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at, 26 Apr 2025 02:12:3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中国充电宝成日本消费者首选 全球出货量超90%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2424.html Sat, 26 Apr 2025 02:12:35 +0000 //www.otias-ub.com/?p=1752424 充电宝大家都不陌生,在以充电宝为代表的便携式储能市场上,中国企业贡献了全球超90%的出货量。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人们家中总少不了一块移动电源。在日本3·11大地震催生的防灾产业革命中,中国储能军团悄然完成对东瀛市场的战略包围。

漫步东京Bic Camera电器城,户外电源展区陈列着Anker、EcoFlow等中国品牌,价签上的”Made in China”字样与日文防灾指南相映成趣。店员透露:”去年防灾季,中国移动电源销量激增,现在每10个应急包就有7个装着中国芯。”

日本企业也想从便携式电源市场分一杯羹,但一家中国企业的日本子公司负责人表示,“中国的电池采购成本低,供应链发达,日本公司没有胜算。”

2012年日本启动的蓄电池补贴政策,意外为中国企业打开机遇之门。松下新能源负责人坦言:”即便有30%的购置补贴,我们的产品价格仍比中国同类高40%。”三菱电机曾试图推出竞品,却因中国厂商的快速迭代被迫搁置项目。

自 快科技
]]>
洛图科技:2024年中国大陆的电视机出口量为11054万台 同比增长11.4%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8311.html Wed, 02 Apr 2025 12:37:07 +0000 //www.otias-ub.com/?p=1748311 近日消息,根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大陆的电视机出口量为11054万台,同比增长11.4%,出口额为1130亿元,同比增长15%。

其中,液晶电视的出口量占整体市场的99.3%,为10978万台,同比增长11.4%。

分区域来看,2024年,中国大陆液晶电视的出口量和额在各大区域均实现了增长。

其中,北美、中南美、西欧、澳洲和中国(港澳台)五个地区出口量同比均增长10%以上;中东非、亚洲和东欧三个地区出口量同比有个位数的增幅。

北美地区为液晶电视出口量最大的市场。2024年大陆向北美地区出口2930万台,占到总出口量的26.7%。其中,美国和墨西哥是北美洲的两大核心区域,出口量的同比增幅均达到12%。

中东非地区为中国大陆出口的第二大市场,为2203万台,占到液晶电视出口总量的20.1%。

亚洲地区是出口量的第三大市场,出口量为1930万台,占到液晶电视出口总量的17.6%,其中,向日本的出口量在亚洲地区占据22%的份额,其次是泰国和印度。

向东欧、中南美和西欧地区的液晶电视出口量分别为1567万台、1481万台和489万台,同比分别增长8.3%、36.3%和23.2%。

自 快科技
]]>
Rest of World:2024年10月比亚迪在十国市场凭借低价车型优势领先特斯拉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5197.html Thu, 13 Mar 2025 12:14:20 +0000 //www.otias-ub.com/?p=1745197 近日,Rest of world报道,在特斯拉布局相对薄弱的非西方市场,比亚迪凭借“价格战”取得了优势。Rest of world选取了墨西哥、智利、阿联酋、中国大陆、中国香港、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10个双方均有官方销售渠道的市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比亚迪入门级车型(海鸥、海豚或元PLUS)售价均显著低于特斯拉Model 3。

 

比亚迪与特斯拉最便宜车型比拼

电动汽车情报公司Rho Motion的分析师乔治·惠特科姆表示,特斯拉Model 3比比亚迪最便宜的产品更“高端”。多年来,特斯拉一直承诺但未能制造出一款低成本的入门级电动汽车。 在2024年10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表示,该公司有望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价格实惠的车型。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寻找经济实惠电动汽车的买家纷纷转向比亚迪等中国制造商。

据报道,比亚迪正寻求通过要求供应商降低价格来提高在中国的竞争力,同时它还希望在本土之外建立更多工厂。这样做将降低出口成本,并可能降低比亚迪的全球价格。“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上,低成本竞争是一件大事,”惠特科姆说。“然后,随着比亚迪的全球扩张,低成本生产汽车可以带来连锁反应。

]]>
截至2024年全球超1亿台智能手机出自川渝 全球三分之二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都出自川渝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6565.html Sun, 12 Jan 2025 12:08:49 +0000 //www.otias-ub.com/?p=1736565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川渝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两省市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加快补链强链,成渝地区一跃成为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是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截至目前,全球超1亿台智能手机出自川渝,全球三分之二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都出自川渝。

