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点击: eepurl.com/dzVE5j
数据说明了什么?
我们只做你想看的
艰难也要保持乐观。报告显示,18%的调查对象在去年进行过裁员,57%的调查对象认为现在有泡沫,67%的调查对象认为未来一年投资人更有话语权,45%的调查对象认为未来一年更难融资。
但是,91%的调查对象认为现在正是创业的好时机,18%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公司会成为独角兽,72%的调查对象认为明年会有更多的并购机会。
关于高层团队
43%的公司有2名创始人,多数的调查对象与联合创始人之间是同学或者最好的朋友。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10年以后仍会是CEO,“融不到下一轮”、“增长停滞”、“产品与市场始终不匹配”成为调查对象们认为无法成功的重要几个原因。
关于市场
91%的调查对象认为现在是创业的好时机,43%认为现在“绝对”没有创业泡沫,33%认为有创业泡沫,但是没有那么快爆。
关于财务
51%的企业和一年前相比,烧钱速度在加快,48%公司要盈利还需要1-3年。而51%的调查对象认为扭转烧钱速度是当前要务、但不是当下第一要务。
关于人力资源
31%的调查者在未来一年计划招1-5人。57%的调查对象在过去按计划完成了招聘计划,37%的调查对象落后于自己的计划。而82%的调查对象在去年没有进行裁员。30%的调查对象认为技术负责人最难招聘,23%认为是销售负责人最难招。
关于企业文化
47%的公司主要靠工程师驱动企业文化。43%的企业大部分员工在6-7pm下班。
关于融资
31%的公司完成种子轮,35%的公司在今年完成上一轮融资。20%的公司在最近一轮融资中接触了11-20家机构。68%的公司表示没有用过过桥融资。
45%调查对象预计未来一年融资情况会“难一些”,48%认为融下一轮会遇到“中等挑战”。
关于退出
42%的调查对象认为相比现在,未来一年半中“会有更多的科技公司上市,50%的公司认为自己如果准备上市,距离IPO还有2-7年。
45%认为明年会“多一点”收购案,42%的公司“相信自己很有机会”成为独角兽。
关于投资人
61%的调查对象认为,过去几年中创业者比投资人更有话语权;而67%的调查对象认为未来几年投资人比创业者更有话语权。在选择领投机构时,多数调查对象会考虑“合伙人个人专长”以及“交易条款”。
领投机构的帮助有50%的调查对象认为达到预期,另有28%认为超过预期、22%认为低于预期。
仅仅关注创业公司在不同阶段的 生存率 还不够。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那些没能获得投资的创业公司究竟遭遇了什么?毫无疑问,失败是创业过程中的常态,但关于创业公司未能继续融资,还存在某些令人愉快的原因,例如企业被收购或是启动了上市。那么,创业公司成功投资退出的比例究竟有多少?
今天,我们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收集了创立于 2003 年至 2013 年约 1.56 万家美国科技公司的融资数据。让我们首先来看看生存曲线,以及活下来的公司是如何的大幅减少。
在下图中,你可以看到,在完成前一轮融资的创业公司中,有多少获得随后一轮投资。
根据我们的假设,即 1000 家创业公司成功完成了 Pre-A 轮融资(包括天使轮或种子轮融资,以及可转债或股权众筹融资),我们预计只有略高于 400 家公司能进入到 A 轮。换句话说,我们的数据显示,约 60%获得 Pre-A 轮融资的创业公司未能更进一步。
以线性方式统计,这一淘汰率确实惊人。不过这张图很难反映出 E 轮之后的情况。让我们以对数形式来看看同样的数据。
(这张图与上图使用了同样的数据,但明确表明,不同阶段的创业公司数量呈指数式下降。)
根据我们的分析,在成立于 2003 年至 2013 年的美国创业公司中,只有约 1%成功走到了 F 轮。在我们数据集中的 1.56 万家公司中,只有 4 家公司,包括 Pivot3、Smule、Glassdoor 和 Aqunatia,完成了 H 轮融资。
正如上文所说,创业公司停止融资的原因有很多。
对那些没有破产,或是取得了财务可持续性的公司来说,停止融资一般是由于两种原因:被收购或是上市。让我们来看看,什么阶段的公司最有可能被收购。在我们的数据集中,被收购创业公司的数量超过最终上市的公司的 16 倍。
我们将用两种方式来解读创业公司的这种退出方式。首先,我们将专注于分析被收购的公司,关注什么阶段的公司最有可能被收购。随后我们将关注,随着创业周期的推进,创业公司被收购的总体概率有多大。
被收购创业公司的发展阶段
大部分创业公司于何时被收购?直觉可能会告诉我们,这应该是在公司估值最便宜时,因此收购更应该发生在创业初期。那么,这样的初期有多早?
以下是不同阶段创业公司被收购的比例分布。最开始是 Pre-A 轮公司,而最后是 H 轮公司。
为了反映每轮融资阶段创业公司逐渐减少的趋势,我们用每轮累计被收购的公司数量除以被收购公司的总数。这帮助我们了解,被收购的创业公司大多走到了什么阶段。这反映了不同阶段创业公司被收购的可能性。
需要重申:上图表达的含义并不是,在 C 轮融资后,有约 92%的公司被收购。这里是说,在我们数据集中完成融资并被收购的公司里,约 92%走到了 C 轮阶段。因此对创业者来说,如果在 C 轮或更晚的阶段尚未被收购,那么被收购的概率就只剩下 1/10。
每轮融资阶段被收购的公司比例
上图显示了,被收购的创业公司各自走到了什么阶段,但这并没有回答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下图显示,每轮融资的创业公司中,有多少比例被收购。
E 轮公司被收购的概率已接近最大值,达到约 16%。在随后的创业阶段中,这一比例不会有太大改变。在我们的数据集中,有约 1/6 的公司最终被收购。
重新评估创业公司的融资失败
正如上文所说,创业公司停止融资的原因有多种。某些公司实现了财务可持续性,另一些公司倒闭,还有一些公司通过收购或上市完成了退出。关于投资退出,我们主要关注了收购。这是大部分创业公司的退出方式。关于这种退出方式,我们掌握了大量数据,可以从中得出结论。
在创业初期的公司之中,未能完成下轮融资的原因更加复杂。但有一点很明确。大部分投资退出的机会都会一早到来,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也会很早就暴露。这其中包括团队的分裂,在未能找到适合市场的产品之前就耗尽了资金,未能扩大规模,以及运气不佳。这些创业失败的原因在公司初创阶段最常见。
另一些因素也值得注意,例如某些创业后期融资被标记为“私募股权融资”。这是由于参与这些融资的投资者类型。而我们没有考虑这些因素。也有可能,我们描绘的场景比现实情况更可怕。不过即便是这样,情况也不会相差太远。融资依然很困难。
导致创业艰难的原因有很多,而融资失败可能是其中最严重的之一。因此,如果你的公司无法获得风投的投资,你也没有办法找到出路,那么只要有可能,你就应该尽早退出。你不会是这样做的唯一一人。
来自:techcrunch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深入为大数据在各行业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去年9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之后,一个新的万亿级市场,正在徐徐展开。随之而来的,就是投资事件和投资规模的增长,各大顶级投资机构纷纷入局,而其中多数投资,都在千万元级以上。
对2016年上半年融资的中国大数据创业企业进行了盘点。2016年上半年,中国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公司总共获得超过24笔投资,获得上千万元融资的大数据公司18家。
而在这轮大数据投资潮中,大数据公司的整体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希望通过这些数字,能够让我们掀开这个技术领域的一角神秘面纱:
大数据创新企业集中地:北京!北京!
在统计到的24家上半年融资的大数据公司中,北京有18家,上海两家,杭州、厦门、香港、深圳各有一家。且北京地区的大数据创业企业以A轮以后融资为主,其他地区以天使轮为主,资本的推动力量强劲。
北京以其丰富顶尖的技术人才,大量的融资机会和浓厚的创业氛围,展现出其它城市无可比拟的创业优势。在北京,只要你拥有足够好的项目,就能够迅速形成圈子,找到资金与合伙人,为自己的梦想做出尝试。因此,尽管北京创业成本居高不下,但依然是大数据创业的首选。
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最吸引投资人
大数据可以简单分成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目前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大多数大数据创新公司,也在两个领域创业。
从今年上半年两类大数据创业公司融资情况可以看出,数据分析应用占据了主流,数量为17家,占比达到70%,而数据基础技术有7家,只占到30%。
大数据应用的基础是数据的采集、存储等环节,基础技术体系的完善使其重要性逐步降低,大数据创新驱动与价值释放更多地开始依赖于数据的应用分析。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不满足于用大数据仅限于看图表、做趋势预判,而是希望运用数据分析来直接提升自己的经营业绩。数据分析应用俨然成为大数据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也因此受到了资本的极大青睐。
融资轮次多处在前期:A轮、天使轮最多
从大数据创新型公司的融资轮次来看,今年上半年,A轮及A轮前期融资的公司有18家,占到总数的75%,其中以A轮和天使轮居多,分别为8家和5家。
大数据创业企业大部分还处于有待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在技术积累与商业模式革新上做出进一步探索,使产品价值变得更加清晰。
在其中,像极光推送、TalkingData、App Annie,这类的C轮及C轮后融资的企业数量较少,但是这些公司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产品线和盈利模式,并在加速市场布局和深耕细分行业。
较大的公司已经在大数据领域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布局,而新创公司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融资额:千万元级为主,超亿元也不罕见
从金额上看,今年上半年融资额度最大的是TalkingData腾云天下完成了C轮1亿美元融资。除此之外,极光推送、App Annie、海云数据、GrowingIO也都获得了上亿元投资。在资本寒冬逆流而上,能拿到上亿元的融资,除了企业级服务在资本市场本身火热之外,也显示出这些公司自身的实力。
同时,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获得上千万元融资的大数据创业公司有16家,占到总数的60%,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水平。这可能和是上半年资本大量进入大数据行业相关,但这也为大数据初创公司提供了较大的产品尝试空间与后续发展动力。
资本寒冬,大数据为什么火?
自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来,全国已经有23个省市出台了74项与大数据发展相关的政策,从北上广到中西部地区,都在不断推动大数据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中国将在2018年建成政府的大数据平台。
在纯粹的商业模式创新走到瓶颈的情况下,政策与舆论导向开始明显偏于实体经济,希望通过大数据等企业级服务来渗透到各个行业与职能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与科学决策水平。大数据与行业结合做解决方案,数据将为不同行业释放巨大的价值,使大数据产业的爆发成为必然。
进入到2016年,在原来2C模式下的红利急遽消失的情况下,投资人开始去找新的热点。但这并不是说就导致了资本突然间全部转到大数据创业上来。这还与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应用行业的报告显示:2015-2018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营销规模达到258.6亿人民币。环比增长率为37.2%,大数据市场规模巨大。加上大数据创业的技术门槛高,投资者更加青睐拥有技术背景的创始人和他的项目,且大数据与细分行业的结合刚起步,尚未出现垄断性企业,这几点因素促使资本方进入大数据行业,抢占赛道。
大数据的技术体系逐步完善,使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的价值得到释放,无论从连通性还是从基础架构发展上来说,创业的成本开始变得足够低,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开始投身到大数据产业,力图依靠新兴技术获取快速发展。
大数据行业还面临着什么挑战?
根据Verizon发布的《2015年数据泄露调查报告》显示,79790个安全事件中已有2122个确认的数据泄露。在企业通过大数据洞察和预见消费者行为以及行业趋势时,也伴随着隐私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且运用传统的管理办法监管大数据,在操作层面非常困难。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现行的行业规范还存在着较大的鸿沟,这也使得很多企业和个人对大数据产生防范,制约着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拓展。
数据应用的前提是数据的开放,目前政府和BAT等大型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源,同时传统行业相对封闭,大多数企业还是把大数据当成一种数据资产,保持谨慎态度,不可能轻易地开放出来。
但数据连接起来才会有价值。目前数据开放还涉及法律、信息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要释放大数据的巨大价值,还需要不同部分、行业与企业间做好协同,在数据平台对数据不断补足,逐步提高数据的分析应用程度。
大数据本身是工具,必须跟实际行业深入结合,才能发挥大数据的价值。目前,虽然做数据分析应用的大数据创业公司很多,数据分析应用和BI可视化也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但是涉及跟具体的行业结合,比如农业、房产、汽车商业等结合,在数据的落地上还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在这其中,光有技术不行,还需要在变现模式、数据开放、用户教育等因素上做出进一步努力。
编者按:Adam Grant是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连续四年被评为“沃顿最受欢迎的教授”。Grant在这篇文章里分享了早期创业公司招聘‘离经叛道’的创新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分享了他自己用来鉴别和筛选这类创新者的经验方法。此外,他还为创业者提供了一系列创业公司创始人可以用来鉴别面试者是否属于‘离经叛道’的创新者的面试宝典。希望所有早期创业者有所启发和借鉴。
一、Adam Grant何许人也?
