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趋势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un, 04 Nov 2018 15:39:3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科尔尼:未来五年全球五大关键趋势 //www.otias-ub.com/archives/792061.html Sun, 04 Nov 2018 15:39:31 +0000 //www.otias-ub.com/?p=792061
从人口、经济、环境、地缘政治、治理、资源和技术等维度不断探索全球外部战略运行环境是科尔尼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的核心任务。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每年都会围绕这些维度分析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新兴趋势,但是这些趋势可能会对未来五年商业和政府的运行带来显著的影响。

看看前几年的预测有哪些已经变为现实:

1、趋势一 科技霸主之争

第四次工业革命掀起了一场争夺全球技术霸权的新竞赛,胜利者将在未来几年内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优势,从而重塑全球经营环境。美国和中国已成为两股主要力量。美国仍然是全球舞台上的主导技术力量,长期的研发投资、强大的科研研究项目和与生俱来的创新文化为其提供了支撑。然而,中国迅速崛起,以“网络超级大国”为目标,成为最强劲的竞争者。尽管欧盟、日本和韩国继续大力投资研发,但僵化的商业模式、老龄化的人口、有限的融资能力等阻力导致其仍旧相对落后。

政府对技术竞争的不同做法

美国正在采取更加自由竞争的方式,这标志着美国政府在推动新技术创新方面的历史性领导角色发生了转变。例如,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政府的投资对半导体的商业化、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创建都起到了核心作用。然而,近几年来,这种由政府主导的研究项目已陆续被叫停。相反,美国正依靠其世界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私营企业巨头和强大的创业文化来推动进步。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国家政策以实现科技目标。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加大科技投资。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在科学研究上的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8%,而美国只有4%。尽管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支出国,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发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按照最近几年的趋势预测,中国的研发支出最早可能在今年超过美国。

私营企业巨头的战略对比

全球家喻户晓的facebook、苹果(Apple)、亚马逊(Amazon)、网飞(Netflix)和Alphabet——简称FAANGs,以及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和腾讯(Tencent)——简称BATs, 都在努力占领包括印度、印尼和巴西等地的新兴市场,但双方不论在投资还在海外扩张的方式上都采取了不同的增长战略。

BATs将重点放在战略投资上,因此,更多的全球科技“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民营初创企业)都来自中国。据估计,亚洲46%的这类独角兽企业都得到了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和腾讯的支持。但美国仍然占据世界前20大科技公司中的12家。

前景展望

在未来五年中,美国和中国将继续为争夺全球科技领先地位而战。尽管中国正在实施全面的战略以推动主导地位,但中国仍面临着重大挑战,如缺乏自主生产半导体和处理器的能力,研究水平较为落后。但是,美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所享有的创新优势正在渐次消失。如果美国政府不提出能够将其愿景与投资和行动相结合的战略,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 为快速创新做好准备。企业应该跟上技术突破的步伐,并思考如何快速应用,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 改善网络安全。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和5G网络的实施,数据扩散将呈指数增长。这一增长将为黑客和数据窃贼创造更有吸引力的目标。企业必须保护自己和客户免受此类入侵。
  • 跟进技术大战,为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判断哪一方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了解哪些技术标准、监管条例和隐私准则需要向前推进。管理人员应该使用这些信息来尽量减少由于使用多个技术平台所造成的成本和低效。
2、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崛起

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在这里将其定义为包括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区域,简称印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竞争的中心大区域。印太地区经济从2000年占全球经济的37%增长到今天的52%。此外,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印太地区国家将占全球经济年增长的三分之二以上。采用海上运输的全球贸易往来中,有一半以上的货物是在印太地区港口装船,而近三分之二的货物是在那里卸船的。此地区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将对整个世界都会产生影响。

转型经济联盟

“一带一路”是推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和一体化的关键动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许多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资金,目前拥有900亿美元的资本和87个成员国,其中包括大多数印太地区的中等国家。

地缘政治竞争加剧

国际危机组织(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确定的前10大地缘政治冲突中,有6起发生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地区,还有两起在其边界附近。因此,整个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军费开支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占全球总支出的18%跃升至2017年的27%。

