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22 Jan 2025 13:31:0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洛图科技:2024年中国学习平板市场全渠道销量为592.3万台 同比增长25.5%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8340.html Wed, 22 Jan 2025 13:31:03 +0000 //www.otias-ub.com/?p=1738340 据市场调研机构洛图科技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学习平板市场全渠道销量为592.3万台,同比增长25.5%,销额为190.6亿元,同比增长37.6%。学习平板在中国热销,背后是无数个望子成龙的家长。

洛图科技认为,家长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硬件的强烈的、刚性的、紧迫的需求是学习平板市场长期保持高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品牌销量上,作业帮、学而思和小猿为线上市场销量前三名。

作业帮凭借P20等产品,全年电商销量同比增长超300%,成为增速最高的品牌。

价格方面,从2024全年来看,低价区间依然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位置,但份额比2023年正在减少。

如1000-1999元价格段在线上市场占比为25.1%,比2023年下降6.0个百分点,1000元以下的线上市场份额为9.7%,比2023年减少1.1个百分点。

2024年,中高价位学习平板的份额提升最为明显,3000-3999元产品的线上市场占比上涨9.2个百分点,达到23.7%。

此外,2000-2999元的线上市场份额也增加5.9个百分点,来到16.6%。

高端学习平板市场份额也有所增加,洛图科技将高端学习平板以价格定义为在6000元以上的产品,其一般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AI功能。

2024年,高端产品线上市场份额12%,较2023年增加5.4个百分点。

自 快科技

]]>
2024年亚洲大学排名揭晓,中国有哪些大学上榜?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2837.html Fri, 21 Jun 2024 07:57:52 +0000 //www.otias-ub.com/?p=1702837 教育、科学和技术是推动“亚洲世纪”真正到来的核心催化剂。“亚洲世纪”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观点:全球政治、经济重心将不可逆转地从西方转向东方,二十一世纪的主角将属于亚洲国家。随着21世纪的前四分之一即将过去,分析来自33个亚洲国家700余所大学的新数据,能够为了解广阔的亚洲大陆的不断变化的动态提供重要见解。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中国保持总体领先地位——拥有七所世界排名前100 的大学。

二十年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一直彰显着中国不断提升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力,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正在剑指世界前十——因为它们在2024年的世界排名中分别位列第12位和第14位。总体而言,在世界百强大学中,中国大陆目前拥有7所,这一数字在2020年仅为2所;此外,中国香港也拥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

中国的大学占据了亚洲名列前茅的大学中很大的一个部分,亚洲排名前十的大学中有七所位于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此外,在东盟大学群体中,新加坡的表现显著增强,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亚洲排名第三,紧随其后的是南洋理工大学,该大学的排名也从今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

除了实力雄厚的新加坡之外,马来西亚在2024年亚洲大学排名中也有23所大学上榜,其中12所大学排名上升,7所大学与去年持平。泰国有19所大学上榜,其中17所大学的排名较去年上升或保持不变,前三名进入亚洲前200名。印尼上榜的24所大学的表现较为稳定。

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为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评估教育质量、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指标。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教授黄福涛说:“毫无疑问,亚洲国家……将在未来10年或20年内在学术研究方面占据更主导地位。”他预测,中国的崛起将为其他亚洲国家带来光环效应,吸引更多人才和国际研究合作,从而造福东亚。

作者:Phil Baty,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务官

]]>
经合组织:2023年教育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1325.html Wed, 20 Dec 2023 22:00:44 +0000 //www.otias-ub.com/?p=1661325 经合组织发布了“2023年教育报告”,这是了解全球教育状况的权威指南。它分析了各级教育,并提供了诸如成绩、入学率、财政和教育系统等主题的数据。2023年报告重点关注职业教育与培训(VET),这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学术教育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幼儿和保育通常在2岁或3岁时入学

在经合组织中,平均有18%的2岁以下儿童参加了早期儿童教育和护理。在两岁的孩子中,平均比率上升到43%,但情况差别很大。

更多年轻人完成高中教育

高中学历通常被认为是成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最低要求。但是,到2022年,经合组织所有25-34岁的人口中平均有14%没有完成高中教育。尽管这一比例仍然过高,但与2015年(18%)相比,已经有了显著改善。

不到一半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学生参加了学校和工作相结合的课程

职业教育培训是经合组织国家大多数教育体系中重要而受欢迎的组成部分,平均44%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培训课程。这些方案因国而异,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有助于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每个学生的支出在经合组织国家之间差别很大

充足的资金是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先决条件。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将其GDP的3-4%投资于中小学教育,在哥伦比亚和以色列至少达到GDP的5%。相比之下,六个经合组织国家在中小学教育上的投资不到GDP的3%。

低工资降低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许多经合组织国家都面临着教师短缺的问题。尽管其他因素也很重要,但有竞争力的薪酬对于留住教师和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一职业至关重要。在许多经合组织国家,教师并不是一个经济上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平均而言,初中教师的实际工资比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低10%,但在一些国家,这一差距超过30%。


]]>
面向劳动世界的未来:构建技能和终身学习新体系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9705.html Sun, 26 Nov 2023 21:30:21 +0000 //www.otias-ub.com/?p=1659705 技术变革和全球化以及人口和气候变化,正在改变劳动世界,开辟新机遇,但也给人们获得 体面劳动的机会构成挑战,给企业可持续适应调整带来挑战。

2020 年初爆发的 2019 冠状病 毒病(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对现代劳动世界造成最严重的干扰,同时加速历经多年演变的结 构转型,并加剧现有不平等问题。

大多数国家,无论其处于何种发展阶段,都在持续进行着社会和经济转型,这不断提出一个 有关劳动世界的未来的关键问题: 未来的工作会是什么样,需要什么技能? 

技能不匹配是当今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对工人、企业和劳动世界的未来都产 生多重影响。尤其在后疫情复苏过程中,重启对人的能力投资势头反映出强烈的紧迫感和共 同的责任感,要求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更加重视技能发展和增强人的权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技能培训、再培训和技能升级是人们获得体面劳动机会的先决条件和加速器,助力其向劳动 力市场和在劳动力市场内部进行平稳过渡。


]]>
CIT&ONA:F5G区域智慧教育专网白皮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1613199.html Wed, 15 Nov 2023 20:00:17 +0000 //www.otias-ub.com/?p=1613199 《白皮书》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黄荣怀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共同完成,绿色全光网络专业委员会(ONA)为白皮书的研发提供了支持。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朱立新代表团队发布了白皮书。

《白皮书》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区域智慧教育的概念与内涵;二是区域智慧教育专网概述;三是F5G区域智慧教育专网建设价值;四是F5G区域智慧教育专网建设;五是F5G区域智慧教育专网建设建议。

围绕智慧教育理念,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比如《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及《“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区域教育专网是指把同一地区或者同一城市内所有学校、研究机构、本地的教育机构通过网络互联,使教育资源整合、开放、共享,达到整体信息化集成运用的宽带网络,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数字底座的作用。

区域教育专网包括地市县教育城域网和校园接入网及校园网三部分。随着双师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及AR、VR等新型数字教育资源的出现,对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提出新的需求,而端到端一张网对于教育教学业务高质量的实施提供了保证。目前,区域教育专网的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全国333个地级市中,建成或在建市级教育专网89个,主要分布在建有省级教育网的地区。区域教育专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接入网络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优质资源汇聚共享不充分;网络和数字资源安全管控薄弱;无法有效支撑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网络运维不规范,缺乏标准化几个方面。

第五代固定网络(F5G)是以全光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带宽、连接数、网络体验方面有飞跃性发展。F5G全光网在支持区域教育专网的建设中扮演着助推者与支持者的角色,其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绿色低碳的特点与区域教育专网高速、便捷、绿色、安全的建设目标一致。F5G全光网分为全光传送网络和全光接入网络,其中F5G全光传送网络作为承接网络,联接到数据中心和云平台,为其他新型基础设施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网络入口和高速管道。

最后,《白皮书》还从教育管理者、企业、学校和教师三个角度,为区域智慧教育专网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白皮书》五大核心观点:

1. 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数字化与低碳化相互驱动、相互促进,F5G符合光进铜退、绿色低碳的趋势。

2. 智慧教育示范区对于高带宽、低时延、绿色、稳定、安全及具有简洁、经济、灵活的网络部署的区域教育专网有强烈需求。

3. 区域教育专网是连接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间高速、便捷、绿色、安全的逻辑专网,是区域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底座”。

4. F5G全光网的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绿色低碳的特点与区域教育专网高速、便捷、绿色、安全的建设目标一致。

5. F5G区域教育专网的建设为虚拟实训、学习环境智联、智慧云考场、家校共同体、教师研训、智慧评价等典型教育应用场景提供高质量支撑。


]]>
2023年7月全国IPTV总用户数达3.93亿户 月度新增用户144万户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9414.html Mon, 25 Sep 2023 08:34:14 +0000 //www.otias-ub.com/?p=1649414

用户数量:

7月全国IPTV总用户数达3.93亿户,月度新增用户144万户。

使用情况:

本月IPTV用户日活率52%,较上月有上涨;

本月直播、点播分别上涨1分钟、8分钟,其他场景平均收视时长与上月持平;

7月不同省份到达率和平均收视时长有较大差异;

直播场景中,新疆、安徽、湖北、青海、贵州等省份时长占比有小幅下降;

点播场景中,福建、新疆、西藏等省份有上涨。

内容价值:

全天时段中,CCTV-6电影、CCTV-14少儿在线率分别上涨8.0%、10.9%;

晚间时段中,CCTV-6电影、CCTV-5体育频道在线率分别上涨7.1%、9.5%;

全天时段中,四川卫视在线率上涨5.1%;

晚间时段中,四川卫视在线率上涨4.1%;

7月电影类节目日活率上涨15.8%;

电视剧方面,湖南卫视《我的人间烟火》、东方卫视《不完美受害人》、《繁华似锦》有较不错的收视表现;

综艺方面,湖南卫视《你好星期六》有较不错的收视表现。

以下是报告正文:

来自:勾正科技

]]>
IDC:预计到2027年教育学习市场将超1500亿美元 AI成为重要竞争力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7351.html Thu, 14 Sep 2023 15:02:06 +0000 //www.otias-ub.com/?p=1647351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类型逐渐增多,功能愈发融合,其所承载的价值往往是跨越多个场景的。与此同时,生态在智能终端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能终端设备在连接、交互和服务等体验方面的发展是互相促进,彼此支撑的。不同的使用场景,也通常会带来生态发展的不同侧重。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智能终端设备,IDC将围绕智能终端的使用场景分为六大智能生活场景,分别是休闲娱乐、移动办公、教育学习、运动健康、家居控制和智慧出行

适逢暑期临近结束以及新学期即将开学,本次将主要围绕教育学习场景展开,着重介绍该场景下智能终端设备和生态发展趋势。

2023年重点教育学习终端暑期促销回顾

主要教育学习终端产品,包括学习平板、儿童手表和PC等,在2023年7月的销售表现均超过上半年的单月平均值。但由于处在不同的发展周期,各产品具体销售表现呈现不同趋势。

学习平板市场

学习平板市场是目前教育学习场景下的热门品类,也是呈现快速发展的市场。市场上仍然有新厂商逐渐加入到该赛道的竞争中。2023年上半年学习平板市场出货量219万台,同比增长37%;2023年7月学习平板市场出货量41万台,同比增长49%。

儿童手表市场

儿童手表市场尽管已经进入成熟周期,2023年上半年销量688万台,同比增长1%。随着儿童户外活动的增加,市场需求进入恢复阶段。2023年7月其销量160万台,同比下降3%,预计更多需求将会随着新品上市在8月释放。

K12和大学生PC

K12和大学生PC受到疫情期间集中释放需求的影响,2023年上半年出货量500万台,同比下降26%;2023年7月其下降幅度明显收窄,销量104万台,同比下降12%。

整体而言,今年暑期教育学习终端市场促销有以下五个亮点:

  • 小红书种草和直播崛起,暑期促销迎来新销售闭环;
  • 带动二手市场回收端的增长,二手平台开始试水暑期促销;
  • 电商平台学生身份认证会员,提升暑期促销转化效率;
  • 暑期促销更多融入了娱乐、健身等其他场景的终端,丰富消费者选择;
  • 暑期促销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渠道融合,例如即时零售和短时租赁。

教育学习场景市场规模预测及生态架构

IDC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教育学习场景市场规模达到1,102亿美元,同比增长4.2%。预计2024年同比增长9.6%,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美元。

教育学习场景生态架构中,不仅有众多硬件制造商参与,也包含了多种类型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例如AI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云服务提供商等。

教育学习场景下的智能终端发展趋势

教育终端走向个性化和增值化

随着教育学习终端的不断升级,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教育终端和服务的人均支出逐渐增长,教育终端走向功能个性化和场景增值化。

教育场景技术转折点的发生逐渐密集

从网络普及到AI兴起,再到AI升级,新的技术升级带来教育终端市场的产品品类扩充和规模增长。根据IDC统计数据,2023年教育学习终端产品出货量达到9,930万台,预计2024年将超过1亿台。另外,预计到2027年,超过90%的教育学习终端将搭载AI相关功能

教育终端功能发展趋势将围绕AI、安全、健康和内容资源四大方向升级

  • 教育AI成为个性化和增值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 终端安全性覆盖范围扩大:内容安全,信息安全,社交安全等;
  • 健康相关功能成为重要升级方向,传感器等技术要求高,护眼、矫姿、运动、睡眠监测等;
  • 教育资源内容成为教育生态构建的重要发力点,也是吸引家长的重要部分。

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潘雪菲认为,尽管教育学习场景发展多年,但由于其用户的需求和代际更迭稳定,市场需求细分化以及新技术落地的可实施性较高,该场景下的智能终端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和提升空间较大,因此不断有新厂商加入该赛道,使该市场依然焕发活力和生机。尤其在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催化下,教育终端领域将进一步走向个性化和增值化。

]]>
京东:2023家庭教育新消费趋势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5905.html Thu, 07 Sep 2023 08:54:30 +0000 //www.otias-ub.com/?p=1645905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 90 后成为父母的主要人群,在育儿理念的代际变化之下,家庭教育呈现出新的趋势。8 月 24 日,京东发布《2023 家庭教育新消费趋势》(以下简称《趋势》),指出电子教育产品、新型文具、多功能打印机以及儿童类图书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当下家长们消费的新趋势。

在京东 3C 数码和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联手开展的调研中发现,科技的进步使得 6 成当代父母更倾向于借助家庭教育产品来提升孩子的学习效果。在购买家庭教育产品时,超过 5 成的父母成为 “省事儿” 型家长,更希望能一站式购齐、有买多件享折扣活动。

电子教育产品发挥高科技力量

成 “育娃神器”

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 “中华学习机” 到 90 年代的“文曲星”,在教育硬件进入中国家庭的这 30 年内,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新兴教育硬件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趋势》显示,有 8 成家长认可电子教育产品。京东 2023 年 7 月至 8 月开学季期间的销售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数据显示,京东 7-8 月早教益智、复读机、学习机等电子教育产品高速增长,其中,早教益智成交额同比增长 524%、复读机成交额同比增长 188%、学习机成交额同比增长 60%、电子词典成交额同比增长 54%。由此可见,电子教育产品逐渐成为了提升孩子学习效率的新选择。

不同区域的家长对电子教育产品的偏好也各有不同,《趋势》显示南方家长更重视点读机、电子词典(其中翻译笔占 75%),北方家长比较重视复读机,北上广家长更偏爱给孩子买学习机(包括护眼平板)。从京东销售数据中,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年轻父母更喜欢买复读机给孩子 “磨耳朵”,可能是希望让孩子在英语学习中通过不断地“听” 来获取知识、培养兴趣,为以后 “读和写” 打下基石。

家庭教育不只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趋势》显示,长辈也开始为孙辈购买电子教育类产品,希望给孙辈好的教育资源。京东数据显示,56 岁以上的年龄段在电子教育产品消费上增速迅猛。其中,复读机产品成交额增长高达 279%,早教益智增长 150%,翻译机、学习机、电子书、点读机 / 笔以及电子词典等教育产品也不断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青睐。

能提升孩子益智能力的

新型文具不可或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益智类文具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益智类文具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到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趋势》显示,6 成家长在给孩子购买新型文具时最关注品牌和实用。京东数据显示,7-8 月开学季期间,TOP5 国产品牌占比提升 10%,自律打卡器 / 时间管理器成交额同比增长 161%、护眼台灯成交额同比增长 30%。

如今,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是家长们教育孩子的重点。《趋势》显示,在选择文具时,家长更倾向购买能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文具。京东 7-8 月开学季期间的销售数据,也证明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数据显示科学 Steam 教具成交额增长 193%、美工 DIY 工具如笔式陶瓷刀成交额同比 188%、四大发明 DIY 手工成交额增长 83%、桶装可爱卡通迷你橡皮擦成交额同比 72%。

给娃买童书毫不手软

创新思维培养很重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孩子的综合阅读能力、创新思维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成为家长们关注的话题。《趋势》显示,当代父母给孩子买书毫不手软,5 成家长给孩子买图书是希望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京东 7-8 月开学季期间,电教 / 儿童教育类书籍(有声书绘本、儿童学习平板等)同比增长 20 倍,儿童英语同比增长 370%,幼儿心理学同比增长 250%。

相信父母对著名的 “五年 X 考三年模拟”(简称《5·3》)并不陌生,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们也依然与《5·3》保持密切联系。京东 7-8 月开学季销售数据显示,在高三教辅中,《5.3》的销量占比达 69%,在小学初中教辅中,《5.3》销量占比也接近 50%。

打印机成有娃家庭新标配

如今,家有上学孩子的家长们都知道,随着年纪增长,孩子需要打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例如试卷、作业、学习资料等等,去外面打印不方便且不划算很贵,打印机已成为有娃家庭新标配。目前市面上打印机种类繁多,家长应该如何选择呢?

