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类网站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un, 09 Feb 2025 13:59:5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奇安信:DeepSeek山寨网站超2650个 60%来自美国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9959.html Sun, 09 Feb 2025 13:59:50 +0000 //www.otias-ub.com/?p=1739959 虽然美国专门出台法案,禁止在美国下载、使用DeepSeek,违者甚至最高判刑20年,但依然无法阻挡美国人对于DeepSeek的热情,只是有人动了歪心眼。

根据奇安信XLab实验室的统计显示,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2月3日的短短两个多月间,互联网上出现了多达2650个山寨DeepSeek的域名,尤其是从2025年1月26日开始,这类山寨域名开始大规模出现,并在1月28日迅速达到高峰,当天就有超过800个山寨域名,之后速度有所放缓,但依然在持续增加。

这些域名涉及大约180个不同的注册商,其中TOP10注册商占了名量的69%。

其中,com域名最多达1685个,net、xyz、cn都在八九十个。

从解析结果来看,这些山寨域名有多达60%的解析IP来自美国,颇为讽刺。

其余主要分布在新加坡11%、德国5%、立陶宛4%、俄罗斯4%、中国2%、法国2%。

仿冒域名所呈现出的全球化特点,这意味着用户可能面临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网络攻击,潜在安全威胁更加复杂多样。

这些仿冒域名主要用来钓鱼欺诈、域名抢注、流量引导,其中钓鱼欺诈主要通过窃取用户登录凭证、利用相似域名和界面误导用户、诱骗用户购买虚拟资产等手段实施诈骗。

此外,骗子还紧跟技术潮流,利用市场的兴奋情绪,推出了所谓“DeepSeek加持”的各种高大上功能的“空气币”,也就是没有任何实质价值的虚拟货币,甚至出现了宣称可以购买DeepSeek内部原始股的网站。

为此,DeepSeek官方特意发布声明,强调目前只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X(推特)三个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唯一官方账号,除此之外均为仿冒。

而且,DeepSeek官方网页端、官方正版App内不包含任何广告和付费项目。

自 快科技

]]>
SimilarWeb:DeepSeek官网访问量达到创纪录的4900万次 增长了614%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9902.html Fri, 07 Feb 2025 14:32:52 +0000 //www.otias-ub.com/?p=1739902 近期,随着DeepSeek爆火全球,不少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已经开始在使用DeepSeek了。根据网站跟踪公司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DeepSeek.com1月28日的访问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900万次,比前一周增长了614%。仅仅在短短一周内,DeepSeek网站的用户数量就超过了谷歌的Gemini聊天AI,而后者已经存在了近两年时间。

具体数据显示,1月31日,DeepSeek.com在美国的日访问量为240万次,而Gemini网站的日访问量为150万次,DeepSeek高出60%

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不包括中国),DeepSeek的访问量为2920万次,是Gemini的三倍多,由此推算,Gemini在全球(基本不包括中国)的访问量约为973万次

值得关注的是,之前谷歌CEO皮查伊曾向员工透露,他的目标是在2025年底前,Gemini的聊天机器人能够吸引五亿用户。

虽然这一目标与当前的访问量数据无直接关联,更多反映了谷歌对Gemini未来发展的期望,但鉴于DeepSeek目前发展火爆态势,外界认为皮查伊这一目标实现显然面临一定的挑战和难度!

自 快科技

]]>
知乎财报:2023年Q3知乎总收入为人民币10.222亿元 付费会员大增35.9%!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3501.html Wed, 29 Nov 2023 12:10:45 +0000 //www.otias-ub.com/?p=1663501 近日消息,知乎发布了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三季度平均月付费会员达1480万人,较2022年同比增长了35.9%。

具体财务数据为,知乎第三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10.222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12.1%。

净亏损为人民币2.784亿元,较2022年同期收窄6.5%;经调整后净亏损为人民币2.253亿元,较2022年同期收窄了10.1%。

此外,今年三季度,知乎的平均月活跃用户(MAUs)达到了1.105亿人。

知乎在报告中表示,受益于付费会员数量的持续增长,三季度付费会员收入达到了4.668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39.2%

知乎董事长周源表示:“2023年第三季度,在付费会员和职业培训业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下,本季度的总收入继续保持同比增长势头。”

“我将提升策略执行度,全力收窄亏损;知乎将继续推进前沿AI技术与产品、业务运营的融合,提升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

自 快科技

]]>
《财富》: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创新者50强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1779.html Wed, 22 Nov 2023 12:08:06 +0000 //www.otias-ub.com/?p=1661779 《财富》发布了首届全球“《财富》人工智能创新者50强榜单”。其中,百度成为唯一入选该榜单的中国企业。《财富》评语中指出,百度文心大模型4.0在成熟度和功能上与OpenAI的ChatGPT不相上下,并在多项中文特定任务中超越了ChatGPT。

