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ue, 11 Mar 2025 12:15:5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华泰证券:2025年初中国科技“七姐妹”股价表现明显跑赢美国科技巨头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4733.html Tue, 11 Mar 2025 12:15:55 +0000 //www.otias-ub.com/?p=1744733 中国科技“七姐妹”概念正在崛起。近年来,以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Meta、特斯拉、英伟达组成的美国科技“七姐妹”,长期主导全球科技产业,成为美股上涨的主要动力。其总市值接近16万亿美元,甚至超过日本、德国、英国和印度股市的市值总和。然而,这一格局正被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打破。Deepseek的横空出世,冲击了美国过去两年在前沿大模型的主导地位,有望显著降低中国企业发展大模型的硬件门槛,推动包括算力芯片、云服务、端侧智能和2B/2C应用在内的中国科技产业链进入新一轮创新周期,引发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股重新审视。国际投行瑞银直言,中国资产整体低估,特别是随着中国AI实力提升,中国科技股估值有望走高。随后,包括华泰、海通在内的多家券商发布中国科技“七姐妹”名单,比亚迪、阿里巴巴、联想、美团、中芯国际、腾讯及小米,被视为可比肩美国“七姐妹”的科技巨头。就股价走势看,今年以来中国科技“七姐妹”表现明显跑赢美国科技“七姐妹”,并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渗透,推动全球产业链重心向东方转移。

这从全球新能源汽车两大巨头——比亚迪和特斯拉的表现可见一斑。

反映在资本市场上,2025年以来比亚迪股价涨幅超27%,市值重返“万亿人民币俱乐部”。与之相比,特斯拉股价同期跌幅近30%,市值跌破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比亚迪近日宣布完成435.1亿港元的H股配售,成为过去十年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股权再融资项目,吸引了全球知名长线投资机构、主权基金以及中东战略投资人等,全球资本的争先压注。

从市场替代效应看,比亚迪2024年全球销量达427万辆,汽车品牌全球销量排名第四,全球汽车品牌销量单月榜多次位列第二。与之相对,特斯拉2024年全球销量为178.92万辆,同比下降1.1%,这也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销量下滑。

而随着加大海外市场投入、加速出口,比亚迪在欧洲多国正实现对特斯拉的销量反超。彭博社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月,比亚迪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月销量分别同比增长551%、734%和207%,反超特斯拉当月销量。同期,特斯拉在这三国的销量下滑8%、76%和29%。

在特斯拉传统优势市场,比亚迪攻势未减。当月,在德国市场比亚迪销量增长69%,特斯拉销量下滑60%;在比利时市场,比亚迪销量增长89%,特斯拉销量下跌45%。

亮眼销量背后,是比亚迪大手笔的研发投入和长期技术创新。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超1600亿元。在浙商证券看来,目前比亚迪已具备比亚迪汽车(王朝网和海洋网)、腾势汽车、方程豹汽车和仰望汽车四大品牌,车型覆盖轿车、SUV、皮卡等,价格段覆盖数万元至百万元级,覆盖场景包括城市、越野、跑车等,是全球覆盖面最全的新能源车企。

聚焦智驾,国海证券认为比亚迪具备三方面优势。其一,拥有全球最大的研发工程师团队,总数超11万人,智驾方面就有5000多人。其二,拥有440万搭载L2级以上的存量车辆,具备中国最大的车运数据库。其三,拥有规模化量产能力,依托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体系,智驾规模放量助力降本。

《财经》新媒体注意到,2025年开年以来,比亚迪加速智能化布局,“全民智驾+二代电池+出海+高端化”业务提速。一方面继续推进DM5.0技术的全面切换,推出新一代刀片电池,部分纯电车续航里程有望破1000公里,超充能力、安全性等将提升。另一方面,宣布旗下全系车型将实现高阶智驾全覆盖,打破智驾系统仅用于高端车型的惯例,加速高阶智驾的全民普及。同时,联合大疆推出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推动中国科技不断创新。

在这轮以AI重构中国科技股估值的背后,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七姐妹”,正展现出中国企业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其中,比亚迪的崛起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成功,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缩影。推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新,其未来能否持续领跑,取决于能否在技术创新与全球化策略中找到平衡,而这也将深刻影响全球新能源汽车乃至科技产业的格局。

]]>
中芯国际财报:2024年度营收达586.8亿元创新高 产能利用率85.6%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1128.html Wed, 12 Feb 2025 12:22:00 +0000 //www.otias-ub.com/?p=1741128 近日消息,中芯国际公布了2024年12月31日止的2024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未经审核业绩报告,各项业绩表现喜人。

2024年第四季度,中芯国际收入161.3亿元,环比增长1.7%,同比大幅增长31.5%;毛利率22.6%,环比增长2.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6.4个百分点。

2024年全年收入586.8亿元,也是首次超过80亿美元,比上年大涨27.0%,创新纪录;毛利率18%;利润36.0亿元,比上年减少45.4%,主要是由于2024年投资收益、资金收益下降。

2024年,中芯国际资本开支为535.7亿元,年底月产能折合8英寸标准晶圆为94.8万片,年度出货总量超过800万片,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5.6%。

中芯国际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环比增长6-8%,毛利率19-21%。

自 快科技

]]>
TrendForce:2024年Q3全球前十晶圆代工厂营收349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1150.html Thu, 05 Dec 2024 12:20:09 +0000 //www.otias-ub.com/?p=1731150 近日消息,根据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的最新报告,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的总营收环比增长9.1%,达到34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3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新智能手机和PC/笔记本电脑的发布带动供应链备货,以及人工智能服务器相关高性能计算(HPC)需求的持续强劲。

报告指出,第三季度的增长部分归功于高价3nm工艺的大幅贡献,展望第四季度,TrendForce预估先进制程将继续带动十大晶圆代工厂的营收。

AI与旗舰智能手机/PC主芯片预计将维持5nm/4nm与3nm制程需求至年底,而CoWoS先进封装则持续面临供货短缺问题。

在营收排名方面,台积电以近65%的份额保持领先地位,其营收环比增长13%,达到235.3亿美元。

三星保持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地位,但由于先进工艺客户的产品接近生命周期末期,营收环比下降12.4%,市场份额降至9.3%。

中芯国际稳居第三,营收环比增长14.2%,达到22亿美元;联电和格罗方德(GF)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营收环比分别增长6.7%和6.6%。

华虹集团、Tower、世界先进(VIS)和力积电(PSMC)等二线晶圆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也有所提升,主要受益于消费备货带动的周边元件急单。

自 快科技

]]>
中芯国际财报:2024年Q3营收156.09亿元 同比增长32.5%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5689.html Fri, 08 Nov 2024 16:02:32 +0000 //www.otias-ub.com/?p=1725689 近日消息,中芯国际发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56.09亿元,同比增长32.5%;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56.4%。

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18.79亿元,同比增长26.5%;净利润27.06亿元,同比下降26.4%。

中芯国际表示,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三季度公司收入环比上升14%,达到21.7亿美元,首次站上单季20亿美元台阶,创历史新高。

新增2.1万片12英寸月产能,促进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平均销售单价上升,整体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0.4%,毛利率提升至20.5%。

对于四季度,中芯国际给出的指引是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介于18%至20%之间。

纵观各地区三季度的营收贡献占比,来自中国区的营收占比为86.4%;美国区的占比为10.6%,欧亚区占比为3%。

按晶圆尺寸分类,三季度12寸晶圆营收占比为78.5%,8寸晶圆营收占比为21.5%。

自 快科技

]]>
中芯国际财报:2024年Q2中芯国际净利润11.8亿元 同比增长21.8%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2693.html Sat, 10 Aug 2024 03:41:10 +0000 //www.otias-ub.com/?p=1712693

近日,晶圆代工领域的领军企业中芯国际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根据财报数据,中芯国际第二季度的销售收入为19.0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6.35亿元,超出预估的18.4亿美元,实现了8.6%的环比增长和21.8%的同比增长

尽管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但1.646亿美元的净利润,约合人民币11.8亿元,仍然超出了预估的7630万美元,环比增长达到129.2%。

这一成绩得益于中芯国际在各个业务领域的均衡发展,其中智能 手机业务占比32%,消费电子业务占比35.6%,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地域分布上,中国区以80.3%的营收占比继续成为中芯国际的主要市场,美国区和欧亚区分别贡献了16%和3.7%的营收。

在晶圆尺寸方面,12英寸晶圆营收占比高达73.6%,8英寸晶圆营收占比为26.4%。

在产能扩张方面,中芯国际月产能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81.45万片8英寸约当量晶圆增加至第二季度的83.7万片,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5.2%。

第二季度销售晶圆数量达到211.188万片8英寸约当量晶圆,环比增长17.7%,同比增长50.5%。

中芯国际对第三季度的业绩展望表示乐观,预计收入将环比增长13%至15%,毛利率预计介于18%至20%之间。

自 快科技

]]>
TrendForce:2024年Q1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产值季减4.3%至292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1832.html Wed, 12 Jun 2024 12:33:48 +0000 //www.otias-ub.com/?p=1701832 近日消息,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查显示,2024年第一季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产值季减4.3%至292亿美元。

