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网站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un, 14 Nov 2021 11:18:4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2021年10月上汽大众销量12万辆 同比下降22% //www.otias-ub.com/archives/1342445.html Sun, 14 Nov 2021 11:18:45 +0000 //www.otias-ub.com/?p=1342445

作为上汽集团销量最高的合资品牌,上汽大众近两年的表现,着实不佳,跌跌不休。近日,上汽集团公布10月份的产销快报,上汽大众虽然10月份销售12万辆汽车,为集团内销量排名第二的品牌。但是与去年同比相比,上汽大众10月销量下降超22%。今年累计销量97万辆,同比减少18%。

与本田、丰田等日系合资品牌,甚至与一汽大众相比,上汽大众的降幅都是远超合资平均水平。

对于销量下降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缺芯导致,早在去年,就有媒体报道,上汽大众受芯片供应不足影响,上汽大众从去年12月4日开始停产,期间也是断断续续生产、停产。

而在今年4月份,上汽大众旗下多款主销车型将因“缺芯”而暂停生产。对此,上汽大众表示,今年一季度,上汽大众的产能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确实有部分车型出现阶段性停产。

目前,全球汽车的“芯片慌”情况有所缓解,上汽大众的芯片短缺问题也将得到一定的改善,只不过上汽大众的问题,并非仅仅因为芯片短缺。

数据显示,在缺芯之前的2020年,上汽大众年度累计零售销量就出现20.3%的同比下滑,年度销量156,8007辆。

而在当前,上汽大众更是出现了“中保研帕萨特断A柱”、“途观L的A柱折弯”等车辆安全的负面事件,此事对上汽大众的打击颇深,帕萨特的销量也是直线下滑,并且消费者也对上汽大众“皮实厚重”的印象口碑发生了变化。

而在新能源阵营,上汽大众导入的ID系列车型,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全面打开市场,ID系列的电动车累计销量,还不如国内造车新势力的爆款单一车型销量,未来,在新能源阵营,上汽大众将会取得怎样的成绩,市场会给出答案。

]]>
上海二手车协会:2019年1-6月上海二手车交易分析 //www.otias-ub.com/archives/904164.html Tue, 09 Jul 2019 15:55:47 +0000 //www.otias-ub.com/?p=904164 2019年1-6月份本市二手车交易量261978辆,同比增长10.27%,进入6月,本市二手车交易量大幅回升,创出了近年来月度交易量历史新高,当月全市交易总量达到56338辆,环比上月增长14.10%,具体分析

]]>
易车研究院:2019年SUV车市洞察报告(简) //www.otias-ub.com/archives/884507.html Wed, 29 May 2019 16:09:07 +0000 //www.otias-ub.com/?p=884507 周丽君  易车研究院首席分析师

李懿欣  易车研究院行业分析师

前言

2019年4月大众超越哈弗,领衔SUV品牌终端销量排行榜;2019年4月奇骏超越哈弗H6,领衔SUV车型终端销量排行榜;2019年3-4月海外品牌SUV终端销量占比超越中国品牌……从车型到品牌再到行业,2019年初海外品牌从下到上快速颠覆中国品牌SUV的领导地位。

国五国六切换、海外品牌加大SUV投放、省会城市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等直接原因,与年轻用户占比大幅下滑、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根本原因,共同助力海外品牌SUV份额超越中国品牌。2019-2022年上述因素将持续发酵,海外品牌主导SUV车市的格局将“长期化” ,2022年份额有望突破60%。

SUV本质之争,不是海外品牌主导SUV车市,而是优秀车企主导,不是中国品牌倒下,而是弱势车企倒下!“中国品牌”并非哈弗、吉利等的护身符,中国品牌SUV能否突出重围,完全取决于自身实力。2019-2022年谁能更好争取30-40岁年龄段用户的认可与支持,谁将笑傲江湖。2022年SUV品牌终端销量TOP10的集中度有望突破60%,SUV车市的优胜劣汰将持续推进。

本报告为简版,并未深入具体品牌,感兴趣的车企可与易车研究院深入交流、共同研究。

SUV车市洞察报告(2019简版)

第一章

整体表现

2019年3-4月海外品牌SUV终端销量占比超越中国品牌

首购用户由轿车向SUV转移、2016-2017年购置税优惠刺激、SUV品质大幅提升等内外因共同作用,近四五年以哈弗为首的中国品牌SUV阵营快速壮大,并一跃成为SUV车市的主导力量,2017-2018年中国品牌SUV销量占比分别为53.39%、51.62%。但进入2019年,尤其是“春节购车效应”消失的三四月,中国品牌份额狂降十个点,大幅下滑至44.21%、41.88%,海外品牌快速成为SUV车市的新主导力量

2019年4月大众超越哈弗,领衔SUV品牌终端销量排行榜
号称中国品牌SUV全球领导者的哈弗,从2014年开始连续多年稳居中国SUV终端销量榜首,目前初步形成M系、H系、F系的差异化产品矩阵,聚焦紧凑型SUV。但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4月,大众SUV以4.89万辆的终端销量,力压哈弗的4.85万辆,成为中国SUV车市的新领导品牌。基于SUV战略,目前大众不仅投放了探歌、途岳等多款紧凑型SUV,而且途观L、途昂等在中型/中大型SUV车市表现优秀。除哈弗被超越,中国品牌也失去了在SUV终端销量TOP5的主导地位,大众、本田、丰田等海外品牌纷纷涌入

2019年4月奇骏超越哈弗H6,领衔SUV车型终端销量排行榜
号称“神车”的哈弗H6,已连续70个月左右,稳居中国SUV车市的车型终端销量榜首,但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4月,日产奇骏以1.76万辆的终端销量,力压哈弗H6的1.71万辆,成为中国SUV车市的新领导车型。目前除哈弗H6,其余中国品牌快速被清除出SUV车型终端销量TOP5,奇骏、CR-V、RAV4、途观L等海外SUV车型纷纷涌入

从车型到品牌再到行业,2019年初海外品牌从下到上快速颠覆中国品牌在SUV车市的主导地位
从奇骏、CR-V等车型,到大众、本田等品牌,再到SUV行业,2019年初海外品牌快速主导SUV车市,涌现新领导品牌大众,新领导车型奇骏,这与近一两年大众推SUV战略、本田投油电混动车型、日产大规模降价促销等密切相关。2019-2020年海外品牌强化SUV举措还会持续,甚至会强化,哈弗、吉利等优秀中国品牌应戒骄戒躁、从长计议、系统思考、积极应对,切忌沽名学霸王,意淫全球SUV的领导者

第二章

市场原因

直接原因:2019年7月1日起国五国六迎来切换关键期,排放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国品牌

SUV的市场销售面临较大挑战
2019年7月1日起随着部分大城市与消费大省纷纷开始执行国六标准,“国五车能不能买”之类的讨论越来越多,将部分抑制国五车销售。截至2019年5月10日,合资和进口车的国六达标情况远好于中国品牌,再加中国品牌以SUV为主,人们对国五车的观望与徘徊等,势必会影响中国品牌SUV的市场销售,尤其是技改能力与盈利实力更弱的中小型中国品牌车企

直接原因:海外品牌SUV加大投放、促销、升级力度,居高临下挤压中国品牌SUV的市场份额
2019年3-5月,为抢占国六先机,海外品牌加大新款SUV投放力度。同时,为提升销量,2019年初海外品牌SUV优惠力度空前,奇骏、逍客、探歌、途岳、途观L等走量型SUV,目前都有几万元不等的巨额优惠。部分海外品牌SUV加速布局产品矩阵,并把价区压至中国品牌集中的13万元以内区间,再加更强的品牌号召力与技术升级能力等,助力海外品牌居高临下强势挤压中国品牌SUV的市场份额

直接原因:进入2019年省会等大城市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对以低级别城市为主的中国品牌SUV形成较大冲击
2016年底至2018年,西安、南京、武汉、成都、郑州等省会城市纷纷出台“送钱送户口”等优惠政策,抢夺高学历人才。进入2019年,省会城市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广州、西安等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石家庄甚至“零门槛”落户,加速抢夺低级别城市的人口资源。由于中国品牌SUV份额集中低级别城市,进入2019年愈演愈烈的省会等大城市的抢人大战,势必会进一步稀释中国品牌SUV的市场份额

直接原因:2019年4月起中美贸易战快速恶化,对以工薪阶层用户为主的中国品牌SUV形成较大威胁
以加工制造业主导的中国实体经济,高度依赖对美出口,2019年4-5月快速恶化的中美贸易战,势必会冲击到中国大量对外出口型企业,导致利润下滑,甚至出现大规模裁员。目前中国SUV车市的购车主体是在工厂上班的广大工薪阶层,2019年4月起的中美贸易战快速恶化,将部分降低人们的购车预期,危及中国品牌SUV

根本原因:2015-2018年中国基尼系数持续扩大,对以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中国品牌SUV形成剧烈冲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8年衡量社会收入分化的基尼系数呈现扩大走势,由0.462升至0.474,意味着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低收入群体不断增加。由于目前购车的主体是低收入群体,且多数会选择更低价的中国品牌SUV,不断扩大的基尼系数,势必会冲击到中国品牌SUV的市场销售,且冲击周期会更长

