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30 Nov 2023 07:31:42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2023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观察系列一:经济和金融形势回顾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3677.html Thu, 30 Nov 2023 09:25:54 +0000 //www.otias-ub.com/?p=1663677

2023年上半年经济和金融形势回顾

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仍存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较为波折。根据2023年7月和10月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从前期3.5%的估计值下降至3.0%。上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为抗击通胀采取的加息政策持续影响经济活动,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等事件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而地缘政治冲突风险仍未见缓和,或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秩序。不过,随着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回落,衰退和滞胀风险正逐步减小,美国经济有望实现软着陆;另外,印度等新兴市场今年增长势头良好,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中国疫后经济总体恢复向好,内需不足值得重视

2022年底疫情防控放开后,今年中国经济总体恢复向好,在经历了一季度的强势反弹后,从二季度开始复苏势头逐步回落,2023年6月末GDP累计同比增长5.5%。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一方面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有关,另一方面,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心态还是较为浓厚,在一、二季度的央行城镇储户的问卷调查中,选择“更多储蓄占比”的储户接近六成;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截至2023年6月末累计增长3.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9%,而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表现较好,分别实现7.2%和6.0%的增速,高技术产业投资业增长较快,达到12.5%;此外,受外部需求下降、去年外贸表现强势和人民币贬值的影响,截至2023年6月末出口金额(以美元计)累计收窄3.2%。整体来看,国内需求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近期对于“中国是否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热议也层出不穷。“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概念由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于90年代提出,用来解释日本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企业和居民为减少债务而主动降低投资和消费的现象;因此日本政府不得不推出财政刺激政策来扩大投资,日本央行也实施了多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我们认为,现在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截然不同。日本房地产泡沫部分是由日元在广场协议后被迫升值导致的,促使日本央行大幅降息来减小日元升值压力,而这一宽松政策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行为。与90年代日本相比,中国房地产市场现在面临的困境并不同:中国超高的储蓄率和被抑制的住房改善需求,使得房价全面崩盘的情况并不会出现。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容忍度更高,暗示中国不太可能重蹈日本汇率政策的覆辙。

宏观调控应聚焦激发最终需求

下一步,宏观政策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激发居民消费动力,并重新点燃企业家的市场信心。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指出,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

考虑到目前国内通胀持续走低、以及青年失业率较高,我们建议财政调控政策应该更加聚焦于激发最终需求上,从而避免出现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压缩工业利润的情况。在货币政策方面,预计中国央行可能继续引导利率下降,并容忍汇率波动。过去一年来,利差扩大和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美元持续走高;随着美联储的紧缩周期走向尾声,美元强势表现很可能告一段落,这将使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更大空间。降息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和高负债的开发商所面临的金融压力,而最近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暗示了中央财政可能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然而,激发民间投资最终还是需要在融资方面进行一系列根本性变革,注册制改革在此方面有望发挥巨大作用。

总体而言,只要下半年经济增速达到4.6%,全年仍很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随着近期中央出台“民营经济31条”、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并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相信短期内中国经济运行好转、内生动力增强的态势将更为明朗。

货币宽松逐渐回落,社融存量增速创新低

疫情防控放开以来,需求仍在修复、经济复苏也并不稳固。因此,2023年上半年,人民银行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流动性,以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支持实体经济。

6月末,M2同比增长11.3%,增速自今年2月以来连续4个月下降;社融存量同比增长9%,创历史新低,并且7月进一步降至8.9%。自2022年4月起,“M2-社融”出现正剪刀差,且裂口持续扩大,至2023年1月达到3.2%后已回落。这表明随着经济复苏,货币宽松正逐渐回归至常态化,但内生融资需求如企业投资、居民消费/购房意愿仍然疲弱,需要进一步修复。

银行业净息差滑落至历史低位

息差压力正成为银行业当前面临的首要课题。2020年以来,宽信用及贷款利率持续下行,但信贷需求转弱、价格竞争激烈,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至2022年末首次跌破2%,2023年一季度进一步跌至1.74%,同比降低23个基点,低于1.8%的行业警戒线,且二季度维持不变,未见好转。

近日多家银行相继降低存款利率旨在稳定息差,随着央行降准和利率下调,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有望缓解,利好银行稳健经营,并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2023年,伴随国内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内需加快修复,一季度经济复苏情况较好,二季度经济复苏面临波动和不确定,显示动能不足。人民银行对银行家的问卷调查显示:二季度银行业景气指数、盈利指数分别为69.6%和62.2%,叠加上年同期低基数,同比微弱增长3.6%和2.1%,但较一季度均有滑落,环比降低2.3%和3.7%,银行业复苏不稳;需求侧修复尤其不稳,二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62.2%,比上季度下降16.2%,仅稍高于去年同期。