从排名来看,TOP5代工厂变化明显,中芯国际受益于消费性库存回补订单及国产化趋势,第一季度排名首次超过格芯、联电,跃升至第三名,市场份额达到5.7%,营收季增4.3%至17.5亿美元,营运表现优于其它对手。

TrendForce表示,第二季度在618年中消费节带动供应链智能手机与消费性电子急单助力下,将使八英寸与十二英寸产能利用率较前季略提升,虽部分将与ASP下滑相抵,但营收将可维持个位数季成长率,中芯国际市占有望维持在第三。

此外,台积电第一季度受智能手机、笔记本等消费性备货淡季影响,营收同比减少4.1%至188.5亿美元,市占维持在61.7%,依然排名第一。

三星第一季度同样受到智能手机季节淡季影响,加上安卓中国品牌智能手机及周边企业同样转以国产替代,营收季减7.2%至33.6亿美元,市占维持11%,排名第二。

此外,联电、格芯分列第四、第五,市场份额分别为5.7%、5.1%。

跻身前十的还有华虹集团、高塔半导体、力积电、合肥晶合、世界先进。

自 快科技

]]>
Counterpoint:2024年Q1中芯国际市场份额6% 成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www.otias-ub.com/archives/1698231.html Fri, 24 May 2024 12:28:54 +0000 //www.otias-ub.com/?p=1698231

根据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最新报告,中芯国际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全球晶圆代工行业中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以6%的市场份额升至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仅次于台积电和三星。报告指出,尽管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晶圆代工业营收环比下滑了5%,但同比增长了12%。

中芯国际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其在CMOS图像传感器(CIS)、电源管理IC(PMIC)、物联网芯片和显示驱动IC(DDIC)等业务的增长,以及市场的复苏。

此外,随着客户补充库存需求的扩大,中芯国际预计在第二季度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台积电继续保持其在晶圆代工行业的领先地位,一季度份额占比达到62%,远超预期。

台积电还将AI相关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50%的持续时间延长至2028年,显示出其在AI领域的强劲动力和长远规划。

三星作为第二大代工厂,占据了13%的市场份额,尽管中低端手机市场需求相对疲软,三星预计随着第二季度需求的改善,晶圆代工收入将出现两位数百分比的反弹。

Counterpoint机构还观察到,半导体行业在2024年第一季度已显露出需求复苏的迹象,尽管这一进展相对缓慢,经过连续几个季度的去库存,渠道库存已经正常化。

该机构认为,AI的强劲需求和终端产品需求的复苏将成为2024年晶圆代工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

自 快科技

]]>
TrendForce:2023年Q4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营收达到304.9亿美元 中芯国际位居第五
//www.otias-ub.com/archives/1679995.html Wed, 13 Mar 2024 13:07:38 +0000 //www.otias-ub.com/?p=1679995 TrendForce集邦咨询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营收达到了304.9亿美元,中芯国际位居第五,合肥晶合重返第九。其中台积电以61.2%的份额位居第一,季度营收达到了196.6亿美元(约合1400亿元人民币),其中,7nm(含)以下制程营收占比67%。

随着苹果需求增长,台积电3nm产能与投片逐季到位,后续先进制程营收比重有望突破70%大关。

三星营收排名第二,环比减少1.9%至36.2亿美元,虽然接到了部分智能手机新机零部件订单,但多半都以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周边IC为主。

格芯(GlobalFoundries)营收排名第三,得益于平均销售单价提升,营收微增0.1%至18.5亿美元。

联电排名第四,受限于全球经济疲弱、客户投片态度保守以及车用客户进入库存修正,第四季度晶圆出货下滑,影响营收季减4.1%。

中芯国际排名第五,2023年第四季度营收季增3.6%至16.8亿美元,主要受惠于智能手机、PC等相关急单贡献,但是网络通信、一般消费性电子以及车用/工控业务下滑。

该机构表示,第六至第十名最大变动有三:第一,力积电(PSMC)受惠于专用DRAM投片复苏、智能手机零部件急单等贡献营收,上升至第八名。

第二,合肥晶合集成(Nexchip)获TDDI(显示触控集成驱动)急单,以及CIS图像传感器新品放量,重返前十大排行榜,位居第九名。

第三,世界先进(VIS)受电视相关备货放缓,车用/工控客户启动库存修正影响,故下跌至第十名。

自 快科技

]]>
Counterpoint:2023年Q3全球晶圆代工行业台积电份额高达59%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7996.html Sun, 24 Dec 2023 11:13:36 +0000 //www.otias-ub.com/?p=1667996 近日,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了2023年第3季度全球晶圆代工报告,台积电一家独大占据了近6成的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3年第3季度,全球晶圆代工行业市场份额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得益于N3工艺的产能提升和智能手机需求增长,台积电以59%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主导地位。

该机构表示,台积电的显著领先,凸显了其技术实力和市场领导地位,为该行业在2023年第3季度的发展轨迹定下了基调

排在第2的则是三星,占据了13%的份额;联电、GlobalFoundries和中芯国际的市场份额相近,各占6%左右。

按照技术节点来看的话,在2023年第3季度,市场以5nm/4nm细分市场为主导,占据了23%的份额,主要是由于人工智能和iPhone等的需求。

7nm和6nm工艺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定,显示出智能手机市场订单复苏的早期迹象;而65nm和55nm则因汽车应用需求下降而出现下滑。

自 快科技

]]>
中芯国际财报:2023年上半年中芯国际净利润6.34亿美元 同比下滑34%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2689.html Fri, 25 Aug 2023 12:45:23 +0000 //www.otias-ub.com/?p=1642689 近日消息,中芯国际发布2023上半年报告,上半年实现收入约30.23亿美元,同比下降1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34亿美元,同比下降34.10%。

报告期内,晶圆代工业务营收为27.59亿美元,同比减少21.0%。

销售晶圆的数量由上年同期的372.7万片减少至本期的265.5万片约当8英寸晶圆。

技术方面,中芯国际拥有全面一体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核心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客户降低成本,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中芯国际成功开发了 0.35微米至FinFET的多种技术节点,能够为客户提供8英寸和12 英寸“一站式”晶圆代工服务。

2023 年上半年,4X纳米NOR Flash 工艺平台项目、55纳米高压显示驱动汽车工艺平台项目、0.13微米 EEPROM汽车电子平台研发项目和 0.18微米图像传感器环境光近场光光感项目已完成研发,进入小批量试产。

中芯国际管理层表示,目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的消费市场。

虽然因为产业链的格局变化、资源重新整合分配,可以预见未来的竞争会更激烈,但我们对这个行业抱有长远的信心,我们追求的是长期的发展。

基于我们的大平台、大技术在国内领域的全面性、领先性和规模效应,我们将继续做好技术研发、平台开发工作,把新产品快速验证出来,把配套产能最快速度安排好,为下一轮的增长周期做好准备。

中芯国际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业领导者,拥有领先的工艺制造能力、产能优势、服务配套。

根据全球各纯晶圆代工企业最新公布的 2022年销售额情况排名,中芯国际位居全球第四位,在中国大陆企业中排名第一。

自 快科技

]]>
中芯国际财报:2023年Q2中芯国际营收15.6亿美元 同比下降18%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9455.html Sun, 13 Aug 2023 12:52:58 +0000 //www.otias-ub.com/?p=1639455 近日消息,日前国内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发布了Q2财报,营收15.6亿美元,同比下降18%;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4.03亿美元,同比下降21.7%,环比大增74.3%。

2季度中该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10个百分点,同时来自国内市场的营收占比提升到了79.6%,国内芯片公司的急单支撑了中芯国际的反弹。

中芯国际也明确表示,国内的供应链正在洗牌,新的供应商加入,而这些公司正好是中芯国际的客户。

与此同时,中芯国际管理层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联席CEO赵海军表示,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虽然因为产业链的格局变化,资源重新整合分配,可以预见未来的竞争会更激烈,但公司对行业前景抱有长远的信心。

他表示,中芯国际追求的是长期发展,基于公司的大平台、大技术,在国内领域的全面性、领先性和规模效应。

中芯国际将将继续做好技术研发、平台开发工作,把新产品快速验证出来,把配套产能,最快速度安排好,为下一轮的增长周期做好准备。

自 快科技

]]>
TrendForce:2023年Q1全球TOP10晶圆代工行业都出现了营收下滑的问题
//www.otias-ub.com/archives/1616263.html Mon, 12 Jun 2023 12:32:46 +0000 //www.otias-ub.com/?p=1616263 近日消息,去年下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进入了熊市周期,PC、手机及数据中心等市场需求下滑,晶圆代工市场也难逃一劫,今年Q1季度中该市场营收环比下滑了18.6%,市场规模约为273亿美元。

TrendForce集邦咨询日前公布了全球TOP10晶圆代工行业Q1季度营收榜单,10大厂商都出现了营收下滑的问题,其中台积电营收环比下滑了16.2%,营收额167.4亿美元,其中先进工艺,如7/6nm、5/4nm分别下滑了20%、17%,预计Q2季度还会继续下滑。

