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16 Oct 2023 11:51:4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莱比锡大学:新研究揭示植物营养素如何影响肠道和大脑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3834.html Mon, 16 Oct 2023 11:51:41 +0000 //www.otias-ub.com/?p=1653834

最新研究表明,益生元这种以增强肠道健康而闻名的物质也可能影响大脑功能,特别是影响人们对高热量食物的反应。莱比锡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高剂量益生元减少了与食物奖励有关的大脑活动,这可能是由于肠道细菌发生了变化。这些发现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组和大脑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通过微生物组靶向策略治疗肥胖症和养成更健康的饮食习惯指明了新的道路。

该研究对超重成年人的这种联系进行了研究。

益生元是有益肠道细菌的食物来源,有助于促进有益肠道细菌的生长。洋葱、韭菜、朝鲜蓟、小麦、香蕉等食物中都含有这些不易消化的膳食纤维,菊苣根中的含量也很高。它们通过促进有益肠道细菌的生长和活动来支持肠道健康。研究人员现在研究了某些益生元是否也能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之间的交流来影响大脑功能。

由莱比锡大学医学中心领导的这项干预研究表明,摄入高剂量的膳食益生元会降低大脑对高热量食物刺激的奖赏相关激活。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莱比锡大学医学中心的科学家维罗妮卡-维特博士(PD Dr Veronica Witte)说:”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健康与大脑功能(这里指的是食物决策)之间存在潜在联系。”

研究选取了体重超重的中青年成年人,他们遵循杂食和西方饮食习惯。这 59 名志愿者每天摄入 30 克菊粉(一种从菊苣根中提取的益生元),连续摄入 14 天。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了食物图片,并询问他们想吃多少所描述的食物。核磁共振成像实验结束后,向他们提供了评分最高的菜肴,并要求他们食用。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四个时间点重复进行,分别是服用益生元前后以及服用安慰剂前后,在安慰剂阶段,参与者服用的是能量密度相同但不含益生元的食物。当参与者评估高热量食物时,摄入益生纤维后,与奖赏相关的大脑区域的激活程度相对较低。这种效应伴随着肠道细菌组成的改变。

通过先进的神经影像学、下一代肠道细菌测序以及潜在代谢途径的综合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性微生物变化可能是大脑对高热量食物线索反应发生改变的原因。对参与者的空腹血液样本进行了胃肠道激素、葡萄糖、血脂和炎症标志物分析。此外,还对粪便样本中的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物(即短链脂肪酸)进行了测定。这项研究是在1052合作研究中心”肥胖机制”内进行的。

“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探讨改变微生物组的治疗方法是否能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微创方法开辟新途径。”Witte 博士说:”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组、肠道和大脑之间的潜在机制有助于制定新的策略,促进高危人群养成更健康的饮食习惯。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后续研究,考察长期、大剂量服用益生菌六个月对超重和肥胖症患者的饮食行为、大脑功能和体重的影响。”

]]>
熬夜致死,原因竟不在大脑?Cell重磅:多重实验证实,睡眠不足致死的“罪魁祸首”在肠道! //www.otias-ub.com/archives/1633738.html Fri, 18 Aug 2023 03:11:39 +0000 //www.otias-ub.com/?p=1633738

人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加快,“拼命十三郎”们只能舍弃睡眠时间,转而投入996甚至007的“社畜”工作中。

除了繁忙的工作压缩了睡眠时间外,一个更常见的现象是「报复性熬夜」——白天被各种琐事儿缠身,只有当晚上躺在床上的那一刻,时间才开始属于自己,接着就是“无止境”的熬夜。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人的入睡时间集中在23点至1点,比2021年向后推迟了1小时。此外,一项针对中国职场青年的报告显示,超五成职场青年每天在12点之后才睡觉,甚至有13%的要熬到凌晨2点后。

不过,正如大家调侃得那样“晚上不睡,白天崩溃”。崩溃的不仅是精神,还有身体的方方面面!早在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把熬夜(包括昼夜节律打乱的轮班工作)定义为2A类致癌物。除此之外,熬夜还会导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92%;增加海马体中抑制神经元活动,破坏记忆巩固;甚至于死亡!

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了熬夜致死的关键机制——熬夜致死的原因不在于大脑,而在于肠道。具体来说,睡眠不足能导致活性氧(ROS)在果蝇和小鼠肠道内积累,进而诱发氧化应激,最终引起机体的死亡。该研究发表在Cell上。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4.049

生命离不开睡眠,而睡眠又由神经元产生。一直以来,科学界认为,睡眠剥夺导致死亡的原因是大脑功能受损,此后的一系列研究也发现“熬夜后会出现明显的认知下降”,从而佐证了这一观点。

然而,除了认知损害之外,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胃肠道、免疫、代谢、循环等多系统功能障碍。那么,这些变化到底是睡眠剥夺的直接独立影响,还是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后的次要产物?到底是哪一类的损伤导致了动物的过早死亡呢?

