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02 Mar 2022 02:49:1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2022年趋势观察:电信运营与IT //www.otias-ub.com/archives/1397324.html Wed, 02 Mar 2022 02:48:54 +0000 //www.otias-ub.com/?p=1397324

Omdia 观点:电信 IT 是电信运营商转型的关键

  • 电信 IT 是电信运营商 (CSP) 转型的关键。总体而言,2021 年电信 IT 厂商收入预计将增长 3% 较去年因受疫情影响而实现的 2% 增速有所改善,并且我们预计他们的收入在截至 2026 年期间将以 4% 的复合年增长率 (CAGR) 增长。
  • 对电信 IT 进行投资对于 5G 服务创收、保障 5G 服务以及改善客户体验与互动至关重要。未来一年的重点投资领域还包括网络安全、人工智能 (AI)/ 分析、数据管理、网络管理以及策略控制。
  • 向云、云原生架构与实践的持续迁移,以及软件即服务 (SaaS) 交付模式的日益流行,将促进 CSP 大力投资这一领域,并加大与云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
  • 电信 IT 市场具有复原力。50-70% CSP 声称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更加重视电信 IT 项目。Omdia 预测电信 IT 市场将以 4% CAGR 增长。

主要信息

  • 云服务提供商成为 CSP 的重要合作伙伴。CSP 需要与云服务提供商密切合作,旨在将电信 IT 业务负载转移到公共云并支持边缘服务,同时利用他们的云原生技能及其在分析、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专长。
  • 电信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增强,使用范围扩大。CSP 将继续在网络运营与管理中应用 AI,但该技术也将在网络安全、销售和客户支持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加大对网络安全的投资。网络安全现在是非常重要的主题。CSP 计划在未来一年增加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但往往不确定将哪方面优先提上日程。
  • 5G 创收是重中之重。5G 创收的持续重要性有助于推动对 IT 创收系统 (monetization system) 的投资,包括收费、策略控制以及合作伙伴管理等关键领域。

给运营商的建议

  • 运营商需要与云服务提供商密切合作。超大规模公司不仅仅是公共云的使能者,也是日益重要的数字化转型合作伙伴以及稀缺专业知识的提供者。
  • 需要全心全意向云迁移。为了透过云以及云原生技术获利,CSP 需要利用在其它行业通用的相同平台与工具,并采用开放方法。
  • 运营商应当将投资重点放在可扩展 AI 部署的工具与实践上。他们应创建一个数据基础架构来整合对数据资产的访问并加强数据管控。公共云还可以作为一个平台来整合和托管全企业的数据,并提供对 AI 服务的访问。
  • 领导层的决心与承诺是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高管层参与到项目中来不仅有助于扩大运营规模,还有助于解决由孤立数据引发的数据访问问题。
  • 运营商需要投资 5G 创收解决方案。CSP 需要投资电信 IT 系统来支持新的 5G 服务和商业模式。这将需要面向 5G 的融合收费与策略控制功能,以及包括客户互动、合作伙伴管理、产品目录与分析在内的更多其它功能。

给供应商的建议

  • 供应商需要确保自己的电信 IT 解决方案完全云原生,能够在任何云环境中托管。他们还需要确保自己的解决方案逐渐可以作为 SaaS 产品提供。
  • 供应商不仅要提供最新的技术,还要扮演合作伙伴的角色。CSP 将越来越多地要求独立软件供应商 (ISV) 提供指导、教育和培训来支持与转型、云迁移以及采用云原生实践相关的活动。供应商需要提供良好的培训与支持服务,并提供易于使用的工具来帮助 CSP 填补 IT 专业技能方面的空白。
  • 供应商需要提供开放、模块化、易于使用和集成的电信 IT 解决方案。在这方面,开放架构、开放 API 以及低代码 / 无代码解决方案将发挥作用。
  • 面向 5G 的融合收费与策略控制是关键。不过,ISV 需要确保他们的计费、合作伙伴管理、客户关系管理 (CRM) 和产品目录解决方案也具备支持 5G 创收所需的全部功能。
  • 供应商需要做好准备,满足 CSP AI 解决方案的大量需求。CSP 将要求供应商合作伙伴提供的应用和工具嵌入 AI,并期望供应商解决方案具有开放 API,从而方便访问数据。他们也将期待供应商提供云 / AI 专业技能与服务。

来自: Omdia

]]>
从总量控制谈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创新 //www.otias-ub.com/archives/190501.html Sun, 26 Jan 2014 03:11:54 +0000 //www.otias-ub.com/?p=190501 一、电信运营商面临总量控制的难题