不过台积电的份额反而扩大到了60.1%,一家独大,是其他厂商没法超越的。

三星依然是行业第二,但营收只有34.5亿美元,环比下滑36.1%,是10大厂商中下滑最多的,也导致台积电份额反而更高,三星失去了3.4个百分点份额。

第三名也换了,格芯超越联电成为第三,不过他们两家的营收分别是18.4亿、17.8亿美元,差距并不大,联电随时可能反超回去。

再往后就是第五位的中芯国际,营收14.6亿美元,环比也下滑了9.8%。

第六位的是华虹半导体,也是国内的晶圆代工厂,预计营收8.45亿美元,环比下滑4.2%,是10大厂商中下滑最少的,主要是跟该公司专攻特种工艺代工有关,避开了先进工艺的影响。

后面还有四家,分别是高塔、力积电、世界先进及东部高科,不过市场份额在1%左右,也主要是特种工艺代工。

自 快科技

]]>
SEMI:预计2026年全球晶圆月产能将达到960万片 美国产能占比大幅提升45倍至近9%
//www.otias-ub.com/archives/1577268.html Wed, 29 Mar 2023 12:30:18 +0000 //www.otias-ub.com/?p=1577268 随着半导体市场需求疲软,以及多家芯片制造商纷纷削减资本支出,预计今年12吋晶圆厂产能增加将趋缓,增幅将只有约6%。不过,从长期来看,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预期,到2026 年,全球12吋晶圆月产能将达达到960万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美国产能在全球的占比将自2022年的0.2%,大幅提升45倍至近9%。中国大陆也将自2022年的22%,提升至25%。

SEMI表示,全球12吋晶圆厂产能分别于2021年及2022年强劲成长11%及9%,2023年因存储芯片及逻辑元件需求疲软影响,成长可能趋缓,增幅将降至6%。

虽然12吋产能成长放缓,不过,半导体产业仍专注于增加产能,以满足强劲的长期需求。

SEMI预期,2026年12吋月产能将达960万片,晶圆代工、存储及功率元件是驱动12吋产能创新高的主要动力。

SEMI指出,包括台积电、联电、英特尔(Intel)、中芯国际、格芯(GlobalFoundries)、三星(Samsung)、SK海力士(Hynix)、美光(Micron)、铠侠(Kioxia)、英飞凌(Infineon)、德州仪器(TI)等,将有82座新厂及产线于2023至2026年陆续量产。

在强劲的车用半导体需求及美国及欧洲政府的半导体制造补贴政策驱动下,美国及欧洲产能比重有望持续扩大。

比如美国在2022年8月签署了《芯片与科学法案》,该法案配套了高达527亿元美元的补贴。

其中,将有390亿美元作为“芯片制造补贴”,其中20亿美元明确用于专注于传统成熟制程芯片的生产,剩下的370亿美元,则主要用于先进制程芯片的生产。

在该激励计划中,高达60亿美元可用于直接贷款和贷款担保的成本。

在美国“芯片法案”公布之后,美光科技立马宣布了4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这一投资持续到2030年,将分阶段在美国建设先进的存储芯片制造。

设施台积电去年12月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再建一座3nm晶圆厂,并将在建中的原本规划的5nm晶圆厂升级为4nm,使得在美国的整体投资提升到了400亿美元。

在此之前,英特尔已经启动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200亿美元建设两座晶圆厂的计划。去年9月,英特尔又斥资 200 亿美元在俄亥俄州建造两座先进制程晶圆厂,并表示其投资“在未来十年内可能增长到高达 1000 亿美元”。

三星在德克萨斯州新建的一座12吋先进制程晶圆厂由于建设成本提升,其总体的投资预计也将由原计划的170亿美元提升至250亿美元。

按照计划,以上诸多在美国新建的晶圆厂项目都将于2026年底之前实现量产,届时将极大提升美国本土的12吋晶圆产能。

根据SEMI的预测,美国12吋晶圆产能在全球当中的比重将自2022年的0.2%,跃升至2026年近9%。

除了美国之外,欧盟也推出了《欧洲芯片法案》,目标2030年芯片产能占全球20%,但是补贴金额由原计划的450亿欧元缩水到了430亿欧元。

对此,恩智浦CEO就曾表示,要实现欧盟的目标,需要5000亿欧元才够!另外,由于补贴尚未谈拢,英特尔在欧洲建厂计划尚未启动。欧盟希望引入台积电在欧洲投资减产的计划也仍未实现。

因此,根据SEMI的预测,2026年,欧洲12吋晶圆产能在全球当中的比重将自2022年的6%提升至7%。

目前中国大陆也正在大力发展本土芯片制造业。

根据2022年初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当时已有23座12吋晶圆厂正在投入生产,总计月产能约为104.2万片,总规划月产能为156.5万片。

预计2022至2026年底的五年间,中国大陆预计还将新增25座12寸晶圆厂,这些晶圆厂总规划月产能将超过160万片。

预计至2026年底,中国12吋晶圆厂的总月产能将超过276.3万片。

SEMI认为,中国大陆目前虽然面临美国持续加码的出口管制措施,但相关厂商仍在持续投资12吋成熟制程,预计2026年中国大陆12吋晶圆月产能仍有望达到240万片的规模,在全球的比重也将自2022年的22%,提升至2026年的25%。

虽然台积电、联电等中国台湾的晶圆代工大厂都在积极扩大产能,但是在面临其他地区的更为庞大的产能扩张的竞争下,2026年中国台湾的12吋晶圆产能在全球比重将也将自2022年的22%微幅滑落至21%。

日本虽然也在大力发展本土晶圆制造业,但是在面临其他地区的竞争下,2026年12吋产能全球比重将自2022年的13%降至12%。

虽然韩国政府近期提出了未来20年在首尔都会圈打造全球最大半导体制造基地的计划,并且三星也承诺计划到2042年将投资约300万亿韩元(约2300亿美元)在韩国建造5座先进的晶圆厂。

但这个规划距离现在还是太过于遥远。目前韩国三星、SK海力士的存储芯片制造大厂因存储市场需求疲软影响晶圆厂资本支出,再加上其他地区的更为庞大的产能扩张的竞争,SEMI预计韩国12吋晶圆产能占全球比重将自2022年的25%,降至2026年的23%。

SEMI预估,模拟及功率元件12吋晶圆厂产能2022年至2026年复合增长率将达30%,是成长最快速的项目;晶圆代工12吋产能年复合成长率约12%,存储年复合增长率约4%。

芯智讯

]]>
中芯国际财报:2022年Q4中芯国际营收16.2亿美元 净利润3.855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8428.html Fri, 10 Feb 2023 12:32:18 +0000 //www.otias-ub.com/?p=1558428 近日消息,中芯国际发布了 2022Q4 财报,全年营收突破 72 亿美元(当前约 488.88 亿元人民币)。公司第四季度营收 16.2 亿美元(当前约 110 亿元人民币),预估 16.5 亿美元;第四季度净利润 3.855 亿美元(当前约 26.18 亿元人民币),预估 3.103 亿美元。

财务摘要

2022 年第四季的销售收入为 1,621.3 百万美元,2022 年第三季为 1,907.0 百万美元,2021 年第四季为 1,580.1 百万美元。

2022 年第四季毛利为 518.7 百万美元,2022 年第三季为 742.2 百万美元,2021 年第四季为 552.8 百万美元。

2022 年第四季毛利率为 32.0%,2022 年第三季为 38.9%,2021 年第四季为 35.0%。

2022 年全年销售收入为 7,273.3 百万美元,相较于 2021 年全年销售收入 5,443.1 百万美元增长 33.6%。

2022 年全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为 1,817.9 百万美元,相较于 2021 年全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 1,701.8 百万美元增长 6.8%。

以下声明为前瞻性陈述,基于目前的预期并涵盖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零二三年第一季指引

本公司预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指引为:

  • 季度收入环比下降 10% 至 12%。

  • 毛利率介于 19% 至 21% 的范围内。

管理层评论

2022 年四季度销售收入 16.21 亿美元,环比下降 15%,毛利率为 32%,符合公司对行业的判断和给出的指引。

2022 年整体来看,根据未经审计财务数据,公司收入跨越到 7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实现 2021、2022 连续两年年增幅超过三成;2022 年毛利率增长到 38%,创历史新高。公司资本开支为 63.5 亿美元,到年底折合 8 英寸月产能达到 71.4 万片,全年产能利用率为 92%。至 2022 年底,中芯深圳进入投产阶段,中芯京城进入试生产阶段,中芯临港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中芯西青开始土建。中芯京城因瓶颈设备交付延迟,量产时间预计推迟一到两个季度。

展望 2023 年,上半年行业周期尚在底部,外部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依然复杂,公司一季度给出的指引是:收入预计环比下降 10% 到 12%,毛利率预计降至 19% 到 21% 之间。基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公司预计 2023 全年:

  • 销售收入同比降幅为低十位数,毛利率在 20% 左右。

  • 折旧同比增长超两成,资本开支与上一年相比大致持平。

  • 到年底月产能增量与上一年相近。

中芯国际称,持续投入过程中,毛利率承受高折旧压力,公司会始终以持续盈利为目标,努力把握产能扩建节奏,保证一定的毛利率水平。

中芯国际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业领导者,拥有领先的工艺制造能力、产能优势、服务配套,向全球客户提供 0.35 微米到 FinFET 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中芯国际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拥有全球化的制造和服务基地,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建有三座 8 英寸晶圆厂和四座 12 英寸晶圆厂;在上海、北京、天津各有一座 12 英寸晶圆厂在建中。