《趋势》显示,超 4 成家长倾向给孩子买多功能打印机,中小学家长更爱买自带教辅、题库、读物、错题等优质学生内容资源的内容打印机。京东 7-8 月开学季销售数据显示,内容打印机成交额同比增长 55%、微信打印机成交额同比增长 39%、大容量墨仓打印机成交额同比增长 30%。由此可见,多功能打印机可为父母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内容打印机则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可见,用科技提升学习成绩已是大势所趋。为满足广大家长对于家庭教育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让科技产品惠及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京东开学季活动正式上线,帮助消费者在靠谱低价的基础上一站式购买需要的电子教育、文具、图书、打印机产品。其中,学习机、图书、文具、打印机等产品可享亲子专享价;开学必备清单,能为不同阶段孩子提供参考;同时,购买文具还享 2 件 9 折、3 件 8 折,图书每满 100 减 50,同时每天领券凑单满 200 还能再减 20,越买越便宜。

]]>
教育部:2012-2022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02103.html Thu, 18 May 2023 20:00:25 +0000 //www.otias-ub.com/?p=1602103 进入新时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就业等方面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国职业教育源远流长,师徒制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有父业子承、合同式学徒制、行业学徒制等形式。19世纪中叶,中国为了“自强”“求富”,一批有识之士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等实业学校,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职业教育的正式诞生。职业教育始终与国家命运和家庭幸福紧密联系,承担着经世利民、求是致用的历史重任。

进入新时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学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在中国开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任,为支撑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中国制造和服务的水平、保障民生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实践表明,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产业升级,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深厚土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手脑并用、终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促进就业创业,是提高社会贡献度和认可度的根本途径。

海纳百川,相倚为强。世界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国先进特色理念和经验的相互启发、相互砥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任何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都不能独处一隅,只有交流对话才能协同并进、不断超越;中国既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也愿意与各国共享经验成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自觉的担当,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助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为介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就,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职业教育创新举措、发出职业教育合作邀约,特发布本报告。


]]>
新东方:2023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解读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0163.html Tue, 18 Apr 2023 13:32:15 +0000 //www.otias-ub.com/?p=1590163 对此,一组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时常被人们引用:2010-2023年间,中国考研报名人数以平均每年25.7万人的速度增长。而到了2021年、2022年,全国报考人数分别为377与457万。

对考生而言,“信息不对称”现象值得关注:受人数激增的压力,以及舆论场中“缩招”“高分”等真假掺杂的信息影响,考生容易在选择院校、备考学习中陷入焦虑,导致“动作变形”,并在错误信息中做出错误决策。

因此,如何排除虚假信息的干扰,掌握真实、精准的考研信息,从而稳定心态,避免焦虑,并找到一套行之有效、切中关键的备考方法,做出正确决策,或许才是考研时代真正的“刚需”。

近日,新东方在《2023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解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汇总了2023年考研全部864所招生单位的官方招生数据,分别从招生单位属性、十三大学科门类(暂未涉及202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增的第十四类交叉学科)所有二级学科、考研一/二区三大数据方向入手,在细分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等维度,为全国备考学生提供了准确真实的数据,以及科学综合的择校择专业与备考建议。

一、2023年考研更难了吗?

过去三年中,疫情反复下就业压力的提升,让大量往届生和在职人群选择考研。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474万考生报名参考,较2022年总体上涨了17万,再创历史新高。

想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真实准确的信息必不可少。《报告》强调,科学的备考有两个核心环节,其一是合理制定自己的院校专业目标,其二是根据招生简章要求进行系统性备考。而达成这一切的前提,则是对考研信息具有宏观和准确的认知。

历年来,考研最具备“迷惑性”与“冲击力”的信息是“报录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年考生们“上岸”的难度。《报告》指出:当年招生单位公布的招生数、每一年招生人数的变化,以及推免生名额占总招生名额的占比变化,都会对最终录取的难度有较大影响。正因如此,《报告》汇总了2023年、2022年考研全部招生单位的官方招生数据,力求对数据分析做到客观准确。

《报告》显示,2023年考研全国共有864个招生单位总计招考761763人(不含推免及博士研究生,以下同),较2022年考研非推免招生总人数新增10245人。其中,学术型硕士新增2532个招生名额,增长0.9%;专业型硕士新增7713个招生名额,增长1.6%。可以说,这对当下所谓的“缩招现象”进行了正面回应。

报告称,2023年研究生考录比约为4:1。(用2023年考研474万报名总人数减去网传弃考165万人的差值,比上研招网官方招生总名额 761763人。)

二、学术型硕士 or专业型硕士?镀金不成,镀银也可以

近年来,“学术型硕士or专业型硕士”成为考研学子热议的话题,报告认为,考生应该在评估各专业招生名额变化后,结合录取难度和自身目标综合评估、顺势而为。如仅以上岸/提升学历为主要目的的考生,报考专业型硕士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竞争的压力。

《报告》显示,2023年考研中艺术学、哲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以及工学门类下,学术型硕士招生名额相比2022年考研呈现下降趋势。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门类的专业型硕士招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管理学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较去年有小幅下降,专业型硕士招生人数则明显上升。

另一方面,近年来“逆向考研”(即本科就读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双一流高校的同学在考取研究生时,“降级”选择报考普通髙校的现象)成为常被提及的热门概念。

《报告》指出,2023年985工程高校的招生名额虽然总体上涨 — 在原本招生人数126070人的基础上,又新增2641人,但从工科、理科等多个学科录取名额变化分析而言,破除名校“迷信”,选择去39所985工程高校、116所211工程高校之外的高校就读,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策略。

《报告》显示,2023年考研理学门类学术型硕士,双一流高校(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中,除去39所985工程高校、116所211工程高校的剩余高校)共减少263个招生名额;而普通高校则增加了950个招生名额。工学门类方面,2023年全国的普通高校总计64个二级学科(即专业)开放工学专业型硕士招生,虽仅占招生单位该门类全部二级学科总数量的25%,却提供了79417个招生名额,占据了工学专业型硕士总体招生的50.6%。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法学中。《报告》指出,相较于2022年,2023年全国不同单位累计有255个相关二级学科开设法学学术型硕士招生,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高校开设招生的二级学科总数占比达60%以上,但仅提供总占不到40%的招生名额。与此同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学科门类招生单位下的以浙江工商大学、烟台大学、甘肃政法大学等为代表的“双非”院校已成为众多考生的新选择。

报告认为,上述招生变化会影响学员的报考决策,“双非”高校已成为部分考生的热门报考选择。

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事实上,数据仅是基础。如何在宏观数据中寻找到微观机会,并做出符合自身定位的考研决策,才是问题关键。

《报告》就除去交叉学科以外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十三大学科门类所有二级学科,历年来招生情况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趋势归纳。

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学科蕴含的“机遇”与“挑战”不尽相同。

一方面,作为历年来报考“大户”的管理学,招生名额仍在持续提升,为考生提供着更多机会。《报告》指出,2023年管理学招生名额相较2022年增加7776 人,占到了2023年考研总招生人数增量(10245人)的75.9%,远高于其他学科门类。其中,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两大专业相较2022年,分别增长4842人与2377人,占管理学专业型硕士增长总人数的超90%。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医学门类。《报告》指出,医学虽然专业性强,报考要求严格,但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医学面向考研学生的招生名额变动整体稳中有增:例如,2023年医学学科门类招生相比于2022年,增加了2906人。

另一方面,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整体招生人数相对稳定的热门大专业中,其下属二级学科变化中却蕴含着众多机会。《报告》显示,作为“跨考”大户的经济学,2023年专业型硕士相较于2022年招生名额增长2224人,总数达到24747人,是学术型硕士招生数量的近2.5倍。

《报告》指出,作为同样火爆的报考专业,法学历年来报考人数居高不下。2023年,法学学术型硕士招生25005人,相较2022年23701人增长1304人,增长率达到5.5%。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上一年总体招生6124人基础上,2023年再增加1076个名额。而从法学专业型硕士上看,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招生规模增幅均超过10%,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多机会。

类似的学科也包括教育学。《报告》显示,2023年教育学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为9258人,专业型硕士招生人数40115人。虽然,2023年考研中教育学门类的招生名额共减少了527人,但心理学、体育学、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学科教学(语文)等专业,招生名额相较2022年均有较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专业招生名额都在2023年出现增长。比如,人们时常认为“非常好考”的农学专业,2023年考研的招生人数相较2022年缩减了2673个。其中,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两大农学的热门专业,人数缩减最多。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艺术学专业,《报告》显示,2022年考研艺术学国家线相比2021年考研上涨15分达到361分。不仅如此,留给2023年考研学生的招生名额再度减少了824个。

《报告》还显示,2023年工学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为91034人,与2022年持平。不过,工学专业型硕士专业招生数据变化较大,如电子信息专业与2022年相比,2023年考研招生人数减少12658人,降幅达到355%。同样,机械、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等专业,也出现人数大幅减少。

此外,理学、哲学、历史学、军事学等学科,整体招生变化幅度不大。《报告》显示,理学2022年考研共计招生51856人,2023年考研招生52624人,基本持平。2022年军事学招生人数为1556人,2023年招生人数为1541人,同属基本持平。作为考研主力军的文学,2023年总招生32858人,较2022考研仅多出154人,整体变化也不大。值得关注的是,日语、俄语、法语等翻译专业的招生人数增加,而英语笔译与口译专业招生人数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减少。

总之,准确掌握信息、明确考研方向、找准自身定位、分析专业变化,摸准考研变化规律并在其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机会,无疑成为广大考生当下以及将来必须具备的技能。

]]>
2023年度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白皮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1585980.html Thu, 13 Apr 2023 20:30:29 +0000 //www.otias-ub.com/?p=1585980 《白皮书》研究了国内1518所职业高校的就业、教研、校企合作等数据,使用稳健的字典排序法(lexicographical order),将研究样本按照8个测度指标的得分进行分区,最终得到三大梯度:第一梯度包含A++、A+、A三个级别共300所职业高校;第二梯度包含B++、B+、B三个级别共300所职业高校;第三梯度包含C++、C+、C三个级别共300所职业高校。通过三大区间、九个细分梯度,分析中国职业高校竞争力水平,促进培育有竞争力的职业技术人才。

在A类职业高校的分布上,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省的A++类职业高校数量较高;广东、江苏与浙江三省A+类职业高校最多,紧跟其后的是河南与山东两省;山东省的A类职业高校最多,紧跟其后的是河北、湖南。

在B类职业高校的分布上,湖南省的B++类职业高校最多,紧跟其后的是山东、河南和四川;广东、湖南和安徽省的B+类职业高校最多;湖南、安徽、山东和新疆的B类职业高校最多。

在C类职业高校的分布上,山西、河南和安徽省的C++类职业高校最多;安徽、山西、福建和重庆C+类职业高校最多;山西省C类职业高校最多,其次是四川、福建和黑龙江。


]]>
印度裁员潮,蓬勃发展的教育科技也躲不过? //www.otias-ub.com/archives/1573833.html Mon, 27 Mar 2023 05:17:08 +0000 //www.otias-ub.com/?p=1573833 随着裁员继续震撼科技界,印度公司也不例外,这种趋势使科技和创业经济领域的许多人失业。来自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5个月里,全球疫情加剧了科技公司的裁员。

在印度,教育科技是疫情经济下的一大赢家,但由于全球市场正在从疫情经济中恢复,因此受到的打击最大。Byju’s在2月和10月总共解雇了4000人,随后竞争对手Unacademy在7月也解雇了1500人。拼车服务提供商Ola排名第三,在7月和1月间有1400人被解雇。另一家教育科技Vedantu排名第四,裁员轮次特别多,在2022年5月至12月期间裁员了4轮,导致1100多个工作岗位流失。

据Mint报道,还有两家教育科技公司,Lido Learning和SuperLearn,甚至解雇了他们的全部员工。还有两个印度家喻户晓的品牌,Swiggy外卖和OYO酒店,也是受裁员影响最严重的企业之一,各裁员约600人。

这张图表显示了2022年和2023年裁员最多的印度科技/创业公司。数据来源:Statista.com
]]>
建设更好的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低收入国家的原则与实践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9660.html Sat, 25 Feb 2023 21:30:29 +0000 //www.otias-ub.com/?p=1659660 该报告是第一份关于发展中经济体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全球性报告,对后者面临的挑战与改革进行了严谨分析。

由于全球化、技术进步、人口结构转型和气候变化,劳动力市场发生迅速变化,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优秀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确保顺利实现就业转型。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2022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6%,远高于总体失业率。同时,这些平均值掩盖了各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

报告指出,尽管职业技术培训潜力巨大,但在中低收入国家,培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学习者面临困难、教师得不到支持以及对培训提供者的激励不足。

报告发现,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绩效的因素有很多,如机会、公平、培训质量和相关性等。许多培训机构只关注自己能够提供的课程(通常是技术技能),而不是学生或企业需要的课程,如认知、数字或创业技能。

教师准备不足和过时的培训设备也不能很好地服务学生。更重要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通常被认为是次级教育轨道(second-tier educational track),那些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往往会被引导至这一轨道上。这可能会打击有些学生的入学意愿,或有些企业聘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毕业生的意愿。

虽然在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时,各国的重点不同,但该报告鼓励各国优先考虑学习者和企业的需求,并调整资金投入,以激励改革的推行。由于这些改革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取得成果,报告还敦促各国认识并追求“速胜”(quick win),例如从优先级高的行业开始。

报告指出,通过利用新的数据和技术,并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包括从新冠疫情中吸取的经验教训,中低收入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是有可能实现转型的。调用私人资金能够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注入更多资源。中低收入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支出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2%,而高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则为0.46%,因此中低收入国家往往更加需要私人资金资源。

根据未来二十年的人口发展趋势,以及较低水平教育的较高学业完成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生数量可能会呈指数增长。在布隆迪、马里和乌干达,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生的人数预计将增加四倍以上;在尼日尔,这一数字预计将增加十倍。许多国家的未接受教育、未就业或未接受培训的青年比例较高,给其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报告强调,如果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运作良好,其毕业生不仅能掌握适合当前工作的技能,而且还能随着技能需求的变化做好适应未来工作的准备。强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可以持续有效地支持就业和生产力,从而帮助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 //www.otias-ub.com/archives/1543835.html Wed, 28 Dec 2022 12:00:41 +0000 //www.otias-ub.com/?p=1543835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以下简称《报告》),调研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1199.20万人,与2012年相比减少1071.87万人,减幅达47.20%。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育多项发展指标进步明显,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支出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均衡问题。

这份中国农村教育的“三年体检报告”,采用线上加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采集到了30余万份数据,同时结合国家统计数据研制完成。报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景式描摹。

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在园幼儿达峰值

《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农村(包含镇区加乡村,下同)幼儿园数量占2/3。2021年全国有幼儿园29.5万所,比2012年增加11.4万所,十年间增长62.67%。农村幼儿园数量占66.21%,依然是学前教育大头。

综合考虑我国新生人口数量的持续减少和学前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断提高,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国在园幼儿数量将达到峰值,并呈平稳下降态势。

《报告》显示,乡村教育部门和事业单位办幼儿园数占57.87%,全国在园幼儿普惠率达87.78%,普惠性学前教育是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学前教育服务。

此外,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增幅缓慢,学历层次继续提高。2021年全国有幼儿园专任教师307.66万人,乡村幼儿园专任教师增长缓慢。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中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7.60%,乡村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增幅最大。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全国幼儿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为3050.22元,比2017年的2431.70元增长了25.4%。其中,一半经费投入到了农村。

随迁子女以省内流动为主,超九成就读于公办学校

《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在校生数达1.58亿,比2012年增加1339.34万人。2021年小学教育城镇化率达79.15%,初中教育城镇化率达87.85%,义务教育总体城镇化率达81.91%,分别比2012年增加16.82、8.3和13.91个百分点。

“十三五”以来,义务教育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义务教育城镇化进程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

此外,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1372.41万人,比2012年减少21.46万人。2021年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90.9%。随迁子女依然以省内流动为主,占57.8%。

省域内教师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

2021年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1057.19万人,比2012年净增148.21万人。但是,全国小学平均师班比为2.02:1。其中,城区为2.04:1,镇区为2.11:1,乡村只有1.88:1,乡村小学专任教师配置又显不足;全国初中平均师班比为3.83:1。其中,城区为3.60:1,镇区为3.83:1,乡村为4.52:1,乡村初中存在相对超员情况。

2020年对全国31个省份21278名教师调查显示,29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比例,乡村为22.2%,镇区为21.3%,城区为16.1%,乡村高出城区6.1个百分点,呈现年轻化走势。但是,乡村教师老龄化问题依然严峻,55岁以上教师占比,乡村为8.8%,镇区为4.5%,城区为3.3%,乡村高出城区5.5个百分点。

邬志辉介绍,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省域内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并不均衡,在一些未实施“特岗计划”的县,29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比不足10%,而55岁以上老龄教师占比却高达33.8%,最高的超过50%。

《报告》还显示,义务教育阶段连续工作10年教师获得一级教师职称的机会,城区为5.3%,镇区为4.0%,乡村为3.5%,城区显著高于乡村。此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但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4295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38.02%。

探索符合乡村实际的教育改革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895个县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当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新发展目标。

与“基本均衡”相比,“优质均衡”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任务,着力补齐短板、兜住底线,提升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体的教育水平。邬志辉说,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提升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简单地解决某一因素就能达到。“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短板在农村,而在农村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乡村家长教育经验、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乡村教育环境、乡村儿童健康营养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与改进。

“尽管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旨在提升农村教师质量的优师工程、强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但相关政策效果要显现需要一定的周期。更为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模式更适合于乡村教育,还没有形成共识,还需要广大乡村校长、教师及相关群体积极探索。”邬志辉表示。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尊重乡村儿童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的,最好的学习,一定是在熟悉的社区和生态环境中完成的。”邬志辉坦言,必须深入探索符合乡村学校特点的在地化教学模式,尊重儿童的经验,尊重地方的教育资源,尊重乡村小班教学的特点,鼓励和激发乡村学校校长、教师勇担乡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使命,拥抱现代教育理念和方式,系统性重塑乡村教学与学习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道路。

来源:《光明日报》

]]>
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1525587.html Thu, 24 Nov 2022 07:42:42 +0000 //www.otias-ub.com/?p=1525587 一、研究生报名热度持续高涨,报考人数屡创新高

1.1 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实现新突破

2022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 457 万,比 2021 年增长 80 万,增幅为 21%。从近年数据来看,2020 年考研报名人数比 2019 年增加了 51 万人,2021 年比 2020 年增加了 36 万人。自 2016 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2015-2022 年,7 年平均增长 15.8%。

数据来源:教育部

1.1.1 各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次增长

2022 年山东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 41 万人,较 2021 年增加了 6.2 万人,增幅为 17.8%。

数据来源: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2022 年四川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26.5 万人,较 2021 年增加了 4 万余人,增幅为 22%。

数据来源: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2022 年河南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37.9 万人,较 2021 年增加了 7.7 万人,增幅为 25.5%。

数据来源: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2022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7.9 万人,较 2021 年增加了 1.5 万人,增幅为 23.4%。

数据来源:广西招生考试院

2022 年北京市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15.4 万人,较 2021 年增加了 1.6 万人,增幅为 11.6%,这也是各省市中增幅最少的省市之一。

数据来源:北京教育考试院

1.1.2 多所高校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同比超过 50%

多所高校 2022 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相比 2021 年增长率超过 40%。据统计,长江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 2022 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超过 50%。

中国人民大学 2022 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 27604 人,比 2021 年增长 1161 人,增长率为 4.39%。最近三年,该校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逐年增长。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深圳大学 2022 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 27966 人,比 2021 年增长 8231 人,增长率为 41.7%。

来源:深圳大学官网

2022 年 “双一流” 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双非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考研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西藏民族大学 2022 年考研报名人数较上一年同比增长 123.2%。