商业银行资产增速中枢稳定在10%左右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速持续保持在10%以上。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合计39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商业银行资产合计337.5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重84.7%,同比增长11.2%;自2022年4月起,连续15个月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超过疫情前8-9%的增速区间,主要系银行业增加贷款投放,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提供金融支持。

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收缩、城商行和农商行资产增长较快

具体来看,大型银行仍处领先地位,资产规模占比41.5%,2023年6月末同比增长13.7%;股份制银行自2021年以来,资产增长趋缓,增速区间为6-8%,2023年6月末同比增长6.8%,且资产占比自2017年末18.0%降至17.1%;与之对应,城市商业银行支持区域实体企业融资,资产增长较快,2023年6月末同比增长11.0%,资产占比自2017年末12.9%增长至13.4%。

购房需求萎缩,居民持续降杠杆

4月份,居民部门贷款及存款双双负增长——贷款减少2,411亿元,存款减少1.2万亿元。居民部门正在“降杠杆”,主要系预期和信心不稳——购房贷款意愿不强、收入增长预期不高。鉴于4月权益市场回暖,同时服务和商品型消费恢复较好,提前还贷行为增多,居民部分超额储蓄或向投资和消费领域释放,但未顺利流向地产行业。

下半年,促消费政策(商务部7月出台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汽车、家居、品牌消费、餐饮业等多领域)、房地产支持政策措施(金融16条融资支持政策延期、央行引导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等)发力,需求有望持续修复,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融资预期将改善。

市场利率、存款利率均下调,有望缓解息差压力

6月,央行连续下调逆回购利率、MLF利率、LPR利率,均降低10个基点。本次LPR下调是继2022年8月以来首次调整,并且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同步下调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主要锚定房地产领域,本次下调力度略低于市场预期。

6月8日,六大国有银行集体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活期存款由0.25%下调至0.2%;2年、3年、5年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调至2.05%、2.45%、2.5%。本次调降存款利率将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对冲LPR下行对银行息差的影响,支持银行业积极发放贷款,以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8月中旬,央行开启第二轮降息,再下调逆回购、MLF和SLF利率,降息的宽信用信号明显,旨在通过降低融资成本,达到激发终端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的目标。然而,8月LPR迎来非对称调降:1年期下调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保持不变,主要由于当前人民币汇率和银行业息差压力仍然较大。

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较峰值压降一半

6月末,央行公布了对2022年四季度全国4,36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央行评级包括11级,级别数值越大表明机构风险越高,8级及以上为红区高风险机构。

4,022家机构为中低风险(1-7级,绿区+黄区),资产占全部参评机构总资产的98.3%;346家为高风险机构,总资产占比1.72%,高风险机构较2019年峰值时压降近半。

从机构类型看,24家主要银行分布于绿区(1-5级),资产规模占比70%,是金融体系稳定的压舱石;外资银行、民营银行评级结果较好,无高风险银行;城商行评级次之,13%为高风险银行;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高风险银行数量较多,但资产规模仅占参评机构的0.78%,风险总体可控。

制造业、基础设施贷款增长较快,房地产贷款回升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根据人民银行数据,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呈现持续恢复态势。

上半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0.3%。制造业超过绿色行业,成为贷款增长最快的行业,作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有助于为加快破解“卡脖子”问题注入金融活水。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增长较快,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5.8%。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上升,中长期贷款增长7.1%,主要系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增长较多,源于金融对房地产的融资支持政策发挥了效用。

银行理财规模下降并被公募反超,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

上半年需求修复仍不稳,理财存续规模下降至25.34万亿元,较2022年末下降2.31万亿元,同比降幅13.07%,且首次被公募基金存续规模(27.69万亿元)反超,但平均收益率升至3.39%,超过2022年2.09%的平均水平。理财规模继续下降主要受2022年末债市动荡、理财大量赎回余波及经济复苏和需求修复仍然不稳等因素影响,一季度规模大幅下降后,二季度环比小幅回升。

理财公司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2023年6月末,全国共有26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有存续产品。理财规模整体下降的情况下,唯理财公司表现良好,存续规模持续攀升,达到20.67万亿元,同比增长7.99%,占比升至81.6%,累计创造投资收益2,474亿元;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大型银行的理财存续规模继续压降,同比分别降低84.4%、37.4%和29.4%。