另外,川渝还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双方合力培育低空经济等庄闲游戏在哪 ,在去年12月份,重庆梁平至四川达州、绵阳北川的川渝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

值得注意的是,川渝还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上持续用力,一批具有川渝特色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自 快科技

]]>
工信部: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 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www.otias-ub.com/archives/1577898.html Fri, 31 Mar 2023 12:56:30 +0000 //www.otias-ub.com/?p=1577898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数据还显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9%,表现亮眼。

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业规模大能为制造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多资金、人才和应用场景,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水平,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大”还能为中国品牌崛起提供更多有力支撑。近年来,中国制造正在成为高质量、高效率、高性价比的代名词,为中国本土品牌做大做强并形成全球影响力打好了基础。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制造业韧性较强、回旋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

此外,新领域新赛道很大程度上是对现有制造业基础上的延链补链强链进行延伸,或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数字赋能等方式衍生的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健全的制造业体系为我国未来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提供了更多空间。

自 快科技

]]>
东亚日报:2022年1-5月韩国共售出757辆电动大巴 中国制造占比高达44%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2708.html Tue, 12 Jul 2022 11:47:56 +0000 //www.otias-ub.com/?p=1462708

中国电动大巴已经在韩国站稳脚跟。据韩国《东亚日报》近日报道称,中国制造的电动大巴已经“占据”韩国道路,今年1-5月韩国市场占有率高达44%。今年1- 5月,韩国共售出757辆电动大巴,其中331 辆为中国制造。在2021年注册的1276辆电动公交车中,有424辆是中国制造的。

“‘中国制造’占据韩国电动公交车市场半壁江山的时代即将到来”,韩国一家汽车制造商负责人这样分析。

中国电动公交车最大的优势在于性价比。韩国现代汽车的电动大巴“Electricity”每辆售价约3.8亿韩元(约合200万元人民币),而中国电动大巴价格至少要便宜1/4。如果算上韩国政府的新能源车辆补贴,采购一辆中国产电动大巴仅需不到1亿韩元,加之中国电动大巴舒适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其未来在韩国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高。
起亚首款专属电动车型EV6在韩国首尔媒体预览会亮相 图源 视觉中国

目前韩国国内大型公交运输企业正通过直接进口方式引进中国电动公交车,未来中国电动大巴车在韩国市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韩国排名第一的大巴运输公司KD运输集团今年初创建了一家名为EM Korea的子公司,并通过该公司进口中国恒天集团生产的大型电动巴士,仅今年4月份就进口了40辆。KD运输集团在韩国拥有18家大巴运输公司,旗下各类大巴车多达5500辆。韩国第二大大巴运输公司先进集团也计划引入中国电动巴士。

中国电动车也正借助更多渠道加速登陆韩国。根据韩国《朝鲜日报》10日的报道,在中国电动车市场销量超越特斯拉的紧凑型电动车“宏光Mini EV”以海外直购的方式进入韩国市场。

曾几何时,韩国汽车凭借性价比在中国汽车市场迅速扩张。中汽协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上的韩系品牌占比从4.7%下降到2.4%。截至2022年1月,韩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已不足2%。

在电动车的动力电池方面,“中国制造”则凭借产业链优势与“本土作战”的韩国电池对手展开竞争。根据韩国《亚洲经济》的报道,韩国汽车业6月底传出消息,韩国起亚汽车已经决定在其国内出售的新型电动跨界SUV车型“Niro EV”中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这是起亚首次在本土市场车型中采用中国电池。目前出售的“Niro EV”车型均采用来自SK的电池。

韩国电池行业担心,以此为开端,中国电池可能会正式进军韩国。在欧洲、北美市场,中韩动力电池已经展开激烈竞争。目前,以比亚迪、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企对韩企形成市场优势。

能源市场调查企业SNE Research称,2022年1至4月宁德时代在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3.7%,位居榜首,高于排在第2位的LG新能源(14.9%)、第5位的SK on(7.0%)和第7位的三星SDI(4.0%)的占有率总和。韩国电池行业相关人士表示,中国电池在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后几乎失去北美市场,但以中国和欧洲为中心持续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在向特斯拉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后,与韩国国内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优势扩大,若中国电池业进军韩国市场,韩中电池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

