密度的提升以及电池成本得到一定控制,便携式储能产品的高容量占比将会继续提升。

图 16 2016-2021 年不同容量产品份额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二)不同应用领域份额变化趋势

从 2016 到 2021 年不同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来看,户外应用领域仍是主要的应用场景,市场占比在 40% 以上。其次是应急领域,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频发,在地震、海啸、飓风、大火、暴雪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便携储能产品能解决灾害缺电、停电、应急救援等电力短缺问题家庭用户以及应急救援对应急电源备用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将带动便携式储能在应急领域的出货量,其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达到 40% 以上。在车充、DIY 以及电力缺乏等其他领域,随着锂电池成本的下降和用户购买力的提升,其他领域市场的占比也会有所提升。

图 17 2016-2021 年不同应用领域份额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三)不同销售渠道份额变化趋势

便携储能产品作为消费电子类产品,目前几乎所有的便携式储能品牌企业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全球化销售,其中线上销售是其最主要的销售渠道。2016-2018 年,线上销售占比不到 50%,2020 年 “新冠” 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线上消费习惯加速养成,消费习惯的日益普及将有助于便携储能行业的全球化发展。2021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的线上销售比例已超过 80%。

图 18 2016-2021 年不同销售渠道份额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四)主要企业市场份额研究

从企业出货量来看,华宝新能市场份额最大,2020 年占据 16.6% 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正浩科技、德兰明海和安克创新等,海外企业中 Goal Zero 市场份额最大,其主要由国内的豪鹏科技和博力威为其代工。从企业营业收入来看,仍是华宝新能排名第一,占据 20% 以上的市场份额,预计 2021 年市场份额将提升到 22%,由于部分电池类企业、电源类企业以及充电宝生产企业也具备进入该市场的技术基础和能力,因此,整个便携式储能市场中小企业较多,而便携式储能产品容量不同的产品价格差异较大,且底部企业小容量产品居多,多以低价竞争的方式进入市场,因此行业前五企业占据 50% 左右的市场份额,并且随着头部企业的量价齐升,行业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

图 19 2020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企业竞争格局(左 / 出货量,右 / 营业收入)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四、2021 年便携式储能产业发展特点

(一)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便携式储能电芯价格上涨

2021 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下游行业均超预期增长,上游正极、负极、电解液等原材料持续短缺,电池成本直接增加,导致电芯价格普遍上涨,涨幅达到 5%-15%,目前 NMC(811)电池价格近 110 美元 / kWh,Q4 价格较 Q1 每 kWh 将高出 10 美元。而以高性价比著称的磷酸铁锂电池,9 月以来国内价格也上涨 10%-20%。比亚迪等一线厂商也开始与签约客户重新商议价格,锂电池的报价预计会拉升两成左右,一线电池厂商 2022 年的报价可能会持续保持上涨,导致便携式储能的成本端压力加大。

(二)大量企业进入导致行业竞争激烈

目前,便携储能行业逐步兴起,尚处于行业发展早期。随着锂电池成本的逐渐下降,便携式储能的市场盈利方式逐渐清晰,近年来,便携式储能行业年均增长率达到 200% 以上,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受手机平板等快充技术不断更迭以及户外出游越来越流行的影响,移动电源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而便携式储能作为一个新兴的细分市场,则被逐渐越来越多的厂商关注,羽博、品胜等移动电源企业抓住行业发展机遇,转战便携式储能等市场,很快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数码配件类企业开始利用自身配件供应优势,切入便携式储能市场。由于大量企业的进入,导致便携式储能行业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部分厂商开始以价格优势取胜,产品质量和价格参差不齐。

(三)便携式储能行业长尾效应明显

随着全球智能化的速度加快,物联网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笔记本、无人机等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人均智能终端保有量快速增长,人们对便携电力的需求将持续提升。便携储能产品可用于家庭备用、户外旅游、救援应急、电力补充等多个领域,需求场景丰富,面对的用户群体较大,行业长尾效应明显,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随着产品完善、品牌发酵、消费习惯养成等因素影响,便携储能产品渗透率将会持续提高。

(四)便携式储能行业

中国是全球的制造工厂,上游电子制造业在全球贸易产业链分工中的长期优势,便携储能产品上游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成本、技术、质量、配套产业链等综合优势明显,具有富士康、伟创力、仁宝等多家知名代工厂,从行业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内的 ODM 厂商还是 OEM 厂商,在制造领域只会越来越往高端走。其中迪比科是国内知名快充电源制造大厂,成为国内外众多知名品牌 ODM/OEM 供应商。一方面,便携储能行业的原材料包括电芯、电子元器件、逆变器、结构件等,国内市场供给相对充足,在原材料的供应上具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我国消费电子制造业上下游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完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有助于产业链的整体发展。中长期来看,我国将继续保持代工的优势。其便携式储能的全球出货量仍将以国内工厂为主。