数据来源:各高校官网

这一变化既说明了部分考生的理性,也说明了考生在迅速降低目标,“上岸” 为第一目标,而不再是名校。

1.2 专业硕士报考规模超过学术硕士

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普遍超过学术硕士,也是研考报考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是在双非高校。

数据显示,2022 年报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达到 12146 人,其中专业学位考生 7787 人,在总报考人数中占比 64%。

数据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网

2022 年报考西安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为 5115 人,专业学位报考人数 3691 人,占比为 72%。

数据来源:西安财经大学官网

2022 年报考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达 5852 人,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人数 3953 人,占比达到 68%。

数据来源:兰州交通大学官网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近 83% 的考生愿意报考专业型硕士。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考生对于专硕的青睐,一方面是专硕的认可度有所改变,更反映了研究生招生竞争程度的增加,更多的人追求的是尽快 “上岸”。

1.3 专业报考热度差异较大,人文社科竞争激烈

从深圳大学 2022 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来看,应用心理、心理学、新闻与传播、计算机技术等成为网报人数排前四的专业,均突破千人。而智能制造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理工科专业报考不足百人,差异较大。

从报考计划比来看,工商管理 (学术学位)、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理论、新闻与传播等专业报考计划比值均超过 40。但临床医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等报考计划比值不足 10,差异明显。

数据来源:深圳大学官网

杭州师范大学 2022 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各专业差异较大。数据显示,应用心理专业报考 851 人,而物理学专业仅有 51 人报考。

数据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官网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所工科高校,2022 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中,工商管理专业报考 1147 人位居第一,会计与法律(非法学)报考人数也均超过了 400 人,高居第五与第六位。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招生网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 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中,电子信息专业报考 2723 人位居第一,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及工程管理专业报考人数也均超过了 1000 人。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网

1.4 考研热度只增不减,就业压力仍为主要因素

根据对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就业压力成为考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近六成的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近五成考生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留恋校园生活以及想在学术上深造的考生占比分别超过 30%。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通过对考生的调查发现,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超过四成的考生认为就业有一定难度,对找到理想工作信心不足。33% 的考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有信心找到理想的工作。22% 的考生则表示担忧,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1.4.1 大学毕业生快速增长,经济承压,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 1076 万人,同比增加 167 万人,是几十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总量也创下历史新高。如果加上回国留学生,大学毕业生将超过 1100 万,占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 90% 以上。

从报考计划比来看,工商管理 (学术学位) 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也受到全面影响,持续下行,用人需求受到一定的遏制。同时,受 “双减” 等政策影响,相关行业大批从业者面临转型与再就业,也加入了再深造的行列。

数据显示,研究生报名人数与经济发展趋势紧密相关。据统计,当我国 GDP 增速放缓时,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会升高,两者呈现负相关。2008-2010 年期间,我国 GDP 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此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低增长率发展阶段,2015 年后,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快速上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4.2 内卷加剧,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比例稳步提升

伴随就业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用人单位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比例稳步上升。2007 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 0.2%,之后占比不断上升。到 2019 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 1.1%。也就是说每 100 名就业者中就有 1 名拥有研究生学历。

数据来源:《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1.4.3 研究生学历成为刚需,著名高校本科生升学率连续上升

根据各高校发布的 2020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著名高校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持续上升。其中,北京科技大学 2020 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高达 45.93%,复旦大学 2020 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高达 45.78%。

数据来源:各高校官网

据北京科技大学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 2018 年为 40.81%,2019 年为 42.91%,2020 年为 45.93%。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连年上升。

数据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官网

据复旦大学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 2018 届 37.55%,2019 届 39.85%,2020 届 45.78%。三年间增长 8.23%。

数据来源:复旦大学官网

二、研究生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扩招重点向专业学位倾斜

2.1 研究生招生数量保持连续增长

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11 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 56 万,到 2020 年达到 110.6 万人,2021 年则达到了约 120 万。十年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增长近一倍。尤其是 2020 年招生中,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缓解就业压力,当年研究生招生增长 20.7%,创下近年新高。

数据来源:教育部

在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中,硕士研究生招生量约占总量的 90%。比如 2020 年 110.6 万人中,仅有 11 万人为博士研究生。

数据来源:教育部

2.1.1 高校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著名高校继续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 2021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相比,2022 年 “双一流” 高校招生计划均明显增长。其中,重庆大学 2022 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 6000 人,相比 2021 年增加招生计划 700 人。

数据来源:各高校官网

福州大学五年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持续增长。2018 年计划招收 3118 人,2022 年计划招收人数达到 4943 名,五年间增长 1825 人。

数据来源:福州大学官网

河南大学近三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持续增长。由 2020 年招收 3400 人,2022 年达到 5000 人,三年间硕士研究生招生增长 1600 人。

数据来源:河南大学官网

2.2 研究生招生增量全面转向专业学位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中,专硕招生人数增长明显。从 2011 年的 15.8 万增长到 2020 年的 60.2 万,专硕招生人数增长近 4 倍。2017 年起,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并持续高速增长。

数据来源:教育部

近十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专硕占比逐年提升,2020 年占比超过 60%。

数据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 (2020-2025)》的通知中指出,支持学位授予单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可以预见,未来专业硕士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福州大学近五年来招收专业硕士人数逐年增加。从 2018 年招收专硕 1831 人,到 2022 年招收专硕 3140 人,五年间扩招专硕 1309 人。

数据来源:福州大学官网

暨南大学近五年来招收专业硕士人数逐年增长。从 2018 年招收专硕 1700 人,到 2022 年招收专硕 3400 人,五年间扩招专业硕士 1700 人。

数据来源:暨南大学官网

安徽大学 2018 年招收专硕 1328 人,到 2022 年招收专硕 2476 人,五年间扩招专业硕士 1148 人。

数据来源:安徽大学官网

2.2.1 2020 年新增学位授权点中专硕占比超七成

近日,教育部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 2020 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在学位授权审核结果中:新增 1500 多个硕士点,其中专硕占了 1115 个,占比高达 70% 以上。经动态调整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分省)中,四川省增列授权点数量最多,增列学位授权单位 8 个,学位授权点 13 个;其次是江苏省,增列学位授权单位 7 个,学位授权点 12 个。

数据来源:教育部

2.3 著名大学停招学硕,高层次学术人才培养转向博士

2021 年 5 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发布通报:自 2022 年开始,该学院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此前,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已经宣布,2021 年起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也宣布,2021 年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取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项目招生,增扩博士研究生项目招生;除此之外,四川大学、福州大学也分别停招了心理学学硕和情报学学硕,相关专业仅保留专业学位招生。

此举显然并非个案。根据 2020 年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精神,研究生培养结构需要做必要调整,博士研究生显然将成为著名大学学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硕士更多地将转向专业人才培养。

2.4 非全日制招生专业增多,部分专业停招全日制研究生

部分学校专硕停招全日制,转为非全日制招生,也是最近的一个明显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 2021 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发布的研究生招生公告中也明确提到:2022 年会计专硕拟进行调整,将不再招收全日制统招普通考生。

此外,北京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南京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南开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应用心理专硕、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会计专硕、北京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软件工程方向)等同样已不再招收全日制,只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停招全日制、仅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大多为会计、审计、应用心理学、新闻与传播等实操性较强的专业,显然也和专业硕士培养方向是直接关联的。

2.5 推免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总体占比保持平稳

推免生受到高校与广大研究生导师的欢迎,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推免生招生规模也逐步扩大,但总体比例并未出现增长。

2.5.1 扩招趋势下高校推免招生数量逐年增长

近年来,在研究生招生扩招的大形势下,部分院校的推免招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相比招生增量,推免并未完全实现同比例的增长。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年推免生的招生数量为 4880 人,2022 年推免招生数量增至 5532 人,两年增加了 652 人。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

重庆大学 2020 年推免研究生招生人数为 1328 人,2022 年推免生招生数量增至 1757 人,增加了 429 人。

数据来源:重庆大学官网

北京大学 2020 年推免研究生招生数量为 2757 人,2022 年推免生招生数量增至 3048 人,增加了 291 人

福州大学近五年来招收专业硕士人数逐年增加。从 2018 年招收专硕 1831 人,到 2022 年招收专硕 3140 人,五年间扩招专硕 1309 人。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官网

兰州大学 2020 年推免生招生数量为 858 人,2022 年推免生招生数量增至 1151 人,增加了 293 人。

数据来源:兰州大学官网

2.5.2 双非院校推免数量增幅明显

从推免招生的整体情况来看,双非院校的推免名额增幅最为突出。山东财经大学 2022 年推免名额为 163 人,较 2021 年增加 40 人,增长率为 32.52%。

数据来源:山东财经大学官网

江苏大学 2022 年推免数量为 293 人,较 2021 年推免数量增加 50 人,扩增率为 20.58%。

数据来源:江苏大学官网

燕山大学 2022 年推免数量为 531 人,较 2021 年增加 75 人。增长率为 16.45%。

数据来源:燕山大学官网

2.5.3 推免重点向国家急需领域倾斜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硕士研究生招生增量主要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推免作为高质量研究生招生的重要渠道之一,名额也同样向国家急需领域倾斜。

2022 年上海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村发展、核科学与技术等国家急需领域相关专业只招收推免生,推免比例达到 100%。

其他部分专业的推免比例在 50% 以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40.28%,翻译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3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23.08%,科学技术史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16.67%。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官网

2022 年浙江大学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制药工程(人工智能药学项目)、海洋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只招收推免生,推免比例达到 100%,还有部分专业推免比例虽未到 100%,但远超 50%,如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75%。

部分专业推免比例则不足 50%,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44.45%,美术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36.36%,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25%,科学与技术教育的推免比例为 20%,遗传学专业则不接收推免生。

数据来源:浙江大学官网

2022 年复旦大学部分专业的推免比例达 90% 以上,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神经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等专业的推免比例达到 100%,生物医学工程的推免比例为 95.66%,物理学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91.40%

部分专业推免比例不足 50%,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45%,戏剧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35.29%,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33.33%,出版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29.17%,法律(法学)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21.57%。

数据来源:复旦大学官网

2022 年重庆大学部分专业的推免比例高于 75%,其中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推免比例在 80% 以上,分别为 90.16%、82.14%、80%,土木工程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79.53%,软件工程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78.57%。

部分专业的推免比例不足 50%,其中光学工程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44%,力学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23.81%,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22.73%,材料与化工专业的推免比例为 10.71%,法律(非法学)专业不接收推免生。

数据来源:重庆大学官网

虽然推免生广受招生单位与导师欢迎,但相关部门对推免生招生还是有严格限定。根据教育部 2006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和 2013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高校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 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入 提高研究生质量多措并举

2020 年 7 月 29 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由此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不断改革迈进全面系统改革。

3.1 调整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交叉学科

从 1980 年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学科专业的每一阶段发展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

2020 年 9 月发布的《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表示,要 “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2021 年 1 月 13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下发通知,决定设置“交叉学科” 门类为第十四个研究生学科门类,下设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

2020 年我国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院校数量为 160 个,相较于 2019 年的院校数量增加 6 个。2021 年比 2020 年再度增加 25 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院校数量达到 185 个。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20 年我国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数量为 549 个,较 2019 年同比增长 7.6%,2021 年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数量为 616 个,较 2020 年增幅达到 12.2%。

数据来源:教育部

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力推博士申请考核制招生

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近一年来,全国各省市相继下发相关政策。

2021 年 4 月 7 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稳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区域重大需求为重点,积极增加一批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和学位点。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健全博士研究生 “申请 – 考核” 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4 月 27 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深化医教协同 进一步推动山东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等倾斜,并逐步扩大博士 “申请 – 考核制” 招生比例,开展 “优秀推免生直攻博”“硕博连读” 等招生改革工作。

6 月 16 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北京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健全博士研究生 “申请—考核” 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等。

8 月 23 日,上海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上海市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继续推行博士 “申请—考核” 制,拓宽博士生选拔通道,扩大直博和硕博连读比例。努力提高本科生推免比例,开展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的长周期贯通培养。

3.3 保障质量,多校延长专硕学制

高校调整学制的方式主要有 3 种:

一是批量调整,如河北师范大学 2021 年 8 月发布《关于 2022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有关信息的公告》,2022 年起该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下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 7 个专业 (领域) 学制拟调整为 3 年。

二是少量微调。如郑州大学 2019 年招生简章中,图书情报专硕学制为 2 年,2020 年起调整为 3 年; 2020 年新闻与传播专硕学制 2 年,2021 年起变为 3 年。

三是全面调整。如中南大学收紧了专硕毕业年限的 “弹性”。该校 2019 年之前硕士研究生实行三年制弹性学制,优秀硕士生可申请提前毕业。2021 年 7 月,中南大学发布《关于 2017 级及以后研究生的学制与学习年限的说明》中显示:硕士生学制三年,优秀硕士生可以提前半年毕业。这表明专硕的学制与学硕同为 3 年。

2021 年 9 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的 2022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显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除工商管理硕士) 学制均为 3 年。

据统计,华中科技大学 2022 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专业中,学制为 2 年的专业有 15 个,学制为 3 年的专业则为 89 个,3 年制专业占比达到 86%。

数据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网

河海大学 2022 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专业中,学制为 3 年的专业为 18 个,占比达到 75%。

3.4 严把毕业关,研究生清退成为新常态

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生教育一方面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加强质量建设,严格把控毕业关。

近年来,高校清退研究生的事件频繁发生,实施研究生淘汰制成为常态化。

2021 年 1 月,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125 名博士研究生被予以退学处理。

7 月,同济大学发布公告,拟对超最长学习年限以及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的 15 名研究生进行退学/结业处理。

9 月,华南理工大学发布公告,给予 36 名研究生退学预告

11 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研究生退学处理的公示》,拟对即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 20 名研究生作自动退学处理,其中 14 名为博士研究生。

3.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术水平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要真正实现研究生 “严进严出”,就不能忽略导师的职责,要强化导师的培养责任,从而督促导师更用心地培养研究生。

广西大学 44 名研究生导师因指导多人次未通过学位申请审核的(或个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被界定为 “问题论文”),被先后暂停 2020 年或 2021 年招生资格。

四川大学学生未毕业导师也会受罚。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万学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要 3 年内有 2 个同学在最长学习期限内没毕业,或者 3 年以内有 2 个同学没有就业,导师就要停止招收研究生 1 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岗位职责。实施导师负面清单管理,将研究生导师负面清单分为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职责履行负面清单,对存在负面清单所列情形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引导研究生导师加强师德师风修养,保证导师队伍质量。

]]>
Fastdata极数:2022年中国STEM教育行业研究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523064.html Tue, 22 Nov 2022 18:00:00 +0000 //www.otias-ub.com/?p=1523064


]]>
GMAC:2022年全球商学院申请趋势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516036.html Tue, 15 Nov 2022 22:00:19 +0000 //www.otias-ub.com/?p=1516036 根据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委员会(GMAC)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在匹配的课程样本中,申请商学院研究生的总人数比疫情时期的峰值有所下降,同比下滑3.4%。此前,在疫情开始期间,2020年的申请数量同比增长2.4%,并在2021年保持了这一水平,当时学校报告的需求同比增长0.4%。然而,随着疫情对出行的影响减少了这种入学周期,国际申请数量出现显著回升,特别是那些申请美国项目的学生。大多数美国项目均报告了国际申请数量有所增加,特别是全日制两年MBA项目(80%的项目)和STEM指定项目(61%)。在大中华区,今年大多数的项目也都报告了申请量的增长。同样,在欧洲,今年大多数MBA项目要么保持稳定,要么有更多来自海外的申请。

业内规模较大且被广泛引用的《GMAC申请趋势调查》于7月至9月进行,收集了来自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264所商学院的950个项目所提交的申请数据。这项调查旨在调研对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GME)项目需求的迅速变化。2022年调查是第24届年度调查,或许反映了疫情大流行即将结束时的情况,并深入了解后疫情时代可能的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和亚洲的大多数项目中女性申请均有所增加或比例保持不变。 欧洲(58%)和亚洲(57%)的大多数相应课程申请均有所增加或女性申请数量保持不变。此外,半数以上的美国项目保持不变或来自代表性不足人群(URP)的申请有所增加,特别是数据分析硕士(66%)和管理硕士(65%)。

GMAC首席执行官Joy Jones表示: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欧洲和亚洲的女性以及美国代表性不足群体越来越渴求能够让他们获得能力和技能从而实现其职业目标的商科教育。商学院界共同努力吸引多元化人才且势头令人鼓舞,这点尤为值得赞赏。

2022年全球商学院申请趋势报告主要观点:

一.随着国际化的大浪潮,商科硕士项目的申请数量不断激增

商科硕士项目(包括管理硕士、财务硕士和数据分析硕士)的全球申请数量同比增长3.2%。除会计硕士之外,美国所有商科硕士项目中,录得国际申请量增加的项目占比大于报告减少的。申请美国项目的国际学生中,专业学位的比例尤其高,包括供应链管理硕士(93%)、市场营销硕士(76%)和数据分析硕士(61%)。

GMAC董事会成员,卡内基梅隆大学泰珀商学院校长兼财务教授Isabelle Bajeux-Besnainou表示:商科硕士项目传统上对国际申请人很有吸引力。随着疫情引起的限制逐渐缓解,人们学会与病毒共生并加以应对,我们预计国际流动性将继续反弹。

二.亚洲地区留住了更多的人才,而加拿大的申请趋势则相反

疫情期间,亚洲地区的商学院能够吸引本应外流的候选人。 尽管今年亚洲项目的总申请量增长和下降比例大致相当,但那些经历了增长或稳定的项目在本土(60%)和国际(63%)的比例均有所增加。这一趋势与GMAC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潜在申请者调查相一致。该调查数据显示,来自亚洲一些传统流动性地区的学生或将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国内学习。在大中华区的商学院项目所提交的样本中, 2022年和2021年相比,大多数的项目申请都出现了增长(59%)。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女性的申请。与上一年相比,10 个项目中约有 7 个项目的女性申请量有所增长。总体而言,这些项目的申请者中女性代表的中位数为 55%

加拿大课程的国内和国际申请量均出现显著下降。在对过去两年的每项调查做出回应的加拿大项目中,申请总数同比下降23%75%的课程均报告国内申请人数下滑,68%则报告国际申请人数下滑。这一趋势逆转了加拿大学校自2017年(当时,美国的签证供应减少)以来取得的积极成果。

三.尽管美国本土对专业MBA课程的需求下降,但其弹性制MBA项目仍获得了巨大的吸引力

今年,略多于一半的弹性制MBA项目(允许学生在修习期间切换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状态)申请数量出现增长。此外,女性申请人占弹性MBA申请人数的44%,高于美国其他任何MBA项目的申请比例。

与此同时,今年美国大多数专业MBA项目收到的申请数量均有所减少,包括在线MBA(占项目的76%)、在职MBA75%)和EMBA67%)。事实上,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国在线MBA项目的申请人数连续第二年下降。

 


