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16 Dec 2024 07:28:0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央行:2024年中国住户存款余额达到136.9万亿元 其中22座城市住户存款余额超过万亿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2255.html Sun, 15 Dec 2024 13:02:28 +0000 //www.otias-ub.com/?p=1732255 据国内媒体报道称,近期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中,公布了全国36个重点城市2023年的住户存款余额情况,其中22座城市住户存款余额超过万亿元。有29座城市人均住户存款水平超越了全国平均线,其中,北京、上海人均存款余额超过20万元。除此以外,杭州、太原、天津、南京、广州、深圳、大连、沈阳8座城市人均存款余额也在15万元以上。

这也说明这些城市经济活跃度、居民财富水平以及住户储蓄意愿高涨。

根据央行公布数据,2023年底,中国住户存款余额达到136.9万亿元,一年增加了16.6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幅远超企业存款和其他存款。

现在问题就来了,你跑赢了上述平均数没?

自 快科技

]]>
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5万亿!中国实体零售市场分析报告发布!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2403.html Sun, 15 Dec 2024 07:25:13 +0000 //www.otias-ub.com/?p=1732403 中国零售市场近年来持续展现强劲的增长动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零售企业需要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不断探索和突破,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在此背景下,逸马连锁产业集团发布了《中国实体零售市场分析报告》。该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实体零售市场的现状、挑战与机遇,为零售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洞察和策略建议,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报告目录

1、实体零售市场概况

2、消费者行为分析

3、竞争格局分析

4、连锁品牌模式研究分析

5、市场驱动因素与挑战

6、国内实体零售发展趋势预测

7、结论与建议

报告的核心观点简析

01 市场规模:

24年零售行业增速持续良好,市场提升空间较大

根据《中国实体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实体零售市场总规模在9.06万亿左右,发展到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了11万亿左右,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从2022年以前处于增速下降的趋势,到2022年增速开始反弹,到2024年将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速度。

02 用户调研:

消费偏好受年龄性别影响,退休市场发展潜力大

报告的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与消费主力主要集中在15-64岁人群,0-14岁人口比例下降或影响儿童商品需求,而65岁及以上人群增长则可能推动退休消费市场发展。消费习惯方面,80%的“带娃一族”与70%中老年人偏爱百货商场,75%年轻消费者喜欢超市,85%上班族倾向于便利店,而80%以上女性则喜爱每周逛品牌专卖店,展现了不同年龄与性别群体的消费偏好差异。

03 发展趋势:

新兴业态不断兴起,零售效率与便捷性的双重提升

报告显示零售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已成为主流趋势,无人零售、自助技术等新兴业态的兴起,意味着零售效率与便捷性的双重提升。特色化、主题化店铺与社区商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更贴近了消费者需求。物联网、人工智能及数字化营销的深入应用,正重塑零售行业的运营模式,构建起一个高效、智能且个性化的消费生态系统。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一、实体零售市场概况

2020年实体零售市场总规模在9.06万亿左右,发展到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了11万亿左右,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从2022年以前处于增速下降的趋势,到2022年增速开始反弹,预计到2024年将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速度,预计2024年全年市场规模达到12.5万亿左右。

二、不同业态的规模对比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3年,百货商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的实体连锁零售业态中,超市店占据主要份额,占比约为1296:其次是专卖店,占比约为8%:百货商店与便利店分别占比约为496、1%,其他业态主要占比约为75%,包括专业店、折扣店、仓储会员店、购物中心、集台店、无人商店等业态。

三、细分业态分析

1、百货商店市场份额及变化趋势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在实体零售业态中,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7%下降到了2023年的3%。按照发展趋势,2024年全年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约为3%。市场份额增长率的下降趋势从2023年开始出现反弹,预计未来几年市场份额下降趋势减缓,并维持在2%-3%左右。

 

2、超市不同规模超市的市场表现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连锁超市TOP100企业名单分析,抽取门店数量范围分别在1000家以上、100-1000家、100家以下的前十五家企业,分析市场表现。

(1)第一梯队—门店>1000家的企业:永辉、华润万家、物美科技、联华超市、钱大妈;

(2)第二梯队—门店在100-1000家的企业:沃尔玛、康成大润发、盒马、家家悦、卜蜂莲花、利群、重庆百货大楼;

(3)第三梯队—门店小于100家的企业:永旺、大张,根据分析结果,2023年前十五家超市企业中,门店>1000家的企业营收业绩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500-1000亿元之间。门店在100-1000家的企业中,外资品牌的门店数量对比第一梯队较少,但是营收处于同一水平。内地品牌则集中在100-300亿之间。头部企业中门店小于100家的企业较少,营收范围在100亿以下。目前国内国产品牌门店分布相对更广、数量更多,但均店盈利水平对比国外品牌偏低。

3、便利店分布特点与服务优势

国内便利店在分布上呈现城市化、社区化和交通枢纽化特点,而在服务上则以便利性、亲情化服务、数字化管理以及多元化经营为优势,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4、专卖店各类专卖店的市场细分

按照零售业态标准分类,专卖店是指持有品牌授权文件的商家在各种平台、商城、商场等开设的品牌店铺,主要售卖单一商品品类或同一领域的品牌商品。具体的市场细分一般按照商品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服装类、鞋类、配饰类、数码产品类、家居用品类、美妆产品类等。

 

四、消费者行为分析

1、消费者画像

在实体消费市场中,了解并掌握各年龄段的消费者画像,对于企业精准定位市场、制定营销策略至关重要。从近几年发展趋势来看,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65岁及以上人群比例在逐年增长。而15-64岁目前仍然是是实体消费的主力军。

五、消费者购物习惯与偏好

1、消费者选择实体零售的原因剖析

在数字化时代,尽管线上购物因其便捷性而备受欢迎,但实体零售依然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量消费者。根据百货商场、超市、便利店、各类专卖店四个业态来进行原因剖析:

百货商场:

线上虽然高速渗透,线下百货商场当前在中国食品杂货零售市场的占比仍高达81%。疫情防控之后,消费者重生对线下商业空间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的渴望。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百货商场等线下空间视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感受人间烟火的场所,80%的“带娃一族”选择百货商场作为周末购物场所,让孩子获取“游乐场般”的乐趣,并与一家人享受闲适家庭时光;70%的中老年日常消费仍主要集中在线下百货商场,对于易产生社交孤独的银发一族而言,百货商场成为他们消磨时光,与退休伙伴或商场店员唠家常、获取陪伴的重要场所;6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细致的服务体验及人性化的门店设计会使他们产生购物愉悦感和再次购买的冲动。

超市:

有63.6% 的消费者选择了交通方便, 60.3% 的消费者选择了商品质量放心, 44.6% 的消费者选择了环境, 35.8% 的消费者选择了价格低, 33.1% 的消费者选择了一次性购足所需物品, 27.2% 的消费者选择了售后服务好;75%的年轻消费者仍喜欢逛超市,认为逛超市可以体验生活、解放压力、获得亲身购物的实感;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是消费者超市购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便利店:

随着各国和地区放宽新冠防疫限制,消费者出行机会增多,全球便利店市场得到明显的复苏。根据调研,有85%的上班族表示经常在便利店消费。便利店行业发展趋势-多元化商品矩阵直击消费者心智,塑造消费者新体验。例如:韩国某便利店直采灭菌牛奶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深受消费者喜爱。中国台湾某日资便利店线下推出边走边结账智能购物车的购物体验,提供消费者更快速、便利的购物体验。

连锁企业专卖店:

首先,线下门店作为企业连接消费者的重要触点,在空间上进行了延伸,离消费者更近了,可以更便捷地提供有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伴随着门店在空间上的延伸,门店运营的时间段和时效性也突破了线下购物的限制,更贴合消费者方便购物的时间。时间上的延伸,在满足消费者购物便利性的同时,也提升了门店的营业效率。

最后是场景的延伸,对于消费者而言,购物并不只是“买买买”,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对自我身份认同和价值观的一种表达。连锁企业门店深入挖掘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搭建鲜活的消费场景,满足不同人群的情绪表达和情感体验。

根据调研显示,有80%以上的女性喜爱每周逛商场进行社交、消费。社交媒体、数字技术的已经并将更加普及和深入应用,“人人皆是自媒体”的时代中,品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为公众所知和“曝光”。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在生理和物理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营养、购物环境的卫生、防疫措施执行、场景、体验、越来越重视,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消费者展示出更高道德标准且更加挑剔。

2、消费者对不同零售业态的偏好及影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零售业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零售业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各有特色,因此消费者对它们的偏好也各不相同。

(1)即时体验和获取:根据消费者调研数据,有62.4%的消费者表示选择实体店购物的原因是“即买即拿,无需等待”。实体店提供了一个立等可取的购物环境,消费者可以立即拥有所需商品,这对于需要即时满足需求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根据调研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消费者去便利店日均一次及以上,比例达25.5%,超五成青年群体(22-40岁)在便利店每周消费多次。便利店配套齐全的产品和便民服务,一定程度满足了人们的多时段、多场景的需求,符合一线城市消费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2)真实的产品体验:61.1%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喜欢实体店购物的体验更加真实、直接。在实体店中,消费者可以亲自触摸、试用和体验商品,这在购买衣物、化妆品、珠宝等需要感官体验的商品时尤为重要。有研究认为,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的满意度将会直接影响其购物意愿和忠诚度,因而顾客体验是决定品牌权益的关键因素。

(3)社交互动和娱乐:实体店购物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社交和娱乐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购物过程中与他人互动,享受购物带来的乐趣,这是线上购物无法完全替代的。例如百货商店可以提供娱乐、餐饮、休闲等服务,为目标消费者带来网络购物无法获得的消费体验。

(4)专业的服务和咨询:实体店通常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包括个性化的购物建议和专业咨询。对于那些需要专业知识指导的购物决策,如购买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实体店的专业人员可以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

(5)品牌信任和安全感:实体店往往代表着一定的品牌形象,消费者在实体店购物可能会感到更加安心和安全。品牌实体店的存在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

(6)促销活动和购物体验:大型促销活动和年终购物季是消费者倾向的购物时机。实体店常常通过举办各类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这些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了额外的购物体验和优惠。

(7)社区归属感: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经常光顾同一实体店可以培养社区归属感,他们可能会因为对店铺的熟悉和店员的了解而更愿意选择实体店购物。楼下有超市或有便利店的地方,这个位置的人们在网上进行超市及便利店品类购买的行为就会少一些。

六、国内实体零售发展趋势预测

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显著表现为线上线下融合的加速推进。传统零售与电子商务的界限日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智能化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全渠道、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无人零售、自助结账等新兴业态的兴起,不仅提高了运营效率,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便捷性和即时性的追求。

与此同时,特色化、主题化的零售店铺不断涌现,以独特的商品组合、场景营造吸引顾客,而社区商业则凭借贴近消费者生活的优势,成为新零售布局的重要一环。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营销等技术的深入应用,零售行业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高效、智能、个性化的生态系统,预示着未来零售将更加注重顾客体验与服务的深度结合,开启零售新时代的大门。

……

(以上为部分报告内容节选,想要了解《中国实体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更多信息,或获取完整版报告,请至【逸马连锁圈】公众号发送“报告”获取,或进入【逸马连锁产业集团官网】获取。)

以下为报告文档版节选内容

 

(以上为部分报告内容节选,想要了解《中国实体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更多信息,或获取完整版报告,请至【逸马连锁圈】公众号发送“报告”获取,或进入【逸马连锁产业集团官网】获取。)

]]>
中国银行: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5年)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0317.html Mon, 02 Dec 2024 21:00:43 +0000 //www.otias-ub.com/?p=1730317 2024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全年呈现“v”字型走势。前三季度经济景气逐季走弱,9月份以来,一揽子稳经济增量政策加力推出,诸多领域出现积极变化。但当前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外需支撑难以抵补内需不足,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难以抵补房地产等传统产业拖累,经济结构性、周期性转换过程中的多重阵痛依然明显。初步预计,全年GDP增长5%左右。

展望2025年,内外部政策变化将是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最大变量。从内部看,增量政策实施以及未来加力空间将成为经济回升的关键。从外部看,特朗普上台后对华关税政策调整将对中国出口造成影响。预计2025年GDP 增长5%左右。

宏观政策要积极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巩固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财政政策可以考虑突破3%的赤字率约束,加大对创新、民生等领域支持。金融政策多重发力,推动经济持续企稳向上。房地产政策发挥存量和增量合力,共同推动市场止跌回稳。内需政策更加积极,多措并举促消费、稳投资。外贸政策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提升外贸企业抗冲击韧性。产业政策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士壤,合理优化产能布局。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财富》杂志:202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 8位来自中国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0264.html Mon, 07 Oct 2024 12:57:51 +0000 //www.otias-ub.com/?p=1720264 《财富》杂志最新发布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榜单”(MPW),这是商界女性领导者的权威排名榜。这100位高管中,超过一半担任首席执行官,主要来自《财富》世界500强、《财富》美国500强,以及在未来将大展宏图的企业。此次上榜者来自六大洲、1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4个行业,其中有8位上榜者来自中国。