公募基金规模超过理财机构,两者的竞争正在加剧。银行理财的产品以固收类为主,且主要配置中低风险的债券型、货币型产品;7月,公募基金降费改革,公募债券型基金配置对银行理财带来的挑战将更为凸显。然而,存款利率下调降低了定期存款竞争力,居民储蓄意愿见顶后,沉淀资金有望进一步回流至理财市场,预计下半年理财规模实现U型复苏。

2023年6月,法巴农银理财获批,理财公司达到31家。自2018年12月以来,理财公司仍处于战略发展初期,未来应进一步提高投研能力,丰富高波(四级、五级风险等级)产品货架,拓宽销售渠道辐射更多客群,并且在资本市场动荡时维持一定流动性,夯实行业竞争力。

来自: 德勤Deloitte

]]>
中国银行业协会:2020中国上市银行分析年报 //www.otias-ub.com/archives/1101585.html Sun, 16 Aug 2020 12:29:06 +0000 //www.otias-ub.com/?p=1101585 上市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标杆和排头兵,对上市银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判,是了解中国银行业发展全貌的重要手段。

8月12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指导、《中国银行业》杂志社主办的“2020中国上市银行发展论坛暨《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线上发布系列主题演讲活动”正式开启。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潘光伟发表了主题为“变中求新 危中有机 上市银行在动态平衡中稳步前行”的演讲,在线发布了《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

潘光伟表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上市银行数量已达51家,其中4家位列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13家入选全球金融500强。根据2019年年报数据,中国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196.4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91%,占商业银行总资产合计数的比例为82.04%。2019年,上市银行经营可以用“稳中有进”来概括。

尽管2019年上市银行经营业绩可圈可点,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上市银行需在“稳增长、调结构、助实体、控风险”之间把握多目标的动态平衡。如何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值得包括上市银行在内的银行业深入思考。

展望2020年,《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认为,上市银行将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业务结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进一步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完善价值银行体系,资本管理更加精细化;聚焦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加快理财子公司发展;推动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发展,实现科技赋能下的敏捷转型。上市银行要做好“六稳”“六保”排头兵,不断提升金融综合化服务能力。

以下为潘光伟分享《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的要点和精华。

上市银行经营稳中有进

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2019年上市银行经营可以用“稳中有进”来概括。

从“稳”的方面来看,上市银行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稳步增长,银行经营不断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资本充足水平持续提升,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

从“进”的方面来看,上市银行深化零售金融转型,重塑公司金融战略,布局理财子公司,加快数字化建设,积极参与对外开放,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51家上市银行2019年度业绩主要呈现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资产和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上市银行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大,同业和非标资产持续压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2019年末,51家上市银行发放贷款共计107.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02%;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8.51%,较年初提升3.11个百分点;同业往来资产合计占比4.84%,相对于年初下降0.8个百分点。

其中,上市农商行发放贷款共计1.70万亿元,同比增速20.40% 。

二是存款总体规模保持平稳增长,负债结构进一步改善。上市银行增存稳存效果显著,存款来源多样化,同业负债持续压降,负债结构得到优化。2019年末,51家上市银行存款总计134.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81%。从负债结构看,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70.02%,较年初增加了2.05个百分点;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占总负债的比例分别为11.74%和13.48%,较年初下降了0.41和1.19个百分点。

其中,上市农商行吸收存款2.36万亿元,同比增速 15.07% 。

三是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抵御风险能力提高。上市银行通过实施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核销等多种方式丰富了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压降力度。2019年,51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总计为1.56万亿元,增速较2018年下降2.26个百分点。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与年初基本持平。

其中,上市农商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45%,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

2019年末,51家上市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为246.01%,较年初提升11.43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17%,较年初提升0.19个百分点。上市银行在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的同时,通过发行可转债、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本补充,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其中,上市农商行平均拨备覆盖率为283.32%,较上年提升14.32个百分点 。

四是息差利差扩大,银行运营挖潜效果显著。2019年,51家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和平均净利差分别为2.27%和2.21%,较上年分别提高0.11和0.15个百分点。随着银行精细化管理的推进,银行运行效率提升成效明显。2019年,51家上市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为29.34%,同比下降1.27个百分点。

其中,上市农商行平均净息差、净利差分别为2.58%和2.46%,均较上年提升0.08个百分点 。

五是零售金融转型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增强。2019年,51家上市银行零售贷款总额合计43.3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06%,高于总贷款增速3.04个百分点;上市银行零售存款总额总计58.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47%,高于总存款增速3.66个百分点。