]]>
2022年9月教育行业融资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4201.html Wed, 12 Oct 2022 03:00:07 +0000 //www.otias-ub.com/?p=1504201 2022 9 月份教育行业共发生 9 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为 5.94 亿元,其中最大金额的一笔融资来自幼教产品策划服务提供商「荣信教育」,该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共计募得 5.38 亿元,是 9 月融资的大头。从 2022 年下半年开年的这三个月看,9 月教育行业融资水平虽不及此前的 7 月,但与上月相比已有明显改观,事件数量减少的同时融资总额却不降反升,是 8 月份(8 月教育行业共融资 2.56 亿元)的两倍有余。

(注:按照惯例未披露融资额的事件未统计金额。为了方便统计,我们对金额按照取中间数值的规则来计算——数百万融资取 300 万来计算;数千万融资取 3000 万来计算;另外,保守起见,近千万融资我们取 600 万来计算,近千万美元则取 600 万美元即 3600 万人民币来计算;千万级指 1000 万;近亿元指 6000 万;上亿元指的是 1 亿元。附:融资时间以媒体披露时间计算)

01 融资轮次

统计数据显示,9 月共有 5 个不同轮次发生融资。其中,并购以 4 起的数额高居榜首;战略融资以 2 起的数额屈居次席;Pre-A 轮、A+ 轮、IPO 则同处第三集团,三者各发生一起。值得一提的是,9 月也是 2022 年并购事件最多的一个月份,所涉公司覆盖职业教育、企业服务、留学服务等多条细分赛道。因此,9 月融资轮次中,中后期融资高于早期融资,占比为 66.67%

02 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看,9 月共有 7 个地区有资金入账。其中,北京、广东两地分别发生 2 起融资,占比均为 22.22%;陕西、四川、浙江、香港、台湾五地分别发生 1 起。具体来看,仅以已披露融资金额的事件计算,陕西狂揽 5.38 亿元,占融资总额的 90.57%,实乃 9 月最吸金的地区。除陕西以外,其余地区融资基本在千万级规模,北京吸金 3100 万;广东融资 1460 万;浙江也有 1000 万资金入库。

03 融资体量

前文提到,与 8 月相比,9 月融资事件减少的同时融资总额却不降反升,其中千万级体量的融资最多,共发生 4 起,占比约为 44.44%;上亿元和十万级体量各有 1 起,占比均为 11.11%;另有 3 起事件未披露具体融资金额。

4 起千万级体量的融资分别来自「鼎文职校」的收购案、「简学财会」的战略融资、「青狮课后」的 A+ 轮融资以及「BodyPark 型动公园」的 Pre-A 轮融资。其中,鼎文职校以 1460 万元的成本被学大教育收购;简学财会和青狮课后均得到千万级的资金支持;BodyPark 型动公园则获得由峰瑞资本、Picus Capita 共同参投的数百万美元。

04 细分领域

9 月教育行业共有 5 条细分赛道发生融资,其中,职业教育以 5 起的数额遥遥领先,占比超过一半。早幼教、素质教育、企业服务、留学服务四条赛道并列第二,均发生 1 起。

融资金额看,荣信教育所处的早幼教赛道融资 5.38 亿元,位居各细分领域榜首;职业教育赛道以 0.46 亿元的金额名列第二,分别由鼎文职校、青禾学院、简学财会、BodyPark 型动公园以及香港国际专业学院这几家企业或高校参与;素质教育赛道以 0.1 亿元的数额位居第三,该领域产生的交易金额全部来自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服务商「青狮课后」所获的 A+ 轮千万级融资,投资方为弘帆资本。

此外,在留学服务和企业服务两条赛道中,台湾教育咨询服务机构「Intake Education」以及教育咨询服务提供商「宏海教育」拟完成自身收购。前者决定与 IDP Education 携手打造国际教育产业的全球领导品牌,后者则出售 51% 的股权成为玖零股份的控股子公司。

05 附总表

结语

2022 年已迈入第四季度,纵观前三季度,教育行业呈逐渐回暖趋势。仅从融资金额看,第一季度融资 12.16 亿元,第二季度融资 12.62 亿元,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则有 22.76 亿元之多。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其第四季度的表现,看看是否能够迎来银十为第四季度取得开门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王玮

]]>
CGS:2021年秋季美国国际研究生调查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99778.html Tue, 27 Sep 2022 19:00:16 +0000 //www.otias-ub.com/?p=1499778 CGS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2021学年,美国大学收到的国际研究生申请总数增加了12%,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增长。此外,硕士和证书课程的申请数量高于2018年秋季的数据。

虽然来自亚洲的申请人只增加了5%,但是欧洲和拉丁美洲的竞争者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相较于去年分别增加28%和23%。

2020-21学年,美国大学总共收到了852,006份国际研究生申请,其中中国申请人占据的比例为35%,印度申请人所占比例为31%。

推动这一增长的是印度学生——2021年秋季,印度学生的申请量增加了36%。而中国申请数量下降了16%。CGS指出:“来自印度的申请增长率5年来首次超过中国”。

其中,硕士的国际申请人为431094人,博士为231033人。

专业的选择是留学申请中很重要的一步,也决定着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那么申请美研的同学都会选择什么专业呢?根据报告的数据显示,硕士研究生的申请领域主要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35%)、工程(22%)、商业(17%)。

博士研究生的申请的热门领域与硕士研究生稍有差别分别是工程学(23%)、数学与计算机科学(15%)、生物与农业科(14%),从数据可以看出申请的热门专业还是理工科类居多,其次是商科类,这也与以往的美研热门申请领域数据相符合。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www.otias-ub.com/archives/1496137.html Tue, 20 Sep 2022 03:22:54 +0000 //www.otias-ub.com/?p=1496137 2021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积极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 “十四五” 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2.93 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 2.91 亿人,专任教师 1844.37 万人。

二、学前教育

全国共有幼儿园 29.48 万所,比上年增加 3117 所,增长 1.07%。其中,普惠性幼儿园[3]24.47 万所,比上年增加 1.06 万所,增长 4.55%,占全国幼儿园的比例 83.00%。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4805.21 万人,比上年减少 13.06 万人,下降 0.27%。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 4218.20 万人,比上年增加 135.37 万人,增长 3.32%,占全国在园幼儿的比例 87.78%,比上年提高 3.05 个百分点。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5]88.1%,比上年提高 2.9 个百分点。

学前教育专任教师[6]319.10 万人,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比例 87.60%。

三、义务教育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20.72 万所。义务教育阶段[8] 招生 3488.02 万人,在校生 1.58 亿人,专任教师 1057.19 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5.4%。

1. 小学阶段教育[10]

全国共有普通小学 15.43 万所,比上年减少 3700 所,下降 2.34%。另有小学教学点 8.36 万个,比上年减少 6672 个。

小学阶段招生 1782.58 万人,比上年减少 25.51 万人,下降 1.41%;在校生 1.08 亿人,比上年增加 54.58 万人,增长 0.51%;毕业生 1718.03 万人,比上年增加 77.71 万人,增长 4.74%。

小学阶段教育专任教师[11]660.08 万人;生师比 16.33: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2]99.98%;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70.30%。

小学共有校舍建筑面积 87128.98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2551.73 万平方米。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13] 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 92.60%,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 96.76%,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 96.48%,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 96.45%,数学自然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 96.16%。

小学阶段共有班级 287.06 万个,比上年增加 1.02 万个。56 人以上大班和超大班 2.10 万个,比上年减少 1.21 万个,占总班数的比例 0.73%,比上年下降 0.43 个百分点。其中,66 人以上的超大班 482 个,比上年减少 441 个,占总班数的比例 0.02%,比上年下降 0.02 个百分点。

2. 初中阶段教育[14]

全国共有初中 5.29 万所(含职业初中 9 所),比上年增加 66 所,增长 0.12%。

初中阶段招生 1705.44 万人,比上年增加 73.34 万人,增长 4.49%;在校生 5018.44 万人,比上年增加 104.35 万人,增长 2.12%;毕业生 1587.15 万人,比上年增加 51.86 万人,增长 3.38%。

初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15]397.11 万人;生师比 12.64: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99.91%;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90.05%。

初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 75593.70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3751.09 万平方米。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 95.02%,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 97.79%,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 97.51%,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 97.49%,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 97.41%。

初中阶段共有班级 109.89 万个,比上年增加 2.55 万个。56 人以上大班和超大班 7225 个,比上年减少 5470 个,占总班数的比例 0.66%,比上年下降 0.53 个百分点。其中,66 人以上的超大班 106 个,比上年减少 119 个,占总班数的比例 0.01%,比上年下降 0.01 个百分点。

3.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6]

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1372.41 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 984.11 万人,在初中就读 388.30 万人。

四、特殊教育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 2288 所,比上年增加 44 所,增长 1.96%。

招收各种形式[17] 的特殊教育学生 14.91 万人,比上年增加 16 人;在校生 91.98 万人,比上年增加 3.90 万人,增长 4.42%。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校生 33.04 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 35.92%。

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8]6.94 万人。

五、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9]91.4%,比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

1. 普通高中教育[20]

全国共有普通高中 1.46 万所,比上年增加 350 所,增长 2.46%。

普通高中招生 904.95 万人,比上年增加 28.51 万人,增长 3.25%;在校生 2605.03 万人,比上年增加 110.58 万人,增长 4.43%;毕业生 780.23 万人,比上年减少 6.30 万人,下降 0.80%。

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21]202.83 万人;生师比 12.84: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98.82%。

普通高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 64362.11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4312.00 万平方米。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 93.6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 96.00%,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 95.19%,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 95.40%,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 95.61%。

2. 中等职业教育[22]

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 7294 所,同口径比上年减少 179 所。

中等职业教育[23] 招生 488.99 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增加 4.38 万人,增长 0.90%;在校生 1311.81 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增加 43.98 万人,增长 3.47%;毕业生 375.37 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减少 8.09 万人,下降 2.11%。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24]69.54 万人;生师比 18.86:1;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93.57%;“双师型” 专任教师占专业(技能)课程专任教师比例 55.51%。

六、高等教育

全国共有高等学校 3012 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 1238 所(含独立学院 164 所),比上年减少 11 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32 所,比上年增加 11 所;高职(专科)学校 1486 所,比上年增加 18 所;成人高等学校 256 所,比上年减少 9 所。另有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 233 所。

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5]4430 万人,比上年增加 247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7.8%,比上年提高 3.4 个百分点。普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26]16366 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校均规模 18403 人,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 9470 人。

研究生招生 117.65 万人,比上年增加 7.00 万人,增长 6.32%;其中,博士生 12.58 万人,硕士生 105.07 万人。在学研究生 333.24 万人,比上年增加 19.28 万人,增长 6.14%;其中,在学博士生 50.95 万人,在学硕士生 282.29 万人。毕业研究生 77.28 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 7.20 万人,毕业硕士生 70.07 万人。

普通本科招生 444.60 万人,比上年增加 5.33 万人,增长 1.21%,另有专科起点本科招生 71.77 万人;在校生 1893.10 万人,比上年增加 74.70 万人,增长 4.11%;毕业生 428.10 万人,比上年增加 7.59 万人,增长 1.80%。

职业本科招生 4.14 万人,比上年增加 2946 人,增长 7.66%,另有专科起点本科招生 1.51 万人。在校生 12.93 万人,比上年增加 5.59 万人,增长 76.18%。

高职(专科)招生 552.58 万人(含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 45.20 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减少 18.03 万人,下降 3.16%;在校生 1590.10 万人,比上年增加 130.55 万人,增长 8.94%;毕业生 398.41 万人,比上年增加 21.72 万人,增长 5.77%。

成人本专科招生 378.53 万人,比上年增加 14.77 万人,增长 4.06%;在校生 832.65 万人,比上年增加 55.36 万人,增长 7.12%;毕业生 277.95 万人,比上年增加 30.99 万人,增长 12.55%。

网络本专科招生 283.92 万人,比上年增加 6.01 万人,增长 2.16%;在校生 873.90 万人,比上年增加 27.45 万人,增长 3.24%;毕业生 259.06 万人,比上年减少 13.19 万人,下降 4.84%。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 625.78 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 48.94 万人。

高等教育专任教师[27]188.52 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学校 126.97 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2.56 万人;高职(专科)学校 57.02 万人;成人高等学校 1.97 万人。普通本科学校生师比[28]17.90:1,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生师比 19.38:1,高职(专科)学校生师比 19.85:1。

普通、职业高等学校共有校舍建筑面积[29]108767.29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3472.37 万平方米,增长 3.30%。生均占地面积 58.29 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27.90 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值为 17091.23 元。

七、民办教育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18.57 万所,比上年减少 989 所,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比例 35.08%。在校生 5628.76 万人,比上年增加 64.31 万人,占全国各级各类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19.34%。其中:

民办幼儿园 16.67 万所,比上年减少 1254 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比例 56.54%;在园幼儿 2312.03 万人,比上年减少 66.52 万人,占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的比例 48.11%。

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1.22 万所,比上年减少 67 所,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比例 5.87%;在校生 1674.10 万人,比上年减少 10.89 万人,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比例 10.60%。

民办普通高中 4008 所,比上年增加 314 所,占全国普通高中总数的比例 27.48%;在校生 450.34 万人,比上年增加 49.05 万人,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 17.29%。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 1978 所,比上年增加 25 所,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比例 27.12%;在校生 267.63 万人,比上年增加 18.23 万人,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 20.40%。

民办高校 764 所,比上年减少 9 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 25.37%。其中,普通本科学校 390 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22 所;高职(专科)学校 350 所;成人高等学校 2 所。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 845.74 万人,比上年增加 54.40 万人,占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 24.19%。

注释:

[1] 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各级各类学校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批准设立,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审批设立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各级各类学校。不包括军事院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下同。

[3] 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4]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含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和其他学校附设幼儿班幼儿。

[5]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指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数(不考虑年龄)占 3~5 岁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

[6] 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是指在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和其他学校附设幼儿班中承担学前教育的专任教师。

[7]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包括普通小学、初级中学、职业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8] 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数、在校生数包括普通小学、小学教学点、初级中学、职业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及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和初中段、完全中学初中段、其他学校附设小学班和附设初中班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

[9]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是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占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

[10] 小学学校数仅包含普通小学;学生数包含普通小学、小学教学点、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和其他学校附设小学班学生;校舍等相关数据包含普通小学和小学教学点。

[11] 小学阶段教育专任教师是指在普通小学、小学教学点、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和其他学校附设小学班中承担小学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括上述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12]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是指某一级教育具有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要求的专任教师数占该级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各级教育教师的最低学历要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的相关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13] 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是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配备达到《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8﹞5 号)的相关标准;音乐器材配备、美术器材配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配备、理科实验仪器配备等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仪器配备相关标准。含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

[14] 初中学校数、校舍等相关数据包含普通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职业初中;学生数包含初级中学、职业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段、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初中段、完全中学初中段和其他学校附设初中班学生。

[15] 初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是指在初级中学、职业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段、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初中段、完全中学初中段和其他学校附设初中班中承担初中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括上述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16]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17] 各种形式特殊教育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其他学校附设特教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

[18] 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含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学校附设特教班中承担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括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其他普通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1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是指高中阶段在校生(不考虑年龄)占 15~17 岁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

[20] 普通高中学校数、校舍等相关数据包含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21] 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是指在高级中学、完全中学高中段、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高中段和其他学校附设高中班中承担普通高中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括上述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22]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校舍等相关数据包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不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

[23]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在校生、毕业生等相关数据包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其他学校附设中职班学生数。不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学生。

[24]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是指在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其他学校附设中职班中承担中职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括上述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25]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包括研究生、普通本科、职业本科和高职(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

[26] 高等学校校均规模,仅包含普通本科、职业本科和高职(专科)在校生,不包含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

[27] 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是指普通本科学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高职(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中承担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含上述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28] 高等教育学校生师比,是指折合在校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不包括高等教育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学生和专任教师。

[29] 校舍建筑面积、占地、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值包含学校产权和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

]]>
中小学数字教育调查:城乡案例研究 //www.otias-ub.com/archives/1491526.html Sun, 11 Sep 2022 18:00:25 +0000 //www.otias-ub.com/?p=1491526 2022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于日前在北京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农村教育信息化项目首席专家李葆萍代表中心发布了《中小学数字教育调查:城乡案例研究》(School Case Study Report)报告。报告围绕学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资源与环境、人员支持、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调研,系统梳理城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需求。

报告指出政策帮扶、学校管理者支持、教师技术培训都对学校信息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报告强调应鼓励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供给侧改革,因地制宜为信息化发展薄弱学校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呼吁政府、企业等多方协作带动更多资源向信息化发展薄弱学校倾斜,共同打造教育信息一体化校园,携手推进教育信息化之路。

来自:互联网教育国家工程实验室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国际教育局&北京师大:混合式教育、学习和评价指导框架(中文版) //www.otias-ub.com/archives/1486626.html Tue, 06 Sep 2022 20:00:28 +0000 //www.otias-ub.com/?p=148662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联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日前发布了《混合式教育、学习和评价指导框架(中文版)》。该框架旨在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新冠疫情对教育提出的重大挑战,重新思考未来教育的图景。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应用于教育领域,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目的、形式和内容,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师角色和学生的期望。在疫情之下,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直接的、具有破坏性的影响,更具前瞻性地重新设想一个变革性的、充满希望和鼓舞人心的教育新常态。

《混合式教育、学习和评价指导框架(中文版)》全面解析了混合式教育、学习与评价(HELA)的概念、关键要素和指导方针,详细阐述了混合式学习与评价的教学模型,包括预分析及明确课程目标、描述学习目标及定义学习结果、混合式教育和学习的实施方式、约束条件及学习评价,并提供了人工智能支持的混合式学习和评价的实践案例。该框架明确了为实施混合式教育、学习和评价需要采用的重要策略,为变革课程和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提供指南,从而支持广泛应用技术实现支持教、学和评价的混合式学习和弹性教学,促进人的能力培养和教育公平,并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新东方在线财报:2022财年新东方营收8.985亿元 亏损收窄72% //www.otias-ub.com/archives/1484537.html Sun, 28 Aug 2022 12:39:14 +0000 //www.otias-ub.com/?p=1484537

近日消息,新东方在线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东方在线”或“公司”,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为“集团”)公布截至2022年5月31日为止的财年(“报告期间”)业绩。

2022财年,新东方在线总营收为8.985亿元,毛利为4.135亿元,同比上升0.3%,毛利率由2021财年的29.1%增加至46%,持续经营业务的年内亏损同比大幅收窄72%。报告期内,新东方在线创办以农产品为核心的直播电商新业务“东方甄选”取得显著进展。

新东方在线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主席俞敏洪表示:“2022财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将业务拓展到多个领域,使我们能够通过知识共享持续改善公众福祉,为社会创造价值。不论是为我们的学生群体提供美好知识的传递,还是为我们未来更广泛的客户及会员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食物,我们将始终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做有价值的事情。”

