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09 Mar 2023 13:42:4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TrendForce:预计2023年SiC功率元件市场产值将突破22亿美元 同比增长41.4%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8088.html Thu, 09 Mar 2023 13:42:43 +0000 //www.otias-ub.com/?p=1568088 近日消息,TrendForce 集邦咨询发布报告称,随着安森美、英飞凌等与汽车、能源厂商合作项目明朗化,将推动 2023 年整体 SiC 功率元件市场产值达 22.8 亿美元(IT之家注:当前约 158.6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41.4%

报告指出,第三代半导体包括碳化硅(SiC)与氮化镓(GaN),整体产值又以 SiC 占 80% 为重。SiC 适合高压、大电流的应用场景,能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与再生能源设备系统效率。

TrendForce 集邦咨询表示,SiC 功率元件的前两大应用为电动汽车与再生能源领域,分别在 2022 年已达到 10.9 亿美元(当前约 75.86 亿元人民币)及 2.1 亿美元(当前约 14.62 亿元人民币),占整体 SiC 功率元件市场产值约 67.4% 和 13.1%

从 TrendForce 集邦咨询报告得知,预计至 2026 年 SiC 功率元件市场产值有望达 53.3 亿美元(当前约 370.97 亿元人民币)。主流应用仍倚重电动汽车及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产值可达 39.8 亿美元(当前约 277.01 亿元人民币)、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约 38%;再生能源达 4.1 亿美元(当前约 28.54 亿元人民币)、CAGR 约 19%。

自 IT之家

]]>
英飞凌财报:2022财年Q4英飞凌营收41亿欧元 预计2023财年营收155亿欧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521281.html Tue, 15 Nov 2022 12:58:42 +0000 //www.otias-ub.com/?p=1521281 近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半导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英飞凌,在当地时间周一发布了2022财年第四财季的财报,营收同比大幅增加,利润也高于上一财年同期。

英飞凌发布的财报显示,在截至9月30日的第四财季,他们营收41.43亿欧元,较上一财年同期的30.07亿欧元增加11.36亿欧元,同比增长38%;较上一财季的36.18亿欧元增加5.25亿欧元,环比增长15%。

利润方面,财报显示为7.35亿欧元,上一财年同期为4.64亿欧元,同比增长58%;上一财季为5.17亿欧元,环比增长42%。

对于下一财季,英飞凌在财报中预计营收在40亿欧元左右。按这一预期,英飞凌的营收在下一财季将继续同比增长,他们在2022财年第一财季营收31.59亿欧元。

第四财季的业绩数据出炉,英飞凌2022财年的业绩也随之揭晓,他们在这一财年营收142.18亿欧元,同比增长29%。对于2023财年,他们预计营收155亿欧元,上下浮动5亿欧元,预计仍将保持增长。

自 TechWeb

]]>
2021年德州仪器通用MCU市场份额为7.3%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0825.html Sun, 08 May 2022 12:08:50 +0000 //www.otias-ub.com/?p=1430825

业内人士证实,德州仪器已经裁撤中国区所有的MCU团队,并把原MCU产品线全部迁往印度。据爱集微了解,TI在中国区的MCU研发团队主要面向MSP430产品线,现在该团队成员一部分被裁员,一部分被合并进了LED DRIVER芯片团队。现在国内MCU圈子已经开始疯狂“抢人”。

资料显示,MSP430系列是TI从1996年开始推向市场的一系列16位超低功耗、低成本MCU。

民生证券电子首席分析师方竞告诉爱集微,曾经TI的MCU团队是本土化运营最好的产品线之一,立足中国市场,专门做本土定制化开发,客户响应非常快。但从2018年初开始走下坡路,市场慢慢的被国内MCU新锐厂商接手,生存空间被挤压。“这个团队主要是在上海,疫情期间更加难以运营,干脆撤了。”

他认为,尽管部分员工可以选择转入其他团队,但是从数字转模拟的跨度比较大,因此,“国产MCU崛起加速,海外龙头倍感压力。这次全面裁撤,相信会进一步推动国产MCU替代。”

数据显示,2021年德州仪器通用MCU市场份额为7.3%左右,远少于前五名的NXP、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微芯科技、英飞凌等,而近几年国内MCU厂商在该领域进展迅速。

与全球市场需求以汽车电子和工控产品为主不同,消费电子领域才是国内MCU市场需求的主流。由于中国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进口芯片供应紧张等因素叠加之下,国产替代成为了驱动本土MCU品牌市场份额增长的主要因素。据集微咨询统计,近年来,本土MCU厂商均实现了较好的成长,2021年业绩普遍实现了翻倍增长,并有14家本土通用MCU厂商跻身于《中国半导体企业100强》排行榜。

在汽车MCU市场,TI市场份额也仅为8.8%左右,远少于前三名的瑞萨、NXP和英飞凌。在这方面,国内已经有多家公司致力突破,但取得进展仍较为缓慢,目前自给率不到5%,被“卡脖子”局势明显。下图为民生证券统计的国内车规级MCU发展进程。

方竞表示,在本轮缺芯大潮下,众多欧美半导体龙头选择了优先支持本国厂商,倒逼国内公司转向本土供应商。众多中国半导体企业在不同产品和领域出现零的突破,国产全面突围已是无可争议的趋势。在此趋势下,海外龙头厂商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面临国内新锐企业的围攻。

“TI退出只是一个趋势,相信后续还会有更多类似事件。”他强调,“海外厂商退守汽车工控已经成为了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