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Fri, 11 Feb 2022 07:26:0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2021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行为分析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388076.html Fri, 11 Feb 2022 07:26:00 +0000 //www.otias-ub.com/?p=1388076
如今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逐年提高,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时间呈现低龄化趋势,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今天,发哥要借着一份研究报告,给正在放假的你和家长朋友们提个醒,寒假期间网络安全更不容忽视!

这份研究报告是由中国儿童中心联合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共同发布的《2021 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行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希望这份报告,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网络环境,远离网络安全风险,更高效地享受互联网为你带来的便利。

前言

据《2020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 1.83 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94.9%。未成年人网民普及率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面对海量互联网信息,未成年人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处理、理解能力面临考验,网络诈骗、网络追星、隐私泄露等问题时有出现。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

基于此,中国儿童中心联合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发布《2021 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行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聚焦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为深化媒介素养教育,营造清朗网络环境提供数据参考。

报告在全国 32 个省级行政区、282 个城市及所属农村地区,针对 6-16 岁,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及初等职业教育不同阶段未成年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全网开源数据分析,形成最终分析结论。

未成年网民创新高  小学生群体规模扩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媒介信息素养的定义及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本报告将网络媒介素养定义为使用各种网络媒介工具来获取、检索、理解、评估、使用、创造和共享信息内容, 以批判性的、合乎道德的、有效的方式,参与网络内容生产、创作、消费与交互的能力。随着未成年人网民的普及率不断提升,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素养至关重要。

社交平台是未成年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

社交平台成为未成年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家人、老师转发的内容成为未成年人最信任的社交信息渠道;从信息的媒体来源看,多数未成年人对于权威渠道内容更为信任。

反诈宣传效果良好  这 TOP5 不容忽视

全网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议题主要聚焦在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网络追星、网络诈骗几个方面。同时本次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议题聚焦点容易受到热点、突发事件影响。如 2021 年上半年,国家反诈中心 APP 上线,反诈宣传引发全网关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2021 年下半年未成年人网络诈骗议题热度明显下降。此外受上半年部分追星事件影响,全网对未成年人隐私泄露的关注度高于下半年。

未成年人追星行为易引发网暴事件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容易受到追星行为的影响,有不同偶像的未成年人容易互相产生言语攻击,未成年人的追星行为需要持续加以引导。

4 成未成年人无法辨别虚假信息

报告显示,4 成未成年人无法辨别虚假信息,其中不清楚网络谣言是什么占 35%;经常错误辨别谣言占 5%,这类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初中阶段以后,未成年人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逐步提升。

“青少年模式” 的现状

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的主要动机为家庭管理与自我管理男生未成年群体与小学阶段未成年人群体更多依赖家长、老师要求而使用青少年模式,初中阶段以后未成年人自我约束能力快速提升,时间管理、内容管理、消费管理都是使用青少年模式的主要驱动。

清朗行动有效制止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

报告显示,清朗行动显著减少未成年人的非理性追星行为,比较 2021 年 5 月和 9 月的未成年人追星数据发现,9 月的追星数据对比 5 月下降 56%。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追星行为中,参与粉丝团打榜、为 TA 反黑占比近 1 成,其中初中阶段未成年人群体、女生未成年人群体上述追星行为相对突出,需要持续关注。

反诈宣传效果显著  未成年人金钱认知要加强

2021 年上半年,国家反诈中心 APP 上线,各种反诈骗宣传引发全网关注讨论,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报告显示,2021 年下半年对比上半年,未成年人网络诈骗议题讨论热度下降 74%

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人对金钱的认知不足,致使金融诈骗成为未成年人遭受诈骗易发区。面对中奖信息等金融诈骗内容,近半数未成年人无法直接辨别真伪,2 成未成年人会相信并按步骤操作。尤其是男生未成年群体、小学阶段未成年群体。

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报告显示,由于无意识地主动披露等因素影响,86% 未成年人曾暴露过隐私信息,如性别、地址、年龄、城市等信息。此外,3 成未成年人由于隐私保护意识欠缺,会在社交网络主动发布个人隐私相关的内容,如自己的照片视频、家人朋友的照片视频等。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意识需要持续提升。