第五章便携式储能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主要应用领域发展趋势预测

(一)户外活动领域需求预测

从户外活动领域规模来看,户外休闲包括露营、房车、公路旅行、手机、电脑、平板、无人机、照明、摄影等众多场景,预计未来在户外活动市场,仍以户外休闲为主,而户外作业则多以高容量产品为主,也将占据一定的户外市场份额。预计到 2026 年,户外活动领域新增需求将达到 1355 万台。

图 22 2021-2026 年户外活动领域新增需求预测:万台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从户外活动总市场空间来看,预计 2021 年全球户外活动家庭数量约为 15000 万户,市场渗透率仅 2.3%,预计到 2026 年,总数量将达到 19300 万户,按照便携式储能设备生命周期为 3 年计算,其户外活动市场渗透率可以达到 15.9%。

图 23 2021-2026 年户外活动家庭数量及便携式储能市场渗透率预测:万户,%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从不同地区需求数量来看,户外活动领域主要以美国为主,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升,预计 2026 年,美国户外活动新增需求将达到 600 万台,中国市场逐渐提升,达到 260 万台左右,欧洲市场达到 165 万台左右,而日本由于户外活动和应急领域有部分共同需求,因此单独在户外领域的新增需求仅 130 万台左右。

图 24 2021-2026 年不同地区户外活动领域新增需求预测:万台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二)应急用电场景需求预测

以灾害高发的日本为例,2018 年 9 月发生的北海道东部地震致使整个北海道停电,停电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 1,500 亿日元;2018 年 9 月台风 “潭美” 导致冲绳县内超过 70,000 户家庭停电。便携储能产品能解决灾害缺电、停电、应急救援等电力短缺问题,并能与太阳能板组合形成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在灾后电网瘫痪及毁坏情况下,为灾后生活实现持续离网发电,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2019 年日本防灾协会便已将便携储能产品列为防灾安全物资认证产品。未来,随着应急备用电源的逐步普及以及便携储能产品对小型燃油发电机的逐步替代,便携储能产品在应急备灾市场的需求空间将更加广阔。预计到 2026 年,全球应急领域新增需求将达到 1155 万台。

图 25 2021-2026 年全球应急领域新增需求预测:万台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2021 年,全球应急领域需求的总体家庭数量约为 11000 万户,市场渗透率仅 3%,预计到 2026 年,总数量将达到 14000 万户,按照便携式储能设备生命周期为 3 年计算,应急领域市场渗透率可以达到 19.4%。

图 26 应急领域总体市场空间及便携式储能市场渗透率:万户,%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从不同地区需求数量来看,由于地区特殊性以及消费习惯的养成,应急用电领域仍然以日本为主,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升,预计 2026 年,日本应急用电领域新增需求将会达到 330 万台,美国新增需求约为 200 万台,中国和欧洲的新增需求分别达到 190 万台和 120 万台,而非洲和南亚等国家的新增需求可能达到 40 万台以上,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应急领域的新增需求也将超过 230 万台。

图 27 2021-2026 年不同地区应急用电领域新增需求预测:万台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三)其他应用领域需求预测

除去户外活动领域和应急用电场景之外,还可应用于车载充电、DIY 以及电力缺乏地区的用电等众多领域。随着产品性价比提升,其他领域的渗透率也将有所提升。预计到 2026 年,其他领域对便携式储能的新增需求或将达到 600 万台,市场渗透率将提升至 8.3%。

图 28 便携式储能在其他领域的新增需求及渗透率预测:万台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四)产品性能增强且价格下降将有效提升市场渗透率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池作为用途最广泛的化学二次电池,近年来技术不断进步,随着其性价比不断提升,已逐步替代铅酸等其他二次电池,成为动力、消费和储能电池的首选。受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拉动,国内动力和储能电池企业产能加速投产,规模优势的扩大进一步降低锂离子电池价格,除此之外,磷酸铁锂和钠离子电池的技术成熟进一步控制了电池成本,因此以锂电电池为主要构成部分的便携式储能产品的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其对传统小型燃油发电机的替代优势将更加明显,在总体市场的渗透率也将快速提升。预计到 2026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市场渗透率将达到 14.5%。

图 29 便携式储能总体市场渗透率预测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二、便携式储能对传统小型燃油可移动式发电机的替代性分析

