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赫芬顿邮报》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ue, 10 Jun 2014 15:53:0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美国《赫芬顿邮报》:研究显示女性只在乎“弟弟”粗度而非长度 //www.otias-ub.com/archives/238465.html Tue, 10 Jun 2014 15:53:00 +0000 //www.otias-ub.com/?p=238465

近期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只在乎“弟弟”粗度而非长度

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近期一项研究显示,对于女性来说,如果是发展长期关系,大小并不重要。她们并不在意男性的长度,只关心周长。

研究中,41位参与实验的女性查看了33款不同尺寸的3D打印阴茎模型。试验者要求这些女性从长度10厘米、周长6.3厘米到长度22厘米、周长18厘米的模型中选出自己最钟意的尺寸,用以发展长期或短期关系。

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在短期关系中,女性挑选了周长较大的模型,比长期关系的选择周长更长。但是女性对长期或短期关系中选择的长度并没有任何不同,在这两中情况下,女性都倾向于选择长度约17厘米的模型。

 

]]>
美国《赫芬顿邮报》:研究显示噩梦透露出4大致命疾病信号 //www.otias-ub.com/archives/235569.html Thu, 05 Jun 2014 14:48:18 +0000 //www.otias-ub.com/?p=235569

噩梦透露出4大致命疾病信号(图片来源:华盖图库)

1.心脏病

瑞典一项研究发现,在老年男性和女性参试者中,噩梦增多与心律不齐和间歇性胸痛存在重要关联。该研究还发现,在频繁发生噩梦和睡眠糟糕的40~64岁女性中,胸痛和心律不齐明显增多。女性绝经之后,痉挛性胸痛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2.帕金森病

英国《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刊登3项近期研究表明,睡眠障碍患者在快速眼动(REM深睡眠)阶段常会因为噩梦而出现尖叫、哭泣、乱打乱踢等现象,这些人群罹患帕金森氏病及其他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危险会大大增加。

3.睡眠呼吸暂停

美国佛罗里达睡眠研究所医学博士威廉·科勒表示,如果噩梦增多,常梦见溺水或窒息等无法呼吸,那么最好上医院检查一下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问题。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缺氧,严重扰乱深睡眠阶段的睡眠质量。《睡眠医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经过持续气道正压(CPAP)治疗之后,91%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噩梦随之消失。

4.精神病

英国华威大学心理学教授迪特尔·沃克博士及其同事对参试儿童遭受欺负和噩梦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常做噩梦或夜间频繁惊醒的儿童更容易发生青春期精神病。新研究发现,孩子白天的遭遇会直接影响到夜晚睡眠,会改变孩子的生理应激反应。如果儿童频繁做噩梦,家长应高度警惕。

美国波士顿大学神经学副教授帕特里克·麦克纳马拉博士表示,如果排除疾病因素,那么可接受专业催眠疗法或形象逆转疗法(IRT)治疗,消除噩梦恐惧感。另外,《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哌唑嗪可有效缓解严重创伤后出现应激障碍导致的噩梦及睡眠中断的问题。

]]>
美国《赫芬顿邮报》: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是自恋者的聚集地 //www.otias-ub.com/archives/199300.html Tue, 04 Mar 2014 04:54:21 +0000 //www.otias-ub.com/?p=199300          

         越自恋的人在微博上越活跃

1987年心理学家Hazel Markus 和Paula Nurius指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目前的自我”和“可能的自我”。互联网可以让一个人成为他“可能的自我”,至少也能创造出一个最接近“可能自我”的版本。微博一类的社交媒体为“可能的自我”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越自恋的人在微博上越是活跃。研究者指出人们在社交网络上会比在现实生活中更愿意进行“身份的陈述”。当你被介绍给别人时,不大可能会突然用简练的语言总结你是怎样的人以及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但在微博一类的社交媒体上人们则一直都在做“我是怎样的”描述。

《电脑与人类行为》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自恋者如何以及为何使用社交媒体。以大学生和成年人为对象,研究人员统计了他们更新微博的频率和原因,发现有自恋倾向的人会同意以下这样的陈述,比如“我的追随者崇拜我是很重要的”,“我的资料让别人成为我的粉丝是很重要的”。