评语提到,除了在搜索引擎、云计算等产品中使用机器学习外,百度还在开发自动驾驶算法,“在北京及其他三个中国城市的繁忙街道上提供全无人的自动驾驶服务”。

近三个月内,文心一言向全社会开放,百度发布文心大模型4.0版本,目前文心一言用户数已达7000万。

除了百度外,该榜单还涵盖了微软、谷歌、OpenAI、Anthropic、谷歌DeepMind、Meta和英伟达等知名科技企业。

自 快科技

]]>
OpenAI:自2023年3月以来ChatGPT每周活跃用户数量突破1亿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7907.html Tue, 07 Nov 2023 12:22:35 +0000 //www.otias-ub.com/?p=1657907

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在举行的首次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每周有一亿人使用 ChatGPT。自今年 3 月通过 API 发布 ChatGPT 和 Whisper 模型以来,该公司现已拥有 200 多万开发者,其中包括 92% 以上的财富 500 强企业。

OpenAI 在公布这些数据的同时,还详细介绍了一系列新功能,其中包括一个用于构建定制版 ChatGPT 的平台,以帮助完成特定任务;以及 GPT-4 Turbo,这是一个新模型,它了解 2023 年 4 月之前的世界大事,一次提示最大可容纳相当于 300 多页的文本。

ChatGPT 在近一年前推出后,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消费类互联网应用,在短短两个月内就达到了约 1 亿月活用户。例如,Facebook 在 2004 年推出后,用了大约四年半的时间才达到 1 亿用户,Twitter 用了五年多的时间,Instagram 用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微软表示,其必应搜索引擎在今年早些时候增加了由 OpenAI 的 GPT-4 支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在 2009 年推出十多年后,于今年 3 月突破了 1 亿日活跃用户的里程碑。ChatGPT 的记录被 Meta 的 Threads 超越,后者在 7 月份推出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积累了 1 亿用户,但 Threads 的使用率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似乎有所下降,截至 10 月份,其月度活跃用户数略低于 1 亿。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ChatGPT 仍然非常受欢迎,甚至还没有庆祝它作为公共服务的第一个生日。

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与 OpenAI 聊天机器人相关的庞大用户数量。早在今年 2 月,Similarweb 就估计该工具已经达到了单月吸引 1 亿独立访客、日均吸引 2500 万访客的里程碑。但今天的公告值得注意的是,它是 OpenAI 自己的官方数据,而不是第三方的估计。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ChatGPT 自去年 11 月发布以来人气开始下滑。

]]>
SuperCLUE:2023年10月中文大模型榜单 GPT4继续霸榜位列第一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5449.html Thu, 26 Oct 2023 11:34:15 +0000 //www.otias-ub.com/?p=1655449 近日SuperCLUE发布了最新的中文大模型10月榜单,GPT4继续霸榜位列第1,vivo自研大模型vivoLM以70.74的成绩位列第4,在国内大模型中排行第1

紧随vivoLM后面的分别是月之暗面的Moonshot、百度的文心一言4.0和商汤科技的SenseChat 3.0。

SuperCLUE主要考察大模型在中文能力上的表现,包括专业知识技能、语言理解与生成、AI 智能体和安全四大能力维度的上百个任务

本次评测共选取了目前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20个通用大语言模型,与9月相比新增了月之暗面的Moonshot、百度的文心一言4.0、科大讯飞的星火V3.0、vivo的vivoLM和阿里云的Qwen-14B。

本次评测数据集为全新的3754道测试题,其中包括606道多轮简答题和3148道客观选择题,最终评选出总排行榜等5大榜单。

评测结果显示,国内第一梯队大模型格局已基本形成,头部的几个中文大模型已经与GPT3.5极为接近,但与GPT4的距离依然遥远,尚未发现有对标和媲美GPT4的迹象

SuperCLUE还认为在今年第四季度内将会出现全面超越GPT3.5的通用大模型,但如何赶超GPT4,又会成为摆在所有中文模型研发机构面前的新难题。

自 快科技

]]>
Appfigures:2023年9月份ChatGPT的手机端全球下载量达到1560万次 总收入接近460万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2814.html Tue, 10 Oct 2023 11:16:34 +0000 //www.otias-ub.com/?p=1652814 OpenAI在ChatGPT手机端的努力为其带来了丰厚回报,根据市场情报公司Appfigures的最新分析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ChatGPT的手机端安装量和总收入创下了两项新纪录在安装数量上,9月份其全球下载量达到1560万次,其中Google Play下载量为900万,苹果App Store的下载量为660万。在总收入上,9月份总收入接近460万美元,净收入320万美元总收入中300万美元来自iPhone用户,其余则来自Google Play

在今年5月18日,OpenAI在APP Store上架了iOS版ChatGPT应用。7月25日,ChatGPT正式登陆安卓平台。如今安卓版ChatGPT应用已在所有支持ChatGPT的国家和地区上线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该应用6月份总营收为210万美元,7月份收入增长31%为274万美元,8月份收入增长39%为381万美元。9月份虽然总营收再次创下新高,但增速则是将至了20%。

