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腾讯4季度和2019年全年的重点财务摘要数据。
4季度腾讯的主要平台仍然保持着业内领先位置。微信MAU达到11.65亿人,QQ手机MAU达到6.47亿人,Qzone 手机MAU为5.07亿人。
新冠疫情对腾讯业务的影响如下图所示,移动支付受影响比较明显,因为很多支付发生在线下,受商业活动减少的影响,这些线下支付并不全部能转移到线上。广告业务的部分行业广告主受影响,但整体年比年仍然呈现增长态势。云服务会受制于项目实施拖延而放缓。智能行业方面,企业微信,腾讯会议流量增长较快。小程序,数字娱乐因为用户在家时间增多而流量增加。
新冠疫情期间,腾讯的健康类业务增长迅猛。比如腾讯健康码已成为疫情期间最多人使用的健康及出行纪录电子通行证。自今年二月推出 以来,健康码已被超过300个县市的9亿用户使用,累计访问量达80亿次。
远程办公迎来强劲增长势头。推出不到两个月,腾讯会议DAU超过1000万人。企业微信在疫情期间接受的服务请求量增加超过10倍,企业微信不仅只是内部沟通工具,还能够和微信打通,成为企业的CRM工具,这是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尽管落后于竞争对手,腾讯持续对微视进行投入,4季度DAU环比增长80%,视频上传数环比增长70%。平台通过互动和玩法创新提升用户参与度,通过丰富的内容IP丰富MCN和红人创作内容。
游戏出海取得进展,海外游戏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一倍,占整体网络游戏收入的23%。截止2019年底,全球十大最受欢迎手机游戏有5款由腾讯开发。除打造原创IP外,腾讯还投资了全球各个品类的顶尖游戏工作室
公司营收继续保持增长,得益于微信支付和财富管理,小贷等业务的增长,公司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增长最快,在收入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23%提升至2019年的27%,这也推动公司整体营收达到3773亿元。
增值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3%至523亿元,其中游戏同比增长25%,社交网络游戏同比增长13%。
2019年付费增值业务账户同比增长12%至1.8亿,受节目延播影响,腾讯视频会员增速放缓,但仍然达到1.06亿。视频业务全年亏损减少至30亿元以下,远低于行业水平;2019年下半年,受益于流媒体付费模式,直播业务和音乐付费用户数增长加快。由于免费阅读服务的竞争,阅读付费用户数载2019年大部分时间增长疲弱,但随着微信读书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优质内容价值受到用户认可,该业务有好转的迹象。
智能手机游戏总收入同比增长37%至260亿元,主要受益于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和国际市场的增长。PC客户端游戏营收年比年下降7%达到104亿元,
腾讯社交网络业务的动作上面,微信主要是做更多的商业连接,QQ则主打娱乐和满足在线学习需求。
网络游戏方面,腾讯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位置,在维持现有流行游戏的同时,推出新作并不断扩展海外市场。详细见下图。
网络广告业务同比增长19%,环比增长10%至203亿元。腾讯在年初将微信朋友圈人均单日最高广告曝光量由两条增 加至三条,并在年底成功测试第四条。广告联盟占据显著份额,取得强劲增长,营业利润也有改善;因为电视剧延播,和NBA赛事广告的减少,对媒体广告业务有负面影响。
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12%至299亿元。微信支付加强线下商户渗透,4季度商业支付日均交易笔数超过10 亿,月活跃账户超过 8 亿,月活跃商户超过 5,000 万。理财平台理财通进一步拓展大众市场业务,资产保有量同比增长超过 50%,客户数目则同比增长超过一倍。微众银行在微信内提供小额贷款产品「微粒贷」,该产品贷款余额迅速增长,不良贷款比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下面为腾讯的利润表数据。4Q19总营收为1058亿元,同比增长25%,环比增长9%。扣除supercell合并的影响,总营收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6%。毛利为461亿元,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9%。运营利润为286亿元,同比增长65%,环比增长11%。
Non-IFRS会计准则下,4季度运营利润为303亿元,同比增长35%,全年运营利润率为1146亿元,运营利润率为30.4%。
分业务方面,VAS的毛利率为50.1%,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主要受到低毛利游戏营收占比扩大的影响。环比下降主要受到该季度电竞赛事成本增加的影响。
网络广告毛利率为54.3%,同比上升17.7%,环比下降5.5个百分点,主要受内容视频广告更低的内容成本影响,以及高毛利的社交广告占比增加。
金融科技业务毛利28.1%,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年比年主要受高利润的商业支付占比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财富管理和小额贷款业务,这也推动了年比年利润的改善。
销售和市场费用为67亿元,同比增长17%,年比年增长主要来自金融科技和云服务、智能手机游戏和数字内容服务的市场花费。市场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6.7%下降至6.3%,主要是因为减少了低效的市场花销。
管理费用为160亿元,同比增长41%,主要是R&D支出的增加,以及合入supercell的影响。R&D费用为89亿元,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12%。
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033亿人,同比增长21%,净增420万用户。尽管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人均使用时长环比仍然实现了增长,同比则增长16%。
陌陌直播付费用户数达到440万人,同比增长7%。每季度人均付费金额为563元,去年同期则为385元。1季度陌陌加强了对直播工会的激励,鼓励他们引入更多的新主播,同时平台增强了对才艺主播的控制权。为了提高内容的多样化,陌陌的官方频道增加了搞笑和户外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对收入贡献有限,公司相信这将有助于扩大直播用户规模。
受超级VIP和虚拟礼物的驱动,增值业务营收增至3700万美元。公司合计增值业务和直播付费用户数达到810万人,高于去年同期的700万人,和上个季度的780万人。
公司在产品方面推出了语音聊天室,跟早期的视频聊天室相比,这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并新增了KTV功能以增强用户互动。公司的计划是引入更多的功能提高用户参与。狼人杀则扩充了游戏品类,使得其成为社交游戏厅。
1Q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提升了附近动态内容的质量,新的推荐算法使得Q3到Q4的互动量提升超过20%,1Q相比Q4继续提升30%。
公司收购的探探专注于一对一的匹配社交,刚刚开始的商业化不会伤害用户体验,反而有助于提升社交匹配效率。公司相信未来无论是付费用户还是收入都会有明显的增长。
via:199IT财报数据中心
自从有了微博,微信等类似的公众号平台,自媒体就成为很多人的职业,全职或半兼职状态的大有人在。作为职业,追求盈利就是很自然的事情的,而公众平台为了留住这些自媒体内容创作者,也是通过各种商业手段,提升自媒体的收入,如广告,电商,付费,打赏等方式。
根据企鹅智库调研,88.8%的自媒体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广告,来自打赏收入的也有14.3%,其他还有电商收入和会员订阅,分别为9.1%和4.5%
数据来源:企鹅智库(2016.12)
相比付费服务和打赏,自媒体对于广告模式和电商更加青睐,选择平台自动匹配广告的占近6成,期待通过电商变现的占15.7%,原生广告的为12.3%,付费服务只有9.5%,其他未2.7%。
数据来源:企鹅智库(2016.12)
这也正好呼应了用户端的调研,事实上只有9%的用户有过打赏资讯作者的行为。
数据来源:企鹅智库(2016.12)
微信公众号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内容平台,用户打赏比例最高,为59%。微信公众号停止iOS用户对内容的赞赏,而IOS设备大约占中国智能手机活跃用户近30%,显然这对于依靠用户打赏收入的公众号而言,真是个坏消息,考虑到苹果用户付费能力较高,恐怕这个行为将会令不少公众号减少一半的打赏收入。
数据来源:企鹅智库(2016.12)
那么打赏经济究竟有多大?显然用户对资讯内容的打赏热情远不如对美女主播的打赏热情高,用户给美女主播的打赏消费可能是几百,甚至上万,但对于笔耕不辍的穷书生恐怕只肯打赏几毛一块。微博曾经披露过一个数据,2016年微博自媒体的打赏收入大约为4400万元,付费阅读为2800万元,而广告分成为1.28亿元。显然打赏收入远不如美女主播,也低于广告收入,但对微博自媒体而言,也是不小的一块。相信对于一些公众号而言,这也是不小的收入呢。你说微信打赏究竟有多大的收入?
