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Fri, 11 Oct 2024 15:34:4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QuestMobile:截至2024年8月份拥有超过千万月活跃用户的APP数量已经达到了319个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0887.html Fri, 11 Oct 2024 15:34:44 +0000 //www.otias-ub.com/?p=1720887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份,拥有超过千万月活跃用户的APP数量已经达到了319个。在众多热门应用中,在线视频平台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月活跃用户规模排名前五的在线视频APP分别是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哔哩哔哩和优酷视频。

在过去,人们常常用“爱优腾”来指代三大主流在线视频平台,即爱奇艺、优酷和腾讯视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目前,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的月活跃用户均稳定在3.9亿左右,显示出它们在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相比之下,优酷的表现则显得有些逊色,其月活跃用户仅为1.99亿,只有前两者的一半左右。

这一变化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以及用户需求的多变性。对于在线视频平台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不断创新内容和服务,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对于在线视频平台来说,如何在保持现有用户的同时吸引更多新用户,将是它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自 快科技

]]>
路透社:AI和未来的新闻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4110.html Wed, 17 Jul 2024 22:00:33 +0000 //www.otias-ub.com/?p=1704110 路透社和牛津大学发布了新报告“AI和未来的新闻”。路透社在6个国家(阿根廷、丹麦、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旨在了解人们是否以及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及他们对AI在新闻和其他工作和生活领域的应用的看法。

ChatGPT是迄今为止被广泛认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接受调查的6个国家中约有50%的网民听说过它。ChatGPT也是迄今为止使用最广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但是,经常使用ChatGPT的人很少,在日本只有1%的人每天使用它,在法国和英国上升到2%,在美国上升到7%。许多自称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只偶尔使用过一两次,它还没有成为人们日常互联网使用的一部分。

更详细地说,调查发现:

虽然总体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广泛的认识,但相当一部分受访者(20%至30%)没有听说过任何最流行的人工智能工具。

在使用方面,ChatGPT是迄今为止被调查的6个国家中使用最广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比第二广泛使用的产品Google Gemini和Microsoft Copilot的普及率高2-3倍。

年轻人更有可能定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所有6个国家,平均而言,56%的18 – 24岁的人至少使用过一次ChatGPT,而55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16%。

在6个国家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取信息(24%)和创建各种媒体(包括文本、音频、代码、图像和视频)(28%)的比例大致相同。

在被调查的6个国家中,只有5%的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获取最新新闻。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Pew:2013年至2023年间存在的网页中有四分之一已无法访问 //www.otias-ub.com/archives/1697295.html Mon, 20 May 2024 12:03:54 +0000 //www.otias-ub.com/?p=1697295 互联网是现代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巨大宝库,拥有数千亿个索引网页。但是,即使全世界的用户都依赖网络来获取书籍、图片、新闻报道和其他资源,这些内容有时也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最新分析表明,网络内容实际上是多么稍纵即逝:截至2023年 10 月,2013 年至 2023 年间一度存在的所有网页中,有四分之一已无法访问。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因为在原本正常运行的网站上删除或移除了个别网页。

对于较早的内容,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在 2013 年存在的网页中,约有 38% 如今已不可用,而在 2023 年存在的网页中,这一比例仅为 8%。

这种”数字衰减”发生在许多不同的网络空间。我们研究了截至 2023 年春季出现在政府网站、新闻网站以及维基百科页面”参考文献”部分的链接。

分析发现:

23% 的新闻网页包含至少一个断开的链接,21% 的政府网站网页也是如此。网站流量大的新闻网站和流量小的新闻网站出现链接中断的可能性差不多。地方一级的政府网页(属于市政府的网页)尤其容易出现链接断开的情况。

54% 的维基百科页面的”参考资料”部分至少包含一个指向已不存在的页面的链接。

为了了解数字衰减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Pew还收集了 2023 年春季社交媒体平台 X(当时名为 Twitter)上的实时推文样本,并对其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跟踪。结果发现:

近五分之一的推文在发布数月后就不再在网站上公开可见。其中 60%的情况是,最初发布推文的账户被设为私有、暂停或完全删除。另外 40% 的情况是,账户持有人删除了单条推文,但账户本身仍然存在。

某些类型的推文往往比其他类型的推文更容易消失。 超过 40% 的土耳其语或阿拉伯语推文在发布后三个月内就在网站上消失了。使用默认个人资料设置的账户所发的推文尤其容易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自 中文业界资讯站

]]>
2023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5亿人 //www.otias-ub.com/archives/1690832.html Sun, 28 Apr 2024 11:45:49 +0000 //www.otias-ub.com/?p=1690832 《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正式发布。据报告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突破5亿大关,作品总量更是高达3000万部以上,每年新增作品数量约200万部。在题材方面,现实、科幻、历史等多元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流化、精品化的进程也在持续加快。

此外,通过对全国50家重点网络文学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这些平台的营收规模达到了约340亿元。在作者方面,全年新增注册作者数量接近250万人,同比增长了10%;同时,新增签约作者数量也达到了26万人,同比增长了17%,显示出网络文学行业对创作人才的强烈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已超40亿元,海外活跃用户总数接近2亿人,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展示了中国网络文学的魅力,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 站长之家

]]>
阅文: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行业总营收达317.8亿元 同比增长18.94%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5080.html Wed, 06 Dec 2023 12:12:20 +0000 //www.otias-ub.com/?p=1665080 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支持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正式发布,报告以阅文集团和行业调查材料为主要分析蓝本,总结了网文出海的四大趋势:一是AI翻译,加速网文“一键出海”;二是全球共创,海外网文规模化发展;三是社交共读,好故事引领文化交流;四是产业融合,打造全球性IP生态。

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行业2022年总营收达317.8亿元,同比增长18.94%;海外营收规模达40.63亿元,同比增长39.87%。同期,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总量达到3458.84万部,同比增长7.93%。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语种达20多种,涉及东南亚、北美、欧洲和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络文学正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网文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走上网文写作道路。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0月,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网络作家已成海外热门兼职,作家数量3年增3倍,爆发式增长态势明显。

海外网络作家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网络作家数量居于首位。起点国际的签约作家中,00后占比达到42.3%,已成长为创作中坚。网络作家的快速增长,带动海外网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原创生态。截至2023年10月,起点国际已上线海外原创作品约61万部,同比三年前增长280%。

内容题材方面,海外网文作品已形成15个大类100多个小类,都市、西方奇幻、东方奇幻、游戏竞技、科幻成为前五大题材类型。创作偏好方面,海外女性作家更爱写爱情喜剧、复仇文和悬疑爱情,男性作家更爱写冒险故事、系统文和成长升级。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起点国际的访问用户数突破2.2亿,为三年前同期3倍。这些用户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可谓“凡通网络处,皆有网文读者”。

根据报告,2023年法国的网文用户增速最快。同时,年轻人成为网文阅读的绝对主力,在起点国际的用户中,Z世代占比近8成。一边“吐槽”一边追更,是海外用户最常见的阅读方式。2023年,起点国际用户的日均阅读时长达90分钟,日评论数最高突破15万条,用户活跃度持续上升。在作品评论区,随处可见剧情分析、人物点评、文化常识、术语解释、剧情建议等“硬核”内容。中国网文作品《抱歉我拿的是女主剧本》总评论数超158万条,位居所有作品首位。

起点国际将中国网文的付费阅读模式带到海外,培养了海外用户的付费阅读习惯,奠定了海外网文高速发展的商业基础。《报告》显示,起点国际上阅读量超千万的作品达到238部。其中,《许你万丈光芒好》《抱歉我拿的是女主剧本》《天道图书馆》等9部翻译作品的阅读量破亿,《许你万丈光芒好》更是以破4.5亿的阅读量独占鳌头。精品内容吸引海外用户付费阅读,2023年,起点国际单用户月消费金额最高达到7230美元。

在IP生态方面,报告显示,阅文已向全球多地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作品1000余部;向海外推出有声作品100余部;在起点国际上线漫画作品1500余部。同时,阅文IP改编的动画作品在YouTube频道日均上线1集,年浏览量超过2.7亿;《卿卿日常》《田耕纪》等阅文IP改编的影视作品也不断登陆海外电视台和主流视频平台,圈粉全球。2023年,阅文首个自主海外发行的IP改编游戏产品《斗破苍穹:怒火云岚》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上线,并在中国港台地区取得App Store及Google Play下载榜第一的成绩。

借鉴国内的网文IP产业模式,海外原创网文也走上了IP开发的快车道。《报告》显示,历届WSA获奖作品已有约4成进行IP开发,实体出版、有声、漫画、影视是主要的开发形式。其中,《天启:血术士征服之旅》《情迷》等多部作品已完成实体出版;有声书单部作品最高播放量突破3000万,覆盖英语和印度语;《龙王的不眠之夜》《我的龙系统》等多部作品进行英文、日文和中文漫画改编,腾讯漫画人气值最高破亿。上述IP开发的合作团队来自美国、英国、印度、日本、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

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表示,网文出海在经历出版授权、翻译出海、模式出海后,已进入“全球共创IP”的新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共同进行网络文学IP的培育及开发,开启了网络文学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

自 TechWeb

]]>
Ofcom:2023年北爱尔兰媒体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6878.html Tue, 26 Sep 2023 21:31:08 +0000 //www.otias-ub.com/?p=1646878 Ofcom发布了“2023年北爱尔兰媒体报告”,回顾了媒体部门的主要趋势,并阐述了如何在北爱尔兰为受众提供服务。该报告提供了基于几个数据集的趋势和分析,包括直接从授权电视和广播公司收集的数据、Ofcom自己的消费者研究和Barb及RAJAR的数据。

重要发现

北爱尔兰使用最多的流媒体服务是BBC iPlayer(80%)。这也是威尔士(73%)和整个英国(73%)使用得最多的流媒体服务。

Netflix在苏格兰的使用率最高(77%)。

在北爱尔兰,69%的人在过去6个月里观看了PSB频道,并对PSB总体上很满意。

2022年北爱尔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德里女孩》。

各地每天看视频的时间:

  • 北爱尔兰4小时11分钟
  • 威尔士4 小时43分钟
  • 苏格兰4小时 53分钟
  • 英国总计4小时25分钟

北爱尔兰使用数字音频广播的人数创历史新高,每周55%的成年人收听数字音频广播。

电视和视频市场发展

英国广播公司Ofcom于2023年3月发布了一份新的、现代化的BBC运营许可证,规定了Ofcom将如何要求BBC履行其职责,同时使其能够适应和创新向观众和听众提供内容的方式。新许可证于2023年4月1日生效,其中包括对BBC在北爱尔兰的服务的要求,包括:

  • 保留配额,确保电视网络节目至少有3%的时间和支出在北爱尔兰。
  • 保留BBC一台在北爱尔兰的新闻和时事内容配额。
  • 英国广播公司在北爱尔兰的服务就其为观众提供一系列其他类型内容的计划提出了新的透明度要求。
  • BBC还必须在电视和广播中提供爱尔兰语节目和阿尔斯特-苏格兰语节目。此外,BBC在线必须提供爱尔兰语和阿尔斯特-苏格兰语内容。


]]>
研究:广播和媒体技术市场强劲复苏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1794.html Thu, 25 May 2023 07:12:34 +0000 //www.otias-ub.com/?p=1591794 广播和媒体技术供应商国际贸易协会IABM和分析研究公司Caretta Research首次公布了广播和媒体(B&M)技术市场的详细规模。

Caretta Research根据对2018年至2022年行业内约1000家供应商的收入和产品的审查,评估了行业市场规模。这些数据被划分成详细的产品子部分,横跨了由IABM BaM内容链所定义的供应链的九大支柱。

总体而言,在疫情期间,广播和媒体技术行业的弹性远远超出预期,2019年下降1.9%,2020年进一步下降1.9%,然后在2021年反弹,增长7.9%,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现在,该行业已经稳定下来,预计2022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6%。

主要的调查结果是:

  • 2021年,该行业的总市值为670亿美元,比2018年的前一高点增长了近4%。
  • 新冠肺炎疫情对该行业的影响没有之前预期的那么严重,2019年和2020年都出现了下降,导致2018年市场下降3.8%。
  • 2020年的下降和2021年的反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作和后期服务行业推动的,因为新内容的创作被推迟到疫情最严重的阶段之后。
  • 2022年的临时收入表明,该行业将保持与2021年基本相同的水平;2021年收入强劲复苏,满足了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从2023年起,这种需求已经让位于更稳定的增长。
  • 从2022年到2026年,整个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6%,但许多领域的复合年增长率将接近3%-5%,例如用于创建、制作、管理、货币化、支持和存储专业媒体和广播内容的技术。

“广播和媒体行业在整个新冠肺炎流行期间表现出了非凡的复原力,并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增长。”IABM首席执行官Peter White(皮特·怀特)指出,“2021年的复苏终于可以用数据来证明我们在过去一年中听到的许多传闻。Caretta Research提供的数据得到了非常好的验证,其详细程度也非常全面,因此我们对我们看到的市场信息充满信心。”

“从我们与技术供应商和买家的日常对话中,我们了解到,拥有关于市场规模、竞争对手、购买趋势以及实际购买和部署产品的优质数据是多么重要。”Caretta Research联合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罗布·安布罗斯(Rob Ambrose)补充说,“要想跑赢市场,必须将投资决策建立在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

来源:Advanced Television  *本文由未来媒体网络编译

]]>
2023新闻业现状调查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01182.html Wed, 24 May 2023 06:23:35 +0000 //www.otias-ub.com/?p=1601182

CEO们正在成为越来越不可信的消息来源

报告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之一是,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为CEO不再是可信的消息来源。与2021年报告相比,74%的新闻工作者认为CEO是可信的消息来源,而今年的比例为62%,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公共关系团队需要将重点放在拓展更广泛的信息来源上,例如学术专家被认为是最可信的信息来源(80%)。

该研究还指出,除了学术型中小企业和CEO之外,大约一半的记者(49%)认为公司公关专业人员是他们报道的可靠来源。为此,公司公关专业人士被认为比代理机构公关专业人士更可信,只有大约1/3的受访者(35%)提到了机构公关专业人士。

至于社交媒体名人/意见领袖,只有 19% 的受访记者认为他们足够可信,可以成为值得信赖的报道来源。名星代言人(15%) 和博主(14%) 紧随其后。

经济不确定性

对新闻工作者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新闻也不例外。报告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影响了约三分之二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这一发现对公共关系专业人士在制定媒体宣传策略时需要考虑。超过80%的受访者报告称他们是全职新闻工作者,绝大多数(71%)的工作者年收入不到10万美元。自由撰稿人的稿费平均不到300美元。

记者们计划在

YouTube、LinkedIn和TikTok上花费更多时间

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视频内容和社交媒体平台在媒体推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开始将重心转向在线平台,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用户。报告显示,新闻工作者计划在YouTube、LinkedIn和TikTok上花费更多时间。

YouTube是一个视频分享平台,已经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新闻生产和传播平台。许多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在YouTube上开设频道,发布新闻报道、解说视频等内容,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用户。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YouTube的广告分成模式获得收益,进一步增加其收入来源。

LinkedIn是一个专业社交平台,主要面向商业和职业领域。许多新闻工作者使用LinkedIn来分享其专业知识和见解,建立个人品牌和影响力。在LinkedIn上发布具有专业性的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商业和职业用户,为新闻工作者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收益。

TikTok是一个短视频分享平台,许多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开始在TikTok上发布短视频,以吸引更年轻的观众和用户。在TikTok上发布短视频需要一定的创意和技巧,但是如果做得好,可以获得大量的关注和流量。

虚假信息和缺乏资金

是记者们最担心的两个问题

近年来虚假信息成为记者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这一发现表明,开发可信、准确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与可靠的信息来源合作变得非常重要。对记者同样重要的是,对潜在的经济问题要敏感,无论是关于媒体机构的最新财经新闻,还是听说了另一家机构的裁员情况。

大多数记者从在线报纸获取新闻

其次是Twitter

该报告强调了报纸的持续重要性,因为大多数新闻工作者从在线报纸获取新闻,其次是Twitter。几乎所有新闻工作者使用Twitter,并对自2022年埃隆·马斯克收购平台以来是否离开该平台存在分歧(50%表示考虑放弃Twitter)。大多数人使用Twitter来关注新闻、推广自己的工作、寻找线索并与其他新闻工作者和他们的读者们建立联系。很明显,Twitter仍然是与媒体互动的重要平台。

几乎近一半的记者

认为短视频将在2023越来越受欢迎

近年来,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根据最近的调查,几乎近一半的记者认为短视频将在2023年越来越受欢迎。

而且,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开始关注短视频的制作,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方式。对记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记者们需要关注短视频的新闻价值,不断提高自己的制作技能和水平,才能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来自:腾讯媒体研究院

 

]]>
Morning Consult:2023上半年媒体和娱乐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7545.html Mon, 13 Mar 2023 22:00:09 +0000 //www.otias-ub.com/?p=1567545 Morning Consult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媒体和娱乐报告”。由于经济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有太大改善,媒体高管应该为一些2023 年消费者在娱乐支出方面更加挑剔做好准备。

Morning Consult的报告追踪了最重要的媒体趋势,并提炼出行业高管如何利用这些趋势的建议。

大多数消费者现在再次对户外活动感到满意,但 2022 年利率上升和生产成本增加导致这一年的增长低于预期。 最大的媒体公司去年损失了超过 5000 亿美元的市值。随着 2023 年的开始,高管们需要了解消费者如何接触媒体的最新见解,以确保今年不会重蹈上一年的覆辙。

基于对全美 2200 多名成年人的调查,报告提供了对塑造媒体和娱乐行业未来的消费趋势的洞察。

要点:

视频流的繁荣时期已经结束

低价广告层级的帮助有限,因此流媒体必须通过直播内容和免费广告支持的流媒体电视选项等脱颖而出。

赢得短视频竞赛对社交媒体玩家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

BeReal 和 Post News 等初创公司越来越受欢迎,但尚不清楚是否有任何新玩家会像 TikTok 那样将自己确立为创作者经济的支柱。在 Z 世代的心目中,没有一款山寨产品能够取代字节跳动的服务。

视频游戏IP需要媒体公司更多关注

花时间玩游戏的消费者也往往比普通成年人对看电影和视频流更感兴趣,因此应该开发更多面向游戏玩家的内容。

较新的数字音频计划远未使普通消费者获利

虽然一些消费者确实经常使用 Clubhouse 等社交音频服务并为播客订阅付费,但他们是例外而不是规则。


]]>
中央网信办:2022 年累计依法约谈网站平台 8608 家 下架移动应用程序 420 款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3961.html Sat, 21 Jan 2023 10:10:46 +0000 //www.otias-ub.com/?p=1553961 据中央网信办消息,2022 年,全国网信系统持续加大网络执法力度、规范网络执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坚持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据统计,全国网信系统全年累计依法约谈网站平台 8608 家,警告 6767 家,罚款处罚 512 家,暂停功能或更新 621 家,下架移动应用程序 420 款,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取消违法网站许可或备案、关闭违法网站 25233 家,移送相关案件线索 11229 件。

各级网信部门结合网络生态综合治理及“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打击网络谣言、整治 MCN 机构信息内容乱象、整治网络直播和短视频领域乱象、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算法滥用、整治应用程序信息服务乱象、规范传播秩序,及时查处一批传播各类违法违规有害信息、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社会影响恶劣的平台和账号。

针对淘宝直播间及店铺存在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信息的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浙江省网信办依法约谈淘宝网及相关直播间、店铺运营主体主要负责人,责令其限期整改,暂停相关功能,从严处理责任人,并对淘宝网实施罚款的行政处罚。

针对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多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信息的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北京市、广东省网信办依法约谈新浪微博总编辑、腾讯微信负责人,责令其限期整改,严肃处理责任人,并对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依法予以罚款的行政处罚。

依法查处“罗戈网”“中华日历 App”“小舞视界”“沙盘上的战争”等违规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站和账号,下架“功德人生”等 74 款违法违规的移动应用程序。依法查处“全媒头条中文网”“天津补贴”“驻希腊使馆办公室”等一批假冒和侵权网站、平台和账号。针对存在算法推荐问题的“爱奇艺”等多款移动应用程序,对其依法采取约谈、责令整改和处理责任人等处置措施

针对网站平台存在色情引流、诱导打赏、暴力谩骂、低俗庸俗等信息,存在涉网络占卜迷信等信息,存在用户账号发布炫富拜金等信息,存在涉流量造假、网络水军,存在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违法违规问题,依法对腾讯、新浪、抖音、百度、网易、花椒、斗鱼、虎牙等多家网站平台予以约谈相关负责人、责令限期整改、从严处理相关责任人,并对网站平台依法实施罚款的行政处罚。

此外,国家网信办不断加大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根据网络安全审查结论及发现的问题和线索,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滴滴公司作出网络安全审查相关行政处罚

同时,国家网信办加强对地方网信部门工作指导,持续加大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的网络执法力度,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针对个别互联网企业怠于履行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依法对其采取罚款、整改、警告、处理责任人等措施。依法查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存在以强制、诱导、欺诈等恶意方式违法违规处理个人信息行为的“超凡清理管家”等 294 款 App。针对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空空语音”等 44 款 App 存在未按要求开展安全评估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对其予以下架处置。

自 IT之家

]]>
Meta:Instagram全球月活跃用户达到 20 亿 //www.otias-ub.com/archives/1511185.html Thu, 27 Oct 2022 11:48:27 +0000 //www.otias-ub.com/?p=1511185 据报道,美国社交图片分享网站 Instagram 的全球月活跃用户达到 20 亿,而同属于 Meta Platform 旗下的社交网站 Facebook 月活为 29.6 亿。二者的用户差距日益缩小凸显出这家社交网络巨头的转型。

由于广告市场的现状令 Meta 的预期数据前景黯淡,导致该公司的股价暴跌,所以该周三发布的财报原本会被悲观情绪笼罩,但这一数字却成为其中的一抹亮色。Meta 还表示,该公司旗下的消息应用 WhatsApp 的日活跃用户也超过 20 亿。Meta 旗下所有应用的全球月活跃用户总数达到 37.1 亿

2018 年 6 月,该公司表示 Instagram 的月活跃用户超过 10 亿。自那以后,这款应用经历了 10 年前被 Meta 收购以来最大规模的转型。Instagram 原先只展示用户关注的人发布的内容,但现在却会根据算法为用户展示更多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项服务还增加了 TikTok 风格的短视频 Reels,并且在该平台上获得了高于其他视频格式的优先级。

Meta 之所以做出这些调整,是希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交媒体行业,避免 Instagram 被边缘化。过去几年,TikTok 凭借热门的主题类视频崭露头角。在 TikTok 上,系统会利用算法向关注特定主题的用户推荐内容,而不再仅仅展示用户关注的创作者发布的内容。

Meta 的社交媒体平台必须保持用户粘性,让他们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投入更多时间。该公司的绝大多数收入都来自投放在这些平台上的广告,但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营销人员最近的数字广告支出有所减少,迫使 Meta 和竞争对手争夺更少的预算。

Instagram 是 2012 年被 Meta 收购的,目前以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在 2014 年被 Meta 收购的 WhatsApp 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还处于初期。

]]>
MoffettNathanson:2022 年Q3网飞发布1026 集原创电视剧集 是其他流媒体服务5倍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5171.html Thu, 13 Oct 2022 12:56:38 +0000 //www.otias-ub.com/?p=1505171

据《综艺》报道,流媒体巨头网飞 Netflix 发布的电视剧集数量是所有平台之中最多的。根据分析公司 MoffettNathanson的统计,网飞在 2022 年第三季度(Q3)发布了 1026 集原创电视剧集。这超过了网飞此前的纪录:2021 年第四季度网飞发布了近 900 集剧集。

《综艺》指出,这一新纪录几乎是第二大流媒体服务亚马逊Prime 的 5 倍:亚马逊 Prime 在同时间段里发布了 223 集电视剧。Hulu 放出剧集下降时 140 集,迪士尼+ 推出了140 集,而 HBO Max 推出了 114 集。

1,026 集由 159 个原创和独家节目组成,包括刚刚发布的《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以及《睡魔》、《眼镜蛇》第5 季和《怪奇物语》第4 季第 2 卷等。

MoffettNathanson 在报告中写道:“流媒体对美国家庭的渗透已经趋于成熟,除了最新进入的 Peacock 和 派拉蒙+ 之外,几乎每一个单独的流媒体服务都是如此。流媒体服务不再争夺流媒体新客户,而是增加(并保持)已经在流媒体服务中的客户。”