(一)节能减排政策推动便携储能对传统小型燃油发电机的替代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新能源汽车逐渐替代燃油汽车、电动摩托车逐渐替代燃油摩托车的趋势促使便携式储能加速替代传统小型燃油发电机。便携式储能不仅弥补了充电宝和发电机之间的空缺地带,由于其全生命周期成本较燃油发电机便宜,且操作更为便捷,效率更高、更清洁等特点,还对小型的燃油发电机具备替代优势。在美国亚马逊网站的 Outdoor Generator 分类中,包含了柴油、汽油发电机和带电池的户外电源,便携式储能已被行业公认为小型发电机的替代产品。

(二)传统小型燃油可移动式发电机总体规模及预测

据统计,2020 年全球便携式电站市场规模为 250 亿元,基本以便携式燃油发电机为主,单价在 2000 元左右,以 DuroMaxPower、Generac、本田品牌为主。随着便携式储能设备逐步对小型燃油可移动式发电机形成市场替代,其市场规模将会有所下降,但由于大容量的便携式储能设备价格较高,部分大功率燃油发电机产品仍然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预计到 2026 年出货量可能降到 900 万台左右。

图 30 2020-2026 年传统燃油可移动式发电机总体规模及预测:万台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三)便携式储能替代比例分析及预测

随着应急备用电源的逐步普及以及便携储能产品对小型燃油发电机的逐步替代,便携储能产品在应急和救援救灾市场的需求空间将更加广阔。乐观来看,在全球新能源发展的趋势的大环境下,便携式储能的清洁性优势对小型燃油发电机的替代有一定的必然性,但燃油发电机价格便宜、技术成熟、同时输出功率较大(通常可达 2-8KW),可以通过不断添加燃油长时间地输出电力,而便携式储能只适用于备电和短时间应用,带电量多为 1000Wh 左右,不适用于持续用电或电量需求较大的用户,因此预计到 2026 年替代比例可能达到 18.6% 左右。

图 31 2021-2026 年便携式储能对小型燃油发电机的替代比预测:%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四)便携式储能的替代逻辑分析

与传统燃油发电机相比,便携式储能设备具备一定优势,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因此仅在部分应用场景具备替代可行性。从输出功率来看,便携式储能一般最大功率为 3KW,而传统燃油发电机的输出功率最高可以达到 2-8KW,因此在大功率用电的场景替代比例可能较低;从供电量来看,便携式储能容量一般在 100-3000Wh,而传统燃油发电机可持续供电,因此在需要长时间用电的领域替代性也较差。但是从体积和重量来看,便携式储能重量更轻,携带更方便,因此在轻旅行或复杂地形的应急救援等领域替代可能性较大;从使用方法来看,便携式储能操作简单,无污染、无噪音、使用舒适;从周期性成本来看,1000Wh 的便携式储能约 3000 元,且不需要维护,能源为电能,度电成本按居民用电电费计算约 0.5 元 / kWh,而 2KW 传统燃油发电机单机成本约 2000 元,但周期性维护成本较高,以柴油为例,使用成本约 0.7 元 / kWh;从使用寿命来看,便携式储能在 500 次完整循环后约 80% 的初始电量,而传统燃油发电机可持续使用 10000 至 30000 小时,使用寿命更长。

表 10 便携式储能和传统燃油发电机的对比分析

三、便携式储能总体出货量及市场规模预测

(一)出货量预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变革,万物互联时代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电力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尽管芯片短缺和新冠疫情对供应链产生的负面影响,但物联网的市场仍在继续增长。预计 2021 年全球联网的物联网设备数量将增长 9%,达到 123 亿个活跃终端。到 2026 年,可能会有超过 270 亿的物联网连接,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将进一步推动人均电力需求,尤其人均便携电力需求的增加。而基于锂电池的便携式储能成本得到进一步控制后将会有较大规模的替代以及新用户增加。预计到 2026 年全球及中国便携式储能设备的出货量将分别达到 3110 万台和 2867 万台。

图 32 2022-2026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出货量预测:万台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二)市场规模预测

随着便携式储能设备容量的增加,高容量的产品均价将会有所提升,但低容量产品随着上游电池成本的下降就会有所下降,总体趋势来看,均价仍会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总体市场规模也会不断上涨,预计到 2026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的市场规模将会超过 800 亿元,中国市场总产值将超过 700 亿元。

图 33 2022-2026 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四、便携式储能发展格局预测

(一)不同区域需求竞争格局预测

从市场空间来看目前主要的市场集中在北美、日本、欧洲和中国,其次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潜在的贫穷缺电市场。虽然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潜在的贫穷缺电市场空间较大,但由于其购买力较弱,短期内中高端产品很难迅速打开市场,最大的方式是前期以低端产品先进入市场,在逐渐打开市场,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电力需求的必要性,未来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因此 3-5 年内,全球主要的市场仍将集中在北美、日本、欧洲市场,中国市场随着自驾游,周边游等户外出行比例提升后,市场也将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二)主要品牌企业竞争格局预测