Adam Grant是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连续四年被评为“沃顿最受欢迎的教师”,位居“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之列,并入围《商业周刊》评选出的“40位40岁以下最优秀的商学院教授”。他是谷歌最推崇的组织心理学家,长期担任Google、强生集团、高盛集团、Pixar动画以及联合国和美国海陆空三军的资深顾问及演讲嘉宾。作为《纽约时报》专栏撰稿人,他三度成为最受读者关注的作者并登上《纽约时报》的封面。他的处女作《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Give and Take)为《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被《财富》杂志以及《华盛顿邮报》评为“必读商业经典”。《‘离经叛道’的创新者: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变世界》(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在这本书中,Grant主要告诉大家如何识别和培养‘离经叛道’的创新者。而在这篇文章里,他解答的主要问题是:创业公司如何鉴别和招聘到‘离经叛道’的创新者?
如果当初为数不多的那几个人没有听从内心的反叛直觉,美国或许根本不存在,个人电脑可能还未普及,我们大概还坚信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只有一些人会产生重大影响,大多数人终将平庸。然而,那些离经叛道、打破常规、改变世界的人其实和你我并没有太大不同。林肯并非生来更具创新精神,也并非更有勇气应对争议。正如思想家杜波依斯所评论:“他是你们中的一员,但他成为了亚伯拉罕·林肯。”由此可见,“离经叛道”的创新不是一种天生的特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影响世界也并非少数人才能达成的成就,关键在于当我们勇于创新时,我们是否兼具谋略。
近日,Grant在接受First Round专访时解释了早期创业公司招聘‘离经叛道’的创新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分享了他自己用来鉴别和筛选这类创新者的方式。此外,他还为创业者提供了一系列创始人可以立刻使用的用来判定面试者是否属于‘离经叛道’的创新者的面试问题,同时为大家顺利招到这些创新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
二、创业公司为何要招聘‘离经叛道’的创新者?
创立一家公司这个行为本身就是‘离经叛道’、不按常理出牌的具体表现。要想顺利创业,作为创始人的你必须要说服其他人加入自己、让他们认同你的宏大愿景并愿意与你并肩奋战将愿景变成现实。然而,对于那些你想招聘的创新者,他们往往都会有与你不同的独特见解,因此招聘这样的人加入是不是有点违背常理呢?
Grant认为,每一个领导者都需要有自己追随者,这是事实。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时刻让所有人都成为不按常理出牌的创新者,但是从众行为是危险的,对于一家早期创业公司而言尤其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不招聘‘离经叛道’的创新者,那么你就有可能陷入‘人们内心不赞同你但又不敢表达出自己异议’的危险境地。你需要哪些真正认同你的观点的追随者,而不需要那些因为害怕跟你说出自己的异议而被惩罚的伪追谁者。对于创业公司创始人而言,你在创业过程中需要经历众多的pivot,因此如果你的团队里全是一群听话的温顺绵羊的话,你创业失败的概率就会高很多。
为何创业早期就要为团队招聘和引入‘离经叛道’的创新者呢?Grant在下面列出了其中的一些主要原因:
不管你的公司是一家只有5名员工的小公司还是一家拥有500名员工的大公司,都要尽可能地招聘‘离经叛道’的创新者。招聘太多这样的创新者当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招聘的创新者太少所面临的风险更高。
三、到哪里去寻找‘离经叛道’的创新者,又该如何鉴别呢?
在Grant筹备写作《‘离经叛道’的创新者: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变世界》这本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离经叛道’的创新者,他想尽办法搜集了很多这类人的数据和故事案例。在搜集这类人的信息时,Grant发现,下面这几类人经常会出现: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这可能意味着你需要重新审视那些已经被开除的人。以 Sarah Robb O’Hagan为例,她之前曾分别在维珍集团(Virgin)和雅达利公司(Atari)担任过高管,但后来都被这两家公司开除了。被多家公司开除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你可能会想她今后的职业生涯要玩完了。后来,她在Nike谋得了一份工作,后来又成为知名运动饮料厂商佳得乐( Gatorade)和健身品牌Equinox的董事长。后来我邀请她在我的课堂上做一次演讲分享。在演讲的最开始,她坦然分享了自己两次被开除的糟糕经历以及这对她职业生涯的打击是多么大。同时她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需要勇于冒险和敢于犯错。Sarah一点都不担心自己能否取悦或融入大家。在Gatorade,她提出和尝试了很多没人赞同的新想法。例如,她曾认为Gatorade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做一家运动饮料厂商,而应该发展成一家综合性的运动品牌公司。所有人都不赞同Sarah提出的这些想法,直到这些想法最终拯救了Gatorade的品牌。
Wade Eyerly是另外一个典型代表。Wade之前从过政,后来转型成一位连续创业者,他最著名的一个创业项目应该就是航空服务公司SurfAir了。有多少人曾想过到那些开车甚至骑自行车就能达到的目的地选择乘坐飞机去呢?而SurfAir做的就是似乎违背常理的短途航空旅行服务。作为一家提供会员制航空服务的公司,SurfaAir提供本城市至热点城市之间的短途旅行服务,收取月费不限飞行次数,也可以称之为“自助飞”服务。在招人用人方面,Wade的做法也与大部分人截然不同。他招的人绝大部分都是非本地人才。大部分公司创始人都会选择招聘那些容易招聘的本地人才,然而Wade则认为那些为加入自己的公司而不远万里来的人们则会围绕公司来建立自己新的社区,对公司的认同度更高,工作嵌入感也就更强。
让价值凌驾于规则之上是鼓励创新的关键。
四、在面试中,如何判断应聘者是否属于‘离经叛道’的创新者
如果你在公司内是负责招聘的合伙人,你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或数据去寻找创新者,毕竟很多时候你是无法通过表面东西知道一个人是否属于创新者的。为了帮助创业公司创始人判断应聘者是否属于‘离经叛道’的创新者,Grant在下面专门分享了一些非常规的面试问题。
面试问题一:如果换作是你,你将会如何改善我们的面试流程?
我发现这个面试问题非常有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你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来判断对方是否敢于说真话。二,这个问题有助于让你了解对方的思维流程是怎样的。当他们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他们是否会本能地不光说明不喜欢的原因,同时还会提出改善的方法?此外你还可以了解他们是否愿意分享那些可能虽然不受欢迎但却受益的观点。
面试问题二:你最近一次发现一则你认为不合理的公司规定是什么时候?你为此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
对于那些看到不合理的公司规定时不闻不问的应聘者,你肯定不会有好感。不过你肯定也不会喜欢应聘者这样回答你:”是的,我前不久就在公司里发现一个我认为不合理的规定,我直接走进老板办公室和老板争论这个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你会希望应聘者能做出这样回答:“我前不久曾发现一个我认为并不合理的公司规定。我一开始做了一些调研,了解公司最初制定这个规定的背景和初衷。然后我和一些比我在公司待的时间更长的老员工进行沟通和了解,问他们是否知道当时制定这个规定的目的。如果他们也不知道的话,我会和公司里有权威的高管沟通,就未来如何改善这个不合理的规定征求他们的建议,同时我自己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由我负责牵头带领团队改变了这个不合理的规定。” 这样的人才是你真正需要的。
面试问题三:列出我为什么不应该招聘你的原因?
在《‘离经叛道’的创新者: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变世界》这本书里,我曾分享过Rufus Griscom这位创业者的故事,他将自己的创业项目Babble向投资人展示的时候,他列出了投资人不要投资自己的公司的三个原因。上文说到过的曾被两次开除的Sarah Robb O’Hagan也曾在自己的求职信里使用了同样的方法,她在求职信里列出了公司不要录用她的原因和她不符合的条件,但同时也列出了自己为什么适合做这份工作的理由。她挑战了传统的求职信写作方式,向公司展示出她可以带来与公司自认为需要的东西所不一样的东西。这种方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让求职者展示对自我的极致认知: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同时对公司的人才需求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并知道哪些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面试问题四:在新加入的一家公司的最初几个月里,你一般首先会问哪些问题,会向谁问?
美国总统候选人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如果竞选成功,你在入主白宫后的第一个100天都计划完成哪些工作?招聘主管通常会通过问类似的问题去评估一个应聘管理岗位的应聘者。这个想法来源于我的合作伙伴Reb Rebele,他是一位应用积极心理学专家,主导了我们很多的招聘项目。他发现,在新员工刚加入公司的前几个月里,他们通常是一边学习一边做。‘离经叛道’的创新者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在这个阶段通常会问一些其他人从未想过会问的问题,而且会向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新观念和角度的人去提问。问应聘者这样一个问题:“在进入公司后的前两个月里,你都会想问哪些问题,想向哪些人提问?” 应聘者想问的问题最好是一些开放性问题,而不是简单的Yes/No类的问题,同时还有借鉴和挑战很多信息源的强烈意向。
‘离经叛道’的创新者都是有创造性的逆性思维者。他们不仅会指出皇帝身上没有穿衣服这一事实(皇帝的新衣),他们自己就是出色的裁缝。
五、看应聘者是否展示出背景、文化和兴趣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关注应聘者简历内容最后的那部分。在应聘者简历最后一页的最下方通常写的是应聘者的兴趣爱好之类的内容。你最好多关注那些拥有多元化背景、多元文化经验和广泛兴趣的应聘者。大部分招聘主管过多注重应聘者过往经验的深度,但经验和兴趣的广度对创造力和创新力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专门做了这样一项研究:将21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与同时代的其它科学家进行对比,对比后发现,一般情况下,那些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比其它科学家对艺术更感兴趣:会玩乐器的比例是后者的两倍,会画画的比例是后者的7倍,会写小说或诗歌的比例是后者的12倍,会表演或变魔术的比例是后者的22倍。充满好奇心的人通常会更愿意自我表现。还有证据表明,作为科学家,在艺术方面的训练能够帮你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另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大部分真正有创新精神的时尚设计师都曾有国外工作的经历,这种经历有助于他们在设计作品里置入新的概念。‘离经叛道’的创新者是多样化兴趣的融合物,他们是跨领域、跨学科的思想家和实干家。
挖掘应聘者未走过的路,‘离经叛道’的创新者通常都是极其高产的。伦敦爱乐乐团曾评选出50部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莫扎特的6个作品、贝多芬的5个作品和巴赫的3个作品。要知道,这少数伟大作品的背后是这些艺术家们背后无数作品的积累,莫扎特共创作出600个作品,贝多芬共创作650个作品,巴赫创作的作品总数更是超过1000个。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一位作曲家在5年窗口期创作的作品越多,里面出现伟大作品的概率就会越大。所以产生伟大新想法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首先想出尽可能多的新想法。然而我们通过简历和面试获得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应聘者的想法和兴趣。为了挖掘出应聘者未走过的路,可以在面试中这样问应聘者:“你之前曾尝试但最终放弃的事情有哪些,为什么会放弃?” 你需要的是那些能展现出持续的好奇心、同时如果发现一条路行不通的时候愿意继续前行的人。
六、看应聘者面对问题时所展现的坚持、韧劲和热情
