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大学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03 Jul 2014 16:55:1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维也纳大学:研究显示音乐技能进化形成于3000万年前人类和猴子的祖先 //www.otias-ub.com/archives/252184.html Thu, 03 Jul 2014 16:55:11 +0000 //www.otias-ub.com/?p=252184 最新实验显示松鼠猴具有本能性音乐识别能力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音乐技能进化形成于3000万年前人类和猴子的祖先,这将解释为什么黑猩猩会敲击树根,猴子的叫声有时像唱歌。

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生物学快报》期刊上,同时将揭晓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语言和音乐哪一个更早?答案是音乐。

研究报告作者维也纳大学认知生物系博士安德里亚-拉维那尼(Andrea Ravignani)称,音乐行为是构成音韵模式的第一步,之后才逐步形成语言能力。

他和同事研究一种叫做“从属察觉”的能力,该能力可识别音节、单词和音符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多次倾听Do-Re-Mi的音符,当播放类似Do-Re-Fa的音符时会认别出错误,因为后来播放的音符与预期不一致。

正常情况下猴子不会以人类相同的方式对音乐做出反应,但是这项研究发现猴子注意力的微妙变化。这项研究实验中,松鼠猴坐在一个隔音室中,倾听由3段独特模型构成的一组音乐,每当模型改变时(类似于我们倾听Do-Re-Fa音符的变化),猴子都会凝视发呆较长时间,仿佛在说:“这是什么?”

研究报告合著作者露丝-索威贝尔(Ruth Sonnweber)称,设计物种特异性音乐刺激实验将有助于观察松鼠猴的洞察力。

实验证实了松鼠猴能够理解音乐模式的变化,这种能力进化于至少3000万年前小型皮毛树栖灵长目动物,它是人类和猴子最后的共同祖先物种,很可能现今所有灵长目动物都继承了这种音乐识别能力。人类之外灵长目动物的音乐识别能力超出之前预期,松鼠猴的高音调叫声听上去颇似鸟儿叫声,野生黑猩猩会敲击树根。

]]>
维也纳大学:研究显示音乐技能进化形成于3000万年前人类和猴子的祖先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904.html Fri, 15 Nov 2013 13:45:50 +0000 //www.otias-ub.com/?p=170904 最新实验显示松鼠猴具有本能性音乐识别能力

最新实验显示松鼠猴具有本能性音乐识别能力

灵长目动物的音乐技能进化于3000万年前

灵长目动物的音乐技能进化于3000万年前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音乐技能进化形成于3000万年前人类和猴子的祖先,这将解释为什么黑猩猩会敲击树根,猴子的叫声有时像唱歌。

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生物学快报》期刊上,同时将揭晓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语言和音乐哪一个更早?答案是音乐。

研究报告作者维也纳大学认知生物系博士安德里亚-拉维那尼(Andrea Ravignani)称,音乐行为是构成音韵模式的第一步,之后才逐步形成语言能力。

他和同事研究一种叫做“从属察觉”的能力,该能力可识别音节、单词和音符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多次倾听Do-Re-Mi的音符,当播放类似Do-Re-Fa的音符时会认别出错误,因为后来播放的音符与预期不一致。

正常情况下猴子不会以人类相同的方式对音乐做出反应,但是这项研究发现猴子注意力的微妙变化。这项研究实验中,松鼠猴坐在一个隔音室中,倾听由3段独特模型构成的一组音乐,每当模型改变时(类似于我们倾听Do-Re-Fa音符的变化),猴子都会凝视发呆较长时间,仿佛在说:“这是什么?”

研究报告合著作者露丝-索威贝尔(Ruth Sonnweber)称,设计物种特异性音乐刺激实验将有助于观察松鼠猴的洞察力。

实验证实了松鼠猴能够理解音乐模式的变化,这种能力进化于至少3000万年前小型皮毛树栖灵长目动物,它是人类和猴子最后的共同祖先物种,很可能现今所有灵长目动物都继承了这种音乐识别能力。人类之外灵长目动物的音乐识别能力超出之前预期,松鼠猴的高音调叫声听上去颇似鸟儿叫声,野生黑猩猩会敲击树根。

]]>
维也纳大学:研究显示丈夫比妻子大4-6岁 最有幸福感的婚姻年龄差 //www.otias-ub.com/archives/149305.html Sat, 07 Sep 2013 13:40:48 +0000 //www.otias-ub.com/?p=149305 丈夫比妻子大4-6岁 最有幸福感的婚姻年龄差