便携式储能市场目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市场不断被打开,入局者众多,短期内很难向头部聚集。随着下游终端数量的增加以及用户对便携式储能的接受度逐渐提升,便携式储能的市场的逐渐打开,率先入局的华宝新能、正浩科技等企业已占领部分市场,并通过不断扩大产能来扩大其市场份额;同时,部分生产 UPS 电源、充电桩、锂电池、移动电源等具备一定技术和行业积累的企业,随着快充技术的普及,产品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因此开始开辟新兴的户外电源市场,例如品胜、羽博等,市场竞争格局逐渐被分散;除此之外,小米、华为等互联网巨头开始推出便携式储能产品,凭借其知名度及技术优势,将很快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长期来看,随着行业标准化发展,具有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将会更快抢占市场,部分低端产能则面临淘汰,整个便携式储能行业将逐渐向头部企业聚集,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提升。

来自: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
国际能源署:2022年东南亚能源展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9910.html Sun, 05 Jun 2022 22:30:46 +0000 //www.otias-ub.com/?p=1439910 国际能源署发布了“2022年东南亚能源展望报告”。自上一版以来,东南亚的能源前景受到 Covid-19大流行、新能源和气候政策承诺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Covid-19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冲击,现在经济复苏有可能因能源价格上涨而放缓。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26) 之前,东南亚的几个政府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以实现中立和遏制对燃煤发电的依赖。

在这种新的不确定性和雄心壮志的背景下,这份能源报告探讨了东南亚能源行业的发展轨迹,主要取决于该地区各国政府所奉行的政策。它依赖于最新版《世界能源展望》中包含的情景,即:

既定政策情景 (STEPS),它反映了国家当前的政策设置,基于对已实施或已宣布的具体政策的逐部门评估。

可持续发展情景 (SDS),实现了《巴黎协定》的目标。这种情况与东南亚当前宣布的气候愿望是一致的。

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情景,为能源部门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设定了路径。它还实现了到2030年普遍获得现代能源并显著减少与能源相关的空气污染。净零排放情景提供了一个全球基准,可以根据该基准评估区域层面的变化。净零情景会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1.5°C(有50%的可能性)。

报告第一章讨论了各种情景,第二章描述了所有燃料和技术预测。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四个关键领域:清洁能源转型投资、以系统灵活性为重点的电力部门脱碳、低碳燃料,以及关键矿产的供需。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Dena&Giz:德国和欧洲电力系统充裕度评估及对中国的经验和借鉴意义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2054.html Sun, 05 Jun 2022 20:30:11 +0000 //www.otias-ub.com/?p=1432054 2021 年,中国多个省份出现拉闸限电和电力短缺现象。虽然停电原因多种多样,但 2021 年9 月和 10 月的停电主要与市场因素有关,即由高煤价与燃煤电厂发电的固定价格之间的不匹配造成。这导致了许多燃煤电厂实物燃料短缺并不得不以低容量系数运行。虽然这一事件似乎主要与市场设计有关,而非由于系统充裕度规划原因所致,但任何电力短缺或断电现象都不可避免地提高了对供应侧提供更可靠容量的要求。中国政府也确实不仅仅通过提高电价、限制煤矿利润来应对短缺,而且制定了旨在提高燃煤电厂产能的新规定。旧的、效率较低的燃煤电厂退役后应进入储备状态,政府将要求煤电公司以至少与往年一样高的价格运营电厂。政府文件中对能源安全,尤其是供应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可能会导致新燃煤发电能力建设提速,以满足高峰负荷。

另外,对不确定性的现实水平的建模也非常重要,建模所采用的方法不应使规划结果偏向于安装成本更高的发电和储能,而是应该优先考虑在输电、跨境电力交易和需求侧灵活性方面相对具有更佳成本效益的投资。2正如我们在本报告中所展示的那样,尽管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欧洲的容量充裕度评估方法中已经开始更多的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最近对其他市场的几项研究表明,随着越来越多的储能容量的上线,适度数量的储能一一主要是短期储能,如 4 小时储能容量一一在确保充分利用每兆瓦风能或太阳能容量以满足峰值负荷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德勤咨询:2022年中国锂电行业发展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1251.html Mon, 18 Apr 2022 21:10:26 +0000 //www.otias-ub.com/?p=1421251 1. 现有材料体系的迭代升级和结构革新是中短期增效降本的重要抓手

