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03 Dec 2020 15:08:2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滴滴:2020代驾行业发展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4515.html Thu, 03 Dec 2020 15:01:40 +0000 //www.otias-ub.com/?p=1164515

滴滴代驾业务于2015年在滴滴平台上线。自上线以来,高质量、规范化的代驾服务在助力安全出行、提升出行安全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值此全国交通安全日,滴滴发展研究院与滴滴代驾联合发布《代驾行业发展报告2020——以滴滴平台为例》。我们期望关注代驾行业发展趋势,发挥代驾在助力出行安全方面的作用,挖掘代驾行业的社会价值,并与各方一起持续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趋势

代驾行业呈现四大发展特点

代驾行业经历起步初创期、快速发展期、规范发展期后,于2018年进入迭代成长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当前发展阶段,代驾行业呈现四大发展特点。

1. 行业规模快速、稳定增长

随着酒驾入刑及民众安全出行意识的普遍提升,代驾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自2015年第三季度上线以来,滴滴平台代驾订单量连续四年高速上涨。

2. 疫情后行业需求创新高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代驾行业也随之回暖,代驾需求呈现“V”型反弹,单月总订单量已经超过疫前水平,并有望创历史新高。

图1 疫情前后代驾订单量恢复情况数据来源:滴滴平台代驾业务数据

3. 代驾服务使用场景日渐丰富
随着代驾业务的纵深发展,代驾场景也日趋丰富多元,从单一酒后代驾,向工作劳累、商务接送、旅行旅游、接送家人、保养维修等多元化场景延伸。
4. 代驾市场下沉趋势明显
从代驾订单增长率来看,2019年,三、四线城市代驾订单同比增长率,远超一线、二线城市。
助·安全
代驾服务助力提升出行安全感
代驾在减少车主酒后开车、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升酒后出行安全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数据显示,86.7%的车主认可代驾能够减少酒后开车频率,80.2%的车主认可代驾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此外,86.7%的车主认可代驾提升了酒后出行的安全感。
图2 代驾服务对出行安全性影响数据来源:滴滴发展研究院11月代驾车主调研问卷

稳·就业
代驾工作成为从业者新尝试
1. 2019年近23万代驾司机在平台获得收入
代驾司机作为一种新就业形态,相比于其他行业,呈现出接单时间灵活自由、收入较高、稳定多元等新特征,吸纳了大量具有驾驶技能的从业者加入。2019年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的代驾司机数量为22.9万,同比增长27%。
2. 大量国家关注的重点就业人员通过提供代驾服务获得收入
调研数据显示,滴滴代驾平台上47.8%是家庭唯一就业人员(家庭中其他成员没有收入),70.6%是进城务工人员, 14.7%是退役军人。
3. 收入高、时间灵活和个人兴趣是从事代驾的主要原因
84.9%的代驾司机为获得收入从事该工作;工作时间灵活自由(63%)、作为一种新的生活体验(30%),也成为代驾司机选择代驾的主要原因;同时,代驾司机也非常重视工作与乐趣兼具,25.9%的代驾司机认为开车是他们的个人乐趣,代驾可以体验不同类型的车。
不同赛道同样精彩
朱师傅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退役后从事过多个行业。现在,他是一名优秀的代驾司机。虽然职业转换了,但他在代驾行业仍然保持着乐于助人牺牲奉献的军人作风。朱师傅当兵8年,荣立过2次个人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退伍不褪色,在兼职代驾的4年时间里,他背过醉酒客户爬楼回家;帮助过遭遇事故的司机摆脱困境;为了防止意外,陪伴醉酒昏睡的客户直到天亮;为深夜独行的女孩叫过出租车……黑白颠倒的工作之余,朱师傅还得按时送女儿上学、放学,夜幕降临又开始10个小时的工作。这样的日常,周而复始。他说,这份工作使他尝遍了辛酸苦辣,但他对未来仍充满希望。
4.代驾司机对未来发展有信心
谈及对代驾行业的看法,55.7%的代驾司机对行业充满信心,认为其有巨大发展潜力,42%的代驾司机看好代驾,但是认为其仍然存在改进空间。在对代驾行业发展有信心的基础上,84.7%的司机计划继续开代驾。
保·权益
保障权益的市场化探索与实践
为服务好服务者,让代驾司机“护航”乘客的同时,感受到平台的温暖,代驾平台尝试了一系列探索,在准入、安全、保险及关怀四个方面形成立体的保障体系。特别是2019年10月,滴滴发布“小桔灯”计划,涵盖“昏厥预警系统”、“骑行安全监测”、“全程安全播报提醒”、骑行安全头盔以及“摇一摇求助”五大安全措施。五项安全举措均获得司机高度认可,其中,安全头盔最受司机认可,94.1%的代驾司机认为安全头盔对保障安全有帮助。其次是“昏厥预警系统”(88.4%)及“全程安全播报提醒(87.4%)。据统计,“小桔灯计划”已成功为上百名司机提供了直接帮助,司机摔伤事故率下降近40%。
图3 代驾司机对安全保障举措的评价数据来源:滴滴发展研究院11月代驾司机端调研问卷

