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pps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ue, 03 Oct 2023 07:22:2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GeekPark极客公园:Google 25 周年|1.0 少年心气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1977.html Tue, 03 Oct 2023 07:22:29 +0000 //www.otias-ub.com/?p=1651977

1998 年,和微软在浏览器大战中打的火热的网景 Netscape  转身以 42 亿美元的天价,把自己卖给了老牌运营商美国在线 AOL,留下微软独身面对美国监管的反垄断大棒;成立 4 年的 Yahoo,已经成为全球网民的“门户”,面对微软 440 亿美元的收购,这个 Web1.0  王者眼睛眨都没眨一下。

那是年轻创新者和骗子横行的硅谷“呼啸时代”,只要在自己公司名字后面加上“.com”,股价就能暴涨。

1998 年 9 月,两个嫩到一掐就能出水的年轻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决定成立 Google 公司,并在其后推出了一个小产品,叫 Google 搜索引擎。仅仅想用技术证明自己比 Yahoo 的做法更高明的他们,可能想不到自己开启了一个新的搜索时代,孕育了一个未来的科技巨头

在 25 年后,当年拿到 10 万美元投资成立起来的 Google,已经成长为市值 1.65 万亿美元的 Alphabet,它在 25 年里,影响着、也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互联网技术是一场对人类接触和处理比特信息的决绝革命,那么 Google 就是这场革命中最先杀出重围的先锋军,从搜索引擎、邮箱、浏览器再到 YouTube 和现在的 AI,Google 在 25 年的时间里,无时无刻不在重塑全球数十亿人使用互联网和接触知识及信息的方式,顺便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今年恰好是Google成立 25 周年,极客公园将用系列稿件回溯这家硅谷巨头,如何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改变了一切。

搜索即排名

25 年前的 1998 年,是 Google 作为一家公司成立的时间,而作为搜索引擎,Google 的前身则要再往前倒几年。

1995 年,同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生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一个项目中认识,这个项目叫“Backrub”,目标是开发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去组织和检索互联网上的信息。二人想到了一个方向:改进当时的互联网搜索引擎。

在 Google 出现前,互联网已经诞生了搜索引擎,但排名和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都很有限,甚至因为有效信息太难快速呈现,反而是人工编辑创建,将网站按主题分好类的门户网站更受到用户的欢迎,用户就像翻百科全书一样,在目录之间通过链接跳转。雅虎,就是当时最著名的门户网站之一。

于是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Backrub”项目中相遇并合作,二人研究出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一个成果就是 PageRank 算法。

PageRank 通过分析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判断网页的相关度和重要性,再以此赋予网页权重,重新排列网页顺序,从而更高效地呈现出搜索结果

PageRank 算法不仅在后来成为 Google 搜索引擎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如今我们在任何网站搜索时,都会触及到的算法。而 PageRank 这一名字,也取自页面(page)和 Google 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一词双关。

在 PageRank 算法行之有效的前提下,1998 年,二人正式注册了 Google.com 域名,成立了 Google 公司,正式开启了由 Google 定义搜索引擎的时代。

25 年后,Google 依然是互联网上流量最大的网站,根据 Statista 的数据,在 2023 年,Google.com 占据了全世界 18% 的互联网访问量。

2023 年 8 月互联网单一网站流量统计|图源:Statista

从 PageRank 开始,作为搜索引擎的 Google.com 在 25 年间在互联网上持续保持着相当高的活跃度,背后的原因还可以回到当时 PageRank 诞生的背景:技术进步和对搜索引擎的持续优化

如何在整个互联网里检索?Google 的答案是尽量抓取,只要“库”够大,总能搜出相关的网页。Google 通过爬虫技术,抓取数十亿的互联网网页保存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再对这些网页进行进一步内容分析和提炼。因此,一个关键词可以检索出大量网页,再经由 PageRank 重新排列后,把搜索结果呈现在用户面前。

其次则是理解用户所说的话,也就是自然语言处理,Google 不仅能识别到用户敲击在搜索框中的文字,还能理解自然语言的上下文。比如你直接在搜索框输入“明天早上北京的天气如何?”,Google 会直接理解为一整个问题,直接给你答案反馈,而不是简单地抓取关键词,罗列关于北京天气的网页。

由此延伸,Google 至今提供至少 22 种特殊搜索,包括如同义词、天气预报、时区、股价、地图、地震数据、电影放映时间、机场、体育赛事比分、单位换算、货币换算、数字运算、包裹追踪、地区代码……

搜索方式也从文字输入,延伸到了语音和图片。如今我们直接问语音助手问题,或者购物网站以图搜图时,我们似乎不会连想到 Google 上,但我们的这些操作,都可以关联到“搜索”上,而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一行为,或多或少都和 Google 脱不了关系。

在最近十年,依靠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Google 搜索范围也在变得更精确,像是基于用户搜索历史、地理位置、设备类型、语言设置……提供的个性化搜索。

总之,从宏观的互联网网页抓取量、更高效和精准的搜索技术,再到微观的“更懂你”,在搜索交互和细节上让用户更方便。25 年里,Google 就这样在搜索引擎领域,成为了令其他对手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Google 一下,逐渐成为了专属现代人提问的方式。而作为搜索引擎的 Google,它技术、设计、产品思路也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所有的搜索功能,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次搜索行为,或许不是用 Google,但又和 Google 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世界最大的视频网站

根据 Statista 的数据,google.com 是现如今访问量的网站,紧随其后的网站,是 youtube.com。google.com 25 岁了,而 youtube.com,也恰逢 18 岁。