Netflix 年初拥有近2.22 亿用户,但由于价格上涨和来自其他服务的竞争等原因,全年都在流失一些用户。从那以后,该公司开始重新关注如何处理共享帐户,包括打击密码共享,以及准备推出一个带有有限目录的广告播放价格选择。 网飞 2022 年第四季度将推出包括《亚当斯家族》衍生剧《周三》和11 月的职场喜剧《Blockbuster》,以及 12 月 25 日的新巫师衍生剧《巫师:血源》。

自 3DMGame

]]>
Sensor Tower :2022 年Q3移动 App支出减少约 5% TikTok创下连续四个季度营收纪录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0933.html Fri, 30 Sep 2022 11:47:16 +0000 //www.otias-ub.com/?p=1500933

由 Sensor Tower 最新分享的报告可知:2022 年 3 季度,移动 App 支出减少约 5% 。与此同时,短视频社交巨头 TikTok 逆风上扬,创下了连续四个季度的营收纪录。TikTok 全球业务(含 iOS 版抖音客户端)依然稳居苹果 App Store 和谷歌 Play 商店“非游戏类应用”的营收榜前列,当季消费者支出约 9.144 亿美元。

(来自:Sensor Tower)

Sensor Tower 指出,仅抖音一项,就贡献了约 4.335 亿美元的消费者支出,占总支出的 47% 。

在 App Store 上,TikTok 是营收最高的非游戏类 App 的第一名、而 Google Play 上则是第二(仅次于 Google One 存储订阅服务),当季营收刚超过 3.3 亿美元。

其次,截至目前,TikTok 和抖音已创造约 63 亿美元的总营收。但在更广泛的市场中,趋势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可知消费者在 App Store / Google Play 上的内购、订阅和付费下载支出,在 2022 Q3 同比下滑 4.8% 至 316 亿美元,同时应用下载量也小跌 1% 至 353 亿美元。

不过 App Store 仍是移动应用消费支出的主要贡献平台,达到了 Google Play 的两倍多。

即便前者当季营收 212 亿美元,较去年的 217 亿美元同比下滑 2.3% 。但后者的跌幅更大,同比下滑 9.6% —— 从 115 亿美元,降到了现在的 104 亿美元。

具体到游戏领域,消费者支出同比下滑 12.7% 至 193 亿美元。App Store 同比下滑 9.8% 至 119 亿美元,而 Google Play 下滑 16.9% 至 74 亿美元。

与此同时,应用安装了仅略有下降。

作为主要贡献平台的 Google Play,受季度下载量 -2.2%(至 270 亿次)影响而少了将近 1% 。即使 App Store 实际增长了 3.8%(至 82 亿次),但还是无法抵消更大体量的 Google Play 的颓势。

其中 TikTok 下载量再次霸榜(非游戏类应用),其在两大移动平台上的总安装量为 1.965 亿次。但若只看 Google Play,则是 Facebook 以 1.503 亿次跃居第一(取代了之前的 Instagram)。

自 cnBeta.COM

]]>
TikTok:2022年4-6月TikTok移除虚假账号3360万个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0381.html Thu, 29 Sep 2022 13:50:08 +0000 //www.otias-ub.com/?p=1500381

字节跳动旗下 TikTok 近日公布了 4-6 月的最新季度社区准则执行报告,通过定期发布透明度报告,以便于公众了解社区准则的最新执行情况。 根据 4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期间的最新季度报告,围绕着短视频和账户删除情况提供了各种详实的数据,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和虚假账号有关的数据。

TikTok 报告称,它在本季度删除了 3360 万个虚假账户,比上一季度删除的 2080 万个账户增加了 61%。相比较去年同期,TikTok 的虚假账户删除率在 12 个月内增长了 2000% 以上。

不同社交平台对虚假账户的定义也有差异,不过通常是指任何声称自己不是某人或某物的账户。这可能意味着名人、政治人物、品牌或其他具有邪恶意图的骗子。

这里可能最有趣的是,虽然它的虚假账户删除明显增加,但在注册阶段被阻止的垃圾邮件账户数量急剧下降,从第一季度的约 2.02 亿下降到约 7500 万。

TikTok 表示,这并非巧合,它表示已采取措施“对恶意行为者隐藏执法行动”,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深入了解 TikTok 的检测能力。简而言之,似乎 TikTok 允许更多垃圾邮件/虚假帐户进入平台,但一旦它们启动,最终就会删除更多。

在报告的其他地方,TikTok 表示其主动删除视频(在报告之前删除内容)从第一季度的 83.6% 上升到第二季度的 89.1%,而在 24 小时内(从收到报告时)删除的视频从 71.9 % 至 83.9%。

cnBeta.COM

]]>
2021年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98677.html Mon, 26 Sep 2022 03:00:52 +0000 //www.otias-ub.com/?p=1498677
全球娱乐及传媒产业发展综述

2021年,疫情对全球娱乐及传媒产业的冲击趋缓,传媒产值强劲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1年10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复苏但复苏势头放缓。普华永道发布的产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娱乐及传媒产业产值预计达到2.2万亿美元,有助于推动行业产值在2025年达到5.0%的五年复合年增长率(如图1)。全球娱乐与传媒产业将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尽管全球娱乐及传媒行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各个细分行业也存在较大差异。据普华永道预测,数字化继续引领潮流,满足数字和移动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增长迅速。

虚拟现实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细分市场,2021—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持续引领全球娱乐与传媒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电影院线和数据消费行业发展同样迅猛,增长速度位居其次,年复合增长率为29%27%;次之是户外广告和OTT视频,年复合增长率达10%;音乐、电台、播客、互联网广告、B2B、视频游戏和电子竞技、互联网接入、电视广告、消费类图书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则低于10%。相比之下,报纸和消费类杂志、传统电视和家庭视频的产业规模预计还会进一步缩小。尽管如此,传统电视和家庭视频仍将在消费者收入总额中占据最大份额。

纵观全球娱乐及传媒产业2021年的发展,在宏观趋势、新消费习惯和疫情推动下,消费者行为变化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相关行业迅速向数字内容服务转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广告投入。据普华永道预测,2020—2025年,全球广告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6.5%

此外,其他受消费者行为影响而产生的行业变革也愈发明显,如向数字产品和在线销售的转变、流媒体的不断崛起、创作者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等。未来几年,数字化转型将有力推动娱乐及传媒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随着各公司竞相向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娱乐及传媒产业的沉浸式和多样化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全球娱乐及传媒产业各行业发展状况

2021年,全球娱乐及传媒产业总体发展势头向好,但各个细分行业存在较大差异。

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业

全球报纸出版业目前处于经济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主要体现为盈利能力下降、外部竞争加剧和收入持续收缩。IbISWorld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球报纸出版业收入以年均6.5%的速度不断下滑,2021年收入预计降至850亿美元,下降幅度为5.6%

从产品与服务组成来看,印刷版报纸收入位列第一,在报纸总体收入中占比41.6%,广告和数字报纸销售收入位列其后,分别占报纸总收入的35.1%23.3%

2021年,全球报业正在加速向数字平台迁移。国际报刊联盟发布的《2021全球数字订阅报告》显示,全球期刊、媒体内容产业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规模也逐渐扩大,新闻数字媒体内容的订阅者总数快速增长。对比2020年同期,2021年全球数字订阅用户数量超过3580万,涨幅为14.6%。到2025年,数字收入将占报纸总收入的24.1%

未来,在线媒体的威胁和广告收入的外流将持续影响全球报业的收入。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25年,全球平均每天销售和订阅的纸质报纸数量将减少2410万份,其中西欧的纸质报纸阅读量下降幅度最大,复合年增长率为-5.4%IbISWorld预测,到2026年全球报业收入将以每年2.9%的降幅跌至732亿美元。

全球杂志出版业一直在努力适应数字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虽然消费者对杂志的核心新闻和信息产品的需求并不缺乏,但线上媒体、免费内容已经威胁到传统杂志的地位。

IbISWorld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间,全球杂志出版业收入以年均6.4%的速度不断下滑,2021年收入预计降至703亿美元,下降幅度为2.7%。从产品与服务组成来看,数字杂志销售收入位列第一,在杂志总体收入中占比30.8%,印刷版杂志销售和平面广告收入位列其后,分别占杂志总收入的27.2%19.7%


未来五年内,全球杂志出版行业收入将继续下降,但与当前相比下降速度放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可能会缩小。预计到2026年,全球杂志出版行业收入将以每年2.6%的降幅下降至618亿美元。

2021年,全球图书出版行业的波动降低了收入增长的潜力,但为电子书等数字技术的过渡创造了一个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IbISWorld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图书出版行业收入达1093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5.9%

值得一提的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可支配收入和识字率增加,为图书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此外,互联网使用率的提高促进了图书销售,电子书的便利性也有望推动全球图书市场稳定发展。因此,预计到2026年,全球图书出版行业收入将以每年2.3%的速度攀升至1226亿美元。

电视和视频业

疫情对全球付费电视市场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加速了消费者从传统电视转向互联网的趋势。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在有线电视、IPTV、卫星和付费DTT四种形式中,有线电视的订阅家庭数量下降幅度最大,在过去五年中失去了8100万个家庭用户。Digital TV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全球IPTV用户数量将在2026年超过有线电视,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将继续实现从有线电视到IPTV的巨大转变。

未来几年,付费电视收入将从2020年的1730亿美元降至2026年的1430亿美元,美国的下降幅度最大。Parks Associates的报告显示,82%的美国宽带家庭至少订阅了一项OTT电视服务,而只有58%的家庭订阅了传统付费电视服务,美国OTT与传统付费电视之间的差距持续在扩大。Digital TV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中国和印度将继续提供全球近一半的付费电视用户。Deloitte的数据显示,英国作为电视市场的风向标,收视份额将跌破半数,也预示着视频内容生态系统新时代的到来。

与传统电视业相反,OTT行业继续稳步发展。Digital TV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6年全球OTT行业收入将达到2100亿美元,仅2021年将增加约230亿美元。在OTT的细分行业中,到2025年,全球SVOD(订阅型视频点播)收入将以10.6%年复合增长率的速度增长,届时SVOD产业规模将达到813亿美元。到2027年,美国将占有全球过半的SVOD订阅量。Netflix将在2021—2027年期间增加6000万订阅用户,Disney+将增加1.46亿订阅用户,总数达2.76亿,并在2028年超过Netflix

虽然付费订阅服务在发达国家市场发展良好,但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受众更倾向于广告赞助的免费服务。在亚太地区,AVOD(广告型视频点播)占主导地位。中国和印度的AVOD订阅人数达到数亿,远超SVOD。流媒体平台Hotstar在印度有3亿活跃用户,其中4600万是付费用户,而中国的爱奇艺有5亿用户,其中1亿是付费用户。服务商提供免费到付费等多种服务方式和多项服务套餐,包括广告、游戏、音乐等,使其能够整合大量用户,在通过订阅和视频盈利的同时,避免用户流失。

视频直播仍然是最为流行的细分市场之一,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要应用之一,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视频直播市场,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占网民整体的68.2%

音乐和广播业

全球音乐制作和发行行业保持稳定发展,IbISWorld的数据显示,2021年行业收入达328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4.7%。疫情冲击过后,现场音乐的表现持续回暖,普华永道预测2021年行业收入约141亿美元,这也推动了音乐产业的总体增长。受流媒体服务影响,全球各地区的实体唱片销售业绩持续下滑,预计收入将从2021年的54亿美元下降到2025年的42亿美元。

疫情对音乐和广播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现场音乐有所限制的同时,也提振了诸如播客等形式。播客是当前音频市场的主流娱乐形式,路透社新闻研究所《2021年数字新闻报告》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球播客数量激增,在苹果播客应用中上架的音频播客已经达到200万个。Insider Intelligence预计,2022年全球播客听众将达到4.242亿,占互联网用户的20.3%,到2028年,全球播客市场规模将达到948.8亿美元。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他们会从播客中获取新闻。2021年,苹果和Spotify两大播客巨头先后推出付费订阅模式,Spotify还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广告变现策略,首创Spotify Audience Network,帮助广告主找到匹配的音频内容,与听众建立联系。

此外,实时社交音频应用Clubhouse火爆全球,实现以语音为载体的陌生人实名社交,每周活跃用户一度达到1000万。Twitter将音频直播功能复制到旗下产品Spaces中,Spotify推出了相似的实时音频产品GreenroomFacebookAPP上增加的短音频动态功能Soundbites,支持用户发布语音动态。

持续的疫情使声音的陪伴价值得以彰显,有声读物也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Spotify数据显示,有声书现有市场规模为33亿美元,到2027年或能达到150亿美元。2021年,Spotify在有声读物上频频发力,先后与流媒体订阅服务平台Storytel和有声读物发行创意公司Findaway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拓展其音频业务版图。在技术层面上,人工智能和文本语音转换技术成为助力有声读物发展的关键。

电影业

2021年,线下影院逐步开放,研究机构Comscore的数据显示,全球近90%的电影院均已开放,此前受疫情冲击的电影院线表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据Box Office Mojo网站统计,全球票房在2021年达到约214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78%,《蜘蛛侠:英雄无归》凭借18.92亿美元的票房成绩登顶2021年全球票房排行榜。Gower Street Analytics预测2022年全球票房将达到332亿美元,这一预测值较疫情前的2017—2019年平均值低20%。如果该预测成立,则表明全球电影票房至少在2023年才能完全恢复到疫情前4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

中国在亚太电影市场和全球电影市场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人民币,银幕总数达到82248块,全年总票房和银幕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长津湖》《你好,李焕英》位列全球票房排行榜二、三位。中国市场还将稳步增长,中外合资电影或将成为中国电影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消费者行为的转变推动电影产业商业模式的持续变革,流媒体正在快速发展。Conviva发布的报告显示,流媒体业务三年内的全球增长高达266%91%的美国用户积极使用流媒体。而电影院线却在与流媒体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最大的连锁影院AMC2021年三季度的净亏损达2.24亿美元。面对疫情的冲击,不少电影公司的新作同步登陆电影院线和流媒体平台,华纳影视202117部新作同步登陆流媒体平台HBO Max,多家影视公司纷纷效仿。未来,流媒体和院线或可形成合作式竞争关系,发挥各自媒介特性,吸引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广告业

疫情使广告业在2020年遭受重创,但从2021年开始,广告业受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推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复苏。广告公司Magna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媒体广告收入增幅为22%,创历史新高,与20202.5%的降幅形成鲜明对比。其中,传统广告(电视、广播、户外、印刷品、电影)收入增长9%,数字广告收入增长31%。与此同时,Magna监测的70个国家和地区的广告支出在2021年都迎来扩张,英国增长34%,美国增长25%,巴西增长30%,中国增长17%

Dentsu预测显示,2022年广告业将以2021年的强劲复苏为基础,全球广告支出预计增长9.2%,广告市场规模将达到7450亿美元,比2019年疫情前的支出水平高出1172亿美元,明显高于全球GDP增速。预计到2022年,数字支出将占全球支出的55.5%2024年将增加到59.4%,增长的关键领域是互联网电视广告、视频广告、程序化广告和电子商务广告。

互联网广告方面,移动消费仍然是全球互联网广告市场的最强劲驱动力。Statist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互联网广告支出为2384亿美元,其中在线视频广告支出616亿美元,社交媒体广告支出1490亿美元。据普华永道预测,所有地区都将出现温和到强劲的增长,到202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广告收入预计将达到3323亿美元,占互联网广告总收入的67.9%。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预计在2020—2025年期间分别达到9.2%8.7%的复合年增长率。

此外,程序化广告的发展也值得关注。依托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程序化广告由实时数据驱动,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使广告瞬间抵达目标群体。eMarketer估计,2021年全球程序化广告规模将增长到1550亿美元。

全球电视广告收入在2020年遭遇短暂下滑后,2021年起恢复增长。Statista预计,2021年全球电视广告收入为1510亿美元。如今,依托前沿技术,电视广告可以和线上零售和社交媒体平台一样,精准触达特定消费群体。德勤全球预测,2022年可寻址电视广告(允许向观看同一节目的不同家庭播放不同广告)全球营收将近75亿美元,达到2012年预估营收的40倍以上。然而,据MAGNA预测,2022年全球电视广告市场规模将达到1530亿美元,可寻址电视广告在全球市场占比仍相对较低,要在电视广告中占据主导地位依然前路漫漫。

2021年,全球户外广告市场恢复到了疫情前的增长态势。Statist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支出342.5亿美元,预计2022年支出379亿美元(如图2)。值得一提的是,户外广告在数字技术、5G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正在进入一个探索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阶段。

202112月,Ocean Outdoor公司宣布与Admix合作,将户外广告带到元宇宙中,在现实世界和虚拟NFT同步播放广告。2022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希望通过扩展现实(XR)来模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界限,这将增加户外广告游戏化参与的可能性,并重新定义媒体的作用。数字化是户外广告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相关的营销体系和方法论也会不断完善和革新。

社交媒体

2021年,全球社交媒体活跃用户达42亿,占活跃互联网用户的90%。尽管社交网络无处不在,但其市场潜力仍在增加,用户数量及用户参与度都在稳定增长。

Statista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每天花费约144分钟浏览社交网络。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8%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他们从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尽管拥有大量早期用户,社交应用仍有较高的市场需求,仅在2021年上半年,社交媒体类应用下载量就达到47亿次,用户支出达3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根据data.ai的统计,亚洲是社交应用下载量最大的地区,占据60%的市场份额。印度是规模最大的市场,美国、印尼、巴西和中国紧随其后。

纵观社交媒体市场竞争格局,Facebook拥有最多的用户量,活跃用户达到27.4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YouTube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和微信分列二至六位,用户数量均超过10亿。值得关注的是,TikTok正在迅速崛起,在社交媒体行业显示出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Hootsuite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9TikTok用户超过10亿,一年内增长45%,跻身世界上第七大最受欢迎的社媒平台。据data.ai统计,在美国和英国,TikTok用户的月平均使用时长已超过YouTube

社交媒体应用的盈利能力也在日渐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创作者经济的兴起。消费者逐渐转向为内容创作者付费的模式,而不是为专业制作的内容付费,这也表明了市场需求的转变。消费者对主播和内容创作者的支持将大力推动社交媒体应用变现。Data.ai预测,到2025年社交应用的年度用户支出将达到177亿美元,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9%(如图3)。YouTubeTikTok的用户支出排名超过在线视频应用Disney+,也表明消费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创作者经济敞开钱包。此外,TwitchBigo Live都成功跻身用户支出榜单的前10位,展现了礼物打赏机制的力量。

新兴传媒业

拓展现实技术(Extended RealityXR)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是VRARMR等多种技术的统称。德勤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当前应用市场份额看,VR设备占据近一半(48%)的市场份额,AR约占三分之一(34%),剩下市场则由MR占据。因疫情造成的社交隔离激发了VR游戏、虚拟会议、AR测温等需求,Steam平台VR活跃用户翻倍增长,虚拟会议,云端展览案例层出不穷。元宇宙概念也助力XR行业站上风口,预计未来五年XR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Statista预测,全球XR产业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307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2969亿美元(如图4)。

科技巨头纷纷布局XR产业。2021年8月,VR创业公司Pico披露该公司被字节跳动收购。此前,字节跳动已在VR、AR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研发投入,在交互系统、环境理解等方面收获许多技术成果。此外,苹果、Meta、微软、谷歌、华为、腾讯等公司都在构建XR生态,依据自身特征从不同角度切入市场,构建差异化的XR生态版图。

经历2018年的行业低谷后,全球XR融资明显回暖,中国XR融资也在2021年迎来复苏,包括爱奇艺VR的数亿元人民币巨额融资,理湃光晶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等。从投资方向看,当前全球资本集中在硬件和应用两个产业链环节:硬件方面,资本较多关注AR眼镜和光学器件;应用环节则重点关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及解决方案。

在电子游戏方面,虽然疫情导致2020年的游戏参与度和支出激增,但疫情的负面影响在2021年变得更加明显,供应链中断是游戏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游戏市场数据研究分析公司Newzoo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游戏市场预计收入1758亿美元,同比小幅下降1.1%。与主机游戏和PC游戏相比,手机游戏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小。

2021年,手机游戏预计产生907亿美元的收益,同比增长4.4%,占全球游戏市场的一半以上。而主机游戏收入将下降至492亿美元,降幅8.9%,PC游戏收入下降至359亿美元,降幅2.8%。从地区分布来看,由于亚太地区拥有庞大的手机游戏市场,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小,是全球游戏收入最高的地区,仅2021年就达到882亿美元,占全球游戏收入的50.2%,其中中国市场贡献456亿美元。北美地区游戏收入位居第二,为426亿美元(主要来自美国)。未来,亚太和北美地区都有望稳步增长,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到8.7%和7.9%。

元宇宙概念将在未来游戏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都专注于构造虚拟世界。2021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Roblox上市。作为全球最大的互动社区之一及大型多人游戏创作平台,Roblox的商业模式是创造一个元宇宙世界,通过游戏将全世界连接在一起,让任何人都能探索全球社区开发者建立的数千万个沉浸式3D游戏,通过XR乃至脑机互联实现真正实现未来线上与线下、真实世界与模拟世界之间的无缝融合。

数字货币是一种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包括虚拟货币、加密货币及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等。加密货币是近些年来较为火热的概念,诸如比特币、以太坊、瑞波币、莱特币等都属于加密货币。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美国成年人至少听说过比特币或以太币等加密货币,16%的人表示曾投资、交易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过加密货币。

加密货币平台Crypto.com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9日,全球有2.95亿加密货币用户,全年增长178%,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比特币。2021年,特斯拉和万事达宣布接受加密货币付款,Visa与Crypto.com合作解决加密支付问题。

2021年9月7日,在萨尔瓦多总统纳伊布·布克尔的积极推动下,萨尔瓦多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将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Crypto.com预计,到2022年底,加密货币用户数量预计突破10亿。

随着加密货币热度不断攀升,NFT作为一种加密资产在2021年也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NFT(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储存在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数字分类帐上的密码串,可以代表艺术品、视频甚至推文的唯一所有权。2021年,NFT行业进入快速扩张期,交易量和交易额都迅速提高。根据Dune Analytics的数据,NFT在线交易平台OpenSea的销售额在2021年8月达到34亿美元的峰值。法国巴黎银行旗下研究公司L’Atelier执行长John Egan指出,加密货币和NFT的流行可能也与社会流动性下滑有关,因为房屋等传统资产的价格飙升,年轻人群进入这一新兴市场以期迅速致富。

全球娱乐及传媒产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下,全球传媒生态显示出新的特征。消费者行为对产业变革的影响加剧,数字化和科技进步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网络平台的崛起与扩张已引发世界各国的关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各方共同推进。

沉浸式经济热度再升,“元宇宙”引发行业布局热潮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2021年3月,Roblox的上市让“Metaverse元宇宙”概念引爆市场,近400亿美元市值彻底打开了“元宇宙”行业的想象空间。随后,Facebook更名为“Meta”,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于元宇宙概念的热情。在中国,以腾讯、字节跳动为首的互联网大厂也在加速布局元宇宙赛道。2021年,字节跳动斥资1亿元投资了元宇宙概念公司代码乾坤,腾讯投资了与元宇宙概念相关数家公司,包括卓艺工坊、魂起网络和威魔纪元。

元宇宙创造了一个用户与家人、朋友、宠物、喜爱的物品和体验得以虚拟连接的全新环境,是下一代社交世界的载体。虚实相生是元宇宙的关键特征,体现在沉浸感、虚拟身份、数字资产、真实体验、虚实互联和完整社会系统这六个核心要素上。扩展现实设备是元宇宙连接虚拟与现实的关键设备。未来,元宇宙的发展一方面由实向虚,实现真实体验数字化,另一方面由虚向实,实现数字体验真实化。

元宇宙产业链条长而复杂,硬件、软件、内容及应用各个环节都孕育着丰富的投资机会,同时,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涌入赛道。据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到2024年,元宇宙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0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1%。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元宇宙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中国元宇宙市场规模可能达到8万亿美元。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6年,25%的人每天将至少在元宇宙中工作、购物、学习、社交或娱乐一小时,全球30%的企业机构将拥有用于元宇宙的产品和服务。