果蝇实验首次证明:严重的睡眠不足会导致ROS增加  诱发氧化应激,引起过早死亡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研究者首先在与人类共享许多睡眠调节基因的果蝇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通过对果蝇的神经元进行致热刺激(当温度从21°C上升至29°C时,果蝇体内的热敏蛋白TrpA1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刺激神经元,剥夺果蝇的睡眠),果蝇失去了90%的睡眠。

与对照组相比,睡眠剥夺后果蝇会更早地死亡。具体来说,果蝇在睡眠不足的10天后死亡率明显飙升,并在第20天左右全部死亡;但相比之下,对照组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最多可存活约40天。此外,更大程度的睡眠剥夺,也会导致个体果蝇的死亡时间提前。

不过,睡眠剥夺的负面影响具有可逆性。研究人员发现,在连续10天的熬夜之后,果蝇的死亡率明显升高;但如果在第10天让果蝇恢复睡眠,存活下来的个体又会重新建立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且寿命能恢复到对照组的基线水平。

睡眠剥夺缩短了果蝇的寿命过早死亡是最终的结果,那么成因到底是什么?

对比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全身细胞损伤的各种标志物后,研究者终于发现了两组之间的主要区别:睡眠不足的果蝇肠道中ROS水平明显增加。

事实上,ROS的积累是渐进性的,在连续10天的睡眠不足后飙升至顶峰。但在果蝇恢复睡眠后,ROS水平也会逐渐下降,15天后会恢复至基线水平(但会比基线略高一些)。

高水平ROS的危害在于,能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胞大分子,广泛地损伤肠道中DNA;此外,氧化还引发了适应性途径,导致应激颗粒和溶酶体的数量增加。在持续的氧化下,肠道中的细胞出现了凋亡和坏死。

研究者表示,所有的氧化应激标志物均出现于ROS开始积累之后,这说明细胞损伤和死亡是ROS增加所致的结果,而非原因。当果蝇重新恢复睡眠之后,肠道内ROS的水平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也随之降低。

睡眠剥夺会导致肠道氧化应激的发生

小鼠实验再次确认:睡眠不足导致哺乳动物肠道中ROS的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发生

研究者进一步在小鼠实验中测试了该发现的可推广性。果不其然,小鼠体内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与正常休息的对照组相比,睡眠不足的小鼠体内ROS水平明显更高,尤其是在小肠和大肠中,而大脑和肝脏中的ROS水平则没有显著上升。

在剥夺小鼠睡眠的2天后,小肠内ROS水平明显增加;5天之后,能够在小鼠小肠和大肠中明显检测到DNA损伤、应激颗粒以及细胞死亡标志物。

小鼠睡眠剥夺导致大肠和小肠内ROS积累

既然ROS是导致氧化应激以及细胞死亡的“罪魁祸首”,那中和ROS能否在不增加睡眠的情况下延长生存期呢(岂不是能成为“永动机”)?

研究者使用具有抗氧化特性的化合物,促进了内源性抗氧化酶的表达或者直接中和实验动物体内的ROS。结果显示,在不增加睡眠的情况下,果蝇和小鼠的存活率依然得到了提高。

此外,研究人员还靶向肠道过表达了抗氧化酶。结果表明,肠道中抗氧化酶的过表达同样能够清除ROS积累,使睡眠不足的果蝇具有了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寿命;然而,在神经系统中过表达过氧化酶的则没有类似效果。

实验流程图

事实上,约90%的ROS在线粒体氧依赖性ATP合成过程中产生。在正常睡眠的静息状态下,新陈代谢减少,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降低,抑制了ROS的产生;但睡眠不足的情况下,新陈代谢显著增加,ROS自然也会随之升高。而肠道在进化的早期便已出现,可能对新陈代谢扰乱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此外,ROS的另一个潜在来源是内质网,作为蛋白质氧化折叠的副产物。当内质网应激出现时,即折叠错误或者未折叠的蛋白质积累后,蛋白质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更多的ROS产生,从而引发氧化应激;同时,ER应激还会诱导线粒体产生更多的ROS。在经常熬夜的情况下,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诱发肠道中的ER应激。

综上,严重的睡眠不足会使肠道中的ROS持续累积并诱发氧化应激,进而导致机体的死亡;但通过对ROS的中和能够防止氧化应激,即使没有恢复睡眠,依然能够拥有正常的寿命。

敖夜的伤害也不用小编重申了吧,好好睡觉才是真正的“续命”~在有机会的情况下,去睡个好觉吧!

参考资料:doi: 10.1016/j.cell.2020.04.049. 

