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症是目前社会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数据显示,随着学术、社会和经济压力越来越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情况越来越多。很少有研究比较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中常见的精神障碍。
因此,英国研究人员调查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和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从而探索高等教育是否可能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原因。并将相关研究结果“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ttendance and comm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young people in England: evidence from two population-based cohorts”于2023年10月发表在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杂志上。发现在青少年18至19岁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比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患常见的精神障碍症状,但是在25岁的年轻人中间,精神障碍疾病与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无明显关系。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 (23)00188-3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主要研究了从2004年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LSYPE1)和2013年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LSYPE2)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LSYPE1/2:14-17岁)、期间(LSYPE1:18-19岁)和之后(LSYPE2:25岁)的心理健康状态。发现在LSYPE1中,18-20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16-17岁时比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常见的精神障碍症状。然而,通过25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高等教育与心理疾病之间无直接关系。
2013年LSYPE2招募了13100名参与者,其中5045名(38.5%)为14–15岁、6732名(51.4%)为16–17岁、6753名(51.5%)为17-18岁,6743名(51.5%)年龄为18-19岁。2004年和2007年LSYPE1招募了16122名参与者,其中7078名(43.9%)为14-15岁、8493名(52.7%)为16-17岁,5611名(34.8%)为25岁。研究发现,50.7%(6128人中的3104人)的LSYPE2接受古高等教育,55.8%(4832人中的2696人)的LSYPE1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进行调研发现,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家庭背景存在明显差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的父母通常受过大学教育且有比较充裕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吸食大麻或打架斗殴的可能性也较小。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 (23)00188-3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与社会人士相比,2018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 (LSYPE2) 在学习期间出现常见精神障碍症状的风险略有增加。不过其影响不大,表明高等教育可能不是导致年轻人出现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在 1989-1990 年出生的群体中 (LSYPE1),我们调查了25岁时研究群体中常见的精神障碍,发现在18-20岁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间在出现精神疾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相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父母往往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较高的教育文化水平,因此培养出来的孩子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与心理健康的社会经济梯度的发展一致。
研究还比较了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即中学期间)出现常见精神障碍症状的差异。在 LSYPE1 中,我们发现在16-17岁时,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比没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更多问题,但在14-15岁时则没有。在 LSYPE2 中,我们发现在 14-15 岁期间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比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较少,但在中学期间都没有出现过精神障碍。
不过,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高等教育入学率与中学期间常见精神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义务教育带来的影响。在LSYPE1中,在16-17岁时,不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可以进入社会工作,但在LSYPE2中却不能。这意味着,在 LSYPE2 中,所有 16-17 岁的参与者都会面临着教育或培训带来的潜在压力。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 (23)00188-3
研究人员发现,在18-19岁时,高等教育与现在常见精神障碍症状之间存在微小的正相关关系,但在25岁时则不然。如果消除接受高等教育的潜在心理健康风险,18-19岁人群中抑郁和焦虑的发病率可能会降低6%。
第一作者Tayla McCloud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表示:本期望高等教育学生比他们的非学生同龄人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因为他们的背景普遍更好,但研究结果令人担忧。结合之前的研究结果,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这对保障年轻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McCloud, T., Kamenov, S., Callender, C., Lewis, G., & Lewis, G. (2023).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ttendance and comm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young people in England: evidence from two population-based cohort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8(10), e811-e819.
来自: 生物谷
抑郁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状况,会使人感到衰弱无助。研究人员仍在寻找治疗抑郁和防止抑郁发展的最佳方法。其中饮食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近日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表明,食用超加工食品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研究人员发现,这种风险尤其与食用含有人造甜味剂的食品和饮料有关。该研究题为“Consump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 and Risk of Depression”,发表在JAMA network杂志。
来源: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34770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饮食可能会影响抑郁症的风险。尽管有大量数据将超加工食品(UPF;即能量密集、可口的即食食品)与人类疾病联系起来,但检验超加工食品摄入与抑郁症之间关系的证据却很少。
这项队列研究包括在基线时没有抑郁症的护士健康研究II的参与者。研究人员最终将31712名参与者纳入分析,这些参与者为女性,基线年龄为 42 至 62 岁。
他们对参与者进行了食物频率问卷调查。然后,研究人员根据NOVA分类查看了参与者食用的超加工食品的数量。该分类系统有助于根据加工对食物进行分组,并有助于识别超加工食品。
在二次分析中,超加工食品按其成分分类,包括超加工谷物食品、甜零食、即食食品、脂肪和酱汁、超加工乳制品、咸味零食、加工肉类、饮料和人造甜味剂。
研究人员也对抑郁症使用了两种定义:(1) 严格的定义需要临床医生自我报告诊断抑郁症并定期使用抗抑郁药物;(2) 广泛的定义需要临床诊断和/或使用抗抑郁药物。
研究人员解释了某些可能或已知的抑郁症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总热量摄入、体重指数 (BMI)、体力活动、吸烟状况、更年期激素治疗、总能量摄入、酒精、合并症(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家庭收入中位数、社交网络水平、婚姻状况、睡眠时间和疼痛。
来源: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34770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量高的参与者体重指数较高,吸烟率较高,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的患病率较高,并且定期锻炼的可能性较小。当研究人员用严格的定义去定义抑郁症时,2122名参与者患上了抑郁症,而当研究人员对抑郁症使用更广泛的定义时,4840名参与者患了抑郁症。
研究结果还强调,由于摄入了更多含有人工甜味剂的超加工食品和人工加糖饮料,抑郁症的风险可能特别高。
研究人员补充说:这些食物的高度加工性质通常会产生一种比整种食物更便宜、更稳定、更可口的产品。这使它们更容易食用。但通常他们热量、脂肪、盐和糖含量也很高,这会导致体重增加。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摄入更多的超加工食品,尤其是人工甜味剂和人工甜味饮料,与抑郁症风险增加有关。尽管超加工食品与抑郁症相关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最近的实验数据表明,人工甜味剂会引起大脑中的嘌呤传递,这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该研究的优势包括大样本、前瞻性设计、高随访率、针对多种混杂因素进行调整的能力以及经过广泛验证的饮食评估工具。但是这项研究也有其局限性。该群体主要包括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此外,如果没有结构化的临床访谈,可能会考虑对结果进行错误分类。
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限制超加工食品消费对健康有益。从长远来看,加工食品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有专家指出:“食用富含超加工食品的饮食会增加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包括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们含有大量不健康的脂肪、糖、钠和添加剂,如果经常食用,会导致营养失衡和一系列不良健康后果。”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减少超加工食品的摄入,包括用更健康的选择取代超加工食品,以及选择更小的份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饮食中优先考虑水果、蔬菜、全谷物、瘦蛋白和豆类等未经加工的完整食物。在家计划和准备膳食能够更好地控制食材和烹饪方法,减少对包装或快餐选择的依赖。
来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809727
来自: 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