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对1100名美国消费者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3/4的成年人愿意在未来使用二维码。这一数字在18-44岁的成年人中上升到82%,但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下降到64%。
YouGov媒体部门负责人Tamara Alesi表示:“自1994年以来,二维码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都没有成功,但大流行改变了这一点。二维码第一次有了真正的用途。在一个‘无接触’成为保护消费者健康的世界里,二维码的价值主张终于被全世界接受。现在,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二维码查看菜单、支付账单、获取更多关于家庭和销售的信息等等。预计消费者的采用会持续下去。更重要的是,环境也要感谢二维码。”
现在消费者已经越来越习惯使用二维码,他们开始欣赏品牌所提供的东西。在过去三个月,45%的美国消费者使用了与营销、广告或促销活动相关的二维码。
超过一半的18-29岁消费者(54%)点击了与营销相关的二维码,其次是30-44岁消费者(48%)。在45-64岁的消费者中这一比例降至44%,在65岁及以上的消费者中这一数字降至31%。
消费者表示二维码将继续存在,近6/10的受访者(59%)表示二维码将成为未来手机的一个用途。
根据eMarketer的一份新报告《中国移动支付:技术决胜掀起巨大机遇》,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即将爆发,但是技术与提供商的联合,能否在吸引商家和消费者上获得成功还有待观察。
传统金融服务领域之外的公司——特别是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促进了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活跃和创新。
iResearch Consulting Group报道指出,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的总交易量达1.22万亿元(1970.9亿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长707.0%。这一数据不包含传统银行和中国银联、中国银行卡的支付处理,而且不区分移动支付的销售来源,网银支付、信用卡支付或移动购物。它还包括点对点资金交易。
这个数据图表中,第三方移动支付和他们的共影响的大量增长,挤占了中国的银行和电信的很大一块市场,这些传统领域既没有提供面向顾客的体验,似乎也没有适时的向这方面做出转变。多数的增长是依赖于那些在智能手机上提供了各种各样支付选择的公司,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和银联的拉卡拉,以及消费者越来越大的移动购物意愿。
iResearch还发现,2013年通过短信支付占移动支付交易的6.1%,相比2010年下降了92.5%。
iiMedia Research对SMS支付交易的预测相差甚大,为60%。这个差距很可能反映出的事实是iResearch data重点在第三方支付上,相比iiMedia data覆盖全部移动支付,并且用户更可能通过目前的银行和电信支付商的SMS支付进行付款。
特别注意的是,通过移动网页的支付(典型的是app或其他服务支付)占交易的93.1%,而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近端技术份额下滑至0.8%(2012年为2.6%)。再一次,近端支付市场份额的萎缩反映出了移动网页购物的繁荣,包括通过移动app进行的购物。
根据iResearch,二维码和声控签到预计在2014年将促进近端支付市场的发展。尽管如此,该咨询公司预测,到2017年,近端技术只呈现缓慢增长。
2013年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移动网民总数突破5亿,增速远超PC网民增量,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1059.8亿元,同比增长81.2%。同时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2013年APP资源数量超过百万,其中以社交、网购、手机安全、游戏、工具类应用占据主要份额。