2005 年情人节,三名前 PayPal 员工陈士骏、查德·贺利、贾德·卡林姆注册了名为 youtube.com 的域名,并且选择了早期的阴极射线管电视机图案作为网站的标识。两个月后,贾德·卡林姆在 YouTube 上传了第一条视频《我在动物园》,这条长度 19 秒,画质 240 P,内容就是一个男人在动物园介绍大象的视频,象征了普通用户创建和分享(UCG)视频时代的到来。YouTube 创立之初的口号“Broadcast Yourself”,顾名思义般地开启了自媒体时代

但鲜有人知的是,在 2005 年 1 月时,Google 就推出了自己的视频共享和搜索服务——Google Video。最初,Google Video 主要是作为视频搜索引擎,用户通过关键词可以搜索电视节目和在线视频内容。但当时互联网上的视频内容并不算多,Google Video 也没有社区,只能搜索已有内容。面对来势汹汹的 YouTube,Google Video 很快就被边缘化了。

18 年前 YouTube 创始人贾德上传的第一条 YouTube 视频《我在动物园》|图源:YouTube 网页截图

在《我在动物园》上传一年后,YouTube 站内已经有 4000 部短片,日访问量达 600 万,成为当时互联网上成长最快速的网站,甚至超过当时 MySpace 的成长率。同年 7 月 16 日,YouTube 宣布每天有超过 65000 部新视频上传到 YouTube,每天有近 1 亿次的浏览纪录、100 万日活跃用户。在成立后的短短 15 个月,YouTube 已经成为 21 世纪最多人浏览的视频分享网站

打不过就收购,不到半年后,2006 年 10 月,Google 宣布用价值 16.5 亿美元的股票,收购了创立 20 个月,只有 67 个员工的 YouTube。这笔交易亦也是当时 Google 的第二大收购案。收购过后 YouTube 仍由其共同创始人和 67 名员工在公司内部自行营运,并不直接受到 Google 的影响。

2006 年起,YouTube 成功且持续保持着高增长量,陆续甩开了同期成立的对手 MSN Video、Google Video、Vimeo……在成立 18 年后,还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视频平台,保持着互联网第二大网站的活跃量。

YouTube 的经久不衰,离不开 Google 对它的技术赋能

成立之初,大量涌入的内容和用户给尚未成熟商业化的 YouTube 带来了两大难题:版权和带宽。这两大问题都被 Google 解决了。

首先是版权,YouTube 成立后的头几年,自媒体时代刚刚开启,比起文字和图片为主的 Twitter 和 Facebook,建立在画面和音乐上的 YouTube 的版权问题要严重得多,面临着传统媒体巨头各种诉讼。

比如在 2007 年传媒巨头 Viacom 就起诉 YouTube 网站侵权,VIacom 称 YouTube 上有数量巨大的其享有版权的视频片段,已被观看了不少于 15 亿次。向 YouTube 索赔 10 亿美元。环球音乐集团等公司也多次向 YouTube 提交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通知,要求删除未经授权的音乐内容。

对此,2007 年,Google 开发了自动版权识别系统——Content ID,类似给每个数字内容建立一个“指纹”,每一个上传到 YouTube 的视频都会扫描后接受相似性度量,对比库中是否有与版权所有者相符的 Content ID。

如果扫描发现与版权内容相符,那版权方有权把视频下架,或是把视频的广告营收归为己有。换言之,创作者用了没有授权的画面、音乐片段,不仅得不到视频收益,还可能白做一个视频。Google 每年都要投入千万到上亿美元在这套系统,也已经向版权所有者支付了约 20 亿美元。

另一大难题则是带宽,长视频平台能蓬勃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内容供给和好的观看体验,无论是更多的视频还是更好的画质,消耗的都是平台的带宽成本。尽管在加入 Google 后,YouTube 从未披露过运营成本,但早在 2009 年,美国网络数据分析咨询公司 Arbor Networks 就发布报告称,Google 低价购买了大量尚未使用的光缆,再同其他运营商交换流量,这样带宽成本就只是光纤和路由器的折旧费

2010 年,Google 还以换股的方式,收购了美国著名的视频压缩技术厂商 On2,能在保持画质前提下,缩小视频体积,YouTube 进一步降低宽带成本。Google 用技术和“钞能力”,把 YouTube 盈利路上的障碍扫清了。

而后 YouTube 架设起了相对良性的“用户免费看高质量视频,创作者通过广告分成收益。”的商业模式,让自媒体成为一个正规的行业,让 YouTuber 也可以成为一个职业。YouTube 也跟着宽带、摄影器材、移动设备的普及,一起开创出了自媒体视频时代。

在 YouTube 之后,电视台式微,流媒体兴起,长视频和短视频充斥着我们的数字生活,视频媒介开始占据互联网传播里的主流。

正如 Google 塑造了现代的互联网搜索行为,YouTube 也催生了信息传播中的视频文化,无论是优酷、土豆,还是如今的抖音、B 站,我们在互联网上刷到的每一条短视频、长视频,拍摄剪辑上传的 vlog,都是 18 年前 YouTube 的涟漪。

人人都爱 Android

当下互联网是一个消费视频内容暴涨的时代,也是一个应用优先的时代。这两者和 Google 的发展都密切相关,前者是 YouTube 带起的用户创作视频的风潮,后者我们生活里绕不开的操作系统 Android。

2006 年收购 YouTube,是 Google 历史上第二大收购案,第一大就是 2005 年,Google 收购 Android

2003 年,由安迪·鲁宾主导的一个极客团队,在加州想要开发一个先进的数码相机操作系统,但他们发现相机市场规模不足实现其目标,于是转而开发智能手机系统,想去同诺基亚的 Symbian 和微软 Windows Mobile 掰掰手腕,Android 系统就此诞生。