给应聘者提出一个问题,但故意遗漏一部分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信息。创新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密不可分。在对应聘者做完技术面试后,最后再向应聘者抛一个问题,并故意不告诉对方一部分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信息。故意不告诉应聘者的信息可能是一份数据,如果没有这份数据,同样也能够解决问题,但如果有了这个数据,那么解决问题的速度则会快很多。面对这种情况,创新者不会仅仅满足于找到答案,而是会持续问一些问题,你给他们抛出个一个问题后,你希望他们最好能为解决这个问题去坚持不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会轻言放弃。
给创新者抛出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不要过多关注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具体内容,要更多关注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你在做哪一份工作时觉得自己最痛苦?你是如何处理的?通过这个问题,你不仅能考察应聘者的心态,同时还能揭露是的应聘者对那份工作心怀不满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是招聘创新者的话,我希望应聘者更多的是因为对繁文缛节不满而不是因为受不了公司里面无聊的人而心怀不满。说‘我不喜欢那份工作,但我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的人要比说‘那份工作太无聊了,我很讨厌那份工作’的人要更具创新力。
对于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而言,鉴别出‘离经叛道’的创新者只是第一步,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仅能在你组建初期团队的时候确保团队成员精练,同时还能向应聘者展示你是一家注重原创性思维和行动的公司。‘离经叛道’的创新者不仅有助于打造充满韧劲的公司文化,同时还能帮你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市场动态和变化。创新者通常是无名英雄和不盲目服从命令的人,他们往往有将自己的创意想法变成实际行动的强烈意愿。为了找到这些创新者们,你可以通过一些不走寻常路的面试问题来对他们进行鉴别,同时还要了解他们是否具有多元化的背景、经验和兴趣。此外,看应聘者在面对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坚持、韧劲和热情也是判断他们是否属于创新者的重要依据之一。
纳斯达克私募股票交易平台 Nasdaq Private Market 公司调查了 126 位企业界人士,这其中 32% 是公司的创始人或者首席执行官。调查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被调查的企业界人士不希望自己的创业公司上市,公司选择延迟上市(继续保持私有化)的趋势逐步增强,另外有近一半受访的企业界人士回应表示希望公司能无限期保持私有化,持有这一想法的受访人员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62%。
Nasdaq Private Market 公司负责人比尔·西格尔 (Bill Siegel) 表示,「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创业公司管理层更希望全身心投入到创业中,短期内并没有通过上市来募集资金的计划」。
图为:Nasdaq Private Market 组织的关于「你是否认为公司会在将来上市」的调查问卷结果,42% 的受访人员表示绝不可能上市,仅有 24% 的受访人员表示公司绝对会上市,剩下 34% 的受访人员仅仅是表示公司有可能会上市。
鉴于美国股市在今年 1 月和 2 月的表现萎靡不振,调研数据显示,2016 年选择 IPO 的创业公司数量创下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近期美国股市开始逐步回升,华尔街分析师认为选择上市的公司数量也会略微增长。
瑞银集团股权资本市场主席弗兰克·马图洛 (Frank Maturo) 在上周的一次活动中表示,「我坚信 IPO 市场会逐步发生转机,目前多种原因导致的 IPO 市场发展停滞不前是不正常的现象。」
近期刚刚上市的 Square 和 Shopify 公司股价下跌达到 9% 和 6%,而 LendingClub、GoPro 以及 Etsy 独角兽公司在 IPO 之后股价更是惨跌六成,这些情况的确打击了其他创业公司的上市积极性。
Nasdaq Private Market 此次调查的创业公司数量庞大,在公司的融资额度和成立时间上存在显著区别。超过三成的受访公司表示融资金额不到 200 万美元,22% 的受访公司表示融资金额超过 5000 万美元。在这些公司当中,有超过一半的公司成立时间超过十年,有 29% 的公司成立时间在 1 至 3 年之间。
来自:Becoming a public company isn’t as coveted as it used to be,TECH2IPO / 创见 梁超 编译
对 2016 年的预测:
1,Oculus 将发布头戴式显示器 Oculus Rift,专为 Rift 设计的游戏及其他 VR 类 App 也会出现。游戏会是 VR 早期强劲应用,但不是每个人都想用头戴式耳机玩游戏,VR 真正潜力只有在它搞清如何以一种更自然方式部署时才能出现。
2,我们将看到有一种新形式的可穿戴设备流行,“手腕”不是连接电脑和身体的唯一方式,我猜测最合适部位是我们的耳朵。
3,苹果会衰落。2015 年苹果表现不好,我猜测 2016 年会更糟。
4,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规定将大大促进商用无人机的发展,促成其飞行合法化并建立明确规则,什么可接受,什么不可接受。
5,搭建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出版业会下滑,因为大量能生产有价值内容的创作者不能在它上面很好变现。
6,时代华纳将分拆 HBO 让它成为 Netflix 直接竞争对手,并且独立的 HBO 将获得比分拆之前更高市值。
7,比特币将找到杀手级应用,驱动力来自 Union Square Venture 投资的 OB1 公司研发的自由交换任何物件的开源式点对点(P2P)平台 OpenBazaar 的兴起。
8, 企业使用 Slack 如此普遍,以至与 Slack 相关的垃圾信息将成问题,第三方 Slack Spam 过滤器也将出现。Slack 平台会大为流行,建立 Slack 机器人将成企业级软件下一个大东西。
9,唐纳德.特朗普将成为共和党候选人,他将攻击科技,因为科技支持移民劳动力。结果是:科技行业人士会排队支持希拉里,希拉里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10,由 Fidelity 引发的风暴(公开宣布将它在不少初创公司持有的股票估值下调)将打击风险投资机构,VC 们将开始激进减计他们投资组合。创业公司雇员们将意识到股票市场价格已跌到期权购买价格以下,他们将成群结队离开科技创业公司。
对 2015 年的总结
1,我在对 2015 年的预测里曾说互联网社交大潮已经结束,现在基本可以盖棺定论:过去一两年,消费级互联网/社交/移动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下图是美国排名前 25 名 App:
前 6 个 App 以及前 9 个 App 中有 8 个是 Facebook 和谷歌旗下软件。前 12 个中的 10 个都属于苹果、Facebook 和谷歌。这个列表里,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创业公司旗下产品,最年轻公司 Snapchat 也已经过了 4 岁生日。
2,现在已进入“强者愈强”阶段,想建立大型消费者用户群也比以往更困难。我非常确定某些东西会给寡头垄断重重一击,就像互联网在 90 年代中期做的那样,但现在还不清晰这个东西是什么。
3,2015 年似乎能搞出点大事的玩家最终都让人失望。VR 目前正艰难走出大门;可穿戴及物联网尚未成为主流;比特币和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至今没有杀手级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虽然潜力巨大,但相比它对新进入者的价值,它会给谷歌或 Facebook 这样的”老人”带来更多规模优势。
4,2015 年科技界最让人兴奋的事可能是在垂直细分领域的全面颠覆,比如交通、酒店、教育、健康、医疗保健,以及表现最明显的金融。这些行业正通过消费级产品淘金潮中获得的经验,以更强有力效率去破坏现有既得利益者及动摇行业。
5,2015 年企业级应用大获全胜。Slack 及它之前的出现的 Dropbox 显示了以先攻占消费者(C 端)再攻进企业(B 端)的强大方式。但企业级应用在横向的广泛性扩张方面不像垂直领域发展那么全面。
6,我希望 2015 会成为埋葬独角兽的一年,这种“让你公司贴上十亿美金估值标签,对招聘人才、获得新闻曝光是必要的”的说法,全都是在崇拜假神。
7,我感觉 2014 年和 2015 年是个转折点,这个时期高科技基本面的机会正在放缓,但冲进来的资金没有放缓,中间挤压过程就是“独角兽阶段”,如果说这个阶段已经结束,那么接下来会是新开篇,在这个新开篇里,资金走向和机会曲线将结合得更紧密。
via:硅发布微信号Guifabucom
Phocuswright今年的主题为“I,Traveler: Embracing Post Mobile”(我,游客:拥抱后移动时代)。执惠旅游作为荣誉媒体受邀参加了此次盛会,并进行了独立观察和报道。
为期4天的Phocuswright峰会将带来众多精彩内容,其中已经延续了五六年的旅游创新峰会“the Travel Innovation Summit” 板块今年有了新变化,增加了BattleGround环节。16号下午14:30-18:20,21家创新型企业每家6分钟时间 进行演讲+3分钟接受评委团(评委团被称为“Dragon”)提问,提问、点评由两个评委团交替进行,每个评委团三位评委。今年的评委团成员包括:Brook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Ned Williams,KDS CEO Dean Forbes,CheckMate CEO Drew Patterson,Propeller风投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Cameron Yuill,HotelTonight CEO Sam Shank,以及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教授William Carroll。此次参加“创新大战”的21家企业模式多样,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项目,经过激烈角逐最后会评选出3个获胜者进入第二天的创新峰会展示环节。这些企业的简单介绍如下:
1.HOTELIED:鼓励客人分享并反馈折扣与便利
享并反馈折扣与便利受每一个旅行者都可能会遗忘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在他们住过的酒店的灵感启发,Hotelied因此而成立。
Hotelied的创始人认为无论是客人帮助酒店利用他们的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做传播,还是他们对酒店的忠诚度,甚至基于客人的工作特点,只要客人愿意分享,都应该得到酒店相应的回馈。Hotelied模式就是为帮酒店分享及宣传的客人提供折扣和便利,分享越多,折扣和便利越多。
2.Wyndow:随时发现身边的活动
Wyndow是基于LBS的能随时发现、筛选并可预订身边的活动的新型旅游O2O平台。Wyndow就是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想要。无论是在机场长达数小时的中转,还是突然来临的计划外的空闲时间,人们想找点有意义的事儿做是痛苦而乏味的,因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Wyndow就是要解决即时性互动查找及预订需求。Wyndow的创始人Oleg Kaganovich几年前受邀去国外负责创业投资产业区域启动工作,在国外住过几年。有一次回美国时,他发现自己在各种会议中间有一些空闲时间,想去市内游玩。然而当他在谷歌上一搜,出现了25亿条结果,里面包括各种网站、Youtube视频、地图应用、门票公司等,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搞定那次临时出行。所以他觉得必须有一种更好的方式了,于是创立了Wyndow。
3.BELLHOP:你的私人礼宾
BELLHOP本身就是酒店门童的意思,帮助客人办理入住或离店的服务。BELLHOP定位为“第一款”元服务(meta service)门童应用服务。
4.ShareTheBus:巴士分享平台
Sharethebus.com是一个创建、加入及分享定制特许巴士旅行的平台。无论你是去参加会议或是节庆活动,组织朋友出游还是只想出去过个周末,ShareTheBus都能便捷地帮到你。
5.Zizoo:游艇度假领域的Airbnb
模式很清晰,不多介绍了,直接上女创始人的照片和他们的野心好了。
6.HITLIST:在保证体验的同时让旅游更省心
告诉HITLIST你需要什么样的旅行,HITLIST将告诉你去哪里、什么时候去,同时根据你的需求给你专属定制行程并保证最优价格。通过使用HITLIST游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推送通知接收高度有针对性的旅游行程;根据灵活的日期和目的地获取优选的航班;浏览喜欢的目的地的美丽图片;广泛搜索全世界的目的地及活动;查看机票历史价格以做出最佳选择;查看朋友想去的地方,计划你们的下次出行。
7.GUIDEKICK