但与此同时,随着针对元宇宙的讨论越来越多,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会继续模糊,人们也对元宇宙环境中潜在的风险提出了担忧。此外,VR和AR的应用也使得社交媒体的内容监管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对元宇宙风险的反思不是对其本身的否定,而是要在规范中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数字订阅蓬勃发展,媒体行业展现高度灵活适应性

2021年,据路透社新闻研究所调查显示,大部分媒体的年度收入有所增长。在其调查的52个国家中,59%的媒体总体收入有所增加,20%的媒体收入与2020年持平,只有8%的媒体收入下降。在疫情持续和传统传媒业收入来源萎缩的境况下,这一数据证明了媒体行业高度的灵活适应性。媒体获得了订阅、电子商务和数字营销等新收入,并开始从网络平台获得可观的内容版权收入。2022年,79%的商业媒体将订阅作为最主要的收入渠道。

头部媒体2021年的数字订阅成绩再创新高。《纽约时报》目前拥有840万订阅用户,其中760万是数字订阅,有望在2025年达到1000万的订阅目标。《华尔街日报》2021年第三季度的数字付费用户数达270万,数字订阅量占总订阅量的78%。分发平台Substack的付费订阅者更是在2021年11月达到了100万。此外,一些小型数字媒体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如西班牙“每日新闻网”、丹麦媒体Zetland和南非的《独行者日报》等。

但订阅模式是否适用于所有媒体,目前还没有定论。BuzzFeed和Vox正在探索“混合收入”模式,包括广告、电子商务、内容付费等收入来源。商业媒体领袖们普遍认为,有三到四种不同的收入来源更为稳定。同时,如何留住数字订阅用户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随着经济形势恶化和个人理财趋紧,愿意付费的读者可能越来越少,保留订阅用户会变得更加艰难。

创作者经济进入3.0时代,收入模式持续创新

Web2.0时代诞生了火热的创作者经济,但创作者们无法掌握自己内容的实际所有权,且必须遵循仅从粉丝订阅费、广告收入中抽成的收入模式。而Web3.0改变了创作者经济模式,通过NFT、社群代币等去中心化技术赋能,创作者的变现方式得到不断创新,其收入来源和模式也不再单一化或受到平台限制,这一变革还将持续深化。

根据Influencer Marketing Hub发布的《2021年创作者收入标准报告》估算,创作者经济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Instagram成为内容货币化的第一大平台。YouTube发布的研究报告称,由其大规模视频服务带动的“创作者经济”在美国支持了相当于39.4万个全职工作的就业规模。2021年3月,为创作者提供第三方服务的Substack拿到了6500万美元的投资,再次引发市场对创作者经济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押注这一赛道。同年11月,Web3.0创作者经济平台Darkblock宣布完成17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去中心化创作者平台Unite.io预测了创作者经济在2022年的五大发展趋势:更多独家且定制化的体验服务、推出颠覆性数位收藏品、更紧密的社群关系、通过社群代币赋能创作者经济,以及创作者拓展至元宇宙。此外,Unite.io预测亚洲创作者们将成为创作者经济变革的主力军。

行业大型交易回归,风险投资浪潮不断扩大。在日益虚拟化的世界里,全球娱乐及传媒产业公司仍将交易视为其重塑业务、保持市场领导地位的有效方式。尽管监管、审查不断加强,老牌企业仍在积极寻求并购。Statista统计,2021年全球科技、媒体、数字和营销行业的并购交易数量上升至1747笔,同比增长60.1%;并购金额达到870亿美元,同比增长55.5%。

2021年,流媒体的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平台的用户获取速度有所放缓。这一趋势也推动了行业内部整合,促使企业进行规模竞争。2021年5月17日,电信巨头AT&T Inc.宣布将分拆旗下华纳媒体,使其与探索频道母公司Discovery合并。这是2021年全球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AT&T共获得430亿美元。合并完成后,Discovery与华纳媒体将成立一家独立的娱乐公司,估值达1500亿美元。5月26日,亚马逊宣布将斥资84.5亿美元,收购米高梅电影公司。

此外,全球娱乐与传媒产业大型风险资本交易的浪潮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以数字增长为中心的领域。2021年4月,吸引了1000万用户的初创音频应用Clubhouse完成一轮风险投资,该公司估值达到40亿美元。5月,在线学习平台MasterClass以25亿美元的估值进行了一轮融资。数字化和创新科技带来的行业变革和巨大机遇为持续的并购交易奠定了基础。不仅限于大型科技公司,未来将会有更多蓬勃发展的新兴企业主导并购交易。

平台监管趋于严格,各方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2021年是全球媒体监管的分水岭,大型数字平台面临更多来自监管的压力。疫情期间,随着电子商务、数字广告和在线业务的蓬勃发展,数字平台和科技公司不断扩大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全球各地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运营环境将面临更多挑战。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社会意识也在推动监管的实施,具体表现为对社会公正、内容审核、安全数字空间需求的不断增强。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全球76%的消费者认为与公司分享他们的个人信息是一种“必要之恶”,36%的消费者分享个人信息的意愿较一年前有所降低。

美国接连对谷歌、Facebook等巨头加强监管,并提起反垄断诉讼。英国政府于2021年4月开始对谷歌和Facebook等数字巨头实施监管新规,确保消费者、小企业和新闻出版商不会因数字巨头的行为处于不利地位。欧盟正在进行一场有关数字领域规则的全面改革。加拿大也将起草类似法案,要求Facebook等平台向加拿大媒体支付费用。2021年4月,针对阿里巴巴涉嫌“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做出行政处罚,并处以182.28亿元罚款。2021年8月,中国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应用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做出了针对性规范,对大型网络平台的要求不断趋严。

以上一系列案例都标志着全球各方在平台监管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切实行动。在未来,政府、媒体与企业将继续合作,共同推动网络环境净化,这对全球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者杭敏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綦雪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
皮尤:2022年10%美国成年人通过TikTok获取新闻 //www.otias-ub.com/archives/1496694.html Wed, 21 Sep 2022 12:09:03 +0000 //www.otias-ub.com/?p=1496694

今年夏天早些时候,一位Google高管承认,TikTok正在蚕食其核心搜索业务,尤其是在年轻用户中。来自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TikTok现在的用途并不只是这些。根据一份研究美国人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新闻消费的报告的结果显示,33%的TikTok用户现在称他们经常在这个社交视频应用上获取新闻,该比例在2020年还只有22%。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其他社交媒体网站都在同一指标上出现了下降–特别是Facebook,现在只有44%的用户表示经常在那里获取新闻,而两年前还有54%。

这些数据表明,TikTok已经从单纯的对口相声、舞蹈和喜剧的娱乐平台发展到许多用户为了了解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而求助于它。

然而TikTok暂时还不是社交媒体上新闻消费的主要来源–这一荣誉仍属于Facebook。

皮尤发现,31%的美国成年人表示经常从Facebook获取新闻,这高于从YouTube获取新闻的25%、从Twitter获取新闻的14%、从Instagram获取新闻的13%。

在这个排名中,TikTok排在第五位,这是因为只有10%的美国成年人说他们经常从这个视频应用中获取新闻。

研究还发现,LinkedIn(4%)、Snapchat(4%)、Nextdoor(4%)、WhatsApp(3%)和Twitch(1%)则是美国人新闻的更小来源。

此外,皮尤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Google的说法,即它正在失去对TikTok和其他社交媒体应用的吸引力,因为它指出,通过网络搜索获得新闻的美国成年人的比例从2020年的23%下降到2022年的18%。

但它并不一定指出TikTok或任何其他社交平台在增长,因为在2020年和2022年之间,使用任何类型的社交媒体进行新闻消费的成年人比例从23%下降到17%,其他形式的新闻消费如新闻网站和应用也是如此。

目前还不清楚是否有任何单一平台从这些下降中受益,因为皮尤没有发现数字新闻来源向其他来源如电视、印刷品或广播的转移–所有这些来源的新闻消费也都在下降。

皮尤表示,数字设备仍继续超过电视.据悉,后者作为新闻消费来源的使用率已经从2020年的40%下降到2022年的31%。

此外,当被问及偏好时,更多的美国人(53%)说他们宁愿通过数字方式获取新闻,而不是通过电视(33%)、广播(7%)或印刷品(5%)–这个答案自2020年以来一直保持不变。

自 cnBeta.COM

]]>
Conviva: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流媒体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95930.html Mon, 19 Sep 2022 21:30:59 +0000 //www.otias-ub.com/?p=1495930 近日,流媒体业务监测分析平台Conviva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流媒体观看时长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14%,亚洲地区和拉美地区的增长幅度最大,分别为90%和70%,而北美地区作为全球最成熟的流媒体市场,也同比增长5%。

在全球所有地区,流媒体大部分观看时长(77%)发生在大屏幕上,大屏终端包括联网电视设备(35%)和智能电视(35%)和游戏机(7%),其次是移动设备(11%)、PC(7%)、平板电脑(5%)和其他(1%)。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3DMGame:2022年8月Twitch平台直播观看时长达19亿小时 //www.otias-ub.com/archives/1495426.html Sun, 18 Sep 2022 09:09:06 +0000 //www.otias-ub.com/?p=1495426

根据统计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今年8月,Twitch平台的直播观看时长达19亿小时。 而在7月,Twitch平台的直播观看时长是17亿小时。由此看来,Twitch月观看时长已经逐渐逼近20亿小时,但在1月之后他们还没有再次突破这一成绩。

与此同时,Facebook Gaming的观看时长相比今年6月也有显著下降,从4.24亿小时下跌3.99亿小时。

油管游戏频道的观看时长相比上个月的2.92亿小时有所上升,在8月达到了3.05亿小时。

Twitch平台的最流行游戏仍然还是那些。在油管频道上,《我的世界》在8月以2100万小时的观看时长居首。《Apex英雄》的观看时长蹿升30%,成为第二大受欢迎的游戏。

自 3DMGame

]]>
Nielsen:2022年7月奈飞《维珍河》成为单周美国流媒体最受欢迎剧集 播放时长达23.97亿分钟 //www.otias-ub.com/archives/1484943.html Mon, 29 Aug 2022 11:57:10 +0000 //www.otias-ub.com/?p=1484943

尼尔森统计公布了2022年7月25日至31日单周美国流媒体剧集观看时长排行榜,数据显示,奈飞(NFLX.US)主导了当期整个流媒体关注,播放时长前十的剧集均为奈飞制作。该公司制作的《维珍河》成为当期最受欢迎的剧集,播放时长达23.97亿分钟。

和之前一样,在尼尔森最新的每周流媒体收视率中,奈飞的《维珍河》高居榜首,《怪奇物语》第四季(播放时长为18.35亿分钟)和电影《灰人》(播放时长为13.62亿分钟)紧随其后。尼尔森指出,自第四季播出以来,《怪奇物语》全球累计播放时长已经超过了 440 亿分钟。

和过去一样,奈飞包揽了整个榜单的前十。

流媒体电影方面,奈飞依旧是主导者,该公司制作的电影包揽了前四。迪士尼(DIS.US)的《魔法满屋》以2.4亿的播放时长位列第五。

据悉,奈飞带有广告的低价订阅服务或将于今年年底率先在部分区域(至少 6 个)上线,售价可能为每月 7-9 美元,并将于明年全面推出。但截至目前,Netflix 方面尚未对此事进行回应。

自 智通财经APP

]]>
英国通信管理局:年轻人看电子屏幕的时间约老年人的七倍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9913.html Wed, 17 Aug 2022 12:01:24 +0000 //www.otias-ub.com/?p=1479913

英国通信管理局对人们观看电子屏幕的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年轻人的观看时间几乎达到老年人的七倍,大约五分之一的家庭在使用流媒体服务,并且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在观看短视频。

观看习惯代沟

据报告显示,16至24岁的人每天只花53分钟看电视,而65岁及以上的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将近6小时。同时,当代年轻人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几乎是65岁以上人群的七倍。

这种观看习惯的“代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差距的产生是由于流媒体服务和短视频等电视替代品的使用。英国通信管理局市场情报部门的总监表示:“流媒体革命正在扩大电子屏幕代沟,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观看习惯形成了明显的分歧。”

流媒体服务订阅

目前,有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家庭可以使用三种最大的流媒体服务——Netflix、Disney+和Amazon Prime,每个家庭每年的订阅花费约300英镑(约合人民币2464元)。

除此之外,至少订阅了一项流媒体服务的家庭相比2021年减少了35万户,这是由于订阅这些服务增加了生活成本。在对取消订阅的用户的调查中发现,四分之三的人表示会在他们的家庭预算状况转好时续订。

在线短视频观看

2021年,有报告指出人们在所有设备上观看视频内容的时间达到了每天平均5小时40分钟,几乎占到了成年人清醒时间的三分之一。

同时,最新数据显示,英国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在观看短视频(指长度不到10分钟的视频),其中65%的18至24岁的人每天都在观看。93%的15至17岁的人每天都在YouTube上观看短视频,90%在Instagram上观看,73%在TikTok上观看。

报告还调查了人们在网上观看的短视频类型,发现教程类视频,例如食谱或手工DIY,是观看次数最多的。另外,有3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观看有关视频游戏的视频,略超一半的受访成年人表示他们观看朋友和家人在网上发布的视频。

自 凤凰网科技

]]>
快科技:2021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规模达1844.42亿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7096.html Thu, 11 Aug 2022 14:43:44 +0000 //www.otias-ub.com/?p=1477096

“2021-2022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网络直播文艺生态报告》双报告同时发布。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规模达1844.42亿元,具有网络表演(直播)经营资质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有7661家,其中2021年新增1641家。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近1.4亿。一年内有过开播行为的活跃账号约1亿个,2022年上半年,新增开播账号826 万个。

截至2022年6月,曾在直播场景下有过任意付费 (打赏和直播购物) 的用户账号数量累计约为3.3亿个。

截至2021年末,共有11家网络表演(直播)上市主体。中头部平台约20家,含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陌陌、YY等。

此外,2021年来,MCN行业整体处于高速增长期,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MCN机构数量超24000家(以企业营业执照数量计算)。

6月22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制定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出台,网络主播这一职业被赋予了更高期许,“主播职业素养培育”被提至重要层级。

自 快科技

]]>
阿里巴巴财报:2023年Q1优酷视频连续五个季度的亏损收窄 日均付费用户增长15%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4751.html Sun, 07 Aug 2022 08:31:23 +0000 //www.otias-ub.com/?p=1474751

阿里巴巴在最新公开的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显示,优酷视频连续五个季度的亏损收窄,日均付费用户增长15%,而这可能与早前会员资费上涨有关。

长视频平台的盈利模式一直都是行业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早期以广告为主,到订阅会员制占据主流,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用户与平台之间的矛盾始终难以找到平衡点。在阿里巴巴公布的最新财报当中,优酷视频在订阅制费用上涨的情况下,日均付费用户反而上涨了15%,进一步缩窄亏损,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优酷视频实现盈利指日可待。不过,优酷并非首家调整会员费用的长视频平台,在此之前,爱奇艺、腾讯都先后上涨了订阅会员价格,其中爱奇艺在早前公开的财报中首次实现了盈利,这也间接成为各大平台调整盈利模式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自:优酷APP mockup套壳)

尽管爱奇艺通过调整会员资费的方式实现了盈利,但对于视频平台而言,内容往往才是最好的卖点。自2020年来,爱奇艺凭借悬疑系列“迷雾剧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关注度,其中以《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剧集吸引了大量观众,不仅提升了会员的续费率,还带来了不少新的付费用户,这也充分说明,优质内容才是扭转亏损的最大“武器”。目前来看,优酷视频在2023年第一财年中并未出现现象级“爆剧”,但《幸福到万家》、《传家》等独播影视剧还是拥有不小的讨论度,比较可惜的是,这些资源几乎都是外购而来,优酷始终没有在原创内容上获得观众们的认可,这对于平台发展来说并不是有利的趋势。

(图片来自:爱奇艺官网)

事实上,“独播”竞争大战是爱、优、腾三家视频平台最烧钱的时期,通过高价竞争影视资源的独播权抢占市场,但在疯狂烧钱过后,趋于理智的爱、优、腾终于朝着原创方向走去,恶性的竞争基本也宣告结束。不得不说,即使涨价成为长视频平台们的新盈利模式,但还是要以优质内容作为基础,否则用户只会盲目跟风热门影视剧集,这样只会引来新一轮的“独播”恶性竞争,用户与平台两败俱伤。

自 雷科技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65.6%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3792.html Thu, 04 Aug 2022 14:17:49 +0000 //www.otias-ub.com/?p=1473792

暑假,是孩子们休闲娱乐的好时节。然而,有一些孩子,暑假期间沉迷于网游、短视频、卡牌等无法自拔,家长对此忧心忡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给孩子们营造安全健康的暑期环境,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近日启动“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各地执法司法部门也针对暑期特点多措并举守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为推动暑期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探寻多元治理体系,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法治经纬版从今天起推出“关爱未成年·暑期防沉迷”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今年暑假,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马女士遇到件烦心事:“孩子作业不写,天天在家刷短视频,怎么说也不听。”为方便家校联系,马女士给即将上初一的孩子买了部新手机,并明确告诉孩子不能下载网络游戏,可没想到孩子对刷短视频上了瘾,一有空就抱着手机,有时连刷3个小时都不停手。

马女士对此十分焦虑:“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孩子又没什么分辨能力,这样下去学习成绩肯定要下降。但孩子似乎已经沉迷其中,怎么劝都不听,一说收手机就感觉要和我‘拼命’。”而更令马女士担心的事,一些主播常说的网言网语也被孩子学了去,有些听上去十分粗俗,有些干脆直接就是骂人的话。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虽然现在许多网游都纳入了防沉迷系统,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被压缩、限制,但这并没有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短视频成了很多孩子的暑期“新选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有65.6%,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虽然各大平台出台了青少年模式,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破解密码、购买账号等绕过技术监管,对孩子们来说并非难事。

未成年人为何容易沉迷短视频?沉迷短视频有何危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线调查。

未成年人容易上瘾

危害大影响价值观

“给我点点关注,带你们解锁更多姿势不迷路。”

“叫我大哥,以后我在学校罩着你。”

“不是同一个时间,但是同一个‘撤硕’,来干了奥利给。来我考你们个问题,知道奥利给是什么吗,就是屎!”

……

这并非户外主播在拍段子,而是记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餐馆内见到的一幕:主角不是成年人,而是3个六七岁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就坐在孩子对面若无其事地玩着手机,似乎对这种事已经见怪不怪。

面对询问,她告诉记者,平时偶尔给孩子玩下手机,暑期玩的时间多一些,孩子主要就是玩益智类游戏和看看短视频,从短视频中学到了一些网络热梗,“感觉没啥大问题,孩子还小,就是图个好玩,而且身边不少孩子也这样”。

记者采访北京、天津、山东、安徽等地多位家长了解到,由于当下青少年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很容易接触到短视频,身边很多孩子沉迷其中。而随着暑期来临,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刷屏上瘾现象愈发受到人们关注。

为何未成年人容易沉迷短视频?

北京市丰台区居民张红告诉记者,她家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对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平时会主动找家长要手机上网搜索资料。“这些短视频直播平台刷多了,大数据推的都是其关注、喜欢的东西,内容丰富、轻松诙谐、时效性强,很多大人刷起短视频都停不下来,更别说小孩子了。”

7月18日,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组织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一些网站平台的功能设计不够合理,保护机制不够健全,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重要诱因;有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奖励反馈、礼品领取、签到打卡等功能设置,让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还有一点关键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特别是暑期生活过于单调。“在沉迷短视频的孩子当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比很高,由于生活中缺少陪伴,他们在短视频这个虚拟世界中寻找寄托。此外还有一些孩子是由于意志力不强沉迷于短视频。”

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危害之大显而易见。

“你看那些网红,他们没读过什么书,各个受人喜欢,挣的钱是大学毕业生的几十几百倍,我现在学着他们拍视频做直播,将来肯定要比读书强得多。”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的中学生陈辰告诉记者,他说自己不少同学也是这么想的。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看来,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可以作为某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长期沉迷于刷短视频难免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短视频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一些网红主播的言论可能会误导青少年的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蔡海龙解释说,此外,当前短视频平台普遍使用的个性化推荐方式还有可能使青少年陷入信息茧房,导致视野狭窄、偏执自负,滋生青少年社会问题,严重妨碍个人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此外,据公开报道,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中涉及暴力、低俗、软色情、诱导充值打赏等问题,也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青少年模式易规避

内容匮乏实用性弱

实际上,为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很多短视频平台都内置有青少年模式。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无法开启和观看直播,没有充值、打赏等入口;在青少年模式外,开播必须实名,未成年人无法开启直播,同时,如系统检测到消费账号疑似未成年人,将立即对账号弹窗并要求实名认证,用户拒绝认证或认证为未成年人后,消费将被系统拦截,账号禁止在App内充值。

不可否认的是,青少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沉迷,但现实中,想要绕过青少年模式的办法也不少。《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三成左右的未成年人认为多数短视频内容低俗和认为短视频采用的青少年模式用处不大。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需要家长主动开启,或主动在平台实名认证是未成年人,每次打开App才会进入该模式。假如在短视频平台只是观看视频、发布短视频、购物等,一般无须实名认证,除非是看直播、开直播、收益提现等功能才会强制实名认证。

对于山东省滨州市初二学生华莲来说,许多短视频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对他来说形同虚设。

“我的身份信息都是网上买的,用它不仅能注册短视频App,还可以不受限制玩网游。有时候账号无法登录了,如果爷爷奶奶在家,我还可以‘借’他们的手机用验证码登录。除非真是家长一对一监管那种,否则都可以绕过限制玩网游和刷短视频。”华莲说。

记者在电商平台进行搜索,有很多教授如何解绑青少年模式、破解防沉迷系统的网店。此外,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家长并不清楚青少年模式是什么,或是知道了也没有尝试使用。还有些未成年人会利用爷爷奶奶的身份信息进行注册,以此规避未成年限制系统。

“我之前也试用过青少年模式,但App设置该模式后,我看到的内容都是非常低幼化的动画片,包括学习频道,都是小朋友看的内容,而我已经15岁了啊。”华莲说,在青少年模式之下,是不是该再细化些、实现年龄分层,并且内容更丰富些,让未成年人能用、想看。

有测评发现,不少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内容池并没有特定的年龄针对性,一个幼儿动画后紧接着就是一个高考知识点视频,这也可能导致青少年模式内容池缺乏实用性。

今年5月9日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中提出,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网站平台应在现有青少年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品模式和内容呈现方式,持续增加适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内容供给。

当下,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作为:在适龄度上,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了不同的内容推荐,用户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可以自行设置年龄。比如将年龄设置为6岁,会刷到各种幼儿动画和居家安全儿歌等教育内容;将年龄设置为9岁后,会出现各种儿童影视,以及黏土教程、历史文物科普等学习内容,同时也有“遇到校园霸凌怎么办”的实用性视频;将年龄设置为16岁后,被推荐的视频内容就成了篮球实用教程、板绘技巧、美食教程等更适宜的内容。

运用技术区分用户

强制开启网络监管

如何才能让未成年人从短视频沉迷中抽身?

