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24 Oct 2022 15:36:5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5小时增加痴呆、糖尿病风险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9683.html Tue, 25 Oct 2022 06:35:16 +0000 //www.otias-ub.com/?p=1509683 到了周末,屏幕前的你们是不是又舍不得睡觉?一心想到天亮?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可见睡眠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一。据世卫组织调查,27%的人存在睡眠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睡眠习惯和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有些人的睡眠时间只有4~6小时,而有些人的睡眠时间长达10小时,睡得太多或太少都不好,也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近日,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在” PLOS Medicine “期刊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题为”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at age 5060and 70 years with risk of multimorbidity in the UK25-year follow-up of the Whitehall II cohort study “,该研究发现中晚年人群睡眠时间少于 5 小时可能会增加患至少两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

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用睡眠时间和长达25年的慢性病持续状态评估来观察5060 70 岁人群的睡眠时间与多发病之间的关联。第二个目的是确定 50 岁人群的睡眠时间是否会影响慢性病的自然发展过程。Whitehall II 是一项队列研究,包括7864名年龄在50-70岁之间的公务员,参与者都被问到平均工作日的睡眠时间,有些人还戴着睡眠追踪器。研究人员在25年的随访中,分析了参与者的睡眠时间、死亡率以及患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关联。

多发病,又称 2 种或更多慢性疾病。在此研究中,研究人员考虑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冠心病、中风、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肝病、抑郁症、痴呆症、精神障碍,除了抑郁症和痴呆症、帕金森病、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研究人员平均每45年统计一次参与者的睡眠数据,以及慢性病发病情况,在长达25年的研究时间中,共采集了6次睡眠数据。

从开始随访(50 岁时无慢性病)到第一次慢性病、多发病和死亡率的转变示意图

研究结果发现,与睡眠时间为 7 小时的人相比,睡眠时间不超过 5 小时的人在 50 岁时被诊断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可能性要高出 30%;在 60 岁时,睡眠时间不超过 5 小时的人的风险增加了 32%,而 70 岁的人风险增加了 40%。

50、60 和 70 岁的睡眠时间与多病风险的关联。

与睡7小时的人相比,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的人,在25年内被诊断出慢性病的几率高20%。

50 岁时睡眠持续时间与从健康状态转变为第一种慢性疾病、多种疾病和死亡率的关系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 25 年的随访中,50 岁时的睡眠时间不超过 5 小时与死亡风险增加 25% 相关——这可以理解为睡眠时间短会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进而增加死亡风险。

研究人员补充说:高收入国家的多发病率正在上升,现在超过一半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两种慢性病。这是事实,也是是对公共卫生的一项重大挑战,因为多发病与高医疗保健服务使用、住院和残疾有关。

作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还评估了长时间睡眠(9 小时或更长时间)是否会影响健康结果。结果发现,50 岁时的长睡眠时间与健康人的多发病率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然而,如果参与者已经被诊断出患有慢性病,那么长时间的睡眠与患另一种疾病的风险增加约 35% 相关。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潜在的健康状况影响了睡眠。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睡眠时间短与慢性病和多种疾病的发病有关。充足的睡眠可以让身体得到休息。睡眠不足还有许多其他方式会增加患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包括增加炎症和血压。

那么如何提高睡眠质量,让自己更快更好的入睡?

1.睡前喝一杯温牛奶

2.睡前多泡脚按摩

3.确保卧室有利于睡眠——选用厚窗帘或遮光百叶窗、舒适的室温和床上用品

4.养成规律睡眠的好习惯。定点上床,定点起床,做到起居有度,养成良好的生物节律。

此外,经常锻炼,避免饮酒和咖啡因,保持平和乐观的心境,对改善睡眠质量也至关重要。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够睡足!睡好!