撰文 | Swagpp

编辑 | Swagpp

来源 | 梅斯医学

来自: 生物谷

]]>
《自然》子刊:肠道“性别”,长寿的秘诀! //www.otias-ub.com/archives/1535464.html Thu, 15 Dec 2022 06:37:01 +0000 //www.otias-ub.com/?p=1535464

性别差异是一个永恒而又有趣的话题。比如,女性平均活得比男性要长。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这种男女平均寿命的差别在某些国家地区甚至超过10年。男女之间的老年健康状况也有显著不同,很多时候女性更容易受到老年相关疾病的困扰。

有趣的是,身体内不少组织器官,例如号称“第二大脑”的肠道,也有性别差异。早在2016年,科研人员就在果蝇这一常见的实验动物模型中发现了雌性和雄性各自的肠道,其大小、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均有着明显的差异。

而你有没有想过,肠道的这种性别差异,竟然会关乎到寿命长短?

近期,一项发表在《自然·衰老》的研究有了有趣的发现[1]。研究者们发现,原来两性之间的寿命差异,竟然可能是看“肠道的性别”。当给雄性果蝇换上“雌性肠道”,原本无效的雷帕霉素也能让它们延命10%之久了!而换上“雄性肠道”的雌性果蝇,更是直接获得了延命buff。

这项研究揭示了两性之间寿命差异的原因和对抗衰老药物反应不同的关键生物机制。同时,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在衰老模型果蝇上发现了通过转换肠道的性别能延长个体的寿命。

研究的第一兼通讯作者吕宇轩博士表示:“两性不仅在寿命长度和衰老相关疾病发病率有明显不同,而且在对很多已知有“抗衰老”成效的饮食、药物、基因疗法都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差异。我们希望通过整合两性各自的独特优势,令男性能活得和女性一样长,而老年女性则能像同龄男性一样健康。”

题图

众所周知,性别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但由于两性之间生理学和社会学差异的复杂性,包括在性染色体、性激素含量和社会行为上的不同,要找出衰老与性别背后的关键生物机制实属于“超纲难点”。

在针对果蝇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实验室环境下,果蝇有着和人类类似的两性寿命差异,即雌性比起其雄性同伴活得更久。同时,雌性果蝇对抗衰老“神药”雷帕霉素有更显著的寿命延长反应。但是药物对雌雄果蝇体内的下游分子信号(p-S6K)有着类似的作用,表明两性对雷帕霉素反应不同的原因不能归因于药效动力学(PD)。

雷帕霉素只对雌性果蝇起到寿命延长效果,即使药物对雄性有着与雌性相同的下游信号抑制效果

有意思的是,虽然雌性果蝇活得更长,但在老年时的肠道肿瘤发生率却比同龄的雄性要高。这说明果蝇和人类一样,雌性虽活得久但在老年时更容易“饱受”疾病困扰。

雷帕霉素能有效地降低老年雌性果蝇的肠道肿瘤发生率,使其达到没有喂食雷帕霉素的老年雄性果蝇的水平。可是,雷帕霉素并不能改善原来就比较健康的老年雄性肠道。

雌性果蝇在老年时更容易得肠道肿瘤,而喂食雷帕霉素能有效的降低老年雌性的肠道肿瘤发生率,使其达到与正常老年雄性的水平

进一步实验发现,雌性果蝇肠道的细胞自噬水平相对雄性来说较低,利用RNA干扰手段降低雌性果蝇肠道中的细胞自噬水平,发现对其肠道健康和寿命没任何影响。但是以相同手段降低雄性的细胞自噬水平会导致其肠道肿瘤增加和寿命缩短。表明雌雄两性肠道中不同的细胞自噬水平很有可能调控果蝇的健康和寿命。

另外,研究者们也分析了近几年很火的肠道微生物群在衰老中的变化,结果发现雄性中肠菌的丰度和多样性具有比雌性高出一个数量级的差异,暗示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也对两性生物差异有一定影响。但是,雷帕霉素治疗后,不同性别肠道微生物变化并无差异,说明雷帕霉素延长寿命的效果可能不是因为肠道中微生物群的作用。

肠道中组蛋白蛋白水平展示出性别差异和对雷帕霉素处理后不同的反应,反之肠道微生物群只展示出性别差异

最后,研究者们运用巧妙的遗传学手段,在不改变果蝇整体性别、不影响其生殖能力的前提下,使肠道细胞性别转换,培育出具有异性肠道的超级果蝇。

令人兴奋的是,原本对雷帕霉素没反应的雄性,在获得雌性肠道后对雷帕霉素有显著反应,能延长约10%的寿命,且其体态和生殖能力并没有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获得雄性肠道的雌性即使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也同样能长寿,其寿命能达到与使用雷帕霉素延寿的普通雌性一样

通过被精确转换肠道细胞性别而具有异性肠道的果蝇能获得长寿的好处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控制衰老寿命和对药物反应这些性别差异的关键因素,也突破性地发现仅仅转换肠道的性别就能延长个体寿命。本研究资深作者 Linda Partridge 教授表示:“性别可能是抗衰老药物有效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了解具有性别特异性治疗药物的反应过程将推动个性化医疗更好地发展。”

来自: 奇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