根本原因:2017-2022年20-30岁年轻用户占比呈断崖式萎缩,对以年轻用户为主的中国品牌SUV形成剧烈冲击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数据显示,2017年二十多岁的年轻用户占我国总人口比例超过15%。预计2022年该占比将大幅下滑至12%以内,呈现明显的断崖式下滑趋势。由于中国品牌SUV以吸引收入相对较低的二十多岁年轻用户为主,随着该消费群体占比断崖式下滑,势必会冲击到中国品牌SUV的市场表现,且是长期冲击

根本原因:2017-2018年SUV车型加速推进轻量化、模块化、油电混动等技术升级,中国品牌SUV受制于技术实力
近一两年海外品牌SUV之所以大规模降价促销并加速产品升级,对中国品牌形成步步紧逼之势,主要取决于技术实力,尤其是模块化平台在华快速普及。基于MQB诞生的探歌、探岳、途岳、途观L等大众SUV,不仅有惊人的成本控制能力,而且在轻量化等方面有独特功效。近几年中国品牌SUV的快速崛起,主要受惠于“天时”,一旦进入贴身肉搏的白刃战,技术层面的短板将快速显现,销量极易被打回原形

根本原因:2017-2018年SUV是多数中国品牌核心市场,缺乏战略纵深;SUV是多数海外品牌新兴市场,充满侵略性
2018年中国品牌61.59%的终端销量集中SUV车市,属于最核心市场,海外普通品牌SUV占比仅有29.88%,属于新兴市场。进入2019年随着SUV争夺战愈演愈烈,受制于品牌号召力、技术实力等,中国品牌缺乏战略纵深的劣势暴露无遗,凸显被动。海外普通品牌进一步展现侵略性,大规模挤压中国品牌份额

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共同助力海外品牌反超中国品牌,取得SUV主导地位,且该现象会“长期化”
国五国六切换、海外品牌加大SUV投放、省会城市抢人大战愈演愈烈、中美贸易战快速恶化等直接原因,与年轻用户占比下滑、收入分化扩大、加速技术升级等根本原因,共同助力海外品牌SUV的终端销量份额超越中国品牌。2019-2022年上述因素将持续发酵,海外品牌主导SUV车市的竞争格局将“长期化”。中国品牌SUV如继续贪图“靠天吃饭”,只能坐以待毙,唯有脚踏实地变法图强,方能突出重围

第三章

具体品牌

推SUV战略与大规模降价促销,助大众SUV持续上量并构建起产品矩阵,2019年4月终端销量超哈弗成SUV新领导品牌

2019年彻底摆脱机油门困扰,本田SUV走势强劲,未来紧凑级新车、油电混动等将成为本田SUV新增长点

2019年4月哈弗终端销量痛失SUV领军地位,但聚焦紧凑级与M、F系上量,助哈弗稳住阵脚,后发制人取决于WEY

2019年3-4月吉利多款主力SUV的终端销量清一色跌破万辆,高度聚焦入门级与年轻用户的吉利战略转型迫在眉睫

第四章

市场展望

海外品牌SUV将持续主导SUV车市,2022年有望突破60%
2019-2022年大众将持续加码与升级SUV战略;本田、丰田不仅会持续投放SUV车型,也会快速做强油电混动板块;现代、别克、福特等会纷纷把触底反弹的希望寄托于SUV车型,高举价格战;SUV将成为奔驰、宝马、奥迪等一线豪华品牌持续提升市场份额与沃尔沃、雷克萨斯、凯迪拉克等二线豪华品牌奋起直追的最大潜力市场……领克、WEY的出师不利,除了加剧中国品牌SUV高端化突围的难度,也加深了与吉利、哈弗等嫡系品牌的内耗;绝大多数中国品牌SUV受制于技术升级……2019-2022年海外品牌将持续主导SUV车市,份额有望突破60%

更好满足30-40岁群体的SUV购车诉求,将成车企核心课题
2019-2022年中国车市的消费主力人群将向30-40岁年龄段转移,该群体拥有收入水平更高、社会阶层更高、增换购占比高等特性,将对SUV车市提出更具体、更针对性诉求,包括对品质诉求更强烈、优秀车企更受欢迎、对服务体验要求更高、车型口碑更受关注等。 2019-2022年,积极总结30-40岁群体的SUV购车特征,更好满足该群体用户的SUV购车诉求,将成为车企的核心课题,尤其是中国品牌

2019-2022年不是海外品牌主导SUV车市,而是优秀车企主导,不是中国品牌倒下,而是弱势车企倒下!SUV集中度加速提升
2019年3-4月大众、丰田、本田等优秀海外品牌持续扩大SUV份额,同时哈弗、吉利等优秀中国品牌依旧位列SUV终端销量排行榜的前列,部分弱势海外品牌与广大中小型中国品牌的SUV终端销量纷纷大幅下滑。2016-2018年SUV品牌终端销量TOP10的集中度由45.39%提升至49.42%,随着30-40岁用户群体快速成为主体,2019-2022年品质更突出、口碑更优良、体验更好等的优秀SUV品牌将越发坚挺,SUV品牌终端销量TOP10的集中度有望突破60%。市场淘汰的并非中国品牌,而是产品、服务等更差的弱势品牌,希望中国品牌SUV阵营少点“中兴”,多点“华为”,少点口号,多点实干。如能每天进一步一点点,世界SUV领导者的战略目标自然会水到渠成

]]>
汽车工业协会:2019年4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www.otias-ub.com/archives/880901.html Fri, 24 May 2019 03:20:37 +0000 //www.otias-ub.com/?p=880901 2019年4月,汽车产销同比继续下降,降幅比上个月有所扩大。

一、4月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4.6%

  4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5.2万辆和19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4.5%和14.6%。

1-4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38.9万辆和835.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和12.1%。

  (一)4月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7.7%

4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66万辆和157.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7%和17.7%。其中,轿车产销分别完成80.4万辆和79.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5.8%和14.8%;SUV产销分别完成70万辆和64.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9.3%和20%;MPV产销分别完成10.7万辆和9.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2.1%和30.7%;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9万辆和4.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1%和4.8%。

1-4月,乘用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688.8万辆和683.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3.6%和14.7%。其中,轿车产销分别完成328.3万辆和331.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2%和12.6%;SUV产销分别完成296.4万辆和291.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6.3%和15.8%;MPV产销分别完成49.2万辆和46.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8.1%和24.2%;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5万辆和1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7%和下降1.8%。

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8.5万辆,同比下降27.9%,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1%,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

1-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277万辆,同比下降22.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5%;其中,轿车销量66.2万辆,同比下降17.2%,市场份额20%;SUV销量160.4万辆,同比下降25%,市场份额55%;MPV销量36.4万辆,同比下降25%,市场份额78.3%。

  (二)4月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0.1%

4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9.2万辆和4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8%和增长0.1%。其中,货车产销分别完成35.3万辆和36.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0.6%和增长1%;客车产销分别完成3.7万辆和3.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9%和增长7.8%。

1-4月,商用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150.1万辆和15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和1.5%。分车型产销情况看,货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5%和1.9%;客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9.6%和3%。

二、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8.1%

  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2万辆和9.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5%和18.1%。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万辆和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9.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万辆和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6%和50.9%。

  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8万辆和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8.5%和59.8%。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6万辆和2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6.1%和65.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为8.1万辆和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3%和43.7%。

三、1-3月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降7.6%

  1-3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75.5亿元,同比下降7.6%;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214.5亿元,同比下降15.9%。

四、4月汽车出口同比下降11.8%

  4月,汽车整车出口8.3万辆,同比下降11.8%。分车型情况看,乘用车出口5.7万辆,同比下降14%;商用车出口2.8万辆,同比下降6.7%。

  1-4月,汽车整车出口31.4万辆,同比下降1.6%。分车型情况看,乘用车出口20.4万辆,同比下降12.7%;商用车出口11万辆,同比增长28.9%。

注:上述数据来自汽车工业协会

]]>
极光大数据:高额补贴告一段落后,美团打车与滴滴出行的对比如何? //www.otias-ub.com/archives/748295.html Wed, 18 Jul 2018 01:49:20 +0000 //www.otias-ub.com/?p=748295 美团进军网约车市场已经一年有余。在去年2月份,美团开始在南京试点上线网约车服务,并于年底发布开城计划,在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温州、福州和厦门在内的7个城市启动“美团打车用户报名”活动。目前美团打车已经在南京和上海获得《网约车经营许可证》,其网约车业务也主要围绕这两座城市开展。和滴滴出行相比,美团打车在应用端(包括乘客端和司机端)上到底有着怎样的表现?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乘客端应用对比