收入增长放缓或许也表明愿意为ChatGPT+订阅服务付费的用户可能已经达到了上限ChatGPT+订阅服务价格为每月19.99美元(约合146元人民币),能够提供更快的响应时间,高峰时段的优先访问权限,以及更早地使用新功能和改进。

目前为止,美国仍是ChatGPT的最大市场,贡献了该应用程序总收入的约60%

不过Appfigures的数据显示,ChatGPT并不是收入最高的AI应用。一款名为Ask AI的软件凭借高昂的广告支出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从ChatGPT移动版5月份推出时的648万美元上升到8月份的655万美元。9月份略微下降至551万美元,但营收仍高于ChatGPT。

自 快科技

]]>
知乎财报:2022年Q3知乎营收9.12亿元超预期 亏损环比减少39% //www.otias-ub.com/archives/1530205.html Wed, 30 Nov 2022 12:22:06 +0000 //www.otias-ub.com/?p=1530205 知乎近日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报告期内,知乎营收9.12亿元,同比增长11%,超出市场预期;毛利率达48.7%,净亏损环比减少39%。

收入结构上,付费会员、职业教育代表的C端收入分别达到3.35亿元和7800万元;广告、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代表的B端收入分别达到1.97亿元和2.65亿元。此外,包含电商、出版等在内的其他收入达到了3633万元,同比增长14.7%。

运营数据方面,第三季度,知乎月活跃用户(MAU)保持在9700万的高位,第三季度月均付费会员数达到1090万,同比增长99.5%,付费会员数在MAU中的渗透率达11.2%。

财报数据显示,在疫情影响下知乎仍取得逆势增长。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对此总结为:“知乎将战略重点转向高质量的用户增长,进一步增强了以内容为中心的商业模式的实力和韧性。”

自 TechWeb

]]>
Wearesocial:倾听、了解、获得:社交倾听教学篇 //www.otias-ub.com/archives/278564.html Sat, 20 Sep 2014 01:35:44 +0000 //www.otias-ub.com/?p=278564 近些年来社交媒体的大量传播已经改变了营销人员了解受众的能力。

即使是用最基础的工具,如今也能够深入了解人们的想法、动机和行为,而在10年前,要想如此就太困难或者想当贵的。

今天的文章讲述了你能够如何开始利用这些难以置信的机会,并包括告诉你一些最佳的免费工具,以及如何好好利用它们的秘籍。

什么是社交倾听?

从帮助定义开始:

社交倾听是通过对社交媒体上相关对话进行鉴别和分析的发展中的有意义的品牌洞察的艺术和科学。

倾听是一个品牌战略工具的强大补充,提供的见解能够为整个组织中增加价值。

然而,由于许多营销人员以利己主义方法在监控社交媒体,而使得他们错过了许多这种潜在价值。

我们需要运用社交媒体更好的了解人们,不仅仅是监控品牌被提及的情况或者活动指标。

通过倾听来了解

“如果你总发表意见,你将什么也了解不到。”

然而,许多营销人员将自己看作是“发言者”,与全世界分享品牌信息。

悲催的是,这就意味着他们错过了非常重要的了解的机会。

作为营销人员我们一定要获得更大的价值,还有为了我们公司其他部门的所有同事——我们还要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充当一个能够将外部信息反馈到内部业务的接口。

1

社交媒体在整个组织中能够增值。

不是关于你

对于社交媒体监控来说,区别“选择性倾听”和“积极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多数营销人员使用监控来评估他们营销活动的绩效,设立工具来追踪品牌和产品名称被提及的情况。

这种倾听当然是有效的,但是这仅是从自我出发的;这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派对,仅仅加入了对话而已。

更重要的是,当提及产品相关的话题,仅仅被提及的比例只有1/10。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追踪品牌名字,我们会错失90%的潜在价值;我们需要倾听广泛的对话,这将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购买时刻、产品使用时机和随后情绪的见解。

大数据 vs. 小细节

有关品牌和产品的对话仅是整体社交媒体活动的一小部分。

每天,人们会跨社交媒体分享数亿的公开帖子,而且每一个更新——无论多么普通——都会对人们的态度、信仰、行为和习惯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即使是很无聊的“我的午餐照片”,这能够显示出很多新的认识:人们喜欢在哪吃饭;他们吃饭的时间;他们和谁吃的午餐;他们喜欢的食物;他们愿意花费多少。。。。

我们学到的东西取决于我们选择倾听的有多仔细。

发现引擎

一旦你采取这种更有机的方法去倾听,你将会很快发现大多数人们的对话内容跟你的营销重点并不相关。

此外,你会开始意识到,你的受众感兴趣的东西并不一直是你期望的。

正因为此,社交媒体提供唯一机会来识别新产品和服务,还有更多高效的和有效途径来与人们沟通。

如果你认为搜索引擎作为一个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来回答我们所面对的问题,那么社交媒体可以做一些新的尝试,让我们识别出我们还不知道需要回答的问题。

能够正确使用的话,社交媒体倾听就是一个“发现引擎”,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定义我们做业务的方式;正如John Willshire所说,社交媒体将让我们“生产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努力让他们想要你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

入门指南

为了获取最多的社交倾听,你需要围绕你的品牌目标而策划活动。

先问一些简单的、战略问题:

  1. 为了实现目标,与他们今天的做法相比,你需要人们做些什么不同的工作?
  1. 为了实现这种行为的变化,你最需要说服的是谁?
  1. 为什么人们不去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当今他们认为哪些是我们需要改变的?今天的障碍是什么?妨碍成功的障碍是什么?