两年后,2005 年,Google 以高于 50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整个 Android 公司。根据前 Google CEO 施密特的说法,收购 Android 的目的是抗衡微软,试图阻止微软在移动市场复制桌面市场的成功。此后,Google 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来支持 Android 的开发和推广。

2007 年,当时很多人猜测 Google 会推出一款对标 iPhone 的智能手机产品,但 Google 与 34 家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和芯片制造商一同创组“开放手持设备联盟”,联盟成立当天,Google 发布了 Android 系统。

尽管和 iOS 几乎同时发布,但早期 Android 的不稳定和不精美的劣势,在搭载封闭系统的 iOS 面前,显得有些狼狈,Android 在 2009 年时仅占市场份额的 1.69 %,当时 iOS 占有率是 37.45%,Symbian OS 是 36.94%。

2009-2023 年智能手机系统市场份额演变|图源:statista

但随着 Google 对 Android 的重视和开发,开发者工具日益丰富,应用分发平台 Google Play 也变得越来越正规,Google 其他的服务和 API 随着版本迭代更深度集成进 Android,建立起独具特色的 Material Design 设计语言……

Android 变得更有“规矩”的同时,没有放弃它的特性:开放开源、灵活智能、多硬件适配、快速迭代、不挑硬件,从经济型到高端旗舰,从原生系统到定制 UI,Android 在这波智能手机普及的浪潮中,得到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Android 不像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 iOS 那般横空出世,Android 更像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一台台或大或小,或便宜或昂贵的数码产品里,关联起我们的数字生活。据 statista 2023 年第二季度统计,Android 和 iOS 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70.79% 和 28.44%

浏览器之王

如果说 iOS、Android 作为操作系统,需要硬件去搭载。那 google.com 作为一个网页,它的载体就是浏览器。这也是 Chrome 诞生的缘起。

早在 2001 年,Google 两位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就提议开发浏览器,但当时的 CEO 施密特认为,做浏览器对当时还算创业公司的 Google 来说成本太高,何况那时浏览器的浏览器市场,巨头微软用捆绑 Windows 的方式,使得 IE 浏览器在 2002 年和 2003 年达到 95% 的使用率高峰

当时的 Google 要进入浏览器市场,无异于蚍蜉撼大树。事实证明,IE 确实赢得了和 Netscape 的浏览器大战,但在坐稳宝座后的不思进取,让 IE 也遭到了后来创新者的挑战,比如 Firefox,以及 Google 终于有能力开发的浏览器 Chrome。

2006 年,正值 Web 2.0 蓬勃发展的时代,网页的数量在大爆炸,形式也在更新换代,网页早已不是简单的图文界面,它需要承载更多媒介的内容。而 Google 作为搜索引擎的龙头,每天要抓取成千上万的网页,但 Web 开发者为了适配传统浏览器,还只能去拿旧技术去做网页,使得网页在架构、性能、稳定性上开始出现问题。

开发者和用户的需求,都超过了工具能提供的极限,Google 这时有能力也有前瞻性地决定:开发浏览器,靠浏览器推动 Web 技术发展。这样 Google 能成为新工具的提供方,新协议的制定者,也是 Web 开发后,最终的受益者。

2008 年的 Chrome 界面|图源:Google——2008 年的 IE7 界面|图源:Softonic

Chrome 团队设计了一个多进程的浏览器架构,每一个网页和插件,都可以独立使用进程,一个标签页或插件的崩溃,不会导致整个浏览器的崩溃,Chrome 不再只是个单一应用,它上面还可以承载应用,也是在多进程前提下,才有了 Web 版的应用商店的出现

此外,Chrome 团队专门重写了 V8 JavaScript,能够让网页更快地执行 JavaScript 代码。具体到体验上,就是用 Chrome 打开多复杂的网页,加载速度都很快。

此外,Chrome 重新设计了浏览器界面,弱化浏览器设计,强化网页视觉,使用户能够在专注于网页内容。加入了扩展性插件的支持,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义浏览器,从实用小功能到硬核玩法,Chrome 既是足够稳定的浏览器,也是可以开放的应用商店。

2008 年,Chrome 发布会上,此时的 Google CEO,彼时的 Chrome 团队领导者桑达尔·皮查伊这样说道:“我们希望同整个社区合作,推动 Web 向前发展。”Chrome 做到了。

快又稳,页面简洁现代,又支持更多功能的扩展,以及集成最强大的搜索引擎 Google,这让 Chrome 迅速开始抢夺浏览器市场,不思进取的 IE 很快就沦为了“Chrome 下载器”。

2009 年,Chrome 成为全年占有率上升幅度最大的网页浏览器;2010 年,Chrome 市场占有率超越 Opera 和 Safari;2012 年,Chrome 在全球占有率达到 33%,超越 IE 位居首位,此记录持续至今

2023 年 8 月数据,Chrome 的市场占有率是 63.56%|图源:Statcounter

Chrome 快速普及也离不开它的“遍地开花”,不同于 Safari 多年来依旧没有走出苹果,Chrome 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是建立系统的护城河里,相反,它追求的就是市场占有率。 2012 年,Android 版 Chrome 正式在 Google Play 发布。第二天,Chrome 推出 iOS 版,Chrome 全面进军移动平台。如今,从移动端到桌面的主流系统 Windows、macOS、Linux、Android、iOS 上都可以使用 Chrome,用户只需要登陆 Google 账户,就可以在不同设备上同步书签、历史记录、设置和插件。