Guidekick是一款旧金山3D导游体验手机应用,由美国历史学家、探险家宾厄姆(Hiram Bingham)开发,以音乐、旁白和互动3D地图的方式来向人们展示旧金山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以提升游客们的视觉旅游体验。Guidekick最初的内容聚焦于旧金山几处名胜,比如金门大桥、恶魔岛、金门公园、Sutro Baths及Cliff酒店,接下来还将陆续推出联合广场、渡轮大厦、渔人码头等。Guidekick的解说方式绝对可以满足那些想要了解这些历史故事,但又不喜欢跟着导游参观的群体。
考虑到篇幅问题,先介绍1/3,后面还有很多好玩的模式,比如女性专属旅游平台、美国版妙计旅行、GDS创新、智能酒店应用、目的地活动采集预订平台等,敬请期待执惠旅游的更多后续报道。
编者按:Cue Ball Capital的合伙人Ali Rahimtula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几个可以化为商业价值的特性,希望这些可以对初期精炼数据商业策略和希望为下一轮成功融资寻找数据业务最佳定位的创业者有一定的帮助。
以下是正文:
在 Cue Ball Capital,我们是数据商业投资的专家。多年来,我们已经投资了很多数据和分析业务,其中包括 StyleSight (时尚)、Knovel (工程)、Lex Machina (法律)、SmartZip (房地产) 和 Redline (金融)。
另外,我们的投资合作伙伴 Dick Harrington 连续 11年 担任 Thomson 的 CEO,他任职期间,流动现金翻了两番,公司的市场价值增值了两倍,同时他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信息传媒公司。毫不夸张地说,Dick 是世界上最一流的信息商业专家。我感谢他在这篇文章提出的见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也借鉴了这一领域里另一位专家 Matthew Burkley(他是市场上最具创新性的数据公司之一的 Genscape 的 CEO)的观点。
接下来就是我在评估早期数据商业时寻找到的显著的特征。我将略过使商业变得有吸引力的常用的项目,将专注于数据商业的特殊特性。
1、摒弃可有可无
有一些可有可无数据,之后有一些必有数据。
必有数据的特点应该包括:
· 通知高价值的决策
· 增加决策中的显著价值(而不是增量)
· 这个价值可以预测
· 关键是做好你的工作,也就是说,它允许你做一些你无法以其他方式做的事
· 它融合到你的工作流程中
· 高频率需要
· 如果你不得不削减成本,你将会削减别的东西
在可有可无的类别中,报纸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尽管我有时候觉得我需要读 Wall Street Journal,但没有它我依旧可以工作。我可以读 New York Times 商业版和技术版来代替它,甚至我也可以通过各种在线免费资源获得需要的消息。另一个在可有可无里的例子就是大学的教科书。这些天,许多大学生不再着急去买推荐的教材,或者只是以折扣额价格购买老版本。
从不同角度来讲,每个行业都早投资管理有很多关键数据供应商的例子。在投资管理行业,Bloomberg、FactSet 和 Redline 都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可以帮助你获得最实时最准确的证券相关数据,让你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最高利益的交易。对于医生,UpToDate 和 Epocrates 是不错的例子。当医生在急诊室的需要最准确的药物去挽救危在旦夕的患者时,他们可以信赖那些即便在其他地方的权威数据。
我们寻找的企业需要有必有数据,这是使数据有商业价值的最基本的特征。
2、专有数据
一个高质量的信息业务一般是建立在专有数据之上。
对于企业来讲,它的问题是基础数据的汇总是从其他渠道购买获得。它可在可实现的毛利率中相对较低的上限。
同样的,公司经常会纠结建立在 Facebook、Twitter 和 LinkedIn 等社交平台的产品分析得到的数据。事实上,这里存在着风险,因为这些数据软件可以被关闭。
如何创造专业数据?我通过几个例子介绍几种方法。
· 收集观察物理数据:Genscape(使用传感器来收集的方法)Mapflow(洪水测绘数据)
· 众包数据:Premise Data (众包经济数据);Placemeter (众包视频数据业务);I/B/E/S (研究分析师盈利预测)
· 有舍有得数据:Argus Information (聚集和清理银行员工提供的数据);Compstak (租约对比)
· 收集废弃数据:在大市场像 Uber 或者像 CME 和 ICE 等金融交流中心,从他们的用户活动中收集有价值的废弃数据。
· 创建内容:可以利用公共 / 商品数据,之后添加内容,最后卖出。
当数据周围充满竞争力时,专有数据会变得特别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它用于防止数据泄露。
3、从小处着手
创业时你需要从头建立一个可行的数据业务,它不同于大数据集团,比其中的一部分要有更多的挑战。通常情况下,创建这些有价值的可行数据有时候可以是一个小的公司破产。
当评估一个数据业务时,我们需要设法当它还比较小的时候确定他是否可行。其中的一个测试方法是看这个数据值的金字塔。这些数据对于最初的客户是否具有高价值,使他们愿意去检验它。如果是的话,这个公司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用户获得更大的利益。
4、视图和整理数据
许多数据被视为视图的基础。你单纯看数据可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我们喜欢那些可以直观呈现一个数据的企业。这个数据应该被用到整个商业中,并整合到用户流程工作中。
一个战略可以让你的数据进一步嵌入到客户的工作流程中,这是被 Thomson 称作的 “三分种”(怎样让一个产品或是服务可以在操作三分钟时候让用户接受它)。
使用这个策略可以更好地了解是什么原因促使你的用户访问你的数据,以及这样的行为会产什么什么样的后果,会让你的数据变得更有价值。
5、有价值的分析图层
今天,没有存数据的工具,最大数据公司是软件公司。一般来说,用户不仅是要求使用数据,他们希望是利用可以提供答案的软件工具,帮助他们对数据进行操作。内容是关键但它只是产品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数据公司需要有足够用来增加数据相关性的软件和分析工具。软件可以让用户进行搜索数据并操作利用数据,帮用户做出更明智更有价值的决策。
6、利用信息真空
我们喜欢这样的商业,他们会在一个相对数据真空的新的空间里提供数据。
对于创业公司来讲,在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推出一个有价值的数据是一个挑战。
此外,当你有一个既定的产品,但让用户改变他们目前的使用习惯去试用你的新产品也是很难的。
当在一个现有的市场环境中我们有一个经验法则去评估企业。如果企业不能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的市场份额,但它可以利用创造新的市场环境,那么这个数据明显有更大的价值。
另一方面,在一个数据尚未丰富新的领域创建数据在市场上来讲是非常有价值的。
7、业务横向拓展
我们认为,一个业务在水平方向的拓展能力比在其垂直方向的拓展能力更加重要。
水平方向拓展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你创建的原始数据在相邻市场或者领域可以创建额外的数据。我们对此进行了测试,看看是否数据公司可以导出现有的数据横向操作建立多个数据集。
我们满足了一些创业公司想要在水平拓展之前先尝试垂直扩展,这也可以算是一个战略决策。例如,一个企业家构建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可以为高端细分市场提供所必须的内容。在其他情况下,由于创建小规模的原始数据用于业务流程工作,但它的性质并不适合水平拓展。
商业早期刻意追求垂直领域的拓展会加大企业的成本,而不是为他带来更多的利润。
8、数据可智能定价
当数据业务可以创造收益时,我们来看看几件可以确定数据价值的定价模式。
· 认购定价,而不是根据使用情况而定。我们对根据早期阶段的使用情况而再次定价普遍持怀疑态度。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大企业不想支付按需定价,他们希望有一个全面预算的项目。此外,你应该让你的客户越来越习惯你的产品并习惯你的定价结构。
· 数据即是产品。产品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数据而不再是广告的订阅或是交易的收入。
· 便宜并不总是赢。
9、卖给大客户
我们一般喜欢的数据业务是可以卖给大客户的数据。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利润,之后有更多的资金可以利用在数据产品上。如果数据公司在初期追求小客户的话,这就会意味着他们的数据集创造的价值更少。
10、高续订率
必有数据的企业通常有很高的更新率,可有可无的数据业务相对有较低的续订率。
理想情况下,我们寻找第二年数据有 90%-95%续订率的企业。
本文来源:由36氪编译自Rahimtula
报告显示,虽然移动游戏仍然是英国最主流的游戏平台,但更多的创业型游戏公司不愿把目光放在移动游戏领域,有52%的创业公司选择开发PC游戏,而选择移动游戏的只有35%。
同时,主机游戏在英国游戏公司中的比重也在逐年下滑,只有13%的创业公司选择了主机领域,在2012年和2013年,这一比例分别是23%和16%。主机游戏的高门槛,以及移动游戏的火热,让更多的创业者转投移动游戏,也实属正常。实际上,单就盈利规模而言,移动游戏还是要低于主机游戏。
作为欧洲的经济强国,英国游戏市场的现况是可以代表很多国家及地区的游戏行业情况的。仅在笔者看来,移动游戏对开发者的吸引力在下降,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欲在移动游戏市场“分一杯羹”,就仿佛“淘金热”一般,移动游戏市场竞争出现白热化;
2. 内购的兴起和移动游戏同质化的现状,让大部分产品更多依赖于知名IP购买,以及高成本的营销推广行为,这样的市场环境并不利于创业型团队;
3. 相比于Steam等PC游戏平台,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排行榜内容相对更单一,更多的独立好游戏不易被用户发现。这也促使一些独立开发者转投PC平台。
很多独立开发者都倾向于Steam,他们认为苹果对独立开发者缺乏关心
4. 继续深入来看,还有一个略隐性的因素是,目前的移动游戏市场虽然产业规模很大,产品数量很多,但已明显呈现出“极少数开发商获取绝大部分利润”的态势,这甚至有可能比“20%开发商占据80%”的程度还要更深。这样的盈利环境显然是能够“吓跑”一批创业者的。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比如,美国的大数据公司虽然很多,但是billion或者近billion级的不多,例如hortonworks, cloudrea, splunk, teradata。下面是个人分析的一些可能原因:
从成功的几家公司来看,如果能抓住某些大数据通用需求,提供通用解决方案,扩大用户基数,那么还是有机会做成billion级别的公司。另外,公司需要有技术前瞻性,培育或投资于未来潜在大数据技术,这样才能在大数据技术成熟之际抓住市场和用户,从而得到自身的快速发展。
via:segmentfault
对原文有删减。
在谷歌创投,我们总在和创业公司的产品设计打交道。我们希望项目能快速运行,创业公司也是,于是我们想用五天甚至更少的时间就做出好的产品。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产品设计冲刺”,这对意味着进展中的项目能够加速运行,畅通无阻。
我在CustomMade已经进行了100个这样的冲刺,先是跟谷歌本身合作,后来是跟谷歌创投里的项目合作。
这个冲刺的方法,是沿用自IDEO和Stanford’s d.school优先使用的那些,这几年尝试了很多次,这个方法有几点值得注意:它认为好的点子都是由个人提出来的,而不是团队一起头脑风暴出来的;二是Deadline的压力和束缚是非常有效力的,这两点综合起来,快速争取用户反馈,就能使创业团队开发产品的速度提高10倍。
以下就是详细步骤:
冲刺之前:准备
第一天:理解
第二天:殊途
第三天:决断
第四天:原型
第五天:检验
本篇先讲前三步,在明天的推送中,我们会讲后面三步。
▼
准备
准备好大干一场了么?
A.要找到要合适的人
也最好要包括:
B.安排能够随时去进行用户测试的人
C.找一个能当督促者的人
让其维持讨论的进行,实时阻止交流,这样的人最好能是一个旁观者,他要保证不干预设计本身。
D.制定日期
把每个成员这五天的日程清空,在一个白板足够多、环境好的空间里准备这场仗。
E.准备好工具(清单如下):
▼
第一天
理解
A.用这些去帮助理解
我们运用这些步骤去收集大量的信息,去建立基本的理解。试着10分钟组织一次展示或讨论,这样能让人能集中注意力。
在步骤中,每个参与冲刺的人需要在便签纸上列出问题,我们用“要怎样做呢”的形式去抓住发掘好点子。比如,“我们要怎样才能建立信任呢?”或“我们怎样才能判定用户的喜好呢?”下面以供考虑的因素。
如果觉得这一步在冲刺阶段不能完成,请在冲刺过程前收集数据。
Heart模式
Happiness:通过调查搜集用户的态度。如满意度、易用度或网络推广等。
Engagement:用户参与产品的层级,特别是对其使用频率、密度和交互的深度进行评测。比如登陆的用户一周在多少时间内上传了多少照片。
Adoption:对产品或功能上新用户的评测。
Retention:去衡量“回头客”的比率。比如,目前有多少活跃用户,他们未来还会在么?你需要尤其注意那些不再做回头客的用户。
Task Success:这个包括传统意义上对用户体验的一些测量,比如有效性、完成度和容错率等等。
B.抓取最重要的用户场景
制造出一个用户用产品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督促者(或其他志愿者)需要站在白板前纪录这个过程。这里有一个例子:
如何抓取最重要的信息呢?这取决于你要在这个冲刺过程中解决怎样的问题。比如
这些步骤可能会很耗时间,但是十分重要!