其中,排名首位的中国人就是立讯精密王来春,榜单排名第10。

她曾是富士康线装事业部一名普通女工人,在工作十年后离职创业,依靠富士康和郭台铭的帮助,带领立讯迈入技术前沿领域,最后身家反超“师傅”郭台铭。

如今立讯已经成为苹果公司的主要供应商,是Airpods、Apple Watch、Vision Pro和Iphone的领先制造商。

第二位便是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榜单排名第43。

《财富》表示,在经过一系列的困难或挑战后,华为及其首席财务官孟晚舟正在回归。

华为正通过积极行动,站在中国推动自给自足战略的前沿,公司实现了近1000亿美元的收入,这一业绩部分得益于其Mate系列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芯片等产品。

孟晚舟是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去年曾经担任华为轮值董事长六个月。

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间,孟晚舟将再次担任这一职务。

此外还有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京东零售集团首席执行官 许冉排名第46;Apple副总裁、⼤中华区董事总经理 葛越排名第64;信德集团行政主席兼董事总经理、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执行董事 何超琼排名第80等。

自 快科技

]]>
INSEAD:2023年全球人才竞争指数 中国综合表现进入“人才冠军”组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8971.html Wed, 08 Nov 2023 12:33:37 +0000 //www.otias-ub.com/?p=1658971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INSEAD) 今日发布2023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在134个国家和地区中,瑞士,新加坡和美国成为排名前三的最具人才竞争力的国家。在前十大最具人才竞争力国家中,其余7个国家依次为为丹麦,荷兰,芬兰,挪威,澳大利亚,瑞典和英国。

综合过去十年的排名,瑞士稳稳高居第一,其次是新加坡。美国排名上升明显,荷兰,芬兰,澳大利亚表现优异,英国的人才竞争力排名则是明显在“脱欧”后稳步下滑。

今年的排名中,中国排名第40,综合表现被分入“人才冠军”组。在“中高收入国家”的分组中,中国的排名位居第八。中国人才市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过去十年在人才增长中所作出的卓越表现。在“成长”这一指标中,中国排名15,在“正式教育”这个“子指标”中排名第9。这主要是受益于中国全球水准的优质大学,以及社会为终身学习(全球排名第5)所提供的各种机会。终身学习包括一些雇主提供的内部培训机会。

同时,综合该机构在过去10年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可以看出几个明显的趋势。首先,生活质量对于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越来越重要。

其次,大城市对人才吸附力日渐增强,可并非人口基数越大,吸附力越强,还要综合城市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比如,同为大城市,孟加拉首都达卡,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巴基斯坦拉格尔的人才竞争力指数就极低;但新加坡,旧金山,波士顿就表现优异。人才表现,依然与收入水平紧密相关。

此外,在经历了疫情之后,2022年的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些变化。科技,零售和软件服务领域受到经济复苏支持,但旅游,娱乐和餐饮领域承压较大。

综上所述,如何期待未来十年的人才竞争力和就业市场走势?今年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报告中分析认为,人才竞争力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在未来十年,人力竞争力将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和软实力的核心,无论是对于国家,地区,城市还是企业都是如此。因为人才竞争力越来越重要,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人力的竞争将演化为人才争夺战。

此外,全球范围内工作文化都在不断变化。新一代年轻人进入职场之后,他们对于工作的需求和态度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新的组织架构模式和企业文化更新换代。同时,科技也在作用与就业市场,让更多的工作形式成为可能。这也就带来另一个话题,就是“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个城市要吸引人才的重要考量因素。

“职场不平等”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范围内会需要更多着眼于人才的监管政策,避免不必要的职场冲突,平衡科技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最后,技能提升将成为一种终生的习惯。提升技能和终身教育可以给工人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可以更好的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
浙江大学:测算发现月入3000元就算中等收入群体 但不一定过上好日子 //www.otias-ub.com/archives/1618096.html Sun, 18 Jun 2023 13:58:32 +0000 //www.otias-ub.com/?p=1618096 你的收入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档次?相信这是很多人感兴趣又很迷惑的地方,而答案可能超乎你的预料。

据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最新测算,202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达到4.6亿人,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李实指出,如果每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而最有潜力达到这一标准的,是农民工、自主创业人群、非技术人员。

3000元看起来不多,但是李实指出,我国使用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实际上高于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划定的标准。

但与此同时,李实也解释说:“不是说你是中等收入人群以后,你就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这是因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只考虑收入,并没有考虑支出。这个群体内部,有人可能收入高,日子过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刚刚越过标准门槛,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

李实还表示,即使在发达国家,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自己是中等收入群体。

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中等收入群体定义为月收入2000-5000元。

2020年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2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则将中等收入的标准定义为三口之家的年收入10万-50万元。

照此可以估算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约有1.4亿个家庭,相当于大约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30%,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只要父母每人每月收入4200元左右,就跨入了中等收入家庭行列。

自 快科技

]]>
中国银行研究院:2023年第2季度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581418.html Sun, 16 Apr 2023 19:00:29 +0000 //www.otias-ub.com/?p=1581418 关于中国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2023年一季度,随着疫情影响消退,稳经济政策靠前部署,中国经济持续恢复,预计一季度GDP增长4.1%左右。

展望二季度,中国经济将全面进入疫后修复期,消费有望延续较好恢复势头,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将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逐步企稳,出口降幅或继续收窄。

加之2022年同期基数较低,预计二季度GDP增长7.6%左右。宏观政策要提高稳定性,着力推动形成经济好转、内生动力增强、预期改善之间的良性互动,密切关注、研判外部风险及其外溢影响。


]]>
中国银行:2023年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532515.html Fri, 09 Dec 2022 21:00:34 +0000 //www.otias-ub.com/?p=1532515 《报告》认为,2022年面对国内国际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政府持续加大稳经济政策力度,全年经济呈现“V”型走势。

前三季度GDP累计同比增长3%,预计四季度增长3.8%左右,全年增长3.2%左右。

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步入内外需增长动能转换期,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或将有所改善,宏观经济各项指标将较上年有所回升。


]]>
中国银行:2022年第3季度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98308.html Wed, 28 Sep 2022 20:00:18 +0000 //www.otias-ub.com/?p=1498308 《报告》认为,2022年上半年,受俄乌冲突及其制裁措施、国内新一轮疫情及其管控政策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持续增大,供需双双下滑,市场预期恶化。一季度GDP增长4.8%,预计二季度GDP增长1%左右。

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内需将替代外需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预计将进一步减弱,一系列稳经济政策逐步显效,经济有望逐季回升。考虑到疫情不确定性,悲观、基准、乐观三种情形下,预计三季度GDP分别增长3.2%、4.6%、6%左右,全年GDP分别增长3.2%、4%、4.7%左右。建议持续落实落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力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Arcadis:2022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百强城市 中国十城市上榜 //www.otias-ub.com/archives/1452236.html Tue, 21 Jun 2022 14:22:32 +0000 //www.otias-ub.com/?p=1452236

全球领先的咨询公司Arcadis近日发布了2022年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数(SCI),该指数评估了全球100个城市的繁荣状况。挪威首都奥斯陆领先该指数,许多欧洲城市紧跟其后。东京、西雅图和旧金山也跻身前十。中国共有10个城市入选。

SCI按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地球、人和利润”进行城市排名。由26项指标和51项标准组成的这些支柱共同标志着城市的整体繁荣,并反应了城市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考虑的相互交织的服务和效果。该研究还强调了选定城市的优势和机遇。

“地球”(环境)指标包括:1、公民的直接需求(空气污染、绿地、废物管理)2、长期影响(公共政策、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3、对低碳基础设施的投资(可再生能源、可持续运输)。

“人”(社会绩效、生活质量)指标包括:1、个人幸福感(健康、教育、犯罪)2、工作生活(收入不平等、工作与生活的平衡)3、城市生活(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宽带、Wi-Fi可用性)。

“利润”(评估商业环境和经济)指标包括:1、负担能力 2、商业运输基础设施 3、经济表现(做生意的难易程度、经济办事的便利性、经济发展、就业)4、商业基础设施(获得可靠的电力、连接)。

虽然前十大城市的综合分最高,但没有城市在全部三个支柱的排名都进前十。这表明,仅在一个类别的卓越不足以实现长期繁荣。随着城市争相要在2030年前实现《巴黎协定》承诺,平等重视每个支柱才会产生最大的效果。

十大可持续发展城市:

1. 奥斯陆

2. 斯德哥尔摩

3. 东京

4. 哥本哈根

5. 柏林

6. 伦敦

7. 西雅图

8. 巴黎

9. 旧金山

10. 阿姆斯特丹

2022年全球100个可持续发展城市(完整榜单)

1 奥斯陆

2 斯德哥尔摩

3 东京

4 哥本哈根

5 柏林

6 伦敦

7 西雅图

8 巴黎

9 旧金山

10 阿姆斯特丹

11 苏黎世

12 鹿特丹

13 格拉斯哥

14 洛杉矶

15 纽约

16 法兰克福

17 温哥华

18 爱丁堡

19 慕尼黑

20 华盛顿特区

21 汉堡

22 波士顿

23 维也纳

24 蒙特利尔

25 凤凰城

26 首尔

27 安特卫普

28 马德里

29 费城

30 坦帕

31 里昂

32 曼彻斯特

33 悉尼

34 利兹

35 新加坡

36 伯明翰

37 都柏林

38 布鲁塞尔

39 达拉斯

40 马赛

41 多伦多

42 惠灵顿

43 匹兹堡

44 里加

45 迈阿密

46 台北

47 日内瓦

48 丹佛

49 巴塞罗那

50 澳门

51 米兰

52 芝加哥

53 亚特兰大

54 渥太华

55 底特律

56 巴尔的摩

57 里斯本

58 布拉格

59 休斯顿

60 墨尔本

61 布达佩斯

62 华沙

63 香港

64 布里斯班

65 新奥尔良

66 上海

67 深圳

68 罗马

69 雅典

70 成都

71 吉隆坡

72 曼谷

73 北京

74 伊斯坦布尔

75 武汉

76 广州

77 天津

78 波哥大

79 墨西哥城

80 圣地亚哥

81 利马

82 布宜诺斯艾利斯

83 雅加达

84 圣保罗

85 河内

86 开罗

87 里约热内卢

88 钦奈

89 开普敦

90 班加罗尔

91 孟买

92 加尔各答

93 马尼拉

94 拉合尔

95 新德里

96 内罗毕

97 约翰内斯堡

98 卡拉奇

99 拉各斯

100 金沙萨

Arcadis全球城市总监John Batten表示:“每座城市都独一无二,兼具各自的优势和弱点。没有单个解决方案能够推动一个城市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拥有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和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会有所帮助,但还有其他相互关联的挑战,如住房负担能力、收入平等,这些挑战需要城市解决才能取得持久的进步。

2022版SCI是Arcadis的第五次SCI,这一版SCI整体看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城市面临的不断变化的挑战。对入选城市的评选是为了提供全球城市环境、地理覆盖范围、经济多样性、未来增长预期和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概貌。Arcadis专家对指标进行了评估,并根据所有城市可用的信息和来源可信度选择了标准。

]]>
SuperJob:三分之一的俄罗斯人打算办理MIR-银联双标卡 //www.otias-ub.com/archives/1403203.html Mon, 14 Mar 2022 12:11:50 +0000 //www.otias-ub.com/?p=1403203

据俄罗斯SuperJob招聘网站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俄罗斯发行的维萨卡(Visa)和万事达卡(Masterсard)的交易被禁后,35%的俄罗斯人打算办理MIR-银联双标卡。俄罗斯各个地区1600名公民参与了此次调查。

分析人士发现,35%的俄罗斯人打算办理MIR-银联双标卡。调查还显示,37%的受访者不需要这样的卡,28%的民众未能决定。

与此同时,男性比女性更希望获得MIR-银联卡:希望获得这种卡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占39%和28%。数据表明,大多数希望办理这种卡的是收入8万卢布以上的俄罗斯人(44%)。

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消息称,在维萨(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业务暂停的背景下,俄罗斯银行大幅增发带有中国银联支付系统的银行卡。消息称,继国际支付系统维萨(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退出俄罗斯市场后,对中国银联卡的需求大幅增加,维萨和万事达的退出造成俄罗斯银行发放的银行卡无法在境外和跨境支付时使用。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仅在3月9日一天就发行了1000张实体卡和3700张虚拟卡,尽管此前平均每月约发行400张银行卡。

泽尼特银行称,目前申请量已增至每天1000张,3月6日之前对银联卡的需求量不大。俄罗斯农业银行自2017年起已经发行了数十万张银联卡。邮政银行自3月9日起推出银联虚拟卡的办理,一日内办理数量超过1.2万张。