2

可能你并不知道通往成功路上的所有障碍,这就是社交媒体倾听需要深入的地方。

基于你的目标,花费一些时间来创建搜索词条将帮助你了解人们更广泛的生活和行为下的潜在障碍。

不要局限于搜索品牌名称,去探索你所提供的好处,调整问题或机遇。

比如,如果你是高露洁,不要只搜索你的名字,或者“Oral B”或者“牙膏”,试着换成搜索“牙疼”、“口臭”或者甚至是“牙医”。

这很容易尝试——这些免费的工具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的地方:

寻找提及 vs. 发现价值

一定花费时间积极的阅读和分析你的发现;自动的情感分析和量的趋势是很有趣的,但真正的价值取决于人们说谈论的细节;人们何时何地谈论的它,他们和谁在聊天,还有他们聊天可能存在的潜在动机。

试着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阅读这些评论,而不是以一个努力卖东西的营销者。

即使最基本的条目能带给你一些价值见解,但如果你问自己这些对话的问题,你会发现:

  1. 谁在说话(比如谁发的帖子)?
  2. 他们(真正)在说什么?
  3. 他们在哪说话?(社交平台,还有现实中的具体位置)?
  4. 他们在什么时候说话?(时间,还有环境,如销售点)
  5. 他们为什么说这个(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6. 他们怎么与其他人互动(如点“赞”、评论、分享等)?
  7. 这些对话可能如何影响我的品牌(好还是坏)?

3

199IT编译

报告下载:添加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复关键词【2014社交媒体攻略】即可

]]>
Gartner:预测到2014年将会出现大量的假冒点评 //www.otias-ub.com/archives/69488.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69488.html#comments Tue, 18 Sep 2012 16:39:49 +0000 //www.otias-ub.com/?p=69488

最近发生了两件事情。美国的一位作者John Locke购买Amazon书评,另一位作者Stephen Leather则用马甲账号来炒热自己的书。这两件事在图书出版界激起一股漩涡。此前一两个月一些在线点评网站也曾因离谱的好评、差评等问题引发混乱。

不过根据Gartrner的一份报告,这样的事情还只是开始。该公司预计两年内10-15%的在线点评将是由公司购买而来的。随着消费者在点评网站上花费时间的增多,以及这些点评网站对其购物决策影响的不断增加,企业也会越来越倾向于控制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认知。

Gartner的资深分析师 Jenny Sussin说:

随着互联网人口半数以上都加入了社交网络,组织开始用新的办法来抢夺粉丝群、视频点击数以及正面评价,请求给予Facebook主页上的“like” ……许多营销人员已经转向给访客付费、提供赠券等手段来获得好评,以期通过社交网络的“口碑营销”来提高销量、提升客户忠诚度,并实现客户利益代言。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三年前已经做出规定,为热评付费却没有披露评论者得到补偿的公司其行为将构成广告欺诈并会被起诉。因此Gartner认为企业会主动监控差评,同时会给网站制造压力让其删除这些差评。专门从事删差评的“声誉保护”公司因此将会冒头。实际上在我国,职业差评团和职业删差评的组织个人也已经不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点评与被评方的战争也许很难分出高下。Google最近开发出了一种检测假冒点评的算法,这家公司总结了假冒点评的行为特征。一是假冒点评往往是集团作战,类似的点评往往会在较短的时间(The Group Time Window)内成批出现;二是评语往往使用相似的语言(Group Content Similarity)。但是Google的算法对于欺诈性的假冒还是束手无策。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有赖于网上信用体系的建设以及身份认证的完善。

文章来自36氪
]]>
//www.otias-ub.com/archives/69488.html/feed 1799
BusinessInsider:社交问答网站Quora会取代维基百科吗? //www.otias-ub.com/archives/66027.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66027.html#comments Wed, 29 Aug 2012 15:43:09 +0000 //www.otias-ub.com/?p=66027

社交问答网站Quora是硅谷的最受人关注的创业公司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高度灵活、功能强大的问答网站将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取代维基百科。

实际上,除了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Quora还可以向用户提供更新、更相关的内容,将来吸引更多用户访问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同时,4亿美元的估值也体现了华尔街对它的认可程度。

那么,Quora究竟凭什么取代维基百科?