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益于动力锂电池市场强势增长,电池级锂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增长率达212.5%, 电池级氢氧化锂的价格增长率达到136.7%,远超市场预期。

从行业大盘看,动力锂电池的技术发展主要可以分为高能量和性价比两条路线,主流产品的研发方向聚焦于能量密度的优化以及单位成本控制。

德勤管理咨询认为,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主要玩家当前会着重在三元电池高镍去钴、硅基负极等正负极材料的迭代升级,以及电池结构及封装路线的优化上不断发力,以求在控制制造成本的同时,提高电池的性能表现。

但是,就目前的行业技术沉淀以及研发推进情况来看,两条路线各自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产业化也大多处在相对初步的阶段。就当前的进展及挑战,以及未来如何以提升生产效率及应用效能为导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化学体系优化及结构革新,德勤管理咨询专家从前端生产技术以及终端应用两个层面,基于现有数据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给出了导向性建议。

2. 不断降低电解液含量向固态电池发展是较明确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制造2025》,到2025年电池的单体密度要达到400Wh/kg,到2030年要争取500Wh/kg。但从中长期行业趋势来看,通过改变现有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以及物理特性达到对能量密度的提升的天花板日渐突显。因此,降低电解质中液体的含量,以提高其电化学窗口并从而实现能量密度、安全性能的提升,成了行业一大研发热点。海内外各龙头企业也在固态电池领域,分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三种主流路线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化探索。

然而综合考量应用场景、能量密度需求以及全固态电池内部存在的界面阻抗高、固态电解质中离子迁移率低导致快充性能受限等技术难题,德勤管理咨询认为,对至少中期研发以及落地应用而言,电池生产商除了选择大量在全固态产品中投入研发资源外,保留少量液体的半固态、准固态电池,或许会是一种成本效益更高、终端应用覆盖面更广的选择。此外,本报告还分析了目前电池固态化行业趋势、主流技术路线、以及海内外典型玩家的研发现状等。

3. 钠电池已展现成为重要备选路线的潜力

虽然锂电池在目前迅猛增长的电池市场中是当之无愧的主流, 但锂资源的稀缺性不可避免地制约了锂离子产业的长远发展。据统计,锂元素地壳中的含量只有0.0065%,且70%的锂分布在南美洲地区。与之相对的,生产技术相近但材料成本占优的钠离子电池可能是电池行业未来的重要备选路线之一。钠元素的丰度远高于锂元素,地壳丰度为2.64%,是锂资源的440倍;同时,得益于钠离子电池所需的正极材料及负极集流体材料的高性价比,单位钠离子电池的成本较之锂离子电池可减少30%~40%。

然而,基于钠离子电池快充性能好、安全性高,但能量密度稍低、循环寿命较短的特性,德勤管理咨询认为,未来钠离子电池的市场定位更多的会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关系。特别是在能量密度、续航要求相对低但对安全性、成本较为敏感的领域,钠离子电池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可针对储能及低速交通工具市场应用进行相应地投入和研发,提前卡位钠离子电池这一朝阳行业。

4. 对下游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的启示

基于锂电池行业中期到远期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锂、钴等原材料供给紧张及价格上涨等现状,下游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都需要从技术路线选择、供应稳定及成本优化等方面积极调整其战略布局。

特别是对于整车企业来说, 一方面需要加快产品上市投放的阶段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需要同时思考锂电池技术革新,成本管理,以及潜在的供应风险。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2022年3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大增138% //www.otias-ub.com/archives/1419163.html Tue, 12 Apr 2022 16:31:56 +0000 //www.otias-ub.com/?p=1419163 近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电池联盟”)公布今年3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数据显示,3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企业层面来看,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车量稳占五成,比亚迪则拿下近两成份额。

具体来看,3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21.4GWh,同比上涨138%,环比增长56.6%。这与3月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情况大体一致。据中汽协数据,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8.4万辆,同比增长1.1倍。

国内动力电池月度装机量情况;图片来源:电池联盟

产量方面,3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39.2GWh,同比增长247.3%,环比增长23.3%。而按照中汽协数据,3月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6.5万辆,同比增长1.1倍。可以看出动力电池产量增速远远高出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这一定程度说明,动力电池厂商仍在积极备货。

分类别来看,3月三元电池共计装车8.2GWh,占总装车量38.3%,同比上升61.2%,环比上升40.5%;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13.2GWh,占总装车量61.6%,同比上升238.8%,环比上升69.4%。产量方面,3月三元电池产量15.6GWh,占总产量39.7%,同比增长167.3%,环比增长33.8%;磷酸铁锂电池产量23.6GWh,占总产量60.2%,同比增长332.9%,环比增长17.6%。可见无论装车量还是产量,相较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增速都明显更高。

