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un, 18 May 2014 13:5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美国法院新闻官协会:2013年美国法院使用新媒体情况调查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227244.html Sun, 18 May 2014 13:54:18 +0000 //www.otias-ub.com/?p=227244 Women pro-choice protesters gather in judges' gowns and hold gavels outside the Supreme Court in Washington.

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司法的理念、程序、方式,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和困惑。本周刊从本期起推出“新媒体与司法”栏目,介绍新媒体环境下域外司法正义实现的方式及在相关理论、制度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探索,敬请关注。

本期刊登《美国法院使用新媒体情况调查报告(2013年)》。2013年8月,美国法院新闻官协会(CCPIO)与全国州法院中心(NCSC)以及俄亥俄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法官和法院使用新媒体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中体现的美国法院利用新媒体方面的缓慢发展与目前我国法院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工作的迅猛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美国法院对于新媒体可能引发的对公正司法、职业道德的影响和风险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对我国法院尽早研究相关问题、防患未然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法律文化周刊

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司法的理念、程序、方式,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和困惑。本周刊从本期起推出“新媒体与司法”栏目,介绍新媒体环境下域外司法正义实现的方式及在相关理论、制度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探索,敬请关注。

本期刊登《美国法院使用新媒体情况调查报告(2013年)》。2013年8月,美国法院新闻官协会(CCPIO)与全国州法院中心(NCSC)以及俄亥俄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法官和法院使用新媒体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中体现的美国法院利用新媒体方面的缓慢发展与目前我国法院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工作的迅猛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美国法院对于新媒体可能引发的对公正司法、职业道德的影响和风险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对我国法院尽早研究相关问题、防患未然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法律文化周刊 

科罗拉多州的一位刑事辩护律师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上传相关视频,作为驳倒控方、打赢官司的一种诉讼策略。他还不时教其他律师使用“YouTube司法”(类似于“媒体审判”)的技巧。他说:“新媒体是一支神奇的法槌,它将改变整个司法世界。”

的确,当今世界媒体与司法制度都处在变化之中,而本报告将通过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视角告诉读者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法院的。

从律师将新媒体作为诉讼策略,到法官在脸书(Facebook)上遇到的职业道德问题,乃至法院自身面对传统媒体日渐衰落的形势而开发新媒体工具作为联系民众的手段,2013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法院和法官继续从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一、问卷调查情况

2013年6月18日,美国法院新闻官协会通过全国州法院中心的电子邮件系统,向1.5万名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发送了调查问卷。截至7月3日,共收到来自48个州与哥伦比亚特区的回复1550份。其中,31.5%为法官,其他68.5%为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和诉讼过程中的监护人、律师、教授、法律图书馆人员等。通过调查问卷,主要了解法官和法院与新媒体打交道的经历,他们对变化的媒体环境有何期待,以及新媒体对司法产生了哪些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法官既看到了视频分享网站、博客、微博等在增进民众对法院的理解方面的好处,同时法院和法官对于脸书、推特(Twitter)等工具的普遍使用对职业道德和公正审判带来的潜在威胁也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关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具体数据暂略。 编者注)

二、主要观点

通过调查,本报告形成以下主要观点:

1.法院和法官使用脸书的数量自2010年至2012年持续增长之后,2013年出现回落(2010年为6.7%,2012年为13.2%,2013年为11.3%)。

2.推特和脸书是目前法院使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体工具。

3.YouTube视频网站在向无律师代理的当事人解释法院工作程序方面的作用超越了推特和脸书。

4.法院正尝试制定关于在法庭里如何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则,以规范这种沟通交流方式(45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已制定了管理法庭内使用社交媒体的办法)。

5.多数受访者认为,法庭里应当禁止使用移动通讯设备,不得允许旁听公众和当事人在法庭里以任何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流(即使是在设备静音状态下)。

6.多数受访者认为,即使是传统媒体,也不应当获得在法庭里优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的特权,包括微博、短信、电子邮件或录音等。

7.受访者同意传统媒体对庭审活动进行录像、照相的比例明显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录像、照相是传统媒体的基本报道方式,这就迫切需要法院对于法庭影像的使用方式作出规范。

8.多数受访者认为,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新媒体技术的培训,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具为法院服务。而且,绝大多数(90%以上)受访者相信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接受相关培训主要是为了确保新媒体技术不会对法院审判工作产生不当影响。