自 IT之家

]]>
TrendForce:2022年Q2前十大晶圆代工产值达到332.0亿美元 环比增幅已放缓至3.9%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0378.html Thu, 29 Sep 2022 13:50:15 +0000 //www.otias-ub.com/?p=1500378

据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TrendForce最新发布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前十大晶圆代工产值达到332.0亿美元,但因消费市况转弱,环比增幅已放缓至3.9%。具体厂商方面,台积电受惠于HPC、IoT与车用备货需求强劲,第二季度营收为181.5亿美元,排名第一。

但因第一季涨价晶圆垫高营收基期,环比增幅放缓至3.5%。另外,由于Nvidia、AMD、Bitmain等HPC客户新产品制程转进陆续放量,台积电5nm、4nm营收季增约11.1%,是第二季营收表现最佳的制程节点;7nm、6nm虽受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况前景不明朗,遭客户修正订单,但仍有HPC客户主流产品支撑,该制程节点营收季增2.8%。

三星(Samsung)7nm、6nm产能陆续转换至5nm、4nm制程,良率持续改善,带动第二季营收达55.9亿美元,季增4.9%。同时,首个采用GAA架构的3GAE制程于今年第二季底正式量产,首波客户为挖矿公司PanSemi,不过由于3nm生产流程复杂,需要花费约两季才能产出,因此预期3nm最快2022年底才能对营收有贡献。

联电(UMC)新增28/22nm产能于第二季顺利上线,带动整体晶圆出货与平均销售单价成长,该制程节点本季营收占比上升至22%,第二季营收达24.5亿美元,季增8.1%,成长幅度居冠。

格芯(GlobalFoundries)受惠于少量新增产能释出,以及多数产能已签订长约(LTA)保障,第二季营收达19.9亿美元,季增2.7%。

中芯国际(SMIC)第二季营收达19.0亿美元,季增3.3%,智能手机领域营收占比则下滑至25.4%;智慧家庭领域则保有较强成长动能,应用产品包含网通、智能控制装置Wi-Fi、蓝牙、PMIC、MCU周边IC等,该类应用营收季增约23.4%。

第六至第八名依序为华虹集团(HuaHong Group)、力积电(PSMC)、世界先进(VIS),除力积电外,其他业者营收分别受平均销售单价提升、扩产等因素带动,第二季营收皆有小幅提升。

合肥晶合集成(Nexchip)积极扩充产能与拓展平台制程多元性,带动整体晶圆出货成长并贡献营收,第二季营收约为4.6亿美元,季增4.5%

自 芯智讯

]]>
SEMI:预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总销售额将达1175亿美元 同比增长14.7%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9855.html Wed, 17 Aug 2022 12:02:01 +0000 //www.otias-ub.com/?p=1479855

据彭博社报道,芯片公司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严重衰退期做准备,未来几个月半导体行业将出现重大转变——由此前创纪录的销售激增,转向十年来最严重的下滑。疫情期间,半导体市场订单大幅增加,销售额和股价屡创新高,全球厂商都在抢订单、争产能。尽管人们希望这种繁荣景象能持续数年,但显然,现在芯片商们已经开始面临一个熟悉而残酷的问题:库存增加、需求萎缩

这是一个在半导体行业反复上演的周期性困境,建一座芯片工厂需要数年时间,而它们并不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上线。过去几年的核心问题是供应不足,即便到现在,汽车制造商等一些企业仍面临电子零部件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但对于芯片商来说,风向已经变了

一、十年来最严重下滑?

花旗集团分析师Christopher Danely甚至提出了一个略显夸张的预计:这一行业的下滑将是至少10年、甚至20年以来最严重的,每家公司和每个芯片类别都可能受到影响。

据彭博社推演,上次类似的衰退发生在2019年,而且通常不会持续太久。但由于全球经济疲软,这一影响预计将尤为明显。如果在经济滑入衰退的同时出现库存调整,半导体行业将无法像上次衰退后那样迅速反弹。

▲1998年-2021年半导体行业总收入变化(图源:彭博社)

不过,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台积电在其最新财报会议期间作出了不同预测,认为2023年将出现典型的芯片需求下滑周期,但整体下滑程度不会更甚于2008年

无论是台积电,还是中国大陆最大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都判断这一轮周期调整预计要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半导体供应链的过剩库存需要几个季度才能重新平衡到更合理的水平,同时也都传递出对未来需求增长的信心。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财报会议期间透露,尽管消费电子产品芯片需求有所减弱,但在车用芯片与高性能计算芯片的强劲需求下,台积电今年产能仍将保持满载。

中芯国际预测,集成电路行业需求增长和全球区域化趋势不变,虽短期有调整,但本土制造长期逻辑不变,中芯国际对自身的中长期成长依然充满信心。

但不同于这些芯片制造商们稳定且强劲的业绩表现,多家芯片设计公司释放的行业信号都称不上乐观。美国GPU巨头英伟达的游戏业务营收降幅超过30%,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警告称许多领域的需求正在迅速消失。

就在美光科技告诉投资者芯片需求正在减弱的同一天,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这在研究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师Stacy Rasgon看来“有点黑色幽默”。

“政客们将发现,当行业转向时,短缺问题能多快自行解决。”Rasgon谈道,最终,没有人真正知道会发生什么。这就是芯片产业,每个人都不擅长预测需求,先是过于乐观,然后又过于悲观。

二、芯片出货量猛跌,高通砍单降价双管齐下

笼罩在芯片厂商头顶的阴霾,来自下游市场需求的急剧下滑。彭博社将芯片最大买家之一个人电脑(PC)行业之变比作“黑暗时代的先兆”。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ercury Research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台式电脑处理器出货量降至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处理器总出货量经历了自1984年以来的最大同比降幅。另据市场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数据,2022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SoC终端出货量约为1.34亿颗,同比下降约16.9%。

这是疫情封锁后的痛苦后遗症,之前因很多人改为在家办公,该趋势刺激了PC及其他设备的需求,当时芯片制造商接大量订单近乎接到手软,还要解决棘手的供应链问题。芯片买家们也非常豪气,愿意出更高价来采购芯片。

但现在,消费者们的购买需求减弱,相应的,芯片买家们也开始纷纷砍单,这就造成了业内所谓的“库存修正”。

据央视财经报道,美国移动芯片巨头高通正经历砍单行动,已减少其旗舰移动芯片骁龙8系列订单约15%,并将在年底把两款旗舰移动芯片降价40%左右。韩国存储芯片巨头三星亦在努力清库存,以降低消费电子产品需求减弱对存储芯片出货量的影响。

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台积电的最新财报,也反映出消费电子市场的低迷。智能手机业务已经不再是台积电最新季度的第一大收入来源,该业务的未来份额预计还将继续下滑。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集成电路月产量自2021年8月达到峰值后逐月回落,2022年7月国内集成电路产量骤降16.6%,同月下游的智能手机产量及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下滑9.1%和6.0%。

韩国市场亦呈现技术需求放缓迹象:韩国7月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29.2%,计算机和辅助设备出口下降21.9%,存储芯片出货量以13.5%的跌幅领跌。

三、从公司间的竞争,转为国与国的较量

“这将是一次严重的衰退。”Northland Securities分析师Gus Richard说,“过去这是公司之间的竞争,由于战略重要性,现在这是国家间的竞争。”

此次一个不同以往的因素是,全球半导体行业核心地带的政府都在大力补贴新建工厂和设备。英特尔等公司游说通过芯片立法,称美国需要与亚洲制造商相比更具竞争力。现在,他们准备在需求不稳定的时候开始增加新的产能。

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发布的《年中总半导体设备预测报告》,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总销售额将在今年达到创纪录的1175亿美元,同比增长14.7%,预计明年这一数值将增至1208亿美元。2022年,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和韩国预计仍将是前三大设备买家。

▲2022年年中半导体设备细分市场规模预测(图源:SEMI)

由于前期成本高昂,芯片制造行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造价高达200亿美元的芯片工厂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转,还必须赶在它过时前,几年之内迅速获得回报。随着资金投入和技术门槛越来越高,现在拥有前沿技术的公司已经寥寥无几。台积电、三星电子和英特尔这三家公司更是占下了先进芯片制造的大部分产能。

▲台积电收入増势(图源:彭博社)

这些公司适时增加了生产线,并使供应链尽可能更加高效。但在美国和欧洲计划在本土大建芯片生产线的努力,可能会破坏此前芯片产业在这种追求效率所做的努力和已经实现的平衡。

一些业内人士或分析师对美国扶持本土芯片制造业并不持有乐观态度。例如,Fitch Ratings分析师Jason Pompeii认为,该行业“实际上在美国和欧洲建立了重复的供应链”,其短期风险是对产能的过度投资导致经济下滑。

不过目前芯片制造商对长期需求普遍看好,预计到2030年底全球半导体行业总收入将破1万亿美元。如此推算,大规模建造芯片工厂,很可能是值得的投入。

结语:芯片业步入周期性低迷期

总体来看,此前因供需失衡造成的芯片囤积热潮正回归理性,随着疫情趋缓和芯片制造商新建产线陆续投用,缺芯问题逐渐得到缓解,但市场疲软之势难以逆转,芯片行业正步入下行周期。