在人均不止一个数码设备的当下,这种开放性打破了生态的壁垒,而丰富的插件商店,也塑造了 Chrome 用户的使用习惯。

绕不开的 Google

Google、YouTube、Android、Chrome……这些出现于十几二十几年前的产品,至今仍活跃在我们每天的互联网生活里,它们领域各异,但又非常有共性:不挑选设备、足够开放、足够多的功能、服务大多数、在一个领域做到定义级的体验。而我们也不难在 Google 其他产品中发现这种共性。

比如 2004 年诞生的 Gmail,对有着五十余年历史的 E-mail 来说,它是个“儿童”,但它又在 E-mail 被即时通讯碾压的时代,靠着设计和服务,在 Google 生态版图下有着独特的位置,在当下成了一个万能账号,一个“Google ID”般的存在

高产似 XX 的 Google,用纷繁复杂的产品线罩住了全球用户|Mixvely

又比如 2005 推出的 Google Maps,Google 串联起了 Web 技术、卫星图像、实时数据、导航、移动应用、GIS、API 和人工智能的技术。Google Maps 如今不仅提供了导航和地图信息,还影响了商业、旅游、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2020 年时,Google Maps 每月活跃用户超过 10 亿人。

还有 Google Translate,从传统基于规则的自动翻译,演进到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技术,互译语种也不断扩展,这让 Google Translate 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翻译工具之一。

Google Drive、Google Docs、Google Photos……以 Google 为前缀命名的服务交织在我们的生活里,这也是我们比起 Alphabet,对 Google 这一“IP”更为熟悉的原因,从桌面网页到智能手机,从影音娱乐到工作处理,无论你设备的品牌型号,Google 无处不在。

从 Web1.0 到 Web2.0 过渡的 21 世纪头一个十年,Google用一种近乎少年气的冲动和创造力,不断解决“www”时代遗留下来的难题,改造着人们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其技术至上的作风和“不作恶”的理念,让它成为年轻人心目中那个最酷的公司,没有之一。

自 GeekPark极客公园

]]>
Google:70%的人在工作之外使用Gmail 微软技术将客户置于不安全境地 //www.otias-ub.com/archives/1414118.html Sat, 02 Apr 2022 13:53:41 +0000 //www.otias-ub.com/?p=1414118

Google最近撰文批判微软,说它的技术使客户更不安全。如果你想知道这种非同寻常的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该公司实际上引用了Google自己委托的民意调查策略的结果。该调查对2600名美国雇员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338名以各种身份为政府工作的人。

尽管该调查包括有关网络安全、软件兼容性和组织采购习惯等各种主题的问题,但也有一些问题涉及微软。

根据结果,84%的华盛顿特区政府雇员使用微软的服务,如团队、Word、Outlook和OneDrive。所有受访者中的大多数声称,政府对微软技术的依赖使其更容易受到黑客等网络安全事件的攻击。

Google暗示微软公司的技术实际上是传统的,企业不转向新的供应商的唯一原因是对变化的抵制。大约一半的受访者还声称,有其他产品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Google表示,这已经导致了一种有害的影子IT趋势,即工人使用未经批准的软件来提高工作场所的生产力。而为什么他们被允许下载软件而不需要IT管理员的任何审查?

最后,Google还补充说,企业需要重新思考他们的软件采购策略,并继续说。有如此多的调查对象报告说他们对传统的IT解决方案不满意,现在可能是政府重新思考其采购方法的时候了。[……]当政府努力满足其选民和雇员的需求和偏好时,很明显,尽管有网络安全漏洞和用户感知不佳的记录,但还是过度依赖传统的解决方案。

Google在数落微软方案的同时也不忘介绍自己的云服务,称现在是时候为全美国的公务员提供更多的多样性和选择的工具了–根据调查,70%的人在工作之外使用Gmail。政府工作人员有权从他们在个人生活中使用的同样灵活、安全的办公室工具中受益。

在给NBC新闻的一份声明中,微软对Google攻击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表示失望,但表示看到其竞争对手利用这些方法来推动自己的产品并不奇怪,并表态将继续以其”最好的软件和安全服务”支持美国政府及其他客户。

访问Google原文:

https://cloud.google.com/blog/products/identity-security/government-workers-say-microsoft-tech-makes-them-less-secure-new-survey

自 cnBeta.COM

]]>
BGR:2021年Google Maps删除欺诈性评论近1亿条 //www.otias-ub.com/archives/1410956.html Tue, 29 Mar 2022 12:41:26 +0000 //www.otias-ub.com/?p=1410956

据BGR报道,几周前,Google解释了它如何对其主要导航平台上的评论进行管理。通过将先进的人工智能(AI)功能与人工审查欺诈性Google Maps评论的人类相结合,Google试图在应用程序内提供一个安全、真实的体验。Google现在又发布了一份新的Google Maps报告,详细介绍了该公司在2021年采取的各种行动,以保护Google Maps用户免受可能通过评论传播的各种类型的恶意内容。

评论是Google Maps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探索新的地方时,它们可以派上用场,特别是当用户在旅行时。无论是在 Android或iOS版Google Maps上,还是在网页版上,用户都可以通过查找一个地方的评论来快速查看。一旦找到它,点开平均评级,最高可达五颗星。

这时就会弹出评论标签,显示其他用户的意见。这也是用户访问一个地方后在Google Maps上评论该地方的方式。

如果不加检查,这种评论机制很容易被滥用。Google Maps用户可能会发布各种欺诈性的Google Maps评论。最简单的滥用类型涉及人为地提高一个企业的评级。但更多的恶意行为者可能会考虑发布各种可能伤害他人的内容。