全国范围:美团打车渗透率0.22%,滴滴出行渗透率14.47%

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6月30日,滴滴出行应用端在全国网民中的渗透率为14.47%,而美团打车则为0.22%。从曲线走势可以看出,美团打车在3月中下旬采取的高补贴政策对渗透率确实起到了短期的促进作用。但随着补贴额度缩减,美团打车应用端的渗透率走势已逐渐趋于平稳。

在DAU(日活跃用户数)指标上,滴滴出行在春节期间呈现节令性振荡,与春节前夕相比下滑超16%;节后滴滴出行的DAU数据逐步回升,在1,500万上下波动。在高额补贴政策的激励下,美团打车客户端的DAU数据在3月份显现出增长趋势;但随着补贴逐渐淡出,美团打车客户端的DAU数据也开始回落。在6月30日当天,滴滴出行的DAU数据达到1,468.2万;而美团打车为16.05万,和峰值相比下降超41%。

应用安装留存率数据显示,滴滴出行的7天安装留存率达到72.6%,而美团打车为30.2%。与此同时,滴滴出行的30天用户安装留存率达到65.8%,美团打车仅为25.3%。随着新用户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昂,如何通过运营手段留住用户将会成为美团打车后续必须考虑的问题。

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美团打车应用端用户有78.6%同时装有滴滴出行应用端,而在设备上安装有美团打车应用端的滴滴出行用户占比仅为1.8%。结合两款应用的全国渗透率数据可以看出,滴滴出行在用户基数上的对比优势突出,美团打车对滴滴出行用户的渗透并不显著。

上海地区:美团打车渗透率6.51%,滴滴出行39.7%

从渗透率的曲线走势可以看出,美团打车应用端的渗透率在3月份出现明显增长后趋势有所放缓,滴滴出行在6月份出现明显增长。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截至今年6月底,美团打车应用端在上海移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51%,滴滴出行达到39.7%。

美团打车3月份进入上海市场后,在当地实施高额补贴策略,其DAU的攀升趋势也随之显现,最高触及10.54万。随着补贴额度下降,美团打车应用端在当地的DAU开始下滑,后期数据趋于平稳。而滴滴在上海地区的DAU数据除春节期间出现节令性下滑以外,其它时期均较为稳定。截至6月30日,美团打车应用端在上海地区的DAU数值为7.05万,而滴滴出行为63.09万。

在上海地区的用户重合度方面,滴滴出行的对比优势依然显著。在上海地区的美团打车应用端用户中,同时安装有滴滴出行应用端的比例达到69.5%,但重合用户在滴滴出行应用端中的占比仅为16.7%。

 

南京地区:美团打车渗透率4.48%,滴滴出行渗透率27.13%

南京是美团打车业务的首个试点城市。在上半年,美团打车与滴滴出行在南京地区的渗透率均显现出上升趋势。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截至6月份,美团打车应用端在南京移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48%,而滴滴出行应用端达到27.13%。

在南京地区,美团打车的DAU走势同样表现出冲高回落后趋于稳定的走势。滴滴出行在南京地区的DAU走势在经历过春节期间的回撤后快速反弹,后期数据与春节后相比有小幅增长。截至今年6月30日,美团打车在当地的DAU数值为1.98万,而滴滴出行则为35.4万。

尽管南京是美团打车业务运营时间最长的城市,但其应用端对于滴滴出行用户的渗透依然不显著。用户重合度结果显示,南京地区的美团打车应用端用户当中有78.6%同时安装有滴滴出行应用端,而美团打车应用端在后者用户群体中的渗透率则为8.9%。

 

司机端应用对比

全国地区:美团打车司机渗透率0.25%,滴滴车主2.53%

司机端应用的表现也可以透露出网约车平台的一些运营情况。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截至今年6月份,美团打车司机端在全国移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0.25%,而滴滴车主则达到2.53%。

从DAU曲线走势可以看出,美团打车司机应用端的DAU走势与补贴的相关性非常明显。随着补贴额度降低,美团打车司机端的DAU也逐步回落,而滴滴车主端的DAU波动更多表现在春节期间的季节性下滑上。截止6月30日,美团打车司机端的DAU数值为13.5万,与峰值相比下降超50%。在同一时期,滴滴车主的DAU数据为480.87万,和5月份的峰值相比也有所下滑。

作为服务的需求方和提供方,乘客和司机可以说是网约车平台的最为关键的两个支点。对于平台而言,留住司机和留住乘客一样重要。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美团打车司机的7天安装留存率为54.5%,滴滴车主为76.6%。在同一观察周期,美团打车司机端的30天安装留存比例为33.7%,而滴滴车主达到68.4%。

在美团打车司机端用户中,有72.7%同时装有滴滴车主应用端。而在滴滴车主用户中,美团打车司机端的渗透率不足10%。

 

上海地区:美团打车司机端渗透率1.85%,滴滴车主3.01%

在上海地区,美团打车司机端的渗透率在4月份达到峰值后开始回落,而滴滴车主则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截至今年6月份,美团打车司机端在上海地区的渗透率为1.85%,滴滴车主为3.01%。

在上海地区的DAU指标上,美团打车司机端的峰值出现在高额补贴期间。随着补贴额度下降,美团打车司机端在当地的DAU数值也开始缓慢回落。而滴滴车主的DAU数据经历过春节期间的季节性下滑后,呈现出震荡上升的趋势,后期数据趋于稳定。截至6月30日当天,美团打车司机端在上海地区的DAU数值为1.85万,而滴滴车主则达到14.2万。

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在上海地区的美团打车司机端用户中有57.4%同时安装有滴滴车主应用,滴滴车主应用端用户中有35.3%安装了美团打车司机端。

 

南京地区:美团打车司机端渗透率2.06%,滴滴车主4.49%

在南京地区,滴滴车主和美团打车司机在渗透率上均表现出上升趋势。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美团打车司机端在南京地区的渗透率为2.06%,滴滴车主为4.49%。从两款应用的数据表现看来,在南京地区的司机储备上,滴滴出行相较于美团打车要更为充裕。

在南京地区的DAU表现上,美团打车司机端已经趋于稳定。在春节期间,滴滴车主和美团打车司机的DAU数值均表现出季节性波动趋势,但滴滴车主的回撤幅度要更为显著。截至6月30日,美团打车司机端在南京地区的DAU数值为0.81万,滴滴车主达到7.94万。

用户重合度结果显示,在南京地区,76.1%的美团打车司机用户装有滴滴车主应用端,滴滴车主用户中34.9%的人群安装了美团打车司机端。

 

据招股书介绍,美团后续将会在包括上海、成都、厦门、温州、北京、南京、郑州、福州、杭州和潍坊在内的城市开展网络车服务,相比年初的开城计划增加了两个城市。但从全国和上海、南京地区的多维度对比结果看来,美团打车应用端与滴滴出行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网约车业务能否与美团点评的生活服务生态产生协同效应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来源:极光大数据

]]>
极光大数据:2018年5月专车市场研究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744542.html Mon, 16 Jul 2018 12:35:46 +0000 //www.otias-ub.com/?p=744542

自2016年下半年,网约车新政出台以来,推动了专车市场的重新洗牌。目前,市场头部平台已经显露,形成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和首汽四分天下的大势,行业竞争也从“拼补贴”转向“拼服务”的下半场。极光大数据发布《2018年5月专车市场研究报告》,以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和首汽约车四款专车app为主要调研对象,从市场概况、运营数据、用户画像、用户态度、用户使用习惯等全面分析专车市场。

极光观点:

  • 截至2018年5月底,网约车app市场渗透率为16.9%,用户规模为1.85亿
  • 滴滴出行在用户中知名度最高,神州专车、首汽约车位列二三位
  • 专车用户更喜欢接送机/车站、预约用车和为他人叫车
  • 神州专车用户满意度最高,用户向亲友同事推荐此平台的意愿也高于其他专车平台

一、市场概况

市场概况

网约车为共享出行市场重要构成

  • 国内共享出行市场主要分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在共享汽车出行中,根据服务类型又可分为包括分时租赁在内的汽车租赁和网约车
  • 目前主流网约车平台运营模式多采用B2C与C2C相结合方式,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以自营的B2C模式为主,并吸引私家车加盟,易到和滴滴出行以私家车C2C模式为主,并配有少量自营车队

市场概况

出行需求与技术发展助推网约车盛行

  • 网约车的兴起主要源于传统出行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个性化、高质量出行需求。而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基于LBS技术服务的发展,则为其提供技术支撑

市场概况

网约车服务类型主要分类:快车、专车

  • 网约车服务指符合条件的驾驶员和车辆通过网约车平台为用户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的服务
  • 专车定位中高端市场,相对于快车,它对驾驶员、服务、车辆要求更高

市场概况

政策整理分析

  • 2016年7月,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约车市场进行监管,此办法强调专车平台运营管理责任,并对车辆硬件质量和驾驶员水平做出了明确规定

市场概况

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首汽约车为目前专车市场主要竞争者

  • 滴滴出行、易到为综合性平台,除专车外还包括其他类型订单,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则主要以中高端专车市场为主
  • 目前各平台的专车产品中,除了立即用车、预约用车、包车、接送机等服务外,还提供多种定制化服务,以优化乘客体验,提升竞争力