共有10家俄罗斯银行推出银联卡。此外还有5家银行正在研究推出Mir-银联双标卡。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月时间。

专家认为,评判银联卡将在多大程度上取代已经退出的维萨和万事达还为时过早,尽管专家普遍持肯定态度。

专家认为,银联卡适用于境外的俄罗斯公民,因为俄罗斯公民可用它在自动取款机上进行交易。近几年中国游客开始频繁出国旅游并在境外消费,因此全球很多国家开始使用银联卡。据中国银联公司的消息称,银联卡可在180个国家使用。

]]>
2021中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中国经济2021年增长7.8% //www.otias-ub.com/archives/1215905.html Fri, 12 Mar 2021 21:00:32 +0000 //www.otias-ub.com/?p=121590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昨日发布了最新的中期经济展望报告。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5.5%,2022年为4%。到2021年年中,全球经济产出将超过新冠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即便全球经济前景有所改善,但许多国家的产出和收入到2022年底之前将维持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前的预期水平以下。该报告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8%,2022年预计将增长4.9%。

根据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复苏在望,但更快、更有效地在全世界推广疫苗接种至关重要,同时要尊重必要的健康和社交隔离措施。近几个月来,许多行业的经济活动都有所回升,并适应了大流行的限制。疫苗的部署虽然不平衡,但最终将获得动力,政府的财政刺激措施(尤其是在美国)可能会极大地促进经济活动。

《中期经济展望》呼吁加大疫苗接种力度,采取更迅速、更有针对性的财政刺激措施,以促进产出和信心,并维持对受疫情严重打击的人和企业的收入支持,同时为可持续复苏奠定基础。“速度是关键”,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说,“没有自满的余地。必须更快地在全球范围内部署疫苗。这将需要比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更好的国际合作和协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更好地向前发展上,为所有人的繁荣和持久复苏奠定基础。”

经合组织预测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为6.5%,自12月以来上调超过3个百分点,部分反映了现在计划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与疫苗接种的持续步伐,这也有助于提升全球的产出。在财政刺激水平较低、疫苗推广速度较慢的欧元区,《中期经济展望》认为GDP将增长3.9%,上调0.3个百分点。亚太地区的前景更加光明,多个国家有效控制了疫情,工业活动重获活力。中国今年的GDP增长预计为7.8%;日本为2.7%;韩国为3.3%;澳大利亚为4.5%。拉丁美洲和非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复苏可能会比较温和,因为疫苗部署缓慢,额外政策支持的空间有限。

尽管《中期经济展望》称发达经济体的物价压力普遍保持温和,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改善将导致金融市场对通胀率上升的预期。在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率可能进一步上升。几乎所有地区的公共债务水平都急剧上升,但大多数经合组织经济体的偿债成本继续得益于极低的利率,从而保护了财政可持续性。

报告称,在经济仍然脆弱并受制于限制措施的情况下,政府为维护就业和企业提供的重要支持应继续保持。需要特别注意支持年轻人和技术水平较低的人,以避免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就业前景造成长期损害的情况再次发生。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中国经济简报:从复苏走向再平衡 //www.otias-ub.com/archives/1177924.html Thu, 24 Dec 2020 21:35:48 +0000 //www.otias-ub.com/?p=1177924 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实现2%的增长,2021年增速加快至7.9%。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报告指出,在有效防控疫情、强力政策支持和强劲出口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中国经济在今年一季度大幅下滑后迎来快于预期的恢复,“总体复苏速度很快”。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全球环境仍然高度不确定,这需要一个有适应性的政策框架。过早退出政策支持和过度收紧有可能使复苏脱轨。”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说,“财政支持的退出应循序渐进,但重点应当从传统基础设施转向增加社会支出和绿色投资。”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国家统计局:2019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999290.html Fri, 17 Jan 2020 07:45:47 +0000 //www.otias-ub.com/?p=999290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符合6%-6.5%的预期目标。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0%,四季度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

  一、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牛羊禽蛋奶实现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94万吨,连续5年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其中,夏粮产量14160万吨,增长2.0%;早稻产量2627万吨,下降8.1%;秋粮产量49597万吨,增长1.1%。分品种看,小麦产量13359万吨,增长1.6%;玉米产量26077万吨,增长1.4%;大豆产量1810万吨,增长13.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4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其中,牛肉产量667万吨,增长3.6%;羊肉产量488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2239万吨,增长12.3%;禽蛋产量3309万吨,增长5.8%;牛奶产量3201万吨,增长4.1%;猪肉产量4255万吨,下降21.3%。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8%;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0%;私营企业增长7.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0%,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0%。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8.4%,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1和2.7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58%。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分项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分别为53.2%,51.2%和51.1%,均高于临界点。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4%,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101亿元,同比下降2.1%,降幅比1-10 月份收窄 0.8 个百分点;其中11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4%,10 月份为下降 9.9%。

  三、服务业较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6.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8.7%、7.2%和7.1%,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1.8、1.8、0.3和0.2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其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4%、12.0%和12.0%,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3.0、2.6和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3.5%。

  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0%,继续位于荣枯线以上。其中铁路运输业、住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1%,增长势头较好。

  四、市场销售平稳增长,网上零售占比明显提高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8010亿元,增长3.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1317亿元,增长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332亿元,增长9.0%。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 46721亿元,增长9.4%;商品零售364928亿元,增长7.9%。消费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比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快8.7、4.6、4.1、1.7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0%,环比增长0.53%。

  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06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亿元,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4%。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8%,制造业投资增长3.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9%。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1558万平方米,下降0.1%;商品房销售额159725亿元,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5%。民间投资311159亿元,增长4.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3%,快于全部投资11.9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7.7%和16.5%。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3.2%,快于全部投资7.8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17.7%和13.9%。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0.44%。

  六、对外贸易逆势增长,一般贸易占比继续提升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15446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出口172298亿元,增长5.0%;进口143148亿元,增长1.6%。进出口相抵,顺差为29150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4%,占出口总额的58.4%。我国对欧盟、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8.0%和14.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势良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增长10.8%,高出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7.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4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符合预期目标,工业生产者价格小幅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9%,符合3%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3.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7.0%,衣着上涨1.6%,居住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9%,交通和通信下降1.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2%,医疗保健上涨2.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4%。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0.5%,鲜菜价格上涨4.1%,猪肉价格上涨42.5%。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5%,环比与上月持平。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3%,12月份同比下降0.5%,环比与上月持平。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0.7%,12月份同比下降1.3%,环比与上月持平。

  八、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符合预期目标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连续7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明显高于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22.9%。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2019年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5.3%之间,实现了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201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比上年末降低0.18个百分点,符合4.5%以内的预期目标。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7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4247万人。全年农民工总量29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增长0.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增长0.9%。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962元,比上年增长6.5%。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继续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与人均GDP增长大体持平。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64,比上年缩小0.0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52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7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1元。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名义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名义增长9.9%。

  十、重点改革和攻坚任务扎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1.2%和80.0%,分别比上年提高2.9和2.0个百分点。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9%,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9821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4.9%。企业单位成本费用比年初继续下降。补短板方面,薄弱环节投资较快增长。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分别增长37.2%、33.4%,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1.8、28.0个百分点。微观主体活力增强。2019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377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万户,活跃度70%左右,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2亿户。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全年110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初步核算,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继续下降,降幅为2.6%。11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13333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限额内。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4.9个百分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4%。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升级提质。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为45.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十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率继续提高

  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1527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96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0亿人,比上年末减少61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36亿人,比上年末减少515万人。

总的来看,2019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国内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9年四季度GDP环比数据、2019年12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2018年及2019年各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5%、1.8%、1.6%、1.5%、1.4%、1.6%、1.4%和1.5%。

]]>
洞悉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密码 //www.otias-ub.com/archives/853187.html Sun, 31 Mar 2019 05:23:15 +0000 //www.otias-ub.com/?p=85318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政经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及发展模式,消费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而中国的消费市场,不仅复杂多样,同时也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等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

中国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转向消费拉动

很长一段时间,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997/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进口或出口总额/GDP)不断提高,2001年加入WTO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出口以及围绕出口的港口、道路等投资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个时期,我国外贸经济主要体现为“大进大出”,通过大量进口各种原材料、零部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制造后,再大量输向外需市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外需市场对我国经济及就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是通过干发达国家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累活,也仅仅赚取了微笑曲线底部的微薄利润,才获得了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全球经济和中国双向受益,中国也逐步积累起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以及庞大的产能。

这种情况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受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陷入负增长,外需市场迅速萎缩。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大幅下滑16%,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拖累因素。此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逐步回暖,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但整体上看,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趋缓,试图通过推进“再工业化”重振国内实体制造业,压减贸易赤字,平衡“虚”“实”经济。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各种国际贸易规则也面临重构,我国出口单纯规模上的高速增长已经很难维持。

实际上,全球化正在进入新的4.0阶段,竞争优势将不再来自低成本生产,而更多地来自创新、自动化和数字化的能力,中国的全球化竞争力也有待升级。

在新的国际形势和环境下,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下降,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8年,消费拉动我国GDP增长5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76.2%,显著高于投资的贡献率(32.4%),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8.6%),成为了拖累因素。实际上2008年以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整体上持续下降,近两年有所趋稳,但处于相对低位,而这可能将长期持续。

经过几十年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2017年,我国GDP总量增长222倍,人均GDP增长153倍。2018年,GDP总量达到90万亿,经济总量继续稳居全球第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快速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改善。不过相对于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仍然相对滞后,1978-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增长123倍,但显著低于人均GDP增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国民积累起大量财富,1978-2017年,我国国内总储蓄增长268倍,储蓄率也由38.6%提高到46.4%,庞大的财富积累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随着出口增长下滑,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能减弱,中国经济的供需平衡也必须更多的转向和依靠内需。而随着出口供给能力更多转向国内,供需两端都为国内消费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支撑。

要指出的是,更多的转向依靠内需,并不意味着国际贸易对中国不再重要。实际上,由于不同国家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各不相同,全球化的要素交换、分工合作、共同发展仍然必不可少,国际贸易也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与过去中国的外贸主要寻求外部需求市场不同,未来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将更多的向全球提供需求市场。实际上,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需求市场,未来中国消费的发展不仅对国内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也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格局变化。

中国消费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万亿,较1978年增长了243倍。中国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等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

(1)中国居民消费整体升级趋势明显

如前文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整体消费水平也在快速提高。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完善。除了绝对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比)不断下降, 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7%和30.1%,较1978年分别大幅下降29.8和37.6个百分点。随着基本生活消费的满足,人们消费的重心更多向其他领域转变,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全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的消费比重明显提高。即使从基本的食品消费内部来看,也呈现出消费升级趋势。从人均消费量来看,2013-2017年,人们对谷物、食用油的消费量趋于下降,对蔬菜、肉禽、水产、蛋奶、瓜果等消费量不断增长,且消费也更加多元化。以肉类消费为例,对传统猪肉的消费量仅增长1.7%,而对牛羊肉的消费量则分别增长23.4%和42.3%。

(2)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多层次、立体性特征

尽管中国消费整体上升级趋势明显,但中国经济是一个庞大且立体的体系,不仅人口众多,且地域辽阔,发展情况不一,国情十分复杂。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这也使得不同地区消费市场的特征和发展也存在多样性,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和模型去分析和判断。例如:一方面,中国庞大的中产人群不断凸显出消费升级需求,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生存需求外,其消费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品质、个性、情感等多样性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广大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整体消费水平还相对较低,对性价比、质优价廉商品的需求仍然十分旺盛,仍有巨大的基础消费增长空间,“消费升级”和“消费下沉”同时并存。

(3)中国消费人群的结构和特征不断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消费人群的结构和特征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也将对消费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受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等因素影响,我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和比重都在不断提高。2018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6658万,较上年末增加827万,占总人口比重11.9%,较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对消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围绕老龄人口消费及服务的“银发经济”存在巨大空间。二是受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单身人群数量趋于上升,特别是年轻群体。近年来我国人口结婚率持续下降,离婚率持续上升,结婚登记的人群中20-29岁人群占比由2007年的73.9%下降至2017年的59.7%。年轻单身人群的增加,正在催生“单身经济”市场的发展。三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Z世代人群(有不同定义,多指1995年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正在逐步走入社会并将在消费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以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消费将呈现出更多不同的特征。

(4)数字科技推动消费场景形态不断创新

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影响我国消费的场景形态,并为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零售电商的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70198亿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8.2%,当年的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也达到19867亿元。借助于互联网等数字科技,电商提高了商品服务零售的效率水平,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使得不同区域、不同人群能够更加便捷、公平的享受到更多且更优质的消费品,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消费体验。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其对消费场景形态的改变也在不断创新升级,例如零售的无界化。零售正在不断打破线上线下的隔阂,借助于零售基础设施将变得极其可塑化、智能化和协同化,进一步实现成本、效率、体验的升级。