和一帮老兄弟喝酒,每次喝酒的时候,大家都会说,今天根据人数,总量控制,也就2瓶。但是喝着喝着,3瓶甚至4瓶的情况就可能出现了。这种场合,我是总量控制的坚定执行者,后面追加的基本上就不喝了(主要是酒量不行)。但是,偶尔气氛特别的情况下,也有超量的情况。根据个人的观察和体会,类似这种消费控制的情况还是广为存在的。

具体到电信业消费上,尤其是目前4G服务上,有些理性消费者第一反应就是,你说的4G网络再好,再快,应用再多,我最后就关心一个问题,我为此发生的消费是多少,跟现在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还是基本维持不变。看吧,消费者越来越难忽悠了。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看,从收入=出账用户数*单用户消费额这个简单的模型来看,未来增长的潜力首先来自出账用户数的继续增长,但是随着网民渗透率的提升,后续更多的增长来自单用户的消费额。进一步简单分解单用户消费额=数据流量*数据流量单价,数据流量单价呈下降趋势(新的价格战下的降幅还不小),因而增长取决于数据流量消费。如果广大的用户又对这个数据流量消费进行总量控制的话,那电信运营商来自数据消费的收入增长就面临非常大的压力。这也就是用户非常希望包月和运营商无法满足的矛盾点。再来一个OTT,电信运营商自然难以承受。

如此看来,面临这样的难题,运营商的流量经营的出路在哪里?个人分析认为在于对流量的定价机制的改变(变革)。

二、电信运营商对流量定价机制的变革分析

本文试图从电信运营商对手机流量在个人用户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定价策略的交叉上构建一个二维分析模型进行阐述(如下图)。

目前电信运营商的基本定价机制是,面向公众用户(个人或家庭)按套餐方式收取手机流量费(有些超出一定量后封顶),而对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应用免费(仅仅是指移动网络通道,不包括IDC租赁)。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在手机QQ、微信这种产品出现后,运营商突然发现自己被严重OTT了(如象限1,如果当时微信刚刚出来的时候,如果运营商能够按照当时的想法,对其按时长或者流量向用户或者像企业收费,那这个产品的发展也不会如此迅速,至少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因此,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运营商对流量的定价机制造成的。

从去年开始,阿里、网易等一些企业,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开始和运营商尝试一种新的模式,用户使用应用由这些应用提供商企业为所产生的流量买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即所称的流量后向经营模式,而这种模式被解读为解决电信运营商OTT化的有益尝试。就在前几天,中国电信综合平台设立,其重要业务方向也是探索流量后向经营。这种模式,在个人看来就是一个去OTT化提升管道价值的过程(即由象限1向象限2转变)。也就是电信运营商站在管道的控制权基础上,对利益的充分平衡的过程。是一个定价机制的小范围尝试。这样的探索效果,即取决于几家运营商的态度,也要看行业的走势。

如果按照这种定价机制演变下去,个人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管道主导下的非OTT化状态(即象限3)。也就是,运营商向公众用户免费不直接收取流量资费,而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为用户使用自己的应用付费。定价机制不再由运营商与公众之间较量,而是转为跟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较量(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市场化方式)。进而导致以免费为主的行业会出现更多的收费应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网民不用为流量直接埋单,即便在为互联网应用服务付费的情况下,总体上是更得益的。而且,从消费权益保护角度来看,付费的服务也更能得到保障),从而有更多的精品应用产生,真正更加满足用户的信息消费。

到达象限3的状态,在个人看来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的原因。即如何解决用户的总量控制难题。个人看来,这个难题的解决在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而不是电信运营商,个人始终认为电信运营商不适合参与更多的应用提供。从早期的SP业务来看,最善于忽悠用户消费的是互联网企业。从现在的互联网应用来看,电信运营商自己的基本上都难以直接挣到钱。只有互联网企业有能力懂网民,更何况电信运营商碍于本身的特殊身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举个例子,平安小区,小区的监控可以适时由住户通过手机了解,住户不用为手机流量付费,但是可能物管通过这个额外收费。而运营商和物管进行分成,这就扩大了收入来源。

当然,这样的定价机制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好处,从而以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们是在靠垄断过日子而抬不起头了,至少广大人民群众不会再这么直接骂了。

综上简单分析,个人认为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无论是前向还是后向,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流量资源的定价机制进行重构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就无所谓再去争论前向还是后向了。当然,这样的对产业格局发生大影响的东西,也要看几家运营商怎么看待。这对于运营商而言就是革自己的命,在目前基础通信服务还在发展的情况下,可能还不会割舍向公众用户收费的这块肥肉。但是,从数据业务发展的趋势来看,走到那个方向或许是个出路。

作者:笨手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