9.调查结果中也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结论,因为有很多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对于司法工作的向外延伸功能并非“必需”。

10.法官以私人身份使用脸书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以职业身份使用的数量。例如,37%的受访者只是“马甲”阅读,23.1%在私人脸书上发表评论,而只有9.83%的受访者以其职业身份通过脸书“马甲”阅读,5.33%以职业身份发布或转发消息。推特的使用情况也大致如此。当然,以私人身份使用YouTube的情况最为普遍。

11.为竞选法官而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比起法院自身使用社交媒体更为保守(使用者只有20%以下)。

2013年2月21日,美国律师协会(ABA)的职业道德委员会发布了《第462号意见书:关于法官使用电子社交网络媒体问题》。该意见书认为,“法官可以参加电子社交网络。但与处理其他所有社会关系一样,法官必须遵守《司法行为准则》的相关条款,防止发生可能损害法官独立、清廉、公正的情形,防止出现形象不当、不公的情况”。该意见书的内容与各州的法官职业道德委员会所作出的决定十分相似。

三、具体事例

调查过程中,协会收集到若干相关案例。这里选择几个典型案例以示说明。

案例一:得克萨斯州第五区上诉法院在一份判决中认为,尽管法官在脸书上与一名刑事案件被告人的父亲有过接触,但这并不能必然导致对被告人的案件进行重新审判。根据该法官介绍,他在脸书上收到了被告人的父亲请求法官对其儿子从宽量刑的信息。但是,法官在作证时说,他与被告人的父亲并不熟识,而且当他收到这条信息时,他立刻在线回复该被告人的父亲,明确指出这条信息违反了“禁止法官与一方当事人单方接触”的原则。法院认为,“任何一个了解该案事实的正常人都不会认为这位法官在与被告人的父亲有此接触之后丧失了其公正立场”。而且,“法官与被告人的父亲只是一般相识,虽然脸书交流的确会造成不公正的嫌疑,但这种嫌疑已被法官的及时处置一扫而光了”。

案例二:2012年6月,新罕普什尔律师协会职业道德委员会发布了一项意见书,认为该州的职业道德准则并不禁止使用社交媒体对证人进行调查,但同时对这种行为作了明确限制。意见书指出,“律师必须遵守在其他情境之下适用的相同规则,包括诚实、公允、尊重第三方权利的规则。律师必须对于使用社交媒体的价值与风险有所了解,因为在享受使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中存在与证人进行非故意的、误导性的交流的风险”。

案例三:库亚霍加县的助理检察官布罗克勒因错误行为而被开除。2013年6月,该助理检察官注册了一个虚假脸书账号,假装自己是一名妇女,并参加了另外两个妇女的脸书聊天。但是,他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是为驳斥辩方提出的犯罪嫌疑人不在谋杀犯罪现场的证据。该县的检察官认为,布罗克勒助理检察官的行为违反了职业道德,“给这一职位抹了黑。布罗克勒制造假证,对证人撒谎,也对其他检察官撒谎,影响了检方侦办该谋杀案的时机”。布罗克勒为自己辩解说,包括检察官在内的执法机关使用某些看似不合适的手段获得证据,早已是这里的习惯做法,而且他的行为最终会给公众带来福祉。

案例四:陪审员是否在YouTube上看过与案件相关的视频,也会成为推翻原判的理由。在哥特里夫亚骚扰其前女友一案中,被告人获刑7年。被告人提出的上诉理由之一,是一名陪审员指认另一名陪审员的女儿在YouTube上找到了关于这场殴斗的录像,而法院的一名法警说这名陪审员可能观看了这段录像。而且,哥特里夫亚提供了YouTube网上的观看次数的记录,说明在庭审开始后的第二天,该视频曾被多次点击播放。但是,俄亥俄州第12司法区上诉法院认为,因为没有证据证明陪审员曾观看过这段视频,所以陪审员并没有不当行为。

四、法院与法官的实践探索

1.全国州法院中心于2013年发布了关于法院如何使用社交媒体的综述,列举了25家法院的行政管理局使用社交媒体作为平台的情况。2013年早些时候,该中心曾对联邦法院系统的书记官长作了关于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有三分之二的法院作了回复。在这135个回复的法院中,只有21家法院(占15.6%)说自己使用了社交媒体,但另有17家(占12.6%)说他们将来准备开始使用社交媒体。