三元、磷酸铁锂等电池装车量情况; 图片来源:电池联盟
企业层面,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39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4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6.8GWh、18.5GWh和20.4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8.3%、86.4%和95.4%。

3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最高的是宁德时代,装车量达到10.81GWh,占比50.49%,仍可谓以一己之力扛起国内动力电池的半边天。

3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5;
图片来源:电池联盟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装车量前十企业当中,宁德时代一家的装车量超过了其他9家的总和。由此可见,尽管近两年二线电池企业表现已有起色,且正在加速蓄势,但短期内宁德时代在国内动力电池供应市场的领先地位仍难以撼动。

宁德时代之外,比亚迪的位置也十分稳定,此次仍位居第二。具体来看,比亚迪3月动力电池装车量为4.12GWh,占比19.24%。据此前数据,今年2月比亚迪动力电池装车量占比为21.24%,1月占比为20.93%。而去年全年,比亚迪动力电池装车量占比为16.2%。由此可见,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在2022年已再上新高度。

当然,和宁德时代不同的是,比亚迪旗下的动力电池,多是自家品牌自用。

今年3月,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并全面投入新能源汽车。事实上,该月比亚迪燃油车销量已经为零,而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4,878辆,同比增长157%,环比提升15%。这也是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能够稳居第二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此之外,比亚迪外供增量空间也在逐步打开。据悉,动力电池方面,比亚迪已持有一汽、福特等可观外供订单。与此同时其还持续推动产能建设,据起点锂电统计,比亚迪电池2022/2023 年产能有望达 285/430GWh,这无疑也有利于其外供的拓展。

中创新航(中航锂电)位居宁德时代及比亚迪之后。3月其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84GWh,占比8.58%,占比较去年亦有一定程度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创新航已正式提交赴港上市申请。据其招股书示,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的装机量分别为1.49GWh、3.55GWh、9.05GWh。从2021年全年排名来看,中创新航已位列动力电池装车量第三位,2022年也未让位于其他企业。不过目前来看,其与比亚迪尤其是宁德时代仍有比较大的差距。

除以上三家企业外,国轩高科、LG新能源、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孚能科技、欣旺达、瑞浦能源也在3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榜单中,占比分别为4.34%、3.71%、2.37%、2.2%、1.86%、1.62%、1.04%。

来自:盖世汽车新能源

]]>
中国充电联盟:2022年3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 //www.otias-ub.com/archives/1417979.html Mon, 11 Apr 2022 16:41:07 +0000 //www.otias-ub.com/?p=1417979

2022 3 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

基础设施运行情况

1、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2022 3 月比 2022 2 月公共充电桩增加 1.9 万台,3 月同比增长 44.8%。截至 2022 3 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 123.2 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 50.2 万台、交流充电桩 72.9 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 485 台。从 2021 4 月到 2022 3 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 3.2 万台。

2、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省、区、市运行情况,广东、上海、江苏、北京、浙江、湖北、山东、安徽、河南、四川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达72.0%。全国充电电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四川、河北、浙江、河南、山西、陕西、安徽、北京等省市,电量流向以公交车和乘用车为主,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占比较小。20223 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10.8亿kWh,较上月减少1.0亿kWh,同比增长46.2%,环比减少8.7%

3、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运行情况,截止到20223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14家,分别为:星星充电运营26.9万台、特来电运营26.8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6万台、云快充运营16.3万台、南方电网运营4.1万台、依威能源运营3.7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3.0万台、汇充电运营3.0万台、上汽安悦运营2.4万台、万马爱充运营2.2万台、中国普天运营2.1万台、万城万充运营1.3万台、蔚蓝快充运营1.1万台、亨通 · 鼎充运营1.1万台。这14家运营商占总量的92.3%,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7.7%

4、车企随车配建充电设施运行情况,截至20223 月,采样了43.3万条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原因的数据。其中集团用户自行建桩、居住地没有固定停车位、居住地物业不配合这三个因素是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42.7%9.1%8.8%,合计60.6%,工作地没有固定车位、报装难度大、用户选用专用场站充电及其他原因占比为39.4%

5、充电基础设施整体运行情况,2022 1~3 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 49.2 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量同比上涨 96.5%,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 538.6%。截止 2022 3 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 310.9 万台,同比增加 73.9%

]]>
工信部:2022年1-2月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www.otias-ub.com/archives/1417152.html Fri, 08 Apr 2022 14:42:22 +0000 //www.otias-ub.com/?p=1417152 1-2 月,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1-2 月全国锂电总产量超过 82GWh