长远来看,人们对芯片半导体市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云计算、智能汽车等新兴市场都将催生更旺盛的芯片需求。但不确定性在于,如今全球芯片制造业正卷入一场空前的地缘政治风暴,其对未来半导体行业的走向影响尚处未知,各国的芯片相关激励政策及扶持本土芯片供应商的进程将持续是关注焦点。

自 芯东西

]]>
中芯国际财报:2022年Q2中芯国际销售收入19.03亿美元 同比增长41.6%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7486.html Fri, 12 Aug 2022 13:50:35 +0000 //www.otias-ub.com/?p=1477486

近日消息,中芯国际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该公司2022年第二季度度的销售收入为19.03亿美元,相较于2022年第一季度度的18.4亿美元增长3.3%,相较于2021年第二季度度的13.44亿美元增长41.6%。

公告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为5.14亿美元,去年同期为6.88亿美元;毛利为7.55亿美元,同比增长85.3%;毛利率为39.4%,相比2022年第一季度为40.7%,2021年第二季度为30.1%。

中芯国际称,预计第三季度销售收入环比持平到增长2%,毛利率在38%到40%之间;

此外,根据公告,该公司上半年资本开支共计25亿美元,预计2022年的资本支出约为50亿美元。中芯国际月产能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649,125片约当8吋晶圆增加至2022年第二季度的673,750片约当8吋晶圆。

中芯国际管理层表示,目前看来,这一轮周期调整至少要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但可以确定的是,集成电路行业需求增长和全球区域化趋势不变,虽短期有调整,但本土制造长期逻辑不变,我们对于公司的中长期成长依然充满信心。

中芯国际还发布公告称,赵海军博士为了专注于履行其作为本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的职责,辞任本公司执行董事职务,自2022年8月11日起生效。赵博士辞任上述职务后将继续担任本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

]]>
中芯国际:2022年1-2月中芯国际实现营业收入12.23亿美元左右 同比增长59.1%
//www.otias-ub.com/archives/1409894.html Sun, 27 Mar 2022 12:02:49 +0000 //www.otias-ub.com/?p=1409894

在全球持续缺芯近两年后,中芯国际陆续发布的系列财报,给国内半导体行业带来了不少期待。3月8日晚,中芯国际首次披露月季战绩。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中芯国际实现营业收入12.23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59.1%;实现净利润3.09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94.9%。

再回看2021年全年数据,中芯国际2021年的销售收入为54.431亿美元,同比增长39.3%,净利润为17.0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7.81%,双双超过市场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国际以39%的年增长率,成为2021年全球前四大纯晶圆代工厂中成长最快的公司。根据TrendForce 集邦咨询不久前发布的报告,中芯国际目前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台积电、三星、联电和格芯。

我国是全球半导体最大的需求国,据半导体产业协会(SIA)发布报告称,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5559亿美元,其中中国的销售额高达1925亿美元,增长率是27.1%,位居全球第一。

但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制造能力薄弱,对外依赖度高,进口集成电路数量远大于出口数量,高端芯片大多来自国外。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出口集成电路3107亿个,同比增长19.59%,进口集成电路6354.8亿个,同比增长16.92%,全年半导体进口金额达到325.54亿美元,累计增长23.6%。

除了算“经济账”,“政治账”上,美国不断打压遏制我国高技术产业战略崛起,我国半导体产业被“卡脖子”的现象尤为突出。而目前看来,国内最有希望帮助中国解决半导体制造领域“卡脖子”问题的企业,就是中芯国际。政府也对中芯国际给予了大力支持,作为国内首家同时实现“A+H”的科创红筹企业,中芯国际2021年第四季度的政府项目资金为1.261亿美元,占到了当季净利润比重的21.8%。

中芯国际财报近期优秀的表现,也让行业对其有了更多的期待。不过,有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可能难免会落空。

通信行业资深分析师孙永杰告诉DoNews记者,中芯国际营收和利润的增长,得益于全球“缺芯”以及“涨价”:“在缺芯的大环境下,市场对芯片需求可以说是‘饥不择食’。只要芯片的良率能够接受,肯定会有企业进行购入。另一方面,从去年二季度开始便初现端倪,台积电、三星电子、联电、中芯国际在内的头部晶圆代工企业都相继作出了涨价决定,芯片价格带动其行业整体收入的提升。”

但这种状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结合过往经验来看,芯片短缺呈现周期性变化,每隔几年就会定期出现芯片短缺。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半导体短缺问题或将持续到2023年;高通CEO克里斯蒂亚诺安蒙(Cristiano Amon)表示,全球芯片短缺情况正在缓解,预计2022年情况将有所改善。

一旦芯片短缺问题被解决,中芯国际还能保持高速的增长嘛?

高增长不意味着“高制程”

中芯国际营收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市场上紧缺的芯片对制程的要求并不高。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在2021年第四季业绩沟通会上表示,目前40nm是最缺货的,MCU、WiFi等的高需求让40nm在产业界还有结构性缺口,目前中芯国际把主要产能都给了40nm和55nm。

在孙永杰看来,当前全球汽车产业缺芯片,更多是与28nm及以上制程的芯片短缺密切相关。毕竟,车厂急需的车规级芯片对于制程精度要求不高,只是对芯片架构以及性能的稳定性要求苛刻。此外,在成本和性能上,28nm是当下芯片制造中最具性价比的工艺节点。

在2020年12月18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将中芯国际列到实体清单中,限制10nm及以下制程发展。为此,中芯调整了发展方向,根据最大需求,重点发展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低调发展先进制程,而这与即将到来的“缺芯”潮恰好重叠。

2021年第四季度,中芯国际按技术分列的晶圆收入排在前四的是0.15/0.18μm 、55/65nm 、FinFET/28nm 、40/45nm ,分别占比为28.6%、26.8%、18.6%、15.3%。与2020年第四季度相比,前两者占比下滑,后两者占比增加,尤其是FinFET/28nm从5.0%增长到了15.3%。

从2020年起,中芯国际多次试水28nm产能,并先后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深圳政府签署合作框架,重点生产28纳米及以上的集成电路并提供技术服务。北京、深圳工厂预计分别有每月约10万片和4万片的12英寸晶圆产能,将在2022年底前投入生产,而上海临港新厂也于2022年初破土动工。

赵海军也指出,中芯国际的FinFET和28nm技术稳步发展,逻辑、射频和低功耗等产品平台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和数字电视、机顶盒、WiFi和路由器等智能家居应用,产能利用率持续满载,边际效益不断提高。

可以说,这一波全球芯片紧缺的红利,刚好被中芯国际吃到了。

与之对比,晶圆代工厂的全球龙头——台积电——作为先进工艺的领军企业,目前工艺水平已达到5nm。其2021年Q4财报中,16nm、7nm、5nm先进制程的营收占总收入的63%,而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占比不足四成收入,其中28nm仅为11%。

图1:2021年台积电按技术划分的收入 来源:台积电财报
图1:2021年台积电按技术划分的收入 来源:台积电财报

但是看到市场红利的台积电,也不介意吃“回头草”,2021年,台积电宣布将在南京工厂扩产28nm一事,引起国内哗然。“一山难容二虎”是大多业内人士的顾虑,台积电拥有的丰富产业线,满载的良率,对中芯国际是不是“降维打压”?

中芯国际从2015年宣布量产28nm至今,已经过去接近7年时间,但其竞争力依然相对羸弱,而格芯、联电等企业在28nm上也开始扩产,甚至三星也在打28nm的主意。以中芯国际三大新工厂的量产的时间为基准,3年后,各大企业工厂实现正常运转,28nm的芯片供给数量将远远超过现在,甚至可能会出现28nm供过于求的局面。

届时供需相抵,芯片价格也会随之降低,中芯国际若依旧依仗28nm及以上制程,营收和利润还能增长吗?

拉开晶圆代工厂差距的,还是先进制程

晶圆代工厂之间的竞争,营收上的差距固然难以追赶,但追赶技术上的差距可能更加困难。

TrendForce 集邦咨询报告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台积电独揽52.1%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而中芯国际仅占比5.2%。

图2:2021年第四季全球十大晶圆代工业者营收排名 图片来源:网络
图2:2021年第四季全球十大晶圆代工业者营收排名 图片来源:网络

营收上,2021年第四季度台积电实现营收157.4亿美元,毛利率达到52.7%,净利润1662.3亿新台币(约合60亿美元);而中芯国际2021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收入为15.801亿美元,毛利率为35%,净利润为5.78亿美元。

技术上,在7nm和10nm工艺领域,台积电、英特尔及三星三家公司牢牢占据全球前三的晶圆代工位置。中芯国际虽然排名靠前,但与前三家在技术上却有天壤之别。“生产出7nm”“量产14nm”是此前中芯国际最热的话题。受实体清单的影响,7nm被提及的频率愈来愈低,14nm的量产与良率却成热点话题。此前,选股宝爆料爆料称,从供应链获悉,中芯国际14nm制程工艺产品良率已追平台积电同等工艺,水准达约90%-95%。

但在财报中,FinFET/28nm未分开的数据,为14nm、28nm产能营收增加了“神秘感”。显然,中芯国际14nm的量产,并不意味着该产业线已成熟。曾经三星在3nm/4nm/5nm节点的芯片制程被批准用于为三星以及第三方芯片设计公司量产,之后却出现了良品率极其低下的情况,交货时间不断延后,为高通代工的骁龙888发热现象严重。有消息称,高通预计与2022年12月底发布的骁龙8Gen2旗舰芯片,其代工权将重新给到台积电。