2.2012年10月,当气象台预报“辛迪”台风即将袭击美国东部海岸时,台风经过沿线的法院纷纷使用社交媒体向所在社区实时提供信息更新,包括法院关闭的时间,以及陪审员、律师和当事人需要知道的其他安排。

3.一名联邦法官于2013年加入了由各地法官组成的一个很小的群体,定期发布博客。美国地区法院资深法官考普夫于2月开设了博客(名称是“大力神与裁判”)。在俄亥俄州,米迪那县的金布勒法官从2006年就开设个人博客,所发内容大都是他所在地区的上诉法院的判决概要。俄亥俄州最高法院法官朱迪·安·兰辛格于2010年开设了名为“朱迪法官”的博客,作为向初中和高中学生讲解司法制度的平台。

4.各州的司法业绩评估委员会网站在2013年备受关注。18个州建立了司法业绩评估项目,用于帮助法官改善其工作表现,提高司法公信,或者让那些决定其是否能够留任的人了解该法官的情况。在2012年法官选举中,至少有4个州的司法业绩评估委员会使用了社交媒体以增加委员会的知名度,扩大公众对自己的了解。有两个州依照科罗拉多州2010年开始制作的“认识你的法官”节目的模式,也开始制作自己的视频作品。北卡罗莱那州制作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网站,并放在州律师协会的网站上。而犹他州的视频则放在该委员会的脸书网页上。

5.使用YouTube的法院有所增加,但数量并不大,而且主要用于公布信息、法律教育、社区延伸等。在2013年调查报告中,使用YouTube的法院占6.6%,其中加利福尼亚州法院、美国联邦法院管理局最为成功。夏威夷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克廷沃德直接在YouTube上发布一年一度的州司法工作报告的讲话。这也是全美国第一次通过社交媒体发表重要的司法演讲。密执安州最高法院的公共信息办公室自2012年12月在YouTube和法院网站上建立了“密执安法院”频道,在线发布系列视频。该系列视频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其所服务的人民,在密执安法院每天都发生些什么。

6.在2013年的法律日(Law Day)期间,哥伦比亚特区法院系统的几位首席法官们举办了第二次推特聊天活动,而2012年举办的推特聊天实属全国首例。

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首席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在推特上专门开设“#问事首席”(#AskTheCJs)专题,回答律师、记者、居民对多个话题提出的问题。

7.俄亥俄州最高法院的公共信息主任克里斯·大卫于2013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在线法律报道的未来:法院只通过判决说话吗?》该文分析传统媒体对法院报道的大幅度下滑以及法院越来越多地使用新媒体与公众联系的情况。作者预言,越来越多的法院会把自己的沟通交流工作转化成更像“信息服务”一样的工作,以填补传统媒体报道衰退而留下的空间。“当今的法院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即:在传统媒体日渐势微、新媒体日渐发达的时代,为了让法院更加公开透明,为了让程序更加简便易懂,法院不得不亲自上阵,在信息公开方面更加积极主动”。

例如,俄亥俄州最高法院于2012年启动了“俄亥俄法院信息”项目,成为涵盖该州所有法院新闻的一个综合性、多媒体、多平台的项目。该项目的受众既包括司法人员、法律工作者,也包括普通民众。这一项目每天都发布俄亥俄州最高法院、上诉法院的案件审理情况,公布法官的任命情况和职位空缺公示,诉讼规则的修订情况,司法系统的行政活动和项目进展,以及其他专题报道。该项目具体包括“一个网站”、“一本月刊”、“一套电视节目”、“一个脸书主页”和“一个推特账号”。

五、结语

自美国法院新闻官协会2010年第一次进行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以来,新媒体的发展正在加速,而法院的兴趣与参与度也在相应增加。各地法院持续不断地尝试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和其他新型传播工具扩大与公众的联系,实现司法公开透明,让公众更了解司法。与此同时,律师、法官以及法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如何平衡新媒体使用与维护司法公正、司法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2013年的新媒体调查报告表明,美国的司法系统对于新媒体的潜在力量持乐观态度,同时也在谨慎地防备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编译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

]]>
灵动快拍:2013年二维码使用统计数据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201000.html Mon, 10 Mar 2014 14:15:58 +0000 //www.otias-ub.com/?p=201000 引言:

2013年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移动网民总数突破5亿,增速远超PC网民增量,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1059.8亿元,同比增长81.2%。同时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2013年APP资源数量超过百万,其中以社交、网购、手机安全、游戏、工具类应用占据主要份额。