首先,Quora能向用户提供更新、更相关的内容,这让科技界人士羡慕不已。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Quora的创始人曾经供职于Facebook。无论何时访问Quora,用户几乎都能看到与他们的问题相关,或是感兴趣的内容。

其次,Quora拥有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从科技公司到监狱生活,话题几乎无所不包,这与维基百科非常相似。虽然维基百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但是它缺乏一个挖掘新内容的有效机制。维基百科之所以在创立早期表现突出,是因为它上面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有许多链接,可以让用户读到更多相关内容,从而让他们流连忘返。

第三,就内容品质而言,维基百科难以赶上Quora的发展速度。根据维基百科发布的报告,该网站的编辑人数2007年达到最高峰,此后增长就陷入停滞,去年甚至开始下降。

如图所示,根据comScore公布的数据,维基百科的访问量增长已经开始停滞,而Quora却增长迅猛
如图所示,根据comScore公布的数据,维基百科的访问量增长已经开始停滞,而Quora却增长迅猛

Quora的运行机制是:当你关注一些话题时,Quora的引擎会自动抓取与你的问题相关的答案。而答案的排名可以根据用户投票上下浮动,最受欢迎的答案最为显眼。

尽管如此,Quora的算法仍然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有时你会发现答案所获得的投票只有1到5张,但它仍然与你的问题相关。因此,Quora的内容搜索引擎是其最大的财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Quora的流量与维基百科相比仍然相形见绌,但是它后劲十足,增长稳定,未来不可限量;而维基百科的增长已陷入停滞,被Quora取代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本文编译自BusinessInsider

]]>
//www.otias-ub.com/archives/66027.html/feed 1
Quora的麻烦:品牌知名度极低 //www.otias-ub.com/archives/60155.html Mon, 30 Jul 2012 16:04:05 +0000 //www.otias-ub.com/?p=60155

2012年7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自推出以来就受到媒体热捧的Quora如今风头不再,不过,公司的流量势头不减,去年Quora的流量增长率为350%,其中有50%的独立访问量来源于Google搜索。

Quora是一家问答平台,帮助用户解决Google搜索引擎胜任不了的高端复杂问题。因为汇聚了各个领域的精英和CEO用户,所以比起Yahoo Answers,它所提供的问题答案又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近几个月来,Quora的宣传攻势逐渐减弱,但是流量势头却不减当年。事实上,Quora还处于迅速发展的成长期,去年Quora的流量增长率为350%。而Google是其主要的流量推手。

虽然Quora品牌认知度还没有大到足以成为用户提问的首选之地,但是Google作为其流量的主要入口,为Quora带来了很多用户,占到Quora总流量的50%。市场调研机构comScore搜索分析师埃里·古德曼(Eli Goodman)解释道,“搜索引擎会索引到Quora的内容来回答那些复杂的问题,这样,越来越多的搜索用户会点击相关链接进入Quora,不断回访,并把优质答案链接到其他地方,这些操作算作是基于问题相关性为Quora所进行的“投票”,然后这能不断地帮助改善Quora自然搜索排名。”埃里·古德曼把Quora发展壮大的原理和不断成长的原创网络节目市场做了类比,就像是Hulu和YouTube二者为了抢占市场就必须得提供更多原创的优质视频节目一样。他的论据是,一个存在的市场必须有优质、高价值的内容作为基石,也就是必须得对“复杂信息需求”作出回应。

从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Quora一年内增长率为350%,如今每月的独立访客达150万。在完成B轮融资5000万美元之后,Quora团队搬入了新的办公室,员工数量更是增长到原先的四倍,达到150名员工。Quora一名联合创始人评价,“两年内发展已经够快了。”

Quora早先是技术达人的天下,在2011年初,技术性话题占了排名前20话题中的一半,不过,如今Quora话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了。然而,Quora的品牌形象依旧微弱。“当输入Quora进行搜索时,与Quora相关的关键词搜索组合几乎就没有,也就意味着它的品牌认知度还不够深入人心,” 埃里·古德曼如是说到。

虽然Quora可能不像Wikipedia那样广为搜索用户所知,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强大的Google搜索技术来到Quora找到答案。

]]>
FixYa:调查显示iPad为问题最少平板电脑 //www.otias-ub.com/archives/22747.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22747.html#comments Thu, 19 Jan 2012 18:58:57 +0000 //www.otias-ub.com/?p=22747 产品问答网站FixYa的统计数据显示,苹果iPad是用户提出问题最少的平板电脑。FixYa对假日购物季期间包括iOS和Android设备在内的主要手机和平板电脑数据进行了收集。结果发现,iPhone用户对于电池维修和电话呼叫质量问题最为感兴趣,而Android用户产品则出现了包括用户界面问题和死机等一系列问题。

 统计数据还显示,相比Android平板电脑的诸多问题,iPad用户对产品提出的问题就少了很多。Coby Kryos和Galaxy Tab是两款问题最多的平板电脑。

游戏方面,用户提问最多的就是Xbox 360和PS3,Wii排在第三,DS Lite问题最少。

在所有设备中,“每设备访问量”最高的就是Xbox 360,达到188,342次;iPhone以99,000次排在第二位;Wii排在第三,Windows设备排在第四。

