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研究机构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31 Mar 2025 13:33:1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GfK:2025年中国厨房空调产品消费指引白皮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7929.html Mon, 31 Mar 2025 13:33:17 +0000 //www.otias-ub.com/?p=1747929

厨房空调作为品质家电的代表品类,正在驶入普及的快车道

当下,追求品质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家电的核心理念,品质升级成为中国家电市场的发展主线。GfK中怡康推总数据显示,2024年,75吋以上电视、多门款冰箱在线上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均超过40%,厨房空调市场整体零售量更是同比增长54%,远远超过家用空调市场的增速。作为品质家电的代表性产品,厨房空调有望在2025年驶入普及的快车道。

去年的国补政策极大提振了家电市场,在政策执行期间(2024年9-12月)家电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速近30%。2025年,家电国补政策预计将会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刺激力度、扩大覆盖范围、优化实施机制。根据GfK中怡康零售推总数据,2025年主要家电市场规模均将稳定增长,其中空调市场零售额预计将达到2291亿元,同比增长4.1%;厨房空调市场也将因此受益。

基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消费者需要掌控、享受家中更多空间的空气环境,厨房空间成为空调在居家使用场景的下一个待普及点。巨量算数和GfK中怡康推总数据显示,“厨房空调”关键词在抖音的搜索指数近年来持续提升,国内厨房空调保有量潜在增长率高达10670%,厨房空调普及之路刚刚开始,但潜在增长空间巨大。

打通渠道和消费者链条,助力厨房空调蓬勃成长

根据GfK中怡康零售推总数据,从2022年起,中国厨房空调市场零售量规模持续扩张,预计2025年仍将继续大涨,达到28.6万台,同比增长42.1%,成为家电市场新的增长极。回顾过去一年厨房空调市场的发展趋势可见,2024年,分体式厨房空调份额提升,内嵌、壁挂式成为厨房空调市场主流。由于中国家庭的厨房面积较小,小1匹、1匹、1.5匹成为厨房空调市场主要匹数段。

对于制造商和渠道商而言,如何顺应市场潮流、调整策略才能赢得更多增长机遇?一方面,厨房空调市场的成长,需满足消费者对厨房空调产品的要求,制造商应在节能省电、防油污、制冷快、噪音低等领域提升产品性能。另外,当前多数消费者对厨房空调的单价预算在5000元以下,消费者对品牌专业度、产品性能等十分关注,高质价比产品有望在未来流行。

另一方面,厨房空调行业发展离不开渠道的支持。2024年,厨房空调渠道商收获颇丰,成为行业发展的受益者。销售额同比增速在100%以上的厨房空调渠道商占比达16.7%,毛利率在20%以上的超过四成。针对潜在合作的渠道商,制造商应在售后服务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升,获得双赢。

解决发展中的堵点,实现厨房空调三方共赢

2025年,中国厨房空调行业虽然发展形势看好,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堵点。如何提升消费者对产品认知度、解决安装服务难题,已经成为厨房空调市场的两大挑战。《白皮书》对渠道商在厨房空调市场经营难点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用户对产品没有认知”的渠道商占比接近六成;对当前厨房空调市场的推广压力的调研结果更表明,超过七成的渠道商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不高”是首要因素。

在消费者认知中,厨房空调具备“朦胧美”特征,不熟悉但愿意了解。《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愿意介绍朋友安装厨房空调的受访者比例高达91.5%。可见,提升厨房空调在消费者心智的传播度势在必行,尤其需要侧重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在安装服务环节,渠道商、消费者均认为具备提升空间。“拆装麻烦”是渠道商认为首需提升的服务环节,消费者认为在厨房空调安装过程中最需要改善的则是“提升清洁善后”。因此,制造商需攻坚拆装麻烦、粉尘等问题,完善服务流程,解决市场堵点。

2025年,家电国补政策预计将会持续加码。超过三成的渠道商认为家电国补政策对当前厨房空调销售拉动效果显著,厨房改造带来的需求则被认为是2025年厨房空调市场首要潜在增长点。积极推动国补政策在厨房空调市场的执行落地,挖掘厨房改造下的新需求,有望成为厨房空调未来市场的机会点。

]]>
消费品和零售领域人工智能(AI)应用展望:未来的创新之道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4209.html Mon, 04 Sep 2023 07:45:26 +0000 //www.otias-ub.com/?p=1634209

引言

数字化时代下,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持续深度渗透各行各业,包括消费品与零售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更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与前所未有的挑战,广泛涉及业务能力转变、行事流程优化及决策模式升级。在激烈竞争且消费者行为不断演进的市场环境中,消费品企业必须保持嗅觉灵敏、意识开放,以面对AI驱动下的未来冲击,提前抓住未来浪潮背后的潜在机遇。罗兰贝格认为,学习、适应、拥抱乃至驾驭该趋势的成功要素是:AI的课题探究将是CXO一把手工程,是企业的创新新能源,也是业务高管们的未来关键“博雅管理/自由技艺”。

近期,罗兰贝格深入分析了全球及中国超过60家消费品与零售企业在近30个细分场景如何优先运用AI推动业务发展的相关案例,探索了AI在品牌创新、市场营销和销售效能提升的潜在价值贡献。

正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作为一项突破性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消费品与零售行业。激烈的商业竞争要求企业必须不断适应新的技术与变化的市场需求。思与行之时已至,企业需要保持敏捷性、做好准备迎接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浪潮:只有灵活应对技术变革和市场动态,企业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持续的创新与增长。

人工智能将如何驱动未来?

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历史见证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一系列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自2017年谷歌推出Transformer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逐渐渗透至日常生活场景中。到2022年底, ChatGPT横空出世,一面市便因其强大的使用效果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引爆市场,在短短两月内吸纳了1亿用户。

ChatGPT,全称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是OpenAI打造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使用户在对话中,向所需的长度、格式、风格、详细程度和使用的语言来引导聊天机器人完善回答,并将连续的提示和回复作为语境考虑在对话的每个阶段。虽然ChatGPT仅为众多新兴技术中的沧海一粟,它已成为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Game Changer),ChatGPT内含海量知识,但它并非魔法,只是应用于数据的纯数学。它是一个经过训练、可以从训练数据中生成“最佳”响应的概率模型。GPT具备多项强大功能,例如研究与数据分析、程序生成、文本生成、内容创作、一般推理等,可极大提升不同业务领域的生产效率。作为领先的语言模型,它以卓越的智能能力应对各种任务,推动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ChatGPT引领着游戏规则的变革,然而我们对其认知仅在开端。ChatGPT具备广泛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性。针对这些局限性,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缓解其影响。

• ChatGPT的优势

– 直觉性好,几乎达到人类模拟

– 知识渊博

– 用途广泛,通用性强

– 可自我改进

– 可处理任务范围广

• ChatGPT的局限性

– 虚假信息/ “编造事实”

– 信息不即时

– 潜在的抄袭行为

– 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

– 受恶意输入影响大

– 信息溯源能力差

• 可能的缓解措施

– 调整您自己的模型以促使其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和提高结果与内容的准确性

– 创建您自己的数据/ IP管理层,确定数据所有权、实现定制化

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将帮助企业最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潜力,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人工智能可帮助企业更加关注即时效率,长期实现充分融合、效率全面提升。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消费品与零售运营?

在初步了解ChatGPT的发展与概念框架后,问题是对于消费品企业CXO及业务高管而言意味着什么?让我们聚焦消费品与零售领域,来一窥究竟。近期,罗兰贝格深入分析全球及本土领先尝试与拥抱此项技术的消费品与零售企业案例,从研发、市场营销和销售流程中的内部自动化水平以及面向消费者界面的自动化程度高低,提炼出四种运营模型:

· 全自动化:产品生产销售全流程均受数据驱动,并享有产品与营销的高度个性化水平

· 用户驱动:企业内部尚未广泛使用数字化操作,但强调多渠道与个性化的客户互动

· 提效增益: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程度高,但较少强调与顾客/用户的互动

· 传统依赖:主体业务较为依赖手工工序,其影响力主要依托传统零售渠道的深耕与运作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强调企业在追求自动化水平提升的同时,优化客户体验同样至关重要,两者需共同推进。罗兰贝格针对不同企业实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从成本导向转变为客户/用户体验导向的过程中可达成更佳的投资回报率。

当下,许多品牌可能陷入了成本陷阱、或落后于更关注客户体验的品牌,而后者正在创造行业领先的基准。身处以成本为中心的“产品为王(Product Creator)”企业,可逐步向以质量为中心的“体验为王(Touchpoint Optimizer)”转变,最终实现成为以客户/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客户至上”冠军(Customer Delight Champion)。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能够实现投资回报率和客户体验的全面共赢。

人工智能如何激发价值链路活力?

在消费品与零售领域,人工智能/ChatGPT可作用在从研发、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销售的生命周期各环节。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其在研发、市场营销、销售中的应用。

展开对应的消费品/零售企业主要价值链路,AI可于全谱系在不同阶段驱动企业的效能(efficiency and efficacy)提升。罗兰贝格针对价值链不同阶段近30个细分场景用例进行了详实分析,洞察行业领先实践,提炼出在AI驱动的未来中,消费品与零售企业需掌握的核心能力与潜力AI赋能场景。

此外,罗兰贝格分析了人工智能在产品全周期流程中的潜在影响,证实企业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在诸多领域受益。举例来说,在营销中使用人工智能可将点击率提升223%,转化率提升500%。

未来,企业面临针对创意内容、媒介多元、数字化转型和渠道模式改变的主要趋势,同时需进行端到端整合实现通过自动化、高度个性化和动态透明度来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趋势引发的变革同样为品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机会,品牌需紧抓机遇、提前蓄力、拥抱变革,包括:

• 评估AI驱动的端到端自动化机会,以提升面向消费者界面的综合效率

• 厘清AI所涉及的赋能场景与交叉的业务流程,致力于降低运营全局的复杂性

• 对标提升技术部署(包含观念转变、人力储备与组织转型),最大程度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

罗兰贝格将协助品牌考量未来最具影响力的关注点,激发消费品及零售企业加速应用人工智能潜力。从当下组织、产品、技术入手进行影响分析与诊断,进一步制定人工智能策略与实施方案,最终实现品牌人工智能概念梳理与规模化赋能。学习、适应、拥抱乃至驾驭该趋势的成功要素是:AI的课题探究将是CXO一把手工程,是企业的创新新能源,也是业务高管们的未来关键“博雅管理/自由技艺”(引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关“liberal art”的理念)。

最后,我们认为,罗兰贝格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仅为初步探索,未来需要与消费品和零售企业共同迎接AI驱动的未来中的诸多挑战,回归业务能力建设与企业竞争之道的本源,共同迎接机遇和挑战。

我们期待与消费品与零售企业共同整合企业核心基因与能力优势,协同构建差异化的经营战略,形成稳定经营能力模型,以应对动态多变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与传统的“布道式”顶层咨询相比,我们将更深度地参与企业内部共创与协作,共同打造方法论并落地最佳实践案例,真正实现在第一现场的协同效应!

来自: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
卓越销售及管理费用管控:使用SPR工具实现显著提效降本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4240.html Thu, 10 Aug 2023 08:17:56 +0000 //www.otias-ub.com/?p=1634240

引言

存量竞争市场背景下,持续降本增效能力成为企业重要竞争力。除了着眼于降低直接成本,企业亦应注重对销售及管理费用(SG&A) 的高效使用。基于上百个项目经验,罗兰贝格卓越运营管理工具SPR兼具降本见效快、潜力大和可持续性强三大优势,可助力企业在三个月内识别15-25%销售及管理费用节降空间,并在一年内实现其中~60%。

 存量竞争效率为王

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掌握全链条最优效率者胜出。我们观察到:在推动降本时,企业最高层通过自上而下“砍预算”能达成的降本通常低于总成本基线的10%;如果进一步通过整体卓越运营转型,可达成更高比例的提效降本和结构化能力提升。而在企业着眼于降低直接成本的同时,对销售及管理费用的有效控制也成为了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议题。

基于历史项目经验,我们看到企业销售及管理费用降本潜力远高于10%。罗兰贝格卓越运营管理工具SPR兼具降本见效快、潜力大和可持续性强三大优势,可助力企业在三个月内识别15-25%销售及管理费用节降空间,并在一年内实现其中~60%。

SPR成本管理工具三大关键问题助力企业降低销售及管理费用

罗兰贝格帮助企业摆脱运营惯性,基于SPR成本管理工具,针对销售及管理费用重点领域,进行灵魂三问:是否在做对的事、是否把事做对、是否用对的资源。通过系统性、开放性、根源性地审视公司现行销售及管理费用成本项,助力企业实现结构性降本。

战略(S):是否在做对的事?

不同于平均摊派式降本方式,罗兰贝格从战略意图出发审视所做业务/职能的必要性?各类服务是否应维持现有服务水平?是否应以现有频率/时效提供服务?以客服中心服务为例,目前客服资源配置、服务时效与企业战略是否匹配?是否有调整空间?

 效率(P):是否把事做对?

不同于仅从短期及一次性费用着手的运动式降本方式,罗兰贝格系统性审视如何来做该项工作?可否简化?可否自动化?以会计与内控环节为例,是否能将关账、对账环节进行流程自动化?内控报告生成环节的提取、处理与数据格式化环节能否自动化?

 资源(R):是否用对的资源?

不同于仅从企业内部进行渐进式优化方式,罗兰贝格结构性审视业务/职能是否应外包?资源匹配度如何?以IT系统实施降本为例,对于耗时较长且附加价值低的开发与运维活动,是否可以采取资源外包?

领先企业在行动:三个月内锚定15%~25%销售及管理费用降本方案

根据罗兰贝格全球和中国上百家企业实操案例,不同行业企业的销售及管理费用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比不同,其中零售、医疗健康、金融和专业服务等行业占比较高,而这部分的降本潜力通常都超过其本身10%。

在销售及管理费用各组成部分中,财务IT和市场营销等职能又通常蕴含较大降本潜力,在实操案例中降本幅度最高可达35%。

在企业自身执行降本的传统手段基础上,罗兰贝格SPR成本管理工具能额外带来三方面优势:

举措针对性强:

基于历史项目经验,罗兰贝格在各行业领域已积累1,000+经验证的降本举措,不搞平均摊派,举措方向基于扎实数据分析,切实可行。

降本结构性强:

罗兰贝格端到端审视各核心职能经营活动,着眼于结构性降本而非削减市场营销及IT投入费用类运动式降本。通过系统性、开放性、根源性地审视公司现行主要成本项,助力企业实现结构性降本。

实施落地性强:

罗兰贝格通过项目平均100+访谈和工作坊方式与执行层共创,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减少执行中的阻力,确保落地。

以下选取过往项目中SPR成本管理工具在不同版块的若干实施应用案例进行分享。

案例一:总部组织模式优化降本增效

某跨国企业总部运营效率低,我们深入诊断后发现该企业存在职能重复建设、职能职责划分不清、总裁N-1汇报人数过多等问题。另外,我们通过外部对标且结合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诊断发现:该企业原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并据此进行人员配置但实际运营活动偏向财务管控型总部。

在“是否在做对的事”战略维度,我们与管理层就未来有效的总部管控定位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其战略管控型总部定位,着重强化战略牵引、IT赋能等职能。

以SPR成本管理工具为基础,结合各核心部门关键岗位工作内容梳理,我们帮助该企业构建了更精简高效、职责明确的组织形式,通过合并重复和相似职能、根据业务重要度降低汇报层级等举措将总裁N-1部门数量从27个降低为18个,大幅精简了总部人员数量,对比往年基线实现降本22%。

案例二:销售分支机构降本增效

某全国布局企业销售机构出现:人效下降、新业务服务不到位、前线支援不足但同时销售成本高企的难题。我们诊断发现:部分传统优势区域近年销售逐年下滑,而销售人员资源沉淀过多,这也制约了该企业对潜力的新兴区域/新业务销售资源的投入;此外,机构端营销支持职能分散在各城市公司但能力欠佳,部分关键支持职能未能形成大区制集约化运营。但从一线销售人员视角,城市公司的支持职能未能很好帮助其进行总分协同、跨部门协同,且过多的销售管理动作与总部决议上传下达的会议严重挤占了销售面客时间。在应用SPR成本管理工具后,我们帮助企业挖掘出:评估市场潜力优化销售人员配置、自动化处理行政性工作提高面客时间、建设区域中心实现集中化运营三大举措,共计实现降本约18%。

例如:在“是否做对的事”战略维度,我们分析了该企业各区域新旧业务目前规模和未来发展潜力,将其归纳为三大类,综合其现状及潜力进行销售人员配置调增,大幅缩减了历史上旧业务规模大但新业务发展潜力小的区域中的冗余销售资源,仅此举降低~10%机构运营总成本。

案例三:客户服务部门降本增效

某企业客户服务部门主要负责交易性销售服务工作,客户服务人员根据所服务的业务条线进行划分。我们通过对各业务条线的日常工作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各业务条线交易量存在季节性差异、所服务客户通常拥有多产品线、工作内容在不同业务线之间同质性高、交易性服务工作自动化率低。考虑到该企业仅客户服务代表就有170余名,我们将部门设计方式由按业务条线划分改为集中式运营,仅此一项就降低约15%的人力成本;同时通过梳理交易流程,提高自动化率,压缩低价值标准化动作占客户服务人员工作时间的比重,此项举措降低~4%人力成本。

针对每项举措,我们为该企业制定详细项目卡片,涵盖举措说明、实现要求、相关性、落地时间表和降本潜力匡算,具体如下所示:

案例四:IT部门降本增效

某企业在过往信息化数字化的东风之下,由各业务部门主导投入大量资源在各个业务版块中建造了多个系统支持业务数字化转型,从而导致IT总运维成本飙升。与此同时,业务部门仍认为其业务版块的信息化需求未得到满足,例如: 手动作业大量存在、不同系统间数据无法对齐、数据质量低下无法良好支撑业务决策。但从IT运维角度而言,受限于运动式降本影响,延长服务器服务年限、推迟“上云”投入等举措导致许多已建成IT项目存在“高危”运行的情况,时效、质量和安全性等得不到满足。

我们通过罗兰贝格IT360审计工具诊断后发现,该企业IT运营存在四大主要问题,即:IT预算分配与公司战略脱节、需求变更多开发成本高、外包利用效率不高、服务商分散报价差异巨大。在运用SPR成本管理工具后,我们帮助企业挖掘出4大降本增效举措,累计为客户降低IT费用比例达17%。

1. 战略(S):是否在做对的事?

建立IT项目立项决策机制,对各业务版块的IT系统投入进行审视与调整

该企业各业务IT投入各自为营,部分信息化项目重复建设。我们帮助企业建立IT项目立项决策机制,由PMO部门牵头季度性审视各业务IT项目资源投入情况,及时调整预算资源,并形成业务、财务、IT等跨部门的共识。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明确IT资源投入方向。

2. 效率(P):是否把事做对?

规范IT项目管理流程

访谈发现:IT端和业务端的大量人天耗费在应用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变更中,导致IT开发成本上升同时业务部门仍认为上线新系统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我们建议该企业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基于战略价值与实施成本,在项目开始及关键节点把控项目决策,如:继续执行、重新设计以降低成本或终止,建立IT与业务规范沟通机制,如:创建关键节点把控、质量把控和变更管理等工作机制,从而进一步压缩项目立项开发周期。

3. 资源 (R):是否用对的资源?

调整外包范围与模式,建立IT共享服务模式

分析IT人员日常活动行为发现:该企业对外包人员缺乏工时管理,利用效率较低,我们建议该企业记录各项目及需求变更开发时间,评估所需工时合理性,从而提高外包人员效率。

另外,分析合同发现:该企业IT外包服务商分散且同一职级外包人员人天价格差异较大,我们建议该企业提升外包服务商集中度、优化采购流程,以量换价,提升议价权,从而降低整体外包成本。

案例五:财务部门降本增效

某大型企业财务汇报条线复杂,各类经营分析报告及财务报告格式繁多且手工调整耗费大量人力。同时由于全国分支机构数量庞杂、且财务条线人员水平不一,造成大量时间耗费在总部与分支机构财务数据对接与调整中。财务侧面临报告频次高、周期长、标准不一、一线财务事务性工作负担沉重等问题。但与此同时,业务侧反馈财务部门对于其经营分析的财务支撑有限,且为配合财务部门频繁的业务数据收集整理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天时。为更好平衡财务对于业务管控深度与业务卓越运营,在应用SPR成本管理工具后,我们帮助企业挖掘出5大降本增效举措,助力其落地降本达~15%。

除上述列举降本举措之外,罗兰贝格迄今为止在各行业多个领域积累了超1,400个降本举措,此处不再一一详细举例。

结语

追高逐浪本为企业天性,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够沉下心来,端到端重新审视自身组织管理机制、运营流程和资源分配逻辑其实更为不易。相较于已经深入人心的生产制造环节的卓越运营理念和工具方法,大多数企业管控销售及管理费用时尚处于简单粗暴“砍预算”阶段。“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罗兰贝格愿携手各行业企业稳扎稳打利用SPR工具帮助企业切实降低销售及管理费用,提高盈利水平。

来自: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
主机厂品牌补能网络发展白皮书:运筹谋划,乘势而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4492.html Wed, 12 Jul 2023 04:41:16 +0000 //www.otias-ub.com/?p=1624492

引言

在政策和需求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公共补能网络保持高速增长并持续领先全球。2022年,中国新增公共充电桩65.1万台,累计保有量179.7万台,同比上涨91.6%,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占全球约60%的慢充桩增量和约90%的快充桩增量。在中国,直流快充桩保有量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3.5%。

同时,更多的主机厂在中国市场规划建设品牌补能网络。经估算,2022年中国品牌充电桩数量达到约4万根。

在品牌补能网络的发展模式上,中国和欧美市场呈现出各自的发展特色:

• 欧美:传统主机厂通过合资共建充电桩运营商(CPO)网络,以实现补能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而仅少数品牌通过自建网络以保障用户的补能体验。

• 中国:电动化渗透加速,新势力和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合资品牌持续承压。对于需实现品牌转型、迅速占领用户心智的主机厂而言,自建品牌补能网络有望成为差异化亮点,提振用户信心,进而实现销售转化。

本文将从主机厂在自建品牌网络过程中面临的四大挑战出发,探讨主机厂视角下的品牌补能网络应该如何搭建。

挑战一:如何定义网络规模?