大学业务方面,大学教育分部总营收为5.175亿元,付费学生人次达54.6万人,国内大学备考正式课程业务的每名付费学生平均开支为1308元,同比上一财年保持稳健发展。

机构客户方面,自机构客户收取的总营收为5840万元。2022财年,新东方在线已与京东物流教育、华为HarmonyOS鸿蒙生态等达成合作,向更多用户提供优质教育内容。

K-12教育分部总营收为2.961亿元,学前教育分部总营收为190万元,遵照相关法规,新东方在线已于2022财年终止相关业务。

直播电商业务方面,新东方在线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探索这一全新业务,创办以农产品为核心的电商品牌“东方甄选”,在本财年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2年5月31日,直播电商分部总营收为2460万元,分部毛利为930万元,毛利率为37.8%。

展望未来,新东方在线将继续发展现有业务,同时积极发展新业务。新东方在线表示,直播电商业务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增长动力。

]]>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未来的学校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9974.html Fri, 05 Aug 2022 22:00:08 +0000 //www.otias-ub.com/?p=1439974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新报告“未来的学校”。在工作中断、对新技能的需求和社会经济两极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小学系统在培养未来的全球公民和劳动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报告旨在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确定有前景的优质教育模式,通过围绕新模式、新标准和改变教育未来的新行动动员相关利益攸关方和创新联盟来推动系统变革。

世界经济论坛确定了学习内容和体验的8个关键特征来定义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教育 4.0”:

1、全球公民技能:包括侧重于建立对更广阔世界、可持续性和在全球社区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意识。

2、创新和创造力技能:包括培养创新所需技能,解决复杂问题、分析思维、创造力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3、技术技能:包括基于发展数字技能的教育,如编程、数字责任和技术的使用。

4、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注重人际情商的内容,如同理心、合作、谈判、领导力和社会意识。

5、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从标准化的学习系统转变为基于每个学习者多样化的个性和灵活的系统,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按照自己的进度继续。

6、无障碍和包容性的学习:从一个仅限于那些可以进入学校的人的系统转变为一个每个人都可以访问的具有包容性的系统。

7、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从基于流程的学习转向基于项目和问题,需要同行协作并更密切地合作。

8、终身学习和学习动力:从学习和技能中断的系统转变为每个人不断改进现有技能并根据个人需求获得新技能的系统。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新东方财报:2022财年Q4新东方营收为5.24亿美元 同比下跌56.8%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2299.html Mon, 01 Aug 2022 11:44:42 +0000 //www.otias-ub.com/?p=1472299

新东方发布2022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业绩,2022财年Q4营收为5.24亿美元,同比2021财年Q4的12.12亿美元,下跌56.8%,本季度营收为近四年数值最低,财报中称,下跌的原因是配合政策终止K-9学科课后辅导业务所带来的影响。

经营亏损为1.056亿美元,同比2021财年Q4的1.023亿美元增加3.2%,环比上一季度Q3的1.4亿美元,本季度经营亏损收缩25%;Q4新东方股东净亏损为1.893亿美元,同比去年的0.45亿美元,亏损幅度扩大316.4%。

2022财年,新东方实现净营收31.05亿美元,同比2021财年的42.77亿美元下降27.4%;新东方股东应占净亏损11.88亿美元,而2021年为盈利3.34亿美元。

政策变化对新东方的巨大影响显露无遗,但新东方董事会执行主席俞敏洪在财报中表示,新东方重组了核心业务及营运,已迈入全新阶段。

本季度新东方的销售与营销开支为9579万美元,同比减少50.7%,经营成本与支出为6.3亿美元,同比减少52.1%。根据财报,总体支出的减少主要是过去一年公司重组导致设施和员工人数的减少。

财报中,新东方CFO杨志辉指出,截至本财报季度末,新东方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合计金额为42亿美元。从现金流变化来看,新东方最艰难的时候的确已经过去。

01.寻求转型,业绩下滑不意外

在业务运营方面,新东方公司截至2022年5月31日,学校和学习中心总数为744间,与截至2022年2月28日的847间相比,减少103间,同比2021年5月31日的1669间,减少925间,截至本财年,学校总数为107所。

新东方董事会执行主席俞敏洪表示:2022财年是充满调整和机遇的一年。为符合最新的政策,新东方重组了核心业务及营运,并已进入全新阶段。公司剩余主要业务表现稳定,本财年,出国考试准备以及出国咨询业务分别同比增长6%和16%,针对成人及大学生的国内考试准备业务同比增长约30%。

他还称,新东方非学科类辅导业务在超过50个城市开展,智能学习系统及设备同样在将近60个城市里采用和测试。两者均获学生正面反馈,留存率亦得以提升。其他业务方面,包括游学与研学营、教材和数字化智能学习解决方案,以及专升本考试准备,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东方首席执行官周成刚表示:随着新东方更加关注国内主要城市的商机,致力于在剩余的主要业务中运用其现有的教育基建、人力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亦积极开拓新举措,为各个年龄层的学生提供更先进及多元化的教育服务。

其中OMO系统对于疫情期间(尤其是上海和北京)为学生保持高质量教学发挥了作用,新东方在线同时也积极在新领域寻求商机。

周成刚还补充道:本财年,新东方在线成立“东方甄选”电商平台,取得了显著进展,获得数千万订阅者及会员的广泛认可。

近期,新东方在线旗下电商直播平台东方甄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由于财报截至5月31日,所以无法体现东方甄选对新东方业务的直接影响。东方甄选真的能拯救新东方吗?

02.红利还能吃多久

2021年12月28日,新东方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当晚8点将推出直播带货新平台“东方甄选”,开始尝试直播赛道伊始,俞敏洪更是亲自上阵带货。在今年618之后,东方甄选突然取得了重大突破,董宇辉、顿顿接连上热搜,不少人称“去东方甄选就是听课的”,直播间更是被称为抖音电商直播业务的“天选之子”。

知识传播类的直播方式区别于以往常见的振奋、大喊大叫,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别人叫我宝贝,让我赶快买,他讲课间隙突然想起来在卖货,还顺便来一句这个买不买都行”。东方甄选基本上是教育类产品以及图书、美妆、自营的垂类产品,因为有新东方本身的背书,产品还是质量非常高的,形成了不错的口碑。

7月17日,东方甄选和在北京平谷的直播卖桃子,爆红主播董宇辉和创始人俞敏洪直播情况下,观众瞬间达到20万人,桃子十分钟卖完。在货的选择上,东方甄选抓住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宏观政策红利,也符合整个社会公众对于东方甄选正面形象的预期,于是直播间对于扶贫产品的销售当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货品选择、质量把控及品牌树立的执着,也许是东方甄选火起来的核心原因。

新东方从六月份开始流量红利的情况下,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直播氛围。东方甄选30天粉丝增加1900多万,董宇辉个人粉丝也增加到165万,俞敏洪也在其中帐号疯狂涨粉。抖音愿意给表现良好、内容优质以及拥有较好口碑的账号输出更多流量,东方甄选承接住了,因为能实现变现,平台官方自然乐见其成。

机遇和用户习惯的培养使观众的选择越来越丰富且成熟,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标准,那么东方甄选的脱颖而出实际上也是综合性选择的结果。作为新东方教育转型的核心方向,事实证明,在电商直播领域目前还是非常成功的。截至7月29日,东方甄选拥有2347.5万粉丝,是当天的带货第2名。

图片来源:抖音
图片来源:抖音

但东方甄选也不是一直都顺利,同样陷入过食品质量风波。今年6月9日,有消费者在东方甄选直播间里,下单购买了陕西水蜜桃,在13号签收时却发现部分桃子已霉烂长毛,遂发起退货申诉,获全额退款。相关报道一度冲上热搜,引发关注。

6月20日,新东方在线表示“非常注重直播间消费者的满意度,已及时退款给消费者”,关于东方甄选的带货规划,新东方在线透露,正在尝试自建供应链,未来将大力发展东方甄选自营产品。6月30日,中消协发布2022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报告中集纳了“618”消费维权信息问题典型案例,包括东方甄选面临品控质疑。

图片来源:百度
图片来源:百度

图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6月15日-7月6日,二十天里新东方股价大幅波动。最高价是6月21日的20.780,最低是6月28日的18.345,刚好就是在直播间陷入风波的时间段。

东方甄选能一直火下去吗?从人、货、场三个层面来分析,主播是直播间核心的稳定因素,更好地绑定像董宇辉等几位重要的主播,需要新东方的管理团队给出足够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东方甄选所带的货,包括教育产品、图书以及农特产品,核心还是在品控的把握上。从数据上显示,东方甄选涨粉的速度在下降,而六月份东方甄选的直播销售额是6.8亿人民币,是抖音平台六月唯一突破6亿的直播间。热度过了之后,平台账号如何维持流量,是直播间的运营团队,包括相关的管理层需要思考和准备的。

新东方在去年7月23日前后经历了股价暴跌,一年之后,其股价随着新业务慢慢走入正轨正在逐渐回升。但新业务究竟是短时间的热闹,还是可以长期发展,还要看新东方之后的表现。

自 DoNews

]]>
新东方财报:2022财年Q4新东方净营收5.24亿美元 同比下跌56.8%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0380.html Thu, 28 Jul 2022 12:40:53 +0000 //www.otias-ub.com/?p=1470380

公司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为配合政策而终止K-9学科课后辅导业务所带来的影响。受政策方面影响,新东方Q4财报不及预期,净营收同比下跌56.8%,净亏损同比扩大316.4%,公司将回购至多4亿美元股票。

7月27日美股盘前,新东方发布2022财年Q4业绩(截至今年5月31日)。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季度净营收同比下跌56.8%至5.24亿美元;经营亏损1.06亿美元,同比增长3.2%;季度净亏损约1.89亿美元,同比扩大316.4%;调整后每ADS亏损0.94美元,预期盈利0.01美元。

新东方表示,公司Q4净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为终止K-9学科课后辅导业务所带来的影响。

在校舍方面,截至2022年5月31日止,新东方学校及学习中心的总数为744间,与截至2022年2月28日止的 847间相比,减少了103间;较去年同期的1669间相比,减少了925间。截至2022年5月31日止,学校的总数为107间。

新东方董事会执行主席俞敏洪表示,2022财年公司重组了核心业务及营运,并已迈入全新阶段。新东方在线成立的“东方甄选”电商平台,取得了显着进展,获得数千万订阅者和会员的广泛认可。相信凭借公司在经营历史中积累的品牌知名度和教育资源,非学科类辅导等新业务将在下一个财政年度开始产生可观的收入。

财报指引方面,新东方预计2023财年Q1营收为6.413亿美元至6.806亿美元,同比下跌48%—51%。

股票回购方面,2022年7月26日,新东方董事会授权一项针对新东方普通股的股份回购计划,回购金额最多为4亿美元,期限为2022年7月28日至2023年5月31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自 华尔街见闻

]]>
Metaari:2019-2024全球教育游戏市场研究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44054.html Wed, 06 Jul 2022 21:30:49 +0000 //www.otias-ub.com/?p=1444054 Metaari发布了“2019-2024全球教育游戏市场研究报告”,基于游戏的学习成为主流,相关产品和服务全球五年复合年增长率 (CAGR) 达到33.2%。到2024年,收入将增长四倍以上,达到超过240亿美元。全球市场状况现在对于严肃的游戏供应商非常有利。全球教育游戏市场正处于繁荣阶段。

2019年,随着中国市场转弱,美国需求进入繁荣阶段,美国重新成为最大时长。中国在2014年超过了美国,但在2018-2019年跌至第二位。五年预测期内,美国市场增势强劲,达到3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市场收入增长趋缓,在缓慢增长后可能出现小幅下滑,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3%。

Metaari 已上调了全球基于游戏的学习市场收入预测,这是由于全球主要市场催化剂的影响为供应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市场条件。在 Metaari 追踪的七款高级学习技术产品中,基于游戏的学习增长率最高。

Metarri列举了八种促进因素,涉及技术变革、市场需求、投资并购、营销触达等各方面,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全球教育游戏市场的繁荣。但是,每个细分市场的市场驱动因素却截然不同。基于游戏的学习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全球消费者细分市场。

目前全球基于游戏的学习市场的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3.2%,略低于过去五年期间的37.1%。这可能是一个异常现象,但更有可能表明市场正在成熟。学习技术产品类型的增长率超过30%的情况非常罕见。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 //www.otias-ub.com/archives/1456560.html Wed, 29 Jun 2022 16:26:20 +0000 //www.otias-ub.com/?p=1456560 在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的指导下,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在全国出版发行。

  2019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前10名

  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成果的价值。有的大额合同实施周期较长,达数年甚至 10 年以上,转化合同资金可能分期到账。

  2019年高校院所奖励个人现金和股份总金额前10名

  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获得的现金和股权收入奖励给科研人员的金额,与当年到账额(有的单位的当年到账额是2019年以前签订的转化合同的当年到账额)、各单位的具体操作 办法、合同执行周期等因素密切相关。

  2019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均合同金额排名前10名

  2019 年各地方辖区内的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前10名

  2019年各地方辖区内产出科技成果转化至本地方的合同项数与合同金额前10名情况

  2019年各地方辖区内产出科技成果输出至其他地方合同金额占合同总金额比重前10名的相关情况

]]>
百度指数:2022年5月职业培训月度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49821.html Wed, 15 Jun 2022 17:14:18 +0000 //www.otias-ub.com/?p=1449821

]]>
百度热搜高考大数据:2022十大热搜专业出炉,人工智能连续三年热度增幅第一 //www.otias-ub.com/archives/1447489.html Thu, 09 Jun 2022 16:04:00 +0000 //www.otias-ub.com/?p=1447489 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百度热搜·2022高考大数据》(以下简称“大数据”),洞察今年高考动向,盘点十年高考变迁,为考生选择院校、专业等提供科学信息参考。

同时百度指数也将在后续推出 “2022 年高校搜索排名赛跑图”,带你洞悉志愿填报期间的高校搜索热度。

大数据显示:疫情之下,今年的高考相关内容关注度同比增长 93%,高考直播、线上自习室等云上备考方式涌现;考生的志愿选择上,前沿技术型学科更受关注,人工智能连续三年成为搜索热度增幅最高专业,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热度增幅领跑全国高校;总体而言,本届考生在报考时优先考虑城市发展、兴趣爱好与行业前景;对比十年前,理工、师范类院校受到热捧,新一线、二线城市的高校关注热度上升;考试临近,“高考压力”、“心理疏导” 搜索热度攀升;十年间,从后勤保障到科学陪考,家长们的陪考技能也更加 “专业”。

高考搜索热度增长 93%,“云上” 备考方式成新需求

据统计,2022 年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大数据显示,近 30 天,高考搜索热度同比去年上升 93%。前十高考热搜话题中,“2022 年高考时间” 是全国网友最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上海高考延期、高考防疫措施等话题也相继进入热榜

数字化发展与疫情防控催生了各种各样的 “云上” 备考方式。大数据显示,今年考生最关注的备考方式,已经从十年前的做高考真题、购买教辅材料、报课外辅导班等变化为高考直播、线上自习室、线上 1v1 答疑等云端线上方式,它们与传统备考方式互补,帮助考生足不出户,便可以获取到海量学习资源。

专业选择 “向实”:前沿技术型学科受关注  人工智能连续三年蝉联热度增幅最快专业

备考期间,高考家庭对院校、专业的搜索关注已经提前升温。百度热搜大数据整理了今年十大热度攀升专业,人工智能位列第一,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紧随其后。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已经三年蝉联热度增幅最高专业。随着国民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也悉数上榜。

纵观高考热门专业十年变迁,大数据显示,和往年人文社科类专业热度靠前的情况相比,近两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技术等前沿技术型学科已牢牢占据热榜前位。随着全民对公共卫生与健康的关注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也在近两年入榜热门专业前五。

十年热搜高校变迁:考生优先考虑城市发展  高校关注度向新一线、二线城市转移

院校选择上,百度热搜大数据进一步整理了 2022 年十大热度攀升高校。其中,西南地区高校广受关注:学科齐全、实力强劲的西南大学,热度增幅位列双一流院校类榜首,西南政法大学,也在非双一流院校中的搜索热度增幅中位列第一。

将院校分类来看,大数据发现,十年间,综合性大学的热度占比呈现下滑态势,理工类与师范类院校热度占比提升。在地域选择上,随着成都、武汉、长沙等新一线城市的经济崛起,考生的地域兴趣也不再限于北上广,位于新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院校的总体热度占比上升,考生的城市青睐日益多元化。

事实上,如何平衡学校、城市和专业一直是考生志愿填报时面临的问题,百度热搜大数据总结了今年考生搜索时的优先选择。数据显示,本届考生优先考虑城市发展、兴趣爱好与行业前景。“报志愿应该选城市选大学还是选专业”、“要按照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吗”、“未来十年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有哪些” 等问题成为近 30 天的热门搜索,意味着考生家庭的决策日渐理性。他们一边积极备考,一边用搜索的方式提前规划自己的志愿未来。

随着各地相继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2022 年,职业教育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已经同比上升 51%。包括广东、四川、江苏等地区的考生家庭,对职业教育具有浓厚兴趣。在考生家庭的搜索关注中,人们普遍关心职业教育的院校排名与毕业就业形势。在多元化的从业路径中,职业教育有望成为广受认可的出路选择。

为了针对性地解答考生家长的提问,如今,高校招生咨询活动已经广泛采取线上直播的便捷模式。根据中国教育在线 · 掌上高考的数据,最受用户关注的本科院校相关问题中,考生和家长对录取分数、招生计划等情况尤为上心。相比之下,在最受用户关注的专科院校相关问题中,考生、家长更喜欢站在未来发展和就业出路的角度提出问题,其中专业相关问题占比约为 18.5%,就业去向和专升本的比例合计接近 20%。

家长陪考方式十年变迁:陪考技能更全面、专业  家长更关注心理疏导与信息查询

在备战高考的路上,家长是坚强的后盾。百度热搜大数据洞察了陪考方式的十年变迁。2022 年高考陪考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 2013 年上升了 275%。十年前,营养搭配、高考出行安排与高考酒店预订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高考话题。如今,高考也成为 “信息战”,心理疏导与信息查询是家长陪考期间更为关注的重点。

心理疏导成为家长关注点,与当前考生的心理状态相联系。大数据注意到,近 30 天,“高考压力”、“心理疏导” 等词的搜索热度攀升,1V1 高考心理咨询服务兴起,成为近期考生家庭选择解压的热门方式。

搜索,不仅是寻找高考题目的答案,更为了回答高考路上的迷茫与困惑。十年来,在智能搜索技术的帮助下,考生们信息搜寻的门槛降低,了解社会趋势与个人志趣后作出的选择更加理性。上百度 APP 搜索 “高考”,即可获得全面、及时、权威的高考信息和智能化高考服务。

]]>
百度热搜:2022高考大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1443101.html Tue, 31 May 2022 17:05:15 +0000 //www.otias-ub.com/?p=1443101 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百度热搜 ·2022 高考大数据》(以下简称大数据),洞察今年高考动向,盘点十年高考变迁,为考生选择院校、专业等提供科学信息参考。