而14nm与5nm相比中间相差至少3代,保守估计是5年以上的差距。

图3:各公司在关键技术节点的量产时间对比 图片来源:中芯国际招股书
图3:各公司在关键技术节点的量产时间对比 图片来源:中芯国际招股书

不久前大唐控股与中芯国际签订了为期三年的35亿元大单,合作交易限额提高到了1.81亿美元、1.82亿美元以及1.87亿美元,但这无法证明中芯国际具备了强大的技术实力。除了大唐电信是中芯国际股东之一外,大唐电信所从事的通信、集成电路等领域,所需要的工艺侧重于成熟(低)制程。

虽然眼下市场紧缺的并非先进制程芯片,但28nm及以上制程的短缺,早晚会随着各代工厂的增产而消失,为了长期的发展,中芯国际对先进制程的攻关迫在眉睫。

芯片制造业没有“弯道超车”

国内半导体行业可以说“输在起跑线”上,但寄希望于“弯道超车”并不现实,甚至会因为投机主义而导致事倍功半。芯片制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建立在上一次的基础之上,芯片的隔代升级虽然提升了进程,但却会对芯片的稳定量产埋下隐患。孙永杰表示,当前国内半导体行业应放下浮躁,脚踏实地。

上过巅峰又跌到低谷的武汉弘芯就是一个反面例子。武汉弘芯于2017年成立,投资额高达1280亿。作为半路起家的半导体企业,野心勃勃,上手就主攻14nm芯片,紧接着又将目标瞄准了7nm工艺,甚至一度从台积电抢人,还要求芯片产能达到3万片每月,但仅仅过了4年,武汉弘芯就陨落了。

中芯国际虽然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芯片制造企业,但受制于人事变动,其发展也是磕磕绊绊。早期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专利案件,让中芯国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09年张汝京离职后,中芯国际内部又出现了股权之争。在董事长江上舟带领下,中芯国际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由王宁国接任中芯国际执行董事及CEO,杨士宁出任COO。2010年,长期亏损的中芯国际首次全年盈利。

但2010年8月,大唐电信增资1.02亿美金,成为中芯国际最大股东,并表现出对中芯国际强烈的控制欲。在2011年6月举行的股东大会上,因大唐控股反对,王宁国落选执行董事,王宁国和杨士宁间的矛盾激化,在一份有关杨士宁“涉嫌逃税”的内部审计文件流传出来后,两人相继离职。

之后中芯国际的技术陷入停滞,直到2017年梁孟松到来,在他和他庞大的工程师团队的努力下,中芯国际的技术才突飞猛进,次年就宣布完成了14nm芯片研发任务,2020年底又宣布完成了7nm芯片的任务。但梁孟松与蒋尚义也存在矛盾,直至2021年11月11日,蒋尚义离职,两人间的争议才画上句号。

芯片制造业作为重资产行业,具有高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等特点,为推动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近年来政府对相关企业进行大规模补助。比如中芯国际在2017年至2019年,分别获得政府补助10.23亿元、11.06亿元、20.39亿元。

在相关政策上,2020年国务院发布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65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政策落实、监管到位,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我国半导体行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有了政策的支持,半导体企业也要自立自强,脚踏实地地研发技术和经营业务。

除此之外,孙永杰表示,在半导体制造中,攻克卡脖子技术是关键。比如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之一,而当前光刻机市场是典型的“三分天下”格局,ASML、尼康(Nikon)、佳能(Canon)市场占有率超过90%,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虽然国内能够生产一些光刻机,但很多零部件是采用进口。这也意味着,即使中芯国际发展到台积电的技术水平和规模,依旧会被“卡脖子”。

可能正是由于存在诸多的困难,3月8日中芯国际数据公布后,截止3月9日收盘,其股价仅涨2.07%,收于50.30元/股,之后一直处于下跌的走势,截止发稿前,中芯国际的股价降至46.76元/股,市值为3696亿。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

自 DoNews

]]>
TrendForce:2021年Q4前十大晶圆代工业者产值295.5亿美元 连续十季创下新高
//www.otias-ub.com/archives/1403660.html Tue, 15 Mar 2022 12:46:21 +0000 //www.otias-ub.com/?p=1403660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2021年第四季前十大晶圆代工产值合计达295.5亿美元,季增8.3%,已连续十季创新高,不过成长幅度较第三季略收敛。

主要有两大因素交互影响,其一是整体产能增幅有限,目前电视、笔电部分零部件缺货情况已趋缓,但仍有部分PMIC、Wi-Fi、MCU等成熟制程周边料况供货紧张,使晶圆代工产能持续满载;其二是平均销售单价上涨,第四季以台积电(TSM.US)(TSMC)为首的涨价晶圆陆续产出,各厂也持续调整产品组合提升平均销售单价。而本季排名变动为晶合集成(Nexchip)拿下第十名,超越原先东部高科(DB Hitek)。

TrendForce集邦咨询认为,第一季前十大晶圆代工产值将维持成长态势,不过主要成长动能仍是由平均售价上扬带动,然而适逢新年假期工作天数较少、部分代工厂进入岁修时期,季增幅度与第四季相较将再微幅收敛。

前五名涵盖全球近九成市占率,先进制程助三星市占回升

从前五名业者来看,台积电(TSMC)第四季营收达157.5亿美元,季增5.8%,尽管5nm营收受惠于iPhone新机而强势上涨,但7/6nm受到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转弱影响而减少,成为本季唯一衰退的制程节点,导致台积电第四季营收成长幅度收敛,但仍握有全球超过五成的市占率。三星(Samsung)作为少数7nm以下先进制程竞争者之一,由于5/4nm先进制程新产能逐步开出,以及主要客户高通(QCOM.US)(Qualcomm)新旗舰产品进入量产,推升本季营收至55.4亿美元,季增15.3%。尽管三星晶圆代工营收突破新高,但先进制程产能的爬坡稍慢仍影响整体获利表现,故TrendForce集邦咨询认为2022年第一季改善先进制程产能与良率是当务之急。

联电(UMC.US)(UMC)本季受限于新产能增幅有限,以及新一波合约价格晶圆尚未产出,营收幅度略放缓,达21.2亿美元,季增5.8%。格芯(GFS.US)(GlobalFoundries)受惠于新产能释出、产品组合优化及长期合约(LTA)新价格生效推升平均销售单价表现,第四季营收达18.5亿美元,季增8.6%。中芯国际(688981.SH)(SMIC)在HV、MCU、Ultra Low Power Logic、Specialty memory等产品需求续强下,加上产品组合调整、平均销售单价提升等因素,本季营收达15.8亿美元,季增11.6%。

超越东部高科,2021年第四季晶合集成正式上榜

第六名至第九名依序为华虹集团(HuaHong Group)、力积电(PSMC)、世界先进(VIS)、高塔半导体(TSEM.US)(Tower),分别受惠于产能利用率持续满载、新产能开出、平均销售单价及产品组合调整等因素,营收表现持续增长。值得一提的是,高塔半导体在被英特尔(Intel)收购后,英特尔可从中获得成熟制程工艺与客户群,拓展其代工业务的多样性与产能,但在收购案尚未正式完成前仍将其视为独立企业纳入计算。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在英特尔代工事业正式与高塔整合后,英特尔(INTC.US)将正式进入前十大晶圆代工排名。

本次第十名由晶合集成拿下,营收为3.5亿美元,季增幅高达44.2%,为前十大成长最甚者,并正式超越东部高科。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查, 2021年晶合集成积极扩产是入列前十的主因,并规划往更先进制程如55/40/28nm与多元产品线发展,包括TDDI、CIS、MCU等,弥补目前单一产品线、客户群受限的问题。由于晶合集成目前正处于快速爬坡阶段,2022年的成长表现将不容小觑。

自 TrendForce

]]>
TrendForce:2021年Q2晶圆代工排名 中芯国际第五
//www.otias-ub.com/archives/1304164.html Tue, 31 Aug 2021 13:08:00 +0000 //www.otias-ub.com/?p=1304164

集邦资讯公布了Q2季度全球晶圆代工市场最新排名,总产值达到了244.07亿美元,环比增长6.2%,创下了2019年Q3季度以来连续8个季度增长的新高。在TOP10厂商中,台积电一家独大,Q2产值133亿美元,环比增长3.1%,稳坐全球第一。

不过台积电4月份遭遇南科Fab14 P7工厂跳电事故,5月份遭遇兴达电厂跳电,导致产能部分受影响,而且保价比较保守,因此增幅略低于其他厂商,市场份额从Q1季度的54.5%下滑到了52.9%。

三星以43.3亿美元的营收位列第二,环比增长5.5%,市场份额17.3%,下滑了0.1个百分点。

联电以18.2亿美元的营收位列第三,环比增长8.5%,市场占有率7.2%,增长0.1个百分点。

格芯Q2季度营收15.2亿美元,环比增长17%,位列第四,份额6.1%。

国内的中芯国际位列第五,营收13.4亿美元,环比大涨21.8%,增速是十大厂商中最快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到了5.3%。

集邦资讯表示,中芯国际增长主要动能来自包括0.15/0.18um PMIC、55/40nm MCU、RF、HV、CIS等各项制程需求强劲,且同样持续调涨晶圆价格。