总之,中国消费发展不仅影响着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也切实影响着我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中国消费的发展也是一个多层次、立体性的复杂体系,以上分析只是我们对中国消费发展非常粗浅的分析,要洞悉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密码,还需要不断努力。

今年以来,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陆续推出了《代际用户消费洞察报告(2018)》、《区域消费洞察报告(2018)》、《TA消费洞察报告(2018)》、《青年人群消费洞察报告(2018)》等分析报告,希翼在中国消费经济发展的时代大潮下,从微观层面做一小小注解,为用户、企业、行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后续,我们将基于该系列报告,陆续推出相关的分析内容,敬请关注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头条号,获取后续内容。

作者简介:杨才勇,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来自: 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

]]>
高房价下的居民消费收缩: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 //www.otias-ub.com/archives/840116.html Fri, 01 Mar 2019 14:45:48 +0000 //www.otias-ub.com/?p=840116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8年主要经济数据表明,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6%,创1991年以来新低。其中,高房价带动了居民债务快速增加,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

虽然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但中国经济的总量历史性地突破了90万亿元,且呈现质量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的向好势头,主要表现在:民间投资持续回升,民营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并不十分悲观;制造业投资重新成为投资的主动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房地产投资虽然已见顶回落,但仍将保持韧性;基建投资也将从此前的拖累因素转变成未来的正能量。

当然,这些好势头还需要减税降费、扩大支出等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更为有效的货币和金融监管政策的精心呵护。

下面,请看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根据最新出炉的经济数据,所作的报告《2018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9年展望》。这或许对您预判2019年中国经济的前景,有一点帮助。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
中国银行:2019年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815475.html Tue, 01 Jan 2019 16:50:30 +0000 //www.otias-ub.com/?p=815475 《报告》认为, 2018年,受国内外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的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总体上呈现“三降两稳”特征,预计全年GDP增长6.6%左右。

2019年,预计全年GDP增长在6.5%左右,中国经济依然处在“大调整”关键时期,并未走上所谓的“新周期”,这个“大调整”过程可能还将延续3-5年。宏观经济政策要高度关注外部冲击和“大调整”叠加形成同频共振,导致经济增长过快下滑。

积极财政政策要切实聚焦减税降费,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货币政策要促进“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监管政策要坚持大方向不变,也要控制好节奏,防止“处置风险的风险”;对“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进展和成效“回头看”,并适时作出调整。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交流群,支持我们发展可加入!

]]>
中国经济让外国人惊讶的12个事实 //www.otias-ub.com/archives/614778.html Thu, 20 Jul 2017 04:41:50 +0000 //www.otias-ub.com/?p=614778          世界经济论坛网站文章,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发达程度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和想象。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兴奋不已的东西。以下就是关于中国让人惊叹不已的12个事实:

1、中国是企业家精神最为活跃的地方,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仅在5月份中国注册的中小企业就超过18000个。

2、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惊人。预计在未来10年间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总量可以达到56万亿美元。

3、人工智能(AI)产业在中国迅速发展,而且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人工智能有多大的商业价值呢?根据在6月份公布报告的数据,到2030年人工智能市场的规模将会达到16万亿美元左右。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领导者,Accenture称,2010年至2015年这5年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已经达到了8000个,增长速度达到了190%,远远超过其它国家。

4、中国在抑制气候变化方面也起到了主导作用,中国在这方面的投资量超过了全球其它任何一个国家。在中国大约有4亿人用水的时候都安装了水表。这样每个人使用多少水都是有度可量的。

5、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速在放缓,但是相对于中国经济的体量而言,中国的经济增速仍然比较快。到2021年,中国将会增加1.8万亿美元的消费规模,这基本上相当于整个德国消费能力的规模,基本上相当于全球主要经济体消费增加总量的四分之一。

6、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化,新型的消费者也不断产生。研究报告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35岁之前都是单身。在10年前只有4%的中国人35岁左右还没有结婚,现如今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21%。

7、中国人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长度是他们花在电脑时间长度的3倍。波斯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主管兼合伙人Jeff Walters称,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国家。

8、中国糖尿病病人的数量在全球高居第一位,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11%的中国人患有糖尿病,另外还有近36%的中国人处在糖尿病早期。糖尿病病人数量的增加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美国、日本、德国等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现在中国人的意识已经从以前的吃得饱转移到吃的好,吃的健康上。

9、中国手机支付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ARK的首席执行官Catherine Wood称,去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增加了4倍,达到了8.6万亿美元,基本上占到了中国零售额的48%。这给了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优势。同时,西方的发达国家的手机支付由于受到传统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缓慢。

10、中国也想成为超级足球大国,中国已经在足球领域投资了大笔资金。全球薪酬最高的20大足球球员,有10个在中国(报道称,有一位足球球员一周挣了780000美元),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是有利的,但是能否帮助中国足球在世界杯中获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11、中国正在重返自行车时代。十几年前,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现在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出行的时候选择骑共享单车。

目前,每周共单车的用户量已经突破了600万。ofo衅车已经融资了4.5亿美元,市场给它的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据称该公司已经拥有了1000万用户。

12、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国,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农场,和最大的风力叶轮制造商。中国目前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量大幅上涨。

据国家能源局网站,截至2016年底,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GW,累计装机容量77.42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

]]>
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中文版) //www.otias-ub.com/archives/609253.html Wed, 05 Jul 2017 16:55:56 +0000 //www.otias-ub.com/?p=609253 这份名为《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的报告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根据埃森哲与经济学前沿公司联合开展的建模分析,当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全新的生产要素,而不只是生产率增强工具,将有潜力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长机遇。

该研究将2035年中国经济规模作为基准情境(即按当前条件发展下的预期经济增长量),与人工智能效应情境(即人工智能获充分应用下的预期经济增长量)加以对比。埃森哲发现,作为全新的生产要素,人工智能有潜力将2035年的中国经济总增加值提升7.111万亿美元。报告还发现,得益于人工智能帮助员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

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庄泉娘(Chuan Neo Chong)表示:“中国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我们的研究显示,人工智能有潜力提振中国当前放缓的经济增长。当然,和任何推动变革的技术一样,我们应当正视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各利益相关方应当在智力、技术、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方面做好准备,迎接人工智能引领的未来。”

报告发现,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激发经济增长:

 

  • 第一,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虚拟劳动力,能够解决需要适应性和敏捷性的复杂任务。我们称其为“智能自动化”,以区别于传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 第二,人工智能对现有劳动力和实物资产将进行有力的补充和提升,提升员工能力,提高资本效率;
  • 第三,人工智能的普及,将推动多行业的相关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开辟崭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基于人工智能对中国经济整体影响的模拟分析,并结合行业规模数据,埃森哲进一步解读了人工智能对中国15个行业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研究显示,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埃森哲大中华区信息技术服务总裁陈笑冰表示:“人工智能将改变中国各行业的未来。要想充分发挥它的潜力,企业领导者需要将人工智能纳入到其发展战略中,这意味着企业需要调整公司结构以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并更为创新地思考其运营和商业模式。归根结底,企业需要从采用新的工作方式,向开辟新的业务领域转变。”

为了充分开启人工智能激发中国经济增长并振兴产业的潜能,埃森哲建议中国的决策制定者和商业领袖采取如下措施:

  • 迎接人工智能——无缝整合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使两者双向学习并完美共存。同时,政策制定者需要重新评估未来的知识和技能类型。
  • 制定道德规范——政策制定者需要切实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制定道德准则。并在智能机器的开发过程中,通过道德讨论确定更加明晰的标准和最佳实践。
  • 重视再分配效应——政策制定者应充分了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切实效益,但同时需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冲击做好准备,制定战略帮助面临较高失业风险的人群。
  • 超越自动化,开启新创新模式——企业领导者应将人工智能纳入到自身发展战略中,并利用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动态机器智能,为企业创造新商机。
  • 开发人工智能型企业所需新能力——为实现人工智能的潜能,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必须紧密融合。员工团队需要积极掌握判断、沟通及创造性思维等人类所特有的重要能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创造兼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也非常重要。

PDF版下载可加入我们小密圈,199IT感谢您的支持!

]]>
夜间灯光表明中国经济好于官方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584318.html Wed, 19 Apr 2017 15:17:15 +0000 //www.otias-ub.com/?p=584318      “中国官方数据低估了经济的实际表现。”如果这话是从中国媒体的口中说出,搞不好就得遭到西方媒体的冷嘲热讽,毕竟它们中不少都是中国经济数据的怀疑论者。

不过这一次,得出这个结论的是3名美国经济学家:两名美联储专家和一名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

挑战偏见,3名经济学家走的不是寻常路。被他们用来衡量和研究中国经济表现的是卫星记录下的夜间灯光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

美国“市场观察网”报道截图

美国“市场观察网”17日援引这些专家的话说,灯光和经济活动之间存在非常有力的对应关系,包括经济活动的水平和增长速度。最突出的例子是韩国和朝鲜夜间卫星图片的差异。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5年发布的朝鲜半岛夜晚灯光卫星图片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研究的可信度,那么一起来感受下这3名经济学家论文的专业程度。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是由美国空军气象卫星通过搭载传感器,从外太空所观察到的地球不同地区在晚八点半至十点之间的灯光亮度(消除了云、月光及火光等偶然噪声影响),连车流发出的低强度灯光都可以被探测到。

之前也有中国学者认为,夜间经济活动基本能反映生产、服务、居民消费等多个方面,夜间灯光亮度更突出了现代经济活动的特征,如城市扩张、人口流动、经济集聚等,而这些因素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整体夜间灯光亮度分布,东、中、西部的比较。上图为1992年,下图为2012年(数据来源:NOAA)

在经过一番分析和计算之后,3名经济学家在研究论文中得出结论说,中国经济表现良好。

“我们的研究方法认为,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中国的GDP增速低于官方估计。在经过2008年的微降之后,中国的GDP增速在之后两年强势回升,并于2011年之后稳定地保持在较高水平。”

北京(左上)和天津(右下)夜晚灯光照片,在2010年由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拍摄

他们甚至表示不解,为什么中国会低估自己的经济表现。

有中国专家认为,用夜间灯光亮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并非百分之百准确,但这并不妨碍从学术视角尝试用它来对传统GDP统计做必要的“补缺”,以测度真实的经济增速。

就在这份研究结果被报道之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6.9%。中国经济增长表现超出预期,被外界认为迎来“开门红”。

]]>
7亿网民大数据成搭脉中国经济新渠道 //www.otias-ub.com/archives/543331.html Mon, 05 Dec 2016 13:22:10 +0000 //www.otias-ub.com/?p=543331 中国正在升级优化科学技术,高科技园区的就业表现更好

电商价格竞争极其激烈,对总体经济产生通缩压力

彭博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撰文称,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之一。目前,中国有超过7亿网民,是整个美国人口的两倍有余。购物、求职和金融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开展,为互联网公司和大数据专家提供了机遇。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处理,大数据可以成为窥探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轨道的有力工具。

1480944075-1225-1e07gw1fag7lyx5y5j20hs09vaav

图表:百度制造业就业指数

智能手机得到普遍使用,令百度能够利用手机上装载的地图软件追踪全国范围内工业园区的人流量。追踪结果以月度数据的方式呈现,供解读工业就业状况是在改善还是恶化。百度的指数显示,过去几个月,裁员步伐有所加快,虽然节日效应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百度还将指数细分为高科技和旧工业园区,显示中国正在升级优化科学技术,高科技园区的就业表现更好。

1480944075-3323-1e07gw1fag7mbao22j20hq08yaaw

图表:智联招聘中国各行业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中国最大的求职招聘网站之一——智联招聘根据其网站上数百万条广告和求职者信息,汇编了一系列的劳动力市场指数。数据显示劳动力需求强劲,岗位空缺数量与申请者数量之间存在较大缺口。该数据也根据各行业、地区和企业类型进行细分。第三季度,互联网、保险和投资基金的广告/申请者比例最高。能源和采矿业招聘人数相对较低。

1480944075-8085-1e07gw1fag7miouqyj20ho096q3s

图表:银联智策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地产销售指数

消费走强是维系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大数据提供新方式追踪经济状况的一个领域。银联智策从中国主要的支付网络搜集数据,追踪买家身份、购买对象和支付地点。他们使用这一数据来汇编指数,追踪从地产到酒店的各行各业。最新的数据显示,可支配开支加快增长——10月份餐馆和奢华酒店指数均剧烈走高。地产指数略微下滑,暗示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可能开始产生影响了,尤其是在一线城市。