商业问题:不同类型主机厂应如何布局其品牌补能网络规模并设置车桩比水平?

不同主机厂的产品定位、目标客群、投资预算和所处的电动化转型阶段均不相同,单纯地效仿领先玩家往往容易无法达成预期效果。

罗兰贝格观察

根据品牌补能网络的相对规模和对外开放程度,我们将市场上的主要玩家归为三类:能源服务玩家、差异化服务玩家和品牌示范玩家。不同类型的玩家分别在补能业务定位、网络规模、覆盖场景和对外开放度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 

不同玩家类型的案例对比

建议举措

布局规模的核心考量在于主机厂对品牌补能业务的定位和发展策略: 

a) 定位“大而全”:以新势力品牌为代表的能源服务玩家,补能作为独立业务,网络规模大、补能体系全面、场景多元,可进一步考虑对外开放,在吸引潜客的同时增加收益;

b) 定位“专而精”:以部分合资豪华品牌和中高端自主品牌为代表的差异化服务玩家,专为自身品牌车主的需求建设补能网络,主打差异化的高端精品服务和体验,可考虑与调性相近的品牌展开合作以扩大覆盖范围;

c) 定位“小而美”:合资豪华品牌为代表的品牌示范玩家,在机场、城市展厅或其他特色场景小规模铺设站点,以美观且极具特色的场站设计最大化品牌和产品推广效果。

挑战二:如何看待投资回报?

商业问题:如何理解影响投资回报周期的关键因素?主机厂内部应如何形成对投资回报指标的合理预期?

主机厂内部各部门对于是否应独立看待补能业务的投资回报、如何定义合理的投资回报率等问题的认知差异使得在建站资源投入方面需较长时间达成一致。

罗兰贝格观察

品牌补能网络的单桩投资回报周期对比 – 以位于市区商场的点位为例

我们发现,成熟的品牌补能网络和新进入者在投资回报方面有着显著差距。

建议举措

起步较早的品牌坐拥先发优势,凭借成熟的网络和优质区位,已逐步实现相对可观的回报;而后发的主机厂品牌在设备生产、场地资源和运营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欠缺,且激烈的市场竞争持续推高核心点位的投建成本,预期投资回报周期将会更长。

因此,后发的主机厂品牌应对投资回报形成合理的预期,意识到品牌补能网络对用户购买信心和销量转化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需更全面地认知影响单桩投资回报周期的关键因素,并匹配相应的投建和运营策略。 

挑战三:内部管理需要怎样的组织形式?

商业问题: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机厂,应选择怎样的形式搭建补能业务团队?

在品牌补能网络建设上,主机厂通常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缺乏专业人员和团队、跨部门协作协同难度大等诸多组织和机制层面的挑战。

罗兰贝格观察

不同类型的补能业务组织形式对比

不同类型的主机厂采用各具特色的补能业务组织形式,并基于业务深度和广度的差异,设置不同职能覆盖范围。

建议举措

a) 以终为始——基于补能目标的组织形态设置:对品牌补能业务的终局目标决定了其适用的组织形式,如以独立的规模化业务或上市为目的,则适合成立独立补能公司;如以独立运营为目的,则可以事业部形式开展;如以快速实现从0到1的突破或营销推广为目的, 项目组形式则具灵活高效的优势; 

b) 齐心协力——基于清晰一致的顶层战略理解:无论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内部各部门对品牌补能网络的顶层战略和目标具备清晰一致的认知是保障组织顺畅运转、合力推进建设目标的前提。

挑战四:如何强化供应商管理以保障投建进度?

商业问题:如何筛选和管理外部供应商以保障建站实施进度和质量?

大多主机厂不具备在补能设备、场地资源和运营能力等方面的经验和团队,对外部供应商有较高的需求和依赖,需从一开始就建立全面科学的供应商和进度管理思路。

罗兰贝格观察

落地实施过程中的常见挑战

补能网络的建设涉及设备、场地、配套设施、系统等多方配合,时常面临合同签约主体不明确、选址不利、进场效率慢、虚报工程用料、谎报工时、延长工期、交付质量不过关等诸多问题。

建议举措

a) 建立统一的高质量建设标准:清晰明确的建设标准是确定合作模式、筛选优质供应商、保障场站质量等关键事项的基础; 

b) 打造全面的端到端管理体系:需基于高质量建设标准,梳理关键的业务环节和潜在风险,打造端到端的闭环管理体系; 

c) 适当引入专业的外部支持:尤其在初期阶段,引入具备经验的外部团队既可保障项目推进、降低风险, 又有利于内部团队逐步吸收专业知识和能力。

结语

在对公共补能网络格外重视的中国市场,各大主机厂在日益激烈的汽车电动化转型浪潮下,均处于对品牌补能网络的布局战略作出关键抉择的窗口。 

随着各大品牌补能网络的快速发展,除本文着重讨论的四大挑战外,一系列与补能生态、卓越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的长期课题仍有待探索和解答。

补能生态

在欧美市场广泛采用合作投建第三方公共补能网络的背景下,合资豪华主机厂如何论证品牌补能网络在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在日新月异的补能形式和商业模式发展下,主机厂如何通过创新和合作打造差异化的补能生态?

卓越运营

在用户运营和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愈发重要的当下,主机厂如何充分发挥品牌补能网络作为用户触点的价值?

从资源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如何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卓越运营手段持续提升场站利用率?

可持续发展

“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战场,主机厂如何与能源相关企业在如光储充一体化、V2G等技术方面展开合作,打造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来自: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
当数据挖掘遇上战略决策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4349.html Tue, 11 Jul 2023 05:44:04 +0000 //www.otias-ub.com/?p=1624349
在数据智能的时代,仅仅依靠管理者经验、直觉以及推断所做出战略决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资产,就像绵延不绝的矿脉,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肯挖掘,便能释放巨大的战略价值。当数据挖掘遇上战略决策,当数据科学家携手管理咨询顾问,全新的战略决策模式即将开启。

数据挖掘的定义与价值

数据挖掘指从大量数据(包括文本)中挖掘出隐含的、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关系、模式和趋势,并利用这些知识和规则建立用于决策支持的模型,提供预测性决策支持的方法、工具和过程。通常,数据挖掘会用到应用数学、统计学、数据库技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数据挖掘可以帮助企业发现业务趋势、揭示客观规律、预测未知结果、优化战略决策的效率与效果,同时,数据挖掘还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业务运营的流程,提升用户与员工的体验。用好数据挖掘工具,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战略决策(Data-Driven Decision-Making (DDDM))体系,将让企业在面向未来不确定性时做出明智的战略抉择。

机器学习的分类与经典模型介绍

机器学习是数据挖掘的重要技术支撑,根据学习范式的不同,机器学习可划分为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深度学习有监督学习指从有标注训练数据中推导出预测函数,一般用于解决预测或者分类问题;无监督学习指对无标签样本进行学习揭示数据内在规律,从给定数据中找到隐藏的模式和见解,一般用于解决聚类或者关联关系探查等问题;强化学习不依赖标注数据,用于描述和解决智能体(agent)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通过环境给予的反馈(奖励)学习策略以达成回报最大化或实现特定目标的问题。深度学习指使用神经网络模型来学习数据的特征,可以在大规模数据上进行训练。

机器学习的分类

其中,有监督、无监督学习是主流常用的机器学习模型,在企业战略决策中有着丰富的使用场景。有监督学习使用的算法模型包括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时序模型、决策树模型,无监督学习使用的算法模型包括K-means、PCA、DBSCAN、Apriori等。

经典模型的介绍

建模的步骤与流程

应用数据挖掘辅助战略决策分为5大步骤:问题定义、数据分析、特征工程、算法建模与模型评价。

问题定义:将现实业务经营管理问题映射到数学表示,明确数据挖掘目标。

数据分析:包括取样、探索及预处理三个步骤,核心目的是提高数据集。

特征工程:是把原始数据转变为模型的训练数据的过程,目的是获取更好的训练数据特征,使得机器学习模型逼近训练上限。

算法建模:是数据挖掘工作的核心环节,需要思考建模属于数据挖掘应用中的哪类问题并选用对应算法进行模型构建。

模型评价:需要一组没有参与预测模型建立的独立数据集,即测试集数据,评价预测模型的准确率。

建模步骤与流程

数据挖掘在战略决策中的实战案例

实战案例①:帮助某酒店集团进行常住酒店公寓选址

案例关键词:#酒店行业# #有监督学习# #回归模型# #决策树模型#

客户核心诉求:提高常住酒店公寓项目选址决策效率,在城市中筛选住客入住需求集中的地块,保证项目投运后的收益。

数据挖掘步骤:

 ●  定义挖掘目标:合理进行门店的规划选址,选择潜在高销量区域。

 ●  分析地块数据:导入已有门店信息、门店销量、竞品门店销量、宏观指标、市场表现等数据,开展数据分析。

 ●  构建特征工程:包括门店特征、地块特征、城市特征、竞品特征等。

 ●  决策树建模:采用决策树模型在训练集进行训练,对备选区域在地块得分、竞品门店数量、投资回报周期等关键选址决策要素下的表现进行分类。

 ●  效果验证:在测试集对算法模型进行效果验证,并进行合理性分析。

 ●  选址决策应用:在不同区域应用选址决策模型,输出门店选址与扩张策略。

建模步骤与流程

战略决策输出:在试点城市跑通模型后输出标准化选址决策机制,可在集团内部其余区域业务扩张过程中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根据不同城市地块的模型决策结果追踪辅助判断地区业务发展空间及潜力,适当调整区域业务战略侧重,聚焦重点区域及重点地块的资源投入。

实战案例②:帮助某鞋业公司搭建畅销商品补货模型

案例关键词:#鞋服零售# #有监督学习# #时序模型# #补货预测模型#

客户核心诉求:对门店内的畅销款式销售数据进行挖掘,构建销量预测及补货预测模型,以尽可能小的库存,为畅销款高效配置库存、销售资源,最大化畅销款的销售机会。

数据挖掘步骤:

 ●  挖掘目标定义:通过及时、足量补货等手段,以尽可能小的库存,为畅销款商品高效配置资源,实现销量最大化。

 ●  数据取样与探索:挖掘门店、仓库数据体系中的销售、进货、库存指标,探索指标相关性。

 ●  数据预处理:基于数据计算为各类商品贴标签,包括“毛利率水平偏高”、“库存水平偏低”、“新货品”等标签。

 ●  特征开发:剔除部分标签,如“库存水平偏高”、“连续三周销售下降”,保留与畅销货品高度相关的标签作为模型特征。

 ●  模型构建:根据时序模型构建“滚动销量预测算法”,输入季节、货品销量、性别、风格细类等相关特征。

 ●  模型测试:利用测试集数据开展模型测试。

基于数据分析为各类商品贴标签

根据时序模型构建“滚动销量预测算法”

战略决策输出:根据预测销量,测算期末库存以制定大促期间的到货计划,若(上周期末库存-当周预测销量)<0,则需以订货数量的倍数进货,并基于到货计划,根据供应链前置时间(lead time)进行下单,以此减少期末库存压力,高效调动库存配置和销售资源,实现爆款商品销量最大化。

实战案例③:帮助某零售连锁企业进行门店分群与经营评估

案例关键词:#零售行业# #无监督学习# #聚类分析# #门店经营评估#

客户核心诉求:对已有门店进行分群,挖掘不同类别门店特征,识别优秀或异常门店,焕新门店分类管理策略。

数据挖掘步骤:

 ●  挖掘目标定义:通过提取门店的各类特征,构建门店经营评估与分群模型

 ●  数据取样与探索:选取数据库中的商户属性、经营信息、风险信息等相关数据指标。检验租金、销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  特征开发:对数据进行取值SQL、取值维度、指标缺失值、指标异常值、指标一致性等特征处理。

 ●  模型构建:通过降维,筛选出从数据视角分析得出的关键因子,确定最终的因子并构建算法模型。

 ●  门店分群:每个群组门店特征会呈现差异,针对不同群组的特征进行分析,识别不同类型门店特征,确定门店划分标准与分群结果。

 ●  成因分析:基于门店特征挖掘结果,选取有代表性门店开展生命周期分析。

战略决策输出:根据模型聚类的三类门店特质,匹配差异化管理举措。对于表现优秀的门店,挖掘其成功经验并在其他门店进行推广,对于存在潜在风险的门店可及时进行干预。

聚类分析模型:在未设定标签的情况下,根据数据相似度进行分组

结语

经验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我们大部分的人的理解力容易出现偏差,我们的心智容易被假象所困住。”在现代企业的战略决策中,管理者的战略判断也常常会受到固有认知、个人直觉或理解偏差所影响。数据挖掘的意义在于帮助管理者从大量的数据中去提取那些隐藏其中的、预先未知的、但有潜在价值的客观规律,让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有更坚实的依据与更充分的论断。

数据从来不是全部,数据也不能替代思考,但他可以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来自: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
溯洄从之,逆风求进:后疫情时代货代企业如何行稳致远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1352.html Wed, 05 Jul 2023 05:12:04 +0000 //www.otias-ub.com/?p=1621352

引言

货代行业是伴随全球贸易与供应链分工成长起来的细分物流市场。2022年以来,全球贸易进入调整周期,货代面临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长滞缓、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诸多挑战,货量增长停滞,运价下滑。此外,全球供应链布局调整进一步给中国市场带来不确定性。我们将通过系列文章,解读中国的货代企业如何抓住大周期下的新机遇,抵御“寒气”,夯实“内功”,实现跨越周期的可持续增长与盈利。

沧海观澜:增量市场在哪里?

2001年,中国“入世”掀起出口巨浪,众多本土货代随之扬帆远航。二十年至今,中国在国际产业链条上奋力溯洄,逐渐从末端的“低端制造中心”向“消费中心”与“高端制造中心”靠拢,从而带来调整周期下的新兴增量细分市场。

 中国出口:出海主体品牌化

中国对外出口贸易进入“新常态”,2018年以前总量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历史。然而,尽管增速下滑,中国出海品牌化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品牌化货主物流服务品质要求提升,并使跨境物流决策权进一步从海外买家向中国卖家迁移。品牌化具体体现为三大热点:

头部电商平台成为驱动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重要力量。鞋服、3C、家居等商品是中国制造传统强项,近年来2B业务受到产业链外迁冲击,然而2C贸易增长迅猛。在疫情催化下,全球电商渗透率持续提升,除传统欧美市场,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强势崛起。经多年探索后,SheIn自营模式、Temu等平台“全托管”模式盛行,电商平台主导物流履约成为新趋势。跨境时效要求提升、出口路向多元化对货代的包机、转运设施等端到端资源及稳定服务能力构成挑战,如今年“618”,某跨境物流企业将欧美线路电商物流时效再缩短了10-20天。未来,头部电商平台对物流话语权持续增强,服务头部平台、配合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对于货代变得至关重要。

高端制造品牌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出口的新亮点,典型产品包括“新三样”、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2023年一季度,以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合计出口同比增长67%。伴随中国头部企业技术优势的确立,“新三样”的主要出口国不再局限于“一带一路”国家,欧美市场成为核心的增量来源,2022年占比从2019年的18%快速提升至21%。

除高端制造外,传统消费品领域的民族品牌加速出海,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份额,如2022年某中国家电品牌海外收入占比达52%,首次超过国内收入。对于这些品牌而言,物流能力亦成为出海的重要支撑,未来将持续驱动物流服务商提供端到端更全面、更稳定的跨境物流服务。

 中国进口:消费品类领增长

作为全球制造中心,中国不仅是出国第一大国,也是进口第二大国。随着低端制造业转移、中国技术实力提升与消费市场的扩大,进口产品也逐渐从初始原材料、生产工具向高端消费品扩展。2019-2022年,生鲜、日化等消费品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4%,显著高于进口总体水平(10%)。

除了市场供需,贸易政策亦是进口消费品增长的推手,包括:更多生鲜食品进口资质放开,越南榴莲、柬埔寨龙眼等多种农产品获得我国检疫准入。监管政策简化,如冷链食品新冠检测限制放开、进口实现“两步申报”模式等。区域贸易协定红利释放,2022年初RCEP协议生效推动当年中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金额大增21%。

聚焦生鲜品类,除了传统贸易商,近年来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纷纷向海外延伸供应链,在进口货运上话语权与日俱增,如某中国肉企收购美国最大猪肉企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增加同样提升了物流决策权,给中国货代带来机遇的同时,亦考验其在国内中转、海外集货等关键节点的冷库资源与相应运营服务能力。

 全球市场:新兴国家欣欣向荣

回顾历史,东西方货代的崛起伴随着全球外贸重心的转移:“二战”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全球制造推动了德迅(1950s开始全球扩张)、DB Schenker(1947年开始全球扩张)、日通货运(1957年开始全球扩张)等货代巨头的第一波发展浪潮,其中头部货代的扩张往往与本国制造业出海步伐形成共振,如某日资货代1960s后跟随日本企业进军欧美市场在当地成立子公司,1990s后随日企拓展亚洲市场,扩展至中国、东南亚等地。

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与日俱增的权重使中国货代的规模水涨船高。中国货代承担的角色逐渐从外资的货代的下游分包商转向总包商,从国内段向干线乃至海外物流延伸,分享跨境物流全链条利润。

近年来,中国“低端制造中心”之名逐年淡化,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寻找新的据点,开启了下一轮外贸中心转移/扩散的过程。展望未来,随着中国人力成本抬升、叠加国际政治因素影响(如美国的“在岸、近岸、友岸”外包政策),电子、消费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东南亚等新兴制造基地转移,转移主体既有外商亦有中企,新兴市场对于货代企业而言想象空间巨大。

千帆竞发:货代玩家往何方?

外贸市场风云万变,货代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暗流不断。海运领域,集装箱运力集聚,船东积极向货代领域延伸,挤压传统货代生存空间。疫情期间,大涨大跌的运价将大量空海中小货代清退出局,行业进入新的洗牌阶段。

在市场与行业变化丛生的背景下,货代需重审能力模型,聚焦营销资源、打造多元产品、夯实硬件网络,数字化升级运营体系,灵活运用资本运作手段,并进行相应组织调整。

内生增长,客户导向

中国企业正不断适应贸易链上新角色,而中国货代需把握其中蕴藏的结构性机遇,服务品牌直客的能力成为新的财富密钥。不同货种、不同路向、不同业态的客户,对于营销资源、产品服务、网络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

对于时效要求高、物流组织能力强的头部B2C平台,大货代普遍凭借充足的包机与全货机舱位资源与之建立合作;针对B2B品牌直客,国际货代已在欧美成熟市场建立端到端网络优势,中国货代可通过构建新兴线路服务能力切入,并提供定制化服务;而对于中小B2B直客,低复杂度行业聚焦、标准化产品(包括线上销售与数字追踪平台)、完善的风控体系和高毛利区域聚焦则是头部玩家重要的制胜策略;此外,在冷链、危化等特殊细分市场,行业规模小但盈利空间更大,对于货代企业在垂直行业的资质与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如某国内某领先化工货代通过收购不断扩张份额,并获取危险品堆场、车队、自有散装危化船舶等特殊网络资源,甚至进入化工品贸易领域,为细分领域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外延增长,并购破局

并购不仅是调整周期内实现增长的手段,亦是进入新市场的捷径。领先的货代玩家不仅是本土市场的霸主,在全球市场同样具备强劲的竞争力。为了寻求进一步的规模增长,并完善网络、配合本土客户的出海雄心,中国货代需放眼全球,加入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角逐。然而,东南亚市场存在碎片化程度高、属地差异大、发展阶段初级的特质,既有老牌国际货代,也不乏本土起家的中小货代,表现出极高的成长性。对于国内货代企业而言,在延伸布局的关键窗口期通过对本地货代的投资并购与战略合作成为重要的破局思路。2021年,某国内物流集团投资了东南亚某头部物流企业,后者在东南亚网络健全、货代产品完善,帮助该集团一跃成为东南亚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盈利改善,运营优化

对外追逐增量的同时,内部运营升级也是头部企业在调整周期实现盈利增长的重要手段。作为轻资产行业,运力采购与人力成本是货代的核心运营成本。

在运力采购方面,货代可通过规模化集采,降低采购成本;并建立供应商成本管控体系、逐年优化采购价格。而人力成本的节降则有赖于数字化驱动,行业领先实践表明,RPA、数据分析工具等数字化产品可助力货代企业节降会计(如发票对接)、采购、财务管控、人力资源、业务运营(如单据对接)等职能领域约30%的人力成本。

 组织变革,业务适配

领先货代的增长与盈利目标实现有赖于与业务模式匹配的组织架构。对于总部而言,需基于业务定位与目标明确组织管理基本原则(如采购集约化、销售团队强化),并基于原则明确总部、区域、业务前线各层级的管控方式,打造适配的组织文化。

例如,某头部货代长期以中小客户为主,因此总部销售职能高度精简,强调销售团队属地化管理;为优化收益,在区域管理层之间引入成本竞争文化,并建立直接、统一、关注成本的员工KPI体系,实现成本最优。

货代行业历史悠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壮大;然而贸易格局变化万端,外贸主体和客户需求瞬息万变;随着技术进步、新玩家入场,货代的核心价值也日益多样化。从市场定位来看,货代企业需把握中国市场的出口品牌化、进口生鲜等消费品类增长机遇,在总量增长疲软时争夺结构性增量;同时放眼全球,寻找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机遇。具体到实施战略,货代企业需一方面贴合直客需求补足营销资源、产品服务与网络能力,另一方面抓住调整周期整合机遇,积极寻找并购/投资标的,实现规模增长与新市场破局;同时“修炼内功”,通过采购优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盈利能力,并配套相应的组织变革举措

明确转型方向后,货代企业将面临战略落地的众多执行问题,如品牌直客获客策略与产品需求、并购标的筛选方式、运营优化的具体举措、不同业务模式下的组织架构等。在后续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论述。

在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全球供应链再分工的浪潮下,罗兰贝格期待与行业各方携手,助力中国货代企业行稳致远,走向全球。

来自: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
重塑B2B营销能力,支持企业长期发展 //www.otias-ub.com/archives/1604259.html Fri, 26 May 2023 08:46:43 +0000 //www.otias-ub.com/?p=1604259