在蔡海龙看来,当前的短视频平台普遍采用“平台+家长”的监管制度,将开启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统的权限完全交至家长手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防沉迷机制的实际效果。

“从根本上来说,对于青少年的网络保护是一种国家义务,应当通过监管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监管责任。例如应当通过政策和立法,要求短视频平台实行普遍的实名认证机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等手段将未成年人用户和普通用户群体区别开来,然后对所有的未成年人强制开启网络监管模式。”蔡海龙说。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靠有关部门加强监管还远远不够。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详说,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的大背景之下,学校、家庭、社会需要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和短视频、防沉迷的主体责任。这一工作是一以贯之的,防沉迷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使用技术和掌握技术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发展。

“但同时青少年模式下的各种短视频直播App需要给青少年更多的人文关怀,开发更多的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课程和活动。社会组织和学校也需要给予家长更多的帮助,指导家长多与青少年交流,促进家庭和谐,促进家校合作。”周详说。

针对当前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漏洞,蔡海龙建议,企业应当积极承担起青少年保护的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防沉迷系统。

“企业应当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模式易用性,提醒家长适时开启青少年模式。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以游客身份浏览、第三方账号登录,或者采用卸载重装、账号切换等方式逃避监管。应当加强不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从整体上来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时长。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识别疑似未成年人用户,并自动为其切换为青少年模式。”蔡海龙说。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要想把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完全隔离在没手机或者短视频的‘真空’里是不可能的。”来自北京的家长张红说。她认为关注点应当放在如何去引导孩子,最重要的是看短视频要有节制,对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和内容有所把控。“家长下了班也应该少刷短视频,有很多孩子就是看家长刷他也刷,还有些家长图省事甚至直接把手机丢给孩子玩。”

来自安徽合肥的家长赵军认为,家长应当从小带孩子参加一定的户外、社交活动,培养他们乐意出去玩的性格。“我空余时间就会和孩子一起出去爬山、逛公园、游泳等,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孩子更多有益身心发展的兴趣爱好。你要真让她刷短视频她还觉得没意思呢。”

“如果一个孩子自主性充分发展,能够自律和自我约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事做,才不会沉迷于短视频。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引导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网络成为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助手。”储朝晖说。

自 法治日报

]]>
Insider Intelligence:2022年Instagram相比TikTok有望获得近3倍的网红营销支出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3149.html Wed, 03 Aug 2022 11:49:13 +0000 //www.otias-ub.com/?p=1473149

Instagram可能担心TikTok对其业务的威胁,但在短期内,当涉及到在美国的平台上花费的网红营销资金时它仍然遥遥领先。根据一份新的分析报告,跟TikTok相比,Instagram有望在2022年获得近3倍的网红营销支出,即在Instagram上花费22.3亿美元,而TikTok上花费7.748亿美元。

然而虽然Instagram在这方面对TikTok表现良好,但Meta的另一个应用Facebook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来自Insider Intelligence的分析师的新数据显示,TikTok今年在网红营销支出方面有望超过Facebook并将在2024年超过第二大平台YouTube。

目前,YouTube在美国的平台上花费了9.48亿美元的网红营销费用,超过了Facebook的7.39亿美元。此外,报告指出,TikTok已经在营销人员使用网红营销的基础上超过了YouTube。

尽管用户希望看到更多朋友的照片和视频,但Instagram一直在稳步调整其算法和内容以突出创作者的内容、推荐帖子和广告。但随着Instagram调整内容在其主要内容中的排名,一些创作者担心他们的影响力会受到不断变化的负面影响。

上周,在卡戴珊家族的两位成员在他们的Instagram主页上发帖抱怨后,Instagram同意收回最近的一些更新–这些更新使该应用变成了TikTok并增加了推荐帖子的数量。当然,如果Instagram改变算法以让更多的小创作者参与进来,卡戴珊姐妹这样的巨型影响力名人可能会失去机会。

该报告还指出,这可能是Instagram的最终计划,另外还补充称,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这种货币化形式中受益的网红的组合一直在转变。

报告称,具体而言,Instagram的内容调整将允许较小的“微型”和“纳米”网红(他们被称为”纳米网红”)分得一大块蛋糕。纳米网红被定义为拥有1,000至4,999名粉丝的个人,而微型网红是拥有5,000至19,999名粉丝的个人。这些网红已经在TikTok上受益,这也是该应用吸引创作者的部分原因。

报告还指出,小型网红合作的营销支出一直在快速增长。分析师预测,今年,“纳米”网红支出将增长220.5%,而“巨型”网红的支出将仅增长8.0%。(按照该公司的定义,巨型网红至少有100万名追随者)。

营销人员还可能出于各种原因更喜欢跟小型创作者合作–包括他们的价格更便宜,但他们的帖子可能有更高的参与率。

他们可能不太可能通过使用虚假的观点或机器人来人为地提高他们的浏览量。

值得一提的是,TikTok经常被指责夸大浏览量,并且众所周知的是,为了营销人员的目的,对什么是浏览量有较低限制。据说,视频一播放就计入观看次数并将重播也计入观看次数。

Insider Intelligence首席分析师Jasmine Enberg说道:“TikTok在网红营销方面的受欢迎程度急剧上升,但在支出或营销人员采用方面,它仍远远不及Instagram。这部分是由于Instagram创作者对内容的收费较高,但也因为其广泛的内容格式,其中大部分现在是可购物的。尽管如此,Instagram仍在努力使自己更像TikTok以便吸引小型创作者,而TikTok正是以这一点而闻名。这是Instagram保持其在网红营销领域领先地位的关键,尤其是TikTok上的许多创作者现在拥有的粉丝数量可以与Instagram和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相媲美或超过。”

报告估计,在2022年,74.5%的美国营销人员将使用网红营销,据悉,网红营销支出今年将增长27.8%,达到49.9亿美元。

自 cnBeta.COM

]]>
Netflix:2022年Q2 Netflix全球付费用户超过2.2亿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7081.html Wed, 20 Jul 2022 12:41:21 +0000 //www.otias-ub.com/?p=1467081

奈飞(Netflix)首席执行官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自信地表示,奈飞正处于良好时刻,因为有线电视将在“5到10年内消亡”。根据公司2022年第二季度报告,奈飞在全球拥有超过2.2亿的付费用户,但过去三个月里,在美国和加拿大流失了高达130万的订阅用户。

虽然订阅用户基数庞大,奈飞仍希望扩大订户数量。近期,奈飞选择微软作为广告支持服务合作伙伴,推出带有广告的低价订阅服务,并将尝试结束账户共享的做法,一系列举措都标志奈飞的雄心壮志。然而,当订户数量难以扩大时,公司自然希望竞争对手之一——有线电视出局。

s1vmto5n.webp

有线电视真的会消亡吗?与奈飞相比,有线电视正在挣扎求生。电视收视率下降,大量用户流向流媒体,这一事实无法否认。然而,选择有线电视就不必支付网络费用,再支付平台订阅费用。只需打开电视,拥有正常信号的天线,用户就可以获得大量优质内容。

据悉,非高清的奈飞基础订阅套餐每月费用为9.99美元,并且只能在一个设备上使用。标准套餐每月15.49美元,可以选择同时在两台设备上播放。最高一档套餐费用为19.99美元,提供高清画质,可在四台设备上播放。

有线电视是否真如奈飞CEO里德·哈斯廷斯所希望的那样“5到10年的时间内消亡”,还有待观察。

自 凤凰网科技

]]>
Netflix财报:2022年Q2 Netflix营收79.70亿美元 同比增长8.6%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7172.html Wed, 20 Jul 2022 12:39:31 +0000 //www.otias-ub.com/?p=1467172

美国视频流媒体服务提供商Netflix周二盘后涨超8%,此前该公司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当季流失的付费用户数量少于预期。Netflix股价周二收涨5.61%,报201.63美元。财报显示,Netflix第二季度营收为79.7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73.42亿美元相比增长8.6%;净利润为14.4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3.53亿美元相比增长6.5%;每股摊薄收益为3.20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2.97美元。

Netflix表示,该公司二季度流媒体付费用户数减少97万,市场预期减少200万。该公司预计三季度付费用户数将净增100万,市场预期增加180万。该公司目前拥有2.2067亿用户。

Netflix还表示,目标是在2023年初推出低成本的带广告的订阅选项。上周Netflix宣布选择微软作为其广告支持产品的合作伙伴。

美国视频流媒体服务提供商Netflix今日公布了该公司的202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Netflix第二季度营收为79.7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73.42亿美元相比增长8.6%;净利润为14.4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3.53亿美元相比增长6.5%;每股摊薄收益为3.20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2.97美元。

Netflix第二季度营收略低于华尔街分析师预期,对第三季度业绩的展望也未能达到预期,但其第二季度每股收益超出预期。与此同时,虽然第二季度Netflix的全球新增流播放服务付费用户人数为负值,但仍好于分析师预期,从而推动其盘后股价大幅上涨近8%。

主要业绩数据:

在截至6月30日的这一财季,Netflix的净利润为14.4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3.53亿美元相比增长6.5%;每股摊薄收益为3.20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2.97美元,这一业绩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据雅虎财经频道提供的数据显示,34名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Netflix第二季度每股收益将达2.96美元。

Netflix第二季度营收为79.7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73.42亿美元相比增长8.6%,但这一业绩略低于分析师预期。据雅虎财经频道提供的数据显示,32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Netflix第二季度营收将达80.4亿美元。

按地域划分,Netflix第二季度来自于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市场的流播放服务营收为35.38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32.35亿美元;来自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市场的流播放服务营收为24.57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24.00亿美元;来自于拉丁美洲地区的营收为10.30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8.61亿美元;来自于亚太地区的营收为9.08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7.99亿美元。

Netflix第二季度运营利润为15.78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运营利润为18.48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为19.8%,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25.2%。

成本和支出:

Netflix第二季度营收成本为46.91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40.18亿美元;营销支出为5.75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6.04亿美元;技术和开发支出为7.17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5.37亿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4.09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3.35亿美元。

用户数据:

Netflix第二季度全球流播放服务付费用户的总人数达到了2.2067亿人,与去年同期的2.0918亿人相比增长5.5%。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流播放服务付费用户人数为7328万人,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7395万人;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流播放服务付费用户人数为7297万人,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6870万人;拉丁美洲地区的流播放服务付费用户人数为3962万人,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3866万人;亚太地区的流播放服务付费用户人数为3480万人,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2788万人。

Netflix第二季度全球新增流播放服务付费用户人数为-97万人,这一表现远逊于去年同期的154万人,但好于分析师预期。据市场分析公司StreetAccount提供的数据显示,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Netflix第二季度全球新增流播放服务付费用户人数将达-200万人。

按地区划分,Netflix第二季度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新增付费用户人数为-64万人,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43万人;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新增付费用户人数为-77万人,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19万人;拉丁美洲地区的新增付费用户人数为1万人,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76万人;亚太地区的新增付费用户人数为108万人,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102万人。

每用户收入方面,按地区划分,Netflix第二季度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每用户平均收入为15.95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4.54美元相比增长10%,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同样为同比增长10%;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每用户平均收入为11.17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1.66美元相比下降4%,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6%;拉丁美洲地区的每用户平均收入为8.67美元,与去年同期的7.50美元相比增长16%,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15%;亚太地区的每用户平均收入为8.83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74美元相比下降9%,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下降2%。

其它财务信息:

奈飞第二季度来自于业务运营活动的净现金为1.03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来自于业务运营活动的净现金为-6400万美元。奈飞第二季度的自由现金流为1300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1.75亿美元。

截至2022财年第二季度末为止,Netflix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限制性现金总额约为58.44亿美元,相比之下截至2021财年第二季度末为78.05亿美元。

截至2022财年第二季度末为止,Netflix的总债务为143亿美元,处于该公司设定的100亿美元至150亿美元的目标区间之内。

业绩展望:

Netflix预计,2022财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将达78.3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74.83亿美元相比增长4.7%,未能达到分析师预期;运营利润将达12.55亿美元,运营利润率将达16.0%;净利润将达9.61亿美元,每股摊薄收益将达2.14美元,不及分析师预期;全球流播放服务付费用户净增人数将达100万人,全球流播放服务付费用户总数将达2.2167亿人,同比增长率达到3.8%。

据雅虎财经频道提供的数据显示,33名分析师平均预期Netflix第三季度每股收益将达2.77美元,30名分析师平均预期Netflix第三季度营收将达80.8亿美元。

股价变动:

当日,Netflix股价在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的常规交易中上涨10.71美元,报收于201.63美元,涨幅为5.61%。在随后截至美国东部时间周二晚上6点10分(北京时间周三早上6点10分)为止的盘后交易中,Netflix股价再度上涨15.99美元,至217.62美元,涨幅为7.93%。过去52周,Netflix的最高价为700.99美元,最低价为162.71美元。

]]>
Qustodio :2022年全球4-18岁群体每天观看TikTok视频达86分钟 超过YouTube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4441.html Thu, 14 Jul 2022 12:45:21 +0000 //www.otias-ub.com/?p=1464441

儿童和青少年在 TikTok 上观看视频的时间已经超过了 YouTube。事实上这种情况自 2020 年 6 月就已经开始,最新数据显示 2022 年全球 4-18 岁群体每天观看视频分钟上,TikTok(86 分钟)已经超过了 YouTube(75 分钟)。

父母控制软件供应商 Qustodio 在对 40 万户客户家庭进行深入调查,这些数据基于真实的应用和网站使用量,而非预估数据。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据。这意味着儿童和青少年并不是在一天当中连续观看 TikTok 或者 YouTube,有时候部分孩子在一段时期内更喜欢通过 TikTok 来观看视频,有时候则更喜欢 YouTube。

根据公司的统计数据,在 2019 年 YouTube 是最受儿童和青少年欢迎的视频应用,平均用时为 48 分钟,而 TikTok 则为 38 分钟。不过这种情况在 2020 年 6 月开始发生转变,TikTok(75 分钟)首次超过 YouTube(64 分钟)。在 2021 年双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TikTok 视频观看分钟为 91 分钟,而 YouTube 则为 56 分钟。

自 cnBeta.COM

]]>
电视学院:2022年第74届艾美奖排名 Hulu拿到58项创纪录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3493.html Wed, 13 Jul 2022 12:30:13 +0000 //www.otias-ub.com/?p=1463493

电视学院刚刚宣布了 2022 黄金时段艾美奖的提名,并且让我们再次见到了由各大流媒体平台主导的名单。其中 Hulu 创下了 58 项提名纪录,Apple TV 以 51 项紧随其后。与此同时,HBO Max 和 Netflix 之间的竞争也在持续 —— 前者的《继承之战》剧集拿到最多的 25 项提名,而后者的《鱿鱼游戏》也拿到了 14 项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鱿鱼游戏》也是首部在杰出戏剧类别中拿到艾美奖提名的非英语节目。

Apple TV+ 从去年的 35 项增加到了 51 项,Hulu 较去年的 26 项翻番至 58 项。

2018 年的时候,Hulu 拿到过该平台最高的 27 项提名。而四年后,有 14 年历史的该公司、终于又小胜了成立两年的 Apple TV+ 。

具体说来是,Hulu 凭借《公寓大楼里的谋杀案》和《成瘾剂量》分别拿到了 17 / 14 项提名。

Apple TV+ 的《足球教练》(Ted Lasso)拿到了与去年持平的 20 项提名。

HBO Max 的《继承之战》(Succession)新剧,目前仅领先 5 个点。

此外 Apple TV+ 的科幻职场剧集《离职》(Severance),则拿到了 14 项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Ted Lasso》捧走了 2021 杰出喜剧奖,并且打破了《欢乐合唱团》的新剧提名数纪录。

同时苹果也乐于宣布,Apple TV+ 是首个在拿到资格第二年就捧走艾美奖的流媒体服务。

至于 HBO 与 Netflix 这两个老对手,它们的竞争已持续十年之久。

去年,HBO / HBO Max 获得了 130 项提名 —— 除了年度提名最多的《继承之战》剧集,还以 14 项表演类提名打破了当年艾美奖剧情类连续剧的提名数纪录。

今年 HBO / HBO Max 继续以 140 项提名领先,而 Netflix 则从去年的 129 项提名、减少到了今年的 105 项。

Netflix 的麻烦还不止于此,因为该平台近期流失了不少订阅用户。不过《鱿鱼游戏》和《怪奇物语》第四季的 13 项提名,也算是给该公司挽回了一些颜面。

最后,与其它流媒体相比,Disney+ 的跌幅最大 —— 从去年的 71 项、减少到了今年的 34 项。

另外亚马逊拿到了 30 项提名(较 2021 增加 10 项),Paramount+ 拿到了 11 项、Peakcock 更是只有 3 项。

自 cnBeta.COM

]]>
YouTube:2022年YouTube Shorts月浏览量突破15亿人次 //www.otias-ub.com/archives/1450362.html Thu, 16 Jun 2022 11:15:41 +0000 //www.otias-ub.com/?p=1450362

YouTube周三表示,Shorts,一种与TikTok竞争的快速、垂直、循环短视频服务每月已经有超过15亿登录账户在观看。相比之下,TikTok在去年9月曾表示,每月有超过10亿人使用其应用程序,今天的15亿是他们发布的最新数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视频来源,YouTube作为一个整体,每月有超过20亿用户。(然而这个数字已经三年多没有更新了)。

Google在不到两年前推出了Shorts,从印度开始,然后将其扩大到美国和其他国家。通过Shorts,Google的大型视频网站正试图与围绕TikTok的轰动效应竞争,TikTok是中国公司字节跳动运营的社交视频应用。

YouTube首席产品官尼尔-莫汉(Neal Mohan)在一篇博文中说:”我们所看到的是,创作者在如何使用平台上的多种格式方面变得非常创新。虽然我们仍处于短片之旅的开始阶段,但我们知道该产品将继续成为YouTube体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前发展。”

周三,YouTube表示,短片观众的增长刺激了”多格式创作者的崛起”,他们以不同的YouTube格式制作材料,如短片、常规长视频、直播和音频。

自 cnBeta.COM

]]>
中国记协:2022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6135.html Mon, 16 May 2022 14:31:05 +0000 //www.otias-ub.com/?p=1436135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这是中国记协自2014年以来发布的第六份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
报告重点关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介绍媒体平台技术、数字化传输技术、高新视频技术、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与创新发展,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百万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结构等方面呈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
Insider Intelligence:预测2022年TikTok广告收入将达到近120亿美元 有望2024年赶超YouTube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9170.html Thu, 05 May 2022 12:53:43 +0000 //www.otias-ub.com/?p=1429170

字节跳动公司旗下抖音海外版TikTok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社交媒体平台,其正成为YouTube、Snap甚至Facebook母公司Meta的强劲竞争对手,因为各大品牌纷纷将广告预算投入到TikTok上。

市场研究机构Insider Intelligence预测,TikTok今年的广告收入将增加两倍,达到近120亿美元,超过Twitter和Snapchat的总和,并在2024年赶超YouTube。

广告公司Assembly的社交媒体高级副总裁托尼·博克斯(Toni Box)表示:“自从Facebook问世以来,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另一个平台引起人们如此大的兴趣了。”

TikTok不仅受到其10亿月活跃用户的欢迎,而且具有庞大的影响力。它通过TikTok Shopping(直接连接品牌和网红的市场)进军电子商务领域,并与DoubleVerify、Shopify和OpenSlate等供应商合作,从而赢得了广告商的青睐。

美国当地时间周三,TikTok宣布推出其最新的广告产品TikTok Pulse,允许广告商的广告在其“推荐”内容推送中围绕热门内容显示,这些内容在TikTok上所有视频中的热度排在前4%。

TikTok北美和全球商业解决方案总经理桑迪·霍金斯(Sandie Hawkins)表示,广告商可以针对时尚、汽车和游戏等12个类别的前4%热门内容投放广告,他们可以通过TikTok的广告经理使用TikTok的品牌安全过滤器和第三方验证工具以固定价格购买广告。

TikTok也始终在与Instagram等对手竞争,后者推出了自己的Stories功能,允许用户发布24小时后消失的视频。广告买家认为,TikTok也可以在电视观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更长形式的视频内容进军YouTube的地盘。

独立媒体机构Curiosity的总监凯蒂·普莱斯·罗斯(Katie Price Ross)表示:“这不仅有助于巩固他们在年轻观众中的份额,远离传统广播,还将把老年用户吸引到这个平台上,使他们的用户年龄多样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将预算从电视转向社交,这将巩固TikTok在媒体领域的地位。”

TikTok的NewFronts演示文稿主要关注创作者以及他们为品牌带来的机遇。例如,该平台表示,与TikTok创作者合作的品牌,其品牌好评度和推荐度平均分别提高了26%和22%。

广告买家也在寻求TikTok帮助,以扩展其购物功能。罗斯说:“TikTok可能会继续探索#TikTokMadeMeBuyIt效应,并展示如何在平台内整合电子商务功能。”

可以肯定的是,与Meta相比,TikTok的广告业务仍显得相形见绌。2021年,Meta的广告收入为1150亿美元。YouTube的广告收入相对较少,约为290亿美元。

作为一个年轻的平台,TikTok需要在衡量广告效果和定位用户能力上迎头赶上,以赢得可观的广告收入。广告商希望该应用能够更好地将用户粘性与基于业绩的营销人员的实际销售联系起来,添加更多第三方供应商,并为品牌提供更多定位消费者的方法。

Meta和YouTube也并没有停滞不前,这两家公司分别推出自己的短视频产品Reels、Shorts进行反击。但许多广告买家表示,Reels和Shorts还没有积累起狂热的追随者或创作者的兴趣,无法保证获得大量的广告投入。其中一人说,人们不会像在TikTok上那样,使用YouTube分享和狂欢60秒等热门视频,并称这两款产品的表现都很一般。

与此同时,TikTok在某些领域的表现已经超过了包括Meta在内的竞争对手。该平台没有像Facebook那样受到苹果去年隐私改革的影响,苹果的举措削弱了广告的有效性,Facebook的许多广告商将广告预算转移到TikTok上作为回应。

MediaHub副总裁兼付费社交业务总监乔恩·塞弗森(Jon Severson)去年花了大量时间帮助客户测试和了解TikTok,他被该应用的用户粘性、多样化和不断增长的用户数量所吸引。塞弗森还亲眼见证TikTok上的广告效果。一家金融公司曾试图增加应用下载量并吸引客户,该公司使用TikTok进行“超级锁定”,即针对特定的用户群体进行广告投放,结果比其他任何平台都更成功。

塞弗森解释称:“这不仅仅是因为TikTok的用户体验更具吸引力、沉浸感和个性化,还因为该平台的这些体验几乎是无缝结合的,使营销人员能够更好地说服其潜在客户和现有客户。”

罗斯也说,与包括Meta在内的其他平台相比,TikTok的广告在点击量和成本上都更有优势,她将此归因于品牌为这款应用创造了更多有趣和原生内容。

TikTok正赢得关键“Z世代”的青睐,而Facebook正失去对他们的吸引力。Insider Intelligence报告称,2021年TikTok的Z世代月度用户为3730万人,仅次于Snapchat,领先于Instagram的3330万人和Facebook的2870万人。

VaynerMedia投资主管乔恩·摩根斯特恩(Jon Morgenstern)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没有任何结构性因素会阻碍TikTok接近Snap或Instagram的规模。TikTok具有更多样化的功能,就花费的时间和平台本身捕获的整体用户信号而言,它们的维度也更多。”

自 网易科技

]]>
CNBC:CNN+每日吸引的观众人数不到1万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0065.html Thu, 14 Apr 2022 09:55:58 +0000 //www.otias-ub.com/?p=1420065

据CNBC的一份报告称,CNN+在推出仅两周的时间里正在努力争取观众。不过据熟悉此事的人士披露,该平台每天只收获了不到1万名观众。正如CNBC所指出的,这跟CNN有线电视网的每日收视率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去年CNN有线电视网的每日平均收视率为77.3万。

但很明显,CNN+仍是一个新平台,而CNN的电视频道已经存在多年,再加上它通常对任何拥有有线电视或卫星服务的人都是免费的。

而Insider最近的一份报告并没有让这些数字看起来更好。通过使用SensorTower汇编的数据,Insider发现CNN应用(用户必须下载以使用CNN+)在流媒体服务推出的当天仅获得18,000个新安装。6天后,CNN应用的安装量增加了7万,但正如Insider所指出的,很难说其中有多少下载是针对CNN本身或CNN+。该服务周一刚刚登陆Roku,但这也可能不足以大幅提高收视率。

“我们仍对仅两周后的发布及其进展感到满意,”CNN发言人在给CNBC的一份声明中说道。

低收视率加上缺乏娱乐性的内容给人以严重的Quibi的感觉。据悉,Quibi这个短命的服务持续了不到六个月。Quibi在其三个月的免费试用期结束后明显失去了90%的用户,并且在推出三个月后只报告了560万次下载。CNN+还没有透露其用户数量,但这些早期数字并不是最令人鼓舞的。作为参考,Disney+在2021年底前净增了近1.3亿用户。

CNN+于3月29日推出,费用为5.99美元/月或59.99美元/年。它包含一个重磅新闻阵容,另外它还提供互动问答环节以使该服务不仅仅是关于直接的新闻。

CNN的母公司WarnerMedia本月早些时候刚刚完成了跟Discovery的重大合并,此举最终将把HBO Max和Discovery Plus合并成一个应用。在CNN+推出前不久,CNN总裁Jeff Zucker辞职,而就在上周,华纳传媒首席执行官Jason Kilar离开公司。

自 cnBeta.COM

]]>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 //www.otias-ub.com/archives/1417543.html Sun, 10 Apr 2022 16:09:46 +0000 //www.otias-ub.com/?p=1417543