这就是Google先进的评论管理系统发挥作用的地方。据该公司称,它的作用是阻止Google Maps评论的滥用。

该公司提供了有关其去年针对Google Maps评论滥用的行动的各种统计数据。Google表示,它每天收到来自地图用户的大约2000万条意见。这就是它的机器学习和人类操作员干预的地方,以减少欺诈性内容的数量。

Google表示,滥用的Google Maps评论在该平台上浏览的内容中只占不到1%。以下是该公司去年制止或阻止的恶意评论或Google地图编辑的种类:

超过1亿次的商业信息编辑被人工智能发现;

700万份虚假商业资料–用户报告了其中63万份;

1200万次试图创建虚假企业简介的行为;

800万次试图申请商业档案的行为;

超过9500万条违反政策的评论,其中6万条是与COVID-19有关的违法行为;

超过100万条用户直接向Google报告的评论;

超过1.9亿张照片和500万个视频是模糊的、低质量的或违反内容政策的。

此外,Google禁用了100万个参与欺诈性Google Maps评论和其他违反政策活动的账户。Google还表示,在检测到可疑活动后,它保护了10万个企业。

自 cnBeta.COM

]]>
跨平台的平台:Facebook的发展策略 //www.otias-ub.com/archives/231685.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231685.html#comments Tue, 27 May 2014 03:10:15 +0000 //www.otias-ub.com/?p=231685         Facebook 2012年上市的时候,就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公司错过了移动浪潮吗?Iphone发布5年后,大部分Facebook的收入仍然来自电脑应用。Zuckerberg(Facebook的CEO)的团队已经恢复,如今手机已经占收入60%,并且Facebook打算加倍下注。移动应用将成为社交网络商业化的核心部分。商业分析师Stijn Schuermans揭示了Facebook新的移动发展策略。

VM_OSWars

        两年前,我们写到Facebook会成为移动网络领军人物的首要候选;它会关注平台的缺失成分:范围、创新、商业化。在过去的一年,Facebook对通过移动平台帮助开发商建立、发展、商业化移动应用表现出新的关注,这一点也不让人吃惊。Zuckerberg在f8(一个聚集开发人员的会议)的主题演讲中管这个叫跨平台的平台。我们不能自己说它更好。

facebook-graph-564x313

        苹果和谷歌的移动平台因为发布大量的应用已经十分成功了。但是对开发商来说这就意味着激烈的竞争、没机会发展、建立生意的艰难环境。Facebook现在把自己置于开发商合作伙伴的位置,帮助移动应用去商品化。Facebook通过给开发商提供更好的竞争环境吸引移动应用。移动应用将通过安卓和IOS占领主流手机市场,通过Facebook扩展用户,获得更新和盈利。

        Facebook策略三个方面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Facebook建立一个Mega-SDK(大型软件开发工具包)

        Facebook非常了解开发商,黑客文化深深植根于企业的内部。Facebook现在将开发商的天赋扩展至企业外部,就像亚马逊通过商业化AWS(亚马逊网络服务)扩展了他的云操作一样。像Ben Thompson说的那样“不想过去开发人员的努力,他们的全部关注就是向Facebook推送内容,今年他们的关注焦点是推动Facebook的基础设施进入所有种类的移动应用。”关心和联络那些将补充Facebook和亚马逊核心业务的开发人员是很自然的方法。

        Facebook是如何去吸引移动开发者?通过建立第一个真正的大型软件开发工具包。正如我们去年七月预测的,Facebook的超级SDK将围绕应用程序的营销服务来构建:

  • 分析(有关收购包括Parse,Monoidics,小眼睛实验室,Airlock)
  • 推广(超过350,000,000应用下载通过手机应用广告更新)
  • 再次合作(参与广告均在F8会议公布)
  • 商业化(新的用户网络)

        经过过去半年的半打收购,新的产品和新的开发者激励计划(FbStart)都表明移动开发人员对Facebook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尽管我们必须保持谨慎:Mike Mace正确地指出过去Facebook在已经表现出掠夺行为(将第三方应用整合进核心产品)和对开发人员的忽视。

        数字标识是Facebook的本质

        Facebook新的匿名注册和隐私功能不仅让隐私专家放松而且也让企业的大部分用户放松。他们指出:数字标识是Facebook做的每件事的核心。

        Facebook需要开发人员让他们的数字标识覆盖整个网络和手机。社交网络巨头通过减少用户注册摩擦来实现。也使得开发人员在整合Facebook注册时更舒适。社交注册也是Parse(是一个完整的 iOS,android 后端支持平台)的主要功能。f8会议的其他亮点,如手机推送、手机Like按钮、甚至应用链接,被视为增加Facebook登录吸引力的方法(相对于另一家社交登录提供程序用专有的身份,或者没有身份识别)变得有意义了。

        为什么关注与身份识别?因为这对Facebook的生存至关重要。2014年早期的研究表明Facebook将流失80%的用户,就像感染病传播,然后爆发一样。不管能不能站得住脚,身份识别是一剂强心针。如果用户不仅把Facebook当成社交网络,还接受其他不相关服务,那么对用户来说就很难离开Facebook了。公司将仍然要努力保持用户积极参与,但它有机会去尝试。

        而且不要忘记,Facebook会获得大量用户行为数据,这将扩展至他们的服务之外。

        在交际前,身份识别成为跨平台平台的首要因素并不是偶然。在网络上,Facebook还占有全部社交登陆半数以上。它力图在手机上获得同样的成功,公司的未来也取决于它。

        Facebook想成为手机领域的GOOGLE

        Facebook 和 Google是死敌,因为他们有近乎相同的商业模式。

  1. 通过开发大量有价值且免费的服务吸引用户,并让开发人员能够创建数以千计的应用。
  2. 多有的价值通过数字设备传递,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
  3. 通过扩大用户范围创造价值,吸引广告商。