大数据显示:疫情之下,今年的高考相关内容关注度同比增长 93%,高考直播、线上自习室等云上备考方式涌现;考生的志愿选择上,前沿技术型学科更受关注,人工智能连续三年成为搜索热度增幅最高专业,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热度增幅领跑全国高校;总体而言,本届考生在报考时优先考虑城市发展、兴趣爱好与行业前景;对比十年前,理工、师范类院校受到热捧,新一线、二线城市的高校关注热度上升;考试临近,高考压力心理疏导搜索热度攀升;十年间,从后勤保障到科学陪考,家长们的陪考技能也更加专业

高考搜索热度增长 93%云上备考方式成新需求

据统计,2022 年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大数据显示,近 30 天,高考搜索热度同比去年上升 93%。前十高考热搜话题中,“2022 年高考时间是全国网友最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上海高考延期、高考防疫措施等话题也相继进入热榜。

数字化发展与疫情防控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云上备考方式。大数据显示,今年考生最关注的备考方式,已经从十年前的做高考真题、购买教辅材料、报课外辅导班等变化为高考直播、线上自习室、线上 1v1 答疑等云端线上方式,它们与传统备考方式互补,帮助考生足不出户,便可以获取到海量学习资源。

专业选择向实:前沿技术型学科受关注,人工智能连续三年蝉联热度增幅最快专业

备考期间,高考家庭对院校、专业的搜索关注已经提前升温。百度热搜大数据整理了今年十大热度攀升专业,人工智能位列第一,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紧随其后。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已经三年蝉联热度增幅最高专业。随着国民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也悉数上榜。 

纵观高考热门专业十年变迁,大数据显示,和往年人文社科类专业热度靠前的情况相比,近两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技术等前沿技术型学科已牢牢占据热榜前位。随着全民对公共卫生与健康的关注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也在近两年入榜热门专业前五。

十年热搜高校变迁:考生优先考虑城市发展,高校关注度向新一线、二线城市转移

院校选择上,百度热搜大数据进一步整理了 2022 年十大热度攀升高校。其中,西南地区高校广受关注:学科齐全、实力强劲的西南大学,热度增幅位列双一流院校类榜首,西南政法大学,也在非双一流院校中的搜索热度增幅中位列第一。

将院校分类来看,大数据发现,十年间,综合性大学的热度占比呈现下滑态势,理工类与师范类院校热度占比提升。在地域选择上,随着成都、武汉、长沙等新一线城市的经济崛起,考生的地域兴趣也不再限于北上广,位于新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院校的总体热度占比上升,考生的城市青睐日益多元化。

事实上,如何平衡学校、城市和专业一直是考生志愿填报时面临的问题,百度热搜大数据总结了今年考生搜索时的优先选择。数据显示,本届考生优先考虑城市发展、兴趣爱好与行业前景。“报志愿应该选城市选大学还是选专业”、“要按照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吗”、“未来十年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有哪些” 等问题成为近 30 天的热门搜索,意味着考生家庭的决策日渐理性。他们一边积极备考,一边用搜索的方式提前规划自己的志愿未来。

随着各地相继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2022 年,职业教育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已经同比上升 51%。包括广东、四川、江苏等地区的考生家庭,对职业教育具有浓厚兴趣。在考生家庭的搜索关注中,人们普遍关心职业教育的院校排名与毕业就业形势。在多元化的从业路径中,职业教育有望成为广受认可的出路选择。

为了针对性地解答考生家长的提问,如今,高校招生咨询活动已经广泛采取线上直播的便捷模式。根据中国教育在线 · 掌上高考的数据,最受用户关注的本科院校相关问题中,考生和家长对录取分数、招生计划等情况尤为上心。相比之下,在最受用户关注的专科院校相关问题中,考生、家长更喜欢站在未来发展和就业出路的角度提出问题,其中专业相关问题占比约为 18.5%,就业去向和专升本的比例合计接近 20%。

家长陪考方式十年变迁:陪考技能更全面、专业,家长更关注心理疏导与信息查询

在备战高考的路上,家长是坚强的后盾。百度热搜大数据洞察了陪考方式的十年变迁。2022 年高考陪考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 2013 年上升了 275%。十年前,营养搭配、高考出行安排与高考酒店预订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高考话题。如今,高考也成为信息战,心理疏导与信息查询是家长陪考期间更为关注的重点。

心理疏导成为家长关注点,与当前考生的心理状态相联系。大数据注意到,近 30 天,“高考压力”、“心理疏导” 等词的搜索热度攀升,1V1 高考心理咨询服务兴起,成为近期考生家庭选择解压的热门方式。

搜索,不仅是寻找高考题目的答案,更为了回答高考路上的迷茫与困惑。十年来,在智能搜索技术的帮助下,考生们信息搜寻的门槛降低,了解社会趋势与个人志趣后作出的选择更加理性。上百度 APP 搜索 “高考”,即可获得全面、及时、权威的高考信息和智能化高考服务。

]]>
教育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 https://mp.weixin.qq.com/s/oGUnk9oTcuag88-flM8Cpg#new_tab Sun, 15 May 2022 18:00:16 +0000 //www.otias-ub.com/?p=1437353 教育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

]]>
就业研究所: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3412.html Wed, 11 May 2022 20:00:58 +0000 //www.otias-ub.com/?p=1433412 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一线、新一线、二线和三线等城市CIER指数呈先递增后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CIER指数差别较小。

其中,一线城市的CIER指数为0.66,就业竞争仍最为激烈;包括重庆在内的新一线城市的CIER指数为0.69;二线城市的CIER指数为0.72;三线等城市的CIER指数为0.69。

环比来看,一线、新一线、二线和三线等城市求职申请人数季节性增加,招聘需求人数也都增加,但相对而言,增幅均较小,CIER指数季节性下降。

同比来看,一线城市的招聘需求人数增幅较大,远高于新一线与二线城市,求职申请人数增幅小于新一线与二线城市,CIER指数降幅最小。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求职申请人数增幅较大,而招聘需求人数增幅较小,CIER指数下降明显。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百度指数: 2022年3月职业培训数据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3069.html Wed, 11 May 2022 08:37:24 +0000 //www.otias-ub.com/?p=1433069

]]>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关于男孩脱离教育的全球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17764.html Mon, 11 Apr 2022 20:30:30 +0000 //www.otias-ub.com/?p=1417764 报告说,在全球范围内,男性和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比例为88:100。在73个国家,接受高中教育的男生比女生少,情况相反的国家为48个。相关数据突出了一个全球现象:童工和贫困等因素阻碍了男童充分参与学习,并导致其留级和辍学。

报道指出,在除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外的所有地区,青年男性在高等教育中的代表性不足。这在北美、西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尤为严重,在这些地区,男女性的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比例为81:100。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这个数值是87:100;阿拉伯国家和中东欧地区则是91:100。

报告还说,在2020年,从事劳动活动的1.6亿儿童中有9700万是男童。童工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保护性法律框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说,贫困和童工会导致男童辍学。为防止这种情况,各国迫切需要将最低就业年龄与义务教育年限结合起来。

报告透露,在一些国家,男孩在教育上落后的迹象已经在初等教育结束时即已显现。在有相关数据的57个国家中,10岁男童在阅读技能方面的表现比女童差,而青春期男孩在中学阶段的阅读技能方面继续落后于女孩。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阿拉伯国家都表现出这一趋势,这些亦是男童辍学风险最高的地区。

教科文组织报告还显示,应对男童辍学现象的计划和倡议极少。报告提供了一套具体建议,以防止男童辍学,构建安全和包容的学习环境,投资于数据统计和证据采集,建立和资助公平的教育系统,并推动以综合和协调的方法为所有学习者改善教育。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粉笔科技财报:2021年1-9月粉笔科技营收26.3亿 //www.otias-ub.com/archives/1396893.html Tue, 01 Mar 2022 11:15:59 +0000 //www.otias-ub.com/?p=1396893

职业教育平台粉笔科技向香港联交所递交IPO招股书,正式启动上市计划,中金、花旗、美银证券为联席保荐人。招股书显示,粉笔科技主营业务为成人职业教育服务,在线培训、线下培训以及教材、教辅材料是其核心收益来源。此次募资用途为丰富课程内容、扩大学员群体、加强技术开发能力、改善技术及基础设施等。

https://n.sinaimg.cn/tech/transform/432/w630h602/20220228/3259-69fa561ba66d50feb74c36da2a515a9c.png

财务数据显示,粉笔科技2019年、2020年收益分别为人民币11.6亿、21.3亿,2021年1-9月收益为26.3亿,同比增长约80%;从净利润上看,粉笔科技2019年经调整净利润为1.75亿元,2020年净亏损3.63亿,2021年1-9月其净亏损扩大至7.82亿元。

用户数据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粉笔科技线上平台已积累4530万线上付费人次;2020年、2021年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为约470万、约650万人,同比增长62%、38%。线下业务已覆盖中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260多个城市,线下付费人次累计超170万。

以下为粉笔科技相关数据:

财务数据

收益:2019年、2020年粉笔科技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11.6亿元、21.32亿元,截至2020年及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14.66亿元、26.33亿元,分别增长83.8%、79.5%。

毛利:2019年、2020年粉笔科技的毛利分别为人民币5.36亿元、4.89亿元,截至2020年及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收益分别为人民币5.13亿元、5.16亿元。2019年、2020 年与截至2020年及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46.2%、23.0%、35.0%及 19.6%。

净利润/净亏损——2019年公司录得净利润人民币1.54亿元,2020年录得净亏损人民币4.84亿元,截至2020年及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录得净亏损分别约为人民币6009万元、12.3亿元。2019年录得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1.75亿元,2020年录得经调整净亏损为人民币3.63亿元,截至2020年及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3812万元、7.81亿元。

收入结构:主要为线上及线下的培训服务付费,其次为教材及辅导资料的销售(第三方书商)。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来自前五大客户(第三方书商)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 1.0%、1.1%及1.9%。

运营数据:

总付费人次由2019年600万人增至2020年的960万人,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为730万人。正价课的付费人次由2019年的140万人增至2020年的 180万人,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增至210万人。

风险因素:

如公司无法继续吸引学生并增加其对产品的购买及消费,或带来不利影响。

如未能开发及应用先进技术支持并优化线上产品及服务,从而带来的市场份额损失。

因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学员数下降,从而导致公司的市场份额降低。

公司将来或许继续录得亏损净额、流动负债净额、亏损总额及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导致流动资金风险。

不确定的新冠疫情或将继续为公司的业务及运营带来负面影响。

]]>
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www.otias-ub.com/archives/1396877.html Tue, 01 Mar 2022 10:46:29 +0000 //www.otias-ub.com/?p=1396877 根据 2021 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52.93 万所,在校生 2.91 亿人,专任教师 1844.37 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9 年。

一、学前教育

2021 年,全国共有幼儿园 29.48 万所。在园幼儿 4805.21 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 4218.20 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7.78%。共有学前教育专任教师 319.10 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88.1%。

二、义务教育

2021 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0.72 万所。在校生 1.58 亿人。专任教师 1057.19 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5.4%。

全国共有小学 15.43 万所。小学招生 1782.58 万人,在校生 1.08 亿人。共有小学专任教师 660.08 万人。

全国共有初中 5.29 万所。初中招生 1705.44 万人,在校生 5018.44 万人。共有初中专任教师 397.11 万人。

三、高中阶段教育

2021 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1.4%。

全国共有普通高中 1.46 万所。招生 904.95 万人,在校生 2605.03 万人。共有普通高中专任教师 202.83 万人。

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 7294 所。招生 488.99 万人,在校生 1311.81 万人。共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 69.54 万人。

四、高等教育

2021 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 3012 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 1238 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32 所;高职(专科)学校 1486 所;成人高等学校 256 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 443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7.8%。

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 1001.32 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 444.60 万人;职业本科招生 4.14 万人;高职(专科)招生 552.58 万人。

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 3496.13 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 1893.10 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 12.93 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 1590.10 万人。

全国共招收研究生 117.65 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 12.58 万人,硕士生 105.07 万人。在学研究生 333.24 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 50.95 万人,在学硕士生 282.29 万人。

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 378.53 万人,在校生 832.65 万人。招收网络本专科 283.92 万人,在校生 873.90 万人。

全国共有高等教育专任教师 188.52 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学校 126.97 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2.56 万人;高职(专科)学校 57.02 万人;成人高校 1.97 万人。

五、特殊教育

2021 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 2288 所。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 14.91 万人,在校生 91.98 万人。共有特殊教育专任教师 6.94 万人。

]]>
CoSN:2022年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 //www.otias-ub.com/archives/1396062.html Mon, 28 Feb 2022 14:21:52 +0000 //www.otias-ub.com/?p=1396062 《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报告》是继《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后推出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参考报告,报告发布方美国学校网络联合会(CoSN)为《地平线报告》发布方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原有合作伙伴。美国学校网络联合会自2017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收官后,在继承其研究理念与方法后,邀请100多位教育领导者、研究者、技术专家和变革专家来探讨和明确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挑战、趋势和技术应用,并发布相关研究报告。

《2022年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报告:挑战和趋势篇》于近日发布,咨询委员会通过在线讨论和调查,投票决定了最重要的挑战、趋势和技术工具。在所考虑的许多重要且有影响力的话题中,有9个上升到了2022年推动创新的关键考虑因素。

这项调查还帮助描述了每一个主题的性质—— 挑战的可克服性、趋势的强度以及技术工具的及时性。

一起来看看这份最新报告里关于基础教育创新面临着哪些挑战和趋势。

2022年排名前三的挑战

1. 规模创新和教育系统的保守

无论是有效的教学实践、组织业务流程,还是技术使用,学校系统都面临着参与并有效扩展创新的挑战——将运行良好的模式在学校、地区或州/国家范围内扩展。在疫情期间,我们过去所熟知的教育系统面临用远程的方式开展教学这一挑战,这也是大家都经历的巨大机遇。

然而,在许多学校系统中,人们已经回归到疫情前的教育模式。这凸显了教育中抵制变革的惯性:一个复杂的系统强化了过去的做法,阻碍了创新。这一挑战既反映了许多学校对变革的抵制,也反映了教育和社会体系渗透到学校的阻力以及对变革所施加的压力。此外,还需要将那些已经发挥作用的应用扩大到更大范围。

2. 吸引和留住教育工作者和IT专业人士

对学校系统和国家来说,过时的招聘做法和留住教职员工面临重大挑战。许多教育工作者和负责IT事务的员工都感觉精疲力竭。对教育工作者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缺乏正式的职业发展机会、有限的成长路径和低工资等。对于IT专业人士来说,还有一些额外压力,比如有限的IT领导力和团队支持、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极少的IT领导力储备项目——此外,与私营公司相比,私营公司可以提供更高的工资、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更多的休假时间。

3. 数字权益

数字权益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数字基础设施、学习条件和有意义的学习机会。这一挑战不仅包括公平获得高质量的数字技术,如高速互联网和强大的校内外计算设备。还应包括如下内容:

学生具备应用技术为学习服务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可以与强大且可访问的内容和程序交互;

学生和他们的特点可以通过技术本身展现出来;

作为学习者,可以体验到有意义的学习机会,助力更有效的学习发生。

2022年排名前三的趋势

1. 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发生在学习者管理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涉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管理学习的方式,都应尊重学习者需求、兴趣、资质和优势的差异性,譬如采用不同的进度、路径、策略以及对掌握知识/技能的综合设计等。

还应包括一系列共同的策略以确保学习关注所有儿童的发展,个性化、专业化地针对每个儿童的独特需求和兴趣。

2. 培养管理者的领导力

管理者——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无论是头衔还是级别——当具有战略视野,采取加强学校专业团队建设的行动时,他们就为那些可以增强学生体验的创新实践打开了大门。

必须要为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基础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学习和掌握新技能的机会,并积极打造一种在组织内部认可和培养领导力的文化。

3. 社会情感学习

教育的一个核心功能是培养心理、社会化和情感健康的能力以及对以上能力的共情,包括同理心、勇气、毅力、灵活和适应性。这些品质塑造了人们的心态,促进了成功的学习、协作、解决问题和公民责任感。

然而,面对远程学习和必须适应疫情的情况,许多学习者、家庭和教育工作者都经历了极大的焦虑、孤独、精神压力、创伤和悲伤。在这一时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是思考社会情感需求如何随着技术的不同应用而增加或减少,如何重新构建学校规范以更好地促进教职员工、学习者和家长/监护人的福祉。

迎接挑战

按重要性 2022年教育系统要解决的三大重要挑战(74名受访者):

  • 按困难程度

根据咨询委员会的排名,按难度大小排列前3的挑战 (数字反映了5分中的平均分,其中1分最容易克服,5分 最困难;74名受访者):

关注趋势

  • 按重要性

2022年教育系统最重要的三大趋势 (74名受访者):

  • 按强度

根据咨询委员会对基础教育影响强度的排序,前三名趋 势(分数反映了5分中的平均分数,其中1分为最不强烈 的,5分为最强烈的;74名受访者):

关于挑战

1. 规模创新与教育系统的保守

2020年3月以来,由于疫情的爆发, 基础教育为了“停课不停学”,全球各地的教育体系不得不面临变革、调整并保持住相应规模 。这种影响持续存在,而且意义深远。那些迅速应对挑战的教育者所开展的杰出工作,会在未来几年中被感受到。

许多学校希望恢复到疫情前熟悉的教育模式。这是由于教育系统固守的习惯造成的——这凸显了教育自身的保守,当变化开始时,教育系统裹足不前,希望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并拒绝创新。

为了克服这种惰性,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与创新的思维方式保持一致。

道格拉斯·凯西(美国康涅狄格州康涅狄格州教育技术委员会)提到:

“我们可以确定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如果我们的目标仍然集中在标准化考试上,那么就很难尝试新的学习方法。”

“实际上,我们已有的教育系统强化了过去的做法,往往会阻碍创新。批判学校的保守很容易,但这暗示着缺乏变革的意愿。真正的阻碍很可能是运行过程中的限制。”

2. 吸引和留住教育工作者和IT专业人士

从领导层到家长再到学生,这场疫情让教育系统的所有参与者都感到紧张。对于教育工作者和IT专业人士来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身体、情感和经济负担。这导致许多教师在疫情的这几年会考虑离职,更多的人通过较少的认证就可以进入学校系统。

疫情使我们的工作转向远程的方式,科技公司调整其招聘做法,以突破先前的地域界限,并从以前不必与这些公司竞争的学校招聘顶尖人才。

咨询委员会成员提到,让首席技术官拥有与IT专业人士谈判合同的灵活性将是十分有益的。这些雇员往往薪酬不足,缺乏灵活性,比如远程办公,类似职位在私企通常会发布出来。能够远程成功完成任务的人员保持特有的工作要求会加剧学校招聘和留住IT专业人员的挑战。

3. 数字权益

尽管我们今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数字公平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仍处于这一过程的初始阶段——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数字公平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的可访问性和数据的可负担性是基本权利。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是世界面临的最后一次国际危机,教育系统需要更好的准备——数字权益是必须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数字权益在本报告中成为挑战的第四年;2019年,数字权益是第二大挑战;2020年,数字权益是第五大挑战;2021,数字权益是第一大挑战,而 在2022,仍然是第三大挑战。

关于趋势

1. 个性化学习

在面对面的课堂中,为满足儿童个性化需求而量身定制的教 育可能是一项挑战,而且更难的是大规模做到这一点。

然而,当疫情流行需要在全球各地的学习系统中实行远程和混合学习时,教育者利用这个机会来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应用这些数字技术使之成为现实。

2. 培养管理者的领导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领导者、教育工作者和IT专业人员必须做出改变,以便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领导力激励人们对未来产生渴望/憧憬,而非固守过去,然后成为朝向希望和复兴的前进动力。

领导者应该明白,他们的价值不在于控制和指挥既无法控制也不能指挥的事物的能力,而在于他们具备预见和始终规划未来的技能,使他们的组织做好准备,迎接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并建立有张力的团队和组织,否则注定随着每一次重大转变而倒退。

3. 社会情感学习(SEL)

毫无疑问,疫情的蔓延迫使我们需要 解决学生及教师的社会情感福祉问题。在这期间,几乎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都遇到了一些挑战。

尽管全球疫情的严重性使社会情感学习正在得到解决,但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怀必须持续下去。社会情感学习应该成为我们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倡议。

]]>
AAAI 2022:AI字幕在儿童频道里吐“脏话”比例高达40% //www.otias-ub.com/archives/1395553.html Mon, 28 Feb 2022 03:15:55 +0000 //www.otias-ub.com/?p=1395553

AI自动生成的字幕,能离谱到什么程度?不仅把“螃蟹”(crab)误听成“废话”(crap),当场爆粗,甚至还能把“玉米”(corn)给翻译成p*rn……

关键在于,这些是AI给儿童节目自动生成的字幕。

AAAI 2022收录的一篇新研究发现,在7013个儿童视频中,接近40%的节目出现了少儿不宜或脏话等词汇。

甚至在一个113集的儿童机器人学习栏目中,AI就“爆粗”了103次,平均接近一集一次!

