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ue, 28 Mar 2023 04:35:22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 //www.otias-ub.com/archives/1575351.html Thu, 30 Mar 2023 05:21:56 +0000 //www.otias-ub.com/?p=1575351 2023年3月20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绍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绍兴发布”会议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张杨博士代表研学旅行课题组发布了《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分别从演化、催化、坚守、聚焦、思考五个维度分享了年度报告的核心观点与主要数据。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人们对研学旅行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化、不断深化的。研学旅行的参与者从狭义的中小学生不断扩展到包括学龄前儿童、大学生以及成年人、老年人等全生命周期群体,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研学旅行相关的政策红利仍在持续释放。从国家层面看,更多部门关注并支持研学旅行,更高层次的政策不断出台,在研学旅行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方面都有更多支持,总体上前瞻性和指导性更强。从省级层面看,研学旅行、劳动实践等成为各地文旅、教育等领域推进“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职能部门在基地营地评定、研学课程建设、指导师培养等方面的融合、联动、协同正在加强;省级政策的颗粒度更细更小。值得关注的是,四川、湖北等省份在进一步推进研学旅行的专项政策建设方面有创新突破。

疫情影响下,研学企业的坚守、创新、进场、离场同时发生。总体而言,2021-2022年开展研学业务企业的数量仍是不断增加的,主体更加多元化,但新增注册企业的数量增幅有所缩窄。研学相关企业在华东、华中地区的分布较为集中,以湖南、江苏、山东最为明显。市场主体数量的多寡基本反映了该地区研学行业的活跃程度,招标项目的区域分布与存续研学企业的集聚程度高度相关。

疫情期间研学企业的业务减少、经营压力增大。自然生态、科技创新、国防科工、传统文化、安全健康、红色文化是热门的产品主题,并且团队、亲子、基地营地的产品主题偏好呈现出高度同构的特征。

疫情让研学旅行遭受持续性打击的同时,也激发了行业的内生动能,促进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再困难的市场环境,依然有企业坚持以创新赢得空间,以突破寻求先机。疫情下出行距离缩短、团组变小的现实制约反而让研学企业更加聚焦课程的体系化开发,专注本地研学、甚至“楼下研学”的产品创新。社区研学、“校车研学”等都是在这方面的积极尝试。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在山西运城召开了全国校车研学旅行专题工作会议。

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承载空间,全国研学基地营地的建设处于“跑马圈地”式的扩张生长中,体育、文博、工业等领域的主题营地增长明显。营地建设加速的同时,营会机构也不断涌现。

学校端与基地营地的直连趋势一直是行业的关注焦点。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中介型旅行服务商对此已经思考,或正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布局。一方面研学服务商在中长距离、串点成线的研学旅行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对于本地研学、周边研学而言,研学服务商也在不断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同时以专业技术、渠道合作、投资入股等方式延伸至基地营地的运营业务。

研学旅行的公益性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政策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公益金到基金会等相关主体在研学实践、公益研学、门票减免、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出系列专项奖补政策、专项“惠生”活动。

研学旅行目的地的竞争变得前所未有的激烈,更加复杂更加综合。相关举措既包括支持鼓励政策、交通补贴,也包括目的地要素建设奖励、组织接待人次奖励,还包括招商引资举措以及营商环境的优化等。

本地内需释放是目的地建设的基本盘。本地研学频次高、数量大、易激活、深度体验的特点能有效促进研学旅行各主体、各环节的联动互动,推动研学课程的迭代升级,专业人才的能力进阶,从而形成高品质的研学供给。

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从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新专业的开设,到研学旅行指导师新职业的诞生都反映了人才短缺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路径。新职业人才的培养将为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行业的数字化建设不仅在系统构建、集成管理方面赋能行业发展,也促成了新的运营模式。绍兴市“研学游一件事”多跨应用2.0项目的推出是研学数字化建设的标志性事件。研学机构以及文博场馆推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云上研学”让万人同上一堂课成为可能。