过往很长一段时间内,本土B2B企业得益于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增量需求旺盛和竞争环境相对不透明等因素,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本土B2B企业并未注重积累营销专业度和深度。近些年,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本土B2B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行业市场规模趋于饱和、竞争格局变得复杂、买家专业度提高、以及出海需求增强等。这些挑战使得不少本土B2B企业出现了营销困境,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迫使很多企业家开始思考如何重塑B2B营销能力,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继而脱颖而出。

罗兰贝格团队通过常年项目实践,总结了本土B2B企业近年来在营销方面通常遭遇的痛点:

现有业务增长乏力,对业务增长点识别困难。目前很多行业已不再是供不应求,存在较严重的投资和产能过剩,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如何通过市场分析获取对行业的深刻洞见,为后端销售提供指引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不少企业在市场分析方面做得不够好。首先,对市场需求和趋势理解不足;其次,对竞争对手策略和动态缺乏了解;还有,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定位不清晰。导致市场分析的实际输出对产品开发、业务方向起不到指导作用。

客户份额提升困难,下游终端客户掌控不足。在过往的卖家市场环境,新客户总是源源不断,对于终端客户的需求理解浅薄并不是大问题,但在目前日趋复杂的竞争下,不少企业就会遇到只能被动等客户订单的尴尬局面。因此,提升客户尤其是关键大客户的管理能力刻不容缓。不少企业对关键大客户开发和管理的体系化和深度不足,营销团队也不具备价值销售的能力,导致高价值大客户难以突破或客户份额较低。

海外业务拓展艰难,海外策略难以因地制宜。近年来国内业务内卷严重,对于销量和利润的追求,促使本土企业的出海需求愈发强烈,且本土企业从不缺乏出海的魄力。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市场需求、政策法规和业务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制定适合当地市场的业务策略变得尤为复杂,出现了不少本土企业制定出的海外业务策略无法指导实际业务拓展的情况,要么业务开发不达预期,或者难以管控开发过程的不规范和风险。

营销效率难以提升,标准化和数字化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商务执行层面的流程或打法的标准化缺失,销售人员按照各自的方式进行销售活动,导致销售活动重复和浪费,或者忽略某些关键的销售环节,从而导致销售效率不高;其次,不少本土企业仍然缺乏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营销效率的意识,数字化手段和工具应用相对落后。

针对上述痛点,建议本土B2B企业可以基于营销能力建设框架,业绩表现、关键能力和支撑机制三个方面进行B2B营销能力评估,识别能力短板。并运用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方法论、工具,以及第三方资源,重塑B2B营销能力。

在市场分析能力建设方面,建议从数据信息、方法工具和人员能力三个维度上进行补强。首先,数据信息方面最关键的是建立外部行业数据库、竞争对手信息库,罗兰贝格对诸多行业产业链有着深刻理解,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数据和专家资源;其次,科学地应用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例如罗兰贝格STEP框架、价值链分析等;还有,人员能力上尤其需要提升市场人员的战略思维,以及对不同来源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的能力。

罗兰贝格曾协助某企业通过四步走的方法,搭建数据信息资源库,固化市场分析的流程和方法,并指导客户落地输出定期的研究报告,继而判断市场供需和增长机会,使得该客户市场分析工作能够对产品开发、定价和销售端起到很好的实际指导作用。

在大客户管理能力建设方面,建议基于大客户管理闭环加强大客户管理的体系化和深度,向价值营销转型。大客户管理闭环包括客户筛选、客户分析、客户规划、认证导入管理、商机管理和战略关系管理等环节,各环节辅以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将大客户管理做深做透,并结合组织机制、绩效考核的调优,支撑和激励大客户营销转型。

罗兰贝格曾支持某企业从0到1搭建完整的大客户营销体系,包括组织架构、体系流程和方法工具等,并深度指导该企业进行大客户管理落地,成功帮助该企业突破其下游的国内最大头部客户,实现大客户营销转型。

针对海外业务策略能力建设,建议从海外市场洞察分析、海外市场进入策略和国际化能力建设三方面入手梳理。在海外市场洞察分析方面,罗兰贝格凭借全球众多分支机构及专家网络,助力企业取得海外市场的深刻洞察;其次,从营销、产品、供应链和售后服务维度设计适合当地的市场进入策略;同时,全方位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给予业务策略充分支撑。

罗兰贝格曾帮助某新能源企业,基于其海外业务需求,系统性地规划其海外售后服务策略,并对服务内容、渠道和供应链等关键举措进行细化设计,并借助罗兰贝格在全球的专业团队、专家以及丰富的行业资源,支持该客户在重点海外区域落地验证。

在商务执行标准化建设方面,建议企业将团队在商务执行过程中最常遇见的问题进行提炼,并结合行业优秀实践,进行固化总结,通过在实践中运营,持续调优。罗兰贝格基于多年为本土企业的服务,积累了各行业在营销商务执行方面丰富的案例经验,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的现状提供最合适的建议,并支持落地。

罗兰贝格支持某本土生物行业企业,针对其一线销售人员在商务执行过程中最常遇见的近20个问题,结合行业优秀实践总结成销售运营手册,并协助一线团队在实践中运营,避免一线人员由于个人能力差异而忽略某些关键的销售环节,大大提高了营销效率。

在数字化赋能方面,可以借鉴罗兰贝格B2B业务营销体系数字化架构,基于业务需求审视目前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差距,识别数字化举措。目前,在B2B营销领域,已经出现了很多可以赋能企业营销的优秀工具,例如:数字化展会营销、基于客户的个性化营销、营销自动化、线索评级孵化、智能销售与需求预测等,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的同时,降低营销和运营成本。但是,数字化手段永远是服务和赋能于业务的,数字化提升或转型时,切不可本末倒置,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

B2B营销能力提升难以一蹴而就,不能期望“运动式”手段来快速解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管理者的决心和耐心。罗兰贝格作为全球顶级战略管理咨询公司,服务了诸多国内本土B2B企业,积累了在营销能力建设方面的丰富咨询及落地经验,帮助本土企业提升营销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销售业绩以及降低营销成本,助力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来自: 罗兰贝格

]]>
需求升级,业态焕新:汽车渠道重塑持续 //www.otias-ub.com/archives/1604247.html Thu, 25 May 2023 07:39:50 +0000 //www.otias-ub.com/?p=1604247

引言

汽车市场格局不断演进,消费行为和习惯不断更新,这些变化促使汽车销售与售后渠道持续重塑,服务及模式创新层出不穷。随着销售渠道直连客户成为共识,渠道业态也逐步走向多元;而电动化时代到来,售后市场需求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将进一步加速售后市场渠道格局变革

变革中总是蕴藏新机遇,汽车主机厂、经销商与服务商在应对变革挑战的同时,也在寻找行业突破口,期望抓住机遇,再次腾飞。近日,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汽车行业中心负责人郑赟受邀参加2023汽车流通行业蓝皮书论坛,并就“汽车市场发展展望与渠道重塑”发表演讲。

中国汽车市场格局与消费趋势

智能电动车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在宏观经济推动下,利用庞大的市场体量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持续提升技术与品牌水平、完善供应链体系,在全球汽车产业中扮演“新高地”的角色。

中国车企在智能化、电动化等领域不断追求突破,引领产业发展。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凭借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加速崛起,合资品牌的市场主导地位持续受到冲击。

品牌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新时代中国汽车消费特征的变迁:

汽车消费人群画像变化:汽车消费人群变得更年轻、更多元、更开放。年轻消费群体规模与日俱增,逐渐成为购买汽车的新主力人群;女性用车比例稳步提升,“她经济”进一步拉动女性消费者购车需求;此外,中国消费者对新兴技术和智能化功能的接受度全球领先。

消费者购车偏好变化:消费升级趋势叠加新车品牌向上和前瞻科技元素的持续注入,新一代消费者的购车理念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不再拘泥于性价比;同时,民族自信的增强使得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接受度有所提高。

新能源车主消费特征不同:新能源车主中企业白领、金融、法律、科研人员等知识密集型职业占比超过30%,这类人群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对环保理念有着更强的认同感,且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更为突出,因而消费决策也呈现出更多元、更高效的特征:

■ 决策更多元:新能源车主更加关注服务、全生命周期成本和会员制度等多元因素,同时对产品本身的关注点也很全面,如续航、外观、智能化等。

■ 决策更高效:新能源车主对产品及品牌的“事前功课”准备更到位,进店的目的性和专业性也更强,整体购车决策时间更短。

综上,购车动机更清晰和购车态度更开放的消费趋势要求主机厂和经销商打造清晰的产品定位、挖掘关键差异化卖点,同时积极通过专业服务及服务模式创新吸引消费者。

销售模式重塑与业态升级

伴随造车新势力崛起与消费者需求升级,直连客户逐渐成为车企的共识。车企销售渠道重塑已拉开大幕,主机厂与经销商通过多种模式与多元业态更好地支撑车企/品牌在不同发展阶段实现不同的业务目标。

多种模式

在渠道端,传统经销与直营、代理等多种模式并存,各有优劣。

直营模式能强管控保障用户体验一致性及品牌价值传递有效性,但重资产投入,扩张性较差,且全链路运营需庞大且复杂的团队。

主机厂用代理商运营线下门店,价格统一,主机厂通过较强管控保障用户体验一致性;通过政策吸引代理,扩张性较强,但代理商主要受返点驱动,销售压力及动力趋弱,主机厂运营管理手段受到考验。

经销模式中,主机厂无需背负库存及建店成本,投资较低,但由于终端消费由经销商完成,主机厂对终端价格、服务质量及用户资产难以管控;同时,由于销售主要靠政策拉动,主机厂运营能力偏低。

然而,伴随销售渠道的重塑,越来越多的车企与经销商由传统经销的上下游买卖关系升级成为直销模式下的服务体验合作关系。这一关系的转变有利于双方更好地绑定利益与目标,实现正向、可持续的发展,双方亦能产生更好的协同,为消费者提供更一致、贴心、精准、无忧的购车体验与用车服务。

多元业态

随着经销商定位的改变,汽车销售渠道业态也愈发多元,新品牌专营店、传统经销商店中店、快闪店、城市展厅、商超店、品牌生活体验店及交付中心等新业态涌现。

不同渠道业态在区位设置、实现形式方面均有所不同,承担车辆销售、营销宣传、品牌体验等不同的业态功能组合。观察车企的渠道布局可知,车企的业态分布与其发展阶段强挂钩。在直面客户、兼顾成本的趋势下,轻量化、强体验的业态是当前的重点发展方向。

销售渠道的多种模式与多元业态趋势要求主机厂依据品牌发展定位与阶段,思考渠道战略、厘清渠道模式组合、设计渠道业态分布,与经销商更好地协作以触达和服务消费者。

售后业务变革与渠道创新

从单车维保价值视角来看,新能源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使得传统内燃机零部件与油液的维护需求逐渐消失,尽管轮胎、三电维保与冷却液的价值有所增加,但仍导致纯电动车的维保价值相较燃油车降低36%。因此,售后市场的业务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维保价值将快速下降,而三电维保、洗美等份额将有所增加。

售后业务格局的变化将带来售后渠道格局的变化与创新:

电动车车主更加青睐主机厂官方授权渠道提供的售后维保服务

由于三电多为新兴部件且有很高的定制和技术要求,因而与独立后市场渠道相比,电动车车主对主机厂渠道的专业性与技术能力更为信任,以避免将来在电池保修问题上的纠纷。同时,根据法规政策规定,电池保修期不少于8年,甚至许多主机厂提供终身保修,使得电池的保内周期显著延长。

因此,我们相信未来电动车车主在8年质保期内的三电检测与保内故障维修会优先主机厂授权渠道,质保期内的其他维修和事故维修也以主机厂授权渠道为主、独立后市场渠道为辅,这也为主机厂积极布局后市场带来更多的动力:

把控用户触点与沟通界面:占领关于新能源售后服务的To C接口,以控制用户流量和数据安全,作为关键资产。

挖掘全生命周期的持续价值:尽可能覆盖电动车保修期内/外的售后业务,以产生更多的可持续价值和利润(尤其考虑到电动车新车销售利润普遍更薄)。

建立服务网络中的话语权:在新能源售后网络上建立一定的议价能力和决策话语权,尤其是在网络布点、运营规范和流程标准等方面。

 三电维修中心将在未来电池产业链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电动车逐渐渗透,其核心的三电系统维修需求日益增长;而三电维修中心将作为新型售后形态,主要承担电池的检修工作。与此同时 ,由于处在电池服务的核心位置,三电维修中心也将成为废旧电池收集与管理的重要一环,回收的废旧电池作为关键资源输入,为电池制造商提供稳定且低价的电池正极原材料,预计未来三电维修中心将成为产业闭环的重要锚点。

尽管纯电动车的到来使得单车维保价值降低,但三电系统带来了新的售后机遇。随着主机厂的积极布局与消费者的天然信赖,授权渠道或将主导三电维保业务。目前,主机厂在三电维修中心领域也已启动或完成相关规划,并期望与外部第三方合作,对该网络进行快速规划与覆盖,因此,未来2-3年也是后市场玩家入局的关键窗口期。

罗兰贝格在多年研究与项目实践中积累了全方位的汽车行业渠道管理的前沿方法论与工具。基于对当前渠道痛点的深入理解、未来渠道形态的深刻洞见以及与国内外主机厂、经销商与后市场服务商的长期互动,提供销售渠道战略、销售网络规划、渠道数字化转型、后市场商业模式设计等多维度综合性咨询服务,助力汽车产业玩家成功转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在2023汽车流通行业蓝皮书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来自: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
VR内容市场:推动元宇宙发展的消费引擎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1556.html Mon, 16 Jan 2023 05:01:45 +0000 //www.otias-ub.com/?p=1551556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等技术全方面掀起了又一波热潮。但就现状而言,元宇宙仍属于一个不断演变、不断发展的概念,且与一般消费者预期存在较大距离。但其中 VR 游戏内容自 2016 年起便持续获得关注,随着硬件升级迭代、软件生态丰富,已逐渐被更广大的消费者群体所熟知。本文将从 VR 游戏内容出发,分析虚拟现实消费者内容市场发展现状与优秀案例的成功要素。

C 端内容,VR 游戏先行

2021 年被认为是元宇宙元年,随着 FaceBook 更名为 Meta 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元宇宙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企业所熟悉。在元宇宙浪潮影响的诸多行业中,又以 VR 行业受影响最为显著,一方面这是因为 VR 行业会随着元宇宙的发展得到快速且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元宇宙的实现也需要 VR 为基础提供有利的辅助。

而在 VR 行业,特别是直接面向消费者者的虚拟现实内容中,VR 游戏又凭借着其作为交互性最强的 VR 内容形式,天然适配了 VR 的强交互性质和优势。因此在元宇宙带来的 VR 风口上,VR 游戏必然成为元宇宙内容消费市场上的先行者,率先实现较快的发展。根据 Omdia 相关报告数据,2021 年 VR 游戏收入占比 VR 内容总收入已经超过了 80%,成为了 VR 内容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大型 VR 游戏平台 Oculus 为例,目前 Oculus 平台上的动作类游戏内容数和评论数均超过了 30%,其他游戏按预估收入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体育类游戏(14%)、冒险类游戏(11%)、音乐类游戏(7%)。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平台上表现优秀的 VR 游戏有着相似的成功要素。以冒险类 VR 游戏为例,评论数最多的 5 款冒险类 VR 游戏普遍有着以下特点:从交互角度来看,游戏的交互感贴近现实,游戏交互的物理反馈强;从叙事角度来看,玩家在叙事方面都具有一定自主性,并广泛采用了解密的叙事形式;从画面角度来看,游戏的画面真实程度普遍较高,并且对细节层面把控很好。

非游戏消费者内容,商业化存在瓶颈

VR 游戏内容得益于天然的游戏用户群体,具备更强的普及优势,但随着 VR 在消费者群体的进一步拓圈,需要通过非游戏类 VR 如视频、互动叙事类作品、直播等内容提升核心用户粘性、吸引一般用户。但不同于 VR 游戏主要依赖 C 端付费下载获得收益,国内外非游戏类 VR 内容目前的商业化仍然存在瓶颈,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非游戏内容 C 端整体刚需低。这是因为非游戏内容 C 端主要消费动因是出于尝鲜体验和闲暇消费的目的,缺乏较为强制的消费动机。这导致目前非游戏 VR 内容总体 C 端粘性低,渗透率仅有 50%,低于同级别的 360° 视频和好莱坞大片;

C 端商业化难度高。这是由非游戏类 VR 内容独有体验性低导致付费意愿低、质量差异大和缺乏持续更新优质内容导致付费模式不统一、玩法体验不丰富和亮点创新差导致内容定位较差等原因共同导致的,所以目前非游戏类 VR 内容仍难以跑通 C 端的商业模式。

但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外仍有一些 VR 互动叙事类内容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并且这些内容都有着一些普遍特征:在交互方面,大多实现了交互模式的创新;在叙事方面,往往将游戏环境和玩家心理相结合;在画面方面,则强调画面的完整性和细节刻画。

例如,法国卢浮宫与 Emissive 联合推出的 Mona Lisa: Beyond the Glass 便通过专业性艺术呈现与深度交互式体验,在各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图:Mona Lisa Beyond the Glass

资料来源:Emissive

Mona Lisa: Beyond the Glass 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在展示《蒙娜丽莎》的基础上结合达芬奇的其他作品,增加了可体验的艺术品数量;

以互动小游戏的方式推进达芬奇生平和《蒙娜丽莎》创作背景,巧妙的融合了艺术性和趣味性;

对细节进行 3D 建模和详细介绍,精细化了空间设计;

分故事模块和专业模块进行体验,优化了游客的体验模式。

总的来看,以《蒙娜丽莎》为代表的艺术人文类 VR 内容启示制作者:一方面要加强对作品内容的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 VR 化;另一方面也应当始终秉持专业性优先于趣味性与新奇性的原则,始终把 VR 内容质量放在首位。

但 Mona Lisa: Beyond the Glass 类内容同样存在规模普及的困境。一是作为 PC VR 内容,对 VR 头显硬件、主机性能要求高;二是在 C 端登录 Steam 平台,用户受限于玩家群体。因此,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非游戏 VR 内容开始尝试 VR 线下独立展的商业模式。线下独立展降低 C 端用户使用门槛,且布展于大型商业体、文旅场所之内具备一定客流基础,一方面为 VR 内容工作室降低营收难度,另一方面为更多的 C 端用户带来元宇宙类前沿体验探索。

消费者内容,商业成功案例

目前非游戏内容的收入模式,由甲方共担制作费用、原创后授权平台是唯二较为可行的商业化模式。国际精品工作室通常收入来源多元化,通过平台合作、甲方定制进行元宇宙视角下 VR 的影响力、艺术性探索。

Emissive 以承接 VR 内容制作为主,客户对定制内容进行付费;同时由于法国艺术委员会、电信运营商对艺术创新类项目较为支持,通过基金等方式帮助公司形成商业化收益。以 Felix & Paul 为例,工作室承接大量客户的 VR 广告项目,并同时进行 VR 叙事探索。VR 与广告相辅相成,增加影响力;受早期口碑积累、内部提案能力,原创项目几乎都可以获得平台支持。

例如,国际知名的 VR 内容 Space Explorer 系列作为精品工作室 Felix & Paul 重点项目,在经由 NASA 和加拿大航空局等联合发起后, Oculus 便作为 Felix & Paul 的早期合作伙伴提供了制作资金,并以此换取最终产品的平台独占发行权。在产品部分制作完成后,Oculus 通过最终产品的线上下载、线下版权出售和沉浸式体验运营三个渠道进行发行

图:Felix & Paul Space Explorer 系列项目

资料来源:Felix & Paul

结语

在元宇宙发展浪潮下,VR 内容作为其重要的先行环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发展阶段。但相关企业仍然要以冷静的眼光去看待元宇宙和 VR 内容发展的热潮,就目前而言,优秀 VR 游戏对各方面质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非游戏 VR 内容商业化难度也较高,线下 VR 体验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有关企业需要审慎把握元宇宙和 VR 发展脉搏,妥善制定本公司相关发展战略,才能把握好元宇宙和 VR 的发展机遇,促进公司的发展。

来自: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
未来医疗:未来的医疗患者 //www.otias-ub.com/archives/1514532.html Thu, 03 Nov 2022 05:07:48 +0000 //www.otias-ub.com/?p=1514532

第四年度《未来医疗》聚焦于医疗健康消费者,或可称为未来的医疗患者。来自 19 个国家的近 2500 位参与者加入了本次调研,提供了医疗消费者们对于医疗科技创新的展望、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可信赖成员以及对可提供更加整合全面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支付意愿等新兴话题的观点。

医疗健康消费者类型分析

未来的医疗患者将面对全新的治疗选择。考虑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询问了参与者对新技术的总体的开放接受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患者大体上对创新基本上持积极态度——此积极的态度在年轻一代的展现尤为突出,但银发一族仍然持有怀疑的态度且更喜欢传统的方式。与之相矛盾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相较于年轻群体更加不容乐观,是最需要创新的治疗方式的群体,但其所展现出的开放接受程度是最低的。

尽管市场上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顾虑,但提供者很可能会继续推出新服务。经过调研发现,对医疗服务提供者来说,高达约 25% 的患者希望选择医疗系统建议与自主选择结合的方式。此外,另有 50% 的患者目前尚未决定。而剩下的 25% 更愿意自主选择医生和治疗方法。

另一方面,传统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生、医院和药剂师——仍然是患者最大程度的信任的群体,而患者对数字平台背后的科技公司呈现出低信任度。但未来医疗健康行业的竞争尚未结束,且最终的胜利是属于那些能够用最佳的医疗证据展现其产品效果的提供方。调研也进一步证实了此要素对患者而言的重要性:对于约 63% 的大多数患者来说,获得最佳治疗比数据保护更为重要。

此外,我们还询问了参与者有关于他们是否愿意向私人科技公司支付集成数字医疗方案的费用这一问题。大约 40% 的人对这一可能性持相当开放的高接受度,另有 35% 的人有迹象表明可能会被说服。

原型一:进取者

进取者是未来患者中最年轻的一组,中位年龄为 36 岁。他们占调研对总量的 31%在这三种原型中,进取者对医疗系统的满意度最高。他们会定期访问有关健康主题的信息通过在线访问各种网站。此外,他们每周进行几次体育锻炼,因此他们的健康状况通常良好,甚至非常好。