前景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继续向亚洲转移,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地区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强,在跨国公司的商业布局中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也更加难以驾驭。新兴印太地区的特点是一系列重叠的自由贸易协定和战略联盟不断扩大。相互竞争的基础设施项目将继续刺激整个东南亚、中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经济增长。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 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建立业务布局。随着该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公司在那里建立业务将变得更加重要。将区域内的商业决策权本地化,将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理解、规划和应对地缘战略交叉风险。
  • 加强航运安全和保险。公司应该衡量供应链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并考虑加强船只的安全,并为沿着这些贸易路线运输的货物购买更高价位的保险。
  • 参与贸易谈判。整个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正在进行的各种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为公司和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机会。
3、趋势三 清洁食品革命

在食品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工业化和商品化之后,消费者偏好的转变正在引起整个行业的震荡。消费者正在回归本质,避免食用大量生产、高度精炼和不可持续的产品,转而生产更健康、更环保可持续的“清洁食品”。全球食品公司竞相创新和试验产品,以满足新的消费者需求。

清洁食品成为消费转型的一部分

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6%的全球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品牌支付更高的价格,与2013年的50%相比大幅上升。此外,57%的人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新鲜的、天然的或有机的食材。几乎一半的人愿意为环保公司生产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清洁食品,比如有机食品和不含转基因和抗生素的食品,以及本地生产的和可持续生产的食品,正迅速流行起来,从而改变了食品行业从田间到餐桌的面貌。

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业市场的增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消费者认为有机产品比传统产品更健康、更安全、更环保。尽管有机耕作仍仅占全球农业用地的1%左右,但在过去十年中显著增加,这表明农民们看到了转向有机耕作的商业机会。

不难理解消费者为何选择更健康的食物

 

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的上升令人震惊。这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糖尿病,其中许多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和锻炼得到缓解或预防。2000年至2015年,柬埔寨、埃及、印度尼西亚、日本、肯尼亚、新加坡和越南等国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增长了35%至50%。在2016年之前的10年里,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美洲成年人肥胖率增长58%,非洲和东南亚分别上升108%和213%。因此,各国政府正试图通过监管和税收来改变消费者的行为,转向更健康食品。

不断变化的肉类混合物

近几十年来,全球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幅增长。但是,每年牲畜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5%。生产一公斤牛肉需要5000到20000升水。2016年,全球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用于牲畜饲养,而这足以养活40亿人。牲畜肉类所含的大量抗生素导致牲畜和食用肉类的人类对抗菌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问题,消费者对肉类的看法正在改变。据谷歌趋势显示,自2004年以来,全球对素食主义的兴趣飙升了2000%以上。无肉星期一和其他减少肉类消费的倡议也在增加。对工厂化养殖做法的抨击产生了对无笼饲养、人道饲养和草食动物产品的更多需求。

现有的肉类行业企业和食品科技初创企业正对这场消费者运动做出回应。还有一些人希望将消费者转向新的蛋白质来源,包括昆虫。

前景展望

食品工业面临不断变化,消费者和政府都要求继续关注清洁、可持续和健康的产品。大型食品企业已经在适应这一新的现实。因此,从中期来看,清洁食品运动应有助于改善环境可持续性和公共健康。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 接受改变。清洁食品初创企业之间日益加快的并购步伐,以及全球最大的行业参与者对新食品技术的投资,预示着全球食品行业的未来。随着千禧一代和Z世代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管理者应在商业实践中考虑带有强烈价值观的消费趋势。
  • 寻找差异化的机会。随着众多企业蜂拥进入清洁食品领域,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信息和渠道来对“清洁”标签的产品进行差异化,提高可持续性,以建立并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在未来几年,仅仅随大流是不够的。
  • 监测不断变化的粮食政策环境。随着消费者和行业的迅速变化,政策方面的问题和困扰也不可避免。对清洁食品的定义和鉴定以及替代肉类产品的行业监管细则将越来越清晰,并将因市场而异。
4、趋势四 下一代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在不断削弱公众信任,破坏社会凝聚力。与上一代由社交媒体流传的虚假故事的版本不同,下一代假新闻采用的是经过恶意修改的音频和视频。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支撑下一代假新闻的技术将变得更廉价、更迅速、和更有隐蔽性。打击假新闻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虚假新闻的兴起与演变