市场概况

专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头部平台渐趋稳定,行业竞争从“拼补贴”转向“拼服务”的下半场

二、运营数据

市场概况

网约车市场进入缓慢增长期

  • 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最后一周,网约车app整体渗透率为16.9%,用户规模达到1.85亿;2017年8月以来,网约车市场增长趋于稳定

运营数据

综合性出行平台滴滴出行渗透率优势明显

  • 拥有快车、专车、顺风车等多种出行业务的滴滴出行app渗透率数据优势明显,截至2018年5月31日,其app市场渗透率为13.82%

运营数据

各平台近一年MAU基本稳定

  • 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滴滴出行2018年5月MAU为9191万,是唯一一款MAU为千万级的app
  • 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近一年以来,除易到MAU持续下滑,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变化幅度不大,这与国内趋于稳定的网约车市场有关

运营数据

主攻专车市场的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月均DAU为几十万级别

  • 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 2018年5月,滴滴出行月均DAU为1504.4万,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分别为31.2万、20.7万,缺少快车、顺风车的数据,主打中高端专车市场的平台DAU数据均不高

三、用户画像

网约车app用户画像之性别

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男性用户占比均在七成以上

  • 神州专车男性用户占比最高,为73.8%
  • 包含快车业务的综合性出行平台女性比例偏高,滴滴出行最高为37.1%

网约车app用户画像之年龄

主打专车的平台36岁以上用户占比更高

  • 26-35岁用户为各网约车app用户主要年龄段
  • 从更具消费能力的36岁及以上年龄段看,主打中高端市场的神州专车(36%)、首汽约车(27.7%)的用户占比远超综合平台滴滴出行的10.3%。最早专注高端用户的易到(29.7%)36岁及以上用户比例也比较高

网约车app用户画像之城市等级

网约车用户集中于二线及以上城市

  • 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网约车用户更多集中于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覆盖范围更广的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用户来源更多元化,首汽约车则把有限精力聚焦更具出行需求的大城市。首汽约车二线城市及以上用户占比89%

网约车app用户画像之省份

拼省份,广东人最爱用网约车

  • 得益于珠三角城市群以及深圳、广州两个一线城市的拉动,广东省用户在各网约车APP中占比均比较高
  • 三成首汽约车用户来自北京,易到用户中15.7%来自上海

网约车app用户画像之城市

拼城市,北京、上海用户占比最高

  • 北京、上海在各网约车app用户的城市分布占比中基本位于前两位
  • 除一线城市占比均比较高之外,成都位居滴滴出行用户中第三位,哈尔滨位居首汽约车用户中第二

各网约车app用户画像之偏好app

购物偏好京东,外出旅行更爱用携程旅行

  • 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各网约车app用户均比较偏好京东和携程旅行

四、用户态度

用户态度

滴滴出行在网约车用户中知名度最高

  • 极光调研发现,滴滴出行在网约车用户中知名度最高,超过九成的网约车用户知道此平台,神州专车知名度仅低于滴滴出行

用户态度

神州专车用户满意度最高

  • 在专车用户满意度方面,用户对神州专车满意度最高,首汽约车位居第二,而滴滴出行用户满意度垫底

用户态度

半数未使用用户愿尝试滴滴出行

  • 有半数未使用过滴滴出行的专车用户表示,接下来会考虑使用此平台服务,这或与滴滴出行高知名度有关

用户态度

神州专车用户最愿意向亲友同事推荐此平台

  • 调查发现,神州专车用户对此平台的净推荐值为34.5%,相比其他平台专车用户,此平台专车用户向亲友同事推荐此平台的意愿最强

用户态度

在用车安全方面,神州专车用户满意度最高

  • 极光调研发现,在受用户关注的用车安全方面,神州专车用户满意度最高

用户态度

专车用户更喜欢接送机、预约用车和为他人叫车

  • 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和滴滴出行的专车用户都对接送机/车站、预约用车和为别人叫车这三项人性化服务最为满意;易到用户对“收藏司机、优先选派”评分最高

五、用户使用习惯

用户使用习惯

周末和节日夜间,专车用户最活跃

  • 极光调研发现,工作日专车用户活跃时间并不局限于通勤时间段,早晚与夜间用车情况相对均衡
  • 周末及节假日,超过半数专车用户会在晚间20-24点出行,约三成专车用户会在中午12-14点出行

用户使用习惯

购物娱乐 ,滴滴出行、易到最常用

  • 在个人和家庭出行场景下,滴滴出行和易到用户是外出购物/娱乐/餐饮的首选,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最常使用于接送亲友
  • 恶劣天气/紧急情况上下班也是用户使用专车的重要场景之一

用户使用习惯

公务出行,神州专车选用比例最高

  • 接送客人和本地公务/商务出行是各平台用户使用专车的重要商务情景
  • 超半数神州专车用户会在外地公务/商务出差情况下使用此平台专车

来源:极光

 

]]>
国双:2016年汽车行业消费者研究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589939.html Mon, 22 May 2017 16:30:16 +0000 //www.otias-ub.com/?p=589939

PDF版下载可加入我们小密圈,199IT感谢您的支持!

]]>
汽车之家:2016中国汽车厂商品牌影响力指数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595187.html Fri, 19 May 2017 07:23:28 +0000 //www.otias-ub.com/?p=595187

★ 汽车之家中国汽车厂商品牌影响力指数数据及计算方式介绍

  对于厂商品牌影响力的算法,我们使用了汽车之家大数据作为模型运算的基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往往会经历“认知、兴趣、意向、交易”四个阶段。我们根据汽车之家后台数据统计了这四个标签所对应的所有用户数量,通过相关的计算公式,得出该报告。该报告的数据期为2016年1月——2016年12月。

厂商品牌影响力指数各项综合榜单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大家最为关心的厂商品牌影响力综合指数排行榜,据统计,此次成功摘得该排行榜前三甲位置的企业均为合资企业,其中,上汽大众以36.89的得分指数位居该排行榜榜首,这对于已经成功摘下2016年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桂冠的上汽大众来说,算得上是实至名归。而长安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中国品牌在这一轮的比拼当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长安汽车更是以0.22的细微差距位居该排行榜第四名的位置。

  在合资厂商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中,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北京现代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排名前三的企业。而作为豪华车品牌的代表,一汽-大众奥迪、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则分别位列第九、第十五以及第十六名。

  对比中国汽车厂商和进口汽车厂商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可以发现,在消费者的眼中,中国汽车厂商的品牌影响力要远远高于进口汽车厂商的品牌影响力。所以对于进口汽车厂商来说,如何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仍将是个不小的挑战。论投其所好,我们只服众泰汽车(中国厂商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第四名)。

★ 不同级别车型的厂商品牌影响力

  在紧凑型车市场和中型车市场中,南北大众牢牢锁住了排行榜前两名的位置,其中一汽-大众一举获得了这两款车型的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双料冠军,而在中型车市场中,豪华品牌的影响力开始显现,一汽-大众奥迪率先抢占了排行榜第二名,而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则分别位居第七名和第九名。

  据统计,2016年,中国品牌SUV表现突出,共销售了526.8万辆,同比增长57.6%,占中国品牌总销量的50%。由于中国消费者对于SUV车型有着不可言说的偏爱,因此,中国品牌对于“自家人”的需求自然格外上心,作为连续14年蝉联中国SUV销量之首的长城汽车来说,取得小型SUV及紧凑型SUV的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冠军并不意外,除长城汽车外,这两个排行榜内均有四家中国品牌冲进前十,而中国品牌在中型SUV市场上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只有三家品牌进入了排行榜,这也与中国品牌在该类别车型的产品缺失有关,随着2016年国内SUV市场的持续火爆,SUV细分市场进入了新一轮的竞争阶段。而随着昂科威、奥迪Q5等合资品牌中型SUV的大卖,自主品牌纷纷开始发力。相信随着长城WEY VV7、传祺GS8、东风风光580等一系列国产中型SUV产品的推出,未来中型SUV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看完了厂商品牌的影响力排行榜,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消费者对于各个车型的偏好又是怎样的。在TOP5用户关注的级别中,SUV车型的排名较为靠前,主要集中在排行榜前五名的位置,其中,紧凑型SUV、中型SUV、小型SUV分别位居第二、第四和第五名。

★ 不同地域的厂商品牌影响力

  汽车厂商的属地也是影响厂商品牌影响力的一大关键因素,在北方市场厂商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中,北京现代在华北地区拥有较好的品牌认知度,而一汽丰田和一汽-大众奥迪则在东北地区拥有较高的品牌认知度,而这两个地区恰恰正是这三家企业的工厂所在地,因此,地域优势较为明显。正因为如此,中国品牌厂商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以及长安汽车在北方地区的影响力也较为突出。

  在华东、华中市场厂商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中,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别克在华东、华中地区更受青睐,而中国品牌厂商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在华东、华中的品牌影响力更深。

  在华南、西南市场厂商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中,选择把大本营驻扎在华南地区的日系车成为了其市场的“宠儿”,品牌影响力突出。而在西南地区,长安汽车和长安福特则更具有优势。