喜欢刷微博的人也不一定都是自恋者

如果你花了数小时来看滚动新闻,这种行为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年轻一代更多地是将微博微信作为交流的一种工具,对他们来说,使用微博微信就像用电话一样。要确定什么行为是正常的,什么行为是自恋的,有时候人们在网上的行为虽然是一样的,但动机其实是不同的。

微博上的好友关注是单向的,而不是互动的,这种浅层关系可以为自恋者赢得更多“粉丝”。《自恋流行病》一书的作者、佐治亚大学心理学系主任W. Keith Campbell指出,自恋的人在网上往往会得到大批粉丝关注,即使你很招人讨厌,别人也只是会拿你来娱乐一下,这就是为什么自恋狂妄的人还能经常上电视的原因。

网游迅速提升自尊,是自恋者的最爱

虽然社交媒体是一个自恋者的狂欢地,但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如著名的魔兽世界,也被证明对自恋者很有吸引力。一项针对韩国1471名网络游戏玩家的研究表明,自恋者比不自恋者更容易沉迷于游戏。只要你玩,你的角色就能通过获得经验值而有进展,收集贵重物品和武器,变得富有和强大,升了一级又一级。玩家在游戏中获得了权力和地位的提升。

如果权力是通过暴力获取,那就更好了。自恋和侵略之间的关联性很强。自恋的人通常自尊心非常强,但是心灵又很脆弱,所以当有人攻击他们,他们的自尊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他们需要更多胜利来弥补这些损失,虚拟世界里的胜利可以迅速提高他们的自尊。

心理学家指出,一方面,在微博微信上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自恋行为;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对自恋行为也越来越能接受。调查发现,00后是最自恋的一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种大趋势,需要对此进行更多探讨。

]]>
美国《赫芬顿邮报》:2014年拒绝社交网络的8大理由 //www.otias-ub.com/archives/185030.html Mon, 06 Jan 2014 14:17:10 +0000 //www.otias-ub.com/?p=185030 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近年来网络媒体渐渐取代传统纸媒,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大大提升,城市中“手机瘾”、“低头族”群体迅速增大,我们对虚拟网络世界的依赖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峰值。尽管如此,新媒体研究者还是对大热的社交网站“脸谱网(Facebook)”提出了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在日夜刷屏的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

  第一,Facebook最热的时代已经过去,渐渐地没有人会再好奇你究竟在做些什么。

相比新秀传图软件Instagram来说,Facebook限定文字的表达方式显得没有那么吸引人。越来越少的人会有耐心通过阅读文字来了解你正在做什么。拍图直接上传会更加直截了当。

第二,个人行踪的泄露。

这是任何一个社交网络的弊端,越来越多的App软件设置“陷阱”让你暴露自己的地理位置,你虽然有选择的权利但也不排除无意间掉进陷阱当中。

第三,过度的亲情监控。

社交网络不再是专属于年轻人的专利,更多的爸爸妈妈级别、甚至爷爷奶奶级别的朋友也会加入进你的“好友列表”中,这就一定程度让自己的隐私“露了馅”。很多同学从QQ群转战校内、之后再改换新浪微博,种种努力都是为了避开过度的亲情监控。

第四,有你在其中的照片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上传。

一些让你感到尴尬的照片有可能通过你的亲人朋友同事的渠道上传,这是你虽不情愿但无法控制的事,还有一些别人上传的视频也会不经意地将你曝光。

第五,即使是删除的、未公开的记录也会载入历史。

有一些我们斟酌过后最终还是删除,不打算公布的文字记录还是会留档封存,看似安全的一切其实都是不安全的。比如Facebook就将编辑的5个字符以上的文字在未发出之前保存10分钟。Facebook虽然促成了“自我审查”意识的进步,但同时也增加了泄露隐私的风险。

第六,社交网络让你消极情绪增加。

在对4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那些痴迷于社交网络的学生,他们更多人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完美,消极负面情绪更多。

第七,各种广告让你被迫或者无意中被骚扰。

如今在软件设置中,设计者会很好意地提供各种“与你相关”或者“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的推荐信息,这些设置却有可能为你增添麻烦,让你被迫去看。另外还有各路不需要的广告和大批僵尸粉骚扰得你不得宁静。

第八,刷粉丝成为一个新型行业,“朋友”水分多。

近期,一个曝光粉丝真实数量的软件让许多网络大V感到尴尬。在我们自豪地炫耀自己“粉丝量”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意识到我们真正的朋友,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不是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