促·消费
代驾成为夜间消费“助推器”
1. 代驾填补了公共交通供给的空白
平台数据显示,83.3%的代驾订单集中在20点至次日凌晨3点,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时间形成互补,代驾服务提高了夜间出行的确定性,延伸了出行半径。
图4 不同时段代驾订单占比与北京地铁1号线(四惠方向)发车量对比图

数据来源:滴滴平台、北京地铁官网

2. 北京、深圳、上海夜间出行活跃度高
2019年,滴滴代驾夜间订单(当日18时至次日凌晨2时)占代驾总订单的87%。从城市维度分析2019年夜间订单发现,北京、深圳、上海三个城市的夜间代驾订单量排名前三位。成都排名全国第四,位列新一线城市首位。
3. 探亲访友喝一杯”成为夜间代驾最主要应用场景
夜间代驾的活跃程度与餐饮业在夜间的活跃度呈现正向相关性。滴滴代驾数据显示,代驾订单中,车主的消费场景集中在探亲访友、美食、商务活动等方面,代驾为“探亲访友喝一杯”的车主带来了诸多便利。调研数据显示,75.7%的车主认同“代驾服务让我更愿意外出就餐”这一观点,可见代驾在餐饮消费上起到的助推作用。
图5 代驾订单主要消费场景占比示意图数据来源:滴滴平台2020年10月消费场景数据

树·典范
代驾行业成政企共治新典范
代驾行业与酒驾治理密不可分。多年来,酒驾治理部门、平台企业积极探索尝试。其中,代驾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及技术能力,为交警部门研发酒驾查询系统,协助交警精准执法;政府部门则充分发挥安全管理能力与经验,指导平台进行司机驾驶安全培训;政企双方还在“一盔一带”、零酒驾街区的宣传中积极合作,达到了1+1>2的酒驾治理效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政企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谋·发展
代驾行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研究认为,随着代驾使用场景不断丰富、代驾市场持续下沉,民众安全驾驶意识逐渐提升以及民众的餐饮消费热情不断被激发,代驾行业仍有巨大增长空间。为持续推进代驾行业健康发展,研究人员建议进一步推进代驾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政企合作;并在提升代驾司机职业认同感、关怀代驾司机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在线完整版报告:https://www.yunzhan365.com/95475032.html

]]>
中玩协:2018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 //www.otias-ub.com/archives/876993.html Sun, 17 Mar 2019 02:37:23 +0000 //www.otias-ub.com/?p=876993 中玩协品牌授权专业委员会在第十届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大会上独家发布《2018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报告》。近日白皮书报告正式对外全文发布。

这是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连续第二年发布此类报告,也是全球唯一一份针对我国品牌授权行业的发展白皮书。

据报告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年度被授权商品零售额达747亿元人民币。截至2017年12月,按照企业实际开展授权业务的口径统计,活跃在我国的品牌授权企业总数为327家,已经开展授权业务的IP为1032项。