  根据对中国汽车消费地域的分析,目前,沿海地区的消费人群较高,而内陆地区的消费人群较少,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地区消费者购买量占到全国汽车消费总数的34.2%,华北、华中地区则均为13.7%。

  通过对不同地域汽车消费者的国别爱好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品牌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优势较为突出,主要原因为目前中国品牌的部分产品定位较低,与进口及合资品牌相比更具价格优势,因此,在受众较为广泛的中西部地区拥有更多的消费人群。

★ 主要年龄段消费者的厂商品牌影响力

  分析不同品牌所对应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绝对是其品牌定位的重要的一环。根据对我国主要年龄段汽车消费者的品牌偏好的分析,南北大众的消费群体覆盖面最广,年龄跨度在23-48岁之间,而北京现代、吉利汽车、东风本田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23-35岁之间。而中国厂商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则在成熟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认可。

  随着消费群体结构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80、90后开始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据分析,23-35岁之间的年轻消费群体已经占到了我国汽车消费群体的60%以上,这一变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所发觉,因此,“品牌年轻化”成为了最近几年出现在企业战略中频率最高的热词。

★ 汽车消费者的购买考虑因素

  综合消费者购车考虑的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价格因素是中国购车用户在购买时考虑最多的问题,这也是大部分普通消费群体能否购买车辆的首要参考指数,除此之外,质量、外观、安全性、油耗等问题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在这五项消费者购车主要考虑的因素当中,小型SUV、紧凑型SUV、紧凑型车的购车用户属于价格敏感性群体,其购车时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这三个级别的市场上,汽车厂商们推出的车型价格战也最为激烈。而中型SUV以及中型车购买用户对于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相比之下,这一购车群体更加关注外观、安全性以及质量问题。

  从购车因素的地域性来分析,不同地域已购车用户的购买驱动因素差异并不明显,其中,我们调研的七个地域的消费群体对于价格的关注度较为统一,其次,质量问题也是推动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样的消费需求,正好符合了消费者在购买时对于新车的期望——物美价廉。

  最后,我们再从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来看一看他们的购车需求。据分析,23-26岁的年轻消费群体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较低,拥有年轻、时尚、追求个性标签的他们对于外观的要求高于其他购车因素,极具设计感的产品往往更能打动年轻的消费者。而对于27-40岁的消费人群来说则最为关注价格,其次才是外观和质量。相比之下,40岁以上的消费人群更加沉稳低调,因此,他们最为关注的因素是质量,对于外观的要求并不高。

总结

通过这篇分析报告,我们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到目前我国汽车厂商的品牌影响力排名情况,以及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在选择购车时所考虑的各项因素,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也从简单的交通工具变得更加多样化。因此,对于汽车厂商而言,必须“快、准、狠”的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用诚意打动消费者,拿下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
TECHnalysis:半数美国消费者感兴趣苹果谷歌生产汽车 //www.otias-ub.com/archives/524729.html Mon, 10 Oct 2016 11:05:02 +0000 //www.otias-ub.com/?p=524729

汽车制造商或许真的应该担心高科技公司的竞争。虽然总有人对高科技公司的造车计划以及重塑汽车行业嗤之以鼻,但一项新的调查显示,汽车厂商应当认真对待进入这个市场的高科技企业。市场调查机构TECHnalysis Research近期对已经拥有一辆汽车且在两年内有意向购买新车的美国消费者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涵盖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汽车品牌、功能和相应技术。其中一个问题特别提及,受调查者是否有意向购买苹果、谷歌或其他科技公司推出的汽车。

需要明确的是,这个问题只是假设,目前还没有任何科技公司正式宣布将制造并销售汽车。或许这些公司根本不会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但调查显示如果它们真的着手这样去做,那么消费者也会为此买单。

在调查中,有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将适度考虑从科技公司购买汽车。而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将会认真考虑购买苹果或谷歌的汽车。此外有超过1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他们肯定会购买科技公司的汽车。

但是,由于这些科技公司并没有推出汽车产品,那么相应的价格和性能都是空中楼阁,因此这样的购买意愿也仅仅是假设。不过受访者从科技公司买车的潜在意愿也足以给汽车厂商带来一定的警示意味。

此次调查还关注了受访者对科技公司汽车品牌的偏好。尽管业界对苹果汽车的报道更多,但许多消费者表示他们或许对谷歌汽车更有兴趣。

其中5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谷歌汽车有一定的兴趣,关于苹果汽车的这一比例为52%。而3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谷歌汽车非常感兴趣,这一比例也高于苹果汽车的28%。

考虑到年龄和性别因素,大部分人群对谷歌汽车的偏好都要更明显,仅有的例外是18至24岁和55至64岁女性,这部分群体要对苹果汽车更感兴趣。

对于为何消费者更喜爱谷歌汽车目前尚不得知。当前谷歌正在测试其自动驾驶汽车的现实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相比之下,性能完善的苹果原型汽车尚未面世。即便苹果正在研发汽车,但其离公众的距离还很遥远。

同时,谷歌汽车更受偏爱或许与价格预期也有关系。许多人认为苹果汽车的潜在市场价格将远高于谷歌汽车。从调查总体来看,受访者普遍表示他们在购买新车时的预算价格是31173美元,这相当于受访者平均家庭年收入的一半,接近美国消费者的平均购车价格。

1476097412-2100-6aaf2299bbb11620161010121556

然而,在明确会购买科技公司汽车产品的受访者中,选择苹果汽车的比例相对高一些。有1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确定会购买苹果汽车;相比之下,选择谷歌汽车的比例为11%。这可能是由于苹果产品的忠实粉丝更多,他们愿意出钱购买苹果发布的任何产品。

此外,调查中在提及关于是否会购买科技公司汽车产品的问题时,受访者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在谈及苹果汽车时更甚。2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苹果汽车毫无兴趣。同时有1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谷歌汽车并不感冒。

当然,iPhone用户对苹果汽车更感兴趣。有69%拥有iPhone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苹果汽车。而拥有Android手机的受访者对苹果汽车的兴趣低于45%的总体水平。

不过,iPhone用户对谷歌汽车也很感兴趣。在受调查人群中,63%的iPhone用户表示他们会考虑购买谷歌汽车。这一比例甚至要高于Android手机用户的60%。

这或许是由于iPhone用户的平均收入较高所致。在调查中,iPhone用户的平均年收入为71899美元,而Android手机用户的平均年收入为57728美元。收入较高的用户更有可能考虑购买价格昂贵的半自动或全自动驾驶汽车。此外iPhone用户对科技产品或许更感兴趣。

总体来看,美国消费者对科技公司汽车产品感兴趣已经是既定事实。如果苹果、谷歌或者其他科技公司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那么用户需求将会对汽车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稿源:网易科技

]]>
Henkuai:2016年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446303.html Thu, 10 Mar 2016 02:13:56 +0000 //www.otias-ub.com/?p=446303 该报告从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线下主要经营模式、线上O2O主要模式、线上平台类型几个方面梳理汽车后市场发展趋势;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基本属性、发文特征和快指数榜把汽车后市场类微信大数据尽收眼底;“新能源车”话题传播分析、热点话题分析和“新能源车”话题公众号意见领袖分析让用户了解汽车后市场公众号的发展状况。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01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02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03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04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05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06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07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08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09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10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11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12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13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14 Henkuai-中国汽车后市场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_000015

]]>
Comsumer Reports:2016年度最佳汽车品牌榜 //www.otias-ub.com/archives/441689.html Thu, 25 Feb 2016 14:10:03 +0000 //www.otias-ub.com/?p=441689 消费者报告(Comsumer Reports)刚刚公布了年度最佳汽车品牌榜,这个结果当然也是基于其研究。此报告名为《Comsumer Reports 2016 Brand Report Card》。依据可靠性和质量,靠前的品牌都是些主流品牌。而排在第一位的是奥迪(Audi),总分80,路测分数83,可靠性表现优于平均水平。

1456409360-1218-394e4132e464691

消费者报告推荐了100%的受测奥迪车型。不过这份榜单上让人稍感意外的是第二名。这个名次属于斯巴鲁(Subaru),其总分78,路试80,好于平均可靠性,同样是100%车型得到推荐。相较第三的雷克萨斯(Lexus),斯巴鲁在绝大部分项目中胜出,除了预测可靠性。

排名第四的是保时捷,第五BMW,第六名马自达——这应该算另一个意外,消费者报告给马自达打的总分是74,路试74,优于平均可靠性,100%车型得到推荐。第七别克,第八丰田,第九起亚,第十本田——本田的可靠性似乎正在随同品牌下滑,预测可靠性仅相当于平均水平。

榜单的其他部分,福特滑落到了第16名,林肯为第17,雪佛兰第20,GMC第23,凯迪拉克第24,道奇第25,克莱斯勒第26,Jeep第29。消费者报告特别指出,各品牌至少有两款车型的测试和可靠性数据。这自然也就意味着Tesla等不会包含在内。