当谈及医疗创新时,进取者非常了解:其中四分之三的人拥有关于创新的高质量信息。多达 88% 的人愿意与医生进行视频预约。41% 的人将定期访问在线医疗系统,并准备着自掏腰包支付部分费用,而 27% 的人表示,如果免费的话将定期使用这些系统。总的来说,此群体很乐意使用大科技公司提供的在线医疗服务。

原型二:跟随者

跟随者是三人中的中间群体,中位年龄为 45 岁。他们仅占一半以下的受访者总量。有趣的是,他们对医疗系统的满意度最低:他们比进取者甚至迟疑者都对医疗系统不满意。和进取者一样,他们主要通过网站获取健康信息,但频次只是偶尔。此外,他们每周锻炼几次,通常身体健康。

跟随者对医疗创新的了解不如进取者:只有 41% 的人拥有高水平的信息。四分之三的人愿意与医生进行视频预约,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表示即使需要支付共同费用也会定期使用在线医疗系统。当谈到大科技公司提供的在线医疗服务时,跟随者们表示,如果能让过程变得更方便,他们会偶尔使用这些服务。

原型三:迟疑者

我们称最后一组患者为迟疑者。这一年龄段的中位年龄为 54 岁,是最年迈的年龄段,仅占受访者的五分之一多一点。迟疑者对医疗系统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满意度。与其他两种原型不同,他们主要向医生寻求健康信息,而不是上网。他们只是偶尔锻炼,因此他们的健康状况可以说介于良好和中性之间。

不足为奇的是,这组患者对医疗创新的了解最差,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对这一主题有充分的了解。然而,在创新方面,他们并不闭塞:65% 的人表示,他们很乐意与医生进行视频预约,尽管实际接受这项服务的人数可能要低一些。迟疑者和其他两种原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对在线健康供应商共享数据的态度:41% 的迟疑者断然拒绝使用此类系统,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将个人健康数据提供给科技公司。他们对大科技公司提供的在线医疗服务也是如此态度,拒不使用。

机会与挑战

消费者日益凸显的个性化需求无疑使供应商的方案变得更加复杂。但也与此同时创造了新的机会。个体化的客户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这使得服务提供者能够个性化的制定策略。在特定细分和高度个性化的数字化方法中,支持患者的成本降低,治疗的成功率将提高。如果处理得当,这将带来更好的结果和整体效率的提高。

对于所有玩家来说,如何构建自己的信息模块至关重要。本项调研表明,未来的医疗患者只会信任能够清晰传达健康信息的私人医疗机构,因为这对患者而言是有好处的。但如果他们不能明确地知晓可能获得的结果,那么则有相当概率不信任相关方。例如,他们对数字提供者的信任很可能取决于提供者对数据存储位置的透明度。总体而言,患者最信任医疗服务提供者;所有其他参与者都需要与未来的医疗患者建立更牢固、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以确保成功。

消费者的日益个性化无疑给提供者带来更复杂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会。

01、健康保险公司

对于健康保险公司来说,数字化对于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的目标群体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营销主题。然而,此类参与者需要同时向年龄较大、健康状况较差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定制和传达不同的信息,说服这一群体相信医疗和技术创新意味着更多的时间、精力的节约。与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合作关系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好的服务模式,因为医疗保健提供者对患者而言,在相关目标群体中享有高度信任。

对健康保险公司的信任因国家而异,因此信息的制定也必须针对具体国家。在有高度信任度的国家,付款人可以继续从付款人到参与者的道路上前进,也就是说,患者自身也可以成为提供者。另一方面,在保险公司信任度较低的国家,他们需要努力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来建立消费者信任。

总而言之,在任何情况下,保险公司都必须让消费者相信其数字产品的好处。他们还应该为那些希望以自主方式引导自己健康路径的患者和那些更乐意在系统中得到指导的患者提供不同的产品。对于三种消费者原型(进取者、跟随者和迟疑者)中的每一种,也需要各不相同的方法。

02、医疗服务提供者

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医生、诊所、疗养院等)在开始考虑战略措施之前,需要对其目标群体有深刻的了解。我们建议他们把未来的医疗患者放在战略定位和数字战略发展的中心。

随着传统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大科技提供者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提供者需要了解自己独特的销售定位(USP)。以此为基础,他们有可能开始与科技公司发展合作关系,以便提供相关服务,从而扩展其价值链。

在销售和营销方面,提供者需要重新考虑其战略,发展销售,以及需要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开展营销方法。他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营销渠道和服务渠道来吸引对数字创新开放开放接受程度不同的患者群体。

为了实现持续、部门整合、紧密无缝的患者旅程,需要降低其部门界限。传统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与门诊服务合作以及增加二级医疗市场的服务(生活方式、健康、预防)来实现这一点,从而增加服务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患者群体的需求。

调研证实,医疗服务提供者在数字时代仍然极为重要。患者更喜欢与他们的医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并给予此类参与者最大的信任。因此,医疗服务提供者在创新的推出和说服患者使用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03、制药公司

制药公司需要减少对集成商和平台的依赖。此类参与者的机会是利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并创造出令人信服的数据证据,使任何人都无法忽视他们的产品。他们可以通过展示这些产品对每个特定患者群体的益处来做到这一点。这要求首先要为临床试验选择合适的参与者,然后跟踪实际数据,最好是实时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个性化他们的策略。此类参与者将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方法——在人们普遍的看法中,这一点尤为重要。鉴于人们普遍认为药品市场价格过高,以及不断需要打击提供廉价仿制药的新公司,与健康保险公司一样,制药公司也可以从促进与传统医疗服务提供者(作为系统中最受信任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中受益,并积极塑造数字健康空间中出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生态系统。

04、医疗科技公司

医疗技术公司在为未来的医疗患者服务方面的作用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参与者将为诊断和治疗做出重要贡献,同时捕获信息,以实现完全数据驱动的医疗系统。在医疗领域的所有参与者中,他们面临着最大的压力,需要将其投资组合数字化。如果他们能够有效地做到这一点,他们不仅能够全天候生成健康数据,还可以进行传统诊断手术(例如,诊断放射学、体外和体内诊断)、机器人手术和其他治疗。虽然在许多情况下,目前此类参与者很大程度上的产品将依赖医疗专业人员的认可,但也有机会向前整合,直接向患者提供关键服务。

05、政府

政府将希望利用数字医疗的潜在优势来改善健康结果。这将使医疗系统更加高效,并能够助力于日益减少的劳动力从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政府可以建立一个框架,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引进创新,并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网络,以获得更好的护理。同时,他们应该意识到,平台有形成垄断的固有趋势,因此他们的部分作用是需要确保健康的市场竞争的存在。

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建立的监管框架允许在其控制范围内创建标准化智能数据集。然后,应允许外部各方使用这些数据集开发基于人工智能(AI)和其他数字解决方案的应用程序,患者可以使用这些解决方案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政府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让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接受此类数据收集活动。如若需要达成此目标,则需要有效的沟通,即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的个性化沟通,从而从中获得潜在的好处。

重要的是,监管框架应允许创建标准化智能数据集,以便供各方可以使用这些数据集来开发人工智能类的应用。

结语

所有在医疗领域的参与者都需要为医疗健康的未来做出重大努力,从而改变患者对创新的怀疑态度。重要的是,参与者必须为未来的不同患者区分其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如此一来,虽然挑战因此更加复杂,但个性化策略也由此迎来了新的机遇。

来自:罗兰贝格

]]>
新常态下中国医药行业企业迎来发展新挑战:药械企业篇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8428.html Thu, 19 May 2022 08:28:33 +0000 //www.otias-ub.com/?p=1438428
2022 年初,由于全球新一波疫情的发生和部分地区的地缘政治摩擦,延缓了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和发展,同时对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更将深刻影响全球企业的发展
 
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医药健康行业在 “新常态” 下表现出较强“韧性”。一方面,医药健康行业与居民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医药健康行业在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药械企业作为医药健康行业的重点板块,在研发、生产制造及供应链环节虽受到一定挑战,但与此同时,疫情加速线上渠道以及数字化工具的渗透,在营销及渠道方面也为药械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有效规划企业行动举措及提升方案,化危机为机遇、变挑战为应战,将是药械企业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方向
本文为节选展示,请联系我们获取完整版报告,包含更详尽的数据和分析。
]]>
私募股权市场动态新观察:节奏调频、变中求进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4909.html Fri, 13 May 2022 08:57:49 +0000 //www.otias-ub.com/?p=1434909 2021年初,通过欧洲私募投资者的调研,罗兰贝格准确识别到私募市场在2021年的爆发2022年初,市场宏观环境发生了诸多深刻的新变化。结合我们对1,700名欧洲私募投资者的最新调研,以及亚太和中国市场观察,我们认为欧洲市场会维持谨慎乐观,稳中有进的态势;而亚太及中国市场则会迎来一段调整时期。

1:欧洲和亚太私募股权市场动向概要

相较2021年,2022年的全球股权并购投资环境更趋复杂化

首先,由近期美元利率上升带来的融资成本增加对私募行业影响最直接。对私募投资者来说,这一变化不仅对整体基金收益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潜在标的和在管资产在新环境下的估值带来调整。

其次,由于突发和频发的地缘政治事件,未来相关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势必增加,对标的或在管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财务的稳定性都带来了新挑战。同时,这些不确定性或也促使投资者重新调整全球区域资产配置以平衡风险。

最后,多点散发的区域疫情除了直接影响经济运行和某些交易进程外,也将催生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格局重塑及相应的投资决策考量。

鉴于上述宏观形势的变化,结合罗兰贝格欧洲私募投资者调研反馈,我们提出如下四点观察研判:

市场观察总结概要:

市场活跃:欧洲市场整体保持谨慎乐观,过半受访者仍然认为2022年并购市场会维持小幅增长。亚太市场将进入短期投资节奏调频,谨慎布局调整的阶段。

估值逻辑:得益于之前十多年量化宽松带来的低资金成本,私募干火药屡创新高,极大地推高了估值倍数。欧洲市场估值倍数增长预期相较于2021年已大幅回调。截止4月的数据显示,亚太市场估值倍数的高位回调趋势已初现端倪。

增值抓手:投后管理增值的重要性持续增加是欧洲和亚太市场的共识。欧洲私募投资者认为,数字化和ESG提升是未来五年最重要的投后增值手段。在亚太市场,增值模式也将由估值倍数推高主导回归为收入和利润的可持续驱动

ESG考量:ESG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欧洲市场的共识。欧洲受访者广泛认同ESG对于环境影响和基金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在欧洲和亚太,ESG投资虽然还处在早期探索阶段,但其作为私募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已为投资者广泛接受。构建有ESG考量的投资组合是私募基金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01、市场活跃

欧洲市场:总体谨慎乐观

 

2:市场活跃度:欧洲市场总体谨慎乐观

正如罗兰贝格在2021年初的调研结果显示,在经历了2020年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后,欧洲私募股权市场从业人员在面对2021年时表现出惊人的信心:超五分之四的受访者认为2021年欧洲私募股权基金完成的并购交易数量会实现正增长;更有超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并购交易数量将实现超过10%的增速。2021年也如市场所预期的那样,迎来了快速的回暖。

基于罗兰贝格对欧洲私募股权相关从业人员的调研,我们认为2022欧洲私募股权市场正逐步回归理性和稳定发展。对比2021年近82%的参与者持乐观态度,2022年有63%的受访者认为欧洲私募股权基金完成的并购交易数量将继续增长,超10%的受访者认为并购交易数量增速将超过10%。欧洲私募股权市场信心指数较疫情刚有所缓和后的2021有所回落,反映出欧洲投资者总体上对于市场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亚太市场:调整下孕育新机会

 

3:市场活跃度:亚太市场调整下孕育新机会

从亚太股权并购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的市场与去年同期表现相当,但环比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进入4月,虽然交易金额仍处于2021年同期平均水平,但交易数量下滑明显。如果剔除单一大型交易的影响,我们观察到20224月亚太股权并购市场出现明显放缓的趋势,侧面印证了2022年一系列宏观环境的变动对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近期美元利率上升导致的美元回流和贸易冲突背景下美元投资退出渠道受阻对在中国的外币投资影响明显。

我们认为,尽管市场进入调整期,但同样也孕育着新的机会。亚太地区作为全球增长引擎的主要驱动力的地位没有改变。2022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萎缩了1.4%,欧洲也仅仅录得0.4%的环比增长,而主流机构纷纷预计亚太地区2022GDP增长在4.5%以上。与此同时,估值倍数在调整期回归理性,这将给收购方带来发现价值、构建有竞争力的投资组合的机会。长期来看,股权并购作为主要退出渠道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多方因素将共同促进亚太股权并购市场的长期良性发展。

02、估值逻辑

欧洲市场:估值扩张增长预期大幅回落

 

4:估值逻辑:欧洲市场估值扩张增长预期大幅回落

2021年私募市场的表现印证了我们在去年年初欧洲私募投资者调研的判断:受充足的干火药和高确定性的疫情后恢复预期,全年股权并购交易金额和数量均再创新高。欧洲市场估值倍数(EV/EBITDA)的中位数也达到了12.4的高点,印证了年初欧洲调研时投资者的乐观判断——85%的受访者认为2021年的估值倍数会进一步上升。

2022年,认为估值倍数仍会大幅上升的受访者已由22%降到了2%,整体认为估值倍数在2022年会持续上升的受访者比例也85%的高点下降到了40%,反映了从业者普遍认为2022欧洲私募市场估值扩张的增长预期大幅回落

亚太市场:估值倍数高位回调

 

5:估值逻辑:亚太市场估值倍数高位回调

2022年亚太股权并购市场的实际反馈来看,我们观察到估值倍数由去年15.9的高点回调到了13.8,预计2022年亚太并购市场的估值倍数下调的趋势将会继续。利率上升带来的折现率变化首先会直接导致DCF折现计算时的估值下降。与此同时,无风险利率的上升和不变的风险溢价部分会导致LP要求的绝对收益随着利率上升,也会侧面要求投资者需要更谨慎地选择标的,压低交易估值。最后,尤其是对于LBO收购来说,更高的融资成本也会给估值带来下行的压力

从资金端来说,2022年美国通胀仍维持在8%左右的高位,鉴于通胀的迟滞效应,继续提升利率、缩表以应对国内的通胀仍是大概率事件。我们预计,2022年亚太私募市场的交易估值倍数会迎来一段调整期,估值会重新向理性区间靠拢。

从标的端来说,以中国为例,由于贸易、监管摩擦等因素,中国海外退出渠道收窄趋势不减,2022年第一节度海外IPO数量和融资金额持续下降,且中概股退市风险依然存在,这都给股权并购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优质标的也有助于估值重新回归合理范围。

03、增值抓手

欧洲市场:投后举措重要性持续上升

6:增值抓手:欧洲市场投后举措重要性持续上升

欧洲私募投资者普遍认为投后增值举措的重要性将持续上升:54%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投后增值举措重要或者非常重要;当预测五年后的市场时,这一比例上升至71%。这也和估值倍数增长预期大幅下调的市场共识相吻合:未来内功更强、能扎实提升被投企业运营效率和利润水平的基金更有机会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7:增值抓手:欧洲市场投后举措重要性持续上升

2021年调研结果一致,战略补强收购数字化仍是当前欧洲私募股权基金从业者最为关注的投后管理增值手段。新冠疫情冲击带来的被投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被迫调整(如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促使私募股权基金在投后管理中更重视提升被投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同时,疫情对于各行业的破坏性打击,也给部分受损较小的被投企业带来了抄底式并购重组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契机。

问及未来五年最为重要的投后管理增值手段时,ESG理念被推到了首位,认为“ESG提升重要的比例从当前的10%大幅提升至23%,与数字化并列第一。无论是哪一类在管项目,我们近年来都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在管理提升中加入ESG相关的提升行动计划。“ESG提升将会从利润水平、竞争力、经营风险等多个角度影响标的企业的表现,直接影响企业估值和投资回报;对投资者来说,低碳资产的价值和重要性将逐步凸显,其估值、回报和投资风险都更占优势。

亚太市场:投后布局逐步加强

 

8:增值抓手:亚太市场投后布局逐步加强

从亚太股权并购市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判断和欧洲市场一致。私募基金关于投后管理的布局将会进一步加强。未来通过投后管理实现标的升值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高,而这也将成为筛选优秀投资者和机构的关键能力指标。

我们观察到,过去十年间随着利率的降低,全球并购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由利润增长转为估值扩张驱动。随着外部商业和资本市场环境变化,价值创造也必将回归收入和利润的可持续驱动。从我们在亚太并购市场观察到的可比交易来看,乘数扩张在卖出时带来的贡献已经有明显的回调趋势。而这一转变无疑会给投资人提出更高的投后管理要求。

其次,从目标收益的角度来看,更高的融资成本和投资人的回报要求必然会导致私募投资者的目标收益指标上调,倒逼其通过更深度的的投后参与和管理举措提升标的内生价值,实现预期的目标收益。

最后,从经营稳定性的角度来看,目前不确定、不可控、不稳定的态势在短期内并没有缓解的迹象。只有通过有效的投后管理,提升标的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有序实现投资收益。

04、ESG考量:长期趋势,短期探索

9ESG考量:长期趋势,短期探索

根据罗兰贝格对于欧洲私募股权基金的调研,我们发现有6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ESG在投资决策中占据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位置。放眼未来五年的发展,这一比例大幅提升至80%,其中认为ESG非常重要的受访者比例从17%提升到了42%。越来越多的欧洲投资机构逐步由被动跟随ESG理念转为主动将其纳入投资组合管理决策当中,结合了ESG考量的投资决策不仅顺应政策趋势,且能降低投资风险并带来超额的收益回报,可谓是兼顾了政策趋势与投资收益的双赢投资决策。

在问及考虑ESG因素的原因时,多数受访者重点提到了对环境的考虑及对基金品牌形象/口碑的影响,这反映了欧洲私募股权市场整体上投资决策理念向低碳化逐步转变的趋势。尽管欧洲和亚太市场的ESG投资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在全社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氛围下,私募股权基金从业者自身的发展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正逐步转变;同时,在整体社会和基金背后资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深层需求的组合驱动下,ESG理念是否融入投资决策体系已日渐成为影响基金品牌和口碑的重要因素。罗兰贝格认为,随着全社会双碳目标的有序推进, ESG/“双碳因素的考量在投资组合策略优化中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如何构建具有“ESG”考量的投资组合并提升投资组合的绿色指数,成为低碳时代转型期的重要课题。

来自: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
中国汽车生态演进:智慧出行领域趋势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5694.html Tue, 26 Apr 2022 15:40:32 +0000 //www.otias-ub.com/?p=1425694 罗兰贝格第十期《汽车行业颠覆性数据探测》最新调研结果显示,2021年,中国成为持续领衔全球最具创新活力与颠覆性的汽车市场。聚焦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持续超预期加速渗透,带动多位一体的补能网络跨越式发展;本土出行服务商与生态伙伴跨界融合,持续探索场景化生态合作落地;此外,在有效的疫情防控下,居民长距离出行、城市的三位一体立体交通体系以及交通体系智慧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基于此,罗兰贝格汽车行业中心梳理了智慧出行领域的五大趋势,分享中国汽车生态演进的最新进展。
2021年,中国电动车市场再次取得显著突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突破 15%。疫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逐步缓解,针对补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的政策支持力度与覆盖地区不断扩大。2021年,全国公共充电桩超过 100 万个,大功率直流快充桩比例超过 40%,持续领先全球发展,进一步切实提升补能基础设施服务的保障能力。放眼未来,可支持换电车型的产品比例、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管理服务方案、有序充电、车网互动(V2G、分布式储能)的新技术应用以及依托“互联网 +”的智能集成平台等发展趋势均较为明确,“车-桩-站-人-云”的多位一体补能体系也将逐步形成。
中国是全球最具创新性与颠覆性的主要汽车市场之一,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与移动出行的兴趣、发展期待和安全运营的信心均远超欧美消费者;相较而言,中国消费者对此认知最为正面,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测试体验和尝鲜。纵观 2021年,领先的移动出行服务商纷纷打磨应用场景,推动“场景化生态合作”日臻成熟:借助生态伙伴的力量(如主机厂、物流配送企业、餐饮与新零售企业等),实现场景内商业化的率先落地,共同探索可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而生态伙伴将利用其在移动互联网的深厚积累与商业模式实践,赋能汽车生态服务。同时,疫情管控推动了部分封闭场景下的服务在中国市场上的投入运营与落地速度,如无人配送、移动餐食与移动零售等。
受益于有效的防疫管控,中国成为最先恢复社会常态化运作的地区之一。相较欧美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中国居民的长途出行需求受此影响的程度最低,但可接受的最长出行距离(包括国内和出境)仍较疫情前缩短近 20%。疫情后,中国居民对采用乘用车出行的偏好提升,而对飞机的偏好下降,但整体偏好差异相较欧美等地居民变化不大。国家与地方防控政策、所属单位出行管控、线上沟通方式的兴起、环境考量、预算限制等成为限制公务出行与私人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新能源、垂直起降和无人驾驶等技术领域的发展助推下,中国城市立体交通体系的发展突破将围绕“载物”及“载人”的应用场景,为物流运输、医疗救护、现代农业等行业进行赋能,助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及智能化转型升级。监管政策完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推动我国城市立体交通从概念试点到规模化落地的三大核心影响因素。目前我国的城市立体交通尚处于起步阶段,得益于中国快 递物流及外卖行业的发展,致力于解决中国居民城市末端配送需求的“载物”场景率先突破,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可靠的物流运行模式。而针对“载人”应用场景,其便捷高效的优势将有益于缓解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大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未来,城市空中交通将助力“空-地-下”三位一体新型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地面道路交通、地下轨道交通形成互补和联动。
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多地响应政府与政策号召,智慧型城市战略密集发布,持续推进智慧交通体系、云平台与计算不断发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不断完善,智慧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及车路协同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中国智慧城市交通体系搭建主要聚焦于一线及二线城市,未来将逐步下探至中小型城市,以提升城市创新及竞争能力。在智慧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设推动下,中国居民将最大程度地减少“通勤时间”,政府对城市交通的精细调控与精准管控将进一步提升,使人、车、路、环境这四大组成要素协同运行。
]]>
夹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长视频 //www.otias-ub.com/archives/1358720.html Tue, 14 Dec 2021 10:56:36 +0000 //www.otias-ub.com/?p=1358720

202112月,头部长视频平台被爆大规模裁员,长视频寒冬将至。回溯过往,我国在线长视频行业已历经15年的探索与整合,但从未踏出烧钱的泥沼——曾经有多野心勃勃,现下就有多步履维艰。翘首未来,长视频平台的出路在哪,应如何走出困局?