虽然FixYa调查的样本较小,但其中一小部分调查也基于各种产品问题的浏览量。

]]>
//www.otias-ub.com/archives/22747.html/feed 1
comScore:2011年全球社交网络报告 专注用户兴趣而非真实社交圈 //www.otias-ub.com/archives/21580.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21580.html#comments Sat, 31 Dec 2011 17:20:30 +0000 //www.otias-ub.com/?p=21580 美国市场中Twitter、MySpace、Tumblr和Pinterest独立用户访问量走势

美国市场中Twitter、MySpace、Tumblr和Pinterest独立用户访问量走势

全球市场中Twitter、MySpace、Tumblr和Pinterest独立用户访问量走势
全球市场中Twitter、MySpace、Tumblr和Pinterest独立用户访问量走势

2011年12月31日comScore本月发布了2011年社交网络报告。其中有趣的一点在于,专注于用户兴趣而非真实社交圈的社交网站获得新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Twitter和Tumblr近年来取得突破,而Pinterest也成为其中一员。

这些网站的发展没有对Facebook造成影响。在用户数已经饱和的地区,Facebook的网站流量仅仅增长放缓,而并未出现下降。真正受到影响的是MySpace。一些用户此前使用MySpace来表达自我并关注名人,这些用户目前已转向其他网站。

  Twitter快速发展

Twitter的发展最引人注目。Twitter早在2009年初就已经成为主流,并获得了媒体的大量关注。不过,comScore等第三方公司给出的数据显示,自那时以来,Twitter在美国的流量基本保持稳定,而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则维持在2000万至2500万。

今年年初,Twitter的表现仍不温不火。4月份时,Twitter的独立用户访问量为2450万。不过从5月至11月,Twitter的独立用户访问量已经增长至3550万。Twitter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也很强劲。过去12个月中,该网站的每月全球独立用户访问量从1.03亿增长至1.679亿。

这一增长一部分是由于Twitter与苹果iOS 5进行了整合。Twitter已经表示,与iOS 5的整合使用户注册量上升了25%。不过,Twitter与iOS 5的整合从今年10月才开始,因此无法解释今年夏季Twitter用户数大幅增长的原因。

更有趣的是,Twitter一直声称第三方服务少计算了该网站的流量。例如今年9月,Twitter宣布,根据谷歌Analytics的数据,该网站的全球独立用户访问量已达到4亿,高于今年年初的2.5亿。许多Twitter用户并不发布消息,甚至不进行注册。Twitter当时还宣布,该网站的活跃用户数为1亿。

comScore的数据与Twitter内部的数据并不一致,但两者体现的趋势类似:相对以往,已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阅读Twitter消息。作为一家成立5年的公司,Twitter似乎已经走过了不稳定的阶段,并逐渐被主流用户接受。

  MySpace受到冲击

Tumblr将于明年初迎来5岁生日。从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Tumblr的每月美国独立用户访问量从690万上升至1590万。在全球范围内,Tumblr的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从1860万上升至4400万。

作为一家以兴趣为导向的社交网站,Pinterest也逐渐受到关注。Pinterest早在2008年时就开始建设,但直到2010年初才开始发出注册邀请。今年,Pinterest获得快速发展。根据comScore的数据,今年5月时Pinterest的全球独立用户访问量不到100万,但到11月时已超过600万。

MySpace的用户可能并未直接流向这些新兴网站,但MySpace毫无疑问受到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MySpace的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从8150万下降至6100万。在美国,MySpace的滑坡速度更快,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从5440万下降至2500万。

根据以上这些数据,可以发现2011年是公众自我表达和分享快速发展的标志性一年。MySpace提供的老式个人页面已经不再受到欢迎,而用户更多地通过Tumblr主题、Twitter的140字消息,以及Pinterest兴趣面板来分享内容。

一些早期迹象表明,Facebook新的公共分享功能也逐渐被用户接受。2011年可能只是新时代的开始,而在未来的新时代中,互联网用户将愿意向公众分享他们感兴趣的任何内容,并关注那些最有趣的人,而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

]]>
//www.otias-ub.com/archives/21580.html/feed 1
Hitwise: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Quora和雅虎问答每月访问量比较 //www.otias-ub.com/archives/20734.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20734.html#comments Tue, 20 Dec 2011 01:19:43 +0000 //www.otias-ub.com/?p=20734

Quora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的访问流量表现

Yahoo!Answers(雅虎问答)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的访问流量表现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雅虎问答和Quora每月访问量比较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雅虎问答和Quora每月访问量比较

转自:internet2share

]]>
//www.otias-ub.com/archives/20734.html/feed 6
Ask.com:移动应用用户回答问题比网站用户多 //www.otias-ub.com/archives/16716.html Sun, 09 Oct 2011 16:53:33 +0000 //www.otias-ub.com/?p=16716 2011年10月9日comScore数据显示,谷歌占据了美国搜索市场65%的份额,但基于问答的搜索网站的鼻祖Ask.com仍然没有退场。成立于1996年的Ask.com(当时名为Ask Jeeves,现在属于IAC公司)在和雅虎、谷歌那样的老牌劲旅以及Facebook 、Quora这样的后起之秀的激烈竞争中幸存了下来。

