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二维码支付仍是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线下场景中,移动支付用户较常使用的支付产品是微信支付、支付宝和云闪付,占比分别为87.9%、85.3%和80.3%。
2021年,微信还和支付宝平分秋色,2022年微信支付领先优势拉大,日常生活中,你用哪个付款更多呢?
中青年用户是移动支付用户的主要使用者,年龄较大的用户群体稳中有升。其中,18-40岁用户占总用户比例的7成,40岁以上的用户占总用户比例的3成。
移动支付用户月收入集中在3千至1万元,占比65%,万元以上用户占比为20%,3000元以下用户占比为15%。
自 快科技
报告指出,90%的单笔支付金额区间集中在500元以下。各类场景的移动支付渗透率进一步提高,餐饮食品类场景、交通出行类场景、民生服务类场景的渗透率分别为96.9%、76.3%和68.5%。医疗健康类成为主流使用场景之一。
在支付资金来源方面,超过六成用户绑定3张以上银行卡,以满足不同交易场景下的支付、账务管理等需求。银行卡仍是移动支付用户最常用的资金来源,储蓄卡(79.1%)和信用卡(69.2%)占比最高,支付账户余额(46.8%)、货币市场基金(19.1%)和消费信贷产品(19.3%)占比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15.7个、9.6个和17.1个百分点。
由于小额支付较为高频,免密支付功能在移动支付用户中接受度较广。报告显示,近六成的用户开通过免密支付,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快速完成交易,节约时间。在免密支付功能的使用场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乘坐交通工具。
在个人收款码方面,近七成调研用户使用过个人收款码。用户使用个人收款码收款的最主要场景是零星转账收款,有79.1%的用户选择了该场景。五成用户了解过个人经营收款码,并且希望获得更易懂的产品说明、更简单的使用手册和更丰富的服务功能。
适老化改造方面,超过七成用户帮助过父母或其他年龄较大的亲友使用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在老年人群体渗透率逐渐加深,适老化改造初见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隐患仍然是移动支付用户最担心的问题,其次是商户受理的广泛程度。实际遭遇过安全问题的用户占13.7%,用户最担心的问题是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但与上年相比,用户对移动支付各类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大幅降低,说明移动支付的安全水平切实提高并得到用户的认可。对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担忧下降12.6个百分点,对伪假条码的担忧下降24.3个百分点,对账户资金被盗用的担忧下降31个百分点。基于此,用户最期望市场主体采取的保障措施是及时进行支付风险提示,占比为83%。
其中,银行机构是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银行机构4096家,合计开立账户136.64亿户,服务5933万商户。支付机构深耕零售支付市场。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支付机构法人224家,共设立分公司1569家,从业人员4.94万名,共为客户开设在用支付账户57亿个。整体来看,2021年支付机构财务稳健性较上年大幅提升,超过70%的机构实现盈利。
支付业务方面,2021年,全年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395.16亿笔、金额4415.5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0%和10.03%,业务金额增速较上年增长3.85个百分点;支付机构共完成支付业务(含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交易)11396.20亿笔、金额416.7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48%、17.17%。
具体来看,网络支付业务方面,2021年,我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是2012年的5.32倍和2.86倍。处理的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则分别是2012年的282.67倍和228.13倍。2021年网络支付规模继续保持增长,银行机构仍占主导地位。
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较2020年底增加4929万个,占网民整体的87.6%。协会银行类会员单位的网上支付客户总数为22.57亿个,较上年增长3.82%;移动支付客户数量为37.81亿个,较上年增长7.91%。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的支付账户总量为57亿个,较上年增长10.42%。
此外,银行卡业务方面,截至2021年底,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量92.57亿张,比上年增长3.26%。银行卡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4.20%和12.85%,其中消费类交易增长最为显著。
根据《白皮书》,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金融科技专委会在去年11月-12月开展了“支付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问卷调查报告”,收到来自银行、非银支付机构、清算组织在内的243家机构的有效问卷。
调查显示,多数机构对数字化转型发展较为重视,不过支付产业数字化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56.6%的机构还没有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只有27.9%的机构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开展实践。由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孵化发展相关业务是多数受访机构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式,占比50.8%,其他依次是与外部机构合作发展相关业务、通过集团内兄弟公司或子公司合作开展业务。