1480944079-1806-1e07gw1fag7nocvuuj20hq09pdgk

图表:京东中国网络销售指数

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京东提供了追踪消费表现的另一条渠道。京东追踪平台上的购买活动,使用数据来汇编关键产品类别的销售指数。最新的迹象较为积极,显示家用电器、化妆品和服饰销售加速。大数据的一个挑战是要剔除失真影响。对京东指数而言,一些增幅可能体现了销售从实体店转向互联网的现象。

1480944076-2643-1e07gw1fag7ouqesaj20hr09r0tk

图表:百度消费指数

百度的数据系列也是观察中国消费领域表现的一个窗口。最新的数据并不是非常令人鼓舞。10月汽车销量同比上升11.3%,反映了即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激励作用。其他方面,百度指数显示消费走低。原因之一可能是消费者转向在线零售令高街客流量下降。

1480944076-3603-1e07gw1fag7p3fzdvj20hr09twfi

图表:阿里巴巴网购价格指数

阿里巴巴的网购价格指数是一项等同于CPI的大数据。通过追踪其淘宝和天猫平台上销售的大量商品,衡量物价起落。物价大体面临下行压力。自从2012年发布以来,该指数几乎每月都下降。这体现了电商价格竞争极其激烈,对总体经济产生通缩压力。

1480944076-9917-1e07gw1fag7pc1v5bj20hq08rq41

图表:各行业新经济指数——占总体经济活动的百分比

大数据为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提供了一个窗口。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NEI)反映每月新经济占总体经济产出的比重。该指数基于招聘、新公司注册登记、风投资本和其他每日从互联网搜集的数据。其结果显示,10月份新经济占总体经济活动的比重略低于30%,自2月份的32.3%小幅下降。这可能受到提振中国老工业引擎的刺激措施的影响。

1480944076-1417-1e07gw1fag7pjqdngj20hq096jsj

图表:中国各省创新指数

专注于互联网创业项目孵化的36氪追踪了中国哪个省份为科技创业人士提供最佳的环境。36氪使用初创企业数量、天使投资人和风头资本家的融资、就业、科技等数据给每个省份一个分数,并根据其创新指数进行排名。根据最新的数据,北京、上海和广东排名领先,西藏、青海和宁夏垫底。

新的大数据系列数量众多,关键是要认识到数据的局限性。大数据系列一般都比较新,也就意味着较难剔除季节性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许多人关注互联网经济活动(较快增长),却忽视了其他经济领域的压力和放缓。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一些数据的重要性会提升,并成为影响市场的关键,而其他的关注度则可能会下降。

总之中国有7亿多网民,购物、求职和金融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开展,为互联网公司和大数据专家提供了机遇。

来自:彭博商业周刊

]]>
美国《评论汇编》:中国经济对全球贡献比发达国家总和高50% //www.otias-ub.com/archives/514323.html Mon, 05 Sep 2016 14:27:47 +0000 //www.otias-ub.com/?p=514323 1473085645-3855-hnW3-fxvcsrm2268870

  外媒称,中国经济仍是唯一拉动全球GDP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

  美国《评论汇编》的文章称,对不可能承受新一轮衰退的全球经济来说,中国经济的贡献显得更为重要。一些数字就可证明这一点。

  文章称,如果2016年中国GDP增长6.7%,那么中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就可达到1.2个百分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评估,全球经济增长今年只可能在3.1%左右,而中国的贡献率约为39%。这要比其他经济体的贡献多得多。例如,美国2016年仅增长2.2%,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仅为0.3个百分点,仅是中国贡献的1/4。欧洲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0.2个百分点,而日本少于0.1个百分点。

  文章称,实质上,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可能的贡献的总和还要高出50%。由此可见,无论如何中国都仍是带动全球增长的最大动力。

  文章称,尽管都在看美欧日,在当今疲软的世界经济中,王牌仍掌握在中国人手中。最终,中国的未来如何完全有可能成为影响世界未来的决定性因素。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个成功的中国。

]]>
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中国经济改革助推跨境投资热潮 //www.otias-ub.com/archives/444544.html Fri, 04 Mar 2016 12:21:50 +0000 //www.otias-ub.com/?p=444544 2016年初,一轮强有力的经济以及政治改革冲击了中国市场。根据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今日发布的《2016对外直接投资报告》,改革的影响也将不断驱使史无前例的中国资本大量流向海外 尤其是美国。

在报告中,以下几点十分突出:

  •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管制放宽助推资本外流
  • 大量中国投资者将美国视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
  • 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与法律监管环境被认为是对美投资的最大障碍

美迈斯律师事务针对众多战略投资及金融投资领域高管开展了相关调查,其中大多数受访投资者来自中国。该报告就外国投资者对美国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优势和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提出了大量独到的见解。

1457094081-7475-0861601399-a
美迈斯律师事务所-《2016对外直接投资报告》-主要调查结果

2016年初,一轮强有力的经济以及政治改革冲击了中国市场。根据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今日发布的《2016对外直接投资报告》,改革的影响也将不断驱使史无前例的中国资本大量流向海外 — 尤其是美国。

美迈斯北京代表处主管合伙人司马瑞(Larry Sussman)说道“中国资本将显著加速流向美国市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中国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美国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本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中国政府也正不断加力打造更加自由的资金流通环境。”

事实上,近半数的受访投资者认为美国具备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其增长潜力则是吸引他们在美投资的最主要因素。38%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监管环境是其吸引投资的一大优势,但与此同时,48%的受访者也将监管环境视作是在美投资的最大障碍。

在美迈斯洛杉矶合伙人兼 SelectUSA(美国政府发起的行动,致力于推动外商投资活动)前行政主管 Steve Olson 看来,这两种看似自相矛盾的态度其实正是对美国市场的真实写照。

Olson 说道“美国的投资优势吸引了众多外国资本蜂拥而至,但这些‘优势’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各项挑战。我们拥有全球最大、最成熟的消费市场,但这也意味着市场竞争将极为激烈;我们是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但出于国家安全考量,部分外商投资仍需要接受审查;我们庆幸美国的司法体系既健全又高效透明,但在美国经商要面对相当高的诉讼率。”

报告还显示,中国投资者倾向于选择多样化的投资项目以追求更高的回报。66%的受访者表示会将投资重点锁定在上市公司或私营企业,投资方向横跨以医疗保健与科技类为主的各行各业。其余受访者的投资重点则均匀分布于不动产、土地和自然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

为了能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谋求多样化发展,中国的投资者们在未来将把更多资本投入美国市场。与此同时,中美两国的双边关系也势必将变得更为复杂。通过报告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关系正经历微妙转变,但中国投资者对于美国政治环境总体仍持乐观态度。

]]>
中科院: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展望 //www.otias-ub.com/archives/422887.html Mon, 28 Dec 2015 15:07:55 +0000 //www.otias-ub.com/?p=422887 132-131111094TY12
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是年末岁初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复苏较慢、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以及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下行的态势。

文章将在分析开放经济下2015年、2016年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格局的基础上,从三大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对我国2016年经济走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我国2016年经济增长速度和要素贡献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风险。

2016年国内国际经济格局展望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不断的开放,也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塑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判断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首先需要在开放经济的视角下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进行分析和考察。

2015年,世界经济维持小幅温和增长,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状况仍然持续分化。美国经济总体而言稳定复苏,延续了小幅增长的态势,第三季度GDP增速从第二季度的3.9%下降至1.5%,略低于市场预期。欧洲经济在走出欧债危机的过程中,正逐步企稳复苏,欧盟和欧元区在2014年的经济增长分别为1.4%和0.9%。在欧盟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15秋季预测中,2015年和2016年欧盟的GDP增速分别为1.9%和2.0%;其中,德国的GDP增速为1.7%和1.9%,法国为1.1%和1.4%,英国为2.5%和2.4%,欧盟对其内部这几个大的经济体均有良好预期。新兴经济体经济状况出现分化,印度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而俄罗斯经济和巴西经济则出现负增长。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主要经济体2016年的增长预期普遍高于2015年。种种信息表明,2016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整体将有所好转,特别是考虑到2016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即将离任的奥巴马政府不会出台激进的经济政策,这意味着对中国经济影响力最为重大的国家的经济政策将保持相对稳定。因此,2016年对中国而言是能够在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下着力解决内部经济问题的重要时期。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世界经济不平衡已经达到难以维系的地步。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在再平衡的进程中,正经历着一系列重要的转变。具体而言,全球经济呈现出以下重要特征:

(1)全球经济整体表现为供过于求的产能过剩格局。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下,全球原材料价格和产品价格下降。尽管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主要国家都推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总体而言,通货紧缩而非通货膨胀是全球经济面临的压力之一。

(2)全球经济步入产业转型和产业再布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意在让制造业和就业回流。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由于高耗能和高污染性,在日益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着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环境下,逐步被技术密集型的庄闲游戏在哪 取代。产业更替伴随着产业的再布局,受到劳动、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的影响,部分产业出现重大调整。

(3)中国经济的崛起,悄然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一带一路”战略措施的启动,增大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新的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也使得国际经济秩序有了新的变数。

与全球经济大格局相对应,中国的经济转型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

(1)三期叠加效应之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总体有效需求不足,价格下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43个月为负。消化过剩产能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2)对外贸易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降低,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为继。对外经济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加工贸易比重大幅下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其他低成本国家。中国经济的转型更多需要注重国内。

(3)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致力于经济的健康平稳转移。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重大产业计划、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开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另一方面,亚投行、“一带一路”、加强与美英德法的经济合作,全力拓展中国对外发展空间。此外,反腐倡廉逐步深入,加速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努力打造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环境。

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消费形势分析

消费、投资、净出口,通常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首先看消费。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较上半年回升0.1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

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2.15万亿元,同比增长3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但是,受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产能过剩及通货紧缩的预期等抑制消费增长因素的影响,预期201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小幅回落,增速缓慢下行。

与此同时,我国消费结构发生着变化,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西部地区的消费增速将有所提升;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以及网络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互联网消费增速仍将显著快于传统渠道的消费增速;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网络购物的普及,农村消费增速将继续领先于城镇消费增速;在高档商品、高端餐饮消费增速大幅下滑的同时,大众化商品和大众化餐饮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休闲旅游、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将越来越受到青睐。

投资形势分析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39.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较1—8月份的累计同比增速下降0.6%,显示了较大的下行压力。

特别是1—9月份第二、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增速比1—8月份累计增速分别下降0.5%和0.7%。2015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为7.05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速为2.59%,比去年同期下降10.5%。

政府投资占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也有所下滑,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额为9.1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速为18.07%,比去年同期下降2.88%,比1—8月份下降0.72%。

其中,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大幅下滑至1.8%,增速比去年统计下降23.3%。受经济前景不甚光明、产能过剩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16年我国仍将延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下行的态势。

净出口形势分析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7.8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7.9%。其中,出口10.24万亿元,下降1.8%;进口7.63万亿元,下降15.1%;贸易顺差2.61万亿元,扩大82.1%。与此同时,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值比重达到54.9%,较去年同期提升0.5%,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7%。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我国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前三季度,我国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其中,原油进口量增长8.8%;成品油进口量增长4.7%;大豆进口量增长13.1%。同期,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下跌11.6%。其中,铁矿砂、原油、成品油、大豆、煤炭和铜等大宗商品价格跌幅较大。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下跌1.2%,跌幅明显小于同期进口价格总体下跌幅度。进口价格的下跌,有利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2016年,受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预期我国进口规模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低速增长,主要原因包括:国内生产配套进口需求下降、加工贸易项下进口需求减小、国内投资增速回落等因素。同时,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将呈现增速将从高速转为中低速状态。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占比将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将使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得到提升。

产业形势分析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速继续高于第二产业2.36个百分点,比去年统计高0.48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6个百分点。预期2016年,这一态势将会持续。

不仅产业结构调整向好,而且中国经济结构升级效果明显,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2015年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累计同比增长达31.25%,与之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速为17.04%。在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及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未来信息化领域的投资占比将逐渐提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经济将快速发展,并将带动相关产业的改革,提高经济整体活力。与此同时,制造业升级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智能制造、互联网、物联网、战略庄闲游戏在哪 等战略规划的逐步实施将对我国制造业产生积极影响。预计2016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仍将继续向好。

事实上,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带动下,一批庄闲游戏在哪 ,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型材料、机器人产业、卫星应用、3D打印、现代服务业、网购与快递业、生物和健康服务、现代农业等蓬勃兴起。尽管这些产业目前在经济中的比重尚不太大,但其生命力强,发展速度快,发展前途不可估量。目前很多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等推动下正在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例如浙江省湖洲知名的吴兴区童装生产基地引进机器人后,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每个机器人8个小时可裁剪2万件服装,相当于10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机器人裁剪服装的质量较人工更好,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了该地区童装的国际竞争力。

总体而言,2016年是我国执行“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宏伟目标”的关键一年,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革之年、创新之年和转型之年。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在给出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值之前,首先给出对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走势的定性判断。