中国品牌授权商总体状况

授权IP品类中,娱乐IP授权仍占据半壁江山(54%),其次为艺术(14%)和时尚类IP(13%)。其中艺术类IP增长迅速,讲究生活品质情调的艺术类IP产品获得都市白领的青睐。此外,随着博物馆文创的兴起,非盈利机构的授权业务去年同样增长喜人。

活跃在中国授权市场的IP品类分布


活跃在我国授权市场上的IP国别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国别为美国(40%)、中国大陆(26%)、日本(11%)、韩国(6%)、英国(6%)和港澳台地区(3%)。

随着IP时代的兴起,国内对IP和授权业务有突飞猛进的认识,过去一年中新加入授权的国产IP增长迅速。此外,来自其他国家的IP增长同样很快,占比达到8%,市场上对IP的需求日趋小众化和个性化。

活跃在中国授权市场的IP国别分布


经调查,品牌授权交易中的授权金并无明码标价可言,每笔授权交易因为IP知名度、授权产品品类、被授权商知名度、销量额、授权金收取比例等多种不同因素导致授权金不同,每笔授权交易都有其独特性。

我国品牌授权交易的授权金收取主要有四种情况:1)有保底金,收取授权金。其中保底金可以用于授权金的抵扣,当授权金超出保底金时,超出的授权金需要额外支付,授权金基于实际销售额(批发或者零售)按约定比例收取。这个方式是最为传统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方式,占比超过一半。2)无保底金,收取授权金。授权金基于实际销售额(批发或者零售)按约定比例收取。3)年度性定额收取授权金。4)无保底无分成无定额,资源互换,联合推广。这类方式随着国产IP的兴起而变得更为普遍和流行,越来越多的品牌方和被授权方联名合作,相互借力,共同推广。

品牌授权商收取授权金不同模式占比


品牌授权商在选择被授权商合作时,除了考虑IP本身要与授权产品的类型相匹配,还会从以下五个维度来选择被授权商,包括被授权商品牌知名度(78%)、产品销售能力(78%)、生产研发能力(70%)、被授权商规模(67%)、被授权商的财务能力(41%)等。

品牌授权商选择被授权商合作考虑的重要因素


中国被授权商总体状况

据白皮书显示,我国已经开展授权业务的被授权商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为玩具游艺(18%)、服装(13%)、礼品赠品(8%)、家居家纺(7%)及主题空间(7%)等,其中图书出版及食品饮料等行业在2017年有较快增长。

被授权商所属行业分布


我国被授权商主要分布在广东(23%)、浙江(16%)、江苏(15%)、上海(13%)、和山东(8%)等地。

被授权商所在区域分布

有94%的被授权商表示,有IP授权产品的销售额要高于其他同类产品。其中销售额超过同类产品一倍以上的接近20%。

授权产品比同类产品销售普遍提升


据调查,被授权商获得IP授权资讯的渠道多种多样,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为参加专业授权展会,占比近70%。其他方式包括被授权商自己主动寻找版权方(53%)、版权方营销拜访(40%)、以及朋友介绍(33%)等。

被授权商获取IP授权资讯的渠道分布

被授权商选择与授权商合作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IP与产品的匹配度(81%),接下来是IP的知名度和影响力(78%),版权金费用(47%)、版权方实力和知名度(44%)、版权方给与被授权商后续支持和服务(38%)等。越来越多的被授权商已经认识到在授权业务中,IP和自身产品结合匹配度更为重要。

被授权商选择授权IP合作考虑的重要因素


中国授权产品市场状况

我国授权产品或服务主要消费人群前三强省市为广东(12%)、山东(11%)、江苏(10%)。

中国授权产品消费者主要区域分布

消费者购买的授权产品主要类别为玩具(16%)、服装配饰(12%)、家居家纺(11%)、图书出版(10%)、婴童用品(10%)等。其中因为童书市场的异军突起,消费者购买授权的图书、绘本等出版物占比增长迅速。

