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05 Sep 2016 10:33:46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亚马逊、谷歌、苹果和脸书这样玩转大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514273.html Mon, 05 Sep 2016 10:28:16 +0000 //www.otias-ub.com/?p=514273 编者按

亚马逊、谷歌、苹果,和脸书分别在零售、广告、硬件和社交网络等细分市场中各显其能,一度称霸互联网营销的这四大领域。但四足鼎立的局面也只是暂时的,各家公司都在极力攫取数据市场的灵魂,努力打造其他公司所拥有的核心能力。

文 / John Deighton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大数据已经算不上新事物,它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诸多行业——比如音乐、报纸、电影、零售等等。在数字营销领域,依托新技术的大数据所带来的改变更是颠覆性的。

互联网数字营销,四巨头各显其能

在美国,有四家总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曾一度称霸互联网营销的四大领域。互联网广告曾被谷歌占据;亚马逊称霸在线零售;社交网络的巨头是脸书;而苹果公司则建立了交互式硬件设备的行业标准,被称作“人们数字生活的遥控器”。加上微软、IBM和甲骨文,这7家公司的总市值已经占到美国市场的14%之多。

亚马逊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商务应用已经初现端倪,然而真正奠定行业基础的,应该算得上亚马逊在2001年实现了创立6年来的扭亏为盈——当年这家网络书籍零售商的利润达到500万美元,之后的发展势头更让人叹为观止。

2013年时,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已经达到570亿美元,其中,书籍和数字内容占到37%,日用商品占到59%,而AWS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和信用卡支付占到了4%。虽然在财务上的贡献不大,但AWS却代表了亚马逊身为在线零售商在数据行业的兴趣。自2002年发布以来,AWS原本服务于供应链企业,很快收获了Dropbox、Reddit和《纽约时报》等外部客户。

而互联网营销和广告一直是亚马逊商业模式中的一部分,2012年,亚马逊就被媒体称为“广告业沉睡的巨人”。

谷歌的发展又是另一番故事。从1998年上线以来,这家公司不断完善自己的搜索引擎技术,并且找到了从搜索流量中直接变现的方法。

从2000年发布AdWord服务,到2003年发布Adsense,再到上线免费邮箱、书目查询、博客、相册、日历和翻译服务,谷歌逐渐打造出一套自己的产品组合,并从2006年开始完成了几次大手笔的收购,买下了视频储存和分发网站YouTube,在线广告服务平台DoubleClick和移动设备广告服务商AdMob等。之后,谷歌上线了安卓操作系统,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并发布了在线商店Google Play。

到2012年,虽然谷歌用了10年的时间开发搜索以外的业务,搜索仍然为其贡献了最多的利润——广告业务占到了谷歌当年总收入的97%之多。

1976年创立的苹果公司在2004年时市值为80亿美元,而从2009年1月到2013年初时,其市值就从750亿美元增长到6000美元。最重要的是,这家企业从前互联网时代的一家硬件制造商,成功转型为投资者们津津乐道的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

然而,有一个问题却时常引发人们的讨论——公司的管理层变动、收入模式的转变和新产品的发布都不能完全解释苹果在2009年的突飞猛进。2012年,苹果公司收入已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iPhone和iPad两款硬件产品,而它在硬件与互联网无缝整合上体现出来的优势,要胜于过去身为一家纯粹的设备制造商的成功。

脸书上线于2005年,但直到2009年才开始真正发展壮大。仅仅两年时间里,美国用户在上面所花费的时间以及用户人数都有大幅增长。

2013年,有1.53亿美国人每月都至少登录一次脸书,几乎占到了3/4的美国网民总数。脸书的访客平均使用时间是每个月6小时41分钟;虽然有更多的人访问谷歌,但是访问时间更短,平均1小时54分钟。

即便如此,相比谷歌,脸书在吸引在线广告商方面却更为逊色,而广告也是公司主要的盈利模式。

那么,问题在于,你是否认为这四家公司所做的事情是相同的?抑或是,它们的案例只是证明了市场细分的存在?