 

引言

网络文学是大众创作、全民阅读的中国故事

中国网络文学经历二十余年的蓬勃发展,已从 “小众创作” 成长为今天成规模、成体系且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从总体上看,今日的网络文学已经改变了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 中国的网络文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网络文学能像中国这样发展得这么快,这么繁荣,这么有影响,成为一个产业,构成一个强大的社会文化现象。”[1]

2021 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网络文学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年份。伴随 “十四五” 开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开始实施,网络文学被赋予用情用力书写中国故事,推进、助力全民阅读的新使命与新任务,展现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呈现出继往开来、气象一新的风貌特质。

第一,2021 年,大众创作推进 “题材转向”,网络文学成为反映当下时代生活和社会思潮的一面镜子。在时代的召唤下,党的百年奋斗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 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成为网络文学直面和聚焦的重大社会命题;在社会综合力量的引导下,各行各业一线从业者涌入创作队伍,用网文记录行业发展、时代风貌,侧写中国当代的经济腾飞与科技发展,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气象。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创作、普通人记录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科幻、现实题材增速飞快,与玄幻、仙侠、历史等品类逐步成并驾齐驱之势,网络文学内容题材多元化格局业已形成。据阅文集团数据,过去五年现实题材复合增长率达 34%,2021 年增速为全品类 TOP5;与此同时,科幻题材伴随多年高增长,2021 年新增作品数量为品类 TOP5,已成网络文学五大品类之一。

第二,2021 年,网络文学已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持续为其注入新活力。网络文学是大众创作、全民阅读的中国故事,在文学阅读和数字阅读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第 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 2021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总规模为 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73.0%,互联网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截至 2021 年 12 月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总规模达到 5.02 亿,较去年同期增加 4145 万,占网民总数的 48.6%,读者数量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平。网络文学是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读者中 “Z 世代” 持续涌入,为全民阅读注入活力和新生力量。据阅文集团数据,起点中文网 2021 年的新增用户,95 后占比超 60%。便捷传播的 “好故事” 飞入千家万户,有效拓展了社会数字阅读的广泛性、精品化和可能性,网络文学在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三,2021 年,网络文学海内外影响力持续攀升,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建构和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网络文学生产机制进一步优化,全行业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网文 IP 的全链路开发,跨时代的 IP 生命力,有效地释放了其文学价值和商业能力,彰显了网络文学跨文化领域、跨媒介传播的张力,为影视、动漫、游戏、有声读物等提供优质内容,为下游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实现了立体化传播和影响力指数级增长。另一方面,互联网使网络文学向世界敞开,瑰丽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强烈的代入感吸引了世界五大洲的读者,海外用户数量超过 1 亿;从内容出海到生态出海,从文字出海到 IP 出海,网络文学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具有文化原创性的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生产模式 “成套” 输出,有 20 多万名外国作者开始使用自己的母语在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网站创作小说,海外原创小说上线近 40 万部。

本报告立足中国网络文学现场,以重点网站、作品和作家为样本,以平台和调查机构公开数据、平台技术抓取统计和课题组调查数据等为支撑,对网络文学的发展特征、脉络、走势等年度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现网络文学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客观评价网络文学的发展质量和社会贡献,摹画出全行业年度发展状况的全息画像,为全社会了解网络文学发展现状提供帮助。以下,将从文化责任和内容题材变迁、作家读者变化、网文 IP 产业发展、网文出海进展和版权保护近况五个维度,综合阐述网络文学 2021 年度的变化与特征。

第一章

网络文学实现题材转向,现实、科幻内容崛起

在新时代的吁求下,国家、社会和平台多年号召、扶持和引导,网络文学自身创新发展诉求等的共同作用,我们看到,网络文学表现出承接书写中国形象、中国故事时代命题的内容势能,2021 年传递出了明确的 “转向信号”: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快速崛起,历史仙侠等传统题材表现出精神内核蜕变的力量,多元化内容格局已经成型。这并不意味着近几年来崛起的现实题材等一系列题材、类型相对细分的网络文学作品,都是无视网络文学的创作传统与创作规律的 “急就章”,事实上它们更像是对过往被遮蔽、被忽视的各种创作潮流的挖掘、改造与 “再发现”,仍然是一种内在于网络文学发展脉络之中的创作实践。

如今,网络文学以其立足当下的现实题材,展望未来的科幻题材,继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历史、仙侠题材和日益攀升的海外影响力,成为 “讲好中国故事” 的重要文艺载体之一。

(一)网络文学成为普通人记录当代中国的重要载体

面对新的文化责任,网络文学对现实的关切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实题材以 “小众” 之姿、“黑马”之貌快速崛起,高速发展。根据阅文集团数据,现实题材 2016—2021 五年内复合增长率达 34%,位于全类目第二,也是 2021 年增速 TOP5 的品类。与此同时,第五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共有 19256 人参赛,同比增长 40.6%;参赛作品共计 21075 部,同比增长 42.4%,参赛作者和作品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随着征文大赛、创作培训等活动的举办,现实题材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各行各业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创作者。网络文学作者队伍展现了不俗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高学历倾向,根据自己行业的实际经验,写出了更加多元、专业而立体的现实题材作品。例如,阅文集团 “白金”“大神” 作家中,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数超过 75%,其中理工科占比超 60%,包括教授、技工、律师、法官、军人、医生、编剧、白领等各类职业技术要求较高的种类,行业技术含量十分“硬核”。据统计,网文作家创作角色职业覆盖超过 188 种,医生、运动员和互联网从业者是网络作家笔下最青睐的三个职业。

现实题材写作呈现以特定的行业为背景,将主人公的职业发展道路与时代变迁、民族复兴相结合的趋势。继真熊初墨的《手术直播间》、手握寸关尺的《当医生开了外挂》相继完本之后,志鸟村的《大医凌然》也于 2021 年连载完结,救死扶伤的医生行业文热度持续走高;卓牧闲的《老兵新警》则将禁毒民警的日常工作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留学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 “95 后” 新生代作家眉师娘首开《奔腾年代——向南向北》,聚焦改革开放后青年群体的成长奋斗历程,记录父辈入海南经济特区的打拼史;阿加安的《在阳光眷顾的大地上》描写中国工程人在非洲披荆斩棘 20 年,推动中非合作和非洲工业建设的艰难历程与悲欢离合;人间需要情绪稳定的《破浪时代》讲述中国手机制造发展史;匪迦的《北斗星辰》倾情讴歌不为常人所知的导航卫星研发者科技报国的情怀;殷寻的《他以时间为名》为读者开启敦煌壁画修复领域的职业画卷;花潘的《致富北纬 23 度半》结合自身经历,书写科技扶贫的故事;我本疯狂的《铁骨铮铮》、胡说的《扎西德勒》扎根基层现实、聚焦西部发展,致敬时代工匠、讴歌家国情怀。此外,更有为冬奥会发光发热、奔波忙碌的工作人员,计划将这一段宝贵的经历融入创作,写出一部以冬奥为背景的新书。

“行业文”原本就是网络文学、类型文学中的常见品类,早在题材转向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大量忠实读者。这类作品往往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擅长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带领读者探索一个个全新的职业体系;又或是借陌生而新异的工作环境为背景,讲述主人公们的爱恨纠葛。例如聚焦影视行业的《文艺时代》《制霸好莱坞》,描写钢铁行业的《重生之钢铁大亨》等。而当题材转向的浪潮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地冲击着整个网络文学产业,“行业文”作为天然的现实题材作品便迅速地浮现出来。不过,相对于更强调娱乐性和故事性的传统 “行业文”,题材转向之后的这批作品,由于明显地展现出对时政、民生等问题的关切,以“行业背景现实题材小说” 称呼或许更为恰当。除此之外,广泛流行于女频网站中的“年代文”,也展现出对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当代史的描摹,以及对身处历史潮流中的普通人命运的关怀,呈现出网络文学题材转向的又一重路径。

2021 年,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展现出不俗的潜力。越来越多的一线工作者和亲历者用网络文学记录行业变迁和时代风貌,传播专业知识,汇聚成了中国当代故事的宽阔切面,勾勒出中国当下最火热的现实,绘制了壮丽多彩的时代画卷。这既是中国网络文学对中国梦的即时反映,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全球视域下中国故事的多样性创新表达,更是文化强国战略中网络文学主动担当的时代使命。兼具现实性与专业性的大众创作成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中全方位记录、映射时代背景与社会心态的上佳承载。

(二)网络文学的文化传承、媒介变革与内容创新

早在 2015 年,学界便梳理了网络文学的历史参照与文脉发端:“冯梦龙们→鸳鸯蝴蝶派→网络类型小说是有承传关系的中国古今市民大众文学链。冯梦龙们是木刻雕版时代的传媒,鸳鸯蝴蝶派是机械印刷时代的传媒,而网络小说是去纸张、去油墨化时代的传媒。它们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相对衬相呼应的。…… 如果再往古代追溯,网络小说实际上是上承变文、志怪、传奇、话本、明清小说、鸳鸯蝴蝶派和金梁古、琼瑶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的轨迹,而它又比前辈眼光更为阔大,还嫁接了日本动漫、英美奇幻电影、欧日侦探小说等多种国外元素,就渊源之深广复杂而论并不在纯文学之下。”[2]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通俗文学类型,即使生于网络兴于网络,在媒介传播、创作方式和叙事结构上与传统文学有天翻地覆之别,依然不妨碍其创新表达和精神内核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弘扬,中国古典文学的基因根种其中。

直到今天,武侠依然是网络文学中的重要类别,而由武侠小说裂变而来的玄幻、仙侠等类别佳作频出。如果说,过往《风起陇西》《雪中悍刀行》《后宫 · 甄嬛传》《绾青丝》《琅琊榜》时期的网文作品,是对古典文学高超艺术成就和审美无意识的认同和模仿(模仿《红楼梦》或金庸武侠),2021 年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则有两大显著特点:

第一,主动调动传统文化宝库和古典文学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以男频为例,言归正传的作品《这个人仙太过正经》以《山海经》等神话传说为故事背景,用网络文学诙谐幽默、“思想迪化”、现代化的语言和讲述方式,对古代传说做了新解。无独有偶,起点中文网 2021 年连续 5 个月稳居悬疑类月票榜第一的作品《镇妖博物馆》,也融合了《搜神记》《山海经》《聊斋志异》等华夏千年的神话传说、志怪传奇,在现代都市语境下讲述精怪妖魔的故事。女频古代言情创作除社会风貌、历史背景、诗文辞赋、意象符号的继承外,写作手法也不断创新,将针灸、茶道、制瓷等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主角的职业背景中,一方面在故事创作上更丰富细腻,另一方面对读者也起到了科普作用。如吱吱的《登堂入室》将制瓷技术的改革创新融入女主宋积云的成长故事;锦凰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融合香学、茶道、美食、妆容等中华传统元素。

第二,主人公的个人奋斗与家国叙事相结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中国的侠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以行侠仗义、救国救民、匡扶百姓为精神内核。但在以《诛仙》《斗破苍穹》为代表的仙侠、玄幻小说中,为了自我理想而奋斗,“逆天改命”成为侠文化的另一个意义层面,这与 “80 后” 追求个人奋斗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但随着年轻一代在大国崛起的叙事中成长起来,国际局势的变化提升了民族自豪感,网络文学的侠义精神和包裹在古典表达下的精神内核也发生转向,主人公的个人奋斗再度与家国叙事相结合。千桦尽落的现象级古言作品《嫡长女她又美又飒》,塑造了新版名门女将的群像,展现了众多忠君爱国、坚守民族气节的人物,唤起了年轻一代读者对家国命运的关注。该书在书粉圈和行业中都大获好评,荣登艺恩数据评选的 2020 年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推荐榜,2021 阅文年度好书榜单女频 TOP1。

当网络文学成为中国传统故事创新表达的载体之一,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延续与创新,也就不仅停留在文字和故事层面,而深入到了精神内核中,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普及,也使基于传统文化知识内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对读者产生了正向的影响。

(三)科幻网络小说的多样化发展与精细化运营

网络文学发展史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则是科幻题材网络小说的崛起。作为一个曾经看起来与网文 “无关”,很难适应网文创作方式的小说类型,科幻小说在题材转向的冲击之下,实现了逆势增长。根据阅文集团数据,2021 年科幻作品新增数量位居全品类 TOP5,科幻已成网络文学五大品类之一。

从内容上看,科幻网文已经成为了科幻小说本土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是中国科幻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 5 年间,仅阅文集团旗下的网站,曾经创作过科幻小说的作者数量增长 189%,达到 51.5 万人次,其中,90 后作者占比超过 70%。除了作者群体的壮大,科幻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成绩也十分瞩目。据统计数据,2021 年,超 22% 的阅文头部作家创作过科幻作品,有多部科幻或科幻相关题材的作品登上起点月票榜前十。例如会说话的肘子《夜的命名术》打破多项平台记录;爱潜水的乌贼以游记式的松散结构构筑新型科幻作品《长夜余火》;黑山老鬼《从红月开始》描摹人类精神困境的新奇象征;而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更是斩获了了中国科幻小说最高奖项 “银河奖”,这也是他继《死在火星上》之后的又一部荣获银河奖的作品。

科幻小说在网络文学界的逆袭,一方面显然受到热门科幻小说《三体》和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的影响;另一方面,尽管科幻小说是明显的幻想题材,似乎与现实主义相抵触,但事实上科幻小说和现实题材作品都与科学理性有着极为深刻的关联,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因此,将科幻小说的崛起视作题材转向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毫无问题的。题材的繁荣不仅体现在作品上,也反映在商业动向上。2021 年 12 月 28 日,起点中文网发布公告,为鼓励题材多元化发展,有针对性地扶持 “硬科幻”,起点将原有的科幻品类拆分为科幻与“诸天无限”,使得“诸天流” 和“无限流”这两种包含科幻元素,但又和传统意义上强调科学创意和技术理性的 “硬科幻” 相距甚远的网文类型,从原本的 “科幻” 品类中独立了出来。如同言情品类逐步拆分为古言、现言一般,对于平台来说,科幻品类也随着崛起和繁荣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

网络文学有全新的科幻话语体系,传统科幻母题在网络文学里生长出一系列新的融合写作方向,催生了众多优秀作品。如今,网络文学已是中国科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故事未来叙事的新可能。

第二章

网络文学推动全民阅读,Z 世代引领新气象

网络文学发展初期,互联网媒介的嬗变降低了写作与阅读的门槛,带来了全民写作和阅读的井喷,收获了丰富的作品、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各方的关注,也成为千禧年后满足社会精神生活和文化消遣需求的重要内容出口。[3] 经历 20 余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在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和文化输出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阅读的重要内容供给,深刻影响了当下社会的阅读方式、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如今,网络文学已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对 Z 世代的影响力,深刻影响着全民阅读的面貌和未来。

(一)网络文学已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在文学阅读和数字阅读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第 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 2021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总规模为 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73.0%,互联网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截至 2021 年 12 月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总规模达到 5.02 亿,较去年同期增加 4145 万,占网民总数的 48.6%,读者数量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平。

根据第三方机构 QuestMobile 数据,网络文学用户男性占比 50.70%,女性占比 49.30%,男女分布持平。从城市数据来看,网络文学在各线级城市分布均匀,截至 2021 年 11 月,网络文学用户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比 24.81%,二线城市占比 17.92%,三线城市占比 24.69%,四线城市占比 16.57%,五线及以下城市占比 16%。其中,北京是网络文学用户最多的城市,其次是上海、重庆、广州、成都。从省份来看,山东是网络文学阅读大省,前五省份依次是山东、江苏、河南、河北、浙江。

网络文学培养了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开展阅读活动的良好习惯。而推广 “全民阅读” 的思路,也绝不仅仅只是 “鼓励更多人爱上阅读”,“拓宽阅读行为发生的场景与时段” 亦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今,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体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不同地域,无论从读者的绝对数量还是分布范围来看,网络文学的 “全民阅读” 浪潮,已成不可阻挡之势。

(二)“Z 世代” 读者成新增主体,引领网络文学新气象

从年龄分布来看,95 后成为网络文学读者的新增主力,为全民阅读带来新增量。2021 年,阅文旗下起点读书 APP 新增用户 95 后占比超 60%。Z 世代读者作为 “网生” 一代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他们具有更为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的作者之间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2021 年,阅文全平台累计评论超 100 万的作品增长量,同比增长 30%,起点读者在 17 万部作品中,创作了新的章评和段评内容,“埋梗”和书评、吐槽和“催更”,进一步圆融着网络文学沉浸式的写与读。

当 Z 世代成为读者主力时,作为最贴近读者的文学形式,Z 世代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也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培育,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气象和精神境界。

首先,Z 世代的网文审美更加多元,既爱读都市、仙侠、历史作品,也热追科幻、现实、轻小说。科幻、现实题材的崛起离不开社会的引导和作家的创新,更离不开读者真金白银的支持,创作数量的增多也是市场审美取向的转变。据阅文集团数据,科幻题材读者 95 后占比达六成,现实题材读者 Z 世代占比超四成。与 2020 年相比,科幻题材付费人数增长率位于全站第一。

其次,随着网络文学的精品化、主流化以及题材转向趋势显性化,阅读网络文学不再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而逐步成为了 Z 世代的知识学习入口。有读者表示,会通过网文进入一个不太熟的领域。比如看完《鬓边不是海棠红》后,我又去读了大量科普书籍和老一辈京剧人的传记回忆录。读完刑侦缉毒的网文后,又去读了许多关于刑侦技术、犯罪研究的书籍。读完以某个朝代为背景的网文,再去读关于这个朝代的学术书会更容易进入。越来越多的读者,也会在评论区激烈探讨网文中涉及的 “硬核知识”,比如晨星 LL 的《学霸的黑科技系统》激发“野生课代表” 围绕 “周式猜测”“孪生素数猜想”“角谷猜想” 等自发整理知识点、答疑解惑,形成 “科普氛围组”;很多书友在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下,探讨无线电知识;也有读者在吱吱《登堂入室》的书评区里,贴上了书中引用的古代艺术品“象牙玲珑球” 的样子。据阅文集团旗下起点读书 APP 统计,仅 2021 年一年,“知识”这一关键词在书评区出现达 13 万次,“物理”出现 7 万次,“化学”出现 1.6 万次,连 “高数” 都出现超 5000 次。

最后,Z 世代成长于崛起后的中国,民族自豪感表现更强烈,这既展现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也蕴藏在网络文学的书评区内。除前文所述网络文学的家国叙事转向外,网络文学的读者也表现出了更积极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据阅文集团旗下起点读书 APP 统计,仅 2021 年一年,“中国” 一词在读者评论中累计出现超 30 万次,过去 3 年累计近百万次。“爱国” 提及次数达 1.5 万次。在书评区,随处可见的是读者在作品情感的激发下,表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发展等软硬实力的骄傲之情。如有读者给阎 ZK《镇妖博物馆》留言:“字里行间闪耀的,是民族五千年来思想碰撞、锤炼、铸造的光芒。这既是我们民族的历史,也是我们民族曾经的传奇。” 也有书友在卓牧闲《老兵新警》的书评区表达对人民警察的敬意:“没有人生而英勇,他们只是选择了无畏。他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为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今天是人民警察节,在这里我借书友圈向所有人民警察致敬!你们辛苦了!”

我们可以看到,Z 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网络文学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一线的互动交流和春风化雨的优势,不仅创造了年轻人最爱看的中国故事,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也成为不断吸纳新读者、新作品,拓宽全民阅读疆域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

保护、激活创作生态成网络文学行业重点

2020 年起,网络文学平台与作家关系发生转向,创作生态建设成为行业发展全新命题。保护、激活创作生态成为网络文学行业重点,创作端的活力本质上就是网络文学的生命力。年轻作家的创作活力、提升中腰部作家的创作潜力、版权的保护与治理等成为观察网络文学创作生态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切口。

(一)激发创作活力,“Z 世代” 成网络文学接班人

2021 年,网络文学作家队伍年龄构成范围更加广泛,基本覆盖各个年龄段。上至年逾古稀,下至双十年华,都在网络平台连载作品。创作中坚力量持续输出,以爱潜水的乌贼、吱吱等为代表的 “80 后” 头部作家依然以实力和人气备受瞩目;以会说话的肘子、榴弹怕水、老鹰吃小鸡、卖报小郎君、言归正传、锦凰、千桦尽落、叶非夜为代表的 “90 后” 作家更是以亮眼数据和斐然的成绩频频摘得桂冠。

更突出的趋势是,年轻一代网文作家的快速成长——“95 后”以崛起之势成为网络作家中占比最多、增长最快的群体。根据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2020 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95 后”已成为创作主力,自 2018 年以来实名认证的新作者中 “95 后” 占比达到 74%。而阅文集团数据显示,2021 阅文新增作家中 “95 后” 超八成,2021 网络文学榜样作家 “十二天王” 中近半数为 “95 后”,2021 作家指数 TOP 1000 的新面孔中“95 后” 占三成,2021 新晋大神作家中四分之一是 “95 后”。2021 年 7 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还特地面向“90 后” 网络作家开设青年创作骨干培训班,32 名来自全国各地的 “90 后” 优秀网络作家参加了培训。2021 年的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也针对 “90 后” 作家特别增设 “新人新作榜”,我会修空调、言归正传、柠檬羽嫣、耳东兔子、七月新番、浮屠妖、疯丢子、海胆王、萧瑾瑜、懿小如、枯玄等一批“90 后”“95 后” 作家一起入围。网络文学海外市场的数据也显示,年龄分布上 25 岁以下的年轻人为创作主力。

由于新生代作家的兴趣偏好和关注领域愈加丰富和前沿,他们创作的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交叉化的特点。具体到创作内容生态上,则表现为过去一些较为小众的题材在 “95 后” 创作中成为主流。玄幻、悬疑、校园题材仍然持续走高之外,科幻、轻小说、电竞、二次元等类型特征明显的题材全面兴起,轻小说和科幻则跻身 “95 后” 作家最爱创作题材 TOP5,极大地丰富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生态。

在一些传统题材的写作上,Z 世代作家也很注意突破旧有框架,以创新变种的元素赋予经典题材以新面貌。比如 “95 后” 作家轻泉流响的创新作品《不科学御兽》开创了 “御兽流” 的新写法,新生代科幻作家代表天瑞说符获中国科幻最高奖 “银河奖” 的作品《我们生活在南京》,被称为“完成硬核科幻成就唯美故事的‘新科幻’实验”。

与此同时,不少年轻作家将笔触置于讲述中国故事的现实题材,生于 1998 年的眉师娘创作的《奔腾年代——向南向北》斩获第五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特等奖,描写 1988 年设立海南为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下,一群浙中小城的年轻人南下闯荡成为 “闯海人” 的故事。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平台也十分重视年轻作家队伍、中腰部作家的建设与成长。例如 2021 年 6 月,阅文集团发布了全新的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并提出 “三个一倍” 的发展目标。2021 年底,阅文集团宣布,其中腰部作家数量增长超三成,更健康的作家生态已经形成。

(二)加强版权保护,推动综合治理,促进有序繁荣

作家创作是网络文学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网络文学发展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 IP 源头,版权保护直接影响着创作是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由于数字化文本形态存在拷贝和转录的便捷,盗版现象一直是寄生在网络文学躯体上的一颗难以割除的毒瘤,不仅侵害创作生态,更侵蚀行业发展的根基。

1.盗版猖獗严重干扰行业发展秩序

盗版规模日益扩大,严重打击创作热情。《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白皮书 2021》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网络文学整体市场规模为 288 亿元人民币,盗版损失规模同比 2019 年上升 6.9%,达到 60.28 亿元,盗版损失规模占总体市场规模的 21%。与此同时,85.4% 的作家遭遇过侵权盗版事件,频繁遭受侵权盗版的比例高达 42%。约 60% 的作家认为,侵权严重损害了创作者和平台双方的利益,并严重打击创作热情。

盗版网站窃取正版内容的速度不断提升,扰乱创作秩序。借助技术升级,盗版行为秒速窃取、同步更新屡见不鲜。2021 年 2 月 IP 改编剧《赘婿》热播,由影视带动了原著阅读热,阅文旗下平台原著日均阅读人数提升了近 17 倍。与此同时,盗版平台快速上线,有关 “赘婿 TXT” 关键词的盗版链接,高达 400 万条。盗版平台通过搜索引流等方式将部分新增读者转化为盗版读者,更有甚者,盗版网站会抢先发布知名作者的新书,诱导粉丝阅读。