自从2008年二维码技术传入我国以来,二维码以其承载信息量大、易编辑、形式新颖多重因素为移动网民所喜爱,扫码工具APP的用户安装量和功能都在急剧增加,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相关信息已经逐渐成为6成以上移动网民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二维码的急速传播带动条形码的广泛应用,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统计发现,通过快拍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和条形码的比例大概是三七分开,可见,条形码扫描是当下移动网民更为熟知和感兴趣的对象。

由移动网民扫码行为习惯,研发新的、多样化的、功能多的基于二维码、条形码应用,催发网民更强烈的扫码意愿,带动更多的与移动网民互动的企业参与进来,盘活整个基于二维码、条形码的移动互联闭环,就势在必行。

1、统计报告背景

ⅰ 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为1059.8亿元,同比增长81.2%。2013-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54.1%,呈现高速增长。

ⅱ 2013年,中国整体网民规模为6.18亿,其中PC网民的规模达到5.9亿人,增速为6.8%;移动网民的规模将在2013年底达到5.0亿,增速为19.1%。预计到2017年,移动网民将赶超PC网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用户群体,移动端将成为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渠道。

ⅲ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5.8亿台,同比增长60.3%,智能机价格不断走低,不断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功能机用户加速换机促使智能机的保有量呈现高速增长。

2、二维码数据报告

ⅰ扫码人群地域分布特征

2013年,二维码扫码人群仍然呈现以华南、长三角、环北京圈高于中部、东北、西北的特征,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程度高低紧密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智能手机保有量和3G、4G的网络环境稳定性等,为扫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ⅱ 扫码人群的年龄特征

2013年,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对1-12月份所有参与营销活动的3,691,554扫码用户进行调查问卷,扫码行为主要集中在18-35岁年龄段人群。

ⅲ 扫码人群的性别特征

2013年,通过对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上的485,790,628二维码扫码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男性用户扫码所占概率略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对新事物的接收、吸纳速度较快相关,随着扫码支付、购买等相关功能的出现,女性群体扫码的增速快于男性,未来对二维码扫描的依赖性和频次将会逐渐增加,甚至超越男性。

ⅳ 扫码人群的行为特征

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显示,2013年扫码行为主要体现在扫描网址、文本、火车票、名片、下载等几方面,作为二维码最初的价值意义,网址(链接)被扫描的次数占据6成以上,由此我们预测,未来扫二维码的其他行为如营销活动、购物、wifi、防伪溯源等将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基于这几项的服务需求也较为强烈。

ⅴ 扫二维码的内容分布特征

2013年扫码群体的扫码内容主要集中在软件下载、公众账号、营销活动等几个方面。 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扫码关注企业官网、扫码支付等内容。

ⅵ 扫码购物趋势分析

2013年扫码支付呈现持续递增态势,未来,扫码支付将是众多支付形式中重要的一种,为广大移动网民用户所青睐。

ⅶ 扫码营销活动特征分析

灵动快拍云平台显示,2013年企业通过二维码向目标群体进行营销活动主要体现在展示官网、新品促销、网址链接等方面。

3、条形码数据报告

ⅰ二维码、条形码扫码比例

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显示,传统的条形码的扫码应用仍然占据移动网民扫码的主要部分,但是基于条形码的应用,目前主要局限在扫码了解价格方面,未来对基于条形码的应用拓展需求增加。

>

ⅱ 扫条形码行业分类

2013年,对来自快拍云服务平台的条形码扫描TOP1000商品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用户在扫描条形码的行为多居于食品、化妆品、医疗、母婴等几个领域,未来,通过扫描条形码做出购买决策将是一个趋势。

ⅲ 扫条形码的目的

2013年,对36,567名扫码用户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用户群体扫描条形码以了解价格、参与活动、辨别真伪为主要目的,未来,辨别真伪应用的比重会进一步加大。

ⅳ 扫条形码的应用场景分析

来自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数据显示,用户扫描条形码的场景更多发生在超市、家庭、办公室等wifi环境相对稳定的场所,随着4G拍照发放和wifi环境的提升,户外扫描条形码的比重将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户外扫描条形码服务也将更加多元化。

ⅴ 条形码扫描的延伸性需求预测

2013年,灵动快拍云服务平台用户调查分析,用户扫描条形码除了常委的比价应用以外,未来对扫描条形码了解商品更多延展性需求例如:说明书、售后服务、地图导航、防伪溯源等逐步增加。