63.5%的机构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的主要实践,是优化技术架构体系,完善支付结算系统;其他依次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风险监控模型,监测可疑交易以及利用生物识别等技术提升身份认证的准确性和便捷度等。
从技术类别来看,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发展应用相对成熟,分别有76.6%和70.9%的机构开展了大数据和云计算规划和实践,人工智能和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次之,物联网和5G应用进展较慢。
不同机构类别中,商业银行主要利用生物识别等技术,在提升身份认证的准确性和便捷度方面开展了应用实践,占比79.7%;支付机构主要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技术架构体系,完善支付结算系统,占比55.4%。
借记卡账户和第三方支付账户仍是用户移动支付首选的账户类型,信用卡账户支付占比较2019年提高14.5个百分点,使用信用支付产品(蚂蚁花呗等)和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等)支付的占比较2019年有所减少,分别下降8.2和3.9个百分点,移动支付资金来源回归银行账户趋势明显。
以下为报告全文: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应用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在总结往年问卷调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成员单位重点针对用户基本属性、用户使用偏好、用户满意度等内容开展延续性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共收到153950份有效问卷,经处理分析后,调查结果显示:
2019年,移动支付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占比与上年基本保持一致;移动支付用户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与其他年龄段用户占比差距缩小;本科及以下学历和月收入在3000-10000元用户仍是移动支付的主力用户;移动支付用户以城市为主,城乡比例与上年持平;区域占比基本稳定,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南等经济发达区域和人口聚集地区。
绝大多数用户每周都使用移动支付,大部分用户每天使用;单笔支付金额多为1000元以下, 500元以上占比显著提升;用户使用借记卡和第三方支付账户支付的较多,贷记卡和信用支付产品使用占比提升。促销活动和商户支持对用户移动支付选择的影响日益重要;支持商户和营销活动少也是用户使用手机银行客户端支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条码支付是用户最常用的移动支付方式,闪付类产品使用比例较上年明显提升,指纹和人脸识别技术已为大部分用户所接受。移动支付广泛应用于日常消费各类场景,生活消费、公共出行和水电燃气缴费是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公交地铁和医院仍是最需要加强应用的场景。扫二维码和手机NFC是用户搭乘公共交通支付的首择方式,高速付费通行中用户更偏好选择ETC支付。
安全性和应用场景仍然是移动支付最需要改善的方面。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用户最担心的问题是安全隐患和商户不支持;最常遇到的安全问题仍是个人信息泄露、账户资金被盗用和扫描到伪假条码。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畅通投诉渠道是用户最期望市场主体采取的保障移动支付安全和客户合法权益的措施;联系银行或支付机构冻结相关账户是用户遇到资金或信息安全问题时采取的主要措施。
保障客户权益是支付清算行业推进社会责任工作的关键议题,也是支付清算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支付清算行业主体积极贯彻监管和自律要求,不断完善合规管理机制,加强技术研发和业务创新,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部分行业主体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海量用户优势,协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打击网络新型犯罪,为民众提供各方面、全方位的安全防护。
支付清算行业主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快速发展之余,也高度关注社会发展问题。一方面,立足国家普惠金融政策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服务“三农”发展,扶持小微企业,致力于为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便捷、有效的支付清算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投入公益事业,利用行业独特优势,搭建支付公益平台,开通慈善捐助“绿色通道”,推动“人人可慈善”的实现。根据各单位提交协会的材料统计显示,2018年,参与统计的行业主体中,有109家机构在教育、医疗、环保、救灾等公益领域开展了慈善捐赠活动,捐赠金额达5.6亿余元。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简称《报告》)。协会副秘书长亢林主持发布会,副秘书长潘松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负责人对《报告》进行了点评。支付清算行业220余家会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报告》指出,我国支付服务参与者规模不断扩大,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基础、特许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支付服务组织不断丰富。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仍为主力,45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设立的22多万个营业网点,构建起庞大的行内支付网络和面对面业务渠道,为保障支付业务创新和快速发展,支持其他零售支付服务商的专业化服务奠定了基础;非银行支付机构异军突起,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非银行支付机构243家,其中支付清算协会统计的218家法人支付机构共有分公司1541家,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受理业务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从业人员数量和营业收入初具规模。