虚假新闻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 而今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传播虚假新闻。下一代假新闻对经济和社会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因为这些极具欺骗性的音频和视频将比今天的虚假文字新闻更真实。现在,修改视频变得非常简单 。

在后真相世界中探索

世界各地的混乱、恐惧和不信任正在增长,辨别真假变得越来越困难。G20成员国中有15个国家的半数以上人不再信任媒体,其中土耳其和澳大利亚的信任度最低(见图8)。

社交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传播此类虚假信息。网上的谎言比真相传播得更远、更快、更深、更广。研究表明,人们对虚假新闻的接受度会随着反复曝光而增加。而真实的视频或音频证据反而会遭到质疑。其结果很可能是加深党派分歧,加深对公权机构的不信任,甚至引发暴力冲突。

前景展望

公众急需了解下一代虚假新闻的风险。随着数据流量的不断增加,假新闻传播的数量和速度也在不断增加。如果政府、私营部门和其他各方都无所作为,那么这些假新闻可能会在世界各国造成系统性的社会危机。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 建立消费者信任。由于假新闻传播的是不信任和困惑,企业应该主动向消费者展示他们的可靠、诚信和透明度。企业应建立与消费者清晰的沟通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在保护客户数据和个人信息上进行必要的投资。
  • 准备应急计划。随着假新闻攻击变得越来越普遍,制定一个快速的应对计划对企业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事实将证明,战略前瞻工具在应对此类袭击的不可预测性方面最为有效。
  • 寻找对抗假新闻的合作方。企业和政府可以通过合作和共享与假新闻有关的信息。建立与主流社交媒体的关系,对于快速识别和删除虚假新闻报道也很重要。
5、趋势五 高等教育转型

20世纪传统教育体系的基础正在迅速推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压力下崩溃。一种强调以实践技能支持高科技知识经济的新的教育模式正在出现。但是,尽管教育机构竞相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企业仍面临着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因此,企业正在采取自己的创新措施来填补这一空白。各国政府也在作出应对。对技术教育的日益重视将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一支更加专业化的劳动力群体。然而,各国必须更加迫切地实现教育和劳动力培训的现代化,以避免这些经济变化造成社会和政治动荡。

更注重本地雇主所需的实际技能

技术进步正在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正在逐步消除某些职业,改变另一些职业。科技的发展刺激了对高度专业化技能的需求,并加剧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长期存在的工人短缺问题,尤其是在那些越来越要求技术的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20国集团经济体中的许多企业在寻找优质员工方面都遇到了困难(见图9)。这种巨大的技能差距正在挑战西方传统中博雅教育的重视地位。

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雇主认为,传统学位并未能为学生适应现代职场做好充分准备。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在课堂上引入了面向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其中包括技术和创新。

技能不足也促使许多公司直接投资于培训和教育,导致教育系统与当地雇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公司正在与教育机构合作,使课程与当地对技能的需求相匹配。尤其是科技行业的公司,正在自行储备人才库。例如,通用电气(GE)和微软(Microsoft)已与在线平台edX合作,创建了一门以技术为重点的课程。同样,信息技术技能的短缺促使数据托管公司UKFAST发展学徒制和内部培训计划。

拓展全球教育市场

由于政府投资增多,新兴市场中产阶级群体越来越庞大,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普及。在南非、印度和中国等不同国家,对私立教育和课程的需求激增。这些趋势正在慢慢缩小与OECD组织国家之间的教育差距,在这些国家,近80%的成年人完成了高中学业,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接受过中学后教育。据欧睿国际估计,到2030年,新兴市场一半以上的人口将拥有高中学历,近12%的人将接受中学后教育。

全球教育市场也应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国际学生而不断扩大。这种转变有两个原因。首先,几个发达市场更为严格的移民政策正将学生推向其他欢迎国际学生的国家,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过去的一年里的国际学生人数分别增长了20%和13%。其次,新兴市场政府正在改善高等教育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根据有影响力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排行榜”显示,目前亚洲有11所大学跻身最佳大学100强之列。2018年,其中三所学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首次进入前30名。