盗版传播违规内容,败坏行业声誉。除了盗版平台和移动端入口,盗版内容通过自媒体平台、网盘、微博、贴吧、论坛、公众号、TXT 站点下载、问答网站、社群分享等更具有隐蔽性的渠道传播。这种隐蔽性的传播渠道使得盗版网文平台成为传播违规、违法内容的温床,严重败坏了网络文学的社会声誉。

盗版黑产链条成形,治理难度加大。盗版平台往往在境外设置服务器,并形成了搭建网站、购买软件、获取广告、宣传推广、资金结算的完整黑产链条。在长期发展中,盗版平台积累了大量流量,依赖搜索引擎、移动应用市场、网络广告联盟等利益相关方变现,复杂的利益输送方式和链条增加了盗版治理的难度。

屡禁不止的盗版严重干扰了行业发展秩序,给网络文学以及整个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进一步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加大监管力度、打击力度和宣传力度

2021 年,伴随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实施,依法打击盗版,实施综合治理,有效保护网络文学创作者、平台方以及 IP 开发方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头部企业坚持维权专业化和常态化。阅文集团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不断完善技术监测机制,对 PC 端、APP 端、微信公众号、网盘和音频等五个重点渠道全方位监测。2020 年法务侧共计投诉下架网页链接 1208 万条,仅搜索引擎渠道平均侵权链接嗅探数量达 20 余万条 / 周。针对第三方盗版平台,日常监测时已对所有侵权盗版行为取证和存档,为后续维权做好准备。自 2021 年开始,还增加了针对热播 IP 剧原著的专项盗版扫描和维权行动。掌阅设计搭建了可管理海量内容版权的版权支撑系统,拥有 3 重预警机制、17 项版权风险识别、5 种风险应对方案。爱奇艺、中文在线、咪咕等网站,也在监测和维权服务方面做到了专业化和常态化。

官方持续推进依法打击盗版侵权。由国家版权局会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开展的 “剑网” 专项行动已进行 17 年,“剑网 2021”将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作为版权执法的重中之重,重点整治 5 个领域的版权秩序,包括进一步加强对社交平台、知识分享平台的版权监管,巩固新闻作品、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领域专项治理成果。2021 年 6 月,国家版权局、全国 “扫黄打非” 办发布 2020 年度全国打击侵权盗版十大案件,其中北京 “10·24” 侵犯网络文学著作权案,违法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其运营的 10 余个 APP 上向用户提供侵权网络文学作品 5072 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宣判该案。因涉案人员众多,涉案作品数量大,非法经营额高,该案判决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对打击网络文学侵权盗版、推动网络文学繁荣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新《著作权法》成为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 “尚方宝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知识产权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经过三次修订的《著作权法》于 2021 年 6 月开始实施,着力解决制约著作权发展和保护的瓶颈问题,特别是针对以往侵权惩治力度不够的问题,修订之后对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式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惩罚性赔偿,提高了法定赔偿的上限,提高了违法成本,对盗版侵权行为产生了威慑力,也从国家层面对广大作者以及整个行业起到了最权威和专业的保护作用。配合新法实施,中国作协修订了《作家维权实用指南》,内容包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等司法解释,《图书出版合同》《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合同》等常见条款解读等,更适应新形势下的著作权保护需要,也为广大作者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依据。

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加持下,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对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宣传力度、监管力度和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自上而下综合治理的常态。网络文学行业应联合政府机构,加强对搜索引擎、移动应用市场和网络广告联盟等服务提供商的监管,敦促平台做到常态化自查自纠,对明知是盗版内容仍提供网络信息传播服务的相关平台,追究连带责任。要从盈利源头斩断盗版利益链条,使盗版网站无利可图、难以生存,彻底切断盗版网站内容传播链条,从源头上消除盗版滋生的土壤。

保护版权,就是保护作家的创新力,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源头的驱动力和推动力。我们期待健康良性的行业生态环境,让网络文学成为助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第四章

网络文学 IP 全链路系列化高质量开发启新篇

(一)现象级爆款巩固影视化语境中的网文地位

2021 年 2 月发布的《2019—2020 年度网络文学 IP 影视剧改编潜力评估报告》显示,前两个年度的网文 IP 拉动下游文化产业总产值累计超过 1 万亿元。作为网络文学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影视剧是塑造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最直观、最受用户关注的形式。2021 年,网络文学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更加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创新多元的形式,催生了多个头部剧集和现象级爆款,成为影视剧改编的主角。

从豆瓣对 2021 年度剧集的百度指数排名看,TOP20 榜单中包含了《赘婿》《雪中悍刀行》《上阳赋》《你是我的荣耀》《司藤》等 12 部改编自网络小说的作品,涵盖了喜剧、玄幻、历史、都市等各题材领域。在猫眼研究院对该年度剧集市场的观察数据中,网文 IP 改编剧在热度榜 TOP10 中占有 8 席,头部剧集高达 80% 的占比体现了网文在内容开发上的潜力。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网络剧《赘婿》正片有效播放达 48.49 亿;改编自同名小说的《斗罗大陆》截至收官播放量逾 43 亿,连续 27 天在骨朵热度排行榜排名第一。

灯塔数据关于 2021 年网络电影分账票房的榜单显示,根据《鬼吹灯》改编的《黄皮子坟》《黄皮幽冢》分别以 3190 万和 2622 万冲进 TOP10,根据《赘婿》改编的《赘婿之吉兴高照》也获得了 2600 万票房,彰显出网文 IP“超长待机” 的蓄能优势。

在建党百年的背景下,网络文学 IP 影视化的头部作品还表现出浓郁的 “国风” 气质和昂扬的时代特征。《赘婿》《雪中悍刀行》《风起洛阳》《锦心似玉》等古装剧集在聚焦主人公乐观向上、砥砺奋斗的个人史同时,也弘扬了诚信仁义、守护正义、惩恶扬善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军装下的绕指柔》改编的《爱上特种兵》,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你是我的荣耀》等作品则通过反映不同职业背景下年轻人的成长历程,表达出新时代青年对家国情怀的阐释。

(二)全链路改编激发 IP 转化的强劲势能

随着 IP 转化形式的不断优化和完善,网络文学不仅在影视改编方面成绩显著,动漫、有声、短剧以及线下文旅和衍生品等全方位、全链路的运营转化为用户提供了 IP 内容 “放大效应”,不同的艺术形式联动促成了网络文学多形态输出的破圈之旅。

2021 年,以传统文化和中国式表达为主要特征的国漫创作实现了行业实力的整体跃升,在公版 IP 为院线动漫电影提供滋养的同时,网文 IP 改编的中国动漫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年上线的 114 部青少年动漫剧新作中,IP 改编作品有 72 部。根据网文 IP 改编的《斗罗大陆》《大奉打更人》《风起洛阳之神机少年》《凡人修仙传》《天宝伏妖录》《第一序列》等作品涵盖了侠义江湖、青春探险、热血英雄、未来科幻等多种题材。其中,作为国内第一部年番动漫的《斗罗大陆》人气始终高居榜首;《大奉打更人》上线仅 44 小时平台收藏量就突破 10 万;《第一序列》上线 8 天人气突破 8000 万。《斗破苍穹 · 第四季》《全职法师 · 第五季》《星辰变 · 第三季》《萌妻食神 · 第二季》《斗破苍穹 · 三年之约》《幻游猎人》6 部作品表现亮眼,其中《斗破苍穹》系列新作占总播放量三成以上,系列动画总播放量突破百亿大关。

艾媒咨询的《2020—2021 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86.2% 的用户在音频栏目类型接近时会偏好收听 IP 音频内容,因此有声改编方面会因更加方便用户、更加忠实原著而活力满满。以阅文集团 2021 年的 IP 改编有声作品为例,不仅作品题材多元,涵盖玄幻、悬疑、言情、科幻、仙侠、游戏、都市、历史、轻小说等门类,全年点击量也达到 120 亿,出现了《大奉打更人》《赘婿》《诡秘之主》等多部精品有声剧。

短剧作为 IP 改编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新模式,凭借节奏快、周期短、投资小等特点得到用户的关注,拓宽了网文 IP 转化的赛道。阅文集团授权合作的 144 个短剧 IP 中,与微视合作的《我的傻白甜媳妇》、《将门铁血毒妃》总播放量超过 4100 万,与快手合作的《摸金令》、《长乐歌》点击率和评论数不断刷新。书旗推出的《今夜星辰似你》、米读推出的《秦爷的小哑巴》、中文在线推出的《霸婿崛起》、塔读推出的《怂男进阶攻略》等一大批根据网文 IP 改编的作品在短剧圈产生了一定影响。

全链路的开发不仅成为体现网络文学商业潜能的途径,也在 IP 的转化探索中反哺 IP。《赘婿》播出后,尚处于连载中的原著日均阅读人数提升近 17 倍;《锦心似玉》播出后,原著作品《庶女攻略》日均阅读人数提升了约 46 倍,经历多次改编的经典 IP《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等作品的原著的阅读数仍有数倍增长。实际上,IP 势能的转化与反哺早就有迹可循,此前《庆余年》播出期间,原著网络小说的在线阅读人数增长了约 50 倍,只是这种现象随着 IP 工业化开发体系不断完善,在 2021 年集中体现了出来。

(三)精品 IP 系列化开发势头良好

2021 年,网文 IP 开发的精细化、系列化趋势更加明显。一是文学平台实施工业化开发提升了网文 IP 转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阅文集团、掌阅科技、中文在线三大上市网络文学公司的上半年财报来看,网文 IP 在公司战略中的比重增长明显,腾讯影业、新丽传媒、阅文影视打造的 “三驾马车” 成效突出,在三方对于 IP 评估、内容理解与专业改编制作的明确分工和深度合作下,网剧《赘婿》上线后成为爱奇艺平台史上热度值最快破万剧集,这也预示着全行业合作共建 IP 工业化开发体系的探索更进一步。爱奇艺文学的 “云腾计划 +” 助力爱奇艺视频推出了首部 IP 改编的网络剧《恋恋小酒窝》;掌阅科技推出了数百部微短剧计划,“长周期、重基建、深挖掘”为 IP 增值打造稳固的流量阵地。

二是精品 IP 的系列化开发强化了 IP 改编中的 “长尾效应”。网络剧《庆余年》取得收视成功后,出品方继续整合产业资源,在维持主创和演员团队的稳定的前提下进入到《庆余年 2》的制作,有效延长了精品 IP 的价值周期;剧集《赘婿》在获得成功后,网络电影《赘婿之吉兴高照》借势 IP 热度,在播前预约量便突破 159 万,拿下平台预约最快破百万的电影纪录,最终作品分账票房破 2600 万,荣登爱奇艺网络电影年榜 Top3。《斗罗大陆》的动画播放量突破 300 亿,剧集在央视二轮播出,《斗罗大陆:武魂觉醒》《斗罗大陆 2 绝世唐门》等多款手游冲进 ios 畅销榜;《大奉打更人》在小说完结不久后就开始了有声作品的开发,漫画作品上线后也成为了平台爆款,动画、影视作品正在筹备或制作中,“一鱼多吃” 的系列化开发优化了泛文娱产业赋能的格局。

第五章

“网文出海”纵深发力,中国故事 “圈粉” 全球

2021 年 5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他明确提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网络文学在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具有文学艺术所特有的春风化雨式的潜移默化优势。事实上众多海外读者正是通过阅读网络小说,才对中国人文精神和时代风貌产生兴趣的。实践证明,中国网文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021 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实现阶段性跨步:全方位传播、大纵深推进、多元化发展的全球局面正在形成,出海模式从作品授权的内容输出,提升到了产业模式输出,“生态出海” 的大趋势已崭露头角。

(一)网文出海规模化效应的全球化显现

多年网文出海耕耘已有阶段性成果,网络文学出海规模化效应显现。2021 年 10 月中国作家协会在浙江乌镇发布《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传播作品 10000 余部。其中,实体书授权超 4000 部,上线翻译作品 3000 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 APP 用户 1 亿多,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国际传播成效显著。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经历了从个人授权出版、平台对外授权、在线翻译传播到本土生态建立 4 个发展阶段,传播方式主要以实体书出版、IP 改编传播、在线翻译传播、海外本土化传播、投资海外平台为主。

目前,网络文学传播从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扩展到欧洲、非洲,到现在已遍布全球。其中,线上阅读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广受欢迎,非洲国家对海外平台与 APP 授权作品更为热衷。“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在中国网络文学平台建设方面已取得可喜进展,中国网络文学全方位传播、大纵深推进、多元化发展的全球化局面正在形成。

(二)网文出海的 “国际基因” 与模式创新

1991 年中华网络文学诞生于北美,这种基于网络的 “国际基因” 使得网文海外传播具有天然的优越性。2001 年中国玄幻文学协会面向海外华语群体输出中国网文,正式启动了中国网文海外传播之旅。2005 年中国网文的外文出版授权在数字版权和实体图书出版领域加快了网文出海的步伐。以向海外读者提供优质网文为宗旨的 “起点国际” 于 2017 年 5 月上线,实现了网文外译规模化,尤其次年网站开放原创功能,使中国网文的国际发展模式从作品授权的内容输出,提升到了产业模式输出,实现了网文创作生产的跨域际转化。2020 年,“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 发布全球内容生态开放平台,在提高海外市场收益的同时,海外原创作团队也因获得实质性扶持而快速成长起来。

资料表明,截至 2021 年底,起点国际上线约 2100 部中国网络文学的翻译作品,培育海外原创作品约 37 万部。在作品外译方面,“人机共舞” 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当前,起点国际与分布在以北美、东南亚为代表的世界各地的译者团队已超过 300 人。外译作品题材广泛,类型多样,武侠、奇幻、科幻、都市、言情题材广受追捧,其中《诡秘之主》《超神机械师》《超级神基因》《抱歉我拿的是女主剧本》《天道图书馆》《许你万丈光芒好》《大医凌然》《全职高手》等优秀作品影响巨大。

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网文的海外原创捷报频传。自 2018 年 4 月起点国际开放原创功能迄今,该平台吸引和培育了 20 多万名海外创作者,原创作品约 37 万部,许多文学爱好者借助平台实现了自己的写作梦想。疫情期间,海外网文作家数量增长超 3 倍,其中 00 后占比接近六成,东南亚和北美成为 “盛产” 网文作家的重要地区。在 2021 年度海外原创征文大赛中,起点国际收到参赛作品近 8 万本,其中 68% 的作家为首次在起点国际发布作品。这些成绩表明,原创出海模式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2021 年,中国网文 IP 出海明显呈现出综合创新趋势。(一)漫画作品出海风生水起。在起点国际上线的漫画作品中,不少名作的海外人气不断高涨,如 IP 漫画《恰似寒光遇骄阳》《放开那个女巫》等在日韩市场进入人气榜单前列,国际影响力仍在持续上升。(二)网文 IP 影视出海渐成规模。本年度《赘婿》《斗罗大陆》《锦心似玉》《雪中悍刀行》等 IP 剧集,先后登录 YouTube、viki 等欧美主流视频网站,在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三)网文 IP 海外改编取得突破。由阅文作家囧囧有妖创作的《许你万丈光芒好》在越南被改编为剧集《惹火娇妻》,成功掀起了 2021 年初的追剧热潮。与此同时,2021 年,电视剧《赘婿》影视翻拍权出售至韩国流媒体平台,IP 影视作品不仅停留于海外播放,还成为海外剧集的内容源头,可见网络文学的海外影响力和文化渗透率逐步攀升。从改编出海、海外改编到海外翻拍的跨越,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网文 IP 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网文 IP 出海的成功还进一步巩固了外译授权合作优势,如《诡秘之主》《听说你喜欢我》《余生有你,甜又暖》《修真聊天群》《择天记》《斗罗大陆》《星辰变》《鬼吹灯》等名作,在多语种外译过程中都有不俗表现。这些作品中既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佳作,又有摹画当代中国时代风貌的精品,还有反映未来社会图景的科幻力作。由此可见,中国网文不仅有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且在“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等方面潜能巨大,并必将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三)中国网文 “生态出海” 的前景展望

2021 年 9 月,中国作协主办的 “2021 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 在乌镇开幕,会议主题为 “网络文学的世界意义”,其间还举办了“数字时代网络内容创新高端论坛”“网络文学 IP 发展大会及高峰对话” 等一系列活动。相关材料表明,2021 年,网文出海从文本输出到模式输出的升级进展顺利,“起点国际”的模式输出达到了预期目标,作为代表性的网文国际传播平台,起点国际将付费阅读和作家培养模式成功移植海外,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取得成效。

起点国际的模式输出经验表明,中国网文的全方位 “生态出海” 已经形成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早期网络作家大都受到欧美日韩 “文游影漫” 的影响,随着网文读写群体的快速崛起,中国网文逐渐成长为比肩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的“文化现象”。由于题材广泛、想象瑰丽、情节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代入感强烈,网文海外传播很快形成了数量巨大、读者众多、影响广泛的良好局面。今天,各家网络文学平台正在不断完善多年前谋划的海外布局,继日韩、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大量网文授权成功获益之后,中国网文的出海产业链打造和海外原创也在不断发力,越来越多的 IP 出海和本土精品表现出中国网文的实力,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

当然,相对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大业而言,中国网文的海外长征只是迈开了第一步。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网文海内外原创作者队伍不断增长,AI 翻译功能逐渐增强,创作、翻译与阅读的产业链延展顺畅,其传播范围覆盖 40 多个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涉及英、法、俄、日、韩等 20 多个语种,潜在市场规模或将超过 300 亿元,尤其是以网文为创意源头的 IP 影视、游戏、动漫、有声读物等流行文化业态,已经在国际市场显示出巨大发展潜能。

结束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课题组持续观察和研究网络文学发展状况,力求把握每个年度内的整体性特征。根据作家读者、产业模式、内容生态、IP 产业等方面表现出的发展趋势,2020 年度的报告将 “迭代” 看做核心词和关键词,这一概括仍然适用于 2021 年。年度内,“新生”的网络文学迎来的是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的 “迭代” 变迁。带着 “人民文艺” 底色的 “全民写作” 意识,尝试打破文艺创作的职业壁垒,召唤普通人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最终汇聚在一起,成为当代中国与中华民族的故事,谱写立体、有机、多元的故事图景,网络文学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民的奋斗意志和精神风貌。这或许才是 2021 年种种趋势、动因与路径给网络文学创作带来的最为深远的影响——“所有人写给所有人看”——这正是网络文学兼具 “中国故事” 与“全民阅读”基因的一种表征。

我们欣喜地看到,网络文学题材转向、年轻作家读者涌入、IP 开发生命力增强、网文出海阶段性成果显著、版权保护力度加大的背后,是全行业、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从业者,正加入到网络文学的队伍中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开展创作,这不仅是文学上的、国内的,更是全链路的、海内外的、穿越文字与时间的。诚然,当下的网络文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我们相信,在社会引导、政策监管、行业自律的综合作用下,广大网络作家、网络文学从业者不断提升文学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伦理生态一定能够得到逐步完善和健全,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九万里风鹏正举。伴随新时代文学的浩浩洪流,中国网络文学站在了新的历史起跑线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 “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网络文学一定能够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有力支撑,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欧阳友权:《网络创作能否打造文学经典》,《上海文化》2021 年第 8 期

[2] 范伯群、刘小源:《通俗文学的传统与网络类型小说的历史参照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 年第 8 期

[3] 黎杨全:《虚拟体验与文学想象——中国网络文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18 年第 1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1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

汤 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桫 椤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王文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郑 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高寒凝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2022年新闻、媒体和技术趋势 //www.otias-ub.com/archives/1408295.html Wed, 23 Mar 2022 15:18:51 +0000 //www.otias-ub.com/?p=1408295

2022 年新闻、媒体和技术趋势报告》由路透社新闻研究所在 Google 新闻的支持下出版。作者 Nic Newman 以封闭式调查的形式,对来自 52 个国家的 246 名传媒行业领导者进行了采访,同时综合了出版商、平台代表、学术界和业专家的多方看法,对疫情冲击下的新闻业进行了深度分析。

行业背景概述

1.“创造者经济日益增长的力量将继续触及新闻业。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环境,实现了对平民阶层话语权的赋权,创造者经济日益繁盛。同时,在网红经济和名人效应的持续发力下,内容为王的平台属性也将为传统记者转型自媒体提供机遇。

2.“虚拟现实将进一步交织

在科技领域,包括虚拟现实耳机和智能眼镜在内的新设备将大量涌现,进一步完善虚拟世界的构建。即使实际收益仍然难以辨别,对加密货币和不可替代代 (NFT) 的炒作仍将继续。

3. 传统媒体加快数字化转型

新闻纸和能源成本的上涨使某些国家的印刷业发展更加严峻,这也加快了传统新闻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对在线新闻收费是许多人的最终目标,但预计订阅疲劳会限制进展,尤其是在经济状况恶化的情况下。

新闻产业洞察

1. 订阅和会员模式成熟

传媒商信心的一个关键部分是订阅和会员模式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的持续增长。《纽约时报》现在拥有 840 万订阅量,其中 760 万是数字订阅,有望在 2025 年之前达到 1000 万的目标。对于这些传统媒体中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来说,数字收入现在已经超过了印刷品,媒体融合成果显著。

根据我们的调查,订阅仍然是 2022 年商业传媒商的第一要务(79%)领先于展示广告(73%)和原生广告(59%),同时活动(40%)和来自平台的资金  29%)在过去一年中显著增长。

2. 创造者经济与人才争夺战

Substack 等新平台为个人作家、视频博主和播客进一步实现内容创收拓宽了途径,facebook 等行业巨头也纷纷入局,为创作者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2021 11 月,Substack 宣布已达到 100 万付费订阅的里程碑,顶级作家从其以时事通讯为重点的平台赚取了六位数的收入。Facebook Twitter 都推出了相似产品与 Substack 竞争,同时推出一系列功能来激励创作者。例如,Twitter 2021 9 月推出了 Super Follows 订阅功能,帮助创作者从他们最有粘性的粉丝那赚钱。

3. 无处不在的音

数字音频消费的增长一直是近年来不容忽视的行业趋势。去年,音频产业在内容多样性和范围广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音频文章、简报和音频消息,以及社交音频等逐渐普及。

被称为第一个 “airpods” 社交网络的 Clubhouse 风靡时,几乎所有主要平台,如 TwitterSpaces)、FacebookLive Audio Rooms)、RedditTalk)等纷纷跟风模仿。

从全局视角来看,音频社交平台的搭建将为创作者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疫情下的新闻业

1. 混合工作成为常态

新冠疫情使得线上办公逐渐普遍化,诞生了新的办公模式——“混合工作即一些人在办公室,另一些人远程工作。我们的报告还发现,混合新闻编辑室的全部影响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线上办公虽然突破了物理场地的工作限制,但也有新闻机构会担心线上交流的隔阂会造成创造力,协作和沟通效率的损失。

2. 建设性新闻兴起

麦建设性新闻研究所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开创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建设性新闻模式,让来自不同政党的政治家直面现实问题,并提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其他地方,一家电视台已经尝试让政客进入观众席,听取普通民众的意见。同时,《卫报》也推出了一种形式,让不同观点的人聚在一起吃饭,寻找共同点。

3. 社交媒体言论极化,制约记者观点输出

社交媒体中的两极分化的辩论也让传媒商重新思考记者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 Facebook Twitter 等网络。在担心声誉受损后,许多新闻机构一直在收紧社交媒体规则。记者在社交媒体上的存在越来越难以驾驭。

一方面,传媒商从一些通讯员强大的个人品牌中获利;另一方面许多人要求新闻工作人员保持中立或客观,尤其是在政治和有争议的话题上。在社交媒体等充满政治和文化色彩的环境中,这种平衡越来越难以实现。

4. 报告气候变化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世界正接近一个可能永远无法恢复的临界点。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气候变化是 “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2022 年记者们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将是新闻机构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积极宣传环保的解决方案,或者只是对其进报道。

 

5. 以法律规范信息市场乱象

三年前,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GDPR) 的引入为隐私和数据保护制定了新标准。该法律提高了数据保护意识,并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重大变化。

