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ue, 22 Aug 2023 10:39:1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中规院: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2018.html Tue, 22 Aug 2023 20:00:23 +0000 //www.otias-ub.com/?p=1642018 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2亿人,同比增加646万,城镇化率提高至65.22%。中国城 镇化已经进入由“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的转型期,城镇建设既要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 的现实,也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2年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开始减少,沿海城市人口增速逐年放缓,而中西部强省会 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在提升。伴随城市人口增长的转移,粗放发展的不良倾向在部分地区出 现“回流”,对科学规划和高质量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2022年,全国应届毕业生规模突破千万。吸引青年人才成为城市间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竞争 如何吸引青年人才,来到一座城、喜欢一座城、扎根一座城?


]]>
中规院: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287793.html Thu, 29 Jul 2021 21:10:47 +0000 //www.otias-ub.com/?p=1287793 《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总体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为12%,同比降低1%,超过百万人的极端通勤状态得到改善,35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25个城市降低、只有5个城市增加,西宁、厦门是改善最显著的城市,但沈阳、长春、北京、重庆、大连极端通勤还在增加。

同时21个城市通勤距离缩短,单程平均通勤距离超大城市平均水平为9.1公里,特大城市8.2公里,I、II型大城市分别为7.7公里和7.2公里,同比减少0.1-0.2公里,其中,深圳、西宁、银川、长沙、济南、兰州、石家庄、郑州减少超过0.3公里。

赵一新分析称,城市通勤空间条件恶化的两个显著趋势是职住分离增加、公交保障降低:14个城市职住分离增加,武汉、重庆、厦门、宁波、南昌等最显著;45%的通勤者45分钟公交可达,轨道交通里程少的城市公交保障能力下降;2020年全国新开通10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然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平均仅提升1%,北京、广州、南昌、南宁、青岛、上海等城市这一指标甚至不升反降,虽然有疫情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仍需要关注轨道交通的网络客流效益。

与此同时也注意到,深圳是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提升最快的城市,保持了超大城市中最低的职住分离度,有效提高了4%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使其在约40公里的空间尺度上实现高效运行,并成为平均通勤距离减少最多的城市;武汉是职住分离度和平均通勤距离指标恶化最快的城市,职住空间的变化使武汉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下降2%,公交通勤保障能力下降2%,导致通勤时耗增加,武汉也是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下降最多的几个城市之一。

此外,中国主要城市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总体平均值为5.7吨/日,换算每人、每年(往返)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为0.29吨。短距离通勤和绿色出行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超大城市中深圳的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为5.5吨/日,远低于多数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中长沙、苏州和西宁,这受益于深圳良好的职住平衡、相对较短的通勤距离和超过75%的绿色出行比例。

超大城市45分钟内通勤比重降低,北京仍最低

提高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是城市规划和交通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等多项国家层面规划都将45分钟通勤比重达到80%以上作为重要目标。

《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总体平均水平为76%,其中超大城市68%、特大城市73%,距离目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35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14个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同比降低,其中9个集中在超大、特大城市,广州、武汉、青岛、大连下降幅度超过3%。北京仍然是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最低的城市,仅有57%,并且同比降低1%。

同时15个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在提高,6个城市同比持平,其中杭州、南京、厦门、合肥、海口、宁波提升超过2%。

平均通勤时耗是居民通勤出行直观感受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已被纳入“城市体检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城市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标。《通勤监测报告》指出,2020年全国主要城市总体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6分钟,与2019年持平。北京仍是单程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达到47分钟,同比没有增加,紧随其后的时耗最长的城市分别是重庆40分钟、大连38分钟、西宁35分钟。

但也有6个城市通勤时耗降低,上海同比减少2分钟,西安、南京、厦门、合肥、宁波5个城市,同比减少1分钟。13个城市通勤时耗小幅增加,其中I、II型大城市有10个。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中规院交通院: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通勤时耗增刊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6025.html Sun, 06 Dec 2020 21:30:21 +0000 //www.otias-ub.com/?p=1166025 《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从通勤范围、空间匹配、通勤距离、幸福通勤、公交服务、轨道覆盖6个方面,呈现了36个中国主要城市的通勤特征数据画像。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完善了“出行时间高精度提取技术”,推出《通勤时耗增刊》。计算出36个城市的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为城市通勤监测增加了第7个核心指标。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45分钟可达通勤人口比重和单程超过60分钟通勤人口比重,以期为优化城市职住关系,提升运行效率,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及生活品质,提供更丰富的依据和支撑。

研究数据来自2019年1-6月,百度地图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与《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保持一致。

一、全国主要城市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6分钟

单程平均通勤时耗,是城市空间、交通效率、宜居水平的综合体现。

36分钟,是全国主要城市通勤人口的单程平均时耗。其中,超大城市平均通勤时耗41分钟,特大城市37分钟,Ⅰ、Ⅱ型大城市分别为34、33分钟。

北京、上海、重庆、成都通勤距离超过9公里,通勤时耗达到40分钟,是中国城市中通勤距离最远、时耗最长的4个城市。其中,北京通勤时耗47分钟,是全国唯一单程平均通勤时耗超过45分钟的城市。

短时耗通勤是很多人追求的生活状态,既满足工作的要求又能保证生活的质量,受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居民对缩短通勤出行时间的期望更加强烈。

二、全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76%

从城市治理的角度,需要将通勤时耗控制在合理水平。45分钟通勤保障已经成为全球大城市的目标共识。

《纽约2040—规划一个强大公正的城市》提出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90%,作为城市繁荣、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海、南京也提出45分钟通勤覆盖80%-90%作为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与发展目标。

36个全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76%。其中,超大城市45分钟通勤人口比重仅有69%,特大城市74%、Ⅰ型大城市80%、Ⅱ型大城市83%。对于超大和特大城市,距离45分钟通勤覆盖80%-90%的发展目标尚有一定差距。Ⅰ型大城市中大连、合肥、长春、哈尔滨和长沙,45分钟通勤覆盖也尚未达到同等规模的平均水平,城市通勤支撑与保障不足,居民的交通出行和生活品质亟待提升。

三、超千万人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

关注极端通勤,避免超长通勤带来的身心伤害与社会问题,是构建城市风险防范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举措。

36个中国主要城市中有超过1000万人,占通勤人口的13%,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其中,超大城市单程大于60分钟的中心城区通勤人口比重18%,北京更高达26%。

长时间通勤占用了人的日常运动、睡眠等生活时间,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瑞典于默奥大学社会地理学教授Erika Sandow研究指出,上下班耗时超45分钟,离婚率将增加40%。

结语

关注通勤时耗,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直接体现,是营造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是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的核心载体。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