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04 May 2023 12:28:0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Secure Data Recovery:研究表明82%的美国人曾窥探过他人手机或电脑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5617.html Thu, 04 May 2023 12:28:09 +0000 //www.otias-ub.com/?p=1595617 近日消息,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Secure Data Recovery 对 1003 位美国人的调查显示,82% 的受访者表示曾窥探过他人的手机或者电脑。

窥探的动机也很能说明问题。报告数据显示 59% 是处于常规的好奇心,56% 是怀疑被偷窥者存在不当行为

大多数人声称他们窥探的目的是想要查看聊天信息,其中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私信等等。受访者表示会好奇伴侣、好友、家人对其他人说了什么,想要了解其想法。

53% 的窥探结果是发现了不好的事情,例如发现伴侣不忠、数字调情、欺骗的证据。

超过三分之一的报告在窥探后没有感到任何遗憾或悔恨,这表明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理性的,或者认可这种窥探行为。

在此附上详细报告链接,感兴趣的用户可以点击跳转阅读。

自 IT之家

]]>
F-Secure:调查发现75%的网民担心他们的网络安全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2246.html Tue, 21 Feb 2023 11:18:50 +0000 //www.otias-ub.com/?p=1562246 近日消息,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F-Secure 对全球 7000 多网民的调查,发现 75% 的网民担心他们的网络安全,69%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知道在网上可以信任谁。

74% 的受访者表示使用某种互联网安全措施,但他们依然担忧网络安全问题。66% 的受访者认为妥善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且各种措施过于复杂。51% 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当前设备是否安全。

F-Secure 首席执行官 Timo Laaksonen 表示:“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诈骗和网络威胁,关于网络犯罪和数据泄露事件不时成为头条新闻,大多数网民没有安全感。可悲的是,我们的行业并没有有效的方案来增强用户安全感”。

自 IT之家

]]>
Exploding Topics:调查显示47.9%美国用户愿意出售他们的个人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1496943.html Thu, 22 Sep 2022 14:03:23 +0000 //www.otias-ub.com/?p=1496943

许多互联网用户担心大型科技公司会收集他们的个人数据,但如果这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挣钱你会乐意放弃一些隐私吗?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将近一半的人被问到这个问题,他们给出的回答是“yes”–他们完全可以接受这个问题。

据悉,分析公司Exploding Topics调查了1617名美国人对个人数据和内容所有权的看法。

受访者的回答无疑是令人大开眼界的,尤其是在涉及到向公司出售个人数据时。几乎一半的参与者(47.9%)给出肯定答案,26.5%则给出否定答案,其余25.6%给出的是“不确定”的答案。

据了解,目前有几种出售私人数据的方式,包括用现金或代金券奖励人们的应用。但像Facebook和Google这样的公司作为标准收集的数据呢?70.9%的人认为,当这些公司出售他们的数据时他们应该自动挣钱。

调查的另一部分询问了用户在加入服务或使用产品时必须同意的冗长条款和条件。近20%的人说他们不看这些条款,28.2%的人说他们有时会看,52.3%的人称他们会阅读条款和条件–说实话听起来非常可疑。

据了解,微软的隐私政策最长,每条政策平均包含11,806个字,大概需要59分钟来完成阅读。

超50%的人最信任苹果公司的数据–微软虽然排在第二但用户信任比例只有10%–因此,看来库比蒂诺公司强调其隐私功能的努力正在发挥作用。令人惊讶的是,台积电成为了最不被信任的公司,而毫不奇怪的是,Facebook仅被1.1%的人信任。

报告中其他一些有趣的部分则还包括IP地址是大多数人不希望被收集的唯一标识符,大多数人更愿意他们的GPS数据被收集而不是他们的时区。

自 cnBeta.COM

]]>
微软调查显示:约40%的受访者不知如何在网络上保护个人隐私 //www.otias-ub.com/archives/92186.html Thu, 24 Jan 2013 14:53:48 +0000 //www.otias-ub.com/?p=92186 微软一直在努力的展示它比其它公司更关心用于的在线隐私,比如在IE10默认设置”请勿追踪”(Do Not Track),但引起了一些在线广告公司的不满。今天,微软宣布了一个委托一家新公司进行的超过1000人的在线隐私调查,结果显示:45%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很少或几乎没有如何处理他们在网上的个人信息的控制权;只有约40%的受访者觉得他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为了提供更多有关该公司产品的隐私保护功能的信息,微软已经推出了一个新的信息和视频门户网站,展示其是如何在IE10、必应搜索、Windows Phone 8和Xbox上处理的。微软还有一个”个人数据面板”(Personal Data Dashboard)网站,可以展示以您微软账户为中心的个人信息。

该调查和门户网站是在”数据隐私日”(Data Privacy Day)前推出。提供有关在线隐私保护信息的”数据隐私日”在每年的1月28号举行。

]]>
eMarketer:对待个人隐私,消费者说一套做一套 //www.otias-ub.com/archives/84942.html Fri, 14 Dec 2012 01:15:45 +0000 //www.otias-ub.com/?p=84942 那些知道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数据的用户也许会采取行动