欧洲科学家们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年龄是影响婚姻稳定的一个关键砝码。英国巴斯大学伊曼纽尔弗拉尼耶博士对1534对情侣进行了一项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能强有力维系婚姻的最佳情侣模式是男女双方均受过高等教育且无离异史,同时男方比女方年长5岁以上。研究者称,妻子比丈夫小5岁以上是最不容易产生矛盾的年龄组合,他们的离婚率为其他婚姻的1/6。

另外,一项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发现,若丈夫比妻子大4-6岁,生育的子女最多;而丈夫比妻子大15岁,虽然生育子女数量不多,但婚姻生活最美满。

对此,国内知名婚恋治疗专家王国荣表示赞同。王国荣说,这类婚姻的三大幸福点,成了家庭稳固的支柱。第一个幸福点,满足女性“三位一体”的愿望。通常,女性梦想的白马王子兼具爸爸的成熟、兄长的呵护和朋友的活力。而丈夫年龄大,心理更成熟,感情给予更自如。

第二个幸福点,年长的丈夫通常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减少了因经济而发生纠纷的几率。第三个幸福点,家庭竞争少。丈夫年长,女性自然会生发出依靠感和服从感,减少夫妻间权利的竞争,摩擦随之减少。

如果说到这类婚姻的劣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希付认为,一般而言,男性的平均寿命本来就比女性短,如果丈夫再比妻子大很多,那么有可能最终会是丈夫撒手人寰,妻子独守孤单。

女大男小也幸福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而在我国古代,也经常有大媳妇小丈夫的现象。现如今,姐弟恋依然是婚恋地图上一道少不了的风景线。

王国荣说,其实一些姐弟恋的家庭也很幸福,有的男性虽然年龄小,但心理年龄很成熟,而其妻子虽然年龄大些,但心理年龄却还像个妙龄少女。这样的家庭,从心理上来说,就跟男大女小的家庭模式类似。

另外一些姐弟恋家庭,则是丈夫都具有类似的气质特征,即男性不太独立,想继续寻找被母亲呵护的感觉。对于这样的家庭,往往会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女性衰老得更快,而男性还在旺盛之年,容易使家庭不稳固。其次,年龄具有社会意义,在约定俗成的社会评价中,姐弟恋容易让人不解和非议,或者贬损男性“不男人”,或者说女性“老牛吃嫩草”等等,这些外部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家庭的围墙造成冲击。

男女同龄好沟通

现年49岁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妻子米歇尔年龄相差3岁,17年的幸福婚姻足以将他们划入“理想情侣”的行列。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岳晓东认为,同龄恋,并非我们理解的狭义的同岁,而是双方年龄大同小异,基本属于同一代人。王国荣指出,男女同龄是男性与女性同岁或男性比女性大3岁以下。可以这么说,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种婚恋模式无疑是最理想的。

岳晓东提出,同龄恋的基础在于爱恋双方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协调一致,这种婚姻最具可持续发展性,具有六大好处。一是易于建立亲密关系。二是互动频繁。三是同步成长。四是需求一致。五是亲友支持。六是平等自信。总之,同龄恋人之间的社会经验相似,遇到生活问题时往往容易同心同德,而长期磨合更会使双方思维并轨,心有灵犀,形成共同的认知模式。

“虽然男女同龄有诸多优点,但也恰恰因为平等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王国荣说,同龄夫妻间容易因太讲平等而形成权利竞争,可能经常会为了“谁说了算”而争斗不休。

性格越像越恩爱

“以上三种婚姻模式都有优有劣,年龄的确在婚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真正决定婚姻稳定与否的并非年龄。”王国荣说。首先,英文中的“love”是由一句拉丁文压缩而来,这句拉丁文是“爱是对他人生命持久的关注”。

王国荣指出,这就道出了夫妻之爱的真谛,那就是只爱伴侣本身,而不是关注外在的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高不是问题,年龄不是问题,长相不是问题”。外在条件要求越少,爱情越稳固。

其次,研究显示,性格越相近爱情越稳固。王国荣说,人们经常所说的夫妻之间互补是指,自己想拥有但没有,而配偶却具备,这是一种欣赏,而并非性格南辕北辙。

最后,要具有同一性。一是,结婚后,就要有与对方融为一体的观念;二是,受教育程度和人生价值观要相当。这些才是决定婚姻稳定与否的内在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