来自: 生物谷

]]>
无需节食!研究表明减少蛋白质摄入即可对抗肥胖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0265.html Wed, 28 Sep 2022 10:59:38 +0000 //www.otias-ub.com/?p=1500265 俗话说每逢佳节胖三斤,国庆马上就要到了,想必大家又要开始逛吃/躺吃的状态了吧。

减肥这件事,不仅要迈开腿,还要管住嘴,但是口头上说着容易,实际行动起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更不巧的是,对于我们打卡族来讲,相比于体育锻炼,如何合理控制饮食一直是超级难题。

但有时,肥胖不仅是因为我们只吃不动,还有可能是被代谢综合征所影响[1]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饮食限制Dietary restriction, DR是帮助代谢综合征患者减少体重和自我更新的有效手段。

然而,人们对于饮食限制如何疗养代谢综合征仍缺乏足够的认知:是卡路里的燃烧带来了新陈代谢的好转?还是营养摄入的改变重构了代谢的新风貌[2-3]

2022628日,巴西圣保罗大学 (USP)Maria Cristina Foss-Freitas团队于Nutrients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饮食限制贡献于代谢综合征治疗的有效途径:限制蛋白质的摄入(protein restriction, PR),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降低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并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达到与热量摄入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CR)相似的正反馈。同时,PR途径似乎没有造成多余的机体损伤,粪便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不受干预的影响,脂肪组织转录组变化微弱。

为了获取一手的可用材料,以分析PR(蛋白摄入限制)CR(热量限制)方案对代谢综合征的贡献,研究者征集了150名代谢综合征患者,排除偏差个体和考虑个人意愿后,将40名患者纳入起始患者总数,制定如下实验方案:CR组摄入热量降低25%,饮食结构平衡性不变;PR组摄入热量不变,但饮食结构改变,蛋白质的摄入减少50%。经过27天的实验,11名参与者完成了CR协议,10名参与者完成了PR协议。

首先,研究者关注了实验前后参与者在体重、人体测量学参数及能量相关参数等方面的变化。CRPR两组人员均表现出体重降低、脂肪量减少、腰围和臀围减少,但没有减少肌肉质量(图1)。而CR组在能力消耗方面表现稍显突出,能量消耗的能力更强,VO2(摄氧量), VCO2(二氧化碳量)等的变化也更加显著(图1)。

1CRPR方案后,参与者在体重、人体测量学、能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重要的是,研究者发现PRCR方案均可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降低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图2)。

2CRPR方案后,参与者在心率与血压方面的变化情况

在生化相关参数上,CRPR方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均实现超一半的降低,血红蛋白只有些许的降低,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水平等则变化不显著。在胆固醇分析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CRPR方案在炎症方面的变现也值得关注,极大地缓解了人们对于节食影响健康的担忧,两组的炎症标记物和肌肉损伤标记物降低,同时肝脏损伤标记物变化不显著。

此外,PRCR操作可显著地提高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即提高了葡萄糖的输注率(图3)。CRPR协议下,β细胞功能的稳态模型(HOMA- beta) 增加,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HOMA- ir)减少。

3CRPR方案后,参与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

在上述的参数检验中,作为一种新型饮食控制方案,PR协议具有令人欣喜的表现,且这些症状的改变不是暂时的,其可至少持续到患者结束协议后的一个月。并且,对PR方案后的粪便样本进行分析可知,其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变化。进一步地,研究者对CRPR参与者的脂肪组织进行了bulk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其脂肪转录组均无明显变化。

饮食限制中,何种因素驱动着机体代谢的改善?这边文章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答案: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可在多方面模拟热量摄入,帮助代谢综合征患者控制体重、血糖、血脂、血压等健康参数。考虑到PR操作的简单性,这可能是一种更有效、更轻松、更有发展前景的代谢调整方案,成为了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福音(图4)。

4PR方案可在多方面高度模拟CR方案

这个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在无法管住嘴的情况下,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蛋白质摄入,一样可以控制体重,保持身体健康!但是研究人员强调,本研究仅适用于代谢综合征人群,不确定是否适用于所有人。

原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072-6643/14/13/2670

参考文献:

1.Mooradian, A.D. Dyslipidemia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at. Clin. Pract. Endocrinol. Metab. 2009, 5, 150–159.

2.Anderson, R.M.; Weindruch, R.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in dietary restriction. Interdiscip. Top. Gerontol. 2007, 35, 18–38

3.Newgard, C.B.; An, J.; Bain, J.R.; Muehlbauer, M.J.; Stevens, R.D.; Lien, L.F.; Haqq, A.M.; Shah, S.H.; Arlotto, M.; Slentz, C.A.; et al. A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related metabolic signature that differentiates obese and lean humans and contributes to insulin resistance. Cell Metab. 2009, 9, 311–326.

来自: 生物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