]]>
2015中国汽车后市场连锁经营研究 //www.otias-ub.com/archives/440480.html Sat, 20 Feb 2016 13:12:54 +0000 //www.otias-ub.com/?p=440480

64072

6412

6421

6431

6441

6451

6461

6471

6481

6491

6501

6511

6521

6531

6542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
360:2015年Q3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423481.html Tue, 29 Dec 2015 15:14:46 +0000 //www.otias-ub.com/?p=423481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01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02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03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04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05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06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07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08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09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10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11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12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13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14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15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16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17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18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19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20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21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22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23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24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25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26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27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28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29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30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31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32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33 2015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000034

]]>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411061.html Sat, 28 Nov 2015 14:15:01 +0000 //www.otias-ub.com/?p=411061

随着近两年“互联网+”效应的持续升温,二手车电商异军突起,一扫传统市场普遍存在的经营规模小、交易量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缺点。TNS新华信近期开展的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显示,互联网正全方位切入二手车领域,利用互联网的高效便捷性,二手车电商在交易环节形成了B2B竞拍(车易拍、优信拍)、C2B竞拍(车易拍、开新帮卖)、B2B虚拟市场(大搜车)、B2C卖场(优车诚品、车王)、B2C集客(优信二手车)、C2C寄售(卓杰行)、C2C虚拟寄售(瓜子、人人车)等多种模式百花齐放的局面,二手车电商自此迈入2.0时代,表现抢眼。
TNS新华信近期开展的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显示,利用互联网的高效便捷性,二手车电商在交易环节形成了B2B竞拍、C2B竞拍、B2B虚拟市场、B2C卖场、B2C集客、C2C寄售、C2C虚拟寄售多种模式百花齐放的局面,二手车电商自此迈入2.0时代。

在为车商和消费者解决交易中常见问题的同时,互联网还触及传统企业管理系统覆盖不到的二手车商运营管理。譬如,大搜车免费向二手车商提供DMS(Dealer Management System二手车商业务管理系统),满足他们的日常基本运营需求,促成二手车商间交易。

基于企业访谈与公开渠道收集的数据,2015年第三季度,车易拍与优信拍的To B竞拍模式仍保持领先地位,交易规模约8.5万台;大搜车的To B虚拟市场模式,在第三季度发力,促成了车商之间的约7万台的交易;优信二手车、瓜子二手车、人人车在C端初试水,取得不俗的成绩,交易规模约1万台。1

毋庸置疑,二手车电商能够推动二手车交易的透明化及专业化发展,解决传统行业的痛点:
  1. 车源集中:电商平台能够将分散在全国各地车主手中的碎片化车源集中,解决车商车源不足的基本问题;
  2. 车况公开:通过专业化的检测手段,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固定指标进行数据传输自动评估,逐步排除人工评估,解决车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车况的透明化;
  3. 价格透明:B2B竞拍模式中价高者得的惯例让二手车价格更趋向合理;C2C平台车主开价,买卖双方直接联系,价格透明;
  4. 流通优化:依托自身的在线交易平台属性使得二手车交易打破地理空间的局限,使流通渠道更加扁平化,减少中间交易环节;
  5. 服务完善: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整合,与金融、保险、维修等供应商合作,构建二手车服务体系。

该项目执行人,TNS新华信研究副总监黄伟指出:“相比新车电商,二手车在电商领域的探索走得更远,目前已形成较为丰富的商业模式,并且持续进行模式更迭与创新,二手车电商市场充满活力。”

“中国成为全球首位的二手车市场指日可待。而对于那些率先投资、及时解决现有问题的参与者,这个市场将带来无限的商机。”TNS汽车研究亚太董事总经理圣哲荣总结道。

二手车电商2.0

互联网全方位切入二手车领域,各类二手车电商企业受到资本市场青睐,模式不断创新,逐渐形成打通C2B2C全流通环节的交易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估值服务平台等各类二手车电商平台。

关于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

2015年,中国二手车市场得到快速增长,互联网创新涌现。在这双重背景下,二手车电商行业研究通过二手车电商的市场格局、商业模式以及趋势判断进行研究,为二手车电商企业与主机厂的发展提供启示。这项研究始于2015年9月,至2015年10月终止,历时2个月,采访覆盖主流二手车电商企业。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01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02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03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04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05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06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07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08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09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10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11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12 TNS&新华信:2015年二手车电商行业调研报告_000013

]]>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408945.html Mon, 23 Nov 2015 06:23:44 +0000 //www.otias-ub.com/?p=408945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01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02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03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04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05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06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07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08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09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10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11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12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13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14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15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16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17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18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19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20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21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22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23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24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25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26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27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28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29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30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31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32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33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34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35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36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37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38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39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40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41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42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43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44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45 2015年汽车消费新常态研究报告_000046

]]>
中进汽贸:2015年进口车市场年度报告及未来中长期趋势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405663.html Sun, 15 Nov 2015 16:42:42 +0000 //www.otias-ub.com/?p=405663 2015年11月15日,在第十二届中国进口汽车高层论坛上,中进汽贸发布2015年进口车市场年度报告及未来中长期趋势报告。前9月中国进口汽车80.1万辆,同比大幅下滑23.9%。1-9月进口汽车市场销售上牌87.4万辆,同比下滑10.8%。9月行业库存深度4.9个月,9月平均优惠9.29万。销量前十车型八款为SUV,其中普拉多、X5、揽胜分列前三。

2015年1-9月经销商交付客户进口车(AAK)销量为67.6万辆,同比下滑22.4%;从季度走势来看,二、三季度环比均负增长,反应了进口车市场需求的回落。A级车份额逐年上升,1-9月达33.2%,继续成为最大的细分市场。

bS8b-fxksqiv83732611-9月进口汽车上牌量

前三季度海关进口量分别下降17.1%、28.4%和25.1%。从月度走势来看,2015 年1-9月各月的进口量均低于2014年同期进口量,再现了2012年至2013年间的“去库存”调整。

Lwdp-fxkszhk02695911-9月进口汽车库存深度

自2012年以来,由于跨国汽车公司按照惯性制定高销售目标,市场供给出现“结构性”过量,并形成了行业库存高企的不良局面。2014年10月,行业库存数量超过2012年创造的库存新高,随后仍不断攀升,于2015年4月达到最高值5.1个月。在8月天津港“8•12”爆炸事件影响下,9月行业库存(厂商库存+经销商库存)深度为4.9个月,库存压力仍然巨大。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经销商库存调研显示,2015年9月进口经销商的库存深度为2.01个月,显示经销商潜在库存压力仍较大,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

从价格方面看,自2014年9月份以来,一方面库存压力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市场需求逐渐减弱,使得终端市场销售压力不断增大。加上平行进口汽车的价格冲击,进口汽车经销商不得不继续大幅降价促销。进口车市场终端优惠幅度持续加大,截至2015年9月,优惠幅度已达14.2%,超过2012年的最大优惠幅度10.8%,创历史最高值。除个别MPV车型外,绝大部分车型的优惠幅度均持续加大。9月市场整体平均优惠9.29万元,显示进口车经销商终端销售压力已达峰值,盈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从渠道关系看,由于进口厂商目标过高,而需求较预期大幅下滑,“以产定销”的营销模式导致并决定经销商压库现象严重,厂商与渠道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为适应新形势,整个汽车产业利益链条发生转移,厂商经销商之间对话机制初步建立,收入与利润的重心也正在向售后过渡。

  2016年进口汽车市场仍将呈现下滑态势

报告预测,在经济“新常态”下,2016年进口汽车市场仍将呈现下滑态势,未来中长期,将从“量化经营”到“市场补充”为主,市场规模稳中趋降;产品、品牌、价格、渠道等结构性调整将较大,平行进口对正常进口的补充作用加大。

未来中长期进口车市场将呈现 “两端发展” 的态势。即高端豪华车型和中小型个性化、新能源车型。这些车型具有市场规模有限、价格敏感度低等特点。而处于激烈竞争市场中的“量销”车型将逐步国产化。具体分析来看,高端豪华车型主要包括E级(超豪华汽车)、D级轿车和C级SUV三大类。高端车市场规模取决于其对应的消费群体——富豪数量的未来规模变化。根据胡润研究院预测,结合国机汽车预测模型,未来十年富豪数量的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由此认为,高端车的销售规模增长潜力有限。个性化车主要包括跑车等,随着消费者年轻化,虽然个性化车型供给将会有所增加,但是按照成熟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经验分析,该类市场规模仍是有限。

]]>
2013-2017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384629.html Tue, 15 Sep 2015 17:00:50 +0000 //www.otias-ub.com/?p=38462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0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0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0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0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0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0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0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0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0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1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1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1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1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1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1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1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1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1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1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2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2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2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2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2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2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2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2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2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2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3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3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3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3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3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3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3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3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3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3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4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4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4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4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4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4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4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4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4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4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5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5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5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5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5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5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5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5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5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5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6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6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6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6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6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6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6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6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6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6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7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7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7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7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7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7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7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7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7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7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8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8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8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8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8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8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8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8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8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8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9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9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9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9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9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9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9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9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9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09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0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0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0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0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0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0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0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0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0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0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1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1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1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1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1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1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1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1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1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1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2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2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2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2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2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2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2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2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2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2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3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3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3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3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3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3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3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3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3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3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4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4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4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4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4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4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4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4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4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4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5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5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5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5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5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5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5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5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5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5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6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6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6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6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6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6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6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6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6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6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7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7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72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73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74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75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76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77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78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79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80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81 2013-2017中国汽车后市场蓝皮书_000182