长视频的盈利难题

作为行业领跑者的爱奇艺,其财务状况可以说是国内长视频行业的缩影。尽管过去几年其营业收入仍然保持缓慢增长的态势,但自赴纳斯达克上市以来,爱奇艺尚未实现盈利。2018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爱奇艺的净利润水平分别为-91亿元、-103亿元、-70亿元和-43亿元,虽然亏损程度得到一定缓解,但距离盈利仍有较大差距。

长视频平台亏损的背后,是内容投入成本、内容产出质量与用户付费意愿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相较于国际领先平台Netflix在荆棘丛中硬刚出一条路,国内长视频平台仍然未能形成稳定盈利的正向现金流循环。

仍待挖掘的用户价值

从收入结构来看,会员付费收入已经逐步成为长视频收入的主阵地。以爱奇艺为例,自2019年开始会员收入就反超广告收入占据50%以上的营收份额,这说明专注提供多元化内容和用户体验的会员策略已逐步显现效果。会员付费收入将是长视频走向盈利的重要支点,当下国内用户付费习惯仍处于初级阶段、付费意愿尚未全面形成,用户价值仍有巨大的待挖掘空间。

目前,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连续包月的会员费用分别为19/月、15/月元和20/月,平均为18/月,而海外头部平台Netflix的标准会员月费为89/月。据统计,美国头部视频平台的平均会员月度费用为68/月,约为国内爱优腾平均值的4倍。即便此前经历了一波涨价,我国视频会员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海外平台存在较大差距。

在提升会员付费意愿方面,国内长视频平台不断探索多元化会员营销方式,刺激用户的付费意愿并实现会员增量。举例而言,腾讯视频推出了联合会员概念,将腾讯视频VIPQQ音乐、喜马拉雅、酷我音乐、京东、Keep等其他类型平台的会员套餐进行捆绑,以激发用户的付费行为。

与此同时,实现存量付费用户的精细运营是进一步释放各类用户价值的有力抓手。2020年,爱奇艺上线星钻VIP会员,价格约为普通会员的2-3倍,并享受免费观看所有超前点播剧集和星钻影院电影的权益,而后续更是推出了联名会员、奇异果会员等不同类型的会员套餐,标志着其由单一的低价收费模式转向阶梯型定价模式。

海外的平台玩家早已有过类似的探索,Netflix按照内容清晰度和可支持终端数提供了3种会员定价模式,价格从8.99美元/-15.99美元/月不等。针对不同付费意愿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会员套餐,能够吸引更多高付费意愿度的用户加入,帮助平台最大化挖掘会员价值。

而近年来各平台开始实行的单片付费点播,其本质作为即时刺激性消费,能够激发用户的付费潜力,是对于会员价值灵活挖掘的另一重要实践。虽然目前各大平台已经取消针对剧集的超前点播功能,但针对院线电影的付费点播功能仍被保留,并获得了较为良好的用户反馈。

针对存量会员市场,各平台通过精细化的运营最大化价值获取;而针对增量会员市场,平台则需要从付费习惯培养做起。但归根结底,用户只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以持续性的优质内容吸引用户,形成用户黏性,才能实现用户价值挖掘的闭环。

依旧稀缺的优质内容

虽然近年来国内各大视频平台深耕自制内容,产出如《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和《山河令》等爆款内容,但也仅能维持一段时间热度,热度消失也就面临用户流失的困境。龚宇在股东信中提到,困境的本质在于自身优质内容仍较为匮乏,而目前自制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都还不能满足需要。对比海外领先平台Netflix频繁出圈的《纸牌屋》、《国王》和《鱿鱼游戏》等自制作品,国内视频平台还不具备稳定的优质内容持续输出能力。

目前,国内长视频平台自制内容投入占比低,内容创作缺乏有力支撑。据财务报表披露,爱奇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自制内容投入成本分别为3.3亿美元、4.3亿美元和6.9亿美元,虽然可以看到对于内容成本投入不断加码,但对比海外巨头Netflix,仍有不小的差距,2020Netflix自制投入成本约为爱奇艺的5倍。

成本结构角度,我国影视行业演员片酬一度占比超过70%,严重挤压制作团队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影响内容制作质量。虽然限薪令的推行一定程度上缓解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但依旧无法从根源解决成本结构的矛盾。

与此同时,国内长视频领域影视工业化制作水平也是制约内容产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国内自制内容团队编剧多以一己之力包揽情节设计、提纲编写、对白设计等多重职责,对品质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导致内容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自制内容通常由投资方根据市场行情进行主题选择,限定主题后寻找编剧进行剧本撰写,整个制片过程中编剧话语权极弱,专业人士对于内容的把控能力较差;而Netflix背靠好莱坞等大型制作公司,已形成流水线作业模式,团队分工明确,编剧对于剧本内容拥有绝对话语权,甚至兼职制作人的部分职责,使得内容质量和连续性得到保障。

蓄势待发的第二曲线

优质内容是长视频平台的竞争基础,会员付费是盈利支点,但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也已迫在眉睫。Netflix以自身极强的内容创作能力积累了一大批优质的影视IP,近期宣布自营电商与游戏功能正式上线,标志着未来将目光更多投向IP商业化的探索,加快优质内容的变现步伐。

2016年,Netflix开始布局IP衍生消费品赛道,今年6月,Netflix宣布开通自营电商平台Netflix.shop,进一步加大对IP开发的布局。目前,该商店在售约100件商品,主要为Netflix旗下IP的各类周边产品,包括《怪奇物语》、《鱿鱼游戏》和《纸牌屋》等热门IP,产品品类覆盖了服饰、家居、零食和配饰等。目前Netflix.shop支持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区域约60个国家的用户使用,并仍在持续拓展。

所有周边产品的设计均依托于Netflix优质的IP资源,在直营商城Netflix.shop上仅售卖经过精心挑选的限量版商品,提供给旗下热门IP的超级粉丝们,建立起在影视世界以外内容IP与粉丝之间的联系。除自营销售外,Netflix还持续与沃尔玛、亚马逊、丝芙兰等三方合作伙伴签订周边产品的授权许可协议,拓宽产品售卖渠道,并以此作为更加重要的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Netflix加强了其在游戏板块的部署。截至目前,Netflix游戏板块共上线5款游戏:《怪奇物语:1984》、《怪奇物语3:游戏》、《ShootingHoops》、《Card Blast》、《Teeter Up》,前2款游戏的 IP 源自 Netflix 自制科幻惊悚美剧《怪奇物语》,用户可以在安卓商店以及Appstore中搜索并下载体验游戏。

未来,游戏板块将定位平台服务辅助工具,助力核心业务吸引用户,提升平台服务价值。NetflixCEO里德·黑斯廷斯也曾表示游戏业务将是优化平台核心服务的工具,不会成为独立利润板块。业务初期重点将放于移动端游戏开发,并引入第三方游戏发行商进行合作,以压缩游戏产品上线周期,加快布局速度。游戏产品设计也将依托自身优质的热门IP,充分挖掘现有IP价值,并探索游戏交互式长视频领域,以通过沉浸式新兴游戏方式,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结语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前路依旧艰难,探索还在继续。长视频平台始终坚信为下一代娱乐拓展更大造梦舞台和想象空间的远景。也许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来自:罗兰贝格

]]>
决胜存量时代:房地产企业向资管转型的三大关键行动 //www.otias-ub.com/archives/1345187.html Thu, 18 Nov 2021 07:40:29 +0000 //www.otias-ub.com/?p=1345187
01、中国资管时代逐步启动,未来十年将迎来发展

对标成熟经验,房地产将向资管方向转型,发力资管成为规模型房企必选项

从成熟国家的房地产发展经验来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开发业务的体量日益见顶,整体的开发市场规模将缓慢收缩。

在城镇化率增长的过程中,资管业务发展的其他条件也在日益成熟。首先,开发业务的利润空间收窄,资管业务长期稳定的盈利具备较强吸引力;其次,证券化、税收等相应政策成熟,地产资管市场出现有效的金融工具;第三,存量资产的相对价格处于历史低估水平,资产交易的吸引力增强;最后,领先企业不断加强资管能力建设,催化了资管市场活性。

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导致的开发需求日益减弱。与此同时,从防范风险、保障民生的角度出发,中国的顶层政策也在重点调控房地产开发的利润空间和规模。

对房企而言,为了维持规模体量和盈利能力,客观上需要向大资管领域进行转型发力,探索新的增长模式。另一方面,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在过往多年经营中,已持有较多存量物业,其中很多存在运营不善的问题。考虑到房企普遍面临的现金流和盈利问题,围绕大资管领域,提升存量资产的运营效率、强化已有资产的变现能力,成为很多房企当务之急。

近年中国房地产资管的驱动因素日益成熟,为资管的发展进行铺垫

纵观美国、日本、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由增量驱动转向增量+存量,其中REITs等金融工具推出、配套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长期资金入市是推动房地产资管发展成熟的核心因素。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已经开始迈入增量+存量阶段,具备了发展资产管理模式的内生动力,驱动资管发展的核心因素逐渐成熟。公募REITs试点已推出,同时公募REITs的覆盖范围逐步放开;在人财资源方面,税收、人才、长期资金入市等配套政策的支持仍在推进。

从资产类型的放开和成熟角度,将会紧贴顶层政策导向,优先放开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等领域,逐渐向商业、写字楼等领域拓宽。其中基建REITs法规已于2020年明确出台,物流资产和产业园均实现公募REITs的突破,预计公寓及商业REITs后续有望跟进出台。

02、大资管时代机会众多,竞争格局未定,国内房企具备超车机会

资管行业参与者众多,转型房企具备竞争优势,占据重要角色

在不同市场监管环境,参与者形成了不同模式。美国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催生了强金融属性的不动产基金模式,也形成了一些房地产多元集团;而新加坡政府的强力主导则利于房地产多元集团模式成熟。

中国房地产发展阶段与监管环境与美国及新加坡市场发展早期均有类似,而监管指引方向更偏新加坡,因此在中国市场将出现强地产属性的多元地产集团,同时也可能出现强金融属性的不动产基金模式。而房企有望依托自身开发和运营能力,以及资管能力的补足,通过转型,在资管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国外成功房企稳步推进资管转型,不断深化运营能力和资管能力建设

综合来看,国外成功的转型企业主要有三大重要成功要素:首先,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稳步推进转型发展;其次,打造了较强的地产运营能力,物业出租回报率稳定;最后,在较长周期里,加强资管能力建设,不断增强金融属性。

以凯德为例,最初由开发业务起家,而后在新加坡公募REITs合法化、监管放宽、税收优惠明确的情况下,经历了十年的资管能力建设。一方面,凯德注重运营,对自持物业深度管理,来提升资产价值;另一方面,依托资本市场,持续优化资产组合。近期,则通过开发业务剥离、资管业务上市方式,形成清晰的以资产管理模式为主导的业务逻辑,抬升企业整体估值。

中国资管萌芽期,外资入局加快,国内房企需把握机会

国际领先地产资管企业在资金成本、管理规模、运营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对领先优势,近年来,如凯德、黑石、博枫等外资企业也在加大对于国内资管市场投资布局,在核心城市累计投入上百亿资金收购写字楼、购物中心等优质物业,将海外成熟资管经验进行复制,成为了中国地产资管市场的重要力量。

而从国内房企来看,依托规模庞大的住房市场,领先房企实现了规模快速增长。在开发过程中,一部分企业相对注重优质资产的积累,而另外一些企业,则在模式打通上走到了行业前列。但对多数企业而言,在资产、运营、模式等方面尚未做好全面和充足的准备。

首先,优质资产结构性稀缺:过去很长时间商业地产的勾地逻辑导致行业整体面临传统产品结构性过剩,而创新产品稀缺,很多房企并不具备充足的优质资产。

第二,运营能力不足:过往房企普遍重开发销售,轻运营管理,大多数商管团队仍不具备较强运营能力,商业资产的收入与利润表现低于预期。同时项目前期策划、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也明显偏弱。

第三,资管能力欠缺:对多数房企,缺乏围绕资管业务专门设立的开发、运营、资产管理机构,一方面,未设专人进行行业周期和投资组合管理;另一方面,大宗资产的投资也缺乏专业团队负责,仅在项目机会型出现时才由管理班子一事一议;此外,资产并购的具体交割执行层面也未有明确制度。

与之相比,资管领先企业则搭建了完善的资管职能体系。以凯德为例,基于资管业务,建立了明确的专业分工和组织保障机制,将开发、运营与资本运作板块高效协同,建立汇报条线、数据管理及重大决策制定层面的交圈机制,提升资产资本两端管理效率。

相比国际领先资管企业,国内房企仍有短板,但我们相信,中国资管市场在不断发展,未来空间广阔,将会有一批国内房企,通过能力和资源的全方位补足,在资管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

03、以转型为目标,中国房企当下的三大关键举措

发达国家成熟企业完成向不动产资管的转型普遍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中国不动产资管行业的爆发时间点较难精准预测,但对房企而言,需要在战略探索和关键能力建设上发力,从而为资管时代来临做充足准备。

重顶层设计,探索符合自身企业的资管发展模式和赛道

对多数企业而言,资产端和资金端的能力尚不完全具备,可根据自身已有基础,基于已有业态选择着力方向和赛道,根据不同赛道建立针对的能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更多成功的海外龙头企业侧重于聚焦在某一业态,成长为细分领域冠军,较少有能做好全能型业态的企业。

因而,企业应在商业、写字楼、养老、长租、酒店等诸多业态中,选取重点业态投入核心资源。与多业态综合资管相比,聚焦策略更具备成功可行性。若采取全面铺开的方式,各个赛道均去尝试,更易因为运营能力不足,资产获取失当,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打造具有韧性的业务架构,实现轻重分离、专业分工并建设相关能力

罗兰贝格认为,开发、运营、资管各专业在经营逻辑、能力要求、政策监管等多方面均有差异,比较可行的方式是通过能力分离实现专业板块能力建设。将开发、资管、运营打造成具有独当一面能力的专业板块,形成可以应对市场快速波动、抗风险的敏捷业务组合。

在开发端,需综合提升全链条能力,紧抓重点环节突破,保障开发环节精益高效;运营端,依托已有资产打造运营服务能力,形成可产生稳定回报的标杆;资管端,在政策日益完善的前提下,逐步打通募投管退的资产管理通路。

另一方面,运营管理能力对于资管业务至关重要。需要注重精细化和长期性建设,在运营环节系统性补强提升。其中的关键在于回归细分业态的赛道本质,根据运营业态差异,分类提升关键能力。

例如,对商业而言,在开发业务利润下滑的大背景下,商业需要强化自我造血的意识,回归零售本质,转变理念围绕人场货提升运营水平。同时,需要在运营中不断追求创新,实现人场货的多元精准匹配。

加速处置低效、滞重资产,优化债务结构,充足企业资本金

过往多年的增量房产开发红利期,房地产企业以规模为导向,在全国跑马圈地,短时间内提升了开发规模,但由此也带来弊端。一方面,诸多商业、写字楼、公寓、酒店等自持物业出租率低,运营绩效不佳,经营利润难以覆盖资金成本,侵蚀了企业盈利;另一方面,住宅销售去化良好,但车位、商铺等可售业态却无人问津,未售物业沉淀的开发成本甚至高于已售物业的利润,以至于项目整体净现金流贡献并不乐观。

在政策、需求、竞争等多方面因素下,开发业务红利期不再,风险高,利润空间小。为控制经营风险,提升盈利,企业需在传统开发业务上更加谨慎,应以利润为核心,不过度追求规模增长。同时,更加注重对优质资产的获取,依托稳定现金流,保障穿越周期的能力。

因此,企业需加大对低效资产的处置,加快资金回笼,并进一步避免新增项目带来新的问题资产。确保企业具备充足的资本金,能在最佳时机手握资金,在周期低点买入低估优质资产,最终助力企业在大资管时代拥有一席之地。

来自:罗兰贝格

]]>
耳机市场2020:真无线高速增长,主动降噪锦上添花 //www.otias-ub.com/archives/1087792.html Tue, 21 Jul 2020 06:39:26 +0000 //www.otias-ub.com/?p=1087792 真无线涨势不减,推动耳机市场扩张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令各行各业受到冲击,其中技术消费品市场尤甚。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步乐观,3月份大部分门店相继复工复产,但是线下人流量还是不如从前,虽有商家积极应对疫情推出各种营销活动,但效果有限,难转颓势。据GfK最新零售监测,主要依赖线下市场的大家电下跌严重,冰箱以及洗衣机的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市场零售额同比分别下跌26%和29%,空调产品冷年遇“冷”,更是同比下跌达到44%。反观耳机市场,仍旧保持乐观增长态势:根据GfK中国在线市场和线下30城市的零售监测数据,2020年一季度零售额同比增长达到26%。

近年来耳机市场持续扩张,但高速增长的背后,内部结构以及增长动力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回顾2018年,以在线市场为例,耳机市场百花齐放,头戴式,颈挂式等占据市场主体的普通蓝牙耳机高速增长,而真无线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有线耳机也保持稳定的市场规模,多种品类共同推动市场扩张;随着蓝牙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体验的升级,到2019年,产品趋势已经悄然转变,有线耳机零售额同比开始呈下跌趋势,普通蓝牙耳机增速明显放缓,而零售额已占据半壁江山的真无线产品,零售量增速居高不减,2019全年零售量同比增长497%。但随着更多中小品牌的加入,产品结构下沉,零售额增速有所放缓。到2020年一季度,疫情下的特殊时期,有线及普通蓝牙耳机零售额均同比下跌,而真无线依旧保持三位数的高速增长:据GfK最新在线市场零售监测,真无线耳机零售额占比高达65%,同比增长160%,成为2020年耳机耳麦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真无线 & 主动降噪:锦上添花,互相成就

随着真无线耳机的普及,消费者对于耳机的认知也得到了再次提升,而降噪真无线的出现,让真无线耳机再掀一轮新浪潮。与其他主动降噪耳机的主要佩戴形态(头戴式、颈挂式、有线入耳)相比,真无线降噪耳机凭借灵活的场景适应力,佩戴方式不受场景和天气的限制,广受消费者欢迎。随越来越多厂商的加入,主动降噪功能也将真无线耳机的市场规模推上新的台阶:据GfK在线市场零售监测,2020年一季度真无线耳机在线市场零售额规模达到29亿元,其中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零售额占比为26%,而去年同期仅占1%,为今年一季度真无线市场零售额的增长贡献高达41%,足见其增长潜力。

反观主动降噪耳机市场,之前因市场均价较高,相对小众,市场表现随促销季变化。相比传统的头戴式或颈挂式主动降噪耳机,真无线式主动降噪耳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方便、更便携的佩戴及收纳方式,为消费者增添了新的选择。据GfK在线市场零售监测,2020年一季度降噪在线市场同比增长133%,其中真无线耳机零售额占比在2020年一季度占比已经高达68%,头戴式及颈挂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真无线与主动降噪的融合,成为目前市场上最亮的明星卖点。

真无线主力型号解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真无线产品都已开始推出二代产品,真无线市场进入2.0甚至3.0时代,消费者将会有更丰富的选择(以下按首字母排序):

Apple:Airpods Pro是Airpods的升级版,增加了主动降噪功能,延续Apple的极简设计,凭借更贴合的佩戴体验,自动语音感测Siri,以及与ios生态的完美配合,实现无缝切换。

Beats:PowerBeats Pro搭载Apple H1芯片,出色的音质以及贴合的耳挂设计,抗水抗汗,非常适用于运动场景,最近还发布更多颜色可供消费者选择。

Bose:Soundsport Free有着Bose的出色音质,专利的鲨鱼鳍设计StayHear+sport耳塞,佩戴舒适且牢固稳定,抗水抗雨,单次续航时长达5小时,非常适合运动。

B&O :BeoPlay E8 3rd Gen外观采用北欧低奢风设计,搭载最新蓝牙5.1,支持Aptx™高音质,与上代相比,拥有更小的体积及更好的材质。

Huawei:FreeBuds3是首个半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兼具舒适佩戴及安静聆听。搭载最新蓝牙5.1,麒麟A1芯片,骨声纹控制,与华为生态系统完美适配,有无线及有线充电两个版本供选择。

Jabra: ELITE ACTIVE 75T更小更轻的耳塞更适合亚洲人使用,IP57级防尘防水,“真正可用水洗的耳机”,除此之外还可同时多设备连接,搭配的my sound app还可以分析个人听力偏好优化声音,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

Oppo:OPPO Enco W51支持主动降噪,耳机端最低延迟可低至47ms,耳机外观采用类似于跑道圆形的扁平化设计,耳塞紧贴耳廓,不必担心漏音造成音质受损。

Razer:雷蛇与皮卡丘联名的限定款真无线耳机,充电盒特别定制为精灵球造型,提示音采用可爱的皮卡丘提示音,同时采用13毫米驱动单元,音质饱满纯净,超低60ms延迟为玩家提供良好游戏体验。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支持主动降噪,添加透明聆听模式,拥有7mm的微动圈驱动单元,支持SBC、AAC、aptX等编解码器,主打高音质,搭载最新蓝牙5.1,将续航时长升级到7小时,耳机尺寸缩减了2mm,佩戴更为舒适。

Sony:“不妥协的匠人精神”,WF-1000XM3搭载HD 降噪处理器 QN1e,降噪水平突出,支持DSEE HX™数字声音增强引擎,提升耳机的声音质量,双传输低延迟技术,音质与降噪共享。

随着更多厂商的加入以及上游技术的不断突破,真无线+降噪将会继续渗透,消费者对于真无线的功能期望将会越来越高,更舒适、更健康、更智能将成为真无线未来发展方向,真无线将成为今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Voice Assitant”。

]]>
除了手机还卖什么?聊聊手机店搭售门道 //www.otias-ub.com/archives/971537.html Wed, 27 Nov 2019 07:58:23 +0000 //www.otias-ub.com/?p=971537 在手机市场快速发展的年景,线下手机店几乎随处可见——家电连锁卖场、手机连锁店、电子商城、大型超市、运营商营业厅、电子产品一条街、小型手机专卖店……几乎所有的商业场景都有手机售卖店。然而,笔者曾经对满大街的手机店心存疑惑。如此众多数量的门店是如何生存的?虽然市场上的手机店面数量很多,但店里的顾客并非都是门庭若市。特别是线上市场如此快速发展的当下,线下门店还有生存空间么?