C.现在到了集中精力的时间
你现在快速地做了一个用户研究,但是你并不用把所有的东西都做成原型,你需要在其中选择几点去推进。你需要在白板上去规划这些讨论。
现在来想想这样的事情——在冲刺过程中的结束阶段,当你把产品原型拿给客户看的时候,你想看到什么?你的设计和原型也是为了这些而进展的么?这时候整理的思路很可能影响你冲刺阶段的其余工作。督促者可以用计时器去保持这个讨论的速度,另外,问一些貌似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是会帮助深度思考的一种方法。现在你已经能够越过对一个问题的普遍认识,集中精力来进行产品开发了。
▼
第二天
殊途
A.不要抛弃老想法
对产品的所有想法,需要在这个阶段一一进行检测,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对最初的想法的认同。而往往最初的选择表现也不错,这时候督促者就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的步骤,不要理解成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起码不是整个团队都在头脑风暴。各位组员要安静地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
B.从一张纸开始
在冲刺过程中,我们往往要从一张纸开始。原因如下:
接下来,我们要跟着下面的步骤进行,让每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心工作。当开始冲刺的时候,我会告诉每个人,知道我们一起做storyboards之前,都要各自工作,不要相互交流。要让每个人都要保持紧张,让大家知道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第一天中,我们有了一个基于用户行为的图表。接下来就要对这些步骤进行分类,找出我们要专攻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对团员进行分组,各自解决不同的问题。不管怎样,督促者需要保证在这个阶段中团员要对相对应的部分负责
现在白板上一定都贴满了图表、笔记和“要怎样做呢”的便签纸。那么你需要花5分钟整理思路,把你需要的笔记整理出来。
然后,再把这些零碎的笔记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这张思维导图将成为交互设计的“小抄”,以防在设计中遗漏。下面是一张例子。
把纸对折成这样八个小块,并把产品的一些关键步骤视觉化。我们来做一个数学题——对,你平均要用40秒去画其中一步。这看起来的确很疯狂,但是有助于让你的创意思维得以集中,保持紧张,激发产出。如果遇到了一些障碍,请对上一步进行一些改变。理想地是做两次这样的“Crazy Eights”,但请平等地去看旧点子和新点子,新的不一定就能推倒旧的。
现在我们要把用户的故事图表变得更集中,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展示出来,接受整个团队的批评。做这个Storyboard的目的就是看用户要怎样在应用中活动——他们怎样点击,他们进入了怎样的信息页等等。
拿出一张空白的纸,在上面贴三个便签,每一个便签都是整个故事版的一个框架。这就像一个填色漫画书一样。然后对照你的“疯狂八步”的产出,然后找到最好的想法,完善细节,然后把它们摆上这个Storyboard。
这里有三个故事板的规则:
给每个人一些点状便利贴。现在,每个人不说话,在故事板上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甚至不排除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们就有了一个热点图,有些好点子自然而然地会脱颖而出。
现在,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聚拢到故事版前面来。首先,让大家谈自己喜欢的,然后我们再去问点子的提出者有没有需要补充的。通常,最好的、最受欢迎的点子就是那些不需要解释的,所以提出者不会有太多补充。这样就比一个个陈述自己想法的过程要快得多。
现在我们再来看所有的点子,每个人拿1-2个特殊的便签(和之前的相区别的)。接下来,你就要为自己最喜欢的点子投上“最关键的一票”了。比较这幅图和开始的热点图,就很容易看出那些点子占优势了。
这个超级投票的过程中,每个人所占的权重可以是不一样的。如果CEO真的是决策者,那么他可以有三票。在投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尴尬,但这都是正常的,彼此需要坦诚地来谈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又要重头来一轮这个循环了。一个Storyboard解决了一个部分的问题,我们需要把所有的部分都解决掉。但根据经验,有时候我们要针对某一部分进行两次讨论。不管如何,这个循环所耗的时间有限,在一天内我们可以来多次。
在下一篇中,我们将继续介绍这五天内会发生的突破和创造,谈一谈如何把点子变成原型。敬请关注。
出处:gv.com
编译:林文婷
来自微信公众账号: 特赞Tezign
除了电子商务,打车应用Ola和TaxiForSure也成功进行了大额融资,与风靡全球的美国打车应用Uber进行抗衡,但到目前为止,它们还面临着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
除了上述那些超热初创公司之外,但还有一些其他的成功典型也很是吸金,比如房地产门户网站Housing.com和CommonFloor、印度版“58同城”Quikr、美食搜索引擎Zomato以及IM应用Hike。技术数据公司Druva、Vizury以及AdNear在今年也是热门投资对象。
让我们来看一下印度2014年获得最高融资的科技创业公司Top30吧。
Flipkart:19.1亿美元
印度电子商务巨头Flipkart是印度第一家一次性获得10亿美元风投支持的公司。2014年7月,美国顶尖对冲基金Tiger Global(老虎环球)、南非跨国媒体集团Naspers领导了这一轮10亿美元的投资,而就在两个月前,同年5月,他们刚刚领投了一轮对Flipkart的2.1亿美元的投资。之后不到6个月,2014年年底,Flipkart 又宣布再获 7 亿美元融资,其中新增了 Baillie Gifford, Greenoaks Capital, Steadview Capital 等投资者。这一年早些时候,Flipkart使用融资得来的部分款项,收购了专门从事时尚和休闲日常用品销售的电商公司Myntra,而就在被收购前三个月,Myntra刚筹集到5000万美元。Tiger Global和Accel同时领投了Flipkart和Myntra,人们认为它们很可能参与了推动两家公司的合并,以此更好地部署防线,对抗共同的敌人Amazon。
Flipkart原本就是由两个Amazon前员工Sachin Bansal和Binny Bansal所创立,Flipkart也一直将Amazon视为头号对手,因而这家公司表示渴望成为印度的阿里巴巴,重拳出击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Amazon。
Snapdeal:8.61亿美元
印度大型电子商务企业Snapdeal总部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是总部设在“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的Flipkart公司最主要的本地竞争对手。Snapdeal在2月和5月连续进行了两轮融资,共计筹得了2.34亿美元。但相较于Flipkart在7月份获得的10亿美元融资,Snapdeal的资金方面看上去仍然捉襟见肘。关于Snapdeal接下来如何自处,外界已经猜测了数月之久。直到10月份,日本软银把投资目标转向了印度。Snapdeal联合创始人库纳尔·贝尔(Kunal Bahl)曾想在美国创业,但签证问题让他被迫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印度创建了Snapdeal。而现在日本软银投资的6.27亿美元让他得以在更大的舞台上一展拳脚。
Ola:2.515亿美元
印度按需打车应用最近遇到了麻烦,在曝出一名Uber司机性侵印度女子后,印度首都新德里当局已禁止使用出租车预定应用Uber,在此之前,打车应用在印度一路顺风顺水,发展态势相当喜人。今年早些时候, 印度第一家P2P汽车租赁服务平台Ola就筹得了4150万美元,接着又获得日本软银2.1亿美元D轮融资,两轮融资加起来使得Ola在2014年融资总额超过了2.5亿美元。这些巨额资金给Ola备足了弹药,轰轰烈烈拉开了和Uber的市场争夺战,只要印度交通监管机构愿意给他们这些本地打车应用一路开绿灯。
Quikr:1.5亿美元
老虎环球还插手了“印度版58同城”Quikr和跨国分类信息网站OLX的地盘之争。从Quikr今年成功完成的两轮分别为9000万美元和6000万美元的融资来看,尽管今年电商网站大热,但是分类信息网站也持续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从小玩意到二手家居用品到求职招聘,这家eBay前子公司通过电视广告等途径大力宣传其多样化的产品服务。那么究竟谁将成为印度的Craigslist呢?2015,我们拭目以待。
Housing:1.09亿美元
日本软银向房地产门户网站Housing.com注入了9000万美元的资金,投资力度仅次于印度电商Snapdeal及出租车租赁公司Ola,是日本软银在印度第三大重点投资对象。就在此前,2014年6月,Housing.com刚刚筹得1900万美元资金,使得其2014年全年融资总额突破1亿美元大关。Housing.com成立于2012年,由12个来自印度孟买的年轻工程师创立,很快成为印度房地产门户网站中的开路先锋,Housing.com首创了地图式视图和多种搜索过滤器,让用户买房租房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一目了然。
Hike:7900万美元
印度微信类应用Hike去年完成了两轮融资,3月完成的14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以及8月获得的6500万美元C轮融资。8月这一轮融资规模明显大于3月。这侧面反映了尽管在印度面对着WhatsApp这样的强劲对手,但是作为印度本土的即时通讯工具,Hike发展速度之快,确实有目共睹。联合创始人兼CEO Kavin Mittal Bharti在一次采访中表示,Hike将利用这笔资金继续优化产品,开发有印度特色的功能。
IndiaHomes :7480万美元
IndiaHomes是另一个在今年完成大笔融资的房地产门户网站,两轮融资总额近7500万美元。利用科技平台进行扩张的房地产网站一向为投资者所亲睐,同时据有关报道,IndiaHomes也在考虑在国内外市场寻找并购机遇。
Zomato:6000万美元
印度美食搜索网站Zomato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国际扩张,目前已经覆盖了包括加拿大在内的20个国家,而它将以加拿大作为登陆美国的进身之阶,并将在美国市场上与美国当地最大点评网站Yelp展开角逐。2014年7月,Zomato收购了新西兰的餐厅搜索服务公司MenuMania;2014年8月,Zomato收购了捷克的Lunchtime.cz和斯洛伐克的Obedovat.sk。在收购了中欧和东欧的这两家公司后,Zomato很快又通过并购进入了波兰市场,接着吞并了意大利的Cibando。2014年年末,Zomato 宣布再获 6000 万美元融资,这笔资金更是让Zomato为2015年新的冲锋备足了弹药。通过提供饭店和菜单信息,Zomato正在将自己打造成国际美食社区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它向其他印度互联网公司展示着全球化的秘诀。
CommonFloor:4040万美元
2014年获得的两轮投资,证明了这家科技型房地产门户网站拥有的优势远远超出传统房地产网站。虽说另一家由理工科毕业生创立的房地产门户网站Housing.com轻轻松松就能在技术方面甩CommonFloor几条街,但CommonFloor自有其不同之处,这家网站是作为社交平台起家的,为房主、买房人、租客搭建起交流的平台,遇到问题随时可以沟通解决。今天,已经有超大型房地产门户网站走在了CommonFloor的前面,但是CommonFloor怡然不惧,它独有的社交平台自会为这家房地产网站争得一席之地。
Hungama:4000万美元
英特尔投资(Intel Capital)和美国柏尚风险投资公司(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向印度最大的数字娱乐公司Hungama投资4000万美元,Hungama也是印度最大的宝莱坞影视音乐资源库。这笔资金帮助Hungama走上了移动端的开发,去迎合不断增长的印度智能手机用户,对宝莱坞影视音乐无底洞一样的胃口。
TaxiForSure:4000万美元
就像打车市场领头羊Uber和Ola一样,印度出租车预订平台TaxiForSure也受到了Uber司机强奸案的影响,印度交通当局开始加强打车应用的监管,要求出租车应用公司必须经交通部认证并颁发执照。而就在此前,TaxiForSure刚获得3000万美元C轮融资,并与塔塔汽车有限公司(Tata Motors)合作,推出了可能算是全球最小型的超低价出租车Nano,此类出租车的花费甚至低于电动三轮车。当前,面对不确定的未来,TaxiForSure计划加快融资和扩张步伐。
Delhivery:3500万美元
搭着电商快速发展的顺风车,物流服务Delhivery也迅速成长起来,在前一年获得第二轮投资之后,今年又获得了3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印度电商一直面临着最为头疼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于是以Delhivery为代表的服务应运而生,并很快蓬勃发展起来,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FreeCharge:3300万美元
印度的在线充值门户网站FreeCharge,是在印度智能手机爆炸性增长中受益的公司之一。9月,该公司获得红杉资本领投的3300万美元B轮投资。FreeCharge推行的是一个很特殊的业务模式,只要用户使用FreeCharge给自己的手机或数据卡充值(或者预存话费),就可以获得与充值金额等值的优惠券,这一模式如果操作得当,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市场领域。FreeCharge CEO Alok Goel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用户使用消费券的消费行为将会被记录保存下来,公司会对这些消费偏好和购买行为等数据进行挖掘,然后进行定向市场营销,帮助商家锁定目标客户。
BigBasket:3200万美元
比起其他火箭式发展的电商,网上电子超市BigBasket去年的发展就有点不够看了。今年9月,这家领先的网上电子超市获得了一轮3200万美元的B轮投资,事实上自从1000万美元的首轮投资之后,整整两年半,BigBasket都没有获得过投资了。但就凭这样,BigBasket最终还是展开了扩展模式,将业务拓展到了印度的孟买、普纳、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四座城市。
Freshdesk:3100万美元
云端客服解决方案服务Freshdesk是第一家获得Google Capital支持的印度公司。Google Capital是搜索巨头Google旗下两大风险投资部门之一。今年6月,Freshdesk获得了由老虎环球领投的3100万美元D轮投资,Google Capital就参与了跟投。Freshdesk之所以能够得到Google Capital青眼,是因为这个帮助台应用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点评网站G2 Crowd对Freshdesk的评价就远远高于其声名赫赫的对手——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Zendesk。Freshdes带来了基于云计算的客户服务,并将服务发展到了移动端。