《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600多亿笔,金额3750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9%和1.97%,笔数增长略有放缓,金额增长放缓较大,非现金支付交易趋于高频小额化。
2017年,票据业务下降趋势趋缓,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2.56亿笔,金额170多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2.79%和8.21%。上海票据交易所建设在参与主体和票据交易电子化方面进展明显,票交所新业态模式初步形成和发展。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快速发展。2017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出票650多万笔,金额12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38%和52.02%;承兑678万笔,金额13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17%和51.75%;贴现179多万笔,金额6.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96%和20.50%;转贴现500多万笔,金额44多万亿元,笔数同比增长62.71%,金额同比下降2.89%。质押式回购44万笔,金额近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20%和104.90%。
银行卡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发生银行卡交易1490多亿笔,金额760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1%和2.67%。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改革成效初现,促进了银行卡收单市场的规范发展,营改增政策正式落地,发票流转机制初步理顺,两者配套实施共同降低了商户的经营成本。银行卡消费业务强劲增长,全国银行卡渗透率持续上升,达到48.71%。随着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安全性提高、快速普及,银行卡的介质属性趋于淡化,卡基支付向账基支付转变趋势显现。
预付卡业务在规范中稳定开展。2017年,153家预付卡发卡机构合计发卡1.89亿张,金额890多亿元,发卡数量同比下降14.48%,发卡金额同比增长9.09%。114家预付卡机构共发生预付卡受理业务116多亿笔,受理金额870多亿元。
2017年,个人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分类监管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我国个人账户多层次分类架构基本形成,基于Ⅱ、Ⅲ类银行账户和I、Ⅱ类支付账户的无卡、移动支付方式为社会公众日常生活消费中的小额、高频支付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选择。2017年,商业银行Ⅱ、Ⅲ类账户的公众认可程度不断提升,共开立Ⅱ、Ⅲ类个人银行账户5个多亿户,资金累计流入近11万亿元、流出10多万亿元,账户余额4390多亿元。开展网络支付业务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开立支付账户32多亿户,I、Ⅱ类、Ⅲ类占比分别为41.54%、43.84%和14.62%。2017年共新增实名支付账户4个多亿户,其中新增I、Ⅱ类支付账户数量占比为76.24%。
新兴支付业务保持快速增长。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国内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多亿笔、金额202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0多亿笔、金额105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互联网支付业务业务规模增速放缓或出现下降,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485多亿笔、金额2070多万亿元,笔数同比增长5.20%,金额同比下降0.47%。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483多亿笔、金额38多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7.14%和28.61%。2017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占网络支付总业务金额的比重分别为26.9%和73.1%,与2016年的51.6%和48.4%相比,移动支付业务的比重大幅提升,对互联网支付业务产生了显著的替代效应。
在往年已累计较长时间序列的行业数据基础上,《报告》增加了条码支付相关业务的数据分析。2017年,条码支付快速普及,推动移动支付从线上向线下场景渗透,交易量不断扩大。全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办理条码支付业务73多亿笔,金额9100亿元,消费占比99.93%,单笔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绝大比重,小微、快捷、便民支付特点愈加明显。
《报告》是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连续第六年发布的行业分析报告,阐述了过去一年我国支付清算行业的新成就、新特点、新趋向,既有对行业发展脉络的梳理,也有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既体现监管要求,也汇集了市场机构经验做法;既有对热点问题的深度分析,也有对研究专题的行业视角。
《报告》梳理了我国支付清算行业政策法律环境与监管制度现状,对行业政策法律和监管环境态势进行了探讨。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支付清算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勇于改革创新,强化制度引领,推动支付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畅通政策传导,制定各类行业标准、支付风险管理指引和自律规范,促进行业主体加强自我约束,提升自律能力。支付服务市场主体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加快提升本单位支付服务能力和水平。