争夺数据资源,巨头们开疆辟土

在中国,百度是否只从事搜索引擎业务,还是它也想从电子商务中分一杯羹?阿里巴巴聚焦于电子商务,是否也企图在广告和其他行业占有一席之地?腾讯在社交领域风生水起,是否正在打造自己的全方位平台?

这也是美国互联网市场的现状。你可能认为四家公司能够很好地诠释市场细分,在零售、广告、硬件和社交网络各显其能,然而这并不是全部。这仅仅只是商业历史上的一个时点,大局依然未定。

美国的网民有3亿人,无论是苹果、谷歌、脸书还是亚马逊,都想了解其中的每一个人。美国前财政部长、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就曾说过:“数据在21世纪经济的重要性,也许就像20世纪的石油那样,对经济生活来说是有着巨大核心价值的资产。”石油引发战争,甚至有人为此流血而死,数据虽不至此,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苹果、谷歌、脸书和亚马逊四家公司并非只是在自己的“疆土”内执行着独立的战略,而是正在迫不及待地打造其他公司所拥有的核心能力。每家公司都希望攫取数字市场的灵魂,在领域边境和新领域占据优势地位。谷歌和脸书就在互联网广告上形成了竞争;苹果的iTunes和Google Play在数字内容零售方面对亚马逊形成了挑战;苹果和谷歌又在智能机市场短兵相接;苹果、谷歌和亚马逊都曾进军数字电视业务;谷歌曾在支付系统抢占先机,而现在苹果又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20160905131525_c6ed25e5ace0b7664019c41f355f8fb6_5

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充斥着一对一营销,这个已经存在了20多年的营销方法,如今却拥有了从未有过的生机。人们身为消费者的体验,已经越来越变成时时刻刻被这些互联网公司观察、分析的体验——它们运用机器学习和高级算法,试图了解每一个消费者个体,预测消费者的购物偏好。

无论如何,你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其他任何新的科学技术一样,数据科学将会被大规模地应用。如今的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否足够吸引人,而是数据如何在大数据生态系统中运作,而我们又如何创造性地开发大数据的各种可能性?

数据生态系统是怎样运转的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基于个人信息将市场数字化。如果你将大数据生态系统想象成石油,石油需要被钻取、开采、运输并提炼成汽油、柴油等产品,进而被运输到加油站、最后接触到顾客的过程。石油产业有着自己庞大的供应链,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副产品。

数据生态系统亦然。数据被开发、分析、应用,最终产品形态能够接触到消费者,而不恰当的滥用亦会带来负面影响。为何将它称为“生态系统”?因为在整个生态系统里,有上千家企业负责收集人们的个人数据,有更多的公司负责处理它们,然后被更多的公司使用,以便与消费者建立关系。

20160905131525_c6ed25e5ace0b7664019c41f355f8fb6_6

我们在探讨数据生态系统时,既包括线上生态,也包括线下生态。线下生态中的身份信息往往是“获取”的,线上生态中的加密信息却是“收到”的。这是由于线下个人信息主要来自美国的政府部门:机动车注册、邮政信息更改记录、房产登记注册、杂志订阅名单、银行记录等等——这些信息组成的大数据会被一些数据公司购买获得。线上数据则完全不同,当你进入这个生态时,数据就产生了——你在互联网上点击、浏览、输入、下载,甚至在手机端使用指纹,所有信息,无一例外进入线上生态。

在美国,线下数据和渠道相当庞大,研究显示,美国的邮政系统能够与谷歌的规模匹敌。你会发现,邮政系统与谷歌所处的其实是同一行业——邮局运用数据分类系统将邮件在2~3日内送递到收件人手中;而谷歌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将搜索结果展现在用户面前。两者做的都是产品、数据与人匹配的生意。现在,线上和线下生态虽然还未被完全打通,但连接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我们曾做过一个研究,发现2015年,美国在个人数据上的花费达到2020亿美元,占所有美国市场营销费用(包括销售人员费用)的15%。在过去的两年,人们在个人数据上的花费每年都以17%的速度增长。2016年,全世界约有1/3的市场营销重度地依赖于个人数据,而这个比例将会变得更大。