保护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发哥将于今年上半年推出普法小课堂,针对上述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几大核心议题如网络诈骗、隐私保护、网络追星等,提供免费课程。响应国家双减号召,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鸣谢:清博智能、腾讯教育、企鹅科学、上海校外宝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对本报告撰写的大力支持~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2021未成年人互联网兴趣洞察 //www.otias-ub.com/archives/1252549.html Thu, 27 May 2021 06:37:58 +0000 //www.otias-ub.com/?p=1252549

报告在全国32省级行政区、213个城市616岁未成年人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报告》显示,互联网在低龄儿童中加速渗透,88%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时间为上小学阶段及小学前,且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时间呈现低龄化趋势。其中,69岁未成年人中,小学前触网的占42.3%而在1316岁未成年人中,小学前触网的比例仅为10.5%。互联网已经成为α时代未成年人开拓视野、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

  学习是重心  对在线教育持肯定态度
报告显示,半数未成年人每天上网至少1次,2020年上半年在线教育投融资总规模同比增长275%,00后的学习生活安排非常紧凑,课业负担重,校外在线辅导成必备。这也侧面反映了未成年人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

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未成年人当中,88.7%上过学科辅导班,人均2.1个;47.2%上过兴趣班,人均1.8个。每个工作日平均花费4.6个小时在写作业和上学科辅导班上,周末则是5.3个小时。

而在众多的学科当中,英语由于学习用途困惑,成为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而随着数学难度增加,从初中开始超越英语,成为中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

对于在线教育,多数未成年人持肯定态度,认为在线教育可以拓展知识面,对学习有帮助、方便培养兴趣、升学考试等等。

刷短视频占比最高,初中生对互联网社交诉求强烈

报告显示,在关于未成年人上网活动的众多选项中,看短视频居第一位,占比42%,休闲娱乐、打发时间是刷短视频的主要目的。但随年龄增长,未成年人将短视频作为获取知识、认知世界的重要渠道,如身边事、热点事件等。从内容偏好上看,幽默搞笑、游戏动漫是未成年人最喜欢的短视频类型。

数据显示,35%的未成年人喜欢玩网络游戏,主要目的为休闲娱乐打发时间,享受比赛竞技感、释放压力、方便与同学交流。其中,女生和低龄阶段未成年人玩游戏相对目的性不强,男生在初中以后,对于游戏的竞技、成就感和社交诉求更高。

从初中开始,未成年人对于互联网社交的诉求快速提升,拥有强烈的情感互动诉求,其中初中生追星诉求高于其他阶段。与此同时,超过6成社交用户加入过兴趣社交圈子。未成年人的兴趣圈子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其中,饭圈、书友圈用户群体最大,游戏电竞圈、硬核科技圈、国风、体育、二次元、模玩手办均有一定的受众。

除了浏览和观看,内容创作是未成年人自我表达、实现个体价值的重要方式。27%的未成年人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制作或发表过原创内容,短视频、图文、表情包。

成长烦恼多,职业理想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青少年阶段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形成期。报告显示,当代未成年人对现实及未来的思考主要包括成长、科技、互联网、未来四个方面,其中成长的烦恼问题最多,占比超过4成,主要涵盖学习相关、生活习惯、沟通社交、情感等方面。作为网生一代,当代未成年人对于互联网产品、技术、服务相关领域也有较多问题。

关于职业理想,超过7616岁未成年人对于未来职业有美好憧憬,总体来看,老师、医生、警察位列理想职业前三。未成年人的理想职业也随年龄增长呈现由理想到现实的变化。其中,小学生对科学家有更多向往,初中对于歌手/演员,艺术家偏好提升,高中阶段则对于成为白领有更多渴望。

践行科技向善”  腾讯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

2021未成年人互联网兴趣洞察报告》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成立以来的重要成果之一。今年4月,腾讯发布了公司历史上的第四次战略升级,提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并宣布将为此首期投入500亿元,设立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推动战略落地,通过开展公益性工作,创造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早在2019年,腾讯就提出科技向善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公司发展的使命愿景。新部门的设立,也是腾讯为实现这一使命愿景迈出的重要一步。面对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的发展新蓝图,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未来也蕴藏着巨大的想象力。