(1)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继续小幅回落,下行压力较大。预计2015年我国GDP增速为6.9%,比2014年下降0.4个百分点。2016年GDP增速为6.7%左右,比2015年下降0.2个百分点,降幅略有缩小。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GDP增长,经济增速将会下降。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世界各国GDP增长率资料,2013年高收入国家GDP平均增长率为1.31%,中上等收入国家为4.64%,中下等收入国家为5.05%,低收入国家为5.78%。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愈高,经济增速将会较低。许多国家和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以后,经济增长速度都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如日本1955—1973年经历高速增长。1961—1973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8%,1974年为转折年份,1974—1980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7%,1981—1990年经济年均增速约为4.4%,年均增长率比1961—1973年分别下降6.1%和5.4%。新加坡1960—1995年GDP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约为8.36%,1996年为转折年份,1996—2014年年均增长率为5.31%,比1960—1995年下降3.05%左右。这些国家高速增长后通常都转为中速增长。中国的特点是高速增长阶段以后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仍保持在6.0%—7.0%。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

(2)经济增速的变化来自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将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和较多依靠出口驱动,转向主要依靠消费同时三驾马车全面驱动。如2006—2010年我国GDP增长中投资的平均贡献率高达57.8%,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8.4%,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2016年及以后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将进一步上升,逐步提高到70%左右。

(3)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GDP中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如2010—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5.8%左右。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70%左右,很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2011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7%左右。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速为8.4%,远比第二产业增速(6%)和第一产业增速(3.8%)高,预计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将占GDP51.5%左右。2016年我国仍将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比重将继续上升,预计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将占GDP52.5%左右。我国新增非农就业也主要依靠发展第三产业来解决。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预测2015年全年GDP增速为6.9%左右,2016年GDP增速为6.7%左右,高于为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年增速6.5%的最低值。预计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趋势,上半年GDP增速为6.5%左右,下半年增速为6.8%左右。预计2016年年中我国经济将企稳回升,全年经济发展比较平稳。

从三大产业来看,预计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约为3.6%,比2015年降低0.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2016年粮食可能减产造成的;预计201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为5.4%,较2015年降低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为8.6%,比2015年提高0.1个百分点(表3)。

从三大需求来看,预计2016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2%、38.5%和1.3%。和2015年相比,2016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速的贡献有如下三个特点:

(1)预计2016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2015年有明显上升,由58.6%上升到60.2%,提高1.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0个百分点;

(2)预计2016年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5%,较2015年下降1.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

(3)预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较2015年下降0.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风险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需要维持在6.5%以上,即中国经济仍需保持着中高速增长的要求。这一要求需要在“十三五”时期尽快实现经济增速软着陆,开拓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让中国经济增长企稳。为此,需要正视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核心风险,让经济尽快稳定在中高速的增长轨道上。

(1)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植根于全球经济的过剩问题的大背景下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就经历了一轮产能过剩问题。但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中这些过剩产能找到了全球需求的巨大市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需求的负向冲击让中国经济再次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是相对的过剩,即供给相对于需求而言过剩,或需求相对于供给而言不足。产能过剩问题导致了价格下跌和企业的利润下降,持续的产能过剩必将以企业破产清算告终,这将带来失业和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解决需要“开源节流”:一方面,需要为过剩的产能寻找新的需求,这也是促进消费和“一带一路”等政策的初衷。但需要认识,这些新的需求必须是真实收入支撑的需求,而非货币信贷造成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形成更有效率的产能,让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更好地匹配。

(2)杠杆率过高与潜在系统性风险过大。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金融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稳定且良好运行的金融系统是支撑宏观经济有效运转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着杠杆率过高的问题。据估算,截至2014年,中国政府部门债务规模高达36.8万亿,占GDP比重为57.8%;居民部门负债23.2万亿,占GDP比重为36.4%;非金融企业债务总额94.93万亿,占GDP比重为149.1%,剔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非金融企业债务总额为78.33万亿,占GDP比重为123.1%。过高的杠杆率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更容易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3)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资源配置的方式决定了经济效率,也决定了生产结构。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以政府为主导的定价模式和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投资,使中国迅速完成了初级的工业化进程。但是,这一资源配置方式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不足,一方面,重要生产要素并非由市场定价导致了价格低估,相当于长期进行隐形补贴,这使得经济越来越向资源密集型发展,也是导致当前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更容易获得信贷融资,而小微企业、服务业等的融资成本高。这进一步导致无效的资源配置。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要求政府放开竞争性产品的定价,并通过财税政策的调节,让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社会成本,此外,应该推进更公平、更平等的融资手段,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并通过差别准备金等宏观审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效的资源配置能够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实现更高效的经济增长,而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这需要政府的财税政策配合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只有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更好的资源配置,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作者: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

执笔人: 杨晓光 杨翠红 陈锡康 祝坤福 鲍勤 王会娟 邵燕敏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年第6期    2015年11月30日
]]>
中国经济新版图:看看你家乡的现状和未来 //www.otias-ub.com/archives/399438.html Sun, 01 Nov 2015 08:07:53 +0000 //www.otias-ub.com/?p=399438

ab6a1c33846e53a5eddf70fbcca347dc

过去30多年来,基于资源禀赋、行政区划及产业政策等,中国的基本形成了东部对外开放-中部承接产业转移-西部能矿-东北重工业,由沿海到腹地的单一层级的线性区域经济地理格局。

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创新以及新的区域规划思路的展开,乃至反腐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地理正在勾勒出新的版图。亦如中国今日传统和新兴冰火两重天的产业表现,中国区域经济也呈现分化裂变的新格局,有传统老工业聚集区域的衰落塌陷,有能矿省份的增长困局,有塌方式腐败地区的重整,也有凤凰涅槃的创新聚集之地,以及在“两横三纵”上崛起的产业集群。

维度1:能矿重化工省份普遍面临增长困境

近年来,外需持续走弱及环保等监管措施趋严,给能源、矿产、重化及相关配套行业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持续走低,令国内中上游行业步入寒冬。从工业增加值的累计同比增速变化看,采矿业增速绝对水平显著低于工业整体增速,且降幅也较工业整体下降更为严重(图表1);而在1999-2011年间,重工业增速显著高于工业整体增长水平。从细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化看,采矿和开采辅助等相关行业增速降幅居前(图表2)。受此影响,能矿、重化工业主导的省区如山西、陕西、云南、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经济增速、财政收入、PPI增速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图表3、4),山西、甘肃、新疆2015年上半年PPI分别下降10.8%、10.9%、16.7%。与其他省区相比,这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更多,企稳所需的时间也将更久。

73a8caf66ecb5bc4f1b9993791660125

5f178c3306f69b798fd6f004250ad775

维度2:西部区域受全球贸易低迷的影响显著高于东南沿海

从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角度看,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显著减弱;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净出口对GDP贡献曾连续三年为负(图表5)。全国范围看,2014年最终消费贡献经济增长的50.2%、资本形成贡献48.5%,而净出口仅贡献1.3%。从各省GDP支出法核算情况看,出口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以2008年为例,内地31省市区中,净出口对GDP增长正向贡献的省区有12个,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五省居前;其余19个省区均为负向贡献(图表6)。2013年,该指标在前述五省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但浙江、江苏、广东目前仍维持在6%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89b1569930fe1981d21ee9a823d159d1

事实上,受到出口下滑显著影响的省区并非出口导向型的沿海区域,而是能矿类大宗商品出口占比高的省区。从净出口拉动效应的下降幅度看,2013年与2008年相比,青海、新疆、云南、西藏、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河南、海南、天津十省市的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都下降了18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山西、黑龙江、天津更是经历了净出口拉动效应的由正转负。随着中上游产品国际需求走软,相关产品出口呈现量价齐跌局面,而部分省内出口产品结构相对单一,能矿类产品占比大,因此格外受到出口下滑的影响。

维度3:国有工业企业占比高的区域面临更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统计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衡量省区内工业经济对国有资本的依赖程度。从2000-2010年均值水平看,国企占比的区域差异巨大,黑龙江占比最高达到93.2%,浙江占比最低仅13.9%(图表7);除黑龙江外,新疆、青海、陕西、云南、贵州、甘肃、吉林、湖北、山西、海南、宁夏等省区国有企业利润占比都在60%左右或更高。

6f271d367597b9102fc6ee87b8ea1879

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中枢下移过程中,国有企业面临比民营企业更大的经营压力。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看,2010年以来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速度明显快于私营企业:2010年初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20.7%,而2015年7月已降至1.6%,下降了19.1个百分点,且尚未出现企稳迹象;同期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4.0%降至8.8%,下降了15.2个百分点,2015年6、7月连续两月小幅回升(图表8)。上述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省区,普遍经历了较大幅度的GDP增速“下台阶”(图表9)。例如,2010年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经济增速分别为13.9%、12.7%、13.8%、15.0%,2015上半年增速已降至2.7%、5.1%、6.1%、6.9%,排名掉至全国末位。反观国有经济占比很低的浙江、江苏两省,2015上半年经济增速8.3%、8.5%,仅较2010年低3.6、4.2个点,通过“互保断链”、“老板跑路”等形式演绎了市场出清,快速而高效。

3702d64b5ebdd7fbe6d6c01480ce481e

维度4:由市场驱动的内生创新力量注入区域发展新活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当下及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下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内涵增长的关键,而加大研发投入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以统计局公布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作为衡量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并与2012年以来GDP增速变化进行交叉对比(图表10),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研发投入占比相对较高的地区,增速降幅相对较小;天津尽管降幅较大,但2012年增速全国第1、2015年上半年增速仍排名全国第3。其中,浙江2015上半年GDP增速已高于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企稳。

83b4d0e1ee019bbc0676eadc775372ba

浙江和广东作为最具内生创新力量的两个区域,研发生产融合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用已经显现。以浙江为例,2015年1-7月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庄闲游戏在哪 占比分别达到36.2%、25.5%;工业投资中,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占比达到71.6%;服务业投资中,高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均保持30%以上。一季度杭州市信息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2.1%,增长28.2%,其中电子商务增长48.7%,物联网增长30.5%,互联网金融增长110.6%,数字内容增长36.0%。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更为典型,上半年计算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达60.2%,信息技术、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的增加值占比达GDP的38.4%。

维度5:“两横三纵”带动中部城市群崛起

在“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布局下(图表11),中西部地区将重点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人口,加快发展产业集群。郑州、武汉作为“两横三纵”关键节点,明显受益于产业梯次转移,对省内乃至周边经济的辐射效应日益明显。2000年武汉市GDP约1207亿元,占湖北省的比重约34.0%;2014年武汉市GDP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全省比重提高到36.8%。2000年郑州市GDP约728亿元,占河南省比重14.4%;2014年郑州市GDP达到6783亿元,占全省比重升至19.4%,对省内经济的带动尤为明显。

50112e8d1681a93429b79b0db8e8ea2b

维度6:地方治理稳定的区域经济更为平稳

反腐带来的地方治理结构重建也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四川、山西、云南等省区短期内数十名省级、地级官员违纪被查,同期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明显落后于经济结构相似、增速排名相近的兄弟省区。

以云南为例。云南和贵州地理位置相近、产业结构相似(图表12),历史上GDP增速绝对值及排名也较为接近(图表13、14)。然而2013年以来,两个省的经济增长情况出现分化。贵州延续了一直以来的两位数增长,2015年上半年经济增速10.7%,排名保持全国第2,较2012年下降2.9个点。云南经济增速和排名均出现较快下滑,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8.0%,排名由全国第4位降至第15位;较2012年下降5.0个点,降幅居全国第5位。

e3f138c8ee0ace6e26005b269348f3d6

山西作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典型,经济受到的影响则更加严重。以临近兄弟省区内蒙为例,山西、内蒙都是传统产煤大省,产业结构相似,历史上经济增速差异不大(图表15、16)。2014年以来两地区经济都受到煤炭价格大幅下跌影响,然而山西的经济增速明显低于内蒙。2015年上半年山西经济增速仅2.7%,已降至全国倒数第2位,较2012年大幅回落了7.4个百分点,回落幅度全国第1;内蒙增速6.9%,较2012年回落4.6个百分点,回落幅度全国第8(图表17)。

2c096f67fad87888e210cd5d9f6d4a18

  作者:牛播坤、周笑雯

  来源:华创宏观( ID:HCMacro)

 

]]>
中国经济要硬着陆?这六张图表将说明问题 //www.otias-ub.com/archives/379653.html Thu, 27 Aug 2015 09:23:51 +0000 //www.otias-ub.com/?p=379653

中国泡沫终于破灭了吗?

