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危害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ue, 11 Jan 2022 12:35:0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研究发现单身男性更容易出现炎症 //www.otias-ub.com/archives/1374828.html Tue, 11 Jan 2022 12:35:00 +0000 //www.otias-ub.com/?p=1374828

据外媒报道,发表在《流行病学和社区健康》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经历多次分手,或者独居多年的单身中年男性,身体更容易出现炎症。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835名(3336名男性和1499名女性)年龄在48至62岁受试者血液中两种关键的炎症生物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

结果显示,与从未失去伴侣的男性受试者相比,经历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分手的男性,IL-6和CRP水平均升高17%。此外,与单身一年的男性受试者相比,单身七年或或七年以上的男性CRP水平高11%,IL-6水平高12%。

不过,这种趋势却没有在女性受试者表现出来。即使女性受试者单身多年,或经历分手,都没有发现IL-6和CRP水平增高现象。

对此,研究人员表示,在年轻男性群体中,出现炎症的几率往往高于男性,这也导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其他因素影响,这种情况也会随之增长。

与此同时,对于分手等事件,男性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从而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行为,例如饮酒过度。而这些行为,也可能进一步导致男性炎症水平增加。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男性当中,教育程度也与炎症水平的增加有关。在多次分手的男性受试者中,教育程度越高的男性,IL-6和CRP升高幅度最大。

同样,IL-6标记物在受过高等教育且至少独居七年的男性中最为显著,而CRP标记物在受过高等教育且独居两年至六年的男性中最高。

不过,该研究只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对于单身和炎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清楚。但炎症水平有着显著的临床相关性,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一个风险因素。

据了解,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

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自 快科技

]]>
洛克菲勒大学:研究发现独居太久容易睡眠不足、暴饮暴食 //www.otias-ub.com/archives/1303031.html Sun, 29 Aug 2021 11:40:54 +0000 //www.otias-ub.com/?p=1303031

独居一时爽,但长时间独居,真的会爽到《天上飞》吗?不见得。最近,来自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生物学家们发现:独居久了,竟然会导致暴饮暴食、睡眠不足!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实验发现了疑似“孤独感开关”的神经元。

能手动激活,人为创造“孤独感”的那种!

孤独的果蝇也吃得多,睡得少

实验发生在生物学家的祖传好友,果蝇身上。

和人类一样,果蝇也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平均每天睡眠16个小时。

团队里的Wanhe Li设计了一种分组对照实验,来验证果蝇存在与人类相似的行为。

她在如下的几只容器里从左到右依次饲养1只、2只、5只、25只、100只果蝇:

最左边那只独享单间的果蝇,就是一只处在社会孤立状态下的群居生物。

7天之后,在24小时内拥有连续30分钟以上睡眠的比例上,“独居”的果蝇明显低于过着群体生活的果蝇:

△红色的Iso为隔离状态的果蝇

总睡眠时间也一样:

这就是“睡眠不足”行为产生的来源了。

而当对比群体生活和独居一天的果蝇时,独居七天的果蝇总是拥有更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变化:

具体来说,主要是代谢基因在表达上发生了差异。

在基因的作用下,即使生物不间断地获取食物,大脑还是会处在一种“饥饿”的状态之中。

吃了还饿,饿了再吃,可不就体重增加了吗。

那么,这种慢性的社会孤立具体又是以怎样的病理学机制,来影响身体的睡眠和新陈代谢的呢?

“孤独症开关”——P2神经元

孤独感能够产生病理学上的后果,这很可能与一小群神经元的变化有关。

团队的领导者Michael W. Young表示。

在实验中,团队观察到了大脑中的P2神经元参与了睡眠和饮食行为的变化:

当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性时,即使是孤身一蝇也能泰然自若,丝毫没有“吃多睡少”的症状。

但如果手动激活这一“开关”,即使只是脱离了大部队一天,这只果蝇也会孤独感加倍,仿佛已经独居了一周……

这就让Wanhe Li博士对P2神经元的功能做出了猜测:

它(P2神经元)就像是一种计时器,持续计算社交孤立的时长或者孤独的程度。

当然,这并不是控制孤独感的决定性开关。

——只要果蝇每天都与小伙伴们混在一起,即使激活了这些P2神经元,果蝇也不会出现那些孤独症状。

就仿佛社交行为能够将这个“孤独计时器”不断清零一样。

那么这种慢性社会孤立、新陈代谢和睡眠之间的具体机制是否也能推及到人类身上呢?

Michael W. Young表示:

虽然这项研究很难证实长期独居的人类吃得更多、睡得更少也是出自相同的生物机制。

但长期脱离群体会如何影响果蝇的基因表达、神经活动以及行为,这已经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生物模型。

在群居性动物对孤独感的生物反应这项研究上,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这一模型继续寻找实验室动物与人体之间的联系。

自 量子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