伴随各种本土的平台、技术和行为,了解中国数字领域的既艰巨又困难的。
希望我们的最新报告将帮助解开这层神秘面纱。
继续我们一系列的全球数字趋势和发展的研究,我们最新的中国报告概要了一些关键数据点,包括不同技术的渗透率,社交平台排名,以及中国网民大量有趣的准确资料。
你会在我们嵌入的幻灯片报告中看到具体细节,但这有一些报告中的重点:
国家综述
中国人口超过13.6亿,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一半。男性占51%。
互联网
中国拥有6.18亿网民,占总人口的45%,占全球网民的1/4。如下为最新的全球形势:
中国大部分的网民居住在城市,1/3的网民居住在农村。
北京(75%)、上海(71%)和广州(66%)的网络渗透率最高。
在中国,人们最喜欢即时通讯(IM),CNNIC指超过5.3亿的活跃用户会使用多个平台。
中国最普遍使用的IM平台是腾讯的QQ,拥有超过8亿活跃账户,这表明许多中国IM用户会管理多个账户。
社交媒体
尽管Qzone声称其拥有最多的活跃社交网络用户,达6.25亿,但微信和新浪微博不甘示弱,分别每月拥有3.55亿和1.29亿活跃用户。
品牌商在新浪微博上持续高度活跃,在他们的贡献下,2013年第四季度新浪微博的广告同比增长153%。
就用户本身而言,反映出我们在亚洲其他社交平台上看到的行为模式,在中国,人们饭后会立即查看微博。
微信用户经常使用该平台的各种聊天功能,如文本短信和语音短信,还有其社交网络功能,如朋友圈。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是当今世界第二大活跃聊天app服务,并且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移动
大约一半的中国人口如今拥有移动手机,并且每个用户保持平均拥有2个活跃的SIM订阅。
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它们成为中国人上网工具的选择,81%的中国网民通过移动设备上网。
2013年,移动购物和移动支付服务增长显著。
电子商务
网络购物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仅2013年贡献了几乎3亿美元。
团购非常流行,是中国增长最快的网络活动,2013年增长了69%。
在中国,大多数人通过移动设备上网。中国社交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移动微博服务迅速崛起,类似于Twitter。根据eMarketer一个新的报告《中国移动社交平台:营销机遇与挑战》,在中国,那些被网友迅速采用的平台,甚至超过了大多数传统的社交网络。
因为移动社交渠道增长非常迅速,他们吸引营销人员通过移动社交渠道来寻求与年轻数字受众建立互动关系。但是这个移动社交媒体现象仍然非常新,用户和使用情况的数据还相当少——有时候还自相矛盾。用户的组成,甚至是他们的位置,很难被定义。然而,因为受众群,虽然不完全,但仍很庞大,所以营销人员都纷纷进驻移动社交平台。
因为中国政府封了西方流行的社交网络平台,如Facebook和Twitter,所以本土服务商填补了这个空白。在中国,Qzone、人人网和开心网取代了Facebook。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取代了Twitter。
中国网民并不反感品牌在社交渠道的存在。根据中国网络数据中心,超过80%年龄大于19岁的新浪微博用户会关注品牌的服务,2012年,一个微博用户平均会关注将近8个品牌。
除了直接关注品牌,微博用户还关注知名人士,这个变化使得营销人员不再被忽视,转向知名人士和其他有影响力的人来与更达的受众群体建立联系。
中国社交用户不仅关注品牌,他们还关注核心意见领袖。他们相互关注,而且他们还关心朋友间的评论。事实上,在中国社交渠道在购物周期的使用要比其他渠道更为普遍。
虽然有很大一部分的美国人从Facebook获取新闻,但根据Pew发布的报告,比例达78%的人表示他们使用该社交网络是因为其他理由,比如浏览照片。
大约2/3的美国人使用Facebook,大概一半的人在Facebook上看过新闻内容。这意味着有30%的美国人可以被视作是Facebook的新闻用户。
人们使用Facebook是为了分享个人瞬间,他们是在偶然中撞见新闻。这种偶然性会让那些平时不怎么关注新闻的同学觉得Facebook上面的新闻传播对他们的重要性。
而数据确实有这个发现,那些不经常看新闻的用户更视Facebook为“重要的”新闻渠道,只有38%的那些将自己描述为一直或多数时候关注新闻的Facebook新闻用户表示他们认为Facebook是重要的新闻渠道,而在偶尔,或布什关注新闻的人里面这个比例为47%。
18-29岁的年轻用户占Facebook新闻用户的34%
42%的Facebook新闻用户观看本地电视新闻
但只有21%的人阅读报纸;大约49%的Facebook新闻用户涉猎6个及以上的新闻话题,娱乐新闻是最流行的话题。
64%的Facebook新闻用户表示他们有时候会点击新闻链接,43%的人则会分享链接,1/3的用户表示他们喜欢那些有观点的新闻,比持同样观点的27%的美国用户要高。
Via:199it编译自usatoday
图片服务是社交网站最核心的体验和功能之一,以上传、分享照片为核心的社交互动已成为网友了解好友动态、加强彼此交流的重要方式。QQ空间相册的统计数据显示,男女用户对晒照片的喜好程度几乎没有差异,而年龄处于11至30岁之间的8090后是上传照片的绝对主力。
从相册的隐私保护上看,基于QQ空间为用户提供的多种访问权限设置方式,有40%的用户选择了完全公开自己的相册,另外有13%的用户选择了“好友可见”,23%的用户设置“回答问题”可见,只有24%的用户选择了“仅自己”可见,总体看来大多数的用户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相片。
随着移动社交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QQ空间用户在向手机端迁移,半数以上用户通过手机拍照,且1/4用户通过手机端直接上传照片,移动拍照和图片分享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亞太區市場社群類別使用概況
亞太區市場中,造訪社群類別到達率並列第一的是菲律賓與澳洲(96%),第三名是紐西蘭(95.1%),而台灣網友有92.4%的網友造訪社群類別。
觀察使用狀況,雖菲律賓與澳洲到達率相似,但菲律賓使用者花費的時間與瀏覽網頁數,都是澳洲使用者近兩倍。另外泰國網友造訪此類別的狀況是93%到達率,但平均每位網友花費的時間與瀏覽的網頁數卻是顯著高過其他地區,顯示此市場網友對社群類別喜好程度高。而與亞太區其他市場相比較,台灣網友使用狀況相對算高,平均每位使用者花費377分鐘,瀏覽571個網頁。
表1:亞太區各市場社群類別網站使用狀況
資料來源:comScore Media Metrix 研究期間:2012年5月
FACEBOOK.COM是整體亞太區到達率最高的社群網站,也是多數市場最熱門的社群網站
整體亞太區網友到達率最高的社群網站為FACEBOOK.COM,使用狀況遠高過其他社群網站。排在第二、三與四名的是較受中國市場歡迎的騰訊微博(QQ.COM Microblogging)、朋友網(PENGYOU.COM)與新浪微博(SINA Microblogging),第五名則是TWITTER.COM。
表2:亞太區整體社群網站以到達率排名
資料來源:comScore Media Metrix 研究期間:2012年5月
觀察各亞太區市場造訪的社群網站發現,多數亞太區市場的社群網站首選是FACEBOOK.COM,唯有越南、南韓與中國較偏好本土社群網站,而日本網友則是造訪TWITTER.COM到達率高過FACEBOOK.COM。
而以FACEBOOK.COM為社群網站的首選的市場中,又以菲律賓網友對此網站到達率最高,其次是泰國與馬來西亞。但卻是泰國使用時間與瀏覽網頁數顯著高過其他市場網友使用狀況。
表3:亞太區各市場到達率最高的社群網站
資料來源:comScore Media Metrix 研究期間:2012年5月
觀察台灣網友造訪社群類別網站狀況發現,FACEBOOK.COM是台灣網友到達率最高的網站,到達率為79%,平均每位使用者花費405.3分鐘在此網站,瀏覽586個網頁。Yahoo! Wretch無名小站位居第二,到達率為53.6%,平均每位網友使用時間為18.5分鐘,瀏覽44個網頁。
排名在前三名的FACEBOOK.COM、無名小站與PIXNET痞客邦(註)為綜合社群服務,而其他如PLURK.COM噗浪與TWITTER.COM則是微網誌服務的性質。
表4:台灣社群網站以到達率排名
資料來源:comScore Media Metrix 研究期間:2012年5月
另透過MMX Cross Visiting報告深入瞭解台灣社群網站造訪族群重疊狀況(表五),發現使用FACEBOOK.COM的台灣網友,僅10.1%會使用噗浪、5.9%會使用TWITTER.COM。反觀噗浪用戶中97%也會使用FACEBOOK.COM,TWITTER.COM用戶也有96.4%使用FACEBOOK.COM,無名小站、痞客邦用戶中也超過九成同時使用FACEBOOK.COM,顯示台灣網友無論使用何種社群網絡平台,對FACEBOOK.COM依賴相當高。
表5:台灣社群網站造訪重疊分析
資料來源:comScore Media Metrix 研究期間:2012年5月
由數據發現,FACEBOOK.COM受到亞太區網友的喜愛,是亞太區許多市場到達率第一的社群網站。在台灣,使用人數最多的社群網站主要也是FACEBOOK.COM,其次是無名小站;且不論使用哪個社群平台,使用者多數仍會使用FACEBOOK.COM。
註:痞客邦目前分類為Social Media-Blog,在此研究也列入觀察範圍。
原文網址:brain
朋友网发布“社交搜索找朋友”榜单,平均每月2.5亿对朋友建立联系
不管是远在天涯的同学、失散多年的朋友、还是聚少离多的亲人、亦或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事,尽管大家天各一方,但我们仍在重拾昔日的友情和亲情。据了解,人们主要是通过社交网站寻找失散多年的同学、亲人和朋友。