希望此次报告的发布,能够帮助家长和社会了解未成年人内心世界,也为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特别是儿童友好的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南都: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调研 //www.otias-ub.com/archives/920332.html Fri, 09 Aug 2019 03:03:19 +0000 //www.otias-ub.com/?p=920332 1、每五个受访未成年人就有一人在网上过遭遇色情、暴力信息

南都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研究员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以“死亡”“杀人”“恐怖”或另类情感为主题的暴力色情小说出现在一些网络阅读平台上,且对未成年人完全开放。

调研问卷结果显示,有21.25%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机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其中,男生更常遇到色情、暴力信息,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遇到此类信息的频率也更高。

2、游戏周边APP藏危机:网络欺凌不容小觑,不良信息引发担忧

本次调查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欺凌情况不容小觑,有12.47%的受访学生表示曾遭受网络欺凌,而且男性受欺凌的比例更高。随着年龄增长,认为自己有过网络欺凌遭遇的未成年人也更多。

3、家长指导能显著减少未成年人手机使用风险 平台应增加未成年人模式吸引力

调研深入分析发现,在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方式作出管理和要求的情况下,孩子的手机应用内消费、遭遇网络欺凌、遭遇色情、暴力信息等情况均有显著减少。

此外,南都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研究员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多家互联网平台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家长控制模式等使用率极低,鲜少有家长知道这些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由于未成年人模式视频内容实在单一鼓噪,主动开启的未成年人更是少之又少。

报告结论与建议

1、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手机,家长是关键角色,学校教育可作为突破口

谁应该在正确引导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中扮演主要角色?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调查问卷受访者答案趋同: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均有七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应该扮演主要角色。

不过,虽然不少家长自身也认同应当由家庭主要负责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但仍有约四成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太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且只有不到半数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引导孩子科学使用手机上做得比较多。

对于家长在管理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课题组采访的多位专家都提及了“网络素养教育”一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童小军表示,虽然家长在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引导中应承担主要责任。但有效解决“如何正确引导教育”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她认为,网络素养实际上是社会行为的一个部分。学校不应该对移动互联网一刀切,一律不允许进校园,而是应该开设专门的网络素养课,并将这门课纳入常规教育中。

2、不吸引未成年人的未成年人保护模式都是空谈

目前来看,短视频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实行严格的视频分级,只呈现包括教育益智、科普、休闲等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以知识、技能学习类为主,少量掺杂其他带有趣味性的视频,同时,未成年人无法进行直播、打赏、充值、提现等行为。

现今短视频平台在保护未成年人不受到不良内容侵害时的思路,往往是不断净化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内容,这种净化更像是“可删可不删的都删”的应激合规反应。但从长远来看,当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内容愈发单一同质,结果反而是青少年拒绝开启,保护模式被空置。

期待家长能有意识开启未成年人模式的最好办法,除了培训家长外,依靠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未成年人主动开启似乎更可能治标又治本。建议平台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设置能够吸引未成年人的机制与内容来吸引未成年人,甚至专门为未成年人模式定制独家的精彩内容,真正激发未成年人自主开启保护模式的动力。

3、技术或可为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兜底

除了增加未成年人模式下内容的吸引力,技术的力量或还能有更大的可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亦是如此。假如没有进行未成年人实名认证、假如没有开启家长控制模式,未成年人的行为就无法被发觉了吗?理论上来说,每一个人的网络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互联网时代最受追捧的“用户画像”为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在研究中心此前的测评中,我们在不进行实名注册、关闭家长保护模式的状态下,尝试在几个视频直播类平台上邀请未成年人手持酒瓶出镜进行直播(经过其家长同意),抖音平台在直播开始 1 分钟后就辨认出视频中出现未成年人,立即中断了直播。此外,据腾讯介绍,如果一个注册为成年人的用户的游戏行为模式疑似未成年人,他们也会根据情况与判断联系用户确认年龄。

可见,即使是没有其他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状态下,平台仍然能够通过专门的技术设计起到保护未成年人的作用。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办法更像是一种事后补漏的兜底办法,它并不能在未成年人的利益受到互联网侵害伊始就阻止或提醒某种行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依然需要建立在家长及时开启监护模式,并与未成年人商讨合适的使用互联网的计划基础之上。

内容来源:中国信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