        两家公司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并不奇怪。 Facebook正在将相似性通过新产品贯彻到下一个阶段。

        Audience Network是Facebook移动广告平台。它的目标是成为谷歌在移动广告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但最大胆的举动是Applinks。在最乐观的情况下,Applinks将允许Facebook来构建移动PageRank(google排名运算法则),这是给其竞争对手迎头一击。Facebook 已经给主机提供了所有Applinks索引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Applinks也可以通过连锁营销计划、赚取利润大幅提高Facebook的应用程序安装业务。这支持了开发人员的Mega SDK,也改善了Facebook的收入情况。

By Stijn Schuermans

]]>
//www.otias-ub.com/archives/231685.html/feed 2
Asymco:iTunes公司排在了世界500强企业的第130位 //www.otias-ub.com/archives/194236.html Thu, 13 Feb 2014 01:14:48 +0000 //www.otias-ub.com/?p=194236 2014年第一季度iTunes与去年同期相比净销售的增长是由于iTunes Store、AppleCare的净销售的增长。2014年第一季度iTunes Store整体净销售为24亿美元,2013年同期净销售为21亿美元。iTunes Store包括App Store、Mac App Store和iBooks Store,iTunes Store的增长是受应用软件销售收入增长的推动,反映出iOS设备的客户群的持续增长和第三方iOS 应用软件数量的扩展。
苹果公司
在上一季度,苹果将iWork和 OS X的价格调整为零【1】。
据ASYMCO估计这给这些软件产品在收入上带来了减少了3.5亿美元的影响。然而,服务和应用软件的收入的增加意味着iTunes报告的总收入达到了新的记录。

Screen-Shot-2014-02-10-at-10.05.11-AM

“总”收入目前接近70亿美元/每季度。每年,iTunes业务(iTunes/软件/专业服务)总收入为235亿美元,年增长率为34%。

Screen-Shot-2014-02-10-at-10.03.28-AM-620x318

2013年全年其他项目的增长估测:
• 第三方内容+46.6%.
• 音乐下载-14%
• 视频+19%
• 应用软件+105%
• 电子书-9%
• 专业服务+37%
• Pro apps +29%
• OS X -8%
• iWork和 iLife -8%
虽然iTunes业务通常不被包含在“分部门估值”的苹果的整体企业价值贡献中。但它们的规模数量和交易价值变得原来越难以忽略。
为说明这点,我绘制了iTunes和Google搜索业务总收入的历史【2】。

Screen-Shot-2014-02-10-at-10.03.55-AM-620x420

每年iTunes业务几乎是Google核心业务的一半,且它的增长速度日益加快。
iTunes“帝国”的内容和服务可能将排在世界500强企业的第130位【略低于美国铝业(Alcoa),高于礼来制药厂(Eli Lilly)】
备注:1、OS X服务器的价格仍旧是20美金,之前未经许可的设备和电脑上的iWork的价格高于0美元。
2、不包括摩托罗拉等

]]>
App Annie:2013年11月移动平台应用下载及收入榜排行榜 //www.otias-ub.com/archives/180876.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80876.html#comments Fri, 20 Dec 2013 17:21:56 +0000 //www.otias-ub.com/?p=180876 1
与朋友聊天(不只是朋友)是11月一个流行的应用趋势

交友应用在苹果平台上开始行动

尽管最近的言论已经指出在苹果APP Store上,社交类应用在通讯类应用中占据了包围之势的霸主地位,交友应用在其11月的收益中有了大动作。AdoptAGuy凭借其独特的女性为中心的交友方法进入苹果APP Store收益的前十行列,同时,Zoosk 和 Grindr的排名进一步上升,而Badoo依旧拥有强大支持,除游戏应用外,交友应用在苹果APP Store11月收益前十的应用中占据了四个席位。

自定义动画应用征服苹果APP Store

在连续三个月位居苹果APP Store下载榜首后,YouTube的地位最终在11月份被篡夺。魔漫相机 (MomentCam) 和Bitstrips两款允许用户自己制作卡通形象的应用占据了苹果APP Store中除游戏应用以外的下载排行前两位,它们的成功推行也促使他们各自的出版商成为11月份苹果APP Store下载排行前十的出版商。Hightalk Software公司的魔漫相机实现排行第一标志着中国出版商2013年首次达到此地位,这距腾讯在游戏应用中实现类似壮举后仅一个月。

2
除游戏以外,中国和美国的公司在苹果的下载中居绝对优势地位,他们共同占据了前十位中的九个席位。来自中国的四个出版商尤其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实现了全球排行榜冠军,并吸引了大多数中国用户。

阿里巴巴、Hightalk Software和Bitstrips首次出现在下载前十榜单中,Hightalk Software’和Bitstrips分别凭借魔漫相机 (MomentCam)和Bitstrips的成功居于前十行列,Bitstrips在9月底在苹果应用里发布第一款产品(截止到目前也是唯一的一个),Hightalk Software在10月发布的产品,这是两家迅速崛起成功的出版商。除了数百万的新用户外,Bitstrips还引起了风险投资公司的关注,Horizon Ventures证实在美国启动投资。