]]>
缔元信:2015年9月14日-20日第三周热门车型销量预测 //www.otias-ub.com/archives/384443.html Tue, 15 Sep 2015 08:26:33 +0000 //www.otias-ub.com/?p=384443 根据缔元信红渠汽车互联网营销数据库的试驾潜客数据,筛选出SUV、轿车和MPV下最近10天最受互联网购车用户关注的车型,并就这30款车型进行本周的销量趋势预测。

  预测结果显示,SUV中途胜、长安CS75和宝骏560本周销量上升,上升概率分别为100%57.14%100%;途观、奥迪Q5、哈弗H6Yeti、别克昂科威、锐界和汉兰达本周销量下降,下降概率分别为85.71%85.71%85.71%71.43%100%85.71%100%

9月第三周SUV互联网用户关注量车型TOP10销量趋势预测

dd1

轿车中奥迪A4L、奥迪A6L、帕萨特、宝马5系和捷达周销量上升,上升概率分别为100%、57.14%、42.86%、57.14%和57.14%;福克斯、朗逸、科鲁兹、卡罗拉和速腾本周销量下降,下降概率分别为100%、57.14%、85.71%、100%和71.43%。

9月第三周轿车互联网用户关注量车型TOP10销量趋势预测

dd2

MPVC4毕加索本周销量上升,上升概率为14.29%;宝骏730、途安、奥德赛、别克GL8、菱智、埃尔法、奔驰R级、江淮瑞风II和夏朗本周销量下降,下降概率分别为42.86%100%100%100%71.43%100%85.71%57.14%85.71% 

9月第三周MPV互联网用户关注量车型TOP10销量趋势预测

dd3

数据来源:缔元信数据平台(DDP)

http://redchannel.dratio.com

]]>
阿里妈妈:2015年Q2中国汽车消费车主洞察 //www.otias-ub.com/archives/375009.html Tue, 11 Aug 2015 14:38:41 +0000 //www.otias-ub.com/?p=375009 0wx_fmtjpeg

0wx_fmtjpeg

0wx_fmtjpeg3

0wx_fmtjpeg

0wx_fmtjpeg

0wx_fmtjpeg

0wx_fmtjpeg

0wx_fmtjpeg

0wx_fmtjpeg
0wx_fmtjpeg1

0wx_fmtjpeg

0wx_fmtjpeg1

0wx_fmtjpeg1

0wx_fmtjpeg1

0wx_fmtjpeg1

0wx_fmtjpeg1

0wx_fmtjpeg1

0wx_fmtjpeg1

0wx_fmtjpeg1

0wx_fmtjpeg1

?
0wx_fmtjpeg2

0wx_fmtjpeg2

0wx_fmtjpeg2

0wx_fmtjpeg2

0wx_fmtjpeg2

0wx_fmtjpeg2

0wx_fmtjpeg2

0wx_fmtjpeg2

0wx_fmtjpeg2

0wx_fmtjpeg2
0wx_fmtjpeg3

0wx_fmtjpeg3

0wx_fmtjpeg3

0wx_fmtjpeg3

 

]]>
J.D. Power:2015年中国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 //www.otias-ub.com/archives/371559.html Sat, 01 Aug 2015 15:44:57 +0000 //www.otias-ub.com/?p=371559 2015年7月31日J.D. Power亚太公司发布了2015年中国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CSI)报告,奥迪(812分)在豪华车品牌中名列第一位。在主流车细分市场中,东风雪铁龙(804分)名列第一位,其次是北京现代(794分)和东风标致(780分)。自主品牌东风风神(762分)、奇瑞(746分)和一汽轿车(740分)分别名列第五、第六和第八位。这是首次有三个自主品牌进入排名前十位。

Img201473391

  2015年中国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CSI)通过街头拦截方式,面对面访问了2011年10月至2014年5月期间购买新车的17,976位车主,一共评测了68个乘用车品牌。数据收集工作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51个主要城市进行。

Img201473392

  研究发现,客户的平均消费与去年相比大幅下降:在豪华车细分市场,平均消费从4,288元下降至3,480元;在主流车细分市场,平均消费从1,710元下降至1,558元。客户消费大幅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政府新推行的针对汽车行业的相关政策。其中两个影响力最大的政策是《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2014年9月18日颁布)和《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2013年10月1日施行)。前者要求“促进汽车维修配件供应渠道开放和多渠道流通”,后者要求“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0,000公里”。消费者对于收费降低反应正面。研究显示,认为“服务价格合理”的消费者比例从2012年的88%提升到了今年的94%。

]]>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385005.html Thu, 16 Jul 2015 03:15:54 +0000 //www.otias-ub.com/?p=385005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01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02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03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04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05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06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07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08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09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10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11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12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13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14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15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16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17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18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19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20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21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22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23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24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25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26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27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28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29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30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31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32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33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34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35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36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37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38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39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40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41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42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43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44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45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46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47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48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49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50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51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52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53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54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55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56 GEO:2015年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报告_000057

]]>
360:2015年Q1汽车行业搜索市场研究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423529.html Wed, 15 Jul 2015 15:16:40 +0000 //www.otias-ub.com/?p=423529 2015年,汽车行业注定将是一个充满“变数”的一年。销量腰斩、降价潮、新能源汽车、车联网、自动驾驶、厂商召回等等充斥在人们的视线中,360营销研究院依靠360实效营销平台,通过对汽车用户在线行为的深入挖掘,带领您“拨开云雾见明月”,为您全景展现汽车产品用户需求特点及发展趋势。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01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02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03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04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05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06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07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08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09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10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11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12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13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14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15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16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17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18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19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20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21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22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23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24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25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26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27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28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29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30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31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32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33 2015年Q1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final 0610_000034

]]>
J.D.Power:2015年中国汽车销售满意度研究 //www.otias-ub.com/archives/360916.html Wed, 01 Jul 2015 15:36:09 +0000 //www.otias-ub.com/?p=360916 Picture1

Picture2

J.D. Power亚太公司今天发布的2015年中国汽车销售满意度研究SM(SSI)报告显示,豪华车和主流车细分市场的总体满意度和去年相比都取得了进步,其中自主品牌的进步最大,自主品牌购车者的同一品牌再购买率呈现上升趋势。

中国汽车销售满意度研究已经进入第16个年头。这项研究通过五个因子——按照权重顺序依次为“交车过程”(23%)、“开始购车经历”(21%)、“交易过程”(20%)、“经销商设施”(19%)和“销售人员”(17%),衡量消费者对于新车购买体验的满意度。销售满意度的计算采用1,000分制。

在总体销售满意度方面,豪华车市场2015年平均得分为720分,与2014年相比上升14分;主流车市场2015年平均得分为682分,与2014年相比上升11分。在所有五个因子当中,豪华车市场满意度进步最大的因子为“交车过程”(+17分),而在主流车市场中“经销商设施”这一因子的满意度进步最大(+14分)。

与主流车市场其他国别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取得的进步最大,与2014年相比提升了31分,对主流车市场整体满意度上升的贡献最大。

自主品牌满意度的提升带来了自主品牌车主更高的同一品牌再购率。首次购车选择自主品牌的消费者在二次购车时仍然选择同一自主品牌的比率在过去三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13年的7%增长至2015年的11%。然而,其他国别品牌的同一品牌再购买率与2014年相比则均有所下降。

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博士表示:“自主品牌在改进销售服务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尤为注重长期客户关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回报,销售和品牌忠诚度都有长足的进步。”

在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互动合作关系方面,自主品牌也取得了显著进步。83%的自主品牌新车车主表示,在交车时,经销商有向其介绍过售后服务代表(2014年:81%)。他们的满意度比没有享受到这一服务的自主品牌新车车主满意度高71分。

在交车之后,50%的自主品牌新车车主享受到了与经销商约定定期保养时间的服务(2014年:47%);22%的自主品牌新车车主被邀请参加车主活动(2014年:13%)。这些车主的满意度比没有获得这两项服务的车主的满意度高出45分。

主要发现

  • 将近两成的新车车主(17%)选择了金融贷款。贷款购车者的满意度比非贷款购车者高54分。
  • 如果经销商给新车车主推荐了他想要的保险公司的车辆保险,这些新车车主的满意度是683分,比那些没有获得中意的推荐的车主的满意度(660分)高23分。对于女性购车者来说,如果经销商推荐的保险公司是她们中意的那一个,她们的满意度(675分)要比没有获得中意的推荐的女性购车者(649分)高26分。
  •  超过半数(54%)的购车者声称他们在购车期间使用互联网搜索和比较车辆信息,在网上预约试驾,或者在网上确认价格和支付订金或全额付款。在这些在新车购买过程中使用了互联网的消费者中,满意度得分为703分,比在购车过程中没有过网上体验的消费者高12分。