锂离子电池环节,储能电池产量超过 9GWh,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 30GWh。出口贸易稳步增长,1-2 月全国锂电出口总额达到 357 亿元。

锂电直接使用的一阶材料环节,相关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超过 65%1-2 月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达到 23.5 万吨、14 万吨、17.5 亿平方米、10.5 万吨。

锂电间接使用的二阶材料环节,1-2 月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产量分别达 3.7 万吨、2.9 万吨,市场价格呈现高位运行并持续上涨,2 月底价格分别突破 48 万元 / 吨和 44 万元 / 吨。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

]]>
电池联盟:2022年2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大增145% //www.otias-ub.com/archives/1404212.html Wed, 16 Mar 2022 08:54:18 +0000 //www.otias-ub.com/?p=1404212 近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 “电池联盟”)公布今年 2 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数据显示,该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增长十分迅猛。

国内动力电池月度装机量情况;图片来源:电池联盟

整体上涨,磷酸铁锂与三元差距进一步拉开

据电池联盟数据,2 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 13.7GWh,同比增长 145.1%,环比下降 15.5%。这与 2 月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情况相对应。据中汽协数据,2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33.4 万辆,同比增长 1.8 倍,环比下滑 22.7%。据悉环比下滑主要受春节因素影响。

产量方面,2 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 31.8GWh,同比增长 236.2%,环比增长 7.1%。这与 2 月新能源汽车整体产量情况不完全一致。据中汽协数据,2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36.8 万辆,同比增长 2 倍,环比下降 18.6%。这一定程度说明,动力电池厂商正在积极备货。

另值得注意的是,2 月三元电池装车量共计 5.8GWh,同比增长 75.6%,环比下降 19.9%;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共计 7.8GWh,同比增长 247.3%,环比下降 12.3%。产量方面,2 月三元电池产量 11.6GWh,占总产量 36.6%,同比增长 127.2%,环比增长 7.6%;磷酸铁锂电池产量 20.1GWh,占总产量 63.1%,同比增长 364.1%,环比增长 6.7%

2 月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同比大涨;图片来源:电池联盟

由此可见,磷酸铁锂装车量及产量继续超出三元电池,且增速较三元电池明显更高。正因如此,相较 1 月,二者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也再次证明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景气以及各大厂商的加速推进,磷酸铁锂电池应用正在加速。

回顾此前,2018 2020 年间,由于补贴政策的倾向性,三元电池占比一直高于磷酸铁锂电池。不过自 2021 年以来,受益于技术迭代、成本优势及补贴退坡,车企及电池企业给予不同定位车型配备不同动力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装机开始加速。

2021 年,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及产量均超出三元电池。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 74.3GWh,占总装车量 48.1%;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累计 79.8GWh,占总装车量 51.7%。三元电池产量累计 93.9GWh,占总产量 42.7%;磷酸铁锂电池产量累计 125.4GWh,占总产量 57.1%

后续来看,鉴于相关厂商进一步加大对磷酸铁锂的扩产布局,磷酸铁锂电池有望继续维持繁荣。另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便已开始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结合近期出现的镍价暴涨情况,或进一步利好磷酸铁锂电池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近期伦敦金属交易所 LME 期镍上演史无前例的暴涨,最高一度触及 10 万美元 / 吨关口。而要知道,镍是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作为动力电池两大技术方向之一,三元锂电池便是指正极材料使用镍钴锰酸锂或者镍钴铝酸锂的三元正极材料锂电池,在三元锂电池中,镍的作用是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大的储存容量。

因此,镍价暴涨很可能导致新能源车企,尤其是采用三元电池的新能源车企成本上涨,为保证毛利率,涨价的可能性也再度增大。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也会使车企更为看重具备价格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表示,现在磷酸铁锂电池发展趋势已经很明显,即便没有镍价上涨问题,大部分企业也会选择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不过镍价的上涨可能会促使一部分企业增加磷酸铁锂电池的配套量。当然,由于碳酸锂价格的上涨,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电池成本之间的差异和性价比优势在不断缩减。但是短期来看,如果磷酸铁锂电池有性价比优势,大部分企业还是会优先选择它。

集中度仍较高,但二线厂商份额有所提升

据电池联盟数据,2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 35 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其中,排名前 3 家、前 5 家、前 10 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 10.6GWh11.7GWh 13.0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 77.7%85.4% 94.8%

从去年全年数据来看,排名前 3 家、前 5 家、前 10 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 114.6GWh128.9GWh 142.5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 74.2%83.4% 92.3%。因此对比去年,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 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 TOP15