3
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同样在本月进入苹果下载出版商排名前十。阿里巴巴受益于其即时通讯应用“来往”(Lai Wang, Contact)的成功,以及中国市场的购物应用“天猫”(淘宝商城)。天猫的成功在其发布苹果应用更新后,并在中国光棍节当天打破了单日交易记录。阿里巴巴在他们自己的应用上取得成功后,也在其基础上积极扩大他们的影响。11月份,Quixey,一家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应用公司宣布一项以阿里巴巴为首的5000万美元的融资。阿里巴巴可能在国外证券交易所IPO,但这一信息尚未确定,有传闻指出可能在香港或者在纽约上市。

自10月份以来,伴随着一款更新的针对平板电脑的android 优化应用程序的发布,Twitter 在Google Play上始终保持发展势头。更新在11月份会继续持续, Twitter改善了它的搜索功能,为用户提供过滤器来缩小他们搜索朋友的图片、视频或者推文的范围。Twitter在Google Play的下载排行中表现抢眼,在11月7日Twitter成功IPO,市场价值约250亿美元。

4
Smule 连续三个月位于苹果 APP Store收益排行榜前十得益于他们的音乐应用系列,包括Sing! Karaoke、 Magic Piano和 Guitar。由于应用内漫画销售持续受到苹果用户的喜爱,漫画出版商comiXology自10月起也保持着他们的发展势头。随着近期出版商与eBay达成交易,推出数字漫画市场后,在未来几个月comiXology将有望进一步上涨。用户需要使用comiXology账户并通过漫画应用来访问内容。
5
Pandora在它们的美国的网路电台服务的推动下,11月份在Google Play迎来了一个旺月。这伴随着10月底发布Pandora应用,这一应用特别为Android平板用户而设计。Pandora在11月份将通过增加Google的兼容设备进一步扩大他们应用软件的功能。这将允许用户将音乐从Pandora流向他们的电视,并使用它们移动设备实现遥控。Pandora公布截止到2013年10月31日移动广告收益已经超过1亿美元。

Kakao同样表现出色,实现连续六个月成为除去游戏以外的,Google Play收益排行前三的出版商。来自Kakao的Sonia Im向App Annie介绍了他们取得持续成功的创新举措。

7
6
魔漫相机是一款来自于中国出版商Hightalk Software的应用软件。它可以将照片转化为漫画形式,这一应用在10月底发布,并迅速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尽管没有英语版本,但是仍旧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取得稳步增长,例如在美国和英国。11月份的更新提供了英语支持,这使得该应用在这些国家得到了更多的增长。

9
随着魔漫相机在中国大陆及台湾的持续成功,它在11月份成为苹果APP Store除游戏以外的下载排行的第一名。Hightalk Software也成为了2013年首家达到此成就的中国出版商。据报道,这一应用软件每天吸引大约325万的用户。

Bitstrips 同样也是一款允许用户创造自定义漫画的应用软件,这一应用包含了他们自己的卡通版本和他们朋友使用的定期更新的模板。这一应用被广泛使用在社交网络,它允许用户在Facebook上发表漫画,并在整个11月,在美国和英国都非常流行。

10
11
Facebook在11月份针对Facebook Messenger应用发布了一个重要的更新,这是他们应对Messenger应用战争的最新举措。这一更新允许用户使用它们的手机在外面联系他们的Facebook朋友列表,使它更接近于一款短讯替代服务。Facebook Messenger在10月份上升至第四位,使Facebook在Google Play上占据了除游戏应用以外的,软件下载排行前四位的三个名额。

12
11月份在苹果App Store收益排行上升的三个应用都是交友应用。伴随着Badoo的持续发力,排行前十的应用中有4个都是以交友为目的的。AdoptAGuy进入前十,是凭借它独特的转折—赋予女性控制权。女性用户在一个电子商务超市模式下选择男性,并完成购物车和结账。这一应用软件在出版商的基地法国表现尤为突出。

13
Zoosk上升至11月份苹果收益的前三位,这对它即将到来的IPO是一个好消息。Zoosk是另一款与Facebook有密切联系的应用软件,它将交友和用户的社交网络结合在一起。Grindr伴随着在本月末发行的新的更新应用,在11月份也取得了成功。这一更新包括了增加群,允许用户在小众群组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它提升了聊天功能。目前Grindr报道在192个国家里拥有700多万的用户。

14
在11月份,在Google Play上除去游戏应用外的收益前十的应用软件中,有四个应用来自于LINE出版商,这一出版商在日本继续保持强劲表现。这一出版商出版的LINE聊天应用受到很大的欢迎,在11月份下载量超过了3亿次,有80%的用户是日本以外的用户。LINE PLAY,一款阿凡达及虚拟世界的应用,同样在11月份庆祝它的一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一时刻,LINE宣布LINE PLAY它在210个国家拥有1300万的用户,并推出了针对LINE应用的特别版贴纸。由于它近期宣布在不久的将来将推出电子商务应用和LINE MALL应用,LINE有望继续保持它的成功。

199it独家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
//www.otias-ub.com/archives/180876.html/feed 3
SPICEWORKS:2013上半中小企业IT支出调研报告-办公协同部分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812.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812.html#comments Fri, 23 Aug 2013 02:12:26 +0000 //www.otias-ub.com/?p=142812 2013年6月,SPICEWORKS发布了关于中小企业IT部门的云服务支出调研报告。该报告分析了五种企业云服务(文件存储/分享、电子邮件、办公套件、网络会议、团队协作工具)在北美、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状况。

主要办公协同服务及其市场渗透率

主要的办公协同服务包括:移动办公套件、网络会议服务和团队协作工具。这三类云服务是目前中小企业使用最多的。在受访企业中,42%的企业拥有固定的网络会议服务商,而29%的企业使用自己的网络会议系统。移动办公领域这两个比例分别为35%和38%,而20%的企业会使用服务商提供的团队协作工具,23%的企业会使用自己的系统。