自2013年正式推出以来,《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日益成为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协会的品牌读物,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政府部门、行业人员和研究机构纷纷将报告作为决策参考、学习读本和研究宝典。
图2 移动支付用户学历情况分布
图3 移动支付用户收入情况分布
图4 移动支付用户区域分布
图5 移动支付用户城市分布
图6 移动支付用户使用频率
图7 移动支付单笔支付金额情况
图10 用户对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移动支付的了解情况
图11 影响用户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的因素
随着互联网移动端兴起,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和频率也迅速扩大。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昨日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53.31亿笔,业务金额8.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9%和592.44%。
《报告》同时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支付行业整体保持平稳、高效运行,移动支付行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业务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市场主体深入开展合作,推出创新产品,改善用户体验,逐步建立移动支付生态圈,构建竞争优势。在其他新兴支付渠道,2014年,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215.3亿笔,业务金额17.05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52%和90.29%。
移动支付也就是手机支付,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以手机为主)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近场支付比较常见,如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远程支付是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简而言之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手机App等都属于移动支付。
一、中国移动支付用户的基本属性
(一)用户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主要为21-40岁中青年群体
2014年女性移动支付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54.9%,而男性移动支付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比例为45.1%,相比于上年的29.5%和70.5%,女性移动支付用户占比显著增加。移动支付用户中21-30岁群体占比最多,为46.1%,31-40岁用户群体占比为39.3%,41-50岁用户群体占比为11.2%(图1)。
图1 移动支付用户年龄结构
(二)高学历用户占比提升,高收入用户增加
61.7%的移动支付用户拥有大学本科学历;拥有大学专科文凭及以下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24.1%;硕士研究生学历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2.3%;博士及以上高学历用户占比为2%。总体而言,硕士及以上学历用户占比为14.3%,比2013年的8%增加6.3个百分点(图2)。
图2 移动支付用户学历结构
移动支付用户个人月收入在3000-5000元水平的人数最多,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36.9%;5000-10000元水平的用户占比为34.3%;1500-3000元与10000元以上水平的用户占比为13.3%;1500元以下用户仅占2.2%。总体而言,收入5000元以上用户占比为47.6%,比2013年的35.4%增加12.2个百分点(图3)。
图3 移动支付用户收入区间分布
(三)移动支付用户主要集中在沿海省区及南方
华东地区移动支付用户最多,占所有移动用户的33.9%;华北地区占比为23.5%;华南地区占比为21.8%;华中地区占比为7.1%。
二、移动支付用户使用偏好分析
(一)短信支付、APP支付及手机网页支付是用户选择最多的移动支付方式
通过短信回复确认支付的用户占比为69.7%;通过手机APP软件支付的用户占比为44.3%;通过手机网页支付的用户占比为41.5%;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上(例如POS机、手机刷卡器等)进行支付的用户占比约为27.3%;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占比为14%;通过拨打电话进行支付的用户占比为4.2%。
(二)信用卡、借记卡和支付账户是用户最常使用的支付工具和账户
93.4%的用户使用信用卡进行移动支付,使用借记卡进行移动支付的用户占38.2%,使用支付账户进行移动支付的用户占30%;使用通信账户进行移动支付的用户占9.5%,使用其余账户进行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3.3%。
(三)安全、便捷是用户最看重和需要持续改善的因素
安全性和便捷性是移动支付用户最看重的因素,分别占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77.4%和70%。77.8%的用户认为未来移动支付需要提高交易安全性,45.7%的用户认为移动支付需要提升支付操作的便捷性,42.9%的用户期望移动支付拓展服务应用范围,期望提高服务质量和放宽支付限额的用户占比分别为28.1%和24%。
三、移动支付用户使用频率分析
(一)用户使用频率较上年显著提升