如果你问消费者是否担心隐私数据信息泄露时,他们会回答YES。尽管如此,eMarketer在最新报告《数字隐私的困境——消费者有时说一套做一套》中指出:消费者对于隐私数据的担忧远没有说的那么严重。尽管人们嘴上说关注隐私保护,但是实际行动中往往做出妥协。

2012年6月,Harris Interactive受TRUSTe(一个从事隐私相关服务的企业)委托,对美国网民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对隐私数据有所担忧。但是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会“时不时”或者“经常性的”有这种顾虑。调研结果说明:只有一小部分网民对个人隐私严重担忧,远小于庞大的网民群体。

与此同时,尽管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进一步加强隐私数据的保护,但是他们并不总是采取实际行动。消费者表示今后在给出个人信息时会更加吝啬,这起码说明他们已经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并且摆出一幅要更加认真对待的样子。

限制消费者在隐私方面进一步采取行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对网络知识的理解。2012年2月,Pew针对搜索引擎使用状况进行的研究发现:只有38%的成年人表示他们知道“限制网站收集他们的个人信息的方法”。即使是在大学毕业生中做调查,也只有不到44%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相关知识。表示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网站窥探的受访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使用的是如下方法:

在某些情境下,用户不愿意让企业收集他们的数据。但是,当这样做意味着用户必须放弃企业提供的服务时,用户往往不愿意这样做。John Montgomery,一家媒体投资公司的COO说:“当你问用户:‘你愿意被追踪么?’,用户总是回答NO;而当用户注册Google或Apple时,尽管iTunes注册页面有一个23页的用户隐私策略声明,也只有极少的用户会因此决定不继续注册。用户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你选择不同意,你就无法使用相关服务。”

]]>
你的个人隐私是如何在微博上泄露的 //www.otias-ub.com/archives/34454.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34454.html#comments Tue, 24 Apr 2012 14:26:08 +0000 //www.otias-ub.com/?p=34454 你是否经常在微博上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评论或私信,这些评论或私信好像对你的某个事情或者秘密了如指掌,他们的这些信息是从哪里得到的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你的微博。

从2009年新浪微博内测开始,新浪微博功能越来越完善,但是不是每个用户都会完整的接触到每个功能点,而每个功能点所涉及的个人隐私却又不能忽略,要是你不是很了解新浪微博的相关设置,建议你好好看看下面的文字。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该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规定》提出“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微博用户在注册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但用户昵称可自愿选择。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的微博均在2012年3月16日实行了实名制,用户在注册微博后如果不实习实名制只能浏览不能发言。

目前注册新浪微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新浪邮箱账号,此时注册新浪微博需要填写注册邮箱、密码、昵称、性别、所在地、姓名、身份证号等相关信息,其中学校为选填,而姓名和身份证号为实名制的强制要求,这里实行的是“后台实名,前台自愿”,一经填写注册后信息不可更改,一个身份证号可注册多个微博账号。如果已有新浪邮箱账号则可直接登录新浪微博,登录后会要求用户填写昵称、性别、所在地、手机号等相关信息,其中手机号是用以获取注册验证码,获取验证码的手机号码不受账号和次数限制,一个手机可获取多个微博账号的注册验证码。

注册成功进入微博后会提示上传头像,如果上传头像为本人照片,则会增大隐私泄露风险,这类风险大多来源于突发的负面事件。如果该账号没有关注任何人,新浪会提示多种方法查找好友,其中“按MSN和邮箱查找好友”要求用户填入MSN或邮箱的登录名和密码,其实就是导入MSN和邮箱里的注册了微博的联系人。通过这样的导入并邀请未开通微博好友加入,会暴露该邮箱开通微博账号的相关信息,同样会加大隐私泄露的危险。

在账号设置一栏,能设置昵称、所在地、性别、博客等基本信息,也能设置如教育信息、职业信息、个人标签、个性域名、收货地址等个性资料。其中基本信息里面真实姓名、博客地址、邮箱、QQ和MSN都可以设置查看权限,权限包括“所有人可见”、“我关注的人可见”、“仅自己可见”。“生日”这一栏可设置的查看权限为“公开,完整显示”、“只显示星座”、“只显示月日”和“保密”这四个选项。而昵称、所在地、性别这三个必填信息和“一句话介绍”这个可填信息四个内容不可设置查看权限。

教育信息一栏要求填写学校类型、学校名称、完整入学年份和所在院系,其隐私设置可以是“所有人可见”、“我关注的人可见”和“仅自己可见”。而职业信息一栏则要求填写所在地、单位名称、工作时间和部门及职位,职业信息能设置的隐私权限和教育信息一样。如果微博用户这两项信息都有填写却又没有设置隐私权限,那么这些隐私泄露也是比较严重的。

接下来个人标签和个性域名都是极易泄露个人隐私的,而且泄露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许多微博用户的个人标签里会涉及到职业职位、兴趣爱好、感情情况等,而个性域名又是自己其它网站的登录名或者昵称。而把这些毫不起眼的细节拿到搜索引擎里一搜,就会出来一大堆结果,个人隐私信息也就立即被暴露出来了。自从去年新浪微博推出微号功能以外,许多微博用户为自己的微博选择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微号,如生日、QQ号、某某纪念日等,殊不知这些别出心裁的号码却恰恰又暴露了用户的个人隐私。