想象与事实还是有差距的。虽然手机线上市场发展如火如荼,但线下市场并非一蹶不振。根据GfK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线下手机市场仍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0%。如今,主流电商不断下沉市场,布局线下体验店,联动线上和线下。品牌商也在不断强化各地专门店的经营。线下市场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必争之地。根据GfK的研究,手机渠道在经历过连锁零售引领,运营商主导市场,线上渠道增长后,专卖直营体系在近几年实现较快增长。

中国手机市场需求低迷,增长乏力是不争的事实。2019年前三季,中国手机市场零售量同比下滑4%。相对电商而言,作为守势一方的线下门店的压力更是不言而喻。2019年中国市场步入到了精细运营新阶段,同时,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感知度已经明显高于对零售品牌的感知度,因此,线下门店的精耕细作对于厂商而言至关重要。

手机线下渠道的经营,除了有赖于产品品质、品牌营销及各项服务外,产品搭售组合也值得关注。GfK将产品分为强势品类和基础品类。强势品类的特点是单价高,功能复杂,具有独立销售实力,且易作为载体链接其他品类;基础品类功能简单,一般不具有特殊性功能,单价较低,可独立使用,一般不作为必需品,但能提升生活品质。通过市场调研,GfK在繁杂的数据中,找到了一些品类排列组合的市场规律。

如今品牌商除了主销手机产品外,都已经拓展到手机周边品类及业务。根据GfK数据,半数以上手机店实行多品类组合销售模式,双品类及多品类搭售模式最常见。然而,店内的产品品类越多越好么?显然不是。手机渠道的精益管理将有助于实现线下门店利润的最大化。

与耳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相比,手机是典型强势产品。一般情况下,手机店会搭配销售耳机耳麦、智能手表、平板电脑、智能音箱等。针对不同店面规模、不同店面类型,线下实体店有不同品类的布局需求。众所周知,在手机市场激烈竞争之下,诸如配件和周边产品的利润并不会比手机小。但这些品类如何选择?如何搭配?这是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

根据线下诸多数据,GfK研发了融合产品渠道精益化管理方案,以帮助品牌商推动对手机及周边产品的渠道策划整合。GfK融合产品渠道精益化管理方案数据依托全国15个省份的T2城市的1.3万家门店,产品覆盖手机、耳机耳麦、路由器、智能手表、笔记本、迷你音响、平板电脑、智能手环等,通过数据统计和交叉分析,展现多品类产品搭配销售的最优方案以及精准渠道选择等成果。

来自: 捷孚凯市场咨询

]]>
Cord Evolution:约12%的美国人从未购买过传统电视服务 //www.otias-ub.com/archives/870464.html Thu, 09 May 2019 16:36:25 +0000 //www.otias-ub.com/?p=870464 虽然媒体的注意力往往集中退订方面,即成年人放弃有线或卫星电视,新的MRI-Simmons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从没有为传统电视连接付过费(Cord Never)。

最新的Cord Evolution调查显示,大约有3100万美国消费者从没有为传统电视付过费,占成年人口的12%。

Cord Never平均年龄33岁,平均家庭收入从两年前的41,500美元上升到52,800美元,增长了27%。

27%的Cord Never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内注册付费电视服务,相当于800万成年人。其中70%的人将订购传统服务,包括有线电视、光纤或卫星;18至34岁的观众中有30% – 41%希望购买流媒体电视套餐,如Hulu直播电视、DirectTV Now或Sling TV。

为什么数以百万计的Cord Nevers希望购买付费电视服务呢?原因因年龄而异。

对于35-49岁和50岁以上的人来说,频道冲浪是一个很大的动力,而年轻的成年人(18-34岁)则希望能够轻松观看和查找节目。

MRI-Simmons的创新与洞察高级副总裁Karen Ramspacher表示:“年轻人曾经说过,一旦他们获得了第一份高薪工作,他们就会报名参加全套传统电视服务,现在有更多选择,因此这些订阅服务的竞争非常激烈。Cord Nevers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选择和内容。”

199IT.com原创编译自:GFK 非授权请勿转载

]]>
顶级咨询公司品牌与核心价值研究 //www.otias-ub.com/archives/450139.html Thu, 17 Mar 2016 15:49:38 +0000 //www.otias-ub.com/?p=450139

1458229729-8128-640-101458229729-8359-640-111458229730-5533-640-121458229729-6824-831F-4BBE-8B34-C217F1841E08

作者:慎思行

深入品牌的内核

品牌
长久以来一直是令企业管理者和商业人士非常着迷的概念。它是如此神秘,却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连接艺术与商业,既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令人难以捉摸,又像钻石一样光彩夺目价值让人难以估量。
 
对于咨询公司而言,品牌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咨询服务本身价值主张异常复杂、效果实现也依赖多重条件、付出代价更是相当高昂。所以,如果说咨询公司生存的基础源于客户的信任。那么品牌则是这一信任的最为关键的载体。
不过,咨询公司们的品牌却与我们日常所知的品牌有所不同,一般意义下的品牌,实际上指的是产品品牌(Product brand),它源于对外部市场的深刻理解,对不同群体诉求的准确把握和对品牌理念的精确传播,虽然难以掌握,但尚且有章可循。而对于咨询公司的而言,真正发挥价值的却是公司品牌(Corporate brand),它作为产品品牌的母体,源于每一个公司的生命之中,展现在每一个关联主体之下,却浑然天成,无法刻意塑。而由于咨询公司专注于提供专业服务,没有有形的产品,因此无法通过产品品牌主动地构建影响力,而只能依赖公司品牌缓慢地延伸影响、建立信任和铸造价值。这才是咨询公司建立自身品牌的真正难题。
1458229730-6793-640-10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就需要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公司品牌。公司品牌不仅面对客户,更要面对包括自身成员、合作伙伴,投资机构、新闻媒体,甚至政府机构等更为广泛的主体,所以公司品牌是更多元的主体对公司内在一致性所形成的感受。而这种一致性感受的形成,则来自于公司成员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独特而一致的行为方式和沟通模式。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些沟通模式、行为方式,则源于公司创始人和领导者以自身的视野和意志,为证明和坚持自身存在意义所构建的核心价值的之中。而这个核心价值正是顶级咨询公司们心中那颗光彩夺目的钻石,它缓慢的形成于公司成长的过程之中,不受时间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历久弥新,并最终从功能、情感和象征意义上定义了一个顶级咨询公司品牌的真正内核。
 
顶级咨询公司们,虽然成员遍及全球、人种和语言差异巨大,但是扁平的组织结构、紧密的项目合作和严格的内部管理,却能使公司的核心价值得到最有效的传承,并通过对外界的高效传播,形成各自清晰而强大的公司品牌。不过由于顶级咨询公司创始人们追求迥异,公司发展所处环境也千差万别,加之顶级咨询公司们在塑造自身核心价值的过程之中的所产生的激烈竞争,最终拉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核心价值之战的序幕。

核心价值的胜利

1458229729-2996-640-11
麦肯锡
 —— 塑造专业精神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刚刚步入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势如破竹。而泰勒主义的盛行,更使得当时美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大家族企业和大型工业集团的扩张如虎添翼。但与实体经济的高速发展相比,当时的咨询行业则处于萌芽阶段,业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先行者。而由芝加哥大学会计学教授麦肯锡创立的麦肯锡公司便是少数先行者之一,公司最初凭借麦肯锡先生在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而随着美国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深入企业内部的麦肯锡公司敏锐地感受到,低效落后的官僚式组织是阻碍美国企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关键。因此公司开始向组织专家的方向转变,并以此为基础,成功确立了自身在市场上最初的优势地位。
 
二战之后,随着美国一跃成为了超级大国,新兴技术开始推动美国企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美国咨询业也随之开始迅速膨胀,咨询公司的数量从100家扩展至400家,远超美国经济的增长。不过即便如此,客户对咨询顾问也并未形成真正的认可。虽然同样依赖专业性,但与律师与医生相比,咨询顾问却需要反复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同样由于缺乏认同和尊重,虽然已经发展多年并拥有丰富经验,但麦肯锡公司在推动组织管理项目上仍然非常被动。因此麦肯锡必须创造一个支点,使得它能够建立一个吸引优秀人才、获得客户尊重、确保服务价值的机制。而在当时公司的领导者,并且有过律师经历的马文来看,打造像律师那样的专业性,正是咨询顾问获得尊重关键所在,而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则必须在咨询公司和咨询顾问当中建立真正的专业精神。
 
但是,在咨询公司建立专业精神绝非易事,因此马文•鲍尔将他全部的职业生涯以及退休之后的生活都贡献于公司专业工作方式的建立之中,并毕生践行。由于马文的坚持,麦肯锡公司不断将专业价值的理念转换成明确的工作规则与标准,并不断重复和强化,最终形成了对整个公司的严格要求。而正是坚持在项目前期对客户企业进行独立诊断、拒绝与心存迟疑的客户进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搭建最匹配的项目团队和资源,等等这些难以尽述的苛刻要求,才打造了麦肯锡公司今天独特的专业价值体系。
 
尽管此后不断面临专业知识要求提升、需求重心由组织转向战略,以及竞争对手推出创新理念等各种冲击,麦肯锡公司在核心价值上从未做出任何的妥协,而是不断深化服务客户的方式,持续为专业精神注入新的价值。麦肯锡的顾问们信奉公司的原则、全力为客户服务并坚持独立思考,最终使得麦肯锡公司最终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精英俱乐部。
波士顿咨询
—— 构建理念价值
时间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受益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全面膨胀。几乎所有美国企业都在关注实现增长,他们急于延伸组织、扩大销售、强化管控和提升影响,而少有企业关注于来自外部甚至其他国家的竞争。但到了70年代初期,这一市场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战后日本的崛起,有着更高效率、更低价格、更好产品,并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企业的开始大举进攻美国,这一潮流几乎令所有当时的美国领先企业措手不及。他们难以理解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日本企业竞争力迅速提升的原因,更不可能从自身过往的成功中找到致胜的关键。
 
而当时同样出身于大企业,却醉心于钻研商业现象和问题的布鲁斯•亨德森,却早已发现这种高速增长所存在的问题。不过由于当时的咨询行业已经是巨头林立,而且几乎所有大型的咨询公司都将力量集中于组织的重建与效率的提升。作为一个初创企业,波士顿咨询却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来参与竞争。但作为至始至终都对商业理论非常着迷的布鲁斯•亨德森,在他看来美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以实现更有效地增长,而为了实现这种更有效地增长,美国企业就不能只关注于组织层面的调整,而应该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定义企业的发展目标,并通过一系列有序的行动达成这一目标,从而实现对竞争对手的超越,这就是战略理念最初的原型。
 
战略的理念的提出,不仅帮助当时的美国企业找到了与日本企业竞争的方式,也使得波士顿咨询在咨询行业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并让整个世界首次认识到了商业理念的实际价值。由于对商业理念的执着,布鲁斯•亨德森在波士顿咨询创建初期甚至雇佣了很多大学教授,并针对当时美国企业所面临的降低生产成本和有效管理业务多元化这两个关键问题,在商业理论领域展开了近乎不计成本的研究和探索,并最终给出了这两个问题的量化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经验曲线和波士顿矩阵。并奠定了波士顿咨询在国际咨询行业的地位。
 
得益于创新商业理论对整个企业界的影响和所产生的实际价值,直至今日,波士顿咨询在地理市场、行业领域和业务规模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而重视理念创造和价值实现更成为了波士顿咨询的传统,波士顿咨询先后建立的BCG Fellows Program和布鲁斯•亨德森智库,就是从公司最高层面进行研究和推动创新理念的产生,而在基础层面,波士顿咨询顾问们对探索理念所产生的好奇心,也从布鲁斯•亨德森时代就一直不断传承,通过这种对商业领域根本性问题的发现和解答,波士顿咨询给出了众多创新性的建议和方法论,并通过不断地挖掘、深化和实践这些方法论形成了人所共知的学院派风格。
贝恩
—— 打造结果导向
由于布鲁斯•亨德森一直醉心于《物种起源》等著作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启示,他曾一度将波士顿咨询分为红、绿、蓝三个小组独立运作,并通过小组之间善意的竞争来实现公司整体业务的成长。这项实验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的了波士顿咨询的业务发展,却孕育了波士顿咨询未来竞争对手贝恩公司的雏形,而贝恩公司的创始人比尔•贝恩,正是在这场竞赛上屡获佳绩的蓝色小组的负责人。与多数顶级咨询公司的创始人不同,比尔•贝恩并不具备典型的咨询顾问所拥有的工程学位和MBA背景。但他在职业生涯初期,为范德堡大学募集资金的成功经历,却体现出了他与企业高层管理者交流中如鱼得水,极具销售天赋的一面,而募集资金的压力也使得他对自己努力的结果,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关注。
 
而在70年代中期,美国咨询行业正存在一些像项目周期较短、服务客户分散、不跟进实施也不注重结果等这样非常典型的问题。因此客户在很多情况下,很难落实咨询公司的建议,更难确定是否真的通过项目获得了实际收益。在比尔•贝恩看来,以结果为导向,专注于少数客户,开展更长周期和更为深度的服务,并且以客户股价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对比来检验服务效果,才是对客户更有意义的服务方式。比尔•贝恩把这一做法称为关系型咨询,这在当时的咨询行业看起来非常异想天开,但在比尔•贝恩带领蓝色团队的主要成员创建贝恩公司的时候,却得到了当时深陷股价泥潭的不少大型企业热烈追捧。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仅仅围绕着15-20家大型集团企业客户,贝恩公司的业务就实现了迅猛的增长。而更少的客户意味着合伙人可以大量减少营销时间,从而可以更多投入在项目当中,帮助客户创造价值。这种深度投入的确为客户带来了实际的效果,以至于从1983年开始,贝恩公司就已经有足够自信,通过展现所服务过的企业在股价上的强劲增长,来证明其结果导向式服务的正确性。而同期创立的独立于贝恩咨询的贝恩资本,则以贝恩咨询合伙人及其他投资者出资为基础,借助贝恩咨询的服务帮助提升客户股价表现,并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或转售,使得贝恩结果导向型业务模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而对于贝恩公司的项目团队而言,与少数客户的深度合作,有时意味着超过有50人的顾问团队驻扎在客户公司,为客户进行超过两年以上的长周期的服务。而这种深度的投入,在很多情况下使得顾问之间和顾问与客户之间已经融为一体,以至于顾问们有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对客户的忠诚度甚至超过对贝恩公司本身。而这种为了实现明确结果,而卷起袖管和充满激情和客户一起投入战斗的风格也成为了贝恩人在咨询行业的典型形象。
科尔尼
—— 追求正确建议
当然在咨询行业,因为意见相左而各立门户也并不罕见。与马文带领麦肯锡公司坚持以专业精神为核心,服务于CEO而不介入项目运营相反。科尔尼公司的创始人安德鲁•科尔尼先生,这位老麦肯锡公司曾经的第一个合伙人,却坚信深入企业内部与一线员工深入交流,通过有经验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正确的建议,并有效推进建议的实施,才能为客户带来最大的价值。这一坚持不仅与科尔尼先生平易近人的性格和其在大型企业多年的工作背景密切相关,更来自于科尔尼先生对芝加哥,这个美国的制造业中心庞大市场潜力的深刻判断。
 
同样与麦肯锡大量拓展办公室不同,当时的科尔尼公司则是选择聚焦资源深度服务客户,以至于公司在成立的最初的十多年里一直只有芝加哥一个大型办公室。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企业全球化趋势的兴起,科尔尼公司才借助重建战后德国的大趋势,以自身在制造业的优势,将第二间办公室设在了德国的工业重镇杜塞尔多夫。而当德国日趋壮大的工业集团也为咨询服务的进入铺平了道路。德国制造型企业对质量和结果的关注,更是与科尔尼公司关注质量重视细节的理念不谋而合,最终使得德国成为了科尔尼国际化扩张的起点。
 
经历了八十年代初的经济震荡,美国企业的管理重心开始向强化内部流程和提升运营效率倾斜,凭借“专家式的正确建议”和在采购、运营、供应链方面专业经验的厚积薄发,科尔尼在九十年代初所提出的“采购七步法”其后逐渐被70%以上的全球500强企业采用,一举奠定了科尔尼在战略采购和运营管理咨询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并延续至今。而同一时期,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商业流程再造的信息化服务浪潮。面对IT专业能力的不足和基础设施的缺乏,科尔尼被渴望进入咨询业的IT服务巨人EDS收购,形成了能力与资本的互补。而EDS初期的放手经营,更使得科尔尼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但却掩盖了EDS对效益的追求和科尔尼对正确性的坚持这一文化上的深刻冲突。
 
2000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EDS的业务深陷泥沼,科尔尼也未能幸免。为应对困境,EDS着手以企业化方式改造科尔尼,这使得两家公司在文化上的冲突最终走向危险边缘。在大量顾问离开科尔尼,公司处在分崩离析之际,一向平和、低调而务实的科尔尼人做出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选择,全球177名合伙人不惜损失投入和收入骤减的巨大风险,以大量的个人投资联名发起对公司的回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夺回了公司的控制权。而2006年再度独立的科尔尼公司,凭着安德鲁•科尔尼时代对顾问建议正确性和实施能力的执着追求,更是以超过50%的增长率使得公司得以涅槃重生。
罗兰贝格
—— 实践创业精神
相比美国咨询市场的风云变幻,同时期的德国咨询市场的发展却显得波澜不惊。与现在的中国非常类似,对于咨询这个舶来品,德国企业当时也非常怀疑甚至抵触,因为从文化层面来看,德国人更相信行业专家和经验积累,而不认为对既有数据的分析和所谓的咨询专业技能就能够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但这一时代,随着美国支持德国战后重建而进入德国的美系咨询公司,却对推动市场发展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最终推动德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咨询市场,不过他们的日趋强大却给德国本土咨询业的发展制造了巨大的困难。
 
而经历过二战艰难时代罗兰•贝格,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创业者,他所经营的洗衣店很早就成为了家庭的经济支柱。而早年在美系咨询公司的工作经验更使得他看到了德国咨询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1967年德国首次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罗兰•贝格抓住时机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并通过专注于营销领域与美系公司展开竞争。创业初期,罗兰•贝格在为一家旅游公司提供营销策略设计之后,大胆建议并推动了其与另外三家旅游公司合并,而这一策略的实施最终使得合并后的TUI集团成为现在全球最大旅游业集团之一。借助于这种创业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和市场敏感度,罗兰贝格公司在德国市场开始声名鹊起,并在美系公司强大的竞争压力中顽强的成长起来。
 
1990年后,随着两德合并,德国掀起了对8500家东德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浪潮,这也给德国的咨询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罗兰贝格公司也是在这一时期抓住机遇全力强化企业重组业务,并在这段时间内实现了对近1000家德国大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转型,为推动两德合并和德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随着国内业务的迅猛增长以及冷战时代的过去,罗兰贝格公司的国际化步伐开始加快,首先是布局中东欧,然后是远东,最后是西欧成熟市场,这一相对激进的发展策略,使得它在1990年代末的咨询公司并购浪潮中占得先机,并最终确立了自身作为源于欧洲的咨询公司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而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罗兰贝格公司所秉承的企业家精神更是与中国本土企业勇往直前的作风形成了完美的结合。凭着德国特有的精益求精的态度,罗兰贝格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企业家精神不仅已经成为了这家德国咨询公司与中国企业家沟通的纽带,也成为了推动罗兰贝格公司自身不断发展的关键力量。时至今日,年近8旬的罗兰•贝格先生仍然辗转奔波于世界各地,并且每年两次来到中国为政界和商业提供建议,这种创业者心态和企业家精神,也成为了罗兰贝格公司给世界留下的经典符号。
回顾每一个顶级咨询公司伴随着市场变迁而潮起潮落的发展历史,我们都能发现一个产生、巩固、发展和完善其自身核心价值的过程。而在这一核心价值漫长的形成过程中,顶级咨询公司们的愿景、目标和经历又是如此不同,甚至充满对立,却形成他们个性鲜明的特点,并使得他们都找到了各自在市场中存在的意义。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各自不同的核心价值的塑造与坚持,才写就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公司品牌。并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色彩斑斓的咨询世界。

迈向品牌的延伸

不过咨询世界虽然色彩斑斓,却难以称得上稳定。作为服务于企业、政府等机构客户的行业,咨询行业的发展与产业波动甚至经济波动密切相连。从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到1950年战后日本和德国的陆续崛起,再到1990年美苏争霸、冷战时代的结束,和新世纪之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腾飞。每一次市场的风起云涌,每一次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都对咨询行业形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对咨询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两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大型咨询公司被收购,并且改换了品牌。甚至还有更多的全球领先咨询公司也被拉到了收购的谈判桌上,使得咨询行业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信任和稳定,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受到了深刻的打击。
 
人们都在质疑,咨询行业怎么了?是否咨询公司们过往强大的公司品牌和独特的核心价值,在这个技术喷发、金融涌动的全新时代失去了意义?是否现在的企业已经掌握足够的信息和能力,具备了替代咨询公司的可能?是否新的更有吸引力的金融、互联网企业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了咨询公司获取最优秀人才,并动摇了咨询公司存在的基础。
而从咨询公司这一端的答案则是,无论是2001年安然破产案对整个咨询行业格局的冲击,还是.com泡沫破灭对高科技领域所带来的影响,直到最近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面对这些影响,可以发现虽然咨询行业的格局变化巨大,领先者此起彼伏,但是就咨询行业本身而言,却总能从危机中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实现新一轮而成长。
 