最近Ask.com为了在搜索市场中保有和占据新的份额,推出了一个全新的问答社区和一个移动应用(有iPhone和Android版本)。

Ask.com:移动应用用户回答问题比网站用户多

 

Ask.com的首席技术官丽莎·卡瓦纳夫(Lisa Kavanaugh)说:“我们不再是一个通用的搜索引擎了”。现在Ask.com不仅使用专有的语义搜索技术从它自己的内容银行和社区提供答案,也给用户指明整个web上涉及相关答案的地方或专家。这些专家是潜在的答案提供者,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或是曾经在竞争对手网站(比如Quora)上解决过相关的问题。

Ask.com每月有6300万来自美国国内的独立访问者,现在他们也可以使用社区功能了。卡瓦纳夫表示,虽然新的Ask.com在9月才刚刚结束试运行,但用户注册量已经翻了一番。用户参与度 (用户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参加投票)也提升了。

Ask.com从2010年春季开始进行战略调整,举措包括推出新的主页,添加了一个令人上瘾的功能“每日一问”(类似于其姊妹网站Dictionary.com的“每日一词”)。Ask.com还在10个月前推出了移动应用,部分原因是“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做研究更难”。

移动应用的目标是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在路上”的用户,这些人在旅途中,或是在上下班途中寻求建议。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互联网,卡瓦纳夫认为Ask的问答社区的好处有两个层面。她说:“如果你想知道旧金山最弯曲的街道是哪条,你不用打扰别人就能找到答案。另一方面,找出最佳行程是一个复杂的个人化问题,一个真正的人可以给你提供非常好的答案。”

Ask.com:移动应用用户回答问题比网站用户多

 

到目前为止,Ask.com用户对于移动应用的参与度非常高——应用用户比网站用户回答的问题更多。 Ask.com移动业务已经出现了100%的增长,其中60%的访问量来自于Android用户;移动用户产生的流量占总流量的10%;Ask的iPhone应用程序已被下载100多万次。

积极的用户增长让Ask的母公司IAC / InterActiveCorp第二季度的营收增加了23%(IAC还经营着Match.com)。Ask搜索产品业务呈上升态势的消息刺激其股票价格每股上涨了44美分。而这对于曾花费18.5亿美元收购Ask的媒体巨头巴里·迪勒(Barry Diller)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好消息。

Ask.com团队正在重新变得稳定。在它推出新功能的时候,迪勒削减约130个工程师岗位,把很多老的搜索业务割让给了竞争对手。然而,卡瓦纳夫将问答领域中的竞争对手(比如Facebook Questions和Quora)视为“这个领域正在发展的证明”。

Ask网站已经有15年历史,但卡瓦纳夫说他们正处于实验模式之中,尤其是在移动方面:“我们有老牌服务的优势,我们的用户群很稳固,现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形势和创新性。”

转自:http://tech.qq.com/a/20111009/000277.htm

]]>
Quora:问答网站需要跨越的鸿沟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20.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20.html#comments Mon, 19 Sep 2011 15:50:18 +0000 //www.otias-ub.com/?p=15920 上个月,我和Tawanda Sibanda决定对Quora的社区参与度进行一项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了解,Quora是否有可能成为一种主流资源。

基本观点

Quora的产品设计注定了其是一个面向技术人士的小众网站。我们会考虑,对于技术人士而言,以下三个因素是否延续了Quora的理念:

  1. Newsfeed: 与Facebook不同,Quora的feed并非线性,即对一个热门问题的每一个可延续的回答形成一个单独的Feed入口,这样,整个feed可以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展开;
  2. 投票:我们的数据表明,更多的浏览量会带来更多的投票(这并不奇怪)。因此,对于一个新闻源设计来说,获得更多投票或者社区关注的唯一方式是做热门话题,对于Quora这个社区来说,这意味着要多提技术与企业相关的问题。
  3. 科技名人:像Reed Hastings和Dustin Moskovitz这样的知名用户提的问题很容易获得超过50+的投票和大量的回应。如果他们回复了你的话题,这会是一个主要的Newsfeed。

在Quora中,这三个要素会自我驱动强化;如果你是第一次访问Quora的非技术人士,对你来说,Quora或许不会有太大的价值。让我们来看数据吧:

我们做了什么

从一个30个样本的答案中,我们对形成高参与度(在Quora的投票及感谢)的因子进行了分析。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样本,但也可以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样本的输入数据(数据与答案是否会被阅读有关)包括当前问题的回答数/得票数(包含所有答案),问题的之前的阅读量、关注数,以及该问题是否与我们的专长领域相关;