前景展望

面向21世纪全球经济的教育体系将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充分完善。因此,许多雇主将继续在短期和中期内努力填补有技能需求的职位。因此,教育制度转变的速度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同时,随着技术和职业要求的不断发展,它可能会使未来的再培训工作复杂化。因此,重视对因技术变革而失业的工人进行再培训的政府,将最成功地缓解相关的社会和政治压力。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 重新评估薪酬和用人政策。为了吸引和留住合格的员工,企业可能需要提高薪酬或实施新的政策,如自由的探亲假或更灵活的工作场所。其他措施可能包括鼓励老年员工在退休年龄以后继续就业,或对因技术变革而失业的工人进行再培训。
  • 将评估当地教育系统作为投资决策的一部分。技术工人的可得性将成为未来五年投资和资本配置决策的一个更重要的驱动因素。在评估市场机会时,决策者应评估地方和区域教育机构培养合格工人的能力,以确保此类工人的短缺不会对企业经营构成风险。
  • 与教育机构建立伙伴关系,以提高长期生产力。随着技术继续重塑全球经济,私营部门和教育机构之间将存在大量合作机会。地方政府也将通过这种合作受益。
]]>
2016年福特全球趋势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424973.html Sun, 03 Jan 2016 16:23:23 +0000 //www.otias-ub.com/?p=424973 我们正在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人们和世界的冲突多起来了,2/3的成年人认为,相比于小的时候这个世界更不适合生活。但我们又无法否认,新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益处,例如全球35岁以下的成年人中有62%同意,“我可以轻易地想象出,如果我乘坐着无人驾驶汽车,我会怎样利用这段时光。”

我们活在了最坏的时代,也活在了最好的时代。那么,日新月异的科技和与先辈迥异的生活环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福特的趋势报告列举了2016年将会发生的趋势,包括平民英雄、瑞士军刀式的生活方式、时间贫困、E时代的便利生活、正念(mindfulness)成为主流、对衰老心怀敬畏、存异、少购买&少浪费、参与庄闲游戏app官网 、以及零售业变革。

正文如下

瑞士军刀式的生活方式 Swiss Army Life

自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引发了社会上对于“目的”和“用途”的思考浪潮。从迷你房屋、到智能手机、再到公共交通,消费者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寻求获得质量、多功能性以及耐久性三者合一的体验。今天,更好的生活方式不是拥有更多的东西,而是用少量的东西做到更多的事情。

无论是美国、西班牙、中国、还是印度,都有超过一半的人认同“当我购买一辆汽车时,我想要至少用上10年”的说法,分别为76%、68%、62%、以及62%。

消费者者们表示,自从购买了平板电脑以后,平均来说他们使用单一用途的设备——电子阅读器,DVD放映机,电视等——的频率下降了37%。

奥地利设计师Verena Lang设计了一款特殊的画框,可以从墙上翻折下来作为餐桌使用。这款画框餐桌零售价约为2800美元。

Clei,一家制作多功能可变形家具的公司,声称他们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007年的71倍。

Helix自行车

在2012年,一个加拿大的设计师团队开始进行实验,试图做出“最完美”的折叠自行车——他们设计了一款拥有大轮子和轻便的钛合金框架的折叠自行车,比起市面上任何其他折叠自行车都更安全、更小巧、更便携。这款自行车被命名为Helix,非常适合那些在日常通勤时需要使用多种交通工具的人。Helix在2015年10月关闭了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的募资,当时已经获得了220万加币(约合170万美元)的资金。这家公司现在正在接受自行车预订单。

BauBax夹克

这件被称为夹克中的瑞士军刀的衣服,在经典的运动外衣(blazers)和飞行员夹克(bomber jackets)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你可以在兜帽的夹层里找到颈枕和眼罩,在袖子里找到手套,胸口的两个口袋都能放罐装饮料,打火机也可以被拆开变成写字笔。它是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获得最多资金的项目之一,已经募集了超过900万美元。

迷你房屋运动

对于有效利用空间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全球的城市居民比例在2007年大约位54%,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70%。大约有1/3的美国人(18到34岁)表示,他们会郑重考虑是否要住进小型房屋里。在美国,小型房屋通常面积为100到400平方英尺,而美国平均的家庭房屋面积是2600平方英尺。DIY建造的小型房屋,平均标签价格仅为23000美元。