或许这与咨询公司诞生的原因有关,咨询公司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企业和组织解决问题,所以问题的出现,似乎对于咨询行业而言从来都不是一种打击而更多是一种契机。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咨询公司尤其是那些顶级咨询公司,作为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的不同一般企业的组织,他们自身到底要如何应对这个新时代所带来的变革。
1458229730-9872-640-12
事实上麦肯锡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以Mckinsey Solution为产品品牌的解决方案服务,为那些不需要完全定制解决方案的企业,提供基于数据和成熟方法论的半定制化服务。通过将McKinsey Solution作为产品品牌母体,以麦肯锡的知识积累和专业精神为基础,公司从组织、市场、营销、数字化等多方向进行延伸,设计了多个解决方案产品,而这些产品正在成为麦肯锡目前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之一。
 
波士顿咨询则在2013年迎来其50年发展里程碑之时,先后通过自身发展和并购等方式组建了BCG Digital Venture、Bright House等全新子业务品牌,其中BCG Digital Venture更是通过组建集合咨询顾问、设计师、工程师、商业专家和风险投资家的多元化团队,将其在商业理念方面的创新通过数字化、产品设计、品牌发现、IT基础架构延伸等方式进行落地,从而实现理念价值的进一步延伸。
 
罗兰贝格对这一变革的应对则更为坚决,公司不仅在2015年更换了全新的品牌标志,还将对经典战略咨询的延伸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将知识与技术和资本相结合,在欧洲推出数字化服务平台Terra Numerata,为创业者、投资方和技术专家提供全新的合作空间,扛起重振欧洲数字化事业的大旗。另一方面则借助德国在制造业的深厚基础,全力实践工业4.0,推动欧洲乃至全球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科尔尼公司和贝恩公司则分别以运营优势和结果导向为基础,在数字化方向上全面走向纵深。科尔尼凭借自身在战略采购及运营领域的深厚优势,在2010年将原来的采购解决方案部升级为采购与分析解决方案部,并以软件与咨询服务结合的方式将采购领域咨询服务带入了大数据时代。贝恩则整合公司多个行业和职能领域资源,构建了全新的贝恩数字化部门,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化方案的咨询服务,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数字化转型需求。
就在人们还在讨论咨询公司能否适应市场的变革,甚至在这个颠覆动荡的VUCA时代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之时,从以上的事实来看,咨询公司们已然悄无声息的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之路。而以慎思行从权威渠道所获得的数据来看,似乎很难想象,目前全球的咨询市场业务规模仍然在以4%-5%的速度成长,美国咨询市场的增速更是高达9-10%。而且很多顶级咨询公司无论是在美国市场,还是在中国市场都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
 
或许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先生关于颠覆咨询行业的轰动性文章仍在耳畔。事实情况是,而面对互联网时代看似突如其来的变局,咨询公司们却并未颠覆他们所坚持的核心价值,只是在通过数字化、产品化和设计的方式颠覆他们过往交付价值的方式,并通过在公司品牌上进行延伸,实现自身核心价值的进一步扩展,从而满足互联网时代变幻莫测的客户需求,在另一个轮回中再次获得新生。
 文章来源:慎思行
]]>
Vault:2016年咨询公司全排名 //www.otias-ub.com/archives/433833.html Mon, 25 Jan 2016 15:30:38 +0000 //www.otias-ub.com/?p=433833 北美、欧洲及亚太三个区域分开排名,数据提供方仍然来自Vault.com,主要选择了声望、战略咨询、管理咨询、IT咨询及人力资源咨询等维度进行数据汇总分析。

07dd91cf0314b59693325bccf9ac7736

点评:毫无悬念的MBB成为北美地区最具声望的咨询公司Top3(好多好多年了…),而Big4血统的咨询公司仍然延续着过去几年的强势,考虑埃森哲(原安达信咨询),IBM GBS(原PWC咨询),10占其6。

1c1c4dacc56c7be11609cc51c3d52300
点评:毕业小朋友们最憧憬的”高大上“的战略咨询,在北美区毫无悬念…

4aec3eb404671811422b41228ff82a86
点评:整体还是MBB PK Big4,偶尔有几个Tier 2刷刷存在感…

394edea1c576f7f4ef44b7301bb0ccca
点评:IT咨询领域,IBM最近比较动荡…貌似和A记的分差在拉大,不知道认知计算的战略是不是可以帮大象重夺第一?Booz Allen Hamilton国内见的比较少,但是在米帝是政府的主要IT承包商…把米帝的互联网监控捅出来的爱德华·斯诺登就是该公司的雇员。

322aabb984a27f39993a177607c115bd
点评:唯一的意外是Hay居然在北美的人力资源咨询细分市场掉出了前5…

7c808ee7cbe8de366d68b15632d16d68
点评:看到了罗兰贝格的回归,相较于北美地区的业务迟迟打不开局面,作为自身大本营的欧洲地区还是稳居在最具声望的咨询公司之列。而Big4在欧洲的咨询声望与北美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当然MBB还是MBB…

c7fbb5dc45cc6700445327277a1dd1fd

点评:同样作为少数几个源自欧洲的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在欧洲地区获得了仅次于MBB的认可程度。水房有两个战略咨询业务线入围…说好的无缝整合呢?

e6b184e90caa8b94c99cd6d7fe8779c6
点评:BCG压过了MCK获得了欧洲最佳管理咨询公司…大概是因为其在MBB中最良好的lifestyle风格比较受欧洲人待见?

a889a624f1b355e4a8840e3b5d3305f0
点评:另一家源自欧洲的咨询公司,凯捷进入本领域的前3。IBM还是很郁闷的看着ACN登顶。话说,MCK在IT咨询领域搞这么高的排名是闹哪样…是BTO的功劳么?

6137470d25df8013796516698523b7f8
点评:第五名,小编真的念不出啊…皇上

618b8f33dae227570448626b638f4f56
点评:又是MBB…和Big4…为嘛要说又?

66aca2b0adb1f51e8a9a0c9692a5fb54
点评:亚洲人民相当认可埃森哲的战略咨询能力…这是什么鬼…不过A记战略业务最近倒是挖人蛮凶的。

0736501a3cc0689e71acacfd1d645258
点评:无

403ed2616ef378f5d7dac7b1dcd0cf80
点评:
印度同学很厉害的在亚太区域挤进了两家…Tata & Infosys

6623869c59b88d97945a65b6dc5915b9
点评:传统的四大人力咨询公司终于都进前5了…

最具声望的咨询公司的排名方法(来自Vault):

Survey respondents were asked to rate each consulting firm in the survey on a scale from 1 to 10 based on prestige, with 10 being the most prestigious. Consultants were unable to rate their own firm, and they were asked to rate only those firms with which they were familiar.

Vault collected the survey results and averaged the score for each firm. The firms were then ranked, with the highest score being No. 1, down to No. 50.

Remember that Vault’s top-50 prestigious consulting firms are chosen by practicing consultants at top consulting firms. Vault does not choose or influence these rankings. The rankings measure perceived prestige (as determined by consulting professionals) and not revenue, size or lifestyle.

各个细分行业排名方法(来自Vault):

Vault asked consultants to rank the best firms in several areas of business focus. Consultants were allowed to vote for up to three firms as the best in each area, but could NOT vote for their own firm.

via:智选堂

]]>
LinkedIn: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职业发展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379987.html Sun, 30 Aug 2015 15:59:47 +0000 //www.otias-ub.com/?p=379987 本次报告是由领英挖掘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从业者的用户数据,与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教研室合作分析完成。

报告发现,四大从业者学历偏高,将近一半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超过30%的人有过海外留学经验,超过一半的人为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出身。在针对年轻一代的四大从业者的分析中,领英发现,90后与85后跳槽频率相比平均值更快,其中90后甚至一年就跳一次槽。选择跳槽的四大从业者更倾向于进入金融、制造与高科技行业。 

四大从业近一半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在四大从业者毕业高校分布上,北上广地区财经类院校及传统名校表现抢眼。其中,北京以及上海的院校在占比上尤为突出,两地高校商科师资力量雄厚 ,北上广的学生也有更多了解四大的机会。四大从业者毕业院校排名前三的学校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l1

从业者毕业高校百分比排名

进入四大工作必须要有海外留学经验吗?目前看来并不是这样——领英数据显示,四大从业人员中69.65%没有海外留学经历。而在有留学经历的人群中,商科强势的院校学生占比较高。这说明商科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满足四大的需求。

从学历来看,四大从业者学历普遍较高,50%为本科学历,将近50%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比35%,拥有MBA学位的占比11% 。

l2

上图为从业者最高学历分布

四大从业者所学专业集中效应非常明显,高达54.4%的从业者是学工商管理专业出身,经济学位列第二,比例为12.7%,排名前十的后八个专业分别为计算机、语言与文学、法律、数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科学、电气与电气工程、公共关系与新闻传媒。

l3

从业者最高学历专业分布

90后实习经历多于85

领英数据显示,四大从业者在进入四大工作前平均拥有1.62份实习工作。90后从业者实习数量明显高于85后——90后四大从业者有过两份以上实习经历的人数占比31.6%,是85后拥有两份实习经历的比例的5倍多。

l4

9085实习数量对比

四大从业者在实习阶段质量普遍偏高,前十大的实习公司多为四大或者金融行业的一流公司。在入职四大前,在四大实习过的人员占四成 。

l5

 

四大从业者实习前十大公司分布

平均工作13年可当合伙人

和其他行业相比,四大拥有更清晰的晋升机制。通常情况下,普通员工工作大约2年可以迎来一次升职。职位越高升职所需的工作时间也越长。平均来说,坚持工作13年(155.45个月)便有望成为四大合伙人。

l6

90后比85后更爱跳槽

当一部分人选择努力争取晋升机会时,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跳槽。领英数据显示,四大员工们平均工作4年之后会选择跳槽。 90后与85后跳槽速度快于平均值,85后大约工作两年便会跳槽,90后平均工作一年就会跳一次槽。

从四大跳槽的从业人员中,只有3.6%的人 会跳向另一家四大公司,绝大多数人选择了跳向四大之外的公司。四大从业者第一次跳槽去向中,占比最大的行业为金融业,制造业、高科技分列二三位。

l7

图为从业者跳槽行业去向

附:四大从业者跳槽去向行业排名Top4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 咨询 金融 制造业
惠普 埃森哲 渣打银行 通用汽车公司
联想 罗兰贝格 摩根士丹利 江森自控
思爱普 美世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通用电气公司
英特尔 毕马威 花旗银行 西门子
]]>
广告再花哨也没用 90后更爱大品牌 //www.otias-ub.com/archives/376351.html Mon, 17 Aug 2015 13:43:18 +0000 //www.otias-ub.com/?p=376351
23e2d033-8597-47f3-86f0-d46184aed496
  我国90后已有1.88亿人(国家统计局数据),他们的财务状况逐渐独立,正在释放越来越高的消费需求。

罗兰贝格不久前发布了《一线城市90后消费特性调查》,展示了他们在饮料、服装、运动鞋、化妆品&护肤品和手机五种商品品类上的消费习惯。

报告指出,对于注重体验的90后而言,传统广告的消费刺激作用很小。除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告会有一定刺激作用外,他们对其他广告基本不关注。

在90后购买流程中,互联网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习惯于在网络上收集产品信息,网购成为90后的普遍购物方式。罗兰贝格估计,目前90后在总体网购人数中的占比达到30%。

85%的90后被访者在手机品牌上选择了iPhone,这种高普及率反映出90后消费者的主要消费特性。

罗兰贝格在报告中指出,90后对手机的偏好更体现“现实主义”,而iPhone在各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由于手机使用频率高,90后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优质手机。

首次使用iPhone并获得良好体验后,90后不会轻易更换手机品牌,同时苹果简洁专业的体验店店面设计、销售人员提供的优质咨询服务以及完善的售后体系也更增加了90后消费者对于这个大品牌的信赖感。

90后相对拥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网络购物体验,对于新产品、新品牌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也有独立的选择能力。

事实上90后消费者并不如外界评价的那样习惯频繁更换、尝试新品牌。被访者普遍表示对于之前购买过的产品如果体验良好,他们会继续习惯性购买。在他们看来,品牌保证了熟悉的品质,并且能够帮助他们在选购时减少挑选时间和试错成本。对待化妆品与护肤品同样如此,90后更注重质量。

与化妆品、手机相比,90后对于服装品牌的忠诚度相对较低。罗兰贝格认为服装企业需有侧重地突出培养产品优势,以更契合90后消费者的偏好。

例如以平价快速为品牌定位的优衣库,一直以来以基本款著称。从被访者的评价来看,他们看重的正是优衣库价格低、质量好,较少在乎其款式。

70%左右的女性被访者表示,网购在服装整体购买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罗兰贝格认为,服装企业应注重网络营销,其中与网络红人的合作尤其能够帮助企业接触到90后女性消费群体。

90后对待运动鞋的态度与对待服装完全不同,选择范围相对较集中,NIKE和New Balance两个品牌被多次提及。

报告认为,产品开发是运动鞋企业需要关注的要点。例如企业可以增加款式的可搭配性。NIKE就曾频繁地与时装设计师进行跨界合作,既满足了90后年轻人对于运动鞋舒适、运动性能的需求偏好,又满足了年轻人对于适合穿搭的时尚追求。

罗兰贝格调研发现,90后群体虽然个性独立,在产品选择上不盲从,但他们并不愿意追求小众品牌。不论是化妆品、手机、服装,还是运动鞋,90后消费者对高知名度大品牌更有信赖感,因为它们意味着更好的整体品质和质量保证。

在饮料的选购上,90后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因素,不喜欢明显含有多种添加剂的产品,其次是口味。对于价格,他们对中低端饮料价格接受度高,并表示没有必要买很贵的饮料。

90后消费者对饮料的品牌忠诚度总体上较高,农夫山泉、百岁山和光明这几个品牌在调研中被反复提及。

除了积极开发健康的产品、保证产品品质外,企业还应该注重包装设计。例如百岁山的包装与传统的饮料瓶设计不同,运用了平肩设计,整个瓶身更有现代感,迎合了90后对于时尚的追求。

 

via:界面

]]>
Canalys:2015年全球可穿戴手环出货量将增加129% //www.otias-ub.com/archives/274787.html Wed, 17 Sep 2014 00:30:17 +0000 //www.otias-ub.com/?p=274787         199IT原创编译

        Apple加入了可穿戴市场的竞争,上周发布了Apple Watch。那么,智能手表消费者会如何衡量Apple和他的竞争对手呢?

179400

        根据2014年8月GfK的调查,在英国、美国、德国和韩国智能手机用户中,价格是购买智能手表的最关键因素。但是,在中国消费者中价格甚至没排到前三位,相比之下品牌和精度更重要。在英国、美国和德国消费者中,功能很重要;而韩国消费者更关心是否容易使用。

        在智能手表消费标准中,每个国家的智能手机用户都选择了活动追踪器,因此,能够监测活动成为智能手表在每个国家都是第一位的。在英国、美国和德国,用智能手表报时排在第二位;而在韩国和中国的受访者中排在第二位的是打电话。在美国和韩国受访者中,基础应用排在第三位;而在英国和中国,用智能手表导航排在第三位。

179247

        2014年9月Cowen and Company的报告预测,从今年到2020年,生活方式和娱乐类穿戴设备,包括多功能能智能手表、眼镜甚至珠宝,这些将会成为全球销量最好的可穿戴设备。而且预测智能手表将会最受欢迎,2014年将占美国生活方式和娱乐可穿戴设备销量的60%,到2020年将占72%。

179379

        Canalys估计,2014到2015年可穿戴手环全球出货量将增加129%,达到4320万台,像Apple Watch这样能够运行第三方应用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达到2820万。

        编译自:eMarketer 译者:孙莹

]]>
从神州租车招股书剖析中国租车市场 //www.otias-ub.com/archives/241741.html Wed, 18 Jun 2014 09:30:42 +0000 //www.otias-ub.com/?p=241741           神州租车已经提交了IPO招股书,准备在港交所上市。租车这个行业在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是有很大市场的,美国是比较好的参照;已经有了赫兹(120亿美元)、Enterprise、安飞士(60亿美元)等大型租车集团,还有ZipCar等新型租车公司。中国的租车市场比美国市场更大,原因后面再说;先看看神州租车招股书中引用的罗兰贝格的数据说的中国租车行业目前现状。

  1、中国租车行业前景

  罗兰贝格数据显示,中国租车市场规模从2008年的90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3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车队数量则从2008年的10万辆增至2013年36.9万辆,复合增长30%。预计2018年中国租车市场规模将增至650亿元,车队数量达到77.9万辆。

  租车行业又分为短租和长租两大块,短租是指租期低于90天的业务,超过90天的则划分为长租市场。中国短租市场的增速比全行业的增速又更快。

  中国短起汽车租赁市场规模从2008年的10亿元增至2013年的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2%;该增速远高于同期巴西、美国、日本、德国的短租市场年复合增长率13%、6%、2%、2%。预计到2018年,中国短起汽车租赁市场规模将达到1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7%。

  中国租车市场行业增速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中国这几年的汽车保有量增长飞快,而租车市场又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租车市场渗透率(租赁车辆数占车辆总数比例)还很低。罗兰贝格数据显示2012年只有0.4%,而同期的日本2.5%,美国1.6%,韩国1.4%,巴西1.3%。

  这里可以看到,日本的租车市场渗透率高于美国;主要是因为日本的人口密度高,在大城市的持有车辆成本高;当然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公共交通发达后对驾车出行依赖也降低。

  再来看中国,国土面积和美国差不多,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在全国人均GDP还不到1万美元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限牌政策。这里有城市规划不合理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口密度太大导致的城市交通佣挤而不得不采取的降低城市交通压力的措施。这样的环境下必然推高车辆持有成本和降低自有车辆带来的便利和舒适度。美国现在人均拥有的汽车数为0.7辆左右,假设中国的国土面积上承载车辆数和美国一样,中国的人均车辆数只有0.2辆左右。所以,中国人更多的休闲旅游需求和商务用车需求需要由租赁车辆来满足。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租车市场会比美国大许多。

  2、中国租车行业的特殊国情

  神州租车在招股书中表示,2013年每月平均有7624台车辆因为不能通过两年一次的年检而暂停租赁业务,产生2.985亿元的闲置成本。出现这项费用是因为中美之间对汽车租赁行业的一项很大的政策差异。

  在美国,出租车辆的相关责任是跟着租车人走的;而中国是跟着车走的。所以在美国,租车人租赁的车辆出现超速、闯红灯等违规时,是直接记在租车人的头上的;但是在中国是记在车辆上面的。所以美国的租车公司把车辆租给租车人后就不需要管什么了;而中国的租车公司除了对车辆的运维之外,还需要替用户扣缴罚款。中国租车公司一般用户违章方面的预扣款是2000元,如果遇上奇葩的用户超过了2000元的罚款;那租车公司就得向用户追款或垫付了。

  更难搞的是中国还有个扣分一说。虽然用户的违规罚款大多数是在2000以内的,租车公司收到罚单后直接扣款就行,不会太麻烦,垫款的比例也不多;但是扣分这条确实棘手。用户不去处理扣分基本没多大影响,而且要用户亲自去执行扣分处罚也不像罚款那么容易;但是对租车公司来说,一辆车上记的扣分多了就会在年检上遇阻。不过,这项政策在2014年9月1日后就会改变了,将从之前的两年一检改成六年一检;租车公司的租赁车辆一般三年就会当做二手车处理掉,就不再受年检的影响了。不过,不知道有扣分未处理的车辆会不会影响二手车的销售。

  在中国还有项特殊的政策是限牌和限行:

  截至2014年6月已经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贵阳、杭州六个城市实行了车辆牌照发放限制;这对租车公司来说是个很大的困扰。如果想要扩张车队时要进行正常的摇号或者拍卖程序,要么是时间拖延得很长、要么是拿到牌照的代价很高。像在北京还好一些,政府每年会根据租车公司的纳税额派发一些牌照;但像在上海等一些地方只能通过拍卖方式获得牌照就会很大地限制租车公司车队的扩张。所以,许多租车公司为了应对城市限牌带来的车辆扩张烦恼,采取了在限牌政策执行前大批量采购新车占牌措施。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未来扩展的烦恼,但一次性大批量采购新车肯定是远超市场需求的;又会导致车辆限制从而带来无形的闲置成本开支;即使是调派到外地租赁,也需要额外的调车和管理成本。

  在北京、南昌、贵阳等对车辆限行的城市并未对租车公司豁免,遇到车牌限行时也会罚款,产生的费用也需要租车公司承担。这也是中国特殊政策环境下开展租车业务的额外成本。可以说,在中国开展租车业务比美国确实复杂许多。

  3、中国租车行业现状及增长空间

  虽然在中国开展租车业务不容易,但因为市场巨大,也有许多的创业者投入到这个领域来。同时,因为租车又是个资本驱动的重资产行业;早年获得联想大力支持的神州租车已经在行业树立了寡头地位。

  罗兰贝格的数据显示,2013年,神州租车以5.3万辆车队规模稳居中国租车公司第一的位置;是第二名一嗨租车的4倍;是第二名到第十名的租车公司总车辆数(3.6万辆)的1.5倍。

  虽然神州租车已经有了5.3万辆的车队规模,车辆数也远超其他竞争对手;但中国前五大租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依然还很低,仅为14%。美国、德国、巴西前五大租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5%,91%和58%。

  短租汽车市场

  如果从汽车租赁行业的细分市场看,中国前五大租车公司在短租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也依然很低;神州租车在整个短租汽车市场的地位也类似,远超第二名一嗨租车,并且超过后面9名的总和。

  单独从短租汽车市场看,中国短租汽车市场的行业集中度高于整体汽车租赁市场的行业集中度。罗兰贝格的数据显示,2013年神州租车在短租汽车市场占有率为31.2%,一嗨为8.1%,至尊为1.9%,瑞卡1.9%,安飞士1.2%;前五大短租汽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4.3%。

  神州租车在2013年市场占有率的增速上也是最快的,两年间提高了11.4个百分点;其他租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提高都不到1个百分点;至尊租车的市场占有率还下降了0.8个百分点。

  随着中国驾照持有人数的增加,以及旅游人数的快速增加和旅游消费能力的大幅提高;中国短租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罗兰贝格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持有驾照人数约为3.28人,而中国有近14亿人口;未来还会增加几亿驾照持有人。另一方面,驾照持有人数和私家车保有量又还有巨大差距;这给短租汽车市场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罗兰贝格数据还显示,中国自驾休闲游从2008年的38万增至146万,年复合增长31%;预计2018年达到477万,年复合增长27%;自驾商务游从2008年的128万增至2013年的467万,年复合增长29%,2018年至970万,年复合增长16%。