此外14nm新客户导入进度优于预期,15Kwspm产能目前已处于满载状态。

再往后则是国内的华虹集团,营收环比增长9.7%,以6.6亿美元位居第六名,市场份额2.5%。

后面第七到第十还有力积电、世界先进、高塔半导体及东部高科,不过营收都在5亿美元以下了,市场份额低于2%。

整体来看,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主要掌握在TOP5厂商中,其中台积电一家就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成熟工艺及先进工艺都是霸主级别的,赢家通吃。

国内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在先进工艺上还差不多,但随着产能的提升,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公司,未来1-2年内冲到全球第三还是有希望的。

自 快科技

]]>
中芯国际财报:2021Q2营收13.4亿美元 同比增43.2%
//www.otias-ub.com/archives/1291649.html Fri, 06 Aug 2021 01:58:59 +0000 //www.otias-ub.com/?p=1291649 8月6日消息,昨日晚间,中芯国际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2021年第二季的销售收入为13.4亿美元,同比增加43.2%。收入变动主要由于晶圆销售量增加及平均售价上升所致。

2021年第二季公司毛利为405百万美元,相较于2020年第二季的248.6百万美元增加62.9%。同时,公司的毛利率有所提升,2021年第二季毛利率为30.1%,相比2021年第一季为22.7%,2020年第二季为26.5%。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博士和梁孟松博士评论说: “从去年被列入实体清单以来,中芯国际一直是在困境中前行。运营连续性方面,我们积极与供应商配合,保证对客户的承诺得以实现,成熟工艺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进一步降低。产能扩建方面,我们仍按计划推进,但准证审批、产业链紧缺、疫情引起的物流等不可控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设备到货时间。 公司会尽全力优化内部采购流程、加快产能安装效率,争取尽可能缩短采购周期,早日达产。(本文来源:techweb(

]]>
中芯国际财报:2021年Q1中芯国际营收11亿美元 净利润1.589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245545.html Thu, 13 May 2021 13:36:21 +0000 //www.otias-ub.com/?p=1245545

中芯国际发布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中芯国际第一季度营收11亿美元,市场预期10.47亿美元,去年同期9.05亿美元。 202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1.589亿美元,市场预期1.04亿美元,去年同期0.64亿美元。

二季度收入预期环比成长17%到19%,毛利率预期在25%到27%之间。今年上半年营收预计约24亿美元。

中芯国际称,月产能由2020年第四季的520,750片8寸约当晶圆增加至2021年第一季的540,750片8寸约当晶圆,主要由于本季度200mm晶圆厂产能扩充所致。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博士和梁孟松博士表示,上半年公司业绩预计超出原先预期,一季度收入站稳十亿美元。面对困难,公司精准攻坚克难,越做越好。成熟制程到今年年底产能将持续满载,新增产能主要在下半年形成;先进制程一季度营收经过波谷后环比成长,NTO稳步导入。”

]]>
TrendForce:预估2021年中芯国际的全球市占率仍可达4.2%
//www.otias-ub.com/archives/1212075.html Sat, 06 Mar 2021 04:51:02 +0000 //www.otias-ub.com/?p=1212075

近日美系主要半导体设备WFEWafer Fab Equipment)供应商如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KLA-TencorAxcelis,在中芯国际14nm及以上制程的客服、备品与机台等相关出口申请有望获许可。

TrendForce集邦咨询认为此举将有助于中芯国际在成熟制程优化模块与改善产能瓶颈,使下半年原物料与备品不至断链,预估2021年中芯国际的全球市占率仍可达4.2%

然而,尽管能稍微疏解部分代工产能不足的现况,但全球代工产能吃紧仍难以解决,且美国仍将持续限制中芯国际10nm(含)以下的机台采购,故长期发展仍存隐忧。

中国半导体长期发展方针明确,中芯国际持续扩大内需与国产化

目前作为全球第五大IC Foundry供应商的中芯国际,主要营收有超过七成来自中国大陆与亚太地区;而制程营收占比则以0.18 um55nm40nm贡献为首,总计超过八成。主要提供客户在LogicBCDeFlashSensorRFHV等服务平台,并配合中国政策如十三五与十四五国家发展方针中的集成电路项目,持续加强WFE国产化设备与原物料的导入。

以中芯国际的发展来看,其中长期的产能规划与发展策略在美国商务部的禁令影响下,预估2021年的资本支出年减达25%,主要投资将在成熟制程节点(Mature Node)的产能扩充,以及北京新合资厂房的建设,保守看待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等先进制程的相关投资。

整体而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将迫使中芯国际放缓资本支出,辗转以55/40nm0.18um成熟制程为发展主轴。

以营收占比来看,中芯国际超过一半以上的营收来自中国,但在中美半导体竞争短期不易缓解的情况下,国际大客户在代工厂的选定与长期配合的考量下,能否愿意在中芯国际下单将是未来的观察重点。

以制程技术微缩(Technology Scaling)与Mature Node的投资回报来看,目前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发展规划,在有限的客户条件与协力厂商限制下,已不属于最优先需求;另一方面,布局较有利于公司运营的ChipletSpecialty IC,将集中资源在既有的14nm及以上成熟制程,增加客户制程设计开发平台(PDK),除有望创造可长期获利的商务模式,也能保有研发团队成员与企业未来成长的动能。

]]>
TrendForce:中芯国际遭美列为涉军企业,发展将再度受冲击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6308.html Fri, 04 Dec 2020 08:39:06 +0000 //www.otias-ub.com/?p=1166308 美国国防部于12月3日针对中芯国际(SMIC)等4家中国企业再度发布制裁,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拓墣产业研究院表示,身为中国晶圆代工领头羊的中芯国际先是遭美国列入「出口管制关注名单」;本次再被列入「涉军企业清单」,或面临上游设备及原物料断供危机。

中芯国际目前旗下的三座8英寸厂及三座12英寸厂皆位于中国境内,现有总产能(12英寸约当)约为230K/M,且扩产计划持续进行中。从制程发展来看,中芯国际自2019年底宣布14nm进入量产后,2020年仍致力于发展12nm、N+1、N+2制程,预计2021年量产N+1制程;2022年量产N+2制程(约莫等于台积电7nm),然上述计划需构筑在能顺利取得美国设备及技术的前提下才会如期进行。

从资本支出观察,受到中国半导体政策自主化推动,中芯国际大举扩厂与扩产,第二季至第三季是购买设备最积极的区间,然在2020年10月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关注名单后,第四季美国设备商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KLA等业者的设备、零组件出口至中芯国际时受到管制、供货期延长或有不确定性,使中芯国际不得不将资本支出自今年第二季计划的67亿美元,下修至第四季59亿美元,并放慢扩产步调加以应对。尽管「涉军企业清单」会完全杜绝来自美国的投资,然中芯仍有中国投资方的注资项目,故资本支出受影响的程度应较低。

从客户结构来看,中芯国际的客户以中国IC设计业者为主,2020年第三季其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营收占比达69.7%、欧洲11.7%,而北美区域营收已自2018年第三季33%,大幅降低至今年第三季18.6%,本次限制美方投资的举动,将再度减少美国IC设计业者的投片意愿,使其北美区域营收再度下降。

整体而言,拓墣产业研究院认为,本次主要是针对美国投资方的限制,短期对中芯国际资本支出影响程度较低,不过若美国设备商的设备许可仍未通过,对中国晶圆代工产能、先进制程发展及中芯国际客户结构将有长远的影响。在国外客户提高转单意愿的情况下,台积电(TSMC)、联电(UMC)、力积电(PSMC)、世界先进(VIS)仍为直接受惠的业者。然目前所有业者产能至2021上半年皆已满载,若要承接部分来自中芯的订单需要二到三季,现阶段中芯国际积极与国内客户合作进行开案试产,以维持2020年第四季至2021年的产能利用率,若未来遭列入实体清单,能减缓对企业营运与中国晶圆代工发展的冲击。

]]>
中芯国际:2Q20电话会实录 全年营收目标仍增长15-20% 毛利率高于去年
//www.otias-ub.com/archives/1098462.html Fri, 07 Aug 2020 04:29:02 +0000 //www.otias-ub.com/?p=1098462

2020年8月6日中芯国际公布的财报显示,中芯国际Q2实现收入约9.39亿美元,环比增长3.7%,同比增长18.7%;毛利约为2.49亿美元,环比增长6.4%,同比增长64.5%;毛利率为26.5%,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同比上升7.4个百分点;归属于公司的应占利润为1.38亿美元,创单季新高,环比增长115%,同比增长644.2%;每股普通股股份基本盈利0.03美元。公告称,收入和毛利增长主要由于晶圆付运量增加,及产品组合变动。

按地区划分,2020年二季度,中芯国际来自国内收入占比明显提升。具体来看,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收入占66.1%,环比及同比分别上升4.5个百分点、9.2个百分点;来自美国的收入占21.6%,环比及同比分别下降3.9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来自欧亚大陆的收入占12.3%,同比和环比均下降。

7日上午,中芯国际高管在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中国半导体行业和亚洲半导体行业越来越强,中国本地设备、配件、材料一直努力发展,但现在规模比较小,公司很高兴看到主要的公司都已上市,都在做研发,公司对以后是看好的,但是这是需要时间的,中芯国际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一起跟行业做创新,来尝试使用,但中芯国际是国际公司,没有太大的倾向性。