MIT CityHome

CityHome是系列项目之一,这个项目中,MIT的研究者们设计了能迎合一整天中各种需求的家庭家具,比如能变为家庭健身房的卧室,能变为14人用餐场地的客厅,以及可以放出或是收回的厨房。你可以通过语音、手势等方式控制一切变化。与此相似,研究者们也在致力于设计能够迎合一整天中各种需求的办公室家具。

E时代的便利生活 The EZ Life

今天,随着产品变得更可预期、更多功能,我们正在目睹“全面服务(full-service)”技术的崛起。人工智能在提供越来越多的支持,所以我们可以把越来越多的责任推给能够学习并适应我们需求的科技——让我们对美好未来抱有更强烈的信心。

全球35岁以下的成年人中有62%同意,“我可以轻易地想象出,如果我乘坐着无人驾驶汽车,我会怎样利用这段时光。”
“我可以预见到将来我会购买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印度有84%的成年人认同这一说法,中国也有多达78%的人这样认为;相反,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受访者对无人驾驶汽车戒心颇重,分别只有40%、38%、以及30%的人表示同意。
“我相信,自动机器(无人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的好处会超过它们具有的风险。”与女性(53%)相比,全球有更多的男性认同自动机器的价值,达到61%的比例。中国和印度对此信心满满,分别有73%和70%的人肯定了这一点,而英美则对自动机器的风险无法释怀,只有43%的英国人和42%的美国人抱有乐观的态度。

2013年到2020年之间,全球智能家居和建筑市场预期将会迎来接近30%的年增长。在日本,智慧城市相关的业务被认为到2020年时将是2011年的3倍,增长速度惊人。

无人机进行城市维护

英国利兹大学正在实验用无人机来修复路面坑洼,维修路灯以及公共管道。他们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出能担当城市勤杂工的机器人——判别街道上的问题,然后用对公众干扰程度最小的方法修复它们——来建立起“自动修复之城”。研究将分为三个子类别:能够抓握支架的修复无人机将会停靠在建筑结构的高处,执行修路灯之类的任务;能够观察路面的修复无人机将会被设计成自动寻找路面坑洼、随后进行修补的工作形式,预防更大的坑洼;而不受人注意的、能喷火的无人机将被永久放置在公共管道中,便于查找、修复和监控公共管道的状况。

亚马逊Echo

今年6月揭开面纱的亚马逊Echo是针对于大众市场的智能家居语音控制系统。拥有拟人化名字“Alexa”的这个系统,能够回应人类说出的请求、执行各种各样的电子任务——往你的谷歌日历中添加行程,或是为你朗读一部有声读物。亚马逊正在与其他智能家居品牌建立合作关系,让Echo能够控制更多的家居功能,比如运行你的洗碗机和洗衣机。

导航夹克

位于澳大利亚的初创企业Wearable Experiments公布了一种新的定位技术,让旅行者们无需指望地图或是智能手机,也能安心地漫步在陌生的城市中。预先编程设置了新城市的详细地图以后,导航夹克就能通过某一侧肩头的震动来提示游客应该左转还是右转——微小的震动意味着小角度的变向,而强烈的震动意味着大角度的转弯。路径可以根据预先设置来自定义。

零售业变革 Retail Revolution

就像那句谚语说的一样,“旅途比终点更重要”,这对零售业来说也变成了不言而喻的一件事。零售业不再只是简单地与产品有关,它代表的是一种体验——所以零售业者们正在寻找新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结。

在巴西、中国、以及俄罗斯,超过1/3的人认为有趣的商品展示方式对于他们的店内购物体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欧洲,81%的人表示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为更佳的店内体验而付出更多钱来购买商品。与此同时,48%的美国消费者愿意在提供个性化购物体验的商店购买更多商品。

“赞(Like)”意味着什么?