今年,欧盟出台了反对垄断行为的数字市场法案 (DMA) 和规范在线内容的数字服务法案 (DSA),以立法的形式来进一步规范数字市场乱象。

2022新技术赋能新闻业

1. 人工智能 (AI) 和智能自动化

在过去几年中,机器学习 (ML)、深度学习 (DL)、自然语言处 (NLP) 和自然语言生成 (NLG) 等人工智能技术已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新闻业务的各个方面。

半自动化新闻

DALL‑E 是来自 Open AI 的新 AI 模型,可根据您在文本中提供的指令自动创建原始图像。这可以开辟一系列新的可能性,从简单的故事插图到全新的半自动化视觉新闻形式。在之前的预测报告中,我们强调了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根据文本故事以及自动化新闻主播提供自动化或粗剪视频。

2. 元宇宙

Facebook 去年更名 Meta,以表明其对元宇宙的关注,马克扎克伯格认为这将是移动互联网的继任者。其他人则深表怀疑,尤其是因为大多数构建模块仍有待到位,因此业界对元宇宙的看法其实存在多维度的讨论。

元宇宙一词最初是由尼尔斯蒂芬森在他 1992 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创造的。今天,它广泛描述了共享的在线虚拟世界环境,其中许多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 (例如 Second LifeRoblox),但通过添加虚拟现实 (VR) 或增强现实 (AR)   将逐渐变得更加逼真。其他人将加密货币与这一概念联系起来,因为在某些类型的元宇宙中,用户可以购买和交易基于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技术的数字资产。

远程交互更具备临场感

就在 Facebook 更名 Meta 之后,微软宣布将在 2022 年将其协作虚拟平台 Mesh 的功能引入 Microsoft Teams。并将启用动画 3D 头像,并且无论是否使用 VR 耳机,都可以进行交互。微软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的数字化⾝将开始通过来自网络摄像头的信号呈现出更逼真的面部表情。Facebook/Meta 也专注于企业领域,将 Horizon Workroom 连接到自己的 Oculus VR 耳机,用户的数字化身可以互动并一起在白板上绘图,而定向音频将增加存在感。

新闻报道的超真实感

 

一些广播公司正在采用混合现实工作室,例如 Eurosport Cube,它允许主持人查看周围的内容并与之互动,并将名人从不同地点带入工作空间。所有这一切都将使今年的体育和突发事件类报道更具吸引力,但也存在使读者混淆真实和虚拟创造之间界限的隐患。

3.NFT

NFT不可替代代币)成为柯林斯词典的 2021 年年度词汇,击败了加密货币等。

该术语描述了一种独特的证书,可以记录任何数字项目的所有权,例如艺术品、照片,甚至是原始新闻故事。这存放在一个分散的公共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中,作为所有权记录。

2022 年,我们将看到 NFT 超越艺术投资之外的更多种用途。像 Turner 这样的体育传媒商正在将 NFT 构建到电子竞技应用程序中,希望让广泛的受众参与数字资产交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忠诚度。

结语

今年的报告和调查显示,许多新闻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地将业务重心转向数字化。

持续的疫情危机已经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危机最终结束,我们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而更少的时间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数字联系和关系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随着新一代编辑的出现,我们将看到更集中的尝试,以更具建设性的新闻报道吸引年轻观众以及心怀满的观众,以及利用视觉和数据更好地解释故事。

同时,互联网前沿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于新闻产业的革新也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将支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并帮助以更相关和个性化的方式吸引观众。尽管在过去一年,元宇宙、Web3 和加密货币在新闻界一直是新奇却略显陌生的主题,但由新的销售和交易方式驱动的更具沉浸感和分布式的网络最终将为传媒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Nic Newman:2022年新闻、媒体和科技趋势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380211.html Thu, 20 Jan 2022 22:00:19 +0000 //www.otias-ub.com/?p=1380211 Nic Newman发布了“2022年新闻、媒体和科技趋势报告”,调查了新闻媒体领导者如何看待未来一年。

  • 59%的受访者的收入在去年有所增加, 54%的受访者报告页面浏览量保持不变或下降。
  • 在受访的编辑、CEO 和数字领导者中有75%对公司2022年的前景充满信心,但对新闻业的未来持相同看法的人更少(60%)。
  • 79%的受访者认为订阅或会员战略将是最重要的收入优先事项之一,领先于展示广告等。
  • 出版商表示,今年平均有3-4种不同的收入来源很重要或非常重要。29%的受访者希望从技术平台获得可观的内容许可或创新收入,其中15%希望通过慈善基金和基金会获得可观的收入。
  • 人们对政府改善新闻业前景的预期不一。41%的受访者认为政策干预可能会有所帮助,但34%的人认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25%的媒体人认为可能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 出版商今年将减少对Facebook(-8净得分)和Twitter(-5)的关注,转而将更多精力放在Instagram(+54)、TikTok(+44)和YouTube(+43)上,这些是年轻人喜爱的网络。
  • 67%的受访者将花费大部分时间迭代和改进现有产品,使它们更快、更有效。32%的受访者优先考虑推出新产品和品牌扩展。
  • 具体而言,出版商将在播客和数字音频(80%)以及电子邮件通讯(70%)中投入更多资源。相比之下,14%的受访者将投资语音,8%将为VR和AR等虚拟世界创建新的应用程序。
  • 超过8/10的受访者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更好的内容推荐(85%)和新闻编辑室自动化(81%)非常重要。69%的人认为AI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客户。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预计2022年美八大媒体集团内容开支将达1150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367493.html Wed, 29 Dec 2021 11:22:56 +0000 //www.otias-ub.com/?p=1367493

据报道,为了在视频流媒体市场一较高下,美国最大的8家媒体集团明年在新的影视节目方面的开支将至少达到1150亿美元。

该数字是基于这些公司所披露的公开信息,以及行业分析师的报告计算得出。一位娱乐业高管对此表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目前,这8家媒体集团的流媒体业务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

对于这些巨额投资,人们不禁担心,在经历了2020年和2021年疫情推动的增长之后,2022年流媒体行业将很难吸引新用户。然而,如果不进行这些投资,那后果只能是被市场淘汰。

投资研究机构MoffettNathanson分析师迈克尔·纳萨森(Michael Nathanson)对此表示:“没有回头路可走。竞争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优质内容上的投资越来越多。”

在这些媒体集团中,至少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康卡斯特(Comcast)、华纳传媒(Warner Media)和亚马逊的流媒体部门都将蒙受亏损。如果包括体育转播权在内,他们的总投资额预计将达到约1400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预计,2022年迪士尼对流媒体内容的投资可能增长35%至40%。该公司在所有新电影和电视节目上的支出预计将达到230亿美元,但包括体育转播权在内,这一数字将升至330亿美元,较2021年的整体内容开支增长32%,较2020年增长65%。

在迪士尼计划于2022年推出的节目中,有汤姆·汉克斯(Tom Hanks)主演的《匹诺曹》新剧,《汽车总动员》系列新剧,以及伊万·麦格雷戈(Ewan McGregor)主演的《Obi-wan Ken》。

此外,Netflix、ViacomCBS、福克斯和苹果公司也计划在内容上投入上百亿美元。

斯劳斯·埃克豪斯律师事务所(Slos Eckhouse Dasti Haynes)合伙人、人才管理和咨询机构Cinetic Media负责人约翰·斯洛斯(John Sloses)对此表示:“2022年真正的头条新闻是,有多少钱被分配给了内容平台。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在过去的几个季度里,Netflix、迪士尼旗下流媒体服务Disney Plus和其他流媒体服务的订阅用户增长都有所放缓。Netflix高管将此归咎于,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制作延迟,导致节目安排较弱,这也是一个困扰整个行业的问题。

但是,即使是行业领军企业也必须投入巨资才能大量生产节目,并与竞争对手保持同步,这一事实让一些投资者质疑,视频流媒体究竟是不是一项值得投资的好业务。

明年,Netflix在内容上的支出将超过170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25%,较2020年的108亿美元增长57%。Netflix预计,2022年将实现盈亏平衡,自由现金流为正。

资深媒体和娱乐股票分析师图纳·阿莫比(Tuna Amobi)对此表示,如果实现这些目标,对于Netflix而言将是一个里程碑。

摩根士丹利最近曾指出,对于更传统的媒体公司来说,从传统电视和电影向流媒体的转变,“已经严重稀释了他们的利润率”。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称:“市场越来越担心,在这道彩虹的尽头究竟没有一罐黄金(意味着梦想能否实现还是个未知数)。”

随着最大的娱乐和科技公司争相制作更多节目,来“填充”其流媒体服务,相关成本一直在全面上升。如今,在洛杉矶寻找拍摄地点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录音棚,本来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是一个小众分支,如今却吸引了黑石集团(Blackstone)和TPG等知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投资。

迪士尼首席财务官(CFO)克里斯汀·麦卡锡(Christine McCarthy)上个月曾告诉投资者:“仅仅是因为人才方面的竞争,就导致内容成本不断上涨。”

]]>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365328.html Sun, 26 Dec 2021 21:00:18 +0000 //www.otias-ub.com/?p=1365328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严重冲击,新闻出版产业规模有所下滑,但发展基本面仍保持稳定。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776.3亿元,较2019年降低11.2%;利润总额1024.8亿元,降低19.2%;拥有资产总额22578.7亿元,降低6.3%;所有者权益(净资产)11425.4亿元,降低6.0%。

2020年全国图书品种新版较2019年降低5.0%,重印降低2.1%;全国图书总印数降低2.1%;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963.6亿元,降低2.6%。52种一般图书达到或超过100万册,减少30种。报刊出版总印数分别降低9.0%和7.0%,实现营业收入分别降低6.4%和2.8%,降幅较上一年均有所加大。印刷复制实现营业收入降低13.1%,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降低7.6%。

2020年新闻出版单位面对疫情冲击,积极开拓线上业务,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收入11781.7亿元,增长19.2%。新华书店与出版社网上出版物销售数量增长40.6%,金额增长62.5%。全国数字出版物出口金额增长11.5%。新媒体上市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3.7%;拥有资产总额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34.1%。

2020年108家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91.0亿元,占全国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主营业务收入的80.5%,提高4.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41.2亿元,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利润总额的74.2%,提高1.2个百分点。9家集团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均超过百亿,“三百亿”阵营增加1家。表现出出版传媒集团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2020年全国共输出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13895项,较2019年降低6.2%;引进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14185项,降低11.2%;贸易逆差290项,降低75.0%。其中,向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家或地区输出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介绍中国建设成就经验图书版权140多项,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图书版权400多项,涉及英语、日语、俄语、印地语、阿拉伯语等多种文字。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日本2021年度汉字出炉——“金” //www.otias-ub.com/archives/1357911.html Mon, 13 Dec 2021 12:45:02 +0000 //www.otias-ub.com/?p=1357911

12月13日,2021年日本年度汉字在日本据京都清水寺揭晓,今年选中的是——“金”。据介绍,今年虽然新冠疫情继续肆虐,但是东京奥运会得以顺利举办,日本民众也纷纷为奖牌喝彩,并祈愿未来更加辉煌,“金”字正包含了相关意味在其中。

这是“金”字第四次被选为年度汉字,而且每次都和奥运会息息相关——2000年是悉尼奥运会,2012年是伦敦奥运会,2016年是里约奥运会。

2020年日本年度汉字是“密”,理由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下,大家与自己所爱之人的关系变得密切,政界和演艺界的秘密也变多了。

2019年则是“令”,除了意指当年日本新天皇即位、日本走入新时代的国民愿望之外,也做为跨越2018年度的“灾”字、抚平伤痛的期许。

年度汉字是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每年度评选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汉字。

日本自1995年开始选年度汉字,今年是第27次。

自 快科技

]]>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www.otias-ub.com/archives/1357910.html Mon, 13 Dec 2021 12:43:14 +0000 //www.otias-ub.com/?p=1357910

作为年度“汉语盘点”活动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于2021年12月13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本次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为:建党百年、2020东京奥运会、中国航天、双碳、疫苗接种、双减、北交所、“清朗”行动、疫苗援助、《生物多样性公约》。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航天好戏连台,“双碳”目标引领高质量发展。北交所的成立有助于中小企业“共同富裕”。“双减”政策助力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清朗”行动为人民群众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全球抗疫大背景下,我国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兑现中国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延期一年的2020东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提出,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结合人工后期处理提取、筛选而获得。语料来源于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底国内15家主流报纸(包括国内的政府机关报、地方都市报和发行量较大的晚报),央视、央广及地方12个电视台和7个电台的转写语料,以及2个网络门户网站的全部文本,语料规模达10余亿字次。

“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解读

一、建党百年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建党一百年来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历史经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2020东京奥运会

指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届奥运会延期一年举行,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空场举办的奥运会。2020东京奥运会参赛国家或地区总数达204个,参赛运动员共11669名。奥运会赛场充分展现了全世界运动员共克时艰、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努力。

三、中国航天

2021年中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1月29日,随着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3位中国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中生活三个月,并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10月14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顺利升空。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出征,3位乘组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从北斗组网到火星探测,中国航天事业屡获突破、飞速发展。

四、双碳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缩合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对中国“双碳”目标进行部署。“双碳”目标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

五、疫苗接种

开展新冠疫苗接种是控制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2020年12月15日,我国正式启动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2021年3月下旬开始,我国逐步落实全人群免费接种;2021年7月,“一老一小”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稳步推进;2021年9月,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的接种工作在多地开展。当前,我国接种的总剂次和覆盖人数均居全球首位,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1亿,人群覆盖率位居全球前列。这场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六、双减

指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

七、北交所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简称。它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于2021年9月3日注册成立,11月15日正式开市交易。2021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致辞中宣布,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北交所交易如火如荼,首批8只主题基金发行首日即受到投资者火热追捧。北交所的设立是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事件,意味着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己任的新三板站上改革新起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又迈出关键一步。

八、“清朗”行动

2021年2月,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春节网络环境”专项行动。2021年5月,“为明星打投倒牛奶”的视频曝光后,引发舆论关注。2021年5月8日,国家网信办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全面展开,重点任务包括“整治网上历史虚无主义”“治理算法滥用行为”“打击网络水军、流量造假、黑公关”“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PUSH弾窗新闻信息突出问题”“规范网站账号运营”“整治网上文娱及热点排行乱象”等。此次行动的目的在于重拳整治网络违法违规问题,在全网开展“大扫除”,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九、疫苗援助

2021年,我国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让中国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今年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承诺提供1000万剂疫苗,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急需。2021年2月1日,我国首批对外援助疫苗抵达巴基斯坦,此后持续向全球多国提供疫苗援助和出口。迄今为止,我国已向106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5亿剂疫苗。在当前全球疫苗供给紧缺的情况下,中国的疫苗援助为发展中国家送上了抗疫“利器”,也为全球抗疫带来一股春风。

十、《生物多样性公约》

2021年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昆明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习近平主席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大主张,郑重宣布我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困难的当下,本次会议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
2021年六大传统新闻媒体战略锁定「新闻简报」 //www.otias-ub.com/archives/1355976.html Wed, 08 Dec 2021 16:52:03 +0000 //www.otias-ub.com/?p=1355976 《纽约时报》的晨间简报自20205月推出以来,在20211月迎来里程碑式的突破,简报邮件打开数达10亿封;8月,《Quartz》发现,75%付费用户主要通过邮件的方式获取信息内容,继而其宣布将公司战略焦点重新锁定新闻简报。

除此之外,对于《Reach》等依赖于广告收入的新闻媒体而言,新闻简报在搜集第一方数据上战果颇丰;而对于《金融时报》等以订阅为主的媒体来说,新闻简报中的独家内容则是体现其付费订阅价值的重要方式。

5G消息即将商用之际,我国传媒业也面临着新一轮融合发展,新闻简报对于重构媒体私域服务场景有着不可比拟的沟通价值。《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每日电讯报》《大西洋月刊》《华盛顿邮报》等国际知名媒体的做法,或可提供新的启发。

01、《纽约时报》19种简报服务  开启新闻简报新时代

作为一家以订阅驱动为主的头部新闻媒体,《纽约时报》在今年夏天做出重大战略调整,宣布向付费订阅用户提供19种新闻简报服务,包括“Jamelle Bouie”“Paul Krugman”等知名内容品牌。

过去,《纽约时报》拥有800多万的付费订阅用户,新闻简报功不可没。过去三五年里,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在订阅收入上,这正是《纽约时报》开启新闻简报新时代的原因。该报投资组合业务的监管者Adam Pasick表示,我们拥有庞大的、世界级的广告销售业务,而新闻简报确实是培养受众阅读习惯、吸引受众成为付费用户的最佳途径之一。

注:每6个人中就有1人(约17%)每周会通过新闻简报获取信息(来源:2020年路透社《数字新闻报告》)

一方面,新闻简报有助于将读者引流到《纽约时报》。比如大获成功的简报The Morning(拥有1700万注册用户)主要向读者介绍《纽约时报》,促使受众养成每天浏览该报的习惯。

另一方面,仅面向付费用户的简报以热点话题为主,发布专家的深度分析。这类简报旨在吸引已经习惯阅读《纽约时报》的读者,通过传递专业、新奇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声音,稳固用户留存”Pasick表示。

疫情期间,《纽约时报》新闻简报的付费订阅数量已经飙升到了1500。数据显示,1500万读者每周至少会阅读该报推送的60份新闻简报中的1份。该公司在简报上的巨大投资也得到了回报。我们真心将最好的记者投入到新闻简报上,火力全开,因为我们将其视为吸引受众和实现商业目的的绝佳机会

02、《华盛顿邮报》3分钟头条早报

培养读者阅读习惯

和众多媒体一样,《华盛顿邮报》也试图凭借新闻简报在早间新闻领域抢占一席之地。这家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媒体公司于202197日推出了名为“The 7”的每日新闻简报,重点介绍当天7个头条新闻,用户阅读或收听平均只需耗费3分钟时间。

“The 7”于每天早上7点准时推出,以多样化方式触达用户。简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投递到用户的邮箱中,用户也可以通过《华盛顿邮报》首页访问文本和音频。《华盛顿邮报》App用户还会在新闻简报推出时收到相应的手机推送。 

“The 7”的独特之处在于篇幅短小——第一栏只有大约400字,而《纽约时报》的The Morning则有1700字左右。《华盛顿邮报》多媒体编辑Tess Homan“The 7”的呈现进行了精细安排,每个标题后面都跟着几个包含重要细节的要点,同时附上了《华盛顿邮报》的文章链接,以便读者进行深度阅读。

“The 7”便于访问和易于理解的形式意味着读者能够更快捷、方便地浏览《华盛顿邮报》的新闻。培养读者阅读习惯是我们的重要目标。我们希望现有读者能养成更深入的习惯,也不忘追踪可能不会每天都光顾《华盛顿邮报》的新读者,帮助他们获悉新闻,把握生活。《华盛顿邮报》移动策略主管Coleen O’Lear表示。

03、 Quartz》将新闻简报视为  对周刊现代化的诠释

202181日,《Quartz》将已有三年历史的订阅策略矛头转向新闻简报。该媒体在早前的一项调查中发现,75%的付费用户主要通过电子邮件访问《Quartz》的内容,这说明即使针对付费用户,主动地推送服务也是非常必要的。

Quartz》旗下的11个新闻简报品牌收获了130万订阅用户,每周付费用户和免费用户的平均邮件打开率高达35%。而根据电子邮件营销公司MailChimp的调查数据,媒体行业标准的邮件打开率仅为22.15%

注:媒体行业平均邮件打开率为22.15%(来源:MailChimp)

Quartz》现有的11个新闻简报栏目中,5个是会员专属内容。其中新设的4个会员专属栏目,分别为:周一更新的“The Forecast”,着眼于新型行业、技术和发展趋势;周四更新的“The Company”,重点关注业务运作模式发生改变的公司;周五更新的“How To”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工作方法;周六更新的“The Weekend Brief”,分享本周最火爆的新闻热点。

Quartz》主编Bell将新闻简报视为对周刊现代化的诠释,认为新闻简报的目的在于新闻信息简洁明了、颇有见地,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这一观念与《洛杉矶时报》首席营销官Joshua Brandau的观点不谋而合。Brandau认为新闻简报可以帮你管理不小心错过的信息。新闻简报可以利用热点话题来策划内容,帮助读者从纷繁的阅读和观看中抓住重点信息。

除此之外,新闻简报在减少用户流失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Brandau表示,如果用户在注册后的前14天没有打开邮件或重返网站,很可能之后也不会参与,最终导致用户流失。Bell认为新闻简报是公司用户留存策略的一部分。一旦受众养成查看新闻简报的习惯,媒体就能与受众建立长期的直接联系,从而有助于减少用户流失。

04、《大西洋月刊》

招募简报撰稿人,收割其原有订阅用户

在新闻媒体公司开拓自己的新闻简报品牌时候,《大西洋月刊》另辟蹊径,希望将已有一定读者基础的新闻简报撰稿人纳入《大西洋月刊》麾下,允许他们以半独立的身份进行创作。

这一举措与许多公司的重大区别在于,《大西洋月刊》招募的是已经实现付费订阅的撰稿人,该报希望将这些撰稿人的订阅用户转变为自己的订阅用户。

《大西洋月刊》并不雇佣这些知名撰稿人作全职员工,而是向其支付基本报酬,当其达到特定的订阅目标,就能拿到绩效抽成,这一收入模式相较撰稿人单打独斗的运营模式而言较为稳定可靠。

05、Reach从新用户转向忠实用户

英国最大商业出版集团Reach,主要依赖数字广告盈利。新闻简报起初是该公司吸引新用户的有效途径。

虽然新闻简报一直是《Reach》产品矩阵的一部分,但今年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2021年我们将投资重点转向新闻简报,这是Reach前所未有的变化。今年的工作目标是维持我们与受众之间的良性关系,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闻简报来实现预期。”Reach受众转化总监Martin Little表示。 

该公司新闻简报策略的核心是,找出什么内容受铁杆粉丝16天内累计会有8天回访该网的受众)青睐。拥有大量受众确实是好事,但你更希望受众的活跃度很高。”Little认为,所有已经推出或计划推出新闻简报的媒体都应密切关注活跃用户的阅读习惯。

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增加对受众的了解是Reach用户价值策略的支柱。今年年初以来,Reach的总浏览量已经翻了1倍,从1月份的2220万增加到5000万,这要归功于新闻简报用户的高速增长,并且使其能够与活跃用户的需求保持一致。

Little建议,首先,要关注忠实粉丝浏览最多的内容,这些热门内容能够给新闻简报提供新的选题方向;其次,要建立读者的邮件名单;最后,瞄准忠实受众,留意这批人常常访问网站的哪些板块、哪些页面,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从而吸引更多受众注册。

06、《每日电讯报》精简新闻简报  注重转化和留存

英国媒体公司《每日电讯报》认为,向读者提高更精简、更集中的新闻简报有助于增加订阅数量。

截至今年10月,《每日电讯报》的付费数字用户达到50万,自年初增长了30%。虽然截至目前,该报仍然拥有40多份新闻简报,但该报的电子邮件和新闻编辑室创意总监Dan Silver表示,该报已经根据参与度的指标淘汰了大约6份新闻简报,因表现欠佳为由整合了诸多简报品牌。

新闻简报是有保质期的。取消已有的订阅,然后订阅另一个简报,这没问题。”Silver表示,新闻简报很容易发布出去,在读者中测试新鲜的概念。

《每日电讯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衡量其新闻简报的成功与否——Newscent-STARS。这个标准基于三个关键指标:订阅用户转化率、网站留存率(促使读者访问网站或内容的因素)和邮件参与度(读者打开新闻简报的次数)。Silver表示,这些数据会通过特定的加权方式计算,每个新闻简报都会得出一个总分,以评估其表现。

这一评价体系暗示,《每日电讯报》将新闻简报视为用户转化的利器。Silver表示,已经注册新闻简报的人比其他渠道注册的人更有可能转化为付费用户。与普通用户相比,付费订阅新闻简报的用户在前三个月内的留存率要高出30%12个月内留存率高出50%截至202110月,该报新闻简报的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00万,比2020年增长了29%

 

注:排名前10%媒体的用户参与度几乎是排名后10%媒体的2.5倍(来源:Lenfest新闻研究所)

《每日电讯报》正在对新闻简报进行重组,主要分三个板块布局:一部分新闻简报负责将读者引流到网站或App上,一部分简报用于引导读者直接点开邮件浏览,另一部分是独家订阅的新闻简报。今年5月,该报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每周发送三次个性化的垂直邮件,最初集中在文化领域,接着推出了新闻、政治和足球三个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还将推出商务、金融、观点和旅行四个垂类的内容。