ⅵ 条形码扫描工具类别分析

2013年,移动互联网最大特色是各大客户端都加入了条形码扫码功能,市场上能具有条形码扫码功能的APP不下10余个, 用户安装量和活跃度也覆盖了移动互联网半壁江山。

4、未来几年二维码/条形码的应用趋势

ⅰ 二维码应用内容将在当下软件下载、营销活动、公众账号几个方面为主流做适当拓展,扫描条形码/二维码用以防伪溯源将成为移动网民用户的主要需求之一,公众账号和软件下载的占比会适当下调,营销活动的形式会更加多样化;

ⅱ 基于二维码/条形码为入口的平台可能出现,该平台将涵盖防伪、营销(积分、互动、社交)、支付购买等众多功能;

ⅲ 扫码支付日益普及的趋势下,二维码将在移动支付中以性价比最高胜出,相对于NFC、声波支付,二维码支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户习惯已经形成,更加便捷、安全。

ⅳ 呈现载体多元化:电视/视频载体会增多;商品包装更加普及化;社会公共服务(如证照类)将是一个趋势。

5、2013年二维码应用经典案例解析

ⅰ 中信银行:中信银行把与家乐福合作的超市信用卡办卡业务开通二维码扫码办业务通道,极大的简便了办卡环节,节省了办卡时间,深受广大用户群体欢迎。从某种意义来讲,未来银行、酒店、旅行社等都有开通二维码办理和咨询相关业务通道,方便更多的用户群体。

ⅱ 麦多馅饼:国内知名餐饮连锁专家麦多馅饼对二维码的应用可谓独辟蹊径,通过二维码中附上GPS地图定位功能,用户通过扫码即可了解距离最近的麦多馅饼店面,对餐饮连通线上、线下,打通O2O闭环起到推动作用。

ⅲ 中国美术馆:展馆类对二维码的尝试应用中,中国美术馆属于较早试用的,二维码的加入,更多的信息载入以及可以将展品信息储存手机中、全新尝试等都让观众提升了观看感受,未来,二维码进入展馆、参与演唱会、音乐会等方面将是一个趋势。

]]>
Pew Research:调查显示现仍有3%美国人使用拨号上网服务
//www.otias-ub.com/archives/144984.html Mon, 26 Aug 2013 15:51:28 +0000 //www.otias-ub.com/?p=144984

调查称仍有3%美国人使用拨号上网服务

据皮尤调查(Pew Research)称,现在已有65%的美国人在家中使用宽带上网,但是还有3%的美国人使用拨号上网服务。在当今这个宽带互联网时代,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在2000年时,调查的结果刚好相反,当时使用宽带上网服务的美国人比例为3%,使用拨号上网服务的美国人比例为65%。

虽然3%只是很小的一个比例,但是它说明现在仍有数百万美国人不愿或不能以更快的速度访问互联网,因此他们也不能使用快速下载、在线音乐和视频等服务。

目前,提供拨号上网服务的公司包括AOL、AT&T、EarthLink和United Online。虽然用户统计数据在过去两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AOL一直在上调拨号上网服务的价格,因为提供这种服务的成本正在不断上升。

皮尤调查显示,那些用户坚持使用拨号上网服务的最主要的原因似乎是价格。虽然无限制的拨号上网服务表面上看是免费的,但是AOL将那些服务分了3个不同的等级,价格在每月10美元到26美元之间。除此之外,用户每次使用拨号上网服务,本地电话公司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用户每次上网的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到收费的数量。

不管用户居住在乡村、城市还是市郊,拨号上网服务的价格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从种族的角度来说,拉美裔美国人中使用拨号上网服务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5%;其次是白人美国人,使用拨号上网服务的用户比例为3%;黑人美国人中使用拨号上网服务的用户比例为1%。

有不少用户抱怨说,他们居住的地方无法使用宽带上网服务。当地电话公司和宽带服务供应商表示,它们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居住的地方确实太远了,很难铺设宽带网线。对于居住在俄亥俄州代顿市以外数英里的那些人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卫星上网,但是那种上网服务不但速度慢,价格昂贵,而且还经常受天气的影响。

几年前,皮尤曾对拨号上网服务的用户进行过一次调查,询问他们怎样才会换用更快速度的上网服务。大约35%的人表示服务降价后可能会考虑,17%的人表示只要本地服务商提供了宽带上网服务他们就会更换服务,但有20%的人声称他们怎么也不会换用其他服务。