图片来源:电池联盟

具体来看,2 月,在装车量前十企业当中,宁德时代一家的装车量超过了其他 9 家的总和。不过尽管宁德时代仍可谓一家独大,但对比 1 月来看,情况仍有一些微妙变化。例如位居第二的比亚迪与宁德时代的距离有所拉近,位列第三的中航锂电装车量占比较此前提升。

当然无论是比亚迪与宁德时代距离的拉近,还是中创新航占比的提升,与磷酸铁锂电池的快速上量都不无关系。据此前数据,1 月中创新航磷酸铁锂装车量为 0.17GWh,占比 1.93%,而在 2 月,中创新航磷酸铁锂装车量达到 0.28GWh,占比 3.61%

另值得注意的是,电池联盟此前数据显示,1 月排名前 3 家、前 5 家、前 10 家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分别为 12.7GWh14.1 GWh 15.3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 78.6%87.1% 94.8%。在 2 月,尽管前 10 家动力电池企业电池装车量仍占据了 94.8% 的份额,不过前 3 家及前 5 家装车量占比不及 1 月。这意味着,二线电池厂商市场份额有一定提升。

业界周知,近两年,受原材料上涨、需求量激增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车企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二供”“三供,如大众入股国轩高科、吉利与孚能合资建设电池厂、戴姆勒入股孚能科技等等,这一定程度带动了二线电池厂商的市场表现。

前面提到,在今年 2 月的榜单上,中航锂电装车量位列第三。另外国轩高科、LG 新能源、蜂巢能源分别排名第四至第六位,其中国轩高科市占率超过 5%LG 新能源占比 2.59%,蜂巢能源占比 2.48%。此外,装车量占比高于 1% 的还有捷威动力、亿纬锂能、欣旺达、多氟多及孚能科技。

对此,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表示,面临成本的上涨,特别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加之高端汽车动力电池缺货的情况,很多车企会去找第二梯度中表现较好的企业,例如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成为车企二供后,它的量会不断地起来,虽然现在份额不是特别高,但是增长还是比较明显的,后续也会有比较好的表现。

来自: 盖世汽车新能源

]]>
2022年2月份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31.8GWh,同比增长236.2% //www.otias-ub.com/archives/1402386.html Sat, 12 Mar 2022 04:20:51 +0000 //www.otias-ub.com/?p=1402386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 2022 年 2 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

数据显示,产量方面,2022 年 2 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 31.8GWh,同比增长 236.2%,环比增长 0.0%。其中三元电池产量 11.6GWh,占总产量 36.6%,同比增长 127.2%,环比增长 0.0%;磷酸铁锂电池产量 20.1GWh,占总产量 63.1%,同比增长 364.1%,环比增长 0.0%。

1-2 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 61.4GWh,同比累计增长 185.7%。其中三元电池产量累计 22.5GWh,占总产量 36.6%,同比累计增长 87.6%;磷酸铁锂电池产量累计 38.8GWh,占总产量 63.2%,同比累计增长 308.2%。

装车量方面:2022 年 2 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 13.7GWh,同比上升 145.1%,环比下降 15.5%,同比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其中三元电池共计装车 5.8GWh,同比上升 75.6%%, 环比下降 19.9%;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 7.8GWh,同比上升 247.3%,环比下降 12.3%。

1-2 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 29.9GWh, 同比累计增长 109.7%。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 13.1GWh, 占总装车量 43.8%,同比累计增长 50.6%;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累计 16.7GWh, 占总装车量 55.9%,同比累计增长 203.1%,呈现快速增长发展势头。

此外,2022 年 2 月国内三元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名分别为:宁德时代、中创新航、LG 新能源、捷威动力、蜂巢能源、多氟多、孚能科技、欣旺达、亿纬锂能、国轩高科。

2022 年 2 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五名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LG 新能源、蜂巢能源、捷威动力、亿纬锂能、欣旺达、多氟多、孚能科技、瑞浦能源、力神、鹏辉能源、北电爱思特。

来自:集微网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1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1397579.html Wed, 02 Mar 2022 21:00:41 +0000 //www.otias-ub.com/?p=1397579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也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业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

为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我国光伏产业健康良性发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指导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已发布五版《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1年版)》(以下简称《路线图(2021年版)》),内容涵盖了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包括多晶硅、硅棒/硅锭/硅片、电池、组件、逆变器、系统等各环节共67个关键指标。

《路线图(2021年版)》根据产业实际情况,结合技术演进进程以及企业技改现状,总结了2021年发展情况并预测了2022、2023、2025、2027和2030年的发展趋势。这些指标体现了产业、技术、市场等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供社会各界朋友参考。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