自 环球时报

]]>
金融时报:2021年中国出口50万辆汽车 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德国 //www.otias-ub.com/archives/1444408.html Sun, 05 Jun 2022 12:33:08 +0000 //www.otias-ub.com/?p=1444408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撰文指出,电动汽车让中国加速崛起为汽车出口大国,而一个更大的趋势也由此开始。报道指出,特斯拉上海工厂2019年投产,对于电动汽车和海外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突破:这是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开的首家外资独资工厂。同时这也标志着一个更大趋势的开始,有可能颠覆全球制造业结构,给欧洲带来一波新的去工业化浪潮,并引发堪比上世纪80年代的贸易紧张局势。

中国作为汽车出口国的崛起,将是市场结构的巨大转变。数据显示,在2021年,中国出口了50万辆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德国。而就在几年前,中国的汽车出口还几乎为零。《金融时报》认为,随着汽车市场逐渐电动化,欧洲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汽车领域对中国出现贸易逆差。

报道进一步分析,欧洲和日本现在从中国购买消费品,并向中国出口豪华汽车——或它们的关键零部件。抵达欧洲的中国汽车上的车标不一定能揭示其产地,其中约一半是上海工厂生产的特斯拉。其他品牌包括达契亚(Dacia)、极星(Polestar)和宝马(BMW)。

报道由此认为,如果电池取代内燃机,而且中国在汽车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其颠覆性将是巨大的。因为,汽车制造支撑着欧洲和日本的繁荣。对日本和欧洲车企来说,其中的挑战在于,电动汽车或许是高科技产品,但与内燃机相比绝不复杂。而用内燃机造车是一个复杂的流程,要将曲轴、活塞、燃油泵、涡轮增压器还有其他各种零部件组装在一起,每一件都必须精通,都必须能整合进去。即使经过了150年的发展,这仍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需要依靠高深的技能和庞大的供应商网络,而不是将劳动力成本尽可能最小化。相比之下,电动汽车的传动系统就简单得多,主要是电池和电机。其中,电池——最关键的部件——制造业利润微薄,靠的是形成庞大的生产规模;而组装电动汽车需要传统汽车组装中的一部分技能,但难度跟组装其他电器差不太多。报道认为,这些方面,中国制造更有望凭借成本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自 集微网

]]>
Digitimes Research:“中国制造”仅占中国机器人市场的26.7% //www.otias-ub.com/archives/579566.html Wed, 12 Apr 2017 01:00:09 +0000 //www.otias-ub.com/?p=579566         199IT原创编译

        中国对机器人的需求旺盛,但是,中国本土生产的机器人仅占市场的26.7%(2015年)。为了满足旺盛的需求,中国政府一直鼓励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机器人应用以及从制造业发展到其他行业。

        但是,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风险。根据Digitimes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对低端机器人的过度投资导致机器人行业附加值很低;以及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

        199IT.com原创编译自:Digitimes Research 非授权请勿转载

]]>
EUIPO:全球63.2%的假货是由中国制造的 //www.otias-ub.com/archives/472281.html Tue, 17 May 2016 15:12:24 +0000 //www.otias-ub.com/?p=472281         199IT原创编译

        根据OECD 和 EUIPO的报告,假货贸易占全球进口贸易的2.5%,价值的高达五千亿欧元。美国、意大利和法国品牌是仿造的主要对象。报告显示2011年到2013年中国制造了全球63.2%的假货,其他国家望尘莫及。1

        199IT.com原创编译自:statista 非授权请勿转载

]]>
中国制造2025背后的大数据作用 //www.otias-ub.com/archives/461477.html Mon, 11 Apr 2016 16:45:22 +0000 //www.otias-ub.com/?p=461477
1460393086-1493-3417eb9bbd90187550231d
实现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的前提之一是构建智能工厂,其核心要素包括了信息物理系统(CPS),物联网(IOT),智能认知,社交媒体,云计算与移动,以及M2M。 智能工厂构成了工业4.0的一个关键特征。智能工厂将从现在通过中央控制中⼼的模式转向通过自行优化和控制其制造流程来实现。

柔性生产的三个方面:

1.人、机器和资源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自然地相互沟通协作。

2.生产出来的智能产品能够理解自⼰己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如何用。它们积极协助生产过程,回答诸如“我是什么时候被制造的”“哪组参数应被用来处理我”“我应该被传送到哪”等等问题。

3.机器和产品之间的数据传输将通过使用微处理器、存储装置、传感器和发送器来实现。这些装置将被嵌入至几乎所有可想象的机器、待加工产品、材料、智能工具和用于组织数据流的新型软件,由此实现产品和机器的相互通信并和交换数据。

大数据在智能工业的特征:

——数据的处理方法比数据本身值钱

无论是为促销产品还是作为战略目标的方式,大数据已然成为很多公司和机构过度使用的术语。2012年高德纳(Gartner)给出德大数据定义里面,特别强调大数据是多样化信息资产,不仅关注实际数据,而最最重要的是关注大数据处理方法。数据量大还是量小本身并不是判断大数据价值的核心指标,而数据的实时性(velocity)和多元性(variety)应该对大数据的定义和价值更具直接的影响。

——大数据是多结构化数据:包含人类和机器数据

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大数据包含了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我更提倡大数据是“多结构化数据”的说法,无论是自由文本还是关系数据库等,大数据可以由人类产生的数据足迹与机器自动生产的数据两大板块形成。大数据的工具和技术能够为不同的结构化数据服务。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与商业活动中,我们需要加强机器数据的采集,分析,并且把此项工作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工作之一。

——工业大数据的机器数据让我们的业务变得透明

在现代工业供应链中,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普及,我们可以感受到了从采购,生产,物流与销售市场都是大数据的战场。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客户的分析和挖掘,它的应用场景包括了实时核心,交易,服务,后台服务等。通过的载体包括了手机,传感器,穿戴设备,3D打印机和平板电脑等。传感器数据属于工业大数据类别之一,从这些机器数据中,我们可以保障生产,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升环保,改善客户服务。通过帮我们找到已经发生的问题做好协助预测相类似问题未来重复发生的几率与时间。

大数据的挑战:

1.用理性了解大数据

作为与工业4.0联系最为紧密的两化融合任务,中国制造2015其核心是生产过程、产品的智能化,以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数据的灵活处理性成为第一个焦点。随着传统数据库(database)和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的运行越来越缓慢,并很难满足企业业务的发展需要,数据的灵活性就成为了推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2.从Hadoop走向数据湖

2015年的大数据领域被看作是“数据湖(data lake)”与“数据藻泽”的状态之争。无论学术杰如何去诠释,其核心是强调一种基于对象的数据存储方式将收集来的数据以其最原生的格式(多结构化的)存储下来留作日后使用。“数据湖”具有很高的价值定位,它代表了一种可扩展的基础架构,非常经济且超级灵活。

3.自主大数据数据服务成为主流

随着大数据工具和服务的发展,2015年,IT行业将逐渐缓解发展瓶颈的局面,许多商业用户和数据科学家将会借助相关工具和服务访问大量数据。自助服务大数据将成为IT行业的一种趋势,它允许商业用户可以通过自助服务接触大数据。自助服务还可以帮助开发者、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分析师直接进行数据探索和处理工作。当我们了解大数据的时候,业务的价值和IT的成本是我们主要衡量未来IT的标准,业务价值驱动大数据创新。Hadoop 不再成为我们讨论的大数据主题。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是业务创新,数据变现和业务场景的探索。

下一代的大数据体系——数据湖:

每个数据项都应有清楚的追踪,可追溯其源系统以及该数据项产生的时间等信息。2010年 JamesDixon以此理念,创造了数据湖(data Lake)这个术语,当时他打算将数据湖泊作为单一数据源来使用,而多数据源将形成“水景园”。尽管还是最初的构想,如今最普遍的应用是将数据湖泊当做许多数据源的结合。现有数据仓库在分析能力的缺失,业务对数据获取能力的提升,高级分析方法的创新是一种必然。

数据湖泊是近十年出现的术语,用来描述数据世界中,数据分析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数据湖泊是大型的基于对象的存储库,数据以其原始格式存储。通过全面的监控和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立,学习,模拟,行动,最终实现内容认知的智能。 有并行体系以及无需移动数据即可对数据进行计算操作的明显特点。

特点 1 -数据湖泊是一个并行体系,能够存储大数据

数据湖泊的每个数据元素都有独特的标识符,并有一组扩展的元数据标签。

数据湖泊以数据源提供数据时的原格式(不论原格式是什么)存储原始数据。没有预设的数据模式,每个数据源都可以使用任何模式。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目的来理解数据。

特点 2 -数据湖体系无需移动数据即可对数据进行计算操作

通常数据仓库一方面要清理,一方面还要聚合数据,从而使分析更加容易。但科学家往往也反对这点,因为聚合意味着丢弃数据。你不知道今天或者几年以后哪些数据会有价值,所以数据湖泊应包含所有数据。数据湖泊使用平坦架构存储数据。这个理念是建立一个单一存储区,用来存储组织内任何人员可能需要分析的所有原始数据。通常人们使用Hadoop对湖泊内的数据进行各种操作,但这个概念比Hadoop要宽泛的多。