大约五分之一(18%)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他们现在根本不使用互联网。

]]>
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5月72%美国成年人使用社交网络
//www.otias-ub.com/archives/138463.html Tue, 06 Aug 2013 09:38:32 +0000 //www.otias-ub.com/?p=138463 2013年8月6日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周一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称,社交网仍在继续吸引新用户,尤其是美国比较年长的用户。调查显示,使用社交网服务的美国成年人比例已经由2012年12月的67%上升到今年5月的72%。

继各个年龄段的美国用户使用社交网的比例在去年12月集体出现下滑之后,今年5月均实现了5%到10%的增长。报告称,现在使用社交网服务的美国成年人的比例已经由去年年底的67%上升到了5月份的72%。

皮尤:5月72%美国成年人使用社交网络

 

不同年龄段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的比例变化情况,2005年至2012年

皮尤的这份研究报告是建立在它对2252名美国成年人的电话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之上的,调查的对象均为年龄在18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调查的时间从4月17日开始,至5月19日结束。

在2013年2月份进行的一次调查中,皮尤发现社交网站67%的用户是Facebook用户,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户前一段时间暂时停止了对社交网的使用,据说主要是因为他们太忙或失去了使用社交网的兴趣。

皮尤最新的这次调查还发现Twitter在美国成年人中的使用率在5月份上升到了18%。调查发现,不到20%的Twitter用户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人。

皮尤:5月72%美国成年人使用社交网络

 

不同年龄段的美国成年人使用Twitter的情况

Twitter宣布,它在去年12月时已有2亿以上的每月活跃用户,较2011年9月的1亿用户增加了一倍。

]]>
《财富》杂志:2013年全球500强公司使用社交媒体频率
//www.otias-ub.com/archives/134976.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34976.html#comments Thu, 25 Jul 2013 10:31:54 +0000 //www.otias-ub.com/?p=134976 2013年7月25日有越来越多全球顶尖公司正增加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率。目前,全球500强中77%的公司有自己的Twitter账户,并保持活跃,70%的公司有自己的Facebook主页。

世界500强的新宠:社交媒体

 

似乎这些大公司们对社交媒体越来越重视

麻萨诸塞州大学达特茅斯分校近期发布了一份报告,调查由《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强公司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这些社交媒体包括:Facebook、Twitter、Google+、Instagram、Youtube、Foursquare以及Pinterest。 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大公司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相当高。

 

世界500强的新宠:社交媒体

 

在全球500强中,77%的公司有自己的Twitter账户,并非常活跃,70%的公司有自己的Facebook主页,69%有自己的Youtube账户。而在去年仅有4%的公司有自己的Twitter账户,4%的公司有自己的Facebook主页,7%的公司有自己的Youtube账户。一年时间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其他社交网络,全球500强公司似乎并不那么钟情,不过他们在这些社交网络上的身影也在不断增加。根据该报告的调查结果,有35%的公司在其Google+账户上表现活跃。有Instagram账户和Foursquare账户的公司均占44%,而45%的公司有Pinterest账户。

“由于这些公司在商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了解他们越来越多的使用社交网络将为未来的商业发展提供重要线索,”该报告称。“这些公司让我们看见了社交网络在崛起。”

 

世界500强的新宠:社交媒体

 

不难预见,在社交网络上表现最活跃的公司是社交网络公司Facebook。Facebook在全国500强名单中位列482位,在Twitter上,Facebook账户拥有超过850万个粉丝,而在Facebook上有920万名粉丝。

其他在Twitter上活跃的公司包括Google、星巴克以及美国全食超市公司(Whole Woods)。而在Facebook上活跃的公司有可口可乐、迪士尼以及星巴克。

除了在社交媒体表现特别活跃之外,越来越多的500强公司还开始设立自己的博客。今年34%的公司开设了面对公众的博客。目前,共有171家公司有自己的博客,包括位列500强前五的两家公司:沃尔玛和埃克森。

“现在这些著名的大公司已经把社交网络当做一种非常自然的交流方式,同时他们也对这种和供应商、合作伙伴、用户以及其他人交流的新方式感到激动不已,而这种方式是公司创办时他们想都不敢想的方式,”该报告称。“通过工具数、粉丝数的不断增加可以看出,他们正在和世界建立更为强劲的连接。

]]>
//www.otias-ub.com/archives/134976.html/feed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