消费者购买或消费的主要授权产品品类


对待同类产品,在有无IP授权形象上,消费者心理普遍能接受有IP的授权产品要比同类产品价格高。 消费者购买授权产品的主要渠道中,线上渠道占到36%,线下渠道占64%。

消费者能接受授权产品比同类产品价格差范围

]]>
2018年1月中国迷你仓行业发展 //www.otias-ub.com/archives/710169.html Mon, 12 Mar 2018 05:20:53 +0000 //www.otias-ub.com/?p=710169 一、中国个人仓储行业宏观概况

何为个人仓储行业?个人仓储行业是仓储行业的细分,特指为个人、家庭或小微企业提供仓储服务的行业总称,在中国大陆方兴未艾。个人仓储行业的从业者,从服务类型上划分,可分为自助式仓储(固定地点)和全托管仓储(含移动运输服务);从仓储形态上划分,可分为迷你仓式(分隔整租空间)和容器式(搭建大型箱体)。

个人储物行业在中国大陆最早出现于2007年至2008年之间,目前进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总市场规模目前在2亿至3亿之间,而2016年总市场规模尚在1.5亿至2亿之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

个人仓储市场规模(2015年~2017年)

数据来源:凯盛融英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虽大陆个人仓储市场规模尚不足十亿人民币,但已吸引许多先行者进入此领域,并引起了资本界的普遍关注。2014年至2015年间,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继出现连锁迷你仓品牌,而近两年来,杭州、南京、成都、天津、西安、武汉、合肥等二线城市也出现了地域性的个人仓储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大陆地区,个人仓储网点已超过400个。

数据来源:上海井冉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二、从业者类型及商业模式分析

个人仓储行业作为仓储的细分领域,其核心商业模式等同于租赁地产,在仓储方面通过租赁产生租金收入,在增值服务方面通过服务产生溢价。

在目前个人仓储市场上,通过分隔整租空间并改造为迷你仓式的仓储单元是主流,且多以市区物业的地下室为改造对象。据抽样调查,80%的单个迷你仓网点的实际利用仓储面积在1000㎡以下。对于人口稠密的商圈区或中高端社区群,24个月可达到80%的满租率。假设单位平米的租金收入是成本的五倍,根据计算,若购置商业用地并改造为迷你仓,其投资回报周期为9.5年,内部收益率为10%(尚未计算土地本身的升值收益);若为租赁后改造再出租的二房东模式,其投资回报周期4.5年,内部收益率为30%左右。

在投资回报周期平均为四年半的背景下,租赁模式下的迷你仓将主要受制于租约长短和租赁费的增幅,租约短于十年和逐年攀升的租赁成本将会成为盈利性预期上的最大隐忧。而在美国或香港,最早的迷你仓运营者大都为自有产权物业改建而成,中国内地国情不同也是外国个人仓储品牌少有渗透内地市场的主要原因。

在租金收益是运营成本的五倍情况下,只要满租率达到30%,就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而实际情况中,精准优势地理位置和醒目门头相对稀缺,单一利用搜索引擎作市场推广使得获客成本高达数千元,在非优势地段、运营时间一年以上而满租率不及30%的网点也不在少数。这便使得用自有产权物业建设迷你仓成为相对稳健的做法。

除迷你仓模式外,传统仓储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地产、并渗透个人仓储领域的也不少见。其核心能力在于提供和仓储配套的物流运输、货物拣选、包装发货等增值服务。开发针对个人和家庭在仓储上的服务产品,需要全托管物流企业对原有服务标准进行升级迭代,才能更好地适应场景多样、要求复杂的个人和家庭客户。

相比对于固定空间进行改造的迷你仓,全托管仓储模式下的仓库网点大都在偏远郊区,因为租金价格相对低廉,可满足一些对仓储价格较为敏感的客户。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托管类型的从业者中,有一类是高端搬家公司,在提供过硬的上门服务的同时提供客户家庭物品寄存服务,因核心搬家业务收费较高,故而在仓储部分提供优惠甚至免费的寄存服务。