近日,腾讯旗下实名社区朋友网发布“社交搜索找朋友”分析榜单,数据显示,朋友网平均每月有2.5亿对朋友重建联系,分别涵盖至同学、校友、同事等关系,其中72%是通过搜索姓名找到,28%是不记得姓名但通过匹配条件搜索到朋友。
找同学成功率最高,同学校友高达44%
从上图看到,网民通过搜索建立的关系主要是同学校友、以及同事和同行,是因为网民在搜索时可按具体学校或公司名称进行筛选,所以成功率也最高。上图数据显示,知道姓名的情况下,同学校友关系高达44%,同事同行占27%;不知道姓名时,同学校友也占36%,同事同行占24%。
另外,还有一种社会现象,每当现实社会出现热门人物或重大事件时,网民也会首选社交网站进行搜索,朋友网数据显示,8%的网民与热门人物建立关系。
找到同学时,52%的用户首选加好友
找到朋友但还没确认关系前网民有三种操作行为:浏览主页、加为好友、聊天留言。找不同的朋友操作行为也迥然不同,知道姓名搜索时,当寻找的是同学或同事时,高达52%左右的网民会毫不犹豫先加好友,因为有真实头像和资料信息可直观确认;而寻找同城老乡时,对老乡原有的身份资料较模糊,所以44%的网民会通过聊天或留言先确认身份后再加好友,以免认错人;对于热门人物现实生活中没见过,所以64%的网民会选择浏览其信息后再选择加好友。
不知道姓名的搜索情况下,网民首选的操作行为主要是浏览主页或聊天,尽管同样是找同学,依然有43%的网民会多次浏览确认后再加好友;找到同事或同行时,也有46%的网民先通过聊天留言确认后再加好友;而对于异性老乡或星座好友,网民都会选择浏览主页再选择是否认识,浏览量高达47%。
重建关系后, 网民的社交行为重在互动
在朋友网与昔日好友重建关系后,87%的网民一周内会与朋友进行聊天、留言等沟通行为,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82%的网民一周内会去浏览好友的照片或日志,以加强对好友的深度了解;77%的网民一周内会点评好友上传的照片或发表的说说来进行交流互动;58%的网民1个月内会给好友送去虚拟礼物。
根据CNZZ统计数据显示,在2012年2月,社交网络行业日均有访客访问的站点数量(简称:行业站点数)为628家,相比上个月环比增长了2.17%,与去年2月同期相比则出现了0.47%的下滑,并且由于2011年2月为春节所处月份,如除去当月春节七天长假,则下滑幅度进一步增大到2.19%;相比行业站点数的变化,SNS活跃用户的数量则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在2月社交网络行业日均访问行业站点的网民数量(简称:行业访客数)达到了8202万,环比2012年1月增长了3.57%,而同比去年2月则增长了15.89%,与当月除去春节七天的数据相比则有10.94%的增长。
在工作场所允许员工使用甚至尝试部署社会化媒体工具,好处肯定是有,但是不好的一面,似乎总被人们忽略,而那些社会媒体专家们也拒绝去承认。
harmon.ie的这次调查由市场调查公司uSamp实施,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提高效率的这些工具实际上每年在降低生产率方面每年耗费企业上百万美元。
根据harmon.ie,将近60%的工作分心时间是因为人们使用像email,社交网络,短信,即时通讯软件或者在不同的程序窗口之间切换。实际上,45%的员工只能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连续工作15分钟,53%的员工每天至少花费1小时浪费在这些分心上。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等下,新浪微博上有人回复我了,我去看一下…
好了,我说到哪儿了?哦,我在谈论社会化媒体神马的,是的,harmon.ie得出结论,每个员工每天浪费的时间导致企业每年10375美元的损失,如果平均每小时按30美元工资计算的话。如果是一家1000员工的企业,这些分心时间每年浪费1000万美元。
当你想到…等下,有人发短信给我了…
我回来了,harmon.ie CEO说,“这个调查非常讽刺地画了一幅分心工作场所的图画:设计来为了节省时间的信息科技却做了相反的事情,我们每天所用的工具恰是干扰我们任务的东西,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心理学家称为‘在线强迫症’从我们的生活中转移到了工作上。”
根据对超过500美元员工的调查,查收email是最大的分心,达到23%…
这让我想到我…别走开。
…在不同的程序之间切换(10%),个人社交比如Facebook(9%),即时通讯(6%),短信(5%),Google(3%),等等等等,好吧,这些浪费了我太多的时间,我可能错过了Groupon上今天的团购信息了。
来自:36kr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社交网络发生很多事。先是之前一直被看好的 Color 并不被用户接受,后来Google+ 的亮相更是吸引了无数的眼球。在 Google+ 亮相后一天,曾经的社交网络霸主 Myspace 被新闻集团以 3500 万美元价格给卖了。
在人们对 Myspace 一片惋惜中,Google+ 不断传来好消息:
7月15,Google+ 的用户数量达到一千万
7月 22 日,Google+的用户数量达到两千万
人们开始讨论 Google+ 能否挑战 Facebook 的霸主地位。虽然 Google 以前在社交网络做过几次尝试,不过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 Google 看来下了狠心。相信在接下来的一段很长时间内,Google 和 Facebook 在社交网络上肯定会有一番龙争虎斗。至于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里我们可以重温一下社交网络的那些事。
社交网络时代拉开大幕
1997年,一家纽约的网站六度空间(sixdegrees.com)取得了真名网络交友服务的重大突破,而六度空间的出现正式拉开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幕。
六度空间是根据“六度分割理论”创立的,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空间首先采用真实身份来确认和映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这在当时看来是极富远见的。六度空间创立之初有两个关键功能:第一个是“与我连通”(connect me),如果你输入某人的名字,系统会通过已有的用户来建立你与他的联系;另外一个是“将我加入”(network me),通过这一功能你可以寻找特定性格的哪一类人,系统会通过你的要求来识别哪一类人。
在1999 年,六度空间达到它的最高峰,那时它拥有了100 万用户,并被一家公司以 1.25 亿美元收购。但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它的新东家选择关闭这家亏损的公司。
1997~2000 年,可以说是社交网络的第一阶段,以六度空间出现为开始,又以六度空间倒闭为结束。不过这仅仅是社交网络的起步而不是终点。
Friendster 引领潮流
经历过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社交网络经历了 01 和 02 的两年沉寂期,但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在 03年社交网络迎来一轮新的爆发。
一个名为乔纳森·阿伯拉姆斯的程序员在 03 年 2 月的时候制作了一个面向用户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化网络,称为 Friendster。尽管这个网站算不上一个约会网站,但它却提供了很多工具来帮助用户寻找约会对象。这网站的理念是通过了解朋友的朋友来认识有趣的人。用户基本上使用真名注册,并且 Friendster 还使用一种新颖的工具来和别人保持联系——和六度空间的韦瑞契如出一辙。他们的照片显示在名字的边上,这实际上是一项很大的突破。
03 年 2 月成立后,Friendster 立刻引起了轰动,在几个月内聚集了几百万用户,当时人们谈到Friendster 时会说它是下一个 Google。但是在当年年中的时,用户体验开始慢慢下滑了。
成百万的用户加入了网站,而其原有的服务器则越来越慢。网页需要 20 秒才能载入。同时Friendster 在公关方面也遇到了问题——它陷入了与假用户的口水仗中,这类用户使用假姓名和假身份进行注册,有人甚至注册成卡通人物或者一条狗。阿伯拉姆斯坚称那些用户需要使用真名来注册,而且他还封禁了很多的假用户。
Myspace 的出现
正当 Friendster 的用户体验在持续下降和假用户陷入口水仗中的时候,Myspace 出现了。Myspace 刚起步时简直就是 Friendster 的翻版,而 Myspace 的联合创始人汤姆·安德森(Tom Anderson)曾经也是 Friendster 的忠实用户。
Myspace 在 Friendster 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在 Myspace 上用户可以使用假名,更重要的是在Myspace用户可以自己加载页面代码从而自定义页面,用户有将自己页面变成任何东西的权利。对于年轻人来说,Myspace是非常时髦的,当时 Myspace 被认为是一个能够包容任何狂野行为的电子俱乐部。
2004 年 3 月,Myspace 流量超越 Friendster,成为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站
2004 年 11 月 2 日,Myspace 用户达到 500 万
2005 年 7 月 18 日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 Myspace,那时 Myspace 已经拥有 2100 万用户
与众不同的 Facebook
2004 年 2 月 4 日上线 Facebook,那时 Myspace 万众瞩目,谁也没想到当时在哈佛大学宿舍创立的网站会成为社交网络的霸主。