 排名

奥迪(795分)连续第三年在豪华车市场中名列销售满意度榜首。这也让奥迪成为了连续六年销售满意度排名最高的品牌[1]。英菲尼迪(760分)名列第二位。

北京现代(812分)连续第二年在主流车市场中名列第一位。东风雪铁龙(799分)和东风日产(777分)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三位。

2015年中国汽车销售满意度研究(SSI)是基于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间购买新车的15,633名车主的反馈。数据采集工作于2015年1月至4月在中国各地57个主要城市进行。

 

]]>
GEO:2015互联网汽车行业洞察 //www.otias-ub.com/archives/356714.html Wed, 17 Jun 2015 03:59:09 +0000 //www.otias-ub.com/?p=356714 1-15061F93006

1-15061F93007

1-15061F93007-50

1-15061F93008

1-15061F93008-50

1-15061F93009

1-15061F93009-50

1-15061F93010

1-15061F93010-50

1-15061F93011

1-15061F93011-50

1-15061F93012

1-15061F93012-50

1-15061F93013

1-15061F93013-50

1-15061F93014

1-15061F93014-50

1-15061F93015

1-15061F93015-50

1-15061F93016

1-15061F93016-50

1-15061F93017

1-15061F93017-50

1-15061F93018

1-15061F93019

1-15061F93019-50

1-15061F93020

1-15061F93020-50

1-15061F93021

1-15061F93021-50

1-15061F93022

1-15061F93022-50

1-15061F93023

1-15061F93024

1-15061F93024-50

1-15061F93025

1-15061F93025-50

1-15061F93026

1-15061F93026-50

1-15061F93027

1-15061F93027-50

1-15061F93028

1-15061F93028-50

1-15061F93029

1-15061F93030

1-15061F93030-50

1-15061F93031

1-15061F93032

1-15061F93033

1-15061F93034

1-15061F93035

1-15061F93035-50

1-15061F93036

1-15061F93036-50

1-15061F93037

1-15061F93037-50

]]>
德勤咨询:2014年中国汽车行业投资促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355652.html Thu, 11 Jun 2015 17:42:37 +0000 //www.otias-ub.com/?p=355652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01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02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03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04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05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06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07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08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09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10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11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12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13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14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15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16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17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18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19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20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21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22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23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24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25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26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27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28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29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30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31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32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33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34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35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36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37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38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39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40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41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42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43 汽车产业投资促进报告2014_044

]]>
Digital Air Strike:汽车购买者前往评论网站研究汽车选购 //www.otias-ub.com/archives/59212.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9212.html#comments Fri, 27 Jul 2012 02:30:11 +0000 //www.otias-ub.com/?p=59212 和其他电商用户一样,汽车购买者在购车决策前在网络做购买研究。根据2012年4月份,Digital Air Strike针对过去6个月购车的美国消费者的调研,评论网站是这些购车用户在购车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实际上有69%的消费者表示汽车评论网站对他们选择拜访哪家经销商有影响。

一半的受访者表示,阅读经销商的评论能够让他们确定去哪家经销商购车,大约1/4的人称评论对他们没有影响。14%的用户表示评论是影响他们挑选经销商的唯一原因,5%的人则因为看到某家经销商负面的评论而选择了其他经销商。

Effect of Online Reviews When Deciding Which Dealership to Visit According to US Automotive Buyers, April 2012 (% of total)

当到实际购买阶段,大约7/10的购买者城评论信息对与他们的购买决策有帮助。大约4/10的人表示评论在总体上对他们有帮助,3/10的人根据其他在线用户的反馈而决定选择特定的经销商。另外如果经销商在评论网站中没见出现,有1/10的人比较不乐意从他们那里购买汽车

Effect of Online Reviews on Which Dealership to Purchase Their Vehicle from According to US Automotive Buyers, April 2012 (% of respondents)

Digital Air Strike的报告也评估了美国600家经销商的社交网络展示,发现多数经销商对Facebook并不积极,只有5%每天更新社交网络的内容。42%更新的频率每周不到1次。

eMarketer估计2012年汽车行业美国网络广告支出将达到43.5亿美元,并将在2016年攀升至74.4亿美元。

]]>
//www.otias-ub.com/archives/59212.html/feed 1
Mojiva:汽车购买者偏好用手机做选车的购物前功课 //www.otias-ub.com/archives/48791.html Thu, 07 Jun 2012 01:30:50 +0000 //www.otias-ub.com/?p=48791 最近的调查表明将近70%的用户表示在选车时对用移动设备进行选购感兴趣

多年来,汽车消费者们在买车前往往都会用电脑在网上做购车的购前功课,而现在这些工作正在向移动设备上转移。Mojiva是一家自主的移动广告数据分析公司,他们一份关于2012年第一季度的调查发现,69%的美国消费者对于用自己的手机来查找汽车购买、租赁信息表示感兴趣。

汽车消费者比其他消费者更乐于接受移动广告中符合他们需求的内容。差不多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觉得点击移动广告之后得到的优惠和服务是最有价值的。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对通过点击广告去了解车的性能指标、特点或者是观看汽车的相关视频感兴趣。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最看重的广告是那种通过点击让他们可以用注册的方式在将来得到优惠、服务,或者是更多的沟通机会。

调查发现,曝光率对于消费者从点击广告到进行深入接触的转化率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截止2012年3月,57%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手机上看到广告后会在电脑上登陆该广告的网站进行进一步浏览;43%被调查者则会下载相应的手机应用来进一步关注该内容;同时38%的被调查者说在看过手机广告后他们还会索取相关的更多内容。所以曝光率越高,品牌抓取到真实客户的机会越大。

因为汽车产品的价格都很高,购买者往往都会在购买前到商家处进行实际体验或者试驾,这种是移动广告暂时无法提供的销售转化功能。但是移动广告的潜力在于它可以在消费者开始进行选购的初期对他们产生影响,在漫长筛选的过程中让消费者从一开始就走进自己品牌的漏斗里。那些把移动广告业务划入自己战略计划的汽车品牌必定受益,错过了机会的品牌慢慢会发现自己的损失究竟有多大。

 

原创编译分析:Kendal 199it

]]>
aytm:美国汽车品牌数据–数据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25318.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25318.html#comments Fri, 02 Mar 2012 03:00:55 +0000 //www.otias-ub.com/?p=25318 我们所驾驶的汽车品牌:

根据美国的数据,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乘用车市场,美国公路上有2.54亿部注册在内的乘用车,每年有平均1670万辆新车卖出。

下图是美国人乘用车的使用数据:

美国人驾驶的汽车中,55%为美国品牌,33%为日本品牌,7%是韩国品牌

通用、福特、丰田、本田等汽车品牌份额最高

2/3的美国人拥有汽车

只有5%的美国人租车

在美国,显然是车越大越流行

最流行的型号是:Corolla、ACCORD、Civic、Camry

男女对车的看法显然存在差别

女性重视安全,男性重视性能

]]>
//www.otias-ub.com/archives/25318.html/feed 2
Hitwise:2012年1月中国租车网站访问量市场份额排名 //www.otias-ub.com/archives/25697.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25697.html#comments Fri, 02 Mar 2012 00:30:45 +0000 //www.otias-ub.com/?p=25697 资料来源 Hitwise新浪微博

资料来源 Hitwise新浪微博

  2012年3月1日根据市场调查机构Hitwise的数据,一嗨租车和神州租车垄断了国内租车网站80%的访问量。此外,国内租车网站在全行业中的访问量占比仅为0.0067%。

Hitwise通过新浪微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中国租车网站访问量份额排名前三依次为一嗨租车、神州租车和易到用车网。不过前三名之间份额差距巨大:一嗨的市场份额为51%,神州为34%,第三名易到仅为3.4%。前十名租车网站中,有三家网站的市场份额不到1%。

从中国租车网站在全行业的占比数据不难看出,国内租车行业落后于美国。

数据显示,2011年6月,国内租车网站在全行业中的访问量占比为0.0035%,今年1月上升至0.0067%。在全国排名前十的租车网站中,第十名赫兹汽车租赁的市场份额仅为0.65%。而Hitwise截至2011年12月17日的数据显示,美国汽车租赁网站访问量占全网的访问率为0.024%。(

]]>
//www.otias-ub.com/archives/25697.html/feed 1473
缔元信:2012年02月19日-02月25日手机、家电、汽车数据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25492.html Tue, 28 Feb 2012 16:37:27 +0000 //www.otias-ub.com/?p=25492 数说车道:

汽车产品网络焦点密度


汽车网络用户搜索关键词

汽车产品竞争关系谱

汽车网络广告投放排行

数说手机:

产品网络焦点密度

网络用户搜索关键词

网络广告投放排行

数说家电:

产品网络焦点密度

网络用户搜索关键词

网络广告投放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