对此,油管(YouTube)在接受《连线》采访时回应:

我们为13岁以下的儿童开发了YouTube Kids,这个APP会关闭字幕生成功能。

但如果真有字幕需求的话,如何才能想办法减少这种AI生成错误?

一起来看看。

亚马逊Google都很“祖安”

先来看看这篇论文的调查结果。

研究人员一共从油管上选出了24个儿童频道,分别记录了这些频道的播放量和订阅量。

可以看出,这些筛选出来的视频播放量基本都达到了百万级,订阅人数也同样不少。

然后,研究人员分别试了一下Google和AWS(亚马逊网页服务)的字幕生成效果。

结果显示,AI字幕的“少儿不宜”率可谓离谱:

在7013个视频中,GoogleAI出现错误字幕的次数达到2768次,接近40%

亚马逊的AI字幕错误率还要更高,达到了3672次,超过52%

具体来说,两个AI分别容易在这些“不太恰当”的字词上出错:

图左亚马逊,图右Google

在这些数据集中,有一些词语又尤为“少儿不宜”,例如一些骂人的脏词:

经过作者们人工检查(例如确认原视频是否真的说了脏话),发现AI主要容易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出错:

背景音乐嘈杂

说话者为婴儿

说话者为儿童

说话者以英语为第二语言

说话者在唱歌

包括但不限于这些情况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减少这种情况发生呢?

语序连贯的错误更容易修复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数据集,利用近音字词来构建禁忌词的“替换”备选。

例如,对于crap这一可能出现的“粗口”,研究人员就给它设置了crab、craft等读音相似的字词,便于AI在搞错时进行替换。

具体来说,他们在BERT、XLM、XLNet等NLP模型上,针对“完形填空”任务进行了重新训练,也就是用[MASK]遮住部分单词,让AI来填写对应的内容。

结果显示,在语序正常、前后文案有逻辑的视频中,AI替换的准确率更高(蓝色为正确替换词):

然而在一些逻辑不强的文案中,成功替换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

最终,Megatron和Levenshtein等模型展现出了最好的修复效果,分别给亚马逊AI带来了超过25%的正确修复率,给GoogleAI带来了超过28%的修复率。

看来AI在字幕生成能力上还是任重道远啊。

自 量子位

]]>
新东方:2021年6个月净亏逾8亿美元 新东方人有不服输勇气 //www.otias-ub.com/archives/1393163.html Wed, 23 Feb 2022 08:00:04 +0000 //www.otias-ub.com/?p=1393163

新东方最新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其在六个月内亏损逾8亿美元。2月22日,新东方披露截至2021年11月30日的六个月财务数据。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新东方的净营收为19.67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8.74亿美元;净亏损8.76亿美元,上年同期盈利2.29亿美元。

财报披露,新东方每股亏损为0.52美元。

新东方表示,其在全国所有学习中心已经停止再向幼儿园至九年级学生提供学科相关培训服务(K-9学科类培训服务)。这对公司截至2021年11月30日止六个月的总营收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此外,因为终止多个学习中心租赁协议和实行裁员计划,所产生的相关支出令新东方截至2021年11月30日止六个月的成本和费用增加。

公司将把重点资源转向与K-9学科类培训服务无关的教育产品及服务,例如备考课程、成人语言培训课程及教材,并将利用在过去积累的经营经验、品牌知名度和教育资源,探索其他商机。新东方称,管理层会“竭尽全力”调整公司营运及开拓新的增长动力。

今天下午,俞敏洪也在公众号发文称:“新东方人有着一种不认输、不买账的勇气,有着只争朝夕的精神。有他们在,相信新东方能够持续发展。”他表示,各新型业务和转型业务,在最初的忙乱后开始循序渐进推进,有的已经初现成效。

他还提到,近日新东方已和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达成合作,将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对标国家重大需求,共同打造新时代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方面进行精诚合作与创新实践。“这样的合作,对于新东方内部,也是一种鼓励和促进。企业和人一样,需要好消息来提振士气。”

此前1月21日晚间,新东方曾发布公告称,预期6个月的净亏损额将达到8亿至9亿美元。公告中表示,基于管理层对集团截至2021年11月30日止6个月的财务表现之初步评估,预期与截至2020年11月30日止六个月228.6百万美元的盈利净额相比,本集团将于报告期间录得介乎800百万美元至900百万美元的亏损净额。此预期亏损主要由于业务终止对报告期间的总营收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及由此所产生的大量额外成本。

1月9日,俞敏洪曾亲自撰文表示,2021年,新东方的市值跌去百分之九十,营业收入减少百分之八十,员工辞退六万人,退学费、员工辞退N+1、教学点退租等现金支出近二百亿。

他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新东方决定全面停止K9的地面和在线培训,去做更多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服务的项目,素质、素养、研学、营地教育等,同时决定加大在大学生市场和海外中文市场的投入。以香港上市公司为主体的新东方在线,创立东方甄选直播卖货系统,转型为以农产品筛选和销售为核心的电商平台。

此前,数据显示,新东方向直播带货的转型之路才刚刚起步。自12月28日开播以来,东方甄选累计带货商品数335件,直播带货两个月内,累计销售额约454万元。

 

]]>
高途:2021年Q3净亏超10亿元 净亏损同比扩大超3倍 //www.otias-ub.com/archives/1393159.html Wed, 23 Feb 2022 07:53:44 +0000 //www.otias-ub.com/?p=1393159

受双减政策影响,高途前三季度净亏损同比扩大超3倍。2月22日,教培机构高途(NYSE:GOTU)公布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2021年前三季度总收入为41.78亿元,同比下降28.7%。前三季度净亏损33.89亿元,亏损同比增大342.5%。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为30.83亿元,亏损同比增大413.7%。

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总收入为3.02亿元,同比下降85.5%。净亏损为10.45亿元,亏损同比增大12%。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为9.89亿元,亏损同比增大14.6%。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辅导负担的意见》。2021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联合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减轻北京市义务教育学生课外辅导负担的措施》相关实施细则、条例和办法。

根据新规定,高途已于2021年底停止向幼儿园至九年级学生提供与学科相关的辅导服务(“K-9服务”),并将于2022年2月前停止为高中生提供学科相关的辅导服务。

新规的发布以及K-9服务的暂停,对高途的教培业务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对K12的冲击也连带影响了其非K12业务。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高途在线K-12课程的总收入为37.76亿元,同比下降25.7%。外语、专业、入学等服务总收入下降48.6%。

其中第三季度在线K-12课程的总收入为1.99亿元,同比下降88.9%,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新规影响,K-9服务停止。外语、专业、入学等服务第三季度总收入下降41.7%。第三季度付费课程注册人数为8.6万,同比下降93.2%。第三季度在线K-12课程的付费课程注册人数为4.6万,同比下降96%。

去年双减新规发布后,高途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向东曾发布内部信,信中向员工接连致歉5次:“非常非常难过,我们的不少小伙伴将不得不离开。我们之所以做出如此艰难的决策,核心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下去。”

去年11月15日,高途通过微博发布公告称,接下来将继续运营其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业务,并将重点转向其他教育产品和服务,加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智能数字化产品等多种业务的发展。

对于双减后的前三季度业绩情况,陈向东表示:“2021年第三季度,我们根据新规定积极、果断、迅速地进行业务和组织结构调整。通过强大的团结企业文化重新召集和团结所有员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合作业务转型,并迅速将重点转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产品。”

公司首席财务官沈楠表示:“随着课外辅导行业新规出台,我们及时将业务重心转向了非K12业务。此外,与终止课外辅导业务相关的支付,包括遣散费,暑期学费退费、退租等问题,在2021年第三季度末前已基本解决。”

沈楠还表示,“截至三季度末,我们的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和短期理财投资共计35亿元,足以支持我们目前的经营规模和新业务的探索。我们预计最早在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和正的经营现金流。”

截至2月21日收盘,高途集团报2.18美元,跌幅0.46%,市值为5.55亿美元。自去年7月22日以来,高途股价跌幅超339.45%。

 

]]>
Sci-Hub:2022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中国大陆在Sci-Hub的论文下载量全球第一 //www.otias-ub.com/archives/1389587.html Wed, 16 Feb 2022 02:09:24 +0000 //www.otias-ub.com/?p=1389587

Sci-Hub 创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更新了 Sci-Hub ,用户可以查看论文的实时下载统计信息。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0天里,中国大陆在Sci-Hub上的论文下载数量排名全球第一,超过3亿次下载(337,184,513),遥遥领先,几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三倍。

其余排名前20的地区分别是(按先后顺序):法国、巴西(第4)、印度、香港(第6)、印度尼西亚、德国、墨西哥、伊朗、土耳其、台湾地区(第12)、波兰、日本(第14)、韩国、加拿大(第16)、新加坡(第17)、俄罗斯、荷兰与哥伦比亚。

对于巴西排名第4的统计结果,网友们纷纷表示惊讶:

“巴西居然排第4,尽管(巴西的)许多研究人员与一些私立教授都有政府授权的多个期刊访问期限。看来Sci-Hub覆盖了更多期刊内容、且访问更容易。”

此外,大家也注意到,在排名前20的国家与地区中,英国并未上榜。Alexandra Elbakyan 本人也已解释,是因为“Sci-Hub 在英国是被封禁的,用户需要使用 VPN 才能访问,所以有时候可能会以美国用户的身份出现在 Sci-Hub 上。”

新版 Sci-Hub 可以通过 sci-hub.se 或 sci-hub.ru 访问。

自 雷锋网

]]>
中国教育科学院:2022年中国中小学学习空间调查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385642.html Sat, 29 Jan 2022 21:00:24 +0000 //www.otias-ub.com/?p=138564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自2014年成立以来就一直把学习空间创新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不仅建设了“未来教室”的样板,而且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中提出了未来学习空间的五大特征,近两年还指导创建了山东潍坊未来实验学校和广东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两个未来学校的样板校,其中创新性的学习空间就是这两个学校的一个典型特征。为进一步深化对学习空间的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于2019年启动了覆盖全国范围的“中国中小学学习空间调查”项目,该项目旨在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学习空间的发展现状以及利益相关者对学习空间的认识和看法,以为更大范围的未来学习空间创新探索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在调查实施过程中,首先在问卷设计上,本次调查我们使用了OECD于2018年发布的《OECD学校用户调查:一起改进学习空间》问卷。该问卷包括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学校领导问卷,原文为英文,我们将其翻译成中文,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个别题项进行了修改。其次在抽样方法上,我们采取的是方便抽样,尽可能覆盖到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域。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4240份,其中学生问卷16515份、教师7321份、学校领导404份,三个样本分别覆盖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包含香港和澳门)、17个省级行政区域(包含香港和澳门)和1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香港)。最后在分析工具选用上,我们采用的是SPSS19.0版。

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按调查对象分述如下。

一、学生对学习空间的认识和态度

针对学生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校里学习空间的配备及使用情况、对学习空间影响学习效果的看法、学习空间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体验以及技术设备的使用等。总体来看,学生对所在学校的学习空间感到满意,总体满意度得分为4.09分(总分5分)。

(一)多数学生课余安静和合作学习的空间需求得到满足

本次调查显示,在课余时间,学生总是或经常能找到独自安静学习的空间比例约为三分之二,而总是能找到或经常能找到和同学一起学习的空间比例则接近70%,可以看出受调查学生所在学校满足了多数学生对安静学习或与同学一起学习的空间需求。基于学习空间的特点,同时结合学校所拥有的学习空间比例和学生课余使用频率分析,我们推测学校为学生课余提供独立安静学习或与同学一起学习的空间最大的可能是学校的图书馆和科学实验室,因为这两类空间在受访学生所在学校拥有的比例均超过60%,而且每星期使用一次及以上的比例图书馆超过60%,科学实验室则接近60%。教室外走廊、能进行空间重组的教室虽然每星期使用一次或以上的比例也超过了60%,但一般来说这些空间在课余难以保证安静需求。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次调研是在“双减”政策之前做的,在该政策之后,课余时间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会增加,如果学校在课余时间鼓励给予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机会的话,那么对于独自安静学习的需求可能会增加,所以需要学校在空间的改造或创建上应对于这一发展趋势给予一定关注,并进行提前布局。

(二)室温被认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空间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学习空间对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 [1] 本次调查从学生的体验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例如,超过65%的学生认为室温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学习空间因素,其次是空间里有自己喜欢的科目(56.25%),第三位的是齐全的学习设备(52.12%)。其他诸如家具的舒适性、是否容易与小组同学合作、是否能够看到外面三个因素也超过了50%的比例。除了比例最低的“其他”选项外,是否可以选择喜欢的地方、颜色以及是否可以自由走动比例也不是太低,均超过了40%。这说明空间的各个特性均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所以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举措上,除了关注师资质量等常见的要素外,也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空间的改善,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视角。例如,本次调查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能够选择可以调整适应自己身高的椅子和桌子。再如,在经常使用的学习空间,为了让空间适合不同学习需求,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需要对学习区域的家具进行重新布置。

(三)学习空间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体验

学习空间的环境要素包括室温、空气质量、光线、声音、视觉等。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些环境要素的质量满足大多数受访学生的舒适性体验。其中在室温上,在外面很冷时,感觉在大多数或全部空间刚刚好的比例超过70%,在外面很热时,感觉在大多数或全部空间刚刚好的比例超过65%;在空气质量上,感觉在大多数或全部空间没有气味的比例超过60%,而感觉有愉快的气味的比例也接近45%;在光线上,感觉在大多数或全部空间刚刚好的比例合计接近80%;在声音上,感觉在大多数或全部空间能清楚听到老师声音的比例超过85%;在视觉上,感觉在大多数或全部空间能轻松看清楚黑板或白板上内容的比例超过80%。

除了环境要素外,安全感也是学习空间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一个安全感强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总体上对学校的环境感到安全。例如,在安全存储物品上,有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学校有这样的存储空间;在教学楼或校园里,有接近80%的学生表示安全或非常安全;在校园日常空间(如教学楼内外卫生间、教室等),70%以上的学生总是或经常感到安全。

二、教师对学习空间的认识和态度

针对教师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对学校学习环境的看法、学校里学习空间的配备与使用、学习空间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体验、学习空间的布局与调整、技术设备的配备与使用以及总体满意度。总体来看,大多数教师对所在学校的学习空间感到满意,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87分(总分5分),低于学生对学习空间的满意度得分。

(一)教师对学校学习空间的各种支持有较高认同度和满意度

学习空间的支持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和实践支持,前者主要涉及愿景目标、激励机制、时间安排等,后者主要涉及空间设计及空间效用等。本次调查显示,就教学需求而言,教师对这些方面的认同度或满意度较高,得分分别超过3分(认同度满分4分)和4分(满意度满分5分)。具体来说,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习空间有着共同的愿景、学校领导鼓励教师尝试不同方式使用现有学习空间、学习空间设计满足教师之间合作需求、学习空间设计满足教师各种教学实践、学校学习时间安排合理可以让教师有效利用学习空间的教师比例均超过90%;认为学习空间设计适合自己喜欢的教学实践和有时间与其他老师合作制定计划的比例也接近90%(均超过89%)。对于学校的“会议室”和“课前和课后安静工作的空间”,教师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比例超过了70%。而就非教学需求支持,例如对“教职工可以用来社交和交谈的空间”的满意度虽然低了一点,但差距不是很大(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比67%),而且有70%的教师表示学校有供教师们放松和休息的空间。

(二)学习空间满足大多数教师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体验

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对所在学校的学习空间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体验良好。具体来说,对于室温,当外面很冷或很热时,有60%左右的教师表示在所有空间或大多数空间刚刚好;对于空气质量,有超过60%的教师表示在所有空间或大多数空间感觉通常没有气味;对于光线,有超过70%的教师表示在所有空间或大多数空间通常刚刚好;对于声音传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教师表示能清楚地听见学生们说话。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教师所在学校的学习空间在物理条件方面符合教师的体验期望。在学习空间的安全性体验方面,大多数教师也给予了积极的回答,例如超过80%的教师表示教学楼里和校园里安全或非常安全。

这也就是说,大多数学校的学习空间在舒适性和安全性上差距不是很大,是一种标准化的建设。这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何教师在教学楼和设施对吸引本人或其他教师留在本校、吸引新教师和吸引生源上没有较高的认同度。在本次调查中,教师对这几项的认同度得分为2.5分多一点(1分表示完全没有影响,最高4分表示影响很大),处于“几乎没有影响”和“一定程度上有影响”之间。