一开始的时候,Facebook 就与此前互联网上包括 Friendster 和 Myspace 在内的其他网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没有大学地址的邮箱不能注册 Facebook,而且登陆者必须使用真实姓名。这使Facebook 具有排外性,但也确保了用户的资料绝无虚假。我认为让用户身份真实有效是 Facebook 战胜 Myspace 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Facebook在2月25日向哥伦比亚大学开放,斯坦福大学成员次日可以注册,耶鲁大学的加入则是在当月的29日。后来Facebook向常青藤联盟其他学院全部开放。
2004年5月,Facebook则拥有10万用户
2004年10月21日用户达到50万
2004年11月30日Facebook迎来了其第一百万个注册用户
2005年6月 Facebook 用户达到300万,10月达到500万
个人认为,2001年到2005年是社交网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01和02年,社交网络经过两年多的沉寂,在03年迎来爆发。Friendster的失误,给了Myspace机会,让Myspace抢走了社交网络第一的地位。虽然在一段短时间内Orkut能和Myspace抗衡,但很快又败阵下来。而此时,Facebook正在悄无声息地发展。当人们在怀疑社交网络价值的时候,新闻集团以5.8亿的天价买下Myspace,肯定了社交网络的价值。2005年底Myspace以绝对的优势成为社交网络的霸主,而Facebook则成为了第二大的社交网站,一直很混乱的局势在05年底变得很清晰。在接下三年里则成为Facebook和Myspace的争霸。
Facebook 与 Myspace 争霸
在06年初的时候Myspace远远领先了Facebook,到了07年底的时候,虽然Myspac在用户数量上还是领先Facebook,但领先优势已经非常微弱。而且人们普遍认为Facebook超越Myspace是迟早的事情。在2008年4月Facebook正式超越Myspace。
那么在06和07年Facebook究竟做了那些事情使它快速追赶上Myspace,而且使它在后来超越Myspace,而Myspace在这段时间又做了些什么
以下是 Facebook在06和07做了非常重要的三件事情:
2006年9月5日Facebook动态新闻上线,它可以使你快速知道你的好友的近况,能够促进人们保持联系。上线了短短两个月动态新闻使Facebook的流量增加了一倍。
2006年9月26号Facebook对公众开放注册,Facebook的用户群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而是面向全社会。
2007年5月24月Facebook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平台启动活动,Facebook把它称为“F8开发者大会”。当时财富杂志有篇文章叫“Facebook企图勾住全世界”,这个开放平台使会者大为惊讶和敬佩,Facebook构建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它让Facebook正式超越了Myspace。
而在同时 Myspace 又做了那些事情呢?
其实Myspace在这段时间做了很多事情,但缺找不出哪些有建设性的。Myspace在这段时间推出了大量新功能,包括即时通讯工具、分类广告、视频播放器、音频播放器、虚拟卡拉OK机、自助广告平台、主页编辑工具、安全系统、隐私过滤器、MySpace书单等等。
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 将媒体的运营思路带到了MySpace。MySpace到处充斥着歌迷会、音乐会门票等信息,MySpace重视内容,希望通过内容吸引用户,再通过用户打动广告商,这种运行思路几乎就是传统媒体的翻版。而对于上网消遣的用户来讲,谁都不希望把时间浪费在各种广告上。这种运营策略已经偏离了社交网站真正的核心价值。 Facebook依靠实名制、开放的平台、标准化的页面、电子商务的引入等迅速积累起大量用户,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MySpace显然已跟不上竞争的节奏了。
“关系”之争
社交网络的核心是“关系”,网站上的一切“功能”是为了更好服务地“关系”。MySpace帮助人们扩展交际空间,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建立联系。而Facebook让用户与已经相识的人形成互动,增强交流。MySpace上的关系是一种虚拟的陌生关系,而Facebook上的关系是一种真实的朋友关系。
曾经有一句经典的互联网笑话说,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狗。虽说这是一句调侃,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互联网的虚拟特征。如今,随着社交网站的快速发展,虚拟的互联网开始越来越真实了。 以前人们喜爱的虚拟关系使人感到厌倦。
MySpace交互模式存在三大的缺陷:一,太廉价获得朋友,因而不珍惜,可轻易放弃;二,无法了解朋友真实身份背景,因而朋友关系是虚幻的;三,朋友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手段单调乏味。
在社交网络基因方面来看,Facebook优于MySpace,毕竟MySpace的交互陌生存在很大的缺陷。
06年到08年可以看做社交网络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为这三年里就是Facebook和MySpace在社交网络上争霸的三年。Facebook从落后到超越,最终成为了霸主。虽然后来MySpace做出不少的改变,但还是不能逆转它悲剧的命运。
在Facebook超越了MySpace之后,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Facebook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霸主。而正在此时,有一家公司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就是Twitter。人们认为它可以挑战Facebook的霸主地位。
Twitter成立于2006年,Twitter是一种微型博客网站,用户可以在该网站上发布文本信息,每次不得超过140个字。你可以在别人跟帖,别人也可以跟你的贴,这有点类似于Facebook的状态更新服务,但它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
在09年,Twitter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媒体对它关爱有加。Twitter被认为是下一个潮流,它很快成了“最潮”的技术公司,而这个地位在2007年和2008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由Facebook占据。坊间关于Twitter将取代Facebook的预言广为流传。
经过09和10年的快速发展, Twitter单月内活跃用户 达到2亿,但相对Facebook的7.5亿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我认为Twitter取代Facebook已经不可能了。
Color
今年年初的时候,Color凭着“弹性社交”的概念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还没上线就获得4100万美元风险投资,甚至有不少媒体把它称为下一代社交网络。但上市以来并没有获得用户的认可。
Google+
6月28日Google+亮相了,Google+一出来,人们就拿它和Facebook来比较。
Google+将Google的在线产品整合,以此作为完整社交网的基础。Google+的中心要点是朋友和熟人的“圈子(Circles)”,用户可以按不同的圈子组织联系人,如家庭成员、同事、大学同学等,并在小的圈子里分享照片、视频、及其它信息。在整合Circles里,用户可以选择和组织联系人,分成群,让分享最优化。
Google+和Facebook服务一样,Google+也有一个中心网页,它可以显示评论、图片、朋友和联系人分享的最新内容。在Google网站的顶部分有一个工具栏,用户可以由此接入个性化的数据内容,然后将自己的信息添加进去。
Google+同时结合地理位置服务。在消息列表页面向右面滑动屏幕,可以看到与用户地理位置接近的人发布的消息。在发布个人消息时,用户可选择是否上传当时的位置信息。整个产品是LBS与社交服务深度结合的一个范例。
从产品上讲,Google+是一个不错的产品,它值得期待。是否能够打败Facebook,要看未来的发展情况。
从 Sixdegrees 拉开社交网络时代大幕到现在已经有 14 年,在这期间 sixdegrees、Friendster、Myspace 等都曾经领先过,但它们因为各种原因被市场所抛弃。Sixdegrees 已成为了先烈,Friendster、Myspace 正在往先烈这条路上走着。它们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在互联网上只有适者生存。
一个赤裸裸的数字世界。它未必是那个一切由意念而生的雪白房间,但你身上会有原本看不见的数据接口,你所有的个人信息都由它们通向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终端。
和《黑客帝国》那个噼啪闪烁着电光、机器章鱼乱窜的暗黑世界不一样的是,我们或许能在终端看见一个叫Color的插口,一个叫Foursquare的插口,一个叫Zynga的插口,或者是Amazon以及Google─你的一举一动都随时随地被记录下来,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这个“真实”世界里。这就是你的生活。
泡沫?