在这个时代,成功的公司不会仅仅将自己定位在一个需要竞争激烈的行业里,而是身处在一个需要相互合作的数据系统当中。在你的数据生态圈里,应该努力建立自己的平台,通过相互交换服务产生价值。

(本文全文刊载于《中欧商业评论》2016年8月刊。

]]>
TNS:即时通讯平台人气飙升 (附数据表格,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391486.html Fri, 09 Oct 2015 06:00:24 +0000 //www.otias-ub.com/?p=391486 全球研究咨询公司TNS的”数字化时代生活研究(Connected Life)”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即时通讯(IM)的人气飙升,每天都使用这类平台的人数比例上升了12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封闭通讯平台,如微信的聊天功能,WhatsApp、脸书(Facebook)的Messenger和Viber。

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中有超过一半(55%)的人每天都使用、76%的人每周使用即时通讯平台。即时通讯平台在新兴的”手机第一”市场里的主导地位尤其突出,每日使用人数比例上升幅度更大,每日使用人数比例在中国是69%、巴西是73%、马来西亚是77%、南非是64%。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市场比较落后,包括英国(39%)和美国(35%)。

当然,以脸书(Facebook)为代表的公开社交平台依然非常欢迎,每日使用人数比例上升了6个百分点。脸书(Facebook)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将近三分之一(30%)的全球互联网用户称他们每天都使用它。而在中国,微信和QQ空间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每日使用它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69%和37%。

数据表明,消费者之间的互联沟通程度比过去更为紧密,并且同时使用多个沟通平台。虽然即时通讯(IM)的人气不断上升,传统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展势头仍然强劲,它们使内容更迅速地病毒式传播。品牌所面临的挑战是要创造出消费者真正想要分享的内容。

虽然总体来说,这些新平台吸引的受众群体人数仍较小,但这些群体往往更加活跃:40%的Vine用户、44%的Snapchat用户称他们每周都在这些平台上观看品牌提供的内容,而微信的用户群中有43%的人使用微信来访问有关某公司的信息和服务。

像Snapchat、Line和WhatsApp等应用软件每天都在狂吸新用户,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群体,他们希望与一个规模更小的特定群体分享体验,而不是使用广为人知的、主流的平台,如微信的朋友圈、脸书(Facebook)或推特(Twitter)来分享。随着人们的上网习惯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品牌需要好好利用越来越受欢迎的即时通讯平台(IM)和其它新兴平台。品牌现在特别需要推出以内容为核心的,跨即时通讯(IM)、社交平台和传统渠道的营销方案。

然而,品牌同时也要非常小心。即时通讯是更为封闭的媒介,这意味着通过它分享的内容必须是有限的、与目标受众真正相关且有价值的。星巴克最近通过微信推出了早餐促销活动,下载了其早餐闹钟软件的用户如果在起床后一小时内赶到星巴克门店,就能以半价购得一份早餐。这是利用即时通讯平台(IM)创造积极口碑、培养顾客忠诚度的一个极佳例子。

TNS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虽然即时通讯平台(IM)用户对品牌进入平台比较警惕,但他们更关心的是他们分享的内容会如何影响自己的形象。

曾几何时,如何充分利用电视曾是广告主们面临的最大挑战。现如今,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从’广播’模式转向’内容创造’模式,即由品牌推出内容,而消费者们主动在不同的平台上讨论和分享。
82b6c4a0811efad1d4ccdd2b8ef2d62a

16b2dab6bc622bd52a5f788fe5fbd563

对应的英文版信息图如下:

8fffa2267cb844f82d72acfa9d493aa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