结语

The 7的发布标志着“这是一个让人们在品牌上花更多时间的明智策略。人们在品牌上花费的时间越多,华盛顿邮报就越能了解用户是谁,并且可以与用户建立直接的一对一关系。“电子邮件营销中平台LiveIntent的CMO Kerel Cooper说。他说,新闻简报增加了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媒体根据简报浏览情况日后可以创建受众细分,便于策划内容并将据此为广告商提供基于第一方数据的营销服务。

简报的历史比报纸更悠久,电子邮件比互联网的普及还要早几十年。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都带来传媒业的巨大震荡。新闻简报,这项复古又创新的举措,或在5G时代以富媒体、多样化的方式与读者产生直接而长久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提供优质内容,培养读者阅读习惯,继而实现深度的媒体经营转化。

来自:德外5号

]]>
2021年10月上汽大众销量12万辆 同比下降22% //www.otias-ub.com/archives/1342445.html Sun, 14 Nov 2021 11:18:45 +0000 //www.otias-ub.com/?p=1342445

作为上汽集团销量最高的合资品牌,上汽大众近两年的表现,着实不佳,跌跌不休。近日,上汽集团公布10月份的产销快报,上汽大众虽然10月份销售12万辆汽车,为集团内销量排名第二的品牌。但是与去年同比相比,上汽大众10月销量下降超22%。今年累计销量97万辆,同比减少18%。

与本田、丰田等日系合资品牌,甚至与一汽大众相比,上汽大众的降幅都是远超合资平均水平。

对于销量下降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缺芯导致,早在去年,就有媒体报道,上汽大众受芯片供应不足影响,上汽大众从去年12月4日开始停产,期间也是断断续续生产、停产。

而在今年4月份,上汽大众旗下多款主销车型将因“缺芯”而暂停生产。对此,上汽大众表示,今年一季度,上汽大众的产能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确实有部分车型出现阶段性停产。

目前,全球汽车的“芯片慌”情况有所缓解,上汽大众的芯片短缺问题也将得到一定的改善,只不过上汽大众的问题,并非仅仅因为芯片短缺。

数据显示,在缺芯之前的2020年,上汽大众年度累计零售销量就出现20.3%的同比下滑,年度销量156,8007辆。

而在当前,上汽大众更是出现了“中保研帕萨特断A柱”、“途观L的A柱折弯”等车辆安全的负面事件,此事对上汽大众的打击颇深,帕萨特的销量也是直线下滑,并且消费者也对上汽大众“皮实厚重”的印象口碑发生了变化。

而在新能源阵营,上汽大众导入的ID系列车型,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全面打开市场,ID系列的电动车累计销量,还不如国内造车新势力的爆款单一车型销量,未来,在新能源阵营,上汽大众将会取得怎样的成绩,市场会给出答案。

]]>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249.8亿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323239.html Sun, 10 Oct 2021 10:43:24 +0000 //www.otias-ub.com/?p=1323239

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249.8亿元,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4.60亿人,日均活跃用户约为757.75万人。2020年累计创作2905.9万部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作者累计超2130万人。

]]>
德勤:2021年网络媒体趋势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291765.html Tue, 05 Oct 2021 22:00:45 +0000 //www.otias-ub.com/?p=1291765 德勤发布了“2021年网络媒体趋势报告”。在经历了充满挑战性的一年之后,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媒体获得娱乐、信息和社交。新冠大流行加速了先前存在的行业趋势,改变了与娱乐相关的行为,导致人们更想了解危机后哪种趋势会继续存在,以及这对媒体和娱乐(M&E)行业有何影响。

流媒体视频提供商之间存在着对观众的竞争,但也存在着其他形式的竞争。人们正在享受更多付费和免费的流媒体视频和音乐服务选择;视频游戏代代相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社交媒体获取娱乐和新闻。但他们只有这么多的时间、注意力和金钱。随着 M&E 公司竞争消费者,下一波颠覆性浪潮可能聚焦 Z 世代。这一代人更喜欢玩视频游戏、访问流媒体音乐和社交媒体。而且这些行为通常是同时进行的。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包括流媒体、视频游戏公司、社交媒体服务和广告主。但青睐可能只是建立持久关系的第一步。在这个充满选择的世界里,消费者是“上帝”。因此,营销人员和品牌都想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可以长期合作的M&E公司。

德勤在第十五版网络媒体报告中探讨了:

  • 娱乐环境的状态,消费者的偏好以及他们如何打发时间,以及选择媒体的。
  • 流媒体视频、流媒体音乐和游戏受众之间的异同。
  • 社交媒体作为新闻和娱乐聚合器的作用,以及这对广告和信任的意义。
  • 人们是如何与广告互动的,广告主如何在更大的压力和审查下以个性化的方式与受众保持联系。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Pew:调查发现约半数美国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 //www.otias-ub.com/archives/1314115.html Tue, 21 Sep 2021 07:20:11 +0000 //www.otias-ub.com/?p=1314115

据外媒TechCrunch报道,皮尤研究公司的一份新报告发现,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继续定期从Facebook上获取新闻,不过具体比例已经从2020年的36%下滑到2021年的31%。皮尤的研究发现,这一下降反映了说他们从任何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新闻的美国人的数量总体上略有下降–这一比例也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从2020年的53%下降到略低于48%。

根据定义,这里的”经常”意味着调查对象说他们”经常”或”有时”获得新闻,而不是”很少”、”从不”或”不获得数字新闻”。

皮尤指出,这一变化发生在科技公司因允许错误信息在其平台上传播而受到严厉审查的时候。这种批评在大流行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导致了对疫苗的犹豫和拒绝,这反过来又导致了许多消费了误导性信息的美国人的健康状况的恶化。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在过去一年中,经常从各种社交媒体网站获取新闻的美国人的比例没有太大变化,这表明这些网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新闻习惯的一部分。

除了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经常在Facebook上获取新闻外,22%的人说他们经常在YouTube上获取新闻。Twitter和Instagram分别是13%和11%的美国人的常规新闻来源。

然而,皮尤说,许多网站作为其用户的常规新闻来源,出现了小幅下降。与使用这些网站获取新闻的美国成年人比例小得多相比,这是一个不同的衡量标准,因为它说明了这些网站自己的用户群可能如何看待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对通常年轻的社交媒体用户的新闻消费行为转变的一种测量,更具体地说。

今天,55%的Twitter用户经常从其平台上获取新闻,而去年这一比例为59%。与此同时,Reddit用户使用该网站获取新闻的比例从42%下降到2021年的39%。YouTube从32%下降到30%,Snapchat从19%下降到16%。Instagram的情况大致相同,2020年为28%,2021年为27%。

在此期间,只有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新闻来源增长。TikTok。2020年,22%的短视频平台用户说他们经常在那里获取新闻,而2021年则增加到29%。

总的来说,虽然这些网站在美国更广泛的成年人口中几乎没有吸引力。不到十分之一的美国人经常从Reddit(7%)、TikTok(6%)、LinkedIn(4%)、Snapchat(4%)、WhatsApp(3%)或Twitch(1%)获得新闻。

谁使用哪些网站,也有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例如白人成年人倾向于转向Facebook和Reddit获取新闻(分别为60%和54%)。黑人和西班牙裔成年人在Instagram上的常规新闻消费者中占很大比例(分别为20%和33%)。年轻的成年人倾向于转向Snapchat和TikTok,而LinkedIn上的大多数新闻消费者拥有四年制大学学位。

当然,皮尤的最新调查是在2021年7月26日至8月8日进行的,是基于自我报告的数据。这意味着人们的答案是基于用户如何看待他们自己使用这些不同网站收集新闻的情况。这可能会产生与用户访问这些网站阅读新闻的频率的实际测量不同的结果。一些用户可能低估了他们的使用情况,而另一些则可能高估了。

人们也可能不完全了解在社交媒体上阅读新闻的后果,在那里,标题和帖子往往被塑造成煽动性的点击广告,以吸引人们以反应和评论的形式参与。反过来,这可能会鼓励强烈的反应–但不一定是那些值得倾听的人的反应。在最近的皮尤研究中,它发现社交媒体的新闻消费者往往对关键新闻话题的事实了解较少,如选举或COVID-19。而且社交媒体消费者更经常接触到边缘阴谋论。

在目前的研究中,完整的样本量为11178名受访者,抽样误差率为正负1.4个百分点。

自 cnbeta

]]>
Netacea:无意义或有害的机器人流量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2.5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295398.html Fri, 13 Aug 2021 12:41:21 +0000 //www.otias-ub.com/?p=1295398

据Cybernews报道,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恶意的、越来越难以检测的机器人所渗透。这尤其影响到那些不得不扩大其在线业务以满足其客户需求的零售商。根据专门检测和缓解网站上的机器人活动的Netacea公司的说法,大约有500家位于美国和英国的企业接受了评估,这些企业来自不同行业,包括旅游、娱乐、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和电信。参加投票的企业的收入从3.5亿美元到超过70亿美元不等。

三分之二的企业意识到他们的网站受到了自动机器人的攻击。大约4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已经成为移动应用程序的目标,23%的受访者特别是来自金融服务行业的受访者,声称已经被机器人(计算机程序)攻击。

根据目前的估计,由恶意行为者控制的机器人使企业每年损失3.6%的收入。受影响最严重的25%的企业,如果其业务没有得到适当的管理,每年可能会损失25亿美元。

攻击和检测之间的时间延迟令人担忧

Netacea表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账户检查器机器人,它们使用被破解的密码,通过凭证填充来接管账户,尽管黄牛、爬虫机器人等其它类型也不甘落后。”他补充说,攻击和检测之间的延迟是网络安全领域的另一个担忧。据Netacea的专家说,一次机器人攻击需要长达14周的时间才能被发现,这意味着威胁者可以在几个月内不被注意。

Netacea将机器人分为以下几类:

从网站收集大量数据的爬虫机器人。

帐户检查器机器人,采用泄露的用户名/密码组合列表来测试网站,也被称为使用重复使用的密码的凭证填充攻击。

狙击手机器人,观察基于时间的活动,并在可能的最后一分钟提交信息,防止其他个人作出反应。

购买限定商品的黄牛机器人,自动购买限定商品的过程,如活动门票,比真正的客户更快地完成结账程序。

其它机器人包括DDoS攻击,它使用大量被破坏的设备(也被称为机器人网络)来压倒一个网站并使其离线,检查被盗银行卡细节的刷卡机器人,广告欺诈机器人,以及库存囤积机器人(类似于黄牛机器人,但这些机器人将物品放在篮子里以操纵一个网站)。

自 cnbeta

]]>
迪士尼财报:截止2021年第三财季Disney+订阅用户达到1.16亿 //www.otias-ub.com/archives/1295393.html Fri, 13 Aug 2021 12:38:49 +0000 //www.otias-ub.com/?p=1295393

迪士尼周四盘后公布了亮眼的第三财季财报,订阅用户增长、营收和盈利均超出华尔街预期。财报显示,迪士尼第三财季营收同比增长44.5%至170.2亿美元,市场预期167.6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0.8美元,市场预期0.55美元。

迪士尼表示,该公司流媒体服务Disney+第三财季订阅用户达到1.16亿,较上年同期的5750万增加了一倍,市场预期1.145亿,上一财季为1.036亿。Disney+每位订阅用户平均月收入同比下降10%,至4.16美元。

分析师仍乐观地认为,迪士尼将在2024年之前实现2.3亿-2.6亿订阅用户的目标。

迪士尼表示,截至第三财季末,Disney+、ESPN+和 Hulu的订阅用户接近1.74亿。其直接面向消费者部门的营收增长了57%,达到43亿美元。当季内容销售和许可营收下降23%,至17亿美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迪士尼的主题乐园、体验和产品部门首次恢复盈利,尽管单独的主题乐园部门还未能实现盈利。

财报显示,第三财季迪士尼乐园、体验和产品部门的营收增长307.6%至43亿美元,运营利润达到3.56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18.7亿美元;美国国内主题乐园、度假村和体验的运营利润为200万美元,而国际方面仍亏损2.1亿美元。

迪士尼美国国内的乐园在4月份放宽了限制,令游客人数增加。主题乐园部门的复苏对迪士尼至关重要。2019年,包括邮轮和酒店在内的该部门占到了公司总营收696亿美元的37%。

财报公布后,迪士尼股价盘后大涨逾5%。该公司股价周四收涨0.67%,报179.29美元。

]]>
赫尔辛基大学:研究发现大量使用数字媒体或致儿童超重 //www.otias-ub.com/archives/1294279.html Wed, 11 Aug 2021 12:37:55 +0000 //www.otias-ub.com/?p=1294279

据美国《科学日报》网站8月9日报道,儿童大量使用数字媒体与之后青春期超重的风险有关。体育运动可以保护儿童免受数字媒体对青春期体重的不利影响。一项最近完成的研究表明,在11岁时每周利用空闲时间进行6小时的体育运动可以降低14岁时与大量使用数字媒体相关的超重风险。

报道称,儿童和青少年肥胖是全球最重大的健康相关挑战之一。芬兰福尔克哈尔桑研究中心和赫尔辛基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调查了芬兰学龄儿童使用数字媒体与青春期超重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此外,该研究还调查了儿童的体育运动是否对这种潜在联系有影响。

研究结果发表在《体育运动与健康杂志》上。

该研究涉及来自芬兰青少年健康研究的4661名儿童。参与的儿童报告了他们课余在久坐不动的数字媒体使用和体育运动上分别花费的时间。

该研究表明,在报告每周体育运动时间不足6小时的儿童中,11岁时大量使用数字媒体与14岁时超重风险增加相关。而在每周锻炼6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儿童中,没有观察到这种关联。

报道指出,该研究还考虑了其他可能影响肥胖的因素,例如儿童的饮食习惯和睡眠时间,以及青少年使用数字媒体和从事体育运动的数量。尽管存在混杂因素,但儿童期体育运动在儿童期使用数字媒体与后期超重关联中的保护作用已被成功证实。

博士后研究员埃利娜·恩贝里说:“到目前为止,体育运动对数字媒体使用与超重之间关联的影响尚未在后续研究中得到广泛研究。”

报道称,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更详细地确定久坐使用数字媒体会在多大程度上增加超重的风险,以及需要以何种强度开展多少体育运动,才能预防这种风险。

恩贝里说:“一个好的经验法则是遵守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指南。根据该指南,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应该依据个人和年龄情况,每天从事至少60分钟全面、轻快和较剧烈的体育运动。”此外,应避免过度和长时间的久坐不动。

]]>
Google:2021年全球学术期刊和会议影响力排名 //www.otias-ub.com/archives/1284934.html Mon, 26 Jul 2021 13:22:49 +0000 //www.otias-ub.com/?p=1284934

近日,Google学术公布了 2021 年最新的学术期刊和会议影响力排名。今年总榜前三仍然没有悬念,Nature 再夺第 1,NEJM 稳居第 2,Science 排名第 3 。而 AI 学术顶会继去年在榜单上齐头并进之后,今年再创榜单历史——

CVPR在总榜中从去年的第 5 名跃升至第4名,近五年来首超 The Lancet(345),仅次于 Science !且 h5 中位数(583)更是超过了 今年的 Science(564)。

ICLR、NeurIPS、ICML 在总榜上的排名都有提升,ECCV从去年的第 58 升至第 27,排名上竟然超过了 ICCV!(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大家可以留言区讨论一下)

而 ACL 和 AAAI 继去年首次进入总榜之后,今年的排名继续大幅上升。

具体排名情况如下:

  • CVPR 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 5升至第4;
  • ICLR 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 17 升至第 12;
  • NeurIPS 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21升至第 10;
  • ICML 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 33 升至第 23;
  • ECCV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 58 升至第 27;
  • ICCV 总榜排名从去年的第 29 降至第 31;
  • ACL去年刚入总榜排名第 72,今年排名升至 58;
  • AAAI去年刚入总榜排名第 96,今年排名升至 59。

以下,AI科技评论为读者列出了总榜榜单,榜单排序依据 h5-指数,各 AI 顶会由红色标记。

关于 2021 Google学术指标

2021年版的Google学术指标涵盖了 2016-2020 年发表的文章,并包含了截至2020年7月在Google Scholar中索引的所有文章的引文。Google学术指标榜单虽然公布了各期刊或会议的h5-指数和h5-中位数,但最重要的还是h5-指数。h5-指数不易人为操控,不会因多了一篇超高被引论文而明显增长,而刻意减少发文量也不会对提升h5-指数有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那些在5年内发表了100篇以上论文并且至少有一个引用的杂志才会被收录到Google学术。因此,h5-指数可以体现期刊和会议的整体综合实力,这使得它逐渐成为学术出版物和会议影响力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

以下分别对h指数、h核心、h5-指数、h5中位数做简单的解释:

1、h指数:将被引用的文章按照引用次数排序,引用次数高的排在最前,引用次数低的排在最后,从排序的结果得出“有h篇文章至少被引用h次”,取h最大值;

2、h核心:出版物最高被引的h篇文章;

3、h5-指数:指过去5年内所发表文章的 h 指数;

4、h5-中位数:组成h5-指数文章的引用次数的中位数。

参考数据来源: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view_op=top_venues

作者 | 陈大鑫

自 雷锋网

]]>
2021数字新闻报告:全球新闻媒体在线付费情况 //www.otias-ub.com/archives/1279381.html Fri, 16 Jul 2021 07:48:32 +0000 //www.otias-ub.com/?p=1279381
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日前发布了《2021数字新闻报告》(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Report 2021,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覆盖了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全球新冠肺炎使得媒体环境更加向数字化、移动化和平台化转变;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受到了进一步的冲击;与此同时,部分独立的新闻机构突显了值得信赖新闻的重要性与价值。从全球主流新闻媒体在线付费情况上看:

1.新闻付费进展总体缓慢,绝大多数消费者仍然拒绝付费;
2.知名媒体机构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区域性媒体焕发强大生命力;
3.成熟市场下,多重订阅变得越来越普遍。
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优质新闻开启了付费墙。西班牙的《国家报》(EL PAÍS(Spain))、哥伦比亚的《时代报》(El Tiempo)和南非的《新闻24》(News24)均在全球新冠肺炎期间开启了付费。

随着印刷业和数字媒体出版商通过订阅制、购买会员和用户捐赠等方式,从而减少(营收结构)对广告的依赖。在线广告的主流则继续流向了Google和Facebook。

01、新闻付费的总体进展仍然缓慢

自2016年以来,路透社持续跟踪了出版商积极推动数字订阅的20个国家。

调查显示,1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在过去一年中为在线新闻付费过(通过订阅、捐赠或一次性付费等形式)。这一比例相比去年(15%)增长了2个百分点,相比2016年(12%)增长了5个百分点。

但仍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绝大多数消费者仍然拒绝为任何在线新闻付费。

路透社表示,拥有长期订阅高水平纸质报纸习惯的少数富裕国家,在新闻付费领域上获得了较大成功。

如:挪威有45%的人为新闻付费(同比去年增长3%)、瑞典有30%的人为新闻付费 (同比去年增长3%)、瑞士有17%的人为新闻付费 (同比去年增长4)和荷兰有17%的人为新闻付费 (同比去年增长3%)。大约五分之一(21%)的美国人现在至少为一家在线新闻机构付费,芬兰则为20%,澳大利亚为13%。相比之下,只有9%的人在德国为新闻付费,英国只有8%。

下图提供了20个国家市场中,一些付费内容的发展和相关背景。

例如,它显示了“分裂性选举”(指2016年美国大选带来了意识形态撕裂)如何导致订阅量激增;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当选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出版物的新订阅量激增。

挪威和瑞典的付费进展更快,部分原因是它们是处于受语言保护的小市场,但仅有的数字出版商几乎都试图对在线新闻进行收费。

 

最近,在各国出版商增加或收缩了付费机制,利用数据瞄准新客户并传递重要的可信内容。瑞士和荷兰等国可能也采取了此类方式推动了近期的增长。

新冠肺炎可能提升了某些高质量新闻的感知价值。但在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即使少数的出版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新订户,其整体的付费比例依然没有明显改变。

02、知名媒体机构占据了更多市场份额

当路透社调查多个国家,咨询受访者订阅或购买哪些新闻媒体时,数据显示,有知名度的媒体更具活力。

近半数的美国订阅者(45%)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或《华尔街日报》付费;英国的《泰晤士报》、《电讯报》和《卫报》占当地付费用户的一半以上(52%);而在芬兰,几乎一半的订户(48%)只为一份出版物付费,即《赫尔辛基日报》(芬兰最权威的严肃报纸——Helsingin Sanomat)。

长期以来,德国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强大的区域性内容吸引了大量的全国观众。在这一市场上,全国性媒体的市场份额较为平均,包括小报《图片报》(Bild)以及高端媒体《明镜周刊》(Der Spiegel)、《时代周刊》(Die Zeit)、《法兹》(FAZ)和《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均是如此。

在西班牙,无论是全国性媒体,还是小型出版商都在推行会员模式。

今年的调查当中,有一个显著发现是,各国间的区域出版物付费贡献存在差异。在挪威,57%的用户为一个或多个本地网站进行数字付费。相比之下,美国有23%,而英国的用户仅为3%。

瑞典(37%)和芬兰(31%)的订户对当地出版物的接受度也很高。这些数据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北欧国家的订阅偏好——区域性新闻。

在澳大利亚和爱尔兰等英语国家,很大一部分订户为《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付费,而且通常是以折扣价订阅。

人口统计的数据显示,订阅在线新闻的人往往更富有、受教育程度更高、年龄更大。持续付费的订户平均年龄跨度从西班牙的40-45岁到丹麦的55-60岁之间不等。

03、成熟市场下,多重订阅变得越来越普遍

样本中,大多数付费用户只订阅了一份媒体。但在美国,多数付费用户则订阅了至少两份媒体。这可能因为,美国大型出版商和本地报纸的订阅和会员购买的可选择范围正在扩大,就连个人记者也包含在内。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全国性出版物和当地的专业出版商都进行了付费。

多重订阅的新闻付费模式,类似于视频点播流媒体服务,让少数最感兴趣的人进行多重订阅,或者是将优质的付费订阅产品(如Netflix, Disney+)与内容聚合平台(如Amazon Prime或YouTubepremium)相结合。

放眼未来

新闻订阅已经开始对一部分出版商起作用,但尚不清楚它们是否会对所有消费者起作用。大多数人对新闻不够感兴趣,或者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会倾向于为新闻付费。部分群体可能会抵触在单一的媒体渠道付费,因为他们倾向于从多个来源自主挑选有价值的信息,不希望局限于一两种出版物。

那些没有付费的人群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表示将来会愿意为在线出版物付费。这表明,即使在成熟的市场中,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对目前不付费的人来说,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商所提供的大量免费新闻仍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来自:腾讯媒体研究院

]]>
Wikipedia:2020年阅读最多的50篇文章 //www.otias-ub.com/archives/1185441.html Sat, 22 May 2021 18:00:17 +0000 //www.otias-ub.com/?p=1185441 根据2020年阅读得最多的Wikipedia文章,COVID-19大流行和美国总统选举是2020年的重大事件。有关COVID-19大流行的文章被点击了大约8400万次,几乎是2019年点击次数的两倍。去年有关Marvel电影《复仇者联盟:残局》的文章是阅读人数最多的。

即使“ 2020年死亡”听起来像是另一种与冠状病毒相关的文章,但实际上是Wikipedia阅读最多的文章之一。这篇文章介绍了当年过世的名人。哀悼最深切的名人之一是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他的文章排名第7位。查德威克·波塞曼(Chadwick Boseman)的Wikipedia条目在该年度阅读量排名第20位,因自杀而去世的宝莱坞明星苏珊特·辛格·拉杰普特(Sushant Singh Rajput)名列第18位。

由于大流行对电影院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通常排在前十名的主要电影已经被挤出前十之列。排名最高的是韩国电影,其最佳图片获胜者Parasite名列第21位。因为Netflix的剧集“王冠”,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升至第9名,因为电视节目是著名人物出现在Wikipedia名单上的常见原因。玛格丽特公主也以这种方式进入了第23位,领先戴安娜王妃(第28位)。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今年在迪斯尼 +上放映,这使许多互联网用户都想阅读《创建者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排名27)。


199IT.com原创编译自:Wikipedia 非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