三、品牌热度指数的不完全排名

1.跨地区个人仓储品牌网点数量排名Top10

数据来源:各大品牌官方公布数据

2.搜索引擎曝光度排名

(1)2017年12月全国范围Top5

数据来源:2017年12月百度搜索引擎排名

(2)2017年12月上海地区Top10

数据来源:2017年12月百度搜索引擎排名

3.截至2017年12月新媒体热度排名

以下新媒体热度排名根据2017年度媒体报道数量、品牌公众号发文阅读数等综合排序获得,其中公众号数据部分参考新榜和西瓜数据。

数据来源:2017年12月新媒体监测数据

四、行业展望:积极看法vs消极看法

作为个人仓储行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迷你仓”早在十年之前便在中国大陆诞生,但其真正引起从业者和资本的关注则是从2014年开始。

图表来源:百度指数

自2014年至今,已有六家迷你仓公司先后获得投资机构早期投资,具体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投资机构公开发布信息

从2013年几十家自助仓储网点,到如今近四百余个实体网点,个人储物市场虽然整体体量尚不是很大,但发展速度惊人。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人看好,也有人质疑。

对于看好这个行业的一方来说,主要是站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认为一线城市和二线特大城市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将导致大城市人口密度和房价维持在高位,大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将变得更为紧张。加之二线城市的崛起和高铁贯通,将大大加强年轻人的流动性,使得家居物品寄存成为“刚需”。

对于不看好此行业的一方来说,为空间狭小者提供物品寄存方案,目前看来尚是客户“痒点”而非“痛点”。而随着房价调控、传统物业投资回报率进入下行通道,空间紧缺的现状将得到缓解,存量房产将供大于求,大量闲置物业空间将面临“去库存”的问题。

双方各执一词,都不无道理。就目前而言,对于这个行业是否真有市场尚难定论。那何时将有定论?眼下国人对于个人仓储或迷你仓行业还是相当陌生,当国人对于此行业的知晓程度达到下一个阶段,基本就可以断定此市场在中国大陆是否真能成为广大从业者口中的“千亿级市场”了——而这就需要这个行业能尽早出现有代表性的企业,不仅满足现有市场,更要去创造出新的市场。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生意,必须有良好的盈利能力,这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准则。至于是否将最终成就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只能交给时间来回答。

撰写人:陈真美/Jamie Chen

]]>
回顾2013年中国数字营销行业发展 //www.otias-ub.com/archives/177980.html Sat, 07 Dec 2013 15:27:08 +0000 //www.otias-ub.com/?p=177980 回顾2013,中国数字营销有什么趋势体现?

2013年对于中国的数字营销相关领域是异常热闹的一年,无论是从互联网公司的大宗并购,例如百度并购91助手,阿里入股新浪微博,苏宁成为PPTV最大股东;还是传播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比如蓝色光标更名为数字传播集团并在全球购买数字营销公司的股份;或者是品牌对于数字营销的深度参与,例如在2013年大中华区的各类广告营销类奖项中,获奖作品“数字”已经不再是配角,而是成为重要的元素或者是贯穿一些营销的引擎。

种种特征都在说明,2013年,中国的数字营销在改变,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展。

创意进化,整合为王

从今年的大中华区的艾菲奖案例中发现,哪怕300万以下的营销小投入,也有创意的整合,通过若干节点的整合,来达到提升实效的目的,在媒体渠道运用中,媒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整合趋势,打破了传统单一依靠或通过某个支持达到营销目的的方式,体现了广告主对加强综合性平台和技术性平台整合应用的实效要求,而技术和媒体结合的使用,提高了媒体的互动性和对用户抓取的粘性。

数字技术带来全新的沟通方式,单是一张平面或一条TVC已经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今天,大创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创意,而是成为一种跨传播平台的组合创意,病毒视频、微博、移动互联网、地面活动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创意形式都可能引发话题,带来无法预计的传播能量。