中国的主要股指近日连续下挫,上证综指周二暴跌近7.6%。尽管美国股市周二盘中反弹回升,但中国股市的持续暴跌已导致周一华尔街股市走势如同过山车般跌宕起伏——道指当日报收于18个月低位。

对中国经济增长困境的论述已有很多,但导致全球市场如此动荡的利益攸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贝莱德(BlackRock)全球首席投资策略师拉斯·科斯特里希(Russ Koesterich)撰文写道:“近期内,投资者很可能会从(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经济数据以及任何政策行动或评论中寻找各自借以判断市场走向的信号。”因此,为了了解中国投资者和全球投资者心中对中国最担忧的关键问题,我们编制了一份图表指南。

图表1:国内生产总值(GDP)会符合中国政府的承诺吗?

China-GDP-2

当中国政府在7月公布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的数据时,许多中国观察人士对相关数据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标普旗下财经资讯公司标普资本智商(S&P Cap IQ)的迈克尔·汤普森(Thompson)和罗伯特·凯瑟(Robert Keiser)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尽管中国政府在细致管理GDP增速方面久负盛名,但现在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感到担忧的想法是对的。”这是全球投资者感到恐慌的头号原因——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过长达十年高歌猛进后,增长步伐的放缓程度超过预期。

图表2:制造业将会继续变弱吗?

China-PMI-2

过去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堪称世界的工厂,大量生产从电子产品、服装到汽车零部件等各种产品。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8月份的制造业活动降至金融危机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成为经济增速慢于预期的另一个警报信号。摩根大通(J.P.Morgan)的贾汗吉尔·阿齐兹(Jahangir Aziz)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这个疲软状况是基础广泛的,表明制造业继续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的问题。”如此暗淡的前景很可能会迫使中国政府为了稳增长而在压力下推出更多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

图表3:政府的干预可以促使信心恢复吗?

China-rates

在周二股市大跌之后,中国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自去年11以来的第五次降息,这是中国央行旨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最新举措。自从6月初中国股市开始从历史高位直线下跌以来,中国当局一直在加强干预。他们允许差不多半数股票停牌,并且注入420亿美元,用于购买“蓝筹股”,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除了注入一些短期的乐观情绪之外,并没有能够稳定市场。上周日,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养老基金首次获准投资上市公司股票——这是向股市注入资金的另一项措施。这次再度降息是否会奏效呢?

图表4:人民币的贬值会影响美联储的决策吗?

China-yuan1

让人民币贬值是近几个月以来中国政府做出的最令人震惊的措施之一。过去十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呈现升值趋势,因此此番急剧贬值立即致使亚洲其他货币相继暴跌。但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正的问题是,人民币如此贬值(这意味着美元走强以及中国出口产品带来更大的压力)将会如何影响美国的通胀率以及由此波及的美联储加息决策。

图表5:中国的进出口会反弹回升吗?

China-export

人民币贬值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出口大幅减少。十年来,中国的出口一直是其两位数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且创造出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的数百万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意味着中国进口的铁矿石和石油等原材料正在减少,从而对巴西、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等大宗商品出口驱动型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RBC Capital Markets)美国市场首席策略师乔纳森·戈卢布(Jonathan Golub)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目前发生的状况是市场认识到中国的经济疲软,从而加剧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趋势。”

图表6:中国的消费增长会达到投资者的期望吗?

China-retail

不仅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而且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企业而言,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一直是最重要的新闻报道主题。标普资本智商的汤普森和凯瑟写道:“中国GDP和消费的增长趋势与美国企业的盈利能力高度相关,这不只是因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也因为现在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将近一半的营收来自于非美国本土市场。”对于覆盖全球并且对中国有很大风险敞口的公司(比如手机制造商)而言,对中国消费增长的信心丧失尤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译 陈玮 校 李其奇

2 of 2

图表6:中国的消费增长会达到投资者的期望吗?

China-retail1

不仅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而且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企业而言,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一直是最重要的新闻报道主题。标普资本智商的汤普森和凯瑟写道:“中国GDP和消费的增长趋势与美国企业的盈利能力高度相关,这不只是因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也因为现在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将近一半的营收来自于非美国本土市场。”对于覆盖全球并且对中国有很大风险敞口的公司(比如手机制造商)而言,对中国消费增长的信心丧失尤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via:福布斯中文

]]>
2015 年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高于预期 //www.otias-ub.com/archives/365591.html Wed, 15 Jul 2015 13:44:56 +0000 //www.otias-ub.com/?p=365591 QQ20150715-5@2x

7月1日,安徽省的一家纺织厂中,一名女工在工作
中国经济第二季度保持了7%的增长速度。在有广泛迹象显示中国政府的促增长政策尚未奏效之际,经济学家们此前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不太可能达到7%的水平。

经济学家此前预计,6月下旬股市动荡所带来的券商佣金收入激增会对经济增长有利,但仍有多数经济学家预计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低于7%。

不过,第二季度经济增速还是达到7%的水平(也是政府设定的全年增长目标),这可能会再度引发对中国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争论。

眼下全球经济发展都举步维艰。7%的经济增速是对中国政府近月来为抑制经济放缓所推出的一系列扶持措施的肯定。这些措施包括扩大支出、提供税收减免以及降息等。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的其他数据则几乎没有改善迹象。第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零售额数据均较第一季度回落。

在周三的数据公布之前,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回暖迹象堪称寥寥。第二季度伊始中国股市全线上涨,当季结束时股市却以暴跌收尾。

在周三经济数据公布前,上证指数小幅低开,数据公布后,该指数下跌约1%。

中国整体经济似乎没有脱离近期的放缓趋势,这不仅凸显了股市与经济基本面的脱离程度,也体现出中国经济对政府刺激举措的迟缓反应。

接受《华尔街日报》调查的14位经济学家对中国二季度GDP增速的预测中值为6.8%。

GDP数据公布前,数据供应商IHS Inc.经济学家杰克逊(Brian Jackson)周二表示,第二季度除金融业外,几乎所有领域都在放缓。

经济学家经常对中国统计数据的计算方式提出质疑,因为地方增长数据与全国增长数据之间存在差异,而且数据采集工作也存在不足,有时还会出现缺乏透明度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依据运费率、发电量和其他数据,构建了衡量经济增长的替代指标。花旗银行(Citibank)近日表示,该行认为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接近5%。

一些迹象显示经济已经开始企稳。中国最大几个城市的房价在持续下跌之后回升,近期工业增加值也小幅增长,6月份银行新增贷款显著增加,为企业扩张提供资本。

但全球需求依然疲软,并且去年年底以来的四次降息和数次降准基本上未能明显刺激国内经济。

杰克逊称,依然预计工业增加值、房地产投资以及地方政府支出将放缓;整体经济形势较为疲软。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引擎的基础设施支出也未能强劲增长,因为地方政府受到了债务问题和其他支出限制因素的困扰。

为了推动项目实施,国务院5月份就基础设施投资发布了至少10份指导性文件。国家发改委提出了1,043个公私合作投资项目,总投资达人民币2万亿元(约合3,221亿美元)。但调研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的数据显示,目前只启动了10%左右的项目。

根据高盛(Goldman Sachs)的数据,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地方政府支出占比达到27%。该机构估计,今年地方基础设施投资将比2014年减少人民币1万亿元,而这可能将今年经济增长率拉低0.7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的持续放缓增加了政府推出更多刺激举措的压力。已承诺为紧急救市计划提供支持的中国央行将维持宽松但谨慎的货币政策立场。该央行在周二的声明中重申,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流动性。这与上一季度时的表述一样。

中国股市此前在三周内下跌了30%,不过考虑到股民数量相对较少,预计这不会对总体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同样,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股市从去年年底开始的上涨行情除了对金融领域本身带来一些提振外,基本也未产生其他经济方面的影响。

不过,要是没有这波牛市,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更低。根据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数据,得益于2015年第一季度市场成交量放大,金融服务业为GDP贡献了1.3个百分点的增幅,较2014年的0.7个百分点提高近一倍。

经济学家们表示,由于最近几周市场成交巨大、有时出现恐慌性交投,预计第二季度金融服务业带来的贡献会更高。凯投宏观的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称,如果成交量与GDP贡献率的关联性得以维持,预计第二季度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提振将相当大。凯投宏观预计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长7.4%,高于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

在政府大举干预后,上证综指近日已经收复了部分失地。但最近的一连串暴跌令人担心,亟需的改革措施可能被搁置。当前,中国正努力引导经济降低对出口和制造业的依赖,转向消费驱动型增长。

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今年以来消费一直表现良好。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厂关停,失业率上升,这种情形可能改变。

而且,对于一些消费者而言,股市的急转直下已经令他们收紧了支出计划。

就职于北京某国企的员工Ricky Hu说,近期股市暴跌令他的存款锐减了大约30%,因此他必须更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但他相信股市终将反弹。

他还表示,公司的加薪幅度正在缩水,而且越来越担心自己会被裁掉。他说,他时时刻刻为此担忧,你永远不知道何时裁员会到来。

近几个月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经敲打过地方官员,要求其加大支出,并指责他们懒政。李克强还说,今年7%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仍然可以实现。

上周五,李克强在会见经济学家和企业负责人时指出,中国需要在经济增长和结构重组之间维持平衡。新华社援引他的话报道称,中国经济仍然拥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但其他人就没这么乐观了。Moody’s Analytics Ltd.经济学家陈志雄(Alaistair Chan)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经济似乎会减速。

他补充道,估计政府会使用“左右”这样的词来模糊经济目标,从而逐步调低增速目标。

via: 华尔街日报
]]>
看完7张图你就明白中国经济 //www.otias-ub.com/archives/343937.html Thu, 30 Apr 2015 14:21:37 +0000 //www.otias-ub.com/?p=343937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0%,不多也不少,刚好实现保7的目标。不过,另一个信号是,这一增速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而我国GDP增速自2010年跌破10%后,就一直呈下滑趋势。

201542811638535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各行业在一季度的表现。房地产行业同比增长2%,金融业高歌猛进,同比增长近16%。这是成功转型的意思么?不不不,且看仔细些,除了金融业,其他行业的GDP增速全部在下滑。

201542811639363

对此,网友@经济学的逻辑给了一段神评,“国人学德国人的工业4.0很难,学美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很快,创业板、三板、OTCBB都是致富捷径……通过IPO股市暴富等一直是国人的中国梦”。

各大行业中,增速下滑最大的莫过于零售行业。整体增速比09年金融危机时还要疲软。其中,3月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这一增速创下9年来的新低。

201542811635972

同样重回2009年的还有工业增加值的涨幅。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是一个衡量工业经济品质的重要数值。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3月份,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5.6%,不及预期增长7%,增速回落至2009年。

整个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6.4%,同样低于预期的6.9%。就连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也坦言“增速回落不小”。有评论认为,这是房地产和过剩重工业的结构调整所致。

201542811636680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甚至创下本世纪以来新低。2015年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5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这一增速低于1-2月的13.9%,更是低至2001年的水平。

201542811634410

连续6个月减持美债,中国终于在今年4月把美国“最大债主”的头衔,甩给了日本。事实上,中国债务总量增速确实在下降。无奈,GDP增速降得更快,中国整体持债比例反而被抬升。一季度,中国债务余额占GDP比例为204%,而去年底这一比例为200%。

201542811637775

201542811642913

]]>
数据解读:一图看懂中国经济与人口–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324913.html Tue, 27 Jan 2015 06:23:00 +0000 //www.otias-ub.com/?p=324913 经济与人口

 

via:BrandZ

]]>
一图看懂美国QE如何影响中国经济—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196118.html Wed, 19 Feb 2014 15:35:31 +0000 //www.otias-ub.com/?p=196118

via:老虎财经

]]>
昌荣传播:2013年Q1中国经济与广告市场分析 //www.otias-ub.com/archives/117016.html Thu, 23 May 2013 15:42:41 +0000 //www.otias-ub.com/?p=117016 中国综合广告和媒体服务商昌荣传播(纳斯达克代码CHRM)对外发布《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与广告市场分析报告》,基于2013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广告市场花费表现情况,对2013年中国广告市场、媒体表现、行业发展进行了客观分析。为中国企业把脉广告市场环境,前瞻未来走势。