2019年,上市银行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战略,持续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加强数字化普惠金融生态系统建设。2019年,6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3.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5.5%,超过同期全部贷款增速25.31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等6家上市股份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共计1.43万亿元,同比增速18.54%;江苏银行、中原银行、天津银行、郑州银行、江西银行、贵州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和泸州银行等9家上市城商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3809亿元,同比增速27.91%。

六是金融科技深度应用,全面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拥抱金融科技,实施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上市银行共同的战略选择。2019年,上市银行继续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大中型上市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资金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在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零售金融、数字化公司金融、数字化同业业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尽管2019年上市银行经营业绩可圈可点,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为严峻,全球产业链脱钩的风险日益显性化,不仅进一步增大了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对中国银行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形成了巨大的阻力。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导致部分行业经济活动暂时性停摆,给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空前挑战,银行累积的信用风险急剧上升,也使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和信贷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成为难点。

一方面,银行业要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各项冲击,执行支持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国家政策,全力以赴促进经济社会恢复正常循环;

另一方面,银行业不良资产上升的压力增大,息差进一步收窄,拨备计提力度加大,盈利增速趋降,上市银行需在“稳增长、调结构、助实体、控风险”之间把握多目标的动态平衡。如何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值得包括上市银行在内的银行业深入思考。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不断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

今年是我国决胜脱贫攻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报告认为,展望2020年,上市银行将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业务结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进一步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完善价值银行体系,资本管理更加精细化;聚焦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加快理财子公司发展;推动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发展,实现科技赋能下的敏捷转型。上市银行要做好“六稳”“六保”排头兵,不断提升金融综合化服务能力。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业务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对于上市银行来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第一,信贷投放向国家重点战略领域倾斜。有效管控房地产行业贷款集中度,把握新旧动能转化市场机遇,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战略重点区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第二,交易银行将在修复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交易银行业务涵盖支付结算、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现金管理和资产存托管等方面。在疫情后期产业链修复过程中,大型企业对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高附加值业务的定制化需求增加,中小企业对支付、跟单贸易、信用证业务等基础性业务需求加大,这将推动上市银行相关的交易银行业务实现较快发展。

第三,普惠金融扩面增量提质。上市银行将通过增强小微金融线上化和综合化服务能力,推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小微贷款风控能力,增加小微贷款规模,扩大小微企业服务覆盖范围。

二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全面风险管理愈加重视。2023年1月1日是《巴塞尔协议III》标准的执行时间。上市银行应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从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转型,根据区域、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加强信用风险、集中度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指标体系的全覆盖监测;持续优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实现由“层级管理”向“垂直、集中、独立”管理方向转变,建立综合与专项相统一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优化风控模式,提高以风险量化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技术,推进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和管理工具应用,提升风险预判和管控能力。

三是提升银行价值创造水平,加强资本精细化管理。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市银行应实现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转变,对上市银行的评价也应实现从“规模增长速度”向“价值创造能力”转变。上市银行需要高度关注市值管理、提高资本运用效率,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业务增长模式,以精细化资本管理推动商业银行轻型战略转型。

四是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聚焦,理财子公司扩容加速发展。疫情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明确,将进一步推进理财子公司设立,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进一步增强理财子公司数量。未来,部分对风险管控能力较强、总资产及非保本理财业务达到一定规模的上市银行有望优先批设。上市银行的理财业务在向理财子公司转型的过程中,将实现从传统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转向大类资产配置,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愈加紧密。

五是加大科技赋能力度,优化银行数据治理。金融科技赋能,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模式的改变,更需要辅之以相关的组织创新、流程变革和企业文化变革。金融科技与银行业务的有效融合,需要突破银行传统组织架构的约束,打造银行的敏捷能力。未来,大型银行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将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亦将实现跳跃式发展;中小银行由于变革的彻底性和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不同,将导致数字化程度的分化。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银行未来致胜的核心“资产”和竞争力,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多措并举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是上市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的关键。要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弥合外部数据鸿沟,建立数据交互机制;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完善客户个人隐私保护机制等举措,逐步建立数据治理架构,发挥数据内在价值,加强合规意识。

上市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业的排头兵,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部门要求,紧扣“六稳”“六保”要求,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金融纾困政策,把稳企业保就业和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更好结合起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全力以赴促进经济社会恢复正常循环,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