输出指标(社区对我们的答案的回应)包括问题的得票数/评论、在回答问题之后阅读量、关注数的增长。

我们的发现

1: 选择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
用以下的2×2表格,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回答了热门的问题,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投票和评论。平均来讲,在高浏览的热门话题中回复和在低浏览的热门话题中的回复,前者的投票数是后者的3倍(2.6比0.9)、前者的评论数是后者的4倍(0.4比0.1)、所带来的流量方面前者更是后者的14倍。简而言之,在Quora人们更关注技术。

反应社区参与度的“问题受欢迎度”矩阵


图中关于坐标轴的定义:
: 在我们回答问题前该问题的浏览数。中位数为130,高于130为高,反之为低。
: 在我们回答问题前 该问题的回复数。中位数为3,高于3为高,反之为低。

为进一步揭示这一差异对Quora回应的偏差,我们从30个样本回答中得到了以下的表格。简而言之,87%的浏览量和57%的投票集中在20%的问题上。

问题/浏览量/投票数集中度


2: 问题的质量是关键,但如果你选择了一个“性感”的题目例外
我们从我们的样本中对投票数量以及回答的数量的相关系数进行了计算。我们发现以下两个指标在统计学上对获得投票有着显著关联,即答案的长度以及该答案的浏览量。


回答的长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越是深思熟虑、长篇大论的回答越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投票,而浏览量对投票数的关联也与“热门话题获得更多投票”的观点不谋如何。

 

3: 回答者的声誉/身份很重要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获得投票数最高的回答是一个与风险投资相关的问题,这恰恰是我的工作。在所有样本中,我们每个回答平均获得1.7个投票。而Reed Hastings的回答平均只有19个字,但每个回答的平均投票数是109.8,而我们每个回答平均要写上220个字。

下面的图表提供对一些Quora“名人”进行了调查,他们的一言一行在Quora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意味着什么

虽然我们得30个样本并不算多,但它却对Quora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Quora现在给人的印象只是面向技术用户的一个小众市场(包括国内的知乎,无他,如果知乎想服务所有用户,那和百度知道就没什么区别了。),其逻辑如下:

  • 现有的用户群主要是技术用户,他们关注的问题往往与科技趋势和企业家精神有关;
  • 其结果是,在Newsfeed的算法中这些主题具有较高的优先度;
  • 因此,新用户同样会参与同样的内容,对这些主题投更多的票,进行更多的回复;
  • 这回激励问题的提出者在Quora提问更多的类似主题,而那些非技术领域及非名人的问题则被忽略
  • 如此循环往复

 

一些耐人寻味的想法:

  • Quora是否可以提供更多的辨识度/状态指标,以激励用户开新的主题?
  • 我们是否可以选出那些真正对问题有用的回复,例如隐藏回答者姓名回复可见,以免名人的粉丝为他们的偶像投票?

 

转自:http://www.leiphone.com/can-quora-cross-the-chasm.html

]]>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20.html/feed 1
Compete:2011年7月25-44岁人群是美国三大问答网站主要用户 //www.otias-ub.com/archives/15752.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5752.html#comments Wed, 14 Sep 2011 16:38:11 +0000 //www.otias-ub.com/?p=15752 iResearch艾瑞咨询整理Compete最近发布的数据发现,2011年7月美国三大问答网站用户年龄结构主要分布在25-44岁。数据显示,25-44岁用户在Quora、Ask.com和Answer.com的比例分别为55%、44%和48%。

艾瑞咨询认为,美国三大问答网站用户年龄结构主要分布在25-44岁的原因在于,美国此年龄段人群正处于青壮年,热衷探索新知识,接触新领域,生活中和工作中产生的疑问较多,因此他们对于问答类网站的需求也较高。

转自:http://web2.iresearch.cn/77/20110914/149895.shtml

]]>
//www.otias-ub.com/archives/15752.html/feed 1
Hitwise:调查显示Quora用户更年轻富有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15.html Thu, 08 Sep 2011 02:19:32 +0000 //www.otias-ub.com/?p=15515 在互联网上找答案不是一个新现象,对信息的搜索需求几乎是所有人的普世价值,而针对此需求不断更新改进的服务也在进行着。
专业导向的知识问答类网站Quora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它通过可信赖专家的解答来与传统的知识问答网站ASK.com竞争。通过增加社交元素,Quora高速起飞,Compete的数据显示Quora虽然流量不高,但互动性很强。

Compete还发现,Quora的用户图谱和其他站点不一样,Quora上面,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用户比例更高。

Quora的用户不仅年轻,而且还富有,Compete发现27%的用户年收入在10万$,相比之下,Answers.com和Ask.com的用户分别只有17%和18%。这个比例也比互联网用户中富人的比例要高9个百分点。

Experian Hitwise 2011年2月的调研发现,受过高等教育,以及未来高等教育潜在群体是Quora用户的重要人群,将近16%来自主要的大学城市,9.69%来自富人区。

 

搜索是目前Quora的最大流量来源,这表明Quora在谷歌的搜索结果中是比较可信的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