CarTrade:3020万美元
汽车分类信息门户CarTrade获得了由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美国华平投资集团(Warburg Pincus)领投的3020万美元,同时这家集团也投资了印度分类信息门户Quikr。近年来,印度的二手车市场快速增长,提供买家评论、汽车价格、品牌对比及汽车资讯等信息的网上汽车市场也随之蓬勃发展。
iYogi:2800万美元
消费者远程技术支持服务商iYogi于去年完成一轮2800万美元E轮融资,以寻求其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扩张。本轮融资距离其上一轮融资已有4年之久,但去年iYogi服务市场似乎又见升温。近日,iYogi将业务扩展到美国,并且在其他11个国家实现了自动化服务。
Jabong:2750万美元
印度时尚电商Jabong获得了由英联邦CDC投资集团提供的2750万美元投资。Jabong还加入了全球时尚电子商务集团(Global Fashion Group),该集团由Rocket Internet创立,集团旗下包括五大时尚电子商务网站:拉美巴西在线零售商Dafiti、俄罗斯电商Lamoda、中东时尚门户网站Namshi、东亚新加坡网上时装和鞋类购物网站Zalora。Rocket Internet 10月份上市后的收益显示,Jabong的发展已经超过了Zalora,商品交易总额同比上升195%,达到了51亿卢比(约合8100万美元)。
Druva:2500万美元
企业数据的数量是每14个月翻一番,这导致对数据保护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数据保护解决方案提供商Druva应运而生。它很快就从一个印度普纳当地的小公司成长为国际化大企业。这家公司帮助76个国家的超过3000家企业控制员工使用的移动资产,保护那些未能置于防火墙保护之下的数据。Druva是印度新兴的B2B软件产品成功案例之一。
BookMyShow:2500万美元
2014年6月,Bigtree Entertainment旗下印度票务网站 BookMyShow筹集资金2500万美元。BookMyShow一路发展过来,已经涉足电影票、体育赛事门票、音乐会门票等各类门票,并成为了印度超级板球联赛(IPL)票务门户网站,印度人把板球运动当作一种信仰,能够获得这一权力实属不易。
Yatra:2300万美元
印度在线旅行社Yatra筹集了2300万美元资金,用以在印度激烈的旅游预订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目前还有MakeMyTrip、ClearTrip还有GoIbibo等大型公司走在Yatra前面,因此Yatra正在调整战略,抢先占领移动端市场,以图获得先机。
Techfront:2300万美元
总部位于印度金奈的体育管理公司Techfront筹集了23亿美元,投资方FidelisWorld一直专注于体育方面投资。从赛场和观众管理到数字显示系统,Techfront为世界上许多顶级体育赛事提供了相关科技服务。
UrbanLadder:2100万美元
总部位于班加罗尔的印度家具电商UrbanLadder于2014年7月获得一轮2100万美元的融资。UrbanLadder以其简约实用的风格吸引了许多印度城市中产阶级。这家公司与班加罗尔、孟买、拉贾斯坦邦和钦奈等地的小型家具制造商都有合作,在向全国扩张的过程中,UrbanLadder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扩大产品的供应面。UrbanLadder联合创始人阿西什·格尔(Ashish Goel)在一次采访中表示,Urban Ladder正在努力寻找“彻底的空间解决方案。”
PolicyBazaar:2000万美元
提供保险产品价格比较和分析的保险服务网站PolicyBazaar去年获得2000万美元的C轮投资。PolicyBazaar使用该轮融资的部分资金进行大力宣传,让潜在客户意识到购买保险产品之前,先做比较分析的好处。
Practo:2000万美元
Practo是一款方便病人查找和预约医生的平台,让病人也能自主选择医生。因为没有可靠的在线信息,所以一开始的时候,Practo都是挨家挨户绘制医生信息地图,到去年三月正式面世的时候,Practo已经记录了班加罗尔和新加坡超过10万个医生。联合创始人Shashank ND 在一次采访中表示,Practo还在观察其他东南亚市场,因为不只是印度,任何地方的人都被看病难这个问题困扰着。
AdNear:1900万美元
日本风投公司Global Brain刚刚参与了对移动广告技术公司AdNear1900万美元的B轮投资,使得AdNear的脚步从印度、澳大利亚一路杀到了日本。AdNear是一家印度公司,目前总部位于新加坡,这家移动广告技术公司能够不依赖GPS定位系统,基于现实的地理位置数据,通过对客户的消费需求分析推送特定的广告。这种特点使得其看上去有望成为全球广告科技市场的主力。
Newshunt:1650万美元
当前印度最流行的本土新闻阅读应用NewsHunt,去年刚获得165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这个款类似于Flipboard的阅读器,每月拥有超过1400万活跃用户,并且除了英语之外,还支持11种当地语言。应用聚合国内外各大新闻,同时还有电子书店的功能。
Attero:1650万美元
据估计,伴随日益增长的电子产品消费率与废弃率,到2020年,印度的电子垃圾将多达172万公吨。然而,大多数电子产品的处理和回收都不正规,从而导致对环境的污染。Attero Recycling试图填补这方面的空白,通过创新技术,成功实现了对电子垃圾中金属成分的回收再利用,大大提升了电子垃圾的再利用率。8月,这家绿色环保公司宣布完成了1650万美元的C轮融资。
Knowlarity:1600万美元
云科技公司Knowlarity Communications今年获得1600万美元B轮融资,这家同样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印度公司将使用此次筹得的资金进军东南亚,并进行燃料的研发。公司的目标是那些为那些安装不起昂贵软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Vizury:1600万美元
广告服务公司Vizury做到了很多外来公司都做不到的事情——打开了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后,它迅速扎根,为中国本土的电商银泰、携程旅游等公司创造了很多营业额。这家公司所提供的是广告重定向服务,对于浏览了购物网站但并没有购买的顾客进行分析,即使顾客已经去浏览其他的网站了,还是能接收到他之前浏览的购物网站广告,这种广告方式颇受电商亲睐,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英特尔旗下的风险投资部门Intel Capital就参与了其1600万美元的C轮投资。
via:猎云网
移动支付创业公司Braintree移动业务部门的总经理安库·阿亚(Aunkur Arya)近日撰文,指出了美国市场值得关注的10家热门电子商务创业公司。安库·阿亚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在Braintree时,我们喜欢与各种规模的公司合作——包括从小型汽修应用开发者到营收达数十亿美元的大型电子商务公司等。但更加让人激动的是——看到新型电子商务公司完全改变人们的购物思维方式。不过,当前媒界报道的重点仍是那些大型电子商务公司,例如Uber、Airbnb、Fab.com、Hailo和Hotel Tonight等,事实上,在美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创业型电子商务公司正在崭头露角,不容忽视。
以下就是我认为在未来一年内值得人们关注的10家热门电子商务创业公司。
1、来自旧金山的Luvocracy
诸如Pinterest和Wanelo之类的网站能够帮助用户和品牌商更好地推广独特产品的影响力。Luvocracy就效仿了这种独特的模式,允许用户自行购买在该网站上看到的所有商品,而不需要再重新指向原始商家。Luvocracy可以帮助消费者处理所有事务,包括寻找最好的价格、处理送货事宜、以及提供30日内退货政策等,总而言之是给用户提供端对端的购物体验,在我们看来,Luvocracy有可能会推动整个社交商务的革命。
2、来自旧金山的Zumper
寻找寓所是一件非常麻烦和令人泄气的事情。Zumper就采用了一种新奇的方法,来颠覆传统的租房市场,Zumper主要是提供最新的租房信息,并认真清理和提供认为重要的分类信息。尽管Zumper遭到已经遭到了一些房主的抗议,抗议Zumper在网站上公开他们的信息,要知道,Zumper网站上有些住房市场的信息是craigslist网站无法提供的。此外,Zumper还重点将移动业务作为一种沟通房东和租户的重要渠道,这一点我们觉得非常重要。
3、来自德州奥斯丁的BeerGram
试想一下,你的好友累了一天之后,如果你在回家的路上,通过一款应用来给他送上一杯可口的啤酒,那会怎样呢?而BeerGram恰恰就能够做到这一步。BeerGram网站采用了独特的方式来帮助用户传送礼品和商务,例如可以帮助用户给真正的好友送上一杯啤酒。
4、来自加州圣塔-莫尼卡(Santa Monica)的Surf Air
初创企业Surf Air是一家新成立的会员制航空服务公司,提供美国加利福尼亚至热点城市之间的短途旅行服务,以低于2000美元的月费为其会员提供“各种航班”,而不是根据不同的旅程来收费,它计划专注于提供飞往美国各大商业枢纽的短途航班服务,该公司创始人是韦德·厄尔利(Wade Eyerly)。Surf Air公司一直被认为是“航空的未来”,可以让用户享受超低价、无限航班和30秒订票等多种体验。目前,Surf Air主要提供旧金山湾区、圣塔巴巴拉和洛杉矶大都市区之间的航班,业界预计Surf Air会把其服务拓展到更多的城市。
5、来自洛杉矶的Tonx
像蓝瓶(Blue Bottle)、四桶咖啡馆(Four Barrel)和Intelligentsia等公司都提高了针对消费者的服务标准。与此同时,消费者目前已经可以直接从咖啡种植农户那儿获得咖啡,而Tonx就可以让用户在家中的厨房中直接获得这种体验,并给用户提供服务从而让用户避免诸多麻烦事情,并教会消费者轻松地冲泡咖啡。总而言之,Tonx外购咖啡豆,再烘焙出来送到用户手中,用户只管冲泡即可。
6、来自奥斯丁的Silvercar
在21世纪的今天,租车代理机构一直忙于相互合作,以此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机场租车服务公司Silvercar重点是提供高品质的机场租车体验,主要方法是在车内整合一些技术,并通过移动应用来简化和改善整个流程,而且该公司还提供了优惠的价格,在整个加州和德州,工作日每天租金为89美元,周末每天租金为59美元。
7、来自旧金山的Scripted
你痛恨写作吗?找到优秀的写手的确有点困难,特别是对那些不定期需要创作内容的小型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不过,自由写手网站Scripted能够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该网站可以帮助用户在手机上撰写博客。Scripted是高质量书写内容的主要提供商,可以帮助用户从那些了解用户所在行业的专业写手那儿预订多用途的创作内容,因此,Scripted也是一个针对写手的优秀平台。
8、来自旧金山的LiquidSpace
创业公司Loosecubes致力于沟通有办公空间分享的人和需要办公空间的人,与Airbnb专注民居短租不一样,它专注办公空间的分享。与此同时,LiquidSpace的团队已经促进了移动职业人士、办公地所有者和企业领导之间的联系,而且还与Marriott和JLL之类的办公空间提供商达成了合作交易,以此确保办公空间的供应量。我们认为,在未来一年内,Loosecubes将迎来爆炸式增长的机遇。
9、来自旧金山的WillCall
WillCall是一家让用户更加快乐的享受音乐会的公司。通过这家公司,用户可以让观看音乐会的过程更加有趣、更加移动和更加社交化。WillCall的应用已经遍及于Android和iPhone等手机之中,可以会用户提供音乐会相关的诸多信息。WillCall的应用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艺术家的视频、精确的描述、像到达地点时间等有用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应用,用户还可以了解到哪些好友已经表达了想观看音乐会却仍没有买票的信息,从而让用户动员那些拿不定主意的人作出决定。通过WillCall买票会非常迅速顺畅,不仅仅是在购买门票时,而且在到达音乐会现场时,用户也会很便捷。
10、来自纽约的Boxed
Boxed是全球第一家会员制的仓储批发卖场——美国好市多公司(Costco)的移动版。他们的创建团队拥有独特的视角,看到了散货价格仍然比零售商品价格便宜,但是,都市居民却很难看到这些散货。Boxed可以便利用户通过移动设备来订购所需的散货商品,这些货物在一、两天内就可以免费送到用户手中,而且用户还不需要支付会员费。像Diapers.com这样的公司已经证明能够销售和运送大型重货商品,并从中获利,而Boxed将能够通过仓储俱乐部购物方式而把这种模式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第十名:Shapeways
成立于2007年的Shapeways是一个虚拟的3D印刷市场,是全球领先的3D打印交易平台。
它的口号是“Make, buy, and sell products with 3D Printing. How it works”,专门提供3D打印服务。客户可以通过该平台制作及与全球用户分享自己的设计,促进品设计的便捷、个性和启发性。通过Shapeways平台,用户可以制作、购买、出售他们设计的产品。平台主要是为每个用户提供先进技术服务,使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个性化产品。也就是说, Shapeways提供个性化的3D打印产品制作服务。
第九名:MakerBot
3D印刷行业者最耳熟能详的名字应属MakerBot。位于布鲁克林的MakerBot是一家领先的桌面3D打印机生产商。任何人从工程师到业余爱好者可以购买MakerBot打印机,来制作自己的创意作品。
MakerBot公司成立于2009年,为3D印刷社区提供了宝贵资源,其Thingiverse网站提供了一个开放平台,使设计爱好者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设计,网站提供免费下载的源文件数以千计。
第八名:Pirate 3D
另一个启动3D打印世界狂潮的是Pirate 3D公司。,Pirate 3D为每一个人的家庭办公带来了3D打印机的梦想。该公司的 Buccaneer 桌面3D打印机已在Kickstarter筹集了近100万美元,用户可以从Android和iOS设备无线打印,据称拥有极好的用户体验,口碑极佳,而且拥有极低的价格,预计售价为350美元,是MakerBot的最新的桌面打印机1/6的价格,因此在市场中拥有极大竞争能力。
第七名:那些着“眼”于未来的公司
一些仍在寻找资金的创业公司可能旨在为世界带来时尚冲击。这些公司专注于利用3D打印技术大规模生产的高度可定制的产品如眼镜或iPhone手机壳。Make eyewear就是一家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新型眼睛的公司。所有公司产品都是很轻且可拆卸安装的镜框配有色镜片。另一家公司Protos则主要利用3D打印技术提供用户设计喜爱的眼镜框的服务,深受用户欢迎。
第六名:Spuni
中国俗语用“含着金钥匙出生”隐喻出生富裕。国外有“含着汤勺出生”一举。Spuni公司提供3D打印技术让准爸爸妈妈为未出生的孩子制作小宝宝第一个汤勺,表达父母最孩子的爱。是不是很新颖?