时尚品牌C&A在巴西引入了“赞时尚(Fashion Like)”,这一创新是将实时参与的社交媒体融入到店内的购物体验中,在衣架上增设了LED显示屏,用于展示Facebook上“赞”的数量,每分钟都会刷新。这个理念是为了帮助人们能够在选择衣服的时候利用上网络上的热门度评分。

Burberry的电子化旗舰店

英国标志性的零售商Burberry,试图将伦敦的旗舰店变成Burberry网站的实体形式。以内嵌微芯片的衣物、交互式穿衣镜和店内标牌为特色,这家旗舰店将传统的零售体验与个性化电子时代的内容无缝交织,使Burberry令人称赞的线上体验拓展到了线下实体门店中。

亚马逊Dash

亚马逊在线上零售体验的升级中曾是先锋,现在,这家公司正在这条路上继续向前迈进。通过亚马逊Dash按钮,轻轻按下这个实体按钮,你可以再一次下单购买这个品牌的商品。想要洗澡突然发现肥皂已经用完了,或者是想要洗衣服却突然发现洗衣液快没有了?只需按一下这个按钮——一个连接着WiFi的小装置——商品会在两天后送到你的门口。

虚拟模特

东京的一个零售设计团队重新定义了服装店内的模特。当一位顾客拿起一个衣架(和衣架上挂着的衣物)时,这些全新的高科技的模特就会收到信号,随后显示出穿着衣架上这件衣服的样子。这种未来主义的零售科技已经被日本的Vanquish商店所采用。

宜家的增强现实产品册

宜家使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让商品脱离传统的宣传册,出现在你的客厅里。这家公司的商品目录应用程序创造了一种让顾客能够高度地感受到的家居零售体验,顾客们可以以3D的形式查看宜家的商品,并且在他们自己的家中使商品可视化。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01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02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03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04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05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06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07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08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09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10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11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12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13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14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15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16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17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18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19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20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21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22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23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24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25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26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27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28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29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30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31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32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33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34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35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36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37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38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39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40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41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42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43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44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45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46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47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48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49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50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51 Ford-Trends-Book-2016-Interactive_000052

文字来自:新智元

]]>
新媒体与司法关系之全球趋势 //www.otias-ub.com/archives/243228.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243228.html#comments Sun, 22 Jun 2014 16:26:22 +0000 //www.otias-ub.com/?p=243228

核心提示:社交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规模与日俱增,在法律职业中产生的影响也褒贬不一。针对这种情况,国际律师协会(International Bar Association,简称IBA)于2012年开展了一项全球性的实证调查,有43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个律师协会或法律协会接受了问卷调查。通过这项调查,国际律师协会了解了包括法官、律师、陪审员、法学院学生、记者以及公众对社交网络的看法和使用情况,分析了社交网络对法律职业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国际律师协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横跨各大洲的4.5万多名律师和200多个律师协会或法律协会的会员队伍。这也是本次调查活动能够反映国际法律界权威意见的重要原因。本文内容则正是这次调查中获得的一些宝贵数据和看法。

当前,法律职业人员想要避开社交网络对自己的影响是十分困难的。法官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律师们也经历着通过社交网络与法官或者对方当事人进行互动的情形,陪审员们也感受到通过社交网络获取信息来研判案件时所产生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法学院学生也被卷入到社交网络的狂热之中——他们既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律师和法官的执业信息,又可以利用社交网络与教授进行日常交流。总之,法律职业中的每个角色都感受到了社交网络对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这次问卷调查共设置了31个题目。以下分别介绍调查结果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一、概述

1.你认为在互联网上建立的社交网络(以下称社交网络)对法律职业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吗?

尽管超过90%的受访者发现,社交网络对法律职业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但这些挑战并不都是坏事,实际上有75%的受访者认为社交网络带来的好处胜于其弊端。

二、社交网络使用

    2.你认为律师和法官彼此作为社交网络的联系对象(如互加好友)是否可以接受?

近70%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

    3.如果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为“可以接受”,当律师在参与某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过程中与该法官互加“好友”,是否可以接受?

    约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

    4.律师与对方当事人(没有律师代理)互加“好友”,是否可以接受?

    受访者中认为可以接受和不能接受的人数基本相同。

    5.你认为律师在诉讼进行过程中是否应当关闭其社交网络账户?

    78%的受访者认为律师在诉讼进行过程中应当关闭其社交网络账户。

    6.律师在被认命为法官之后,是否应当中断与以前的律师同事在社交网络上建立的联系(如互加好友等)?

    60%的受访者认为律师在被任命为法官之后不需要中断这种联系。

    7.你认为一个人当了法官之后是否有必要关闭其社交网络账户?