收货地址的设置外人看不到,但是如果新浪微博本身没有做好相关信息的保密工作,如系统错误或是被黑客攻破,这些敏感信息也是容易泄露出来的,而且新浪的购物平台到现在也还没有成型,所有这里建议不要填写收货地址。

在“隐私设置”里,私信对所有对户开放,如果每天都有很多陌生人发私信,这样也会对用户造成信息骚扰,特别是名人微博,情况则更加常见。推荐私信对“可信用户”和“我关注的人”开放,这样即不会错过朋友发的信息,也不会因为信息过多对自己造成骚扰。“推荐”一栏里,“在我附近上网的人” 、“与我msn/邮箱联系人”、“与我有间接关注的人”、“与我有共同好友的人”会对其他用户显示微博用户与某些人的微博关系,这些信息也都是一定程度上的隐私泄露。

邀请关注虽然不会对隐私造成泄露,但如果关注邀请设置为“所有我的粉丝”有可能会有很多僵尸粉发送广告信息,对自己造成骚扰,如果接受游戏邀请也会有同样的问题。所以为了避免无关信息对正常使用微博造成干扰,在邀请一栏的设置上,指定粉丝邀请和关闭游戏邀请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应用授权会对用户隐私泄露造成较大威胁,特别是在新浪微博授权接口升级之前,应用接口为1.0版本,此时用户授权的应用有非常高的权限,可以随意操控用户进行发布微博、私信等功能,用户也是怨声载道。而且1.0的授权不会过期,只要用户不取消,授权一直都在,这给用户的账号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随之也泄露了用户的个人隐私。随后新浪升级授权版本为2.0,并且降低了授权的权限,授权的时长也改为一周,一周后应用的授权就会过期,用户需重新输入授权才能继续使用。而新浪官方的应用如各版本的手机客户端则比其它普通授权有更高的授权,这些官方应用授权到期后会自动更新。开放平台2.0版本的授权机制有效的降低了用户的账号风险,也降低了微博用户的个人隐私。

上面说到的都是用户在微博设置上的操作,其实用户使用微博的习惯也会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有些用户经常用手机客户端同步第三方应用,特别是地理位置信息。新浪微博官方手机客户端就有分享地理位置功能,其它第三方微博客户端也有相同或类似功能,另外就是第三方LBS应用也会造成用户个人隐私的泄露。如果经常用LBS等应用签到,用户的个人行踪暴露无遗,且长时间使用会导致用户的生活作息时间也都能被推断出来。除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分享应用,还有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应用,如陌陌等,如果用户通过微博授权通过这类应用,用户的微博信息就会暴露在这些平台上,在附近位置使用该应用的人都能通过该应用查看到用户的新浪微博。所有,在微博上使用地理位置应用的用户会暴露个人隐私,使用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暴露的信息也就越多。

目前微博用户基本可以分为四类:只看不评论和转发、只评论不转发、只转发不自己不发、即转发又自己发。这四类用户涵盖了新浪微博上的大部分用户,只看不评论不转发泄露的隐私最少,为什么说也会泄露隐私呢,因为别人能看到该用户关注了哪些人,主要是什么内容。如果想深刻了解的话,只需依次关注该用户关注的人,别人就能看到该用户一天获取了什么讯息,所以这也是会泄露隐私的。只评论不转发相当于用户已经与其他人建立了沟通,此其评论的话题也能表明该话题对用户有吸引力,挖掘这类用户的隐私可运用社会工程学,或者通过相关的分析应用就能实现。只转不自己发这类用户就比较好吃透,他转发的内容是自己或者他人感兴趣的内容,要么是自己收藏,要么就是发给他的粉丝,如果转发当中再圈(@)了某人,那么该用户也就暴露了其微博圈子的隐私,只要通过用他圈(@)的人的微博进行挖掘,用户的隐私也会被找到。如果他没有圈某人,那么研究其转发微博的评论或二次转发,这样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该用户与哪些微博用户有过互动,互动内容是什么,导致其个人隐私被挖掘出来。最后一类即自己发又转发的用户,也是微博上占大部分的用户,他们微博发布和转发的内容被上面提到的方法挖掘,个人隐私更容易被泄露。

上面说了这么多,总结出一句话就是:只要你使用微博,你的个人信息就有泄露的危险。如果不相信,用其它的账号去你的微博上看一看,翻一翻,上面有多少你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现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后知道自己该去干嘛了。

题外话,写此文完全没有其它目的和用意,它只是我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我觉得可以摘出来分享给大家。如有不对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作者:@过期的白砂糖  http://weibo.com/333890929 微博控。 以往作品《微博免费实用工具大全》http://t.cn/zOlo6L8 《榨干新浪微博所有免费资源——微博实用工具详解》http://t.cn/S498b1

微博互动:http://weibo.com/1787567623/yfcdXyoji?type=repost

]]>
//www.otias-ub.com/archives/34454.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