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健康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19 Aug 2020 07:53:3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大健康产业里的巨头身影:格局已定,但业务创新才刚刚开始 //www.otias-ub.com/archives/1103263.html Wed, 19 Aug 2020 07:53:33 +0000 //www.otias-ub.com/?p=1103263 作者:李永华,微信公众号: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联网大健康因为疫情获得了更多目光,最近,中国健康产业规格最高的产业会议“西普会”上,阿里、京东、百度等巨头悉数分享了互联网视角下的行业洞察。

时至今日,互联网大健康已经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风口领域,因为它一直处在风口,带着不同目标和资源禀赋进入大健康领域,互联网巨头们的路越走越宽,创新不断涌现。

不过,差异性毕竟存在,巨头竞逐也出现整体发展和单项能力的优劣不同,在各自创新不止的背景下,行业格局一边固化、一边更有内容。

一、巨头平台各有调性,互联网大健康格局已定?

国内疫情进入尾声,健康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热门,很多玩家和巨头冲进来成立了健康公司或者开辟健康业务线。

但是,整个行业没有逃脱互联网普遍的宿命,在台上唱大戏的还是几个巨头平台——如果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几个主要玩家分别是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以及百度健康。

布局最早的是阿里健康。从最初的追溯和电商生态延展,到现在阿里健康已经形成了包含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数字医疗等多条业务线的大健康布局,成为阿里在大健康领域的旗舰平台。

可以认为,阿里健康凭借全面布局,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在“大健康究竟怎么做”方面可以对照和参考的标杆——你缺什么,下一步应该布局什么,其六年的发展可能已经给出了较为可行的路径。

而在时间上紧随阿里健康之后的是平安好医生,2015年上线、2018年港股上市,其创立,是传统保险业“就近”拓展业务的典型体现,由于人寿健康保险与医疗大健康有天然的联系,平安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医疗资源,在药、医等方面拓展服务业务,有直接的优势。

当下,平安好医生有着令人瞩目的市值表现,尽管这背后有不少人质疑其营收挑战。

平安之后的京东健康在2019年5月独立运营,今年7月底传出IPO消息,它比阿里健康晚了整整5年才出现,或许是因为最近一两年阿里与京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老二想要在几乎所有业务层面对标老大,大健康只是这场厮杀的一个维度。

也因此,京东健康类似于本地服务、金融、云计算等等业务模块,更像是对阿里“亦步亦趋”的一种产物,在业务布局上几乎和阿里健康一模一样。

而最新入局的百度健康(今年3月成立独立运营的公司),其成立和发展,则带有一些与其他巨头不同的调性,是百度搜索业务发展的一种结果。由于医疗信息和知识是搜索用户的主要需求之一,百度在内容等方面掌握了比其他家更丰富的资源,将其整合起来成为独立的健康业务,并参照阿里健康等玩家的玩法,增加一些关联业务,是十分恰当的业务选择。

总结行业巨头的发展脉络,可以梳理出大健康领域的两个特点:

1. 沉淀式的行业发展属性,导致行业格局固化

入局时间越早,在业务布局方面就趋近于全面和完善,互联网大健康是一个“沉淀式”的行业,时间的积累是最好的护城河。这导致后来者想要追赶,要么亦步亦趋地对标“走一样的路”,要么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避其锋芒、另辟蹊径。

而无论哪个方式,都注定了有能力的先行者会抢占更有利的位置,在多年的发展后,行业格局只会走向固化。

2. 互联网大健康有生态与本体的“双重价值属性”

一方面,所有的大健康业务都带有充实“母平台”生态的意义,是母平台在业务上的延展或者成果,丰富了原本的生态;另一方面,作为具有独立市场前景的领域,它在独立运营之后又表现出极强的市场价值潜力,典型的是阿里健康与平安好医生在资本市场上受到追捧,这种双重价值属性让巨头平台做大健康有更充足的动机和更丰厚的“回报”。

二、互联网大健康决战四大战场,“母平台”如何影响竞逐?

大健康主流玩家都来自于互联网巨头,在这个领域,行业竞争从来都离不开“母平台”的各种能力加持。

分析“母平台”的影响,我们认为有四大表现:

1. 生态支撑:表面是突击战,背后是集团军作战

大健康绝不仅仅只守着医、药的一亩三分地,它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生态支撑,看起来是健康平台冲锋在前,实际是母平台的集团军作战。

以阿里健康为例,当下阿里经济体拥有8.5亿中国零售平台移动月度活跃用户,7.3亿中国年度活跃消费者,不仅带来了直接的流量入口优势,还因为业务条线广泛,让阿里健康得以渗透到更多用户场景中,例如,用户可以在支付宝本地生活服务中轻而易举享受到阿里健康的相关服务。

这是从阿里健康官方宣传中截取的阿里健康生态关联图:

当京东健康要直接对杠阿里健康时,它必须完成同等的生态营造,必须是集团军对集团军的作战。

从这个意义上看,京东这些年在电商之外的各个方面跟随阿里的动作,或者说努力做好学生的姿态,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大健康的比拼不是只有大健康本身就行了,背后的生态建设必须协同进行,才能让自己有一拼的资格。

反观百度、平安的路虽然有所不同,但依赖生态资源带来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例如百度用户的搜索惯性,可以直接导入到医药、医疗服务实现,这些年百度在健康知识方面与众多医生合作,也增强了健康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而平安在医生资源方面依赖平安在医疗体系中的影响力,当前自聘专业医生300余人,签约三甲名医500余位,做到了在线咨询实时响应。

2. 技术协同:“新基建”让大健康在根本上拥有业务创新的无限可能

百度在健康领域仍然十分强调其AI精准推荐的能力,能够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推送对应的健康信息、知识以及服务。可以看到,随着“新基建”的推进,技术能力在大健康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百度健康可以打出AI这张牌。

事实上,巨头们在技术方面都在加大投入,这一两年不断对外输出“技术公司”标签的阿里,凭借达摩院、阿里云的技术输出,在大健康领域的技术应用也不断加码,包括医疗人工智能、未来医院、区域云HIS、城市医疗大脑等。

而大健康与底层技术的融合,绝不只是“凑热闹”,或者说在既有业务上有多大优化价值,根本上,还是推动有着无限可能的业务创新。

举例来说,凭借技术能力优势,阿里健康就曾经开发出业界知名的药品溯源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品追溯、责任追查等行业痛点问题。可以预测的是,未来,手握技术这把剑,我们将发现更多AI、大数据、云计算甚至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技术出现,带给我们颠覆想象的行业创新应用。

3. 本地服务:线下需求倒逼线下服务,“木桶效应”成行业挑战

由于医疗行业具有区域化服务的特性,互联网大健康一直与线下服务能力有极强的关联,随着疫情时代通过网络享受服务的习惯进一步强化,用户的线下需求正在倒逼大健康把本地服务当作“标配”进行建设。

所以,审视京东健康,可以发现它的传统强项依旧是高效的自建物流体系,这与实体产品占据京东健康的主要内容有关。

这实际是“木桶效应”的体现,你在药企资源、用户基数、技术能力等方面优势再强,线下服务跟不上也会导致整体的体验上不去,失去用户的选择。

对应来看,阿里健康由于布局更早,挖掘阿里经济体在线下服务的能力是其一直在做的事,早在2018年10月,阿里健康就已经布局O2O业务,在全国20多个城市提升线下药品配送能力,其中北、上、深、杭四地已经可以实现7×24小时的全天候“急送药”服务。

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在线下服务方面的角力仍然在深化。

当然,这方面百度与平安稍显落后,百度暂时在这方面未有布局,而平安可能只能借助于外部的物流体系(例如,阿里的菜鸟)实现线下“药”方面的服务,不过由于与医院的关系资源更好,平安好医生在线下的医院诊疗的用户体验方面或更具备优势。

4. To B赋能:医药的产业智能化,与互联网大健康“背靠背”

只有B端药企、医疗机构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往上得到提升,大健康产业才能实现根本上的大跨步式发展,毕竟,如果B端仍然传统,而大健康平台和用户走向了数字化,这种不匹配将严重阻碍全流程的打通,二者离不开“背靠背”的宿命。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健康这些年来一直在给上游的药企赋能,例如基于阿里既有的电商物流仓储经验对药企的本地化库存、药品高效调配进行指导。

事实上,阿里这些年一直在强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技术形象,其中就自然包括了阿里健康多年来在数字医疗方面的布局,比较知名的有追溯码、旗下扁鹊做的互联网医院平台,以及云HIS等,而在单项技术方案方面,阿里健康的脑电癫痫筛查AI引擎、脑健康筛查AI引擎、等已经在进行全面落地。

但话说回来,由于To B某种程度上更依赖技术能力,带有某种“架空”发展的属性,这让百度这样的“技术派”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赋能传统医疗作为百度AI的重要新基建落地,可能帮助百度健康在To B方面建立优势。

可以明显看到的是,智慧医疗或者类似的概念,已经成为各健康巨头都在布局的新机遇点。

三、大健康行业“路遥知马力”,综合布局+创新决定远期胜败

从四大战场也可以看出,大健康比拼的是“母平台”综合实力以及自身的不断创新探索,虽然行业格局基本确定,但综合布局方面的角力将长期、深度持续下去。一个大健康平台的“成色”要最终表现出来,可能还需要等一等。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首先,是当下互联网大健康的核心业务——医药电商,对综合实力的考验就十分全面和深度。

它要PK交易行为产生前的种种运营,例如阿里健康借助UC、支付宝等的健康内容沉淀,百度不断强化健康知识权威性的移动生态运营,这些帮助筛选出真正需要药品服务的用户;