总结:

大数据技术自身在快速的发展,从1.0到大数据3.0的数据湖时代,我们要理性的看待大数据,在关注数据量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数据分析的能力和方法。笔者认为,实用分析工具与先进分析理念,真正释放数字化分析的力量,由人类轨迹产生的数据,与机器自动产生的数据得出洞见,从管理决策推导运营方案,最终实现数据价值提升。

业界有很多大数据的技术公司提供不同的技术,其中也包含了一大堆的开源软件开发出来的。大数据的成长路径一定是个长期成长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来打造不同的IT能力,我们倡导的是开放式大数据架构。不仅仅为大的数据集服务,同时企业中业务人员有很多小数据集的分析和探索。在很好满足业务的不同需求下,大数据一定是一种混搭技术,利用现有的IT投资来达到整个回报的最大化。特别在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变革中,数据湖不会是数据仓库和BI平台的终结者,但数据湖一定是未来企业数据技术(DT)的核心纽带,成为引导中国制造2025变革的数字宠儿。

文丨张礼立,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玖道科技首席战略官,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理事。

]]>
数据湖-引导中国制造2025变革的数字宠儿 //www.otias-ub.com/archives/436049.html Fri, 29 Jan 2016 16:26:00 +0000 //www.otias-ub.com/?p=436049 2918494851dr

实现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的前提之一是构建智能工厂,其核心要素包括了信息物理系统(CPS),物联网(IOT),智能认知,社交媒体,云计算与移动,以及M2M。 智能工厂构成了工业4.0的一个关键特征。智能工厂将从现在通过中央控制中⼼的模式转向通过自行优化和控制其制造流程来实现。

柔性生产的三个方面

1. 人、机器和资源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自然地相互沟通协作。

2. 生产出来的智能产品能够理解自⼰己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如何用。它们积极协助生产过程,回答诸如“我是什么时候被制造的”“哪组参数应被用来处理我”“我应该被传送到哪”等等问题。

3. 机器和产品之间的数据传输将通过使用微处理器、存储装置、传感器和发送器来实现。这些装置将被嵌入至几乎所有可想象的机器、待加工产品、材料、智能工具和用于组织数据流的新型软件,由此实现产品和机器的相互通信并和交换数据。

大数据在智能工业的特征

1.数据的处理方法比数据本身值钱

无论是为促销产品还是作为战略目标的方式,大数据已然成为很多公司和机构过度使用的术语。2012年高德纳(Gartner)给出德大数据定义里面,特别强调大数据是多样化信息资产,不仅关注实际数据,而最最重要的是关注大数据处理方法。数据量大还是量小本身并不是判断大数据价值的核心指标,而数据的实时性(velocity)和多元性(variety)应该对大数据的定义和价值更具直接的影响。

2.大数据是多结构化数据:包含人类和机器数据

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大数据包含了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我更提倡大数据是“多结构化数据”的说法,无论是自由文本还是关系数据库等,大数据可以由人类产生的数据足迹与机器自动生产的数据两大板块形成。大数据的工具和技术能够为不同的结构化数据服务。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与商业活动中,我们需要加强机器数据的采集,分析,并且把此项工作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工作之一。

3.工业大数据的机器数据让我们的业务变得透明

在现代工业供应链中,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普及,我们可以感受到了从采购,生产,物流与销售市场都是大数据的战场。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客户的分析和挖掘,它的应用场景包括了实时核心,交易,服务,后台服务等。通过的载体包括了手机,传感器,穿戴设备,3D打印机和平板电脑等。传感器数据属于工业大数据类别之一,从这些机器数据中,我们可以保障生产,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升环保,改善客户服务。通过帮我们找到已经发生的问题做好协助预测相类似问题未来重复发生的几率与时间。

大数据的挑战

1. 用理性了解大数据

作为与工业4.0联系最为紧密的两化融合任务,中国制造2015其核心是生产过程、产品的智能化,以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数据的灵活处理性成为第一个焦点。随着传统数据库(database)和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的运行越来越缓慢,并很难满足企业业务的发展需要,数据的灵活性就成为了推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2. 从Hadoop走向数据湖

2015年的大数据领域被看作是“数据湖(data lake)”与“数据藻泽”的状态之争。无论学术杰如何去诠释,其核心是强调一种基于对象的数据存储方式将收集来的数据以其最原生的格式(多结构化的)存储下来留作日后使用。“数据湖”具有很高的价值定位,它代表了一种可扩展的基础架构,非常经济且超级灵活。