围绕研学旅行的未来发展,课题组就“研学旅行作为一个细分市场,与其他平行的细分市场的区别是否仅仅是客群?”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主要观点。
渠道是重要的,但未来更重要的是研学课程和产品。对于研学服务商而言,产品力才是核心竞争力,优质的研学课程永无止境,研发过程应坚持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研学旅行不仅是一个细分市场,更是引领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变革的前沿阵地,可带动文旅行业在产品研发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提升。

研学旅行市场的创新动能既要内生,更要外寻;既要优势资源的深挖,又要优势产业的融合,更需各领域优势人才的共创。

研学旅行不仅是一个细分市场,也可成为城市的新名片。研学旅行可以成为城市优势产业的放大镜,城市产业优势与在地文旅消费的转换器,城市强势品牌的定盘星。

为探索院地合作的新模式,张杨博士还介绍了中国旅游研究院与绍兴市人民政府共建“研学旅行气象站”的构想和计划。“观研学旅行万千气象,筑城市品牌焕然蝶变”是研学旅行气象站的初心和使命。未来研学旅行气象站将实时观测并播报全国研学旅行的行业动态,进行专题研究和成果发布,不断挖掘跨界动能,助力目的地城市畅通内外循环与国际交流。
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
]]>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1 //www.otias-ub.com/archives/1340661.html Tue, 09 Nov 2021 17:31:39 +0000 //www.otias-ub.com/?p=1340661

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绍兴市政府和中国文化报四家联合主办的“‘走读浙江系列主题推广活动启动仪式暨中国研学旅行报告绍兴发布研讨活动,以北京和绍兴双会场视频连线的方式召开。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张杨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1》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数据。

报告由源起、催化、碰撞、聚焦、投射、回答共六个部分组成,围绕研学旅行的思想起源与发展、产业发展的痛点与趋势、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建设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层层剖析。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源起部分指出研学旅行的思想自古有之,中外有之。从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讲学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从杜甫、李白等诗人在游历大好河山中写下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到,到郦道元、徐霞客等地理学家用脚丈量山河,写下《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专业著作,再到马可波罗著下知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从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到他的弟子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古今中外无不在强调教育与旅游的关系,或者说旅行本就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的内涵自然赋于旅行之中。

正因如此,研学旅行不仅在思想层面上早已具有全球共识,更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实践,在欧美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都有良好发展。

催化部分指出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正处于“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阶段,整体来看可以将2016年视为一个分水岭。2016年以前,行业发展更多是“自下而上”的散点式探索,从顶层设计出发的政策数量还比较有限,形式上以夏(冬)令营、海外游学、社会大课堂等为主要形态,是市场力量的自发尝试。2016年,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自此,“自上而下”的引导力量将研学旅行产业的发展带入了快车道,国家级政策密集出台,地方相关主管部门积极跟进,相关产业扶植政策、规范标准等文件陆续出台。

政策端的密集供给,同时加速了需求的释放和供给的跟进。仅从狭义的市场定义来看,全国在校中小学生规模近2亿,考虑到我国人均教文娱消费支出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较已接近10%,无疑研学旅行是一个需求庞大的市场。

在政策的引导和需求的牵引下,行业供给侧也持续发力。自2016年以来,每年新增的机构名称包含研学或业务范围涵盖研学旅行业务的市场主体数量激增,国家级和省市级研学基(营)地、实践教育基(营)地数量显著增长。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教育部批准的581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40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各类市场化运营的基地和营地数量也在快速增长,疫情期间仍然有很多基(营)地的建设仍然在推进。

聚焦部分从产业视角出发剖析了研学旅行行业的现存痛点和关注焦点。相较于传统旅游产品,研学旅行产品的供应链更短,供应商和服务商的类型更加丰富。目前行业关注的焦点主要包括安全、经费、课程化、人才、基(营)地、数字化等问题。