第五名:Tecnologia Humana 3D
Tecnologia Humana 3D是一家巴西公司,业务主要是3D打印建模制型,它可以使准爸爸妈妈通过屏幕看看自己心爱的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三维动态。Spuni与Tecnologia Humana 3D,便是父母爱无敌了!
第四名:Organovo
Organovo总部设在圣地亚哥,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研究生物技术及生物材料的3D印刷公司,尤其重视对人体组织的研究。该公司率先利用3D生物印刷研究,创造人工合成的细胞组织,时期实现就像真正的人体组织的功能。
Organovo携手疾病研究中心,研究不在任何风险的情况下测试药物对人体组织的影响。该公司还致力于新型印刷材料如肝脏组织的研究。
第三名:The Dreambox
如果你亟需一个东西,那就找The Dreambox。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开设的The Dreambox,可以在几分钟内打印出你想要的东西,就像在自动售货机购买东西一样快捷方便。
第二名Thinker Thing
有没有期待过“脑部想象就能成为实现”的超能力?我们都不是在做白日梦!位于智利的Thinker Thing公司可以把人的大脑神经电波与计算机、3D打印机机连接,换句话说,他们创建的软件,使得它可能通过耳机使用户脑中描绘的图像最终显示在计算中显示屏并通过3D打印机实现。Thinker Thing让一切皆有可能!
第一名:Freedom of Creation
成立于2000年的荷兰设计工作室Freedom of Creation是3D打印领域的先驱,公司创始人自诩是利用3D打印技术创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Freedom of Creation制作的创新家居摆设和照明灯具声名显赫,被珍藏在各种现代艺术博物馆或装置在希尔顿酒店。
虽然大数据技术颇受媒体和业界关注,但有些大数据领域中的创业公司尚未为人所知。不过,这种情况很可能不会延续太久,因为那些在多年以前就已获得融资的大数据创业公司的增长动量正开始增强。与此同时,还有其他一些公司可能还处于“隐身模式”中,目前正忙于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将把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呈现在世人面前。
谷歌、Facebook、亚马逊及其他网络巨头都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它们在科技领域中面临的一些最大挑战。现在,原本供职于这些公司的许多工程师正着手创建自己的创业公司,其中有些创业公司以分析为重点,有些以内存数据库为重点。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创业公司则正在大力开发NoSQL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技术。
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公司也正在积极地为大数据领域中的创业公司提供支持。“大数据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将是未来许多年时间里的一个重大投资领域。大数据浪潮将持续很久,而不会是18个月或24个月以后就宣告终结。”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普通合伙人李平(Ping Li)在去年2月底说道。
以下列出的是大数据领域中14家颇具潜力的创业公司:
1.WibiData
成立时间:2010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旧金山
公司主营业务:出售允许零售和金融客户构建自身大数据应用的工具,包括移动和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等。
公司杰出人才:联合创始人克里斯托弗·比西利亚(Christophe Bisciglia)此前曾是为企业级市场提供大数据系统处理的创业公司Cloudera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另一名联合创始人是亚伦·金博尔(Aaron Kimball),他是Cloudera聘用的首位工程师。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NEA、Canaan Partners、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Cloudera 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奥尔森(Michael Olson)和天使投资人荣·康威(Ron Conway)和大卫·李(David Lee)那里筹集到2000多万美元资金。
2.Hadapt
成立时间:2011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公司主营业务:Hadapt的Adaptive Analytical平台将传统数据库使用的SQL(结构化查询语言)技术与Hadoop新技术结合到了一起,这种新技术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这种结合旨在让用户使用一个系统即可使用数据库和从事分析工作。
公司杰出人才:首席科学家兼联合创始人丹尼尔·阿巴蒂(Daniel Abadi)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时写了一篇有关列式存储数据库(以列相关存储架构进行数据存储的数据库,主要适合批量数据处理和即席查询)的论文,这篇论文促使他日后创立了Vertica。在2011年,Vertica被惠普收购。Kamil Bajda-Pawlikowski是这家公司的首席软件架构师,同时也是另一位联合创始人。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Atlas Venture、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和Norwest Venture Partners等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集到1700万美元资金。
3.Sqrrl
成立时间:2012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公司主营业务:围绕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开发的开源NoSQL数据库Apache Accumulo建设起了一项业务。Accumulo来源于谷歌开发的大数据技术BigTable。
公司杰出人才: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亚当·福克斯(Adam Fuchs),他同时也是Apache Accumulo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Atlas Venture和Matrix Partners等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集到了200万美元资金。
4.Domo
成立时间:2010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犹他州亚美利加福克(American Fork)
公司主营业务:该公司开发的软件能在显示面板和图表中显示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令企业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公司杰出人才:Domo现任首席执行官约什·詹姆斯(Josh James)在1996年创立了Omniture,随后在2006将其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再然后在2009年将这家公司以1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Adobe。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GGV Capital、Greylock Partners、Bezos Expeditions、Workday联席首席执行官阿尼尔·布哈斯里(Aneel Bhusri)和大卫·杜菲尔德(David Duffield)、Founders Fund、Mercato Partners、IVP和Sorenson Capital的弗雷泽·布洛克(Fraser Bullock)那里筹集到1.2亿美元资金。
5.DataGravity
成立时间:2012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新罕布什尔州纳舒厄(Nashua)
公司主营业务:将大数据技术嵌入存储系统,令中型公司也能买得起这家公司的产品。目前仍处于“隐身模式”中。
公司杰出人才: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宝拉·隆(Paula Long)同时也是数据存储系统提供商EqualLogic的联合创始人之一,2008年EqualLogic被戴尔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另一名联合创始人约翰·约瑟夫(John Joseph)也曾担任EqualLogic高管。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Andreessen Horowitz、Charles River和General Catalyst等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集到4200万美元资金。
6.Data Tamer
成立时间:2012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公司主营业务:目前仍处于“隐身模式”中。这家公司的技术以麻省理工学院、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和卡塔尔计算研究所(Qatar Computing Research Institute)的相关研究结果为基础。公司网站称:“Data-Tamer能让企业组织有效而大规模地广泛整合和管理许多现有和未来的数据来源。”
公司杰出人才:公司创始人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数据库专家迈克尔·斯通布雷克(Michael Stonebraker)和种子投资者安迪·帕尔默(Andy Palmer),后者同时也是Vertica、VoltDB及其他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在2月份从谷歌旗下风投机构Google Ventures和NEA那里筹集到种子资金,数额不明。
7.Continuuity
成立时间:2011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
公司主营业务:提供用于软件开发的平台即服务(platform-as-a-service)产品,能连接到大型数据存储库。
公司杰出人才:联合创始人托德·帕帕约安努(Todd Papaioannou)和尼汀·莫特吉(Nitin Motgi)曾一同在雅虎和其他公司中开发大数据项目,另一位联合创始人乔纳森·格雷(Jonathan Gray)曾是Facebook大数据项目的负责人。此外,公司员工中还有来自天睿(Teradata)、微软及开源社区的工程师。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Battery Ventures、Ignition Partners、Andreessen Horowitz、Data Collective和Amplify Partners等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集到1250万美元资金。
8.DataStax
成立时间:2010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市和德克萨斯州奥斯汀
公司主营业务:出售企业版NoSQL数据库Apache Cassandra。
公司杰出人才:首席技术官乔纳森·埃利斯(Jonathan Ellis)和副总裁Matt Pfeil都来自服务和托管服务提供商Rackspace,这两人是DataStax的联合创始人。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Crosslink Capital和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等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集到将近4000万美元资金。
9.Sumo Logic
成立时间:2010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雷德伍德城(Redwood City)
公司主营业务:出售一项基于云技术的服务,该服务可管理和分析来自企业硬件和应用的日志数据,以确保其运行状态良好。
公司杰出人才:联合创始人Kumar Saurabh和克里斯蒂安·彼得根(Christian Beedgen)都来自安全软件厂商ArcSight,这家公司已在2010年被惠普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Accel Partners、Greylock Partners 和Sutter Hill Ventures等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集到5050万美元资金。
10.Datameer
成立时间:2009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市
公司主营业务:出售一个基于Hadoop运作的应用,能对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并显示在图表中。
公司杰出人才:公司员工有很多都曾供职于Hadoop,首席执行官斯特凡·格罗斯查普(Stefan Groschupf)曾是开源大数据搜索引擎Nutch的早期资助人之一。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凯鹏华盈(KPCB)和红点创投(Redpoint)等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集到近1800万美元资金。
11.HStreaming
成立时间:2011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旧金山
公司主营业务:利用Hadoop技术整理和分析实时视频流和机器生成的数据。
公司杰出人才:首席技术官沃尔克玛·尤利格(Volkmar Uhlig)曾在IBM沃森研究中心(IBM Watson Research Center)工作过五年时间,此外还曾是L4微内核的首席架构师,这种技术能控制手机功能,全球范围内基于该技术运行的手机达15亿部以上。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风险投资公司Atlas Venture那里筹集到100万美元资金。
12.Precog
成立时间:2010年(原名为ReportGrid)
公司总部所在地:科罗拉多州博尔德(Boulder)
公司主营业务:开发社交媒体和网络分析技术以及大数据应用开发者工具。
公司杰出人才:联合创始人John De Goes和Kris Nuttycombe曾是社交广告网络Socialmedia.com的工程师,该广告网络在2011年被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LivingSocial收购。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RTP Ventures、Resonant Ventures和Launch Capital等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集到200万美元资金。
13.Alpine Data Labs
成立时间:2011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市
公司主营业务:集中致力于企业级大数据业务,公司开发的软件能形象化显示公司数据流中发生的事情。
公司杰出人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杰·奥托(Joe Otto)和首席产品官斯蒂文·希尔顿(Steven Hillion)都来自于云存储服务提供商EMC旗下Greenplum部门,该部门孵化出了Alpine Data Labs.。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Sierra Ventures、Mission Ventures、EMC、斯坦福大学和住友银行那里筹集到750万美元资金。
14.Kontagent
成立时间:2007年
公司总部所在地:旧金山
公司主营业务:出售移动和社交应用分析服务。