2013年一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开局喜人 增长跑赢GDP

2012年,在宏观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在限娱令、限广令等一系列政令的影响下,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全年增幅仅为5.7%,为近年来罕见低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7%,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基本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5.5万亿元,相比去年四季度,内需短期有收缩,年中有望逐步企稳。3月份 CPI为2.1%,低于市场预期,通胀预期减弱。对外贸易也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反弹回升的势头,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在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下,2013年一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开局喜人,增长11.3%,高于GDP 7.7%的增幅,同时也远远超出去年同期1.5%的增长。(见图)

damndigital_charm-china-ad-marketing-q1-report_2013-05_01

电视媒体恢复增长 网络增长进入平稳期

一季度增长主要靠电视拉动,去年年初由于受到限娱、限广等广电政令调控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电视广告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今年一季度恢复增长,增幅13.2%,高于广告市场的平均涨幅。其中央卫视收入额和时长均有增加,地面频道收入增幅缓慢,广告时长缩减。广告投放继续向全国性高端化品质化平台聚焦。电台广告收入稳步增长13.6%,继续引领传统广告市场涨幅。继报纸后,杂志也出现负增长,纸媒堪忧,需要更快进行数字化、电子化步伐。网络(不包括搜索类)进入平稳增长期,同比增长18.8%。(见图)

damndigital_charm-china-ad-marketing-q1-report_2013-05_02

“大消费”行业依然集中传统平台 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

行业方面,日化、食品、商业及服务性行业、饮料、药品“大消费”行业继续传统广告投放市场的主力军团。除了商业及服务性行业和药品投放依然缩减外,其他三大主力行业均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来自春节因素的影响,食品和饮料增长显著,增幅均超过20%。日化行业10%的增长稳居投放额霸主,其中欧莱雅是中国广告市场一季度投放刊例额最大的品牌,但增长减速。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不仅在传统媒体投放最大额的投放,在互联网上也是投放冠军,并保持快速增长。除了主力行业增长外,酒类、清洁用品、房地产和交通行业一季度增长也表现强劲,房地产虽然环比去年四季度下滑,但对比去年同期呈现24%增长,房地产市场已然回暖。而在去年同样低迷的交通行业也有25%的增长。家电家居行业从一季度的投放表现看,依旧低迷。(见图)

damndigital_charm-china-ad-marketing-q1-report_2013-05_03

互联网广告投放市场上,交通、网络服务类、食品饮料是主力投放行业。食品、饮料、酒类、医药、日化、个人用品等传统行业增长显著,继续加速在互联网传播。尤其在传统媒体上投放缩减的医药行业,在互联网上有62%的高增长投入。部分行业的媒体传播转型,值得关注。(见图)

damndigital_charm-china-ad-marketing-q1-report_2013-05_04

昌荣预测:2013中国广告市场增幅约为9.7%

2012年经济放缓迫使企业压缩成本,广告市场成为直接受害者;2012年广告市场增幅仅为5.7%,输跑GDP为近年罕见。随着中国经济逐步实现软着陆,企业生产力的回升,2013年第一度广告市场整体形势好转,昌荣传播预测,2013年中国广告市场将会有9.7%的增幅。(见图)

damndigital_charm-china-ad-marketing-q1-report_2013-05_05

]]>
商业价值:中国经济离消费拉动有多远 //www.otias-ub.com/archives/71763.html Sun, 07 Oct 2012 16:25:15 +0000 //www.otias-ub.com/?p=71763 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居民消费的大幅下降并非历史个案。

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基于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经济的波动主要是由于投资波动所致,固定投资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GDP增长率的高低。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体制和政策因素导致投资过度,其效率就会降低,不仅影响未来的潜在增长率,也可能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

为了抵消投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决策层一直希望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稳步增加消费在刺激经济增长中的比重。

2001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速高达9%,居全球前列,但每当谈起中国的经济增长,焦点往往在于“中国制造”和“中国投资”,消费尚不足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拉动力,给人一种“中国不消费”的印象。虽然国际上对于中国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居民消费率不断有质疑和争论,但过去10年的一个典型事实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消费率却大幅下降,居民消费率和其他国家比偏低。

实现中国经济平衡增长的一个关键是消费能否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稳定因素,实现从“中国制造”和“中国投资”向“中国消费”的转型。尽管促进消费已经讲了好多年,消费率依然大幅度下降,绝对水平降至历史最低位。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2010年的33.8%,10年累计下降了13个百分点;总体消费率(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后者占总体消费不到30%)从2000年的62%下降到2010年的47%,累计下降了15个百分点;同期政府消费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

国际经验:消费提升非一日之功

国际经验显示,居民消费率的变化往往呈现U字型。在发展起始阶段,农业比重较大,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此时属于生存型消费,居民消费率较高;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此时投资率上升而居民消费率降低;而达到高收入阶段后,居民的消费也从生存必需品向享乐型消费延伸,同时工业化完成后投资率也下降,此时居民消费率重新上升。

从美、英、韩3个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两个新兴市场的情况看,这些国家都曾经在某个历史时期出现过长达10年左右的居民消费率大幅下降的情况。美国在大萧条之后的10年中,实施罗斯福新政,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投资支出的扩大,居民消费率在1932-1942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88年高速增长期间,居民消费率下降了13个百分点左右,其当时对应的人均收入水平与中国2000-2010年的人均收入水平接近。

上述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居民消费的大幅下降并非历史个案。虽然各国历史上居民消费率的下降可能隐含着与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相关的共性。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未来一定是消费率趋势性上升的大趋势。事实上,东部的消费率从2008年开始已经回升,根据官方的消费统计,中部和西部这些年持续下跌,但东部地区的居民消费率已经从2008年的31%的低值上升至2010年的近32%,可能预示着中国消费长周期上半场的拐点已经出现、或者接近出现。

未来消费格局

在未来10年,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会导致服务消费的占比上升,商品消费占比相对下降;另一方面意味着对消费差异化的需求上升,商品的附加值将普遍增加。不同的收入阶层的消费动力和内容将进一步分化,那么中国未来的消费格局又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消费人口在未来10年也面临城乡分布与年龄分布的双重结构性变化。城乡分布上,劳动力城乡转移速度将相对放缓,意味着和城市消费紧密联系的支出(如居住)的增速放缓。年龄分布上,主要变化是最后一波的20-29岁人口高峰和老龄化加速。20多岁人群的消费(如文教娱乐,婚恋服务)和老年人的消费(医疗保健、丧葬等)将比较突出。

从行业来看,目前我国居民商品消费占比约65%,服务消费占比约35%,服务业占比显著低于同等发展阶段时期的韩国(58%)和美国(66%)。未来10年,受消费者收入上升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推动,服务业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会显著上升。

根据国际经验,一般来说,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内,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人们消费需求进入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重的时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物质需求增长逐步趋缓,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加快。人均5000-10000美元时,精神需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未来文教娱乐、金融保险服务消费占比会显著上升。未来我国居民的文教、旅游、娱乐、金融、保险等服务消费占比会大幅上升。一方面是收入效应,居民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必需消费后迈向更高的消费层次。另一方面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有关,例如最后一次的20-29 岁人口高峰刺激文教娱乐和婚庆消费。

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上升。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居民医疗支出比重却显著高于同等老龄化水平的国家。可能是结构性的原因,即“以私补公”:政府的医疗投入比其他国家少,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因此需要居民的医疗支出偏高来弥补公共投入的不足。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会削弱这种弥补,导致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下降,但老龄化的趋势将使得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上升。

商品消费:附加值增加与地区差异。与服务类消费占比上升相对应的,是商品消费占比下降。但是有两个因素导致商品消费的比重下降并不会非常显著:耐用品更新换代,非耐用品附加值增加,对商品消费有一定的支撑。在消费长周期的上半场,许多商品消费“低价放量”。到了消费长周期的下半场,随着部分商品拥有量渐趋饱和,而收入增长也支撑消费升级,消费上体现出从量变到价变(代表附加值)的转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耐用品的更新换代和非耐用品的附加值添加。

地区差异造成农村和中西部省份的商品消费增速较快,对总体商品消费有一定支撑。与其他东亚经济体(如韩、中国台湾地区)不同的是,中国大陆存在较大的城乡与地区差异,造成部分商品虽然整体消费占比在下降,但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占比有可能反而上升,从而缓解了商品消费占比的下降幅度。例如在全国食品消费占比下降的同时,农村乳品消费占比可能显著上升;全国服装消费占比下降的同时,农村服装消费占比上升;全国家电消费接近天花板的同时,农村的家电消费还在高速增长;同时,汽车销售在中西部的三四线城市还会快速增加。这些都是支撑总体商品消费的利好因素。

]]>
China Real Time:图解2012年二季度中国经济 //www.otias-ub.com/archives/59573.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9573.html#comments Sat, 28 Jul 2012 07:03:56 +0000 //www.otias-ub.com/?p=59573 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最新数据并未让人感到吃惊,却表明乏力的全球复苏可能无法从中国获得太多的支撑。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何在?政府又能如何应对?“中国实时报”(China Real Time)栏目对此进行了分析。

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幅降至7.6%,低于一季度的8.1%,也是2009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

如果从季度环比的年化增长率(美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看,则情况略有不同:这样计算得出的增长率虽然更低,但却较第一季度出现了反弹。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第二季度GDP折合成年率环比增长7.4%,高于对历史数据修正后得到的第一季度6.6%的环比年化增长率。

人们对真正的季度环比增长率的看法仍然存在分歧。

瑞银(UBS)的中国经济学家汪涛估计,第二季度的环比增速实际上为7%左右,低于官方发布的数据。高盛(Goldman Sachs)的经济学家宋宇同样认为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为7%。

对于严重依赖投资的中国经济来说,增长结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迹象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结构出现了改善。今年上半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7%,高于去年同期的47.5%;投资的贡献率为49.4%,低于去年同期的53.2%。

欧洲经济的恶化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阻碍了中国出口的步伐,成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6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增长降至11.3%,低于5月份的15.3%。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同比下降了1.1%,美国超过欧洲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中国南部的出口制造业中心东莞的一家玩具厂负责市场营销的管理人员鲁先生(音)说,国内需求的反弹抵消了出口需求的下降。他说,国内的需求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撑,让我们不必大规模解雇工人。

由于进口增长同样疲弱,中国的贸易顺差出现了增长,6月份中国的贸易顺差为317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尽管如此,人民币的升值情况出现了逆转。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目前正在以2.5%(年化后)左右的速度贬值。由于人民币币值遭低估被认为是美国丧失制造业竞争力和就业岗位的原因,人民币贬值成为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在选举年可能遇到的一个潜在的麻烦。

中国国内的房地产业仍然是经济放缓的罪魁祸首。

中国政府长达两年的调控意味着房地产销售以及投资的下降,也导致了对从钢铁水泥到家具冰箱等需求的降低。

中国房地产咨询公司搜房(Soufun)的数据显示,在连续九个月呈下跌趋势之后,6月份房价首次出现上升。

不过,就算房地产业出现好转,也还没有对钢铁水泥等的需求产生提振作用。6月份新的在建住宅楼面积同比下降了19%,相比之下,5月份的降幅为9%。

6月份发电量与一年前相比几乎持平,这一数据仍然让人难以置信。发电量数据被普遍视为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靠反映。

虽然官方公布的发电量增长数据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但仍有人质疑这个数字存在夸大成分。作为对上述质疑的回应,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这些数据是准确的。他说,我们既掌握来自于电网各行业的电力消耗数据,也有我们直接通过联网直报企业上报的数据,这些数据之间是互相验证的,而且都是比较匹配的。盛来运将电力生产数据的疲弱归咎于重工业增速的下降和节能减排取得的进展。

建材企业是GDP增速下降的主要受害者。水泥业巨头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Anhui Conch Cement Co.)警告说,该公司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可能会下降50%。

国内消费出现反弹的迹象。将通胀因素考虑在内,6月份零售额同比增长了11.5%,略高于5月份10.8%的同比增长率。

汽车销量仍然增长迅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汽车销量增长9.9%,低于5月份16.2%的增速,但是好于第一季度几乎为零的增长水平。

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以及工资水平持续上涨为消费的稳步增长提供了支撑。

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万宝盛华集团(Manpower Group)通过对逾4,000家公司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打算维持现有的员工规模,或是在第三季度雇佣更多员工,只有3%的公司打算裁员。

万宝盛华的分析显示,雇主们预计政府将采取更多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所以他们要保持现有的员工数量。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通胀率下降成为黯淡经济数据中的一个亮点。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下降到了2.2%,为2010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通胀压力下降为中国央行再次下调基准利率提供了空间(上一次是在6月初),对一些借款人而言,一年期的贷款利率已经从5.9%下降到了4.2%,这个降幅相当可观。

中国政府的降息措施似乎在短时间内看到了成效。6月份银行贷款大幅上升,达到人民币9,190亿元(约合1,440亿美元),5月份的这一数字为7,930亿元。

但是能够驱动投资增长的中长期贷款数据则令人失望,6月份中长期贷款规模为1,630亿元,相比之下,5月份的数据为1,690亿元,这意味着企业仍然对启动新项目持谨慎态度。

一位要求不具名的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负责人预计,未来会有更好的消息出现。他说,截至目前,我们没有看到降息产生的巨大影响,但大型国企已经开始以0.7至0.8倍的基准利率拿到贷款,所以降息对贷款的影响将在下半年中显现出来。

那些希望今年中国能回到经济以两位数速率增长的光辉岁月的人很可能要失望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说,他预计今年三、四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将低于8%,全年的GDP增速在7.5%到8%之间。

陈东琪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7%到8%之间的增长率将成为新常态。

Tom Orlik
via:道琼斯公司

]]>
//www.otias-ub.com/archives/59573.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