    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

    8.如果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为“没有必要”,你认为法官是否应当在诉讼过程中停止其社交网络账户运行?

    在这些受访者中有超过80%的人甚至认为,即使是在诉讼过程中法官也没有必要停止其社交网络账户的运行。

    9.如果你所在地区有陪审团制度,你认为陪审员与案件的当事人、证人在社交网络上建立联系(如互加好友)是否可以接受?

    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这个问题并不适用于他们,因为他们所在地区不采用陪审团制度。剩余的受访者也可以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其余的则认为不可接受。

    10.如果你所在地区有陪审团制度,你认为陪审员是否应当在诉讼过程中关闭自己的社交网络账户?

    对于在诉讼过程中陪审员是否应当关闭自己的社交网络账户是存在争议的。事实上,使用社交网络可以帮助陪审员之间相互交流,因此对于正确使用社交网络应该进行规范和引导而非一律禁止。可以建议其在诉讼过程中关闭社交网络账户,但不能强制。

    三、发布信息和意见

    11.你认为律师在社交网络上发表对审理其案件的法官的看法或者对于其当事人、代理的案件或对方代理律师的评价,是否可以接受?

    88%的受访者认为不能接受律师在社交网络上针对同案的法官、当事人或者案件的进展情况发表评论或意见。

12.你认为法官在社交网络上对自己裁判的或正在审理的案件中的律师、当事人发表评论或意见,是否可以接受?

95%的受访者认为不能接受。正如数据所表明的,受访者明显对法官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要求更加严格。

13.如果你所在地区有陪审团制度,你认为陪审员在社交网络上对所审理案件的法官、律师、当事人或案件本身发表评论或意见,是否可以接受?

在有陪审团制度的地区,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回答是“不能接受”。

14.你认为律师、法官、陪审员或记者在社交网络上对正在审理的案件的进展情况进行“实时更新”(但绝无评论意见),是否可以接受?(由律师、法官、陪审员、记者分别回答)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不能接受律师、法官和陪审员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展情况发布“实时更新”“推特”“博客”等信息,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可以接受记者有权从事上述行为。这种想法也许是归因于相对于律师、法官和陪审员,记者不是诉讼程序的直接参与者,其使命是准确报道这些诉讼活动,使这些信息为公众所知。相比之下,律师、法官和陪审员直接参与诉讼,因此必须保证自身的公正性并维护诉讼程序的公正。

四、支持法律新产品

15.你认为法官在社交网络上表明自己对某些法律新产品(如书籍、网站、账户)的兴趣或喜好,是否可以接受?

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不能接受法官在社交网络上表明自己对某些法律新产品的兴趣或喜好。开曼群岛律师协会(Cayman Islands Law Society)认为这个问题因产品性质的不同而存在争议:一个法官支持某一“法律产品”(特别是有具体品牌或以其他方式关联到特定企业),如果将来这些产品所涉及的相关公司进入诉讼,则会引发对法官公正性的质疑。当然,某些产品如判例汇编或研究网站等法律产品,法官可以放心地表达其态度。

五、律师与当事人特权关系

16.你认为律师是否可以基于“律师与当事人特权关系”而建议当事人关闭其社交网络账户?

接近85%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律师建议当事人关闭其社交网络账户。

17.你认为律师是否应当事先告知当事人,他们之间通过在线社交网络的交流本身并不受律师当事人特权关系的保护?

大概有70%的受访者认为律师应当事先告知当事人。

六、审理程序

    18.你认为律师获取并使用在社交网络上发现的关于案件当事人的信息(已经成为公众可知信息)作为诉讼中的证据,是否可以接受?

    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受访者认为,如果这些信息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那么它是可以自由使用的,律师当然也可以将其作为诉讼中的证据;但律师如果以虚假手段获取并使用社交网站上的特定信息,那么这可能意味着该证据不被采纳。许多律师协会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以谨慎的态度对待他们发布在社交网站上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将成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

    19.如果你所在地区有陪审团制度,你认为律师在选择陪审团成员时考虑在社交网络上获取的(潜在)陪审员的个人信息,是否可以接受?