公司杰出人才: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曾(Jeff Tseng)曾为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开发软件。
公司背后的支持者:已从Battery Ventures、Maverick Capital和Altos Ventures等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集到1800万美元资金。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今天撰文,按照类别汇总了KPCB著名分析师、“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Mary Meeker)在最新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提及的20家革命性创业公司,它们有可能改造图片分享、移动支付、创意开发、教育等众多领域。
以下为文章全文:
1、改造图片
Snapchat是一款在好友之间分享照片的应用,但它所发送的照片具有“阅后即焚”功能。目前,每天分享到Snapchat中的照片数量已经超过了Instagram。
在使用这款照片分享工具时,用户可以自主决定对方所能查看的时长,之后便会永久删除。如果对方试图截屏,系统会自动向你发送通知。
创办时间:2011年5月
创办人:埃文·斯佩格尔(Evan Spiegel)和鲍比·莫非(Bobby Murphy)
融资总额:从Lightspeed Ventures Partners、SV Angel和Benchmark处融资1400万美元
重要性:Snapchat每天分享的照片超过1.5亿张,比Instagram还多,大约相当于Facebook的三分之一。
2、改造视频
Dropcam是一款可以通过多种设备查看监控视频的家用摄像头。每分钟上传到Dropcam的视频已经超过了YouTube。
这其实是一套家用摄像头和一套软件的合体,很容易安装,而且可以将视频存储在云端。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或网页直接查看家中的监控视频,并保存下这些视频片段。父母可以用它看护宝宝,还可以当做家用监控摄像头来使用。
创办时间:2009年1月
创办人:格雷格·达菲(Greg Duffy)和阿米尔·维拉尼(Aamir Virani)
融资总额:通过Accel Partners和Menlo Ventures等公司融资1780万美元。
重要性:Dropcam极大地降低了监控摄像头的价格,让普通人也能买得起。它将视频存储于云端,避免资料丢失或损坏。每分钟上传到YouTube的视频已经长达100小时,但Dropcam的视频上传量比YouTube还多。
3、改造音频
SoundCloud允许用户上传、分享或收听声音,也可以协作编辑音频文件。他的月用户达到1.8亿,每分钟上传11小时音频。你可以在上面找到各种各样的古怪声音来制作音轨。
创办时间:2007年
创办人:亚历山大·陆(Alexander Ljung)和埃里克·瓦赫尔福斯(Eric Wahlforss)
融资总额:6330万美元
重要性:SoundCloud的内容上传量不及YouTube或Dropcam,但每分钟的时长仍然高达11小时。每个月有多达1.8亿人使用这款服务,约占全球网民总数的8%。
4、改造导航
Waze是一款众包导航应用,可以根据网络中的其他驾驶员提供的信息展示交通状况并发送实时提醒。
创办时间:2008年
创办人:欧力·莱文(Uri Levine)、艾胡德·沙布泰(Ehud Shabtai)和阿米尔·辛那(Amir Shinar)
融资总额:6700万美元
重要性:Waze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收购目标。据报道,苹果公司、Facebook和谷歌都有意斥资10亿美元收购该公司。Waze共有4800万用户,每月使用该应用行驶的总里程达到10亿英里(约合16亿公里)。
5、改造保健和健身
短短一年间,My Fitness Pal的API(应用编程)调用量已经从零增长到每月5500万次。该产品提供了免费的智能手机应用和网站,可以追踪用户的饮食和锻炼状况,以便根据用户的目标优化营养元素和热量摄入。该领域的其他企业还包括RunKeeper 、Jawbone、Fitocracy、耐克、Fitbit等。
创办时间:2005年
创办人:麦克·李(Mike Lee)和阿尔伯特·李(Albert Lee)
融资总额:无
重要性:健身应用和数据追踪行业正在快速增长,耐克Fuelband、Jawbone Up和Fitbit等设备的用户已经达到数百万。Run Keeper和My Fitness Pal等应用也都吸引了很多使用者。但My Fitness Pal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健身公司提供保健数据。该应用的API调用量已经在短短一年内从零增长到5500万次。
6、改造社交
新浪微博类似于Facebook和Twitter的混合体,过去一年间,其年营收预测额已经从零增长到1亿美元。
创办时间:2009年
创办人:新浪
融资总额:5.86亿美元
重要性:这家中国社交网络拥有5.8亿月用户,年营收预测额在一年间从零增长到1亿美元。这是美国境外的几家值得关注的大型科技公司之一。另外一家则是京东商城,该公司可以在几个小时内配送各种商品。
7、改造移动支付
Square成立三年多共计处理了150亿美元支付额,合作商户超过400万家。只需要通过iPhone或iPad,这家移动支付服务便可帮助企业接受信用卡付款,而用户甚至可以直接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付款,不必携带信用卡。
创办时间:2009年
创办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和吉姆·迈克尔维(Jim McKelvey)
融资总额:3.41亿美元
重要性:虽然成立只有几年,但Square却处理了150亿美元的支付额,共有400多万商家使用该公司的技术,其年度增长率高达3倍。
8、改造贷款
Lending Club正在筹备IPO(首次公开招股),而且刚刚获得谷歌的大举注资。该公司自创立以来共计发放近20亿美元贷款。通过这项服务,有信誉的人可以非常方便地从其他人那里获得贷款。
创办时间:2006年
创办人:雷诺·拉普兰切(Renaud Laplanche)
融资总额:9520万美元
重要性:Lending Club迄今为止向13.7万人发放了近20亿美元贷款。
9、改造账单和支付
Check原名Pageonce,这款应用可以确保用户及时支付账单,避免产生滞纳金。它每年管理的账单支付总额超过5亿美元。
创办时间:2007年
创办人:盖伊·高德斯坦(Guy Goldstein)和阿西卡姆·考夫曼(Ahikam Kaufman)
融资总额:2300万美元
重要性:Check每年为800万注册用户监控价值5亿美元账单。
10、改造设计和开发流程
Minted 、Quirky和99Designs都可以通过众包模式降低设计和产品开发成本。其中,Quirky的业务可以让参与者在产品开发的各个方面展开协作——从创意信息到设计、命名、生产、营销,再到销售阶段,整个流程都涵盖其中。
创办时间:2009年
创办人:本·考夫曼(Ben Kaufman)
融资总额:9130万美元
重要性:目前提交到该网站的设计总数有8.7万,注册用户为36万。该平台的产品已经通过Bed Bath & Beyond等大型零售店出售。
11、改造教育
这一领域有很多企业,但领导企业只有几家,包括Chegg、Knewton、2Tor和Coursera。
Chegg:这是一家2005年创立的课本租赁服务。有了它,学生不用每个学期都购买价格昂贵的新课本,迄今为止的融资总额已经接近2亿美元。
Knewton:该服务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材料进行学习,并提供最符合其特点的学习方式。使用Knewton的学生越多,它的体验就越好。它可以帮助学生准备LSAT、SAT、GMAT等考试,目前已经融资5400万美元。
Coursera:Courseara提供各种在线课程,拥有300多万用户,共有400多种课程可供选择。该公司目前已经融资2200万美元。
2Tor:这家创办于2008年的公司将传统的高等教育搬到了网上,提供与大学校园里相同的课程挑战。它可以帮助高校找到更多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学业。它还能提升高校收入,因为虚拟学生的收费几乎与常规的收费完全一样。
12、其他具有革命性的企业
Uber:2009年由塔维斯·卡拉尼克(Tavis Kalanik)和加里特·坎普(Garrett Camp)共同创办,它已经改变了多座城市的交通法规,包括华盛顿特区和纽约。该服务已经融资5000万美元,并且吸引了很多效仿者,包括打车应用Hailo和拼车服务Lyft。
Makerbot:2009年由布里·佩蒂斯(Bre Pettis)创办的这家公司领导了3D打印市场,目前已经融资1000万美元,去年创收1000万美元。该公司今年预计可以创收5000万美元。
Kickstarter:2009年由佩里·陈(Perry Chen)、颜希·斯特里科勒(Yancey Strickler)和查尔斯·阿德勒(Cahrles Adler)共同创办的这家众筹网站,目前已经帮助10万个项目成功获得融资,总额达到5.35亿美元。该公司迄今为止创收近3000万美元,融资总额为1000万美元。
Airbnb:Airbnb创立于2007年,可以帮助用户对外出租房屋,时间从几天到几周不等。该公司由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乔·戈比亚(Joe Gebbia)和纳森·布莱查泽克(Nathan Blecharczyk)共同创办,目前为止已经融资1.2亿美元,该公司的投资者认为其价值数十亿美元。
via:《硅谷新视野》
Pinterest爆炸式增长速度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该公司的运营工程师Ryan Park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谜底。在他看来,Devops模式在Pinterest爆炸式增长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Ryan Park提到的DevOps指的是什么?传统的工作流程中,开发和运维之间存在很多的沟通错位而造成部署上的问题,由此,DevOps理念应运而生。DevOps是“开发”和“运营”的结合体,它是一组过程、方法与系统的统称,用于促进开发(应用程序/软件工程)、技术运营和质量保障(QA)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与整合。 它的出现是由于软件行业日益清晰地认识到:为了按时交付软件产品和服务,开发和运营工作必须紧密合作。
DevOps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更快速、更高效的交付所需的软件功能。更快的对软件进行更新并进行必要的修改,从而改善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虽然DevOps模式很强大,但真正要开展起来并不容易。Park表示,要掌握诸如Puppet实验室的Puppet以及Opscode的Chef等配置工具,是个很艰难的过程,但是因为这种全新的业务模式很高效,依然有很多公司愿意去尝试它们。
那么公司转型到DevOps模式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尽可能地减轻转型带来的痛苦并且创建持久可靠的业务流程呢?下面来听听Ryan Park为我们总结的经验之谈:
1.采用自动化
Ryan Park表示,你需要仔细对比现有的自动化工具,然后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进行使用。Pinterest使用的是Puppet配置管理工具,它可以将启动新服务器的流程自动化,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自动配置正确的参数。
Park表示,“在以前,需要人工去配置很多集成服务的参数。参数跟踪、检查每台服务器做了哪些事情、增添新用户的数据,这些都需要人工去操作。人工操作不但让工作人员苦不堪言,而且可靠性不强,一般100台服务器只有91台服务器可以正常运行,而自动话工具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创建单一可信来源
虽然要做到这一点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但是通过使用Puppet或者Chef的控制面板,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哪些系统是在本地的服务器上运行、哪些又是在亚马逊的EC2的云服务上运行。
Park表示:“养成搭建可信来源的习惯非常重要,系统需要知道所有服务器的名称,并了解哪些服务器正在进行分布式缓冲、哪些在运行其他的服务。但是,要将所有重要的信息集中起来,你还得输入必要的数据才行。
3.尽量避免文化冲突。
开发人员和运营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内容大相径庭,主要是因为他们要达成的工作目标经常发生冲突。一方面开发人员希望尽快部署最酷的产品,而另一方面运营人员需要确保正在运行的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下去。如果能雇到懂运营的软件工程师或者懂开发的专业运营人员,将对公司的业务非常有帮助。当然前提是,两个团队都需要同公司的业务目标保持一致。
4.事先做好准备。
对于那些已经拥有大型开发团队和运营团队的企业来说,在如何让双方更好地协作方面,总是会遇到不少的问题。而创业公司在创立之初,因为规模较少,就不存在这样的困扰,但是随着规模的壮大,如何合理制定工作流程、选择合适的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Park表示,如果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这种变化过渡就会更加顺畅。
5.融入社区
在各种各样的社区中,有很多专业的DevOps人士,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这笔资源。订阅适当的邮件列表、参加聚会和供应商会议,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并结实大量的专业人士,比如说本月底即将召开的Puppet大会。
via:雷锋网
毫无疑问,做出改变的决定是痛苦而艰难的,但优秀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并不畏惧变化。硅谷很多优秀的企业或创业者都有过“华丽转身”的经历:Twitter的创始人Evan Williams最初创立的是Odeo视频分享公司,最终在Odeo垮掉之前将其卖掉,并全身心地投入到Twitter项目上。Instagram 联合创始人Kevin Systrom最初开发的是一款图片位置标记程序Burbn,后来Systrom发现用户对图片分享功能更加感兴趣,于是把图片功能从Burbn独立出来,创建了Instagram,最终以1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Facebook。下面通过一张信息图来看看创业公司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via:雷锋网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最终得出任何一个企业成功的两大核心:好的产品和该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创业企业都可以规模化,但是这个过程中需要在以下5个方面保持平衡:客户、产品、团队、商业模式以及资金。而在所有失败的创业公司中,起着主导因素的是过早规模化。
一家企业的成长历程(生命周期)基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 发现(Discovery):这个阶段主要是确认自己是否在解决一个真正有意义的问题
- 验证(Validation):验证人们是否对你所打造的产品感兴趣
- 效率(Efficiency):改进商业模式、提升获取客户的效率
- 规模化(Scale):快速成长
- 保持与再创新:当规模化到一定阶段后,公司需要保持下去,同时通过不断的再创新继续这个循环
那些过早规模化的企业被归类为矛盾型(Inconsistent),其平均的筹集资金在110万美元左右;而在适当时期(正确时机)规模化的企业,我们将其归类为一致型(Consistent),其平均的筹集资金在340万美元。
这两大类型的创业公司在团队、资金、客户获取、用户增长等方面都拥有很大差异:
- 团队:实现规模化前,矛盾型创业公司的团队人数比一致型创业公司多50%;但是规模化后往往比后者少50%
- 资金:矛盾型创业公司在效率阶段所融资金往往是后者的3倍,但是在规模化阶段却比后者少了18倍
- 用户获取:过早规模化的新创企业中,有超过45%的创业公司用在获取用户的费用每个月都超过了15000美元,而一致型创业公司几乎都少于这个数目
- 用户增长:矛盾型创业公司的用户数在发现阶段是后者的10到12倍,在验证阶段也比后者高出1到1.5倍;但是在效率阶段,则比一致型创业公司低7到8倍,而规模化阶段则低了16到26倍。两者的爆发期显然不一样
- 在发现阶段,两种类型的创业公司的关注点也有着很大区别:77%的矛盾类创业公司在这个阶段将超过一半的精力放在了产品的发展上,而45%的一致型创业公司将精力集中于客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