成熟产能紧张,资本开支增加至67亿美元

今日盘前,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净额为456.63亿元(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募集资金将用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成熟工艺生产线建设项目、先进及成熟工艺研发项目储备资金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表示,在诸多新业务的驱动下,集成电路代工行业长期需求强劲。公司会有节奏地规划资本支出和产能建设,把募集资金用好,以持续的创新驱动公司业绩增长。

中芯国际还表示,先进产能的建设目标是到今年底一万五千片。成熟产能目前确实非常紧张,需要的资金也很多。年底前8寸月产能增加3万,12寸2万片,疫情延误一些设备进展,绝大多数问题已解决,按期达产,满载,继续改进成熟节点。

财报显示,公司今年Q2付运8寸晶圆产能利用率为98.6%,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

继Q1财报上调资本开支,中芯国际Q2财报进一步大幅增加资本开支计划。2020年计划的资本开支由43亿美元增加至67亿美元。对此,中芯国际首席财务官高永岗表示,上调资本开支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对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的需求。

除此之外,中芯国际在回复提问时表示,今年折旧增加对毛利率影响大概有五个百分点。毛利率对净利润带来的压力是有的,但公司也在想办法缓解。公司预计Q3营收继续环比增长1%-3%,但下调毛利率至19%-21%。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补充道,公司全年营收目标仍是15-20%增长,毛利率高于去年,全年EBITDA18亿美元。

以下为业绩会问答实录:

Q:资本开支?北京JV的时间?

A:新增资本开支主要用于先进工艺产能建设和成熟工艺扩产,中芯南方在建设期,中芯北京、中芯北方12寸、天津8寸都在扩张期。筹划北京新项目在筹划阶段,公司还没设立,还没有具体的资本开支计划。设备都按照需求正常采购,不会提前采购。

Q:资本开支在未来1-2年能增加多少产能?之前有预期毛利率下滑,资本开支对应的折旧?

A:今年底成熟工艺增加8寸增加3万片,12寸增加2万片。中芯南方产能布局中,折旧增加对毛利率影响,从6月开始中芯南方开始折旧,今年折旧增加对毛利率影响5个百分点,后续大额资本开支会对毛利率产生影响,会从各方面想办法来缓解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压力。

Q:12/14nmFinFET的产品认证和量产的数量?

A:超过20个,包括NPW。5个产品量产。

Q:深圳产能二季度波动的原因?

A:4.5万片,1万片功率MOSFET。目前有扩张计划,新增1万片产能。

Q:先进制程14与28nm的拆分?

A:不再分拆。

Q:8寸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单价是否有提升空间?

A:0.18/0.15因为5G PMIC的需求,从2-3颗到6-8颗,指纹识别、CIS都需要0.18制程。有创新的产品,客户盈利很好,所以ASP会上涨,中芯努力做产品组合优化,支持客户有创新的产品。

Q:14nm的趋势、机会?飞腾CPU在中芯投产,HPC的贡献?能够继续支持海思?

A:12/14nm机会大,4G开始延伸到射频收发芯片,wifi6的手机芯片,商机很大。各方面的商机都准备好了,有信心填满产能,产能不是很大,营收每季都增长。不针对单一客户评论,遵守国家规则,有其它客户想拿产能,影响可控。

12/14nm在HPC是比较低端的,在尝试思考。

Q:供应商国产化?设备采用的技术和成本?rawwafer的大量运用?

A:中国和亚洲半导体行业越来越强,生态系统的就近支持是个趋势。中国过去规模较小,现在上市后都在大力研发,对后续前景看好,但需要时间,一起与行业创新。

中芯是个国际公司,对供应商没有指向性,但也欢迎在地生产,有利于供应链。产业不是一天就能替代领导者,欢迎海外龙头本地建厂。

Q:大客户限制对先进制程的影响?

A:先进制程开发需要伙伴客户,确实有些影响,也会找其他替代的方案,一个完整技术分为很多段,不同客户做不同的环节,可以克服这个挑战,对先进制程的需求表示乐观。

Q:北京建厂的想法?28nm需求和盈利一般,投入10万片产能?

A:成熟工艺需求巨大,亦庄南区不仅仅是28nm,也包括45和55nm,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做的,有客户的需求。一个是客户群有了很大的基础,没办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不仅仅是28nm,是全方位的,从28nm到0.13um等,是客制化的。在北京把多节点、多平台运营起来,不会做单节点的工厂。

集成电路制造是历史积累,北京老厂做了10多年才盈利,北京有三个大基地了,三个厂带一个厂会比较轻松,不会像以前那么困难。

Q:67亿资本开支多少用于先进制程?

A:增加的资本开主要用于先进制程,8寸扩3万,12寸扩2万。资本开支从31到67亿美元,一直在增加,所以新增的主要用于成熟制程。

折旧周期方面,不管是否先进制程,会计政策是一致的,新设备7年,旧设备6年。

Q:新增产能什么时候能够缓解折旧压力?

A:按照计划。

via 富途牛牛

]]>
中芯国际跌幅扩大至8% 公司称折旧增加将对净利润带来压力
//www.otias-ub.com/archives/1098446.html Fri, 07 Aug 2020 03:39:13 +0000 //www.otias-ub.com/?p=1098446

中期财报公布后,中芯国际8月7日走低,截至目前跌逾8%。

2020年8月6日公布的财报显示,中芯国际Q2实现收入约9.39亿美元,环比增长3.7%,同比增长18.7%;毛利约为2.49亿美元,环比增长6.4%,同比增长64.5%;毛利率为26.5%,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同比上升7.4个百分点;归属于公司的应占利润为1.38亿美元,创单季新高,环比增长115%,同比增长644.2%;每股普通股股份基本盈利0.03美元。公告称,收入和毛利增长主要由于晶圆付运量增加,及产品组合变动。

按地区划分,2020年二季度,中芯国际来自国内收入占比明显提升。具体来看,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收入占66.1%,环比及同比分别上升4.5个百分点、9.2个百分点;来自美国的收入占21.6%,环比及同比分别下降3.9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来自欧亚大陆的收入占12.3%,同比和环比均下降。

7日上午,中芯国际高管在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中国半导体行业和亚洲半导体行业越来越强,中国本地设备、配件、材料一直努力发展,但现在规模比较小,公司很高兴看到主要的公司都已上市,都在做研发,公司对以后是看好的,但是这是需要时间的,中芯国际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一起跟行业做创新,来尝试使用,但中芯国际是国际公司,没有太大的倾向性。

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表示,在诸多新业务的驱动下,集成电路代工行业长期需求强劲。公司会有节奏地规划资本支出和产能建设,把募集资金用好,以持续的创新驱动公司业绩增长。

今日盘前,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净额为456.63亿元(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募集资金将用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成熟工艺生产线建设项目、先进及成熟工艺研发项目储备资金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继Q1财报上调资本开支,中芯国际Q2财报进一步大幅增加资本开支计划。2020年计划的资本开支由43亿美元增加至67亿美元。对此,中芯国际首席财务官高永岗表示,上调资本开支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对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的需求。

中芯国际还表示,先进产能的建设目标是到今年底一万五千片。成熟产能目前确实非常紧张,需要的资金也很多。财报显示,公司今年Q2付运晶圆产能利用率为98.6%,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中芯国际在回复提问时表示,今年折旧增加对毛利率影响大概有五个百分点。毛利率对净利润带来的压力是有的,但公司也在想办法缓解。

via 富途牛牛

]]>
中芯国际:2Q20营收9.385亿美元 净利润1.38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098410.html Fri, 07 Aug 2020 02:43:35 +0000 //www.otias-ub.com/?p=1098410

2020年8月6日,中芯国际公布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三个月的第二季度业绩:

第二季度营收9.385亿美元,市场预估9.448亿美元;

净利润1.38亿美元,市场预期9519万美元,去年同期盈利1854万美元;

毛利为2.49亿美元,环比增长6.4%,同比增长64.5%;毛利率26.5%,市场预估26.2%;

每股盈利0.02美元,市场预期盈利0.02美元,去年同期为0美元。

此外,中芯国际表示,二季度成熟技术应用平台需求旺盛,消费电子类收入增长显着,先进工艺业务稳步推进。公司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扩充产能将逐步释放,预计三季度营收持续成长。

在第三季度指引方面,中芯国际预计第三季度营收将环比增长1%-3%;毛利率介于19%至21%的范围内;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经营开支将介于2.2亿美元至2.35亿美元之间;由非控制性权益承担的损失将介于零美元至1千万美元之间。

中芯国际联合CEO赵海军博士和梁孟松博士评论财报:“尽管宏观环境仍在变化,但芯片需求依然强劲。二季度公司再创佳绩:营收达9.38亿美元,环比增加4%,同比增加19%;归属于公司的应占利润为1.38亿美元,创单季新高。

二季度成熟技术应用平台需求旺盛,消费电子类收入增长显著,先进工艺业务稳步推进。公司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扩充产能将逐步释放,预计三季度营收持续成长。公司致力于创新和发展,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机遇,为更多海内外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司不断成长。”

第二季度经营业绩概要

via 富途牛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