3. 自主大数据数据服务成为主流

随着大数据工具和服务的发展,2015年,IT行业将逐渐缓解发展瓶颈的局面,许多商业用户和数据科学家将会借助相关工具和服务访问大量数据。自助服务大数据将成为IT行业的一种趋势,它允许商业用户可以通过自助服务接触大数据。自助服务还可以帮助开发者、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分析师直接进行数据探索和处理工作。当我们了解大数据的时候,业务的价值和IT的成本是我们主要衡量未来IT的标准,业务价值驱动大数据创新。Hadoop 不再成为我们讨论的大数据主题。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是业务创新,数据变现和业务场景的探索。

下一代的大数据体系-数据湖

每个数据项都应有清楚的追踪,可追溯其源系统以及该数据项产生的时间等信息。2010年 JamesDixon以此理念,创造了数据湖(data Lake)这个术语,当时他打算将数据湖泊作为单一数据源来使用,而多数据源将形成“水景园”。尽管还是最初的构想,如今最普遍的应用是将数据湖泊当做许多数据源的结合。现有数据仓库在分析能力的缺失,业务对数据获取能力的提升,高级分析方法的创新是一种必然。

数据湖泊是近十年出现的术语,用来描述数据世界中,数据分析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数据湖泊是大型的基于对象的存储库,数据以其原始格式存储。通过全面的监控和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立,学习,模拟,行动,最终实现内容认知的智能。 有并行体系以及无需移动数据即可对数据进行计算操作的明显特点。

特点 1 -数据湖泊是一个并行体系,能够存储大数据

数据湖泊的每个数据元素都有独特的标识符,并有一组扩展的元数据标签。

数据湖泊以数据源提供数据时的原格式(不论原格式是什么)存储原始数据。没有预设的数据模式,每个数据源都可以使用任何模式。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目的来理解数据。

特点 2 -数据湖体系无需移动数据即可对数据进行计算操作

通常数据仓库一方面要清理,一方面还要聚合数据,从而使分析更加容易。但科学家往往也反对这点,因为聚合意味着丢弃数据。你不知道今天或者几年以后哪些数据会有价值,所以数据湖泊应包含所有数据。数据湖泊使用平坦架构存储数据。这个理念是建立一个单一存储区,用来存储组织内任何人员可能需要分析的所有原始数据。通常人们使用Hadoop对湖泊内的数据进行各种操作,但这个概念比Hadoop要宽泛的多。

总结:

大数据技术自身在快速的发展,从1.0到大数据3.0的数据湖时代,我们要理性的看待大数据,在关注数据量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数据分析的能力和方法。笔者认为,实用分析工具与先进分析理念,真正释放数字化分析的力量,由人类轨迹产生的数据,与机器自动产生的数据得出洞见,从管理决策推导运营方案,最终实现数据价值提升。

业界有很多大数据的技术公司提供不同的技术,其中也包含了一大堆的开源软件开发出来的。大数据的成长路径一定是个长期成长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来打造不同的IT能力,我们倡导的是开放式大数据架构。不仅仅为大的数据集服务,同时企业中业务人员有很多小数据集的分析和探索。在很好满足业务的不同需求下,大数据一定是一种混搭技术,利用现有的IT投资来达到整个回报的最大化。特别在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变革中,数据湖不会是数据仓库和BI平台的终结者,但数据湖一定是未来企业数据技术(DT)的核心纽带,成为引导中国制造2025变革的数字宠儿。

]]>
2015年全球视野下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 //www.otias-ub.com/archives/411372.html Sun, 29 Nov 2015 15:14:07 +0000 //www.otias-ub.com/?p=411372 10月9日,由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球工业新浪潮:智能制造之道”主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工业4.0:正在发生的未来》一书作者赵胜受邀出席并做主题演讲。

以下为赵胜先生演说PPT精华:

]]>
有钱任性的中国制造:成本最高的非英语电影 //www.otias-ub.com/archives/349390.html Sat, 23 May 2015 10:52:48 +0000 //www.otias-ub.com/?p=349390 全球电影业在地理和历史方面有一个怪现象——几乎所有场面最大、成本居高的都是英语电影。这主要是因为电影业是在以盎格鲁为主的美国发源和发展起来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发达国家中讲英语的人非常多,所以英语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制作电影的主要语言。