Color,一个照片分享软件,当你打开你的iPhone摄像头,它开始搜集包括噪音水平、蓝牙识别、光线信号甚至时间和你手机对准的方向在内的一切数据,并据此判断谁和你同时出现在方圆30米内,你们会自动形成一个群组并自动共享此前上传到Color平台的所有图片,当然,还可以聊天。
你可能更熟悉Instagram和Foursquare,前者同为照片分享软件,你通过十几种内置的滤镜实时处理并上传你随手拍下来的各种东西,你还能“follow”别人,订阅并评论他们的照片─鉴于有200万用户,这是一个移动平台上的Flickr。后者再定义了“签到”这个词:你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向朋友们宣告你在哪儿,在做什么。不管你对这种行为持何看法,全球有700万人就这样被记录下行踪。
这些都是迄今为止最为火爆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现在Foursquare即将迎来第三轮融资,2000万至4000万美元; 2011年3月,Color在产品还没上线的时候,仅仅凭借一个“弹性社交网络”概念便获得了包括红杉资本在内多家风投的4100万美元投资─这也是今年“科技泡沫”最重要的一个标志。
面对类似 Color这样的新新事物,所有风投都会担心自己被落下,尤其是在新应用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的2011年。争相砸钱的风投让硅谷的融资路径看起来空前顺畅,虽然被投资的对象连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都没有。
自上线以来,Instagram还没找到一个“简单且不破坏用户体验”的盈利模式。他们曾经考虑过标签功能,即联合品牌做展示广告。比如百事可乐旗下的Brisk Iced Tea让Instagram用户上传带有“#Brisk Iced Tea”标签的照片,中选的将被印在限量版产品的外包装上。更多的应用开发商则直接承认自己没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比如目前拥有2500万用户的信息共享应用Bump,创始人戴维·利布(David Lieb)表示今年年初拿到的1600万美元将用来扩大员工规模。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这些炫酷应用都依附在那个更大的疑似泡沫─Facebook上,它目前的估值已经达到850亿美元。这个继搜索之后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产品:拥有最佳设计界面及对各种应用开发者开放的API体系,最重要的是:它在6亿全球用户的前提下实时接收各种用户自主提交的数据,由于信息不能被搜索引擎抓取,Facebook被认为已经构建出来一个谷歌无法触及的封闭网络。
再加上Facebook建立在数据分析上的各种广告系统:比如任何人通过填写一张表格就能随便定义自己想触及的人群,“俄亥俄州25岁至30岁有小孩但是没有数码照相机的女性”,或者,把用户刚刚更新的“街角的星巴克真是难喝”变成一条显示广告,Facebook在广告这件事上似乎比谷歌苍白的关键词广告有效得多。“Facebook能否打败谷歌”─这一度是2011年年初硅谷最热门的话题。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一个月前,《彭博商业周刊》报道了一个叫Jeff Hammerbacher的数学天才,2006年,他从哈佛毕业一年后加入还处于婴儿发展期的Facebook,马克·扎克伯格给了他一个很棒的头衔:Research Scientist(研究科学家),职责是研究人们通常如何使用社交网络,更具体地说,找出Facebook为什么在一些学校成功而另一些则行不通的原因。Facebook借此搜集数据并奠定整个公司业务的基石─精准广告。
但在Facebook待了两年之后,Hammerbacher开始怀疑人生:“我们这一代最聪明的人竟然都在这里思考着怎样让人们去大量地点击广告,真衰。”于是2008年,他从Facebook辞职了。
数学家
泡沫当然有可能存在,但如果换个角度,技术创新浪潮与泡沫几乎同时产生。我们大可以淡定一点,即便是被《彭博商业周刊》预言为“这次什么都不会剩下”的泡沫,也还是能看出不那么悲观的地方:目前硅谷最受欢迎的人,还没蠢到是营销天才的地步,当然也不是工程师,而是数学家。
让我们来看看Zynga,这是一个同样被关注的公司,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它的估值激增了81%,达到了80亿美元。对玩家来说,Zynga是寄生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或iPhone 等智能手机上的游戏平台,它的小游戏如FarmVille或者Mafia Wars极易上手,强调与朋友的合作。Zynga比其他社交游戏公司更为厉害的一点是:它总是知道如何埋下一个个小钩子,让用户不断回来重温游戏,比如定时奖励、任务型的激励措施以及在与朋友的交往之中积累虚拟财富。
《彭博商业周刊》披露,这个社交游戏巨头大约每天要收集600亿个数据点,包括人们一般玩多久游戏,什么时候玩,喜欢购买什么游戏物品等等。该公司的数学极客们用这些数据来分析哪些人喜欢逛自己朋友的农场和城市(Zynga开发的游戏),人们都喜欢买哪些虚拟物品以及他们给自己的朋友赠送虚拟物品的频率等。然后他们就会得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发现:经常收到朋友虚拟礼物的人会更喜欢玩游戏,收不到或不那么经常收到的则不太喜欢玩游戏。Zynga的数据分析部门副总裁Ken Rudin表示:根据这个发现,一群数学极客们又想出了解决办法─那些不那么经常收到礼物的玩家我们会让他们更加容易的找到建城(Zynga游戏)的工具,这样他们就不会过于依靠他人的礼物了。但是,如果Zynga每天分析600亿次只是为了广告,事情未免有点太离谱了。聪明的头脑不值得为“怎么才能让更多人掏信用卡”这件事绞尽脑汁,同样,600亿次运算更不值得。
广告是这些数据最容易实现的价值,如果你再往前推一步,思考一下获得广告精准投放的那些数据还意味着什么,你就会理解Zynga的意图:分析用户行为,揣摩用户心理,然后适时为每个独特行为习惯的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它知道如何粘住你。
Zynga的数据分析系统能做到每一个更新内容设计三个不同的版本,从后台同时推送给不同的用户群,在一个小时之内把数据统计结果发回来并分析用户使用比例和频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Zynga这样的公司可能比你自己还清楚地知道你的潜意识决策,通过数据分析。
感觉到哪里不一样了吗?它们都以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记录你的行为特点,判断你的行为可能。
SoLoMo
这些只是今年喧嚣的互联网世界里的一部分而已。著名风投、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在今年2月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SoLoMo”这个概念。他把最热的三个关键词整合到了一起: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社交网络创新者正为用户重新想象和重新定义一个网络 ,这一网络超越文档和网站。”杜尔说。理解这三个关键词并不难。从Color到Facebook这样的“So”已经无处不在;而“Lo”则代表着以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服务为基础的各种定位和签到,它是Foursquare或者“街旁”,也包括谷歌纵横(Google Latitude)和Facebook Places;“Mo”则是拜苹果和谷歌Andriod带来的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
另一个风投、联合广场创业投资公司(Union Square Ventures)的合伙人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则提出了SoMoCloGlo。除了So和Mo与约翰·杜尔一致以外,还提出了云端内容服务(Clo,Cloud)和全球化(Glo,Global),前者最好的例子是Netflix (北美线上DVD 出租服务),后者则不用多说,Skype、Twitter、Google这些互联网公司,80% 以上的用户都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
这些拗口的时髦概念,SoLoMo和SoMoCloGlo,你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界限不会那么清晰,像Color这样的应用可以涵盖所有元素。
试着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它─Lo这个针对地理位置提供的服务显然说的是“我在哪里”;So表示的社交,其实说的是“我们是谁”,如果你考虑到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以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方式寻求同类和安全感,理解社交乃至社会的重要性就很简单; Mo,你当然可以说它代表手机或者移动互联网,但试着从“丢了手机的那些数据你就什么都不是”的角度思考一下,其实它更多代表了identity─你的身份,或者更直白的,“我是谁”─真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微博大战僵尸
究竟僵尸粉披着怎样的“画皮”?有着怎样的高级形态以及是谁制造的?门户们已经自顾不暇,把这些纠缠不清的问题暂时抛在了一边,当下门户们最流行的事是“微博大战僵尸”。
从5月初,某杂志披露微博江湖隐秘,带出“僵尸粉丝”后,新浪、腾讯、搜狐几大门户或明或暗,都开始热衷于“微博大战僵尸”的事情,就仿佛那个流行的同名游戏,越来越具有游戏的意味。
5月6日,新浪特别设立了虚假活动鉴定专用账号“活动鉴定科”。5月12日,据网友确认,新浪微博已经开始屏蔽淘宝网的部分链接:未经加V认证的用户,无法发表带有淘宝商品链接的微博;经认证的网友可以正常发表。有网友评价:这或许是新浪正式封杀“草根营销账户”的标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形势逼迫低级僵尸们继续向高级僵尸形态进化。