  中国GDP刚达到7000美元,正是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期;旅游全行业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速。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短租汽车租赁市场也会继续高速增长。

  长租汽车市场

  中国长租汽车市场的集中度依然还很低,2013年前五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只有8.7%。不过,前五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比较平均,虽然神州租车车队规模依然是第一位,但相对优势没那么明显了。

  注:图表来自招股书,不过车辆数和市占率对应不上;车辆数是神州第一,市占率是安飞士第一。

  罗兰贝格的数据显示,2008年70亿元增至2013年240亿元,年复合增长28%;预计2018年到400亿元,年复合增长11%。随着中国企业用车的增长和政府公务用车(目前保有量约400万辆)的改革;中国的长租汽车市场也会继续快速增长。

]]>
P2P经济要革租车行的命 //www.otias-ub.com/archives/228794.html Wed, 21 May 2014 14:43:58 +0000 //www.otias-ub.com/?p=228794

一个朋友家里原来有两个车牌以及两辆车,其中一辆车面临报废。广州已进入摇号时代,车牌如果被收回了再摇到便十分困难,为此这位朋友不得不再买一辆车来保住这个车牌。问题来了,剩下的那辆车如何处理?每个月的停车位费用和维护费用都十分可观。我建议他将车通过网络P2P网站租出去。

P2P租车:庄闲游戏app官网 模式进军汽车租赁

P2P租车网站,是庄闲游戏app官网 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车主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闲置车辆,或者自己汽车限制的时间段,共享给其他需要的人。车主获得租客的费用,P2P租车网站获得分成。在美国这一模式的践行者是RelayRides,以及被它收购的校园P2P租赁平台Wheelz,还有它的对手Zipcar和GetAround。在中国的玩家则是PP租车,这是一家由中国留学生在新加坡建立的P2P租车平台,现已杀回中国。

所有P2P租车网站运行模式大同小异。车东和租车者经过认证之后,可以在平台发起租赁交易。平台建立一套信用体系和奖惩机制,保障陌生人之间的交易能够正常运转。同时,平台还会为即将被出租的汽车提供一套设备和一套监管系统。汽车安装一个智能设备,车东和租车人在完成网上交易后,无需见面后者也可凭借手机App打开车门,车东还可在平台查看汽车的位置。

这一个模式再提炼一下,便是当前流行的庄闲游戏app官网 模式,或者说P2P经济。

在美国最知名的P2P模式代表是Airbnb,从曾经流行的“沙发客”模式演变而来,用户可以将房间短租给旅行者,AIRBNB估值已达到100亿美元。Lyft, Sidecar, Uber,则是连人带车的汽车租赁。DogVacay, Rover 是宠物寄养。Feastly则帮助旅行者到当地人家里品尝美食。在中国,PP租车将车共享给需要的人,P2P网贷将充裕资金贷出去,P2P下载则是将闲置带宽共享给他人。

庄闲游戏app官网 的本质便是将闲置资源共享给需要的人,并且从中得到经济回报。庄闲游戏app官网 平台做了三件事情:一是资源和需求的无缝对接,即信息中介;二是信用体系和奖惩机制的运作,确保连接的价值;三是提供完善的工具支持和配套服务,帮助资源和需求方更加容易地对接和交易。Airbnb、PP租车莫不如此。

传统租车平台:模式落后必将被革命

租车行的运营模式很简单,车行掌握着一批车辆,将这些车租出去,按照次数/里程/时长等模式收费,这些车为租车公司自行购置。从整个系统运作来说,旧的租车体系里的汽车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它们在没有被出租时便处于闲置状态,折旧、停车、维护成本成为租车公司的负担。

同时,旧的租车平台,不论是传统租车行,还是神州、一嗨这样的租车网站,它们都十分依赖线下,而不是技术。神州们的网站仅仅是其中一种导流渠道,跟电话、线下并无区别。它们需要铺设大量的网点,网点日常运维需要检修、客服团队。同时租车平台之间为了争抢客户,正在开展旷日持久的价格战来吸引用户。

结果便是租车行业运营成本极高,毛利率极低,摊子铺得越大亏本越严重,陷入价格战泥沼的租车行们很难自拔,就跟早几年的团购网站一样。

现在最大的租车公司为神州。2012年底拥有600多家门店和服务点,车队规模约36000辆。它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其2012年招股书显示,2009~2011年分别亏损320万元、4330万元及1.514亿元。由于资本市场不看好其模式,2012年的IPO冲刺以失败告终。

不只是神州,所有的租车行均面临类似的问题,难以盈利。上个月,全国500多家中小租车公司在京组建联盟集体入驻某平台,以抵御行业巨头,整合加速,大有“千租大战“之势。不过,最终租车市场的收割者或许不会是传统租车行,而是更先进的模式。

P2P租车或将革传统租车行的命?

一方面是租车行难以出头,另一方面则是租车行业的繁荣。

根据罗兰贝格的报告,截至2012年中国汽车租赁车辆总数约为25万辆,预计今年将达到43万辆。中国汽车租赁行业规模将从2011年的182亿元增加到今年的390亿元左右。还有数据显示,未来10-15年内,中国将会有近10亿人口持有驾照,道路资源却只能容纳约3亿辆机动车,这将产生7亿有本无车的“本本族”,这些人必须租车。

不过,如此硕大的市场目前并无寡头,处于群龙无首状态。中国当前约有1万家汽车租赁公司,前五大公司只占到约9%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低,在美国前五家市场份额达到了95%。

如果说神州和一嗨这些传统租车行的模式存在先天弊端,那么P2P租车模式则规避了那些弊端。在这个系统里面,资源的利用率只会越来越高。因为它的目标是消灭而不是产生闲置资源。同时由于是基于线上平台为主的认证、信用和交易,线下智能工具为辅助的交车、管车方式,可以消灭线下门店和网点,减少地面人员,大幅降低运维成本。这就跟Google Adsense颠覆上一代广告系统,淘宝颠覆传统的零售规则一样,靠的还是模式和技术。

租车者可以获得比传统租车行更低的价格(目前PP租车大概为市场租金80%)。车东可获得额外的收入,因为他的车闲着也是闲着。而P2P平台通过分成获取收入,人力和研发投入均不会随着交易量线性增长,规模化之后毛利率反而会更高。

唯一的问题是信任问题。如何教育市场,让用户敢于将车放租,让租车者在平台可以找到附近的闲置汽车,是最大的问题。以PP租车为例,它面向车东和租车者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建立了互评和打分机制,为每辆车购买P2P租车保险,与公安网以及交通部合作鉴别会员身份,与保险公司合作追查租车者过去三年是否有重大违法行为和罚分记录等,投入大量的资源研发和装配智能车盒便于管理。除此之外,租车目前并不抽成,未来可能会提成30%。

关键是看PP租车能够成功教育市场,如果可以,颠覆神州租车们也不是没有可能。截至2013年底,PP租车在北京注册租客近万人, 注册车主近3000人。现在PP租车注册租客27000,注册车主15000,4个月增长了4倍。此外,PP租车还联合去哪儿和途家网进行商务合作,以加快P2P租车的市场化。

汽车租赁是一个朝阳行业。纯互联网模式的P2P租车有望在三年内市场规模超越传统租车。它的模式更为先进,且私家车分享模式在国外已被验证,例如Uber,它和PP租车都是P2P汽车经济的产物。

 来源:快鲤鱼
]]>
零售业突围 //www.otias-ub.com/archives/212551.html Tue, 22 Apr 2014 16:34:28 +0000 //www.otias-ub.com/?p=212551        

     文/《新财经》记者 赖智慧

  曾被称为最能抵御经济周期性衰退的零售行业,如今正陷入困局。

  在消费低迷和电商冲击的大环境下,中国零售业过去一年不仅未交出高增长的业绩,而且面临关店、调整、利润下滑的艰难处境。传统大型百货店、大型超市扩张的风光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面对商品销售额大幅下降、成本加大、利润下降的现实,其扩张速度明显减慢,市场表现是新开门店减少,一些难以经营的门店甚至被迫关闭。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沃尔玛、家乐福、TESCO的新开店速度平均降低27%以下,另外,主要外资连锁企业也关闭了近30家门店。2013年12月28日,美国芝加哥百年老店多米尼克(DOMINICK)超市关闭,72家门店下属6000多人失业,包括许多即将退休的老员工。

  在国内,由于商品的涨价,消费者对日常的消费也开始趋于理性,甚至在某些商品方面变得更加“小气”。再加上电商的崛起,大量看重性价比的消费者被吸引到了网络购物的行列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许多零售实体店采取诱人的促销措施,有的已经向电商转型,但零售市场依然乌云密布。困境中的零售业该如何突围?

  关店潮持续

  最近两年,国内零售业持续低迷,关店潮不断蔓延。

  今年3月19日,沃尔玛江苏盐城店、湖南常德店同时关店,这是沃尔玛今年3月以来的第二次关店。此前的3月4日,沃尔玛重庆南滨店正式停止营业。而根据马鞍山沃尔玛方面发布的公告,其两家店会在3月31日起停止营业。

  沃尔玛中国区域总监李英男在发给媒体的邮件中称,沃尔玛在中国有一个9%的瘦身计划,根据严谨的市场评估,将关闭一些业绩不好的门店。沃尔玛方面此前表示,今年计划在中国再关闭20多家业绩不良的门店,同时对部分门店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

  事实上,关店的不只是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连锁超市、便利店和百货店的关店潮就开始了,这股“关店潮”一直蔓延了整个2013年。

  以便利店业态来看,先是罗森关闭了约30家店,导致其总店数多年来始终徘徊在300家左右。之后,可的与好德开始调整和关闭数十家门店。可的与好德同属于上海农工商集团麾下,因两者加总原本共有超过2000家门店,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便利店企业。然而,经过今年的调整,据农工商集团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可的与好德的总店数已低于2000家。就连向来给人“正能量”感的7-11也拟关闭和调整近20家店。

  相比之下,被挤压在大型卖场和小型便利店之间的标准超市的日子更加难过。因经济纠纷在今年一度遭遇供应商“逼宫”的家得利超市,其店数已从数年前的160家减少到现在的约140家,新开店速度极慢,2年内仅开6家新店。

  百货业也难以幸免。2013年3月,京城知名百货大佬贵友关闭了方庄店;年中,大洋百货石家庄店关闭,在沈阳经营5年的伊势丹停业;进入炎炎夏季,盘踞成都春熙商圈20年之久的太平洋百货关闭,而太平洋的“老对手”百盛也并没有好过多少;在百盛贵阳鲜花店关闭后不久,8月底,百盛石家庄的一家门店也关闭了。

  受累于前期渠道的快速扩张,一些品牌服装企业的关店潮也在持续。

  在ZARA、H&M、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的冲击下,曾经的时尚标杆ESPRIT品牌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过去的旗舰店也变为吆喝声不断的折扣店。美特斯邦威、佐丹奴、I.T等这些曾经的潮流服装品牌也都遭遇严峻挑 战。

  香港服装品牌I.T此前发布2013/2014财年中期报告就显示,上半财年其集团同期纯利润下滑了76.8%,而内地市场的亏损更是高达1400万港元,这也使得I.T不得不关闭了香港、内地共计43家门店。此外,美邦服饰013年关闭门店数量为200多家,佐丹奴2013年上半年内地门店数目减少了180家。

  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动向、361度、安踏、匹克、特步等运动品牌累计关闭门店数量超过6000 家。

  盈利越来越难 表面上看,沃尔玛的瘦身是为了调整战略,但背后原因是利润太低、盈利越来越难。这也是国内大量零售品牌纷纷关店的共同原因。

  “高成本是导致零售业盈利越来越困难的关键。2013年,零售业成本上升出现由缓到急、刚性占比加大的特点,如果到一定临界点,会发生致命的影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表示,诸多零售上市公司201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80%以上的企业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上涨,零售企业销售的增幅却明显慢于成本涨幅。

  2013年,零售业成本上升由缓到急、刚性占比加大。有资料显示,80%以上的企业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上涨,零售企业销售的增幅却明显慢于成本涨幅。其具体表现是:一是用工成本增加,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工资支付;二是经营成本增幅大于每月的利润增幅,如员工的聘用成本、新店装修、店铺推广、水电租金等逐渐增加。

  专业商业地产服务机构RET睿意德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价格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业建筑和装修成本大幅提升,这些都大大拉高了零售物业的投资预算,激发了物业出租方对租金收益的更高预期,而人工成本也逐年上涨。

  零售行业盈利难,也与其业态老化、缺乏创新模式有关。由于整个行业前期的疯狂扩张和市场资源的提前透支,再加上行业缺乏规范的营销创新模式,零售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老化状态。在微利时期,行业巨头及大型零售店参与竞争,零售业若没有特色,很难让消费者再次光临。没有消费,就没有营业额;没有营业额,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企业就支撑不下去,而其各种成本又照样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关门歇业。

  就在零售业者遭遇租金和人工成本大涨的考验时,电商的崛起更让实体业者“雪上加霜”。艾瑞数据显示,2006年,电商销售额为260多亿元;短短几年之后,2012年的电商销售额数字已突破1.3万亿元;2013年,仅仅一个“双11”,天猫销售额就逾300亿元,令实体业者望尘莫及。

  “由于成本高企、电商冲击和消费走低,使得实体零售业者的盈利变得十分困难。2013年第三季度,超市和便利店毛利率在15%~20%,百货店数字为20%,专业店和专卖店为20%~25%,大型超市第三季度毛利率最低仅15%左右。所有实体零售业态在第三季度,毛利率与往年相比都有明显下滑。”郭戈平表示。

  资本化之殇

  由于盈利难,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不务正业”,甚至片面追逐资本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零售企业往往通过PE(私募股权投资)和VC(风险投资)来获取融资。但在行业进入慢增长期、利润微薄的情况下,零售业特别是实体零售越来越难以获得资本的青睐。于是,零售企业开始做起自己的投资人,以抵抗微利的风险,或是开启多元化、综合性的经营之路。

  “过去,零售业主要依靠外延式、粗放式的扩张来扩大销售增长。但随着市场的饱和,这种扩张方式的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当的规模扩张不仅会影响利润水平甚至导致亏损,最终不得不被收购。”一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资本化是一个行业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如果过分资本化,就会适得其反。北京一名熟悉零售行业的投资公司总裁表示:“中国零售业更应该担心的不是市场的饱和,而是资本的过分饱和。”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最近几年,随着步步高、深圳天虹、汇银家电、永辉超市、文峰大世界、宁波三江等传统零售企业的上市成功,许多同行企业开始跃跃欲试,希望早日踏上资本征途。一些VC和PE前几年疯狂扎堆连锁行业,为了成功争夺目标企业甚至不择手段。

  据一名股权投资人士表示,通过最近几年一轮轮的角逐和筛选,一些资质较好、能快速开花结果的企业基本已被VC和PE挑完了。“现在那些满怀期望奔跑在上市路上的数百家零售企业,绝大多数注定要失败。”

  除零售商对资本运作过分热情外,行业外资本也在对零售业进行新一轮“扫荡”。有些资本对并购对象几乎不加任何选择,大小通吃,一家门店甚至夫妻店、杂货店都不放过,也不管是否能够盈利、是否在未来有投资增值的空间,而且收购溢价高得离谱,这已经背离了零售的基本常识。

  “零售业渐渐从野蛮成长的阶段进入微利时代,转向其他领域寻求更高的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广东省流通业商会副秘书长黄华军表示,只不过零售商的主业不能空置,可以多元,但主次必须分清。资本的终极目标是套现和逐利,而不是为了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将“透支”零售业的未来前景,就如上市企业新股发行过高的市盈率透支了未来几年的增长空间一样。而且,由于过分追求资本运作,很多零售企业因此而失去了对实业的兴趣,纷纷转行商业地产或是其他行业。

  电商化之难

  目前,大量的实体百货商店仍在不断加入电商大军,但其运营始终面临困难,尤其是一些实体百货商店的自建平台,无论从浏览量还是销售额来看,都无法与电商抗衡。网络零售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成为当下传统零售业遭遇的困境。

  2013年“双11”期间,电商在进一步“攻城略地”

  的同时,一些传统百货商场的线上商城却显得有些失意。

  以重庆百货为例,该公司2012年中旬已公开测试的“网上逛重百”迄今依然处于建设状态。据了解,重庆百货已聘请国际知名资讯机构罗兰贝格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为其制定发展策略,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网络零售。

  对于传统百货和传统企业触电,黑马已经多次报道过。而传统企业现在正在面临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对于电商大潮和用户习惯的转变,不做一定不行,但做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处于如何面对自我革命的境地。的确,传统企业正在面临这种真实的博弈困境。

  2013年“双11”期间,电商在进一步“攻城略地”

  的同时,一些传统百货商场的线上商城却显得有些失意。

  以重庆百货为例,该公司2012年中旬已公开测试的“网上逛重百”迄今依然处于建设状态。据了解,重庆百货已聘请国际知名资讯机构罗兰贝格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为其制定发展策略,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网络零售。

  对于传统百货和传统企业触电,黑马已经多次报道过。而传统企业现在正在面临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对于电商大潮和用户习惯的转变,不做一定不行,但做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处于如何面对自我革命的境地。的确,传统企业正在面临这种真实的博弈困境。

  有业内人士认为,传统零售百货行业开展网络零售是毋庸置疑的发展趋势,但又不得不面对低毛利等问题,以致一些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种心态反映出来的结果是,这些企业被迫参与网络零售方面的建设和投入,但在资金和资源配置上又相对谨慎,执行层的联动反应也摇摆不定。

  实际上,实体零售商“触网”后的盈利压力从未断过,一些先期涉足线上业务的超市企业在这上面几乎没有突破,一些传统百货开设的网店也沦为“鸡肋”。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显示,目前“触网”零售企业的线上销售远未形成规模。从销量上看,2012年,连锁百强中已有62家开展了网络零售业务,总销售额不到350亿元,被指“还不及京东一家专业电商的销售 额”。

  在已经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的企业中,有六成企业的网络销售额不足500万元。从日均订单和经营单品看,79%的企业日均订单小于500个;单品数也较少,71%的企业经营单品数在3000个以内,其中42%的企业单品数小于1000个。而从流量上看,传统百货线上商城与纯电商平台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零售业触网还遭遇资金和人才匮乏的问题。一名业内人士感叹:“很多情况下都是同不太懂的人在谈论百货业的电商路。”这种“不懂”折射出的是众多企业试水电商的“浅尝辄止”和“举棋不定”,深层次的问题是企业在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投入得远远不够。

  事实上,电商恰恰是集资本和人力于一体的行业,传统零售业发展网络零售面临技术、运营、推广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企业的投入杯水车薪,导致后续发展乏力。

  “中国的零售业都是轻资产,触网投资需要3~5年才能见效,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资金压力会比较大。”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据其介绍,传统零售企业并非都财大气粗,许多企业在资本投入上明显能力不足,线下业务规模在年营业额5亿元以下的企业难以复制大型企业的模式。

  以一家年销售额50亿元的零售商为例,其利润率达到2%,属于行业中等偏上的水平,年利润为1亿元。其如想在电商方面有所作为,初始投入需以几千万元计。若想快速发展,之后每年还要加大投入,企业利润的一半甚至更多要投入到电商中。因而剩余利润用于企业扩大经营已显不足,更不要说抵御突发的市场风险。

  可喜的是,在探索O2O模式的大潮下,传统零售业集体触网已成事实。与最初的跟风不同,当下,商家开始结合自身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O2O模式。传统零售企业在凭借资源优势开始站稳脚跟的同时,线上企业竞争加剧,同时抢夺线下资源。在业内人士看来,O2O模式虽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但整个零售业在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背景下将迎来新的格局。

]]>
Harris:电视和平板,广告效果提升更明显 //www.otias-ub.com/archives/83009.html Wed, 05 Dec 2012 03:00:29 +0000 //www.otias-ub.com/?p=83009 随著电视日益成为多屏互动中的一部分, Harris Interactive新的研究发现电视和平板电脑结合起来能够对广告主有很大的好处。7/10的平板电脑用户表示当他们在电视上看到感兴趣的商品时,会使用平板电脑去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个倾向在年龄35-44岁(81%)和18-34(71%)的用户中间更加明显,但在更年长的平板电脑用户中滑落则较快
千禧一年年龄在18-34岁的男性相比女性更可能使用平板电脑获取更多的信息(74%对68%),年龄在35-44岁则分别为81%对82%;有趣的是年龄在45-54岁的男性相对女性更不喜欢在平板电脑上搜索信息(45%对63%),但在年龄55岁上则刚好相反(61%对54%)

智能手机属于单身人士,平板电脑属于已婚人士
单身人士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高于已婚人群,分别为49%对43%;但平板电脑拥有率方面,两者分别变成36%对45%。

尽管已婚人士拥有平板电脑的比例更高,但他们在使用平板电脑进行跨屏信息搜索的比例却不如未婚人群,63%对76%。

千禧一代更喜欢在白天购物
51%的受访者更喜欢在白天购物,年龄在18-34岁的人群更是高达51%

]]>
Research2guidance:智能移动设备驱动医疗商机 //www.otias-ub.com/archives/16035.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6035.html#comments Thu, 22 Sep 2011 01:21:46 +0000 //www.otias-ub.com/?p=16035 尽管潜力巨大,移动医疗市场却起步蹒跚,被监管、个人隐私和缺乏移动标准、行业选手-医疗服务提供商、医药公司、保险公司、政府监管机构以及其他所束缚,还在寻找着一条清晰而有效的发展路径

根据research2guidance一份来自对移动医疗开发者和营销者的调研,智能手机是开启移动医疗产业的钥匙,然后是平板。这两者的普及率都在迅速攀升,创造着移动医疗市场的商机。

Pew研究发现,不同的人群对移动医疗资源的需求不同,男人相比女人更多地会通过移动设备跟踪他们的健康状况;黑人和西班牙裔人,以及年龄在18-29岁的人对移动页面和app获取医疗信息的使用率要比较高。

手机给了用户更好管理医疗记录的工具,他们可以用来寻找和分享他们的医疗信息,越来越多的用户掌握着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位营销者和开发者创造了新的机会。

]]>
//www.otias-ub.com/archives/16035.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