以好莱坞特效动作片为代表的大制作英语电影的成本一般在2.5亿美元以上。在一部电影中投资这么多资金通常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这类电影能在全世界范围吸引大量观众,他们不仅花钱到电影院观影,甚至通过电视、DVD、下载、订阅视频点播及其他平台付费观看。

而另一方面,大手笔制作的非英语电影则少之又少,这背后也是有原因的。

西班牙语和印地语在全世界的使用范围比英语要广泛得多,但这两种语言的覆盖观众群体的富裕程度要远低于英语国家,所以高成本的西班牙语或印地语电影的经济效益较低。

举例来说,说印地语的印度人民每年购买大量电影票看电影,但是平均票价仅为1或2美元,一部电影的总票房平均不过几百万美元。如果影片无法吸引海外观众,花费几百万美元制作一部印地语电影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非明智之举。

法国和日本同为发达国家,电影爱好者众多,但是除了偶尔出现的《高卢勇士传》(Asterix)或宫崎骏电影,其他影片都难以走向国际,所以每年仅有几部电影预算会超过1,000或2,000万美元。

再看看中国。和印度一样,中国有着大量热情的电影观众,但中国人均收入也同样较低,而且国内电影界又鲜有能吸引海外观众的作品。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过去数年间中国电影的制作成本一路飙升,有些甚至已接近好莱坞水平。如下方图表所示,全世界成本最高的非英语电影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全球制作成本最高的非英语电影

Most-expensive-movies

这是中国近来出现的一个现象,很难解释其原因。中国电影从电视或家庭录影带中所能获取的利润微乎其微,并且中国电影很少能在海外赢得高票房,因此对于制作方及投资方来说,明智的选择是将制作预算限制在不超过预计国内票房的三分之一,这样才能确保即便在扣除税费、院线收入及发行费用后,依然有机会略有盈余。

2014年,中国国产电影(包括中国内地与香港联合拍摄影片)的平均票房收入为1,100万美元。这意味着合理的平均预算要低于400万美元。如果有巨星参演,或是改编自畅销书等知名素材,那么预算可以再高一些,比如达到1,000万美元。超过这个范围的投资就真的没有必要了,但是许多人仍然选择大手笔投资。显然,这些人相信他们的电影一定能突出重围成为票房黑马,赚得1亿美元以上的票房。事实上,在去年出品的约300部中国电影中,仅有4部影片达到了如此高的标准,所以我猜人们始终是抱有希望的。

注: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上述图表中数据来自于可信的渠道,但是却不一定完全可靠。肯定还有以同样的高额预算制作的中国电影,只是我没有注意到。

via:福布斯中文

]]>
德国质量协会:调查显示“中国制造”更注重品质 //www.otias-ub.com/archives/289218.html Wed, 05 Nov 2014 15:47:31 +0000 //www.otias-ub.com/?p=289218 illustration-irp

德国质量协会不久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正在快速提升。这份报告是在对1214家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这份调查显示,88%的受访企业认为,质量是德国经济成功的保障。该协会主席约尔根·瓦尔维西对本报记者表示,“通过质量管理来推动创新,中国也拥有巨大的潜力,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成熟教育体系,将为中国成为强大工业国家提供坚实基础。”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将在质量竞争中提升最快

“对这一结果我并不意外,价格竞争之后往往走向品质追求,而中国在这方面积极活跃。” 德国质量协会主席约尔根·瓦尔维西对本报记者表示。

根据这项名为“质量—德国制造”的调查报告,目前一些以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经济体正希望在质量领域有所作为。类似中国、波兰和印度等国家正在为此做积极努力。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将在质量竞争中提升最快。员工人数250人以上的企业中,56%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将在未来20年在质量上赶超德国。如果将所有受访企业数据统计在内,这一比例也高达42%。而认为中国产品质量未来将出现下降的企业仅占3%。此外,分别有38%和35%的受访企业认为波兰和印度在未来的质量竞争中会取得进步,位列第二和第三。

德国企业同时认为,美国和法国在未来的产品质量上不会对德国产品构成竞争,它们甚至有可能后退,很难有更大改善。意大利的产品质量则被认为将下滑。

“过去几年,中国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中国的华为和中兴等公司在国际专利申请上处于领先地位。过去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德国的西门子和博世等公司。” 德国西蒙顾和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

西蒙说:“‘中国制造’给人们的印象要远落后于中国产品质量实际上的提升。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许多中国生产的产品都在西方品牌下销售,例如苹果或者戴尔。中国能制造质量很好的产品,中国企业现在要做的是把产品直接做到消费者手中,就像中国的联想电脑、海尔家电一样。从我的个人经验和参观的许多中国企业来看,中国企业在尖端品质领域的学习和追赶正在快速推进,值得关注。”