(三)因条件所限教师对学习空间的利用方式比较单一

本次调查将空间布局划分为演示、小组、个体和团队四种类型,结果显示教师使用最多的空间布局类型为演示类型,有43%的教师每年都使用,远远高于其他三种空间布局类型。与此相应的,教师在教学中重组空间行为最多的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在空间里走动,这与使用最多的演示类型的空间布局也是一致的。相对而言,课程开始前重新布置、为不同班级改变不同的空间布局、在课堂上重置家具等重组空间的行为在教学中的发生频率不是很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目前学校的空间大小和设备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开展小组、个体和团队等教学的需要。例如,本次调查显示,在问及影响空间重组的因素时,教师认同度最高的是“有足够的空间以不同方式布置家具”和“可轻易移动数据投影仪和白板等设备”,两者的认同度得分均为2.73(最高位4分,表示强烈同意)。进一步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对于“小组布局”“个体布局”“团队教学布局”,教师认为大多数空间(75%)可以快速(五分钟内)重置家具的比例只有五分之一左右,而即使是“演示布局”,比例也只有四分之一多一点。

三、学校领导对学习空间的认识和态度

针对学校领导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的基础信息、物理环境(基础设施、教学楼、教学空间分配、教学环境利用认同度等)、技术设备(教学设备、网络、学生自带设备)以及满意度等。总体来看,大多数领导对所在学校的学习空间感到满意,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86分(总分5分),略低于教师对学习空间的满意度得分。

(一)学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常规教学技术设备普遍拥有

调查显示,受访学校在通电、用于教学的互联网与电脑、饮用水、卫生间的配置上几乎实现了全覆盖,不过在为残疾学生改造的基础设施上还比较弱,仅有略超一半的学校配备。在国家大力推进特殊教育的政策背景下,这应成为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强的一个领域。另外,就教学楼而言,平均占比最多的是曾翻修过的10年以上的教学楼,相对而言新建教学楼比较少,例如三年及以下的平均占比只有不到4%。在教学设备方面,目前交互式白板或屏幕的平均覆盖率约实现了70%,投影设备和台式电脑平均覆盖也超过了六成,而网络覆盖率则超过了90%,网络速度平均在100Mb以上,这说明近些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学校领导对学习空间的利用有较高的认同度

不论是在学习空间的政策支持上,还是在实践支持上,学校领导均有较高的认同度,说明学校领导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学习空间有足够的自信。其中认同度最高的是“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学习和如何最好地利用学习空间有着共同的愿景”,有99%的学校领导选择了“强烈同意”或“同意”,排在第二位的“学校领导鼓励教师尝试不同的方式使用现有学习空间”,有98%的学校领导选择了“强烈同意”或“同意”,排在第三位的是“学校对学习时间的安排合理,可以有效地利用学习空间”,选择“强烈同意”或“同意”的占比95%。学校领导这种对自己所在学校学习空间的高度认同感虽然对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若从未来教育的视角来看,这种高度认同也削弱了对学习空间创新的动力。事实上,从国际趋势来看,围绕未来教育需求而进行学习空间的创新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工作者未来教育理念的认识,即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应该将学习空间创新也纳入进去,因为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也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空间。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中国教科院:2021年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查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385355.html Fri, 28 Jan 2022 21:20:54 +0000 //www.otias-ub.com/?p=1385355 教育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教育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教育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多样性与合法性等特征。人们处于教育政策之中,不可能不追问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政策,也不可能不对自己所处的教育政策进行评判。教师也是如此,作为未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主体,教师需要广泛学习和深入领会国家颁布的重大教育政策文件精神,并认识与理解政策的公正性、合理性等,才能更好地指引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朝向正确的方向。

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结构体系主要包括道德修养、教育精神、文化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其中思想政治意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遵循党和国家的政治理论和大政方针,主要表现在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认识端正等方面。[2]显然,对近些年国家颁布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策的学习领会,并入心入脑,有助于教师思想政治意识的加强和整体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未来教师职能变化是国际教师发展的重要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教师对未来教师角色变化认知与国际接轨。从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来看,近九成教师认为未来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变化,其中,近五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甚至职业会消失,只有13.25%的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不会发生变化。

进一步分析未来教师角色变化,八成以上教师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学生品格(83.56%)、加强情感交流(81.14)和采集(80.38%)。其次是整合校内外资源(77.16%)和课程开发(70.06%)。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科大讯飞:2021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附精华版下载) //www.otias-ub.com/archives/1367123.html Wed, 05 Jan 2022 18:00:34 +0000 //www.otias-ub.com/?p=1367123 报告下载:添加199IT微信公众号【i199it】,回复关键词【2021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即可

从理念引领、技术赋能、典型案例以及行业发展四个方面构建了智能化教育评价新体系,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提出了“5+1智能技术赋能的教育评价生态体系”,呈现了一个科学化、多元化、精确化的智能教育评价生态系统,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使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框架和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

报告下载:添加199IT微信公众号【i199it】,回复关键词【2021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即可

]]>
2021版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 //www.otias-ub.com/archives/1365673.html Sat, 25 Dec 2021 16:45:47 +0000 //www.otias-ub.com/?p=136567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线发布“2021版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指数包括“全国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和“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兄弟榜。其中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包含11个指数清单(详见表1),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包含8个指数清单(详见表2)。

3

自2019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次发布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以来,相关工作受到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广泛关注,有力推动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发展。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模型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完善。2021版指数依旧从“6+1”个维度刻画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生态,其中本科指数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师团队”“教改项目”“教材项目”“教学论文”“教学成果奖”“教师培训基地”6个维度和“教师教学竞赛”特别维度,并新增了9个三级指标,数据量也新增了7万6千余条,达到了57万余条;高职指数体现职教特色,在一级指标上进行了调整,包括“教师团队”“产教融合”“专业与课程”“教材与论文”“教学成果奖”“教师培训基地”6个维度和“教师教学竞赛”特别维度,新增了3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数据量新增了11万余条,达到了31万余条。

此次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上榜本科院校达到1223所,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98.79%,比2020年增长0.71个百分点,排名前三的依旧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从区域上榜率来看,东部地区上榜499所,占东部地区本科院校数的98.62%;中部地区上榜293所,占中部地区本科院校数的99.32%,西部地区上榜294所,占西部地区本科院校数的98.33%;东北地区上榜137所,占东北地区本科院校数的99.28%。相比2020年,各区域的高校指数覆盖率均有增加,特别是东北和西部地区上榜比例增加明显。从区域校均分和校均项目数来看,东部地区以校均33.32分和校均474项排名第一,东北地区以校均32.41分和校均399项次之,西部地区以校均30.25分和校均344项排名第三,中部地区以校均28.33分和校均337项相对靠后。从院校类型来看,理工类上榜率98.41%,综合类97.95%,师范类100%,农林类100%,医药类98.13%,人文社科类99.58%,在校均得分上农林类和师范类领先。从排名分布来看,前100本科院校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含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8所,占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数的64.23%。前300本科院校中,“双一流”建设高校131所,占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数的95.62%。进入指数覆盖的民办本科院校共378所,占全国民办本科院校总数的96.92%。从校均得分来看,公办本科院校得分是民办本科院校的2.60倍,公办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水平具有显著优势。

此次正式发布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上榜高职院校达到1408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92.75%,比去年提高了2.55个百分点,排名前三的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职业大学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去年相同。从各区域上榜率来看,东部地区上榜511所,占东部地区高职院校数的96.78%,比上年提高了2.3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上榜389所,占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数的的90.89%,比上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榜395所,占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数的89.77%,比上年提高了4.3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上榜113所,占东北地区本科院校数的92.62%,比上年提高了2.62个百分点。从上榜比例来看东部地区依旧领先,西部地区增幅最大。从各区域校均分和校均项目数来看,东部地区以校均38.8分和校均89.1项占绝对优势,其他各区域校均分与上年相似,校均项目数均有一定的增加。从各省的表现来看,天津市校均分最高,浙江省相比天津市校均分略低排名第二,再者为江苏省和北京市,贵州和云南两省的校均分相对偏低,各省总体态势和去年相似,也说明高校教师教学现状是个长期发展的结果,需要持续努力才会有所改变。在前100高校中,“双高”建设高职院校95所,占所有“双高”建设高职院校数的48.22%;在前300高校中,“双高”建设高职院校189所,占所有“双高”建设高职院校数的95.94%。进入指数覆盖的民办高职共309所,占所有民办高职院校总数的83.06%,比去年增加了6.52个百分点。

此外,为更好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对地方高校教学发展的引导作用,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基础上,课题组和各省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相关研究专家一起,结合各省具体情况,研制完成部分省域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2021年首次发布陕西省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首次发布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第二次发布浙江省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在此次发布后向各高校开通教师教学发展数据查询通道,各高校可以对本校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查询和核对。若出现信息遗漏、错误等情况,可及时向专家工作组提出修正申请。

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清单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官方网站(www.cahe.edu.cn)和公众号(zggdjyblh)、高校学生竞赛与教师发展数据平台(rank.moocollege.com)上发布,敬请关注。

附件:1.2021全国本科教发排行表

::__IHACKLOG_REMOTE_IMAGE_AUTODOWN_BLOCK__::7

2.2021全国高职教发排行表

3.陕西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2021版)TOP20

]]>
腾讯广告&智来时代:2021新职业教育机构数字化经营模型 //www.otias-ub.com/archives/1362324.html Mon, 20 Dec 2021 04:14:09 +0000 //www.otias-ub.com/?p=1362324 近年来,新职业教育不断受到国家鼓励及市场关注。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加速推进技能型社会人才支持。

为助力职业教育机构抓住机遇,夯实数字化新基建,近日,腾讯联合教育管理咨询机构智来时代正式发布《2021新职业教育机构数字化经营模型》报告。报告提出了“新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下的全新定义,并针对新职教机构面临的新一轮品牌、研发、管理、科技综合竞争,发布《2021新职教机构数字化经营模型》,以四大核心能力——即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基建——为行业提供科学的数字化指标体系,帮助职教机构综合评估数字化经营能力。报告从职教宏观背景回顾、职教发展历程与体系梳理、新职教出现及特性、行业新挑战与核心能力、营销传播趋势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为新职业教育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发展宏观背景回顾 多要素决定职教发展

经济、人口、政策多方利好为职教发展助力

自2000年以前开始探索,职业教育行业历经起步期、成长期、发展期几个阶段。随着新职业教育概念的提出,职业教育行业不再局限于满足考证所需,而是通过多种教育形态、多种学习载体,习得满足生活和工作所需的多元技能,迎合社会新兴职业的涌现,适应和满足最广大受众需求。从宏观政策、人口趋势、经济环境等多个因素综合分析,至2021年,职业教育领域或将迎来更成熟和更广阔的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宏观背景回顾:人口波动、就业率增降、政策颁发、机构兴起、资本涌入

把握重点政策 迎合国家指导发展方向

以“职教20条”和民促法中职业教育相关条例为例,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的总体思想也折射出,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重点政策:把握重点政策重点条款,充分迎合国家指导发展方向

纵观人口趋势 职教目标人群数量大、需求旺

在人口趋势方面,整个教育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增降也息息相关。职业教育的目标人群数量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及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2011年至2020年,中国15岁到64岁的人口基本保持在10亿人左右,2019年至2020年略有下降。2020年职业教育主要年龄段人群15-59岁人员占比达63.4%。同时,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比较多的行业有制造业、建筑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以及教育业,与此相关行业的职业教育需求持续旺盛。

人口趋势:整个教育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增降息息相关,职业教育的目标人群数量巨大

人口趋势:各行业就业人数及同比增降幅

经济投入正循环 国家教育经费与人均文娱支出持增

经济环境层面,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的教育经费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中等职业学校2019年同比2018年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加6%。而受到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消费质量提升的影响,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越来越成为家庭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至2019年,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的增速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全国居民对文教娱乐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保持着旺盛的状态。就赛道本身而言,资本持续涌入职业教育赛道,推动了整个职教领域人才、技术、模式升级。

经济环境: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的教育经费持续增加

经济环境: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持续增加 

二、职教生态体系与发展梳理 全新定义新职教

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大环境层面的宏观政策、市场潜力、经济利好等等因素,都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在吸取世界先进经验,探索自身的特色,构建一套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体系框架,纵向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直至专业硕士和博士,横向融通有产教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融通。

职业教育体系:汲取世界先进经验,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实用性与生活需求主导的社会化诉求 促进第三次产业腾飞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初期的探索发展中,围绕计划经济发展需求,实行由政府主管,学校执行,工厂保障的以行业办学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即政府主管的“学校本位”计划体制。在第二个突破发展阶段,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驱动,在政府的指导、扶持和监督下,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直至如今的第三个腾飞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成为实用性与生活需求主导的社会化诉求。迎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提升,依托数字化工具、技术,转变数据化经营思维,联动企业、学校与政府共同进行的新职业教育体系,在企业经营增长、满足社会与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推动职业教育产业创新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新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梳理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职业教育机构的核心资源及能力也在随着时代进步和需求变化而提升。在此背景下,新职业教育延展而生,其定义是,在传统意义的职业教育基础上,依托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以多元的产业模式,来采取适合当下的教学形式;对广泛年龄跨度的人群进行提升职业能力的专门教育,对随着社会及科技进步而新生的职业领域或为满足新的工作与生活所需技能,以及为提升个人素养或底层能力而进行的专门教育。

行业定义更新:新职业教育延展而生

《2021新职教机构数字化经营模型》发布

在政策引导及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新职教机构将会面临新一轮品牌、研发、管理、科技上的综合竞争,数字化经营能力成为职教机构长期生存与破局的关键。《2021新职教机构数字化经营模型》,以四大核心能力——即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基建——为行业提供科学的数字化指标体系,帮助职教机构综合评估数字化经营能力,助力机构优化数字化经营模型,从而精细化管控、针对性提升,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

三、行业变革下 数字化管控助力职教机构提升系统效率

教育行业监管后时代营销传播趋势

在教育行业监管后时代,企业营销之战也将逐步从广而告之走向用而告之、转而告之。广度即优化推广渠道与方式,实现渠道广延展,品效全覆盖;深度即深度洞察交易场景,设计相应链路匹配转化,使得转化链路更加匹配;粘度即构建私域场景,推动口碑传播。

教育行业监管后时代营销传播趋势

腾讯广告助力职教机构高效运作

基于此,腾讯广告、腾讯教育及企业微信等腾讯生态各部门充分释放能力,以完善的数字化生态帮助职教机构解决从前端经营、到教育服务、到后台管控、再到用户运营的一系列难题,助力新职教机构加速数字化体系建设,进而打通营销体系、运营体系和教学体系这三套核心体系,使得全业务链高效运作,极大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实现高速与稳健并重的可持续性发展。

]]>
Fastdata极数:2021年中国少儿编程行业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352002.html Wed, 01 Dec 2021 18:00:14 +0000 //www.otias-ub.com/?p=1352002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职业教育:政策护航,黄金时代开启 //www.otias-ub.com/archives/1352446.html Wed, 01 Dec 2021 15:55:04 +0000 //www.otias-ub.com/?p=1352446

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职业教育为国民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能有效分流高考升学的压力,帮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创业。

经过7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包含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两部分。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学历类职业教育学校9206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7473所,高等职业学校1733所;非学历类职业教育学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87540所。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面临着社会认识存在偏差、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渠道窄、办学特色不鲜明、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先后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2020)、《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等重要文件,确立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并通过一系列项目推动理念落地落实,形成了面上推进、线上突破、点上发力的职业教育政策支撑体系,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和痛点。从近期来看,产教融合、多元办学、提升教育质量是政策重点发力方向。

职业教育定义及分类

1、职业教育政策脉络

建国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2、当前政策重点

3、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涉及面很广,本期报告重点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当前政策重点,并引用了教育部等部门的数据,管中窥豹,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的提升之路任重道远。
来自: 58同城招聘研究院
]]>
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 //www.otias-ub.com/archives/1351099.html Tue, 30 Nov 2021 18:02:47 +0000 //www.otias-ub.com/?p=1351099 一、全国教育经费情况

2020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53033.87 亿元,比上年的 50178.12 亿元增长 5.6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 42908.15 亿元,比上年的 40046.55 亿元增长 7.15%。

二、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情况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情况

2020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为 36310.4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80%。其中,中央财政教育经费 5413.7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 %。

(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情况

2020 年全国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 15280.54 元,比上年的 14997.44 元增长 1.89%。其中,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情况分别是:

1. 全国幼儿园为 9410.76 元,比上年的 8615.38 元增长 9.23%。增长最快的是广东省(57.65%)。

2. 全国普通小学为 12330.58 元,比上年的 11949.08 元增长 3.19%。其中,农村为 11541.34 元,比上年的 11126.64 元增长 3.73%。普通小学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12.51%)。

3. 全国普通初中为 17803.60 元,比上年的 17319.04 元增长 2.80%。其中,农村为 15731.01 元,比上年的 15196.86 元增长 3.51%。普通初中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10.24%)。

4. 全国普通高中为 18671.83 元,比上年的 17821.21 元增长 4.77%。增长最快的是云南省(27.11%)。

5.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 17446.93 元,比上年的 17282.42 元增长 0.95%。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21.58%)。

6.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 22407.39 元,比上年的 23501.26 元减少 4.65%。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55.87%)。

(三)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20 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 全国幼儿园为 8645.10 元,比上年的 7884.00 元增长 9.65%。增长最快的是广东省(44.30%)。

2. 全国普通小学为 11654.53 元,比上年的 11197.33 元增长 4.08%。其中,农村为 11178.71 元,比上年的 10681.34 元增长 4.66%。普通小学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20.42%)。

3. 全国普通初中为 16633.35 元,比上年的 16009.43 元增长 3.90%。其中,农村为 15112.10 元,比上年的 14542.23 元增长 3.92%。普通初中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17.22%)。

4. 全国普通高中为 17187.02 元,比上年的 16336.23 元增长 5.21%。增长最快的是云南省(30.97%)。

5.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 15625.03 元,比上年的 15380.52 元增长 1.59%。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16.14%)。

6.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 20919.17 元,比上年的 22086.86 元减少 5.29%。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25.98%)。

(四)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20 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 全国幼儿园为 3050.22 元,比上年 2711.44 元增长 12.49%。增长最快的是广东省(60.94%)。

2. 全国普通小学为 2873.43 元,比上年的 2843.79 元增长 1.04%。其中,农村为 2586.72 元,比上年的 2548.73 元增长 1.49%。普通小学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22.70%)。

3. 全国普通初中为 4183.59 元,比上年的 4012.45 元增长 4.27%。其中,农村为 3633.56 元,比上年的 3513.97 元增长 3.40%。普通初中增长最快的是山西省(22.83%)。

4. 全国普通高中为 4305.29 元,比上年的 3945.10 元增长 9.13%。增长最快的是云南省(145.18%)。

5.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 5489.56 元,比上年的 5509.59 元减少 0.36%。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32.55%)。

6.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 8119.51 元,比上年的 9180.87 元减少 11.56%。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64.91%)。

(五)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情况

2020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45679 亿元的比例为 14.78%,比上年的 14.51% 提高了 0.27 个百分点。

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

2020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1015986 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 4.22%。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