跨屏加速

2013年,网络视频媒体走向成熟,2013年视频领域最大的并购是苏宁联合弘毅资本收购PPTV大部分股权,这让网络视频之间的整合成为大趋势,而视频平台和流量的集中化,有助于广告主进行更好的选择,也说明网络视频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多屏联动,台网深度的联动的话题继续深化,如何适应消费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跨屏幕的行为,来面向消费者建立无缝的品牌传播,也成为重要的方向。例如,电视媒体利用二维码与移动终端进行交互,移动终端把平面媒体和户外广告变成动态广告,甚至借助音频识别把App与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关联起来等等。

未来,跨屏移动营销会得到更为广泛而深入应用,电视/视频与移动终端基于声音、图像识别技术的跨屏交互会更多。

移动爆发

2013年是移动互联网营销比较重要的年份,除掉我们看到的互联网巨头的抢占入口的大战之外,品牌已经开始把眼光放在移动平台,全球的数据来看,2013年移动广告相比2012年增长率是79%。移动互联网营销公司有了一些变化,一方面是基于技术层面的创新,无论是插屏广告,还是本地化营销服务或者DSP平台等等;另外一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整合的移动营销的案例,比如使用二维码互动,O2O的结合,甚至包括结合了摇一摇、吹一吹等等与移动设备属性相关的营销创意。

上海通用在2013年启动了独立的“上海通用移动营销代理服务竞标”项目,说明移动营销已经成为传播链条中的重要引擎和组成部分,移动营销也成为营销价值链上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内容至上被重视

当人们会因为互联网空间中的一条不好的评论就放弃一个产品的购买的时候,内容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和有价值。

互联网媒体尽管成为传统媒体广告支出的转移者,但是,互联网的广告形式和媒体形式也需要变革,传统的展示型的互联网广告也在遭遇到受众注意力和点击率下降的挑战,内容营销成为一股重要的趋势,无论是凤凰网提出的“原生广告,品效合一”还是新浪对于微博营销的新的一些产品,都在指向如何给消费者提供更有大动力和内容。

广告与公关的界限会在数字时代变得越来越模糊,广告公关化,公关内容化是必然的趋势,品牌内容的输出多少,将决胜一个品牌是否拥有充足的内涵。

大数据精准营销依然在路上

无论是腾讯提到的从关注广告到关注人,关注人群背后的数据与需求,结合关系链与营销工具,更人性化地为品牌提供高效、精准化的社会营销,针对更多的行为轨迹,如用户曾经在媒体上的行为、标签等,做到精准定向服务,还是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推出的DSP,都在指向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消费者洞察成为新的精准营销模式,但是如何挖掘真正的大数据价值,却是所有的技术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大数据再大,技术再先进,最终还是要回归消费者生活场景,吻合场景的营销才是精准的营销,大数据的精准是未来,但是营销的实践和优化,还在路上。

自媒体驱动企业人格化

2013年是中国自媒体迅速成长的一年,很多人在微信中订阅公众账号,企业也推出自己的公众账号,希望近距离和消费者沟通和联系。2013年,土漫科技借助三星手表Gear刚刚发布之际,利用朋友圈卖掉2万块499元的智能手表;自媒体人鬼脚七通过拍卖的方式卖掉双11的自媒体广告。

这些事实在说明,有人格化的魅力,才能让好创意迅速带来扩散,企业需要思考如何把自己变成自媒体。

数字商业融合启动

2013年11月11日,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支付宝交易额为350.19亿。现在,电子商务已经形成了一套新的生态系统,从购物平台、技术、数据、物流、支付,马云用比2012年更多的交易额告诉所有的不管传统还是非传统的企业,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商业已经走来,这是未来。

现在是传统和数字两股商业力量的交错,但是未来必将走向融合,互联网应该是实体的延伸,实体店铺应该是制造消费者体验和感知的场所,线上世界和线下世界从来就不应该孤立,只是现在传统企业离线上世界太远,互联网则只欣赏自己的虚拟世界,商业的创新一定是打破界限,因为未来的商业就注定是线上线下的融合。

]]>