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正式入冬时,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就已发威。以北京为例,环保局官网显示10月北京发生三次污染过程,启动了两次黄色预警和一次蓝色预警升级为黄色预警;11月2日北京又发布黄色预警,直到11月5日才解除。
北京市环保局不久前发布消息称,2016年前三季度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1%,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55天,同比增加17天,空气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天,这与环科院发布的数据较为吻合: 2013年至今每年PM2.5的污染天数已经由58天减少到42天。但全年污染天数的减少并不代表秋冬季污染天数的下降。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采暖季空气污染的天数2014年为27天, 2015年则上升至35天。
清华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全年看,工业和民用是京津冀地区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二者的贡献率分别占到42%和29%,其中冬季民用是主要污染源,其他季节工业是主要污染源。
民用污染在采暖季的主要表现就是燃煤。从对2015年冬季重污染的成因分析中可以发现,主要排放物是硫酸盐的燃煤在重污染快速爬升阶段起到了重要影响,主要排放物是硝酸盐的机动车则在污染积累阶段起到重要作用。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表示,北京将提前启动2017年重点任务,争取2017年底实现南部平原地区农村基本“无煤化”。据财新网此前的报道,削减燃煤过程中,工业燃煤相对容易,治理散煤则较为困难。散煤是指在小锅炉、家庭取暖、餐饮用煤中广泛使用的民用煤,灰分、硫分比例高。“煤改电”、“煤改气”(用电、天然气取暖的方式代替燃烧煤)的替代方案也不是十全十美:一方面,成本的压力将加诸在政府和百姓身上,另一方面天然气储备不足以及其燃烧后的排放物污染也不容小觑。
“治霾基本靠风”,除了空气污染的源头,污染物的扩散条件的确也极为重要,京津冀地区上一轮雾霾(11月2日至5日)的形成与当时静稳的气象条件密不可分。从历史对比来看,近年来冬季大风频率相较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是在降低的,同时小风频率升高,二者结合使得2013年以来冬季空气重污染频发。
雾霾到底从哪飘来的?对于上一轮雾霾,环保部称始于东北——东北地区重污染天气从哈尔滨开始,沿哈大线一路向西南偏南方向传输,直至山东半岛、江苏和安徽北部,波及6个省30多个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当地冬季燃煤采暖和生物质燃烧排放,是导致区域性大范围重污染的“元凶”。但环科院基于京津冀地区现有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拟显示,2015年11月至12月,20个重度以上污染天中,北京本地贡献率占大头,达60-70%左右;外地影响中,廊坊、唐山、保定、天津的占比过半。
基于2012年以来北京地区冬季气象条件和污染特征,柴发合认为2016/2017年采暖季仍可能会发生持续静稳、高湿天气等不利气象条件。同时由于目前采暖季燃煤排放和机动车排放强度高,加上区域输送和二次转化,京津冀区域发生严重污染过程的可能仍然存在。他认为需从尽快推进强化措施、严格落实应急预案和传输通道高架源管控等方面,为今冬可能发生的重污染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来源:财新网 实习记者 丁苗 记者 周辰 见习记者 周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