2011年5月16日,网友“@陈传亮”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分析报告:微博有多少僵尸粉?他选取了新浪10位名人微博作为统计对象,发现他们的粉丝中僵尸粉约占17%,其中直指李开复的粉丝中有近百万为僵尸粉。随分析报告还发布了一个“僵尸粉统计器”,但很快,网友指出判断僵尸粉丝标准过于简单,并不能有效区别高级僵尸粉,而设计者也表示因平台开放数据有限,统计不够全面,匆忙将“僵尸粉统计器”下线了。
饶有趣味的分析报告引来了不少网友围观,微博用户们纷纷审视自己的粉丝,由此开始了全民微博大战僵尸。
@李开复:我有一百万个僵尸,不过团结起来,也我们终于于可以打败植物了。
5月19日 09:21 来自新浪微博
@老ga者:一大波僵尸粉丝在临近!!!!!!!僵僵僵僵~~~~
5月19日 09:49 来自新浪微博
@Love橙子Love:一夜之间哪来那么多的僵尸粉丝? ~删得我手疼~
5月19日 09:28 来自新浪微博
@豆小饭:最近开始打击僵尸粉,凡是我的新粉丝我都会一个个看名字和个人资料,有僵尸粉嫌疑的一概直接拉黑名单。不过咋粉丝越删越有。。。新浪的推荐关注机制真有趣
5月19日 18:10 来自新浪微博
@晃优:卢老师昨天加了个V。@闲章爱大米 。今天一上午无话,下午到公司上网,一看,卢老师的粉丝从190直接暴涨为三千多。僵尸啊僵尸,一大波的僵尸粉就糊上来了。
5月20日 16:06 来自新浪微博
@龙龙有话说:新浪你终于对僵尸粉出手了,以前买过粉丝的,最近你们的日子不好过喽。屏蔽粉丝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减少你的粉丝数量,莫非新浪微博用户实际注册数量已经超越了生死线? 真正的微博营销莫非要来了?
5月20日 16:08 来自新浪微博
在全民微博大战僵尸的时代,“今天你删僵尸粉了吗”,微博每天对僵尸粉的讨论将如同老北京“今天吃了吗”的见面话一样常见。
也许,微博营销并不是坏事,但因为微博营销而大肆制造僵尸粉制造虚假的人气,造成微博环境虚假繁荣,并发展出各种不良方式,牟取金钱,进而严重损坏用户体验。更进一步,它还能误导网民,一定程度上操纵舆论,诋毁商业对手,这就成了坏事。好的微博营销应该是建立在对微博本质的足够了解之上,对用户体验的足够尊重之上。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只要有商业利益存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没有建立起一个平衡,微博大战僵尸的游戏永远不会Game Over!
观点
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申音:从凡客、海底捞、艺龙、杜蕾斯、戴尔中国、奇艺、快书包这些企业的成功尝试来看,口碑不是靠买来的,粉丝不是靠刷来的。一定要有清晰的整体品牌策略,一定有非常人性化的产品或者服务,一定是善于体味现实社会的冷暖温度。传统媒介“大众传播”中面目模糊的人头数量变成微博、社交网络时代一个个有名有姓、有喜好有性格的真实消费者。我们理解的社会化营销,其核心是交流、是互动、是诚意、是内涵。
我们要警惕把“微博营销”或者“社会化营销”过度神话。营销的本质并没有变化,还是4P和4C。社会化营销仍然需要大量的艰苦工作。需要企业高层转变观念,需要第三方服务公司的配合支持,需要让80后甚至85后的年轻人担纲主力。如果还是把KPI指标作为导向,不尊重客观规律,就一定会出现“粉丝大跃进”、“水军漫天飞”的情况。
最后,不要把草根微博“江湖化”,不要把孩子和脏水一块倒掉。段子、八卦、语录、公共话题是微博上热门的话题,像“冷笑话精选”、“作业本”这样的年轻人或创作、或集合了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创造出了一些粉丝几十上百万的帐号,就像传统媒体时代的《读者》《知音》《故事会》一样。我认为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有价值的。谈不上什么操纵,你不喜欢取消关注就是。反倒应该警惕的是,那些利用机器手段,弄虚作假,侵害知识产权,转发广告伤害用户利益的,需要各大平台运营商有效监管,激浊扬清。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唐远清:网络时代,诞生了一批不良网络公关机构,早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这些不良网络公关机构便受到过舆论的谴责。近两年来,SNS社交网站和微博风行,这些不良网络公关机构又打着所谓“微博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的旗号,继续靠操控网络舆论而大肆谋取暴利,豢养“僵尸”微博、培植“僵粉”,无非是其牟取不良利益的手法变种。
在网络时代,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决策部门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来源,它被公共治理部门广泛引入,是必然的趋势。越是这样,越要保证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充分、真实的呈现,保证网络舆论的真实性。而不管是一些地方政府培植的 “网评员”、还是近年来诸多不良网络公关机构所豢养的“五毛党”、“僵尸”微博,都是对民意的扭曲甚至伪造,既造成了网络秩序的混乱,干扰了决策部门和民众的判断,也严重影响了网络公关行业的公信力,长此以往,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相关主管部门、公关行业协会,乃至普通民众,都不应该再放任这些不良网络公关机构继续操控网络舆论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魏武挥:现在基于搞僵尸、养帐号、发话题的微博营销术,其实和做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1.0网络媒体)没什么本质区别。现在业内传统媒体发行量注水,是公开的秘密。微博营销帐号非常象在微博平台上做一份传统媒体,平时弄点有趣的话题吸引关注,必要的时候来条广告信息。
当然,微博营销还会说自己是有些数字可测量的,比如评论数,比如转发数,而不是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注水很难知道具体注水多少。但其实由于手上有大把所谓僵尸粉,评论数和转发数是非常容易搞定的,这会很迷惑一些不求甚解的广告主或者观察人员(事实上,很多广告主里的品牌经理未必就真得想搞明白这个)——但这个是否是真实转发,其实利用社交网络分析软件,比如UCINET是可以鉴别的,只是比较复杂一点。
故而,我以为,今天的微博营销,其实和在传统媒体上做广告没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是:现在的传统媒体可能注意力少了,微博平台的注意力增加了。但要说它们的广告手法有什么本质变化,那纯属骗骗人的。我不想对此行为做任何价值上的判断,我只想说的是:这不是互动营销。
天涯社区商务运营总监梁树新:微博营销刚啼新声,已经不堪重负。我从来不相信那些所谓微博营销机构号称手上有多少高粉丝账户(且不论其中有多少僵尸粉)并能控制微博用户的荒唐说法。因为,用户有足够自由的选择权,他们随时可以取消对某个账号的关注。控制之说一击即破。我也从来不认为高粉丝量就意味着高营销价值,如果你创造的内容不足够吸引人,你的粉丝会毫无互动欲望,最终他们可能会因为你的无趣或者虚假转身离开。因此,僵尸粉无论有怎样高明的技术手段,最终一定都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僵尸粉的下场会很惨,会被南瓜,向日葵、西瓜等各种植物砸得头破血流。
不管是利用什么样的平台和工具,我们都不能改变营销的本质。为什么效果最好的营销依然是古老而简单的口碑相传,就是因为有口皆碑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值得信任的,我们相信朋友的推荐,因为足够真实和客观。所以,营销的本质其实就是把产品和服务价值真实和客观地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在选择某一品类时优先考虑你的品牌。品牌和受众沟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平等、互动和分享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微博最核心的价值是人。我们选择关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共同价值观,是相似的生活趣味。微博本质上是一个社交场,话语场和关系场。这是一张和现实一样真实的虚拟社会网络。现实中我们厌恶的虚假、虚伪和欺骗,在这里同样不会有任何生存空间。因此,不管你是做企业形象推广和危机公关,还是做常规品牌沟通,都要遵循真诚、真实和平等的原则,而不是居高临下和利用善良的粉丝。
1、全球互联网渗透率为30%,社交网络渗透率为22%,手机渗透率为86%
2、不同地区的渗透率不同,亚洲互联网渗透率为44%,社交网络和手机渗透率分别都为50%
报告: http://vdisk.weibo.com/s/2fb6r
据QQ空间运营团队统计,在5.1亿条说说新年寄语中,网民提及率最多的前10个新年愿望分别是幸福快乐、房子、健康、事业、恋爱、结婚、学业、假期、减肥、旅行等,这些愿望涵盖用户的工作、家庭和生活,意味着中国网民除了最质朴的“幸福快乐”,更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以及生活上的潇洒自在。
从上图看到,QQ空间用户的新年愿望也随着性别、年龄、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有趣的差异:
一、性别差异:男性用户的愿望主要跟事业、升职、加薪等工作相关,女性用户的愿望更多和幸福、家庭、旅行等生活相关,这也意味着女性在职场之外也关注生活品质的提升。
二、年代差异:70后80后是当今社会的顶梁柱,除了事业和房产外,70后更为关注的是健康,80后则更加关注家庭,而90后用户的重心则是以学业和恋爱为主。
三、地域差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用户重点关注的是房产和事业,武汉、重庆、杭州等二线城市关注更多的则是工作和生活,这是否意味着一线城市用户因生活成本较高而导致压力增大,而二线城市相对来说工作节奏较慢,生活成本较低,所以更多的关注是与亲友的团聚和生活。