    在有陪审团制度的地区,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

    20.如果你所在地区有陪审团制度,除常规性的法官指导外,你认为法官是否应当就限制在线交流、如何使用社交网络方面给予陪审员特别的指导?

    在有陪审制度的地区,接近95%的受访者认为确有必要。

    七、公众对律师和司法的期待

    21.在你看来,律师使用社交网络是否使公众对律师的职业化和尊严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

    约有85%的受访者认为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22.在你看来,法官使用社交网络是否使公众对司法部门的公正与尊严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进而损害司法独立?

    有接近40%的受访者认为,法官使用社交网络会使公众对司法部门的公正与尊严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进而损害司法独立。从对这两个问题的回应可以看出,律师和法官使用社交网络并不必然造成对司法公信的负面影响。但是,对律师和法官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和范围进行规范和指导仍有必要。

    八、法学院学生

    23.你认为法律教授与学生之间通过社交网络建立联系(如互加好友)是否可以接受?

    85%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

    24.律师协会在接受新任律师时,是否可以考虑在社交网络上发现的相关信息?

    有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律师协会在接受新任律师时可以考虑在社交网络上发现的相关信息,有30%的受访者不支持这种做法,另有近20%的受访者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这样做。

    25.你认为法学院是否应当告知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会对其法律职业产生不利影响或风险(如相关信息会被雇主、律协所利用)?

85%的受访者认为,法学院应当事先告知学生这些可能的不利影响或风险。

九、就业

26.你认为雇主在招工时使用在社交网络上发现的相关信息作为评价其工作能力的依据,是否可以接受?

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仅有不到20%的受访者不认可这种做法,另有10%的受访者认为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这样做。

十、结语

27.你认为在法律职业领域使用社交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对于法律职业来说,社交网络的使用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它提供了法律信息和资源的查阅渠道,提供了虚拟的法律研讨平台和广告与营销机会,并有助于律师扩大客户范围和职业联络等;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使用缺乏隐私保护、影响司法独立,并存在名誉风险和诽谤嫌疑等缺陷。在本次调查中,超过75%的受访者认为使用社交网络利大于弊。所附图表同时统计了从世界各地收到的“利大于弊”答复的比例。

28.你认为律师、法官、学生参加关于法律职业领域如何使用社交网络的培训并共同研究应当遵守的规则,是否有益?

80%的受访者认为这样做是有益的。

29.你认为当前的法律职业道德准则是否需要适当修改,以适应社交网络对法律职业的影响,或者仍然可以以现在的形式直接适用?

一些律师协会,如巴塞罗那律师协会(Ilustre Colegio de Abogados de Barcelona)认为,当前的法律职业道德标准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才能适应社交网络对法律职业的影响,也有一些律师协会,如开曼群岛律师协会(Cayman Islands Law Society)认为现有的法律职业道德标准可以直接适用于社交网络。

30.是否需要律师协会制定关于在法律职业领域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指南?

93%的受访者认为,律师协会有必要制定一部关于在法律职业领域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指南。例如,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律协会(Law Society of England and Wales)认为,法律领域中的各种协会、学会或理事会对于指导法律职业人员使用社交网络起到重要作用,并认为对社交网络的使用进行详细指导是大有益处的。苏格兰法学会(Law Society of Scotland)认为,大多数执业律师和法官将来会逐渐涉入社交网络,因此对社交网络的使用进行规范和指引是很有必要的。

31.是否需要国际律师协会协同各成员协会制定关于在法律职业领域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指南?

90%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国际律师协会协同各律师协会、社团以及委员会等成员协会制定一部关于在法律职业领域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指南。

    上述问卷调查的信息十分丰富,也反映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所有法律人都无法逃避社交网络的覆盖,因此应当增强法律职业人士的新媒体意识,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应对本领,并通过制定工作指南或行为准则等文件来规范和引导对社交网络的正确使用。但无论新媒体技术有多发达,社交网络的使用有多广泛,在法律职业领域,最终都离不开维护司法的公正性与独立性、维护法官的正直与廉洁、增强公众对司法的信心等根本问题。在新媒体发展风起云涌的时代,司法在积极应对的同时,更应当保持应有的淡定,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交网络的优势的同时,也要将其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编译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

]]>
//www.otias-ub.com/archives/243228.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