11

移动办公系统现状

受访企业中,35%的企业会使用云服务商提供的移动办公套件,13%的企业准备在未来6个月内采用云服务。其中Google App的市场份额最大。那些自己建设移动办公套件的企业中,78%表示实际上某些员工会自行使用Google App实现移动办公,而相比之下Office 365只有 41%。而已经或者即将使用移动办公套件的企业中,Google的市场份额为59%,Office 365为60%。

12

13

网络会议服务现状:

42%的受访企业已经在使用基于云的网络会议服务,另外有9%的企业准备在未来6了月内使用云服务方式。Citrix的GoToMeeting和Cisco的WebEx是最大的两个网络云会议服务提供商。在已经使用和即将使用网络云会议服务的企业中,Cisco的市场份额达到49%,Citrix的市场份额为41%。

 14

15

团队协同工具

30%的受访企业已经使用或者即将使用团队协同工具。无论是企业采购的基于云的团队协同工具还是员工自己使用的团队协同工具,Evernote的市场份额都是最大的,分别达到41%和76%。

 16

17

]]>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812.html/feed 1
SPICEWORKS:2013上半年中小企业IT支出调研报告-云存储部分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604.html Thu, 22 Aug 2013 01:26:24 +0000 //www.otias-ub.com/?p=142604 2013年6月,SPICEWORKS发布了关于中小企业IT部门的云服务支出调研报告。该报告分析了五种企业云服务(文件存储/分享、电子邮件、办公套件、网络会议、团队协作工具)在北美、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状况。

云服务普及率快速提升

通过与2012年的数据对比,SPICEWORKS发现在中小企业中,云服务的市场渗透率有明显的增加。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办公套件服务,从2012年的14%增长到35%。云服务的普及存在地区差异,北美的普及率要高于EMEA(欧洲、中东和北非),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小。

11

云存储发展迅速

相对于使用传统方式(使用VPN或者其他企业内网接入方案)让员工随时访问企业文件,中小企业的IT部门已经开始使用第三方的云服务来实现企业内文件的存储与共享。24%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已经有确定的云存储供应商,而2012年底这个数字只有19%。近半数已经使用云服务或者即将开始使用的企业表示,云存储可以帮助企业节约IT开支。事实上,使用云存储的中小企业中,19%在使用免费服务,而24%的企业年支出不到1000美元。

而与此同时,IT部门也注意到,很多员工自己也会使用云存储服务存放和分享企业文件。近50%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的员工已经在这样做,2012年只有33%。对于IT部门来说,员工自行使用云存储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造成信息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员工的云存储服务不在企业统一管理之列,所以企业经常搞不清楚究竟哪些信息丢失了(比如员工离职)。

 12

总体上看,35%的受访企业很愿意尝试云存储服务,而近半数(47%)的企业表示:无论怎样,他们确实需要一个云存储/分享工具。31%的企业某种程度上排斥云存储服务,但是只有4%的企业会完全禁止使用云存储。

13

企业选择云存储服务的主要参考点

在云存储服务的选择上,最受关注的3个方面是:

1- 数据安全与兼容性;

2- 方便的随时存取;

3- 低成本,或者零成本;

14

而从企业看来,云存储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方便了文档的共享——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这也是为什么管理层会喜欢云存储。

15

云存储供应商的使用状况

Dropbox、Googgle和Box是使用最多的三个云存储供应商。Dropbox目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明确使用云服务的企业中,有40%选择了Dropbox的服务,而在企业员工个人使用的云存储服务中,Dropbox的市场份额达到了93%。

16

]]>
SPICEWORKS:2013上半年中小企业IT支出调研报告-邮件服务部分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651.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651.html#comments Thu, 22 Aug 2013 00:48:49 +0000 //www.otias-ub.com/?p=142651 2013年6月,SPICEWORKS发布了关于中小企业IT部门的云服务支出调研报告。该报告分析了五种企业云服务(文件存储/分享、电子邮件、办公套件、网络会议、团队协作工具)在北美、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状况。

11

托管式邮件服务比率上升

通过与2012年的数据对比,SPICEWORKS发现在中小企业中,托管式邮件服务的比率有所上升,2012年为42%,2013年H1达到46%。中小企业对于使用入驻式(on premise)邮件服务还是托管式(hosted)邮件服务的选择正在缓慢发生变化。在2012年,52%的企业使用入驻式邮件服务,而到了2013年H1,这个数字下降到49%。并且有5%的受访企业表示,尽管目前使用的是入驻式邮件服务,已经有计划要转换为托管式。

12

基于云平台的托管式邮件服务有诸多优点,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很少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来维护一套安全、有效的企业邮件系统。托管式邮件系统其他的优点还包括:部署方便,存储空间大,邮件过滤能力强,安全性能好,并且具有较好的容灾和备份能力。中小企业选择托管式邮件服务的重要原因在于:减轻IT部门的压力。

13

尽管托管式邮件服务有各种优点,很多企业仍然使用入驻式邮件服务。他们主要担心的问题包括:

14

Google在托管式邮件服务领域处于统治地位,于此同时Microsoft的Office365也开始逐步赶上。Google的市场份额比2012年降低了2%,而Office 365的市场占有率几乎翻了一倍。企业在选择托管式邮件服务的时候,最多考虑的是安全因素。其他重要因素还有低成本、对Microsoft Exchange的支持、备份与归档能力等。

15

]]>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651.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