2011年8月份,发神经般的在微博上点开了一个广告链接,发现某美妆品牌的东西性价比很高,于是成功购买。这是我在SNS的网站上达成的第一笔交易,拿到钟爱的护肤品,突然发现:我居然没有在“我的淘宝”的“好友动态”里点击过别人分享的东西,更别提购买了。于是,有了这次的研究。
一、立项:
基于以上想法,本打算研究SNS用户习惯及动机(没有限定在淘宝网),希望能通过照片日志(Photo Dairy)的方法,从定性的角度研究活跃在各大SNS网站用户的特征,从而帮助淘宝网来定位自己的目标人群。但是,后来发现:在淘宝网购物的人群本身就是有自己特点的,而我的研究更多的价值点应该是放在【如何让这些网购用户成为淘宝网的SNS用户】。
带着这个目标,了解了SNS下半年的业务规划,为了能够更好的让业务方得到启发和指导,更多的提升研究价值,将产品定位在【淘宝网分享】,研究使用淘宝分享的使用习惯及驱动因素。
二、研究思路的确定:
一个严谨、完整的研究,我认为,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个项目采取了先定量、再定性、最后定量的研究过程。见图1。
1、定量——确定目标用户:
确定了要研究的产品,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目标用户了。
为了让我的目标用户更“目标”,我选择了与BI(商业智能部门)同事的合作。希望BI的同事能将全网使用过SNS分享用户(当时是8月份,我们的‘分享’产品6月份上线)的特征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帮助我们选择定性研究的样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7月使用大分享1-2次的用户、8、9月份GMV①>=3笔以上,但8、9月份没有再进行分享的用户占所有SNS大分享用户的76.2%,我们认为,这部分用户为什么不再使用SNS分享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挖掘点。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将用户分为三层:见图2
新用户:8月1日至8月17日之间,第一次进行过分享,且至少绑定了一个外网SNS网站的用户。
活跃用户:6月份,7月份,8月份均进行过分享,且至少绑定了一个外网SNS网站的用户。
流失用户:6月份分享过,但是7月,8月均未分享的用户,且至少绑定了一个外网SNS网站。(BI建议:调研时候可以选择分享天数>=2的用户,因为分享天数为1的用户大部分可能只是尝试下。) 注:这里并未用分享次数来定义流失。因为一个用户如果一天内分享了10次,第二天不再分享,也算作流失用户。
但是,问题出来了。如果我们三个层面的用户都来做研究,可能会出现每类用户研究的都不透彻,所以,经过讨论,排出了优先级:流失用户>新用户>活跃用户。
所以,最后,目标用户确定为:使用淘宝网SNS分享的流失用户。
2、定性——以研究目的为导向,深入挖掘定性问题
用户分层结束,确定了目标用户——流失用户。接下来,就是对用户的星级、在淘宝成交情况、人口特征等因素做出分析,然后进行定性研究前的抽样。具体的抽样方法不做赘述,这属于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
接下来,根据提纲,电话深访了16名买家,其中有10名流失用户和6名活跃用户,得到了诸多的定性问题,经过整理,要进行定量验证了。
为什么要对活跃用户进行深访呢?在接下来的定量阶段,我会做出具体的解释。
3、定量——定性结果的量化
从BI提取的数据中,流失用户最后的样本仅有3万多用户,据我们平时的问卷回收情况估算,样本量过低,这样得到的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为了保证最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丰富性,添加了【非流失用户】,即7、8、9月份GMV>=3笔以上的淘宝纯买家(除去流失用户)。因为这部分有效样本可以保证,而且涵盖了新用户和活跃用户,可以和流失用户在人口特征、习惯、动机、使用驱动因素上做以对比。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电话调研的过程中,添加了6名活跃用户的电访。
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关于驱动因素的题目。因为建立驱动因素的模型是需要很多传统的、经过诸多验证的题目来建立模型。但是SNS领域的驱动因素建模少之又少,为了保证模型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项目期间,还做了许多的桌面研究。
整个项目主要分为这三个阶段进行的。最后得到的非流失用户及流失用户的相关模型如下图:(结论仅供大家参考,由于实验设计和目标用户的不同,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会有不同)
图3:有过分享经历的非流失用户做分享的原因模型
圆圈越大,代表相关度越高(下同)。图中蓝色代表与购物相关的因素,红色代表用户心理层面的因素。
图4:流失用户做分享的原因模型
图5:有过分享经历的非流失用户不分享的因素模型
图6:未分享过的非流失用户不分享的因素模型
图7:非流失用户刺激因素的模型
图8:流失用户刺激因素的模型
以上结论是我在专业同事的帮助下完成的,也是我们对SNS领域的初步探索。期待与大家更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源地址:http://ued.taobao.com/blo……%ba%e4%be%8b/
5、本地社交网络当自强
美国是社交网络的主导者,土产的Facebook、Twitter、Linkedin正成为全球现象,在美国之外不少地区的影响力极大,这些网站中绝大部分的用户都来自美国本土外。
而同时,全球一些本土的社交网络也开始在海外开疆拓土,吸引了一批可观的海外流量。VKontakte目前是全球第七大社交网站,以前主要以俄国用户为主,现在其43%的流量来自俄罗斯之外,比2010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另一家社交网站Odnoklassniki其流量的41%也来自海外。
6、社交网络不再是年轻人的玩意,人人有份
过去我们可以说社交网络是给小孩子玩的,但是在过去的18-24个月中,这个现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交网络开始侵入年长人群中,并在各年龄段获得广泛的使用。
事实上,年龄在55岁以上的用户社交网络的使用率增长最快。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数据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北美和拉美,社交网络在年龄在55岁的网民中的渗透率高达93%。另一个变化是男性使用社交网络的比例也在高速攀升。随着社交网络整合像视频等更多的在线应用,男女差异比例将会显著缩小。
7、数字原住民沟通方式社交化
年龄在15-24岁的群体生长在互联网时代,伴随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成长,称之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代表着新生的互联网力量。通过分析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未来的走向。2010年7月到2011年10月,年龄在15-24岁的群体在IM即时通信软件和电子邮件的使用上面下降最大,而在社会化网络的使用上面,这些人群的使用时长增长最快。随着这些人群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主导力量,社会化网络届时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8、美国社交网络广告展示摇摇领先,尽管收入没赶上
社交网络在各类指标上表现领先,2011年10月份占据了美国1/4的广告展示份额(28%),另外还有5%的美国广告展示是社交增强型广告。随着社交网络在PV和时长上继续占优,广告主的资金转移是一点都不奇怪。但是尽管社交网络表现如此突出,但目前其价值并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尽管超过1/4的广告展示在社交网络上面,但广告主花在上面的钱只有15%。
提及社交网络广告,不能不提Facebook,从广告展示量来看,Facebook占据了最大的份额。2011年第3季度,Facebook展示了28%的广告展示次数,超过其他4大门户的综合,其原因主要是其广告定位在长尾,也就是中小广告主。过去几年,它也在积极吸引大型广告主的投入。
199IT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来自199IT://www.otias-ub.com
9、未来仍然朦胧
2004年Facebook起步时,面临着来自Myspace和其他领先社交网站的竞争,而在不到5年后,它超过了这些网站,并成为全球社交网站的领导者,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行业领袖。用户愿意抛弃其他网站加入到Facebook的怀抱中,是得益其网络效应,因为好友都在上面。就如Facebook能取得今天的辉煌一样,新生的社交网络也可能会取而代之。如谷歌的Google+以迅猛的速度在增长,Twitter也是其潜在的竞争对手。
其他像Twitter、Linkedin、新浪微博等都增长非常迅猛,在重塑着社交网络的格局
从时长和沉浸度来看,Facebook、ODNOKLASSNIKI、Tagged、tumblr、PINTEREST和新浪微博等增长都十分迅速。
10、移动催化下的社交网络
得益于其移动性,移动将催化社交网络的发展。2011年10月,美国有将近1/3的年龄在13岁以上的手机用户每月使用社交网站至少一次。移动社交网络在美国、英国都有较高的渗透率。
其中智能手机是社交网络使用的关键驱动力,用户通过APP使用社交网络的比例超过浏览器
但是移动的力量还没有成为主流,通过移动APP和移动浏览器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仍然远远低于传统的互联网。
人们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目的多样化,发表状态、阅读好友内容更为普遍
移动和其他联网设备正在引爆各类应用,它是否是移动社交的未来?