一些国产品牌已在德国形成较好的品牌认知度

经过多年默默耕耘,华为、中兴、海尔等一些国产品牌,已经在德国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较好的品牌认知度,中国产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称赞。

“当地电信运营商对华为产品的认可度非常高,口碑很好,” 华为德国公司首席执行官程戟对本报记者表示,“华为用短短2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通讯领域公司100多年的道路。华为的成功是建立在客户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从2000年在德国开设分公司以来,华为从传统电信运营商业务逐渐走向电子消费品终端市场,从一家默默耕耘的后台技术公司蜕变为最新电子消费品的品牌企业。

“传统运营商业务做的主要是后台技术,与公众打交道不多,因此公众知道的比较少。”程戟表示,“下一步是把华为形象更好地介绍给德国的普通消费者”,中国公司在通讯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在业内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华为在德国要树立的是一家高科技创新公司的形象,为德国用户提供最好的通讯解决方案,营造创新、节能、绿色、环保的氛围”。

教育和创新是未来产品质量竞争的保证和关键

瓦尔维西认为,通过质量、工艺环节以及品牌策略,中国正在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尤其在电子产品领域,中国获得了快速发展。阿里巴巴、华为、联想等中国企业已经自信地活跃于世界市场。而中国的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有越来越高的识别度,这也是中国制造向更高品质转型升级的推动力。

西蒙指出,通常来说,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结果。除了当今的互联网公司之外,几乎所有有名的品牌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瓦尔维西说,德国的品质文化来自产品的耐用、安全、可靠和消费者的信赖。此外,德国的工程师经验、技术标准和双轨制培训制度,为德国品质打下了基础。这些核心品质要素在德国企业的全球生产链条中同样发挥作用。

“通过质量管理来推动创新,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力,” 瓦尔维西说,“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成熟教育体系,将为中国成为强大工业国家提供坚实基础。”

教育和创新是未来产品质量竞争的保证和关键。“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创新和资质越来越重要,低价竞争越来越难。”西蒙说。“中国教育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中国教育还需要加强。”另外,国际视野和海外实践经验十分重要,中国要继续积极推动。

]]>
英美人眼中的中国制造:量多质差 //www.otias-ub.com/archives/67018.html Tue, 04 Sep 2012 13:46:52 +0000 //www.otias-ub.com/?p=67018

 

中国的经济在突飞猛进,“Made in China”的标签贴满了欧美人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产品形象也深入人心。无论是廉价的运动鞋还是山寨的手机;无论是安全性低的玩具还是质量普通的衣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名字:“中国制造”。

近日,全球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JWT)发布一份民意报告,报告的研究内容是:英美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印象。结果显示,“中国制造”给英美消费者最普遍的印象是“海量生产”——高达60%以上的英美消费者认为“中国制造”的商品意味着“海量生产”。55%左右的英美消费者认同中国的商品给人的印象是“便宜”;45%的人认为“安全水平低”;35%的人认为“质量差”;35%的人认为“不可信赖”;33%的人认为“低档次”;20%的人认为中国商品“有趣”。相比之下,英美消费者对“日本制造”和“美国制造”普遍持正面看法,同时,不到10%的英美消费者认这两国制造的商品“便宜”。

调查结果还显示,消费者的年龄越老越有可能对“中国制造”的商品持消极的看法。18-35岁英美消费者人群的世界观较开放,对中国的了解都较为新鲜,对“中国制造”更有可能持积极态度。但总体上还是持负面看法较多。

据欧洲委员会于今年发布的2011年度《保证欧盟消费者安全》报告,欧盟超过一半被通报的非食品类危险商品是中国制造。该报告同时指出,尽管大部分危险商品产自中国,但该比率“已经从2010年的58%降至2011年的54%”。

也有评论指出,“中国制造”的恶名是市场需求的牺牲品——有需求就有供应。“中国制造”的商品是根据终端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但无可否认,“中国制造”已经在世界消费者的眼里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短时间内,我们都无法看到中国商品能摆脱如此臭名。这种负面的感知甚至已经传导到中国自主品牌上。中国商品和政府一样,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危机。

这份报告的基础调查完成于2012年5月31日至6月4日,由智威汤逊在美国和英国进行实地研究,采访了18周年岁以上的美国人和英国人各503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