它要PK供应链能力,除了京东、阿里都在不断提升的时效性,典型的还有,随着更多药品的加入,冷链运输的需求在加码;

它要PK政企生态资源的融合,最直接的,是各巨头都意识打通医保的重要性,例如平安好医生2019年开启了一个计划在3-5年内全面纳入医保的计划,阿里健康在2018年就开始联合支付宝在一些地区的医院落地线上医保结算……

然后,健康行业不止是“药”,核心战场也在“医”,由于服务内容的庞杂和广泛,考验平台的多样化业务融合能力。

仅从阿里健康来看,这种多样化业务融合就包括,进军疫苗服务,从2017年起上线疫苗服务平台,提供疫苗预约等服务;整合体检服务,2019年年底完成对爱康国宾、美年健康、慈铭体检三大体检巨头的投资和业务连接;应对突发疫情的核酸检测,今年4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大城市开始推出在线预约新冠核酸检测服务,疫情期间,面向湖北和海外居民开启在线义诊服务、打造运营国际医学交流平台等等。

这里认为,“医”是一个比“药”的业务场景更丰富、更充满可能的领域,如果说“药”考验的主要是供应链等硬实力,那么“医”则可能既需要“硬实力”,更需要生态加持下包括业务创新理念、消费者洞察、行业资源整合等等在内的一系列“软实力”。

总而言之,互联网大健康是一个需要历史积淀的创新领域,它有着极高的门槛,面向未来又十分考验综合布局,只有生态资源繁盛、技术实力强大、创新能力最突出的玩家才能跑到最后,绝不是一场可以简单依靠资本来快速暴起的产业游戏。

 

 

]]>
百度App用户战疫实录发布 日均超过10亿人次搜索、浏览新冠肺炎信息 //www.otias-ub.com/archives/1009729.html Thu, 20 Feb 2020 08:12:34 +0000 //www.otias-ub.com/?p=1009729 百度健康“问医生”单日咨询人次超过85万

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持续超过1个月,在这场战“疫”中,一线工作者用坚守与担当为人民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而普通老百姓如何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20日,《百度App用户战疫实录》(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从疫情时期,网友对权威信息和知识、服务的需求出发,展现了百度用户如何用知识和信息作为“武器”与力量,投入全民抗疫的第二战场。值得关注的是,用户通过百度搜索、浏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信息日均超10亿人次,每天超过5000万人查看“抗击肺炎”频道反映全民严肃看待、谨慎防疫,而百度健康“问医生”单日咨询量超过85万,也体现了在线问诊服务在疫情之下的高度需求。

报告显示,疫情爆发以来,大量权威专业知识和信息成为了用户的刚需,作为日活用户超过2亿的App,百度App每天使用人数依然较春节前增长超过10%。而在百度App首页上线的“抗击肺炎”频道,最受关注的版块为疫情地图、周边疫情、疫情辟谣

信息井喷的时代,各路消息真假难辨,为此百度也为用户构建起了一道拒绝谣言和恐慌情绪的信息壁垒。截至220日,百度产出的辟谣内容累计服务用户超过5亿人次。其中8090后年龄段人群对辟谣信息尤其关注,占比近50%;湖北、山东、广东等为最关注辟谣的省份。

除了主动获取疫情信息,广大网民进一步学习防疫知识的意愿也极其强烈。有超过1亿人次观看百度健康推出的“战疫直播间”,百度健康医典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词条累计满足用户搜索需求超2亿。

特殊时刻,大数据也成了网民做好自身防护的有力工具。在疫情地图版块,已有超过32亿人次浏览查询疫情动态。百度发布的4份新冠病毒搜索大数据报告也已被全国权威媒体累计引用超2千次,每天的读者观众达上千万。

疫情之下,出门难看病更难对此,百度App开通“问医生”免费服务通道,10万公立医院医生7*24小时在线,全国用户提供全科室免费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已有超2.6亿人次访问页面,超670万人次进行了相关免费咨询。

面对停课不停学的需求,百度文库为全国中小学及高校师生免费开放了超2亿份教材资源,每天超过2万师生领取。

除了为用户科普肺炎相关知识,百度App也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上线了患者同乘查询工具、新型肺炎智能自测工具、医用口罩生产企业一键查询工具、新型肺炎防护手册、公益小程序等多种服务,成为了广大用户科学抗疫的重要“武器”,其中新型肺炎防护手册辐射到3亿人群。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必然是一次全民性质的行动,不仅仅一线人员,后方的人们通过获取相关知识、信息以及服务做好自我防护亦是重中之重。《百度App用户战疫实录》客观展露了疫情期间人们通过百度这一互联网信息服务综合平台的战疫举措,也可见得,信息、大数据等在这波战疫之下成为了一股巨大的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