自从2008年二维码技术传入我国以来,二维码以其承载信息量大、易编辑、形式新颖多重因素为移动网民所喜爱,扫码工具APP的用户安装量和功能都在急剧增加,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相关信息已经逐渐成为6成以上移动网民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二维码的急速传播带动条形码的广泛应用,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统计发现,通过快拍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和条形码的比例大概是三七分开,可见,条形码扫描是当下移动网民更为熟知和感兴趣的对象。
由移动网民扫码行为习惯,研发新的、多样化的、功能多的基于二维码、条形码应用,催发网民更强烈的扫码意愿,带动更多的与移动网民互动的企业参与进来,盘活整个基于二维码、条形码的移动互联闭环,就势在必行。
1、统计报告背景
ⅰ 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为1059.8亿元,同比增长81.2%。2013-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54.1%,呈现高速增长。
ⅱ 2013年,中国整体网民规模为6.18亿,其中PC网民的规模达到5.9亿人,增速为6.8%;移动网民的规模将在2013年底达到5.0亿,增速为19.1%。预计到2017年,移动网民将赶超PC网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用户群体,移动端将成为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渠道。
ⅲ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5.8亿台,同比增长60.3%,智能机价格不断走低,不断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功能机用户加速换机促使智能机的保有量呈现高速增长。
2、二维码数据报告
ⅰ扫码人群地域分布特征
2013年,二维码扫码人群仍然呈现以华南、长三角、环北京圈高于中部、东北、西北的特征,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程度高低紧密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智能手机保有量和3G、4G的网络环境稳定性等,为扫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ⅱ 扫码人群的年龄特征
2013年,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对1-12月份所有参与营销活动的3,691,554扫码用户进行调查问卷,扫码行为主要集中在18-35岁年龄段人群。
ⅲ 扫码人群的性别特征
2013年,通过对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上的485,790,628二维码扫码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男性用户扫码所占概率略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对新事物的接收、吸纳速度较快相关,随着扫码支付、购买等相关功能的出现,女性群体扫码的增速快于男性,未来对二维码扫描的依赖性和频次将会逐渐增加,甚至超越男性。
ⅳ 扫码人群的行为特征
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显示,2013年扫码行为主要体现在扫描网址、文本、火车票、名片、下载等几方面,作为二维码最初的价值意义,网址(链接)被扫描的次数占据6成以上,由此我们预测,未来扫二维码的其他行为如营销活动、购物、wifi、防伪溯源等将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基于这几项的服务需求也较为强烈。
ⅴ 扫二维码的内容分布特征
2013年扫码群体的扫码内容主要集中在软件下载、公众账号、营销活动等几个方面。 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扫码关注企业官网、扫码支付等内容。
ⅵ 扫码购物趋势分析
2013年扫码支付呈现持续递增态势,未来,扫码支付将是众多支付形式中重要的一种,为广大移动网民用户所青睐。
ⅶ 扫码营销活动特征分析
灵动快拍云平台显示,2013年企业通过二维码向目标群体进行营销活动主要体现在展示官网、新品促销、网址链接等方面。
3、条形码数据报告
ⅰ二维码、条形码扫码比例