13.3%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41.3%的用户每周使用2-3次移动支付,16.7%的用户每周使用1次移动支付,三者合计71.3%,远高于2013年的34.9%。一个月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9.6%,月均使用频率不足1次的用户占比5.8%,两者合计15.4%,远低于2013年的48.4%(图4)。
图4 移动支付用户使用频率
(二)男性与女性用户移动支付使用频率接近
从性别来看,男性每天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为14.3%,比女性的12.6%高出1.7个百分点。男性一周使用2-3次、一周使用一次、半月使用一次、一个月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比例分别为40.6%、16.6%、13.4%和9.6%,与女性的41.8%、16.7%、13.3%和9.7%相近。男性月均使用频率不足1次的用户占比5.5%,比女性的6%低0.5个百分点。
(三)21-40岁用户是移动支付高频率使用者
21-30岁和31-40岁用户每周至少使用1次移动支付业务的比例为73.7%和71.8%,较20岁以下、41-50岁、51岁以上年龄段用户50%、65.3%、53.6%的比例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
(四)用户移动支付使用频率与学历、收入正相关
专科以下、本科、硕士和博士以上学历用户每周至少使用1次移动支付业务的比例分别为67.7%、72.3%、72.4%、76.7%。其中博士以上学历用户每天都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为17.8%,较专科以下用户12.7%的比例高出5.1个百分点。
收入在1500元以下、1500-3000元、3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用户每周至少使用1次移动支付业务的比例分别为56.3%、65.5%、70.7%、74.2%和74.4%。
四、移动支付用户支付行为特征
(一)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多为100-500元
67.5%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500元,20.2%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元以下,9%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500-1000元,3.5%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0元以上。总体而言,移动支付单笔支付金额在500元以下的用户占全部用户的87.7%,符合小额、便民应用的特点(图5)。
图5 移动支付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区间分布
(二)单笔支付金额500元以上用户男性占比高于女性
男性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500-1000元及1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别为11.8%和5.4%,高于女性用户的6.7%和1.8%。总体而言,男性用户单笔支付金额500元以上的占比为17.2%,明显高于女性用户的8.5%。
(三)单笔500元以上金额支付占比与用户年龄正相关
20岁以下、21-30岁、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5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6%、11%、13.4%、15.1%、15.1%,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笔支付金额在500元以上的占比也随之增加。
(四)单笔500元以上金额支付占比与用户学历、收入正相关
专科以下、本科、硕士、博士以上用户单笔移动支付金额在500-1000元的占比分别为6.8%、9.4%、10.6%、13%,单笔移动支付金额在1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别为3.2%、3.5%、3.5%、4.1%。整体来看,用户学历越高,单笔移动支付500元以上的占比越高。
月收入在1500以下、1500-3000、3000-5000、5000-10000、10000以上几个区间的用户单笔移动支付金额在500-1000元的占比为1.9%、4.5%、6.6%、11.3%、15.1%,单笔支付金额在1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别为0、1.8%、2.5%、3.7%、7.6%。整体来看,用户收入越高,单笔移动支付金额500元以上占比越高。
五、用户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分析
(一)购买生活类用品、商旅、票务和公共事业缴费是移动支付最常使用的应用场景
使用移动支付购买生活类用品的用户占比为77%;票务类(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等)占比52%;商旅类(购买酒店、机票等)占比40.1%;公共事业缴费(水、电、气等)占比32.9%;娱乐类业务(QQ会员、游戏等)占比21.4%;投资理财类(购买基金、保险等)占比16.6%,其他占比25.4%(图6)。
图6 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分布
(二)男性用户更多在娱乐、投资理财、商旅方面使用移动支付,女性用户更多在购买生活用品、票务方面使用移动支付
男性用户在娱乐类(QQ会员、游戏等)、投资理财类(购买基金、保险等)、商旅类(购买酒店、机票等)和公共事业缴费上使用移动支付的占比分别为26.3%、20.3%、42.3%、34.7%。女性用户在票务类(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生活类(购买生活所需品等)上使用移动支付的占比为53.5%、81.7%。
(三)20岁以下用户更多在娱乐类上使用移动支付,51岁以上用户更多在投资理财上使用移动支付
20岁以下、21-30岁、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用户在娱乐类(QQ会员、游戏)上使用移动支付的占比分别为30.9%、24.3%、20.4%、13.4%、13.5%。20岁以下用户比其他年龄段用户更多的在娱乐类上使用移动支付。
上述年龄段用户在投资理财类(购买基金、保险等)上使用移动支付的占比分别为6.2%、15.4%、18.1%、16.8%、20.9%。51岁以上用户比其他年龄段用户更多的在投资理财类上使用移动支付。
从整体上看,21-50岁用户使用移动支付场景多于其他年龄段用户,是移动支付消费的主力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