安全是限制市场需求充分释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校、家长和研学旅行服务商的共同担忧所在,也是各方需要共同解决的重要议题。只有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多主体共建的安全保障意识和规范,只有构建起“法规条例——标准体系——保险/预案/救援”等跨层级共治的安全保障制度与实施体系,才能为研学旅行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旅游从业企业在多年发展中积淀的旅行服务管理经验与规范化流程,也已成为确保研学旅行活动安全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经费来源是制约研学旅行的另一个因素,目前国内研学旅行活动主要是家长付费为主要经费来源,在不同地区会有补贴或限价等财政政策,还有一些大型企业或景区也会以公益价格提供产品和服务。从全球的实践来看,未来我国还需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课程化是研学旅行产品区别于其它细分旅游市场和产品的关键特征,是目前行业内公认的方向,是全行业关注的焦点,也是企业间的竞争门槛所在。研学旅行课程实质上不单指具体的课程内容与设计,而是贯穿了理念设计、课程设计、行前引导、行中执行、行后评价,从方案到执行,从设计到落地,从参与到评价的完整链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课程是可以被模仿的,但是贯穿于全链条的研发、服务和执行能力是企业能够建立起的真正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因素,不仅是业内最为短缺的研学指导师,而是从研学旅行的理念构想、项目运营、产品设计、课程研发、营销推广、基(营)地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的专业人才的匮乏。从行业的创新实践来看,研学指导师批量培训及输出已经成为少数企业正在尝试的一项业务,这一模式正在向前发展。跨行业共享员工以解决研学旅行旺季人力资源不足问题的新型实践也都在涌现和探索中。

基(营)地是承载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空间,近年来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未见品牌优势明显的基(营)地及相关管理机构,课程化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但整体来看正在加速成长。大型营地与基地之间已形成以营地为中心,链接多家基地的生态网络,因此具有一定规模以上的住宿承载能力的营地的分布将会影响全国研学旅行的流向与动线。未来有竞争力的营地对于城市间和区域间对客源竞争的重要性,或许将如同欧洲各国的主要机场对于欧洲国家争夺首站入境欧洲的游客一样重要。此外,学校(需求端)与基(营)地的直连是正在发生并可能被强化的趋势,届时纯中间服务商的价值立足点将会面临再次考验,而目前能否实现直连会受到本地政策、营地前置运营能力、课程建设与执行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数字化是全行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无论是行政主体还是市场主体都在加快数字化方面的建设。对于C端而言,更多的数字化工具与技术被用于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广泛存在于研学旅行的行前、行中和行后的各个环节。对于企业内部而言,如何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课程的数字化开发与呈现、模块化设计与组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尝试。对于行政主管部门而言,如何加强本地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如何建立数字监管与公共服务体系,如何将研学旅行的管理纳入智慧旅游管理的系统都是各地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来看,全国性的研学旅行平台还未建立,区域化的实践教育平台逐步涌现,以整合资源与需求为目标的平台化搭建也是很多头部企业想要尝试的构想。
投射部分从建构的角度剖析了打造研学旅行目的地的核心建设要素。通过对全国头部研学企业的访谈和调研分析,可以发现本地接待能力是影响研学旅行目的地建设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全国主要目的地争夺全国主要客源市场的背景下来看,如何培育在地企业是决定外地组团社能否将其作为稳定的合作伙伴,进而增强到访该目的地的关键因素。其次才是本地文化的独特性、丰富度以及与课本的关联程度。与之相关联的是,只有好的资源,但是如何将其转化为好的产品和课程是能否获得市场认可的重要环节。在此之外,政府的支持力度也表现出较强的影响,不管是货币性的鼓励还是非货币性的激励对于刺激企业积极性而言都有一定的作用。在全国基础交通设施越来越完备的情况下,交通能够带来的差异和优势仍然存在,但趋势正在减弱,因为水平正在趋同。

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对于行业发展存在的疑问给出了尝试性的回答与探讨。

主要观点包括:

研学旅行市场是一个政策催化的市场,更是众多企业一点一滴拼出来的市场。正是千千万万的从事研学旅行服务的企业,使得存在于不同目的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逐渐转变成为被市场日益接受的研学旅行产品。

研学旅行相关的政策红利仍然在持续释放,但未来的政策应靶向性解决细颗粒度痛点问题。

研学旅行是“教育+旅游”的跨界产物,两者间的融合需要从“物理反应”走向“化学反应”。

研学旅行是对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回归、传承与创新,是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增量实验田,是借由旅行而实现的无痕教育,其未来的发展终将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