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显示,传统的条形码的扫码应用仍然占据移动网民扫码的主要部分,但是基于条形码的应用,目前主要局限在扫码了解价格方面,未来对基于条形码的应用拓展需求增加。
>
ⅱ 扫条形码行业分类
2013年,对来自快拍云服务平台的条形码扫描TOP1000商品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用户在扫描条形码的行为多居于食品、化妆品、医疗、母婴等几个领域,未来,通过扫描条形码做出购买决策将是一个趋势。
ⅲ 扫条形码的目的
2013年,对36,567名扫码用户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用户群体扫描条形码以了解价格、参与活动、辨别真伪为主要目的,未来,辨别真伪应用的比重会进一步加大。
ⅳ 扫条形码的应用场景分析
来自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数据显示,用户扫描条形码的场景更多发生在超市、家庭、办公室等wifi环境相对稳定的场所,随着4G拍照发放和wifi环境的提升,户外扫描条形码的比重将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户外扫描条形码服务也将更加多元化。
ⅴ 条形码扫描的延伸性需求预测
2013年,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用户调查分析,用户扫描条形码除了常委的比价应用以外,未来对扫描条形码了解商品更多延展性需求例如:说明书、售后服务、地图导航、防伪溯源等逐步增加。
ⅵ 条形码扫描工具类别分析
2013年,移动互联网最大特色是各大客户端都加入了条形码扫码功能,市场上能具有条形码扫码功能的APP不下10余个, 用户安装量和活跃度也覆盖了移动互联网半壁江山。
4、未来几年二维码/条形码的应用趋势
ⅰ 二维码应用内容将在当下软件下载、营销活动、公众账号几个方面为主流做适当拓展,扫描条形码/二维码用以防伪溯源将成为移动网民用户的主要需求之一,公众账号和软件下载的占比会适当下调,营销活动的形式会更加多样化;
ⅱ 基于二维码/条形码为入口的平台可能出现,该平台将涵盖防伪、营销(积分、互动、社交)、支付购买等众多功能;
ⅲ 扫码支付日益普及的趋势下,二维码将在移动支付中以性价比最高胜出,相对于NFC、声波支付,二维码支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户习惯已经形成,更加便捷、安全。
ⅳ 呈现载体多元化:电视/视频载体会增多;商品包装更加普及化;社会公共服务(如证照类)将是一个趋势。
5、2013年二维码应用经典案例解析
ⅰ 中信银行:中信银行把与家乐福合作的超市信用卡办卡业务开通二维码扫码办业务通道,极大的简便了办卡环节,节省了办卡时间,深受广大用户群体欢迎。从某种意义来讲,未来银行、酒店、旅行社等都有开通二维码办理和咨询相关业务通道,方便更多的用户群体。
ⅱ 麦多馅饼:国内知名餐饮连锁专家麦多馅饼对二维码的应用可谓独辟蹊径,通过二维码中附上GPS地图定位功能,用户通过扫码即可了解距离最近的麦多馅饼店面,对餐饮连通线上、线下,打通O2O闭环起到推动作用。
ⅲ 中国美术馆:展馆类对二维码的尝试应用中,中国美术馆属于较早试用的,二维码的加入,更多的信息载入以及可以将展品信息储存手机中、全新尝试等都让观众提升了观看感受,未来,二维码进入展馆、参与演唱会、音乐会等方面将是一个趋势。
国内二维码服务商上海翼码旗下的二维码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对大量二维码相关数据的研究分析,制作发布了中国首份手机二维码市场研究报告,为创业者、投资者提供数据参考。
根據 Arbiton and Edison Rearsh 的最新研究報告,在美國掃描 QR Code 的消費者已經來到了一個很高的數量。
這次的研究在 2013 年 1 月到 2 月間進行,主要在調查智慧型手機持有者的使用行為。研究數據跟以往的 QR Code 研究資料相比,有個亮點是,此研究的母體總共納入了 2,021 位美國研究參與者,參與者的頻譜則是針對美國現今的人口年齡分佈作對等權重。
以往我們不免覺得 QR Code 的使用是不是集中分布在某些科技早期採用者,或是限於某些年齡,這次的研究母體的採樣法,能讓我們一窺較為宏觀的 QR Code 被採用率,而研究本身也提出了幾個與以往數據大為不同的洞見。
透過這次研究發現,「有掃描過至少一次 QR Code」的民眾比例為 21%。這個數據比照以往過去的 QR Code 研究來說,是相對偏低的,但這樣的差別應該來自於採樣母體為 12 歲以上、依據實際人口頻譜所做的權重。
而這次研究中,有 53% 的受測者擁有智慧型手機,加上有 21% 的智慧型手機用戶至少掃過一次 QR Code,我們可以知道當我們採用 QR Code 作為溝通渠道時,在現今的美國市場約有 10% 左右的 12 歲以上潛在用戶。