199IT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来自199IT://www.otias-ub.com
附:微博通数据来源说明:
微博通是一个社会化信息聚合分享平台,为近百万用户提供社交聚合信息服务,这个聚合平台整合了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20多个社会化网站。 微博通(wbto.cn)根据10月份的数据,随机抽取了15万用户数据做样本,对各媒体平台的绑定的帐号数及发布的微博数,进行综合分析统计,得出了以上数据报表。
用户量:
网民注册微博通后绑定到微博通的某一媒体平台的帐号数。
分享量:
网民使用微博通将信息分享到某一社会化媒体平台的条数。
用户百分比:
本月内,绑定到微博通的某一媒体平台的帐号数,占总用户量的百分比。
分享百分比:
本月内,发布到某一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微博条数,占总分享量的百分比。
这份调查是一次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趋势及用户行为趋势的连续性专项调研,由3G门户与UC优视面向其用户展开,结果在上周发布。
调查结果中,82.5%的手机用户现在和朋友更多是通过微博和SNS网站进行联系。在这些人当中,有52.1%特意通过微博/SNS网站认识他人,而与现实中不熟的人保持联系和交往的比例也接近50%。
26.9%的被调查者会通过手机接收或查找团购、折扣等优惠信息,主要为高学历的年轻女性。收入越高的群体越频繁的获取折扣信息。
7.4%的被调查者称他们习惯使用智能机上的各种移动应用,这部分人群集中在城市高学历独生子女,最常用的是工具类应用,且对拍照、影音、聊天、游戏等娱乐类应用需求较大。他们手机上安装的应用数量已经超过了电脑上安装的应用数。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BBS上讨论最多的品牌
在BBS——中国奢侈品爱好者最活跃的网络平台上,路易威登的讨论量最大,香奈儿(Chanel)和古驰(Gucci)紧随其后。
在微博上,香奈儿的关注度最高;博柏利(Burberry)的互动性最强
在时尚领域,香奈儿是中国博友提及最多的品牌。从2011年1月到5月,一共有593,075条微博提及香奈儿,而博柏利则是互动性最强的品牌,同期其官方微博总共引起了超过43,000条转发和5,300多条评论。
奢侈品网络口碑中的“二八法则”
奢侈品品类的网络社区讨论遵循“二八法则”,即最有影响力的20%网民(发帖人)贡献了80%的讨论量(帖子)。其中,网络达人/意见领袖起着推动话题讨论,引领时尚趋势的关键作用。报告分析了4类达人的洞察,即购物狂(Shopaholic),时尚专家(Style Guru),潮人(Fashionista),品牌忠实粉丝(Brand Fan)。
“晒”是引发话题的最大驱动力
“晒”文化随着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在数字世界应运而生,约有90%话题与其有关。“晒”是消费者个人品味与购买能力的最好体现。
中国消费者还停留在“晒”的表面阶段
目前,中国网民还停留在“晒”奢侈品的表面阶段,即消费者已经具备并愿意去展现他们购买奢侈品的能力,同时还缺乏足够的认知来借力品牌营造的独到个人风格与生活方式。
探究奢侈品在微博中的声音
此次研究发现“产品介绍”、“线下时尚活动”和“名人或设计师评论”是奢侈品牌微博最受欢迎的话题内容。博柏利、路易威登和古驰等时尚品牌的微博内容多与时尚活动和名人有关;而万国(IWC)与浪琴(Longines)等名表品牌的微博内容则倾向于分享品类知识。
该榜单显示,在最受关注的电视栏目排行榜前三甲中,中国真人秀领军节目《2011快乐女声》虽然难以再创当日收视奇迹,但依然受到最多关注,摘得桂冠;荣登榜眼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真人秀栏目《星光大道》,该栏目以打造平民明星的大舞台为宗旨,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湖南卫视老牌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突出“全民娱乐”的新概念,以新奇、幽默、时尚的风格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当仁不让地夺得第三名。
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湖南卫视2011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第六场7进6的收视率为2.39%,收视份额13.95%,居同时段全国排名第一。此外,今年的“快女”非黄金时段收视数据已经与湖南卫视周末黄金档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持平。
某资深电视制作人表示,面对“选秀已死”的外界质疑,《2011快乐女声》通过五大创新模式为选秀节目注入全新活力:凸显观众意愿的千人评审团令节目更加紧张刺激;增设1680小时无间断直播的室内真人秀,记录快女们的真实生活;引入微博平台,紧扣时代脉搏;打通娱乐圈全产业链,微电影、MV、拉票会全囊括;新技术革新梦幻舞台,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五大突破大大提升了栏目的可观赏性和参与度,助力“快女”再次迎来收视高潮。
媒体资深评论人评价说,入主朋友网最受关注电视栏目排行榜前三甲的栏目,虽然节目形态虽各有差异,但都有着浓郁的娱乐化气息。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娱乐已然成了人们排解压力、发泄情绪、放松休闲的重要方式。因此,观看轻松、搞笑的娱乐节目无疑成为了最有效的放松方式之一,这也是娱乐类节目占据朋友网最受关注电视栏目排行榜前三强的主要原因。
朋友网负责人表示,朋友网主要覆盖人群为白领和准白领阶层,分析该榜单即可从一定程度上得知该人群的收视习惯,对电视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前六位媒体分享数据稳定,整体序列变化不大。
从8月的社会化媒体排行榜可以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媒体排序与上月相比未发生变动。值得一提的是:腾讯微博在连续三个月保持爆发增长的势头下本月趋势放缓,截止8月底,其日均分享量与新浪微博的差距已缩小至一万左右。
二. 总体数据再次呈现增长高峰
八月社会化分享总量相比上月增长20%,其中增长量排名前三甲的分别是:
网易微博:38.85%
鲜果网:38.70%
淘江湖:38.31%
九月一号,网易微博宣布在本日凌晨,在对其微博数据库进行扩容、服务器升级之后,网易微博功能得到了全面提升。新版本升级功能包括了好友分组、人名备注等重要的功能.这是网易微博自上线以来,从硬件到软件规模最大的一次升级行动。期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网易微博的分享数据有更好的表现。
三. TOP20又出现两个新面孔
八月排行榜中,我们又看到了两个新的媒体升至前20位。一个是国内老牌在线订阅服务提供商:鲜果网,另一个是今年刚上线运营不久的猫扑推客。
我们发现两家媒体在所提供的网站服务和产品功能上存在一点共性,都是为用户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网民及时发现新资讯,在线阅读到自己喜欢的、更有价值的新闻,博客,电子图书等信息。由此可见网民对社会化媒体信息聚合以及个性推送的诉求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