也就是在美國而言, QR Code 最大潛在用戶數量,約落在 3,500 萬人口。
此次研究由於採用較為宏觀的母體採用方式,在所有智慧型手機用戶中,「每天至少使用一次以上 QR Code」的選項中,很令人驚訝的竟然有 2%。
以往我們都會有個疑問是,「QR Code 是不是一個行銷梗而已?到底我的用戶是否能透過 QR Code 通道,與品牌或產品建立長期的關係?」
其實在沒有數據支撐的情況下,我們都會有些疑問。這次研究數據看起來,以 QR Code 這樣的新科技來說,2013 年已經達到 2% 的用戶每天都會掃描 QR Code;雖然說這個數據是排在最後一名,不過以新的接觸點科技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成長動能非常可觀。
排名更前面的應用面,幾乎都是智慧型手機一出現就存在的,一個後起的科技能達到這樣的使用黏著度相當不錯。而如果我們看與折扣券應用的比較,我們會發現,黏著度已經達到幾乎一樣的比例了。
這個數據或多或少的解答了我們的疑問,QR Code 應用在現今,至少是一個不亞於折扣券應用的應用通道。
除了 QR Code 應用之外,也有其他有趣的數據。例如,曾經使用線上音樂服務的民眾已經達到了快一半了;玩電動與看影片在採用度上面是只差 1 個百分點的應用,可是在每天使用的黏著度上,卻有將近十個百分點的差距。由於採樣人口分布的關係,使用社群網路的高黏著度比例,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高。
PS. 引用來源的圖表似乎有些製作上的失誤,會讓人以為每日都掃描 QR Code 的智慧型手機民眾是 21% x 2% = 0.4% ,而不是 2%,經查證後應為製圖疏失。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中的户外广告只包括公告牌和海报,不包括媒体广告。
这份报告还发现75%的欧洲城市居民拥有智能手机,高于一年前的56%,因此采用移动和互动广告定向他们的机会巨大。
总体来看,报告发现人们对互动广告技术认知仍然偏低。
对二维码的认知提升了14%,但只有17%的人听过基于位置的优惠券和签到,14%的人了解虚拟现实增强,NFC的认知提升了2%到8%
Awareness of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对互动技术的认知情况
报告还询问了用户对户外广告的反应情况。11%的人扫描过二维码,这个比例比声称下载应用(13%)和在Facebook上赞品牌(16%)的人少。
32%的人表示户外广告引发了他们在线寻找更多的信息,24%的人并最终在线上完成了购买,7%的人通过手机购买了产品。显示出户外广告对用户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Types of response driven by out-of-home advertising
via:Econsultancy
1.确保二维码能实现特定的目的,它应该能够增强用户的体验
2.不要链接到PC网页上,一般都是移动设备在扫描二维码,链接到桌面网页基本就算失败了
3.二维码的位置,想想印在公车上是不是要用户跟着跑?
4.大小很关键,你得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手机扫描正确
5.使用短网址缩略器
6.告诉用户价值所在
7.测试
8.监测
原文:http://www.datatmt.com/archives/33006.html
从图片中我们看出,iOS用户使用二维码上升速度很快,占到了近60%的比例,而安卓用户则出现缓慢下降趋势。就目前数据来看,iOS设备用户使用二维码是安卓用户的1倍!而早期智能机领域的领导者黑莓手机用户使用率已经跌至谷底。
Qrpix公布QR code使用报告:iOS用户第一
另外自苹果发布全新的电子票券管理应用PassBook以来,受到国外很多商户的追捧,这更加奠定了其在移动支付及信息交互处理领域的领先位置。
欧洲不同国家二维码的使用情况
2012年7月欧洲手机市场基准数据
199IT分析翻译:smilesun1985
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二维码的影子,DM宣传单、报刊杂志、海报、地铁广告柱上等。由于其相比UCP条码具有较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快速响应、相对容易的操作性,从而快速流行起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二维码是黑白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它非黑白不可取。
iphone推出后,2007年以后的安卓手机也开始支持二维码扫描了。
如何应用二维码?
二维码当前最主要的应用方式是将用户定向到一个网址、提供额外更多的信息、鼓励用户参与活动等。
下面是二维码能实现的功能列表:
显示文本内容、设置系统提醒、添加日程到日历中、在浏览器中打开某个网址、作为通讯方式(电子名片)、发送短彩信、连接到wifi热点
一键关注(新浪微博和近期微信开始实现了这个功能)
这里列出一些二维码可能做到的“酷动作”:
快速启动手机APP程序( email、电话、短信、地图等)、运行JavaScript 的书签程序
打开某些IM客户端(如Skype,AIM,MSN,GTALK,ICQ和雅虎)、打开某些特殊应用程序(IRC工具,feed阅读器,FTP客户端和SVN)
二维码可以变的很时尚
很多人说二维码很丑、因为他们看到的二维码大都是黑白和单调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二维码可以是彩色和创意的,有很多团队独出新裁设计了很多艺术和时尚的二维码,这方面可以百度搜索
作者:火尼短信
eMarketer预测美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将会从2011年的43.9%增加至2014年的58.3%,而其中扫描二维码的智能手机用户比例则会从25%上升至27%。
由于智能手机用户增长迅猛,这意味着总的移动二维码用户将会出现一个显著的增长,到2014年将达到3860万人。但这么庞大的用户却并不是使用移动二维码的经常性用户。Mobio调研发现2011年Q3,60%的北美用户只扫描了二维码一次。
其中用户想要的和公司希望通过二维码所传达的不一致是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用户想要折扣,而公司则想传达信息。
2011年10月,将近一半的C哈多wick Martin Baily调研的美国受访者对通过扫描获得折扣非常感兴趣。但是营销者则更偏重于通过二维码传递品牌信息或者获得用户参加。9月份来自Association of strategic Marketing的调研发现使用二维码的广告主中,2/3用来传递品牌信息,不到1/4用来提供折扣。
用户的需求和商家使用二维码的错节让用户远离移动二维码扫描。除非商家给用户想要的东西,否则以实现商家自己目的为主的营销方式只能疏远消费者,造就一批只用一次的二维码用户。
零售店当然只是二维码的一个应用场合,杂志广告主对移动二维码的使用同样很高。根据2012年3月来自Nellymoser的数据,2012年Q1二维码在杂志广告中的使用率在8%左右,使用率的峰值出现在1月份,为8.9%,在2月和3月分别回落至8.3%和8.05%。
Scanlife的数据发现还有:2012年Q1,Scanlife处理的二维码扫描达到1300万次,同比一年前增长157%。最流行的二维码营销活动是推送视频,app下载和产品信息。快消营销活动进入TOP20是因为一些全国连锁品牌分发了大量的二维码;iPhone系统的扫描量环比2011年Q4增长了6%,流量几乎和Android系统对等,这两个系统共占二维码浏览的93%。人群结构方面,以男性较多,但男女差异在缩小。25-34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
2012年Q1,杂志上印刷的二维码数量为1365个,远高于去年的352个
杂志广告页中含二维码的比例大约在8%上下浮动
下图是二维码市场份额,可以看出QR码的份额最高,其他还有微软码等
拍摄二维码后,常见的营销互动类型有视频、电商,订阅信息,社会化媒体,商店地址等
使用二维码营销的10大行业和广告主:美容护肤品,健康,家用品,时尚行业、汽车行业等
下面是报告全文,欢迎浏览
为了更好的评估QR码营销现状,我检查了两大领先的QR码生成网站过去几年间的流量,发现这些网站的流量有高峰也有低谷,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过去的几个月间,这些网站的流量一直在走低。
同样,每用户的平均访问次数也在下降
你是不是认为营销者已经放弃QR码了,或者他们有哪些更好的方法?还是说他们正在准备东山再起?
文章编译自compete
via:@图说PicSays
下面我们来看看美国印刷广告中二维码的应用情况,这是一份2012年2月,由Competitrack发布的报告,关键要点编译如下:
1、2011年美国4%的印刷广告含二维码,9月后,印刷广告带二维码的比例上升至6%,年末比年初的利用率增长了600%
2、2011年美国前30大广告主有Oppenheimerfunds、tag Heuer等
3、零售、科技、金融、美容护理是二维码最大的行业广告主,占了二维码广告的将近一半
4、QR码在二维码中占比最大,第二位是微软的Tag
5、销售&产品相关的信息在二维码中占比最高,达40.7%;然后是品牌互动相关的内容,占23.2%
2011年度快拍二维码用户主要区域分布: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福建省
2011年度快拍二维码扫码用户操作系统分布:Android:85.2%、iPhone:13.5%、Windows Phone7:1.3%
2011年度快拍二维码扫码内容来源排行榜:1、淘宝。2、腾讯。3、百度。4、谷歌。5、中国电信。6、中国联通。7、360。8、小米科技。9、1号店。10、京东商城。
2011年度快拍二维码智能手机品牌排行榜:1、HTC。2、三星。3、华为。4、摩托罗拉。5、苹果。6、中兴。7、魅族。8、索爱。9、酷派。10、联想。
2011年度快拍二维码用户扫码类型排行榜:1、网址。2、文本。3、火车票。4、名片。5、发票。6、溯源防伪。7、WIFI。
2011年度快拍二维码用户扫码行为排行榜:1、获取产品、优惠信息。2、扫描二维码下载软件。3、扫描名片信息。4、扫码购物。5、移动支付。6、其他。
2011年度国内二维码传播载体排行榜:1、网站。2、杂志。3、报纸。4、户外媒体。5、DM。6、名片。7、会展活动。8、溯源防伪。9、商品包装。
快拍二维码实施开放平台战略
中国物联网二维码主读识别领军企业灵动快拍,融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云服务”模式的物联网创新应用,解决了二维码不能多次修改以及容量不足的两大瓶颈。快拍二维码打造一个基于二维码云服务模式的开放平台体系,为各大运营商、手机厂商、品牌企业、传统媒体、广告代理商、应用商店、开发者提供一站式二维码生成、二维码品牌展示、二维码数据分析与挖掘、二维码平台建设与溯源防伪行业解决方案。
via:techweb
随着QR码出现的地方越来越多,对他们的认知也在增长。但在用户被广告引导前,他们先要被教育什么是QR码。Chadwick Martin Bailey发现只有20%的互联网用户听说过QR码,超过4/5看到后知道什么是QR玛。
QR码越来越无处不在,根据Nellymoser的数据,美国前100的杂志中,超过90%自2011年5月以来至少使用过一次移动二维码,而在2010年11月只有9%使用过。在这些杂志中带二维码的广告目前占到5%左右。
这的报告还没提到户外的QR码,商店内的条码或商业名片上的,这些地方可都是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扫描最多的二维码形式。随着QR码的无处不在,用户扫描的原因有单纯的好奇(46%),然后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41%)
目前QR码留下的问题是广告主如何通过有用的信息留住用户的好奇心。
下面是199IT独家编译的一些关键数据分析:
2011年,前100杂志中有4468个码,Q1有352个,增长到Q4的1899个,增长了439%
下图是每个月的QR码增长情况
其中绝大多数是广告码
广告页中包含二维码的比重逐月上升,2011年12月达到8.36%
扫描后,通常的互动是收看视频,然后是加入或登记,社会化媒体和电商等
主要的应用行业是美容、家具和时尚
二维码的呈现方式:描述扫描后的目的居多,还会有获取APP的提示
下图是二维码的页面放置位置
在美国节假日购物期间,7.2%的零售商店包括有至少一个二维码
顾客是年轻时尚群体,美容产品或移动电子类产品的店铺使用二维码的概率更高
商店的前窗是使用二维码最多的场景,试衣间的使用也不少
二维码通常与移动站点结合起来使用,与二维码扫描更相关的往往是移动网站或页面
3/10的人使用QR扫描
研究显示29.7%的人在商店购买时,扫描过二维码信息以获取产品更详细的信息。35.8%使用移动设备阅读评论以决定选择哪个商品。
而根据2012年1月,Chadwick Martin Bailey的调研数据,57%的扫描了QR码的用户称获得的信息没有什么作用,只有21%的人分享了这个信息,18%的人做出了购买。
56.9%的Prosper调查的受访者多少(32.8%)或非常(24.2%)认可刷一下他们的设备来实现转账是非常便利和有用的,21.9%的人对此态度居中,然而7/10的用户表示了对安全的担忧和他们位置的被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